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鹧鸪天辛弃疾范文

鹧鸪天辛弃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鹧鸪天辛弃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鹧鸪天辛弃疾范文

――题记

暮春时节,春日芳菲都已停歇于泥土之中,路边树木却愈加葱茏,鸟鸣声从绿树中幽幽传出,细听,鹧鸪凄凉的叫声,子规悲切的号呼,沉痛至极,哀切至极。他伫立于这宁静的小道上,送别堂弟茂嘉,凝视南方,目送堂弟的身影消失在崇山峻岭中,他涕泗横流,南归宋室本为北伐抗金,结果反被贬到更南的广西。忆昔日,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还有庄姜送归妾、李陵别苏武、易水饯荆轲。他感慨佳人薄命、英雄末路、生离死别、哀凄悲壮,人间别恨痛入骨啊!

听,“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啼泪必将变为啼血!一曲《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你听到了他无限的时代恨、家国愁吗?

盛夏,骄阳似火,红荷满湖,莲花互相倚靠,宛如喝醉了酒的美人,羽毛似雪的白鹭安闲静默,好像是独自在发愁。他病了,躺在水边阁楼的竹席上,感到清冷好似凉秋,片片的浮云顺水悠悠,黄昏的暮色将它们渐渐收敛。他感慨万千,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怨气,倒不如像司马图寻觅美好山林,自在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是风流潇洒多逸趣。他累了,不知如今衰损了多少精力,只觉得近来上楼懒登梯。

听,“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虽是病后虚弱所说的平常话,却沉郁悲壮!一曲《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你听到了他壮志成灰的悲愤和英雄老却的叹息吗?

赣江水浪滔滔,汹涌澎湃,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他倚在郁孤台上,忆当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佑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金兵追至造口,对这一带大肆蹂躏,百姓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伤心泪汇成无底的河。他向西北遥望京都,可怜视线被无数的青山遮住。北望京城受阻,难道收复无望?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分明冲破了重重阻隔而终究向东奔腾了啊!难道自己就不能挣脱羁绊,冲破封印而不甘撇于一隅吗?江边暮色苍茫,鹧鸪声声,也是在哀叹吗?

听,“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鸟亦哀鸣,愁更愁!一曲《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你听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吗?

听,是谁,在绿树林中,杜鹃声切里,为离别伤透,把血泪泣干?听,是谁,在枕簟溪堂,依水断云中,叹殷浩咄咄,意司空休休,抒英雄感怆?听,是谁,在鹧鸪山里,断鸿声中,把流水叹尽,把青山望断?

是你――辛弃疾,你的抱负在词曲中唱响,你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

吉吉工作室

湖北省钟祥市东桥中学指导老师:郑燕 朱泽宏

本文采用细节描写和经典词句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词人辛弃疾豪放的离愁别绪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文章结构规整,每部分都是先叙述故事情节,再对举相应词句,两者相互映衬,完美地诠释了经典词句的内容与意境。作者善于运用神态、动作等描法,刻画人物形象,比如辛弃疾目送堂弟南归的“涕泗横流”,以及登楼时的“懒登梯”等等,细腻地呈现了人物彼时真实的复杂心境,读来颇有画面感。

第2篇:鹧鸪天辛弃疾范文

一.知人论世法

朱光潜先生曾这样论诗:“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里所说的“知人”就是指体味诗情时要联系诗人的个人境遇,“论世”即指体味诗情时还要联系诗人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

例如,辛弃疾的《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体会这首词的情感时,如果单从前三句及“青旗沽酒”句来,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但如果懂得“知人论世”,就能深入感受词情: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被金兵节节进逼的情势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许多词的基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他的愁苦之音,可以从词的末两句看出。

二.捕捉“诗眼”法

这里所说的“诗眼”,即一首诗(词)的主旨句或关键词句。读诗时若能迅速捕捉到“诗眼”,也就能准确体会诗情。还是以上面的《鹧鸪天》为例,该词的“词眼”为“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画龙点睛”句不但赞美农村比城市有生气,而且还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朝廷做官犹如城中的桃李要忧风愁雨,倒不如在农村闲居,就像荠菜花那样不怕风吹雨打,生机盎然。由“愁风雨”不难体味到作者因“风雨”而引发的愁苦之情。

再如,梅尧臣的《东溪》,这首诗最能体现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这一作诗主张的诗句为:“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这联诗句则为此诗“诗眼”:表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三.景物分析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景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上例《鹧鸪天》的作者辛弃疾就是借助主旨句的写景来含蓄地写意:“城中桃李愁风雨”不仅寓含词人在朝中像桃李那样为“风雨”而愁,还借此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我们读诗就要像这样读出“景”中情意。

