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范文

金融科技治理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科技治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科技治理体系

第1篇: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范文

2007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时间日益临近,工商银行的综合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全行以建设现代化商业银行为目标,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努力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制度。我行的信息化建设将紧密围绕全行的工作重点,突出"安全、发展"两大主题,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的力度,以安全生产运行为核心,大力推进全功能银行系统开发,优化生产运行和应用研发体系,完善信息科技治理机制,以高度集成的技术平台,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信息系,统服务,推动全行金融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再造的进程

(一)2007年科技工作重点

1、大力提升生产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保证全行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推进两大数据中心整合工程,建立全行集中的主机核心业务生产运行体系

2、确保按计划完成全功能银行系统2007年版本的开发和投产任务,实现国际业务、牡丹卡、会计核算、网上银行等业务应用的新突破;深入开发信贷管理应用,加快电子银行平台的集约化建设,加强网上银行与柜面业务两个平台的互通;拓展海外分行业务系统功能,实现境内外业务联动。

3、系统整合科技资源,优化科技体系架构;完善科技治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人员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力度,增加总行直管科技人员数量,壮大总行管理的产品研发人员队伍。

(二)工商银行信息化建设规划

根据工商银行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目标和基本任务,我行信息化建设到2007年末,建立满足我行经营管理需要、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准的信息科技体系,全面发挥信息科技的优势,推动我行向现代化商业银行的根本转变。

1、全面完成数据中心整合工程,形成高度集成的信息处理平台,把全行生产运行管理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保持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

2、建立完善的产品研发体系,实现全功能银行系统整体,功能的应用,使其成为满足我行竞争需要的、具有国际一流业务和技术水准的业务处理系统。

3、架构功能强大的数据仓库,建立集及时反映、经营监测和决策咨询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全行经营管理的全面升级。

第2篇: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风险控制

前言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我国实体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我国企业面临多方面的财务风险。同时,金融危机也暴露出我国企业自身在产品、投资策略、公司结构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因此,虽然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已经逐渐消退,但我国企业仍应以此为戒,居安思危,从内部制度到外部策略上进行综合的管理和规划,以便更好的抓住市场机遇,抵御外部风险,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企业广泛的参与到世界经济中,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影响,其财务风险来源不断增多,风险等级也不断提高。而随着市场经济下,商品流动性和行业依赖程度的加强,一旦遭遇金融危机,就会在多方面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大量中小企业破产

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我国企业的盈利水平主要受产量和价格的影响。在经济相对平稳的时期,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产量则受到企业生产技术、销售体系和市场需求等要素的综合影响。因此,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产品价格下降,就会直接导致我国企业的盈利减少。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2008年,我国有些企业当年的盈利较2007年下降了31.3%,在广东沿海等地,很多中小企业因此破产。

(二)企业面临融资困难

由于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环境良好,吸引了大量国外企业入华投资,企业资金的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海外投资。这部分投资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也使得很多企业长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不景气,部分海外基于对后势的悲观预期,纷纷从华撤资,这就使得企业陷入资金困境,特别是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一旦撤资,项目则难以继续下去,最终导致前期投入成本都难以回收,而由于经济形势的恶化,企业很难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资金。在金融危机下各大银行通常都会采取缩紧银根的策略,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我国不少企业因此破产倒闭。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一)调整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出了我国企业在融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制度缺陷。据此,我国企业应吸取教训,不断调整和成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要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践表明,公司制能够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各类资源,对于迅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企业由于受到旧有体制影响,在结构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国家和企业自身应共同努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其次,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确保企业内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效分离,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全新的委托关系,这种新型关系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各项管理制度和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和优化,发挥企业管理体系的最大效能。我国企业应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从企业内外部选取最为恰当最有才能的人士充实到公司架构中,以便确保整个体系的协调运转,实现各个部分直接的有效制衡,最终全面提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全面降低企业成本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低成本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而在金融危机之下,低成本则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生存下去。前文我们提到过,金融危机影响下,由于企业原材料成本投入巨大,一旦产品销售出现问题,价格很可能低于成本,从而使企业面临亏损,陷入经营窘境。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企业要提高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必须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企业要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工艺改进等措施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使企业始终在业内保持显著的成本竞争优势。加强成本管理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根据企业各项业务和流程的具体特点,建立明确的成本管理目标。通过建立明确的目标成本管理系统来不断提高企业效率,降低各环节的成本。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降低成本。由于我国企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因此我国企业要加大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第三,要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效率。人力资源成本也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限制人力方面的开支,降低人力成本。具体的可以通过企业机构合并重组和人员精简等手段来实现。

(三)建立系统的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

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这个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能否生存下来的关键在于其风险管理能力如何,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是否有效。2008年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破产倒闭,一个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它们缺乏一套系统的风险控制体系,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其难以及时有效的对自身经营活动进行调整,从而陷入经营困境。因此,我国企业要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必须建立起适合行业特点的高效效率的风险管理系统。完备的风险控制和防范系统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这个系统要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无论是哪个环境出现了问题,系统都能及时准确的将问题反馈到有关部门和负责人员;第二,这个系统应对行业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高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当某一风险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都能及时的作出反应,从源头上遏制风险扩散。第三,这个系统要在企业内外部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应急处理体系,一旦风险发生,可以及时的联系相关负责人和在外部寻求相关支持,以便将风险从容化解,避免风险蔓延到企业内部,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生存。

(四)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

我国企业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从容应对金融危机、有效防范金融危机,企业必须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我国企业的技术密集型特点决定了其在研发领域和技术领域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相对与激烈的市场环境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我国企业在科技领域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未来我国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要适当的提高企业用于技术攻关和项目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将研发资金集中于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

