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建设范文

城市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建设

第1篇:城市建设范文

我们的现代城市建设史并不长,但潮流和概念却层出不穷。在抛离了政治大语境所造成的城市建筑规范之后,新时代的城市规划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应时而生的规划标准,它们有着国际先进经验背书、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作保,它们负责把我们的城市面貌按照一种模式批量化生产出来。

城市标准色

早在2000年,北京就曾有过相关规定,在色彩方面提出了“以灰色为本的复合色”的设想。2004年,成都也将“复合灰”规定为成都建筑外墙的基本色。2008年6月,温州推出了《温州市城市景观、建筑色彩规划与研究》报告,把黄灰、红黄、红褐色系为主的粉彩暖色定位城市标准色。

在给城市选择一个标准色的过程中,专家们有着各种的办法。有的是依据现有的建筑主色调进行比色,有的是进行水系、山系等自然环境比色,有的需要对城市作鸟瞰图、获取全景式视觉印象,有的需要采集墙皮、土壤等城市自然元素的色彩。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回溯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北京的标准灰来自于四合院的青砖本色,这体现了北京城市的久远韵味;厦门钟情银灰色,有着华侨城市的时髦风范;温州则向往粉彩暖色,代表着江南城市的山水意蕴。

众多城市竞相制定“肤色”的理由,远可追溯至17世纪的欧洲城市建设规划传统,近可引述日本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无一例外都是国际化的先进理念。这种动机既衬托出中国城市狂飙突进运动中的急躁心态,又反映出对国外理念的迫切渴求。在这种动机驱动下的“城市色彩运动”绝大多数只成就了一次涂料销售的高峰,最后仍渐渐归于沉寂,因为一个城市的性格虽然勉强可以用色彩来概括,但城市性格的形成却只能依靠历史的累积,而无法用工程来推进。

北京如今俨然成为了世界怪异建筑的实验场,而标准色也无非只能在旧民居上做做文章。成都曾经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规划了一种主色调,这样的恢宏手笔最后也变作了主干道沿街建筑(仅有沿街的一面)粉刷了颜色,而多年过去之后,它的标准色继续“灰”了下去。

城市原点

玩过电子游戏《纪元1701》的人应该知道,建设一个城市你最先要做的是设立一个市民广场,这个有着宏大雕像和喷水池的建筑成为整座城市的中心,所有的民居和公共设施都要围绕着它来建设,所有市民在仰望远处那座雕像的时候就会感到开心和愉悦。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就是一款《纪元1701》游戏,只不过确立城市中心的工作放在了城市已经建设好了之后,这个为中世纪的市民们提供慰藉和社交的地理位置现在被称作“城市原点”。

2006年,南京在讨论自己的城市原点应该是新街口、鼓楼还是中山陵。昆明也在考虑城市原点到底应该是金马碧鸡坊,还是随着城市建设会逐渐成为中心的官渡古镇。2008年,东莞确认了自己的城市原点为西城楼。也有城市认为地址并不重要,标志才重要。2008年3月,厦门城市原点雕塑方案征集结束,这个雕塑将会放置在白鹭洲西公园,而白鹭洲西公园是在与中山公园、中山路、白鹭洲东公园等地几次竞选中才得以胜出的。

在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中,原点是早就已经确定好的。北京的原点自然是天安门,西安的原点自然是鼓楼,无论城市如何发展,这些代表着城市历史积淀的建筑和位置永远都可以为市民们提供慰藉和心理向往。

而在新兴城市看来,它们没有或者已经不再满足于过去所既定的原点,它们需要制定或者制造一个东西,来为自己的市民提供膜拜和向往的偶像。从这一点上看,我们的城市人格其实和中世纪相差不远。

另外让“城市原点主义者”殚精竭虑的是,如何让城市原点不仅作为精神上的至高点,还能成为政治、文化、经济、旅游的代表。比如,文昌阁原本就是扬州的“城市原点”,但也有意见认为文昌阁的对外影响力不如瘦西湖等景点大,而且文昌阁的“可雕琢性”不足,不能在它身上设立标志以扩大“扬州原点”的影响,进一步带动原点附近的“区域繁荣”。

这是一种造世界的上帝视角,和游戏玩家摆弄游戏中虚拟市民的心态并无二致。我们的城市规划,原本就是一场游戏。

城市中轴线

在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语境里,中轴线意味着礼制、权威、统一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周礼・考工记》里说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种对称性代表着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哲学思想。在如今的城市建设中,中轴线也是规划中最醒目、最可炫耀的标志,但也是最没有城市性格的标准。

所有城市的中轴线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商业地产的逐鹿之地,它们纷纷把中轴线作为自己的销售口号醒目地标注在楼书上。已有中轴线的城市在苦心经营自己的中轴线,努力把它变为这个城市中最贵的地方之一。而很多城市忽然想起自己并没有中轴线,于是在城市规划当中划定一条中轴线成为当务之急,其用语往往是中轴线的规划可以赋予城区以灵魂、可以提升城市文化档次等等,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拆出一条中轴线。中轴线往往最后都变成了CBD,而CBD则是为了证明它贵得有理由,这是一个循环论证的有趣命题。

中轴线成为黄金标尺,两侧寸土寸金,它只意味这座城市坐地起价的一种出卖方式。

历史文化名城

三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二十年历史看深圳。这是一度非常流行的俗语。

西安、北京的地位固然没人撼动,而一百年几十年的历史可以考证,再往上几千年的历史则可以挖掘,每个中国城市都渴望着一项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这似乎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尊严,

天津的历史算到今年是604年,但最让天津骄傲的还是一百年的近代史,于是就有口号“一百年历史看天津”。石家庄在环渤海城市群中一直默默无闻,但2005年探明了东垣故城遗址,于是石家庄的历史立刻从百年左右跃升至2000多年,这至少也让它的市民感到一点点欣慰。陕西的口号不过是“三千年历史看西安”,于是就有了“五千年历史看山西”的说法,另外还有一句“八千年历史看甘肃”,各个省份的人都争相以此为荣耀。

我们以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会以自己辉煌的二十来年改革进程而骄傲,但其实它也在努力地迈进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有专家根据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镇铁仔山古墓群考证,深圳具备1670年的城市历史。

我们的城市一度喜欢推倒重来,一度又喜欢拿地下故物激励自己。面对的是一群身体上渴望年轻、年龄上又急于变老的城市,面对这样的孩子气,你还能怎么办呢?无论什么城市,都陷入了一种向历史要成就感的狂热当中。在城市建设、宣传的方略中,少不了将能否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种标准,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一种从政府、企业到市民的集体狂欢。

