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填空式问答,也不是判断式发问,更不搞“提灌式”讲解。
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
1.关注导入,利用“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教师应该重视开场白,因为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影响着课堂的气氛。优秀的教师都特别重视开场白。一位老师在讲课文《献给母亲的礼物》时,紧紧抓住了母亲节就要来临这一契机,问:“母亲节就要来了,同学们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母亲呢?”这个问题简单,又结合了文章的内容,所以学生回答很积极,课堂气氛变得很轻松,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2.结合文章主旨,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对学生说道:“有人认为小弗朗士到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刻,知道母语是和侵略者斗争的武器,一堂课促成了小弗朗士的成熟,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做了亡国奴才明白道理又有什么用呢!你赞成谁的观点?”学生听了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兴趣高涨。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太过深奥,使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设置的问题要有价值。
如果问题的设计者是教师,教师应该在熟悉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价值在于能启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例如在学习《羚羊木雕》这一课时,我把文章的重点放在“我”和家人对待“羚羊木雕”的态度上,让学生展开辩论,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沟通”的主题,而且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解决家庭矛盾的方法。
2.抓住课文的难点,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引导学生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找人物之间的关系,看孔乙己的死与这些人有没有关系,学生很轻松地说出了文章的主题。
三、设置问题要有层次性。
素质教育、道德课堂都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因为学生的程度不一,为了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应该从易到难。设置问题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等,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这样才能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本文的线索,根据文章的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时,先让学生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句子,再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再反映社会生活。这样层次感较强,不但便于学生学习,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提问。
四、设置的问题要为达成学习目标服务。
任何教学设计的环节都是为了达成学习目标,因此设计问题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采用“菜单式教学”,让学生在预习中提供问题菜单,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问题菜单编制导学案。
教师在提问时,还要强调高原策略,避免尖峰策略。高原策略,即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由许多人回答后,提出深入一层的问题,待学生充分反应后,再深一层提问,如此循环,直至某一预定目标。
设置问题的目的应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增加实际体验、理解和把握知识、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问的过程中,应注重过程,强调学生的良好学习体验,针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和选择回答的对象。对于一些具有研究性价值的问题,应组织讨论或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敏勤.新课程教师怎么上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2.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李建平.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思考
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没有先进的教学实践。如果教学观念滞后,就不可能有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因此教学理念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升海原职业中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我校语文教研组积极贯彻上级教研室的指导精神,本着以教研促发展的态度,在落实工作,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如期认真开展了教科研活动。
1 教研活动总体规划部署
开学初校教科室组织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学习区教研室关于学校教科研活动的精神,钻研区教研室给予我们的具体指导意见。学习学校教研计划,明确日程安排。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开展“同课异构”的重要性,明确活动的形式,学习开展活动的精神。学期初语文教研组召开组内会议,学习学校教科室制定的计划,安排组内实践“同课异构”做课教师,明确实现“五课”活动流程,学期教研的主题、方法、形式、目的。承担“同课异构”的教师新老搭配,同年级组教师互相帮助集体备课。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教研活动主题,通过主题教研活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做课前一天晚自习时间,组织语文组教师会议。做课教师说课,要求说标准、学情、内容、教法、教学过程、预期效果等。根据教研主题,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突出某一方面内容。围绕教研主题,评议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集体议课,指点疏漏,凸显教研主题,解决实际问题。做课教师完善议课中的问题,议课后第二天早自习时间做课,要求语文组教师必须参加。听课教师根据做课教师的做课、说课点评。指出问题和得失,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最后做好总结工作。针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成效,及时总结教研活动过程中突出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部署下次教研工作的重点。
2 教研活动取得的成绩
2.1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我校教研活动在区教研室大力帮扶下,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改变了我校以前教研活动的模式,由单纯的“同课异构”转变为以“同课异构”为载体,有主题的“五课”形式。使做课教师驾处理教材和教学设计的能力明显提高,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定位准确、教学方法得当,授课环节紧凑,同时表现出教师独有的特点,成为教学的亮点。如马老师《羚羊木雕》的教学设计,根据教研活动的主题――注重学生的体验,马老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情景对话”环节,让不同学生扮演文中的万芳、爸爸、妈妈、奶奶的角色,再现文本对话情景,让同学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现了重视语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遵循了语言训练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又如马老师《竹影》教学设计中的能力设计“绘一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竹子,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2.2 做课教师说课能力得到了提升
