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庄子名言范文

庄子名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庄子名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庄子名言

第1篇:庄子名言范文

2、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庄子·杂篇·庚桑楚

3、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庄子·外篇·在宥

4、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庄子·外篇·马蹄

5、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6、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胠箧

7、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庄子·外篇·天地

8、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庄子·杂篇·天下

9、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外篇·在宥

10、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间世

11、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1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1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

14、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庄子·外篇·天地

15、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16、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庄子·外篇·天地

17、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间世

18、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9、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20、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2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2、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

23、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24、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25、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人间世

26、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27、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德充符

2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

29、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30、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32、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33、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34、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3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36、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3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38、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39、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骈拇

40、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41、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42、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43、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44、“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45、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充符

46、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47、朝受命而夕饮冰。——人间世

48、“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4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50、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51、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52、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

53、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54、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胠箧》

55、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56、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胠箧

57、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58、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59、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德充符

60、“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61、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62、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齐物论

63、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64、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65、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66、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67、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68、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69、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70、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71、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

72、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73、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7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75、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杂篇·外物

76、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

77、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人间世

78、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79、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80、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第2篇:庄子名言范文

关键词: 庄子;抽象名词;认知文化机制

从语言的词汇角度看,《庄子》抽象名词体现出庄子特有的哲学思想,是对前代词汇的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使词汇不断得到运用推广。独具特色的抽象名词在后世典籍中频频现身繁衍,作为道家典籍的特色词汇至今流传不息,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以语义为主,语法为辅的方法把《庄子》中的抽象名词单独列出进行分析。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这些抽象事物不作为实在的事物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主要是一种认识的产物。

1.《庄子》抽象名词数据分析

根据《庄子》名词所显示的类聚群分关系,参考《尔雅》、《释名》与现代意义类聚类词典《古辞辨》等著作,可将《庄子》名词中抽象名词划分为九类。

1.1本原规律类,共有名词123个。

例如:大方、本根、妙道、太初、玄天、大命、圣道、道、常、本原、大清、 阴阳、大道等。

1.2思想精神类,共有名词65个。

例如:精神、性情、性(天赋)、事心、天光(自然流露的智慧之光)、血气(精力)、天机(自然赋予的领悟能力)、性命(天赋的秉性)、贼心(邪恶的思想)等。

1.3情感心理类,共有名词110个。

例如:忧患(忧虑)、性(习性)、佚乐、意(心意)、喜好、天性、深情、大情、成心、常性、、哀、大惑、人情、乐、喜好、情性、情1(本性)、情2(感情)等。

1.4鬼神类,共有名词14个。

例如:鬼神、鬼、皇(神)、上神、仙、魂、鬼事、魂魄、帝1(一方神)、帝2(最高神)、西王母等。

1.5福祸类,共有名词21个。

例如:大灾、福、害、患、祸、吉、吉祥、孽、天幸、喜、至害、大难、善、 灾、难、咎(祸)等。

1.6伦理道德类,共有名词49个。

例如:大德、大义、大信、礼义、下德、天德、玄德、至仁、至礼、至信、仁义、道德、节(节操)、全德、仁1(仁爱)、三德、上德、至德、中德、忠、特操、高义、高节、辱、礼、丑(羞耻)等。

1.7赏罚利益类,共有名词38个。

例如:功利、功名、利害、益、恩、声名、刑1(惩罚)、利1(利益好处)、利2(利润)、名分、赏、权势、功(功劳)、跬誉等。

1.8事件事业类,共有名词41个。

例如:官事、国事、事业、人事、情事、机事、事、业、公、至治(最好的治理)、时势等。

1.9 其他,共有名词90个。

例如:大略、大全、时势、技、艺、公是、名实、宾(派生物)、病2(缺点)、 精2(精华)、天时、兆、质4(对象)等。

抽象名词共551个,占普通名词总数的23.14%,其中本原规律类居多,情感心理类次之。“精神”“心斋”等抽象名词首次出现,抽象名词中的本原规律类实属《庄子》专有的特色。

2.《庄子》抽象名词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

2.1庄子的哲学认知方式

《老子》本原规律类抽象名词有28例,使用频率最多的是“道”,56次,其次是“德”28次,其他词的使用频率平均在3次。其中表示境界的有四达、无极、大白、大成、上德、太上、玄德、和2(境界)。《庄子》本原规律类抽象名词有123例,使用频率最多的是“道”,174次,其次是“天”,134次,然后是“天地”93,“德”63,“命”27,“理”23,“阴阳”20,“本”14,“道”13,其他词的使用频率平均5次。表示境界的有大宁、大均、大定、大达、大备、大至、和理、妙道、平陆、圣道、中道、至道、大妙、大同异、混芒、参寥、疑始、小同、无竟、至极、旦宅、同帝、无穷、芴漠、虚静、纯白、空虚、至一、太冲、两行、玄冥、大阴、和、至重、至尊、太虚、四达、无名、无响、天[。数量上是《老子》的几倍。