再如,王维的《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描写“山中流泉低吟、日色阴冷”的景色,含蓄抒写诗人“晚年惟好静”的情趣。

上面说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当然,也有“以乐景写哀情”的。比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作者极言春光绚丽,这是“以乐写哀”,反衬思归的感伤。

所以,在鉴赏写景诗、咏物诗时要把握这类诗“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领会诗人写景状物中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四.多元解读法

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我们在读诗时要“披文以入情”,理清诗人的感情脉络,进而把握感情基调。我们可以从诗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事件、对自然、对人生、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等多角度解读诗歌的情感。

例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对这首诗可进行这样的多元解读:有对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的英勇精神的赞颂,有对五千将士“丧胡尘”的痛惜,有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还有对边塞战争的反对和厌恶等。如此多层面体味,方能领悟此诗“用意”之“工妙”。当然,此诗情感的“重心”在三四两句,侧重表达的是后两种情感。

第3篇:鹧鸪天辛弃疾范文

2、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八》

3、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黄庭坚《南歌子·槐绿低窗暗》

4、一程烟草一程愁。——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

5、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6、凤帏寂寞无人伴。——朱淑真《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

7、一点愁心入翠眉。——晏几道《南乡子·花落未须悲》

8、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9、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10、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11、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12、万结愁肠无昼夜。——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1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14、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15、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16、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17、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元结《贼退示官吏》

18、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乐婉《卜算子·答施》

19、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20、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21、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张籍《蓟北旅思》

22、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一》

23、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边贡《午日观竞渡》

24、东风又送酴釄信,早吹得、愁成潘鬓。——锺过《步蟾宫·东风又送酴釄信》

25、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

26、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两难禁。——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27、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28、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曹植《杂诗六首·其一》

29、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30、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31、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欧阳炯《巫山一段云·春去秋来也》

32、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33、三分春*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34、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35、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36、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高翥《清明日对酒》

37、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38、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夏完淳《婆罗门引·春尽夜》

39、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40、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施肩吾《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41、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42、帘控钩,掩上珠楼,风雨替花愁。——乔吉《春闺怨·不系雕鞍门前柳》

43、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44、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陈德武《水龙吟·东南第一名州》

45、又是羊车过也,月明花落黄昏。——黄升《清平乐·宫怨》

46、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

47、不知供得几多愁。——石延年《燕归梁·春愁》

48、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49、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50、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李白《怨歌行》

51、酒醒人静奈愁浓。——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52、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53、豪华尽成,留下古今愁。——康与之《诉衷情令·长安怀古》

54、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张九龄《西江夜行》

5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56、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57、如今已是愁无数。——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

58、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59、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60、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61、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62、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6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64、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6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6、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元好问《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

67、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68、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王昌龄《送狄宗亨》

69、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枝畔,红杏梢头。——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70、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71、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游次公《卜算子·风雨送人来》

7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73、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74、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75、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王士祯《浣溪沙·红桥》

76、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

77、泪湿罗衣脂粉满。——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78、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79、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80、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陆游《浣溪沙·和无咎韵》

81、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82、日永如年愁难度。——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第4篇:鹧鸪天辛弃疾范文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喜欢的文学-宋词。

与宋词相识是在那段灰色的日子,心中莫名的苦闷涂满了我几乎全部的青春生活。彷徨和茫然中,我偶然拾起了宋词,我读到了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那清新的文字使我看到了署光,在以后越来越多的接触中我突然明白,一切的苦闷和忧伤都只是无能的逃避的表现,人生总不免凄苦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磨练只有鼓足勇气去正视并结绝它才能获得人生上的真正成功!从此,宋词成为我最喜爱的文学!

我庆幸与宋词相识,他让我明理,让我自信,让我知道用智慧去铲除生活到路上的荆棘和心魔,让我懂得用知识去叩起成功的大门。不知不觉中我开始成熟开始学会爱别人,也爱自己,也爱整个世界一切的一切,我发现了我这辈子无法割舍的财富,宋词。

我用宋词为自己构造了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默默地与大师们交流,去用心感悟他们塑造的人情和美景。我随着情节或会心微笑,或伤心落泪,或苦苦思索,这时我似乎也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灵。

第5篇:鹧鸪天辛弃疾范文

关键词:荠菜中日古典诗词

0引言

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范文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朱光潜说:“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生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中日国古典诗歌中,借荠菜表现了田园情趣、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日本,除了上述以外,还有很多荠菜诗歌抒发了对女子的思慕之情。本文以中日的吟咏荠菜古典诗词为例进行论述。

