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童年趣事初中作文范文

童年趣事初中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童年趣事初中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童年趣事初中作文

第1篇:童年趣事初中作文范文

要想提高初中作文的实效性,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借助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作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实效性 初中 作文 教学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作文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大难题。初中生阅历少,还没有形成积累素材的意识。因此,在作文面前遇到的问题一直都是没思路、少素材、没亮点、没逻辑性。但是,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由于很多教师还未发现作文教学的策略,无从下手,甚至不喜欢抓学生的写作,除了考试,很少对学生们进行写作练习,这样很容易导致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偏低。那么,应该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呢?又成为广大教师研究的新的课题。下面,我将根据我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

作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开放性,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作文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元素,丰富作文课堂的学习环境。所谓的有效的教学资源就是指借助多媒体技术、借助相关影片、借助周围的环境或者借助自己的实际生活谈感想等。其实,作文素材的积累都是来自于生活当中的。如果教师能够恰当的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一般是采用让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的方法。因为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写景的文章,借助“景”是最容易抒情的。每次遇到这样的文章时,我都会带领大家走进大自然,体验生活中的“美”。我认为“大自然”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这种基于情景的所思所想,是最容易让学生们接受的,能够让学生们更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当然,还有很多有效的教学资源。下面,我将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进行说明。

比如,我们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的时候,这一单元的同步作文是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在写这篇作文的时候,除了让学生们借助大自然中的写作素材,同时还可以有效利用课本中的资源,因为课本中涵盖了很多非常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在写作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如朱自清的《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段话是很典型的写景语言,但是每一句话都带着作者的感情。这段话中还运用到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因此,当学生在完成此次写作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们也采用同样的修辞手法,为自己的作文增添色彩。当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们多欣赏一些写景的文章,体会作者是如何来抒感的。或者为学生们展示一些恰当的描写景物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重视写前指导,有效引导学生写作

很多教师在进行写作课的时候,都不重视写前指导,只是给学生们留一个题目,然后学生自己进行写作。每次等学生出了“问题”再去诊断,其实,这时候已经晚了,因为学生们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思路是很难纠正的。因此,我认为想要真正地提高写作的实效性,重视写前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动笔之前,一定要先让同学们对这篇作文进行分析,多看一些相关的优秀的文章,并让学生们交流这些文章都好在了哪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这些都是很容易影响学生写作的。同时,要让学生们弄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只有目的明确了,才会写出好的文章来。所以,当学生们有所感悟的时候,再让他们动笔写,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写课本中《童年趣事》这篇作文时,首先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次写作的目标。本次写作主要是写童年的一件趣事,内容应该具体,流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让学生开始写作之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们欣赏歌曲《童年》,勾起学生对自己童年的回忆。然后教师板书课题,再带领大家分析课题。师:读了课题,你认为这篇作文在选材上应该抓住哪个字?你是怎么理解“趣”这个字的?当教师带领学生解读完课题之后,再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把“趣”进行扩展,如:意趣、情趣、乐趣等。当把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由命题。这样教师在写作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学生就会更加顺利、高效地完成写作目标。

三、重视对学生作文的修改

当对学生的作文批改完成后,应该做适当的点评。当遇到个体的问题时,可以单独对学生进行指导。当遇到普遍的问题时,就要在全班进行讲解。当遇到学生写的优秀的文章时,要当作范文来读,这种方法不仅对作者本人是一种激励,对其他学生也将是一种激励。

比如,在批改“抓住特点介绍动物”这篇作文时,我首先将学生的作文进行整体的批改,然后挑出一些个别的问题,和对应的学生进行交流。然后对一些普遍的问题通过“ppt”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认真带领学生分析哪些地方出错了,为什么出错。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这样,通过集体修改,更能快速地解决问题。当学生意识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在下次写作中就不会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因此,我认为,修改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总而言之,想要提高初中作文的实效性,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借助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作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琳.过程写作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干亦晨.初中语文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唐玮.人教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4

第2篇:童年趣事初中作文范文

台湾成功学大师黑幼龙说:“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很快就灿烂绽放,有的花则需要漫长的等待。始终坚信,每一朵花,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花期。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用心呵护,用爱浇灌,必能待得朵朵花儿的美丽绽放。

初一伊始,有这样一朵花走进了我的视野……

刚开学,就有老师反映班上的俊楠上课时很随便,作业也不做。我找到他,在走廊里简单交流时,就有两个学生很奇怪地说:“老师,你还管他?我们小学老师都从来不管他的。”我很惊异地看着他们,再看看俊楠,他神情中闪过一丝羞涩,但转而又变得淡定了。“这是真的?”“嗯。”他略显迟疑,转而又肯定地点点头,“我们小学老师从来不管我。”

我心中一凛,一个孩子自己讲出这样的话,该是件多么残酷的事啊!我一把搂过孩子的肩,动情地说:“老师心里真难过,从今以后,老师会加倍地关心你,爱护你,帮助你,好吗?”俊楠诧异地看着我,眼中闪过一丝光亮,稍作迟疑,但转而还是勉强地点了点头。

毕竟小学时荒废的东西太多了,就我所教的语文学科而言,他小学时的最高得分没超过10分,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次考试,他的语文是7分。如何让孩子重新点燃学习的信心,我一时感到很棘手……