(五)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还缺乏体系优势,科技创新资源相对较为分散,从而难以充分其资源优势。针对这一现状,我国企业有必要对核心技术优势进行重新整合,根据技术涉及的领域、种类、层次对其进行重新划分。具体的可以在科技攻关方面建立专门的课题研究组,在勘探和开发领域组建涵盖多学科涉及多种技术和人才的项目组,以便充分利用企业现有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姝.金融危机中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J].管理观察,2009(12)

[2]宋昌英.金融危机下应对财务风险措施研究[J].中国经贸,2010(24)

第3篇: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战略实施

一、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简介

1.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农商行”或“农商行”)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的重庆农村信用社,2003年启动法人体制改革转型为股份合作制,于2008年6月29日挂牌成立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全国注册资本金最大的农村商业银行,并于2~3年内实现上市、于5~10年内真正成为一流的现代商业银行。作为全国首家突出城乡统筹概念的省级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农商行拥有区县支行43家、营业网点1837个、员工15300余人,并拥有资本金60亿元、总资产2026亿元,是继上海、北京之后全国第三家,西部首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也是重庆目前资产规模最大、机构人员最多的地方金融机构。截至2009今年5月末,重庆农商行各项存款达188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070亿元,居全市金融机构之首。重庆农商行力争到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8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50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下降到2%,资本充足率超过8%,股本回报率达到20%以上。

2.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特点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2008年6月成立,前身是重庆农村信用社。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家成立不久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其它国有商业银行相比,非常单一。

由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对农村信用社这一模式的金融机构的限定,重庆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业务手段有限制,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目前处于成立之初,主营业务还是传统的存、贷业务,金融服务的主体集中在“三农”,即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除存、贷业务外,其它中间业务只有少量代收付业务,业务占比不足0.5%,与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相比都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而目前,重庆作为全国的直辖市,又定位为西南中心城市,同时作为城村改革试点城市,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这一年轻的地方商业银行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二、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 本文研究的目的

重庆农商行作为重庆市金融机构翘楚,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农信社改制的大趋势下,已成功改制为商业银行,有望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农村商业银行,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在内外环境下制定整体战略发展。

为了肩负起服务“三农“,服务“城乡“的企业使命,实现“成为具有良好价值创造力的现代商业银行”的战略愿景,重庆农商行必须加快改革和创新,以提高客户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调整负债结构;以发展零售业务为核心,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以降低资本占用为中心,大力调整资产结构。

因此,文章研究的目的是结合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愿景,通过对商业银行内部与外部环境分析,研究农村商业银行战略实施方法。

2.研究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结合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现状, 内外部环境及对其战略发展和实施进行研究。

三、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环境分析

(一)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环境分析

1.优势部分

重庆农商行相对于同业竞争对手而言,在以下几方面据有明显优势:

(1)具有强大的政策支持。为配合农信社的改革,国家从财政、税收及资金等方面给予强力的支持。除国家统一的政策扶持外,针对重庆的现实情况,国务院批准用于弥补三峡库区淹没迁建贷款损失的7.43亿元专项长期低息借款,用于农信社消化历史包袱并使其达到票据兑付条件。另外,重庆市政府不仅出资10亿元专门用于消化重庆农信社的不良资产,而且还出台了以土地收益置换不良贷款、“三农”贷款营业税先征后返等地方扶持政策。

(2)具有本地运作优势。重庆农商行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其总行即最高决策机构所在地处于重庆本地,拥有较其他当地非总行级同业相对更为简单的组织结构、更为快捷的决策效率和更为充分的经营自主性,且更加接近市场和客户,了解地方政策与环境,在市场响应能力、金融创新步伐和业务领域拓展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全国性银行不可比拟的优势。

(3)具有经多年累积的庞大客户资源。截止2009年底,在对公业务方面,重庆农商行与70多万家企业和机构等对公客户群体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在个人业务方面,个人存款账户超过1000万户;个人消费贷款客户超过10万户。作为当地最大的县域和农村资金供应者,与413万户农户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庞大的客户资源,将为重庆农商行进行重要业务拓展和交叉销售提供大量的潜在机会。

(4)具有明显的本地农村金融市场优势。除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外,其它大中银行不愿涉足农村业务,而近年来农行农村网点又处于收缩状态。重庆农商行的本地农村金融市场优势明显。

(5)具有支农产品优势。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历史性地成为了农村小额信贷的承载主体,并逐步开创了社、农、微企、政多赢局面。小额信贷事实上已成为重庆农商行的招牌产品。此外,代扣烟草款是重庆农商行近年来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个中间业务产品,并将为进一步开发中间业务产品提供良好的思路和借鉴。

2.劣势部分

对比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和国内其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结合重庆农商行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 重庆农商行在诸多方面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总行角色亟待转换,法人治理亟需完善。改制前,市联社集政府授权管理机构、金融企业、行业管理者于一身,所有权和实际控制权错位,以所有者身份行使管理职能,履职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甚至取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自主管理等问题。改制后,总行的角色和职能必须定义清晰,角色的过渡也必将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统一一级法人后,总行的法人治理机构亟待完善,各支行原有的法人治理机构也将作相应调整。

(2)核心竞争力不突出。核心竞争力是在特定环境要素下,整合银行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在所处经营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能够给顾客带来独特价值和利益的,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替代的动态能力,由若干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组成。重庆农商行除网点优势较明显之外,在其他的核心能力构成要素中表现均不突出,而网点优势受成本制约往往反而体现为劣势。由于没有形成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农商行在向商业化运作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将受到较大影响。

