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专业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人口结构和质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导致护理实践复杂性日趋增加,护理职业教育要应对这一挑战,与先进的护理理念接轨,全面发展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护生职业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一、构建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现代卫生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办学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评价质量依据的教育。学校要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核心。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核心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然而目前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仍沿袭相对独立的传统学科体系,课程门类繁多(如3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仅为2年,而开设的课程达25-27门),学科意识使各门课程人为地强调自成体系,造成观念、学科界限和定位的诸多冲突,而且,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一味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容器”,其学习所得完全依赖老师的“一言堂”,没有师生互动,技能训练被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束缚,教学质量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为此应建立新的卫生职教课程观和教学观。
1、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职业学校不能采取原有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要由“学科型”走向实用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书本走向实践,围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护理职业特点,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念指导护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行课程综合化改革,融知识、实践、能力、技术于一体,使课程更突出职业特色、贴近临床实际。
针对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我们调整课程结构,从必修课程中减去了数学、物理、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作为任选课,安排、增加了与护理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医学边缘课程,如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充分协调人文与医学基础课程之间、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课程之间的教学衔接和内容取舍等。人文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增加了临床教学时数,特别是加强了临床护理实训教学环节,将十八周教学调整为十六周理论授课,两周课间实习;加强了实践训练,如《护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调整到1:2,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
2、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减少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面对知识,而且要面对“人”;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其从思想意识、情感、个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华,潜能得到激发,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在课程设计上,要按照医疗卫生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以“应用性理论讲授+岗位技能实训”为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二、改革实践、实训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以“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医院”交叉渗透,全程化培养实践能力。要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化。
在实验、实训环节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就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护士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工作环境紧张,压力大,加之传统习俗、社会偏见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了较低评价,影响了护生的专业信念,使部分护生对职业前景产生了困惑或动摇。因此,护生进入实习环节后,应逐步领悟护理工作的内涵,领会护理工作的真、善、美,感悟并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形成恰当的职业价值观,最终形成健康的专业心理。二是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包括评估及观察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应对压力能力、慎独自律能力等。
三、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有时教师眼中很不错的学生(听话、成绩好、不调皮)并不一定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教师认为一般化的学生(不太听话、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他们社会适应性较强,思维活跃,表达、协调能力较好,反而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究其原因:学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问题。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又主要是理论知识,不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只要卷面符合标准答案就行。由于对学生的衡量标准出现了偏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根本上与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相悖。因此根据社会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法、改革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1、理论教学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对象的全员性,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几个部分进行评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如知识技能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中的应用和综合,看其能否将掌握的课程知识应用到操作技术当中,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知识能力、信息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看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提高。
2、临床实践评价,建立临床、院校合作的评价体系
要充分发挥临床医院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请医院的带教老师对不同阶段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早期见习应注重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评价,能够将课堂讲授的沟通交流及人文关怀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临床见习应注重自我认识角色转换评价,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尽快适应专业职业角色转换,建立工作责任感。毕业实习应注重专业能力及临床思维评价,加强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决策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临床接轨,实现无缝对接。
一、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结构分析
加涅认为,操作技能可分为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包括对操作中实物呈现不同刺激的辨别及动作步骤的理解与掌握。动作技能指对一系列动作操作的熟练掌握。由于操作技能复杂程度不同,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在不同实验中地位也不同,据此可以将操作技能划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
1.初级操作技能
初级操作技能指基本动作的习得占主要地位的操作技能。对智慧技能的要求比较简单,只需学生对外在刺激进行简单的辨别并对程序进行简单的记忆即可。实验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动作技能。
2.高级操作技能
