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

有关小学教师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小学教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小学教师论文

第1篇: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

物理教学就是要搞好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因为实验是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的直观性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记忆,实验的导向性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实验的可信性可以强化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那么如何做好实验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利用多媒体,增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演示示范实验,或创设必要条件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也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思考总结,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正确结论。但是,有的演示实验观察现象细微,且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有些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这就增加了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难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将演示现象放大,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又缩短了观察时间,从而增强了演示实验的效果。

例如,在“测定物质的密度”这个实验中,其实验目的就是练习使用天平,学习使用量筒,学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第一次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和测量小金属块的体积。因此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应先教学生如何使用量筒,如何正确读数。而量筒的刻度较小,教师演示讲解,大部分学生看不清楚。这时可利用投影技术,将刻度放大,学生就容易看清。在讲“磁场”和“电流的磁场”这两节课时,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同名磁极之间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磁感线分布以及直线电流的磁场的磁感线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形状各不相同。传统的演示方法一股是:将玻璃板放在磁铁上面,将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轻轻敲动玻璃板,使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平面的磁感线分布图形。因平面放置,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只好端着玻璃板走到讲台下,让一部分学生看看,这样既浪费时间,还有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利用多媒体,则完全可以改变这一局面。

将教材上所讲的几种演示情况投影到银慕上,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各种情况的磁感线分布,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磁场的认识,使抽象的问题容易理解。

二、利用实验课件,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大多数物理实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该实验所用的仪器。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学生对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操作方法了解甚少。依靠教师的演示讲解,许多学生很难看得清楚,等到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时,仍有无从下手或不得要领的感觉。因此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先观看一段所做实验的操作录像,在看实验操作录像的同时,教师利用慢放、暂停、回看等方法,向学生讲清楚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经过形象直观的开导,能够为学生做这个实验指出一条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样必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正确地操作、观察、思考和探索。

例如,“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这个实验,这是学生第一次实际操作天平。由于实验报告中所列的“注意事项”较多,调节天平的步骤较多,学生往往对天平无从下手或者干脆就不敢动手。面对以前出现的这种情况,现在上这节实验课,就先放一遍“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录像,让学生仔细观看,同时适时提示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在读数时,把标尺的特写镜头定格,让学生学会正确读数,教师提示每个格代表多少克,被测物体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标尺读数,做完实验之后如何收拾天平等问题。学生用几分钟时间看完录像之后再去动手操作,就感到做起来得心应手。

第2篇: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

(一)促进创造型教师成长的意义

著名的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活动更需要创造,而创造教育的实施首要的是必须有一大批创造型教师。当前,对于创造型教师的概念虽然还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但是国内外教育界对于创造型教师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资料,关于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不少共识。

要创新就要有人才,而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创造型教师。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承担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因此,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当前,教育观念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过程缺乏活力,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种种不利于实施创造教育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因此,关注创造型教师的培育与成长已迫在眉睫。

(二)调查背景、目的、对象、方法

为深入了解我省中小学创造型教师成长的真实状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为教育部门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2011年9月开始,在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委员会指导下,在福建省宁德市教育工会组织下,我们对宁德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展开了关于创造型教师成长的调查。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也相开座谈会以了解情况。调查地域虽然限于福建省宁德市,但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借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呈现并促人反思。

本次调查筹划周密,准备充分,设计力求科学,覆盖各类学校。问卷调查共设计题目27个,其中选择题25道,问答题2道,教师还可以灵活增加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相关信息项目,保证了问卷的整体规划与实际变化的统一。问卷题目主要涉及教师对“创造型教师”内涵的看法、影响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各种因素(包括教师个人的素养与努力,学校环境及创造的各种条件,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促进与妨碍创造型教师成长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等等。问卷采取无记名答卷方式,本次调查对象包括宁德市城乡各类中小学,发出问卷调查表800张,回收760张,回收率95%,客观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情况。

