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日本饮食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第1篇:日本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 饮食文化 传播文化 翻译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翻译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二、饮食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2007)。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那么,翻译作为跨文化传通,如何才能发挥其本质价值,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的“痛处”――可译性与不译性

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译这一问题,是指文化中的意义,即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则是陌生的。我们知道,由于世界各国人民所生长环境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相互而言有许多新鲜事物。如中国有许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鸡”“双皮奶”等这些有名的民间食品,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外国朋友认识确实不容易。因为这些传统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能从英语语言的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示,而且它们当中还隐含了不少历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两语道清楚。

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饮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金惠康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原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译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笔者认为,根据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这种对等是没有绝对的对等,在文化翻译这方面尤为明显。因此,翻译时只能通过寻找相通点而不是相同点,使原语者和目的语者能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从实践中已经证明可行的,因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译者就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在翻译研究中,有学者也提到,翻译是个的行为过程。由于文化翻译具有跨文化性,翻译必须做到尊重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译文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达到宣传和发扬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问题

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从北京各大涉外饭店搜集了3大箱菜谱,共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有关翻译小组人员研究后,发现其英语翻译五花八门,有的让外国客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以上所举虽是小事,造成的却是国家间的误解。可见,翻译的跨文化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从网络以及相关一些书籍上收集了几百个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译,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着三大翻译上的问题:

1.翻译得不知所云

“水煮鳝片”翻译成‘the water boils the shan slice’,如此按字面来翻译成的英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还有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看了会叫人跑掉。因此,对于菜名的翻译,译者切忌没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义而直接用字对字的方法来译。这些翻译或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是严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国人读后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不能达到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目的。

2.表达不一,让人糊涂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往往会看到一些用词不一致的现象。由于不同的英语单词,它所指代的事物,表达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别的。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对点心类的翻译上。如:

把“馒头”译成:steamed bread; steamed bun

把“汤圆”译成:pudding, dumpling, ball

把“粥”译成:gruel, soft rice, porridge

一个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几样不同的东西来,确实让人费解。因此,翻译此类食品时,译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种食品的性质特点,找准相关的词来翻译,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顺手牵羊,东拉西扯一个词来凑合,此做法是对文化极大的不尊重。对此,尽管译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因为翻译方法是灵活的,但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如“宫保鸡丁”这道菜有常见的3种译法:

Gong Bao Chicken;

Sauteed Chicken Cube with Peanuts;

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 in Chili Sauce(2007-12-13).

3.不够准确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饮食翻译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中国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在英语字典里找到相关的词来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们可以用英语表达出其基本意思――一个笼统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细节。如:中国菜当中,有很多是以“肉丸”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个“丸”字,都用‘meat ball’来译的话,笔者认为十分不准确。难道外国人天生来就会知道中国制作‘meat ball’里头究竟是猪肉,牛肉,鸡肉还是鱼肉?在此,译者要注意一点,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类肉的,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的准确性不仅是翻译的一个行为标准,也是一个道德标准,是尊重各国人民文化的表现。而且,这种笼统的翻译,往往会失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国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还喜欢吃糕点,糕的品种可谓不胜其数。广东人喜欢吃的早点有“萝卜糕”和“芋头糕”,有人翻译成:‘Fried white radish patty’和‘Taro cake’。笔者查阅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两大权威词典,比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词意,认为在翻译两种食品时,根据它们的选料(萝卜,芋头,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点(软块状),最佳的选词是‘pudding’。

五、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

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中式菜名,笔者认为,了解中国菜名的命名方式尤为重要。根据王秉钦教授在《文化翻译学》一书中所提,可归纳出六种方式:以写实物法命名,以写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数字以及颜色命名。从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显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调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发源地和发明者来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个历史典故。有了这些信息,译者就可根据菜肴的特点来确定翻译的方法。

另外,从翻译的内容和本质来看,笔者认为与文艺性的翻译相比,饮食文化的翻译更多的属于科学翻译,因为它是以传达实用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而且,饮食文化翻译有很明显的“准确性,有效性,程式化”(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等科学翻译的特征。至于怎样译,就“要由译者面对文本,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后决定”,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贺微,2006)基于此特征与目的,笔者对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归纳如下:

1.直译法

对于中外两国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现有相应的词或表达来翻译。如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等名称可从字典中找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是一些外国有而本国没有的食物,我们也可以找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翻译。可是对于一些本国有而外国没有的食物,如果外国人有现成的说法,翻译时就可直接采用,如广东有一种瓜,当地人称作“丝瓜”,外国朋友称为‘Chinese cucumber’;如果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话,就得改用别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该发生的笑话。

2.音译法――创中国特色

音译法可以用来翻译一些本国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实上,国内许多食品的名称如“香槟”(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汉堡包”(hamburger)等都是从地道的英语所翻译过来的,久而久之中国人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读音来翻译本国特有的食品,让外国人都熟悉中国的说法及认识它们,据了解,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这种方法简洁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来翻译,美国人点菜时已经会正解地说“TOFU”,还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这才真正做到了传播本国饮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诸如此类的,又如“驴打滚”(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来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再如“馒头”,“饺子”,“汤圆”不如直接音译为:Mantou, Jiaozi, Tangyuan,这样一来,外国朋友也就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风味小吃了。

3.混合法

虽然音译法直接而且很能体现中国的特色,但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确实有点为难了他们。为了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理解上的问题,译者还最好在音译之后稍加注解或补充说明。如,对“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 meat bun’的解释;在翻译“河粉”时,可加注‘cantonese style’使之更准确。

另外,对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来命名的菜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与直译混合的方法来处理。如“宫保鸡丁”可翻译为:‘Gong Bao Diced Chicken’(笔者译),“麻婆豆腐”译为Ma Po Beancurd 或Ma Po Tofu (注beancurd)(笔者译),“东坡肉”译为‘Dong Po Stewed Pork’。

4.意译法

以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往往其体现了菜肴的很多基本信息,因此比较多地采用意译,主要把菜肴的主料,口味,口感,烹法等基本信息翻译出来,或者再加用‘with+辅作料’。如: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红烧牛肉

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时菜鸡片

Tender stweed fish水煮嫩鱼

Sliced fish with tomato sauce茄汁鱼片

Satuteed Slice Mutton with Scallion葱爆羊肉片

Roasted Lamb Leg烤羊腿

Fried Eggs with Ham火腿煎蛋

Traditional Assorted Sweets Beijing Style京味什锦甜食

5.图文声并用

用意译法来翻译菜名,使翻译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有效性,但有时候会显得过长,不简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用简洁的翻译加附上相应的图片,这样的效果会更佳。而对于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过服务人员现场解说,或者让外国朋友翻译出有关背景资料供阅读。

六、结论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断全球化。事实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外的交流。如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等,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国有机会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各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文化翻译的另一新意义――文化的传播。为此笔者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探讨目前中国饮食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用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使翻译真正实现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的本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7]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9]贺微.译学研究的视角与选择[J].中国外语,2006,(5).

[10]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外语教学与究,2002.

第2篇:日本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李里特教授在2005年撰写多篇论文阐述“食育”理论。作为国内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专家,李教授从事食品研究工作二十多年,深谙食育对于传统文化、农业经济、国民健康的重大意义,为此本刊专访了李里特教授,为我们更深入解读“食育”。

食育由来已久

也许,有人没有听说过“食育”。也许,有人纳闷吃了这么多年饭,现在反倒要学如何吃饭了。实际上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饮食偏好,而这些偏好大多数都受环境的影响,尤其与家庭、父母的影响有关。

其实,食育一直以各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我们在母腹中就受到来自母亲的饮食教育,在源自母亲、家庭、地域的饮食习惯中,我们从小就接受着朴素自觉的饮食教育。各个民族、各个省份、南方北方不同的人对食品的喜好,一生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严格地说这都是食育的过程。比如有人从小爱吃辣椒,有人从小就闻不惯大蒜味,山东人口味比较重,江浙人饮食偏甜。所以,那么多带有家乡味、母亲味的食物,让人一生怀念。但是,一代代传承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经历时代变迁时却遇到了问题。

专家们希望通过食育让人们在无数的选择和诱惑面前,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生命基础――日常膳食,而并非单纯的沿袭多年的口味偏好。

食物越丰富越需食育

食品短缺的年代,人们对饮食营养的认识局限于“吃饱肚子”,为了能够将粗杂的食物吃下去,很多地方烹调时油盐较重,形成了偏咸喜油的口味。

近二十年来,随着农业技术、食品工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饱食时代。人处于不受节制的食物世界中,饮食结构更多地受欲望和习惯所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不良饮食习惯和不正确的饮食知识对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许多国家做营养调查时,发现了此类问题。

率先提出食育概念的日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国民饮食生活中存在偏食、饮食不规律、肥胖、生活习惯病增加、过度减肥等问题。此外,还有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食品依赖海外进口和食品信息泛滥成灾的问题。”

“从改善饮食、确保饮食安全方面人们需要知道‘食’应有的状态。先人在绿色和水的恩惠

的自然中哺育出的带有地域多样性、丰富的味觉、充满文化气息的日本食文化有逐渐失去的危机。”于是,我们看到日本的食育教育从婴幼儿就开始抓,走在了世界前沿。在幼儿园中,通过颜色丰富的搭配,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选择食物的全面性,也把膳食搭配的概念通过日常饮食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养成终生的健康饮食好习惯。

弘扬中华食文化

李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食育概念也正是忧心于“国民吃什么、怎么吃、吃哪国的食品,不仅关系到国民健康,更关系到本国农业兴衰”。

食育的问题也是饮食习惯的培养,着重于人的健康,还关系一国的农业,维系本国农产品的市场,和食品战略安全。当今很多发达国家利用他们的食品工业化、营销的优势努力改造世界食品消费最大的中国人的食物构成,借此打开自身农产品的销路,对我国传统食品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如果中国人都愿意吃面包,而中国的小麦恰好比较适合做馒头、面条,那么中国的小麦、大米生产就会受到影响。现在很多孩子口味改变更喜欢吃面包,这实际上对农业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而和馒头、面条相比面包并无营养上的优势。

所以印度、韩国、法国都引导国民欣赏并喜爱吃本国传统食品。韩国提出的“身土不二”、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营养和基因组学上找到了证据。“水土不服”主要是吃的东西改变后,不适合于肠胃的消化,引起肠胃的疾病。

而李教授也从多年的研究和食育倡导中受益,逐渐改变了口味。“过去食物短缺,吃不上肉,生活水平提高后曾一度喜欢吃肉,现在发现肉、奶酪吃多了对身体并不好,豆浆和豆腐更适合中国人吃”。现在李教授的早餐里必有豆浆,传统的面食馒头也是他的最爱。

李教授强调,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包括继承发扬传统中科学合理的东西,也包括学习吸收世界一切有益的食文化,克服传统中的愚昧和陋习。

食育误区纠正

1.食育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营养知识普及,而是许多吃的实践。通过实践使每个人形成对健康饮食的牢固印象,使人们把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益的食谱和摄食方式,变成自己的嗜好习惯,自觉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满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实践。食育必须吸收现代预防医学的一系列成果,通过对人们日常饮食生活营养的分析、改进,让人们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食育当然还要体现人类和自然和谐的原则。

第3篇:日本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摘要:日本的动漫文化,近年来在中国广为流行,其与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本文试论日本的动漫文化对高校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其变化。

关键词:日本动漫文化;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

近年来,日本的动画和漫画作品席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动漫文化已经成为日本现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动漫作品也被视为日本文化的窗口,或作为日语学习的手段而被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动漫也逐渐由日语学习的内容或手段,演变成了日语学习的动机之一。国内也偶见关于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但是涉及日本的动漫文化与其联系的论文却是凤毛麟角。由此笔者试在小论中,论述近年来日本的动漫文化对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其变化。

日本的动漫,可以称之为了解日本的窗口之一。樱井孝昌(2010)在其著作中说道,“(日本的动漫作品)反映了日本的社会、文化、时装和传统文化等。从榻榻米到饮食文化,从制服到原宿的时尚服饰等等,动漫把日本所有的一切都尽情展示给了全世界的青年们”。可见动漫的宣传力及其影响力之大。