终于,机会来了!那是一堂作文课,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在写《童年趣事》,俊楠却托着腮,呆呆地看着窗外。我走过去,弯下腰,轻轻地对他耳语:“快写啊,要不来不及交啊!”他回答得很简单:“我不会写作文,小学时我从没写过作文。”我愣住了……

下课了,我把他请到办公室,微笑地说:“小学时没写过没关系,但只要现在开始写就还不迟!”“我不会写!”“没事,老师和同学都会帮你。”我请来班上先前嘲笑过他的一个他的小学同班同学,然后对俊楠说:“你会讲故事吗?”他点点头。“那就把你童年最好玩儿的一件事讲给我们听,一定很有趣,我们好想听!”他低头沉思了一会儿,断断续续地开始讲他儿时养小鸭子的趣事,越讲越流畅,以至于眉飞色舞。讲到和鸭子游戏时,他手舞足蹈;讲到鸭子死时黯然神伤……那名同学边听边记录着。讲完后,我让那名同学读给俊楠听,“俊楠,其实你会讲故事的,作文就是把你讲的写下来啊!”我鼓励道。“俊楠,真看不出来,其实你挺会讲故事的啊!”那名同学也由衷地赞叹道,俊楠眼中有了一丝得意……

作文讲评课上,我绘声绘色地朗读了俊楠的故事,并请班上几名同学点评,同学们的评价很高,俊楠很开心。我适时地说:“这是别人帮你记录的,如果你自己把它记下来,那就更好了!”同学们的掌声很热烈。这以后,他开始写了,50字,100字……进步越来越大,他学习的信心也不断增强。其他老师也反映他有进步。

教师节那天,无意中发现俊楠在我办公室门口徘徊。“有事吗?”我把孩子请进来,他腼腆地把背在身后的手举到我面前,手中是一朵异常美丽的玫瑰!“老师,节日快乐!”我心里暖暖的,接过花,拍拍孩子的小脑袋,“谢谢你,可爱的孩子!老师很喜欢!老师更想说,你是老师心中最美的花!”

后来,孩子不断努力,终于成功地考入了专业技术学校,这朵花儿也许花期稍长了些,但,最终还是美丽绽放了!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给成长一些时间,予教育一分等待,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第3篇:童年趣事初中作文范文

一、以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将学生的思维聚拢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出师表》时,我首先播放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在教学《隆中对》时,我又选择了刘欢演唱的《哭诸葛》,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战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形象历历在目。强劲的旋律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着新课的开始。 当然,使用音乐辅助课堂教学要符合课文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营造或宁谧、幽深、肃穆、悲壮;或幽默、轻松、凝重、哀婉;或热烈、冷峻、活泼、欢快的课堂氛围。如《三峡》的雄壮,《金色花》的静谧,《背影》的凄楚等等。以音乐导入新课,音乐运用恰当与否,是这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二、以乐曲烘托朗诵,激情随之飞扬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作品描绘的千情万态和感情基调。把这种活动长期运用于语文课堂,能使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美的境界,提高创造能力。实践中,配乐朗诵是使用得最多的教学手段,使用得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朗诵《散步》,可配上理查德森的轻音乐,体会“家”的静谧和柔美;朗诵《纸船》配上《寂静之音》,感受“自然、童真和母爱”的轻盈与缠绵;朗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配上古筝乐曲《行云流水》,由于使用阮乐器演奏,奏出的乐曲类似哭腔,当如泣如诉的乐曲传出时,当音乐迸发出悲伤的气氛、情绪缠绵悱恻时,课堂里的气氛一下子就低沉了,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融进了音乐中,把朋友间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心情读出来了。

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景,使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我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

三、以音乐渲染情景,深入理解课文

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教学效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音乐这个媒介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进入想象的天空,给学生充分的享受,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分析完《水调歌头》这首词时,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苏轼的苦闷心情,我播放了配乐而唱的《明月几时有》,学生沉浸在音乐声中,将心比心,体味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到抑郁惆怅之感。随着乐曲舒缓的节奏,学生又能体会到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人间最美好的祝愿,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在教学必需时,教师可以自己清唱,学生也可以自己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学生的思维驰骋想象开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音乐辅助背诵,生动展现情景

初中学生背诵任务可谓重矣,要想让学生轻而易举全背可谓难矣。为了减轻学生的背诵难度,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如:《水调歌头》、《满江红》、《蒹葭》(《在水一方》)、《虞美人》、《一剪梅》,直接用“以唱代教”, “以唱带背”的方法进行教学。歌唱熟了,诗词自然也背熟了。五、以乐曲引导写作,展开丰富想象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可以说音乐是流动的文学,其中的美妙,我们可以流泻于笔端。不同风格的音乐,可以使我们的内心感受到不同程度的震撼,只要细心聆听,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同样可以使文字在音乐中飞翔。

一次,当我在黑板上写下《童年趣事》的作文题时,孩子们都傻眼了,有的说:“我都初中了,以前发生的事我都不记得了。”也有的说:“我现在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很少有玩的机会,哪会有什么趣事?”……见他们那么无可奈何,我笑了笑说:“没关系,老师来帮你们找回童年。”我点击电脑,只听得传来:“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深深地叫着夏天……”歌词中的每句话无不折射出孩子们童年的喜怒哀乐。此时,教室一片寂静,大家都在认真地倾听着。当我再次翻启他们的作文本时,一件件趣事令我忍俊不禁。

