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英美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美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英美文化论文

第1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加以直观形象的画面解读,可以让学生产生更深刻、更亲切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快地进入一种想象的领域,强化或延长移情的作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却能产生共通的情感共鸣,这也是文字与影像发生作用的一个心理基础。另一方面,对语言的认知是一种思维、记忆、感知、识别、归类的心理过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基于他们对世界的经验,对世界的感知和概念化的形成,因此图式理论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根据维基百科,图式是思想或行为的有组织的模式,是一种心理结构或前认知概念,它表达世界的某个方面,或组织和感知新知识的系统。这个概念指出,图式实质是一种认知结构,是我们理解机制进行信息处理时所依赖的认知单元,这种结构能大大加强我们对语言理解的速度与深度,使复杂的语篇呈现出条理和逻辑。何庆华提倡的英语阅读教学原则就强调图式理论的作用,她认为教学原则应为:(1)向学生明确此次阅读的教学目标;(2)建立段落图式;(3)明确作品阅读的内容;(4)开展阅读活动,包括阅读学习策略的使用及学生对策略使用效果的反馈;(5)构建建构主义观的阅读教学课堂。针对英美文学课程的特殊性可适当修改为:(1)明确教学目标,并作好相关预习,准备背景知识的PPT;(2)了解相关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对主题有一定了解,对篇章结构有一定把握;(3)阅读前,学生以PPT形式向同学展示所准备的背景材料;(4)开展阅读;(5)构建建构主义观的英美文学教学课堂。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老师可以博客、BBS、QQ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也可利用校园网提供一些共享资源。

济慈《夜莺颂》的文字解读与影像阐释

英美文学课堂作为二语习得的场所,是文本阅读的一部分,习得环境是一种课堂环境,自然情况下的语言习得和课堂教育环境下的语言习得有鲜明差异,学习内容包含不同的语言风格,认知方式,而诗歌作为语言的精华,这种文学性极强的风格适合于课堂教育环境下的语言习得。同时,诗歌又是情感密度最大的一种文学形式,负载着最大密度的审美,但精炼的语言,纷繁的意象,浓缩的文化象征造成了理解的难度。在我校使用的教材《英国文学作品选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笔者按不同文学体裁对作家和作品进行了统计(表1)。从表1看出,教材较为强调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这也是这门课程与其它英语课程相比有其独特内容之处,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和新奇感延长了对审美的感知,不同于散文类作品。笔者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夜莺颂》为例,阐释诗歌所蕴含的美既体现在对文字的阅读过程中,又在制作精美的课件及坎皮恩导演的电影中直观地展现出来,同时教师讲解相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段落图式强化学生对这首诗歌的认知。

诗人济慈短暂的一生是追求美和把握美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个抒情高手,而且还是创造艺术美的天才。这首诗创作于1819年,当时他生活困窘,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情绪较为悲观低落,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对痛苦人生的复杂心理。当时他寄寓于友人家中,一天清晨坐在树下,看到一只正在筑巢并发出婉转低呜的夜莺,在灵感的驱使之下,不到3小时诗人就完成了这首英国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诗人试图在想象中忘却现实的烦忧,随着夜莺的美妙歌声进入一个欢乐和理想的世界。然而,随着歌声逐渐隐去,诗人又从美好的幻境回到了痛苦的现实,但思维还萦绕在刚才的幻觉中,他还在困惑于刚才的心理变化:这究竟是幻觉,还是醒着的梦?声音消逝———我究竟是梦,是醒?诗歌在两个问号中结束,但它给读者留下的遐想空间中却充盈着对理想的美的追求。在预习《夜莺颂》时,对诗人济慈生活的时代背景,主流思潮,个人经历,他的哲学思想及写作风格都应有一定了解,同时对一些他擅用的修辞手段也需要提前掌握,如通感(Synaesthesia),典故(Allusion),隐喻(Metaphor)。济慈擅长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来写作,读者要体会到他诗歌的妙处自然也应知晓通感这种手法的精微,如“Tenderisthenight”(夜色温柔)、“Softdark”(柔软的黑暗)等,可对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通感的使用。典故中,大量引用《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营造出神秘神圣的宗教氛围,也渲染出古典文学的意境。他对形象、意境和音韵的锤炼对后世的唯美主义都有着较大影响,这是语言图式方面的准备。济慈本身贫穷坎坷的经历,多病的人生,短暂生命中对美的热切追求,以及“Beautyistruth,truthbeauty”的美学思想构成了主题方面的内容图式,诗里的夜莺象征着欢乐和幸福,代表一种永恒的原则和崇高的境界。诗人认为诗歌应是美的体现,而美是真实的,诗人应以最完美的艺术手法来描绘世上最美好的事物,因此,他精致的诗句中渗透着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人类崇高思想的敬仰。这首诗歌从想象到现实,又从现实到想象,从历史到当前,迂回循环的结构形成了诗歌的段落图式。学生理解到这三个图式后,便能较好地把握这首诗了。可参考济慈的传记片《明亮的心》,这部传记片视角锐利,从它独特的角度来解读诗人的一生,其中有男主角朗读《夜莺颂》及其它作品的片段,从诗人吟诵的作品中可直观欣赏到诗歌的格律节奏美。如同诗人的作品,这也是一部需要用所有的感官去感觉,也充分带动和满足视听触嗅味觉的电影。影片每一个细节提供的丰富感觉相互牵扯和碰撞,璀璨情诗让全片的浪漫华丽色彩热烈燃烧,男主角细腻温婉的情感唯美又不流于伤感、不陷于欲望,是一部新派文艺剧情片的典范,本片入选了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提名第 82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蓝与紫激烈冲撞的画面自有其独到之处。在观看画面时,学生不但从线条、光线、色彩、构图、画面、音乐、音响等因素中捕捉形式美感,还从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因素中感受思想美感。多媒体画面艺术是融合了感性与理性、思想与创意、情感和美感等的综合艺术体,其功效是使多媒体教学能产生完美的认知活动,整体提升教学境界。其具体体现在认知与教化、传播与沟通、情感的宣泄和净化等现象或过程中,促进知、情、意的交融,真、善、美的统一。同时,对三个图式的认知也有益于对作家审美精神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