“天地”、“天”、“本”、“道”、“德”的使用次数,明显的增多,可以说是剧增。一方面与篇幅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老庄之间某种血脉关系,庄子对老子哲学概念、哲学范畴是继承和发展的。老子和庄子都谈“道”,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的观念,并加以发展,认为世界是无目的性、非人格化的“道”所产生的,不同在于,老子对“道”进行了客观的实体性的描述,通过各种“言不尽意”的方式全方位展示“道”的实体含义。庄子不同,很少描述“道”是什么,更多的是讲境界,所以有心斋坐忘的修行途径。即使是描述“道”,也只讲其性,不论其实。《大宗师》中讲“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是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太极”作为哲学史上的重要概念,首次出现。庄子重视的是认识“道”的性质之后,人的心灵状态,关注“道”和人的关系。在他看来,“道”不是玄虚的,不是高深的挂空概念,通过心灵的修行,“道”可以内化为心灵的境界,天人合一。庄子把生命看成“气”的凝结,死亡是“气”的消散,将人放在广阔的宇宙自然之中,心胸豁达,视野广阔。单纯表示气的抽象名词有:气、气母、气机、太和、太极、太一、天和、大一、一气、委和、六气、脘椤⒋科、邪气、地气,是《老子》所不具备的。 “心斋”“坐忘”都是心灵修行的方式,是一种内省的工夫,庄子的“道”乃是一种宇宙精神、心灵境界。追求博大的心境,开放的心灵,精神上的自在逍遥,关注体道之后所产生的境界。

老庄对比,会发现有的词意义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无名”,《老子》:“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王弼注:“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名”指“名称、概念”。“无名”指“道”。《庄子・庚桑楚》:“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成玄英疏:“履道而为于分内者,虽行而无名迹也。”“无名”成为一种境界。

《庄子》作为哲学著作在《老子》的基础上更为细密精专,理论的建构逐渐完善和丰富。抽象名词中以本质规律类为例,一个表示最高范畴的“道”或称作“太清”或“纯白”或“太初”或“大本”或“大方”等等,一方面体现出不同的取象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道”所具备的境界层次,庄子所关注的重心在于身在尘世,心之所向和所达。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2《庄子》的阐述方式

《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它的“三言”笔法,即寓言、重言、卮言赋予了《庄子》“微妙之理”和“精绝之文”。

关于寓言的解释,南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所说较有代表性:“寓言者,以己之言借他人之名以言之。”庄子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并不直接把他的思想理论陈述出来,而是借助一大批虚构人物如支离疏、王骀、哀骀它、叔山无趾、伯昏无人、m缺、王倪、蒲衣子、意而子、支离叔、滑介叔、瞿鹊子、长梧子等等来替他发表看法并申述其观点。

对重言的理解,《南华真经口义》云:“重言者,借古人之名以自重,如黄帝、神农、孔子是也。”“借古人之名以自重”,即借重以往那些尊者、长者、名人之言,用来中止争辩。

卮言是上升到道的层面的言论,凡是描述道的性质、总结道的功用、阐述道的特点以及从道的角度观照天地万物的言论,都是卮言。庄子通过寓言、重言说理以后,用卮言进行总结。有时候,他又直接以之阐述其哲学思想。

虽然“寓言”、“重言”之间存在着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别,但卮言将两者巧妙连结起来,使《庄子》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三言”所言说的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庄子真实思想的具体呈现。通过“三言”的互相配合,使得《庄子》:“虽恢iH怪,佚宕于六经外,譬犹天地日月,固有常经常道,而风云开阖,神鬼变幻,要自不可阙。古今文士,每每奇之。”(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释题》)。

庄子善用寓言明“道”,统计发现,它的寓言题材范围可说是无所不容,包罗万象,庄子宏绰的视野和超绰的想象力使他充分的利用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形形。体现在抽象名词中,本原规律类、思想精神类、情感心理类,鬼神类、福祸类、伦理道德类、赏罚利益类、事件事业类等词汇分类细化丰富,无不被他信手拈来,化作意象传达“道”的信息。《庄子》是哲学,但其中始终存有一个与逻辑体系相纠结的形象体系,深刻的哲理通过各种形象的类比和寓意而展示。

2.3.词汇取象方式

抽象名词中以本质规律类为例,一个表示最高范畴的“道”或称作“太清”或“纯白”或“太初”或“大本”或“大方”等等,体现出不同的取象方式,或来自于自然对象,或来自于事物性质状态,或来自于抽象概念。“道”的他称远远丰富于《老子》,庄子在他的直觉体认中可以精准的把握抽象概念的核心。《庄子》偏重对自于事物性质状态、自于抽象概念取象方式的使用,《老子》则偏重于自于自然对象、自于事物性质状态取象方式的使用,从中可以明确庄子时代,人的思维方式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影响到词汇的取象方式,由从原始自然中提取抽象概念转向更为抽象化理念化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2]王先谦. 《庄子集解》. 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90年版.

