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木学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土木工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H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039-05
一、从“学”到“用”的硕士生专业英语内涵
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特指与某种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联的英语[1]。根据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目的和语言环境,专业英语又分为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简称 EOP)和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 ,简称EAP)[2]两大分支。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术英语,学习目的一般可归纳为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及加强学术交流(发表学术论文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下文章中所提专业英语皆为学术类专业英语。
专业英语作为通用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简称EGP) 的变体,有两个基本特点:(1)专业英语具有独特的词汇、句法和结构模式。简要地说, 科技文体正式、客观,词汇以中性的技术与半技术词为多,语法以被动语态与名词化为主[3]。(2)专业英语具有明显的专业内涵,需采用与学习者关系最密切的语言素材来进行授课。对学习者而言,学习专业英语是为了了解专业英语的特
点,掌握相关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就开始积累和扩充专业知识,实际上这也是学习专业英语的最终目的。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基本要求,以教育部颁发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为依据[4],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制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除了完成基础英语课程外,还必须修满36学时的专业英语课程(2学分)。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将专业英语定位为现代信息社会中土木工程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语言工具,通过应用这门语言工具可及时获取专业信息、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发表科研成果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质量需要通过选择恰当的课程教学内容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得到保证,而这一切必须符合专业英语的教学规律。学以致用不是一步完成的,从“学”到“用”英语是逐渐过度的[5],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即学习专业知识应当如何用英语表达。这里的专业知识涉及的内容应当是学生已熟悉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生积累专业词汇,熟悉专业文体。第二阶段“用”,即学生通过以英语为载体的书籍、期刊学习本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发表英语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
文章结合学校环境与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进行专业英语学以致用的探索。
二、“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方法
“学”阶段学的是英语,“专业英语”一词中“专业”和“英语”的关系是学生通过已经习得的专业知识更快更好地学习英语在专业领域的表达方式,包括词汇、语句及语言风格。由于专业英语素材多、词汇多、语句晦涩难懂,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必须专业对口、难易适中,且为学生在本科阶段已基本掌握的专业知识。这是因为相关的背景知识是决定专业英语理解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学习了“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因此可以快速理解在“concrete(意为混凝土)”前加上“reinforced-”可以获得“钢筋混凝土”的英文,或在前面加上“pre-stressed”可以获得“预应力混凝土”的英文。又如,“workability of fresh concrete”对于无土木工程专业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意味着“新鲜混凝土的可使用性”,但对于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它的含义显而易见,“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由此可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对于理解、掌握专业英语是非常有帮助。
在“学”阶段的教学中使用的专业英语教学资料取自多本国际知名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英语教材,例如结构力学方面有R. C. Hibbeler编著的《Structural Analysis》经典教材,岩土力学方面有B. M. Das编著的《Principle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K. Terzaghi等编著的《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等著作。
鉴于专业英语安排的学时相对较少(2学时/周×18周,共36学时),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做到突出重点、挈领提纲。对于选定的典型材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相关背景的知识回顾,使学生快速进入语境,应用专业知识进行预测性阅读,然后才进行关键段落、关键句、关键词的剖析及讲解。
“学”阶段的授课以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并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通常对于一个典型材料,教师首先通过朗读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英语发音,然后通过原文翻译,讲解专业概念及语句结构。在目前的英语教育测试系统中,为了更好地达到公平公正,大量运用了客观选择题,导致学生缺失基本的语法、句法和语言应用能力,从而对内容理解不准确、更有甚者理解错误,因此教师在开始阶段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接下来是学生参与部分,训练学生的英文朗读与正确翻译原文的能力,从纠正词汇发音、纠正翻译错误着手,通过一定量的段落朗读及翻译练习来提高阅读英文经典教材及准确理解其含义的能力。
三、“用”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方法
“用”阶段用的是英语,“专业英语”一词中“专业”和“英语”的关系是:(1)学生通过以英语为载体的学术论文、讲座、国际会议等形式获得本专业的先进科学知识及技术成果;(2)并且能够自己撰写英语论文、作演讲、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通过“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基本的专业英语单词、语句及表达方式,在“用”阶段的教学内容上可以提升词汇、句式结构的难度,并且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期刊论文作为专业英语教学资料。与土木工程英语教材相比,期刊论文对写作体例有更严格的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和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等国际或国家组织都对科技论文的写作体例做了规定,基本内容一般包括:Title标题;Abstract 摘要;Keywords关键词;Introduction引言;Material and method equipment and experimental procedure 材料与方法,设备与实验过程;Results结果;Conclusions结论;Acknowledgments致谢;References参考文献),有时还包括Discussion 讨论及Appendix附录。期刊论文与经典教材相比的另一个不同点在于教材上的专业内容多数已为学生熟知,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背景来学英语;而期刊论文上登载的大多是最新的科学技术,部分为综述类文献,学生通过阅读期刊论文可以及时地掌握专业动态、获取专业知识。