高级操作技能是智慧技能占主要地位的操作技能。智慧技能是各局部动作的协调,并将它们组合成整体的技能。高级操作技能训练的前提是已掌握大部分动作技能,只需要少部分新的局部动作技能的训练,相应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智慧技能。
二、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1.深化学生对实验技能重要性的认识
(1)课堂教育。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实验技能操作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规范实验操作技能是进行一切科研探究活动的基础,也是学习后续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保障。在医用化学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将医用化学中的定量概念与实验操作联系起来。
(2)课外教育。学生工作部门要加强学生对职业教育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意识。学校教学部门应积极推动教学单位与负责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联合,建立相关的活动机制,出台引导性措施,加强学生与专业教师的联系,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增强学生对实验课及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视程度。
(3)加强教师指导作用。化学实验大纲前面几个实验都是基本操作技能练习,从药品的称量练习、玻璃器皿的洗涤、各种气体的制备练习到标准溶液的配制,最后还涉及有机实验的相关实验,这些基本操作技术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要做到准确、规范、熟练,必须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
2.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扎实掌握基本实验。基础实验主要为医用化学相关的验证性实验,一次实验课包括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过程。每次正式实验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分次,提前准备实验课所需的实验器材、试剂及使用仪器等。实验中,教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内容,仔细分析实验结果,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有条不紊。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鼓励学生分析原因。实验结束后的工作主要包括玻璃仪器的清洗和干燥、试剂的摆放和贮存、仪器的调校保养、废液污染物的处理等,这使学生对实验有了更加清楚而全面的认识。
(2)自主设计综合实验。自主设计综合实验是以基本实验为基础,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自主设计实验的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均较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提交设计报告。
(3)完善操作考核制度。及时的实验操作考核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而调整教学具体计划和方式。具体考核学生对一个实验完整操作的熟练程度,对实验过程中现象的解释和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实验考查不仅能体现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能发现学生平时的实验习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课堂实验与医院见习相结合
将医院见习变为化学实验课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进一步强化其独立操作的能力,更有利于医学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同时,医院见习能使学生提前了解岗位基本职责,熟悉各种常用的仪器设备,极大地增强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
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是一门普通的文化科。由于对计算机课不重视,在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的时候出现玩游戏、上网甚至聊天的情况。也有部分学生把计算机课看成是一门传统的课程,把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完全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认为只要考试前复习复习就可以了。实际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的素质教育,又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对当代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计算机知识是衡量其素质的重要标志。计算机的应用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仅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便可受用终身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解决护理专业学生缺乏计算机知识的问题,无疑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如何使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合专业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医学领域计算机课程教学应该怎样开展?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就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
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传统的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教材,教学就是老师按照课本的编排结构将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按图索骥地记住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教学内容不可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锻炼。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让学生学到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内容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用途。在教授计算机应用时,就谈到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在医学实践过程中,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应用相当广泛。如以计算机为手段辅助医生进行医学诊断工作,通常把各种征象或指标(如病人的病史、症状、临床检验、实验室检查结果)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运行已编制好的各类有关程序作出各种可能的诊断。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会通过自己查阅一些资料,积极地了解医学职业中计算机带给工作的便利,学生学起来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在学生刚接触计算机课程时,常常觉得计算机课新奇而产生暂时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抽象的概念、定理、程序越来越多,往往使学生应接不暇,学习兴趣自然就渐渐淡薄了。怎样才能把学习的暂时兴趣转化成长久稳定的兴趣,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呢?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密切跟踪计算机在国内、国外医学界的发展现状,结合成功的临床病例展开讨论,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二、安排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检验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效果,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所以,应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量,同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量,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word的文档编辑和图文混排的章节时,我们首先给同学看一些漂亮的海报,然后提出明确的实践目标,学了此章内容后我们必须给自己做一张精美的名片。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更加注重实用性并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内容的感性认识。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结果轻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而许多事实证明,培养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比教会其更多的知识具有更重要的价值,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不知道该学什么,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不知该从何开始,这主要是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没有把握好,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驱动,就是在每个章节或者每次课的开始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覆盖了本章或者每次课程的重点或者难点。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摸索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记住知识点。在问题驱动的方式下,学生可以有目的地、思路清晰地进行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安排社会实践教学