以日语的动漫词语“KAWAII(かわいい)”为例,中文音译为“卡哇伊”,百度百科解释为,“网络时尚用语,意为可爱”。这个词,很久以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不只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都在使用“KAWAII(かわいい)”。樱井孝昌(2009)称,“KAWAII(かわいい)这个日语词汇已经成为了世界通用语”。不仅如此,日语的“anime(アニメ)”和“manga(漫画)”,“动画”和“漫画”这两个词本身也变成了英语单词。此外,还有 「bishōjo(美少女)、bishōnen(美少年)、cosplay(コスプレ)、dōjinshi(同人誌)、otaku(御宅)、seiyu(声優)等等众多与动漫作品有着密切联系的日语词汇,也融入到了英语词汇中,风靡了全世界,我国也不例外。因为喜爱日本动漫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青年人日益增多,进而开始学习日语的人也不在少数。

关于“日语学习动机”,日本的国际交流基金也有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关于海外日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以日本国外的日语学习者为对象(其中82.8%的人为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该调查从1990年实施以来,1993年、1998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已经进行了6次。

其中,2009年的调查报告《海外的日语教育现状(概要)》中写道,整体来看,“日语学习动机”中,诸多选项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选择“对日语本身感兴趣”的人为58.1%,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交流的需要”,为55.1%。接下来就是“想了解有关动画和漫画的知识”,为50.6%,列第三位。而且,从“日语学习动机”的类别来看,“知识取向”所占比率最高。2009年的调查研究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即在“知识取向”中,选择新增选项“动画和漫画的知识”的人占50.6%,高于选择“历史、文化知识”的47.7%。而在以往的调查中,包括2006年的调查,“日语学习动机”中,“想了解有关动画和漫画的知识”这一选项从未出现过。

因此,在2009年的调查中,从“动画和漫画的知识”被列入了“日语学习动机”这一点可见,日本的动漫对全世界青年人日语学习的影响之大。我国也是如此,从前述的诸多源于日本动漫的网络用语之流行便可见一斑。

国内关于大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多为对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或日语公共课学生的研究,以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的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屈指可数。其中,蒋庆荣(2009)把“娱乐动机(看动漫影视等)”列入了为8个学习动机(注一)之一。芦媛媛(2010)也把“喜欢日本动漫”列入了14个日语学习动机(注二)的选项之一。由此可见,近年来,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出来,其作为国内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一,已经开始受到了关注。

以笔者所在的山西大学日语专业为例,2001年入学的日语专业学生中,无一人是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而2008年入学的日语专业学生中,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几近半数。之后的2009到2011年,同样地,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也是只增不减。由此可见,作为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一,“对日本的动漫感兴趣”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要因。从2000年左右的名不见经传,到2008年至当今的必不可少,日本的动漫,已经成为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日语学习当中,一如既往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习动机之一的同时,也还是促进日语学习效果的催化剂和日本文化的窗口之一。

从以上论述可见,近五年左右,日本的动漫文化,已经成为了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如何抓住这一新特征,并在今后的日语教学中灵活运用,进而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效果,将会成为新的课题。

注一:

8个学习动机为:1、信息交流动机(通过报刊资料等获取信息、与日本人交流)。2、文化动机(对日本、日本文化感兴趣)。3、兴趣动机(喜欢日语及其老师等)。4、娱乐动机(看动漫影视、玩游戏、听歌曲)。5、考试竞争动机(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通过等级考试等)。6、留学深造动机(去日本留学、工作、深造)。7、现实动机(多学一门外语、容易就业、毕业需要)。8、易学动机(日语好学)。学习动机由强到弱依次为:考试竞争、兴趣、信息交流、娱乐、留学深造、现实、文化、易学。娱乐动机居中。引自蒋庆荣(2009) 《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注二:

14个日语学习动机为:1、觉得日语很有趣。2、想通过日语学习,了解日本文化。3、想通过日语学习、掌握该语言的技能。4、喜欢日剧。5、喜欢日本动漫。6、喜欢日本偶像。7、喜欢玩日语版的电子游戏。8、受国内日语热的大气候影响。9、想继续读取日语研究生。10、想将来利用日语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11、想取得日语能力认定资格证书。12、感觉掌握日语技能,会比较有优越感。13、感觉会讲日语,会被别人羡慕。14、想去日本留学深造。

动机高的要因主要有,“想将来利用日语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想通过日语学习,掌握该语言的技能”“想取得日语能力认定资格证书”。动机低的要因主要有,“喜欢玩日语版的电子游戏”、“受国内日语热的大气候的影晌”、“感觉会讲日语,会被别人羡慕”。“喜欢日本动漫”的学习动机也居中。引自芦媛媛(2010) 《关于中国高校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桜井孝昌(2009)《世界カワイイ革命》PHP新書

[2]桜井孝昌(2010)《日本はアニメで再興する》アスキー新書

[3]蒋庆荣(2009)《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1.第5卷 第1期

[4]芦媛媛(2010)《关于中国高校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动机》《知识经济 》2010年04期

第4篇:日本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伴;留学生;差异;交流

引言

国际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全球各地的文化越来越紧密交融起来。因此,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当代青年的身上显得越来越重要。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现今不光是语言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非语言类的相关专业的学生也需要掌握。语伴合作交流学习为双方提供了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使得双方都可以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学习,可以说语伴合作学习是教学实践活动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项活动。

语伴与留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是我们越秀外国语学院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所开展的一项教学实践活动。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需要一个实践的机会来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所以作为留学生的语伴就为他们在课堂之外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而留学生初来中国学习汉语,在对汉语的学习与掌握上还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语伴的存在就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

在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得知,语伴与留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效果尚有待提升,很多语伴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基本停留在简单的小对话上,语伴在帮助留学生学习中文上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地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笔者拟对语伴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1.语伴与留学生之间的文化环境差异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霍夫斯坦特曾对文化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程序”。所以由于各国家和民族在时间、空间和地域分布上的差异,而形成了各具自身特色的文化,这就造成了文化差异的出现。人们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定式,当非本族人员进入有别于自身成长的文化环境时,必然会产生诸多的问题。故而,文化环境的差异对跨文化间的交际起着很大的影响,在探究留学生与语伴之间的有效交流途径时,文化环境差异需要列入考虑范围。

1.1 宗教文化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文化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西方国家主要是以基督教为主,西方文化又被称作“基督教文化”。在中国则是以佛教为主,中国文化受到佛教的影响,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又进行了本土化的演变,佛教中融有中国本土的文化,其中儒家文化又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西方国家是一神论,且他们的信仰很坚定;中国则是一个多神论的国家,讲究现实的功利性。又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同时制约着语言,语言学习需要了解文化,所以留学生在校学习汉语时,必然会产生某些宗教文化上的冲突。

例如,在给留学生讲中国的神话故事时,他们可能会不解,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神就是上帝,只有一个,但是中国的神话中却有许多的神,很多神都是由人修炼而成的,而且这些神的名字一般也翻译不成英语,这样就会给留学生在学习上造成影响。

1.2 饮食文化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别发达的文化,往往是这种文化越发达,相关的语言表达也就越丰富。

在以食为天的中国,饮食文化尤为发达,同样饮食词语也特别丰富,而且这些词语通过不同的隐喻手法融入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西方国家中饮食文化相对而言就没有中国这么发达了,饮食词语也不是很丰富。这样的差异就造成当留学生学习汉语中的饮食词语时无法理解这些意思。例如,单单一个“味”,就可以组成很多词语,比如“品味”、“意味”、“京味儿”、“够味”、“回味”、“乏味”等等,这些词都源于饮食生活,却又高于饮食,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这些词语的学习对留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困难。

1.3 汉语热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力量不断的提高,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这股汉语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

这股汉语热潮促动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他们被神秘的中国文化吸引着,渴望去了解中国的文化,所以外国留学生都带着一种主动的兴趣来学习汉语,而这种主动性有利于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因为当你处于一个文化环境中,又主动的融入进去,主动的去获得这些语言文化知识时,学习就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而能使你更快的学到语言知识。

2.留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留学生来学校学习汉语,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在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制约,所以不能单靠“习得”,而主要得通过“学得”来掌握第二语言。

2.1 留学生的年龄差异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儿童和成年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上是有所不同的。在幼儿阶段进行的教学时,孩子们会比较容易接受,模仿和记忆能力都比较强,但是没有很强的自律性,所以学习需要经历很长的系统过程;成年人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自律性强,学习目标明确,但是会受到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而影响到学习的进程。

2.2 留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学习的目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和临时目的等,而学习目的的不同也会影响对汉语的学习。而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大多数又是职业工具目的。所以对留学生进行教学时,都会偏向于一些商务工作上的语言词汇教学,这种目标明确式的教学有利于留学生接受。

2.3 留学生学习起点的高低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留学生的学习起点的不同对汉语的认识、兴趣、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都有差异。例如,笔者学校的留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像韩国或者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能力上就比西欧国家的留学生要强。因为韩语和日语本身就是由汉语发展出去的,所以他们学习汉语就可以相对的容易一点;而西欧国家的留学生他们的母语所带来的迁移对他们学习汉语的影响大,他们想要学好汉语肯定是要费力一点的。

2.4 留学生学习时限的长短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学习时限的长短会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起限定作用,因为一门语言的学习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教师也需要更具留学生所在中国的时间制定教学的内容,以求能最大程度的让留学生学好汉语。

但是很多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时间都不会很长,一般只有一年左右,有些留学生甚至只学习一个学期的时间就离开中国了。这就造成了留学生无法系统的学习汉语,而且时间进度很紧张,要学的内容又很多,留学生往往会只是走个过场而无法学好汉语。或者当他们刚开始可以深入时,又得离开这个语言学习的环境,不利于他们对汉语的学习。

3.留学生与语伴合作交流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能让留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环境,更好的进行学习,语伴与留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途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校的四十名在校留学生被分成了四大组,分别采用了四种不同的学习交流途径,来探究哪种途径相对于留学生和语伴来说是最有效的:

3.1 固定时间地点的课堂式互教互学

让来自不同地方的语伴组成小组,轮流给留学生上课,主要是讲一些中国各地方不同的民俗文化或者是留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中国文化。但是文化环境差异使得双方间的交流变得复杂起来,例如:语伴跟留学生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时,因没有特定的英语单词解释“大禹”,故而需要用其他的英语单词来代替解释,既不能失去中文中原有的意味,又要使留学生明白。所以在这样一个双语环境中,既锻炼了语伴们的口语组织能力,同时也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

虽然留学生语伴掌握的教学知识可能还不是很全面,但是每天固定时间和地点的教学确实是有收获的。日积月累的类似于课堂的小班制学习,而且是根据留学生感兴趣的中国文化来教学,留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相对较快较好。而对于留学生语伴来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外语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的对外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成熟。

3.2 无固定时间地点的聊天谈心式生活口语练习

笔者的学校原本就会对在校的留学生安排一到两个语伴,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在校的生活和学习。在无固定时间地点的聊天谈心式学习中,语伴与留学生也可以在生活上进行交换交流,毕竟双方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在体验对方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收获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一些常用的有用的生活口语。而且这种途径也使得留学生和其语伴的交流时间比较自由,只要双方都有空就可以进行交流,即使交流时间不长,也可以在这种轻松自由的途径中学习生活口语。

但是这种交流途径也是有局限性的,随意自由的交流固然可以学习到一些语言知识,但是这种随意自由也有其不利之处。学习时间较短且松散,这会对留学生的二语教学有影响,语伴和留学生之间的交流话题可能会过于单调及时间上的随意性使得两者之间交流学习所得到的知识不能及时的稳固,会容易忘记。

3.3 跟随对方上课并从旁帮助的陪学式辅导

这一组的语伴是陪同留学生去上课,并从旁辅助他们学习。语伴可以在留学生课堂学习时,给予适时的从旁帮助,因为课堂上或许老师有时不能顾全到所有的学生,而且留学生的学习汉语的起点不同,虽然会对留学生进行班级的分配,但是有些汉语起点低的留学生仍需要多照顾,这时候语伴就可以给留学生解答他们的课堂疑问。而除听说读写的正规课程之外,留学生也可以与语伴一起去上一些形体艺术课(如:体育,舞蹈,绘画,音乐),在放松的环境中交流也是有助于学习的。在这些不分国界的课程中应该能勾起双方的共鸣,有效的进行学习交流。

但是语伴从旁帮助的陪学式辅导毕竟是没有进行过事前的准备,留学生产生的疑问也是课堂学习时随机产生的,所以有时会出现语伴不知道如何回答留学生问题的情况,两者的交流就会中断。

3.4 结伴出游购物的体验式旅游用语学习

在笔者学校学习的留学生们,也会利用节假日出去旅游,了解中国的山川风景、历史文化遗迹、传统小吃等。语伴陪同留学生一起去旅游,可以让留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和风景,而旅游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但是在旅游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是有难度的,虽然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旅游时常用的词汇,例如:问路时会常用到的,但是如果要给留学生介绍旅游景点的特色或者其文化内涵,那就相对比较难了,所以这种途径的学习效果相对最差。

4.总结

留学生与语伴之间的交流学习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也会受到许多不同因素的干扰,但是语伴合作学习在现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交流学习途径更是不可或缺的。在这次的调研中,笔者选择了年龄相仿的留学生,且他们的汉语水平相近,来学校也是以受教育为目的的,故在经过半年时间的观察研究中,笔者发现固定时间地点的课堂式互教互学对于留学生和其语伴的学习收效相对而言是最好的,使得两者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邱萍:《国际化背景下“语伴交流”及意义》,《现代交际》2012年9月,P37-39.