为学校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选择的学术论文均取自土木工程方面的国际主流学术期刊,有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简称ASCE)出版的杂志期刊,以及联邦德国的施普林格出版公司(Springer-Verlag GmbH & Co. KG)、荷兰的埃尔塞维尔科学出版公司(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美国约翰・威利父子公司(John Wiley & Son, Inc.)等著名国际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这些期刊覆盖了土木工程的方方面面,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等。对于每本用于专业英语素材选取的期刊,都会介绍其主要涉及的学术领域及期刊的出版偏好,例如偏向基础实验、理论推导或工程实例分析等,使学生在今后选择期刊发表科研成果时可以有的放矢。
由上所述可知,专业英语在“用”阶段的课程内容安排上有两条主线:(1)第一条主线是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文献各部分的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包括摘要、引言、正文(分为试验研究型、理论研究型及试验研究结合理论研究型)、结论、致谢及参考文献等;(2)第二条主线是土木工程专业涉及的专业内容,包括地基基础、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结构、道路及桥梁等。在课程安排上,这两条主线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如表1所示。表1学校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安排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从中可以看出,在专业英语课程的“用”阶段,每一个专业知识板块和文献写作体例所包含的内容是一一对应,相辅相成的。例如在讲解知识板块“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时,会挑选这方面的正文作为教学材料,又或在讲解知识板块“混凝土结构”时,会挑选这方面的引言作为教学材料,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习专业英语词汇及写作技巧,还能及时了解土木工程专业方面的最新科研动态。又例如
以某一期刊为例,从官网主页进入作者投稿须知界面(Guide for Authors),讲解该期刊对论文各部分写作格式的特殊要求,然后进入投稿界面,详细介绍投稿步骤直至投稿完成。
从表1还可看出,各个知识板块的学时并非均匀分配的,而是存在一定的灵活性,这主要是考虑到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任课教师本人最熟悉、背景知识功底最深厚的部分,作者在之前的学习工作中基本从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和“混凝土结构”这两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因此对该部分内容比较熟悉,授课时可以更生动、讲解可以更清晰。
在专业英语“用”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安排了内容1和内容2。内容1对应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以英语为载体的学术论文、讲座、国际会议等形式获得本专业的先进科学知识及技术成果”;内容2对应的培养目标是“并且能够自己撰写英语论文、作演讲、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内容2的教学安排是由学生自由组合、选取适合的演讲题目、进行英语小组演讲,这部分内容主要训练学生在阅读理解专业英语文献的基础上,如何进行专业表达,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周奇和朱林菲[6]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普遍希望增设听说环节。依据自身教学实践,要让小组演讲不流于形式应做到以下几点。
(1)演讲内容。必须取自近5年国际主流土木工程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强调“近5年”期限是因为科技文献的宝贵之处在于登载的专业理论及技术都是最新的,学生通过阅读近期文献可以了解符合时展、科技发展的专业学科方向。由于刚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国际学术期刊不熟悉,一般会指定一些,例如岩土力学方面有《Géotechnique》《Computers and Geotechniques》《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等,岩石力学方面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等,结构、材料方面有《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等。
(2)演讲形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4~5人为单位的演讲小组,对所选择的演讲题目按照内容简介(Outline)、引言(Introduction)、内容主体(main body)、结论(conclusions)进行解说,每位组员都必须上台演讲,总用时控制在13~15分钟。
(3)提问环节。在每组演讲完毕后,其余小组进行提问,演讲组可指派任何组员进行回答。
(4)评分标准。演讲得分由教师打分(权重40%)和学生打分(权重60%)共同决定。学生打分成绩由除演讲小组外的其余小组给出,取平均值,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a)演讲长度直接关系到组员是否对演讲内容熟悉、组员之间是否有排练及配合;(b)PPT应尽量避免大段文字,要以标题、图、表为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不是机械性地重复PPT上内容;(c)演讲内容必须符合国际发展动向的土木工程学科最新科研成果;(d)演讲者需使用专业、流畅的语言进行演讲;(e)回答问题环节考核学生是否真实掌握演讲内容,以及是否查阅相关参考文献获取相关专业知识。
在专业英语课程的“用”阶段,学生进行专业演讲,提高专业听、说能力是难点。为了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除了精心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采用合理教学方法以外,还进行了课外拓展。学院土木工程学科一直与国外知名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有紧密交流合作,仅2015年就有两位上海市教委“海外名师”项目入选外籍专家来到学院作短期访问交流(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研究所所长Rafig Azzam教授和澳大利亚卧龙岗环境、土木与采矿学院的Cholachat Rujikiatkamjorn教授)。在此期间,专家们给研究生做了若干次专题报告,都是目前国际上土木工程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听报告及提问,既获得了专业知识,又学到了作演讲报告的技巧,提高了听说能力,有助于较好地完成小组演讲。
四、考核方式
进行一定方式的考核是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手段之一,同时也为任课教师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供依据。在学院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课程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10%),该部分成绩参考出勤率和课堂参与程度。