[3]刘文典. 《庄子补正》.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1983年版.

[5]钟泰. 《庄子发微》.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第3篇:庄子名言范文

【关键词】原初黑洞 粒子碰撞 宇宙大爆炸

【中图分类号】P1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88-02

一 作品背景、创意来源

原初黑洞是很早就被预言的一类黑洞,但是却至今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原初黑洞的存在。在宇宙大爆炸的初期,宇宙空间急剧膨胀,但是并不完全均匀,以至于某些区域的密度过大,甚至成为黑洞。这与恒星崩塌产生的黑洞不同,原初黑洞并没有那么大的质量。由霍金的理论可以得知,黑洞的质量越小,蒸发的速度越快,因此,原初黑洞很可能瞬间蒸发,而来不及被观察到。就辐射谱而言,黑洞与有温度的物体完全一样,而黑洞所对应的温度,则正比于黑洞视界的重力强度。换言之,黑洞的温度取决于它的大小。若黑洞只比太阳的几倍重,它的温度大约只比绝对零度高出亿分之一度,而更大的黑洞温度甚至更低。因此这类黑洞所发出的量子辐射,一律会被大爆炸所留下的2.7度辐射(宇宙背景辐射)完全淹没,因此很难被观测到。而原初黑洞由于寿命很短,其发出的量子辐射很容易就被忽视了,即使周围物质受到吸引而产生X射线,也会因为太弱而无法确定了。因此原初黑洞一直是科学界无法证明的一个可能的存在,而最近本人在《环球科学》的一本天文学专刊中,看到了一次科学界重大的革命。数百位科学家齐聚美国,利用“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缩写为RHIC),让两束接近光速运行的金原子迎头碰撞,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可以强力粉碎金离子,使得中子等粒子可以分解成组成它的夸克和胶子,进而产生出炽热和致密的物质能量爆发,模拟了大爆炸最初几秒内发生的情况。这个实验给了我启发,可以通过模拟的宇宙大爆炸来证明是否存在原初黑洞,并且进而证明是否是原初黑洞产生的引力使得星系形成。

二 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或解决方案及其优缺点

2005年3月18日英国《卫报》报道,美国布朗大学物理教授霍拉蒂・纳斯塔西在地球上制造出了第一个“人造黑洞”。

2009年10月15日,《科学》杂志宣布,世界上第一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不过,这个小型“黑洞”不仅不会毁灭世界,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吸收太阳能。这些“人造黑洞”只是能证明黑洞的存在,而不能纯粹证明原初黑洞的存在及性质。当比太阳更大的特定恒星在生命最后阶段发生爆炸时,自然界就会形成黑洞。它们将大量物质浓缩在非常小的空间内。假设在大型强子对撞机内的质子相撞产生粒子的过程中,形成了微小黑洞,每个质子拥有的能量可跟一只飞行中的蚊子相当。天文学上的黑洞比大型强子对撞机能产生的任何东西的质量更重。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描述的重力性质,大型强子对撞机内不可能产生微小黑洞。然而一些纯理论预言大型强子对撞机能产生这种粒子产品。所有这些理论都预测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的此类粒子会立刻分解,因此它产生的黑洞将没时间浓缩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结果。

三 作品核心创意

利用RHIC将金原子核以接近光速对撞在一起,进而知道类似大爆炸最初几微秒的环境,每一场对撞都是一场微型大爆炸。金原子以接近光速移动,因为相对论效应而变得扁平,夸克和胶子被禁锢在质子和中子内部。原子核中的粒子彼此碰撞和穿越,留下了一片高度激发的区域,夸克和胶子在其中觉醒,之后,夸克和胶子的等离子体完全形成,温度也达到最高点,这时巨大压力使这个体系迅速膨胀,模拟出宇宙大爆发的瞬间。在这一瞬间,检测是否能产生出原初黑洞。