二、主要问题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对“创造型教师”的认识

表1 创造型教师应具备的最主要条件(多选)

在“你认为创造型教师应具备的最主要条件”(多选)的调查中,“高尚的师德”依然被认为是成为创造型教师的首要条件,这与我国教师传统中“身正为范”的要求一致。许多教师还表示,如果缺乏高尚的师德,则其他方面愈强,对教育教学的破坏性影响愈大。“强烈的创新意识”也被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许多教师表示,能否成为一名创造型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会有动力去研究、去发展、去实践。而“较高的教学艺术”同样被认为极端重要,教师们表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而高超的教学艺术能让教学产生最好的效果,获得最高的效率。同样,“广博的专业知识”也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他们在调查中一再拿出“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源头活水”的教育格言自勉。

(二)影响教师成为创造型教师的主要因素

1.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2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

在“您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的调查中,选择“胜任教学的教师”为43%,选择“骨干教师”的为34%,选择“特级教师”的为8%,选择“名师”的为10%,选择“创造型教师”的为5%。从这里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对自己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不够高,大多数人认为能够胜任教学就心满意足了,只有极少数人向着特级教师、名师和创造型教师的目标发展。这说明当前教师发展动力不足,需要引起高度注意。俗语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教师没有高远的职业发展规划,那么,即使是定位为“胜任教学的教师”恐怕也不容易实现。

2.教龄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3 教龄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从表中可见,教龄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认为需要15年到30年的占了绝大多数,认为需要30年以上的也占了五分之一强。这说明,在创造型教师的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个问题上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在与教师的座谈中,我们也注意到,也有少部分老师认为一个老师是否能成为创造型教师与教龄关系不大,甚至会有教龄越长越保守的现象,而新生代的教师因其学历、年龄与知识优势,成为创造型教师的可能性也极大,这都是值得注意的观点。

3.学历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4 学历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认为学历对成为创造型教师影响“较大”和“非常大”的占了绝大多数。这说明当下的教师对于学历比较看重,也反映了我国近年来教育行业对于学历的要求日渐提高的现实。不过,在同个别老师的交谈中,我们也认识到,重视学历不等于教师的学历越高越好,认为学历对于创造型教师“没有影响”的教师主要是考虑到许多成功的教师第一学历虽然不高,但是他们后来都通过自修或培训,拿到了更高级别的学历,有的还拿到了研究生学历。

4.阅读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5 教师的阅读状况

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而言,他们在繁忙的日常教学中并无太多的闲暇时间进行阅读,但是因为有寒暑假这样的带薪休假,在各类职业中,唯独老师可以享受较多的阅读时间。但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整体阅读状况不容乐观,而农村教师的阅读时间与城市相比更是大大缩水。在一所农村中学的座谈中,教师谈到农村教师阅读时间少的原因:“不知道该读什么”、“缺少书店和其他购书途径”、“经济条件限制”等占了绝大多数。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没有阅读的愿望,这是教师阅读时间少的主要原因。

5.教师各类教学活动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6 教师各类教学活动的情况

在“你平常备课时在‘出新’方面”的调查中,选“力求每节课都有新意”的占34%;选“有时想有”的占61%。这说明想在备课中出新的教师占了大多数,但自觉追求每节课有新意的老师只占三分之一强。在“你上完课,对这节课上得如何有做反思吗?”的调查中,选“有,但不经常”的占69%;选“每节课都反思”的占30%。由此可以知道,大多数教师都有课后教学反思的经历和经验,但能做到课课都有反思的并不占多数。在“承担公开课情况”的调查中,选“承担过县级以上公开课”的占11%;选“多次承担过校级公开课”的占51%;选“承担过教研组内的公开课”的占32%;选“没有开过公开课”的占6%。从数据中和座谈中可以知道,开公开课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开公开课的经历,部分没有开过公开课的老师大多数是新进学校的年轻教师。在“你在教研活动中”中,选“积极发言”的占47%;选“偶尔发言”的占51%。这个数据在不同的学校当然有不同的表现,但是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半以上的教师对于教研活动并不十分热心,这主要与教研活动的主题不明、活动形式单一、主持教研活动的教师组织不力以及教研活动之后的反思和实践未能得到及时反馈有关。