[2]乐凌丽:《英语课堂“主体参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科研纵横》2010年第9期,P16-17.

第5篇:日本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樱花科技;交流活动;教育;变革与创新

离开日本,回到家乡。每每想到的那看似其貌不扬,又含蕴温雅的樱花,思绪总会回到2016年1月参加的中日青少年樱花科技交流活动,对于正在就读高二的我而言,这是第一次到日本,是第一次到海外参加科技交流,是第一次到hostfamily家寄宿…,无数个第一次让我无比激动。到了石川县,参观了金g大学和北陆先端科技大学,在泉邱高中和中能登町中学进行了技术交流,聆听了Actree株式会社,汇宝产业株式会社,涩谷工业三家企业对技术创新、发展理念、节能环保的讲解,领略了兼六园、金g城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传承风格。这次学习受益匪浅,让我初略体会到了一个与樱花息息相关的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尖端科技、学校教育,感受到变革与创新带来的无穷活力。

一、街道整洁交通便捷

来到日本,我本以为应是高楼耸立,大城市的气息无比浓厚。但是来到金g市我发现这里没有过多的高楼,有的只是平楼矮房,和成都的高楼大厦相比似乎相形见绌。但令我耳目一新的是,日本宽敞整洁的车道,交通顺畅,没有像我们的大城市那样比比皆是的塞车。就是这样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在市政建设设计初期就做出完整规划。完美规划和干净的环境不仅仅靠一群默默工作付出的设计工程师和环保工人,更是靠每一个人。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体现出了国民的素质。

二、文化特色传承创新

同样,令我赞叹的还有日本的饮食文化,“纳豆”、“酸梅”、“烤鱼”都是因战争时期物质贫穷而盛行的食物,流传到今天已经成为了日本人必不可少的食物。这些传承体现了他们的节俭,共同的价值观让我倍感亲切,不忘记曾经的艰苦才会有未来的美好。

对于“兼六园”与“金g城”,我依然记忆犹新。参观完兼六园后,我们对其优美的景色赞叹不已。园内松、枫、梅、樱等树木,兰、菊、燕子花、草坪等花卉,加上亭、台、楼、阁等建筑使得“宏大、幽邃、人力、苍古、水泉、眺望”这“兼六”名副其实,是典型的日本传统式自然风景庭园,经历代藩主修建而形成今天的风貌的。并且园长先生还特意告诉我们,春天这里是樱花的世界。说到金g城,就更得赞叹日本人对于传统文化建筑孜孜不断的追求,金泽城始建于1583年,据介绍鼎盛期还有本丸、二丸、三丸,由于数次天灾几乎烧毁大部分城池,历代的维修和重建都在不断地融入当时的理念,所以现在的石川门、菱橹、五十间长屋无不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金g城可以说是一部活的石川建筑史书,如果有机会,我会作为旅游者,再次用心来细细品味这些流传下来的加贺时代房屋、街景和稻草包裹土墙,去聆听这古老石川门的诉说,但我相信这门的背后就是金g城的昨天…。

三、注重能力科研超前

在“泉丘高校”我们感受到了日本高中生活,早上8点上课,下午4点放学,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参与的第一堂课是英语课,中日同学共分了九个小组,每个组一个中国学生,6个日本学生,日本同学每人都准备了自己的话题。英文是我们唯一共同语言,相对他们英语口语和我们在出发前充分的准备,我们的介绍还是显得更加流畅。第二堂课是数学课,日本老师让我们每人做一道函数图像的题,这是关于富士山数学模型的题,数学老师说他属虎,解出的六个函数图像连起来便是一只老虎,枯燥的数学模型课在这里显得生动有趣,寓教于乐。最后一堂是创新实验课,这是我们不曾经历过的,三个中国的同学与四个日本的同学合作,去做一个物理势能联动装置。我想的是将所有的器材先写出来,再来组合,看能用哪些联动装置。但日本同学迅速摆弄器材搭起了一个很高的架台,我们发现的确是这样的,他们的动手能力显然比我们好,在许多问题的处理上他们更加合理。

经过了这三堂课,我们可谓受益匪浅,日本高中更令我羡慕不已,丰富的课余活动,精彩的课堂教学,对他们的动手能力我们只能说叹而观止、相形见绌,对他们创新思维方式我们也算耳目一新、深受启迪。因为我们的高中更偏重于理论知识和应对各类考题。与泉邱高中高二学生的技术交流中我们显得有点笨手笨脚,这警戒了我们应注重实践而不是停留在课本和备考上。

日本的大学也令我向往,在金g大学听了对新能源介绍和对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如何解决好后续的四个问题给我也种下了科研的种子,一是如何控制成本,二是怎样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三是如何选择更加适合的材料,四是环保问题如何解决。

北陆先端科技大学的硬件设施那就更高端了。我们参观了透过型电子显微镜,这种显微镜利用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发射电子束,并把电子束变细,射到被观察物体上,在电脑上成像,可以观察半径0.08纳米(原子半径约0.1纳米)及以上的东西,属世界领先。还有最大频率为800兆赫兹用于观察蛋白质的核磁共振机器,同样是世界领先的实验室装备。这些实验设备上属于学校,任何学生,教授或团体都可以随意使用,从而提高了他们研究的权威性和学术性,因此他们论文多见诸于如英国的《自然》这类的世界顶尖的学术性期刊。

无论是金g大学还是北陆先端科技大学,拥有一流的硬件设施,尖端的科研课题以及优秀的研究小组、一流的导师团队对我们这群还在国内拼命准备高考,准备选择专业志愿的学生无疑充满诱惑的,对这些闻所未闻的高大上科研课题,对这些见所未见的高精尖装备充满好奇和向往,如果有机会我会很乐意到日本感受大学学习和科研的氛围。

四、节能政府人性化管理

我认为石川县的政府大楼也是石川县的一种代表。我们来到石川县县政府参观,受到了石川县副知事的亲切接待。不得不承认,石川县政府办公楼空调与大多数的商场,私人公司相比显得更节能。我们与石川县副知事亲切交流,交换了礼物,对他们的周到安排表达了感谢。接着,参观石川县政府楼,石川县议会厅显得庄重大气,其建筑风格,蕴含了江户时代一度繁荣的加贺特色文化,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结合。更让我敬佩的一点是日本无论在哪方面都充满了人性化,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的问题,比如其发言台的两边有斜坡,以助于使用轮椅的人上下,发言席也可根据发言人身高自动升降,在后面的听众席上,准备了助听器,这些的细节,无一不体现了其人性化设计。议会是面向广大的市民的,只要是初中生以上的都可以来旁听,而且在会议过程中也直播,副知事先生的讲解让我们对石川的政府有了更多的了解。

五、理念领先技术一流

这次参观的日本Actree株式会社,汇宝产业株式会社,涩谷工业三家优秀的企业,他们提出做世界最干净的工厂体现环境至上而不是利益至上理念,也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这几家公司所共有的特点就是热情,诚信。秉承顾客至上的理念使得他们不断去创新,不断去挑战,这三家企业不论是焚烧炉、汽车分解还是灌装技术,都有处于世界领先的技术,三家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给我生动的诠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六、结论

交流学习是短暂的,正如樱花盛开是短暂,总是在开得美轮美奂的时候戛然而止,但却令人难以忘怀,这就是“樱花情结”。我的高中时代能参与这次樱花科技交流,留给我的是终身的记忆和美好的回忆以及无限的思考。日本浓郁的科技氛围和科研精神已经震撼了我,也必将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们。

参考文献:

[1]陈磊,康晓菲.日本庭园建筑中的文学缩影[J].安微文学,2014(1).

[2]滨岸健一.日本园林的传统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8.

第6篇:日本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商务日语;跨学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5)05005205

一、引言

广义的跨学科指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知识统一体。如今,跨学科主要指突破学科界线建立一套研究策略,该策略适用于涉及两个以上学科问题的研究工作。例如,通过量子力学、基本粒子学、固态物理学和宇宙大爆炸模型,自然科学获得了知识上的统一[1]。

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的进程和步伐加快,市场对外语水平扎实、知识丰富的跨学科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的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已经不能与时俱进,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日语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因此,应在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日趋完善的基础上,谋求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外语+专业”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为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跨学科培养无疑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探究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日语课程改革,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增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跨学科教育的发展历史

Wraga和Hlebowitsh[2]对美国跨学科课程的建立及发展历史进行了概括总结,将跨学科课程的建立及发展历史大致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末,美国在初中教育中导入“跨学科”这一术语,指单纯地将学科进行拼接的课程。1895年全国赫尔巴特协会(National Herbart Society)的成立标志着跨学科课程的诞生。第二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跨学科课程迎来兴盛期。此前,在杜威及赫尔巴特学派的研究中围绕儿童与课程出现了“相关性”、“协调”、“集中”和“关联”等术语,不过推动20世纪30年代跨学科课程兴盛的是那些试图在可行范围内探究课程的研究团体。这些团体开始整理概念模糊的相关术语,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提出“相关性”、“融合”、“广泛领域”和“精髓”等术语,这些术语与“跨学科”几乎意思相通。第三阶段为20世纪中叶,为应对学生人数的增加,开始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可以提供共通的经验知识,关注学生的个人或社会需求,被认为是一种跨学科整合的教育。第四阶段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基础课程(或称核心课程)运动时期。基础课程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传统学术课程的知识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并以该缺点作为前提,将基础课程定位于“对于所有学习者共通的由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市民、社会需求构成的学习经历”。第五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交叉课程时期。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回归本原运动和冷战的影响,教育经费削减,致使跨学科课程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尽管如此,在传统课程组织扩大的背景下,在中学开展的将两门或多门传统课程进行关联、结合和融合的跨学科课程的T・T得以延续。第六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是跨学科课程最新的兴盛期。关于跨学科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个学校总结以往经验,积极推进跨学科课程的建设。然而不得不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针对美国学校教育中学习能力下降等问题而采取的重视课程的标准化政策与关注学生实际生活的跨学科课程的试行形成了新的对立。

三、建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

在创新立国战略的背景下,稳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需要在丰富专业内涵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而建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恰恰是落实这些政策的有效办法,为高校优化学科建设和推进专业改造提供了契机。

2有利于提高复合型人才的质量

当今就业市场面临“就业难”和“招人难”的两难窘境。高校应将适应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跨学科的发展原本便是适应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需求。同样,现如今科技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更新,为应对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而带来的各种挑战,就必须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提升自身教育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有利于整合高校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跨学科教育摒弃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固有思想和教条观念,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弱化“专业”的单一性特质,外语专业要突出“外语+专业”的多元化特质,充分利用高校多方面资源,增强学科间的交叉互动。