由于黑洞的密度极大,根据公式:密度=质量/体积,可以知道,为了让黑洞密度无限大,那就要求黑洞的体积要无限小,然后质量要无限大,这样才能成为黑洞。正常的黑洞是由一些恒星“灭亡”后所形成的死星,它的质量极大,体积极小。但黑洞也有灭亡的那天,按照霍金的理论,在量子物理中,有一种名为“隧道效应”的现象,即一个粒子的场强分布虽然尽可能让能量低的地方较强,但即使在能量相当高的地方,黑洞喷射物不断变亮,场强仍会有分布,对于黑洞的边界来说,这就是一堵能量相当高的势垒,但是粒子仍有可能出去。霍金还证明,每个黑洞都有一定的温度,而且温度的高低与黑洞的质量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大黑洞温度低,蒸发也微弱;小黑洞的温度高,蒸发也强烈,类似剧烈的爆发。一个太阳大的黑洞,大约要1066年才能蒸发殆尽;一颗小行星大小的黑洞会在10-21秒内蒸发得干干净净。而像原初黑洞一样的黑洞,则会在几乎不能观测的一瞬间消耗殆尽,因此不能通过一般的手段,而要通过观测射线的辐射。随着对其他旋涡星系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那些释放能量最多的黑洞,可以在数千光年的尺度上影响它的宿主星系。在物质落入黑洞的过程中,会发出强烈的紫外线和X射线,驱使热气体向外运动,扫过星系中恒星的形成区域。因而可以通过检测超强的X射线来寻找原初黑洞。

X射线的性质:(1)不可见、以直线传播、不带电、不受电场和磁场的影响,与可见光一样,可以反射、折射、透射、干涉、绕射等。但是反射是漫散射,折射也不像可见光那样能观察到。(2)穿透能力强,可穿透肌肉、骨骼、金属,被吸收后能产生热量。(3)能感光、能使某些物质产生荧光作用,X射线的探测可基于多种方法。最普通的一种方法叫做照相底板法,这种方法在医院里经常使用。将一片照相底片放置于人体后,X射线穿过人体内软组织(皮肤及器官)后会照射到底片,令这些部位于底片经显影后保留黑色;X射线无法穿过人体内的硬组织,如骨或其他被注射含钡或碘的物质,底片于显影后会显示成白色。光激影像板因子位化容易,在少部分医院已以之取代传统底片。另一方法是利用X光照在特定材质上所产生的荧光,如碘化钠(NaI)。科学研究上,除了使用X光CCD,也利用X光游离气体的特性,使用气体游离腔作为X光强度之侦测。这些方法只能显示出X射线的光子密度,但无法显示出X射线的光子能量。X光光子的能量通常以晶体使X光衍射再依布拉格定律(Bragg's law)决定。目前普遍认为人眼是看不见X光的,而且几乎所有的X光的使用者都认为这是事实。然而严格地说,这实际上是不正确的,在特殊的情况下,肉眼实际上是可以看见X光的。

四 创意可行性分析

鉴于用金原子碰撞来模拟宇宙大爆炸初期情况的实验已经完成,所以实验部分应该难度不太大,但是国内的粒子对撞机可能达不到美国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的水平。在检测X射线的部分,则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出现,在金原子束碰撞的时候,最后阶段夸克和胶子重新结合成的强子会以光速飞出,射向探测器的途中会发生一些衰变,少量衰变成光子,高能介子、电子和其他粒子,因而可能会产生对检测X射线有影响的射线。而且,由于两束金原子对碰,可能产生的原初黑洞也会很微乎其微,其产生的X射线量也会很少,因此需要敏感的探测剂来探测原生黑洞产生的X射线。

五 作品或创意应用前景

此次实验能客观地证明原初黑洞的存在,并且能推测出是否是原初黑洞的引力将物质吸引合并,形成最初的星系。此次实验会让关于黑洞的研究更进一步,星系早期的情景更生动地再现,并且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这方面的内容,加以修正和完善。实验要求的精准度也会客观地加速粒子对撞机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

参考文献

[1]焦善庆、许弟余、龚自正等.宇宙起源及宇宙命运[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2]博乔瓦尔德.“宇宙大爆炸”之前存在“前宇宙”吗?[A].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参考资料[C],2007(2):7~8

第4篇:庄子名言范文

[论文摘要]庄子主要以“三言”即寓言、重言和卮言为言说方式来说理,用卮言统率寓言、重言,传达深邃的哲学道理,以虚传虚,含蓄有味。“三言”说理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无论是在教学思想还是教学内容、方法乃至教学语言方面都可供借鉴。

中国传统教育一贯是重人文社科而轻自然学科,重学术研究而轻实际运用。进入二十一世纪,这种教育却几乎是被颠覆了。在这个科技创新的时代,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则是科技进步给社会科学带来负效应,社会大环境中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渗透到人才的培养链中,日浸月染,“文科无用论”的毒瘤日益漫延,使大学文科教育处境极为尴尬。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即使不逃,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如庄子所说的?坐驰”,只管应付拿到学分,而没有真正用心去感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对此,教师苦不堪言,痛苦之余,高等教育的实施者们又深刻反思原因,想了种种改进之策,诸如“课程重新定位”,实施“创新性教学”、“研究性教学”、“个性化教学”,以及“打通学科壁垒”等等。.反思当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许多教育教学思想其实早就蕴藏在两千多年前庄子“三言”的说理体系中,并且,庄子“三言”趣味说理的深邃和影响的深远,足可供今天的教育者借鉴。挖掘庄子“三言”说理的艺术魅力,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