6.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7 教师对学生是否进行创造意识和创造方法的教育

教师如果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和创造方法的教育,那么反求诸己,也会促进创造型教师的成长。在“对学生是否进行创造意识和创造方法的教育”的调查中,我们看到,很少有老师经常对学生实施创造性教育,完全没有实施创造性教育的比重也高达27.2%,大多数教师在实施创造性教育方面都停留在偶尔尝试。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教师认为创造性教育并不是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的,需要一定的时机,如果有合宜的机会,他们愿意尝试,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为学生尽快成为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愿望和创造方法的人奠定良好的基础,这说明,目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实施创造教育的教师还不多,即使有也只是处于个人实验状态。

7.教师论文写作与发表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8 教师论文写作与发表情况

“在报刊杂志和非正式刊物上的情况”的调查中,文章收入县、校级汇编的占27.7%;有文章收入市级论文汇编的占65%;有文章在普通CN刊物上发表的有占5.84%;有文章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只有1.51%。与此相关的还有“论文获奖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论文尚未得奖的有占58%;有论文获市级学科研究会及以上奖的为占14%。由此可知,教师中论文写作较为优秀者比例很小,且表现不够全面。在座谈中我们得知,一方面教师论文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不低,但是另一方面教师的层次普遍较低,大多数属于论文汇编性质,而这些汇编性的论文多是在培训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作业。这说明,教师论文写作出于内心需要的较少,多数只是来自于外来的要求和压力,只有少数老师自觉写作并坚持发表到正式刊物。

8.教师的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9 教师对工作条件的满意度

尽管近十几年来,宁德市各县加大了教育投入,教师的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从表中可以看出,回答“很满意”的仅占4%,“比较满意”的占30%,“一般”的占53%,“不满意”的占13%,说明大多数老师对目前的工作条件不是很满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工作条件持“不满意”的态度,这势必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到向创造型教师方向发展。

9.教师职业倦怠感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0 教师职业倦怠感

在“你对教师工作是否产生倦怠感?”的调查中,选“非常喜欢教师这个工作”的仅占12%;选“比较喜欢教师这个工作”的占71%;选“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的占13%;选“不喜欢,但没办法”的也占4%。这表明,学校的大多是教师对教师这个工作停留在“比较喜欢”上,而不是“非常喜欢”上,一旦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或是不顺,很容易就滑向倦怠了。同时,我们注意到,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比较复杂,因地域、性别、年龄、学校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地域来看,山区中学的教师职业倦怠感尤其严重。从性别看,女性教师的倦怠感大大低于男性教师。从年龄来看,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高过中老年教师。

10.教师取得的成就与荣誉感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1 教师获得荣誉的情况

在“获得荣誉情况(包括各级优秀教师、教培新秀、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的调查中,获得乡级、县局级荣誉称号的占35%;获市教育局和县政府荣誉称号的19%;获得市府级、省厅级荣誉的仅占3%;获得省政府级荣誉称号的为0个。重点学校与农村学校相比,重点学校老师获得荣誉的人数比与获奖档次会高一些。我们看到,荣誉的获取情况也会大大影响到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般说来,大多数教师还是很珍惜荣誉的,他们许多人认为级别较高的荣誉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某种肯定,会更好的激发他们参与教育教学的改革热情。

11.中小学校长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2 创造型教师理想中的校长(多选)

在“创造型教师理想中的校长”的调查中,认为“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有45%,认为“民主式的管理方式”的有72%,认为“娴熟的教学艺术”的有21%,认为“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的有12%,认为“独特的人格魅力”的有57%。从这些选择中可以看出,教师对现代中小学校长的期望比较高,其中,希望校长有民主式管理的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大,与此同时,认为校长应该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教师也超过一半,许多教师反映,校长的精神风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教师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一校之长。如果思维灵敏,善于开拓,敢于创造,支持和鼓励教师创新,同时积极营造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和发展。