1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荠菜

荠菜之名起于唐孙思邈的《千金食治》,在此之前称为荠,明李时珍释其名曰“荠生济济,故谓之荠。”在随后的《尔雅》中又有“其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春秋时代的乐师师旷亦云:”岁欲甘,甘草先生,荠菜是也。”意思是说荠菜的味道鲜美得为菜中的甘草。唐朝时期,人们吃荠菜已成风尚,每到立春,都要吃以荠菜为馅的饼,同时以荠菜与其他佐料配置的菜肴“春盘”,并作为礼品互相遗赠,长安人乘车骑马带着“春盘”到郊外野游,并进野餐,称为“探春之宴”。

6世纪的《诗经》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西晋的文学家夏侯湛也有诗赞曰“见芳荠之时生,披畦畴而独繁,钻重冰而挺茂,蒙严霜以发鲜。”唐宋诗词中,也有不少写到荠菜花的作品,如白居易“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春风》)。还有“冰消见水多于地,雪荠看山尽入梅”(《早春》),“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的诗句。陆游对荠菜很有感情,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雨后初得荠,晨庖有珍烹。”“残雪初消荠满园”。一日,他思念故乡,于是写到“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在《雨霁出游书事》中,他写到“荠花如雪又烂熳,百草红紫那知名。”辛弃疾也对荠菜情有独钟,试看他的《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的这首词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交织着两种情趣:一是大自然山水画之美,一是人间田园之美。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春天的美好通常和桃花、李华、杨柳联系在一起。比如刘禹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东流。”杨万里的“春暖何缘雪压山,香来初认李华繁。”李白的名句“寒雪梅中尽,春从柳上归。”而辛弃疾却选择了很不起眼的荠菜花,“春在溪头荠菜花”似乎说除了荠菜花就没有春天的景象似的。在诗人看来,桃李虽然鲜艳而且备受瞩目,但生命力很脆弱,荠菜花从色彩到形态都不如桃李,但是生命力顽强。再看他的《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平原的荠菜花、雨后落下的群鸦,一副多么清新的乡村美景!

2日本古典诗词中的荠菜花

荠菜在日语中叫做“ナズナ”或者“ぺんぺん草”,还有别名“三味草”等,这是由它果实形状得名的。荠菜生长在路边,开白色小花,属于“春七草”之一,所谓“春七草”,是指代表春天的七种植物,它是芹菜、荠菜 繁、鼠曲菜、佛座、芜菁、萝卜这七种植物。日本人在“人日”(正月初七)有喝“七草粥的习俗,据说这个习俗来源于中国,中国汉代开始就有“人日节”它在魏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这一天,把这七种菜剁碎后放入粥里叫做“七草粥”,当时认为吃了可治百病。在《源氏物语》的第十九回“浮云”中,有提到吃“七草粥”这个习俗。小林一茶有俳句吟道“不干净的指甲,在荠菜前也感到羞惭呀!”荠菜在人日是吉祥物,指甲沾着荠汁切荠菜,被认为不干净,故对荠菜有羞惭之意。

在《古今和歌集》春上第18、19、20、21、22这五首和歌中都有提到“若菜(新菜)”,这里的若菜指的是“春七菜”,其中包括荠菜,第19首「み山には松の雪だに消えなくに都は野の若菜みけり(春日.上19)这首和歌是无名氏的无题歌,它的意思是:山上的雪还没有融化,城里人就争相去采新菜。第20首「梓弓 押してはるさめ 今日降りぬ 明日さへ降らば 若菜つみてむ(春日.上20)这也是无人氏的无题歌,它的意思是:打开天门看,今天在下雨,明天如果还下雨,一定可以采新菜了吧!我们仿佛看见一位迫切等待采新菜的人。第21首「君がため 春の野にいでて 若菜つむ 我が衣手に 雪は降りつつ(春日.上21/仁和帝)这首仁和帝写的和歌很有名,被收录在《小仓百人一首》中。大意是:为了你,我去郊外采新菜,雪纷纷落在我衣袖上。这首和歌将冬天的白雪和春天嫩绿的野菜美妙地组合在一起,而雪落在袖子上的情趣和第22首纪之写的「春日野の 若菜つみにや 白妙の 袖ふりはへて 人のゆくらむ(春日.上22/纪之)有点相似,第22首和歌写:在下雪的春日里,人们挥着袖子相邀去田野采新菜,雪从袖上飘落,雪白雪白。很美丽、清新的画面。

