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个人思想总结范文

大学生个人思想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个人思想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个人思想总结

第1篇:大学生个人思想总结范文

一、思想方面

随着工作的一步步推进,我越来越体会到农村工作中心态的重要性。首先,深入基层,当一名“村官助理”意味着要运用知识,利用所学知识帮助所负责工作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学生时代,只是被动地接收书本上的知识。但是作为“村官助理”,更加需要积极实践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帮助村民致富。理论转化为实践更是一个需要摸索、积累的过程。此外,对我们大学生村官来说,农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较城市匮乏许多。工作伊始,这种落差会引发我们的失落感,影响我们的工作情绪。只有适应落差,消除失落感,才能够安心的投入到农村的工作中。我便把这种落差当成是锻炼自己的契机,把在农村受的所谓的物质上的一点苦当成是对自己的磨砺和人生的财富,由此,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愉快地去接受,去适应这种生活。

在这半年里我从一个农村工作的生手磨练成了村里的得力助手,自己在调整磨合中不断地适应着农村工作,在心中时刻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在与村委会其他工作人员以及村民的广泛接触中逐渐地熟悉了村情,从而实现了由一名大学生向农村基层村官的转变,而自己在工作实践中也逐渐地对这份工作充满了乐观和自信,体会出了“广大农村,大有作为”这八个字的深刻内涵。

二、工作方面

我们*村位于*镇东南方向,与构*接壤,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460户,1549人,自然面积7.7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1200亩,其中旱平地300余亩,由于“三桥两河”交汇于此,俗有白河“小平原”之美称。该村*年度被列为扶贫建设重点村,20*年度又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度县委、县政府确定为“菜篮子”基地。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刚来到*村,我就认为要开展工作就要先了解情况,了解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熟悉村里的地形地貌。确定了思路,便开始在田间地头转,挨家挨户的跑。严寒的冬日,我每天都奔走在*村的土地上,半个月时间,我很快了解了村里的基本情况,熟悉了村里的每一条道路。

我的“第二把火”是尽快改变自己,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真正融入到村民当中去。我认真做到“放下架子,深入下去”,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我和村干部一起研究制约村里蔬菜产业发展的难题。在村里,我一趟趟的跑田间地头,了解农民春季菜的种植情况;在镇上,我向技术人员一遍遍的咨询了解科学的种植方法,并及时向村民宣传病虫的防治办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忘精神文明建设,我引导本村的夕阳红秧歌队发掘一些思想健康,群众喜闻乐见,能宣传党的惠民利民政策的新节目。对村里的孤寡老人,我不定期的到敬老院中看望并了解情况。

我和村里百姓接触更深,更能体会到他们生活中的难处,更能为他们着想;此外,我充分认识到媒体的重要性。我们村要发展,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知道我们村、了解我们村,尤其是我村的“枣园春”牌无公害蔬菜。

工作的半年,每接触村里的一件具体事务,我都能学到很多东西。与百姓沟通交流,与村干部搞好关系,处理不同事务的不同方法等,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得到更大的进步,成为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三、2009年工作打算

我的工作才刚起步,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我会不断学习,不断的磨练自己,努力做好本村的各项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领导满意、群众满意的大学生村官:

首先,走进千家万户。要继续深入了解农村,扎根在本村。多接近群众,倾听群众心声;多向村干部、群众学习,熟悉处理村里事务的方法;多走访,多办实事,不与群众产生距离。

其次,说尽千言万语。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要求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做到上传下达。我镇在制定*村发展规划时,尤其是蔬菜产业发展时,需要我们能及时有效地将信息传达给农户,以产业展带动农民增收。

第2篇:大学生个人思想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构建策略

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高校很是关注的话题,对大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高校是大学生形成自我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大学生个人品德与正确意识形态的重要阶段,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因此,构建高校随想政治工作机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如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艺术类院校,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

1.政治参与意识不强

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爱国情结,蕴含有丰富的爱国情感,但是参与国家政治的积极性不强,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尤其是艺术生,艺术生拥有丰富的个人情感,也拥有足够的民族情结,但是对于政治的参与度不高。例如,对于一些政治投票,艺术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不高,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予以关注,政治责任不强。