(3)业务和产品创新意识及能力不足,业务和盈利结构单一。由于没有专门的研发力量,且员工日常事务缠身,重庆农商行全体员工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也相对较少,造成迄今为止仍以经营传统银行存贷业务为主的局面,利息收入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中间业务市场和创新型金融产品开发严重不足。

(4)风险意识相对薄弱,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基层人员普遍缺乏风险意识,代为授权、代为操作的行为时有发生,操作性风险极大。现有风险管理主要以信贷风险管理为主,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流程、制度还仅仅处于文档初建阶段,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培训也有待加强。

(5)科技支撑亟待加强,对科技的重视没有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业务操作未完全实现电子化,部分管理信息化刚刚提上议程,决策科学化基础尚未搭建,科技创新能力欠缺,科技只能跟着业务走,且一直处于“救火”的被动状态,难以引领业务创新。IT治理和管控体系几乎没建立,缺乏独立的、战略层面的科技决策与指导组织,决策层对业务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科技的重视程度。科技制度、标准尚不健全,科技交付、科技运维等科技服务流程不完善,且没有形成正式的、可共享的书面文档。对科技项目缺乏规范性、系统性管理,缺乏科学的方法论,科技绩效评价机制和标准尚未建立。没有将科技相关工作纳入全行的经营业绩考核范畴,缺乏科技人员的职业规划、培训计划和绩效考核。

(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分析

1.优势部分

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重庆市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书记为重庆勾画“314”蓝图,市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和“率先奔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一圈两翼”的发展新规划。

根据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全市将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支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引导和促进“农村富余农民进城、城市生产要素下乡”。在具体实施中,将大力强调增强金融统筹城乡发展能力,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涉农金融机构改革,推动设立村镇银行、社区性金融合作组织等新型金融机构;扩大直接融资和中小企业担保规模;建立多层次农村保险和再保险体系;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乡村房屋产权抵押融资服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政府、企业、个人三级信用网络。重庆农商行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重庆城乡统筹发展首当其中将农商行推向了历史舞台的前面,城乡统筹将为以“三农”为服务宗旨的重庆农商行拓展优质客户、加快金融创新,提供极为丰富的客户资源、空前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

2. 劣势部分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新格局,国外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涉足农村金融市场,国内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逐渐催生,在同业“城乡夹击”的竞争态势下,农村金融市场不再是以农村为主要阵地、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商行“唯我独尊”的局面。具体表现在:

已有金融机构正在进行战略调整。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重心下移,加大对包括县域经济在内的各类市场的营销力度;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迅速发展,机构网络不断扩张;外资银行加快抢滩;邮政储蓄银行已经挂牌;券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创新提供与商业银行同质的金融服务。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相继出现。自汇丰银行2007年12月成立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成为进入中国农村市场的首家外资银行后(汇丰表示2008年还将会在中国内地农村设立6至10家支行),花旗、渣打等外资银行也已表示有意进入。据悉,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目前试点已扩大到了全国31个省(区、市),2008年获准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会突破100家,并且村镇银行有望得到期盼已久的货币政策支持,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利率管理、支付清算、会计核算和征信系统等。

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各类资本的参与,必将进一步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但同时也必将直接威胁重庆农商行在重庆农村市场的地位,挤占重庆农村地区的市场份额。

四、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战略分析

1. SWOT分析

SWOT分析(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 analysis),即对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全面评估。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分析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劣势、威胁、机会及竞争地位。

制定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数,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排列需考虑的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并加以组合,得出公司未来竞争战略对策。这些对策包括:最小与最小对策(WT对策),即考虑弱点因素和威胁因素,目的是努力使这些因素都趋于最小;最小与最大对策(WO对策),着重考虑弱点因素与机会因素,目的是努力使弱点趋于最小,使机会趋于最大;最小与最大对策(ST对策),即着重考虑优势因素和威胁因素,目的是努力使优势因素趋于最大,使威胁因素趋于最小;最大与最大对策(SO对策),即着重考虑优势因素和机会因数,目的在于努力使这两种因素都趋于最大。

2. 战略成功因数分析

财务层面:满足股东、满足投资者,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资本充足、价值最大。

客户层面: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能赢得客户,产品齐全、服务最优。

内部运营层面:保持优势、克服劣势,提高竞争力,效率最快、内控严密。

学习与成长层面:持续提升并创造更大的股东价值,学习成长、持续创新。

四、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规划及实施

1. 整体战略

成为具有良好价值创造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在坚持服务“三农”、做实县域的基础上,增加高成长、高盈利、风险可控的业务领域的市场份额,强化零售银行经营特色,形成较强的比较优势。即:定位于巩固和开发“三农”、县域中的零售市场,定位于发展零售银行产品。

2. 战略规划

统一成一级法人治理,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架构与平衡机制,科学规范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并力争引进一到两家金融类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

构筑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全面财务管理体系,逐步实现财务管理职能从以核算、报告和控制为主向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根本转变。

推行产品经理制,建立一支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主线,集研发、管理和营销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产品经理队伍,加快掌握产品的设计、定价、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等核心技术,提高风险回报基础上的产品定价水平。

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体系,建立重点客户业务快速通道积极推进“一级法人、两级管理、三级营销”建设,加快分支机构扁平化管理步伐清晰界定前、中、后台机构职责,增加客户和产品管理部门;将中后台管理及经营决策职能向总行和支行集中,提高集约化经营管理能力。

推进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以委派风险主管(BRO)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体系,推进审批垂直管理,逐步实现风险管理的独立性,打造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

将品牌建设与形象推广工作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增强产品品牌宣传的系统性、有效性,树立健康、良好的社会形象。

