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于丹感恩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代偿期乙肝肝硬化
肝硬化失代偿期属肝硬化晚期的症状表现之一,通常指肝硬化发展程度超出肝功能的代偿能力,临床病理变化非常明显,其主要表现为脾大、腹水、门脉高压、上消化出血与肝功能受损等。失代偿期是肝硬化患者病情变化最快,死亡率与肝癌发生率最高的阶段。该阶段通常给予患者低耐药且抗病毒效果好的核苷类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多数核苷类药物的治疗效果都有所欠缺[1]。本研究给予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联用及恩替卡韦单药治疗两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探究两种疗效方案的疗效,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72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41岁~67岁,平均年龄(48.52±2.18)岁;学历:初中3例,高中11例,大学22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43岁~68岁,平均年龄(49.27±2.23)岁;学历:初中4例,高中11例,大学21例。在性别、年龄与学历等一般资料上,两组患者比较无明显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患者接受替比夫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028)与阿德福韦酯(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119)的联合治疗:替比夫定600mg/次,阿德福韦酯10 mg/次,均为口服用药,1次/d,连服12个月。
1.2.2观察组 该组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湖南千金协力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0093)单药治疗:口服用药,0.5 mg/次,1次/d,连服12个月。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保肝药物进行基础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统计两组用药不良反应例数,不良反应率=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相关的数据资料运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字2检验,若检验结果P
2结果
2.1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用药不良反应率对比 对照组肌酸激酶升高2例,不良反应率为5.56%;观察组肌酸激酶升高1例,不良反应率为2.94%。两组比较无明显差,无统计学意义(?字2=0.29,P=0.59)。3讨论
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降低肝癌发生率是失代偿期阶段的肝硬化患者的治疗目的。临床上肝硬化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药,因此对治疗药物的耐药率与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3]。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及恩替卡韦均具有抗乙肝病毒的核苷类药物或类似物,是常见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药物。在上述3类药物中,替比夫定对HBV DNA聚合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起效较快,但是却存在较高的耐药率。与替比夫定一样,阿德福韦酯同样能够抑制HBV DNA聚合酶的复制过程,耐药率低,但是药效起效较慢且药性较弱。临床上通常采用二者联合用药的方式用于肝硬化治疗,实现二者治疗的优势互补,增加抗病毒的效果,加快药效起效时间[4]。恩替卡韦是一种新型的肝硬化治疗药物,具有较强的抗HBV能力。此外,与其它常用药物相比该药物耐药率相对较低,安全性也相对较高,单用也具有较好的疗效且起效较快[5]。
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肝功能分级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肝功能分级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治疗中,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联用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均具有良好的疗效性与安全性,但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更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超.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耐药乙肝肝硬化的疗效[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1):1141-1143.
[2]胡春霞.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耐药乙肝肝硬化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7):132-133.
[3]李磊,刘伟,陈玉涵,等.不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研究[J].北京医学,2014,36(12):1017-1021.
第一个主题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意非常深刻的故事---《大树和孩子》,我深受感动,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孩子孝心的故事。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非常强,尊老爱幼意识薄弱,作为00后家长的我们,即为人子又为人母,我们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怎样对待孩子的爷爷奶奶的方面,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第二个主题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孝是基本的,有了孝还要有仁爱心。有了这两颗心,你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于丹教授说:"仁"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就是说两个人相处好了才能体现仁的含义。所以说我们要适当的鼓励孩子或带孩子出去玩,多交朋友,自己处理好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主题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自强。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习惯,要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才能培养出来。作为家长我们可以经常鼓励孩子,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自己独立完成。有时候家长的事情还可以问问孩子的建议,不管对错,都要鼓励。不要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度依赖性。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一个有爱心、自立、自信的孩子更能融入社会。
