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体育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阶段国家为了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学生在每学年会进行一次体质健康检测,这一检测结果会输入到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检测系统中,与学校的教学质量相挂钩,这是一件好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学校对体育教学的关注。但这种制度也存在着缺陷,因为这些需要达标的项目是固定的,同时其测验与检测均由学校单方面来完成。这就造成了有的学校为了达标只让学生学习需要达标的项目,对不需要检测和达标的项目便不让学生进行学习,也不纳入平时的教学中,甚至有的学校在达标检测的时候弄虚作假,虚报、谎报检测数据。这样的后果是把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长期下去,学生的体育素质根本没有办法得到保障,不但不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乐趣,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二)学校体育器械不足、场地建设不健全
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非常落后,有器械没有场地,有场地没有器械,或者什么都没有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使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二、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有全局意识和为学生长远考虑的意识,从思想上提高对农村体育教育工作紧迫性的认识。同时,相关部门要从舆论导向、体育课程、师资队伍、督导评估等方面制定更加合理、可具操作的制度,为体育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要自上而下提高对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的认识,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即把体育教学理念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目的和要求结合起来,把体育放在与其它考试科目同样的地位,让学生、家长、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对它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大力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特长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不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我们要把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作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学习、探索,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较强的专业素养。此外,学校也要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去承担体育教学,把具有体育专业的教师调到体育教学的岗位上来,让其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切实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
近年来,虽然政府对农村学校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诸多原因,仍不能跟上农村学校的发展速度,以致于造成了体育教学中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相关部门就要设立专项资金,切实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
三、结语
【关键词】教学现状;体育教学;教学体例;心理健康;学生潜能
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那么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如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法子来增强农村的体育教学呢?
一、农村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配备不齐,体育课时不足
因为体育不是考试科目,农村的体育教师大多由老弱病残者担任。这些人非体育专业结业,不懂得体育教学纪律,身体素质差,在体育勾当中根本起不到示范浸染。大多农村小学没有专任体育教师,体育课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代课。尽管每周放置2—3节体育课,但经常被其它学科以各类理由占用。临近考试,体育课就理所当然地被瓜分。课间操和课外勾当,则是学生自由勾当,没有教师统一组织。学生的体育磨炼时刻大大缩水,身体素质得不到保证。
2.操场狭小,体育器材匮乏,教学体例单一
在农村,有限的教育经费被投入到镇中心学校。因为中心学校经常有上级来搜检,搞不好会让领导们丢体面的。下面的学校只靠收一点杂费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根本无暇顾及体育这一块。有的学校操场上只剩下摇摇欲坠的篮球架,仓库里只有一根拔河的绳子,很难见到传统的单双杠、山羊等既娱乐又健身的体育器材,更不用说高档的体育设施了。学校操场是坑洼不平的土操场,晴天灰尘飞扬,雨天一片。场地狭小,没法统一做操。有的学校把操场建在校园外,被村民们堆满柴草,甚至拴上了牛羊,鸡鸭信步时代,粪便满地,臭气熏天。也有的被村集体占用,成了生意市场。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使得体育勾当形式单一,除了长跑就是丢手绢。长此以往,学生对体育课发生了厌倦情感。
3.强调平安,束缚了体育教学的开展
跟着媒体对学校平安事情的曝光及家长维权意识的提高,学校领导和老师都把学生的平安放在首位,老师上课就怕出平安问题。一旦出了事情,家长就会来找学校和老师抵偿。虽然有时不是老师的原因,但学校还得应付。大都情形下为了息事宁人,学校和老师只好承担了费用。有的学校划定谁的课上学生出了事由谁负责,这种做法束缚了教师的四肢行为,冲击了教师的上课积极性。
4.体育运动项目的削减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有关部门对学生的体质监测不明,此刻学生的营养状况和体形身高都提高了,体重也增添了,但肺活量、耐力、力量、速度等诸多体能指标呈下降趋向。“豆芽”和小胖墩体形层见迭出。
另外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对孩子呵护有加,学校出于平安考虑,打消了一些较苦、较累、较危险的行为项目,如长跑、三铁(铅球、铁饼、标枪)、跳山羊等,使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品质大为削弱。同时,因为缺乏合作与交流,不少学生自私自利,性格孤僻,没有养成精彩的思维道德。学生没有养成体育磨炼的习惯。过多的能量无处释放,使得打架斗殴、早恋、沉沦网吧等现象日益增多,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体育教学应采取的方法和对策
1.农村体育教学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增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说:“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以酬报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增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主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成长规划。要加大对体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正确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缔造精彩前提……领导干部要关注学校的体育工作和学生的健康状况,帮助学校解决体育工作的难题。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也要增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讲话》给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尚方宝剑”,学校领导要以此为契机,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多方筹措资金,解决好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配齐配强教师,开足课时。
2.完善体育考试、评估的“指标体系,调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积极性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指标系统中学校体育工作的权重,将督导的结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主要依据。
3.改变陈旧观念,立足现实,深挖学生潜能
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互相配合,改变以往只重教学成绩而不重体能素质的做法。凡是学校运动队的队员哪怕竞技体育成就再高,只要学业成就不及格,也一票否决,不得加入体育队。碰着这种情形,体育教师要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配合会诊,找出原因,帮助学生迎头赶上。
