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设计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围绕商务英语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等议题进行了深刻讨论(陈准民,2006;朱文忠,2010;严明,2012)。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要求》(试行)和《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和《国家标准》,“商务英语专业突出商务语言运用、商务知识与实践、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2014),并且强调复合型和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注重学生基本语言能力培养基础上,更应强调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实践课程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模式载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大多数课程还是采用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该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要求》和《国家标准》对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应加大实践课程设置,并设计出符合教育规律和专业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黑龙江大学商务英语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专业实践类课程约占专业必修课程的25%。在总结多年专业教学经验基础上,该专业实践类课程多采用项目管理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提倡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在该教学模式框架中,每门课程均视为一个具体的项目,课程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项目目标有机的统一。每个课程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若干个项目任务组成,而具体的项目任务再可被分解为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完成相应任务,从而实现项目整体目标。在此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实际上被转化为项目目标,并使其符合SMART原则,即明确性、可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和时限性。关于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建议教师在明确项目目标,即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完成项目任务:(1)提供学生一个问题;(2)学生根据问题导向性学习指导以小组的方式讨论问题。他们了解任务的既有事实,明确任务难题是什么。并基于先前的知识进行头脑风暴,从而确定攻克任务难题需要学习什么,他们有哪些了解的知识和不掌握的技能,最后针对攻克难题列出行动计划;(3)学生根据外部的指导对自己的学习议题进行独立研究,比如从图书馆和网络获取资料,从专业人士获取建议与指导,通过调研取得数据等;(4)学生通过分享信息并依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导向学习指导,一起学习和工作来解决任务;(5)学生从攻克疑难问题中回顾所学到的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估,教师总结问题导向学习的进程并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评估和反馈。
三、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从项目管理下的任务型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从属型”变为“主体型”,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这既是我们专业实践课程设计的初衷,也是专业实践课程所承担的任务。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现代学习心理学角度来说,无论是任务型教学,还是问题导向型教学,本质上都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庞维国,2003)。而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作为自主学习现象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麦考姆斯(2001)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是自我系统发展的结果。自我系统不仅对学习动机的激发起关键作用,而且对生成假设、解释、预测以及信息的加工和组织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认知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编码、提取的一般认知过程和对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控和评价的元认知过程。该学习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学习目标设置阶段:学生基于对于学习任务分析、自身能力的判断和学习结果预期,确定学习目标;(2)学习计划和策略确定阶段:针对已设置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确定有效的学习策略;(3)学习执行阶段:在学习目标指导下,根据已有学习计划和策略,完成相应学习任务;(4)评估反馈阶段: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总结经验,并及时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反馈相关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难看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系统性的项目工程,不同学习阶段也可分解为不同的学习任务。各个学习阶段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但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关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课程内容本身的设计。
四、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在整个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中,我们要构建“理论概念—研究工具—实践方法”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提供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和专业的商务实践指导。具体来说,就是要回答三个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第一,学什么。根据《教学要求》和《国家标准》要求,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系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社科知识以及跨学科知识。通过低年级语言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必修类课程学习,如商学导论、经济学、商法、跨文化交际等,学生能够夯实语言基础,了解相关专业知识。而针对高年级开设的专业实践类课程,我们认为学生应系统性了解商务英语话语特点,商务体裁特征和商务研究方法。此类学习内容是以之前学习内容为基础,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共通与共融,强调商务英语语言特征和使用规律。第二,怎么学。上文我们提到,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确实存在不会学习,不知道学什么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内容的时候,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会学习。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指导,例如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如何进行学习监控等等。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和实施学习实验,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自身弱点,找出解决方法。另外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共享有效的学习技巧。第三,如何用。专业实践课程的核心是应用,即将所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商务实践中,通过实践检验学习效果并验证相关理论。所以在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中,应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上。结合项目管理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模拟真实的商务情景和任务,让学生体验商务环境,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给出专业化的建议。另外,我们也应重视评价在专业实践课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突出阶段性任务考核和项目目标达成度考核。其次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课程学习经验,全面评价课程学习效果。最后,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效果,还要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五、结语