1 开展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丰富。为何有些学生还感觉不到幸福呢.有的学生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有厌学、孤僻、忧郁、自卑等,当孩子有心理阴影时,如果家长和老师没有及时发现,会导致孩子自暴自弃,甚至酿成悲剧。可见,加强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份,刻不容缓。
2 让学生认识幸福
幸福是什么.仁者见人,智者见智。在2011年9月1日上午,我和全班学生一起收看了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合举办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主题为“幸福”。我让学生们写观后感,不少学生用了名人的话语理解幸福。如成龙的 “我要努力,付出的汗水越多,得到的幸福越多。” 邓亚萍:“我要自信,相信并发现自己独特的价值。” 杨利伟认为幸福需要奉献:“如果我们能够提供一点点帮助,我们一定会收获幸福和快乐。”李娜感悟到幸福来自于超越。也有学生写孟佩洁的故事:“她在八岁那年,养母因重病而双腿瘫痪,养父却离开了她们。而她却用弱小的身体照顾养母。每天给她揉脚30分钟、活动筋骨,更换尿布……到了晚上9点钟才能做作业,虽累而她却感到非常幸福。她认为奉献,感恩,能天天见到妈妈就是幸福。她的故事让我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阅读着学生们热情洋溢的字句,让我感受到娃娃们满含对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殷切期盼,期盼着能得到幸福,期盼着能给予别人幸福。
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了幸福观教育,在第一周的主题班会上,确立的内容是追求幸福。学生们个个踊跃上台发言,说出了快乐、悲伤、收获与失落,有些学生还在台上激动得流下了泪水,感受到其实幸福就在身边:能坐在教室里安心读书就是一种幸福,每天有饭吃有衣穿就是一种幸福,偶尔能接到爸妈的电话也是一种幸福,有同学、朋友的帮助就是幸福……学生们歌颂幸福就是一种快乐,幸福就是一种心境,幸福更是一种感觉。我告诉学生:“人生只要活得真实,用宽容之心待人,幸福就会永远的存在,就会为我们的人生续上一个完美的结局。”
3 家校合作开展幸福观教育
半期考试后召开家长会,学生们的心情很复杂,尤其是学困生们更是忐忑不安。我在家长会上点名表扬很多学生,没有点名批评任何学生。借用于丹教授的话深情讲述: “成绩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但成长是一个贯穿生命的过程;成绩提供了一个确定性的价值,而成长蕴含着各式各样不确定性的内涵;成绩它只是一个外在的评价,但成长相关于时时刻刻内心的感受;成绩是个标准答案,但成长是一道多选题。”于丹认为,孩子们的快乐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这是她作为老师,作为母亲的多年体会。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告诉家长们首先要让孩子感到生活是幸福的,学习是快乐的,要关注学生分数以外的品质,教会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学会在帮助别人中感受快乐……一句句真诚的话语让家长们认同,让他们以快乐的心境去对孩子进行幸福教育。
4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幸福教育
周六早上,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其中大树与调皮的小男孩的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从前,有个孩子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到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长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了盖房子。”又过了几年,青年变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作为中年人我也应该到别处去看看。”大树说:“你可以把握的树干砍了做成独木舟。”中年人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人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说:“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更不会理我了吧。”他说:“不,现在我只想陪你一起晒太阳。”树桩开心极了。
这个人的一生都在像大树索取,而大树所要的回报仅仅是他的陪伴。大树就像我们的父母,都是无私的,为了儿女,给予他们所有的一切。
百善孝为先,我平常对父母索取的多,对父母的体谅少,常常因为饭菜不可口就大发脾气,由于父母不答应我的要求就大哭大闹,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现在我知错了,应对父母怀感恩之心,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孝心常在。
山东滨州博兴县第一小学三年级:李思毅
国学热兴起,最热的书除了于丹的著作之外,莫过于《弟子规》。许多企业老板爱读,也推荐给员工读;各种国学少年班,它也是必读经典。现在,它成了传销组织进行文化教育的新利器。
备受推崇的《弟子规》,是什么书?
《弟子规》诞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其作者李毓秀是一名山西的私塾老师,一辈子没考上举人,是个秀才。他还写过不少关于“国学”的著作,比如《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只是这些书基本上没怎么传世。
不过李毓秀在写儿童读本上有一定成就。当时清朝的幼儿教育读本大多语言艰涩难懂,李毓秀借鉴前人所著蒙书,用较为通俗的语言,编撰出了《训蒙文》后修订更名为《弟子规》。
此书因为语言较为活泼简洁,备受当时老师和学生们的青睐,成为私塾和义学的童蒙德育课本。
不过现在看来,这本清代的“幼童行为规范”有不少地方与现代精神相悖,也与儒家经典不符。比如“号泣随,挞无怨”,只强调子女对于父母的顺从,与健康人格相逆,更无独立意识可言。而儒家真正的经典《论语》里,孔子说的是:“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如果父母做错事,孩子要和颜悦色地劝说,即便劝不了,也得恭恭敬敬,不要抱怨。
那么,这样的书为什么成为传销组织的经典?
英国也有一句谚语叫:忘恩比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他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恶。
一直以来,感恩关乎道德和品质。
而美国的心理学家通过试验,对“感恩”有了更高层次的解读:真正成功的秘密是感恩,真正快乐的秘密还是感恩!
今天,感恩已经和快乐、成功连在了一起!
关于感恩,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父母们发出这样的叹息:
为什么我事事顺着孩子,他(她)却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
为什么我帮孩子打扫房间,却遭到他(她)的嫌弃?
为什么孩子吃了奶奶烧的饭菜,不道声感谢却还挑剔饭菜不够香?
为什么孩子按照学校的要求刚刚给妈妈洗了脚,却因为没答应给他(她)买新手机而摔门离去?
“感恩”如此重要,和孩子的未来相关。可为什么我们替孩子做了那么多,却没能顺其自然地看到孩子的“感恩之心”?
“感恩”如此简单,只需从“谢谢你”开始。可为什么得到一句发自内心的“谢谢你”成了一道难题?
本期策划,就让我们一起进行一场关于“感恩”的探秘之旅。认真地探究一下,感恩有多重要?感恩之情从哪里来?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感恩,开始感恩的行动?