世界遗产

到2008年7月为止,我国已经有37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7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25处世界文化遗产中有“5又6分之一”都在北京(明清皇家陵寝由6个城市的陵寝共同组成),这自然进一步确立了北京的文化古都地位。而剩下“17个半”则分散在十来座城市中,这十来座城市当然也拥有了傲视群雄的资本。正如历史文化名城的符号一样,世界遗产也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在城市规划中一定会把世界遗产作为保护和开发的重点。而我们知道,后者往往才是重点的重点。

第2篇:城市建设范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规划;技术

中图分类号:S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28-01

为贯彻落实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方针,推动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这无疑是为全国各相关城市建设规划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成为了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头戏。

1 “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面临的各种水危机问题逐年加剧。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雨涝灾害、地下水开采过量导致的地面下沉等等。这一些列的水危机都在制约我国的发展,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居民的生命。而“海绵城市”的提出正是基于要系统化、综合化的解决上述水危机问题,以雨水的高效利用为目的,以低影响开发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依托,结合不同城市的水情特点,将建设项目纳入到城市规划之中,成为各系统、各部门共同支持参与的城市建设项目。

2 “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3 “海绵城市”的目标与要求

3.1 “海绵城市”的规划目标

“海绵城市”的规划目标是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建设,促进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以生态、安全、活力的海绵建设塑造天津城市新形象,实现“水生态良好、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城市低影响开发系统、排水防涝系统、防洪潮系统,完善城市生态保护系统,建立制度完善、手段智能、措施到位的管理体系,形成河畅岸绿、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的绿色海绵城市。

3.2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意见》中要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要统筹有序推进,从2015年起,全国各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4 天津“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践

4.1 天津“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天津“海绵城市”规划原则是以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为目标,继续全面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使天津市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协调统一。

一是要统筹规划,近远兼顾。在保证建设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对海绵城市相关建设行为统筹规划、系统协调;合理确定建设时序,注重项目实施的评估和绩效考核,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性。

二是要生态优先,安全为重。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保障城市水安全。

三是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天津市地处滨海内湾、水系发达但生态条件不足、现状下垫面条件不利、新建道路和公建设施多等特点,选用渗、蓄、滞、净、用、排各类设施组合,因地制宜开展建设。特别针对天津市地下水位高,土壤下渗难度大,地下水矿化度高,蒸发强烈,盐碱地分布广泛。合理分析下垫面条件,确定天津各片区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方式;针对盐碱化的问题,筛选适宜的物种,净化水质,强化下渗。

四是要全面协调,综合提升。统筹城市基础设施,与道路、绿地、竖向、水系、景观、防洪等相关内容充分衔接。基于“海绵”理念,全面协调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4.2 天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谋划与制度保障

4.2.1 天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谋划

海绵城市建设按照源头、转输和末端全流程控制,采用蓄、渗、滞、净等多种设施的优化布局,有效降低径流量和径流污染负荷。设施建设不能与周围景观冲突,优先保障景观功能。

天津在建设规划“海绵城市”规划中,源头控制设施新建区主要采用绿色屋顶和透水地面,建成区主要采用雨水桶和透水地面;转输控制设施采用雨水花园、植草沟、生物滞留带和下凹式绿地,新建地区和老城区,特别是非工业新建区,重点考虑下凹式绿地;末端控制设施宜采用雨水塘和雨水湿地等小型调蓄设施。

地块内雨水控制与利用应优先利用低洼地形,采用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减少外排雨水量,鼓励利用景观水体、收集池、下渗设施等作为调蓄空间。

按照道路、公建、建筑小区和工业企业等建设项目类型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选取海绵设施,合理组合,处理路面雨水、屋面雨水等。

4.2.2 天津“海绵城市”建设制度保障

天津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刚性控制指标,并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充分纳入,其他道路、绿地、涉水等相关专项规划编制时也保持一致。在划定城市蓝线和生态红线时,充分考虑了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强化城市竖向空间设计,将城市排涝规划与城市防洪规划充分协调衔接。市建设、规划、水务、道路、园林、林业等行业管理部门同步完成相关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

严格规划管理,将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调蓄容积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土地供应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保持雨水径流特征在城市开发建设前后大体一致。在建设工程“两证一书”批复、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将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作为重点明确和审查内容。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要求写明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提交备案机关。市规划、土地、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分别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落地。

结束语:“海绵城市”建设是全国均需贯彻开展的建设规划,是全面推动我国水环境问题治理的关键性规划,是需要各有关部门统一协调、共同推进的城市项目规划。各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需要把海绵城市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建设,抓紧启动实施,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再加之因地制宜地制定制度保障、合理选取技术措施、投以资金保障、统筹合理规划,全国各城市必能发挥各自“海绵”能力,共同缓解水资源问题。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让雨洪不是灾害,而成福音,2012.

第3篇:城市建设范文

关键词:数字城市;建设;初探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数字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同时也为测绘工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这对我国当前技术的发展、观念的改变、管理和体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测绘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正视自身情况,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实现科学定位,使其更好的融入到信息发展的浪潮中,使自身的发展更好的适应我国的基础测绘体系,维护好测绘队伍建设,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使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工工艺、研究新方法、创新传统产品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和服务的质量,积极地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对于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实现实时性的突破。城市的测绘工作应该从发展的全局出发,不应该只从建设的局部考虑,更应该注意城市建设公共领域的应用,实现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空间信息。只有实现基础测绘和城市建设之间的一体化,才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测绘工作。

1 数字城市建设与基础测绘的发展现状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国家建设也在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城市则是实现数字国家的前提,对于数字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运用信息共享的理念,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将物质城市按一定规则进行数字化重建,据此整体研究、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系统。广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建设的宽带、多媒体等信息模式作为基础城市建设的平台。数字城市的建设为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依据;为电子政府、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的建设、信息及时更新及技术提高提供了基础,对城市居民环境建设及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通过调查统计得知,全球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信息都和空间有关系,也就是说空间信息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核心,一旦失去了空间信息,数字化城市也就如空中楼阁一样,而空间的准确定位和空间信息的准确掌握都需要使用基础测绘。最近这几年,人们对于基础测绘的认识越来越深,测绘工具及测量方法都在不断的更新,使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使测绘效率不断提高,增强了使用数据的精度。