1语言类比例过大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首先在于看重学生的语言基础,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有些时候对于商务英语的词汇积累很少,那么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学生考试时能有好成绩,忽略了商务技能的提高;其次在于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比较差,缺乏商务英语知识,平时积累又少,所以学生对这个专业了解少,更不会课下主动涉及商务英语方面的知识。再次在于师资力量。我系的专业课教师基本上都是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商务英语专业课毕业的教师很急需,现在的商务英语课程都不是专业出身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后来进行进修与自学,因此要想发展商务英语课程的发展,急需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2课程呈现三明治模式
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应该把语言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有机结合,不能把二者简单的叠加形成三明治模式,二者同时要重视,只有把技能与理论有效地进行结合,才能做到培养专业技能型的商务英语人才。而对于课程的设置者,要充分把语言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培养寻找出和商务知识及技能学习的最佳结合点,把商务英语的特点突出出来。同时,对包含有商务内容的语言类基础教材持肯定态度,并积极开发此类教材,找到真正适合培养学生商务英语技能的教科书。
3开设范围过于宽泛
商务英语课程过去给学生的只是一个大体的概括,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学习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对具体的商务等实训太少、职业能力训练较少,使得学生毕业就业后,只是简单会一些定义,基础知识,对商务英语这个学科真正的内涵了解不透彻,而所学知识更无法满足就业岗位的职业岗位需求,与职业岗位实践相脱节,这就造成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低,就即使就业了也不能适应岗位的具体要求,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会阻碍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商务英语课程的设计既要结合学生就业前景的实际情况,又要突出学生的特点,设置提高学生技能的课程,达到就业与所学知识不脱轨的目的。
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要明确几个关系
大家都知道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但是怎样来建设和改革一门课程是我们深思熟虑的问题。我认为在进行单门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之前,首先要明确几个关系,这对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1明确课程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而课程是专业建设的细胞
在专业建设时,课程作为细胞,要从体系架构上来考虑左邻右舍,要讲究为同一个目标服务,各个环节之间要讲究逻辑联系,要讲究整体设计的大局观。只有如此,课程才是活的,才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经过这些年《商务英语》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发现,以往精品课程建设只是一味关注把单门课程做得很漂亮、很全面,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申报课程不考虑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架及这门课程在整个体系中的角色。但往往最后会发现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课程不完善甚至可能被淘汰,因为从体系的角度考虑它已经陈旧了,只剩下教学技巧还有些许价值。因此,课程的建设要依托整个课程体系和整个专业。把专业看作学校的产品,如同商务英语一个专业,商务英语课程就是整个产品上的一个主要零部件。因此,建好一门课程犹如生产产品的一个零部件。
2明确课程开发与产品开发的逻辑关系
1)课程开发与产品开发的开发过程是一致的产品的开发过程是:确定产品功能,设计产品系统,设计零部件,制造零部件,然后进行零部件检测,再进行零部件组装调试,最后是产品出厂;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的过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然后进行本门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课程考核,再进行综合项目训练,最后学生毕业。
2)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步骤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步骤就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步骤。
第一步:专业定位要进行课程改革,进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对本门课程所在这个专业的定位:也就是说,社会、行业需要哪类人?这个专业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是什么?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确定课程建设的目标。
第二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是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思考,每个工作岗位的人员,他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什么?工作内容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学科课程改革要明确我们所教授的课程要完成就业岗位的哪些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需要达到什么标准。
第三步:确定行动领域行动领域的构建最好的途径就是由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共同经过分析归纳确定的,也是对典型工作任务的细化。
第四步:确定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类似于我们传统的课程,是对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的思考。不同的行动领域任务的完成,我们都需要学习哪些课程?课程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要经过教学论和方法论思考,将行动领域的行动性特征转化为教育任务特质,开发出具有真实职业特征,具有教学价值的学习领域。
第五步:设定学习情境将每个学习领域内的任务按照工作过程重新序化整合,设定学习情境。类似于传统课程的每个教学单元。开发学习情境的原则有三个:首先每个学习情境都是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的;其次每个学习情境都应是同一范畴的事物;最后学习情境之间是平行或递进的关系,要注重工学结合降低训练成本。
第六步:教学实施按照学习领域确定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明确每个学习情境要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老师如何做,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自主学习并完成什么,教学实施每一步骤都完成哪些任务,任务之间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点是什么,同时,需要什么媒体来支撑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第七步:教学评价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二是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三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要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评价方式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公正的成绩,同时也能够促进整个教学的发展,优化课程体系。
3明确教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即教学准备与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关系
教师教学课程的准备与课程体系的开发正好是一个反向的过程。因此做好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必须考虑到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作用等方面,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为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要满足社会需求。
商务英语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目标设计:全面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商务活动的要求,体现“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
2)课程内容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和业务流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主线,以商务背景下的英语语言运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3)课程教学设计: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实行“课证一体”,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任务先行、项目驱动、能力本位、双线并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好“教、学、做”一体。
