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教育范文

人文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教育

第1篇:人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素质;精神

语文教学的历史从古至今可谓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有论语、诗经等旷世名作。语文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课程,如何有效地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各方积极探索的刻不容缓的职教主题之一。本文就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展开深入讨论。

一、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越来越普及,越来越盛行,而随之而来的语文教育水平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许多中等职业的学校为了

谋求发展,吸纳更多的生源,不惜在招生标准上不断地降低要求,致使许多入学后的中职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的程度非常的低,这样盲目地自主招生后的结果往往加大了教育的难度,中等职业学

校偏重于学生职业技术专业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人文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职业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中仍然是素质不高。中职教育的对象主要由高中录取完的线下生(初中毕业生)构成,这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中职学生整体素质较以往明显下降,主要体现为社会情感的日益枯竭,明辨是非的能力缺失,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人文教育的培养。

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科基础教育学科,我们每个人都要从基础的语文学

科中学会怎样做人,人文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

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最能体现出人类生存的意义,追求人生美好,追究求积极向上的东西,充分地享受生活,享受生命。语文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而且能引导学生欣赏生活的价值。因此,语文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他们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应该是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用真善美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丰富的人生,感受到家庭、社会、亲人的温暖,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寻找生活的真谛,用自己的方式来感恩社会。把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融会贯通,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书本上概念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达到心灵的净化。

三、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中体现人文教育

教学的方式千变万化。但是教师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不能只关注教学的结果而忽略教学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个性化的存在,而统一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于每个学生,所以,教师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要求中职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还要有

适于青春期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方式。要实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达到相互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现实的结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动

态。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锻炼,得到升华,生活品位和道德修养都将得以提高。

注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是积累人文素质最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人、事、景、物的时候,要提前交代观察目的和任务,以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向。中职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潜力,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才能将教育的目标具体化。

参考文献:

[1]曾衍文.EGP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变的途径[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第2篇:人文教育范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的语文教育大环境下对语文学科作用的最新、最高的认识。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加强人文性渗透。这样,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必将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熏陶。

关键词:语文;小学语文;人文;教育;思考

一、增加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

新教材遵循语文教育规律,重视积累、感悟的熏陶,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一个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教师的课堂,其吸引力可以让学生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教师要把语文课上成具有趣味,充满人性之美,能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就必须增加语文的文化内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自修中提高其文学素养。语文教材逐步改革之中所选的篇目越来越重视文采,充满艺术魅力,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甚至冷漠对学生的文采培养。否则“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大量阅读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教材外的名著精选,见多识广,“润物无声”,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获得丰富的心灵体验,铸成审美的心灵。

二、教学中教师要饱含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是以激感为诱发因素的。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情感丰富、易变、善外露,正确的情感引导会使其兴趣盎然,对学习、对课堂、对生活充满热爱,并且满怀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情感因素应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积极的情感能使课堂充满人文魅力。教师要掌握儿童的情感规律,尊重学生的选择,调节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情感最佳融合境界。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渗透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在导入中激情,在训练中冶情,在活动中陶情,在交流中动情,在整个学习中付诸真情,学生的情感会在一种乐学的情景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升华。对于语文这门具有丰富知识和情感的学科来说,老师丰富的情感能要充分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教师既要注重给学生传授多少东西,也要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去体验,把我们作品当中的情感无形中给学生以熏陶,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学生毕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体会、体验根本不是我们教师所能预料得到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学生不只是一个优秀的听众,也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优秀的读者自然会赏析作品,自然会有不同的哈姆雷特。老师的情感能传递作品中真善美的信息,引导学生领悟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确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观

苏霍母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要真正走进这个世界,就必须弘扬学生主体,以生为本,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非领导者。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还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说前人没说过的话,敢于向书本的提出挑战,敢于对权威说“不”,敢于坚持独立思考和积极的争论,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教师作为设计者,不是为自己设计,而是为学生设计。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序,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地位。多设计一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充分让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在一种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以张扬,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