2 3S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GPS 定位系统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此种定位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其取得的应用效果是十分显著的。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这种定位系统与导航通讯信息的结合更是科技发展史上的一种突破,是定位系统发展的里程碑。随着空间定位系统的发展,实现了从大陆、近海扩大到整个海洋空间及外部空间,这个过程中实现了静态到动态的转化从单位定点扩展到多点甚至是全局定位,也使定位测量的精度越来越准确,这就使它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能够被应用。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RS 定位系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这种定位系统具有高分辨率、多传感器等的特点。近几年,国外对于这种定位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遥感技术的使用,实现了遥感信息单一化向多样、多时化的转变,同时也实现了多源数据的科学化整合,使定位技术更加的倾向于实地监测,特别是在对环境的监测上面更加依赖于计算机监测技术的应用,对于各种数据能够科学化的分析,进一步推动了监测技术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正从二维向多维动态以及网络方向发展。在技术方面,一个发展方向是基于 Client/Server 结构,即用户可在其终端上调用服务器上的数据和程序;另一个发展方向是通过互联网络发展 Internet GIS 或 Web-GIS,可以实现远程寻找所需要的各种地理空间数据,包括图形和图像,而且可以进行各种地理空间分析,这种发展通过现代通信技术使 GIS 进一步与信息高速公路接轨。

总之,基础测绘工作正在形成以“3S”(GIS、GPS、RS)为核心技术、以“4D”DLG 数字线划地图、DOM 数字正射影像图、DEM 数字高程模型、DRG 数字栅格地图)为技术产品以及与数字通信等公用工程设计技术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

3 基础测绘对数字城市建设的作用

要想建设数字城市,先要建起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它是其它各种专题信息系统的基础前提和有效载体。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是其他空间和社会经济信息定位、集成和交换的基础平台,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组织运行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构成。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是其他专业信息空间定位、集成交换和互联的基础,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集成地理信息标准数据,通过空间分析满足城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基本需求,具备实现个性化应用的二次开发接口和可扩展空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由数据集、管理服务软件和支撑环境三部分构成。

建立城市 GIS 基础平台离不开多尺度、多分辨率、各种不同比例尺的数字线划矢量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这些图像和资料的获取又都离不开基础测绘工作。数字线划矢量图(DLG)是数字城市基本图件的最主要形式,是建立各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信息,也是进行规划、设计、管理等工作的基础。城市建设与管理所使用的基本地形图比例尺主要有 1:500、1:1000、1:2000、1:5000 和 1:10000 等 5 种,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可以测绘各种相应比例尺的数字线划图。利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提供的自动空中三角测量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影像匹配技术以及多种高效、实用的测图模式,可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小范围和局部的地图测绘与更新可以采用数字化测图技术,以保持城市图形资料的现势性、实时性。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建立数字城市的基础信息之一,是赖以构建城市三维景观和进行各种工程设计的基础信息。目前我国仅有约 1/8 的城市建立了一定范围的 DEM,使用的格网尺寸为 5m~25m,格网点高程精度为 0.25m~1.2m。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具有自动大规模生产 DEM、自动生成等高线等功能,可提高生成等高线的效率。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是根据数字高程模型对中心投影的航空摄影像片进行纠正处理、消除了投影差的垂直投影的影像地图。由于它包含地表的各种原始信息,而且通过纠正处理,比例尺和相关位置是准确的,可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调查、灾害防治以及军事等多种领域。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市数字正射影像图相对于线划图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均少得多,覆盖范围也很有限。所用片种包括黑白、彩红外和真彩色三种,主要用途是城市规划、土地调查、资源管理和更新地形图。目前,数字正射影像图在世界范围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特别是随着 1m 分辨率卫星影像投入使用,以及影像识别和单像特征提取技术的进展,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可以进行正射影像纠正和镶嵌、影像修补、任意影像的无缝镶嵌,此外将数字正射影像图与数字高程模型叠加,可生成城市的三维景观图。

4 结语

数字城市建设正在加快进行中。数字化城市的建设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测绘工作在数字化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我国测绘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福海,禄丰年.3S 测绘技术与数字地球[M].黑龙江: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5.

第4篇:城市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城市,能源消耗

目前而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的转型时期,受深化改革的影响,“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战略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显得愈加明显。其在给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相应地给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发展的困境。针对于这样的问题存在,我国需要主动地去加强对全球环境的认识水平,建立全球战略大纲,为新一轮的经济建设活动奠定良好基础。促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活动一方面能够具备较为稳定的进步速度;另一方面,也能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色,以此来全面推进城市规划活动的开展,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1对城市规划的概念定义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建设也从传统地追求速度与广度,向着对绿色、智慧内容的追求,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创新精神,也让城市规划活动的开展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治理内容会针对于城镇的空间分布与统筹安排来将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对能源消耗与水资源短缺等具体内容的解决,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因为城市人口的激增,使得城市交通日益拥堵,而城市本身带有的文化特征日渐磨灭。所以,其需要从科学理论出发,来确保城市规划建设内容可以满足城市规划设计需求,将低碳城市建设作为核心点,确保农村与绿色交通项目得以落实到位,以此来完成对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2对低碳城市建设的定义

就低碳城市来说,其指的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通过降低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使其可以处于城市发展的较低水平线上,以此来改善温室效应,实现低碳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当然,低碳城市既包括了经济建设活动,也包括了社会发展。前者,是为了降低对能源的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也要让经济产出得以保障;后者,主要是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城市经济活动带来新的商机与就业机会。

3城市规划中对低碳城市建设活动的阻碍因素表现

总的来说,低碳城市这一概念作为城市规划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诸多实践活动中都有所表现,也相应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其也存在着一些改进点,城市规划部门应当加强重视。1)碳核算模式存在不足之处,其信息内容缺乏可靠性。碳核算信息是城市低碳建设活动的开展基础,其将生产活动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搜集、整理,形成对所需误差内容的计算,从消费活动的边界内容出发,将存在的误差有效避免。其还能对社会大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带来积极影响,使得社会大众主动地参与到低碳生活中去,但是,在我国因核算项目的开展水平较低,导致这样的工作成效无效而产出需求尚未能满足社会情况。2)低碳城市的概念较为复杂,未能做到统一表现。学术界在对低碳城市建设理论进行分析的时候,尚未能提出较为统一的标准。因此,相关学者的研究活动,主要是从城市的能源结构出发,将其与城市碳排放量、城市社会经济建设水平等相结合,来完成对整个学术探究活动的开展。其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首先,低碳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矛盾表现,通过对矛盾内容的处理,来确保二者得以实现共同发展;其次,低碳城市的内容定义,需要将生产建设活动、城市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进行融合探讨,将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内容,来增强其完整性与影响力。3)因地制宜的管理概念未能有效落实,缺乏建设性。许多城市在对低碳项目进行推广的时候,仅仅是对新能源产业引进,但受其技术门槛的限制,而缺乏可行性,比如,光伏产业、风电项目等。这些项目内容因为结构相近,且缺乏创新性,而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就无法帮助传统产业完成转型任务,经济社会的稳定性也就无从谈起。