当然,这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够,对多媒体使用不当,在课堂上可能就会成为一名电脑操作员和课件播音员,课堂显得单调乏味、缺乏创意。同时,多媒体课件常会流于形式而不重内容,或是内容编排主次不分等。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也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英语课堂中,它的核心观念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不论教学方式、工具怎样改变,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运用知识为目的,所以不论课堂教学怎样改革,始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

二是提高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少教师对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够,做出的课件乏味无趣,不会运用多媒体设计课堂活动,整个课堂都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如果教师无法熟练掌握这一技术,不但不能使多媒体技术造福学生,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文化差异,学习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五年制学生入校时的英语基础很差,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语言得体运用方面都非常糟糕,其中包括英美文化知识的空白。例如,学生在进行对话时,还会用G00d momi ng,teacher!(打招呼)“How much monev do vou eameverymont}l,”(询问外教的问题)。很多学生不知道哈佛大学在那里、丘吉尔是何许人,对中国文化的内容也是一知半解,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丧失了信心。因此,如何通过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带动和促进英语语言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并使他们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际,是英语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采取的对策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04级和05级五年制学生的英语教学中选用了文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张思中英语教程》为教学内容,使语言材料内容即文化知识的吸引力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在教学实验中,我们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模式与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相结合,通过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包括社会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的同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最终达到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教学原则

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我们参照束定芳、庄智象提出的对文化导人的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根据我校实际,研究讨论,将其拓展为五个原则,并严格遵循这些原则进行教学。

1,阶段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在不同的阶段确定不同的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人深,循序渐进。

2,适度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适度补充文化背景知识,难易度适中,不贪多求全。

3,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课文内容的需要,对涉及到的文化背景适时进行讲解或进行文化差异的对比并分析原因,避免再次出现失误。

4,科学性原则。合理安排所讲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内容,注意系统性、准确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差异,以文化意识为桥梁,促进文化理解和语言学习。

5,实用性原则。所讲授的文化内容注重实用性,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际中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参照了董晓波提出的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教学方式及李波总结的直接法、渗透法、实践法、比较法、专门讲解法和讨论法,并进行了归纳、拓展、补充和创新。

1,课堂内的文化教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课文为基础,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补充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

(1)在学习对话时融人交际文化知识的学习。例,在学习第一册12课的对话,服务员用语Can Ihel p you,时,老师为学生分析了在考虑问题的主体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因而英语中用Can I help you,或珊1at can I do f or you,而不是Wha t do you want,

(2)在词语教学中注重词汇内涵的融入。例,在讲到十二生肖等动物时,我们给学生分析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差异,对待动物的不同看法,以及相应出现的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的语言表达方式,把这种体现文化涵义的词汇在对比中解释,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相关词语并有效得体地应用。如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的人对“龙”的不同看法,使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把“亚洲四小龙”译为“t l l e Four TigeI s of Asi a,,,而不是”t heFour DEa90ns of As i a,’,“金鸡牌”闹钟的出口商标为什么从“G0l den Cock”改为”蹦den R00ster”,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3)在课文学习中对句子文化背景的讲解。例,在学习第二册第7课Readi ng l Fanler christHlas中On Chri st IIl as Eve,he l ands on t叩of each house肌dcl i n l bs d帆m t lle chi咖ey i nt o me f i r epl ace…a11d 6l l st he i r s眦ki n祭诚t h s ma l l pr e sent s,一句时,我们给学生讲述了西方人在床头或圣诞树上挂长统袜等习俗的故事传说,让学生对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外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

(4)课文讲解前对篇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例,在阅读B00k 2,L5,Reading 1 Fat}ler’s Compani叫一课时,我们对丘吉尔的生平、爱好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进行了简要介绍,使学生对他有了全面了解,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

2,课堂外的文化知识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不同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1)开办讲座。在业余时间我们为学生举办了《英美文化与习语典故》、《英美节日介绍》等有关文化知识面的讲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指导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书虫系列作品。文学作品往往能提供最具体、形象、深入、全面的材料,使学生从中获得文化的生动画面,体会英语语言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了解它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文化。

(3)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圣诞晚会、英语短剧表演、邀请外教到校与学生交谈,使学生亲自用英语进行交际,学以致用。

(4)组织竞赛和游戏活动。开展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主要涉及文化内容的竞赛和游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英语开心辞典

12月26日,如遇星期日,则顺延至27日,人们在这一天把圣诞礼金放入圣诞卡中,或将圣诞礼物装入小盒中,送给家中佣人或邮差、报童、送牛奶的人等。传说如果在这一天工作,会招致厄运。请问这是哪个节日,

A,Spr i ng Ba rI k Hol i day

B,Bo xi ng Da y

C,Eady May Ba nk Hol i day

三、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为切入点进行文化知识的融合和补充,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模式与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结合,把中西文化知识的教学贯穿在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注重语言形式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的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重,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提高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导入、融合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文化内容的教学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了明显的变化。过去不喜欢英语的同学,在这些有趣的文化内容的吸引下,从纯粹的听故事逐步地开始学习语言,记忆单词,背诵课文,对英语学习逐渐有了兴趣。调查问卷显示,86。4%的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91.4%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自信心增强,参与程度提高