将建立创新型银行确立为战略目标,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创新、研发和定价机制,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3. 战略实施

(1)公司治理: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制度,科学规范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推动股份按市场化原则流通,力争引进一到两家金融类战略投资者。

(2)组织优化:完成以“扁平化”为特征、以“四级管理向三级管理转变”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集约化经营管理能力。充分借鉴先进银行的成功实践,明确前、中、后台职责,在信用卡、电子银行、国际业务、资产保全、信息技术等业务单元探索建立条线型事业部。基本建成流程银行,形成持续有效的合规管理体系。

(3)风险管控:提高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水平,逐步实现风险和审批条线的垂直管理,资产质量接近“好银行”标准。加强表外不良资产的管理和清收,探索通过设立不良资产资产管理公司,提高管理效率。

(4)市场拓展:巩固在中小企业市场的优势地位,积极拓展大中型企业客户和机构客户,提升对公业务市场占比。坚持优势区域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占比,巩固和扩大在县域经济的领先地位。

(5)业务发展: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积极建设零售银行,在夯实大众客户市场基础的同时,加快培育高端客户群体,提高个人业务对全行效益贡献度。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资金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断优化收益结构和赢利水平。

(6)经营管理:建立起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为核心的价值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和资本回报水平,主要财务指标达到并保持全国农村商业银行较好水平。建立垂直、独立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拓展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水平,审计的监督、评价和建设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体系及岗位培训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7)渠道建设:完善销售渠道建设,大力发展电子渠道,积极调整营业机构布局,加快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提高分销渠道的服务效率。

(8)产品创新:建立创新型银行,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创新、研发和定价机制,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9)科技支撑: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IT架构,加快推进以综合业务系统升级为核心的IT建设规划,信息技术建设处于全国农村商业银行领先水平。

(10)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农商行文化”的基本框架,确立“诚信,协作,创新,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五、结论

文章结合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历史转型时期,通过对商业银行内部与外部环境分析,研究农村商业银行战略实施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唐文.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农村信用社志.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 2008.

[2]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第4篇: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金融会计; 金融会计风险; 防范; 化解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是深刻的、长远的。我国也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在大量地吸收外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我国也存在大量的外债,我国银行业受国家政府的控制程度也很高;同时权责发生制的执行也使得我国银行业在收入的确认上违背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助长了泡沫经济。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是我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最大隐患。从金融会计的角度,我国银行业欠缺一个象西方那样“信息提供正确及时、问题反映客观公正、自我调节灵活机动、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成熟会计核算监管机制,这是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根源所在。

金融会计具有核算和经营管理两项主要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和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反映情况、提供信息、分析预测来实现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对整个银行业务经营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在分析会计风险时,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强化金融会计职能,也就是在分析金融会计风险类型和我国金融业会计风险的现状、原因及控制时,在会计职能的发挥上作出界定。

一、金融会计及金融会计风险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治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专业会计。它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治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金融会计是金融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愈发展,会计愈重要。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治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准确,符合客观实际。但是,金融会计也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所谓风险,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有多种多样。风险是对特定情况下未来结果的客观疑虑;风险是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等。但是,目前最被人们接受的风险定义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治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逐步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治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在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治理职能,切实运用现代治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银行的业务经营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积极参与银行经营决策,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治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首先,要尽快建立集中统一治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积极治理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等“三假”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改善银行经营治理与防范金融风险,及时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相关的会计信息。其次,要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治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会计治理不统一的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轻易掩盖问题,延误分散与化解风险的时机。因此,只有尽快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治理体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违规和账外经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三、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无从谈起。为此,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首先,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次,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要求所有的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最后,鉴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含量低的情况,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求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具体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

四、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制度,使之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

(一)改进呆账预备金计提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

一是可以考虑采用能够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呆账预备金,即将现行呆账预备金的计提方法改为每月按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比如1%)全额计提“一般呆账预备金”;对出现的问题贷款,应立即按其发生呆账可能性的大小,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再计提“非凡呆账预备金”。当这两项呆账预备金累积到一定的数额,足以完全化解所有有问题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损失风险以后,可不再计提呆账预备金。银行及金融机构按上述方法计提的呆账预备金应答应其在税前扣除。

二是进一步放宽呆账预备金计提的范围,使计提呆账预备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信用贷款,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

三是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呆账确认规定,使许多实际发生的呆账能够及时核销,可考虑答应银行将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贷款一律确认为呆账予以核销。此外,还应简化对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赋予银行一定的核销呆账的自。

(二)改进现行坏账预备的计提方法

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坏账预备是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提。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反映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质的应收利息的构成与发生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关系,使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坏账预备的提取不相协调。为此,可要求银行采用账龄分析法来计提坏账预备,并按应收账款账龄和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预备金的比例。另外,应强制要求银行从每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预备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各种风险损失。

(三)应答应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

银行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诸如贵金属、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这些资产的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跌至账面成本以下时,或有较为明显的证据表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可能蒙受损失时,应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市价与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五、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

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制度的统一性与严厉性,防止违规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损失。

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此外,在银行内部还应建立和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以便在银行经营的各个工作环节上有效地堵住金融风险的漏洞,形成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屏障。

六、大力开展整顿金融会计秩序活动

针对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借助于会计手段,通过乱用会计科目、假造账表、私设账外账等方式进行违规经营,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的现象,要在金融会计部门开展打“三假”,创“三铁”活动,并将这项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七、积极推行责任会计和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

推行责任会计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责任中心的划分符合风险控制的分散化原则,同时责、权、利在小范围内的充分结合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是,责任中心所产生的大量凭证、报表假如没有计算机的协助,现有的会计人员就无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顾责任会计工作。所以,要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而且金融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治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完善现有的金融会计治理核算体系,不断促进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努力实现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 郭德松,刘海燕,著.金融会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08).