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可以组织适当的社会实践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大医院的网络中心,通过医院网络中心的参观,学生们了解到现代化的医院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从门诊挂号、办理住院、处理医嘱、费用管理到病人出院全过程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临床科室用计算机共有六大功能:住院管理、医疗管理、医嘱处理、费用查询、报表打印、系统维护。其中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医嘱处理、住院管理、报表打印、费用查询。这样,就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以此激励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智力因素中最高的因素,是其他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产物。而创造力的培养,要经过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性过程的锤炼才能获得,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应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循序渐进的途径。通过实验、演示、参观、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在实践课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自己动手操作。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时我们应提醒学生可能会引起差错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理解和接受知识。并且可以通过现场打分、答辩等形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认真真地做好每次实验,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由病人为中心的病房代替过去各种任务为中心的病房,计算机能力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只有提高认识,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才能实现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目标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护生 关爱能力 同理心 爱伤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14-02
关爱能力或称关爱效能(caring efficacy),是指一个人与其他人进行交往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关爱他人的能力,或者指一个人表达关爱倾向、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1]。在国外,已把是否尊重爱护病人作为评估护理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2]。现在的护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同情心,爱伤观念不强。在实训课中,学习灌肠、导尿、口腔护理等一些操作时,有些护生表现出不屑、反感和抵抗情绪,有些护生破坏模拟人还面带得意之色,造成近几年实验室的模拟人破坏严重。有些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都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待患者的态度比较骄横或敷衍,有的甚至跟患者及家属发生冲突,实习工作随便应付。针对这一情况,我校积极采取措施对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努力将爱伤敬业观念渗透到实训教学中,为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提高护生对关爱能力的感性认识
1.1 创设关爱的文化环境
马芳等[3]研究表明,学校环境、临床实习环境等教学环境的氛围是影响护生关爱能力的因素之一。因此,创建一个关爱的文化环境是培养护生关爱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室、实训室、图书馆等护生学习和实践的主要场所,利用专栏、橱窗、板报、网络、报刊、广播等宣传阵地及班团活动对护生进行关爱教育或实践,营造体现关爱的校园文化氛围。护生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时刻受到关爱气息的熏陶,外在的文化逐渐会内化为内在的精神追求,发展成自觉关心周围一切事物的精神[4]。
1.2 塑造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
护士是患者住院的第一接待人,护士自然、亲切的表情,文雅、健康的姿态,可以使患者和护士在沟通中得到安慰、理解、帮助和鼓励,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通过《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训练护生模拟护士工作的站、坐、立、行走、持病历夹、推治疗车等礼仪姿态,展示护士风采,提高综合素质。让护生体会到在护理工作中,优美的礼仪姿态能够树立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能够给病人留下良好的印象[5]。另外,通过开展护士授帽仪式、护士礼仪大赛、5・12护士节主题活动、护理技能大赛等教育活动,将护士优雅的气质和关爱的态度传递给护生,激发其内心关爱的美好意愿和对护理工作的热爱,有利于护生关爱能力的培养。
1.3 鼓励护生积极主动的作为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我们学校每年的寒假和暑假都会鼓励护生到老人院、孤儿院、农村等参加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让护生到社区帮助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帮助孤寡老人等,以增强护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唤醒护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有利于关爱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
2 实训课堂上关爱能力的培养
2.1 教师的模范作用
课堂上,护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人文修养直接关系到护生的专业思想、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关爱精神。教师的关爱态度会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流露出来,对护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6]。因此,教师在护理操作示教中要体现对患者(模拟人或扮演者)的关爱,也要表达对护生的关爱。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或情境,恰当的体现关怀性的语言和行为,让护生感悟认同和模仿应用,并将老师的示教和护生的练习进行录像和回放,以便护生练习时模仿应用和改进提高。通过微格教学,将护生进行的护理操作也进行录像,让护生自己进行体会,以利改进和提高。
2.2 为每位模拟人建立病历
用模拟人进行护理基础技术实训教学,是护生进行护理技能操作技术学习的初级阶段,是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必然的过渡过程。为了提高护生的关爱能力,也为了减少对模拟人的损坏程度,在实训课中我们成立了实训小组。每个小组2~3人,有固定的模拟人,我们给每个模拟人命名并建立病历。让护生在练习时将模拟人在头脑中映射成真实病人,进行评估、核对、解释、交待注意事项等练习,体现人文关怀,并告诉护生人文关怀也是实训成绩评定的重要部分。
2.3 采用体验式教学,培养护生的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在某些实训项目(如生命体征、口腔护理、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等)中,通过角色扮演和体验式教学,培养护生的同理心,提高移情能力。让护生按照事先编制的与操作有关的小病例中所设定的情景相互扮演标准病人,训练护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并体会到病人的痛苦。比如,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让扮演护士角色的护生对扮演病人角色的护生进行静脉穿刺,在这个过程中交代注意事项,锻炼她们的沟通能力,有的护生因为穿刺不是很顺利,病人角色的护生会感到很疼,能够深感病人的痛苦。练习完毕后进行讨论,叙述自己作为病人和护士的感受,增进护生对病人和护士角色的理解。另外,通过搜集一些案例以及小说、杂志、电影等素材,让护生试着去想象如果自己在各种各样的情景下,面对那样的情景你会怎么做,鼓励护生开放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让护生进行训练,培养护生的同理心,提高移情能力。
综上所述,关爱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不断地强化培养,才能使护生得以接受和遵循,并使之内化成为护生的习惯。作为护理教育者,在培养护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加强爱伤观念教育,最终提高护生的关爱能力,提高护生的整体人文素养,满足病人多元化需求和个体化需求,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有效地预防医患纠纷,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SADLER J. A pilot study to measure the caring efficacy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J]. Nurs Educ Perspect.2003,24(6):295-299.