四、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学科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它并非孤芳自赏,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在语言文字、文学之外还蕴涵着深厚的历史、艺术、民俗文化等内容,体现着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体现出浓浓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优秀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情感、体验的课堂,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更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性的课堂,教师绝不能目光只局限于语文学科,要树立“大语文”观,如学习课文《悯农》,作为古诗教学来讲,首先是要字词句的落实,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爱惜粮食”这种节约思想。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内容,通过合作分析爱惜粮食的重要性,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学生甚至得出爱惜粮食,利国利民,是对劳动者的尊重等课文以外的结论,,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文与生活实际谈看法。在这堂语文课中,学生能总结文章主旨,而且能联系生活实际,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人文教育,也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一课文中蕴涵的充分的人文内容,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空间,拓宽课堂空间视野,构建开放、鲜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空间,引导学生回归大自然,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

第3篇:人文教育范文

1.1对人文精神的遮蔽

当一个知识门类获得大学的建制,就意味着它从边缘走向中心。学科制度化进程使得每一个学科都专注于单科的知识生产,力求将知识以规范的形式表达,使其拥有控制的权力,对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进行界定,并将不符合其规范的知识体系均排除在外,从而使得各学科之间树立壁垒。医学也不例外,通过医学学科建制,医学和其他学科之间泾渭分明,这也包含医学和人文学科不断划清边界。学科规训极大地促进了近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赋予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力量,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问题,其中主要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相互拒斥与分离。学科规训是知识/权力的结合,使世界按照一种井然有序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加深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并加剧了对科学的推崇。但与此同时,科学具有唯理取向,强调精确化、规范化和体系化,关注的是范式、理论、技术和方法,在科学关照的世界中,纯粹的工具取向排挤了对生命的关爱,对人的生活关注更多的是一种冷漠的剖析和粗暴的强制。医学属于科学的范畴,科学精神是为了求真,人文精神是为了求善,医学和人文科学都属于“人学”。然而,在现代医学学科规训发展的推动下,人文和医学被界定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在学科规训的影响下,医学与人文分裂,医学人文关怀被边缘化,这导致了医学技术化和医患关系物化。医学更注重其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却抽离了医学中的价值存在,放逐了医学中的人文情怀。医学教育注重“形而下”的部分———医学知识、医学研究方法、医学手段、医学组织、医学物化的科学成果等,而其“形而上”部分———医学的科学精神、道德、伦理等构建的医学价值体系被遮蔽。

1.2对人文教育的驱离

医学教育的体制化、精细化使得人文教育边缘化,医学教育嬗变成为一种技术训练,关注的只是知识的判定与积累、知识体系的构建、技术操作的训练,漠视学子的价值取向、道德信念、意志品行、内涵修养。在学科规训取得制度化安排的新的情境下,学科规训的方式也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变成一种新的、有普适效应的权力技术。正是通过权力技术的推广运用,医学教育不断挤占、排斥人文教育,使其在医学院校中无以立足,难以实现其教育功能、显现教育成效。医学教育在课时安排、课程计划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显示出对人文教育的排斥。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基础类学科为例,在医学教育中几乎不见踪迹。有的院校将思想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人文类课程仅设有思想政治类课程,过分偏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政治服务功能。有的院校即使开设一些文学等选修课程,但因人文主题不鲜明、课程体系缺乏逻辑性、课程开设具有盲目性与随意性、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因素影响教学效果。医学人文交叉类学科如《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人文学》、《医学哲学》、《医患沟通》、《医事法》等,在多数院校仅是象征性开设,其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层次性、系统性,并且缺乏明确的考核目标,因此在医学教育中被视为“劣势学科”,很难引起师生重视,难以激发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此外,医学院校即使开设此类课程,也全然当作一种技术教育(书写、考试、评分),将人文教育归入方法理性、技术理性的藩篱。复旦大学医学院2011年组织的由46家高校参与的一项医学人文教育调查结果显示:88.7%的院校没有专门承担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机构,73%的受访者表示本单位没有编著或者引进医学人文教育的相关教材。医学人文教育所受冷遇可见一斑。