在松尾芭蕉の『虚栗(1687)中,有「よくれは花く根かな的俳句,季语是荠菜花,汉译“细看墙根下,竟开白色的荠菜花,幽然似奇葩。”俳句体现了作者对荠菜花的喜爱,在墙角跟也能开出惹人喜爱的小百花!这首俳句与白居易的《东墙夜合树去秋为风雨所摧今年花时怅然有感》中的“惆怅去年墙下地,今春唯有荠花开”有相似之处。

3结语

在中日两国,咏花、咏草的诗词成了古典诗歌的一大品类,形成富有民族风味的一大特色。人们对植物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中日两国文化传统的相邻性使中日两国古代诗人在吟咏荠菜这一共同题材时拥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松尾芭蕉.日本古典俳句选[M].林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森夫,陆坚.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关于松尾芭蕉文学比较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3]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 铁军,潘小多,等.日本古典和歌审美新视点――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5] 纪贯之,等.古今和歌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第6篇:鹧鸪天辛弃疾范文

2、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3、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

4、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6、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

7、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8、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9、一身忧国心,千古敢言气。——楼钥

10、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11、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

1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13、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戴复古《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

14、利于国者爱之,害与国者恶之。——晏婴

15、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16、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18、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19、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岳飞

20、古之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旧唐书?陈子昂传》

21、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

2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4、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古风》(十九

25、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

26、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27、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

28、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29、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0、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31、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32、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33、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屈原《国殇》

34、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35、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3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7、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38、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

39、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渡湘江》

40、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41、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4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3、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

4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我以我血荐轩辕。

45、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王昌龄《青楼曲二首》

46、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47、位卑未敢忘忧国。

48、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4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

50、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51、山川勤远略,原隰轸皇情。——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52、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53、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5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5、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张祜《集灵台·其二》

56、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明·戚继光《马上作》

57、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58、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59、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第7篇:鹧鸪天辛弃疾范文

1

说到词曲的演变,不能忽略柳永和苏轼、辛弃疾的影响。

柳永之词,以其市民的情调,娴熟的手法,谐婉动听的音律,雅俗共赏的风格,成为曲的一种先导。诚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云:“柳屯田《乐章集》为词家正体之一,又为金元以还乐语所自出。……自昔诗词之递变,大都随风会为转移。词曲之为体,诚迥乎不同。董(解元)为北曲初祖,而其所为词,于屯田有沆瀣之合,曲由词出,渊源斯在。”

苏轼、辛弃疾之词,以其丰富的内容,开阔的境界,融汇力极强的语言,阳刚之美为主的风格,同样成为曲的一种先导。元好问《自题乐府引》云:“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贯云石《阳春白雪序》云:“盖士尝云:东坡之后,便到稼轩。兹评甚矣。”由此看来,苏辛词与元曲正是一脉相承的。(注:以上问题,可参拙文《从词到典——论金词的过渡性特征及道教词人的贡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除了柳永和苏轼、辛弃疾之外,其他有关词家的影响,也不应当忽略,其中值得提出的一位便是田为。

田为,字不伐。政和中与万俟咏(字雅方)同供职大晟府,“众谓乐府得人云”(注: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宣和八年(1119)八月为大晟府乐令。精通音律,擅长瑟琶。有《@①呕集》。万俟咏有侧艳之词,田为与他有所不同,故王灼云:“田不伐才思与雅言抗行,不闻有侧艳。”(注: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田不伐的词在金代颇有影响。元好问有《世宗御书田不伐望月婆罗门引先得楚字韵》诗,可见金世宗完颜雍爱好田不伐词,因而亲笔书写。元好问本人亦有《婆罗门引·望月》词,从其内容看,受到田不伐词的影响。

元好问另有《品令》词,自注:“清明夜,梦酒间唱田不伐‘映竹园啼鸟’乐府,因记之。”既然梦见唱田不伐词,可见实际生活中唱田词是确有其事的。

到了元代,田不伐的词仍然很有影响,特别是在音律方面,仍然被词曲家们奉为楷模。白朴《水龙吟》(彩云萧史台空)小序云:“幺前三字用仄者,见田不伐《@①呕集》,《水龙吟》二首皆如此。田妙于音,盖仄无疑,或用平字,恐不堪协。云和署乐工宋奴伯妇王氏,以洞箫合曲,宛然有承平之意。乞词于余,故作以赠。”可见当时《水龙吟》词尚能演唱,而且音律仍以田不伐之作为准。