12.学校对教师评价方式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3 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主要的评价方式

在“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主要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回答“主要看学生成绩”的占31%,回答“重点看日常工作表现”的占29%,回答“教研组内评价”26%,“学生评价”占14%。从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各种方式所占的分量是不一样的,由于考试成绩直接反映教师的有效教学,于是成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在与教师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老师对于以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学工作多有不满,这说明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尚不完善,学校与教师之间有必要加强沟通。

13.继续教育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4 教师希望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学习的课程(多选)

在“教师希望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学习的课程”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习的课程包含多个方面,反映了教师们的求知欲还是很旺盛的,同时,教师们关心的课程都是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课程。

14.培训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5 教师对当前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看法

在“您认为当期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认为“与教学工作结合不紧密”的有27%,认为“培训计划一刀切”的有21%,认为“单项灌输,忽视教师的要求”的有32%,认为“培训未能系统化”的有5%,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有15%。这表明教师普遍要求各类培训应有针对性,应讲究实效,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应注重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新颖的教学理念,理论联系实际,他们不喜欢形式主义的培训。

三、培养创造型教师与促进创造型教师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群体要主动向创造型教师发展

1.要坚定信念,强化调适,树立教师自身良好形象。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要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光荣感,继而促进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乐教意识。要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做坚定的教育守卫者。作为教师要加强对自身职业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念,富有职业荣誉感。

2.要有成长和发展的意识。黑格尔说:“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没有自我发展意识的人,就没有理想的追求,就难以有自我潜能的发展,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快速成长,更难成为创造型的教师。

3.要从多方面提升创造型教师所必备的素养。要做好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目标。有志者就会朝着目标向前奋发。教师要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必须学会设计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蓝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构建教师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教育的基本功。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积淀,因为任何创造都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加工的结果,所以我们要积极抓住学习提高的机会。

(二)学校要将培养创造型教师作为一种制度

1.要把培育和促进创造型教师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重中之重。学校要将教师的成长培养工作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学校党支部、工会应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学校要制定目标、计划,长、中、短的安排部署,明确教师培养要求,专人负责。全力以赴解决教师成长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对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和进修从时间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2.建立有利于培养创造型教师的管理机制。建设一支创新型队伍,要处理好教育与管理的关系、使用和培养的关系。在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方面,一定要建立起一种激励机制。同时能够体现用事业凝聚人,用感情团结人,用利益吸引人的队伍建设风格。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增强教师成长的动力。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可采用自评、互评、校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3.要积极创建教师发展的平台。第一,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创造型教师发展得比较快,就是因为这所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做得比较好。第二,加强教师培训。学校要从长期发展考虑,制定本校教师培训的目标规划,加大力度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的细化要求。在几所农村学校座谈时,调查组同志对老师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网上获取材料进行学习。但与会老师还是普遍认为现场培训效果好。第三,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让教师在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体验成功的同时,产生自豪感,激发继续努力的斗志,挖掘自己的潜能,促进其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配套工作,激励创造型教师的成长

1.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努力改善教师待遇。必须努力改变教师待遇偏低的现实。不少县市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学校教学设备的配备也相对落后,教师可学习和利用的信息源少,一些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进城教师的户籍多数落户在城郊乡,他们亟待解决住房等问题。如购买经适房受户籍限制而得不到解决,而教龄补贴太低,教师的工资津贴与经济基础好的县相比差距较大。

2.拓宽青年教师的发展渠道,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信息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定期了解青年教师意见、建议和要求,并将处理意见及时反馈;充分发挥工会和教代会在青年教师利益表达中的作用,在制度设计中为青年教师留有一定席位,明确规定青年教师所占代表的比例。