(2)小组演讲(30%),由教师和学生的权重打分决定(参见上一节内容)。
(3)期末考试(60%),包括翻译(Part 1 Translation)和写作(Part 2 Writing)两部分。其中翻译包括中译英、英译中的词汇及段落翻译,要求译文忠于原文、语句通顺流畅、表达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写作部分要求学生对所给图片或表格进行专业性英语描述,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准确,符合专业文献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综上所述,对考核方式进行了优化设计,避免了专业英语测试中经常会遇到的尴尬问题,即专业英语考试等同于翻译考试。从考核结果和评教系统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这样考核方式较为合理,被大部分学生所接受,同时也达到了全面测试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效果。
五、结语
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科技信息的及时获取与利用,因此专业英语能力的重要性在现如今信息国际化的时代越来越突出。文章从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着手,对从“学”到“用”英语的两阶段教学进行了探索。经过专业英语课程的训练学习,硕士研究生初步具备了利用专业英语及时获取专业信息、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发表科研成果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能章. 从专业课教师的视角探讨专业英语教学[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8(2): 17 - 22, 27.
[2] 李亚东.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3] 林秋华. “科技英语”教学方法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 1995, (1): 29 - 30, 36.
[4] 蔡坤宝, 谢红, 许可. 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3): 95 - 98.
据QS统计,今年中国内地共有48所大学有一个以上的专业位列世界200强。同时,有95所中国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至少一个专业中被其他国际学者引用。据悉,该专业排名考察了全球2858所大学的学术声誉、雇主评分、学术论文引用以及其他关键指标,对包括土木工程、经济学、法律、计算机科学以及许多其他主流30个专业进行了综合评测,选出了各项专业全球最顶级的200所大学。
理工专业排名快速上升
从专业看,中国大学在理工、科学、数学等方向的专业排名快速上升,有更多大学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的大学在材料科学、化工、机械、电气和电子工程、土木工程,以及数学、化学、统筹学、农学和环境科学上有超过10所中国大学得到世界认可,位居世界200强。其中,中国大学在材料科学上实力最强,有20所大学名列世界前200名。与去年相比,仅材料一个专业,就有8所中国大学新入选世界200强,增长2/3。此外,中国大学的化工专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也令人惊叹,仅今年一年世界大学200强中就新增7所中国大学,比去年增长88%。电气与电子工程以及环境科学各自有4所中国大学分别跃居世界200强,年增长率分别达到44%和67%。
文科综合表现有待提高
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教育学和历史学的排名中,每项排名仅有不超过3所中国大学达到世界200强水准。在社会学中,中国仅有北京大学一所院校入选世界200强,今年全球排名仅有64位,与去年相比(37位),下降了27位。
英文名称:Journal of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3812
国内刊号:21-1397/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由中国高等院校房地产学者联谊会、《经济研究》编辑部和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2010年中国房地产学术研讨会暨高校房地产学者联谊会” 10月30-31号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由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虞晓芬教授主持,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陈杰教授、《经济研究》编辑部常务副主编郑宏亮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张永岳教授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研究员作了“中国货币信贷政策和房地产市场”主题报告,深入分析了货币政策变动趋势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清华大学水利土木学院副院长、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教授作了“住房价格统计指标体系与住房价格研究”主题报告,对我国住房价格统计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改进方法。北京大学不动产鉴定中心主任冯长春教授作了“城市化与房地产”主题报告,围绕城市化的内涵、趋势,城市化与房地产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介绍了研究成果。同济大学施建刚教授作了“以房价为核心的房地产市场分析”的主题报告,描述了住房价格“涨跌”的分析框架,并对住房价格走势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探讨。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贾生华教授作了“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动态与市场周期走势”的主题演讲,对当前宏观调控中的“限购令”、“房产税”等热点问题做了分析。华中师范大学艾建国教授作了“对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思考”主题报告,对经济适用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南京大学高波教授作了“关于房地产税制改革的思考”的主题报告,对开征房产税带来的预期效果,实施难点做了分析。最后,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虞晓芬院长做了“公共租赁房若干问题研究”的主题报告,对公共租赁定位问题、建设管理问题、进入退出机制做了精彩演讲。
本次大会共有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全国50余所高校、100多位学者集聚一堂,对提交的100多篇学术论文作了分组讨论与交流。小组讨论主题包括“房地产与宏观经济”、“房地产价格与波动”、“住房市场与住房保障”、“土地利用与土地管理”、“房地产金融”、“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房地产学科探讨与其他”。在学术论文研讨之外,大会还对房地产教育与教学问题进行了圆桌讨论,围绕“房地产投资与经营”、“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等课题教学中的经验、问题进行深入、热烈交流。最后,经过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优秀论文,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英文名称: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杨陵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1144