元代有不少曲家创作《正宫·黑漆弩》(或作《鹦鹉曲》),而且都押“鱼模”韵。这一创作热潮,或曰由田不伐《黑漆弩》而起,或曰由田贲《鹦鹉曲》而起,是有争论的。

说由田不伐《黑漆弩》而起的是卢挚(约1242—约1314)的《正宫·黑漆弩》小序:“晚泊采石,醉歌田不伐《黑漆弩》,因次其韵,寄蒋长卿佥司、刘芜湖巨川。”曲云:“湘南长忆蒿南往,只怕失约了巢父。舣归舟唤醒湖光,听我篷窗春雨。故人倾倒襟期,我亦载愁东去。记朝来黯别江滨,又弭棹蛾眉晚处。”

而白贲(字无咎,约1270-1330前)有《正宫·鹦鹉曲》一首,实系《黑漆弩》,因首句为“侬家鹦鹉洲边住”,遂改为《鹦鹉曲》。

冯子振(1257-1337后)《正宫·鹦鹉曲》序云:“白无咎有《鹦鹉曲》云:(略)余壬寅岁留上京,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相从风雪中,恨此曲无续之者。且谓前后多亲炙士大夫,拘于韵度,如第一个‘父’字,便难下语,又‘甚也有安排我处’,‘甚’字必须去声字,‘我’字必须上声字,音律始谐。不然不可歌。此一节又难下语。诸公举酒,索余和之,以汴、吴、上都、天京风景试续之。”

有学者评卢挚《正宫·黑漆弩》云:“此曲原唱,即冯子振所称白贲《鹦鹉曲》,疏斋以为田词,似偶误记。……无咎曲亦传唱当时,或误属不伐。”(注:王文才《元曲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案上述各曲之外,王恽(1226-1304)亦有《正宫·黑漆弩》之作,并在序中提到当时已有一首出现“江南烟雨”词句的《正宫·黑漆弩》。今人李昌集据此及其他有关材料,判断《正宫·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并非白贲所作(注: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560页。),是有相当道理的。

这里还可以补充两条材料。

一是姚燧(1239-1314)有《黑漆弩》,与卢挚之作用韵相同。小序谓丁亥年听人歌《黑漆弩》而作。丁亥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其时白贲只有十几岁,姚燧所听不可能为白贲之曲。

二是刘敏中(1243-1318)亦有《黑漆弩》二首,所用韵与卢挚之作相同。刘敏中所作,亦未必在白贲所作之后。

由此看来,田不伐的《黑漆弩》在元代确曾传唱,卢挚《正宫·黑漆弩》的原唱是田不伐的《黑漆弩》,大约是不会错的。白贲《正宫·鹦鹉曲》可能也是受了田不伐之作的影响,而它自身也曾产生影响那是下一步的事了。

2

在词曲演变的过程中,歌者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金代歌者,屡见于文人吟咏。元好问《仆射陂醉归即事》:“醉踏扁舟浩歌起,不须红袖出重城。”自注:“是日招乐府不至。”可见平日招歌者乃是常事。《闻歌怀京师旧游》:“楼前谁唱绿腰催,千里梁园首重回。记得杜家亭子上,信之钦用共听来。”这里的“杜家”,指杜仁杰,他是诗人,又是散曲家,所作套曲《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是十分有名的;“信之”即麻革,“钦用”即李献甫,都是当时的诗人。《赠绝艺杜生》:“迢迢离思入哀弦,非拨非弹有别传。解作江南断肠曲,新声休数李龟年。”《杜生绝艺》:“杜生绝艺两弦弹,穆护沙词不等闲。莫怪曲终双泪落,数声全似古阳关。”这些艺人所弹唱,大多是词,也可能包括曲。

歌者对文人的创作,不止是被动地演唱,他们对于演唱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他们对于听众审美需求的了解,有时还会对文人的歌词创作起引导作用。如蔡松年《雨中花》(忆昔东山)序云:

数日来,蜡梅风味颇已动,感念节物,无以为怀,于是招二三会心者,载酒小集于禅坊。而乐府有清音人雅善歌《雨中花》,坐客请赋此曲,以侑一觞。情之所钟,故不能已,以卒章记重游退闲之乐,庶以自宽云。

一方面是词人有了郁勃于胸的感情,一方面艺人又具有这样的演唱优势,二者结合,声情匹配,便产生了这首词。

元代有关歌者特别是女歌者的记载更多。从夏庭芝《青楼集》可以看出,这些女艺人能歌词,能歌曲,有的还能作词,能作曲,因此她们在词曲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更加显著。

