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课程范文

计算机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课程

第1篇:计算机课程范文

本文所指的课程设计是指根据某一门专业课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运用本课程中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一个相对较短的周期内,完成一个综合性的任务,体验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

二、以“组建企业网”为计算机课程设计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课程设计的前期准备

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计活动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设计的任务,并对任务进行分解以及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以达到良好的课程设计效果。

1.准备计算机课程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任务的选择难易要适中,让学生既不会感到要求高不可及,也不过于简单,设置的难度应该比大部分学生的基本水平略高一点,使课程设计具有挑战性,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积极性。本课程选择以“组建企业网”为设计任务,主要考虑到,该任务既综合了本门功课的各个知识点,又体现了该项目的实用性,且难易适中,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采用混合分组法对学生进行分组

在计算机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班级内组成3人的项目小组。为了确保课程设计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在分组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合理分组。具体可以采用混合分组,这种分组方法是指教师先选出几位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担任组长,其他学生再自主选择组长。这种方法既克服了可能会形成两极分化,形成基础好的组别和基础差的组别的弊端,又保持了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有过合作经历等因素进行组合的优点。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效果比较好,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能够很快地组织好小组并开始工作。

(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后,学生按照任务分解进行有效操作,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采取他们自己的思路操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时刻注意连接或配置的正确性,即在开始下一步前,要检验本次操作的正确性。教师也要密切注意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展情况,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加以解决。这个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仔细阅读项目描述,理清解决思路,收集能完成本项目的必要资料,包括网络中各种设备的连接方法、网络设备的配置以及网络服务器的搭建等相关知识,根据项目分解,在规定课时内分步完成内容,同时保存好操作过程并记录要点。同时,为了让学生对整个项目有主观上的认识,教师根据项目分解按课时安排和具体内容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分清楚每个部分都涉及的知识点。这样,通过演示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框架。另一方面是完成任务时的排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问题。一个系统化的错误处理思路是合理地一步一步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解决的过程,如何排除一些假象,从而定位导致错误的真正原因并加以解决,以便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所以排错实际上贯穿于整个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中。

(三)计算机课程设计任务的评审与验收

第2篇:计算机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教育

1.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计算机课程的前提。首先,抓思想工作,从端正学习态度着手。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克服“混”的错误做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从自然成长到自觉成长”的转变,做一个积极的主动学习者;其次,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要“手脑”并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动机,使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设计假设,进行推断,解决问题,让学生把动脑、动口和动手结合起来、发展他们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2. 计算机教学要善于借助辅助教学软件

计算机教学要善于借助辅助教学软件――这一不受时空限制的好老师。目前辅助教学软件发展空前课堂辅教型和个体自学型软件应有尽有:课堂辅助型CAI系统、智能助教、特级教师讲台、多媒体课堂、家庭教师等等。

课堂教学可以借助辅助教学软件。教师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上周一堂理论课下周一堂实践课的传统方式,将优秀的教学辅助软件带入课堂,用多媒体进行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教学。

课后辅导也可以借助辅助教学软件。现在计算机普遍进入家庭,计算机教师应该发挥计算机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特别要注重“借”一些计算机教学软件作为辅导孩子各科学习的“老师”。由于各种辅助教学软件水平良莠不齐:有的能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要求,界面友好,直观性强,易于操作,能为学习者提供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且重点明确,难点分析透彻,单元练习配合得当,题库内容丰富,联系教材紧密,针对性和交互性强。

3. 计算机教学要善于借助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庭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现在不少学生的家长、亲友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经常使用计算机,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对于提高孩子计算机学习兴趣,丰富计算机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充分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教师可以向具备条件的家长提出一定的辅导要求,对内容的选择提出一些建议。

4. 计算机教学要善于借助计算机网络学校的教育

现在互联网上的各种网络学校风起云涌,对于已上网的学生家庭可以通过网络学校接受各学科的辅导。教师应该要求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时间、地点、内容加强监督。时间适度(一般不要超过2小时),以免伤害视力和影响学习;在没有家长陪同下,禁止其进营业性的网吧和游戏厅。