医学学科规训致力于医学知识与技术的生产、研究与界定,并不断通过权力技术的运用,对医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遮蔽,并在具体医学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对人文教育进行挤占、排斥与驱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培养理念。当下医学界技术至上理念盛行,医学主要被定位在技术层面,导致医学技术性和人文性的严重失衡。医学教育注重培养医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提升,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格的熏陶和品行修养的塑造,疏离了医学中最为重要的温情与人道。医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性养成相分离,人文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这种人才培养理念对医学生学习与研究倾向、职业道德的理解与定位、自我认知与价值取向等进行负面指引。第二,学科体系与课程设置。学科规训促使医学不断完善自身学科体系。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上基本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见习等,而有关人文、社会、行为科学等课程比例明显稀少,在课时安排、课程结构等方面均挤占人文课程。医学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人文教育的弱化加剧。第三,考核与评价。医学学科规训将医学教育的考核与评价制度规范化,对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见习与实习等均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而人文类科目大多被列为选修课形式,考核要求及标准也较低。第四,学术规范与学术组织。医学学科规训在研究学术的价值、主体及方法等的基础上,制定医学精细的学术规范,并推进其制度化安排,但并未较多涉及医学人文教育。此外,医学教育拥有众多的学术组织,创立许多医学学术杂志,而涉及医学人文类则相对较少,例如,国际上有《医学与哲学杂志》、《医学伦理学杂志》、《临床伦理学杂志》、《医学人文学》等为数不多的期刊,国内有《中华医史杂志》、《医学与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等以及医学教育类期刊中的一些版块涉及医学人文教育,因此在学术研究、学术规范、学术制度化安排等方面明显逊于医学专业教育,这得人文教育被驱离至边缘。

2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突破医学教育学科规训的藩篱

2.1医学教育中人文缺失现象

在现代学科规训制度下,医学生人文知识的匮乏、价值取向的偏离、人文精神的缺失、实践体验的缺席已成为一种现实。医学生缺乏敬畏生命、关爱患者的情感;缺乏毕生奉献医学的敬业精神与崇高的职业道德;缺乏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良好的沟通技能。近年来我国医疗行业出现的医生职业自尊淡化、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等现象,也显现出在医学教育中由于人文教育弱化而引发的不良后果。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2.2探索突破医学学科规训的有效途径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提出医学毕业生应当具备60种能力,涵括7个领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交流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这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出了明确培养目标,表明培养医学生要使之不但具有精湛的医术,还应具备高尚的医德。因此,应突破医学学科规训的限制,结合医学特色,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使医学教育折射出更加深切的人文关怀。医学人文教育正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医学人文教育被提出并日益受到各国重视。医学人文教育是跨越医学和人文学科的边界,将医学与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组建起来的一个学科群,主要包含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源起于19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医学院校推行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已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知医学与社会;培植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此外,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配备、评价监督、学术研究等方面大胆改革,取得卓越成效。当代医学人文学的任务和历史使命,是要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交流与互补,丰富与完善医学,哺育医学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克服医学和保健服务中的技术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复归“医乃仁术”的本来面目,使医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造福于社会。

医学人文教育乃是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交织融合,不可硬性剥离二者的关系。医学教育必须突破学科规训的藩篱,挣脱出医学知识与权力交织的罗网,认真审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然而目前医学生的学习倾向颇具功利性,忽视对文、史、哲、经、法等学科的学习,从而造成通识知识匮乏、沟通技能欠缺、人文内涵浅薄、缺乏创新能力。由此反映出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弱化、医学生人文精神迷失等问题。因此,针对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令人堪忧的状况,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以“社会的人”为中心来构建医学体系,关注生命的整体,关注诊断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统一,注重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诊断技能、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第二,改革医学教育教学实践,改变以智育为中心的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对课程进行系统化整体设计,整合优化医学人文教育多层次课程模块,并改革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第三,建立科学的考核与监督机制,将人文内涵、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修养水平等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激发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内驱力。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各专业人才积极开展协作教学,共同研究医学人文相关问题,提升教学效果。努力提升教师人文素质修养,改变工作理念与工作作风,注重人格力量,避免教师人文精神迷失。第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培育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人类、感悟人生、关注现实的人文精神。营造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文化氛围,塑造崇高的现代医学人文精神。