4城市规划活动对低碳城市建设理论的补充

1)让企业提高低碳生产建设的开展水平。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将经营利润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使得二者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同时,企业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主动地转变经营管理模式,降低生产能耗与成本,确保低碳建设能够在整体生产运营活动中被有效地体现出来。2)政府行政改革对低碳内容的追求。政府在低碳项目中,应当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促使企业可以将低碳理念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同时,在对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的时候,需将产业调整与基础社会建设项目相结合,提高排放标准,加大惩治力度。3)城市规划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运用,提高对金融财政的使用水平。低碳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也就需要金融中介机构开设相关的金融项目。转变目前我国的单一业务模式,将社会资金与外国资金充分利用起来,切实地降低城市能源消耗,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到位。

5结语

我们认为,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城市规划理论为指引,将扶持重点转向研发和销售环节。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围绕发展低碳核心技术,调整充实各级科技计划来推动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发挥城市内各级低碳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端人才和设施富集优势,引导其积极参与低碳技术研发、储备与转让,积极招揽低碳核心技术人才和专门人才,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的顺利进行。

作者:李前进 张招招 单位:霸州市城乡规划局 河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闫文静,史怀昱,王伟哲,等.陕西省低碳城市建设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6):1069-1074.

[2]邱鹏.探索低碳城市建设新路径———瑞典经验借鉴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10):167-170.

第5篇:城市建设范文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建设 典型应用 挑战

2008年,IBM公司首先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并于2010年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将城市中的水、电、油、气、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信息通过互联网有机连接起来,智能化作出响应,更好地服务于市民学习、生活、工作、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以及改善政府对交通的管理、环境的控制等。《著云台》认为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以实现技术而言,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并强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智慧城市建设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通过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方面实施各种应用,更好地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一、智慧城市概述

1.1 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管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科学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使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进行智慧地感知、互联、处理和协调,使城市构建成为一个由新技术支持的涵盖市民、企业和政府的新城市生态系统,为市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1.2 智慧城市的特征

一是全面透彻感知:立体传感、智能识别、分析处理、和谐运行。二是宽带泛在互联:依托宽带网络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全面互联互动。三是智能融合应用: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智能融合,实现随时、随地、随身、随意应用。四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实现全民参与,创造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

1.3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关系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看到另外一个概念“数字城市“,那它与”智慧城市“是什么关系呢?“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数字城市“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从技术和体制两方面为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提供了基础,注重数字化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入应用。“智慧城市”基于“数字城市”的信息化基础,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智能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的城市。“数字城市”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再现城市,行业信息化过程相互分割、相对封闭,注重信息数据的产生和积累,以信息化提升传统城市运营效率。“智慧城市”则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自动、实时、全面透析地感知城市,在宏观上更开放、整合、协同,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的效能;注重数据应用模型的建立,以智慧化提升城市运营水平。

1.4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

城市信息化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后,正在向智慧化方向发展。数字化主要体现为城市公共信息、市民服务信息、个人社会信息转化为数字化计算资源;网络化主要是通过网络实现城市信息共享,在区域内将分散的信息互联成为数据;智慧化主要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整理、加工、分析资源,协同工作,智慧互动,“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迅速,从概念提出,到规划建设只用了短短3年的时间:2009年,首次提出”感知中国“概念;2010年,全国两会首次将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列入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十二五“规划提及智慧城市建设;2012年,有超过150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列入”十二五“规划或制定了行动方案。

二、智慧城市建设

2.1 智慧城市建设要求

在需求和技术的双驱动下,"智慧城市“以改善民生和服务作为建设导向,更加注重底层的物联感知、信息的共享协同、应用的创新发展,这就对智慧城市的业务发展、支撑提供和技术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通信运营商,一是业务要创新,面向政府、企业与公众客户群提供融合信息服务,积极参与应用创新;二是支撑要完备,规划先行,但更需要重视平台建设、业务运营、设备维护等全环节的支撑;三是技术要融合,提供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无缝连接的网络。

2.2 智慧城市建设内在需求

“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政府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创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提升政府服务价值,创造产业经济价值,体现民生社会价值,最终达到“强政、兴业、惠民”的目标。强政主要体现在完善城市功能核心系统,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效率,建设服务政府。兴业主要体现在提高本地GDP,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发展,保持经济可持续性。惠民主要体现在构建和谐环境,引导创新应用,提升信息化生活品质。

2.3 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

在民生与服务方面,重视创建和谐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经济水平,提升生活品质。在创新与发展方面,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行业务应用创新与体验。在共享与协同方面,摆脱信息孤岛,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部门间高效协同。在物联与感知方面,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实时感测。

三、智慧城市建设典型应用

智慧城市主要服务“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信息惠民”3大领域,主要分为公共应用类业务、行业应用类业务和个人应用类业务,涵盖政务、金融、交通、医疗、安全、能源、文教、物流等各个方面。

3.1 公共应用类业务典型应用

智慧城市公共应用业务通常为政府向公众提供的广泛,是一种广泛的公共资源。

智慧公共安全,通过建立全数字化城市监控系统,将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智慧之眼” 视频监控探头全部纳入系统,警方可借助该系统破获街头盗抢案件及其它各类安全问题。保安押运3G智能监控可以将全市押运车全部实现定位、监控等功能,实时监控、调度、组织,更增强了押运车辆的安全保障。智慧城管则解决了传统城市管理中责任单位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缺少有效监管的问题。

智慧医疗从药品监管、医院移动查房、医学影像云存储等医疗行业信息化项目入手,一是实施药品电子监管项目,实现药品溯源。二是实施移动医疗应用系统,实现移动查房信息化。医务人员通过该系统可以浏览和查看病人的电子病历、最新的检验和检查报告、PACS影像、已执行或正在执行的医嘱,实现病人身份识别,实时下达新的医嘱。三是实施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实现无胶片影像管理,运用云存储技术,提供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

智慧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设备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智能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3.2 行业应用类业务典型应用

智慧城市行业类业务是与企业信息化紧密结合的一种延伸,它服务于企业,也是企业向外披露和展现的重要手段。

智慧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即在流通过程中获取信息从而分析信息做出决策,使商品从源头开始被实施跟踪与管理,实现信息流快于实物流。即可通过RFID、传感器、移动通讯技术等让配送货物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智慧高速是一种免费的出行服务产品,依托强大的云平台和呼叫中心人工坐席,在传统导航软件的基础上,还为用户提供人工智能导航、高速公路实时路情查看与沿途播报、高速公路实时视频监控沿途查看与在线点播,以及报警、咨询、互动、娱乐等全方位的驾乘服务。任何时候点都可通过语音方式轻松获得人工导航、路况咨询、电话代办、音乐视频、信息娱乐等服务,着力保障驾乘人员方便、安全、绿色出行。