第4篇:童年趣事初中作文范文

一、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如果对写作没有兴趣,就很难写出优美的文章。只有让学生尝到写作成功的甜头,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才能把写作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1.命题作文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农村初中生知识面相对较窄,作文水平也相对较低,对他们要求不易过高。作文题目若比较抽象、深奥,大而宽泛,学生容易被吓倒,不知从何入手,就会感到为难,写好作文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尤其是初一学生,写作更应从易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命题要浅显、具体,贴近生活实际,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敢于下笔,能写出具体、充实且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比如《家乡趣事》,学生一般都能根据自己在农村经历过的有趣的往事,写出亲切自然、富有感情的文章来。

2.讲评作文鼓励为主,增强学生写作信心

在作文教学中,尤其在作文讲评课上教师要多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提高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因为只有恰如其分的、充满鼓励的批改与富有启发性的评论,才能将学生写作的灵感激发出来,学生的写作动力才能源源不断。有些学生的文章也许写的很一般,但也要善于发现他们在某个方面的优点,哪怕是一个字用得好,一句话写得妙,我们都要在批语中给予鼓励和表扬。实践证明,只有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提高。当然,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缺点、错误,也必须要认真地修改和毫不留情地指出,但要尽量做到少批评、多鼓励。

二、指导学生仿写创新,逐渐掌握写作之道

初中生写作文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处于入门的关键阶段,教师要讲究“于无法之中求得法”,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作文之道,搞好创新。

1.提供仿作范文,启迪学生思路

范文能起到引路作用,农村初中生学习写作时,可以从范文中学习很多东西,如写作手法、材料整合、遣词造句等。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走出作文的窘境和尴尬,逐步开始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并愿意写作。但是仿写时,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不要抄袭,不要拘泥于范文的格式,要引导学生在模仿中不断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并在创新中不断进步。

2.鼓励模仿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课文都是名篇或者节选下来的,经过严格的把关和审核,这些文章无论是语言运用、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写作技巧,都值得模仿。但必须指出的是不可生搬硬套,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不同水平、不同的写作目的来要求学生模仿,可以先模仿简单的遣词造句,而后模仿整个文章的谋篇布局、写作技巧。如在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学生再写《有趣的童年》《童年二三事》时,就可以活学活用该文写景状物的写法,也可以选用其中一些好的形容词和动词,把描摹的景物和动作准确生动地写出来。

三、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多读勤练

要想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仅靠一间教室、一支粉笔和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课余时间必须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有益的各种书刊读物,指导学生养成细致观察事物,勤于练笔,多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把阅读、观察与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切实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尽管农村中学生的阅历不深,知识面窄,但生活面很广,他们拥有广阔的田野,丰富的农村语言,别样的农村生活,不同于城里孩子的深切感受,他们拥有城里孩子所没有的快乐和经历。罗丹说过:“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农村的世界虽然朴素但也是五彩缤纷的,只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只要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多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就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蕴含真情实感的好作文来。

1.细心观察生活,做生活有心人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前提。”要想把文章内容写得充实具体,就离不开观察思考与表达训练。我们周围的人、事、景、物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只要善于观察思考,就能捕捉到有用的材料。只有对某一事物观察较为仔细,有切实的理解,才能准确地反映它,才能解决作文中“无话可说”的尴尬。学生应把观察思考所得有意识地储存和积累起来,并写好观察日记,及时记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教师还可以结合单元作文教学要求,为学生制定不同阶段的训练内容。如教写人单元的课文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写一写人物肖像、心理、行动、神态、语言等观察日记片断。学生写日记压力小,负担轻,进步也很快。学生只要坚持写日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人、事、物并及时写出观察日记的习惯,写作时就会有写不完的东西,就会文如泉涌,欲罢而不能。有些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记日记前不知道留心生活,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记,写起作文来常常是生编硬造,现在虽不敢说写得很好,但已感觉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也能在文中表达得比较自然了。”

2.指导学生多读书,注意积累素材

农村有些初级中学图书馆藏书不足,使得学生不能正常借阅。为了弥补学生无处借书的缺憾,我采取了各种方式,如在班上办“图书角”,组织全班学生把自己的藏书交到班级,并由责任心强的学生来进行管理,这样一个班级就能有上百本书籍报刊杂志供学生轮流阅读。有了这些书籍就不愁学生没书可读了,这样教师就能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了。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勤于积累材料,要求学生注意摘录好的词、句、段,写好读书笔记,以备日后写作时借鉴参考。手抄报对培养学生爱读书、勤写作的习惯,以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都大有裨益。因此,我还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并定期检查评比。手抄报的主要来源就是课外书籍中的文章,而要办好手抄报,又会促使学生去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不断积累有用的材料。久而久之,就会稳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

第5篇:童年趣事初中作文范文

听、讲、读、写故事,可以开启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得到令人愉悦的审美感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故事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思想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听故事,启心扉

传统文学与历史是紧密联系的,从文史分家自成体系后,也仍然是以事为主、以文记事、事文并茂。教材中选录了许多这样的例子。诸葛亮、鲁智深、孙权、吕蒙、陈胜、吴广、孔子……然而这些人物如若没有传奇的经历、叱咤风云的人生,何来感染力?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给学生一些经典史实,用鲜活的故事来启迪学生的心扉。其实,生活才是最好的故事书,教师应当让学生听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课文内容进行比较,能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如讲读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时,我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先讲讲他们的童年趣事,共同回忆爬山、野炊、钓虾、摸鱼等许多有趣的往事,与课文中的“平桥村的乐事”进行比较,既有助于理解文中洋溢着的生活情趣以及作者对那段生活的热爱之情,也有助于理解小伙伴们身上善良好客、纯朴无私的美德,从而获得灵魂的陶冶。