第4篇:人文教育范文

一、更新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课程实践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关键作用,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1.摆正位置。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的师生关系。老师已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宰、权威。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主旋律的伴奏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解决问题的模范,是发动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带问题来拜访的朋友。

2.确定目标。教师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不要出现用标准的答案去扼杀学生思维的情况,不要让老师问雪化了变成什么时,学生答变成春天便遭到当头棒喝的悲剧重演。

3.丰富自己。作一个专家学者型的教师。在信息如此发达、教育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老师不再也不可能时时处处是学生的老师,尽可能地多学习,多研究,拥有渊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紧跟时代的步伐。用自己的言行举止,风度气质感染影响学生,做个真诚的,宽容的,公平的,正直的,民主的,善解人意的,具有丰富修养和阅历的智者,给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激励

在教学中,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待学生的自尊心,就像对待每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善解人意,体察入微,欣赏每一个学生,不断发现其生命里的闪光点,在恰当的时候,合适的机会,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鼓起其理想之帆。

三、注意在教学中营造人文主义教育氛围

语文教学所用材料都是语言文字,是各种文体和文章,而这些文章无不灌注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是人(读者)与人(作者)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理论认为,学生对事物的思辩能力和对真善美的认同水平,是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评价方式来获得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可共同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参与评价,师生间不断进行精神交流,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文教育。

四、广泛吸收人类文化,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意味着学习语文除了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外,还应广泛吸收人类的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这就要求学生在家庭、社会、特别是学校这些育人环境中,处处留心语文现象,广泛涉猎中外作品,多参加语文活动,不断进行训练,自我指导、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完成“文化人”的自我塑造。

第5篇:人文教育范文

(贵港市覃塘区樟木乡第一初级中学广西贵港537127)

【摘要】大多数科技创新、科技发明的背后都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为支撑,都以人文精神为先导。李政道先生曾说过:“科学、艺术、人文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追求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联和均衡,是人的创造力的本能。

关键词 人文教育;创新;体育教学

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达到这一目的,古代的教育家们不仅把体育作为一种“游戏”之戏,更是将其作为一种培养人的高尚品质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人文关怀的手段和途径。孔子六艺教学中的“射”和“御”,不仅是培养学生竞技体育的能力,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仁”和“礼”的风范。同样,现代体育教育也贯穿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与人文关怀。

1.融思想教育于体育活动中

思想教育是人文关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练习中,必须按照体育教学规律,制定一些具有障碍、次数、距离、高度、时间等一系列特定要求与限制的练习(竞赛有更明确的规则),使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置于规则范畴的限制之中,并使他们乐意接受和自觉服从,而且这些规则与限制又是在平等、严肃、公正的条件下进行,并对投机和犯规的行为进行判罚。学生经常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对养成规范性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脑体并用,也就是说思维与肢体、意识与动作、理论与实践自然和谐地结合,有着形象、直观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尤其是对抗性很强的状态下,学生有可能产生傲慢无礼、言词冒犯、肢体冲撞等意识失控的表现,这些都是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良好契机。教师要让强者领悟到体育追求的是力与美的境界,是要培养勇敢、担当、正义、友善的谦谦君子,而不是恃强凌弱的匹夫;要让弱者知道,体育可以让人坚强、自信,敢于面对挫折,敢于战胜自我、超越他人。让强者领略人文精神,让弱者感受人文关怀,是体育的思想教育之核心。

2.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基本特征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性人格。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健身性、休闲娱乐性,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休闲的现代健身方法和理念;培养学生主体的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能适应日益多样化、全球化的社会生活。

2.1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

从教育主体和对象看,体育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其目标、内容、形式、活动方式等都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合适并体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实践和体现。

2.2学校体育人文教育是学校教育公共的、基本的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学校体育人文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构成学校教育,并在其中居于基础地位,因为体乃心之基、人之本,育心育人都离不开育体。校园文化是由学校人文体育设施、制度、精神在内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其中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的人文体育是校园文化之躯和践行之道,是实践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能集中而鲜明地展现校园文化,体现精神,以及校园文化的其他方面形成有效互动,并且通过这种互动而发展。