[2] Gtherstrm C,Hamrin E,Gullberg M.Development of a tool for measuring the concept of good care among patients and staff in relation to Swedish legislation[J].Int.J.Nurs.Stud,1995,32(3):87-277.
[3] 马芳,朱丹.护理本科生关爱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和培养途径分析[J].护理学报,2006,13(10):78-81.
[4] 易淑明,陈烨,杨石麟.大专护生关爱能力的调查分析及培养策略[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2):5.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各类高职院校要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要求,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力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不仅要求高职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医德、系统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娴熟的操作技能及掌握专业和产业技术前沿发展的能力。为此,学院开展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旨在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并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课题研究与探讨,对搞好护理专业教学、培养有理论、更有实践能力的高职毕业生,是十分必要的。
二、校企合作的指导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应该说,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将学生由原来的学科体系导向工作体系,应与将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岗位任务相对接。高职院校教育的课程就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或实践标准、操作要求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真正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以制度为保障,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1.把培养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作为当前师资培养的首要任务。当前,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部分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专业教师数量紧张、教学工作任务繁重、资金缺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锻炼的时间和机会,而医学知识发展较快,护理理念不断更新,教师授课内容必须适时与临床护理岗位实际工作接轨。
2.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现为我院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最有效模式,通过全面的校企合作,广泛搭建产学结合的职教平台,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充分发挥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各种校院合作机构和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以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依据,完善护理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细则,不断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及人才培养质量。
3.实现教师队伍的强化管理。把现有专任教师培养成具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充分体现职业性特征的教师队伍;同时在医院、社区等医疗机构聘请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能够适应教学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全方位参与专业教学工作,形成以临床护理专家为骨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4.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实践能力考核。校方要重视实践教学的评估与考核。以临床护理岗位操作原则为标准,制定相应的实践考核办法,对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测评。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在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专项津贴等方面,向专业技能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倾斜,从而提高教师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
四、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具体目标
1.强化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践教学,强调的是护理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它要求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必须构建一种有别于普通教学的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理念。学校要使教师不但从思想上更新观念、认清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上也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主动的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并把工作的经历与体验传授给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去指导学生。
2.改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境。一是让护理专业教师亲自参与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培养其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热情,这样做也有利于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制作教具,编写实用性教材;二是要及时做好院内实践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有利于建立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三是学院要鼓励教师深入临床护理第一线,发展创新实践教学项目,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3.重视高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在现行高职教师中理论教师偏多,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因此,师资培训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一是教师在学校挂钩的医疗单位实习锻炼或直接到科研单位实习,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及真实的工作场景,实施现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二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岗位培训,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培训中锻炼和提高其职业技能。目前学院具有执业资格证书专业教师占60%以上;三是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临床操作技术和管理资深的人员作为客座教授,把企业的现场知识技带入学校,专业教师与其共同交流研讨学术知识的同时,增长实践技能,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4.建设特色鲜明的实验实训基地。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实现护理实训室实用化、模拟教室情境化等建设目标。以临床病例作为实例,模拟医院的实际场所和工作氛围,学生以岗位角色进行工作和训练,用职业化的教师队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高效模拟的岗位情境对学生进行培养。让学生通过完成整体护理工作来掌握本专业的操作方法和技能,最终达到“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目标。