5. 计算机教学还应善于借助社会上培训学校的教育

应该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参加社会上适合于学生的的电脑培训,这些培训内容多为较流行的软件,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获得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重要的是学生有了一定的实践体会后,在今后的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中,有助于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培训学校都适合于学生,比如,有的培训班教的软件过于专业,有的培训班所学软件版本过于陈旧等等,就很不适合学生。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好的培训学校,建议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6. 巧设教学结构,活用教学方法

教学结构的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方法则应该使教学结构更细致化,更具体化,也更应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同一事物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因而在一堂课里,要尽量使用更多、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同一个教学内容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逐层递进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仿佛感觉随时都在以新的方式接受新的知识、趣味无穷;又仿佛这些知识都十分相近,简单异常。

7. 计算机教学应该尽量为学生创设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我能力的舞台

教师可以广泛收集青少年报刊上或者网上适合学生参加的计算机活动、比赛,组织学生踊跃参加,学生一般会认真准备,教师要加以辅导,同时可以借助前面提到的“老师”、“学校”、“朋友”,这样,学生通过训练、比赛、交流、总结、成功、失败、就会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磨练意志、总结经验、提高能力。

计算机教师可以借助学校的支持,举办计算机比赛和开办计算机学习适合成果展览。计算机教师可以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密切合作,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得以应用和展示。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能力和创新思想,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和荣誉感,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计算机。

8. 分层教学,发挥学生特长

不容置疑,学生在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和爱好特长上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操作要求、考核标准上都一视同仁,就很难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甚至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练习。对软件同一功能的学习,我也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3篇:计算机课程范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各种计算机操作软件层出不穷,网络上的信息和资源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应该朝着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方向发展。虽然教材内容相对固定,也不可能每隔几个月就更换新的教材,但教师还是要在保证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适当给学生介绍一些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沿性知识和内容,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查找一些计算机应用的新成果,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新的操作软件,让学生的视野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强的阶段,对科技前沿的内容也会有更多的兴趣,在课堂上适当引入前沿性的内容,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们会采取主动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和钻研,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校计算机课的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的问题,多数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在下面听,有的学校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是分开的,也有的学校直接把计算机课安排在机房进行,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练习操作。总的来说,无论是学习理论还是上机操作,学生都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状态,老师把需要操作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缺乏创造性,也显得比较枯燥和乏味。其实,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往往更容易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采用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和练习,教师从旁辅助和指导,要尽量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在思考与尝试中去理解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学生成为了课堂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3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展分层次教学,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现在计算机的普及程度很高,许多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操作多种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少,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差一些,这就使得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对象呈现出多层次性的特点。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刀切”式的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分层次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教师首先要对班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个大致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分班教学。即使不能分班,分层次教学还是可以有效开展的,在同一个班级里,教师可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要从基础训练抓起;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更高难度的任务,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4改革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

第4篇:计算机课程范文

“实践是掌握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对于一位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计算机课堂上的很多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得到实践验证,对于学生来说这些也仅仅只是空口文章,毫无价值。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课堂上有很多理论的讲述和部分模拟性实验,学生要真正理解、掌握就需要他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去不断“消化,理解”。

2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措施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时代的需求,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观念束缚下现代教育依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摆在高校教育与计算机老师面前的头等大事。现代高校计算机教育普遍存在着课程编排不合理、理论知识复杂繁多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等等问题。计算机老师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接踵而来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究发现。

2.1提升计算机教学认识,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实践和钻研,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采用一些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理论知识,并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巩固。高校应当根据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通过提高对计算机教学的认识,奠定高校计算教学改革工作的基础。

2.2优化整合计算机课程体系

就目前来看,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前沿性,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是阻碍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向前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束缚的计算机教学的长足发展。因此,应当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对高校计算机课程编排进行整合,将培养目标靠拢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于对实践能力的提高上。同时,还需针对性地深入研究实用性和前沿性相关知识,优化整合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建设。