4.加强体育运动场地建设,因地施教
目前,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最主要的是体育设施严重短缺和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加快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必须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工作原则,重点加强农村体育场地建设。农村初中学校要高度重视,以保证农村初中体育课能顺利地开展。绝大部分农村初中学校,没有正规的体育场地。活动场所仅有小小的一块,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要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场地抓好体育教学。如:没有跑道可利用操场边的公路当跑道,附近有山的可组织学生进行登山,也可以在田间小道上慢跑等,但这些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
5.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与学效果
据__镇关工委对全镇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进行的统计,我镇共有留守儿童1494人,其中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有83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9.97%,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约有55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0%;隔代监护的有488人,其他亲属监护有70人。自__市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启动以来,我镇各小学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为重点,以师生结对帮扶为主要形式,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正常化的轨道,涌现出一批网络健全、活动丰富、效果显著的留守儿童工作先进学校,以及一批责任心强,甘于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默默奉献的留守儿童工作先进个人。
为了深入了解我镇农村学校里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掌握有价值的数据和第一手资料,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对__镇几所学校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65份,回收有效率为87%。同时乡镇分管教育的领导、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和部分留守儿童采取开放型深度访谈和半开放型访谈,为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在调查的农村学校里,有将近一半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种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的变化是学校教育应该面对和重视的变化,各个学校都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设置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条例如,永安小学针对农忙季节,多数农村家长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学校组织教师志愿者每天下午放学后对学生学习进行辅导,组织留守儿童在校完成作业,进行课外阅读,家长在忙完农活之后再接走孩子,切实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2007年开始,学校实施留守学生家长工程,解决了在外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目前,该学校59名教师已有43名成为了“家长”,他们每天为留守儿童辅导一次功课;每周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电话联系1次;每学期学生共同参加1次社会实践活动,共同度过1个快乐的节日,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这些措施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为了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成效,学校领导小组发动全校教职工探索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思路,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1、市级课题引领,走科学关爱之路。
根据校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学校申报了十一五__市级课题《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在专家的指导下,从生活、学习、健康、道德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结合各级各类竞赛,学校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争当小标兵”的评比活动,分设“学习小标兵”、“自理小标兵”等。课题组的老师群策群力,根据各班实际开展各种活动,并及时总结,江都电视台《视点》栏目多次对该校留守儿童工作进行报道,《让农村少先队照亮留守儿童的心》等五篇有关留守儿童或获奖。
2、开设大课间活动,提高留守儿童身体素质。学校自编了“快乐课间三十分”系列活动课程,开设了十五个活动项目,要求留守儿童优先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合作创新意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远大的理想。以前,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很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注重自身的身体锻炼,养成不节约、懒惰等不良习惯。在活动课的参与过程中,他们变了,小胖墩少了,小病号没了,孩子们学到了本领,找到了自信。如:呼拉圈兴趣小组活动,孩子们先在腰间转,然后发展到颈部、腿部转,最后达到单腿转。孩子们在活动中提高,在运动中创新,磨练了意志,增强了体质,培养了创新意识。
3、建立“亲情结对”制度,保证关爱覆盖率。
在征得留守儿童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建立“两覆盖、双自愿”的亲情结对制度。每名留守儿童和一名同龄伙伴结成互助对子,班主任是各班留守儿童的校园监护人;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尊重留守儿童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意愿,结成父辈、祖辈“亲情”关爱对子。
4、建立成长记录袋,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
学校从去年开始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分“让你认识我”,“我很棒”,“我很满意”,“我真努力”四个版块,搜集一句评语、一次作业、一张画、一幅字等“十个一”内容,真实地记录下学生的成长历程。充分利用成长记录袋,引导留守儿童关注老师、伙伴对自己的评价,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中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从调查
来看,学校把住校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放在学校所有日常管理工作的首位。每所学校都有围墙,控制校外人员的随便进出。学校安排教师宿舍靠近学生宿舍,就近管理学生。学生住校期间,有教师的监管,不会出非常大的安全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校针对寄宿的留守儿童实行的是周返校制,即学生周五放学后回家,周日晚上返回学校,因为部分儿童家庭离学校距离比较远,在上学途中有安全隐患,也增加了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回家路上安全的担心程度,这也是调研中所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针对回家和返校路途中的安全问题,各个学校也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加以预防。某小学校长对笔者说:我们学校对安全应该来说是非常重视,采取了严格的措施,首先我们通过家访、开家长会,让家长给予配合,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再有,我们执行严格的“接送制度”要求学生监护人星期五放学后将学生接回,星期日晚上将学生送回学校。不回家的在校登记。
留守儿童的生活被严格限定在校园范围内,接触校园外的世界的机会很少。而学校里的活动设施有限,很难满足学生需要。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如何充分合理安排安排他们的学校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与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和认识到,我镇小学校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学校展开的各种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和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发动留守儿童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由于师资和资金问题,活动次数不定,在组织和制度上没有规范保障。