4有利于促进日语(国际商务方向)专业向国际商务日语专业顺利转型

与商务英语专业不同,目前我国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尚未正式设置商务日语专业。商务外语作为外语与经济学、管理学相交叉的跨学科专业,其性质决定了必须围绕跨学科问题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尝试。在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跨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可以为专业转型提供理论基础和可行性保障。

四、商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

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应创新教学内容,依据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结构需求,将人才培养与日语专业设置标准进行学科复合建设,在专业负责人带领下,组织专业教学师资队伍进行研究与修整,指定专业教学计划,实施专业教学管理,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对课程模块的设计、安排与实施达到语言专业技能、语言专业知识、经济专业知识和金融专业知识协调发展,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能力的综合化。目前,许多高校的商务日语专业都开设了市场营销学(日语)、国际贸易(日语)、日本社会与经济(日语)、日本商务礼仪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了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讨论稿规定:专业特色课程由各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师资力量等灵活设置。因此,各高校也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修改适合本学校的教学内容。

高校日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下的课程设置应在巩固必修课的基础上丰富选修课。适当合并内容重复或相似度高的课程,并对实训课程统一授课。

1 选修课程方面

东北财经大学在日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将选修课程(包括学科基础选修和专业选修)按照类型进行了语言能力拓展、跨学科和专业任选三种定位,如表1所示。因为日语专业招收的是零起点考生,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奠定语言基础的重要时期,为了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集中精力夯实基础,所以不设置其他选修课。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渐增加可供选修的课程,开设中文授课的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跨学科课程。而在中高年级阶段,逐步把日语和跨学科的课程整合起来,开设国际金融(双语)、国际技术贸易、国际商法、日本商务礼仪、跨国公司与企业文化、商务日语谈判、市场营销学(日语)、基础会计(日语)和中级财务会计(日语)等实用性强的课程。

通过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一览表可知,日语专业自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渐增加可供选修的课程。大学三年级以专业知识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为主,跨学科课程所占比重明显加大。但在目前东北财经大学日语专业性质定位的限制下,跨学科课程皆为选修课。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安排以就业和考研为导向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和跨国公司与企业文化属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如表2所示。

2实训课程方面

在课堂讲授式教学之余,应特别注重实践课的培养。在大学一年级实践课中,指导学生设置并使用日文输入法,浏览日本网站,获取日语自助学习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资料收集能力,就某一话题整合网上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从而增强语言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根据调查得知在软件外包工作中大量应用到Excel软件,应在培养计划中加入“Excel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Excel高级应用”等课程。在大学二年级实践课中,进行情景模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关于公司内部接打电话的方法,从影视作品中截取相关视频,并将内容按照请求、约定和询问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打电话的礼仪、寒暄的方法和表达技巧。

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是将日语语言教学(即听说读解译的教学)与商务礼仪、经贸知识和IT知识融会贯通的课程。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中,把提高语言技能与提升专业能力并重,推广研究型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将商务日语学科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增强教师的外语专业跨学科教学意识,转变教学思维。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教学方法,关注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各种实践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付诸于实践教学体系内,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综上所述,在该课程培养方案下,选修课的比重,尤其是跨学科课程的比重较以往明显增加。在保证语言基础教育、注重实践活动和大力推动跨学科课程的新培养体系下,《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3-4]规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课程学时没有缩短,但在专业实践和跨学科课程上却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新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类中的语言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指精读和听说类等。其中具有实践教学特点的语言技能训练课占有较大比重,如翻译和写作等。另外,还增加了有较强实践性的日本商务礼仪和情景日语等模拟实践课,专业知识类课程保留了语言、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增加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日语)、市场营销学(日语)、国际金融(双语)、国际商法和中国经济问题等课程。

五、商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

1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内容更生动、形象,可以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目前,音频、视频和PPT等多媒体的运用已经很普遍,但存在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最关键的是缺乏创新性与互动性。因此,应进一步加大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力度,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2005年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天空教室”建立起在线教学系统,经过不断充实和改进,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该网站提供了日语精读课的所有教学材料、详实的阅读文献和视听说材料。网络课堂24小时开通,学生可以通过Email与教师讨论和沟通,也可以在讨论专区通过留言的方式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和教师均可参与讨论。基于现有网络课程平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网上资源,包括课件、模拟试题、文化背景介绍、精品课录像、新闻时事和讨论区等内容。

2研讨式教学法的导入

大学日语专业通常招收零起点学生,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日语水平,教师往往采用“注入式”教学法,讲授过多和灌输过多使得课堂缺乏探究活动和理性互动。这种单项教学过程导致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学生,因而谋求一种由单项教学过程向交互式教学过程转变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促进大学日语课程由单项教学过程向双向教学过程的转变。

研讨式教学法适用于围绕一个具体问题寻求普遍性解决方案的情况,而不适用于必须通过实证研究提供信息的情况。在大学日语课堂中,教师担负着指导发音、讲解语法和分析表达等方面的责任,同时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认识且牢记。巧妙采用研讨式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更正错误和深刻记忆。但并非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所有环节都适合导入研讨式教学法。因此,需要对大学日语教学各个环节按照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分类,分析各环节的特征和目的,如该环节属于寻求普遍性解决方案还是通过实证提供信息。在对各教学环节有了清晰认识之后,再探讨是否适合导入研讨式教学法以及适合导入哪一项或哪几项要素。切忌忽略可行性分析,盲目照搬西方教学法的“拿来主义”做法[5]。

3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辟日语第二课堂。在华工作的日本人成立了日本人会,日资企业的多数高层皆为日本人会或日商俱乐部的成员,邀请此类人员到高校为学生做人才需求和企业文化相关报告,为学生搭建了解行业现状的平台。另外,加强与软件外包公司的往来关系,介绍学生进企业实习,使在课堂和实践课上学习的相关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并在实际工作中加深理解和提升水平。与戴尔、埃森哲、IBM、惠普、东软和简柏特等公司保持联系,力争借助对方平台建立固定的实习对口岗位。邀请软件外包企业高管做企业文化和员工素养要求等方面的讲座,让学生在与公司近距离接触的同时,了解社会需求和公司需求,明确学习目标,激发求知欲。联合日资企业和软件外包相关企业,筹划建立实习基地,在假期或大学四年级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基地的学习掌握实战经验,同时也有利于今后的求职活动。为学生创造并提供良好的第二课堂,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即在实践中提升学习效果,在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鼓励学生与日本外教和日本留学生交流。组建日语协会,积极开展日语角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佳能杯”、“中华杯”和“天地杯”等日语演讲比赛、配音大赛和作文比赛;普及茶道、花道和香道等日本文化知识;积极筹建日语口语教学实训室,实训室的布局具有日式风格,包括日式饮食店和日式办公环境等,让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日本社会、企业文化、饮食文化和人际交往之道等[6]。

六、结语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日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日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能从事涉外工作、语言服务和日语教育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国际化、多元化外语人才。在此背景下,对高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方面的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授课规范和教学效果检验等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水平,为向社会输送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一定的见解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有利于学生掌握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教师宽泛地组织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有利于整合高校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人才的质量,为高校创建了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传统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已经不适应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本文以商务日语专业的跨学科课程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国际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测评和反馈等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和论证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问题,并结合辽宁省多元化教育优势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方案及解决对策。

在商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课程体系,拓宽研究方向。我校日语本科专业(国际商务方向)在2014年重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主干课程除了日语精读、日语听说、商务交际日语、商务日语阅读、商务写作、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日语)、市场营销(日语)、日本社会与文化(日语)、基础会计(日语)、中级财务会计(日语)、市场营销、中国经济、国际商法和西方经济学等课程。课程设置由语言文学研究型课程逐步转向综合研究型课程,由单一学科发展为多学科和跨学科。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首先,改变教师“讲授型”的授课方式,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应活用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推进互动式教学。其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音频、视频和PPT等多媒体教学。再次,导入研讨式教学法,促进大学日语课程由单项教学过程向双向教学过程转变。最后,积极采用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与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和外贸公司等合作。

我校日语专业进行了跨学科课程改革的探索。在2014年重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日语精读、日语听说、商务交际日语、商务日语阅读、商务写作、 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日语)、市场营销(日语)、日本社会与文化(日语)、基础会计(日语)、中级财务会计(日语)、市场营销、中国经济、国际商法和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培养方案在保证语言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实践活动,大力推动跨学科课程的发展。新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类中的语言专业基础课程群主要是指精读、听说类等。其中具有实践教学特点的语言技能训练课占有较大比重,如翻译和写作等。另外,还增加了有较强实践性的“日本商务礼仪”和“情景日语”等模拟实践课,专业知识类课程保留了语言、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增加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会计和商法等课程。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金迪斯,萨缪・鲍尔斯 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M]汪丁丁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Wraga, WG, Hlebowitsh, PS Annual Review of Research for School Leader[M]New York: Leadership Policy Research,1996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胡伟 研讨式教学法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4,(5):204-205

[6]陆红娟浅谈高职高专服务外包日语听说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4):157

[7]姚绚文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0):193-196

[8]周光英高校跨学科培养人才的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周林娟商务日语大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10]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1-3

[11]李明秋,郭艳玲跨学科外语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18-720

[12]皮细庚大学日语专业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7篇:日本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摘要:茶叶芳香满英伦。英国茶文化是英国文化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具有高贵优雅的气质,并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本文以“英国茶文化”为研究主题,简要介绍了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内涵,以及茶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展示了文人大师笔下的茶魅力。

关键词:英国 茶文化 文学 影响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1848年,东印度公司皇家植物园温室部主管罗伯特・福琼来到中国,他将茶树种子放入一个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便携式保温箱中,偷偷地带上了从中国开往印度的轮船,由此千万株以上的茶树苗在印度生根发芽,继而形成了大规模的茶园。茶叶传入欧洲后,并没有像咖啡和可可那样受到过多的欢迎,直到它进入远离欧洲大陆的英伦三岛,竟然奇迹地掀起了饮茶的风尚,并由此产生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枝奇葩――英国的茶文化[1]。

一、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

英语中有Teatime一词,指的就是占据英国人l/3生命的饮茶时间。英式红茶更是以名目繁多、内容丰富闻名于世,其主要的内容包括:

1.英式早茶

英国人在晨起时要饮“早茶”,又名“开眼茶”,即Earlymorning Tea,有时在早茶之前还会有“床头茶”,即清晨一睁眼靠在床头就能享受的茶。而早茶主要是以红茶为主要饮料,是英国当家招牌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集浓郁和清新于一体,色泽和口感都相当出色。正统的早茶要精选阿萨姆、锡兰、肯尼亚等地红茶调制而成,因此早餐茶的口感来自锡兰、浓度来自阿萨姆、色泽来自肯尼亚[2],可见英国人的早茶还是相当讲究的,最适合早上起床后饮用。

2.英式上午茶

这是最不为外人所知的英国饮茶习惯,又称为“公休茶”,大约持续20分钟。英国人在上午1l点(亚洲时间上午10点左右),无论是空暇在家享受生活的贵族还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都要在这一时间休息一会儿,喝一杯茶,他们称之为elevens,即早上十一点时的便餐,所以上午茶可以看成是英国人工作间隙的一种很好的调剂方式[3]。总体说来,上午茶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不可能很繁杂,所以成为英国茶中最简单的部分。

3.英式下午茶

英文名称Afternoon Tea,这其实才是真正意义英国茶文化载体,英国茶正是凭借其内涵丰富、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红茶文化享誉世界,“英式下午茶”更是成为英国人典雅生活的象征。下午茶的专用茶源是大吉岭茶、伯爵茶、火药绿茶或者锡兰茶等传统味的纯味茶,若是选择奶茶,要求先倒入牛奶再放茶水[4]。

正统的英式下午茶的礼仪十分讲究。首先喝茶的时间应该是下午四点钟;其次在维多利亚时代,男士必须着燕尾服,女士则着长袍;第三,在茶会中通常是由女主人着正式服装亲自为客人服务,非不得以才让女佣协助,从而以表示对来宾的尊重。最后就是下午茶的点心了,通常是用三层的点心瓷盘装盛,第一层放三明治、第二层放传统英式点心Scone(甜烙饼)、第三层则放蛋糕及水果塔,并且一定要是从下至上的往回吃[5]。