解开这道题,孩子的美丽人生,或许就从一句轻声的“谢谢你”开始了!
教孩子学会
心存感激的生活态度
编译 | 奕霏
我们用美味填饱孩子们的肚子,也需要用美好的品德来注入孩子们的心灵。最好的品德,就是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这样定义感恩:
感恩是对美好事物的肯定,当我们肯定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你会发现你拥有了一个美好感受的源泉。感恩是一种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紧密的情感,它让我们知道自己在被别人支持和肯定。感恩会让我们想要感激并且回报他人。
感恩的与众不同:它是让你学会感激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不是只因为得到了新的东西才更高兴,更不是得到了身体上、物质上的满足才感到愉悦。
但感恩不单纯是知恩图报,而是一种常怀感激之情的态度。
让孩子保持一种感恩生活的状态,才不会让恐惧和担忧控制我们的孩子。
我们都该“谢谢”谁?
感恩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知恩图报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孝顺,也就是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祖辈的亲情之爱;要“知恩图报”,也就是懂得感谢给你帮助的人。
我们要感谢的对象:父母、家人、朋友、同事。
第二个层次:感谢你所拥有的
对世界之美怀有好奇,把所拥有的一切当做礼物,感谢上苍给我们的一切恩惠。
我们要感谢的对象:你呼吸的空气、路边的小花、夜晚的星空、你的工作、你的思想、你的健康、你的家庭、与朋友分享的欢笑与悲伤等等。
第三个层次:感谢你失去的
如果事情没有像计划的那样,感恩的人会把失败变成一种力量。感恩你所失去的,会让你有一种崭新的看待事物的角度。痛苦的事情发生之后,感恩呈现给你的是一条成长的道路。
我们要感谢的对象:我们的敌人、失败经历、一次错误、遇到的挑战,
感恩的力量
编译 | 霏霏
8个感恩的好处,
和孩子的未来相关
20年前,一位导游在工作中结识他的两位级别相同的领导,A领导总是说团里的人很好,负责任、大方。而B领导总是看到不好的东西,迟到、粗鲁、自私。
20年后再见两位领导,他们的状况截然不同。A领导成了这家公司的老板,事业很成功,家庭、经济方面都特别好。B领导却失业、离婚。
他们的不同恰恰源于他们是否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所以,教会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未来会大不一样。
下面列出的感恩的好处,是一项来自美国的对感恩的研究性调查所得出的结论。该研究共进行了40多个调查。
1.感恩让我们更快乐
研究发现,不管你是中了彩票还是突然全身瘫痪,3?6个月后,幸福指数都会回到平常的数值。但坚持每天感恩的人,3?6个月后幸福指数会提高25%。这跟你薪水加倍的效果是一样的。
2.感恩让我们更富有
感恩让我们更容易完成事业的目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两项共有243人参与的研究显示,那些多用10%的时间感恩的人,财富数量比平均值高出17.5%。
3.感恩让我们更健康
一项为时11周有96人参与的研究表明,那些每天感恩的人每个礼拜愿意多花40分钟做运动。感恩也会帮助一些慢性疾病患者恢复健康。甚至有调查显示,感恩可以增长几个月或几年的寿命。
4.感恩提高自尊心
感恩的重要特点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人身上。热情和感恩的心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帮助其他的人。所以说,学会感恩比心理治疗更加有效。
5.感恩可以帮助睡眠
感恩能帮助治疗失眠。感恩是安全又免费的安眠药。因为感恩,你不再焦虑,会感到很轻松,一下就睡着了。
6.感恩提高成功的几率
感恩让我们变得更积极,让肉体和精神变得更好,从而转换成更多能量,感恩使成功的几率提高。
7.感恩帮助我们放松
许多人都承认感恩和正能量是最可以让人放松的。感恩其实是比深呼吸还要有效的放松方式。
8.感恩提高效率
感恩被证明可以增加自信和安全感。那些没有安全感的人通常都很难集中精神,因为他们有很大一部分思绪都被担心占据了。但那些很有自信的人通常都可以更有效地工作。
一切美好
是从“谢谢你”开始的
感恩的心不会自己产生,它是一种选择,一种行动。让我们一起培养会感恩的孩子吧!
感恩培养关键词:父母榜样
解读人:小学老师 胡莹洁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为了锻炼孩子们的笔力,更为了探求孩子们的情感轨迹,把握教育契机,我把“心情日记”作为学生的一项常规作业。
近日,我班女生小奕在心情日记中这样写道:前几天,妈妈摔伤腿住院了。以前,每次我生病时,都是妈妈带我去医院。现在我也想去照顾妈妈。可外公、外婆还有爸爸都说医院里有很多病菌,孩子容易感染生病。他们说不让心,让我安心学习。我已经3天没见到妈妈了,不知道她的腿怎么样了?我好想妈妈啊!我到底要不要去看望妈妈呢?真烦恼啊!