教师能自主学习课标,研读教材,从宏观方面把握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细节,教学思路清晰,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如马教师《孙权劝学》的说课,依据加强说课的教研主题,马老师对课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的要求深度解析,高屋建瓴,使语文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起到模范作用。
2.3 年轻的特岗教师得到了锻炼
这次详细教研活动年轻的特岗教师得到了锻炼,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有显著提高。《武陵春》这首词,内容短小,语言精练,情感丰富,是李清照后期诗作中的精品。这首短诗用一节课教授,知识点不多,学生理解较容易。根据教研中如何长文短教和短文长教这一问题,特岗教师田老师用一课时教授《武陵春》。短文长教,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整堂课运用多媒体技术环节紧凑,知识点交代清楚,重点落实到位,难点突破恰当及时,课堂容量大,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
2.4 教师从不同层面都得到提高
“同课异构”以“五课”的形式呈现,从备课到评课参与教师面广,活动时间紧凑,实效性高,使教师从不同层面都得到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课堂中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体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语言有较强的亲和力,使课堂气氛和谐,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3 取得成绩的原因分析
3.1 学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学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学初,学校就及时制定下发了《职业学校教研活动工作计划》,做了细致周密的安排,并召开了专题会议,提出了具体细致的做课要求,提高了教研组长和广大教师对此活动的认识,为各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主题教研活动是一条线,贯穿于活动的始终。使教研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能够解决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区教研室领导的大力关怀,多次到我校指导具体工作,明确我校教研活动开展的形式,工作的思路,发展的方向,是我们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改进 初中语文 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对新课程要领的理解,对新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掌握,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改进初中生语文教学,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素养呢?笔者作了以下的实践和探索。
一、积极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理想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智慧的火花与情感的交流,达到文本、学生、教师的和谐共鸣。教师要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场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导人技巧,如语言描述式、实物直观演示式、音乐渲染式、情境表演式等,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进人最佳的学习状态。
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逐渐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分散或转移其对某些不利己事物的关注,达到趋利避害,从而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功。例如《核舟记》一文,一开始,笔者就让同学们拿出纸、笔和尺子,让大家画一个长约3.3cm,宽约2.9Cm的长方形。然后在方形内画上一只船,船上有5个人,船头3个,船尾2个,……还没等我说完,同学们就嚷起来,“方框太小了,装不下那么多内容,更不要说表现人物神态,老师是不是故意为难大家哦”。笔者见时机成熟了,轻轻一点:“我们办不到,可是在古代就有那么一个人能在长不盈寸的核上把这些东西都栩栩如生的雕刻出来。不信,咱们就去看一看。”这样的开头敲在了学生的兴奋点上,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人了课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寻找、创造和抓住合适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方法多变,使课堂时常保持一种新鲜的味道,在注重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和事物。
二、以学生为中心,搞好趣味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的初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搞好趣味教学、乐中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如《羚羊木雕》这一课,就可以让学生扮演我、魏芳、爸爸、妈妈等人物,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添语言幽默感,语文老师的语言妙趣横生、幽默诙谐,学生们就爱听、爱学;经常表扬鼓励学生,时常让他们觉得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将法,比如教师说:“这样的问题,小学生都能做,你们做不了?”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改革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励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让他们充分享有创新自由、思想自由和情感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 转贴于
三、提倡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1.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2.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3.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四、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实现心灵的对话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有人性化的色彩,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保障是其得以实施的的途径之一。只有师生之间互动才能引导学生们“走进课文”,再“走出课文”。教师在重视学生作为课文阅读的主体时,也应引导他们领会课文给读者们的暗示,这才是实现师生之间互动、实现心灵对话中初中语文老师应有的态度。
五、教师课前的预测性,教学设计的动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07-01
尽管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早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教师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师按教学参考书的提示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这一宗旨的实现惟有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今天的教育,面临着高素质的挑战。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形成条件
1、教师彻底放下架子,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教师既能是学生的良师,又能做他们的益友,长期以来的师尊、严师,使很多教师舍不得放下架子,学生更不敢“违师圣旨”,哪怕明知老师有时是强词夺理,也甘愿“忍辱负重”,而甚觉是听话的乖孩子,可这样的好学生,将来又怎敢为自己、集体、国家的合法权益而义正辞言、慷慨陈词的辩护?