2.3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理论教学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再加之实践机会少,对知识的掌握更是障碍重重。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多元化地运用兴趣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比如,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兼并书面作业与上机作业相结合的形式;课堂授课老师可以分组安排任务,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提供前沿性的案例分析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目前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新趋势。如果教师可以开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在学生对知识掌握上也将起到不小的作用。

2.4重视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而其中的信息反馈则是链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通过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老师可以不断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且不断的该表教学策略,弥补教学活动中的缺陷与不当之处,得以纠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5改进考核评价体系

第5篇:计算机课程范文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生物专业; 教学方法;学科交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of bioinformatics are introduced ,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on the professional students of biolog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biological computer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Bioinformatics; biology; teaching method; course cross

0.概述

近年来,伴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有关生物的数据逐渐增多,而分析手段也很多,产生了生物信息学这个概念。生物信息学是由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以及统计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生物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检索和分析,从而达到揭示相关数据中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的目的[1]。为了快速有效地从海量的生物数据中获得所需信息,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信息学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开设一些计算机课程、数学及工程相关课程,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工程科学和计算机知识的能力,拓宽其知识面,了解学科前沿和最新进展,培养跨越生命科学、计算科学、数理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大科学素质和意识,为今后选择新兴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深造奠定基础。因此很多大学增设了生物信息学这个本科专业,有的在计算机学院中增加生物信息专业本科,有的在生命学院增加生物信息本科,在本文中主要讨论在生命学院中开始生物信息学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科体系对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何在生物专业学生中开展生物信息与计算机课程的结合,是培养更高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生物信息专业人才的关键。

1 生物信息学的特点

生物信息学涉及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蛋白质化学、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生物物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息论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学科交叉性极强。仅就计算机技术而言,计算机编程、数据库技术和模式识别、软件工程及网络技术等都在生物信息学中有广泛的应用[1,2]。因此,生物信息学是将不同领域知识高度集中的学科。

2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

对生物信息学来说,计算机技术就是一个工具,用来对生物数据进行处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要做好数据的分析工作,必须让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但更应该在生物信息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把计算机课程设置恰当,让学生受益[2]。

2.1 课程的选择顺序

生物信息学面对的是海量生物数据,所以首先需要学习使用编程工具,如JAVA或者C++语言或者Perl语言等编程工具,然后安排数据结构等课程对编程课程进行深入了解,后期安排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等课程,方便学生进行实践应用。

2.2 教材和授课内容的合理选择

在学习生物的学生中开设生物信息学专业,那么教材的选择应该兼顾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对蛋白、进化、蛋白质结构、基因序列有一些认识,但对计算机比较恐惧,因此计算机教材可选用比较简单、易懂的,如JAVA课程主要讲解编程思想,那么主要包括环境变量设置、语法和如何编程,那么选择教材时就选包括这些内容的教材就可以了,并在上课过程中,结合一些生物信息软件来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选择适合的授课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序列比对算法、基因识别算法、蛋白质结构预测、分子动力学模型及机器学习或模式识别算法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在大学初期也要加强数学、物理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的课程开设[2]。能够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出发, 阐述生物数据如何用计算机方法和技术进行获得并处理;并且了解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生物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综合使用多本教材更能达到预期效果。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广阔应用空间。随着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出现了大量的生物信息学教材、专著和一些最新的文献。

2.3从抽象到具体的教学理念

由于生物信息学涉及数学、统计学及算法等众多理论知识,但有生物基础的学生具有生物学知识储备,缺乏计算机知识。所以在为生物学专业上进行计算机课程时尽量采用结合实例进行讲解。首先,针对生物学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薄弱的特点,尽可能将生物信息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领域的问题,例如,在讲解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时,可考虑学生学习过螺旋、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的特征,讲解模式识别算法预测二级结构的过程时用可采用一些模型如苹果等进行形象讲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了;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网络资源,对于未接触过计算机实验学生来说,程序代码对于他们而言是枯燥无味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实验和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程序的运行过程和网络中生物信息软件的使用,从而对计算机处理生物学数据产生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解利用聚类算法分析基因芯片数据时,可以先播放基因芯片制作过程的Flas,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或者讲解聚类算法可以用物种分类进行类比来讲解[2]。