学生接触的语言材料接近生活,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如春节、圣诞节、长城、奥运会等,学生感觉不再是一无所知,有话可说。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文化知识方面还是学习成绩方面,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使学生看到了学好英语的希望。当学生对自己有了信心的时候他们开始愿意参与所有的活动,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他们都愿意表现自己,课堂上回答问题踊跃,课外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如英语短剧表演、各种英语竞赛等。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记录表明,学生在每节课上主动发言的人数达62.5%问卷调查显示75%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英语方面的信心有了提高。

(三)学习主动性增加,自觉性提高

我们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引入,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起他们探索的欲望,使他们愿意主动去寻找新的信息和资料。许多学生能主动预习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翻译,学生也会主动找老师请教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查字典自己解决,主动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带到课堂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问卷调查表明,有71.6%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比以前有所增加。

(四)学习成绩上升,英语表达能力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们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投入精力用心去学,记忆才会深刻。语言被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掌握。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带动下,加深了对语言的了解,学生不只在成绩方面有所提高,更在能力方面锻炼了自己。对学习情况和测试结果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的听说读写甚至表演和组织能力都相应地有了提高。93.8%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有助于自己的英语学习,83.9%的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五)文化知识丰富,文化意识提高

我校五年制学生多数来自于乡村,由于客观原因,除了教材外,很少有机会阅读课外书籍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课外知识,知识面狭窄,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对于中国文化也是一知半解。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以及授课过程中英美文化知识的融入、英美文化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对英语国家的风俗、礼仪、历史、地理、人文景观等有了更多的了解,促进了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并逐渐有意识地学会避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交际行为。有81.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并有74.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今后的生活和交际中会有意识地避免交际失误。

第3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评论 影响

纵观英美文学评论,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知识及文化结构、专研方向以及从事的专业等。对于不同的文化来说,其铸就的灵魂来各不相同,因而便给各国文化带来不同程度的差异。事实上,评论家批评英美文学的论据、角度以及手段的不同,均会使英美文学评论的内容及其侧重点产生一定的差异,当然,在英美文学评论中,文化差异对其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

一、英美文学特点及其发展史

1、英国文学发展史及其具有的特点。英国文学在整个英美文学体系中,当得上“源远流长”的称谓。英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内部遵循自身的规律,同时还受到相应的政治、历史以及宗教等的影响,早期的英国文学为盎格鲁萨克逊阶段,然后出现了文艺复兴,接着便是新古典主义的诞生,随后从浪漫主义发展到而今的现实以及现代主义等。英国文学在二战之后,基本上由过去的写实,变成多元和实验的趋势[1]。英国文学的首要特性为帝国叙事,其特有的传统即为乌托邦文学及反面乌托邦文学,而其包含的一个基本精神则是经验主义。

2、美国文学发展史及其具有的特点。十九世纪末从英国文学中脱离并自立的美国文学,其早期尽管仍然处处透露着英国文学的味道,然而在随后的数百年光景,其逐渐孕育出了自己的风格。美国文学共出现过三次大的的变化,第一次是十九世纪前期形成的民族文学;第二次和第三次乃是美国文学在一战及二战后两度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影响,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便有近十位。乡土主义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声,其在早期的美国各地不断涌现。随后美国文学的文学结构逐渐向着三十年代的新批评派,五十年代逐渐兴起的结构及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等方向发展[2]。

二、分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本身隶属于文学一个种类的文学评论,具有特定的内涵,且评论语言均被加以严格整理,因而可以从语言差异上来体会其对文学评论带来的影响。

1、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本质象征,语言在本国或本民族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英语作为英语的正宗语言,具有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其漫长的历程经历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以及ModernEnglish三个阶段,其文化传承作用可以通过语言的使用体现出来。由于语言传承具有悠久的历史,所以英国评论家在使用英语时,或许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由衷地崇敬,或许是顾忌对语言传统造成随意破坏,所以张狂程序远及不上美国英语,其应用与文学评论上的语言比较正统[3]。而美国语言因为是从英国语言衍生而出的,其伴随着英国英语与北美大陆印第安土著语的接触而生,尽管核心仍然秉承着对英国英语,然而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美国的民众、政治以及文化均充满创新与叛逆。同时,由于美国在政治、历史及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包袱很轻,所以在使用语言方面的顾忌很少,比较张狂和大胆,并且处处彰显着美国一度推崇的“一切皆有可能”精神。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从英国文豪《哈姆雷特》之中,可以从其主人公哈姆雷特苦苦挣扎的复仇之中,看到其被抒发的淋漓尽致的优柔寡断性格,这就好比是英国文学评论,无论是在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充满宗教神秘色彩的文学评论,亦或是当今荒诞派、边缘体验以及非个人化理论等,无不体现出英国文学评论徘徊于受传统束缚以及脱出传统束缚之间。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英国文学评论便再没出现能够于世界批评界呼风唤雨的顶尖人物,因而其文学评论界不仅需要深刻反思过去那种荒诞及迷离理论,同时还应重新阐释和铸就传统理论,构建全新的评论思潮。以人道主义文学评论为例,由于发展历史情境各异,所以在人道主义方面,英国文学比较保守,美国文学则取向激进。英国文学在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大都反对暴力革命,如歌德倾向的改良主义,狄更斯强调“用爱战胜恨”歌颂博爱,提倡宽恕,是英国人道主义的主体思想。

而美国文学评论的文化内涵则充分体现其独立性,是开放性的文学评论,就像是混血儿。不存在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所以能够将北美大陆印第安土著及欧洲大陆的优秀文学加以充分吸收,以世界视角,将全世界优秀文学评论理论收归己用,所以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在人道主义文学评论方面,美国直接绕过“革命是否能够作用于道德”的思想,因而比较激进,且具有极强的创新性。

结束语:纵观英美文学评论历史,其中给英美文学评论差异造成最大影响的还是英美文化方面的差异,从传统性上看,英国文学评论由于具有悠久的历史,因而占据极大的优势;但从创新方面来说,由于美国文学评论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其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独立性和开放性,所以其创新性明显要强过英国文学评论。

参考文献:

[1] 盖颖颖.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时代文学,2012,(4):183-184.