第5篇: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息化 数据大集中 风险管理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银行信息技术的构成包括硬件设备(计算机、数据存储设备、网络和通讯设备)、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服务(终端用户计算、技术支持、应用软件升级)。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商业银行信息化的首要工作。基础设施的建设,既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也包括建立开放、统一、高效、灵活、方便、易于管理并能够及时响应客户服务需求和提高金融产品开发效率的IT基础架构,同时还包括各种信息系统的开发。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投资结构不合理,硬件设备的投入比例偏大,软件和应用层面的投资比例偏低。这种投资结构的非对称性从整体上降低了信息技术的效率。

二、银行信息化要密切融合于业务流程再造

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变着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也正从作为生产与管理的辅助手段、解决生产与管理问题的工具,上升到影响组织全局的地位。然而,银行业在实现技术进步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存在着技术效率下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跃迁超过了由技术、组织和流程共同决定的最优产出边界。因此,实际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观念开始发生变化,认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银行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重新设计和整合的过程,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战略需要建立在对银行业务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务必做到信息系统战略与业务、风险战略的一致性。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站在长期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IT治理环境的优化,真正实现系统资源的整合。

三、实施数据大集中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为顺应金融业务与信息业务相融合的趋势,耗费巨资把过去数十年来建立的分散的、功能较弱的、以业务自动化处理为主的单一的计算机系统改造为功能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处理系统。这个系统是目前国外银行业经营管理和业务运作的核心基础平台,其实现过程就是所谓的“数据大集中”。数据大集中是业务流程再造的必然结果,也是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基础。虽然数据大集中是金融信息化的一大趋势,能够对信息资源实现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金流动性和资金运营效率、改善金融企业的管理机制,然而,数据大集中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性,一旦某一地方的系统发生异常,整个系统将受影响。因此,数据大集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全局问题。

四、做好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

金融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动用资源多的系统工程。因此,其建设必须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依据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计划、分阶段逐步开发和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化二十多年来的最大教训是,在信息化初期没有重视总体规划的制定,无序发展,从而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银行信息化建设必须从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经营环境和市场定位出发,既包括业务系统、管理系统、服务渠道、IT基础架构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划,也要包括支持发展规划的科技管理体系和科技人才管理体系的规划。

五、实现风险管理信息化

银行业经营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三类,有关计算机错误的风险被列入操作风险的范围。随着银行信息化规模的发展,银行业务对信息技术依赖性的增强,信息化风险有可能从操作风险中单列出来,成为银行业面临的第四大风险。信息技术风险(Bank Technical Risk)是指银行在使用与计算机、网络等IT相关的产品、服务、传递渠道和系统时,所产生或引发的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或对银行管理不利的因素。信息化风险主要包括技术故障、服务中断、安全漏洞、垃圾邮件、数据泄密等。而且,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黑客呈现系统化、组织化和盈利化的趋势,计算机案件逐年增加,系统意外损失频繁发生。因此,实现银行风险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做好由信息系统自身发展带来的信息化风险管理的问题,然后致力于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的控制。

六、做好信息技术外包工作

商业银行的信息技术外包,是指商业银行将部分传统上由银行内部技术人员负责的非核心信息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外包给IT供应商,银行技术部门只专注于自己核心业务能力的一种信息化开发模式。技术外包模式最初源于数据批处理、逐渐发展到技术设备的引进与维护、通讯网络的管理、数据中心的运作、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信息技术的培训等。因此,在金融需求服务个性化、多样化的条件下,业务创新超前于系统开发是一种常态,任何银行都没有能力完全承担自己所有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技术外包是一种明智的现实行为。

七、优化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从客观上必然涉及到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企业的治理结构是指用以支配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界定了权力、利益和风险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是国有独资银行,它与现代商业银行的根本区别是在于产权主体结构的一元化和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不对称。因此,从根本上说,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缺陷在于产权主体虚置和产权约束不力。所以,兼顾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的治理结构优化行为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也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

八、建立规范的银行信息化标准体系

银行信息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银行信息化标准、关键技术标准、集中式计算中心的体系标准、银行卡联网联合安全规范、金融机构代码标准、金融业网间互连标准、金融业网间互连安全体系标准等内容。《银行卡联网联合安全规范》已作为行业标准实施,在银行卡联网联合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业网间互联技术规范》、《金融业网间互联安全规范》、《银行集中式数据中心规范》、《银行信息化软件工程范本》、《银行信息化代码集》、《银行信息化基础数据元》已经通过全国金融标准委员会的的审查,形成标准报批文稿。银行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将对推动银行卡的联网通用、银行数据集中与应用整合、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推广、信息化金融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银行信息安全管理、推动信息系统的互连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

九、完善商业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

金融信息化的“双刃剑”效应,使商业银行在获取各种竞争优势和利益的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了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信息技术风险。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是银行技术风险监管的有效工具,建立技术风险评级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健全银行风险管理系统、使银行管理部门和监管机构有能力识别、评估、检测和控制银行技术风险。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以商业银行及其IT服务供应商为监管对象,通过一定的技术风险评级模型对监管对象的技术风险状况及技术风险管理能力进行等级划分,从而对监管对象的技术风险表现形态和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进行科学判断,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督促有问题的银行或IT服务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改善风险状况,以增强监管效果。