读着日记,我仿佛看到了小奕愁苦的脸。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妈妈受伤期间,本该是小奕感恩反哺的好时机,遗憾的是,小奕的长辈却把她的感恩心悬在了半空。诚然,医院不是什么好去处,10岁的孩子也真的帮不了什么大忙。但是,这份对妈妈的牵挂中孕育着孩子美好的感恩情怀。简简单单说一声“不用你管”,岂不是阻止了这份感恩情怀的发展,逼着孩子走上自私、冷漠的歧途吗?
类似的家长很多,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以爱的名义打击孩子们的感恩念头。父母该如何做,才能激发和保护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我想起了教过的另一位学生阿勇。他把我奖励给他的山竹浅尝了一口后,悄悄用纸巾包好,带回家给妈妈尝尝这新奇的水果;我在讲台上咳嗽一声时,他会悄悄去办公室帮我端来水杯;我把批改过的作业本递给阿勇时,他总会面带微笑地说声“谢谢”。
这样一个孩子有着什么样的父母呢?
阿勇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但他们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彬彬有礼。
有一次我去家访,阿勇妈妈放下手中的活儿,迅速脱下身上的衣服擦拭凳子,然后再请我落座,这高贵的礼遇真把我震惊得鼻子发酸。当我把阿勇的演讲获奖证书交给阿勇时,他懂事地连声向我道谢。妈妈还要求阿勇一定要恭恭敬敬对我鞠躬。而且,每一次获奖后,父母都让阿勇把奖状上的字郑重地念给奶奶听,让奶奶分享喜悦。
从小,阿勇就帮着爸妈分担家务,淘米、扫地、择菜、洗鞋袜等,阿勇做得像模像样。到银行、到邮局给外婆外公寄钱、寄药,这些都是阿勇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经常做的事,爸爸妈妈对阿勇说,因为他是家里写字最好的人,所以让他去写汇单。
细细想来我渐渐明白,阿勇这颗宝贵的感恩心,源自于他善良质朴的父母在生活细节中的培养。父母让孩子从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就会在劳动中感恩父母的辛劳;父母自己做到孝顺长辈,就能成为孩子感恩孝顺的榜样。同时,阿勇的父母让孩子多帮助他人,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就激发了孩子的爱心。更重要的是,阿勇的父母在生活中巧妙地向孩子“示弱”,这样就渐渐强大了孩子的内心,让他相信自己拥有感恩的能力。
讲完两个孩子的故事后,我想跟家长们说:在抱怨孩子缺乏感恩之心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反思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但是别让孩子觉得对他一无所求。要让孩子懂得付出才有回报,而不该无条件地向他人索取,让我们的孩子时时处处学会给予,懂得他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
感恩培养关键词:走进生活、亲近自然
解读人:学者 于丹
敬畏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才会感恩
孩子刚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如何才能使他懂得感激并愿意回报呢?这需要父母的适当引导。
那么该如何引导呢?
第一,亲挚友,远。现在很多孩子过于依赖电子产品,对人群有所疏离。父母多让孩子融入集体生活中,让孩子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只有人我两两和谐,孩子内心才会有自信和愉悦,才更懂得去施恩回报。
第二,深入生活,躬行实践。不能让孩子只活在分数中,而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去劳动、去体验。如此,孩子才能懂得社会规则,也才能体谅到他人的不易。
第三,自然之中,滋养心灵。父母有时间多陪孩子去亲近大自然,山水之灵气滋养,会让孩子更懂得敬畏自然,热爱生活。
总之,如果想让孩子成长得好,有孝心和责任心、感恩心,一定要把他放到人群之中、生活之中、自然之中。
感恩培养关键词:感恩氛围
解读人:台湾教育专家 雪宁
打造浓浓的感恩氛围
台湾的感恩教育深入到生活各层面,营造了非常好的感恩氛围,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感恩之情自然生发。
最近,我陪小女参加学校幼童军的露营活动,就深刻地体验了浓浓的感恩氛围。
每一餐饭前,我们必须等所有同学都盛好饭后一起唱《谢饭歌》,然后才可以用餐;在湿地里,除了植物观察,孩子们首先要学的就是在野外方便如何挖“猫洞”,这样才有益环境;来到潮间带,先不急着找寻鱼蟹贝类,首先要捡拾垃圾。在讲解潮间带的生物特性后,更强调不可以带走一石一贝,请孩子在观察结束后就还给自然,培养孩子有一颗爱自然的心;在篝火晚会上,我们以浅吟低唱《感恩的心》作为结束曲,然后请大家静默回想自我内心的感动;在三日活动尾声时,老师请每一个学生面向父母,向父母大声道谢……这些细节,让我非常感动。