2.集体意识比较薄弱

集体意识比较薄弱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大学生课程的减少,大学生相处的时间不断减少,相对的集体意识也有所下降。艺术类学生由于其艺术的特性,每个人都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直接影响着艺术生的思想意识。集体荣誉感是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2]。

3.过于关注爱情问题

过于关注爱情问题是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以高校艺术生为例,对于艺术生而言,比较注重浪漫情节,向往纯洁美好的爱情,尤其是音乐专业。但是在大学阶段,过于关注爱情问题会对艺术生的情感意识、身心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心态的形成,对大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有效策略

1、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是实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石[3]。在高校中,应当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专项教育。教师、领导干部、政工等都是构成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关键,提高各个部分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度,齐心协力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而努力。如今,在高校,大学生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是有关的思想政治课程,其中涉及的内容还不够全面,而且对于大学生不能够实现实质上的教育。因此,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可以相应的举行大学生文明校园行活动、党政教育活动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活动,尤其是艺术生,思想政治比较薄弱,有利于促进对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制度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机制是评判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标准[4]。通过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机制,能够对领导、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有效的评定和判断,对工作进行一定的总结。根据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制度,能够对工作队伍进行一定的约束和激励,实现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优化和提高。思想政治评估制度会涉及评估的周期、内容、对象以及评估标准。评估制度要对领导、教职工以及政工人员等实施评估,对各个阶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进行评估是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时,可以采用上下级互评的方式,不存在级别的贴属性,提倡公平、公正性,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性。

3、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监督制度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监督制度是有效保障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监督,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力度和开展质量,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对高校的领导班子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监督,能够对高校的有关人员产生一定的约束力,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监督约束制度,根据相关的制度对政工队伍进行一定的约束。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为基础,对政治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提高政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监督制度可以实现上下级之间的监督,也可以实现同级之间的监督,加大监督力度,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举措。

三、结束语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工作是教学的基础内容,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决定大学生个人思想品德、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待人处事方式的重要因素。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思想觉悟,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建美.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09(03):79-80.

[2] 费鹤祥,李莹,周倩.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2,01(11):97-98.

第3篇:大学生个人思想总结范文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

每个人认识的过程均是从自然、心理方面的因素逐步地形成一种思想方面的意识,进而激发起全体社会的思考,然后慢慢地发展成较为成熟地思想,最后由思想支配,对心理产生影响;容易得知,心理方面的活动则是思想活动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实施政治教育前提。第一、有着心理道德的人才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其作用由个人生理以及个人心理共同影响;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一定得具备健康心理。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他才会具备好地思想品质;同时,他还必须具备一定地交际能力,可以适当发泄自身内心情感,仅有如此,他才可以接纳教育人员提出的要求以及观点;第三、心理比较健康的人通常均具有奋斗的目标以及高尚地情操,健康心理才可以反作用于思想道德素养。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二者有着相同的目标,并且他们均符合国家培养人才的总体趋势,然而他们侧重于不同地方面。心理教育倾向于心理,它重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则较为倾向于思想方面;并且它们具有近乎相同的内容;然而具体来比较,它们的内容又有着区别,侧重不同方面。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渠道以及方法不仅存在不同,同时又存在交集;心理健康教育较为侧重自内到外得感悟。如今高校通常通过开展心理咨询以及讲座等途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与提升学生个人对于环境的适应以及个人调节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倾向于理论方面的指导以及宣传,注重自外到内引导;通常借助于榜样的示范以及动手实践等若干方法来改变学生思想模式,提升个人思想素养。将二者加以融合,不但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新以往的教育模式,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个人的信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育观念上的整合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融合,第一步要做的是概念的整合;广大教职工应当深入地来了解目前高等院校里两种教育的特征以及当前的具体状况。教职工要认识到只有具备好得心理素养,才有可能具备好得道德品质。同时,只有好得道德素养,才可能具备健康的心理。高等院校在教育学生方面,要充分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它不仅满足了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且,还能进一步地提升高校所有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结合的过程里,高校相关人员应当将以往的教育观念加以创新,把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地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里,让它们彼此协调,共同促进。

(二)目标与内容上的整合

两种教育在教育目标方面是一致的,然而各自所侧重的地方又存在不同;高校相关人员应当充分地了解两种教育所侧重的地方,并在此基础之上,围绕着人才的培育目标,把它们紧紧融入一体。除此之外,它们不但存在交集,同时还彼此关联;比如说,它们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相同的地方。如今,大学生周边的很多问题都是思想与心理共同交织才形成的,处理这些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所以,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以结合,彼此渗透,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加有利。