摘要: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体现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加快护理学的发展,提升护理水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目前,学校对培养护理科研意识不够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强。为此,提出学校应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学生科研机构,保证学生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当代学科的带头学科,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生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卫生服务也从单一化、片面化更新扩展为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医学的发展给护理工作赋予新的内涵:护理模式开始由功能性护理模式向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护理的对象不仅仅是指患疾病寻求治疗的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群;护理服务范围不仅是在医院,也深入到社区和家庭;随着护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护士具有高水平的护理技术、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高标准的护理道德;护士不但要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而且要与护理对象之间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社会需求对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护理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现就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途径分析如下。
1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
进入21世纪,国家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等人才,各高等院校都将提升教育质量,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有的医学院校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人手,探索性的进行尝试,设立了专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训练计划,有的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学生科研基金,使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但是从整体上看来,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比例及科研活动的层次比同等类型的医学生低许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学校方面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
1.1 学校方面的原因 ①学校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够重视,认为护理专业学生重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②学生科研经费投入甚少以及在科研立项中比例倾向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有的院校到目前仍没有设立专项的自助基金;③学校对学生科研工作缺乏有效的评价和鼓励机制,没有科研学分的要求;④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科研条件和环境;⑤学校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厚,缺少经常性的面向学生的学术活动,导致学生科研意识模糊。
1.2学生方面的原因①学生科研意识不强,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的意义不大,因而导致参与科研的人数比例偏低;②低年级学生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难以参与到较大的科研项目,高年级学生又要完成临床实习任务和就业考研任务,时间精力不够,很难专心投入科研工作;③部分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利于参加到有关的科研小组,从而影响介入科研工作。
2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利于学生更深理解理论知识护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感到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抽象,不知道理论知识与实际如何结合。若在校期间能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中,利用理论知识去探讨和分析实践中的问题,这样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就比较具体也更深刻。
2.2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大学期间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没有对科学知识的执著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创新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科研精神的教育也是创新教育。在从事科研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挖掘出新的理论知识,使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加完善和系统,加速了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能力创新型的转化。
2.3利于学生就业选择高校扩招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激烈的竞争。高等学校的师资、大中型医院的护理人才需求层次较高,在选择人才时那些有科研经历、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被选择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2.4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研是一项严肃的活动,研究者必须具备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参加科研的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并逐渐培养这种精神。同时科研活动的参与利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这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3 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途径
3.1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克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死板、满足于将现有的知识灌输式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开设学术讲座,将学科前沿知识、边缘学科的交叉内容、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难点问题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一些选修课也可以择其精华,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用于科研活动。
3.2加强实践环节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习的不同阶段进入临床。通过反复的观察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为进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3.3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影响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对合格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临床的实习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我们就业岗前的最佳训练。尽管这段时间很短,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倍偿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刚进入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对于护理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中能够做的事还是没有一种成型的概念。庆幸的是,我们有老师为我们介绍病房结构,介绍各班工作,带教老师们的丰富经验,让我们可以较快地适应医院各科护理工作。能够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为在医院实习和工作打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应该算的上是实习阶段的第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的环境中成长和生存。