老师这样的用心,可以让孩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会索求无度,更懂得珍惜拥有,可以体会到幸福的感受其实很简单,只要拥有一颗充满爱的感恩之心。培养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他才能做到对自然、他人和自我真正的尊重,而所有知识学习、才艺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回馈自然与社会,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与自然的人。
感恩培养关键词:爱的存款
解读人:台湾心理专家 陈玉英
在爱与被爱中培育感恩的心
我一直自我要求很高,对别人的要求也很高。在生活中,我很容易看见别人的缺点,特别是老公和孩子的不足。
一直到我学习了《亲密之旅》的课程,我的思维发生了改变。其中“爱的存款”这个概念,提示我专注于亲人“值得被欣赏、被表扬之处”。当我开始关注到他人的优点和善意时,我发现自己拥有了感恩的态度和眼光。我曾对老公看不惯的地方,现在居然觉得是他的长处,可以与我互补。
从培养积极的眼光看世界开始,我真的经常看得见生活中的恩典、别人的善意,自己感恩的心就增长了。尝到了甜头,我开始有意培养家人之间互相“存款”的习惯,希望让爱和感激流动起来。
有一年母亲节,我突然要求家里每一个人送我一份礼物―告诉我他们最欣赏我和最感谢我的是什么。当我接受每个人的“美言”后,感觉实在太美好了。随后我建议大家轮流对爸爸存款,接着对姐姐存款,然后是妹妹。那是我记忆最深的一个母亲节。
去年我参加了一个“家庭营”,看见从4岁到14岁的孩子,和父母一对一坐在一起,互相把心里对彼此的欣赏和感谢说出来。很多孩子感动得哭了,因为父母从来没说过如此温柔鼓励的话语。父母也落泪了,因为他们也没听过孩子的心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深深爱着父母的,只是从来没有人教他们该如何表达。
我的另一个发现是,承认自己脆弱、需要帮助并获得支持,是孕育感恩之心的土壤。
之前,我是一个只凭自己努力、尽量回避冲突的人,所以独立、能干之余,没有给别人帮助自己的机会,也没有什么感恩的机会。学完心理学后,当我心情低落时,我开始勇于求助―对老公表达我的脆弱,或者在微信群里请求朋友们为我祈祷。结果,我发现大家都乐于帮助我。而我在度过危机之后,又可以满怀感恩地向他们表达感谢,开始了一个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
当我们经常对伴侣、对孩子、对外人讲鼓励、积极的话语时,孩子们听见的都是欣赏与感恩,自然而然,耳濡目染,他们也学会了感恩。当我们表达对别人的需要时,家庭的凝聚力增强,心中的爱流淌起来。
培养孩子感恩的9个小办法
1."谢谢你"挂在嘴边,父母要常对孩子的努力表示感谢。
2.追溯生活本源。和孩子一起探讨生活里的东西从哪来,比如花生酱三明治,是工人种植、收割了花生,然后我们去商店把花生买回来,妈妈再做成美味的三明治。渐渐地,孩子们会把每一餐饭都当成是礼物,他们也会学会感激。
3.经常数数自己的幸运事,睡觉前一起分享当天要感谢的事。
4.欣赏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嫉妒别人。
5.给你要感谢的人写感恩小纸条、贺卡,然后给他送去或者对他说出来。每个月至少感谢一个人。有时候也可以给自己写一封感谢信。如果没时间写信或者贺卡,也要学会在心里默默地感谢他。
6.写感恩日记,并养成习惯。
7.每周找一个时间坐下来,盘点你要发出的祝福。列一个给家人的感谢礼物清单。在写下祝福的时候,更了解什么是值得珍惜和感激的。
8.养成奉献和志愿服务的习惯。
9.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看做学习的机会。
父母的错误之举,
让孩子远离感恩
我们总是对孩子说“你要学会感恩”,往往却让他们觉得很迷茫,甚至会激发出他们体内的“青春反抗激素”。有时候,我们对孩子们说出的一些不经意的话、做的一些不经意的事,会让他们渐渐远离了感恩这个美好的品德。
家长困惑1:
为何越让孩子吃苦他越不懂事?
“我认为现在孩子的生活条件太好了,让孩子多吃苦,他们才会懂得感恩。但我让儿子参加了好几次军事化管理的魔鬼训练营之后,他非但不懂得感恩,反而跟我们隔阂更深了。这是为什么呢?”
专家分析:父母想让孩子吃点苦头来学会感恩生活,出发点很好。但若采用简单、陈旧的“忆苦思甜”和“魔鬼训练”方式,却会激起孩子感觉过时、无聊、反感、厌恶、恐惧、对抗甚至憎恨的情绪,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对苦与痛生理的、本能的反应。除非孩子喜欢军事,否则它的效果类似惩罚,越严厉反弹越大。
家长困惑2:
为何付出越多孩子越嫌弃呢?
“不都说要富养女儿吗?我们的女儿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用最新的手机、穿最漂亮的裙子,世界各地旅游,哪怕我们自己吃糠咽菜都无所谓!但女儿似乎总是不满意,总是嫌弃我们做得不好,更别提感激我们了!”