2、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教师必须改变狭隘的教育观,并努力使学生和家长懂得:学习的任务,不只是知识,还有能力和品质;学习的目的,不是为提高分数,而是为社会需求。让学生既了解自己的缺点,又看到自身的优点,从而努力发挥潜能,让大家都知道:学生,没有真正的差生!
3、不断创新,切莫半途而废。新的教学模式,是从传统模式进化而来的,它既有传统教学的优点,又有适应新要求的特征。新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种理论上认为较好的新形式,不一定在实践中有好结果;一种能适应社会的新模式,不一定易被师生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勇于探索、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中,更要有耐心和毅力,绝不能半途而废。
二、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具体形式
1、共辩式。是指在教学中,学生间、师生间展开的共同辩论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讨论式。共辩式重在教师帮助,启发学生全面的、多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事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透彻领悟事理的能力和积极思维,迅速辩驳的能力。共辩式可用于基础知识、认识观点、学习体会、知识运用等许多方面。下面以两篇语文课文为例,谈谈“共辩式”的应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八册课文《小麻雀》,学生对小麻雀的命运,自然形成了两个辩论小组,10分钟的激辩,仍无定论。大家的目光集中到我身上,希望获得支持。我笑着称赞了双方的辩驳技能,又说双方的观点,我都赞成,请想想,这是为什么?”又一番绞尽脑汁的思索,他们终于明白:小麻雀的命运,不仅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更与它自身素质有关;明白了不能只就某一方面,就轻率盲目的给事物下结论。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背影》,文中作者眼看父亲肥胖的身子爬铁道时,竟有一学生“嗤”的笑出了声。我顿了一下,随即说这位父亲小丑似的爬上爬下,真好笑,多丢脸啊!”便沉默了。顿时,学生们都积极举手表白自己对这位父亲的敬佩和热爱,同时,对刚才发笑的那位同学以唇舌讨伐。最后,那位学生真诚的对大家说长期的优越生活,腐蚀了我对真挚伟大之爱的感情,我才真正成了课堂上的小丑,感谢这位伟大的父亲,感谢老师和同学,让我清醒了!”共辩式教学,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思维,能激发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特别注意不能以什么标准答案强加于学生。
2、活动式。所谓活,是指将文字符号进行复苏、活化的过程。“动”是指将文中的情节再现的过程。这种活动,不同于简单的形象再现,它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智力、知识和技能,理解文意并能合情理的联想。它体现了语文与各学科和生活的联系。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也是一首好歌,学习诗歌,让学生感受音韵美,用画笔画出诗中画。如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课文《出塞》中的明月、边关、征夫,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西湖荷色等等。将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课文《石壕吏》和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课文《羚羊木雕》等改编成电视剧;将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课文《傻二哥》中卖药糖的情景进行“现场”表演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你简直可以惊喜的发现:学生原来都这么聪明!
3、增新式。这是针对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在课堂适时增加社会热点、法制知识、环保知识、防震减灾和自我防范等内容。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而不是书呆子。开展新闻评述,让学生关心国事,关心天下事,将人生理想、学习目的、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开设法制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用法律约束和保护自己,如学习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课文《故宫博物院》时,渗透《文物保护法》,学习《我的母亲》时,渗透《妇女权益保障法》,学习《生物入侵者》,渗透《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学习《马说》,渗透《义务教育法》等等;进行防范教育,培养学生临危不乱,冷静理智地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
4、运用式。是指将学生所获知识、能力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让他们明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教师可带到课堂,让大家想办法解决。教师也可假制一些事故,要求学生立即处理。毕竟,校园不同于社会,要使学生将来成为社会上的一代风流,运用式教学就尤为重要。
当然,新的教学模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渐完备,但它更期盼着考试制度的合理改革,否则,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升学率而教,新教学模式终会是表里不一的口号。
参考文献:
[1] 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育游戏试题.
[2] [哲学]《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3] 法治教案.