国内刊号:61-1404/T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教材建设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正式出版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材比较少,而且比较老旧,不够新颖。教材内容一般选择一些国外原版材料中章节或者与专业相关的科普读物。一般的形式是专业词汇在阅读材料后面列出,有对照的中英文,没有其他的相关解释,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不能全面把握。有时同样的单词在不同的章节具有不同的中英文解释,课本当中只是给出对照的中文意思,没有其他的解释,这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不够生动具体。缺乏时效性、灵活性,编排方面又过于注重系统性和严肃性,这些对专业知识薄弱、英语水平有限的学生来说困难较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材情况,笔者认为可以考虑自编教材。应充分考虑本专业的应用特点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使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相联系;还要考虑内容的前沿性和专业课程的互补及匹配。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之前,他们对专业英语接触较少,所以教材的内容要由浅入深,给学生缓冲的时间。同时还要介绍专业英语的文体特征,使学生对专业英语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另外专业英语的高频词汇和专业术语也要囊括进教材之中。文章内容要丰富全面,取材广泛,让学生接触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方方面面。还要有和学生比较贴近的一些工程的英文介绍等等。既要有学科基础知识、又要有前沿动态介绍、学术论文、招投标及施工案例等等。使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材既感兴趣,又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改善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英语时,自身也存在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不了解专业英语的目的和内涵,具有畏难情绪,不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甚至抵触专业英语课程,认为该课程的设置纯粹是为了为难他们。所以怎样改善这些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首先使学生明确专业英语的内涵。由于专业英语融合了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单纯的专业知识或单纯的英语学习就已经比较困难,他们的融合会更加困难。诚然这是多数学生的想法,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明确专业英语的内涵,也没有明确专业英语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专业英语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获得专业有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而且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才能够紧跟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应用潮流。另外学生毕业后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大量以英语为载体的专业英文文献资料,这也要求他们要能正确熟练的使用专业英语。再则,研究生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必须紧跟专业发展的前沿,对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要求非常高,而且研究生阶段是不开设专业英语教学,所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专业英语是非常必要的。对专业英语的有了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必然会有较大的改进。其次要使学生认识到对于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必须对专业英语课时的设置和时间段进行改善。课时较少,一般学校所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周课时只有两节,在这两节课过程中,教师很难展开教学,内容讲不完,教师只能加快进度,或者压缩内容。这样下来,学生犹如坐过山车,头昏脑胀的两节课下来之后,更没有兴趣可言。而且,专业英语的开设时间段比较靠前,一般在大三上个学期。这样一来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不足,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就会更难。所以鉴于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建议将学生的周课时设置为4节,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也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专业英语的开设要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这样学生就有了足够的专业知识的储备。最后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积极性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感觉专业英语没有什么用处。此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多应用,比如给学生看会议视频材料,当然是英文的行业会议,阅读英语文献、帮助写作英文学术论文或材料等,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多数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阅读和翻译为主,听说和写作训练很少;教学手段以黑板为主,结合少量的ppt进行教学。目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课堂气氛沉闷。而且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都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使学生成为中心,成为接受知识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堂是教学第一关,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配合学生进行讨论式教学。事先给学生分组,让学生准备好要讨论的主题内容。如,招投标合同、建筑施工图、建筑设计书等,并提供与之相关的英文资料供学生课堂准备。课堂上,让各组学生讨论问题,老师进行总结,最终师生共同得到答案。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来配合教学,将教学信息通过屏幕投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得到信息。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更为感官的直接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世界“QS排名”增长
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是《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的世界大学排名(简称“THE排名”)和英国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司的世界大学排名(简称“QS排名”);而我国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ARWU”)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从近些年的“QS排名”和“THE排名”来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几乎一直位列前200名。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也有不俗表现,均有进入前400名甚至挤入前200名。这说明我国高水平大学越来越受到国际高等教育界关注和认可。
“QS排名”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排名,是参与机构最多、世界影响范围最广的排名之一。2009年之前(包括2009年),QS公司和《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合作,曾推出有广泛影响的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自2010年,和《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合作终止,QS公司推行了自己独立的世界大学排名,即QS世界大学排名。