二、说故事,练口才

语文教学方法中对学生影响最大或者说最长远的当数讲故事,讲故事比赛争当故事大王是许多人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而长大了还能不能讲呢?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交流对文章的总体感悟,既锻炼了口才又巩固了所学。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本身完美流畅的线条,不正是戏剧性故事的再现吗?有人说老师是导读,学生是演员。读什么?就是故事。讲的内容可以是今古奇观、街巷小事、人间沧桑,故事可大可小、风格亦谐亦庄。我在讲解《斑羚飞渡》一课时,穿插了一些能体现奉献精神的事例,如抗灾英雄、感动中国人物故事等。但没有讲出新意,未能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课后,有个学生给我提供了美国大片《垂直极限》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家三口在攀岩时,突然发生意外,绳索上的钉子从崖缝中崩落,剩下唯一的一个钉子,也是吱吱作响,随时都有可能脱落,绳索上一家三口人的性命危在旦夕。为了减轻绳索上的重量,保住一对儿女的性命,父亲毅然命令儿子削断了悬挂自己的绳索,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美丽、父爱的崇高。故事与课文内容十分吻合,主题极其相似,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果我能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讲讲自己的感悟,引出这些生动新颖的故事,定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冲击和震撼,课堂效果自然更好,学生的口才也能得到锻炼。

三、读故事,积素材

宋代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微取,厚积而薄发。的确,世态人情、百态万象,光靠听、说还不能实现“厚积薄发”的目标。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治愈学生在表达中出现的内容陈旧、语言枯涩、人云亦云等顽症,重视对材料的积累,无疑是一剂良方,而故事则是一味主药。上至历史典故,下至街头巷议,都可常读常诵,最好进行摘录、摘要或缩写加工。在积累的过程中,既可享受美趣,又可陶冶身心,何乐而不为?只要持之以恒,多积累,多体味,小小故事也能读出生命的真谛,产生心灵的感动,从而使你文思如泉涌,出口成章,让语文学习“活”起来。

四、写故事,创精彩

如何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一个问题,而写故事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把钥匙。首先要懂得用故事引故事,许多学生写作文时下笔艰难、内容空洞,这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不深有关,许多感触如水过沙石,不留痕迹。这时,借鉴一些简明而又含蓄的故事可以得到启迪,产生情感的共鸣。如班上的生活委员在练笔《成长的烦恼》中,流露出自己的工作既辛苦又得罪人的消极情绪,有了辞职的想法。后来,她听到一个故事从而改变了态度。有人问三个泥水匠:“你们在干什么?”甲说:“砌墙。”乙说:“挣钱。”丙说:“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建筑。”通过这个故事,她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正视平凡,积极进取才能有所作为。引用这样生动地记录生活的故事,能让学生得到人生的启迪。

第6篇:童年趣事初中作文范文

关键词: 初中作文 写作素材 课本

内容单薄,空洞无物,材料不丰富,内容不充实,已经成为学生写作的瓶颈。究其主要原因,是平时缺少积累,甚至没有积累。文章要言之有物,就必须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只有在熟练掌握丰富材料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写出内容充实、言之有物的文章。对于写作者来说,没有材料,好文章从何而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亦如此,如果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材料过于陈旧贫乏,写作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即使拼凑出来,作文内容也是平淡、枯燥的,满篇假、大、空。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没有材料的文章,是空泛抽象、干瘪无力的;材料用得不够的文章,是单薄、瘦弱的。一切真正有价值的好文章,都是在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文章内容厚实,读者获益匪浅。

如何才能拥有一定数量的写作素材,真正找到下锅的“米”呢?当我们正为寻觅写作素材而劳苦不堪时,却往往忽略了“教材”这个巨大的素材宝库。一味把拓展材料的视野放在课外是不现实的,因为学生的时间、阅读量毕竟有限,相反,巧借语文课本中的素材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个有效途径。语文课本是一座素材金矿,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多是文质兼美、堪称典范的文章,内容大多贴近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它们题材、体裁、风格等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和时代感,这当中自然隐含着丰富的写作源泉。如果我们深刻理解并且准确把握课文的精髓,领悟并运用前人优秀的写作成果,课本就能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为写作平添一抹亮色,提升文章档次,写作就会别有洞天。下面从“写什么”和“怎么写”两方面来谈谈如何从课文中找素材这个问题。

1.写什么?语文课本告诉我们,“亲近文学”、“金色年华”、“风俗人情”、“多彩四季”、“童年趣事”、“动物世界”、“至爱亲情”、“小说之林”、“人与环境”等都可以入笔。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主题,可以通过一棵长在燕园幽径上的古藤萝在新旧两个社会的不同遭遇来表现;可以通过一只鸽子偶尔闯进阳台后,引起主人要不要封阳台的思索来表现;还可以通过一座城市是否有属于自己的标志性小动物来表现――角度可以多种多样。看了这些,我们的思路是否变得开阔了些呢?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俗语、诗文、文言句、精彩片段等都是重要的写作素材,我们可以将其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如有一位同学在习作《我美丽的家乡――扬州》中这样写道:“不必说风景如画的瘦西湖,典雅古朴的亭台轩榭,也不必说玲珑精致的个园,单是那垂柳依依的古运河一带就让你流连忘返。”这显然借鉴和仿照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段,但运用在这里恰到好处,既突出了扬州景色的旖旎多姿,又显示他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让老师眼前为之一亮。