一、 让阅读课“形动”起来
这里所说的“形动”,是指针对小班班级规模小、人数少的特点,排列灵活多样的课堂队形,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
座位排列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课型进行变换,教师的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不是只站在黑板前或讲台后,而是在更大范围内来回走动于教室之中,如:创设“八字型”“圆形”“三角形”等,从而方便教师最大限度地和每一个学生接触,这样师生之间空间和心理的距离大大缩短,使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较之于大班有了更大的可能。一般情况下,通常采用的是小组“围坐式”,即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围坐在一起。这种形式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氛围变得轻松,而且拉近了组员之间的距离,便于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四人组为例:
当小组合作时,组员面对面交流;当老师讲解时,左右两边的同学将身体旋转90度,面向讲台。这种变化非常灵活,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而且避免了有些同学因为背对老师而影响听课效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上述形式对开展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合作探究、话题辩论等活动很有益处。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本人针对“围坐式”向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学生喜欢此形式,他们认为在“围坐式”的课堂中,自己的胆量大了、思维活跃了,人也变得自信了;三分之二的教师认为这种形式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只要教师能把控好课堂,学生就能有效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此结果证明了“围坐式”这种座位形式的变革,为那些不善言辞、胆小羞涩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使他们从小组中得到某些帮助、安慰,找回了自信,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听说读”的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老师们欣喜地发现,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意识增强了,小组内部的学习由零乱转为有序。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应该读“qiáng”,还是“qiǎng”?四人小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三大白”中“白”是罚酒用的酒杯,这里作者是被罚,应该是勉强喝酒,读“qiǎng”;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在湖心亭赏雪,偶遇饮酒赏雪的金陵人,可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很痛快地喝下“三大白”,所以不能读成“qiǎng”,应该读“qiáng”。虽然后来全班再次讨论,结合全文情趣决定取第二种意见,但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探究精神、思维品质恰恰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所追求和提倡的。
二、 让阅读课“神动”起来
小班化阅读教学仅仅注重“形动”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先进理念,将理念落实于行动,让课堂因情而动、因趣而动、因疑而动、依法而动,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1. 因情而动。即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首先,“创设情境”在小班化阅读教学中不失为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好方法。不可否认,缺少情境的阅读教学容易死气沉沉,学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而小班化之“小”,正便于情境的创设,且可以达到参与面广、效果好的目的。我们可根据教材文本的不同,创设多种情境,如问题情境、求异情境、生活情境、情感情境、故事情境、学科情境、知识情境、想象情境等的呈现,会使学生极有兴致地投入学习中,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示。比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引导学生说说与文本相关的经历与体会,学生说完自身经历后,再进入文本的学习,就能迅速沉浸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如学习诗歌《化石吟》时,引导学生围绕化石展开想象,想象化石上的图案、揭示的信息等,为进入文本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
其次,关注每个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真正引导学生入境。我们要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语文,就应做到“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再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进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期待与兴趣,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和领悟能力。一位教师上《童趣》时这样导入:“童年时期在我们的心目中都是美好的,发生了许多趣事,令我们终生难忘。请同学们在一分钟之内说说你们的童年趣事,看谁说得又多又好。”教师话音刚落,各小组学生的小手就纷纷举了起来,像一片片的小树林,教师点了一些学生交流,大多学生说得既流畅又动情,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因为教师关注到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所以学生急切想进入文本的学习,使整节课的氛围都很热烈、和谐。
真正的阅读教学,应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教科书编者心灵的对话。阅读教学如果能真正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能真正适应每个学生的阅读需求,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小班化教学为我们走近学生、了解其独特的阅读体验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以前班级人数较多,我们难以了解、掌握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情况,只能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加以了解,现在班级变“小”了,我们可以把关注点辐射到每一个学生,采取让学生在书上做批注、做预习笔记、写纸条、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把握每个学生的阅读状况,从而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如在《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孔乙己的态度来把握学生的阅读感受,在教学中分别与持有不同态度的学生对话,逐步将学生引入文本的内核、作者的内心。
2. 因趣而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着兴趣学习的,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激趣,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有人说,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一首乐章,那么,有趣味的阅读课一定是“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终曲”余味无穷。首先是“起调”扣人心弦,即趣味导学,先声夺人。教师可以采用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等方法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着重在“趣”字上做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切实做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本人教学《绿色蝈蝈》时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用两则昆虫的谜语让学生猜,学生了解了蝈蝈的特性后,再让学生拟一则谜底是“蝈蝈”的谜语,全班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至极。一位教师上《我的母亲》时运用猜读法:先给学生出示和他母亲的照片,请学生为两张照片上的人相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阅读期待。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力争在课堂伊始就调动起学生的兴致,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课堂学习中来。