2.4加强实验环节

生物专业的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如何处理分析生物学数据的过程。因此,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实验教学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3]。计算机实验不同于生物实验,而是主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例如可通过计算机实验直观的了解三大核酸数据库:蛋白质序列和结构数据库的数据组织方式;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Acclrys Discovery Stdio软件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感受蛋白质结构显示软件的强大威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到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在生物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生物信息学实验课中,他们可以领略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魅力,增加作为生物信息学专业学生的自豪感,并坚定学好生物信息学知识的信念。

3 后续课程的构想

在后续课程中,由于前面为学生设置数据库原理与设计及数据挖掘等课程,可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如了解数据库设计后,可结合生物专业的特点,可能了解了在网络环境中三大核酸数据库的组织结构,讲解它们是如何采用数据库知识进行组织的,并进行一些简单数据库的设计工作;在数据挖掘课程后可采用一些统计学软件如MATLAB处理生物数据的一些专题[4,5]。又如开设讲解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热点与与原来讲解的课程进行对接。也可讲解一下药物信息学的设计、疾病靶点的选择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信息学的意义,让有可能进一步深造的学生知道前进的动力。

4 结束语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新的理论、算法和应用程序不断涌现。因此在进行生生物信息学专业教学中,不拘泥于现有的生物信息学教材和计算机教材时纳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将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网络资源以及工具软件介绍给学生。例如, GCG软件是一套蛋白质、核酸序列分析软件,一般在Linux环境下使用,包括130多个软件,但现在这些类似功能的软件很多可网络上下载到Windows系统环境下进行蛋白质、核酸序列分析,因此可介绍这些软件给同学使用,方便同学在自己的电脑里熟练使用这些软件,同时有些软件有更新的算法和版本也可以介绍,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相关学科前沿的意识,拓展学生视野。

参考文献:

[1] 孙啸,陆祖宏,谢建明.生物信息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

[2] 丁彦蕊,蔡宇杰.计算机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96-14597

[3] 高亚梅,韩毅强.生物信息学本科教学初探[J].生物信息学,2007,5(1):44-48

[4] 戴凌燕,姜述君,高亚梅.《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生物信息学,2009,7(4) :311~313.

[5] David W M.Bioinformatics:sequence and genome analysis影印本[M].科学出版社,2002.

第6篇:计算机课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质疑—评估认知策略;WPHB教学法

一、计算机课程知识学习存在的问题

1.知识的有效性问题。由于IT技术发展迅猛,导致计算机课程传授的知识也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适时更新,这是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的重要不同。举例来说,在2005年的时候,“计算机维修”课程讲解CPU知识的时候,是以Pentium4作为主要举证对象,以主频作为衡量CPU性能的主要参考指标,而仅仅两年后,就必须针对酷睿来讲解,以核心数作为衡量CPU性能的主要参考指标。也就是说,许多计算机知识是会迅速过时的,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必须把知识的时效性纳入考量范围。教师对此类计算机知识进行适度前瞻性讲解,是可供考虑的对策,但是首先,技术进步的方向不能完全预定,前瞻性讲解可能面临预测失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预测必然是有限度的,因而只能缓解这一问题,而不能取消这一问题。

2.知识的歧义问题。作为新兴科技,计算机技术的许多领域并没有实现标准化,导致计算机课程涉及的许多知识有歧义。例如,在不同的应用中,分区(Partition)的定义就存在着歧义,微软的操作系统和许多分区软件中是这样定义的:Windows分区由主DOS分区(Primary DOS Partition,即C盘)和扩展DOS分区(Extended DOS Partition)构成,扩展DOS分区中划分逻辑驱动器(Logical Drive,即D、E…盘)。而一些其他软件(如常用的系统备份/恢复软件GHOST)中,分区(Partition)却又被定义成了磁盘卷(Volume,也即盘符指代的磁盘空间,主DOS分区和逻辑驱动器,C、D、E…盘)。一些中文译名也存在问题。比如Cluster一词,在不同应用中微软官方就出现了两种译法:“群集”和“集群”,两者含义究竟是相同,还是有所区分,十分不明确。因为存在着这种歧义,所以需要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同时掌握知识的适用范围。综上所述,对于计算机课程而言,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存在着估量知识的权威性、有效性和适用范围的重要问题。