一、“三言”说理的艺术魅力

“三言”说理在《庄子》一书有两次直接表述,即: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三言”说理即以寓言、重言和卮言为言说方式来说理。历代学者都在探究这“三言”的具体内涵。深刻地领悟庄子思想,我得出了这样的解释:“寓言”即寓托之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怪诞离奇的故事,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或现实诸子百家高人的言论,只要是用来说理的,都属此类。“重言”即借重之言,庄子常常借助于一些虚构的人物故事,请古代或者当时的尊者来说话,包括老子、孔子和他们的弟子。“卮言”最耐人寻味,成玄英疏:…卮’,酒器也。夫卮满则倾,卮空则仰,空满任物,倾仰随人。无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无系倾仰,乃合自然之分也。”林希逸亦注:“卮,酒卮也,人皆可饮,饮之而有味,故日卮言。”庄子以卮代酒,以酒喻言,创造性地运用卮言来说理,摆脱言意困境,可谓智者。所以,“卮言”就是“中虚之言”,是指人在“中虚”状态下的言语,是“吾忘我”、“心斋”、“坐忘”情况下的得道之言,也即如酒一般淡而有味,让人品味、神往的载道之言。如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养生主中的“缘督以为经”、“薪尽火灭”;《山木》中的“山木,自寇”语皆属无心而有味的卮言。

深入地研究《庄子》内篇,便可发现“三言”说理艺术魅力之所在:

一是“寓言”、“重言”均可统领于“卮言”。“三言”浑然一体,“寓言”、“重言”服务于“卮言”。“卮言”看似无心,实则是庄子精心设置的,我们在品味一个个“寓言”、“重言”故事之时,便会不知不觉地认同其中的道理。

二是以虚传虚,用极为荒诞的形式来传达玄而又玄的深邃思想。比如蜗角之争、骷髅见梦、庄周梦蝶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情节离奇,虽表面上荒诞不经,却蕴涵庄子深刻的哲学思想,能使人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吸引,并轻松地领略到“言”外之“意”。

三是语言含蓄而有味。“三言”无论是“寓言”、“重言”还是“卮言”都在言意解读方面耐人寻味,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研究《庄子》的魅力所在,同时也使此书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含蓄美的典型。

二、“三言”说理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

在教学中思索,便可发现:庄子“三言”说理对大学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思想还是内容、方法乃至教学语言和考核方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

(一)在教学思想上,大学语文要以虚务虚

庄子内七篇,依次为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大宗师、德充符、应帝王,传达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万物平等的社会观、养生全性的人生哲学、无奈的处世之道、宇宙本体论和内圣外王等虚无的哲学观念。可见,庄子用“三言”说理,是以虚传虚。大学语文之务虚与务实亦可辨:如从文理工科的比较来看,理工科务实,功利性强,文科务虚,实用性似乎不大,所以才有“文科无用论”的误解,教育部把大学语文定位为公共基础课,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这就把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在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这一务虚的层面上,其用心正如老子所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大学语文要解决的人文素质修养问题,正是当代人类精神层面最珍贵的瑰宝。物质丰富不代表富有,精神富有才是真正的富裕。正如《屠格涅夫的礼物》这则故事所说:“‘你管我叫兄弟,’老人脸上是满足的笑容,‘这是最高贵的礼物。”’。庄子以虚幻的形式来言玄而又玄之道,以虚务虚,大学语文教学则可采庄子“三言”形式之虚,弃庄子之“道”,而代之以人文层面的人本、和谐、人格修养等思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

(二)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来看大学语文要务实

庄子用来说理的“三言”,无论是寓言,还是卮言,主要是以虚传虚,即使是重言,也常常借重一些传说中的所谓高人,如尧、舜,或将当世人物变形,如把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摇身一变而为道家的代言人,来讲庄子自己的道理。但不可否认,许多寓言和重言也有传说或现实的影子,由于古人对传说的迷信,或者主要人物的实有其名,“三言”说理在以虚传虚的同时也有“实”的一面,这也是庄子哲理让世人认同的重要原因。在“文科无用论”泛滥的当今,伴随着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出现人才培养的“五精五荒”(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现象,让人不由得不担心,80后、90后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育部建议本科院校把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来开设,固然有从上至下纠正不良思潮的良苦用心,但重担还由大学语文课程来完成。大学语文教学在内容上若过虚,课堂教学就收不到效果。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采庄子“三言”虚中之实,以蕴涵丰富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加以充实。基于这一点,徐中玉等人主编的教材,分主题列单元,把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等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视的人文内涵作为主题鲜明地列出来,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语文修养和人文素质,可视为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精品。但这套教材也有让人遗憾的一面,如配套教参就与教材脱节,单从篇目列资料,不利于教师备课。作品的选择以传统文学为主,而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太少。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时既要对已有的作品中精选精讲,又要考虑时代特征和学生的主体性,围绕主题,重新选择一些教材所没有中外精品文学来实施教学。如此,既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又紧扣时代脉搏,就能“有效地改变文科教学‘假、大、空’的现状,真正实现文科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大学语文宜实施专题式教学

