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小常识手抄报范文

科学小常识手抄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小常识手抄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小常识手抄报

第1篇:科学小常识手抄报范文

一、优化评价内容

品德教材的每一课内容都指向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也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设计最优化的评价内容,将综合性评价落到实处。

1.在“总结巩固”中拓展

在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后,评价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的达成度是品德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巩固”为评价内容,引导学生梳理本课学习成果。

例如,在教学《小心“电老虎”》一课时,笔者将教学目标定位为:1.树立安全用电意识,培养良好的用电习惯。2.能安全使用家用电器,在发生触电等事故时有自救和救人的能力。3.学习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确保用电安全。了解违规用电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和灾祸。为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课后,笔者要求学生通过查资料、观察了解、说心里话等方式,根据所学的“安全用电小常识”“我家的用电安全隐患”“我想对( )说”等内容,在《我的成长册》中制作一期手抄报。学生们兴趣浓厚,积极筹备并精心制作,很好地完成了手抄报。手抄报内容紧密结合学习内容,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并在生活中举一反三。如此,不仅帮助学生总结和巩固了学习成果,也考查了学生在生活中的认识水平和运用能力,反映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为科学评价学生的品德课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2.在“诉说心声”中内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品德课程重要的学习目标,对其考查也一直是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从中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后,学生已初步意识到加强沟通是解决与父母之间摩擦的重要方法,许多学生也意识到自己曾经在处理与父母摩擦问题上的不妥之处。于是,笔者顺水推舟,让学生在《我的成长册》中给父母写一封信,可以向父母道歉,也可以向父母说说其他心里话,以此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状况。这样的评价内容聚焦儿童的日常生活,为孩子们提供了宣泄情感的通道。孩子们有话可写,有话想写,情感自然流露,甚至一些学生写着写着就哭了……此时,“诉说心声”已不仅是一项评价内容,更成为促进学生情感内化与升华的推手。

3.在“实践活动”中践行

知行统一是品德课程重要的学习要求,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和质量,是品德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可尝试以“实践活动”为评价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在行动中体验和践行道德认知,同时,为品德学习评价积累重要的实践资料。

例如,在教学《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一课后,笔者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帮助学生建立了“家庭图书室”,向全班同学进行“好书推荐”,并以照片的形式在《我的成长册》中呈现成果;在教学《诚信真可贵》一课后,则号召学生开展寻找“身边诚信的人”、搜集“诚信名言”活动,并以文字描述的方式在《我的成长册》中呈现成果……以此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行动中践行道德认知,实现知行统一。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和内容,选择不同的“实践活动”作为评价内容,如作品展示、演讲、宣传稿等。如此,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深化学习成果,而且可为评价积累素材,使品德评价体现“综合性”“科学性”。

二、引入多元评价主体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评价应关注过程,追求多元。为此,我们在评价中,应注重采取多元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等多主体、开放性评价,从不同维度关注学生的道德体验、感悟和进步。

1.用自我评价表达道德感悟

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自我评价学习表现和成果,能帮助学生回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从而在反思中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回顾,通过表达自己的学习体验、感悟,进行自我评价,在反思中实现道德成长。

例如,在教学《诚信真可贵》一课之后,笔者请学生在《我的成长册》中写一写“我的诚信小故事”,以此评价学习成果。学生们或回忆自己诚实守信的经历,在字里行间中流露自豪感,更坚定了做人要诚信的信念;或回忆起自己因不守信用而造成的后果,坦诚写下自己的悔恨之情和改过的决心,让人感动,更让人感受到了一份诚实与成长。这样的评价引领学生回到道德现场,回顾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在反思中实现新的成长。

真正的品德,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自律。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品德评价中不可或缺。为此,对于学生的自我批评,教师应该充分地予以呵护与肯定,并作出适当引导,以保护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

2.用同伴评价期待道德成长

同伴是儿童道德成长的重要他人,尤其是同班同学,每天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最了解对方的成长过程,在评价中具有真实、客观的优势。为此,我们在品德评价中,可积极引入同学这一评价主体,为儿童的道德成长提供一面镜子。同时,也为教师把握每一个孩子的道德成长状况提供参考。