3.通过多种途径消除教师职业倦怠。首先,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幸福指数。要克服职业倦怠现象,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树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优化幸福教育环境。每一所学校都应是教师发展的场所,都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功能。其次,要树立均衡、和谐、民主的理念,建构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是紧密相联的,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地位而奢谈教师的社会地位,只能是毫无意义的空谈。

4.教育工会和妇女组织要多关心女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问题。当前,女教师在家庭和工作两方面面临着双重压力困扰。在这一方面,性别身份的不同也会影响到教师的创造型的不同发展。有不少人认为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工作压力和经济状况影响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不良情绪又影响工作质量、对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的和谐,最终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无形中就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

第3篇: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师 困惑 理性思考

一、角色的困惑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其实,越来越多的教师明白不能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也深知不能将教学工作视为简单的重复,开始探索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学效率。面对如此沉重的角色转变任务,教师能否完全胜任,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再者,大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受原有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权威性和威严性的影响,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放下“身段”,重建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定位仍然是家长的人、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执行者。

长久以来,课程问题一直都是相关部门、学科专家需要关注的,教师无权也无从过问。而此次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这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虽然这种变化的意义值得肯定,但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职工作已经相当繁忙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在如何提高课程质量、创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困惑与困难。这种复杂的角色转变,让人不禁产生了疑问:教师是人,还是神?教师的核心角色到底是什么?教师能否承受住这些新角色带来的压力?

二、科研的困惑

首先,科研目的上的困惑。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职称评定,论文撰写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原本集中在教学和管理上的精力,造成科研和教学本职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的矛盾,这也让部分教师变得更加急功近利,以致出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空空”的糟糕局面。因此,教师搞科研到底是为了教学还是荣誉?其次,评价制度上的困惑。学校往往是以数量为衡量科研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而学校间进行评比时,该校教师论文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现在社会上各种论文大赛、报刊征稿不计其数,它们的资质是否合格?在审稿上能否保证公平、公正、公开?这些问题都值得考量。因此,科研到底是重数量还是质量呢?最后,科研方法上的困惑。教育科学研究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学问,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胜任的科研工作,何况是未受过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及方法专业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缺乏相关专家的指导,科研手段仅仅是“凭经验”,“摸着石头过河”,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成果的有效性。那么教师搞科研究竟是凭经验,还是再学习?

三、新技术的困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开始接触现代教育技术,并且逐渐接受并认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来说,具有更便捷、更多元等优势,由此,一些教师对其产生了依赖感,忽视了其工具性、技术性的本质,不但没能对教学效果产生有益的影响,反而造成了新的问题。此时,教师对于如何正确使用新技术产生了疑问。事实上,新课改中提出的要求是以保质量和重效益为前提的,借此达到转变学生单调的学习方式与促进其综合发展的目的。因此,新技术的应用不应是盲目的,而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项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且不应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手段。事实上没有无价值的技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不是一定要抛弃原有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优势,共同为优质的教学服务。

四、实际操作的困惑

新课改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单凭教师队伍的力量是没办法完成的,还需要社会的关注、家长的配合、学校的支持。事实上,学术界和教育上级主管部门对于新课程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对新课改的实质精神和目标任务有较清晰的了解,但是落在实处却似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首先,社会对于教师的关注度还远不如对政府官员、富二代、娱乐人物等的关注,而且他们更关注的是教育的最终结果,这使得教师在舆论的压力下,无法自由地施展拳脚,新课改也很可能沦落到“穿新鞋走老路”的悲惨境地。其次,多数家长不了解课程改革,在习惯了原有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后,害怕课程改革影响到孩子的学业和升学,对教学改革加以阻碍。最后,面对升学率和社会期望的压力,一些学校对课程改革并没有投入太大的热情,他们所关注的依然是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新课改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以往设置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在部分学校中依旧被忽视。[1]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承载了众多的期望,其中也包含着对自我的期许,但是在一片“支持改革”的声浪中,却得不到外部的实质帮助和支持,这大大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班级教学的困惑