智慧水利采用应用一体化设计的无线应用平台,通过资源列表区分应用,涵盖移动办公、移动视频监控、水利门户网站、三防决策支持、移动视频会商、小水库监管、综合服务信息等10多项功能。通过该平台,水利三防单位及部门将随时随地地利用3G移动通信高速网络安全接入水利信息系统,一是实现水利三防信息报文的移动查询和处理。包括水库、江河水位视频监控实时查询,水、雨、工情、气象实时三防决策信息查询等,为防汛抗旱、办公管理等重要工作获得及时、科学、便捷的决策参考。二是实现移动化的水利三防应急会商调度系统。通过交互式视频调度,利用智能手机方式实现应急指挥,实现召开视频会议、进行视频对讲,实现视频录像上传等功能,提高三防应急决策、指挥管理效率。

智慧照明,由于城市照明涉及地下管线、供配电、道路、桥梁、绿化资源等公用设施,各专业单位在建设、管理方面自有一套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面临着资料分散、数据不完整所带来的协调管理难、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对照明设施进行监管和养护等相关工作的效率,也严重制约了城市高效发展的后劲和城市管理效能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亟需建设城市照明监控管理系统对市政设施的监控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维护,实现设施监测智能化、档案资料电子化、养护管理智能化、实施决策科学化。

3.3 个人应用类业务典型应用

目前智慧城市的个人业务应用还较少,主要是由于产业链缺乏和缺少市场推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引入极大丰富了个人应用的体验,推动了实时高清电视、3D在线游戏等高速低时延应用的发展。

智慧旅游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人机交互、地理信息技术和异构融合技术,打造统一门户和平台,实施旅游信息交互、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等。游客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及时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方便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

四、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建设“智慧城市“泥沙俱下。目前中国已有23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蜂拥而上重复建设、信息安全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国家层面缺乏总体协调、明确的发展思路、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智慧城市产业带动效果不明显;国产软硬件产品的总体技术性能、产品成熟度与国外相比尚有明显差距,不能完全满足党政信息系统和重点核心业务的需求等。

将智慧城市片面理解为数字城市。很多时候人们容易把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混为一谈,简单地理解为把各个部门的电脑连在一起、网络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的智慧城市了,其实数字城市只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基础内容,只是将信息集成数字化,而智慧城市则是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的飞跃。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各有差异。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概括其建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技术工程项目建设型,把智慧城市当做技术工程项目来做。二是数字城市的扩充型,停留在数字城市的建设,缺乏对数据的智慧处理能力的开发。三是智慧能力建设型,具有业务云存储、网管、终端一体化的智慧,具有市民主体、城市公共服务力量、依法监管等人、机、物的系统协同服务能力,具有基础标准与应用业务标准相统一的标准规范等,这是目前理想的建设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网络条件尚有待加强。如技术上没能开发”一揽子“解决问题的业务操作系统软件,不能真正”一卡通“;再如各类网络自成体系,相容性低。还有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重复建设大,小区入户重复率高,不利于家庭、社区物联网与骨干网的有机对接和业务开发等。

第6篇:城市建设范文

城市是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具有复杂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数字城市”的提出,源自前美国副总统戈尔1998年提出的“数字地球”。它是"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或发展战略,它可能包括了很多系统,但是要对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很难的,也难以界定哪些是属于数字城市的内容,到了什么样的信息化水平可以看作是实现了数字城市。但它并不是一个虚拟的东西,也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它是一个在未来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可用,无处不在的"系统"。数字城市的本质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完整的城市信息系统体系,即积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信息资源,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与公众的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应用系统和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从而提升和改善城市的各项机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撑和保障,尽管人们对数字城市的概念、内涵、作用和目标的理解尚不统一,但对其建设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则是基本相同的,通常认为数字城市建设将有利于我国城市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进而从全局上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数字城市的意义

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城市化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人文、政府治理等发展提升意义重大,对拉动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作用也极为重要。“数字城市”以地理空间架构为地理基准,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信息,基于网络基础实施实现城市信息的广泛共享。数字城市代表了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政府施政、环保、节能、交通拥堵、产业转型升级、安全等方面待优化问题逐步增多,需要有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与城市管理工具来有效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推动中国的城市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与阶段。"数字城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其战略目标是实现城市各种数据的整合,使之便于共享和容易使用,使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社区和个人都能方便有效地实现互通互联,更进一步,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构建了完善的应用系统,为城市管理,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提供决策和支持。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对城市建设、市民生活、经济发展逐渐带来效益和方便。

三、数字城市的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方面,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政府、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并且实现了政府、企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借助互联网实现互通互联。美国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仅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就拥有34个信息管理子系统,采用GIS技术进行城市综合管理,包括公安、急救、市政设施、城市规划、地方政府管理、以及环境、资源、电信、军事等众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加拿大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开始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建立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应用于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公用事业规划、设施管理、自然资源管理(森林、农业、渔业)、应急系统、工程设计等各个领域。除此之外,还把数万幅地图数字化,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城市数字化奠定了基础。法国巴黎于八十年代末开始建设城市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协调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的合作。据调查,巴黎市政官员的40%时间用于研究部门间的各种信息,以协调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城市管理工作。

2国内发展现状

在国内,数字城市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1999年9月建设部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项目,简称“城市数字化工程”。城市数字化工程项目是适应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和实现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现代化的一项综合型大型科技攻关项目。2001年10月建设部把城市数字化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十五”建设计划之中,并研究推出数字城市工程的示范城市。2002年7月,科技部正式将城市数字化工程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并作为重点项目组织实施。香港特区政府自1998年实施“数码21世纪新纪元、信息科技策略”至今,已成为全球信息化建设最完善的城市之一。“公共服务电子化”计划的推行使香港被誉为“亚洲电子政府的示范城市”。此外,香港也已建立从事电子商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电信基建,有关的法例和规则,公开密钥基建和核证机关等等。广州市自1987年开始建立“广州城市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库及管理、模型库及管理、制图方法库、数学库、编码系统和汉字库等六个子系统,服务于城市管线、土地利用、小区规划、市政建设、公用事业、新区开发、旧城改造等一系列应用领域。目前,广州的政府信息化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其电子医疗、数字图书、智能交通、电子商务等系统也已建成。北京也以奥运会为契机,投入300亿元直接用于信息化建设,为此,专门建立了北京信息资源中心,负责北京基础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工作。另外,还进一步实现政务电子化,北京市电子政委专网已覆盖全市城乡,有线政务网基本实现了从市到区县、乡镇和村的网络连接,1700多家市级单位和1600多家区县级单位接入了政府专网。全市统一的小区服务中心网站已经建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成;公共交通部门创建了智能化管理网络。这些信息化工程建设为数字北京创建了坚实的基础。