2课程设计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核心的设计思路本课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专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核心,以培养高端技能型的应用性英语人才为目标,以适应职业教育和岗位需求的发展与需要。
2)以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点与技能点相结合的设计思路本课程应创设仿真和全真商务环境,就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典型教学,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仿真和全真的双线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所需知识,跨越理论与实际间的鸿沟,以到达融会贯通的水平。
3)以案例分析、实证分析为主体的设计思路本课程应安排具体的商务实例,进行项目和情境教学,以案例、实证分析为主线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实际案例,身临其境的学习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并进一步在实际商务实例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4)以业务流程和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设计思路本课程应根据具体的业务或商务活动开展的流程为主线进行教学,并把业务流程分解为各工作业务模块,使学生以业务流程的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托,熟悉业务操作流程并在其过程中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智能仪表;虚拟仪器;数据采集系统;电子称;电压表
0引言
随着企业对电类专业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建设成为本科生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电气工程实验中心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平台,逐步完善了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使本科生在培养阶段能够由浅入深地学习到最新的行业发展知识和技能,理论实践更好的结合[2]。智能仪表课程设计是高校电气、测控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集技术性、工程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是一门涉及传感器、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信号分析与处理等多门学科的现代综合技术[3]。通过和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利用其MSP430单片机、StellarisLM4F120LaunchPad评估套件等器材,并结合USB-6009数据采集卡以及Labview设计搭建了一个综合的智能仪表课程设计实践平台。本文通过介绍该课程平台的构建,对其组织形式和教学成果进行总结。
1智能仪表课程体系
1.1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此课程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重要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智能仪表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初步学习虚拟仪器的使用,智能仪表的软硬件设计及调试的基本方法,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1.2教学方法
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为主,结合自学、小组大作业。课堂教学主要讲解基本原理,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智能仪器原理、提高对智能仪器设计的兴趣、初步了解智能仪器的研究、设计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小组大作业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提炼信息的能力、实践动手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1.3课程内容
讲解智能仪器的基本结构及其接口技术的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智能仪器输入输出接口与数据处理方法,初步学会设计智能仪器软硬件设计及调试的方法:①了解数据采集系统的结构及各主要部件工作原理。②了解智能仪器的输入通道包括程控放大器与A/D转换器及量程自动转换技术;了解智能仪器的输出通道包括D/A转换器,串行数据接口及开关量输出通道。③掌握智能仪器设计思想,设计步骤,具体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及调试方法。④了解虚拟仪器的基本组成,常用开发工具Labview的开发环境、软件设计方法及数据采集卡驱动设计方法。
2实践平台设计
2.1虚拟仪器
虚拟仪器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仪器测量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仪器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发时间短、技术性能高、扩展性强,以及出色的集成等优势,是未来仪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4]。通过与NI公司的合作,在智能仪表课程中引入虚拟仪器,有利于学生把握仪器仪表技术的发展潮流,为将来走向科研、技术岗位拓宽眼界,奠定基础。本课程需要学生完成虚拟示波器和虚拟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搭建。
2.216路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作为沟通模拟域和数字域的桥梁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微处理器控制的数据采集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使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系统的硬件成本和重建费用大大降低[5]。本课程需要学生自行搜集资料、选择器件,完成16路数据采集系统电路的设计,画出其原理图和PCB图,并阐述其工作原理。
2.3简易电子称
简易电子称将重量传感器产生的微弱差分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和采样,经过MCU处理,通过人机界面显示称重信息,实现输入单价并计算价格。
2.4智能电压表
智能电压表及其拓展部分设计主要是以放大电路为主,对信号进行调理并利用单片机进行采样,经过高速运算后将信息整合,并对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进行控制,同时,采样值在经过逻辑处理后在显示屏上显示波形,并提供可视人机界面。
3实践平台的实现
3.1虚拟仪器
本平台采用NI公司的USB-6009数据采集卡,利用Labview实现虚拟示波器和虚拟信号发生器。
3.1.1虚拟示波器[6]
要求虚拟示波器能够显示有信号发生器发出的方波、三角波、正弦波的频率范围为1~1kHz,幅度为0~10V,要求能够精确测量两个输入波形的频率和幅值,虚拟示波器能够通过旋钮调节横坐标(时间)和纵坐标(幅值)的显示范围。
3.1.2虚拟信号发生器[7-8]
要求虚拟示波器能够产生频率在1~100Hz,幅度为0~5V之间的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并输出到示波器进行观察,能够利用数据采集卡的两路通道,同时输出产生两张不同的波形;能够调节输出信号的频率、幅值和相位;对于方波信号可以改变输出信号的占空比,输出信号可以用示波器观测,并且可以显示在前面板上。
3.216路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是计算机、智能仪器与外界联系的桥梁,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其设计主要考虑被测信号的变化速率和通道数,对测量精度、分辨率、速度的要求,性价比等。主要由下面几部分组成:(1)计算机。数据采样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它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和数据处理。(2)A/D转换器。计算机所处理的是数字信号,因此模拟信号必须进行A/D转换—量化过程。(3)采样/保持器。采样/保持器将连续信号离散化,从连续信号中抽取采样时刻的信号值—采样过程。(4)放大器。将采集到的信号适当放大,尽量是A/D转换器在接近满量程的状态下工作。(5)多路开关。通过多路开关,依次接通各个传感器并采样信号。
3.3简易电子称
简易电子称主要的组成部分如图4所示。实验器材采用德州仪器的MSP430F552x,INA333仪表放大器,OPA2340运算放大器,I2C8位IO口拓展芯TCA6408等[9-13]。采样的压力传感器是四应变片桥式压力传感器,输出为差分信号;前级放大电路可使用仪表放大器构成差分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输出后,经过运算放大器放大电路进行进一步放大;已经放大过的电压信号经过低通滤波器进行滤波处理;再由MCU芯片进行采样、处理和显示[13]。
3.4智能电压表
智能电压表及其拓展要求通过程控放大电路、整流滤波电路以及单片机人机界面三大模块,实现直流电压、电流,交流电压、电流,电阻以及信号频率的测量等功能。实验器材采用德州仪器的StellarisLM4F120LaunchPad评估套件[14],一款采用32bitARM处理器+FPGA双核控制架构开发的高性能、低功耗、易使用的64KB色的TFT真彩显示器,数字可控增益的单片仪表放大器PGA202[15]等。
4结语
智能仪表课程设计实践平台紧跟现代仪器仪表的发展趋势,考虑学生知识层次与理解能力,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构建了虚拟仪器、数据采集系统、电子称小系统、电压表等多功能表计的实验平台,使学生掌握虚拟仪器的使用,数据采集系统电路原理图的设计与PCB图的绘制,电子称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设计,程控放大电路、整流滤波电路的设计,程序的编写与调试,锻炼了学生的文献阅读、团队合作、动手实践等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陆顺寿,曹其新.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1-13.
[2]孙佳,许少伦,姜建民.运动控制系统创新实践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2):77-80.