班级教学注重实效、统一,但新课改强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教师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关注与空间。在这样的形势下,小班教学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但目前多数学校人满为患,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精力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努力推行和倡导班级小型化,但是以现在中国的国情看,要实现小班化教学还需时日。

此外,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是该让学生不加约束,完全自由地表现,还是依照往常加强管理,维护统一和纪律?怎样把握这之间的度?这些问题也引起了教师们的思考。毫无疑问,教学秩序必须由教师来维持,但是面对一个大容量的班级,教师更难进行操作。教师要始终维持全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一方面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顾及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2]这些始终在阻碍着教师展开教学革新。

六、困惑后的思考

目前,教师的工作负担及精神压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的注意。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教师实际存在的困难,保护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只有教师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成功。

1.积极采取措施,使课程改革深入人心。

除了颁发有关新课改的官方文件以外,还可以在广播、电视、报刊新闻道中加大对于新课程实施的宣传,以及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定期出版,让广大教师和普通公民了解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目标任务。

2.加大对于教师培训的力度与广度,保证师资水平与新课改要求相持平。

在实施过程中,增加培训经费投入,进行教师在职培训,为其提供学习的设备和场地,聘请熟知新课改的专家,特别是发挥师范大学的作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教师解答教学、科研过程中的疑问,指导教师正确地掌握新课程的知识、方法、技能。

3.改革落后评价制度,将新课改的实效性落到实处。

要落实课程改革,评价改革是重要一环。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老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改革实施的效果优劣。当一切都以升学率为中心时,课程改革就只能是在学校外徘徊,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当前,要促进课程改革,国家应出台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考试政策,建立一个多元性的考试模式,全方位地考查学生。

4.树立严谨的科研精神,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出发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强调教学的核心地位,而科研作为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新任务,应该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作,两者虽互相促进,但绝不能混为一谈,不分主次。教育科研应该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生更好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5.逐步推行小班教学,以保证整体质量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和谐稳定。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教师喜欢采用小班教学模式。为减少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上消耗的精力,提高整体与个体教育效率,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合理规划学校分布及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逐步推行小班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管理课堂管理课程管理人文精神

目前,实施素质教育既是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的要求,又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一改过去那种只要学生在统考中取得好成绩就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的片面认识,而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改变过去只上语文、数学两个主科,而忽视学生们德育、美育、体育的状况,按成绩排队,编座次,踢皮球,加班加点等“拔苗助长”的蠢事再也没人干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按教育规律和儿童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从小培养学生“会自我学习,会与不同的人一起共事,会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生存发展并作出贡献”的良好习惯已成为教师正确的指导思想。笔者结合“素质教育”的发展的核心思想,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1]: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实质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对人才的要求归根结底又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运用和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因此,素质教育首先应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品格。小学,孩子学习的是知识,但更多的学习的是老师,只有素质高的老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不愿或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

大部分小学的条件一般都比较艰苦,这就更需要拥有一支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构建素质教育的模式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业务和研究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师德修养

要坚持师德为首的观念,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切实有效的计划,创设一定的时间保障,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教师弘扬奉献精神,努力使教师积极参与素质教育。

2.提高业务水平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备“T”字型的知识结构,因此,学校要对教师强化技能训练,提倡一专多能。学校要采取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一是实施“教师学历提高工程”,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大专和本科自学考试;二是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工程”,通过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学习,或说课、上课、评课,或基本功比武,培养一批学校在各学科的带头人;三是启动“学校名师工程”,选拔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深造,参与校内外有关的教育研究活动,培养在市级、乃至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名教师。

3.提高研究能力

开展素质教育要改变小学教师教书匠的形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品位,使他们向学者型和科研型转变。具体做法可以不断组织理论学习,开展一些学科课题研究,要求教师从带着课题进课堂。建立学校科研网络,积极撰写理论文章,评比各种教科研先进等。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他们都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需要信任、关心、理解和帮助,他们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都隐藏着极大的创新潜力。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许,为学生营造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各抒己见,一定会有意外收获,取得最佳效果。