例如,在教学《退一步海阔天空》一课后,笔者在《我的成长册》中设置了“同学眼中的我”和“我眼中的宽容之星”两栏,请同学们结合具体事例,评价自己是否是一个懂得宽容的人,同时,自选眼中的宽容之星,表达对身边真实事例的感想。孩子们认真回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反思自我,写下了“同学眼中的我”;并以宽容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的同学,寻找他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样的评价将自评与他评自然融合,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过积极、愉快的生活。评价之余,教师提出:评价不仅是为了总结过去,更为了给未来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由此,孩子们立足自己的成长实际,畅想未来的自己,期待更美好的成长。

3.用家长评价激活儿童生活

家庭是儿童品德养成与发展的重要场所,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品德评价要特别注重结合家长评价,链接儿童的家庭生活,激活儿童家庭生活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回顾了生活中与父母交往的点点滴滴。孩子们或幸福、或悔恨、或遗憾、或期待,有许多话想要对父母说,有许多情想要向父母倾诉。于是,笔者顺势在《我的成长册》中开辟了“我想对父母说”板块,并请家长作出回应,为学生提供倾诉平台,更为父母提供与孩子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也借此评价学生的品德成长。学生们尽情倾诉,在手册中写下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父母深受感动,也写下了自己的感想和希望。看着父母的评价,孩子们都动容了,纷纷表达了改进自己的决心。这样的评价,还原了儿童的家庭生活场景,激活了儿童生活,让儿童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体验亲情,深化道德体验,促进了自身的成长。

三、综合使用评价方式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都强调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评价方式,并提出了观察、描述性评语、作品评价等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灵活选用多种评价方法。

1.多主体描述性评价

描述性评语的评价方法具有系统性与概括性的特点,能将评价结果明确、直观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及时纠正。这种评价方式适用于一课教学后或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在实践中,我们可适当“修改”这一评价方法,将同伴互动引入评价主体,会收到更好的评价效果。

例如,在教学《让我们同行》一课后,笔者请同学们用描述性语言对同学互帮互助的情况互评,老师则据此作出总结评价。其中,吴同学在《我的成长册》中讲述了自己学骑自行车摔倒受伤后,杨同学及时帮助和照顾她的感人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感动和感激。杨同学看到这一故事,眼眶湿润了,拿起笔写道:“帮助你,我很乐意,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呀!”此情此景,笔者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在吴同学的《我的成长册》中写道:“从故事中,徐老师看到了杨同学的善良与乐于助人,她是你我学习的榜样。而从你的文字中,我更看到了感恩之心,你同样是所有同学学习的榜样!”引入事件、人物的描述性评价还原了学生的生活场景,强化了评价的激励功能,更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了指引。

2.单元测验式评价

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对应试教育的批评之声日盛,许多小学品德课教师开始排斥测验。实际上,合理使用测验这一评价方式,有助于巩固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尤其是品德课程中一些常识性及认知性内容,很难凭借一般的观察来实施评价,而通过单元测验或期末教学评估的方式进行评价,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共有四个单元,分别是“亲情树下我成长”“成长的摇篮”“交往是堂必修课”“安全伴我行”。其中,“安全伴我行”单元知识性较强,涵盖用电安全、交通安全、交往安全等内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很难系统地在学生生活中通过观察来了解,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测验式评价,系统了解学生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如此,既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又可以借助测验,巩固学生认知,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践行,实现安全生活。

3.活用量化评价

量化评价是指在品德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等进行的数量化评价,它能整体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适用于单课教学后和期末量化评估。为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应细化每一课量化分值,明确每一分值的达标要求,合理分配平时表现和纸笔测试的分数权重,形成期末综合评估成绩。

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材时,笔者把全册13课内容分别赋以4分左右的分值,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在学期末将每课所得分值相加,即为每位学生的过程性总分,满分为50分;再将测验式评价成绩以50分制计。两项合计满分100分,即为对学生学期品德学习的综合评价。这一综合评价反映了学生品德学习过程中方方面面的能力和表现,实现了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在这一评价过程中,学生们品德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实现了以评价促进学习。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地。这要求我们必须保护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生命活力,不断优化、创新评价方式,真正用评价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2篇:科学小常识手抄报范文