第4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一、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对该民族人们生活的不同层面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骨干,文学作品的灵魂通过文字语言得以实现。英语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通用语言,其发展大约经历了1500年的历史。在英语发展早期,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是同根同源的,两者在语言特点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的英语语言文化与印第安土著语语言文化逐渐接触,为更好地适应北美大陆的文化环境,美式英语中出现许多新词汇,使得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之间产生很多不同,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英语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

虽然英美国家都以英语作为自己民族的语言,但是两个国家的英语都受到各自国家及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英式英语历史悠久,秉承一贯的文化传统,具有庄重严谨的特点。英国的评论家进行文学评论时使用的语言中规中矩,庄重、沉稳、不随意。他们以对文学作品尊重、崇敬的态度进行文学评论,这种语言运用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传统的影响,是对本民族语言传统神圣性由衷尊崇的体现。不同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是在英国语言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不具有英式英语悠久的历史和浑厚的历史背景。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标榜“一切皆有可能”,这也使得美式英语在语言使用上更为自由、开放、标新立异。表现在文学评论上,其文学评论作品有很多创新,充满创新性和自由性。通常,美国文学评论的观点独到,对人们会产生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历史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由于发展过程中历史背景不同等诸多原因,因此其文化历史传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极为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这也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及其具有的妥协性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人本主义色彩在早期的英国文学评论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表现为评论中对人本主义的观点持保守态度。随着英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评论标准,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观点遭到大多数人的质疑甚至否定。虽然美国文学是从英国文学发展出来的,但美国文学受自身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独创性,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作为一个年轻国家,是一个勇于突破的民族,在独立战争和后期发展中,美国逐渐形成以独立、自由、民主为主的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的发展受文化传统遗留问题的影响较小。这种历史文化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富有创造力、勇于突破传统、善于表达新观点。

(三)人道主义差异带来的影响人道主义从十五世纪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人道主义的内涵得到极大地丰富。从广义上来说,英美国家的人道主义通常把上帝作为信仰的对象,具有浓重的人文指向,而这一指向对英美文学评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度,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使得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关于人道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人道主义的理解趋于保守,但理解得更为成熟;美国文学评论家与之不同,他们对人道主义的理解更具创新精神。

二、结语

第5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一英美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一个社会或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伦理制度、科学技术水平、信仰、宗教的总和,文化集中反映了社会或民族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也包括了人类生活中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角度来看,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是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历史和风俗的最佳手段,同时也是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增进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最佳手段。

1中国文化同英美文化的差异

英国作为英语的发源国,受英国绅士文化的影响,英语中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礼貌用语的广泛使用,可以说只要人与人之间有交流几乎都存在使用礼貌用语的现象。而在中国文化中“谢谢”、“请”通常表现为对外的交际场合,如在公共场所或餐厅等,在家庭环境中或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说“请”、“谢谢”等词语很少见,在中国文化里如果在家庭环境或亲密朋友之间说这些礼貌用语反而显得不恰当,通常会被受者认为“见外”了。

2英美文化的个性特点

英语国家比较尊重人的隐私,即使是很亲密的朋友也不宜询问和交谈,这是由于英美文化中崇尚独立的个性和人格自由的文化决定的。如在英美国家的文化中,打听别人的工资收入、年龄、家庭住址和其它个人隐私都属于侵犯他人隐私的不当行为,是被语言文化和道德文化所不能容纳的。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与素质培养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果不懂其起源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却希望很好地利用语言进行沟通是不切实际的。美国语言学家Hamels总结学生外语的学习背景时表示: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应包括五种要素,即听、说、读、写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也就是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交往的能力[1]。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英语的读写训练,但针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和切入却通常被忽略。这是因为传统英语教育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对于语言的重要性,尤其是英语,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许多语言在不同的场景通常表达出不同的涵义,这与中国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演变成多样化的含义是一样的。许多初次踏入异国他乡的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却无法同英语国家的人们哪怕进行最简单的沟通,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英美文化的不了解、不熟悉。曾经一名中国官员在美国考察时,受邀出席欢迎party,美国官员用礼貌性的问候对中国官员的夫人表示了问候,通常他们说:Your wife is so beautiful!中国官员在听随从翻译人员的翻译后,也用中国式的客气回答道:“哪里!哪里!”,随从翻译人员正是出于对英美文化同中国文化差异的不了解,随口翻译成“where!where!”另一则笑话是一位外企员工对上级领导交代一项任务表示胸有成足,当外籍领导问他:“Are you certain of that?”,员工本想表达对此事“胸有成竹”,而译者却直译成了“There is a bambu in my chest!”,领导听说下属胸里有一根竹子大为惊讶。