据了解,在201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上榜的中国大陆25所大学,分布在中国大陆东南部的13个省市。从2009年到2013年,中国大陆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数量从13所上升为25所,将近增长一倍。中国内地共有48所大学有一个以上的专业位列世界200强。同时,有95所中国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至少一个专业中被其他国际学者引用。
学校、学科发展有待平衡
根据QS2013年榜单,从专业看,中国大学在理工、科学、数学等方向的专业排名快速上升,有更多大学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的大学在材料科学、化工、机械、电气和电子工程、土木工程,以及数学、化学、统筹学、农学和环境科学上有超过10所中国大学得到世界认可,位居世界200强。其中,中国大学在材料科学上实力最强,有20所大学名列世界前200名。与2012年相比,仅材料一个专业,就有8所中国大学新入选世界200强,增长三分之二。此外,中国大学的化工专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也令人惊叹,仅今年一年世界大学200强中就新增7所中国大学,比去年增长88%。电气与电子工程以及环境科学各自有4所中国大学分别跃居世界200强,年增长率分别达到44%和67%。
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教育学和历史学的排名中,每项排名仅有不超过3所中国大学达到世界200强水准。在社会学中,中国仅有北京大学一所院校入选世界200强,2013年全球排名仅有64位,与2012年的37位相比,下降了27位。
在30个全球评比的专业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有超过60%的专业位列世界200强。其中,北京大学有21个专业位列世界50强,清华大学有16个专业位列世界50强。清华大学比北京大学有更多进入世界20强的专业。北京大学在现代语言、哲学和化学这3个专业世界领先,排在全球20强内。而清华大学在包括统筹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机械航空制造工程类、土木工程、化工的7个专业中都排在了世界前20名。
高校间差距扩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中国高校世界排名的增长既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也应该看到榜单中都是国内名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这一点在高校资产分布上的体现也尤为明显。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等部门的《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489所高校3478个校办企业的资产总额为3190.26亿元,相比2011年增长11.63%。虽然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但报告显示,高校产业资产规模非常不均匀,排名前20位的高校资产总额就高达2500多亿元,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校办产业资产已分别高达近千亿元和超过700亿元。
一、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内涵界定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适应学生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社会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和学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化需求的产物。因此,多样化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多样化的办学层次与多样化的教育水平;多样化的办学特色;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等。其中,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其实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多样化专业教育。多样化专业教育,不仅仅是多种专业的教育,也不仅仅是设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目录外的新型专业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专业教育之间的结构柔性化。原有的教育体系,尽管专业众多,层次分明,但相互之间的结构是刚性的。因而,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就是要打破这种刚性结构,面向对象,使教育结构柔性化。在优化的专业教育体系中,让不同潜质、不同能力和不同志向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发展渠道,这是有别于计划经济时代、精英化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一般理解是:不同的学校应该有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同一个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我们进一步认为:要让不同潜质、不同能力和不同志向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发展渠道,学校要创造条件,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等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与实践。具体而言,就学校内部而言,不同的专业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定位(如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管理型等);就某个专业而言,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就业趋向。
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实践
1.确立多样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1998年,学校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主要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工程、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宽厚、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基础型人才和学科交叉、知识综合、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并据此对各专业大类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化的目标与要求:对文理等基础性专业:以培养基础型人才为主,辅之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工科类专业: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辅之以工程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对经管类专业:以培养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辅之以具有工程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模式