        一、安全第一,警钟长鸣

        没有安全作保证,学校教育的一切工作都是零。安全工作太重要了,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安全格外成为家长关注的问题。所以,作为学校和所有的教师,都要在思想上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学校的工作中要突出安全第一,在教师的心里要警钟长鸣。要把这种安全思想,牢牢铭刻在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工的心尖上;要把这种安全思想,广泛深入地宣传到学校的各个角落,使全体师生始终不能对安全松懈。只有这样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才会有良好的起点。

        二、班主任是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的主力军

        思想上对安全工作重视,并不等于安全工作就做好了。加强责任心是做好学校安全的关键。由于认识不足,有相当一部分班主任的所谓重视是“捆住”学生的脚和手,尽量让学生少动。这种以牺牲班集体活动为代价的安全,是消极被动的。尽管,学生在严格管束之下,不会出什么事儿,但是,正因为很少“做事”,学生也就很难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获得自救自护的能力。作为班主任,应该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思想,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作为班级安全工作的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危害学生人身安全的不安全隐患。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一是做好每天放学1分钟的安全交通警示教育,叮嘱学生靠右边行走,不得散队,由带队班长负责监督以及适当管理。二是教育学生课间不得追逐打闹,不得在楼上或楼梯向下张望,出教室、下楼要有一定秩序,避免拥挤。三是从学校到家、从家到学校都安排好小小安全员,明确他们的职责,尽好自己的义务,做好督促工作。四是做好每周一次主题安全教育晨会、每月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五是适当组织学生学习一些有关安全小常识,以便应急。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

        现实生活中,天灾和意外伤害往往难以避免,但是如果我们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并加强对学生的防灾避险教育,当灾害来临时,是可以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的。

我校经常利用班会、队活动、综合实践课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通过这些主题班队会和黑板报、手抄报比赛、绘画比赛等方式,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学校会定时组织一些防火、防震等演练活动,教给孩子们正确的逃生方法,通过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现场模拟,并在活动结束时以日记或周记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刻地记录他们真实的感受,从而深化安全教育的目的。

      四、加强检查,及时整改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在于形式多样,还要力求扎实、有效,做好督查整改工作十分必要。一是我们在班级中,每天实行上课点名制度,让班干部报告人数给上课的老师。如果上课时发现哪一位学生不在座位上,就及时询问他的去向,如果没有按时来上课就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弄清原因,自己做到胸中有数。二是每天放学的路队,也让路队长认真清点人数,并及时核对路队名单,进行评价;送路队时教育学生要好好走路,不要边排路队边打闹,不要在路上玩,要按时回家。三是小饭桌学生排队上楼就餐,队长点名组织带队,保证就餐秩序,培养良好习惯。四是课间派出安全小卫士监督检查,对于追逐打闹的学生做好登记,进行严厉的批评,给于适当的惩罚,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认真做好教育工作。五是学校定期对校舍、电路、体育场所和器材等进行安全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五、关注学生的心理安全

        “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要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班主任就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增强这样的意识:关注生命。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个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个性由依附走向独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敛走向凸现。对那些心理不安全的学生,学校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 

        六、与学校就近的派出所保持密切联系

第3篇:科学小常识手抄报范文

一、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1.思想品德教育受到挑战

在市场经济与多元价值观念、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下,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迷茫”现象,价值定位不清晰,对社会主义制度尚存在模糊认识,亟待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给予正确引导。这说明当今学生在基本政治观点与价值观上表现出不少困惑与矛盾,值得关注。

学生道德发展中出现了虚拟化、时尚化倾向。以英雄、模范为榜样主导学生道德发展的格局被打破,“偶像崇拜”“流行文化”“娱乐化倾向”等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

网络在给学生成长带来许多益处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网络就像海洋,只要一打开网络,我马上就觉得自己像一个水手,就想到处冒险。”这是一位中学生上网的感受。部分学生中开始出现网络沉溺现象,危害性日益显现出来。