二、问题的基本教学对策

事实上,这一问题的解决并不复杂,对于教师而言,只需要教师在传授“是什么”、“怎么办”的同时,提供知识的来源或依据,做到“言有宗,事有君”即可。简单的说,要说明“根据什么”或“为什么”。从计算机知识学习的角度看,这种依据的重要性几乎和被传授的知识本身同等重要。不妨假定一个学习者在以后的职业岗位实践中,发现某种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出了问题,如果这时他只记得这些知识来源于教师或教材,那么通常教师已经不在身边,教材已经过时,也就是说,他将找不到可供追溯的权威渠道,要弄清这种知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就要大费周章了。但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实施中,要想使学生记住知识的依据,却要克服一个障碍:从小学到高中,多数情况下,学生一直在从教师那里接受毋庸置疑的知识(也即所谓陈述性知识),并未养成记忆知识来源的习惯。显然,这就需要学生学习的时候,能够形成一种记忆知识来源的认知策略。

三、学生的认知策略设想

既然计算机课程涉及的许多知识相对不可靠,那么其学习方法显然不能以对知识的全盘接受为起始,应有所不同。我们的初步设想是,学生要把知识学习三个阶段(习得、巩固、应用)的“习得”阶段分割成两个子阶段:“质疑”和“评估”。

1.质疑。学生对于教师和教材传授的知识,首先要持怀疑态度,这一点上要颠覆完备技术“没有理由不怀疑”的学习态度,转变成“没有依据不接受”的逆反心理。质疑的目的不是为了教师或教材的论断,而是为了建立追问依据的内在学习动机:碰到一个论断,首先在心里问一句,为什么这样说?质疑的收获可能有三种,第一种情况:此论断在课程甚至专业范围之内,无法回答“为什么”,只能回答“根据什么”,因此学生将收获到“规定”,指论断的依据是某种概念或定义,比如由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设备的操作流程或书籍作者自己做出的定义。例如:论断“USB A型4PIN接口引脚定义为VBUS、D-、D+、GND”,根据什么?根据是USB-IF(USB设计者论坛)制定的机械规范。当然制定这样的标准一定有理由,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却无法且不必向学生传授其理由。第二种情况:此论断可以在课程范围之内,可以回答“为什么”,也即学生可以依据公理或自己的原有其他知识,通过运用智力技能,推导得出这一论断,因此学生将收获到“原理”,指论断的依据是逻辑推理。第三种情况:此论断的依据不是某种理论知识,而是某些操作技能的归纳总结,因此学生将收获到“经验”,指论断的依据是操作人员在工作中积累起来的内在体验。不同于前两种情况,由于此种论断不能通过显式的回答“为什么”或“根据什么”,因此必须通过操作经验的积累才能得到巩固。当质疑取得了预期的收获(教师或教材提供了依据,或者学生通过自学找到了依据),就进入了下一子阶段。

2.评估。显然,有依据并不等价于论断成立,依据本身也要接受评估。评估的目的不仅仅是考察其权威性、可靠性,如前所述,还要考察其有效性以及适用范围。对于质疑阶段取得各种收获,其评估策略和对象也应有所区别。如果收获是“规定”,主要评估的是第三方组织或个人的公信力及其定义的时效性;如果收获是“原理”,在推理牢靠的前提下,主要考察的是推理依据的信度和有效性;如果收获是“经验”,由于缺乏外显依据,则首先要对其可靠性存疑,并期望以后有更多的体验支撑(或)这一论断。完成了这一阶段,学生就能够大体上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知,可以进入“巩固”、“应用”的学习阶段。