2.怎么写?初中作文应该以写人记事为主,那怎样写才能比较出彩呢?平日的作文往往是叙事平淡,人物形象不鲜明。要把人物写得鲜活生动,可以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入手加以刻画;叙事要有波澜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然而一旦动笔总不得要领,依旧写不出传神动人之作。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回归课本,把课本中的文章作为范例,仔细揣摩,掌握方法,努力从课本中寻找素材。

(1)扣住人物的特征。高尔基在《童年的朋友》一文中这样写他的外祖母:“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这些描写细腻、准确而传神,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勤劳能干、性格开朗、充满爱心的外祖母形象。“大猫”的比喻既新鲜又奇妙,不仅没有破坏人物的形象,反而因为真实而增添了美感。同学们肯定也写过关于外祖母或者祖母的文章,比照一下,就会发现差距,也能找到写作的切入点。再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里鲁迅先生并没有去描写孔乙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等,可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的老书生形象。所以说,刻画人物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而准。

(2)注重细节。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写文章也同样如此。《往事依依》中国文老师朗读时“头和肩膀左右摇摆着”的细微动作深深打动了于漪,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先生的一个“嗤”和从眼镜上边射出来的“鄙夷不屑”的眼光,令读者在愤慨的同时又对旧毡帽朋友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契诃夫的《变色龙》通过对军大衣细节的描写,把奥楚蔑洛夫那种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沙皇俄国的黑暗社会现实,无情地鞭挞了沙皇走狗的丑恶灵魂。由此可见,“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明显性、主题的深刻性”。它虽然只是“故事情况”中最细小的一部分,却是“描写得出色的细节,且能使读者对整体――对一个人和他的情绪,或者对事件及对时代产生一个直觉的、正确的概念”。

当然,生活处处皆有“米”,这里是说利用好语文课本,多思考、多积累,厚积薄发。要想在考场中夺魁,平时就必须巧摘妙撷。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广泛阅览等都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提笔时才能挥洒自如。要写自己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感受平凡生命的非凡价值。

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主旨。选材时,要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严格区分主次,确定取舍。一方面要善于抓取主要材料,辅以相关材料,另一方面要大胆取舍,只要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多么生动,都要坚决舍弃。而对于最能表现中心的典型材料,则要用墨如泼,浓墨重彩,以繁胜简,从而达到内容充实的目的。

2.力求新颖。材料贵新,但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或新鲜事,也可以是普普通通的凡人俗事。只要有闪光点、动人处,可挖掘、可发挥,就均可入文。

第7篇:童年趣事初中作文范文

一、认识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着力点

要在课堂教学中渗入情感教育,首先要明确可以实施课堂情感教育的几个方面。一般说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渗入情感教育: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情感投入和认知倾向等都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并且始终本着从学生需要出发的态度就会深刻地感染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正能量,增强学习的动力。从学生角度看,情感教育主要体现为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产生的价值取向,以及获得的内心体验。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内心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教学内容角度看,情感教育则表现为课文中情感诉求,以及文字中蕴含的情境和境界。

二、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1. 从教学内容出发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来自大家名作,有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历史积淀,是值得我们细细玩味的。如何使这些教学内容成为实施情感教育的突破口,教师以及学生应仔细研究。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发端者,对课文内容必须相当熟悉。这种熟悉不仅包括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精确把握,还包括对课文内容蕴含的丰富情感的把握。例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为什么作者在孔乙己出场到离开都写到众人的笑声?”引导学生体味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并鼓励学生讨论提问,加深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感受,从而领会这篇小说包含的丰富情感,即作者对旧的科举制度的控诉。另外,教师还应创新教学手段,将现代科技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更加人性化和多样化的载体揭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教师和学生还要回归到课文内容中去,将自己获得的感悟运用到课文的再分析中,从而实现情感教育成果的最大化。

2. 挖掘课文隐含价值,引感共鸣

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通过课文传递某种情怀,这种情怀包括爱国主义情怀、家的情怀、朋友或者爱人之间的情怀等。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中的这些情感就可以很好地发挥情感教育的价值。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就必须进行充分的前期备课,深入体会和挖掘课文背后所隐含的情感。无论是古人的文章还是近现代的名家大作,其中蕴含的情感都有某些相通的地方,为此,教师可以融合古今作品,向学生传授一种能引起共鸣的特殊情感。初中语文中已有不少这类古今优秀大作。比如,教师在教授课文《三味书屋》时,可以对鲁迅先生描写童年趣事的细节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传递一种留恋童年美好生活的情感。又比如,在教授课文《愚公移山》时,可以着重分析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引导学生体味对话背后隐藏的深意,从而传递一种坚持不懈和永不放弃的可贵品质。总而言之,引感共鸣是挖掘课文隐含价值的目的所在,而引感共鸣则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确立对待世界的正确态度。情感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通过师生之间长期的合作和努力才能显出其巨大作用。