护士的工作是非常繁重与杂乱的,尽管在未入临床之前也有所感悟,但是真正进入病房后,感触又更深了。的确,护士的活很零碎,很杂乱,还可以说是很低微,可是透过多数人的不理解,我们发现,护士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医院不可能没有护士,这就说明了护士的重要性。医生离不开护士,病人离不开护士,整个环境都离不开护士。这琐碎的工作,有着完整的体系,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正因如此,才能发挥其独到的作用,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有了临床的实习,我们才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护理工作,更具体而详尽的了解这个行业。进入临床的第二个收获:正确认识护理,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到病房实习,接触最多的是病人,了解甚深的是各种疾病,掌握透彻的是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实习的最大及最终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护理工作能力。所以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的带教原则下,我们积极努力的争取每一次的锻炼机会,如导尿术、插胃管、床上洗头、床上檫浴、口腔护理、自动洗胃法、静脉输液、各种灌肠法等各种基础护理操作。同时还不断丰富临床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类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虚心的向带教老师或其它老师请教,做好知识笔记。遇到老师没空解答时,我们会在工作之余查找书籍,或向老师及的人请教,以更好的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的结合。一附院实习科室多数是整体病房,我们所跟的多是主管护士,跟随老师分管病人的同时,我们会加强病情观察,增进对病人疾病的了解,同时对病人进行各项健康知识宣教,这样能锻炼我们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了病历的书写,教学查房,讲小课等,这些培养了我们书写、组织、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整体上说,实习期间的第三个收获,也是最庞大的收获:护理操作技能提高了,疾病认识水平上升,各项护理工作逐渐熟练,在培养优秀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思考,举一反三。
1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特点
1.1 缺乏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
我校学生虽然大部分为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但普遍缺乏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学生高中学习成绩大多不太理想,高考分数偏低,文化基础薄弱,特别是生物、化学知识基础薄弱,因此学习医学知识较为吃力。
1.2 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
护理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普遍存在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能力较差现象,同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记忆方法机械,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1.3 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甚至抄袭他人实验结果。
2 在医学实验课程中如何培养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医学实验课程的编排要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其思考能力;既要有必要的知识点灌输与强化,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医学实验课程不是仅仅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而是要在实验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并理解理论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实验教学还应在促使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在课程编排中不断发掘学生创新潜能,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
2.2 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2.1 验证性单一实验向设计性综合实验转变传统的医学实验课程安排多以验证性的单一实验为主,对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辅助验证。学生依赖性很强,常常按部就班、不求甚解地按实验流程操作,不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整个实验内容统一完整,前后衔接恰当。此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实验目的,具体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使学生在实验关键性技术方面受到系统、良好训练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验证性单一实验向设计性综合实验转变,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在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中的集体协作意识。
2.2.2 传统实验教学向多元化实验教学转变医学实验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若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纯以文字和语言进行表述,则很难讲解透彻。因此,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模拟软件和教学视频等)使与实验相关的抽象原理、复杂操作技术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视化、形象化,使实验过程生动具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实验技术。同时,还通过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以互动的形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实验操作流程、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此外,还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实现实验资源共享,教师通过移动终端随时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多种感观的刺激,使学生获取更多信息;给学生创设真实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关键词:护生;专业核心能力;临床实习;教学模式
护理核心能力作为护士职业的核心竞争力于21世纪初逐渐被引用到我国护理专业领域,成为护理人员从事护理岗位工作、完成护理任务的基本条件[1]。如何培养护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使其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在知识、技能和态度3个领域得到发展,将所学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临床实习效果,这是临床实习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改革传统的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建立系统的带教计划,采用“观摩-讨论-模拟-实施”四位一体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突出护生专业核心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加强岗位能力的培养,实现了课堂与岗位的无缝衔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
在同一家“三甲”医院实习的2010级和2011级两个年级的护理专业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2010级护生为对照组(60人),按照统一的实纲以传统的实习教学模式进行临床实习;2011级护生为研究组(60人),建立系统的带教计划,采用“观摩-讨论-模拟-实施”四位一体临床实习教学模式。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方法
(1)对照组:每个科室的护生3~4人,病房带教教师根据专科特点进行实习护生教学工作,采用传统的“一看二讲三示范”的带教模式进行带教,出科时带教教师负责护理理论和护理操作考核。
(2)研究组:每个科室的护生3~4人,采用“观摩-讨论-模拟-实施”四位一体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先观看教师是如何在病人身上完成某项操作的,在观摩的过程中,除了看技能操作还要看教师是如何与病人沟通的、如何实施健康教育的、如何解决病人问题的;回到示教室后,教师再根据真实病例提出问题,问题的涉及面要广,既可以是基础的,也可以是临床的,由护生自己查找资料和评估病人,经讨论后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教师根据临床不同的实际问题设置不同的情景,请护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护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后,可根据情况在病人身上实施技术操作及指导。