四、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

显然,学生的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想使学生能够实践上述认知策略,仅凭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外在条件。在教学方法这一方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常用的诸如“案例”、“项目”等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但还不足以支撑上述学习策略,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在“项目”、“案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借鉴采用了一种标准化的启发引导教学法——“WPHB教学法”。WPHB是(Why-Principle-How-Best)的英文字头缩写。此种教学法实施过程如下:W:Why(为什么)。以一种典型案例为基础,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质疑”。P:Principle(原理是什么)。给出这些问题的权威解释,或引导学生运用智力技能推导其原理,提供给学生“评估”。完成了这两个阶段之后,可以认为学生对知识已经“习得”。H:How(怎么办)。在学生掌握了案例原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到的原理,并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演练,掌握所需的操作技能,实现这一案例,使学生能够初步“应用”。B:Best(怎样做到最好)。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原理、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应用需求,思考怎样更全面、更有效地实现案例,做到最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最终“巩固”和灵活“应用”。

虽然上述讨论主要针对计算机课程,但是我们认为,凡属于技术发展迅猛的其他类技术课程也或多或少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这里提出的认知策略和教学方法对其他课程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刘爱书.学校心理学教程(高等学校部分)[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计算机课程范文

信息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信息、追求新信息、掌握即时信息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信息意识的引导下,产生强烈的发现欲和学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使学生自觉地追求信息,才能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

党校可以为学生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和由科普、影视、动画、教学等毓组成的电子图书馆,可以面向合体教师和学生。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按照需求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学校还可以建立网上学习研究中心,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网上交流的能力。

二、加强计算机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品德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流的比特化,人胶面对的信息越来越多,一些不良的信息也夹杂在其中,它们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黑客”和“毒枭”天外来客般入侵人们的生活,骚扰着公佃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计算机系统,这一切都是由于信息品德低下造成的。信息品德在人的信息素质中具有定向、动力、支配与调节作用,它主要包括人生观、信息观、道德情操、情商等,信息品德的高低好坏,决定其是有益于社会还是危害社会、。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针对不良信息和“黑客”、“毒枭”,加入有关品德教育的内容,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品德,做一个对信息时代有贡献的人。

三、采用基于项目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

就我国的信息教育现状看,中小学信息教育应落脚于信息技术教育。定阶段的学生技术五一节薄弱,各种已形成的能力不能有效地迁移到信息能力中来,咽此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技能的教育。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应该包括:知道计算机的组成,会用字处理工具写稿,能够用因特网浏览器、在线图书馆、电子邮件从众多信息源检索和获取信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项目活动为中心能够发挥学生的腐朽作用,有效地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字处理软件――WPS2000”过程中,我给学生定下的项目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能够独立用计算机写作文,并对其进行编辑、排版、存盘,再打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演示讲解、学生协作学习、师生会话商讨、学生独立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完成了WPS2000基本功能的教学。在学生熟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式学习,使学生了解WPS2000的其它集成功能。

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用的,但这些特定的技能并不能为学生提供不同情形下的技能应用迁移。因为关注于特定技能的课程只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计算机却很少提及何时使用计算机、为什么要使用计算机。学生学习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和工具,仍可能对如何将各种技能整合在一起用来解决难题和完成任务不知所措。因此,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需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与学科教学和学生的作业联系起来。比如,元旦的野外,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计算机做一个贺卡,将它打印出来或用电子邮件的方式送给同学或老师。学生利用学过的技能,从信息源获取素材,加上自己的创意形成图文并茂的贺卡,用E-mail发送给教师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有效地将所掌握的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融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同时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准确、创造性地组织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四、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更好地使用信息的保证

学生获取了有关的信息,如何在一定的思想方法指导下,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处理、分辨这些资料,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这即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也是更好地使用信息的保证。而计算机课程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有其独到之处。

1.利用Logo语言教学,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程序设计过程要求学生一丝不苟、思维缜密,能够各显其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程序设计彩模式化思维方式,即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来解决。这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2.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8篇:计算机课程范文

1.高职计算机课程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选取存在的问题

1)现在的计算机公司,在项目开发流程上越来越规范,在项目开发文档上要求越来越严格。计算机程序员不仅要会敲代码,还要会写项目文档,熟悉项目开发的整个流程。原来的课程在项目这一块儿几乎没有什么要求,也没有相应的项目具体的实施过程的时间,只是要求把项目做出来就好。但是在项目的立项、计划、需求等具体步骤和文档以及流程控制等方面没有实际的实践操作。