十、建立银行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尽管公众对信息技术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所提高,但信息犯罪增加、安全防护能力差、信息基础设施的国外依赖性、安全检测设备功能不足等信息安全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技术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制定安全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统安全应用平台,完成计算机病毒防范系统、计算机安全系统漏洞扫描系统、入侵实时监测系统、报警系统的建设,实现对系统资源、网络资源、设备性能、作业控制与安全策略的自动化管理,增强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保证系统的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刘芳:对我国金融信息化的一些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3):30~34

[2]张成虎:新兴商业银行的信息化策略[J].中国金融电脑,2006(3):59~61

第6篇: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范文

战略合作的背景与初衷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身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依托当地较为发达的区域经济环境和良好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较早地按照商业银行的模式开展经营、服务“三农”,综合经营状况大大优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是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由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的三家试点单位之一。改制后,常熟农商行依托服务“三农”、服务县域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市场定位,实现了跨跃式发展,主要经营指标在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名列前茅,部分核心经营指标位居国内商业银行前列,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有效模式。

然而,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日益增加,苏南地区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对金融产品的品种需求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脱胎于信用社的常熟农商行,受制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在产权结构、公司治理、产品研发、科技支撑、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二次创业”面临很大的瓶颈制约。因而迫切需要通过优化股权结构,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迫切需要通过引进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和风险抵御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农村市场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好地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而作为具有百年民族品牌、在大陆和香港成功上市、跻身全球银行业百强的交通银行,在发展战略、公司治理、营销网络、经营管理、金融服务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优势,在完成大中城市布局的基础上,迫切需要进一步拓展县域及县域以下市场,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来。在此背景下,常熟农商行和交通银行在各自寻求合作伙伴的过程中,走到了一起。

战略合作的内容与做法

双方本着平等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协商制订了业务合作和技术支持三年规划,并确定了重点合作领域和具体项目。根据上述框架协议和三年规划,交通银行重点根据常熟农商行需要,对常熟农商行实施多方位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支持主要包括:

第一,通过派员进入常熟农商行董事会和向常熟农商行派驻中高层经营管理团队,协助常熟农商行加快推进体制机制的良性转换,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快建设成资本充足、治理完善、内控严密、服务高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

第二,协助常熟农商行建立全方位的、以信息科技为主要支撑的管理体系,提高内部控制的科技含量。

第三,从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会计风险管理、信贷管理体系、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多角度提供指导,协助常熟农商行健全内控体系,严密防范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系统风险等各类风险。

第四,根据常熟农商行的需求,提供适当的培训资源,为常熟农商行中高层管理团队、业务骨干、后备人才和重要岗位员工进行培训。常熟农商行则根据交通银行的需要,重点向交通银行传授县域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的拓展经验,服务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方面的做法,以及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除此之外,双方本着平等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重点围绕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国际业务、资金业务、中间业务、资金结算、渠道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业务交流与合作,以谋求双方战略合作协同价值的最大化。

为确保双方的战略合作能够顺利推进,双方在合作之初就专门构建了三个层面的沟通协调机制。第一个层面是战略合作委员会,负责决定双方合作的战略方案和重大项目,双方总行行领导轮流担任委员会轮值主席。第二个层面是执行委员会,负责推动合作项目的具体推进和实施,双方总行行领导轮流担任委员会轮值主席。第三个层面是执行委员会办公室和具体的项目实施工作小组,执行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技术支持、业务合作和培训项目的日常推进工作,具体的项目实施工作小组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工作。战略合作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对双方的合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对出现的新情况进行沟通讨论,提出建议和措施。执行委员会办公室不定期进行磋商与交流,对合作项目进行跟踪和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和解决方案。执行委员会每季度需向战略合作委员会汇报技术支持、业务合作和培训进展情况。双方还建立了项目实施部门负责制度。根据技术支持、业务合作和培训项目,落实具体的实施部门,并指定专人负责定期总结项目进展情况,向执行委员会汇报。双方同时商定:可在任何时候,根据双方实际情况的变化、内部资源的可用状况以及年度计划实施所取得的进展情况,以书面形式向战略合作委员会申请调整或补充年度计划。

自2008年开展合作至今,双方已达成业务合作和技术支持项目三大类共50多个具体项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双赢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合作的层次将进一步加深,合作的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合作的成果也将进一步显现。

战略合作的效果与意义

常熟农商行与交通银行的战略合作,开创了国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成功引入国有控股大银行战略入股的先河,在国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关注,具有良好的典型示范效应。

第一,常熟农商行通过吸收交通银行入股,依托技术支持,引入交通银行的理念和技术,促进了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能力得到加强;同时,通过引入交通银行的管理团队和借助交通银行的业务培训等技术支持手段,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健全,产品服务体系不断丰富,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增强。因此,常熟农商行与交通银行的战略合作,为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和模式。这一点对于国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抵御动荡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以及利率市场化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意义更加突出。

第二,常熟农商行通过吸收交通银行入股,依托业务合作,进一步增强了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有效提升了地方党委、政府、客户,以及社会各届对常熟农商行长远发展的信心。因此,常熟农商行与交通银行的战略合作,为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提升社会信心指数、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的路径选择和模式。

第三,常熟农商行通过吸收交通银行入股,依托学习交流,对战略投资的整个运作流程和体系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经验。这为积极贯彻落实银监会促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的精神,以及江苏省委、省政府南北金融对接战略,到异地开设分支机构以及自身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去参股、投资省内外其他同业,输出较为成熟的业务经验和管理经验,提供了及时和宝贵的理念、智力和人才支持。

第四,交通银行通过入股常熟农商行,依托业务合作,弥补了自己经营县域市场,尤其是农村金融市场经验的不足。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如何发挥一级法人在决策、审批方面的效率优势,采用实用、有效的计量手段识别和管理风险,更快、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学习,积累和丰富了服务农村市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