二、英国茶文化的内涵

1.从药用价值到饮品文化

茶传入英国时,茶的卖点在于它的药性。因此,当时在英国出售的中国茶是一种神奇的、包治百病的药物。1699年,一位名叫欧灵顿的牧师写下一整篇论文论及自然与茶叶的品质。文章中,他充分肯定了茶在治疗糖尿病,胆结石,尿路结石,肾结石,水肿,视力虚弱等方面的良好功效,并一再推荐每个人都要喝茶以取代酒,他认为饮茶可以使人保持清醒的同时心情愉悦,是一种享受型的饮料[6]。

当“红茶皇后”――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于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后,茶与茶道开始在英国推广,中国茶逐渐由具有药性的植物转变为时尚生活的象征,英国的上流社会将其演变成为一种具有异国情调和奢侈性的生活方式。“茶”开始作为一种饮品活跃起来,即使高昂的价格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却依然有着固定的市场和消费群。

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随着英国殖民贸易的扩大,海外茶源地不断增加,英国进口关税也逐年递减,茶叶终于从奢侈品的位置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伴随消费阶层下移,英国人对茶的消费方式也发生巨大转变。英国人非常有创意的在红茶汤中加入糖、牛奶和蜂蜜,有时候甚至是加威士忌、黄油和鸡蛋等更奇怪的东西。在茶水中加入其它物质,是茶消费的一次改革,茶因此变得更加实用。而英国人对中国茶的变革也完成了茶在引进后的本土化,饮茶因此更加普遍。1750年前后,茶已经成了英国中产阶级黄油烤面包的惯常早餐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2.高贵典雅的休闲文化

一个多世纪间,茶几乎变成英国的民族饮料。从17世纪最初的药品开始,到了18世纪已然成为一种全民消费品。消费社会的繁荣反过来提高了饮茶的格调。18世纪,英国社会出现了专门消费茶饮料的茶园,出现了饮茶必需的服饰与器皿,甚至诞生了茶舞这样的艺术形式。

真正意义上的英国茶文化诞生在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下午茶的发明意味着饮茶摆脱了简单的饮食文化地位,逐步成为一种高雅生活的代名词。而成为休闲文化后,饮茶也反过来促进英国社会的消费模式和社会价值观发生新一轮的改变。

英国下午茶是最华丽、最精致,也是最奢侈的饮食方式。在英国的下午茶活动中,对环境的要求极为严格,必须能体现英国式的高雅文化与自然生趣之间的紧密结合。同时,下午茶一定选择的是高档茶叶,茶具和餐点也有明确的规范。这种系统化的要求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文化形式地产生――不是单纯解决温饱的手段,而是综合了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社会娱乐的重要手段之一[7]。

3.考究繁复的英式茶道

英国的茶艺是英国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英式茶道是茶艺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是可以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的。茶艺与茶道结合,才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能真正体现英式茶道精髓的也恰恰是英国人对于茶具的要求和基本礼仪的讲究。

同时,除了有严格的品茶规范,英国茶文化对于品茗的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英国人崇尚的是贵族式的优雅生活,下午茶会是品判个人文化修养的社交场合,同时也是研习社交礼节、展示绅士淑女风采的最佳途径。男人们穿着正式、大方得体,茶具都是轻拿轻放,以保证茶室内的安静;女士们谈吐优雅、举止从容,有人从身边经过都会很有礼貌的微微挪动身体并且报以微笑。在一个正式的下午茶会上你可以充分感受英国人的文学气质和个人修养所带来的冲击。

因此除了茶艺和茶礼的内容,英国的茶道还体现在英国的文化中,而这才是一个国家真正具备“茶道”的理由。英国所特有的下午茶文化是英国民族精神的体现,英国人标志性的优雅、高贵完全浓缩在这个民族考究华丽的茶道中,即使历史的辉煌早已不在,但是凝聚在茶文化中的那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传统的追忆,已经深入英国人的血液,无法抹去。

三、茶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相比中国和日本,英国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年的饮茶历史,但英国文学家却对茶叶有着深厚的感情。茶在英国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渐融入英国文化,之后与英国文学有机结合,成为许多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茶叶带给英国文学家一种全新且丰富的创作主体[8]。

1.茶与诗歌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诗歌中描写情人们等待喝茶的情景:一点一点地吃着烤面包,在叹息声中等待茶凉。拜伦称茶为“中国的泪水”,他“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自然也是饮茶族中的一员[9]。据《拜伦传》记载,即便是在前往希腊参加武装斗争的时候,他也保持着饮茶的习惯:“早上一起床,他就开始工作。然后喝一杯红茶,骑马出去办事。回来后,吃一些干酪和果品。晚上挑灯读书。”当然,红茶并不是他的唯一,在提到中国茶时,他往往提到红茶和绿茶两种类型:

我竟然

感伤起来,这都怪中国的绿茶,

那泪之仙女! 她比女巫卡珊德拉

还灵验得多,因为只要我喝它

三杯纯汁,我的心就易于兴叹,

于是就得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真可惜饮酒既已有害于人身,

而喝茶、喝咖啡又使人太认真。

同时期的著名诗人雪莱在1820年所作的一首三百多行的长诗,“致玛丽亚・吉斯伯思”(Letter to Maria Gisbome)中写道:

那药师医士抱怨的饮品,而我

会不顾劝诫大口痛饮,当死神来临

我们将抛币决定为饮茶而死谁第一。

2.茶与散文

茶叶是圣洁的,散文是优美的,那么茶叶和散文的相融会是什么样呢?英国散文中留给我们的是惬意的,悠闲的、美妙的饮茶记忆。《四季随笔》,原名《亨利莱克洛夫特的一生》(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是乔治・吉辛的散文代表作,叙述的是隐士亨利・莱克洛夫特醉心于书籍、自然景色和回忆过去的生活,作者记录了下午茶和茶会的时间、人物、礼仪等景象,抒发自己对茶和家庭茶会氛围的感情和触动[8]。

“我一天的光明时刻之一,便是下午散步后稍稍疲倦了回来,脱掉靴子,换上拖鞋,将户外的上衣挂起来,换上舒服、家庭常穿的短衣,坐在深深的软扶手椅上,等着茶盘,或者在喝茶的时候,这些是我最为享乐安闲的感觉。随着茶壶的出现,浓郁的香味飘然吹进我的书房里面,多么美妙啊。第一杯带给我心中怎样的安慰,以后则怎样从容不迫地啜饮啊;在寒冷的雨中散步之后,它带来的是怎样暖热啊!同时看着我的书籍和图画,安然品位着拥有它们的幸福。我看看烟斗;或者我带着似乎有所思的神气,准备装上烟叶。事实上,烟叶再没有在茶后――它自己便是温和的感性人的东西一一那样安慰人,那样暗示富于人情味的思想了。”

3.茶与小说

茶叶到达英国之后,不仅仅是“缪斯之友”,“众神的甘露”或诗人的灵感源泉,也受到许多小说家的追捧。据说,“饮茶覆盖了几乎所有英语的小说”。此言虽说有些夸张,但事实也足以证明,英语小说中充满着茶香和茶文化。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小说家,在其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中,茶字一共被使用的次数多达86次,数量远远超出其它作品。狄更斯描写的关于“礼拜堂戒酒联合会布瑞克大街分会”的一次月会情景,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当主人公维勒先生看到他们能喝下如此大量茶水时,惊讶得目瞪口呆[9]。文中描写不仅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戒酒运动的高涨热情,而且肯定了茶叶在英国戒酒运动中的特殊作用。

四、小结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食品,也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部文化史、医学史和文学史。透过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艺术、文化和文学等。茶叶从东方到西方,从中国到英国,经历了坎坎坷坷,犹如人生的成长过程,最终日渐成熟。在英国,茶最初是“药品”,随后上升到贵族的奢侈品,最后才成为必需品国民饮料,进而演变成当今风靡世界的红茶文化。这一过程虽然漫长但是却增添了英国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河流中的美丽。

参考文献

[1]李荣林.茶叶传欧史话[J].农业考古,1992(2).

[2]陈文怀.欧非茶市及茶文化见闻[J].中国茶叶,2001(3).

[3]刘勤晋.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辜振丰.英国红茶文化的光与影[J].农业考古.1999(4).

[5]郝赛丽.英国人的饮茶风俗[J].中国茶叶.1998(6).

[6]周景洪.英国茶文化漫谈[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报.2007(6).

[7]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第8篇:日本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2006年,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校园内青绿的草坪上,一个台湾女孩正捧着一本厚厚的《文化人类学》皱着眉头苦读着。突然手机响起,正沉浸在苦思中的她被吓了一跳,丢下书手忙脚乱地找到手机按下接听键:“我很遗憾,你的论文奖学金没能申请下来。”听着电话里温和略带同情的声音,女孩却感到浑身冰冷。放下电话,她呆呆地坐在草坪上,大脑里一片混乱。

这个女孩名叫庄祖宜,没拿到支持论文写作的奖学金其实不算什么太大的挫折,可对她来说却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8年前,在中学当英语教员的庄祖宜毅然辞掉刚刚到手的稳定工作,从台湾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纽约攻读她从来没接触过的文化人类学硕士。刚上课的时候,完全没有基础的她听得懂教授说的每一个单词,可连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上一节课,紧张的她都会出一身大汗。可是做一个能漫步在校园的大学教授的单纯梦想,让她在这个最困难的时期坚持了下来,顺利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硕士,并且考到了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可是在读博士的时候,她却意外遇到了瓶颈。当初选择人类学这个颇为冷门的学科的热情,在枯燥的学习中渐渐冷去。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不管她怎样努力却总是写不出让自己和导师满意的东西。用了两年那下硕士学位的她,却在读博士的过程中读了整整六年。而这通告知她申请论文奖学金失败的电话,让本就迷茫焦躁的她开始彻底怀疑、否定自己。

在草坪上傻坐了一会儿,庄祖宜站起来失魂落魄地走出了校园。在一段毫无意识、漫无目的地游走后,庄祖宜突然发现自己不知怎么竟然走到了她经常光顾的一家超市的冷鲜区。“谁让我平时总逛这里买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回去做好吃的,这都成了无意识的动作记忆了。这点热情要是能用在学习上,论文也许早就通过了。”自嘲了自己一番的庄祖宜,却很快被超市里新鲜的牛肉吸走了注意力。买了牛肉加一堆葱姜蒜酱油之后,她的心情好了一些。回到宿舍那个十几个人公用的小小厨房,打开瓦斯炉开始做酱牛肉。切、剥、调味、炖煮……在忙碌中庄祖宜已然忘却了刚才沉痛的打击,那灰暗的心情也随着厨房中渐渐弥漫起来的香气而好转了很多。对在学业上一直面临很大压力的庄祖宜来说,洗菜切菜、淘米腌肉这种看似机械的动作,很早就成了她缓解焦虑的不二法门。她的同学也渐渐习惯了一进厨房就看到她或是剥豌豆或是切菜一弄就是一个下午的怪异举动,起码这个台湾女孩已进入这种状态晚上就有越来越好吃的中国料理能分享了。“他们怎知我盯着计算机老半天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摘豌豆十分钟一大碗是多么有成就感!做菜的乐趣就在于它看得到摸得到,闻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馈。 看着葱蒜辣椒噼噼啪啪在油锅里弹跳释放香气,酒水注入沸腾弥漫于空气中,那种满足感比起读了半天书还不明白的状态来说,是非常真切踏实的。”庄祖宜如是解释当年渐渐沉迷于厨房的原因。

当一锅香喷喷的酱牛肉被同学分享完之后,带着味觉和嗅觉双重满足的庄祖宜渐渐沉入了梦乡。在睡梦中,那被美食压抑下去的焦虑却逮住机会偷偷冒了出来,变成了一个梦。在梦中庄祖宜梦到自己因为用脑过度,突然被不知从哪里出现的医生宣布她得了脑瘤生命垂危。躺在病床上的她没有一丝害怕,而是居然为死了之后就不用写论文而感到解脱和高兴……“啊!”从这个对她来说没法分辨是噩梦还是美梦的梦中惊醒之后,庄祖宜坐起来,这个未来的人类学家在黑暗中陷入了更深的迷茫。