由于英语的重要性和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学生们普遍对英语学习的热情高涨,但对英美文化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效率和学习的成果,缺乏对英美文化的认知导致了我国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在开口与英语国家的人沟通时就表现出词不达意,甚至引起误会和对方的反感。许多出国留学的学生,虽然能在托福考试或GRE考试中获得高分,但一旦踏上国外的土地上的时候,仍难以理解国外文化的冲击,出现沟通困难的情况,使自己表现得无所适从。教师在教授英语时,也不应过分关注背诵词汇和做语法训练、考试训练,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英美文化的自觉性和从英美文化中体会英语魅力和学习英语沟通的能力[2]。高校英语老师要不断向学生阐明学习英美文化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要阐明英美文化的引入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在讲授英语时,要通过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将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借鉴引用,不好的东西要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比较对其摈弃,通过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技巧。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切入的方式

中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学者胡文忠是较早研究跨文化意识交流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他通过举行英语讲座、开设英美文化展览、可设英美文化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并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切入英美文化,他的教学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知识教育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在高职英语中切入英美文化的方式:

1引导学生参与英美文化的调查、讨论

英美文化的切入既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参与英美文化的调查讨论是在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课本教学前,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预习,在进行英语教学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将课本中提出的话题,让学生们自行收集相应的英美文化背景,调查相关话题中英美文化的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对此进行分析、讨论,以此带动学生提高学习英美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前期调查和收集文献中,既加深了对课文中的词语、词句和中心的了解,又加深了对相关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一文中,教师在课程开讲之前,要求学生主动调查美国标志性的文化背景,并延伸到美国标志性建筑、标志性语言、标志性物品上。学生们通过对这些主题的调查,不仅收获了对美国文化的深刻认识,也通过调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同时在课程讲解的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提高了课堂的参与程度,也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更为学生们学习英语打开了一个自由、广阔的思路。

2通过教材渗透英美文化

通过教材渗透英美文化是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高职英语教材都是精选的英语中的优秀文章,文章中包含着深刻的英美文化背景,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不应照本宣科,机械地讲解文章的中文意思,讲授文章中的生词,而应当结合文中表述的主题,发掘文章的文化背景,通过文化背景的讲解,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英语语言和语感的学习[3]。例如高职英语教材中第4学期第三单元以讨论美国福利制度为主题,讲述一位接受政府救济的残疾人通过努力改变被救济现状的故事,表达了对新的福利制度的渴望之情。教师可以以文章的主题为中心,借题发挥,讲述英美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并通过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比较,让学生参与讨论各国福利制度的利弊和待改进的地方,通过渗透英美文化达到了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对比中外文化差异,体验英美文化特点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材的许多内容都涉及中美文化、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应当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使学生们了解中美文化、中英文化之间的异同,让同学们在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了解英美文化同我们文化的区别。在对比中外文化的差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念理解和了解异国文化,给学生辩证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明确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并不是崇洋,并不是放弃自身文化而学习他国文化,而是要用包容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彼此文化的同时达到文化交流和交融的目的。在比较中外文化的同时,要学生注意英美文化的特点,以及由文化催生语言特点,要通过故事体会英语中的俚语、谚语的形成和用法,并通过英美文化特点分析英美各国相互之间交流的特点和注意事项,比如英美文化中忌讳询问讨论个人隐私如年龄、体重、收入等问题,为今后学生在同英美国家人员交流时打下一定的文化基础。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英美文化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英语作为一门实用课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渗透英美文化。英语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全方位地展现英美文化。学生对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欢迎程度和知识接受程度远大于传统的说、教、描述等教学方式。如在进行英文教学时,教师将一堂读写课程变成了播放影片《特洛伊》,影片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唯美壮观的战斗场面让同学们十分享受,同时影片中的西方神话色彩和地道的西方语言文化使学生从中也得到了熏陶。在观看完影片后,教师组织学生们通过讨论剧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使同学们加深了对特洛伊木马这一历史背景的认识,加深了西方神话文化的认识,更重要地是培养了学生关注西方文化的兴趣,学生课后也会参与讨论和在网络上差异相关西方文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渗透,掀起了同学们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热潮。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对比切入英美文化

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需要和教学大纲的安排,将中西文化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对比,由此引入英美文化的学习[4]。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方、学生参与讨论法、提问法、自我调研法学习教材中的相关题材,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法对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再现,通过穿插对比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韩远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英美文化的输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2]陈蕾.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校园英语,2012(9).

第6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文化,文化程度的深浅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悠久。但也因为每个国家创造出的不同文化,形成了现在这个多变的世界,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国际间交流的方式、表达的语言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有了质的改变。就现如今的英美两国来说,它们是不同的国度,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说着不同的语言,这些都是因为历史发展轨道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时期经历的改革与运动都可以改变这个国家前行的道路。

关键词:

英美文化;文学评论;文化差异

所谓的英美文学评论,就是指通过有关的文学理论和历史背景对文学名著进行研究,研究它的写作背景、人物介绍、语言表达水平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文学的内容主要是以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为背景进行的文学创作,也是这个国家这段时期最有效的证明。但由于每个国家文化形成的不同,导致不同国家对文学的评价也就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分析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和有关问题。