第7篇: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范文

按照国务院和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的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邮政的网络优势,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金融服务;办理零售类信贷业务和公司业务,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有力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的战略目标是:按照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金融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邮政金融业务的规范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建成一个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竞争力强的现代商业银行。以挂牌为起点,邮储银行将在五个方面做足文章。

坚持发展业务。邮储银行将继续发挥邮政金融覆盖面广、贴近百姓生活的特点,拓展新业务,不断提高邮政储蓄银行的盈利能力,为股东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效益。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邮政储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邮政储蓄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科学化、制度化、高效化的管理。

发挥邮政网络优势。继续推进邮政金融信息化建设,丰富系统功能,提高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系统运维的能力,大力发挥网络优势,建设好邮政储蓄银行的经营服务体系,沟通城乡经济,为“三农”和城镇社区提供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

加强风险控制。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邮政储蓄银行授权授信体系,建立风险识别与监测体系;建立各项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动态、持续监控;要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提高各类资金案件的堵截防范能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吸收各类专业人才。要定期开展素质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建设一支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和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要求的员工队伍。

第8篇: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范文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被称之为金融创新。从广义的角度来讲,金融创新是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讲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从银行经营角度出发,可以将金融创新活动分为以下几类。

(一)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产品、衍生品创新是银行金融创新的核心,对银行增加收入、赢得市场、扩大利润和积累资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我国银行应加强对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衍生产品等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研究和开发;要把银行信用和企业信用有机结合起来,利用银行信用创造效益;加强银行同业之间和银行与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新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需要;尽快建立强大的后台信息技术体系,提高银行业务电子化处理能力,运用科技创新的一切成果支持商业银行的产品和业务创新。

(二)金融管理创新

金融管理创新包括5项具体内容:战略决策创新,即银行在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决策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制度安排创新。制度安排是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一种方式和机制,制度安排创新通过优化这种方式和机制提升整体管理效率。机构设置创新,即运用组织机构调整的方式实现创新目标,目前主要体现出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另一个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建立一种紧凑、干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人员准备创新,即培养、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通过创新的方式培训现有人才、提升现有人才素质,使人力资源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管理模式创新,即通过审视管理原则、丰富管理方法,实现银行管理流程的优化,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内部协调等方面的工作。

(三)金融服务创新

银行产品天然具有同质性强的特点,银行单靠“有形产品”很难取得竞争优势,被称为“无形产品”的金融服务必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内银行的竞争实质上已经进入了“以服务取胜、以服务论优”的阶段。在打造差别化、个性化、综合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质、区别于竞争对手、难以轻易模仿的服务优势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一方面要打牢提升服务的管理基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加强流程优化工作。商业银行内部工作环节设置要突出风险控制原则,外部服务环节设置要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进一步简化操作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努力使银行服务达到“超出客户期望”的水准。另一方面要夯实服务的素质基础,立足于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系统化、针对性、立体式、多角度地加强员工服务培训,充分发挥好清算、科技、统计等后台部门的服务职能,实行全覆盖的银行全面服务管理,从深层次上解决一线服务水平差强人意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银行金融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

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世界的金融体系受到很大冲击。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金融创新,防范金融创新风险是国际金融体系重构考虑的首要命题。国际形势下,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存在以下不足,主要原因是:

(一)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国有银行的经营目标复杂化。由于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国有商业银行产权,银行只是在政府授权下从事相应的经营活动。经营目标往往受制于政府的社会偏好,国有商业银行被迫承担大量的社会职能,导致其经营目标的多元性、复杂化,必然弱化利润最大化目标。由于所有者虚置,处于代现经营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最终所有者虚置。处于经营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最终所有者的监督激励,或者监督激励成本过大而不可行,表现在经营过程中墨守成规,不愿承担失败的风险,不能有意识地、主动地通过金融工具、服务方式的创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金融机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作为公司治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足。对企业高管进行激励的前提是公司治理的有效。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金融机构的治理机制仍然存在如下的制度缺陷:首先,国有公司高管基本都是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其次,国企“内部人控制”的现实决定了高管的薪酬名义上由股东决定,但事实上制定薪酬完全是高管们自己的事务,“薪酬委员会”有名无实;再次,高管薪酬缺乏外在的制约和监督,透明度差,引起民众的斥责。最后,高管年薪的制定应进一步透明化,增强信息披露。正是因为这种公司治理上的缺陷,导致国企的激励机制完全沦为了伪激励机制。

(二)正确认识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

在金融创新观念上有两种极端:一是为了逃避监管或利用监管和政策方面存在的某些漏洞进行创新,这些业务在短其内可能会给部分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潜在的风险很大;二是中资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理念方面的一个重大差异,表现在外资银行一般认为只要在央行的规定中没有明确的限制,在创新的都可以涉及,而中资银行则认为只有央行明确可以涉及的领域才可搞创新。中资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和产品评价体系,市场定位不明确,产品开发不系统,缺乏市场营销的观念,相应的服务和科技手段不配套,盲目开发,造成一些业务推出后市场反应平淡、收效不大。金融危机的爆发带给我国的启示之一就是在发展金融创新的同时,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利用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推动金融创新。

(三)金融监管等宏观环境的制约

首先,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制约了金融创新的步伐;其次,银行间非法竞争、恶性竞争现象依然存在,金融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再次,仍然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金融管制,扼制了金融创新的有效空间;最后,现行的合规性监管压制了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创新的保护,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三、金融创新的机制选择——以公司治理机制为主导