留守儿童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四类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2]其心理问题根源于亲情的缺失和爱的需要。父母不能给予子女的心灵关注需要学校和教师来承担、弥补。在学生问卷中,笔者对“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办?”问题设置了不定项选择,表1-1是对问卷数据的统计。
表格略
从统计数据看来,作为同辈群体的同学是学生遇到困难时最重要的心理支持,这说明留守儿童在学校里同学将是他们最亲近的群体,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互助交往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注意的,有24%的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选择自己解决,一方面说明这些孩子比较懂事和成熟,不想父母担心,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学生心理上的压抑,封闭自己,内心的活动不愿意向外倾诉,同时又希望别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这种不平衡状态如果不及时给予其心理疏导的话,很容易产生持久的负面情绪体验,甚至泛化,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教师关注和沟通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是多么强大的心理支持。而在现实中,由于师生比例的差异和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把有限的时间都用来关注学习成绩好或有希望提高成绩的学生,课下也是尽量关心学习成绩好或有希望提高成绩的学生,而最需要得到特殊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反而成了被排除在外的对象。
对儿童来说,家庭是最早、也是最基础的社会化场所,学校是对其影响最大的社会机构,而社会教育则贯穿了人的整个人生。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才有利于实现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有利于保证整体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避免它们作用的相互抵消,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3]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缺乏。学校教学因其学科多样和复杂性,使大部分家长难以涉及。而对于这些常年在外的农民工们来说,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偏低,往往没有时间和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只有依靠学校来承担其教育责任。[4]因此,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学校的事,而自己的力量则可有可无,孩子在学校,也就把教育的重任完全地交给了学校。在与家长们的访谈中,我们问到孩子们在学校的事情父母知道多少时,有的父母甚至不认识孩子的老师。孩子们在学校的活动、平时的学习情况,他们也不了解。只是在考试的时候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学生在学校出了某些事情,教师打来电话时,才会跟学校联系。而教师主要通过作业完成、上课状态、考试成绩等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除一些特殊学生,不会再向家长了解更多信息。
生命关怀,即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赋予教育以关怀的品质。[5]“以人为本”的生本教育管理理念要求每一个学校都应该以生命关怀为办学指导思想,应该理解和尊重留守儿童的生命,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中能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都是其生命成长的历程”。 以“生命关怀”为教育理念,就要彻底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学校在对待留守儿童这群特殊的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命关怀,就应该“读懂”留守儿童的需求,为其生命成长提供适切的服务,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给予把学生当作是抽象的材料去进行“加工”,企图打造成整齐划一的“产品”。[6]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强烈愿望和坚强信念,把社会规范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观念,使他们对规范的感知变成一种积极进取的行动。因此应该更多地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管理,体验管理,在管理中形成内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遵守,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比如学生的宿舍生活教育,可以在学生宿舍中建立学生宿舍自治委员会,纪律检查组,扩大学生自我监督的积极性和参与的自,辅以各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以寝室为单位的宿舍风采展示活动等。通类似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也提高他们的生活自治自理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管理的客体变为能动管理的主体。
此外,教师应该意识到集体教育的发展功能,引导和创设健康积极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个孩子处在集体教育的场域中,这是教育别人也是教育自己的有效方式。在班级群体中学生之间在年龄、成熟程度及经验上相差不大,学生的心理比较自由,也没有压力去接受家长或教师的态度及想法,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比较自由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建立各种关系。[7]留守儿童更需要集体的帮助,在集体的交往中进行自我表达,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并以此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社会能力。学生也是教育者。学生良好的表现所形成的氛围,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学校应当去努力创造这样一种‘教育场’,去充分开发这样一种教育资源。
在广大农村地区,村里的民俗民风、民族舞蹈、民歌、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潜在的、可待开发的课程资源。乡间的植物,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及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等都可以运用和编写到学生的课本中。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资源是农村中小学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独特资源。农村以家庭为主的思想,可以养成学生的孝悌精神,有利于养成年轻人尊老爱幼的观念;农村生活的伦理资源,可以用来教育学生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与人相处,有益于矫正个体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农民对士地的价值观念,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的态度,有助于控制甚至消除当今社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为所欲为地掠夺的行为。
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其师资、场地和设施的优势,开展名目繁多、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以及开展“春游”、“秋游”、“野营”之类的