[3]冯振伟,裴旭明.智能仪器仪表设计实践教学的综合改革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35-136.
[4]汤占军,冯丽辉,张斌.基于虚拟仪器的智能仪表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8,24(10):252-254.
[5]吴建,裴峰,王珺楠,等.基于LabVIEW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电子测试,2013,01-02:52-54.
[6]刘继超,刘云.基于NI采集卡的虚拟示波器的开发实现[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8(4):357-360.
[7]马双宝,王攀,曾勇.基于LabVIEW7.0虚拟信号发生器的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杂志,2005(1):89-90.
[8]袁新娣.基于NIUSB-6211的虚拟信号发生器设计[J].科技广场,2013(11):45-80.
[9]德州仪器公司,MSP430F552xfamilyUser’sGuide[EB/OL].www.ti.com.cn/cn/lit/ug/slau208n/slau208n.pdf
[10]德州仪器公司,MSP430F552xdatasheet[EB/OL].www.ti.com.cn/cn/lit/ds/symlink/msp430f5529.pdf
[11]德州仪器公司,INA333datasheet[EB/OL].www.ti.com.cn/cn/lit/ds/symlink/ina333.pdf
[12]德州仪器公司,OPA2340datasheet[EB/OL].www.ti.com.cn/cn/lit/ds/symlink/opa2340.pdf
[13]德州仪器公司,TCA6408datasheet[EB/OL].www.ti.com.cn/cn/lit/ds/symlink/tca6408.pdf
[14]德州仪器公司,LM4F120launchpad[EB/OL].www.ti.com.cn/cn/lit/ug/spmu289c/spmu289c.pdf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奠定基础
计算机软件工程,就是把软件的开发当做一个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把软件的开发过程分化为许多合理的下属项目,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生产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软件工程课程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该课程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做好课程的设计不仅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而过的软件开发工作者。课程设计的改革是目前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手段。本文依据软件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改革措施,促进了该课程的发展与实践。
一、计算机软件工程课程特点
(一)抽象性强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原理、技术和方法,都不是具体的项目,没有涉及某项目的具体信息,因而软件工程时抽象的。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和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理论有较大的差距,学生往往会在经过几次项目失败后,才能对软件工程的理论原理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软件工程是很抽象的,在计算机课程中占据着政治课的角色。该课程是计算机技术与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课程,其原理和方法也比较复杂。
(二)不容易掌握
软件工程这门课程是计算机技术与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课程,其原理和方法也比较复杂。随着软件部门分工的明细化和软件项目的日益复杂化,对软件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质保人员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关人员必须要掌握软件工程的原理、技术及方法,因而对该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不容易体现
软件工程的整体效果主要体现在开发的全过程中,软件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需求分析、问题定义、设计编码、可行性研究、测试运行以及维护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成果通常不是在本阶段对工程产生影响,各阶段的成果不容易体现,因此必须要全面学习各阶段,紧密联系各阶段。
二、计算机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比较抽象难于学习
因为计算机软件课程的原理很复杂,不容易掌握,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产生不想学学不会的思想以及枯燥乏味的感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觉到比较抽象,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也是比较困难的。软件工程课程不涉及具体的工程项目和信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被动接受会影响学习的质量和兴趣。
(二)课程安排冲突
在课程安排时,由于时间紧、课程种类多,分给该课程的时间就比较少,软件课程的安排不能与其他程序设计课程共存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对软件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加深记忆。
(三)理论与实践脱离
软件工程这门学科理论要多于实践,虽然有一些实践的环节,但是由于教学环境和时间的限制,很多项目并没有真正的在实践中完成。缺乏实践的证明,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刻、理解也不透彻。
(四)考核方式滞后
对软件工程课程的考核,传统的方式就是平时成绩加上笔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很容易造成应试教育的问题。学生只需在期末考试期间加强对所学原理知识的记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就能够取的好成绩。死记硬背很容易忘记所学的知识,更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教学目的根本没有达到。
三、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一)提高课堂趣味性
传统的软件课程教学方法就是老师们把教材内容逐一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硬记,学生学起来非常的空洞和枯燥,造成不愿学的心理。如果老师们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主要起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的作用,通过丰富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任务驱动法主要就是指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教学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分析任务、理解任务来达到辨认新的知识点,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出任务的解决方法。任务驱动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影响和理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起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软件工程门课程虽然很抽象、理论性很强,但是也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门课程主要是研究怎样把工程原理、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和规范完整的设计方法综合运用到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中去,还要体现经济性和可靠性。因此要想很好的把握软件工程中分析、管理、设计和维护等方法,必须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目前的软件课程设计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没有相关的实验教学环节,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安排实验教学的环节,帮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三)实行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能够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在计算机软件工程教学中,在开始阶段就应该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并且随着课程的深入,老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各种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在考核方式上的改革主要包括改革考试制度,降低笔试成绩,增加平时的随堂考试,还要注重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真正脱离出来,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四)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应用