关机重启的人生

2006年,8月。波士顿哈佛大学附近。

早上明媚的阳光照在波特广场之上,让人精神振奋。有些雀跃的庄祖宜拉着自己的美国老公Jim,走在马萨诸塞大道上。他们来到波士顿是因为身为外交人员的Jim申请到了哈佛肯尼迪学院的奖学金,要进修一年。而庄祖宜则想换个环境也许对自己难产的毕业论文有帮助,于是陪着老公一起搬到这里。在旅店住了一个星期之后,两人开始在波士顿找长租的房子。对新生活充满想象在加上对完成论文又有了些信心的庄祖宜心情很好,四处打量这个她即将生活一年的城市。突然她眼前一亮,街边一排巨大的玻璃窗吸引了她的注意。她来到窗前,看到一个戴高帽的人正对着一张意大利地图讲着什么,而下面十多个身穿白衣白帽的人正在拼命炒着笔记。而另一个房间里,居然是一个巨大的厨房,有着各种各样的厨具。本就对厨艺感兴趣的庄祖宜来到门口抬头一看,在木制的横匾上写着金光闪闪的剑桥厨艺学校几个大字。“当时那种感觉大概有点像临死的人看到光吧,觉得自己身后是漆黑的长廊充满了现实的压力与苦恼,而眼前的厨房世界却奇幻美好,似乎有无限的可能。”

当天晚上在看完房之后,庄祖宜忍不住又一次来到那个地方。厨艺学校晚上也有课,在明亮的灯光下她突然看到了厨房中有一个东方面孔的女孩子,看上去像是日本人。那较小的身材和黄色的脸庞在一群人高马大的拜仁中间特别显眼。“那也可以是我呀!”庄祖宜有些兴奋地想到。回到旅馆之后她发现自己失眠了,不得不找本书来度过这难熬的失眠。在翻遍行李之后,庄祖宜鬼使神差地无视了人类学专业书籍和小说,拿起了一本迈可?鲁曼的《大厨的造就》,这书讲了他在美国最高厨艺殿堂美国餐饮学院学习兼采访的过程。作为一名记者迈可?鲁曼以初学者的身份经历了刀工训练,酱汁烹调,冷厨,烘焙,与学校附设的餐厅实习,将大厨们令人胆颤的严苛要求和学生们笨拙到日臻精湛的成长过程写得十分感人。庄祖宜突然觉得这本写出了厨艺养成的辛苦与专业厨房特有的伦理文化的书,就是一本第一人称的厨房里的人类学研究。“厨艺专业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厨师是跨国的民族,日新月异的餐饮事业是对当代厨艺文明的冲击与挑战。这其实就是一种人类学啊!”她的脑海中突然闪出了这样的念头。

接下来的几天,庄祖宜又看了一本美国最著名的厨师朱莉娅?查尔德的传记。这个伟大的女厨师,曾经是美国中情局的秘书和外交官员妻子。而在她随丈夫到法国工作时,被法国美食征服了。在考入著名的蓝带厨艺学院后,她变身成了一名厨师。朱莉娅?查尔德的故居就在离庄祖宜住处的附近,她特意去拜访了一下。在那里她意外地得知,几年前朱莉娅?查尔德去世的日子正是她的生日,这让庄祖宜感到了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而朱莉娅?查尔德36岁才开始学做菜、最终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大厨和美食节目主持人的经历,让刚刚30岁的庄祖宜感到了一种勇气的召唤。在经过几天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她做出了一个令自己都感到惊讶的决定,放弃学业转行做一名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厨师。“那整个礼拜我在精神亢奋与连续失眠导致的体力虚脱中度过,毕竟要放弃已达论文阶段的博士研究不是小事,但说实在我对自己的研究题目已经丧失了兴趣,看身边毕了业的同学找助理教授工作四处碰壁也让我意志颓丧。但最重要的是我从来没有在别处感受过像烹饪这样强大的吸引力。”在回忆那段决定她人生走向的日子时,庄祖宜很是为自己骄傲。

之后庄祖宜很忐忑地打电话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父母,却意外得到了母亲的支持。母亲安慰她:“论文写不完当然很可惜,但快乐是最重要的。”并且还赞助了庄祖宜一半的学费。因为母亲当年也是在当了十年教师之后感到不快乐,辞职考音乐系并在31岁的时候去意大利留学。她很理解女儿的决定是因为什么。

得到支持的庄祖宜又要面临一个有些尴尬的局面,如何向自己的教授和同学解释。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同学们知道她的决定之后,竟然是纷纷祝贺庄祖宜找到了能让自己快乐的方向。而素来严苛的教授,竟然微笑着拍了拍庄祖宜的肩膀说:“我很羡慕你。”

就在这样的祝福和轻松地解脱之后,庄祖宜的人生关机重启了。

享受厨艺的快乐

2006年10月,波士顿。

“什么?又是派?上帝,饶了我吧!”Jim看着餐桌上的苹果派发出了一阵哀嚎。“亲爱的,昨天是蓝莓派这次可是苹果派哦!不一样的!”庄祖宜则像哄小孩一样安慰与威胁并举地说服自己的丈夫。“我都吃了一个星期的派了,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在妻子温柔而凶狠的目光中,Jim虽然依旧嘟囔着还是乖乖地拿起了刀叉。他本以为妻子上了厨艺学校,自己的胃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没想到,做一个厨艺学校学生的练习品试吃员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倒不是这东西做出来有多难吃,而是一样东西会持续出现在餐桌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这位兴趣高涨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这道菜为止。于是这个曾经抱着小小私心鼓励妻子去厨艺学校的男人,自作自受成了庄祖宜厨艺长进的唯一踏脚石和见证者。

庄祖宜没有太多时间和心情理会可怜的男人,她已经完全沉浸在厨艺的世界之中而不能自拔。厨艺学校的学医过程的艰苦其实超乎了她的想象,连续几天下来她才发现自己能在学校厨房里工作了八个多小时竟然都没有上厕所。在这八小时之中,她照顾炉台上的高汤酱汁要长时熬煮与多次过滤、切菜讲究刀工整齐、大碟小碟的香辛调味料得准备万全、砧板和工作台不时要清洁消毒、一有空档就得洗锅碗瓢盆、出菜时间要确切掌控、所有盛热菜的餐盘都要预热、盘式要讲究……每一个步骤的同时都必须为接下来的步骤做好沟通与准备,免得手忙脚乱,功亏一篑。如此忙碌与专注,让庄祖宜一整天下来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可是这样的忙碌却让她感到无比的快乐:“这跟写博士论文时的我差别多大啊!几个月前我埋首与论文搏斗,呕心沥血口干舌燥,几乎每写一个句子就必须喝一杯水,每十分钟跑一次厕所,一天下来进出厕所少说二十来次。此外我头痛、眼睛痛、背痛、肚子痛, 头顶还生了一小丛白发。跟当时的心力交瘁比起来,在厨房里劳动体力真可说是充实又幸福。以前我早上总是起不了床,想到论文就有一种见不得天日的无力感。现在天一亮就跳身起床煮咖啡做早餐,恨不得时间多一点,因为有这么多东西要学!除了上课以外,我自己猛K饮食文化史、食品化学、美食评论、大厨传记……简直比念研究所还要用功。”这段庄祖宜博客上的回忆,每个字都跳跃着体现着她当时的快乐。除了快乐之外,她还有意外的收获,以前庄祖宜跟人聊天的时候一提到自己的专业是人类学,话题就会在对方的景仰、不解与同情陷入停顿。而现在,她能轻易地和任何人迅速成为朋友,只需要聊聊一道美食即可。

除了这些,庄祖宜还能在更多的事情上找到快乐并且享受着。在她练习法式烧鸭时,家里出现了一只小老鼠。每当鸭胸在平底锅里滋滋冒油的时候,小家伙就会悄然现身,在享受了鸭肉的香气和引发了女主人的尖叫之后再满意地消失。特别是炖鸭骨高汤的时候,那持续数个小时的香味让老鼠频繁出没在厨房,让她都不敢进去。于是她切了一片自己做好的鸭胸当诱饵,可是连续三天都没让老鼠上钩。于是她暗下决心:“从现在开始,我决心每次煎鸭胸都为小老鼠供上一块肉,哪天它上钩了,我的创意菜大概就合格了。”就是在这样的小快乐中,庄祖宜在严苛的厨艺学习中坚持了下来。很快,她就能轻松地将一只鸡全身的骨头都取出来,还让它保持完整;让丈夫吃上比面包房还要美味的各色面包……

在最后的毕业烹饪考试中,她因为紧张导致手忙脚乱,菠菜烤蛋送进烤箱太晚导致菠菜泥都沉到了模具底。可没想到这个失误却烤出来一个三层渐变的绿色烤蛋。她灵机一动在 盘子的餐卡上把这东西起了个渐层菠菜糕的名字,居然赢得了评委“出类拔萃”的评语,并且得到了最高荣誉奖和一项特别的调味奖。10个月高强度的学习和不断消灭做出来的菜,让她和丈夫的肚皮多了几磅肉、自己的手上多了不少疤痕。不过最终还是凭着享受艰苦过程中的小快乐,顺利完成了学业成为一名职业厨师,可以戴上白色的大高帽了。她那段时间在家做饭都一直带着,而Jim则幸福地享受上了一个大厨的专职美食服务。

不过在其他同学或进入餐厅或称为私人大厨之时,庄祖宜却忙着打包行李陪老公到香港驻扎。而她的生活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厨房战场中的快乐战士

香港,置地文华东方酒店。

在世界排名第37位的Amber法餐厅的后厨里,在进行着一场激烈却井然有序的战争。当客人的点餐单送进厨房的瞬间,战斗就开始了:有人负责将食材最精华的部分处理出来,各种沙拉叶只取最精神的,有一点压痕和残缺都要抛弃;有人负责将处理好的食材烹饪成美味的大菜,每一个动作都标准精细到极致;有人负责专门调制各种美味的酱料,调配比例必须精确到克以下;有人负责将酱汁如画画一般淋在大菜上,而盘子上那酱汁组成的看似随意的图案都拥有着精心设计过比例……整个过程像在进行一场战争,整个厨房的人就如同精锐的士兵一样各司其职配合默契。“怪不得法式厨房的编制都被成为部队。”庄祖宜作为在这场战争中唯一不太和谐的环节,居然还有时间很没觉悟地有所感慨,不过很快,主厨的斥骂就让她迅速融入到自己的角色中。看着手中的刀飞快地将小黄瓜、青红椒、虾仁变成标准形状的食材,庄祖宜也渐渐有了成为一个训练有素士兵的感觉。

在随着丈夫到香港之后,庄祖宜开始尝试着寻找成为厨师的工作。可是投出无数的简历之后,却只迎来一次失败的面试。作为一个年龄偏大的女性,在男人主导的厨房世界中想得到认可是很难的。于是她很快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著名的Amber法餐厅成为了一名没有薪水的大龄实习生。就是这个实习生的位置,也是她特意甩掉曾经乖乖女的形象,撸起袖子故意露出学艺时留下的伤疤,装出一副厨房老油条的形象才争取来的。

在高级厨房工作的压力很巨大,庄祖宜刚一来就被一位同事连着十多天没时间看看妈妈的抱怨吓到了。等到她进了厨房,更是切身体会到了职业厨师的辛劳。在Amber的上百平方米的巨大厨房里,她一站就是12个小时,做的都是打着哆嗦站在恒定在15摄氏度的冷厨工作区里,反复地切皮削丁之类的琐碎杂事,还经常因为笨拙而遭到大厨严厉的斥骂。因为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和睡眠不足,大家都没力气说话,整个厨房的气氛也都显得有些尴尬。活泼的庄祖宜刚开始的时候还经常找人搭讪聊聊理想什么的,可是得到的都是同事们无奈和无力的简单回应。后来当她融入到厨房工作之后,也学会了削皮切片几个小时不发出一点声音,只是太寂寞的时候会感叹如果能在工作时有音乐多好。这样的工作和庄祖宜所期待的随意挥洒、创造性的烹饪艺术有很大的出入,在厨房里只有大厨能享受操作的快乐,底下的人只是奉命行事的工匠,只要求精准有效率。庄祖宜经常身处一堆处理的堪称完美的食材配料中,幻想自己是在一家破烂的小餐馆里当着大厨享受炒菜的乐趣。不过经过专业学习的她也明白,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其实正是通往大厨之路必须的修行。