(三)方法与手段上的整合

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所运用的教育手段又有所区别;在融合的过程里,应当充分地吸收二者中的优点,剔除劣处,更加有效地体现出两种教育手段的综合性优点;高校在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仅要吸收、学习心理教育的相关知识以及技术,而且还要了解高校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以及一些心理活动特征,再加以心理辅导等一些手段,来创造一些更加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将心理学的教育方法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里,高校相关人员可以更加容易地了解高校学生内心的心理,更有利于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师生信任,这样对于老师的教育教学也愈加有利。在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高校老师要有机选取、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样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逐步发展。

三、总结

第4篇:大学生个人思想总结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外教育;高校教育;指导作用

“思想教育”相关概念是由现代的人创造出来的,但究其内涵本身却是抹不掉传统文化的身影。“思想教育”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活动,是同人类社会相始相终的。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之一,历经漫长的五千年创造出了让世人惊叹的文化历史。自古以来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是在道德教化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经典的思想文化教育理论,逐步形成了中国优秀的古典传统教育文化。如今的我们不要以为传统的就是过时的,要认真发掘悠久历史文化遗产,在前人优秀成果基础上把教育管理更进一步向前推进。

1中国传统的思想教育

我国传统“思想教育”是统治者为了从本阶级出发管束他人思想而推崇的一种“思想教育”,维护自身利益,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细看我国传统“思想教育”是多种多样,而且是相当有效果,细致地体现在以下方方面面。

1.1通过建立相关机构,对民众进行基本教育

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象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具影响的首推中国儒家文化。儒家对道德极为推崇,不仅是在中央地区而且远至地方小市,儒家文化都有着深厚的影响,并大都承受着教育功能,并且建造了很多机构。如中央礼部、地方“三老”。如此,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的正统思想,主导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们得到了广泛的教育,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烙印。儒家文化对如今的我们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在社会道德意识、与人处事和善、谦逊礼让等等性格特征中体现着儒家的思想文化。

1.2制定相关思想教育系统,规范民众思想意识

统治阶级为了控制广大民众的思想,达到统治的目的,总会出台一些相关思想理念,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目标。在有关利和义的关系上,儒家提倡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等传统思想,在大体上体现“义”的家政,极其反对功利主义价值观。儒家体现出来的思想理念与西方拜金主义思想截然相反,功与利之间有着本的区别。然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把功与利隔离起来,不是那种反功利主义,儒家提倡重义而不是绝对地轻利,并不否认利和义可以统一、平衡但并不否认义和利可以统一、平衡。

1.3利用“乡约”的道德教育形式,从而实现群众互教互助

“乡约”作为我国古代特别存在一种道德教育模式。起先是北宋民间自定的行为道德,民众之间互相教化的地方教育模式,到了清朝就已经发展成了中央道德教化制度。“乡约”主要以“以孝为本”、“以和为贵”的道德理念为主,宣扬尊老爱幼,谦和礼让等社会良好风气。儒家“刚健观”,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一种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自强不息”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克服自然困境、抵御外侵的精神力量源泉,推动我们不断向前发展、积极进步,也是我们民族特色伟大标志之一。

1.4结合“大化”与“自化”,形成社会教化模式

“大化”是相对于整个社会道德教育而言的,运用道德教育和综合治理,过滤掉社会上伤风败俗思想理念,弃恶扬善。“自化”是相对个人思想道德意识而言,指经受思想和行为上净化,使个人提升自身素质,提升道德境界,到达圣贤境界远离鄙夷小人行为。“贵和”是一种由多种道德因素之间和谐、统一共同构成的思想理念,在协调社会生活中种种利益关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善,就要求个人与集团、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协调发展。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状

2.1高校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

当前,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已经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存在。作为传统文化浓厚的华人高校学生与文化背景相差具体的西方高校学生在思想教育表现上有巨大的差别。然而这种特点体现出了高校学生在成长中的时代特性,可以总结成“浮躁”“个性”“自我”;处在多元现代化时代,物质已经不能完完全全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在精神需求上越来越强烈,但是这样也并没有阻碍社会文明的前进。我们从社会的高度来看时代给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影响,这就给高校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我们要求学生服从高校,而这种教育形式也是由高校创造出来的,并不知道高校有没有从时代的发展状况来了解学生更有主观认识能力的特点,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有极大可能会失败甚至引起冲突。高校需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去处理好这样的问题。