3. 丰富课堂练习方式,准确表达自身情感

第8篇:童年趣事初中作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创新研究

前言

新课标旨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以学生为核心,积极主动地开展育人工作。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发展为前提开展工作,教师在设置教学模式上,力求模式新颖、教学语言丰富、教学氛围轻松民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爱上语文,通过学习、体验、互动、思考等环节寻找学习中的乐趣。因此,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能够摒弃应试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有关键作用。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方式依旧存在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工作中,不仅肩负课堂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更要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则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与信息,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了无生趣,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使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学习能力以及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只会照本宣科,机械性模仿、死记硬背、对知识也处于一知半解的现状,这样学生素质整体低下,没有创新意识,学不到除课本以外的知识,丧失求知欲,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

2.农村经济条件制约教学发展

由于我国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以致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教师资源缺乏。这些不利因素在农村学校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农村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十分艰难,现代化教育在农村宣传力度不够,这些也是制约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性问题。教学资源极度匮乏,没有供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或图书过于成旧,甚至缺页断章等原因不能正常阅读。由于农村发展较为落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对信息化教学仪器知之甚少,即使听过,学校经济条件也难以支付,老师很少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所以学生们获得语文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阅读语文书。学生难以获取课本以外的语文知识。

二、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落实语文教学

每个学科的知识点不同,新课标对每个学科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我们了解新课标后,结合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摒弃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严格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学生就是核心,充分带动他们学习,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能够积极主动的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故而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由之前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是一个性质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丰富了课堂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模式的创新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教师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创造一个敢于发言,敢于作答的学习环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一问一答”的局面,将学生思维调动起来,对教师不再盲目听从、被动的去接受课本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教师能够积极创造新颖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标的核心内容。

2.合实际条件,推动教学创新

农村学校受先天条件的限制,造成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单调乏味的现状。教师难以形象生动的演绎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也十分贫乏。在先天条件不足的环境下,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结合人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举例教学,生活中自然风景、飞禽走兽、人物民风都是“活教材”,这些“活教材”学生认知度高,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活环境能够做到感同身受,对这些知识也能理解的更透彻,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也大有裨益。例如七年级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人教版)中提到的大山,这些课文内容针对山区的学生是再熟悉不过的景物了,是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还有八年级初中语文《绿色蝈蝈》(人教版),这篇课文十分生动有趣,教师可以与他们讲述蝈蝈的生活环境以及相关故事,这些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教师在讲授这样的知识就可以事半功倍。

3.增加阅读量,促进语文知识吸收

教师在上七年级初中语文《童趣》(人教版)时,一方面尽可能生动有趣的讲解课本知识,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上台讲述童年趣事,分享经验。课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如果缺乏图书,可以召开主题班会,让大家将自己最爱的书籍带到学校,学生之间互相传递借阅,同时还可以分享阅读心得,促进学习与交流,这样的教学环境也为学生创造了学习合作共赢的能力。

此外,教师在校园里创办黑板报,鼓励学生创作,将优秀的文章贴到各处通知专栏中展示,供其他学生阅读借鉴,将爱好创作的学生们组织起来创建文学组,定期开展有关文学的活动,例如诗歌朗诵,作文竞赛、辩论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也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对农村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应结合实际,着眼于未来,注重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可以考虑跨界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语文这一个领域,让学生可以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学习、梳理知识脉络、思考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观念,努力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尤其如此,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规律可循,为以后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参考教学模板,也为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学模式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尚越.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调查与实施策略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4.

第9篇:童年趣事初中作文范文

恐惧和爱是一个人身上最真实迫切的感觉,是身体移动的内在轴心。

沉默而静谧,不被察觉,暗暗潜伏,充满力量。

它们在关键的时候推我们走向自己都不能预料的方向。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我们怕的或许不是上一代人怕的东西。但实际上,两代人的血液里,有一种亲缘紧密相连。作为单独的个体,每一个人从睁开眼睛的那一瞬间就开始面对世界,面对一个大大的、看上去很复杂、环绕在周遭每个角落的客体世界。一个人,面对一个世界,张力由此而生,怕与爱也由此而生。如果说上一代人的恐惧是不知道哪里安定落脚,那么我们这一代人的恐惧就是面对船只井然害怕被塞进已有的航道。他们怕的是看不到终点的旅行,而我们怕的是看得到终点的旅行。两种恐惧都来自主体内部本能的抗争,来自对命运的微弱挣扎,不愿被动地被抛撒,不愿失去个体作为个体的最后的真实。这种同源的恐惧与希冀将我们和上一代人紧紧相连,又彻底推开。他们希望我们在乎的,我们不在乎,他们试图紧紧抓住的,我们试图抛开。

在人类的躯体上,感官记载着本能的演变。我们怕黑怕火,但忘了前因后果。我们怕死,但没见过任何一场屠杀。我们的皮肤刻着祖先的爱,但头脑一片空白。生命的本能代代相传,在不同的时空呈现不同的面貌。感觉遗传而记忆非遗传,在我看来,这是人类演化最神奇的一点。

两重误解

2002年春天,我得到第四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之后顺利考入大学,很长时间没有写作。

客观地说,我从小就不是一个拥有讲故事天赋的孩子。我从来没有过像萨特那样,在童年的臆想空间中策马平川,仗剑天下。我不善于讲故事给别人听,不会应用语言的奇诡,也不懂得即兴演绎,即便是复述刚听来的小趣事,也往往讲得平铺直叙,兴味索然。

我从小喜欢看书,看很多童话、侦探小说,也看《红楼梦》,但那与其说是对故事感兴趣,倒不如说是对新奇的世界感兴趣。阅读给我带来的不是表达,而是行动的乐趣。我看书很快,充满好奇,领悟力强,遗忘得也迅速无比。