2.3学校体育人文教育内容广泛,科学教育为依托。

学校体育人文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文化世界”中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是关于认识整体发展的应用科学,是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科学,是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和哲理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为一体兼有自然、社会、人文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并广泛渗透于自然、社会、人文各学科,从而和自然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以它们为依托利用学校的各种特有资源开展教育活动。

2.4学校体育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是体育教学和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

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人文体育教育实践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径。体育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启迪,领悟体育人文精神,并内化到自身素质中去;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学中做、做中学,有效地获取体育人文知识,增强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学校人文体育有效实践的主要渠道和基本保障,具有熏陶、导向、激励凝聚等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3.学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实践

3.1加强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的人文性。

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体育的目标为:使全体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各项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即最大限度地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所以,尊重人性,珍视人格,是人得以发展的前提;调动激发主体性,使之感受到乐趣和树立信心,是人得以发展的最佳途径。学校体育工作者应深刻理解我们从事的这项伟大事业的意义――促使个体“成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目标要具备人文性,也就要求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人文的基本内涵,即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体人性、人权和价值。具体表现在通过体育教学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体育的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在教育中重视人文体育,重视人文体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正是顺应了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3.2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主要局限于运动技术的传授,没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作支撑,许多受教育者对体育仅限于体育锻炼活动的低层次认识。据有关资料显示,75%的学校只有12%及以下的理论课比例,现行的体育理论教材无法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教法单调、乏味,教材内容简单、笼统,知识陈旧,不切实际。据有关学者在学校的调查统计表明,有42%的学生认为体育理论课可有可无,近20%的学生表示不爱听,这表明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

3.3积极营造人文体育环境氛围。

体育教学主要是在室外进行,运动场地、器材等物资设备是创设情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良好的情境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期待感,形成对问题的强烈追求,有利于发现问题,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另外,我们在观念上要改变以往的纯生物学体育观点,全面发展学生,把体育进行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真正为学生个性发展、人格的完善、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改变人们对体育价值的取向。同时,还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3.4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第6篇:人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融合;科学教育观

高等教育的发展旨在为社会培养优质的专业化技能人才,而传统的人文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模式中没有引起全面的重视,为了全面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将科学化的教育形式与人文教育形式进行融合势在必行,也是目前社会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并不是“专业知识能力强”的狭隘认知,而是在拥有综合化素质的基础上,能够对某一专业技能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以及实践能力,这也是社会文化内涵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为了全面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创造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应用化人才,本文展开如下分析。

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提出的背景

教育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市场的经济改变与教育质量的变化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需要接受岗位的检验,是对其教育过程的综合性评价。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潜力不足,专业技能掌握不够全面,尤其是在敬业精神以及适应性能力方面,相比普通技能型人才没有显著的差距。

二、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缺陷

(一)高等教育的文化陶冶程度不够

目前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过分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基础的人文教育,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甚至缺乏历史、文化、政治知识的理解,导致其对于社会的认知明显不足,并严重影响了整个工作知识群体的文化素养,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社会相关事务的处理能力以及应对困难的态度也较为欠缺。

(二)专业教育涉及领域不够宽泛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各个阶段的教学模式出现了严重的本末倒置,应试教育情况尤为突出,中学教育的质量每况愈下,过分追求大学的入学率,导致了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文科重视语言学科的教学,而理科学生受到的数理化的教学程度质量较高,但是人文教育跟不上理科知识的学习节奏,导致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此外,由于教育模式的缺陷,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课区分程度不高,工、理、文、农、医、法等专业类别分类较多,但是在专业教育质量与教育模式上区分度不高,形成高校学生专业教育不够宽泛的情况。

(三)共性制约较强

高校对于专业教育模式规划有着较强的共性制约,高校的办学自主性导致其教育模式过于固化,不同素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够明显,对于一些通识教育的课程编排中教学质量不高,难以促进教师的教学个性化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高等教育功利导向明显