《庄子》处于从语录体向专题论文过渡的阶段,尤其是内篇七篇,在卮言的统率下,用寓言、重言来讲透一个个深奥的哲学道理,可视为庄子在以“三言”为说理方式向人们实施专题式的讲学。庄子之所以选择这种言说方式,必定是其最适合于说理,即为最佳说理方式,能在他那个时代与其他诸子百家抗衡甚至征服他们。从后世庄学的影响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庄子以“三言”为主专题式说理的魅力。如果教师把这种以“三言”为主的专题说理迁移到当今大学语文教学中来,便成为专题式教学。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我们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基于大学语文教学本身的受众与施教目的才选择的最佳教学方法。“大学”一词中国古代教育有“小学”、“大学”之分:八岁入“小学”,主要解决文字训诂之类问题;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身立言、治国安邦之道。当代“小学”与“大学”虽在内涵上与古代不尽相同,但很显然,无论是受众的年龄,还是教学内容与施教方法,二者都应有很大的区别。就语文课而言,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开设到大学,当然也包括一些职业学校,有些篇目甚至会同时出现在不同阶段的语文教材上。中小学语文的工具性极强,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写作水平。大学语文更注重人文修养,人文素质修养培养与提高之艰难,可与庄子哲学之深邃相较,故而,专题式教学对大学语文来说可谓最佳教学方法。以徐中玉等人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可从十二个单元中精选八至十个单元来讲授,每次授课以单元主题为讲课中心,按照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的要求,纵贯古今、横穿中西,精选教学内容,并以教材中的一两篇为重点,整合内容,组织教学。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还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传统文学的人文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大学语文》也就不再是“高四语文”。自然,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庄子一般,“其学无所不窥”,如果教师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与人文修养,以及高水平的教学组织能力,就能有效地实施专题化教学。

(四)从教学语言来看大学语文的授课语言宜含蓄有味

学生最不爱听的就是教说性的枯燥言语,而含蓄有味的语言却会令他们会心的微笑。大学语文教师完全可借鉴庄子“三言”的说理方式。从“卮言”中受到启发,用格言、他人名言或自己潜心悟出的小道理统率教学,做到教学语言凝练有味,听之让人沉思,引人会心的笑。从“寓言”中受到启发,用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形象说理,包括动植物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现实故事甚至自己杜撰却可信度极高的故事等,做到围绕卮言,只讲故事,而不作过多的阐述,让人从故事之中自然地感受内在之理。从“重言”中受到启发,用古今名人名言或书籍中的名句说理,做到既语重心长,又通俗易懂,让人信服。“卮言”、“寓言”、“重言”的课堂运用,让学生对教师与课程都充满兴趣,倍添学习的动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正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师的熏陶和课堂气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就能自然地得到提高。

第5篇:庄子名言范文

这里,庄子用文学的夸张手法,形象地说明“形可忘而德不可忘”,推崇和强调精神之美,即“德”之美的重要性。同样在《德充符》中,还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寓言故事,说是鲁哀公讲给孔子听的,故事说:卫国有一位长得很丑的人,名字叫哀骀它。男人与他相处,想念他而不舍得离开,女人见了他,都会向父母去请求:“与其做别人的妻子,宁愿做他的小妾”,有这样想法的人还不下十多个。鲁哀公很纳闷,又和孔子说,从来也没听说这位有什么创见,只不过常常随和别人罢了;他既不在官位没有办法周济别人的困难,又没有奉禄去帮别人吃饱;而且他那丑像能让天下人见了惊吓。他只能随声附和,智能也不见有什么与众不同,然而男男女女都原意与他接近。这必定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寡人召见他来仔细观察,果然是以丑陋让天下人骇怕,和他相处,不到一个月,寡人就明白了他的为人,不到一年,寡人就很信任他了。此时国无宰相,寡人就想把国家的重任委托给他。他却不声不响似乎不答应,又像漫不经心也不推辞。寡人很感惭愧,最后还是把重任交给他。没过多久,他就离开寡人走开了,我真的很忧虑像是丢掉了什么,好像在国中再也没有人能与我共欢乐了。最后,哀公问孔子,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这样一个形体奇丑而又在常人眼中极为平常的哀骀它,不仅使鲁哀公为之倾倒,而且连孔子都赞扬他乃是“全德之人”。