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只有想象丰富,才能有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大胆、敢于打破常规、发展学习的想象力。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个复杂的过程,常常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途经,才能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发散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目的。加强发散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要突出发散和逆向这两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题多解的发散,一因多果的发散,一题多法的发散等。而逆向思维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对一个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获得新的认识。

三、加强人文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小学在加强人文精神时,要做到人文环境和信息一起抓,使学校管理整体化、系统化。

首先,要创建校园文化特色,重视校园资源的开发建设,充分发挥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教育作用。

其次,要创建校园教育科研特色。加强教育科研,提供场所设备条件,营造浓厚的教研气氛,如开设教师阅览室、开办校刊天地,出版教师论文和教案集、举办各种教学成果专栏、组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展示活动,激励和引导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知识技能[3]。

再次,创建校园文化特色,重视文体活动的组织、开展,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如组织教师球队、乐队、合唱队,开设教师之家,开展球赛,举办美术书法展,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人的情感在良好的环境和有益的活动中得到熏陶、激励、升华,使人们的工作得到协调,使学校整体素质得到优化,综合实力得到提高,从而推进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学校管理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及个性发挥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坚持以德育人,突出以生为本,以爱育人,启迪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学会自律,学当主人。

四、家庭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贴近、更深入孩子的精神世界。这就使家庭教育能比较方便地把握、深入和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而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难以办到的。因此,做父母的必须树立“家庭素质教育”的观念,担负起自己的教育责任,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挫折教育等[4]。同时,家长不仅应对学校施行素质教育的计划、措施给予支持和配合,而且要积极参与,要与教师要尽可能地经常接触,互通情报,沟通思想,增进了解,融洽感情,共商措施,形成合力,形成家校齐抓共管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要全面衡量,不能唯分数论,而是要全面观察和衡量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对孩子参加学校班组或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取得的成绩应予以全面评价,给予孩子表扬或奖励。

教育部门的教育改革力度是大的,但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实施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而家长的素质更要提高,家庭教育已到了一个不能不重视的时候了。

总之,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脚踏实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动员社会力量为素质教育的大厦添砖加瓦,我相信,只要我们上下齐努力,小学的素质教育之花也必将越开越鲜艳。

[参考文献]

[1]严建文.农村小学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1(5):8.

[2]吴秋君.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0(3):72~73.

[3]曹龙启,李秀永.注重农村初级小学的管理[J].中国农业

教育,2010(5):48.

第5篇: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 渗透;数学思想;见识

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目标。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向大人请教某个数学问题时,大人不懂或不想直接告诉孩子答案的时候,往往会对孩子说:你画画图试一下,你多举几个例子看看,你用方程试一试,你分分类找找规律……可见作为知识的数学过了一段时间后可能忘记了,但一些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却还深深印记在脑海中,并随时发生作用,因此,教学要注重渗透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在教学目标中,体现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它左右和影响着课堂教学的价值走向。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直接决定着目标的达成度,也将决定一堂课的教学实效。教师在课堂教学前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概念、公式、规律、性质、法则等这些“有形”的知识中所隐含的“无形”的数学思想,并将其纳入到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中,这样在教学中才会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在制定数学思想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两点:一是明确某一具体的数学知识中蕴含着哪些数学思想,只有自己心中有数了,数学思想教学目标的定位才会准确。二是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只有自己思路清晰了,渗透数学思想的目标才会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例如,在制定“工程问题”教学预案时,我们在弄清知识性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读和分析知识载体(人教版教材的题例是:一条道路,如果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我们可以挖掘出“从具体到抽象”“归纳”“建模”这三种数学思想,然后思考渗透的方法。可以用“举例计算”的方法来渗透“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如72÷(72÷12+72÷18)=7.2(小时),36÷(36÷12+36÷18)=7.2(小时)……1÷(+)=7.2(小时);用“类解问题”的方法来渗透“归纳”“建模”的数学思想,当例题教学完后,让学生模仿例题的方法解决“甲车从A城到B城要行驶4小时,乙车从B城到A城要行驶5小时。两车同时分别从A城和B城出发,几小时相遇?”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最后归纳出解决该类问题的思路,形成“工程问题”解题模型。