能歌者如解语花:“尤长于慢词”。曾在卢挚、赵孟fǔ@②等文人聚会上演唱元好问所作《骤雨打新荷》。小娥秀:“善小唱,能慢词。”宋六嫂:“小字同寿。元遗山有《赠bì@③篥工张嘴儿》词,即其父也。宋与夫合乐,妙入神品,盖宋善讴,其夫能传其父之艺。”王玉梅:“善唱慢词,杂剧亦精致。”李定奴:“歌喉宛转,善杂剧。勾阑中曾唱《八声甘州》,喝彩八声。”这两位既善唱慢词,又善演杂剧,属于词曲兼精的人才。

能歌兼能作者如梁园秀:“歌舞谈谑,为当代称首。喜亲文墨,作字楷媚;间吟小诗,亦佳。所制乐府,如《小梁州》、《青歌儿》、《红衫儿》、《@④砖儿》、《寨儿令》等,世所共唱之。”张怡云:“能诗词,善谈笑,艺绝流辈,名重京师。”曾即席歌金人蔡松年《水调歌头》词,又曾即席作北曲《小妇孩儿》。珠帘秀:“著名杂剧演员,又作有散曲小令《双调·落梅风·答卢疏斋》、套曲《正宫·醉西施》。刘燕歌:“善歌舞。”曾即席作《太常引》词。张玉莲:“旧曲其音不传者,皆能寻腔依韵唱之。丝竹咸精,pú@⑤博尽解,笑谈,文雅彬彬。南北令词,即席成赋;审音知律,时无比焉。”曾即席作小令《折桂令》。

《青楼集》之外,有关元代歌者的材料还有很多。如关汉卿杂剧《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写谢天香能随口将柳永的《定风波》词曲“歌戈”韵改为“齐微”韵歌唱,而十分妥贴自然。谢天香在剧中是宋代人,但实际上是元代的写照。这也是元代歌者艺术修养的一个生动例证。

总之,在词曲演为发展过程中,歌者所起的作用一是唱,二是作。所谓唱,指的是这些歌者既能唱词,又能唱曲,促进了词曲的交流和演变。所谓作,一方面是歌者当中有的人自己能够创作,但更多的是歌者的演唱需求促进了文人的创作,文人有很多词曲作品,就是应歌者的要求而作的,前引蔡松年、白朴、冯子振诸例均是如此。文人的创作,经过歌者的演唱,迅速传播开来,又促进了社会对词曲的需求。元曲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之文学,同时也是一代之音乐,作为中间环节,广大歌者实在是功不可没。

3

在曲已经占据歌坛主导地位的时候,一部分词仍在传唱。燕南芝庵《唱论》说:

近出所谓“大乐”,苏小小《蝶恋花》,邓千江《望海潮》,坡《念奴娇》,辛稼轩《摸鱼子》,晏叔原《鹧鸪天》,柳耆卿《雨霖铃》,吴彦高《春草碧》,朱淑真《生查子》,蔡伯坚《石州慢》,张子野《天仙子》也。

这里说到的“苏小小《蝶恋花》”,实为北宋词人司马yǒu@⑦之作。因此这里提到的十位词人,北宋五位(张先、柳永、晏几道、苏轼、司马yǒu@⑦),南宋两位(辛弃疾、朱淑真),金朝三位(蔡松年、吴激、邓千江)。这可以说是体现了南北的融合,也证明元曲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宋金词的艺术滋养。

这一组“大乐”之所以受到金元人的重视,不仅由于它们的作者知名度高,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不仅由于它们文辞的优美,可以作为创作的楷模;同时也由于它们音律上的成功,可以作为演唱的典范。

我们知道燕南芝庵《唱论》曾对十七宫调的声情作了描述,如“仙吕调唱,清新绵远”,“大石唱,风流蕴藉”,“双调唱,健捷激袅”,“南调唱,凄怆怨慕”,等等。这一描述在演唱实践中是得到了某种程度体现的。

上面一组“大乐”,《乐府阳春白雪》对其中五首注明了宫调:《蝶恋花》为商调,晏叔原《鹧鸪天》为大石调,柳耆卿《雨霖铃》为双调,朱淑真《生查子》为大石调,张子野《天仙子》为中吕调。

我们试看传为苏小小所作,实为司马yǒu@⑦所作的《蝶恋花》: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望断彩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俞陛云评此词:“琢句工妍,传情凄惋。”(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页。)这首词演唱起来,确实可以是“凄怆怨慕”。再看晏叔原《鹧鸪云》:

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gāng@⑧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朱淑真《生查子》:

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

前一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曰:“词情婉丽。”后一首,《古今女史》评曰:“曲尽无聊之况,是至情,是至语。”这两首词演唱起来,确实也可以是“风流蕴藉”。