我喜欢在同龄人当中懂得最多的感觉,我懂得世间有很多穷苦善良的人,懂得女孩要温柔善良才有人喜欢。我笃行实践,却很少书写。我的小学作文是中规中矩的好人好事,分数很高,却疲于应付。我不喜欢写日记,不写信,身边时刻环绕着大群小朋友,伴小姐丫环、游击队和强盗团,我们听故事,上演故事,但从不书写。

这些是我十岁以前最真实的生活。我对这段日子一直缺少回忆,像不擅长讲述一样不擅长反思。我停留在事件与情节的表象,缺少根本的理解与见解。我以为那一段时光没有什么特殊事件,因而也就没有什么特殊性。我知道那一段日子是满满的,但却不知道有哪件事可称得上重要。

现在想来,我在大学的不写就是来源于童年的不写。我对写作的理解与误解都埋藏在童年,儿时的思想决定态度。有很多年我都在受内在冲动的驱策,时而激动时而困惑,却很少想到,所有的倾向都有内在的源头。

在我的童年,生活热闹、顺畅且平凡。我的家庭不富也不穷,家教平和宽松,学校竞争不强烈,小伙伴都住在同一个大院,每天吃饭、玩耍、上学、放学。和一些孩子要好,和另外一些孩子耍心眼闹脾气。收到过情书,也给男孩子送过礼物。总之是不缺少任何行动的可能,也就从未获得过倾诉的欲望。

以为书写就是一种倾诉,这是我对书写的误解之一。有很多著名的作家曾描述幼年孤独而封闭的成长,描述内心的无穷幻想和细微的敏感,我知道他们因此而提笔,将写作当作生活与自我的出路。我羡慕他们的情感丰富,但我不是这样。我有什么好倾诉的呢,我不知道,我的生活都是些寻常的事情,而那些寻常没有促使我倾诉。

与此相关的,是对书写的第二重误解。我知道困窘能够催生情怀,便以为所有的情怀都需要从困窘中催生。我在潜意识里把书写和生活里的事件分开,以为书写就是对生活里一些故事的描述,因此我并非不想书写,而是暗自期待自己的生活能够生出些生离死别,以便让我也有描述的机会。我希望自己有动荡坎坷的身世与成长,像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能够含着眼泪回忆感人的背景。我渴望故事,但不是渴望去创作,而是渴望它发生,然后我叹息。我不觉得编造一些不相干的人和事对我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我想要的是经历。这种倾向在我懵懂的童年和迅速变化的大学一直贯穿,让我每每拿起笔又放下,长时间徘徊,我想要写一些虚幻的事出来,但又觉得生活本身还正在展开,让我不能转开目光,心驰神往。

直到很久之后,我才开始明白书写本身的真实性。我终于发现,任何事件的反应与描述都不唯一,确定这种描述――而不是事件本身――才是书写的真正任务。那种认为发生某种状况必然伴生某种情绪的假想,只是来源于对状况和对情绪都了解太少。书写并不依赖于生存状态,因为书写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状态。

这些是我重新提笔的理由,只是它们来得有些晚,当我大四回到写作中来,距离新概念获奖已经几年过去了。

我参加新概念是为了初中的语文课。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启蒙是极端幸运的事,在遇到启蒙的同时遇到同道中人就更为幸运。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年轻而温柔,带着我们读诗读词,猜字谜,推荐有思想的书,讲评俄罗斯文学。她的字极漂亮,言辞清雅,每周在我们的周记后面写诗一样的评语。我和几个女孩子因此成了至交,我们大量阅读,写长长的文章,为了下一周的好评绞尽脑汁。我们相互传看周记,相互点评,不谈文笔结构,而是彻底做心情的抒发。我们在对方本子上用铅笔写的评述甚至能超过对方的原文,我们不需要商量,也能常常在某一周选择同样的主题。我们不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而是一个言为心声的人与志同道合者的关系,我们不需要额外的读者,虽然周记也会在班内其他同学中流传,但不是为了广泛的读者而写作。我们一心渴求细腻的情绪和卓尔不凡的见识,在充满幻想和柔情的交流中完成文字中的自我型塑。

在我的记忆里,这一段时间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用了很多时间很多的努力希望去恢复那样一种传统。高中我转到了另外的城市,远离了那个词语绚丽喷涌的清泉中央,我拼命地写信,在新的班里做语文课代表,期望能将当时的感觉延续,或者重新建立。但没有成功。从高二开始,我们往来的信件渐渐少了,新的班里也少有人与我呼应。并不是其他人不理会我,而是我心怀恐慌地发现,我和我的伙伴们一同、慢慢地失去了那种由内而外的、热切表达的欲望。

于是我在高三偷偷报名参加了新概念,没有告诉老同学,也没有告诉新同学。我拿了一等奖回来,把透明的奖牌塞进柜子,和从前笔迹稚嫩的周记本塞到一起。这对我来说是个极重要的事件,但我没有延续它的计划。它不意味着一个开始,而意味着结束。高中的最后一年,我不再拿得准写作在我生活中的位置,也不再拥有阅读者,我甚至觉得头脑中回忆里的词语其实并不真实。得奖是让我心安的一个确证。我把奖牌看成是一种见证,一种摸得到的真实,它清透而坚固,在我十七岁的时候向我证明曾经的那个十四岁的女孩不是一种幻想。对我来说这就够了。