数学思想方法总是隐含在各知识版块中,没有不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也没有游离于知识之外的思想方法。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读懂教材所承载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更要挖掘隐藏在知识与技能背后的数学思想,并把它作为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及时加以体现,也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和运用,并使其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在经历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一种基于数学知识又高于数学知识的隐形知识,它比数学知识更抽象,更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充分体验和感悟数学思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因为没有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对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体验。没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只能是一句空话。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分数”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在经历其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类比”、“数形结合”、“转化”、“归纳”和“建模”等数学思想。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出示复习题:王伯伯家有一块10公顷的地,种土豆面积占这块地的。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学生列式计算,回顾整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2)出示题例:李伯伯家有一块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式。(3)比较“10×”和“×”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猜想“×”的计算方法。(4)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猜想。(5)教师出示几道分数乘分数的练习,让学生分组计算其中的一题,并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6)观察比较上述各算式的计算结果与各因数的关系,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借助“分数乘分数”这一计算载体,让学生在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反思、小结等自主性学习活动,体验“类比”的数学思想。如因为“10×=×==”,所以“×”可能也可以这样计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结合题意用图形表示出“×”的结果;“转化”的数学思想,将“×”转化成小数“0.5×0.2=0.1=”;“归纳”和“建模”的数学思想,观察比较各算式的计算结果与因数的关系,总结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形成“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模型。

这样,通过给学生提供自主体验、感悟的时空,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让它们根据自己的体验,领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久而久之就能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在回顾反思中,巩固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蕴涵于知识体系中,但在教材中数学思想是零散的而不是系统存在于数学知识体系中,需要我们经常性地组织回顾和反思的过程,将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进行强化和提炼,形成策略意识,逐步完善和稳固学生已有的数学思想。

例如,我们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时,当学生掌握了用“割补”的方法,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接着,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几种方法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都是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来计算)接下来,教师应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学生可能会说:“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了,如果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也就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时,教师应再次通过引导,让学生感悟,在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时,可以把它变成我们会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会的也就会了。一个“变”字把“化新为旧”的转化思想不留痕迹地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通过回顾与反思,学生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充分感悟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积累了“化新为旧”的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形成“转化”这种数学思想的稳固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再遇到新问题时学生就能自觉地在头脑中搜索与该问题有关的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相关的旧知识帮助他们找到解决该类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从而真正促M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在拓展运用中,深化数学思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数学思想的认识,还仅仅存在于思维的感知层面,而要真正将数学思想植根于学生的大脑,拓展和运用是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策略的有效环节。教师若能在学生依照例题示范的思路,解答与之相同类型、结构习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把这种方法迁移类推到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决上,不仅可以巩固和深化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而且还会提炼和归纳出新的数学思想,形成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植树问题”,感受到了植树问题的解决策略后,可再设计一些变式的问题,如在封闭的圆形水池旁摆花盆问题,锯木头问题、上楼梯问题等,让学生用“化归思想”迁移解决类似的植树问题。又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这种经验思考:接下去我们还要学习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觉得可以怎样学?诸如此类关于思想方法的迁移运用和拓展,有助于构建和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进而逐步形成转化的意识,这种意识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做这一过程的引导者,不断用数学思想锤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锤炼中,不断积累,不断感悟,最终获得受益终生的数学思想,并能主动应用。

[参 考 文 献]

[1]强震球.探索数学规律 彰显数学思想[J].福建教育,2016(1.2).

[2]林碧珍.课堂教学境界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20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