不过即便是在这种高强度的枯燥工作中,庄祖宜仍然能找到快乐:她把两个厨师在狭小空间合作中互不干扰的默契,看做是厨房中的双人芭蕾来欣赏;她永远带着鼓励自己的情绪,来看经过无数次重复而日渐精致摆盘;她会得意自己慢慢能用被烫出无数水泡、裹满橡皮膏的手,迅速准确地完成配菜上菜;她会抱着品尝大餐的虔诚心情,把厨房剩下的如北美螃蟹、鹅肝、顶级鱼子酱、稀有白松露这些奢侈的“边角废料”当做零嘴;她会在一天疲惫的工作后打起精神在博客上记下自创的食谱和心得,不让自己对烹饪的热情在枯燥与重复中熄灭……

第9篇:日本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1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昆明650212;2云南省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650212)

摘要:旨在介绍日本见岛牛的保种及利用经验,为中国地方良种牛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对日本山口大学和山口县农林综合技术中心参观访问和参阅相关见岛牛的研究资料,较系统地介绍“见岛牛”的形成过程、生产和繁殖性能及其利用现状。结果表明:见岛牛于1928 年被指定为日本“国家自然珍宝”,被认为是日本最古老的本土和牛,也是日本极为重要的牛种遗传资源。见岛牛肉质优良,能产生极好的“降霜肉”。通过采用见岛牛公牛(冷冻)与荷斯坦母牛杂交方式可生产高产、优质肉牛。见岛牛不但晚熟、体型小、繁殖率低,而且种群数量少,近交系数高。用见岛牛公牛(冷冻)改良肉、奶牛生产高产优质肉牛具有良好应用的前景。

关键词 :见岛牛;外貌特征;生产性能

中图分类号:S823.8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812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Oldest Bovine Species in Japan:Mishima Cattle

He Zhanxing1,2, Zhang Jicai1, Qu Kaixing1,2, Wang Ankui1, Huang Bizhi1

(1Yunnan Academy of Grassland and Animal science, Kunming 650212, Yunnan, China;2Yunnan Bee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Kunming 650212, Yunnan,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on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eneticresources to the local rare bovine species in China, the experience of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n MishimaCattle in Japan was introduced. The formation process,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s in MishimaCattle were systematically stated via visiting Yamaguchi University and the Technological Center of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amaguchi Prefecture in Japan, and referring the related data of Mishima Cattle.Mishima Cattle were designated as Japanese‘national natural treasure’in 1928, which was regarded as theoldest Japanese Cattl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bovine resource in Japan. Mishima Cattle had the ability of topqualitybeef with‘flake meat’. Mishima bull (and/or frozen semen) crossed Holstein cows to produce thehybrids with high yield and high-quality beef. However, Mishima Cattle not only matured later, possessedsmall body size, low reproduction rate, but also had smaller population size and high inbreeding coefficient. Itis practical that Mishima bull and/or frozen semen cross beef and dairy breeds to produce high-quality beef.Key words: Mishima Cattl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Production Performances

0 引言

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为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保持最大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及降低近交系数的增加也是大多数保种方案得以实施的前提[1-2],最大程度地保存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是主要的保种目标[3]。然而在过去100 多年中,由于品种的灭绝率增加而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一直处在净丧失的过程[4]。因此,开展畜禽品种的保存、种质特性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也是解决当前畜禽业出现世界性遗传基因贫乏最重要的手段之一[5]。借鉴国外优良地方牛种的保护和利用经验,对中国地方良种特别是珍稀牛种(如大额牛)的保种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日本没有土生土长的古老的家养动物[6],大约在公元二世纪,随稻作传入,牛可能从中国北方经朝鲜半岛引到日本[7],并作为役用畜。“见岛牛(Mishima Cattle)”是最古老的日本土著牛种之一,因其长期饲养在偏远的孤岛—— 见岛(Mishima Island),使家系得到保存,1928 年被指定为日本“国家自然珍品”[8-9]。从系统发生学分析证实,见岛牛群体可以与另一个日本土著牛——口之岛牛(Kuchinoshima Cattle)相区别[10]。见岛牛作为日本重要的牛遗传资源,本橋[11]、芝田等[12]、林田等[13]、福倉[14]、原田等[15]和西村[16]先后对其体尺、体重进行了调查;米屋等[9] 基于见岛牛的发育,使用Brody、Gompertz、Bertalanffy 3 种非线性发育模型,制定了发育标准值;Nagamine 等[8] 对见岛牛及日本大陆的黑毛和牛(Wagyu)、短角牛、褐牛3 个肉牛品种微卫星DNA 标记,发现见岛牛的杂合基因型数量和等位基因位点显著低于其他3 个品种;Tsudat 等[10]全基因组测序表明,见岛牛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国内关振寰等[17]介绍了见岛牛的来源、特征以及见岛牛与荷斯坦牛、日本黑毛和牛杂交试验情况;张彬等[6]介绍了日本牛的遗传资源状况和对见岛牛、口之岛牛、黑毛和牛、日本褐牛、日本短角牛、日本无角牛各主要牛品种的特征特性进行初步描述,但没有对见岛牛更详细、深入的报道。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才开始食用牛肉和猪肉。为了获得体型大、产肉量高的肉牛,日本育种工作者根据各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本土牛品种的体型小、产肉量低等特点及人们生产需要制定了相应的肉牛改良方针,先后从国外引进西门塔尔牛(Simmental)、爱尔夏牛(Aryshire)、瑞士褐牛(BrownSwiss)、安格斯(Angus)和短角牛(Shorthorn)等肉牛品种与本地牛进行杂交,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具有各地方特色的黑毛和牛(Japanese Black)、褐毛和牛(Japanese Brown)、短角和牛(Japanese Shorthorn)和无角和牛(Japanese Polled)肉牛品种,形成了日本牛的独特性状,是生产高档雪花牛肉的著名肉牛品种。然而,随着各地引种和育种力度的加大,日本土著牛种的基因库被“稀释”,绝大多数地方牛种已经消失[6],目前,仅存有山口县的见岛牛和鹿儿岛县的口之岛牛为至今未受外血侵蚀的日本纯种和牛。本研究通过笔者对日本山口大学和山口县农林综合技术中心(原山口县畜产试验场)的参观访问及参阅相关对见岛牛的研究资料,较系统地介绍见岛牛的形成过程、生产和繁殖性能及其利用现状,期望对中国地方珍稀良种牛的保护与利用有所启示与借鉴。

1 见岛概况

见岛位于日本山口县(Yamaguchi)萩市(Hagi)西北端的日本海(图1~2),地理坐标131°8′E,34°46′N,距萩市约45 km,是萩市的7 个岛屿之一,面积7.85 km2;气候暖和,冬无积雪。农业、水产业和牛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盛产大米、黄瓜、烟草等。

2 见岛牛的形成及特性、特征

见岛牛因产地为山口县萩市的见岛而得名,但其起源无明确定论。早在室町时代(1336—1573)的古书中就有饲养见岛牛的记载,很可能是由中国北方经朝鲜半岛引到日本的,并逐渐从西日本向全国范围内扩繁饲养;回顾日本黑毛和牛与见岛牛的关系,认为是从1778 年分化出来的;遗传学和历史数据分析,见岛牛大约在1800 年从中国大陆引入的,至今已有200 多年历史[8],但从历史资料记载的存栏情况分析,见岛牛至少应有300多年的饲养历史[8]。

见岛牛为小型役用牛,在当时主要用于农耕和运输。由于受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图2),见岛牛至今未曾与任何外来牛种杂交过,是日本最古老的纯种和牛(即现代和牛的祖先),是极其珍贵的牛种和重要的家畜遗传资源。1928 年(昭和3 年),见岛牛作为日本唯一的纯种和牛被指定为“国家自然珍品”。目前,见岛牛除用于研究外,仅在山口县境内饲养,以放牧为主,舍饲为辅。

见岛牛体型比日本黑毛和牛小,晚熟(一般3~6岁成熟)、增重慢、产奶量和产肉量均低,但其性情温顺、易调教,行动灵活、善于山地行走、耐粗饲、抗病力和负重力强,是理想的役用牛。同时,见岛牛具有沉积理想大理石花纹的基因,肌纤维细嫩、肉质好,育肥后肌纤维间脂肪沉积细小,而成为生产顶级“降霜肉”(雪花肉)的品种。因此,日本将其视为珍宝。

见岛牛毛色为黑色或黑褐色,公、母牛均有角,角细、长度适中;额较窄、鼻梁长;体型小、前躯相对发达、中躯较长、身躯较狭窄、后躯欠发达;斜尻、X腿,尾细长;外形较粗糙(图3)。

3 见岛牛的数量变化与相关保护政策

由表1 所示,见岛牛的数量出现起落不稳的变化。1672 年在见岛饲养的350 头因发生牛瘟全部死亡,在之后几年里,重新建立了牛群。1739—1955 年间,存栏头数保持在433~580 头。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见岛牛的役用需求逐渐减少,其数量也逐年下降,到1975 年仅存栏33 头,处于严重濒危状态。之后,在相关部门和饲养户的努力下,见岛牛的数量得到增加,但均未突破120 头。1739—1960年间,见岛牛以农户零散饲养为主,户均饲养规模不到3 头;从1965 年开始,见岛牛的饲养农户及饲养量大幅减少,到1995—2000年饲养户数只有7户,但其饲养规模提高到户均15头左右。

为保护和利用见岛牛这一重要的遗传资源,日本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了各项措施,1967 年成立了“见岛牛保护会”,1990 年实施了见岛牛“母牛保留对策”和“母牛繁殖促进事业”,1999 年成立了“见岛牛保护与振兴委员会”。

到20 岁也能正常分娩,公牛可使用到12 岁左右。据1995—1996 年调查结果,母牛初产年龄(33.1±9.6)月龄、产犊间隔(18.6±4.3)个月、产犊数(3.5±2.5)头,与1970—1975 年的调查结果比较,分别晚1.5 个月、长0.6~1.2 个月、少0.8 头[14-15]。由表2 可见,见岛牛的繁殖率较低,仅有30.1%~53.7%。据米屋等[9]在2003 年对7户饲养的86 头见岛牛母牛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母牛平均年龄为6.1岁,最大年龄17.6岁。随着母牛选留强度的增加,2岁以下育成母牛的数量有所增加。

4.2 见岛牛的生长性能

4.2.1 见岛牛的体尺、体重见岛牛的初生重较小,平均19.3 kg。采用Brody 模型推定90%成熟值为标准,见岛牛体高、胸围和体重分别为17 月龄、22 月龄和42 月龄,分别比黑毛和牛的12 月龄、11 月龄和20 月龄晚5个月、11个月和22个月[9]。

据山口县畜产试验场2004—2005 年研究资料,见岛牛母牛体高和体重成熟年龄分别为45 月龄和85 月龄,其成年母牛的维持营养需要量是黑毛和牛的1.33倍。表明:见岛牛晚熟,而且维持营养需要量高。如表3 所示,60月龄以上成年母牛的体重为256.8~265.5 kg,BPI(beef purpose index,肉用指数)为2.29~2.36。1995年测定的见岛牛母牛体尺与1930 年比较,体高、胸围、胸深和尻长分别小2.4、5.9、2.7、0.7 cm,腰角宽大0.3 cm,表明60 月龄以上繁殖母牛体型呈小型化倾向。与黑毛种的发育基准(35 月龄)比较,见岛牛的体高为87.4%、胸围为76.8%、胸深85.5%、尻长81.3%、腰角宽75.2%,属小体型牛种[14]。