2.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载体依赖严重

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之中,物质文明带来的人们思想出现巨大的变化,社会功能复杂化、主体多元化。然而,在我国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管理机构。国家教育部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司,而下属对口单位并不明确。由政府来主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学校这一个平台,学校也必须成为广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首要平台。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改变,对于高校内部思想教育管理的发展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作出贡献。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使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然而,高校却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直接载体,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就要从高校出发。重视学生主体需求,并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配合。于是,学校只有与学生家长共同努力,才能更好适应思想教育管理的多元化,尤其是在尊重学生主体需要上下功夫。重视学生主体诉求,不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上而下强制性教育。可以发展为以学生为主体,发现学生特性,结合学生特而性进行的教育管理。

3高校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建议

3.1立足实际,设置相关管理体制

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思想教育体制。高校应在学生具体特点基础上,从高校校园文化实际条件和特点出发,在把握好思想教育体制运行的规则下,结合传统的思想教育管理、提升教育管理这素质和人员结构、高校学生时代特性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和学生主体结合起来,逐步创造出一套完美的运行系统,创建各部门很好地协调一致的机构,改变“皮变肉不变”的情况,提升办事效率,形成长期教育机制。提高校园思想教育管理水平,就要从加强实施教育管理制度着手。运用相关管理制度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运行,充分发挥管理者能力。很久以来,人们对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水平的愿望依然强烈,然而把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改变,就要结合实际特点制定和实施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

3.2以人为本,创建高素质管理者

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本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也就是以人为本,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又得依赖学生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的手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形成健全学生个体为基本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动手能力,提高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率,构建师生之间和谐相处模式,达到人们对教育管理所期待的水平。提升管理队伍素质,加强管理者专业化技能的培养,到达有职业化管理水平的标准。使其具有“道德能力之实”,以明“政事之本”,“道德之归”,“采取措施提高工作干部队伍的素质,为了作好管理和教育工作,应建设好一支识大体、顾大局、懂教育、会管理的学生工作干部队伍。”

3.3坚持科学管理的方法,吸取传统文化以及国外先进经验

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开展多种思想教育管理体制,寻找对学生最有效的思想政治管理方法,消除管理教育中的随意性,提高管理效率。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完美地实施,需要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上面的不足。所以,怎样建立一套完好的教育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其中思想教育方面的文化数不胜数,“与人为善”、“舍利取义”、“谦让有礼”,“一个人做到诚实守同时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个人品德,懂得宽恕之,才真正有可能达到厚德载物的境界。”等等都是著名的思想道德文化,并且每朝每代都具有相应的思想政治管理机构,都是惊天我们所能借鉴的。美国的思想教育体制就,讲求实践与课程想结合的方法。所以,古今中外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都可以结合现实高校学生特点,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总之,我们科学地运用相关法规,在管理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努力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把我无人有、我有人优、我优人多等古今中外有效方法拿来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王莉萍,王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

[2]王学风.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比较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9(9).

[3]孙其昂.思想政治骄傲与[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4]于饮波.中国德育思想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第5篇:大学生个人思想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601700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推动力量。反思人类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十分强调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在高等教育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高校应当以改革开放的博怀,科学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要求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

一、哈佛大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成功经验

始建立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也是全球最为著名的一流高校,被誉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王中之王”。哈佛大学成名成功,是因为它培养出了一流杰出人才,而培养一流杰出人才的关键在于其系统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为全面了解哈佛大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课题组中的部分教师在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期间实地考察并亲身感受了这所世界一流大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做法,其经验可归纳为“一种理念,一套体系,一支队伍,一种文化”。

(一)一种理念——持续稳定的创新教育理念引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高校的成功典范,培养