回过头来,我们不得不审视一下,在庄子的思想里,“德”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在中国思想史里,“德”的概念出现较早,比如在《尚书》里就有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左传》里也多次讲到“德”,如“德以施惠,刑以正邪”、“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等等,这里的“德”都是强调德行、品德、恩德的意思。儒家孔孟的著作中,所阐释的“德”与上述一脉相承。但是,在道家老庄的的著作中,关于“德”的阐释和传统的说法就有了明显的不同和变化。庄子关于“德”的看法是继承了老子并有所发展的。老子所说的“德”,乃是指“道”在宇宙万物运动中的个体显现与作用。所以《老子》21章就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所言说的“德”最重要的特性就是,表现在他们的理想人格“真人”、“至人”身上的自然本性与修养的最高境界。《老子》一书中所说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28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55章)这些,都是老子以形象的比喻,把婴儿的纯真、质朴来比作是“至人”的自然本性与修养境界,这就是“德”。庄子在继承了老子的这一思想的同时,特别在修养境界方面,更加强调“无心无情”的精神的宁寂与淡漠的秉性。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德充符》中,作者描绘那么多“形不全而德全”的人,再来看作者虚拟孔子赞叹像貌奇丑的“哀骀它”为“全德”之人,就不难理解了。《德充符》中明确地说:“德者,成和之修也。”所谓“成和之修”,即是达到了一种完满纯和的修养境界。具有这种境界的人,宁寂,淡漠,能够摒除世俗争名逐利之心,保存与修养成具有淳朴的自然本性。所以,庄子在《德充符》中,刻画了如此多的“形残而德全”的人,正是“用形体之奇丑来反衬精神之极美”,以此极端手法,试图达到震惊世俗的作用,说明修养淳朴的自然本性的重要性,这种淳朴之“德”,必然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魅力。上面所举两则寓言中的“全德”之人,不仅他们自己不在乎形体的残缺丑陋,而且能使世人都忘记他们的缺陷,而且争相亲近、归附他们,正是这种精神魅力的表现。

第6篇:庄子名言范文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6)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7)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9) 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刘禹锡

10)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

11)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陆机

12)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孟浩然

1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5)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关于学习的诗句名言摘抄

1)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4)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5)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8)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9)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0)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1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3)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关于学习的诗句名言大全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4)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5)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6)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7)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8)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9)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0)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1)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3)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14)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5)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6)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7)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窦巩

18)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第7篇:庄子名言范文

关键词:庄子 后现代教育技术 “三言” 解构

庄子虽然是2000多年前的道家人物,但他的著作中蕴藏着丰厚的教育技术思想。而且还是后现代教育技术思想,比之今天的后现代教育技术毫不逊色,这是一个看似悖论实则十分有意义的事件,值得深入探究。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在后现代那儿,“解”的是一切事物,故有“解构一切”。在庄子那儿,他用那把锋利的“解牛刀”,“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然已解,如土委地”,也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解剖和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的后现代教育技术与今天的后现代教育技术,在本质没有多大区别,所不同的是,庄子的后现代教育技术思想更全面,厚重、深刻。

一、解构“宏大叙事”,创造”小型叙事”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领域之一。“叙事”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是自人类启蒙后,通过语言(媒体的一种)表述的一种超越历史,传承文明的古老的教育现象,同时也是重要的现代教育方式。

庄子是中国最早研究教育叙事问题的大家之一,是教育叙事的鼻祖。他把“宏大叙事”(元叙事)称为“庄语”,即所谓庄严慎重的大言(雅言),即当时在国家统治者和儒学中广泛流传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等。这类“宏大叙事’特征如下:

1、叙事者处于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一种固定不变的逻辑(公理)、普遍有效的原(普世)来阐释世界,并以此作为衡量一切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常以“王者”和“圣人”的面貌出现。

2、叙事者以权威自居,以合法性、合理性自居。他们认为,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合理合法的真理,而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世不易”的真理。

3、宏大叙事通常支持政治权威,因而也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庄子认为他这样的语言风格,“其书虽环玮。而连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者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虽然奇特壮观,然而道理却讲得委婉随顺。对社会不仅不会有任何伤害,相反会有很大的益处,他的言辞错落有致,妙趣横生,不仅容易使人们观赏,而且内容充实,常常不能自己。对于道而言,它全面而又精辟,深刻而又恣意,可谓既符合现实又顺应大道。它还能迎应时代变化,通容于万物,道理是无穷无尽的。简言之,庄子创新的语言风格与形式不是为了追求猎奇,而是为他的内容(道)而服务的,而该“道”是为学生、为社会提供知识、提供精神食粮的。

由此看来,庄子的小型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看起来荒诞不经,却恰恰是那个荒诞社会的真实写照。庄子批判反对“宏大叙事”,针锋相对地创造出“谑”的方式与之抗衡,以消解“宏大叙事”之“庄”,其教育效果还是十分满意的,庄子对此创新也是充分肯定的。