专家分析:我们总强调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爱,但这不够完整。父母的爱还应该包括在某些原则上的坚持、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等。
感恩并非人的天性而是后天教化的成果,一个人如果从来都是被无条件地关怀而无需付出任何努力、代价、回报等等,Ta怎么可能学会感恩呢?所以,这对父母要及时改变策略:
1.摆正家庭成员的位置。不要将孩子置于父母及祖辈之上,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大狂妄、自我中心的毛病,走向社会必将遭受挫败。
2.爱和宠爱分寸的拿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满足孩子必要的、正当的需求是可以的,但如果父母要“吃糠咽菜”自我牺牲就过分了,那就是溺爱,终将害了孩子。
3.孩子能做的事让Ta自己动手,不是生活必需品要有付出才能给予等等。
家长困惑3:
为何没让孩子学会分享?
“我从小教育孩子,不能吃独食。孩子做得还不错,在家吃什么,都会先问问父母。当然,我们都不会真的吃。有一次,几个朋友来家做客,我把从国外带回的巧克力拿出来,让儿子分享给大家。不料,大家都没推辞,很快把它吃光了。结果儿子大哭大闹。这样几次之后,他再也不想分享了,还说我们骗他!”
专家分析:教育小孩子,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言行一致”。如果家长说一套做一套,孩子只会感到被欺骗。一旦他对教育者失去信任,那么无论多么正确的教育理念都无法实施,所有努力付诸东流,完全没有效果不说,不走到另一个极端就万幸了!此时想要再纠正回来,就得付出双倍的心力:先换回信任危机,再教育感恩。
家长困惑4:
为何没有奖励,她什么都不做?
“我经常跟闺女说,为你上小学就花了×万,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我们家施行的是奖励机制,只要闺女考双百,我们就能奖励她2000元左右的衣服或玩具;98分,可以选择1000元的;95分以下,就什么都免谈。可重赏之下,她却一点儿不领情,对学习提不起劲儿来!现在她干什么,都会跟我们谈条件,没有奖励啥都不做。”
专家分析:翻译小孩的心理,她听到的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回报父母花的钱,好好考试换大餐”。统统都是讲等价交换,几乎没有爱、感恩和乐趣……如果父母总是这样讲话,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认为学习和感恩是有条件的,物质的、现实的、需要交换的,甚至功利的。
我们需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本身有许多的乐趣、喜悦、快乐乃至幸福,不需要回报的。我们不鼓励因孩子学习或为家庭做事而给予物质奖励,以致他失去从学习和感恩中直接获得乐趣、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动力。
被感恩照亮的孩子:
父母的潜移默化
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对北京某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和太原市某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看看孩子们是怎样学会感恩的!
申思柔(初一):妈妈常会对我说:“姥爷70多岁了,每天还要给你做饭、洗衣服。姥爷很辛苦,不要嫌他做事慢,你要学会孝敬老人。”妈妈还常给姥姥买她爱吃的东西,常提醒她走路小心别绊着,注意营养,适当活动。这些都教育我关爱长辈。
孙彦红(大二):我心中最感激的是一群陌生人:某晚,到家门口之后我才发现书包丢了,里面还有家门钥匙。等我折回公交站已是晚上10点。劳累了一天的司机叔叔售票员阿姨,还有洗车的大婶、调度室的大伯,原本都准备下班,却跑前跑后地帮我到停车场找书包。那个夜晚,风挺大,但我感觉很温暖。每次想到这件事,我就感觉这世界真的很可爱、美好,“社会”也没有像一些人所言的那么不堪。
海外的感恩教育
日本:经典的感恩教育丛书《谢谢传递给我生命的人》《谢谢妈妈》《谢谢大家》被列为日本小学生思想道德课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了祭祖传统、生命诞生、生命延续、失去亲人、对他人心存感恩的内容,让孩子们明白生命的联系和延续,也了解了人与人之间要学会感恩、珍惜生命。
美国:他们会在家里厨房墙上挂一张巨大的海报板,用于记录家人每天的情感;父母不仅让孩子口头表达谢意,也鼓励孩子用文字表达出来,给帮助过自己的人写感谢信或画一幅画。在每年的感恩节上,美国的许多社区都会开展“每天感恩10分钟”或“今天就开始感恩”等活动。
关键词:活跃课堂 切入点 多媒体 讨论法
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死气沉沉,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考虑活跃语文课堂气氛的问题。如何活跃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选好切入点,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中的切入点就像整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巧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就可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之效。
学习《氓》这首诗歌时,我要求学生以诗歌里的故事情节作为切入点,展开联想、想像,改写故事,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有以故事主人公相识之前作场面的改写,也有以两人婚后生活形式作对话改写,有些学生还要求表演两位主人公的故事,整个课堂洋溢轻松活跃的氛围。在改写和演绎故事过程中,又能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字词的理解,印象会比单纯的翻译来得深刻,效果当然也会更好。
教学《我与地坛》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母亲如何疼爱并理解儿子的细节描写,再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的分析,启发、诱导学生理解了无私、无怨、无悔的伟大母爱;我还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挖掘表现母爱的种种,体会这一深厚的感情。学生与本文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争相深情地诉说了自己生活中母亲关心爱护自己的细节,这节课在浓浓的感恩氛围中完满结束,也在无形中加强学生的情感和品德方面的教育。
切入点选择得好,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来自主地理解课文。学生通过求索获得的知识,比起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既省力又深刻、牢固,也能很好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二、巧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