2)计算机的知识点儿比较多,又想面面俱到,让学生把所有的知识点儿都学会。所以感觉哪儿都是重点,哪儿都是难点。在上课的过程中重难点不好把握。比如,语法部分讲多了点,而多态的思想就没有讲透。又如,封装、继承、多态讲清楚了,学生又不会使用这种思想,这主要是因为是实践与理论相脱离了。特别地,数据库又没有作为一个重点的核心章节进行讲解,而数据库是在项目中必须存在的一个部分。总的来说知识点过于多,过于空泛了。理论与现实不相连,即使是实践代码也大多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脱离。课程中的代码只是针对一个知识点儿,不能做出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枯燥、无味儿,没有成就感。

1.2教学方法、手段存在的问题。

原来的理论课教学方法大多是采用的讲授法,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课堂氛围不活跃。教师跟学生间的互动较少,让学生觉得计算机编程课就像数学,不是一门应用技术。而实践课也大多是老师讲一步,学生做一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太差,学生没有成就感,而且感觉所学的知识与他们开始想的不一样。

1.3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原来的考核方式采用理论考试的形式。理论考试只能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但是高职学生的英语大多较差,在手写代码的时候经常会写不出或者写错,理论考试不能很好的反应学生的计算机编码能力。这就会出现很多考的成绩比较好,但是在面试中比较不容易通过的学生。而且学生的平时成绩德考核过于模糊,不够精细。

2.解决问题的措施

2.1课程内容的改革

针对学生没有项目实践的问题,可以在计算机课程中引入项目课。项目课分三种:

1)是平时上课过程中贯穿所有章节的项目。该项目会用到平时上课的知识点儿,一个章节一个功能。当所有的章节都上完以后,整个项目就完成了。每次实现一个功能,当学生对后续的功能产生好奇心时,他就会主动的进行本门课程的学习了。

2)是课程上完以后的项目课。该项目课会有多个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按照自己的分组选择相应的项目。这种项目要是已经有经济收入的现实生活项目,根据学生做的给与相应的评价以及虚拟的经济收入。该项目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公司的项目流程进行开发项目,包括文档的编写和测试。

3)是暑假或者寒假让学生自己主动出去接用计算机语言开发的商业项目,在锻炼技术的同时,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和专I的认可度。

针对课程内容比较宽泛,重难点太多的问题。我们决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思想。对现在的比较热门的技术进行分析,然后看都经常会用到哪些知识点儿。把这些经常用到的知识点儿给挑出来,只把项目需要用到的技术进行讲解。重点在知识点儿的技术使用上进行讲解,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能正确理解老师所讲的技术,做到专而精。

2.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1)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贯穿整门课程的项目进行课程技能练习。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的学习只用一个项目贯穿所有的知识点儿。通过章节的学习,不断的补充该项目的功能。既锻炼了学生的技能,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有可能为了完成该项目而主动进行还没有讲到的章节的学习。

通过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对公司的整个项目从需求到最后的测试以及实施的整个流程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我们就会培养出一个准职业人,让企业招进去就可以马上上岗。

2)分层教学法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在计算机上的技能水平高低不同,这就需要对高职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法。可以把学生分层A,B,C,D几个小组,针对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辅导。然后可以让A组的学生与D组的学生相搭配,进行一对一辅导。把平时要完成的项目进行难度分层。A组完成的难度要最高,D组最低。每个人都能在学完后完成自己的项目,给他们带来成就感。

3)成果展示法

让学生平时每门课学完了多进行成果展示。例如自己做的动画,自己做的小程序。或者多开展一些计算机编程大赛,或者PS大赛什么的,让学生通过比赛以及成果展来将其技能和创造力充分展现出来。学生在比赛中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2.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1)学生成绩是平时成绩加考试成绩。