四、数字城市的方法研究

国际上数字城市发展走过的道路,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是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是政府、企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借助网络实现互通互联;第四阶段是网络社会、网络社区、数字城市的形成。目前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第一到第四阶段的基本任务。虽然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且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少数字城市项目实施过程并不顺利,难于达到预定的目标;有些项目即使完成了开发、测试和安装,用户方面仍然难以投入使用。可以说,国内不少数字城市项目在组织管理、投资决策、需求分析、系统定位、策略规划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隐患,项目的实施、应用和管理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国内数字城市建设遇到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方面:①缺乏有效规划,信息化全局工作缺乏有效的规划,导致部分重复建设 ②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部门、各行业都在信息化,但不能连接起来发挥综合效应③缺乏完整的、统一的、科学的标准体系,不同部门组织制订的信息化标准之间不协调④缺乏合适的运行管理模式、缺乏科学、实用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缺乏适合不同类型城市使用的建设与运行模式。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调查、分析与比较,发现适合中国社会与经济背景的数字城市战略规划原理、方法与内容,认为:①数字城市战略规划应立足于组织现状和目标,在评估组织的结构、目标、管理、业务和信息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利用3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或改善组织管理;②通过正式的战略规划过程,界定数字城市的目标与范围,完成系统总体设计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项目长远发展与实施建议;③数字城市战略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规划的组织与计划、用户调查、需求分析、方案制定、可行性研究和审批;④组织与制度环境也是影响项目的成败的重要因素,应当充分重视。

五、数字城市的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数字城市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明确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发展方向、系统规模和开发计划。由于数字城市项目是投资大、周期长、复杂度高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科学的规划可以减少盲目性,使整个数字城市项目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较高的适应性,建设工作者有良好的阶段性,以缩短系统开发周期,节约开发费用。目前,我国开发的信息系统,单项应用的多,综合应用的少。有的系统适应性差,难于扩充。有些规模较大的项目,由于没有系统规划和科学论证,上马时轰轰烈烈,上马后困难重重、奇虎难下,不仅造成资金、人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为今后的系统建设留下隐患。所以,战略规划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然而,国内不少数字城市项目对战略规划环节不够重视,原因包括:⑴因项目实施周期要求太短,战略规划环节被简化了;⑵受财政资金管理体制性因素限制,项目负责人无法获得战略规划所需的资源;⑶项目负责人重视技术开发,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性理解不足;⑷项目负责人理解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规划所需的知识;⑸国内缺少擅长战略规划的咨询顾问,咨询行业尚未起步。数字城市战略规划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战略规划人员针对多个政府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活动才能完成,总的说来,战略规划需要经过六个规划阶段;⑴前期准备:为即将进行的战略规划做计划,成立数字城市项目的战略规划组,以保障数字城市的战略规划能够顺利进行。⑵用户调查与资料汇总:通过研讨会、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大量有关参与数字城市建设组织的资料。⑶战略评估:汇总用户调查资料,总结组织内部各种业务的详细流程、各个科室的责任与职能、使用各种文档(图件、档案、表格、计划与地图)、涉及的各种数据、用户对于系统应用的期望,将部门、功能、数据、需求进行组合,形成几个比较规范的表格;并进一步抽象、分析,形成比较规范的工作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⑷机会分析:通过研讨的方式,审查各个组织的系统的需求,并进行应用优先级、部门优先级评估。分析业务、功能、流程、数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术方案和项目建议,解决存在的问题或者改善组织管理现状。⑸可行性研究:对于机会分析中提出的方案和建议进行评估,一般来说,需要对项目的财务、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进行评价,⑹撰写战略规划报告:对于以上的工作进行总结,撰写系统战略规划报告,获得最终批准,作为下一步的工作指南。传统智慧告诉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的规划对于任何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努力才能实现的事情都是非常重要的。实现一个城市的数字化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而必须进行战略规划。事实上,战略规划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对数字城市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开展具有理性的数字城市项目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式的决策点。

六、结论

第7篇:城市建设范文

关键词:低碳 城市 经济 资源

一、低碳城市概念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发展,我们社会的效率也被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社会中似乎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人们更多的是要追求一个帕累托最优的结果,这就存在不断的帕累托改进现象。低碳城市的提出就是一种很好的帕累托改进现象。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变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最早在英国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紧接着日本也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力图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实行低碳技术和制度来保证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总体来说,拥有低碳城市对人们来说是一件好事。社会需要人类去研究、开发新的生产方式、生活道路,有了这样的需求才有了人类对低碳城市道路的提出,对低碳城市道路怎么走进行思考。

二、低碳城市模型的建立

广义来说,低碳城市可以被看作是被人们消费的商品。首先,因为人类确实需要低碳环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好坏越来越受到重视,怎样能使环境变好也慢慢被人们提上日程。其次,要想变成低碳城市确实也要付出一些资金、技术等资本,这表明低碳城市是有价值的,这里简单地把价值就看作价格。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资金资本与技术资本投向了低碳城市的生活发展模式。把它作为一个商品销售到市场上去,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它的需求自然也会增加。

我们假设X2为低碳城市生活方式,X1为除消费低碳城市以外的其它消费品,M为全球总资源(这里的条件是资源满足有限性,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无移动障碍),这样可以建立预算约束aX1+bX2=M(这里a、b的具体值无法求得,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数据报道)。模型中,低碳城市这一商品的消费符合经济学中最优化原理:人们总是选择他们能买得起的最佳消费方式。在这个模型中,可以认为消费者就是全球人民。当然政府是资金的主要控制者,因为低碳城市道路的提出一般都是政策导向的,只有政府在这方面做出资金的投入,其他消费者也是非常愿意享受到低碳生活带来的好处的。在这里其他居民可以被看作是搭便车,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政府收老百姓的税,而老百姓纳税相当于投入了由政府管理的基金,政府用这部分资金来投入到低碳城市这个商品上,老百姓可以从中获利,获取的收益相当于购买的基金有了盈利。而供给者可以认为是地球。地球虽是非理性的一个物体,而经济学当中要求供给者是理性人,但现在这个模型里并不需严格意义上的供给关系,并且这一因素并不影响结果的分析。