“平台+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实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我们在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时主要抓了以下两点:一是进行“公共基础平台”和“公共选修平台”的建设,为人才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共性基础;二是设置灵活多样的专业方向模块,满足同一专业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目前,学院已设置有92个专业方向模块,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根据绍兴纺织行业发达,外贸纺织类人才需求量大的要求设置纺织品贸易方向;工商管理专业针对绍兴中小企业林立,但缺少中小企业管理经营人才的问题,设置中小企业运营管理为主要特色的市场营销方向。
这样的“平台+模块”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设置为形成我校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奠定了基础,我校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可概括为以下三种:
(1)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或专业群,采用灵活的培养模式。
对于具有一定招生规模的机械、土木等专业采用2+2的培养模式,即打通前二年的学科基础知识平台,后二年分流培养;在一些与地方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如纺织、化学等专业采用“3+1”(三年在学校、一年在企业)或“2+0.5+1+0.5”(学校与企业交替培养)等培养模式。
(2)在基础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开设教学实验班。
学校制订了以“宽口径、厚基础、有潜力”为特点的基础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自02年开始,开设了文理基础性专业的教学实验班,根据专业特点和不同的培养要求分别实施2+2、1+3或四年一贯制等培养模式。
(3)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科交叉,设置复合型专业。
充分发挥学校多科性优势,注重专业的学科交叉,工管结合,文理渗透,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目前,学校已设置信息与计算科学等8个复合型专业,培养既懂计算机又懂管理,或者既懂纺织技术又懂外贸,或者既懂土木工程又懂管理的等各类复合型人才。
3.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的保障
(1)在不断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推行“辅修制”、“第二专业制”、“转专业制”等有利于学生自主成才的做法,为实现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一套“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形成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为纠正以往对学生质量评价过分注重知识层面考核的倾向,学校现已对100多门课程进行了以强化能力、素质为重点的考核方式改革,如采取“自学考试认定”(规定部分专业课程的成绩允许学生通过参加自考认定)、“半开卷考试”(允许学生携带一张与考试内容相关的A4纸参加考试)、“学年论文或课程设计替代”、“操作考试”、“非第一课堂成绩抵冲”(以第二、三课堂活动中所获优秀成绩抵冲相应课程学分或纳入总学分)等多种考核形式,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目前,我校教学改革已经从由点到面的推广,进入到数量与质量的同步增长,成为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助推器。
(3)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在“能力、素质”层面,质量评价坚持“一点突破,全面开花”的方针。凡在第二或第三课堂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其成绩可相应抵冲课程学分或纳入总学分,以激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倾向。
三、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成效
1.实践成效
(1)自2001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各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在国家一级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6部。物理系97级学生陈刚的论文在国家一级专业期刊《物理学报》上发表并被SCI收录,此后又有18篇论文在SCI的重要期刊上发表,获得了专家的较高评价,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人文学院学生主稿的《十少年批评书》在最近的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02级学生卢瑾撰写了80万字的文学作品《星月宝鉴》,在网络上十分流行,影响很大。
(2)我校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浙江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等活动中曾获得100多个奖项。如2001年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以两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获得全省高校团体总分第三名。2003年,经管学院王仙兵同学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3)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学校获得了社会的认同。经过多年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如我学校生源质量逐年提高,一志愿填报率、录取率及平均录取分每年均有大幅度提升。如2004年我校二本、三本一志愿填报率达150%,文科和理科平均录取分数线均明显高于省定分数线,名列我省内同类院校的前茅。
2.理论成果
1.1立足于大交通概念下土木工程检测技术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部的成立,对大交通概念下的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一定的土木工程基本知识和检测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土木工程质量检测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工程检测单位、各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从事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机场、水运等工程的试验与检测、质量检验评定工作,也可面向大中型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或监理单位从事工程设计或管理工作。主要课程有公路施工技术、桥涵施工技术、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桥涵工程试验检测技术、隧道工程试验检测技术、工程测量、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仪器及设备等。具体的工作岗位或部门为:工程试验检测、工程施工、公路测设、工程养护维修、工程管理等。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为:具有识读和绘制工程结构设计图的能力;具有公路与桥涵勘测、施工放样和竣工测量的能力,达到中级测量工以上水平;具有土木工程试验检测的能力,达到中级试验工以上水平;具有从事道路与桥涵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能力,达到中级施工员的技术要求;具有编制公路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处理和协调正常事务的能力。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职业人:首先,应具备基本素质与能力,包括逻辑推理和数学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其次,应具备基本的职业知识与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现场施工技术问题,具有从事道路、桥梁、水运、机场道面、隧道工程试验检测的能力。再次,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拓展能力,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的能力、施工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与管理方法和公路养护的多专业技能。