旅游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吸引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与社团,既培养和发展留守儿童某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又使他们在团队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与人相处。同时,在广大农村有许多善于学习、敢拼敢闯的农民科技能人,他们勤劳有头脑,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了力量。在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形势下,他们也是当地宝贵的人力资源。农村学校可以把他们请进学校,给学生讲一些科技常识和自己的拼搏历史,这些活动将农村生活中的传统资源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们,为他们树立人生路上的榜样。这种榜样案例的塑造真正实现了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抛弃了传统的空洞说教,用真实的活动来感染学生、唤醒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美国学者克里夫顿与罗伯兹将教师的权威分成四个层面,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专业的权威、感召的权威。前两者源于教育制度,后两者源于教师的个人因素。[8]对于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而言,教师除了具有专业权威外,最重要的还要有感召权威。一个具有感召权威的教师,能直抵留守儿童的内心,能用情感的力量温暖感化和影响他们的内心和行为。
1.关心孩子的尊严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9]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喜欢听的是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而不是老师的挖苦、讽刺。教师不应该把留守儿童看成是特殊的群体,而应该始终关注他们作为生命个体的尊严,对于学生的错误,少惩罚、多启发,多鼓励,教师只有用自己真诚的爱去温暖犯错误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教师的教育、关怀中获得力量,获得尊严感,才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2.做学生的朋友。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伙伴和朋友。师生之间平等交往,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可以无话不谈。对于教师来说,要多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认识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采取多种形式使远离父母的孩子能保持活泼、快乐、健康的心态,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帮助其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师只有做学生心灵的朋友,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烦恼与教师进行交流,把教师当成自己心里秘密的倾听者。
任何不良的发展都不能独立于积极的个体特征而存在。这些积极的特征可能会成为一种保护性因或发展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战胜、补偿或削弱留守状况带来的消极影响。[10]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正视现实、面对现实,留守儿童必须具有健康心理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父母外出这一现实未尝不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也许这种磨练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这些观念需要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传递给他们,使其感到自己不仅应成为关注和同情的对象成为生活的强者,使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再单一化。这样,即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留守或者逆境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他们积极的适应环境以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亲子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人类文明传承的自然规律是代代相传,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儿童最亲密的抚养者是其最重要的榜样,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因此,学校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同时,理应重视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的共同体。
1.以学校为主导,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应该主动地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设施和即将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介绍给家长,并耐心解答他们的各种疑问。作为班主任,更应加强与学生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并通过家访、电话交流或书信等及时将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和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的情感问题通知给家长,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及时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吸纳过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同时,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办好家长学校。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特殊情况,往往只有在学期末才能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这是家长们了解孩子在校状况的最正式的途径,也是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好机会。学校可以请优秀家长介绍养育孩子的经验,由班主任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根据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围绕孩子教育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11]在放松平等的交流氛围中,家长们一定可以分享到成功的教育经验,解决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实现家庭间的互动与互助。这种建立在经验分享基础上的互助活动,能够密切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家长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其他家长,为他们创造彼此学习交流的机会,对于学校来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尊重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除了学校要创造条件之外,家长们也必须有走入学校的积极意愿,要带着一种关怀孩子的心理,一种了解孩子的愿望。带着他们的一双眼睛去观察,带着他们的一对耳朵去聆听,带着他们谦逊的态度去请教,带着他们的关爱去感受。[12]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家长形成对孩子教育的更强的责任感,明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分担学校的压力。在家长对教育问题产生错误理解或者与学校及教师发生矛盾时,教师要用真诚的语言和行动去与对方沟通,为家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来。只有这样,家庭和学校之间才能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善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在寄宿制学校,只要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经常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沟通,那么,留守儿童一定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也一定会获得长远而健康的发展。
[1]徐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5).
[2]吴承红,蔡澄,邰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
[3] j·罗斯·埃什尔曼(英国)著.潘允康,张文忠等译.家庭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63.
[4]吴冬梅.寄宿制学校家校沟通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6).
[5]吴锐荣.生命关怀:生本教育的起点[j].现代教育论坛,2010(4).
[6]李伟平.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j].江苏教育,2006(7).
[7]陈振中等著.社会学语境中的教育弱势现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2.