面向对象方法学应该逐步成为软件工程教学的重点,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种软件工程的新途径即面向对象方法学,提高了软件系统的可修改性、稳定性和可重用性,一出现就获得了人们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已经到了广发的应用和发展,必定会对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的飞跃。但是这部分内容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浅显,只要求学生对其了解就行,而且在科室的安排上也比较少,这就导致学生真正进入工作岗位,从事软件开发时,用面向对象方法学来控制软件的开发过程时,感到很陌生和措手不及。因此在校生必须要对面向对象方法学加以足够的重视,真正掌握这门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软件开发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语
计算机软件工程课程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实用性课程,必须引起学校和老师们的足够重视,要以培养出创新型的软件开发人员为目的,不断进行课程设计的改革,通过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软件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改革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学习方法和基本原理,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改革后的教学,学生的软件开发实际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对今后各类问题的解决也具有了一定的能力。总之计算机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初旭.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与应用解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5)
[2]张伟芝.计算机软件工程浅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
[3]王开磊.论大学计算机软件工程教学方法之我见[J].科教文汇,2012(16)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电机与电气控制;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49-02
我校目前是五年制高职校,我们的学生在校不仅要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会“工作”,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我校也尝试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应用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开发,取得了小小的成绩,有多门课程相继被立为市级精品建设课程。本文我将谈一下我一直参与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这一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历经三个转换,即“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转换”,“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
1.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通过对本专业各种岗位的总和考察分析,我们学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所在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故障排除、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制造、检测等。我们分析工作任务,找出工作间关联的部分,去除重复部分,形成一个个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即行动领域。例如,其中“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是:根据要求绘制电气原理图―选择器件―安装线路、电机―调试。“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故障排除”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是:了解情况―分析电气图―查找原因―准备工具―排除电机或线路故障。对这两个任务分析后归纳总结,可以得到它们相对应的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有“电机的拆装与故障检测”、“电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典型机床线路的检测与维修”。需要的职业能力是电机检测与简单维修能力、电气图读图能力、电气图绘图能力、控制线路安装调试能力、常见电气故障检修能力。
我们常说使学校和企业零距离接轨,但学校毕竟是不能与工厂划等号的,所以我们要分析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行动领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创造尽可能与实际工作环境相近的学习情境,建立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培养学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
2.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我们在对两个工作任务――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故障排除分析后归纳出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即电机的拆装与故障检测、电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典型机床线路的检测与维修,由此得出《电机与电气控制》这一学习领域的主要任务,是以这三个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电机检测与简单维修能力、电气图读图能力、电气图绘图能力、控制线路安装调试能力、常见电气故障检修能力。
基于工作导向课程体系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现在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这个学习领域,是将原来的《电机与拖动》、《电气设备与安装》两门理论课和电机拆装、维修电工实训这两门理论课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3.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化。我们以电机的拆装与故障检测、电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典型机床线路的检测与维修三个工作任务作为《电机与电气控制》学习领域的三个学习情境。三个学习情境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逐层递进,难度逐渐加大。在第一个学习情境“电机的拆装与故障检测”中,主要培养学生电机正确拆装和故障检测能力。第二个学习情境“电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主要培养学生电气图读图、绘图能力,控制线路安装、调试能力,为下个环节“典型机床线路的检测与维修”打下基础。第三个学习情境“典型机床线路的检测与维修”主要培养学生机床线路的读图、绘图能力,检查、排故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案使知识的学习次序相对于传统次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将理论和实践融合,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容易适应未来工作。在三个大情境下又设置了15个子情,以子情景为单位组织教学,并按实际工作的六个步骤“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组织实施。学习情境的数量和大小没有特定的标准,它与教学时间、教学条件、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者的教学经验相关。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重组了教学内容,改造了教学环境,转变了教学方式。形成以任务为载体、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中国[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
[3]鲁业安,王佳.谈高职《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改革[J].大众科技,2013,(3).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类专业学生学习完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理论课及实验课之后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综合设计环节,是学生掌握和具备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单元电路的设计能力之后,进一步学习电子电路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验方法,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进行再体会,着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以后从事电子系统设计和开发应用打好基础。如何在这一环节启发学生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掌握电子设计的新技术新方法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1,2,3]。近年来,随着EDA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将EDA技术引入到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传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到教学经费及实验场地和实验时间的制约,辅导教师缺少;第二,课程设计题目狭隘,缺少个性,有的课程设计题目向乎是纸上谈兵,设计过程枯燥乏味;第三,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受到限制,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发挥,导致学生对课程设计兴趣降低,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