1.2立足于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的办学历程及社会声誉
1997年,本院开始设置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专业;2004年,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本专业统一更名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试验与检测方向);2008年更名为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该专业历经十五年的办学历程,已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之外,土木工程系现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公路监理、港口工程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铁路工程技术等九个专业,形成较全面的、立体化的、高职高专层面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土木工程检测专业作为安徽省教育厅2008年批准的重点建设的省级特色专业。以本院土木工程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建设土木工程检测特色专业具有有利的先决条件。该中心现有专职教师29人,中、高级职称比例55.5%,双师比例95%,外聘兼职实训指导教师34人,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他们分别来自施工一线、工程管理、检测公司等相关部门。现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双师型”素质、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专业齐全的专职教师、业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省内知名专家、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建设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本院坚持“立通,服务行业,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精心打造“安徽交通黄埔”品牌,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吃苦,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毕业生就业质量一直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在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中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
2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探索的意义
教学探索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规律、原则和方法及有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3]。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4]。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教学探索,出发点是教学,归宿是人才的培养、就业的竞争力和未来职业的能力。归根到底,就是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式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人岗匹配的要求,培养社会急需的、动手能力较强的专门技术人员。
2.1理论意义
2.1.1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积极探索有效的专业教学方式方法,开展特色专业教学研究,对于巩固现有专业成就,开拓专业未来发展思路,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任何一门专业教学都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把握教学规律,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方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业绩。
2.1.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院的发展
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和衡量标准。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最终都要依靠教师为其本专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特色专业建设为教师开辟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这个舞台上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业界同行交流教研经验,探讨学科前沿,促进其专业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种教师培养的新形式———专业发展学校。专业发展学校一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同时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的发展[5]。
2.2现实意义
从区域背景和人才需求背景看,开展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探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公路交通提供安全、便捷、快速、可靠的保障,以满足将资源与市场、生产分工与合作紧密联系的要求,全国公路交通建设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安徽地处华东腹地,扼华中而东西,向来为东南沿海通往中西部的交通要塞。公路交通运输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全省交通建设总投资3200亿元。其中,铁路1400亿元(含城市轨道交通200亿元),公路1300亿元(含高速公路850亿元),航道、港口200亿元,民航50亿元,管道80亿元,综合交通枢纽170亿元[6]。巨大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急需大量建设人才,实行学历证书和多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模式,毕业与上岗“零距离”,树立培养满足社会“急用”、上岗“实用”的新型人才观、以适应具体岗位及岗位群的能力结构需求的“综合岗位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质量观和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今后几年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将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土木工程检测专业人才紧缺,施工单位、检测单位、监理单位等都需要相当数量的土木工程检测专业人才,在毕业生招聘会上,出现明显的供不应求现象。该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是将现有的桥梁、隧道、机场、道路等的检测技术向港口、航道、船闸检测技术方向拓展,培养的人才在全省交通系统形成“水陆两栖”、一专多能的试验检测技能型人才,从而形成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的特色,使该专业在本地区达到领先水平,为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3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成就
3.1形成“模块化”特色教学