[8]转引自陈振中等著.社会学语境中的教育弱势现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3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m].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刘海燕.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浙江大学2010(5)
[11]吴冬梅.寄宿制学校家校沟通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6).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体质;措施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质健康被现在的老年人越来越重视,而被成、青、少年一代则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忽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孩子都告别体力活的年代,繁多的作业以及补习班让我们不得不担忧孩子们因缺乏体力活动,而出现体质下降。
一、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普遍原因
(一)过大的学习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更注重,对孩子的期望也提上日程,父母们纷纷把子女送到一些课外培训班、补习班等等加强学习辅导。课业繁重,学生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锻炼身体。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残留在义务教育阶段文化课教师身上的分数录取制仍然没有改变,一年级的孩子是很有灵性的,而回头看六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已经被繁重文化作业所“压迫”,长期发展下去不仅影响孩子的体质健康,同时还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营养搭配的失衡
饮食营养的优化搭配在小学生长身体的关键期间有助于补充每天都需要的能量。而今的时代,许多农村生活水平城市化,富足的父辈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在饮食上的需求,各种碳酸饮料、洋快餐虽然丰富了学生饮食,却对孩子的体质健康无益。
(三)学校体育课教学实施的不到位
国家明文规定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但是实际的一小时锻炼又有多少学生充分利用到了呢?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为了避免学生锻炼出事故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许多体育器材在学校里只是一种摆设;另一方面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以致造成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对学生体育运动锻炼的忽视,尤其在一些农村学校里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许多体育教师多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的,由于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教学技能的有限,小学的体育课等于是学生的休闲课,毫无实际的运动,甚至连体育课都被其他课程所取代。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一个人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品质,可以培养人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文化课无法替代的。
二、小学生身体体质改善的措施
(一)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小学生拥有健壮的身体,才会更好地去学习知识,改造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小学生的体质的提高,从小培养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思想,这为将来建设祖国创造良好的条件,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以健康的体质为基础,严格地把关,真正的从小学就开始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
(二)增强体质,切实促进心理综合发展
在文化课学习之余,有效地结合一些体育活动,能使人体左右脑的运用平衡,同时喜欢玩本身就是孩子的天性,现今的小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比较脆弱,知道父母用心良苦,所以也不怎么会对父母说,长久发展下去容易导致孩子身心发育不良。体育运动,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对学习压力紧张的孩子们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三)增强体质,提高社会适应力
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综合型人才,而体质健康的人更容易适应新型的生活。只有拥有健康的体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压力和责任,相反没有健康的身体,即使从事尖端的科技也是短暂的。从小只注重小学生的文化成绩,只是片面地发展学生。
三、提高学校体育,促进小学生体质的改善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归究于农村学校器材缺乏、场地有限等客观因素上,而往往忽视教师自身的原因。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体质状况相近的两个班级的学生接受两位不同教学方法的体育教师的授课,一个学年下来学生的运功能力,运动兴趣会发生很大变化,这也充分说明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体育课的教学必然会对教师的素养提出极高的要求。
(一)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动,爱新鲜事物,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提高学生的兴趣,需要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开始教学时注意紧抓学生的课堂纪律,之后不必担心不好组织,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意适当的“松”,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有效激发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
首先,体育课堂教学疑问化。在体育教学中,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又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进行跳远的课程上,让学生们尝试,并对比思考如何能跳得远,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脚后跟着地,为什么起跳时要快速收腿,落地时为什么要屈膝缓冲落地,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主要在于体育教师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如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篮球的故事,并利用学校的场地,给学生们自主的空间,以教师为裁判,学生分成几组,其他班级成员为拉拉队,以五分钟为半场规划,对一般的犯规给予默认,提高小学生的激情,以进球的多少和大型的犯规次数给学生作出合理的评价,并给胜利的一方发小奖品。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去进行下一步的学习,积极地提高体育课的兴趣,快乐地参与体育兴趣活动中去,从而间接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这说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兴趣,更多的在于体育教师的培养。
最后,加强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加大小学生喜欢的教学竞赛课程安排和娱乐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有喜欢的体育项目,从而激发学生自足锻炼的热情。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增强体质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真正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同时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心,也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优美语言艺术的应用
在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程度。我们应该用小朋友的语言特色,诙谐地给予他们幽默,让他们在被肯定中增加对体育的兴趣。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生动有趣,幽默动听,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欢快、喜悦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课堂随之呈现活跃和谐的乐学氛围。如在传接球技术教学时,有些男生做得比较好,应该多表扬,同时请他为大家做示范,完成时不论好坏,都请同学们掌声鼓励。借以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认真上好每堂体育课,而且又成为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好帮手。
四、建立合理,形式多样的评价制度
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态度,加深体育锻炼对促进身心健康的认识,这离不开评价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评价既可以帮助也可以提高对体育的情意、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
首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英国教育家洛夫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振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这说明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感到安宁和自由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生对体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其次,广泛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这不仅使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乐趣,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主人翁的角色;又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努力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再者,适当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能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更好地掌握,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的合理开展,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