二、颠覆“工具至上”,倡导人文关怀

庄子是后现代主义者,对技术(媒体与工具)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虽然庄子对技术有一种压抑不住的热情,技术也使他激情四射,比如:庖丁解牛恢恢乎游刃有余,津人操舟若神,佝偻承蜩若掇,“梓庆削木为罅,见者惊犹鬼神”。东野稷的御(驾驶技术)“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工旋(杂技)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如此等等。他由衷地赞美讴歌技术,但不像现代主义者那样一味地信仰、崇拜技术,更不是把技术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更多是站在宇宙的角度、大自然的角度、人类社会的角度、大生态的角度来冷眼旁观技术,来冷静地审视技术,有时还有些睥睨技术。

“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这个论断到现在还是警世名言,这不就是在婉转地批判现代主义压倒一切地崇拜技术:把技术摆在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将人异化为技术奴隶、舍本逐末的现实吗? “风波之民”的比喻到现在还是醒世喻言,它照样喻示着在追求技术价值、追求工具理性的过程中,技术的主体――人,变为失去根基、随波逐流的水上浮萍,失去主体价值,因此。庄子号召人们,对先进的技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羞而不为”,这就是庄子提倡的后现代教育技术。

庄子对技术的批判,既有感性的一面(婉约、激烈),同时还有理性、冷静的一面,不仅解构一切,而且在结构的基础上,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就是建构,为社会开教育处方,这才是庄子的真正目的,

庄子是如何安顿技术、重新建构技术的呢?《天地》:“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在庄子的哲学中,技术处于最低层,和技术至上、工具理性的现代主义是截然相反的,它被“事”涵盖(“兼”),是用来做事的,事之上是“义”,即我们所说的社会伦理道德,技术也涵盖于伦理道德,依次类推,技术同时还涵盖于德、道、天。庄子的德与道和我们今天的伦理道德(义)的内涵是不同的,外延也有相当的差距,它们相当于今天的自然界,是“义,的上位概念,庄子的“天”也不是指物理实体的天,而是指宇宙运行的自然而然的规律。

庄子教育技术的最高境界是“不射之射”,而不是“射之射”,是超越技术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形而上”的“神”,是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庄严神圣的美。庄子的教育技术的艺术气质、胸怀以及美学意蕴,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技术以及国外的后现代教育技术,是难以企及的,因为他把技术的精神内涵(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我们的眼光狭窄短浅,只盯注技术的物质层面这一点,本人认为,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庄子是“天”,我们是“井底之蛙”。

三、消解科学主义,提倡质的研究

科学主义属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种,它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盛行于现代西方,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

庄子的时代还没有“科学”这个名词,但与其涵义相当的是“知”,《庄子》全书八万余字,仅“知”就有617个。其中有的是知道了解的“知”,有的是智慧的“知”,还有的是知识、真理、规律的“知”,后一种最接近科学,我们称其为准科学(下同),本文研究的是这部分。

庄子是最早研究缄默(隐性)知识的人之一。“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第8篇:庄子名言范文

《庄子・人间世》中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螳臂当车”这个成语便由此而生,个体弱小的螳螂被激怒了,它站在大道当中,愤怒地横开双臂,试图拦住迎面疾驰而来的快车。

螳螂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了,坐在车上的人类哈哈大笑着驶过,而不自量力的螳螂已经被碾成薄薄的一片儿。

在整个儿昆虫纲当中,螳螂算得勇猛。它的头部呈三角形,复眼大,触角细长,胸部具翅二对、足三对:前胸细长,生有粗大呈镰刀状的前足一对,其腿节和胫节生有钩状刺,用以捕虫、蝇、蛾、蝶、蝗虫等,在螳螂面前都难以逃遁。除了酸性的蚂蚁外,没有螳螂不吃的昆虫。

螳螂不畏的记载古已有之。遇到猫狗等动物的袭击,螳螂会奋起斗争,跳到它们的身上搏斗,甚至不乏将猫狗击败的战绩。如果允许我们做一些大胆的推测,不妨认为,庄子之所以选择螳螂来嘲弄,一定是见过它与猫狗的搏斗,却未等见到战局的输赢便蔑笑着走开去写那则《人间世》了。

一直旁观下去的是美国人。1964年,在纽约第五道上,一只螳螂和一只麻雀发生对抗,引起许多人围观,交通为之阻塞。对抗的结果是,麻雀鼓翅远去,螳螂却傲然不动。

螳螂虽有挡车的蛮劲,却显而易见不可能真的挡住车,这也是庄子的寓言历来无人反驳的原因。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也许是,中国人一向是尊崇节制的民族,明哲保身被公认为面对强敌的最高策略,而不欣赏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第9篇:庄子名言范文

1、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俗语

3、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康德

4、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5、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6、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8、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

9、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10、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四言》

1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1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13、百善孝为先。——中国古代名言

1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1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

16、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1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