一、英美文学特点分析及其发展历史

英国文化在英国的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从开始的时期到文艺复兴,在经历过历史改革后发展到了现如今的现代化主义。[1]在这其中最重要的转折就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文化由最初的写实渐渐地变成了充满憧憬的现代化风格,并带有英国的历史特点。所以,英国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都是根据英国的历史发展轨迹来进行描写与刻画的。美国文化一共出现过三次改革:第一次是在19世纪前期出现的民族文化;第二次是美国经由第一次世纪大战和第二次世纪大战后为国际带来的影响;第三次是美国文化的文字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女权思想的建立与新历史主义的发展。并且在开发美国这片富饶土地的过程中,国民在理念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有效、有用,并且有利就是真理”的相关思想。这些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也是美国发展历史最有力的证明。英国文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每段时期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文学出现了多样化的改变,美国文学就是建立在英国文学的基础之上的,但外来文学对它产生了影响发生了改变。一开始美国只是在模仿外来的文化,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到了19世纪以后,才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理念,走向自由、平等、独立的道路。而英美文化评论就是一种应用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理解,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轨迹的研究,更好地分析与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和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2]

二、国内外对英美文化研究的状况

在世界文学作品当中,英美文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英美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并且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创作者。现阶段国外对于英美文学的研究主要针对于单一作品的历史背景、人物刻画特点、理论研究以及文字风格研究,对文学作品评论的相关研究直到20世纪开始才出现,并且文学评论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英美文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而我国在英美文学评论方面的分析研究还仅仅只是起始阶段,20世纪以前我国几乎很少出现英美文学评论展开的研究,20世纪以后才逐渐出现对英美文学评论的深入研究。

三、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对英美文学方面的评论研究加快了英美两国在文学作品上的发展,为英美文化评论的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此可见,英美文学和英美文学评论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也是评论体系的重要组成。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反映文学作品的故事背景、表达形式、文字风格以及中心思想等,相关的评论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们在阅读以及欣赏方面的实际水平,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整个英美文学的进步发展。对于英美文学评论方面的研究与一般的作品分析和研究有着较大的区别,英美文学评论的对象就是英语作品,而英美文学评论又是建立在文学作品研究基础之上的。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文学作品评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英美文学评论更注重作品所具有的文学艺术以及延伸思考上的相关问题。

(一)英美语言文化所具有的差异对相关英美文学评论方面的影响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在发音、语法、词汇运用以及表达方式上都有很多的不同。像在发音上,英式英语讲究是的字正腔圆,发音要准确,很少有连续的现象,而美式英语的连续现象很多,美国人讲究的是能省则省、能连则连的原则;还有就是在用词表达上,有时同一事物用的词语是不同的,有时要表达的同一意思用的句子却是不同的,比如在日常的打招呼上,英国人会用“Howareyou”,而美国人就会用简单的“Hi”来代替。[3]而有关的英国文学评论中,一部分学者出于对传统语言的尊敬,评论中的语言大都很传统。而美式英语由于受到来自后期历史发展上的影响,其语言相较于英式英语来说更具创新、更加叛逆、具有独特的思想,自然在文学评论方面也会比英国更加自由,更加大胆。

(二)文化历史上的差异对相关英美文学评论所产生的影响英国文化历史相较于美国来说更加悠久一些,并且带有非常强烈的人道主义,在相关的英国文学作品评论中就有体现,像莎士比亚是英国著名的演员和剧作家,一生共写了37部剧本,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都带有明显的人道主义。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英国一部分有关评论方面的学者开始质疑人道主义。而对美国来讲,其是一个非常年轻并富有活力的国家,没有沉重的传统来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相较于英国来说,其文学评论显得更加自由活跃,更具创造能力和个性化。主要表现为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学评价是宽松的、自由的,拥有自己的个性。例如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费恩历险记》,这部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的历史,但却没有当时社会背景下有关黑人奴隶制的描写,有的研究学者认为这种文学表达方式是对黑人奴隶制的一种讽刺,还有的学者认为只是一种欺骗。由此不难看出,美国的研究学者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空间和个性。[1]

(三)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对相关英美文化评价方面的影响在历史中,英国曾被法国侵占,所以英国文化以及思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法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且逐渐形成了英国人特有的绅士风度,在言谈举止间都非常的礼貌,这种特质延伸到文学评论当中就显得中规中矩。而美国是一个发展历史较短的国家,拥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由于美国在发展的过程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美国人民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提倡民主与平等,这是因为美国人民在处于殖民地期间,为了想要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建立起合作关系以保障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就解释了美国人为何不仅一直以世界警察自居,还去干涉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这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还有美国人的性格特点。所以美国文学评论大都是提倡自由和民族的观念,还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创造力,不拘于常理。

(四)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对相关英美文学评论方面的影响在发展之中,英国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相交叉状态,而在进行文学评论时,始终摆脱不掉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在的文学评论,尽管也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但在这其中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的。就现在的情形来看,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上进行改良,扬长避短,创造出新的评论道路。而美国方面的文学评论虽然在前期深受英国文化的影响,但在后期随着时间的改变,美国文学评论摆脱了传统的束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体系,拥有自己的文学特点。美国文化的发展成了多元化格局,同时具备多种文学写作形式和文化特点,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四、研究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化评论影响的目的和意义英语是目前世界流通最广泛的一门语言,使用的国家和人们都占有一定的数量,自从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文化就逐渐走到了现实主义阶段,这个时期就更好地反映了社会环境、文化发展、历史等问题。[4]美国文化和英国文化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在19世纪末期美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风格。英美文学的发展也伴随着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并且英美文学评论在发展中深受英美文化的影响,研究英美文学评论对了解英美文化差异和英美文化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四、结语

英美文学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致使文学产生不同的变化,导致两国学者对文学的相关理解和评论也有所不同。英美两国在各自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在文学载体、历史发展和文化理解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不同的历史发展导致英美文学评论也不相同,而英美两国的文化也有相同的地方,需要两国文学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相辅相成,这样有利于英美文化的蓬勃发展,更正确、合理地得出英美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樊雅桢.浅析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5(07).