以上这些典范之词的唱法,作为一种艺术积淀,可以影响、可以融入曲的唱法。试看燕南芝庵《唱论》所记载的:

凡唱曲有地所:东平唱《木兰花慢》,大名唱《摸鱼子》,南京唱《生杳子》,彰德唱《木斛沙》,陕西唱《阳关三叠》、《黑漆弩》。

这里提到的《摸鱼子》、《生查子》,都在前述宋金十“大曲”之中;而《黑漆弩》则显然与田不伐之词有关。

当然金元人演唱的,并不都是知名作家的词,也有其他作家甚至无名氏的词。元人张翥《南乡子》序云:“驿夫夜唱《孤雁》,隔舫听之,令人凄然。”并形容其演唱效果是:“野唱自凄凉。一曲孤鸿欲断肠。恰似《竹枝》哀怨处,潇湘。月冷云昏觅断行。”这里所说的《孤雁儿》是词调,即《御街行》。《花草萃编》据杨shì@⑨《古今词话》引无名氏《御街行》:

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告语:“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

词咏孤雁,词牌因之改为《孤雁儿》。这首词情感质朴,语言通俗,上下片浑然一体,显示出与曲相近的特征。

以上情况充分说明,金元时代词曲的并存、交流、融合、演变,是通过各种渠道,由士大夫和民间的作者、歌者,由创作者与接受者共同完成的。周德清《双调·蟾宫曲》写道:

宰金头黑脚天鹅,客有钟期,座有韩娥。吟既能吟,听还能听,歌也能歌。和白雪新来较可,放行云飞去如何?醉睹银河,灿灿蟾孤,点点星多。

作者、歌者、欣赏者、评论者互为知音,其结果,是造成了可与唐诗、宋词媲美的一代之文学,一代之音乐,留下了中国文学史、音乐史上辉煌的一章。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艹下加汗

@②原字兆加(页繁体)

@③原字咸下加角

@④原字扌加只

@⑤原字艹下加捕

@⑦原字木加(酉下加灬)

第8篇:鹧鸪天辛弃疾范文

1、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竹引花满街,疏篱茅舍月光筛。(宋·刘?《鹧鸪天》)

3、西塞山前白鹭飞,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4、驿寄,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宋·秦观《踏莎行》)

5、光风吹香洗游尘,隐芳莸笑人。(元·王冕《幽兰咏》)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

7、兴尽晚回舟,误入深处。(宋·李清照《如梦令》)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唐·杜牧《清明》)

9、沾衣欲湿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10、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秋瑟瑟。(唐·白居易《琵琶行》)

11、五月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宋·朱熹《题榴花》)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4、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向日晴。(宋·司马光《客中初夏》)

15、试问卷帘人,却道依旧。(宋·李清照《如梦令》)

16、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17、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愁杀人。(唐·李益《汴河曲》)

18、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宋·杨万里《初夏睡起》)

19、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20、人闲落,夜静春山空。(唐·王维《鸟鸣涧》)

21、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宋·戴复古《江村晚眺》)

22、有情含春泪,无力卧晓枝。(宋·秦观《春日》)

23、簌簌衣巾落,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宋·苏轼《浣溪沙》)

24、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5、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落。(清·纳兰性德《点绛唇》)

26、孔雀行穿鹦鹉树,锦莺飞啄花。(明·杨慎《滇海曲》)

27、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白。(唐·李贺《江楼曲》)

28、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花如雪。(唐·白居易《村夜》)

29、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花。(唐·李贺《美人梳头歌》)

30、花开仙子容,满城歌馆延秋风。(元·王冕《芙蓉山雉图》)

第9篇:鹧鸪天辛弃疾范文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辛弃疾的农村词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比较全面、细致地了解辛弃疾农村词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引起人们阅读、研究辛弃疾农村词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辛弃疾农村词赏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辛弃疾在“豪放词”的创作上独树一帜,但他还有许多脍灾人口的表现农村自然风光和习俗的佳作,反映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闲居乡村,心思报国

辛弃疾被罢官后,退居江西上饶农村。他虽闲居农村,心中却经常想到沦陷敌手的中原故土,想到国家的命运前途和自己的身世遭遇。这种心情在《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博山在江西广丰,辛弃疾常往来于博山道中。此词上阕写王氏小屋的破败荒凉的景象:屋内,见饥鼠绕床觅食,蝙蝠在光线黑暗的油灯前飞舞;屋外,听山野松林之风夹着急雨吹打,破碎的窗纸在风中沙沙作响。这一内一外、一见一听极其生动,逼真地写出了小屋人迹罕至、破败不堪、凄凉惨淡的情景。当年驰骋疆场的抗金英雄,如今竟“独宿”小草屋之中,与饥鼠、蝙蝠作伴,听雨打窗纸声,孤独至此,令人心寒。