2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2.1教学方法的改革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是当前工程设计的新技术,它的应用使得电子系统的设计手段产生了深刻的变革[4,5,6,7]。在教学中采用虚实结合法,“虚”是指学生在完成电子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以后,用应用软件对整体电路进行仿真,验证设计方案的或能,修改方案设计中的原理性错误。“实”是指学生对所设计的电路在实验室进行实物制作。虚实结合法中“虚”是手段,“实”是目的,虚拟仿真不受实物实验条件的限制,能够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实物制件与调试是最终实现的结果。虚实结合法进行电子课程设计的流程如图1所示:1)选题及方案设计:根据课程设计的预期目标,提出几个不同的、难度大体相当的、具有实用性的电子电路设计题目及性能指标,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选择设计题目,组织小组成员查找相关资料,并要求小组成员每人都提出自己的初步设计方案。然后小组成员讨论各自的方案,相互提出修改意见,发挥团体精神,集思广益,最后确定设计方案。2)电路虚拟仿真:电子设计自动化是当前工程设计的新技术,它的应用使得电子系统的分析设计手段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是电类学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必须掌握的技能。在学生根据设计课题初步确定方案后,要求先在虚拟仿真台上对设计方案进行仿真,观察电路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分析主要元器件参数对电路指标的影响,初步了解电路的工作情况,适当更改元件参数使之达到技术指标的要求,为电路的实际调试做准备。3)实物制作及调试:对实物电路进行安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从实物的制作及连接可以让学生接触实际中使用的元器件及识别,观察实际元件的外形及标称方法,可以在实物制作中提高焊接的技能以及集成芯片和面包板的使用。调试技术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加信号的情况下进行单元电路的调试,单元电路能正常工作后再逐步扩大调试范围,直到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调试完毕后,比较电路实测的性能与计算机的虚拟仿真结果,认识虚拟仿真在电子技术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软硬件的综合应用能力。4)答辩及设计报告:答辩主要检查的提问课程设计课题的基本原理、基本设计方案、电路图等相关内容及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答辩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抢答的形式,答辩题目按难易区分2-3个层次,抢答的题目难度越大则得分越高。总结报告是学生对课程设计全过程的系统总结,按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作图要规范,通过撰写总结提高学生的方案表达能力、工程制图能力和科技写作能力等基本综合素质。
2.2设计课题内容的改进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所选的课题来源于工程实际,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且能尽量覆盖电子技术理论的主要知识点。比如,振荡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计数器、译码器、寄存器、循环脉冲发生器等,既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顺利完成,又要使课题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以开阔学生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结合几个学期的工程实践经历,目前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已经开设的题目有数字钟、数字频率计、交通灯控制、篮球比赛计时器、救护车报警器、抢答器、循环彩灯等。在选题时,学生自由选择提供的课程设计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
3教学的收效
上述教学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设计热情,从学生所写的课程设计总结来看,大多数学生在不同方面都有很大收获。3.1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感觉到利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可以实实在在的做出电路来,提高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信心,激发了学习理论课的热情。3.2掌握开展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学生对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和步骤有了切身体会,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的设计和以后的专业工作奠定了基础。3.3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分别查找资料、模块设计、电路调试等从而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学会相互沟通协调,相互支持配合,增强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4结束语
Abstract: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for logis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elevant research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content of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course design. Through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simulation system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design, the quality of course design is improved and the process of course design is optimized. And it discuss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the course design to provide advice and help for the cours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关键词: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eM-Plant
Key words: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course design;eM-Plant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233-02
0 引言
课程设计不仅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大学生应当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及基本的实验方法,不仅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初步形成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更是增强学生职业意识以及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之所以被列为高校物流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那是因为其具有实践性强以及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特点。但是目前的国内高校受到各种限制已经形成了纸上谈兵的教学形式,并且对学生掌握生产系统规划设计方法的要求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由于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缺乏能力培养的环节,从而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本文重点从提高《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角度对实践教学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生产物流课程设计方面主要分为解析方法和仿真方法两种。虽然解析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且是一种成功的方法,但是由于其过于强调数学抽象,因此,此方法可以求得最优解但是却不便于分析实际的系统,并且随着不断扩大的现代物流系统规模,使得这种方法在求得最优解过程中变得十分复杂甚至求不出最优解。而仿真法则是根据系统的实际结构和组成利用已经对系统调研分析获得的数据建立的动态模型进行分析,由于此模型不仅对物理特性和逻辑特性进行了很好的表达且贴近实际,因此便于分析系统。因此,运行一次仿真模型只是对系统的一次抽样的模拟,因此,仿真方法不是一种优化方法并不求出最优解,但是可以根据模型的运行效果进行参数修改,经过反复仿真以求得最优解。因此,随着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仿真规划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1 基于eM-Plant仿真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方案研究