出一大批具有远见卓识和开拓精神的科技创新人才,根本原因在于它持续稳定的创新教育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制。考察哈佛大学的创新教育思想史可以发现,哈佛大学以“独立思想为第一教育原则”,成为哈佛大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灵魂。这一点也可以从哈佛大学历任校长的教育理念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前校长陆登庭认为,大学主要努力的方向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第23任校长科南特总结哈佛大学办学方针时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第24任校长普西对开发学生创造力意义的理解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岭”。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哈佛大学沉淀了“卓越与特色、开放与交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理念,非常强调主动性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联想创造能力、持续钻研和终身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哈佛大学先后养出了3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多名普利策奖获得者。

(二)一套体系——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把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为落实创新教育理念,哈佛大学构建和执行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把创新教育理念具体化——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一是以学生潜力为重的准入制度。哈佛大学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首先从严把招生入学关开始。哈佛大学认为,“潜在的优秀的人才是唯一的入学标准”。智力、潜力、个性是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在招收学生时着重考虑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尤其潜力是更加侧重考虑的因素(表1)。学生必须证明自己的智力和潜力,展现自己的个性,并得到招生委员会的认可才能成为哈佛大学的学生。这种“非分数论”的综合化评价选拔方式营造了竞争的氛围,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优秀潜质人才到哈佛大学学习和深造,为哈佛大学杰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设置体系(表2)。“大学教育应该为学生敞开一扇门,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新思想,获得新的观点”。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生有设立新课程的申请权。学校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和设计新的课程和专业,并提供制度路径支持。哈佛学生在组织课外讨论和学术讲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设想如果不能被现有的课程体系所涵盖,就可以向哈佛本科学院教学委员会提出课程需求申请,经课程委员会审核同意,即可列为哈佛大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正式课程(在耶鲁,平均每年约有40门左右的课程是学生申请设立的)。其二,课程体系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哈佛大学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学校没有整齐划一的教学计划,各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计划都不相同,如果说有统一计划,那也是一个由各类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的庞大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中,任选课的比重几乎接近总学分的一半,从而给学生提供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促进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通识教育。1828年,耶鲁最早在本科生教育中引入通识教育课程,之后在全美流行开来 。哈佛大学本科教育学制一般为四年,前两年不分专业,集中进行通识教育,既为后两年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兴趣提供平台。其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接近1/3(表2),通识课程不仅内容广泛,而且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在通识课程体系中,不仅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有道德伦理、文化艺术等课程,当然也有宣扬美国民主和自由理念方面的课程。以哈佛2009年开设的课程体系为例,涉及通识教育的学科领域就达到11个,要求跨专业领域修读的课程达到12门(表3)。这表明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是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出发而灵活确定的,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纯粹的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四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其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教师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为此,教师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哈佛大学教师的基本教学方式,与之相应的“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团队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科技活动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探索性活动中”不仅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积极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不设立唯一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五是“社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培养模式上,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哈佛大学十分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推行“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把学校的培养延伸到社会生产和科研实践第一线。学生不仅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与导师一起开展科学研究,而且还要参与企业、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哈佛大学与许多著名社会企业和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联盟”,形成了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教育实践平台。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加强了哈佛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而且还为学生直接参与创新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一支队伍——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重要支撑

如果说哈佛的优秀是因为其培养的人才优秀,不如说哈佛的优秀是因为其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为确保教师队伍素质,哈佛大学有其非常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度。在哈佛,如果年轻人有志成为其终身教授,必须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3年左右,然后才能向学校申请并经考察评审优秀方可成为助理教授,助理教授工作6年左右经考察评审优秀才能成为终身副教授,终身副教授再工作6年左右经考察评审优秀才能成为终身教授,而且每一环节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或另谋出路。“终身教授岗位的设置,既是无形的压力,又是无形的动力,为教师们设立一个非常诱人的、无法松懈的、长达15年之久的持续奋斗目标,它要求教师必须是成果丰硕的人,是献身科学的人,是不断创新的人”。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度,造就了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也为学生的成长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四)一种文化——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为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注入了精神动力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高校长期办学历史的积淀,是大学传统精神的象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内在影响力因素,其影响更具有持久性和深刻性。哈佛大学在长达近400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以严谨细致的学术观念、拼搏创新的竞争意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为内核的校园精神文化,影响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开拓创新,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以“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 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 life-long)等简单明了而又催人奋进的校训格言激励着一代代学子拼搏奋进。可以认为,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几乎见不到花前月下,见到的是在餐厅里、图书馆和教室里埋头看书的学子。考察期间,一位在哈佛深造的中国学生说:“我只有比别人多看书,多学习,才能在课堂上跟别人交流,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贡献个人思想,否则我就无法融入课堂讨论。”这种无形的校园文化成为哈佛学子们不断追求卓越和超越自我的持久精神力量,也成为哈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深刻内在动力,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基本现状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国家重视,地方扶持,各方支持,学校实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已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纳入了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体系,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要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其二,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从建立科技孵化园、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出台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其三,各方投入支持创新。目前,国家、地方和高校乃至社会企业等单位都积极以各种形式给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一定的经费扶持。其四,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校的三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体系,推动了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特别是在、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和各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的全国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的带动下,科技创新日益深入人心,科技成果产出日益丰富。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中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还处于起步和实践探索阶段,进一步完善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还任重道远。目前,由于传统和历史因素影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创新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真正确立,个别教师认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传授知识而不是创新知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上大学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搞发明创造的”。其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还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应试教育”怪圈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课程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通识教育课程还不多,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学科交叉性不强,专业过于“分块”等。其三,教师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学与科研还没有真正统一。其四,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烈,创新人格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五,校园创新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科技创新活动深度不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参与面还较窄等。