据我校心理学老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老师走进教室时最先关注的是老师是否携带有笔记本电脑。的确,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图文并茂,声响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从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
教学《鸿门宴》时,我先放映电影《鸿门宴》,然后以影片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谈看法:你觉得电影情节与课文记叙的一致吗?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围绕篡改历史人物“妥当”与“不妥当”展开争论,由此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对项羽与刘邦两位历史人物的性格展开分析讨论,学生有了影片作比对参照,积极参与抢答,自然是学习兴趣倍增。
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北京大学于丹教授的视频讲座《风雅田园》,于丹教授广博的知识面,以及其对陶渊明本人和诗歌极为生动透彻的分析,还有扩展到的对浮世中人们躁动的内心剖析,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有了这段视频作前奏,学生学习的激情高涨,更深层地理解诗情。
语文教学只要顺应了学生的心态,就能强化学生的注意心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学会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
三、 采用“讨论法”,促使积极参与。
讨论法,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辩论等,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令课堂气氛活起来。
如在学完《孔雀东南飞》时,我还让学生对课文写法自行提出自己的质疑,于是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各种疑问,诸如:他们为什么不一起出逃,过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什么要选结婚这一天来双双殉情?为什么殉情时要分开进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交由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回答,引导他们各抒已见,积极参与。有时学生的一些见解可能有失偏颇,对此,我也不急于否定,而是从中进行引导,共同研讨、继续完善;对于学生回答稍中肯的,我都会极力加以表扬。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甚至形成互辩的争论氛围。整节课同学们兴趣较涨,连过去爱睡觉的同学也精神抖擞。
那么,如何修炼师德,不断提高我们的职业幸福指数呢?给大家三点建议:
一、 守住法规底线 是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前提。
国家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师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要求,把教师的从教行为纳入法制轨道,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些明令禁止的、有悖师德的现象就好比高压线,是不能碰的,比如“双十”禁令,“三无”要求等,我们的底线就是不能违反这些法规和要求,尤其不能因为自身的不当言行给学生带来身心伤害,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否则自身安全难保,更何谈幸福?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和规范,深入领会其内容要求,严格自律,时刻警省,守住法律法规这一底线,做到依法从教,安全施教,这是我们享受职业幸福的前提条件。
二、 改进育人方法 是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保障。
孩子们难教育我们就干脆放弃教育,听之任之?不行,因为育人是我们的职责,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是教师最大的幸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进育人方法。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欣赏与宽容的心。只有懂得欣赏和宽容,我们才能真正的蹲下身子,走进孩子的世界,去和他们平等交流对话;才能真正理解孩子们就是在不断的犯错、改错过程中成长的;才能做到平和的面对孩子们的错误、冷静地分析原因、从容地接受失败、理智的处理问题。有了这种宽容我们就能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个学生,悉心关怀每一个学生,包括那些学困生、淘气包、家庭特殊的学生、性格、心理有缺陷的学生、甚至是智障学生,不嫌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我们的工作因为这而辛苦,也因为这而伟大!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别急着把他们从你身边赶跑。
其次,我们还要掌握表扬和激励这一育人的法宝。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自信。大胆为孩子们喝彩,他们就会创造出奇迹,给他们激励,即使蒙尘的金子也会闪光!一个赞许的眼神会点燃孩子们心底里的热情,一句鼓励的话语会激发孩子们深藏的潜能,你高高竖起的大拇指会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自信。当然,并不是不要批评和敦促,关键是要本着爱护、包容的心态采用适当有效的方式和方法,粗暴的呵斥、过多的指责只会给孩子带来茫然无措甚至是逆反。当我们真正以一颗欣赏与包容的心去面对学生,并能及时给出你的表扬和激励时,你会发现,你收获的不仅仅是意外的教育效果,同时还会收获幸福、愉悦的心情。
三、 克服职业倦怠 是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关键。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要想克服倦怠就要增强我们内在的心理素质,使自己具有强大的调控能力。
首先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学生、对家长、对工作、对同事、对家人、对自己,都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能正确的估量自己,客观的看待别人,不妄自菲薄,不好高骛远,也不求全责备,能给自己设定一个适合的目标并脚踏实地地去实践,面对外在的因素干扰能积极的进行主观调控。这种平和的心态需要我们自己来维护,要懂得知足和感恩,有一句话说得好――“幸福不是因为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的少。”知道满足、懂得感恩的人是真正幸福和快乐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认真的过好每一天,尽力去做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就是对生活、对生命的最好回报!