其次,“主弦律”引人入胜,寓教于乐。在小班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乐学的教学氛围。如上文提及的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话题辩论、答小记者问等;还可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些竞赛环节,如诵读竞赛、知识竞赛、讨论问题的正确率竞赛等;也可以采用角色互换来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试着当小老师来讲课。另外,教学内容不同,活动的形式也应不一样,如学习戏剧时,可采用课本剧表演形式;学习小说时,可采用讲故事比赛形式;学习诗歌时,可采用诵读竞赛或写诗比赛的形式。在一堂课的教学中,也可综合使用这些形式,使语文教学更加灵动、蓬来。
例如《羚羊木雕》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复述故事;可以运用“答记者问”的形式,由学生分别充当记者、父母、孩子的角色,由“记者”来采访“父母”“孩子”对此事的看法;还可以开展“成长不烦恼”的访谈活动,由教师来引导学生探讨“成长所带来的烦恼”这一话题。这样的教学充满了无限的活力与浓厚的趣味,具有引学生入境、提高学生兴致、培养综合素养之功效。
再次,“终曲”余味无穷。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收尾虽然在一堂课中仅占几分钟,有时甚至是几句话,却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的结束语,可采用总结归纳式,即对一堂课的内容重点、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进行梳理、概括、提炼。可采用首尾呼应式,即照应教学目标,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或照应导入环节,使教学做到有始有终,如上文提及《童趣》一文的结束环节:请同学们对照作者和我们自己的童年趣事,通过比较分析,你有哪些新的发现。可采用峰回路转式,即抛出一个崭新的话题或观点,留给学生回味无穷的感觉,促进学生思维。另外,还可采用诸如想象描绘式、能力迁移式、自由活动式等,如让学生想象文本中的空白部分进行续写,以巩固对文本核心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学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可在结束环节让学生想象“阿长为‘我’买书的经过”。总的来说,在设计结束环节时,要尽量能体现语文教师的匠心与独特设计,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直延续下去。
3. 因疑而动。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本人认为这里的“大疑”在语文教学中可理解为“主问”,即教学中立意高远的问题。
有些语文阅读课,因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多太碎,使语文课变成了问题研讨课,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情趣和韵味。在小班化围坐式的小组学习中,如果教师不能精心设计好问题,学生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探究,那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泯灭。此时就需要给学生一个“抓手”,让学生通过这个“抓手”获得深刻的阅读体会。在这方面,“主问题”可以说有着绝对的优势。
主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之一是整体阅读、深化理解,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也可以选择有思维深度的教学点,这个点可以是某一教学内容,可以是某一教学话题,也可以是某一研究问题,这一“主问”要能引起学生合作探究的兴味,最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各个学习小组有更多的选择权,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从而使阅读教学更显活泼生动。
主问题的设置,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并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此问生发出去,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不断迸发出火花,进而产生许多有价值的或独到的发现,有助于提高学生讨论的兴趣、效率和深度。
比如,杨绛女士所写的《老王》一文,可以紧紧抓住对中心句――“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来引导学生把握全文内容。这一主问可以衍生出许多小问:句中“幸运的人”指谁?她真的幸运吗?“不幸者”又是指谁?“愧怍”一词应如何理解?只要解决了这一主问,学生对本文内容也就理解了。再如教学牛汉先生《我的第一本书》时,可以围绕文章的第一小节设置两个主问来带动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和挖掘:一、对于“我的第一本书”,为什么“看了很难笑起来”?二、“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中“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应如何理解?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同时也要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这样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生动的。
4. 依法而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学生往往因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答题方法而对课堂失去兴趣,对语文学习望而却步,此时教师如给予一些方法的点拨与引导,即能转变局面,使学生重拾信心,继续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指明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新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如让学生复述故事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要教给他们一些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学生赏析词句时,也要教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方法或角度,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或随意而为。有时单纯进行方法的传授,对于学生而言仍觉过于理性,缺乏具体可感的认识,所以此时教师可提供一两个范例。
如本人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赏析文中的人物描写,我先告诉学生人物描写的角度及要注意的内容;紧接着我又举了一个范例以便于学生操作。接着,学生根据方法和示例分组开展互助学习。学生的发言虽不能个个尽如人意,但其中也不乏精彩之处,有的甚至是教师在备课时都未能想到的。
教师还要注意将整体引导与个别化指导相结合,个别化指导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尤其要关注那些不愿意表现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身手的机会和显露才华的舞台,使他们树立起自信,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即是“关爱每一个”,如果每节语文课教师都能认真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每个学生都能与教师进行一次对话,那么,学生肯定会逐渐从语文学习中提高素养、收获成功,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发自内心地爱上语文。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说:“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托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行种种计划的阅读训练,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多么重要,它能维护和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之更持久,且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