三、完善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建议

健全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是一个全员性、综合性、系统性、深刻性的创新工程,既需要思想和文化上创新,还需要制度上的配套保障和行动上的真正落实。结合中国实际,借鉴哈佛的成功经验,笔者建议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

(一)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始终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摆到突出位置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必须首先解决教育理念问题。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一种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价值追求,在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方向性的规制作用。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必须首先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教育是引导,不是去左右;教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的创新教育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要突破“知识传授型”旧观念的束缚,确立“智慧开发型”教育观念,并以开放的胸怀,科学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一流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使之更长效、更科学、更规范。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核心环节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学者呼吁“大范畴、大力度变革教学方法,是破解创新人才培养这一难题的重要突破口”。就此,建议高校:一要改革传统的“专业分块”教育模式,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创新基础。二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理解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 ,真正从“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转变到“学生中心、兴趣中心、问题中心”轨道,大力实施以启发诱导为主的探究式、问题式、讨论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三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渗透,科学处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四要改革传统的培养方式,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五要改革传统的考试和评价方式,考试方式要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考核,评价方式要从“唯分数论”转变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轨道,从而引导学生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大学的理念要通过教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大学教师是育人的一线执行者,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富有教师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工作,有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在教师。同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关键也在于建设一支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客观上讲,当前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并不乐观,教师队伍的整体创新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应当尽快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让教师主动成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生力军。当然这种改革应当是“既合理的又合法的”的改革 。结合中国大学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高校应当从教师的“选拔入口关”、“培养提高关”、“管理过程关”、“晋升发展关”等四个环节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而又热心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大学教师成为“忠于教育的人,献身科学的人、开拓创新的人”。

(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全面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综合素质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创新人格就是人的创新素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独立性、批判性、挑战性、坚韧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质。一方面,创新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创造性、开拓性活动,在创新过程中,往往更多的是失败而不是成功。因此,创新本身就需要一种特殊的人格,即创新人格。另一方面,中国不同于西方,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中国有艰辛的科技创新经历的大学生不是很多,往往对创新的艰辛程度思想准备不足,不易坚持,容易放弃。因此,建议中国高校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时,要特别重视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要在大学生中广泛而深入开展创新思想教育,尤其是要从正面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创新实践,既要敢于创新,又不畏于创新失败,更要宽容失败、接纳失败和理解失败。

(五)大力建设校园创新文化,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注入精神动力

大学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具有持久性和深刻性特点。“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创造力,必须注重氛围的营造”。因此,大力建设和营造浓厚的大学校园创新文化,形成创新文化氛围是高校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哈佛大学校园创新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学校园不能没有创新文化,没有创新文化的大学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方面,建议高校要从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等全方位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持久的、深刻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屈晓婷.哈佛大学理念与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7(8):84-87.

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3.

马建生,孙珂.美国高等教育创新机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5):58-62.

高有华,王银芬.当代美国大学课程改革发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8):201-203.

庞雄奇.美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五大保障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83-88.

李好.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3):175-177.

张仁杰.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69-70.

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91.

郭广生,李庆丰.培养创新人才呼唤教学方法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7-10.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译.现代西方资产阶段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14.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