(一)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是银行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通过完善治理体系,强化对金融机构高层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健全监管机制,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化解风险。金融危机的爆发,再一次凸显了“繁荣”背后的金融风险问题,缺乏治理保障的金融创新,最终导致了空前的灾难。正是由于金融机构自身治理和对业务对象治理的双重问题,如果金融机构的治理不善,必然使得其治理风险日积月累,达到阀值并最终以金融风险事故的形式爆发,进而导致其自身陷入困境、破产,甚至引发委托链条上其他利益相关机构的倒闭,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链条。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业务创新机制

要建立完善金融业务创新的组织结构和业务创新制度保障体系。要明确创新部门的职责和创新目标,以利于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对员工金融新业务、新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创新能力。

第9篇: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范文

一、改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控制环节——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应着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机制迫在眉睫。董事会设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全行全面风险控制,负责制定、执行内部控制程序,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对全行经营风险实行有序、规范的动态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风险防范环节的权限控制、整体运作和信息支持。另外,还要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银行治理结构。成立股份公司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治理结构改善建立现代银行管理体制,这是国有银行改革的路线,其重中之重应该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但是,真正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还需要战略投资者的参与和推动。只有真正建立了以“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才有可能防止银行不良贷款复制,结合中国金融业的特点推进股份制改革,真正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二、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多采用矩阵式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是将银行的部门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部门,按经营产品的不同种类进行分类,如信托部、基金部、个人业务部;另一类是职能部门,包括风险管理部、市场营销部和财务部。这种矩阵型结构可以促进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与相互制约,同时又能保证银行有效率、低风险地运作。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体系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应采用矩阵型结构,将业务与管理按照部门分工的不同,划分为三类,即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和分行部门。银行的风险由总行进行统一管理,在总行专门设立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确定重大客户的信贷限额、行业限额,监督业务部门风险限额的制定,汇总衡量全行整体风险。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受行长领导,对行长负责。在总行相关业务部门,如零售业务处、计划处设立风险管理岗位,负责定期向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本部门风险情况。总行下设各分行原则上只设立与销售有关的部门,各分行面向客户的部门可以包括零售业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贷款审批中心和贷款清收中心。其中零售服务中心和企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开拓市场、寻找黄金客户、规定利率和办理经审批后的贷款发放;贷款审批中心主要负责贷款人的调查,贷款的审批,其内部应设立风险管理岗位,负责监测贷款风险度并直接受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垂直领导,贷款清收中心主要负责贷款本息的清收。这样便实现了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检查、贷款催收的四分离。

三、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健全银行内控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中实行的“四级经营、四级管理”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必须彻底改造这种过时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组织架构,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实行“扁平化”管理,做到管理和经营的相对集中,提高广大员工对本职工作的敬业程度。同时,对传统的风险识别评价决策与监测方法进行改造和提升,引进更多量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实现全额的风险计量和控制。风险管理需要与银行整体改制联动,要改革风险管理机制,逐步由被动、静态的传统管理模式,向积极、动态的现代管理模式转变,要学习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工具转移和分散风险,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化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防范银行风险的重要基础,这需要各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行业经验、管理理念以及银行内部信息科技手段都有一个相应的转变,实现这种转变,需要时间、人才和技术,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四、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

为了实现综合风险管理,应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构建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包括支持综合风险管理程序的庞大数据库。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结构须依托金融机构自身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应当能够将信息技术、定量模型和复杂的金融业务操作和流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中,人们首先要对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量化度量,这包括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复杂算法和程序。在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中,还应当包括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其中包括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风险偏好、产品构成、内部组织框架、财务状况等数据以及金融机构本身对客户选择的限制性规定,包括行业、国家、客户竞争力以及风险状况等。

五、优化风险管理理念

首先,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银行业务种类不断增多,不同业务种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业务特性和风险差异。如公司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对具体客户或具体项目的审查和分析,在授信审查中重视企业的规模和现金流的分析;但零售业务的风险是分散的,更多的强调整体违约率的把握,在单个授信审查中则强调对借款人未来收入和偿付能力的分析。简单套用公司业务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不仅不能控制住风险,还会增加管理成本。

其次,差别化管理原则不仅体现在不同业务风险管理中,还要体现在不同的业务品种之间。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应合理划分业务品种,根据不同业务品种的特性和风险大小、形态确定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如消费信贷和投资经营类贷款,相比较,是公认的风险较小的授信品种,对这类业务适宜通过批量化处理从整体上进行违约率控制;而投资经营类贷款一般金额较大,还款来源主要依靠投资所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投资经营类贷款不仅要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还要相应进行行业和地区风险分析,采用不同于消费信贷的管理方法。

第三,对不同地区也应实现差别化风险管理。银行业务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与经济水平、信用体系、文化理念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同时,各个地区的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状态也不同,有的地方不良率居高不下,有的地方资产质量非常好,因此,风险管理应该重视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区采取差别化的标准和管理方法。

第四,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如果说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先进风险管理理念为银行强大的风险管理功能提供了必要的保证,那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则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业务和风险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对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的需要也是不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整体效果不取决于任何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单独使用,而是所有风险管理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

第五,要前移风险管理关口。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彻底实现风险管理体制的变革,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实现风险管理理念在业务部门的前移、风险管理意识到位。

参考文献:

[1]张炜.银行法律风险控制典型案例探析.法律出版社,2004.11

[2]陈伟.论公共风险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国际经贸探索,2005.4

[3]唐国储,马崇明.论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新金融,2003.9

[4]李社环.企业风险管理的国际新趋势——整体风险管理.当代财经,2003.11

[5]孔松权.基于银行微观信贷管理的全面风险控制探析.中国软科学,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