使教师明确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个别对待,同时也能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我。积极给予学生正确合理的评价,才能让学生提高对体育的兴趣,才能让让学生在激励满足中成长奋进。
五、结论与建议
在新课改的今天,要有效地促进小学生体质的改善,离不开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带动小学生。让小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运动,就需要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要想提高学身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就必须找出学生讨厌上体育课的原因,并想办法去解决。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基本上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经过实践证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良好语言艺术的应用,建立合理、形式多样的评价制度,是促进体育课质量强化,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只有积极地提高了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体质才能更好地改善,才能更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佩铭,刘炎辉.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随着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村德育教师的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素质已成为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重视和发展在职培训。就农村德育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农村中小学德育教师在职提高机制的形成,推动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一、农村德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提高我国农村教师素质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培训的目标、方法等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农村德育教师的培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完善的体制。主要表现在:
1.领导部门重视不够,农村德育教师专门培训制度不健全
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对教师的职后培训认识不到位,没有很好的理解上级的相关文件精神,相关的教务人员也是应付了事,对教师培训不重视,敷衍应付,走过场,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措施,管理乏力,流于形式。对农村德育教师的培训就更难形成制度和机制。 虽然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得到了国家社会的重视,但是,教学实践中,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中小学仍然注重升学率,思想品德课、政治课得不到重视。有的学校都是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兼课,缺乏一支独立的德育教师队伍。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培训中,也就只重视主科,即使有思品课和政治课的培训,也是新课改、新教材的学习或是为了提高学历的学习等。很多地方的教师能到县城听听课就已经很不错了,就更缺乏有目标、有计划的系统体制建设,致使农村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缓慢,严重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2.培训工作的观念落后,方法单一,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领导不重视,使得培训工作中培训者和参训者对在职培训均持消极态度。培训机构不更新观念,教育思想陈旧,缺乏对农村中小学德育状况的充分了解,课程长期囿于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内容,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相脱节,与教学实际脱节,有些培训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为了完成任务,甚至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来设定培训内容,更不可能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这根本不能解决教师急需的更新观念、调整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了解教改新成果等要求,很难做到培养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为农村教育服务。许多地方的农村中小学德育教师参加培训就是为了得证书,而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效果,甚至部分教师往往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手段以获取一纸证书,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和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精神,不能在培训中主动学习,锻炼能力。
3.缺乏高素质的专职培训师资队伍
作为农村教师的进修培训主要是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由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长期以来,由于对进修培训工作缺乏重视,致使投入不足,进修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知识老化,严重影响培训的质量。有的进修校甚至只有管理人员没有基本师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职教师就更没有,虽然参训教师对培训寄予很大的希望,但往往是失望而归。高素质的农村德育教师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提高农村德育教师素质的关键。
4.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
农村教师培训中最大难题是经费筹措问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要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要切实保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本经费来源,并积极探索经费来源的其他有效渠道。”但是,很多农村地区难以落实。主要原因在于地方经济落后,拨不出相应款项,再加上缺乏对教师培训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就很难有足够的经费。同时,学校生源逐渐减少,教育经费日益困难,有的学校早已负债累累,连一些正常的教学和教研活动都捉襟见肘,更无法拿出经费派人到外地学习或参加培训,即使能派人出去培训,也轮不到思想品德课政治课教师。加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较低,自己也无法承担培训费用,因而造成农村中小学德育教师培训经费的严重不足,素质的提高缺乏后劲和动力。
二、农村德育教师培训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重视和加强农村德育教师培训体制的确立和建设
《教师法》规定:“广大中小学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培训的权利,履行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义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为教师进修培训提供系统的服务和组织保障。同时,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关键是提高农村德育教师的素质,这是关系祖国未来,民族振兴的头等大事,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必须制定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农村德育教师的培训计划,并形成各方达成共识的长效机制。从经费的划拨与筹措到教师队伍的完备、从培训的教材到培训内容的规范、从教学条件的改善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从县级培训到与城市携手等方面,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能和迫切任务予以落实。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保障,农村德育教师的培训不可能落到实处,要提高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2.注重培训的观念更新及内容、方法的创新
提高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是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大问题,培训者和参训者都应有足够的认识。培训机构要更新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注重强调教师的自身发展观和价值观,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培训机构要形成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职的师资队伍,不但具有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是培训工作的必备条件。农村德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对知识和农村教育事业的追求来充实自己,从而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德育教学工作中去。
培训机构在设计培训内容时,要深入到农村中小学教学第一线,从农村中小学德育教师和德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现代信息社会对农村人才的思想道德要求出发,力求融合观念、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依照各地不同情况和特点,编写教材。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应用,把计算机知识、技能和辅助教学的培训作为实现全员培训目标的突破口,切实提高教师获取信息、知识和接受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能力。同时,作为德育教师,青年心理学、课堂教学艺术、师德修养、时事政治等课程必不可少,这样,紧密联系实际的培训内容,才能使教师不断更新观念,调整充实自己,真正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整体素质。