[2]王姝,李昕.论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4(04).

[3]高雨菲.浅析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鸭绿江(下半月),2015(05).

第7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煤炭机械机电一体化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它使机械、电子技术和液压控制技术有机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煤矿机械的各种性能,如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操作舒适性以及作业精度、作业效率、使用寿命、方便安装拆除、便于维护等。目前以微机或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子(微电脑)控制装置(系统)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已很普及,电子控制技术已深入到煤矿机械的许多领域,如提升机和采煤机,提升机的PLC系统,采煤机的变频控制系统和PLC系统操作等,煤矿机械的在线状态监控与故障自诊、故障报警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煤矿机械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电子(微机)控制装置在煤矿机械上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结构将更加复杂、维护也将更加专业化。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口及国产煤矿机械数量的逐年增加,如何用好,管好这些价格昂贵的煤矿机械,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率,是煤矿机电部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为帮助煤矿机械使用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对煤矿机械中的电气与电子控制装置的功能、类别及特性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下面我就这些做一下介绍与浅述。

煤矿生产中,煤矿机械的性能自动化程度及其经济性等可以说直接影响到生产;也直接影响到煤矿供电、排水、通风、提升等的安全运行。而煤矿机械电气与电子控制系统部分质量的好坏与性能的优劣又直接影响到机械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从而影响施工质量、生产效率及使用寿命等。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已成为煤矿现代机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评价煤矿现代机械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煤矿机电产品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在煤矿机械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功能将会越来越强,应用范围也将越来越广,而其复杂程度也随之提高,这样就对使用与维修维护这些设备的煤矿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煤矿职工的培训工作和对煤矿设备的管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煤矿生产施工要求煤矿机械具有以下性能:皮实耐用且维修简单、生产效率高且节能降耗,自动化程度高且操作简单,施工质量好,精度高;性能稳定,工作可靠,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即高的技术价格比和低的制造与使用成本;工人劳动强度低,操作员的工作条件好;具有在线运行状态监视,故障自诊及自动故障报警功能,能及时准确地指出故障部位,减少停机维修时间。为适应煤矿机械对性能的要求,仅仅依靠机械和液压技术的已显得力不从心。电子(微电脑)控制技术的发展就成了煤矿机械的必要选择。机电一体化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将其引入到煤矿机械中,必将会给煤矿机械带来了新的技术变革,使其各种性能有了质的飞跃。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工程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液压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机电一体化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外机械上得到应用。80年代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兴起,推动了机械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微型计算机及微处理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及其在机械上的应用,极大促进了煤矿机电产品的性能,使煤矿机械进入了一个飞跃的发展时期。以微电脑或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子控制系统在国外机械上的应用已相当普及,在我国也是发展的方向,已成为机械高性能的体现。目前机械的电子(微机)控制系统主要用以实现如下功能:

1、在线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即对煤矿机械的电动机、传动系统、工作装置、制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的在线运行状态监控,出现故障能动报警并准确地指出故障的部位,从而改善操作员的工作条件,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简化设备维护检查工作,降低使用维修费用,缩短停机维修时间,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如采煤机上变频器就采用PLC控制,可实现多种在线监控和故障自诊,还有煤矿用各种电器设备也越来越智能化。

2、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井下使用的胶带输送机、通风机、提升机等,使用变频起动、PLC控制系统,节电量就为30%左右,同时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

3、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煤矿机械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控制,可以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因操作者的经验不足,对作业精度的影响。例如,冀中能源黄沙矿2009年投入使用的一整套薄煤综采设备,由我国北京天地玛坷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与德国MARCO公司合作生产的PM31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就是微电脑控制,只要在支架操作控制器上输入程序,支架使会自动连续动作,也可实现远程控制和工作面无人操作。超级秘书网

4、其他应用

第8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有多种形式,最不可忽视的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追求和关切。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同时也是人文精神核心思想实践的最佳场所。对教师、家长、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的维护,关心学生精神生活;尊重学生的自身价值,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十三中学教学楼的走廊上,每层楼都有一处七十多平米很空旷的地方,供学生下课时活动。怎样利用好这块地方,既能彰显校园文化、发挥其休闲功能,又可以在无形中孕育出人文关怀的精神,是每个校园文化建设者要面对的难题。本着“处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者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了几幅学生的书画作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用独有的艺术语言展示其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想象,非凡的创造力。然后在活动区中央设计了一个在造型上富有变化的花坛。它以独特的花语向师生描述着校园的美好生活,同时也陶冶着学生的审美情操。

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概念寓于其中。花坛的两侧布置了四座休闲椅,从中使学生感受生活带来无限舒适、分享时尚,分享仁爱。在休闲椅旁边特意摆放了一个书报架,并定期更换学生喜爱的期刊杂志。这是又一种人文关怀的设计。

二、寓教无形,提升品位

显性文化的建设作为有专业背景、创作经验丰富的美术教师,为其参与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甚至可以说这是属于美术教师的职责范畴。而作为隐性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美术教师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在参与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样也能很好的体现自己的审美价值和自身艺术内涵。美术教师作为学校的一员,也是“学校精神”的创造者之一。

尤其美术教师在创作美术作品过程中,所经历的过程和精神文化建设是相通的,因而,美术教师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是得天独厚的。秋天是盛开的季节,大多数学校在这个季节都会把摆在教室或者走廊的窗台上,供全校师生欣赏。在十三中学却没有把这类活动简单化,而是上升到精神文化建设的层面上。为了让学生了解真正的菊文化,学校通过《校园文化节暨、书画展》的形式,以为载体,开展了品种介绍、书画展览、文学讲座等多项活动,为一正视听。通过一次花卉展,把无形的精神文化建设转变成有形的“学校精神”的文化教育。学生们正是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了解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发展过程,真正地理解了国学中的是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为人坦率,做事诚实,重信用和义气的“君子”。