目前的高等教育主要是为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而服务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显然达不到高等教育的应有标准,仅仅是考虑到了学科的固有体系,而没有重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成长的规划,相关学科的开设过分趋于技能知识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升。

三、目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存在的误区

科学、人文教育相融合不仅仅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对社会认知方式的改变,纵观目前世界人文教育发展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辅相成,人文教育为科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科学教育为人文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共同支持着高校的基础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主要是开展课堂教学,而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将人文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固化的教学模式难以支撑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全面融合,难以起到实际的教学作用。

四、如何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一)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

大学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社会需求而服务的,但是人文教育是社会不变的需求之一,只有拥有较强文化素养的专业性人才,才能够真正在工作岗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无形之中也提升了人才的综合素养。因此,高校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共同发展的战略思想,全面促进高校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会观的形成,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保持自身的创新精神。

(二)全面实施课程结构改革,建立人文与科学相互融合的课程编排

课程教学是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工作的基础,也是全面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关键性途径。由于高校的课程结构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不同的专业课程编排方式也不同。高校应该结合学校内的实际情况,创造有利于人文教育的课程结构,把传统专业课结构中的通识教育地位进行提升,从而达到专业课程对人才培养的局限性选择性削减,培养具有高能力的素质型人才。

(三)重视“隐性课程”,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人文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收益较少,而在校园生活过程中的“隐性课程”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趋于整体化,并且能够对课堂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在学生生活环境中,加强艺术、文化、科技氛围的构建,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成果,还能够在此基础上起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愉悦身心,全面发展个性。

结语

第7篇:人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人文教育;初中德育教育;渗透

1.人文教育的含义

一般来说,人文教育指的是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性化教育之后、使其“端正人生态度”“实现社会价值”“塑造人格力量”的过程。从根本上讲,人文教育就是关于人性的教育,其核心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涵养得到提升。具体来说,人文精神涵养的培养需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方面是优秀文化的熏陶、广泛知识的滋养以及充足的人生体验;第二方面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在社会上与他人相处。

2.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同时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失去了许多纯粹,也导致青少年面临着物质主义的极大威胁。尤其是在初中阶段,青少年正处于各方面发展的转折阶段,因此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念教育、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为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渗入人文价值观念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使得学生的人格品质更加完善。

3.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原则,是渗透人文教育的最好体现。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有一双独特的眼睛,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从而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制定最适合的教育策略,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1]。倘若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不能有所侧重,那么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比如说,某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比较害怕老师,老师在引导过程中就需要非常注意语气的委婉程度;而又有一个学生很淘气、不怕老师批评,那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就要注意刚柔并济、树立老师的威信。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当然希望学生的不足都能转化为优点,但切忌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解决问题。比如,班里有一部分同学总是不交作业,教师不要采取一味训斥的方式,这个时候,教师需要稳下来,不要直接采取措施,而是先去找学生谈一谈了解下情况,看看学生是因为作业太难、还是作业太多、又或是不想写,不要事先就对学生下定义。这样的话,才能够真正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3.2加强“三观”教育

除了对学生的知识层面进行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同样必不可少。二者具备之后,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生活和社会的态度,可以说,它们是一个人成功所必须要具备的软实力[2]。特别是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思想的主流,青少年们同样应该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念,并以此为行为准则。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可以引入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让学生们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鲜活的事例可以更好的吸收德育理念、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比如,社会上热议的“老人摔倒了应不应该扶”问题,让学生们通过讨论加之教师从旁引导,使得学生学会设置“友善”的个人价值底线,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处理类似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德育教育效果也会非常鲜明。

3.3以实践活动的方式渗透人文教育

结合实践活动,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人文教育渗透入初中生德育教育中去。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要将人文精神与学科相互融合,使得人文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共同发展。初中生的学习学科比较广泛,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就可以引用学生学科中的一些实际案例。比如,“氧化说”的创立者——化学家拉瓦锡,能够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科学是硬道理,最终带动了“化学革命”。这种事例可以很好的起到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其次,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践活动。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践课题,比如“学生上学是否可以带手机”的课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家庭访谈的方式来完成,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能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原因。