初中的日子可以说是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诞生。这也是我这些年对这段时光念念不忘的原因。按照米德和戈夫曼的术语,这段时光标志了我第一次有意识地从小写的me向大写的I过渡,我第一次“发现”有“我”这样事物存在,也是第一次主动地想让自己向某个方向转变,而不是单纯地希望做成别人眼中的完美小孩。对我来说,这种自我诞生的过程是主观记忆的开始,因此非常重要。

但这段时光也留下了很严重的后遗症。我在大学里用了很长时间才大致走了出来。在这段时光里,随着I的登场,几乎不可避免地同时生成了一个新鲜的me,一个新的形象,一套与儿时装扮不同的新鲜的戏服。我重新进入了角色。而由于我太喜欢这段时光,这种新的扮演比儿时的不自觉更难于退却。我知道维持某种姿态并不真实,但却就是不愿放弃那姿态所带有的敏锐和感伤。我的文字开始变得与生活脱节,我关注的事物和态度已经转变了方向,但每每当我落笔,我的笔尖就又不自觉地回到从前那个眼神迷茫的少女。这种分歧让我困惑,让我不能动笔,让我气馁很久,却不知道理由。

实空间与虚空间

2007年夏天,我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参加一个暑期学校。上午有报告,下午很自由。我在街头游逛,路过一家租书店,进去转,拎了几本小说和漫画出来。

走出店门,我站在空无一人的燥热的街上,阳光白晃晃地打在头顶,有点睁不开眼睛。四周是一排小饭馆和音像店,路口停着卖西瓜的卡车,有人在打牌,尘土飞扬。我手里拎着袋子,袋子里装着很多年没有碰过的卷着边的漫画和通俗小说。

我在那一刻静住了。我被一种真实的力量震颤,仿佛突然之间打开了一道通向天空的门。我从抖动的空气中看到了时间的彼端,看到小时候,看到一个能代表我整个成长阶段的画面,清楚地飘浮在眼前。我久久地站在街上,凝视着虚空里的图景。我开始明白在大学里让我焦灼的矛盾究竟在什么地方。我看到那幅画面里凝结着我少年时期的全部微妙和全部困扰,我看到小女孩穿过菜市场,手捧花园。

这是一个有关于实空间与虚空间的问题,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理想与现实。我像包法利夫人一样被阅读所拯救,但也像包法利夫人一样被阅读所累。我甚至比一般孩子都更早地进入过虚拟的时空,在小学五年级就沉浸于阿尔卑斯的草原与小木屋。我像看待侠客一样看待我的同桌,像看待腾云驾雾一样看待我的未来。在现在的目光看来,或许会把这样的虚拟化称作对现实的逃遁,然而如果客观地回到当时那个女孩的坐标,我却必须承认,在她的眼睛里,手心的那座花园就是真实的。她不能够分得清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差别,以为虚空间只是自己还没来得及看到的其他地方的实空间,她甚至将虚空间的花朵当作眼镜来看周围的一切,于是她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过菜市场,尽管身处其中,却一次都没有看到过。

于是,在我成长到矛盾与分裂的现在,我开始明白长辈对少年的不解与不屑。以我现在的视角,我能够看到她的花园只是捧在手里的花园,只对她一个人成立。在从她到我的过程中,实空间和虚空间的大小发生了根本性的倒置:她以为无限巨大能包容身边一切的花园,慢慢变成了现实空间中狭小的一隅,被客观世界逐渐包容起来。

这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微妙的过程。我自己都说不清,究竟是到过了哪些地方,经过了哪些事情,才能慢慢在多个世界中转换自如。这过程虽然如此平凡,平凡得每个人都经历过,但却让我经历得无比艰苦。我深知实空间的真实,但也深知虚空间的真实。为此我在提笔的时候曾经久久犹豫,不知道该书写菜市场还是花园。我挣扎了很久才最终决定,我想写能够相通的菜市场和花园。

写作重新成为一种需要

现在回想起初中的写作,我想我开始明白了是什么对我进行了召唤。那是写作的另一冲吸引,除了倾诉与讲述的能力,写作还可以沟通。

我想我是依恋于那个时候有人交流、有人理解的幸福的。即便是过于理想的美化,我也还是觉得能有一群在精神流浪的旅途上相互往来的同伴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我开始重新回想那个时期的真正意义,我发觉敏锐和伤感都不是那段日子的核心,而聆听才是。我们将自己的思绪以最清晰的方式说给别人,企盼别人能懂,同时也是让自己听自己的声音。我们在听别人的迥异的思路之后仍然保留,或者说更坚持地保留了自己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一个与自我交谈的过程。我们在懵懂无措的单纯的青春用这样的方式彼此支持,却在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复杂的长大之后不自觉地放弃。

因此我又开始写作了。在距离获奖四年之后,慢慢地重新提起了笔。这一次我知道我要什么,写作重新成为一种需要。需要是一种力量。就像爱一个人一样,若非全身细胞都情感性的需要对方,那便难以达到那种真挚的让自己幸福的状态。我真正开始需要我的笔,在每一个默默行走的时刻,在每次冲突与打击的时候,在每一处新的风景,我都需要我的笔,需要它带我度过每个难关,需要它将我的生活传递出去,同时吸纳另外千千万万个生活进入我心。我需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