1.2.2评价方法
临床实习结束后,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生的专科实践技能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并发放问卷调查研究组护生对本组教学效果的评价。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护生出科后,调查带教教师对护生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结果进行量化,将所得有效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由结果可见:研究组的实践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绝大多数研究组护生对本组使用的临床实习模式持肯定态度;带教教师对研究组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3.1改革临床实习教学模式
3.1.1建立系统的带教计划
每个科室设置出常用的专科操作技能,同时列出可让护生完成的常见技能操作和需要具备的基本临床能力,将所有带教科室的上述内容进行汇总,得出临床不同阶段护生需掌握的基本能力。例如在入科第一周掌握一般入院护理、出院护理、健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第二周掌握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护理程序应用、护患沟通;第三至第四周根据实习科室的不同掌握不同的专科护理内容,如急诊入院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压疮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置管的护理、引流管的护理、气管切开的护理、胃肠减压的护理、鼻饲的护理等。护生在实习的不同阶段会掌握不同程度的临床护理能力,护生手里要有轮转手册,上面要标出考核合格的项目,直到轮转完所有的科室,掌握所有的培训内容。
3.1.2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将每一个科室实习的护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实施“观摩-讨论-模拟-实施”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这样既维护了病人的权利,又保护了护生,使操作的安全性大大增加。
3.1.3建立新的考评体系
护理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具有导向作用,既可规范教师的教学,又能引导护生行为的养成。在实习的不同阶段都要对护生进行考核,要在考核评分标准中融入评判性思维能力、评估能力、沟通能力和技能操作等反映专业核心能力的标准,摒弃以往单一的操作技能评分系统。
3.2改革教学方法,加快护生“职业人”的转化
任务的确定、完成,对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估是任务引领教学的中心环节,“观摩-讨论-模拟-实施”四位一体的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护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准备用物、明确任务的目标、对象和具体的实施方法,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护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积极思考、讨论和探索,并在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与反馈功能的护理程序中培养观察、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能力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决策的能力[2]。在护理临床实习基地集中培训时,护生可在短时间内熟悉医院工作环境,了解护士工作流程和各项护理常规,将以往简单的护理操作与临床实际的、复杂的操作环境、操作对象相结合,加快护生“职业人”的转化。
3.3改革考核方法,实现一体化、连续性的管理
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一项操作定成绩”的方式,采取结合临床实习表现、护理技术操作考评和理论考试综合成绩评分的方式,并设计量化成表格,提高了评价护生学习成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考核时将技能操作评分与完成任务过程的综合能力评分相结合,不只注重护生某一具体操作项目的达标情况,而是从技能操作、理论知识口头表达和综合素质能力测试3个方面为护生进行综合评分,考查护生在临床模块中的综合理解、分析、应变和操作能力。同时关注护生的后续发展,为每一位护生建立考核档案,护生的考核成绩包括所有项目的操作成绩,而每一项成绩由在示教室的操作成绩和在带教病房的操作成绩两大部分构成,将每位护生的成绩进行细化,制订科学的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一体化、连续性的管理。
3.4缩短了护生进入临床实习的“文化休克期”
护生初次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离开了原来熟悉的学校学习和生活环境,进入一个与学校环境截然不同的医院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质量[3],使得护生进入临床后面对复杂的临床问题、陌生的职业环境和复杂的护患关系时常常无所适从,无法对大量的信息审慎、辩证地筛选,不能科学合理地判断和决策,无法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工作有效衔接、转换和运用。而临床带教教师又在还不了解护生是否掌握了该项临床能力的情况下急于让护生从事临床工作,导致护生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实施操作,从而出现严重的失误,甚至因此改变了自己的职业方向。采用“观摩-讨论-模拟-实施”四位一体临床实习教学模式,使护生对护理工作有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认知,从示教病房进入带教病房,护生面对病人时能够顺利开展临床工作,彻底改变了以往“在实验室操作很熟练,而面对病人时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从而搭建起由护理理论知识向护理实践过渡的桥梁,缩短了护生进入临床的适应期,使护生一进入临床就能够有的放矢地学习,有利于提高护生实习期间的水平和能力。
3.5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师资队伍培养
教学活动方式的改变,使得带教教师不再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根据护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制订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就需要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护生。带教教师必须学会分析护生的性格、交际能力及心理特点,同时要能设计出一个个层层相关的问题,努力推动教学进程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进而帮助护生打开一扇通向未知领域的大门。因此,带教教师在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这样有利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医院也要充分发挥广大护理教学骨干的作用,在提高护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促进临床护理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3.6培养护生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阶段
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是护理实践教学的重要阶段,是培养护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由课堂走向工作岗位的必要过程,也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学习让护生在知识、情感、技能3个领域内得到发展。虽然在校学习期间开展了核心能力培养的各项尝试,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未能与临床实际完全同步,使得护理本科生的实际专业能力与独立进行临床实践的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差距。护生有10个月的时间在临床进行实习,采用“观摩-讨论-模拟-实施”四位一体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根据目前临床环境合理安排和组织实践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护生树立正确的护理观,有效提高了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估能力、交流能力和技术能力,同时培养了护生的爱心、耐心、自信心和交往能力,在培养护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同时,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红艳.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法探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11):1389-1390.
[2]李淑杏,陈长香,李建民,等.护理本科生分阶段科研训练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9(3):63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