就目前而言,“模块化”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在教学改革的呼声中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中。但相对于传统的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来说,尤其是我校的高职教育中,一直沿用传统的分课程、分章节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概念一旦进入检测专业教学领域中,必定会引起新的教学思维和突破。将检测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几大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土木工程建筑材料试验模块、桥梁与隧道结构检测模块、公路、市政、机场道路现场检测模块和港口、航道与船闸结构检测模块。每个模块实行导师负责制,全面负责该模块的教学与学生考评。
3.2打造精英教学团队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带头人和开拓者,组建一支创新能力强、协作意识强、知识资源强的教学团队,方能切实提高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本院把对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最终落实为对教师的培育培养上:一是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育培养,在学历进修、科研经费、职称评审上都有一定的倾斜和照顾。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撰写学术论文,申报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会议,以科研促进教学,切实提高检测技术专业实验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所有青年教师都要努力做到“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两条腿走路。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培养,“双师”型人才是特色专业发展的灵魂,委派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引进优秀的企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在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中,有计划地选派5名教师走向生产一线锻炼。三是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培养,选拔检测专业带头人1名,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输送2名培养对象到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参加精品课程建设的培训与学习。建设结构科学合理的教学梯队,具体表现在年龄、教龄、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只有化解这些结构性矛盾,才能突破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向更高、更宽的平台发展。
3.3完善成熟的实训条件
检测技术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模块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训、专项培训、顶岗实习等。具体有:道路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测量综合实训、公路工程认知实习、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认知实习、水运工程质量检测实训、机场道面试验检测实训、隧道工程试验检测实训、桥涵工程试验检测技术专项培训、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专项培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前期工作、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答辩。拥有专用实训基地建筑面积5200平米、具有真实或模拟现场的专用实训场所10000多平米。建有工程测量、检测、力学、水泥、水泥混凝土、沥青、沥青混合料、集料、工程地质、建筑结构、工程CAD、勘测设计等实训室;同时拥有安徽交院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安徽交院公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安徽交院公路设计事务所3个校内综合实训基地。通过多年加大投入,扩建场地,现已基本建成实验实训设备先进,融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开放式综合实验实训中心,2007年被交通运输部行业技能鉴定中心确定为安徽“交通行业技能鉴定站”。而且是安徽省交通系统唯一的试验检测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具有校企深度融合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新建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38个;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实训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3.4提升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本着“立通、服务社会、互动双赢”的原则,本院检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始终以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服务地方交通建设。利用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参与生产、项目咨询、技术开发、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社会化”,增强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把学院建成安徽交通行业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基地、干部和职工继续教育基地、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和安徽高职教育的“双师素质”培训基地。本院受安徽省交通厅工程质量监督站委托,长期举办全省试验检测人员培训班,为我省交通建设一线培训了大批试验检测技术人员。
4结束语
在参与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深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感受:
4.1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集体工程,是一项团队成果需要凝聚团队的向心力,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团队成员协商分工,尤其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充分体现合作的重要性。专业教师各有所长,搭建能够让教师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发挥聪明才智,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还要开拓思路,注意多专业的结合,检测技术专业与土建其他专业的密切结合。
4.2特色专业教学探索要量力而行、切实可行结合本院的客观实际及检测专业建设现有状况,采用恰当适合的方式方法,因地适宜、因材施教开展教学研究。每一届学生、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和素质都参差不齐,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整体划一,要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符合本院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尽量细化、具体化,讲究针对性、实用性。适当把握教学难度,既能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这个“度”的把握实属不易,需要教师运用智慧,结合教学实践用心体会与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