在培训的方法上,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灌输方式,要提高培训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教师讲课缺乏科学性和生动性,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主要采取系统指导讲授的方法,根据教学理论和德育课的教学法,对某一课堂进行有声有色、生动形象、逻辑严密的教学示范,参训教师反复的训练,直至得心应手;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教师各自的不同情况选择自学的方式和相关教材,采取自学自交的方法。这样,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训教师就能把参加培训同自我发展结合起来,独立思考,系统学习,自我提高;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差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课题研究的方法,即通过注重引导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合作研究。一个课题为中心,组织参训教师收集资料、阅读书籍、调查访谈、讨论研究等,使之在研究中获得理论,了解熟悉科研过程,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方法还有很多,但一定要符合实际,并且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把农村中小学德育教师培养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者。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我国教育方式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特别是小学学习,小学生对于学习还只是处于模仿状态,自主学习能力薄弱,正是教师发挥影响力的重要阶段。英语在幼儿园阶段已经有过一些字母、音标的学习,一般在小学三年级后才开始进入到语句、词汇的学习,这个时候教师的授课方式完全成为小学生的模仿楷模。所以,教师必须时刻应对英语课堂中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提升课堂质量。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1.教师占据主导
三四年级的小学生还只是刚刚接触英语的全面学习,与以往简单的字母、单词的学习不同,现有英语学习开始涉及到语句、段落的理解,增加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在课堂上,主要状态就是老师讲解学习难点、学习内容,学生听从。这种授课方式使得教师一味跟随自己的备课内容继续教育,而缺少对于学生能力的验证。学生是否听懂、有何疑问完全不能体现。
2.学生机械听讲
三四年级小学生还处于无自主意识状态,在学习上很少会产生主动思维。而且小学生童真时期还未结束,仍处于贪玩阶段,过多的学习量还不能被小学生所接受,且孩子还没有学会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英语本身作为第二语言,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并且由于单纯的害怕说错,也不会将自己的想法主动坦露。甚至不知道自己哪里听不懂、哪里有问题,只会机械的听讲,死记硬背老师讲课内容,并不会实际应用。
二、课堂教学现存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理论
小学英语教师主要是通过提前备课,然后将内容在课堂讲解。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定时定量讲解教学内容,但是过于单一,比如讲解“cat/bear”等单词,只是单独的解释单词的词义、让学生跟随读单词等简单内容。课堂过程缺乏互动,内容过于理论,缺乏实践性。
2.课堂氛围严肃
小学课堂教师占据课堂主导,一般教师为保持课堂纪律会减少学生的互动,导致课堂上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敢提出问题。并且教师授课内容过于理论,而小学生本身贪玩,这种律己律人的严肃的课堂氛围致使老师与学生缺少交流,课堂效果不好。
3.学生缺乏兴趣
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兴趣,在刚接触英语学习时,可能会因为好奇而学习,但是经过时间沉淀,加上课堂氛围严肃,学生很快失去学习兴趣。并且英语本身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打好基础,如果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会使以后学习越来越困难。
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解决策略
1.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
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教师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能力,将知识点简单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对教材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时,会遇到发音不准,缺乏应用环境等问题,英语教师要运用激励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英语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把握好重点、难点,设置好课程走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2.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增强学习效果
要增强学习效果就要注意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在英语入门之初,都害怕读错,都不敢说英语,这种恐惧心理若是一直存在于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就会造成记不住单词,背诵课文困难,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在实现教学有效性上还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使人们对活动充满好奇心理,从而对新鲜事物有着渴求探索的心理。老师在备课时把枯燥的语言变为生动的情景模式,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就会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有效教学的灵魂是提升学习成绩
在教学上,老师要注意师生间的关系,通过自身的魅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好的教师不是让英语学习成为学生的噩梦,而是让学习英语成为愉悦学生身心的体验。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例如,在教学模式上可以根据学生英语能力的不同分层教学,分班上课,这样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英语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既不会使学生产生对英语学习的消极情绪,又不会有心理压力。又比如,可以采用课堂学习、复习一帮一的模式。学生中有的口语好,有的语法好,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共同进步。
一、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现状问题
1.认识不足
因我国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智育和美育的比例严重失衡,据调查所知,很多学生眼中主、副科的分别极为明显,最关键的问题便是,我国升学考试没有美术的考核,所以,重视美术成绩的学生很少,学生也很难高度重视美术课,促使美术变成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在农村学校中美术的系统教学无法得以正常开展,更激发不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也培养不出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2.家长对美术教育漠不关心
农村地区由于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美术教育未能有所深刻的认识,并非所有人都具备美术教育理念。很多农村家长对美术教学都处于漠不关心的状态,在家长眼中,美术属于“不务正业”,就是学生感兴趣,但家长也难以理解并支持,所以,当学习轻视美术教育时家长都选择默许。农村的家长在对待教育方面,认为只有文化课学得够好,学生才能一跃成为人上人,而画画不可能让学生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在这种实用功利性极强的情况下,农村家长多是不关心美术教育。
3.教学方法落后
当前,农村美术教师多为大中专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在他们走进美术课堂时,发现自己所学的美术技能、技巧很难适应当前的中小学生,便常以主观意识要求学生,无法系统深刻地认知新教材,训练学生也常以专业人员训练模式,结果造成美术教育的成效不佳。此外,在布置美术作业方面也是毫无新意可讲,也无展示的机会和地方,因此刺激不了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加上在考核美术教学时,多以美术专业院校招考形式,而忽视了美术学科基础性较强及学生个体差异性的事实,造成师生过度重视专业技能训练,无心进行鉴赏、手工等教学,进而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改进对策
1.转变家长思想观念
上述提到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开展难的因素之一即家长思想观念问题,所以美术教学质量要有效提高,需从家长方面着手,通过召开家长会或其他相关形式,对家长进行美育的宣传,让家长深刻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明白在素质教育中美育所占的比例,并让他们了解到在基础教育中美术是不能缺少的重要学科之一。借由多方面的宣传教育,促进家长思想观念的改变,进而加大支持美术教育的力度,为学生提供美术学习充足的学具,确保农村美术教育的顺利开展,从而提升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引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应对策略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教育长跑之路的起点,大力普及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践行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
一、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前教育是教育事业的起点,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能够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完善整个教育事业体系,还能够提高全体国民综合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实现。
(二)有利于充实我国人才后备力量
农村学前教育事业若能得到良好发展,那么农村儿童势必就不会在起跑线上输掉长跑。学前教育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从小培养起儿童的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并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为国家储备人才力量。
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不足