部分学生在道德行为养成方面,知行分离现象依然明显。虽然道德认知水平随着年级增长在不断提高,但这并不必然会带来道德行为规范水平的提高。

2.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面临成人社会不断施加给他们的高期望、高要求,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并且与其它方面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他们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据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初中学生“强迫症状”、“焦虑”、“偏执”三项不良心理反应列于前三位,高中学生“强迫症状”“焦虑”“偏执”“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五项不良心理反应人数最多,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4.9%;对自杀意念报告率进行统计,初中男、女生分别为22.6%和20.7%,高中男、女生分别为22.6%和39.0%。调查指出,中学生的人格特征易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一阶段也是心理卫生问题容易出现的时期。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是伴随着成长过程而来的,同样,如果不加重视,又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学校教育受到应试机制的严重干扰,常常无奈地做出违背教育规律的举措。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也往往带给中小学生以无形的、巨大的压力。

有一学生其父无家庭观念长期滞留福州,不养家。其母一人辛苦抚养,并因此脾气暴躁,常把其当出气筒。其幼年物资条件极其缺乏且无家庭温暖。7岁时其母负气出走从此再未归,父也再未归至今。其后寄居伯父家,自诉: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吃饭时其伯母常斜眼瞧他,倍感不自在。伯母在日常对其颇有微词,责备他是累赘。小学5年级开始出现逆反迹象,偶尔不归家,但教育后能及时改正。初中后,更加叛逆。具体表现为:常偷家里的钱,连伯母放在桌上的手机也偷去卖掉,与他感情甚笃的堂弟放在枕头下的私房钱也被其拿走,并常到其年近八旬的祖父母处骗钱,甚至将同学放在抽屉里的课本当垃圾卖……问其原因,或沉默或说不想回家吃饭。渐渐的开始与一帮同党混在一块。打群架、敲诈勒索、调戏女孩、聚众抽烟赌博、夜不归宿、泡网吧、上课睡觉要么旷课……骗来的钱很快挥霍一空,继而再骗。伯父无法,将其锁在家中但其很快逃脱,后数天不归又混迹天涯,变本加厉,家人寻找,故意躲避。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缺乏家庭监督、家庭温暖、情感交流,以致于产生厌学、逃学、弃学等现象,导致学生偷盗、勒索、抽烟、泡吧、打架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有的学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努力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与实效性。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对策

1.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转变家教观念

(1)学校可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讲座内容可涉及:“如何引导孩子学习”、“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尊重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孩子不应该被溺爱”等。

(2)教会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的结构、气氛、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父母离异,学生的情绪与人格上受到的伤害,都会使学生变得孤僻、自卑,甚至产生反抗、敌对的情绪。因此,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心理活动等情况,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多观察、多交流、多沟通、创造出良好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

(3)帮助家长改变重智轻德,子女私有的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应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教育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

2.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精心创设心理情境,发挥心育活动课教育功能

学校应创造条件安排心育活动课,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心育活动课教学不同于学科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好每一堂心理活动课,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活动”,重视“体验”这两个最核心要素。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以达到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2)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注重学科教学渗透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靠一个心理老师,需要每个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针对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进行渗透,使之达到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学校可通过广播站、宣传窗、手抄报、学生刊物等宣传媒体平台,宣传报道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可举办主题班会、让学生写心情日记、心灵感言等形式,让学生传递白己的心声,倾听同伴的声音。让学生学习传授心理小常识,学会训练调节自己心态的小技能,学会化解同学间心中的小疙瘩。

(4)加强留守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体系,为学生排忧解愁。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站,对一些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诊断和鉴别。疏导、调整和矫正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等心理障碍。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患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条件好的学校,可建立心理热线和“心语”信箱,心理教师以“知心姐姐”的身份认真回复学生的信件,通过咨询形式,实施心理辅导,为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架起了通往心灵深处的桥梁。学校应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心理的特点和实际遇到的问题,定期为学生举办相应的心理专题讲座,如:“怎样戒除网瘾”、“青春期性保健知识”、“考前心理辅导”、“人际交往的技巧”等,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成长中所面临的心理困惑,使学生能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