3.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首要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说,爱国是所有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首要前提。在德育教育中,要让学生明白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不仅需要充分的文化素养,还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3]。教师在讲解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时候,就要注重学生对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爱国精神是一种人文情怀,传统文化中孔夫子就崇尚“节操、志气”,当今时代的人们同样也需要这种精神。因此,要在初中生德育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增强他们的时代紧迫感,从而在未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力量。

4.结语

将人文教育渗透入初中德育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这是新形势下对初中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潮流。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有着关键的作用,探究两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楼黄芳.初中德育教育中的人本追求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8:140.

第8篇:人文教育范文

在人文教育中,大学语文教学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人文教育是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实践,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等,转化为良好的人格,塑造出稳定的内在品质,现代的学校不单靠物质基础和社会需要体现它的生存价值,还需建设校园文化来丰富其内容。优质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在文化的熏陶中,师生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进行人文教育,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将人文教育的精髓贯穿于课堂中,师生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展现出人文气息浓厚的教学过程。这样,既能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促使学生注重人文知识。

(二)有利于教师改变学生观人文教育,教师必须将人文精神发挥出,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必须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独特思维活动的人,一个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的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必须受到尊重,由此,学生倍受鼓励,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能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发展。在强调专业学科的同时,也能关注到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

(三)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观传统的语文教学只停留在工具性层面,只要求掌握系统性的知识,灌输死记硬背知识的方法。从而忽略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采用的学习方法、知识内容本身承载的情感态度和塑造出的价值观。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倡导人文教育,这是一个引导师生全面来了解这个公共科目,让学生学会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所学知识联系,使得身心健康发展。

二、人文教育中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更新语文教育理念,重视人文性教育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基本的铺垫。因此高职语文必须抓好基础性的知识,将人文与实用这两个理念结合在一起。而当前的教育理念,则是过于注重技能教育,忽略高职语文这门基础课。但是社会对高职毕业的学生的表现反馈信息来分析,高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相当欠缺的。为此,高职语文教育理念得改革,将人文性教育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教师不再单纯传授知识,得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学会做人等。

(二)整改教学方式,联系学生实际每个学习阶段的学生对语文课程都有期待的,高职的学生也不例外,活跃的课堂氛围,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再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既能展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掌握学习方法。高职院校安排的语文课时并不多,教师必须整改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减少讲解课文的时间,注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乐于思考,积极主动投入到言语实践过程中。

第9篇:人文教育范文

一、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从转变教学观念入手,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处于主动的位置,控制着整个课堂教学,而学生处于被动局面,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对话、和谐交流。新的课程理念指出,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是学生问题的积极倾听者和帮助者,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必须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满足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对每一名学生一视同仁,真诚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与每一名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出教与学的良好氛围。课堂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平等交流、多向互动、倾心交谈,这样教学才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基础上的教学,交流也才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平等的交流。只有有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才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在阅读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中心,教师的教学活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活动中能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则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核心,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动起来,在师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的方式,要建立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势,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在问题的探究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此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在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时,教师要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既体现教材的思想,又符合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三、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时要培育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向学生传授,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用丰富的知识激励学生

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地理的,这些知识生动丰富,如果能够充分、灵活地利用,将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如在学习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鲁提辖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来感受这一英雄人物的形象,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水浒传》里的人物描写,分析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的生动、丰富多彩是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通过分析语言,可以在学生心目中播下一粒“英雄”的种子,收获“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的行为。

(二)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

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感染学生是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形成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生动的比喻、巧妙的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生动的描绘,对道理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使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健康的情感。

(三)用情态的美感化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然的教态、优美的语言、得体的行为乃至精巧的课堂设计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美而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每一节课都流淌着语文的韵律美以及情感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能使学生感受到美,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在美而和谐的氛围里,学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一个具有科学审美观的人。

(四)用真实的情感教育学生

作文是学生思想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在作文中表现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实际来说,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化的教育,就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说心里话,让每一个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作文中淋漓尽致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