随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人们A开始逐步意识到农村教育问题是教育事业的一个很严重的缺口。但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落实还需要时间进行消化,因此,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是实践过程不到位所导致的。
私立幼儿园盛行,缺乏政府支持
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可能因为相关政府机关的经费不到位,因而公立幼儿园甚少,私立幼儿园盛行。[2]但也因此暴露出诸多弊端,这主要体现在私立幼儿园的保障工作不到位,且存在很多乱收费的现象,私立幼儿园学费飙升,农村家庭的经济能力有限,对孩子的学前教育经费负担较为沉重,从长远来看,这是不利于当地发展的。
(二)硬件设施落后,幼儿园条件较差
经费不足不仅导致私立幼儿园盛行,同时,公立或者私立幼儿园的硬件条件不合标准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农村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心智启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硬件条件如果不到位,就不利于儿童学前教育的良好发展,最终还是会导致儿童“输在起跑线上”。
(三)学前教育机构缺乏必要的软件条件
对于教育行业而言,硬件和软件条件是评价一个教育机构优劣的重要标准。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硬件设施不好,软件条件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3]学前教育针对的主要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其心智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因而,师资力量等软件条件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将会严重阻碍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前行。
三、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支持,实现学前教育机构全面覆盖
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主要是受到地域发展限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不佳,整体素质队伍不够健全,因而加大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支持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手段。[4]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建设的资金投入,有了资金,就可以对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进行扩大发展,并增加学前机构的数量,增加其在农村的覆盖面,为农村家庭的孩子接受学前教育提供便利和保障,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待遇水平来吸引师资力量,改良农村学前教育的软件条件。
(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师资水平
要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师资水平,除了上文中提及的相关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投入,以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待遇外,还要注意其他一些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财政投入较为充分的基础上,要对教师的工资福利等待遇水平有明确的规定,显示出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待遇的优势,吸引有实力的师资力量。但还应注意,对前来应聘教师的能力方面要严格把关。对此,学前教育用人单位可以对教师的准入做出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并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择优录用。最后,学前教育机构要适时对教师进行培训考核。教育事业尤其是学前教育容不得丝毫马虎,因此,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应当设置相应的培训环节,重视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由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较为落后,存在众多隐患,因此,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仍不健全,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成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手段。“谁办园”“谁负担”“谁管理”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惯例,但是随着众多教育改革措施的践行,此种方式已经行不通。要想在新的环境下走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之路,就必须改变策略,将省县乡全部整合起来,把省统筹、县主管、乡县共管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配资源,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四、结束语
作为教育事业奠基的学前教育,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更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一些隐患,对农村学前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希望农村学前教育能更好地发展。
作者简介:周美玲,女,汉族,籍贯:安徽巢湖,生于:安徽巢湖,工作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广化幼儿园,职称:无,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发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论文,有关小学教育的论文投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新课改以来的主流趋势。教育城域网,是指通过宽带骨干网连接教育局内部网和校园网的一种传输网络,以各种信息设施为支持,提供教育软件和资源,为区域教育提供全方位信息化应用服务。教育城域网的接入,缩小了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之间的差距,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支持。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农村小学要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将信息技术赋予数学知识的新内涵,进行有效的科学整合,改变教学模式,从“要学生学”向学生“要自己学”转变,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开有效教学的实践。
一、整合内容,凸显数学意义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要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填鸭式的硬塞硬灌,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单一化,学生分析问题缺乏灵活性,更不要说思维创新。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整合数学资源,从教育城域网中的数学资源入手,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进行加工,充分挖掘其中隐藏的数学现象和数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数学思考,为主动探索新知,提升数学思维打下基础。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的空间图形概念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精心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搜集并加工丰富的课程资料,通过多种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善于运用教育城域网就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搜索并下载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将其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活”化教材。教学时,笔者选取了各种规格和型号的自行车轮胎、电动自行车轮胎、汽车轮胎等生活素材,通过城域网数据库中丰富的教育共享资源,并参考了各种教学设计,将这些生活元素与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看到了动态的变化过程,引发学生对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凸显出数学的意义,为下一步主动探究新知打下了基础。
二、整合形式,关注课堂生成
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的学科,其中不乏一些复杂的数学规律和数学概念,但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缺乏抽象思维的引导,学习需要感性材料作为支撑,一旦教师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导致数学学习兴趣的缺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教师要充分运用教育城域网这一平台,将有效的信息资源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通过更加丰富、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将不同类型的轴对称图形的资料、图片、视频等整合在一个课件中,上传到学习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分享交流。在互动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集体探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如有的学生提出:如何找到五星红旗的对称轴?雪花是轴对称图形吗?大自然中还有什么轴对称图形?如何找到对称轴?这样的问题也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笔者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怎么画出对称轴?学生根据讨论和探究,不但把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而且深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意义:每对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学生也认识到:轴对称图形和之前学过的图形最大不同就在于,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它可以是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也可以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从而深入理解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整合方法,发展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