1964—1995 年对60 月龄以上成年见岛牛公牛(n=10)的测定结果见表4。60 月龄以上(61~142 月龄)的体高、十字部高、体长、胸围、胸深、胸宽、尻长、腰角宽、坐骨端宽和管围分别为126.5~131.5 cm、122~127 cm、145~163 cm、185~201.8 cm、69~76 cm、40~49 cm、46.5~49 cm、41~48.2 cm、25~30.8 cm 和17.5~20.0 cm,各平均体尺指标均高于1930 年的测定结果,表明体型有所改善。73 月龄公牛体重达488 kg,BPI 为3.75,体重为黑毛和牛的1/2左右。

4.2.2 见岛牛的育肥效果及产肉性能见岛牛公牛大部分作为种牛,仅有少量去势后作肉用饲养,年出栏不超过12 头。西村强等[16]对见岛牛经产母牛进行育肥和屠宰试验,结果表明:(1)在浓缩饲料及粗饲料自由采食的条件下,母牛的最大采食量为体重的1.75%~2.51%,接近黑毛和牛(2.50%)。(2)育肥210 天的平均日增重为0.20~0.30 kg,显著低于黑毛和牛日增重的0.86 kg;胸宽、胸深、腰角宽、胸围也显著低于黑毛和牛。(3)见岛牛的胴体重215.2 kg、胴体长135.8 cm、屠宰率56.1%;皮下脂肪厚1.5 cm、眼肌面积29 cm2,显著小于黑毛和牛,但脂肪含量、肉色、脂肪颜色等与黑毛和牛差异不显著。(4)见岛牛的头、内脏和生殖器官占体重的比例显著高于黑毛和牛,脂肪则显著低于黑毛和牛。不同部位肉的pH 值、水分、粗脂肪、加热损失率、剪切力见表5,其水分含量多、粗脂肪含量较少,蒸煮损失、拉伸率和剪切力较高。由表6 可见,见岛牛的脂肪特征是皮下脂肪和肾脂肪的熔点比其他品种牛的低,加之,见岛牛的牛肉肌纤维细,肉质细嫩,脂肪沉积好,形成的“降霜肉”(雪花肉)极好,因而被视为“超高级肉”,经济价值高。

4.2.3 见岛牛的产奶性能见岛牛的产奶量低,仅为和牛的1/2左右[21]。

5 见岛牛的群体遗传分析

Kato 等[22]对血型、血液蛋白型、乳蛋白质型、微卫星DNA多态性等研究表明,黑毛和牛、褐毛和牛和短角和牛3 个品种的遗传可变性几乎与荷斯坦牛相同,见岛牛和口之岛牛的遗传可变性相近,且明显低于其他品种牛。荷斯坦牛、褐毛和牛、短角和牛、黑毛和牛、口之岛牛和见岛牛的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数分别是2.51、2.90、2.51、2.28、1.48 和1.40;平均杂合度分别是0.521、0.560、0.516、0.446、0.242 和0.209。纯种日本本土牛(见岛牛和口之岛牛)与培育成的和牛、荷斯坦牛有较大的遗传距离。尽管和牛起源于日本土著牛,但因和牛品种在培育的早期阶段就与外来品种进行了杂交,导致与纯正的日本土著牛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6]。

Nagamine 等[8]利用微卫星DNA标记对日本见岛牛、黑毛和牛(Wagyu)、短角牛、褐牛3 个肉牛品种的起源分析表明,21 个位点中见岛牛纯合子座位为9 个,而黑毛和牛仅为1个,短角牛和褐牛为0个,见岛牛、黑毛和牛、日本短角牛和日本褐牛的杂合度分别为0.229、0.488、0.56 和0.612,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85 个、4.38个、4.33 个和4.76 个。见岛牛的杂合型数量和等位基因位点数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

Tsudat 等[10]对8 头见岛牛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鉴定出6.54 百万个单核苷多态位点(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在313 个独特基因中含有400个非同义SNPs,而在8 头牛之间约有3.17 百万个SNPs共享见岛牛群体具有独立的分类地位,与另一个日本土著牛——口之岛牛相差较远;但尚未发现与肉质相关的基因。见岛牛和口之岛牛间存在大的遗传距离是由于地理差异和发生了不同方向的遗传漂变造成,许多性状也有较大差异。虽然见岛牛和口之岛牛均属小型牛,但前者体型更小;见岛牛毛色为黑色或黑褐色,肉质好,能产生雪花肉(降霜肉),而口之岛牛的毛色腹部有白斑,四肢偶呈棕褐色,产瘦肉更多。

6 见岛牛的家系与近交

1995—1996 年调查资料表明,见岛牛的母系有6个,分别是Yoshimaki、Kamekichi、Mimatsu、Shiraume、Takatada和Mitarou,而父系只有1个家系,即Kari[14-15]。牛群(n=93)的近交系数和血缘系数分别为0.343(0.227~0.496)和0.559(0.372~0.824)[15]。这是由于见岛牛种群小、种公牛数量有限,单一的家系和长期闭锁繁育可能是造成近交系数高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动物的近交衰退主要表现为生活力、生产力、繁殖力、抗逆性、适应性下降和生长发育缓慢等。奶牛的近交衰退造成其繁殖力下降,但肉牛的近交衰退现象不是十分突出[23]。

Nagamine 等将1896—2005 年见岛牛的繁殖率按年份(1896—1950 年、2000—2005 年和1896—2005 年)分为3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繁殖性能没有随着年限延长而发生明显下降。1930年、1955年、1996年和2003年成年母牛体重分别为260~300 kg[11]、253 kg[24]、262 kg[25]和256.8 kg[9],体重也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随时间的推移,见岛牛的种群数量和家系在减少,近交系数在升高,但母牛的生长和繁殖性能未出现明显的近交衰退。

7 见岛牛的饲养管理

4—10 月份,以牧场或休闲地放牧为主,并根据牧草生长状况进行轮牧管理,少部分牛进行舍饲。

11 月—翌年3 月,全部采用舍饲,以每圈1~2 头或母犊同圈管理,饲喂配合饲料、麦麸、稻草、黑麦草等。

8 见岛牛的杂交利用现状

目前,主要利用见岛牛公牛与荷斯坦母牛生产杂交一代的“见蘭牛”(Mishima-Holstein Cattle,日语读音“Ken Ran Gyu”)生产牛肉。见蘭牛毛色为黑色,既具有见岛牛的肉质好,又具有荷斯坦牛的生长发育快,产肉、产奶量高等优点。20月龄见蘭牛体重可达540 kg,平均日增重900 g,为见岛牛的2 倍多;按日本标准,见蘭牛18 月龄阉牛脂肪的分布度较高(3.0),居见岛牛(5.0)和荷斯坦牛(0.5)之间,乳脂率可达5.0%[17];肉细嫩、味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为避免因自然灾害发生等因素造成见岛牛灭绝的危险和有效保存其宝贵的遗传资源,日本农林水产省于1985 年开始对其公牛采精并保存。由于公牛数量少,保存冻精的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科研和生产的需要。山口县农林综合技术中心从见岛引进见岛牛公、母牛10 头,通过舍饲对公牛采集和冷冻保存,结合人工授精方式进行见岛牛的纯繁,以活体和冻精两种方式更好地保存其遗传资源。同时,开展见岛牛公牛(冻精)与日本和牛等杂交试验研究,以期获得肉质更好的肉牛(图4 为以黑毛和牛为母本,用见岛牛冻精配种获得的后代)。但目前尚不允许采用超排和胚胎移植的方式进行扩繁。

9 小结

现在的日本和牛是由引进的外来牛品种与日本本土牛杂交形成的。由于见岛牛长期在远离日本陆地的孤岛——见岛上饲养与闭锁繁育,未曾受到外来牛种的遗传侵蚀,因而被视为日本最古老的本土纯种和牛,是日本极为重要的牛遗传资源。见岛牛的肉质优良,能产生顶级“降霜肉”,但晚熟、体型小、繁殖率低,而且其家系(特别是公牛)逐渐减少,近交系数高;母牛体型呈小型化倾向,其种群数量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明显增长。通过采用见岛牛公牛(冷冻)与荷斯坦母牛杂交方式可生产高产、优质肉牛。

随着繁殖生物技术(人工授精和胚胎工程技术)以及迁地保护技术在见岛牛保护中的应用,其扩繁速度和质量有望得到提高,并以活体和冻精、胚胎等保存方式更好地保存好其遗传资源。采用见岛牛公牛(冷冻)与肉奶牛母本杂交,充分利用见岛牛的肉质优良的特性以及肉奶牛母本的早熟、生长发育快、产肉、产奶量高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日本见岛牛的保种及利用经验对中国地方良种牛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Frankham R, Ballou J D, Briscoe D A. Introduction to conservationgenetics. Cambridge[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 Montgomery M E, Woodworth L M, Nurthen R K, et al. FrankhamR.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pulation size and loss of geneticdiversity: comparisons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with theoreticalpredictions[J]. Conservation Genetics,2000,1:33-43.

[3] Cervantes I, Meuwissen T H E. Maximization of total geneticvariance in breed conservation programmes[J]. Journal of AnimalBreeding and Genetics,2011,128:465-472.

[4]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stateof the world’s animal genetic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钱[R].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Reports,2007.

[5] 鲁云风,王茜,黄文波,等.畜禽保种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模拟[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8):3849-3858.

[6] 张彬,李丽立,薛立群,等.日本牛的遗传资源[J].家畜生态学报,2005,26(1):74-77.

[7] Namikawa T. Genetic aspect of domestication and phylogeny in thecattle[J].Japanese Society of Zootechnical Science,1980,49:817-827.

[8] Nagamine Y, Nirasawa K, Takahashi H, et al. Estimation of the timeof divergence between Japanese Mishima Island cattle and othercattle populations using microsatellite DNA markers[J].Journal ofHeredity,2008,99:202-207.

[9] 米屋宏志,惠本茂樹,島田芳子ら. 見島牛の発育調査に基づく成長曲線の作成[A].山口県畜産試験場研究報告[C].2007,22:1-5.

[10] Tsuda K, Kawahara- Miki R, Sano S, et al. Abundant sequencedivergence in the native Japanese cattle Mishima-Ushi (Bos taurus)detected using whole- genome sequencing[J].Genomics,2013,102:372-378.

[11] 本橋一朗.純粋和牛見島種に関する研究第一報(見島の産牛)[J].鳥取農学会報,1930,2(1):83-122.

[12] 芝田清吾,山内美気夫,吉田正三郎.見島牛に就いて[A].広島農業特別報告(中国四国農学大会講演集)[C]. 1949,2:10-12.

[13] 林田重幸.大塚閏一ら.Ⅱ見島牛調査[A]. 日本在来家畜調査団報告(財団法人名古屋畜産研究所)[C].1964,2: 60-78.

[14] 福倉一浩. 見島牛の性能調査[A]. 平成7 年度食肉に関する助成研究調査成果報告書(財団法人伊藤記念財団)[C].1995,14:144-147.

[15] 原田佳典,小澤忍,細井栄嗣ら.見島牛の性能調査(1)——見島牛の系譜および牛群の体型[A]. 山口県畜産試験場研究報告[C].1998,14:43-53.

[16] 西村強,三宅俊三,石川豊ら.見島牛の性能調査(2)[A].山口県畜産試験場研究報告[C].2002,17:41-73.

[17] 关振寰,王德,白晓坤.见岛牛——日本优秀和牛之一[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4(7):11.

[18] 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a/Map_of_Japan_with_highlight_on_35_Yamaguchi_prefecture.svg.[19] 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7/Hagi_in_Yamaguchi_Prefecture_Ja.svg.

[20] buiatrics.com/fileok/file/Mishima-Cattle-Japan.pdf.[21] 田先威和夫.新編畜産大事典[M].東京:株式会社養賢堂,1995:535-538.

[22] Kato K. Studies on genetic variability of Japanese native cattlebased on microsatellite DNA polymorphisms[D].Master’s thesis,Graduate School of Bioagricultural Sciences. Nagoya University,2002:72.

[23] 内藤元男.畜産大事典[M].東京:株式会社養賢堂,1978:1079-1129.

[24] Ishihara M, Tsuchiya H, Taguchi H.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native Japanese cattle (the Mishima cattle) with that of the modernimproved Japanese cattle[J].Bull Chugoku Nat Agric Exp Stn,1955,2: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