图1中,消费者(全国人民)要在X1和X2之间进行选择,而各国的资金不能全部用来创造低碳城市,世界资源中只能有一部分用来低碳城市的消费,而其余资源要用作其他的消费,例如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工业进程等。这些消费活动可能是与建立低碳城市相背离的,也可能与建立低碳城市无关。

我们可以认为,地球上的城市可以无限细分,这样意味着供给者有很多,另外就每个城市而言又是无差别的(前提条件是全球资源流通无障碍,各种区位的优势可以通过地区之间的转移降为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可以认为目前所面临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我们可以把低碳城市这种消费品的数量记作Q,为简化起见把一切能够影响低碳城市效用的因素集体看作价格P。要想营造一个低碳城市就得为之付出譬如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而各种要素的具体比例,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是变化的,这里简单记为整体资源P。

如图2可知,要想消费更多的商品可以增加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伴随着价格的上升(即社会资源消耗的增加,价格由P0变为P1);或增加供给,同时伴随价格的下降(价格由P0变为P2)。这里,供给者是地球,它是不符合理性原则的,只是个价格和数量的被动接受者,它无能力自行增加供给,因此只有一种方法来增加低碳城市的消费数量,那就是需求曲线的右移。而需求的右移必定需要有更多资源提供到低碳城市当中。这里的需求主要考虑的是政府,对低碳城市需求的增加意味着与其它消费品要有一种协调。因此,要建设低碳城市,就要思考怎样在不减少其他消费的同时,能让资源更有效地分配到低碳城市的消费当中。

三、低碳城市的创建

(一)提高人民素质,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

只有人民从本质上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才能支持低碳城市的建立,并且从自身做起,维护低碳城市,让低碳城市的建立更加畅通无阻。

(二)不同国家走不同的低碳发展模式

就中国目前而言,应走过渡发展模式。中国低碳化率还比较低,整体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落后,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来提高自身建设的效率。而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有些国家已有了自己的一套发展套路,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发展自己的低碳城市。譬如,伦敦、东京、哥本哈根都采取综合低碳发展模式;波士顿、伯明翰采取低碳产业拉动模式。

(三)低碳技术和服务商品化

企业将其掌握的低碳技术和服务商品化,通过利益驱动,使客户、企业、城市都获得相应的利益达到帕累托改进的目的。如柏林能源服务公司是柏林政府部分控股的企业,它通过提供建筑改造服务来获利,改造后能为业主减省大量能源消耗。

(四)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在低碳发展中的新经济增长点。探索一条工业化进程中的低碳发展之路,不可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并且低碳之路并不是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绝对值减少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建立低碳城市,并且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的低碳转型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还有更多的理念和方法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研究对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0年9月16日,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名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强调了“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中的包容性经济增长体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正符合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应合理地发展社会,同时注意环境的保护。低碳城市的建设,要求城市的建设满足低碳建设要求,满足了城市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低碳城市的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

2008(4).

[2]付允,旺永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

会的影响,2008(2).

[3]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第8篇:城市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1-00 -1

城市建设规划涉及较多的学科,这些学科直接关系到城市实际建设的效果,而城市规划则是众多学科中的一门,引导着城市规划朝合理性、科学性发展,作用于城市建设的多方面,比如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空间布局等。深入探究城市,合理设计城市规划,是更深一层探究城市进展、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内部基础设施设备配置任务的重要步骤。所以,这无疑就显示了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对现代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1.现代城市规划存在的不足

城市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乡镇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所以构建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社会城市务必执行一项较为合理的、科学的城市建设规划,而目前就我国城市建设进程而言,其所存在的不足有如下几点:

1.1城市规划相关部门管理力度不够

现代政府是当代城市规划项目的实行部门以及管理部门,要实现城市健康的发展就需要政府在城市规划项目中极大限度地展现其功能,依据城市的实际发展需求,采取适当的管理模式,逐渐把城市规划落实到位,竭力对项目的每一工作步骤都进行严格的管控。然而在实际中,政府部门很难执行相关的工作步骤,导致政府操作方针和发展战略不一致的现象出现。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实时地进行城市建设和管理是一项较为具体、系统的工作,可是政府一味地根据项目完成的程度、设定好各项指标来对工作项目进行管理与控制,这无疑就会使政府缺少对宏观事项的了解掌握,缺乏对详细、具体事项的深刻认识。

1.2有关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的理念匮乏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国内翻起了一股城市化的热潮,加剧的城市化务必会从不同的程度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然而在实际的应用情况下,城市规划的设计者时常都会忽略土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后会出现城市内部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充分、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在建造房地产之际,时常会出现规划延后、土地疏松等现象使得对城市经济投资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并且占用大部分的土地资源,导致土地资源大大地浪费。

1.3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执行标准

处于现今社会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城市实施建设规划的对象不单单只是政府,而且还有具备多项利益关系的开发商,该部分社会人员利益关系的变动会从一定程度上体现现今社会资源的竞争。所以,现代城市的规划务必要与多方面利益群体的利益需要相适应,其的实现需求众多社会公众积极地参加,进而达成所有利益最大化的工作目标。然而在城市规划的总体过程,社会大众的参与度并不高,与城市规划有相关利益关系的群体缺少相应的参与度,最后使得城市规划实际的运作情况与设计规划的内容不相符,并且很多项目执行者在对城市实施规划时,较易出现忽略有关城市人本主义因素的问题。

1.4没有足够突显当地特色

众所周知,对城市实施规划应当与当地的人文气息、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地理位置、自然景观等实际的情况相结合,但是在现今许多城市的规划过程,缺少足够体现当地的特色,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而且城市规划并不是按照城市内部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比如城市具体的经济状况、发展进程等,只是一味地追求政绩、眼前利益等信息,所以就形成了城市功能不健全、设施设备不完善的社会现象。

2.针对城市规划所存有的不足的改进方法

面对存在于城市规划当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应当以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寻找其所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完善城市的功能。

2.1制定较为完善的监督管制制度

城市规划作为众多城市工作项目当中的一项,是一项公共政策管理制度体系,要极大限度地展现其功能与作用就需求着合理、健全、有效的监督管制制度。所以,要制定与社会经济市场相适应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政治运行制度,构建能够使社会大众共同参与到城市规划中的社会条件,达成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多方面利益的协调性与一致性。与此同时,还应当探究并制定完善的城市规划制度,推行城市规划的透明化,针对城市的规划与调节实施听证等相关的制度,让广泛的社会大众具备与使用对城市规划的相关权利,比如知情权、监督权等。