1.1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建设目标 当学生完成一门或多门专业课程教学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以及查阅相关资料从而完成方案构思或方案设计计算实践性环节即《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此设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且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动手又动脑且理论结合实际的机会。本文的目标是:解决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单一且缺乏仿真模拟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2 基于eM-Plant仿真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的内容 本课设根据企业生产现状及生产流程的分析,运用所学的先进生产物流管理模式,对其进行总体规划,以满足柔性生产的要求。
①首先以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生产线平衡理论与系统仿真技术相结合,通过对生产线的调查,收集整理生产线的相关数据。数据主要包括产品的BOM(物料清单),年产量,每种产品的工艺流程,每个工序的加工时间以及工人的人数,生产物料的种类、重量和尺寸等信息。物流工程专业开设了物流装备和一些机械相关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生产物料的种类、重量和尺寸确定物料搬运的设备及生产设备。根据产出量指标确定生产的规模,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根据产成品的种类来设计柔性生产线(也叫混合生产线),能够成批生产彼此不相关的产品,使得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成为一种高效率的生产。要求学生绘制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图。
②然后,对混合生产线进行启发式平衡设计,采用JIT技术实现对生产节拍的控制从而达到生产平衡。JIT准时制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生产管理技术,即通过生产流程化、作业标准化、生产均衡化、资源配置合理化。JIT准时化生产系统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产品生产的需要,通过程序控制、库存管理和生产,使生产库存系统达到最小。
③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流程的种类和生产工艺对总体生产设施应用原则布置方法进行设施布局,主要采用产品原则布置(生产线布置),工艺原则布置(机群式布置)和成组单元布置。对于厂区物流单元布局可采用SLP(系统设施布置)方法设计,最终达到节约物流量搬运成本尽可能低的目地,使生产效率最高,并且要求绘制出生产流程的物流布局图和装配工位设计图。
④再应用Johnson启发式算法(两台机器)、Palmer算法(三台及以上机器)、遗传算法或其他算法进行车间的生产排程。这部分设计内容如果课程设计的时间不够,可以不做。
⑤最后,在对生产线进行仿真实体抽象的基础上,利用面向对象的离散事件仿真软件eM-Plant,建立能够满足柔性生产要求的仿真模型。仿真模型与物理车间的区别在结构上是相似的,在功能上是同等的,区别在于它并不消耗真实的物质和能源。3D可视化地展现生产系统运行效果,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分析仿真结果。这部分与前面工作的工作量各占一半。
1)仿真内容包括生产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人机作业分析的仿真,设施布置仿真,生产排程的仿真,设备数量的仿真,设备调度的仿真,暂存区的仿真,生产系统仿真的输出,仿真结果分析及优化,最终提供优化设计方案。
2)参数设定包括决定设计的决策变量(如机床失效率、设备布局、零件加工工序)、工作负荷(如原材料到达规律)和运行规则(如先进先出)等内容。仿真软件将这些数据转换成制造系统模型,这个模型包含制造系统中各模块的相互关系,并且是系统内随机现象的统计模型。用户仿真时,首先确定初始状态(如暂存区容量、设备加工时间),从初始状态,仿真软件以时间为自变量按照模型的规则运行,跟踪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如零件传送、设备故障)。
3)最后设置多次运行设定不同的仿真情形、仿真运行时间和仿真前的热身时间等信息,仿真软件会输出仿真结果,包括产出量,仿真时间,空闲时间,加工时间,设备利用率,零件通过率等统计性能参数。仿真结果分析包括加工时间波动、故障率和暂存区容量变化对产出率的影响,对象参数优化,瓶颈分析,对生产线平衡前后的重要指标进行比较,以达到生产线的平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产率得到较大提高的目的。
通过计划和控制生产物流从而对企业的生产物流系统进行优化,从而使得企业的物流畅通无阻,不仅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物料需求,又可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
1.3 基于eM-Plant仿真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的实施 在课设过程中,学生每人一题,每人上交一份研究报告和仿真模型。为了使得生产系统能够满足制定生产率的要求,学生应当通过对实际生产系统进行分析建模并给出生产纲领,对构建生产系统的设备进行合理选择,从而优化各种参数以及平衡负荷,此外,还要对设备进行合理布局。研究目标是使生产线布局合理,物流顺畅,生产线平衡率在85%以上,且具有较高的柔性。不仅满足现有生产线的需要,为未来的扩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课设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课设答疑情况,设计进度),研究报告(包括内容全面),仿真模型(包括复杂程度,与实际系统接近程度等),答辩成绩(包括自述,回答问题)四部分组成。研究报告内容包括背景描述,仿真研究的目标,收集数据定义模型(包括精确数据、来自客户或建模者的推断),建模过程,对象的参数设置,编写控制程序,设计仿真实验(说明每种设计所需要的仿真次数、每次仿真的时间长度和初始状态等),运行仿真程序,输出仿真数据,仿真结果分析,模型优化分析。
2 结束语
本文研究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是生产管理模式与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本课设内容涉及到《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和《物流系统仿真技术》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以及《物流装备》课程和《系统设施布置》课程的相关内容,这种以《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为主体综合四门课的理论知识应用实践,有更重要的意义,使学生对这四门专业课融会贯通。课设应用了《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生产线平衡、生产排程、设施布置、柔性生产线,解决实际生产系统中典型问题,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获得的生产系统的规划方案运用物流仿真软件eM-Plant建模验证,实现在工程数据的驱动下,优化设计方案。3D动画显示,给用户直观展现生产线的工作过程,以更直觉、更生动、更精确的方式给出生产车间的生产过程仿真结果,形成对生产线特征的准确理解与直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蒋祖华,苗瑞,陈友玲.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陈荣秋等.生产运作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实践课程作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介绍英语专业实践课程的内涵、实践课程教学模式,阐述如何进行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设计,以为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设计提供更多有益参考。
关键词:
英语;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课题:院级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发与应用(X2014014)。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英语专业日益受到青睐。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充分学习相关基础理论的同时,也必须通过实践课程来营造交流运用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科学进行课程设计,才能真正将英语实践课程教学的作用发挥到位,才能提高在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1、英语专业实践课程的内涵
英语专业实践课程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与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它以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既与技能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同理论课程教学保持同步,且相互融合。[1]因此,英语专业实践课程即是使大学生将所学英语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这既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也是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运用、驾驭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2、英语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仍然以教师进行知识讲解答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在于它注重对英语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与国家对英语教学要求和标准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我们需要加大对英语实践课程设置的力度,尽最大努力设计出符合我国教育培养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英语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对英语实践课程教学的认识,在总结本校多年来英语专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先进院校的做法,认为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应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和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个课程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若干个项目任务组成而具体的项目任务再可被分解为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完成相应任务,从而实现项目整体目标。