学生的平时表现也将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将细分到每一天的出勤,每一次的问题回答,每一次的作业提交,采用积分制的形式。学生考试成绩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也采用机试而不是纸制试卷的形式。学生通过考试系统进行选题,每个人抽的题目都不一样。实践考试主要就是项目成绩和2个小时的考试编程。通过多角度的考核,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9篇:计算机课程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传统;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4-1787-01

On the Teaching Models of Computer Classes

LI Zhen-mei1,2

(1.Education Institute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00, China; puter Department of Jining Institute, Qufu 273155,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s of computer class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some new teaching Model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o meet the needs to talents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words: teaching model; tradition; willingness

1 引言

计算机教育是一项新的教育工程,它不同于数、理、化等传统学科,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老师却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以讲授为主在普通教室进行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一般都是在普通教室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如演示、问答)和手段(板书、教材)来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由于没有计算机的直接参与,对课程中的很多概念、命令、人机界面及交互的内容,教师很难讲解,表达形式单一;学生感到抽象、枯燥无味,得不到感性的知识,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另外,由于课堂上的理论没能与操作实践相联系,学生上机实验时常常出现人机环境陌生,无从下手,导致实验效率低下。

1.2 以实习为主在普通机房进行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些知识和技能要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践中进行获取。目前这种模式有两类,一类是实习、辅导。这种形式一般不讲新的内容,而是提前布置好上机作业和练习,独立实习,由教师巡回进行个别辅导。发现问题时,需及时解决的,可在机房统一说明。但由于机时有限,有些个别问题无法一一解释、辅导,有些问题需留在下一次课堂讲授中分析、总结,间隔时间久了,学生容易淡忘;另一类是边讲边实习,这要求有充裕的上机时间,在机房边讲边练,这对于操作性较强的内容,较直观,而且学生直接动手参与,较易掌握。但由于学生操作快慢存在明显差异,较难控制教学进度,无法协调学生的步调。

1.3 多媒体教学模式

这是目前学校通常采用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功能将计算机的信息通过屏幕展现。在课堂上教师边讲边操作,结果能及时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易于从中获得感性经验,形成正确的操作规范,在课后的上机实验中很快就可独立进行,解决一些理论上不存在而实际存在的操作问题,增加授课的信息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该教学模式仍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教学内容由教师控制,学生无法直接参与交互,学生仍然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

1.4 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应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而且还可以应用于其它课程的教学中。该模式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深入发展,它将成为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方向。但从目前来看,仍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其应用与实践远远落后于理论上的要求,还不可能大面积推广和实施。而且,目前的CAI课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系统的适应性和开放性差、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低。

上述几种模式都未能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合作交流,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不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计算机学科的优势,改革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2 组织新型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广大计算机教师也在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近几年来,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下转第1792页)

(上接第1787页)

2.1 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该模式主要指在学习告一段落时,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计算机发展、应用的资料,总结某一软件的使用方法,编写实用型或趣味型程序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及各种可能的手段,如查报刊资料、访问参观、上机调试、甚至到网上查找资料等。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巩固原有的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

2.2 层次教学模式

“层次教学模式”是指在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层次”教学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学生兴趣,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既推进了计算机教师专业化进程,保证了教学质量,又达到发展学生个性,提高个体素质的教学目的。

2.3 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

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就是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网络实验室中进行。该实验室是由一台教师机和几十台学生机组成,它们由网络联系着,其中教师机的配置高一些,同时可兼有服务器和控制台的功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把教学内容传送到学生机并进行讲授,在讲解时教师通过管理和封销学生机的键盘,统一学生机屏幕的信息,让学生集中注意教学内容,教师掌握教学的主导权,保证教学过程的统一。在必要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通过网络和教师机及时了解学生屏幕的操作情况,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有问题时教师通过网络给予指导。这种模式,既可以进行个别化的教学,还可让学生查阅各种教学软件以及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合作,给予了学生灵活、自主的学习方法。

以上这几种教学模式均考虑到了计算机学科的特色,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了学生。”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2)注意了因材施教,面向全体;3)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削弱反而加强;5)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3 结束语

总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得到了尊重,因而会在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螺旋动态变化中逐步增强自我教育,使学生在发展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 李永前.换一种思路上信息技术课[J].人民教育,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