2.2按照城市特色实施具体规划

每所城市都会具备专属于自身的特质,比如地理位置、人文气息、风土人情等,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之时务必要尊重、探究、突显自身的特色,按照自身的特质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项目,从单个或者多方面,利用城市自身优势,彰显个性风采。而且制定城市规划方案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竭力打造具备自身生态特点的城市规划。

2.3坚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是一项较为繁杂、系统化的城市建设项目,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与问题,一项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应当拥有自身的发展理念,而且在实施相应的城市规划项目之际,需控制项目的每一环节,竭力推动城市持续、和谐的发展,给建设和谐、舒适的生态城市给予相应的指引。设计规划时务必要将生态环境摆在第一位,而且要将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城市生态建设相融合,努力实现城市的多项功能。城市规划要依据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来设计,坚持节约的发展理念,落实“经济、务实、美观”的发展战略,务必要打造令人满意、舒适的室外景观。

2.4城市环境的保护整治策略

在现代城市的建设项目中,城市环境的保护与整治工作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现代城市中,多方面基础设施、设备都种植较多的植物,以减少城市污染。而对于城市大气污染的整治工作则应当依据城市能源构造和交通的实际情况来明确污染的源头,以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处理。面对大气污染,城市规划所能采取的整治策略有以下三点:第一,适当的工厂布局。城市内部的工厂总数量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尽量减少一个城市污染物质的排放量,除此以外,应当将具有原材料供应联系的厂房、化工厂摆放一起,极大限度地利用废气、废物质,进而降低废气、废物质的排放量。第二,要实现消除汽车的废气排放,就要改动汽车发动机燃烧原理,重新设计,进而大大提升汽车燃料的利用率,从而达到减少废气排放的目的。第三,植树造林,打造绿化城市。枝繁叶茂的植物能够减缓风速,令空气中所含有的尘土下降,而且部分植物叶片独特的性质能够吸附较多的灰尘,以上植物的种种优点都能够令城市空气达到净化的效果。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项目中的一部分,是规划城市建设以及对城市进行监督管制的依据。现代城市规划是一件繁杂、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的工作任务,我们应当依据城市的基本状况设计城市规划,而且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规划理念。

参考文献:

[1]傅华,玄泽亮,李洋.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进展及理论思考[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01)

[2]李丽萍,彭实铖.发达国家的健康城市模式[J].城乡建设. 2007(05)

第9篇:城市建设范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重点;机遇

0 引言

2014年10月,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探索构建城市雨水开发体系,以根治城市内涝顽疾。目前,一些省份已经开始试点。从实践情况看,《指南》的出台不代表万事大吉了,城市要告别“城中看海”的窘境,还任重道远。海绵城市的技术体系还远未建立,实践操作还有待细化,产业支撑也还没有创立,也就是说万里才走了第一步。海绵城市究竟如何从纸上蓝图变成现实?下面本人结合多年工作和理论学习实践,浅谈几点个人看法,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1 什么是海绵城市?

1.1海绵城市的基本定义

海绵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国外称为低影响开发(LID),即指遇到有降雨时城市社区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海绵城市技术将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技术路线,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2海绵城市对我们传统城乡建设理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建设长期处于粗放发展阶段,过度硬化与大拆大建伴随着城乡建设的全过程。在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安排,使城乡水生态环境领域逐渐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城市发展已面临诸多窘境。城市内涝、城市天坑、热岛效应、雾霾等一些城市病态现象持续出现,给城乡居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普遍降低,碳排放增加,流域治理能力不足,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改善进展缓慢;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普遍降低,多地城市备受雾霾袭扰,引发民众诟病。在造成严重的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阻碍。所以,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理念也是经历了反复阵痛而达成的这一成果,得来不易。

1.3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领域

海绵城市技术有着广泛的适用领域,是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的基础技术,它反映了社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延续性的高度关切。海绵城市技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社区(汇水区)为单元,包括工业、农业社区,雨水就地蓄留处理,完成地上地下的循环。除了水资源利用外,海绵城市技术在生态修复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社区生态、农田水利、高速公路和铁路、大型机场、重金属土壤污染、河道治理、农田水利等领域都有很好的修复效果。研究表明,海绵城市技术也是治理热岛效应和雾霾的最佳手段。在石油、燃气管道的生态修复治理领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2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海绵城市技术只代表一种技术体系和方法,而不能代表城市发展的全部内涵。我们要利用海绵城市技术,达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时,我们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2.1要扭转观念,遏制城市无限制硬化趋势。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我国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已经展开,首批有16个城市进入试点,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他们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2.2要积极实施城市生态修复。从现在起,试点城市要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推进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湖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雨水渗透率。重视城市地下管网的普查、检测和修复工作,防止城市地质灾害。海绵城市技术普及以后,原有城市生活污水量会大大减少,雨水进入污水管道的情况会逐步改善,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能力与效益均会提高,污水直排进入河道、土壤和地下水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2.3要高度重视水资源战略规划,将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支持、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水生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确立水生态规划在城乡规划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注重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培育和引导亲水产业健康发展。

2.4要建立科学的流域管理行政体制。充分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流域上下游地区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任何城市开发措施都要照顾到本地区和上下游地区人民的合理诉求,积极参与流域地区的环境与发展对话,制定流域治理行动计划及时间表。

2.6要兼顾历史文化和普通居民的利益。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恢复被破坏水生态。有关专家同时指出:可以把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结合起来,把各种各样的分布式的能源、绿色设施和海绵设施协同起来,促进智慧排水、雨水收集、管道检测以及反应和水循环利用、地表水污染的实时监测和反应、暴雨预警和水生态、水系统的智慧应对。

2.5要构建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将立法先行与政策配套相结合,积极开展水生态法律和政策调研工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支持构建我国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机构应借助水利改革的契机,率先构建流域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3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

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带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我国工程设计界长期以来沿用灰色排水方案,造成城乡社区大量的硬化地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实施海绵城市技术以后,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建立起来,需要大量的转型人才,高校要更新教材,设立新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资本被引导到绿色科技领域投资,大量的企业创新转型,相应的产业技术装备也会跟进,形成新的绿色产业链,带动就业及经济增长。另外,海绵城市建设也将在我国节能减排领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带动产业转型,绿色生态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现有2万多个社区,假设每个社区投资500万元进行生态修复,仅北京市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有专家估计,我国城乡生态修复领域的投资,将从最初的几千亿元发展到成熟期的数万亿元,市场规模庞大,生态工业体系将得到完善。这些投资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GDP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国家经济呈现健康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