其次,要学会适应,善于调控。在这里用这样几句话和大家共勉:
“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这是教诲弟子时说的一句话,很有哲理,告诉我们主动适应的意义。适应并不等于盲从,也不简单等同于妥协,而是一种主动地积极地调节和融合。
“换个角度看问题。”爱迪生在研究发明电灯的过程中,为了找到适合做灯丝的物质,做了无数次实验,当人们嘲笑他的失败时,他说,我至少已经证明了有上千种物质不适合做灯丝。其实,我们有时真的只需要改变一下角度――思维的角度,体会的角度,交流的角度,实践的角度……换个角度,就会迎来一片新的天地。
“先解决情绪,再解决事情。”曾听到过关于水结晶的现象,是科学家的实验,在一定温度和条件下水分子会结晶,结晶的过程中如果你释放出不同的情绪,会得到不同的结晶图案,如果是善意的、美好的情绪,图案会很漂亮,图形很规则、很美,如果是不良情绪,水结晶图案就会很丑陋,甚至如魔鬼的眼睛一样恐怖。这个现象说明心念情绪的力量,感觉很玄妙。在现实中,情绪也的确能左右我们的行动,甚至因为情绪的关系酿成严重的后果。“冲动是魔鬼。”情绪失控的时候人是没有理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调整情绪,心平气和才能真正把事情处理好。
于丹说:生活就象一锅开水,因为我们的不同生活态度和选择,我们可以拥有鸡蛋、萝卜、茶叶这三种人生。有的人象鸡蛋,在生活中被熬煮得变得硬邦邦的,象石头一样从里到外都是硬的,所以他愤世疾俗,他时刻剑拔弩张,永远是满世界都对不起他;有的人象胡萝卜,刚开始很有型,一煮就烂了,面面的,提不起来,迷失自我;只有茶叶,在开水里慢慢的舒展开来,最终散发出自己的芳香,使整锅水都变成了可口的香茶,既不失去自我,又能适应规则。
关键词: “生活化” 初中政治课堂 教学模式 内涵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与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素质教育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完全剥离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有所用”,即在生活中挖掘知识内涵,并在生活中体现知识的力量与价值。生活,是各种教育生长与繁殖的土壤,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如同没有根基的大树,枝繁叶茂只是表面现象,一旦受到现实冲击瞬间就会分崩离析。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亦不例外,思想政治知识的源头来自于生活,而思想政治最终归宿也应用于生活,实现政治思想和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这是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理论基础,也是终极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围绕发展素质教育这个核心任务,加快思想政治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创新,科学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现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一、充分认识“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内涵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长期以来,有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把教材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这种观念严重偏离现代教育主旨。我们可以把生活看做是一部文学作品,严格来说,教育仅是这部作品中的组成部分。学生即是读者,而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引导。引导的内容有两项:一是引导学生接受知识,二是引导学生从知识中认识生活。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假如教师的教学背离生活,学生数年的学习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在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也不会对他们形成任何帮助,当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之后,势必重新学习。因此,教师要读懂“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内涵,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性格特性,充分体现教材知识的全面性,理清教材的知识脉络,将学生打造成为全面性高素质人才,将课堂打造成为具有知识与生活双重指向的综合性课堂。
二、有效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教学新模式
笔者认为,要想有效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教学新模式,教师就必须结合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深挖教材内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开展教学工作。
1.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
创建情境是将教学课堂“生活化”的重要方式。教师可通过模拟场景或围绕某一课题,以问题引导或教学道具等有效方式,全面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产生一种如身临其境般的奇妙心理,从而提高他们对课题的兴趣。如在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课时,笔者将课堂模拟布置成《百家讲坛》的场景,为学生营造一个倍感熟悉与轻松的生活氛围。笔者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选出一名学生充当“讲师”的角色,其他同学则扮演观众,各个小组的“讲师”轮流上台,模仿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解《论语》的情景,让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思想内涵进行交流与探讨。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还通过“寻找爱”的话题,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去发现和体验自己与他人之间爱的传递,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内涵就是“学会爱人与被爱”。又如笔者在教学《我与老师交朋友》一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一些与老师不能沟通的地方,甚至矛盾的地方,然后谈论解决方法,再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动中了解知识。
2.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
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现实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成为我们进行政治教学的“素材”,不管是涉及领土争端的时事政治,还是关注民生的热点话题,都可以作为有效资源被引入到政治教学中来。如在讲“文化习俗,多姿多彩”一课时,笔者结合“2008奥运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领略不同文化习俗的学习空间,多媒体将奥运会会旗和各国的国旗展现在学生面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奥运会会旗五环相连象征什么意义?在教会学生识别各国国旗的同时,引入不同国家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感恩节其文化内涵是为了感谢上帝对生活的恩赐,因此会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火鸡庆祝;埃及的代表性建筑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印度的佛教是世界文化因素的一种重要的形态等。通过这些,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差异,感受到课堂与社会、个人与世界的联系,并学会认同与尊重,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思想。
3.组织生活化课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