下阕具体写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二句精炼地概括了词人的生平经历,也写出了他的复杂心情。他一生足迹踏遍塞北江南,为国事奔走,最后却被罢官闲居,眼看头发已白而壮志未酬,不禁悲愤难平。最后两句词意一转,表现词人虽处境悲凉,但还是雄心不减,梦寐之中仍然为着祖国的统一而斗争,醒来之后眼前还展现出祖国的万里江山。这种雄浑的气势和壮阔的景象,与上阕阴森凄凉的环境形成鲜明对照,表现了词人宽怀和时刻不忘祖国统一的壮志豪情。辛弃疾的许多农村词,都寄寓着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歌咏自然,陶冶情操

辛弃疾的闲居生活,毕竟是比较平静恬淡的,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质朴的民风,使词人受到陶冶。他的许多歌咏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农村的喜爱。《鹧鸪天・代人赋》表现词人闲居农村的思想感情更加细腻,具有深意: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出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一、二句是写近看之景:春天已到田野,小路边的桑树枝条柔软,冒出了嫩芽,蚕种已生出了幼蚕;三、四句则是远望:平坦的山坡上长满了嫩草,一群黄牛犊在草地上欢叫,斜日之下,小如墨点的归鸦点缀在刚刚发芽、尚带寒意的树木上。这些景物虽触目所见,却是经过了精心组织和安排的。桑芽、幼蚕、细草、黄犊,都是充满春天的新生事物,而桑与蚕、草与牛,又相互联接,勾画出一副生动的“春日田园图”。

下阕着意描绘景物的清新可喜和心情的轻松愉快。词人在田野山间的小路上信步游赏,悠然自得,还可到酒家沽酒助兴,一切都很称心如意。最后两句借景物点出了主题。在词人看来,真正的春天在农村,城中桃李的风雨飘零和乡间荠菜花的迎春开放形成鲜明对照,桃李虽美却要担忧风吹打,荠菜花才真正具有欣欣向荣的春意。这一方面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的喜爱,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城中统治集团的厌恶。可见词人在流连于农村美好风景的同时,并没有忘怀国事。

三关心农事,赞美劳动

辛弃疾虽没亲身参加劳动,但他从儒家“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出发,把农业生产看作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的大事。他做地方官时就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被罢官不但自号“稼轩”,而且为子取名都用带“禾”的字。因此,他对农业生产抱着关切、赞美的态度,写出了一些歌颂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可以说是田园生活劳动的赞歌。上阕表现乡村生活的和平与安宁,写老年人过着美好晚年生活,下阕则写村中劳动情况。首两句写在青草溪边看见一座低小的草屋,这是住处和环境。低小茅屋表明是农家,溪边青草茂盛,可见环境优美。第三句写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醉里”不是词人醉,而是听到有人带着醉意交谈,“相媚好”是指相互交谈。“吴音”泛指南方话。吴音本来就婉转动听,何况又略带醉意,就更令人感到亲切。可令人吃惊的是,这亲切婉转交谈的人,竟是一对白发夫妻。这两句写出了农村之美,农民们过着安宁的生活,也传达出了词人心情的喜悦。用一对老年夫妇的语音来展示农村的平和安静,是很高妙的手法。

上阕写了老年人,下阕则写年轻人,词人以流畅的笔调,描写农家三子的活动:以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概括农家种种家事劳动,又以小儿的淘气衬托出劳动气氛的愉快。从词中,可以想见田中茂盛的豆苗、屋外成群的鸡鸭、布满溪头的荷叶荷花,这是一副优美生动的田园劳动生活图画。尤其是“卧剥莲蓬”,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调皮淘气而惹人怜爱的小儿情态。纵观全词,从屋里到屋外,从溪头到田间,从老人到小儿,表现出了欢快亲切的乡村生活情调,散淡而和乐,充满生机,可以看出词人体验观察之细和热爱农村生活的感情之真。

辛弃疾以大量词作表现农村生活情趣,描绘农村自然风光,给历来题材范围较窄的词增添了新的内容。他在词的题材的扩展开拓上的贡献以及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应该肯定的。

参考文献:

[1] 康丽云:《辛弃疾农村词对苏轼农村词的继承与发展》,《农业考古》,2006年第3期。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