[2]在这一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实际上被转化为项目目标,且必须满足明确性、相关性、时限性、可衡量性和可实现性等原则的要求。英语专业实践课程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现实效果和意义;一是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促进英语教学发展的有力保证。二是使学生英语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完美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对接,是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培养新时期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3、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设计
3.1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
3.1.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在如今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新形势下,英语实践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设计理念。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如何更加合理的设置课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促进学科发展和不断深入一直是改革的重点。学校在进行英语实践课程设计时,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未来岗位需求设置实践课程内容,使所设置的实践课程始终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和创新需要。
3.1.2坚持以能力提升为重点,注重课程的实用性。英语专业作为一门语言专业,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重点,不断强化对学生技能的培训,使其在具备熟练的交流能力的基础上,针对未来岗位需求,开设报关员、外贸单证员等专业技能实践课程,使学生将英语知识与岗位所需技能结合,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毕业后能够快速进入角色,满足用人单位对岗位的需求。
3.1.3坚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升综合技能。英语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可以有多种模式,应针对不同模式的效果妥善选择。目前,很多学校为切实提高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设计水平和教学效果,不断拓展实践教学模式,常见的有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模拟仿真等等。例如,有的学校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阅读水平,将实践课程“搬到”外贸展销会现场、出口产品推介会现场,使学生能够“真刀实枪”地接受实践课程。
3.2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计的方法对策
实践课程设计以培养能力为出发点。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设计应不断汲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实践课程尽可能设计的灵活、多样、并具有多变的特点。要根据社会需求,以主题形式对实践课程内容加以整合,在强化其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各种素质齐发展。要根据学生专业所涉岗位,共同深入细致探讨该岗位的目标任务,进而形成实践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点,最终构建“岗位课程”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体系。[3]同时,学校应为英语专业学生不断拓展校外实践机会,将实践课程“搬到”校外。如,加强与校外相关单位的联系,一方面邀请这些单位的相关岗位专业人员讲解岗位知识,使学生提前积累实践所需的理论。另一方面,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如参加定岗实习、参加各种外贸交易博览会,使学生能够既得到语言交流的的锻炼,也得到未来岗位的训练,使英语专业的实践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4、结束语
总之,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设计是促使学生提高英语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实践课程设计上下功夫,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作者:张瑜婉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贤玉,柯宁立.“英语+方向”特色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构.考试周刊.2015年第95期:72.
关键词: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知识体系建立;考核方式
《油气田勘探》是建立与资源勘查专业在大学期间,专业课基础之上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是以简化的油气田勘探工程实例为基础,传授油气勘探的整套基本工作流程。要求学生明确油气田勘探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熟悉研究工作流程,了解各个环节联系和主次关系;最终建立专业知识结构,以应对今后复杂多变的地质研究工作。是本专业中是实践课程的核心。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认识到该课设的实际困难也获得一定的经验,希望和大家分享讨论。
1知识体系整体建立
石油资源勘探不同与浅地表资源勘探、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业过程、使用了地质、电、磁、地震、数学、物理等大量的技术手段。这使得《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它包含了《沉积学》、《地球物理测井》、《数学地质》等专业课程一部分专业知识与工作方法。如果分割教学会使学生误以为是各个专业课的实践复习,建立不了研究工作的大局观,从而偏离了课程设计为学生建立油气田勘探工作基本框架的目的。为了建立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必须首先使学生对油气田勘探工作有全面的认识,要明确勘探油气是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其它的技术手段是为主要目的服务的各个枝节。然后才能讨论各个实验的对象、方法及流程。即各个专业课知识体系是服务于油气田地质勘探工作的,各个专业课实践工作是油气田勘探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应首先以实际油气田工程作为实例,去讲解勘探流程与结果,从而建立和强调该课的知识体系,在其基础上再讲解各个部分,与其在这一体系中的目的和作用。只有达到“纲举目张”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才不会陷入斑眼窥豹、盲人摸象的地步。
2教学方式整分结合
如所述该课设知识面广、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各个专业课如《矿物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课程知识点时,既不能一一展开讲解,学生难以消化;也不能一带而过,因为缺少关键环节将使整体工作不能完成。同时由于使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必然产生多种类型的数据记录;这些数据的读取、分析、存储组合,又要通过不同石油地质软件各个阶段的地质成果,其意义、描述、联系也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仅满足于专业软件教学,该课程设计有失偏颇,仅强调地质教学,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以实验的知识点为核心,集中主要教学力量攻破各个知识节点,同时兼顾各个部分的客观联系。具体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应在学生建立整体认识后,采取分组合作制度。要以油气田勘探的目标为核心,以实际例子为指导,在实练实训中解决教学问题。分组教学时,要将主要成果逐步展现出来,做一步学一步并及时答疑;同时要将各个步骤清晰化、程式化,并汇集成书。使不同小组的同学能够保持整体观,明确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以便各组之间联系与协调,使学生认识到各知识点的联系与目标,并为课后的复习留下空间。
3考核方式逐步细化
一门课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了该课的教学效果,过去该课程设计对学生的考核停留在布置课程报告上,又因为是分小组完成,同一类型小组研究内容一致,所以小组内报告相似程度较高。现在改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并依照程式化的指导书逐一考核。考核内容从最后的一本报告,改变为平时考核为主。这也依赖于教师面对面的指导与交流、手把手的操作与监督。在分组教学的前提下,可以地质成果图件为考核核心,图件质量、制作过程、地质描述等细化内容被列入了考核目标。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减少了相互抄袭、偷工减料的现象。小组教学不对该课的考核细化做出了贡献,它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学习态度。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