学生们不仅观赏了每个楼层不同品种的、书画,同时还从活动中感受到菊的精神、菊的文化,理解了经历风霜的顽强生命力和高风亮节的人文精神;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饱经沧桑勇敢坚强的斗士气魄。“花之隐者也”则在这些精神面前已显的是那么微不足道。“寓教于无形”本身就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三、形成特色,共同成长

美术教师在学校的职责核心是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了解美、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文化”。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矛盾。从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发展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凸显出自身的独特价值。那么美术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先锋作用也是无人可比的。

第9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1.1打刺方法先用75%酒精消毒针具和被针刺的皮疹区,以手腕弹力上下打刺,以皮肤红晕不出血或渗出很少量血为宜。刺激强度一般分为轻刺和重刺两种。

1.2打刺部位一般分为3种。(1)常规部位打刺,一般用轻刺(或略重)手法,由背部第七颈椎开始,沿脊柱旁开二指、顺序由上向下打刺,每针间距离1em,直至尾骶部。每日1次。(2)皮肤局部打刺,一般采用重刺激手法,可每日1次。(3)重点打刺,即根据不同疾病所选择的刺激部位,手法宜稍重,目的在于改善某些突出症状。

2梅花针的应用和典型病例

2.1神经性皮炎中医称为“牛皮癣”,是一种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好发于颈项、肘窝、背部、股内侧、会阴等部位,多见于成人。多因风湿热邪蕴于肌肤,痹阻经络,耗伤营血;或血虚风燥,皮肤失养,导致皮肤粗糙、瘙痒、脱屑。梅花针局部打刺,可以疏经通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祛风除湿止痒。刘某,男,32岁,因“颈部起疹伴瘙痒反复2月余”就诊,症见:颈部皮肤上见多角形丘疹,部分融合成片,皮肤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阵发性奇痒。患者为青年男性,体质强壮,予梅花针重叩刺皮损处,每日1次,7次治疗后患者瘙瘁消失,皮损处变薄。

2.2带状疱疹中医称为“蛇串疮”,多因肝郁化火或湿热内蕴,兼感邪毒,致使湿热火毒蕴积肌肤,湿毒阻滞经脉而致剧烈疼痛。梅花针局部打刺善于开门放邪,直接驱除蕴结的湿热火毒而止痛,同时本法能疏通经络,因此也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王某,女,70岁,因“右侧腰、腹部出现丘疱疹,伴剧烈疼痛10天”就诊。症见:右侧腰、腹部带状分布,簇集样结痂性皮疹,部分痂皮己脱落。患者经抗病毒、对症治疗后,皮疹好转,但仍疼痛剧烈,患者为老年女性,体质较弱,予梅花针轻叩疼痛区域及相应夹脊穴,每日1次,3天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7天后疼痛症状基本消失。

2.3斑秃中医称为“油风”,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油风》记载:“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病多与湿邪,血虚,风邪相关,因十二经脉的经络之气均散在皮部,通过梅花针叩刺,可达到宣肺疏风,除湿散邪,活血通络的作用。张某,男,28岁,因“头发片状脱落3月”就诊,症见:头顶旁一约钱币大小脱发区,头皮光亮,无瘙痒等不适。患者间断口服中西药治疗,疗效欠佳,不愿再继续服药治疗,依据患者个人要求,建议患者行梅花针治疗,予梅花针轻叩脱发区结合重叩百会穴,第一个月每周治疗3次,第二个月每周治疗2次,第三个月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个月,患者头发逐渐长出,先细软发白,后逐渐变黑变粗。

2.4白癜风中医称为“白驳风”,多因气血失和,脉络瘀阻,血不滋养肌肤所致。梅花针局部叩刺可通过刺激局部皮肤改善微循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使气血流畅,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营养供给,激发和上调酪氨酸酶活力,加速黑素合成。西医学研究发现皮肤磨削术可激活毛囊中外根鞘中无黑素合成活性的黑素细胞,使其增殖、分化成熟并向白斑处移行,从而为白斑处补充黑素细胞。梅花针局部叩刺有与皮肤磨削术相似的作用机理,同时古今大量的临床报道也证实了梅花针局部叩刺治疗白癜风有效。陈某,女,26岁,因“右侧面颊部出现钱币大小白斑半年余”就诊,症见:白斑界限清楚,约钱币大小,触之平滑。患者常规口服外用药物一月余,未见明显疗效,复诊加用梅花针叩刺白斑治疗,每周2次,以皮肤微微渗血为度,共治疗8次后,白斑中见色素岛,改为每周1次治疗,继续治疗2月后,患者白斑消失,肤色恢复正常,未见瘢痕形成。

2.5痤疮中医称为“粉刺”,主要发生在青春期,是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面、胸、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等多形性皮损为特征。中医认为素体血热偏盛是发病的内因;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若血瘀痰结,则会使之病情复杂加重。梅花针叩刺出血,具有泻热祛邪,活血通络的作用,另外,刺血疗法可促使组织再生和修复的作用,有阻止炎症过度反应和促使炎症恢复的作用。赵某,男,18岁,因“面部起痘反复2年”就诊,症见:面部密集粉刺、丘疹、脓疱,曾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诉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闭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患者火热症状重,中医认为火郁发之,予患者面部皮疹行梅花针治疗,以皮肤微红,少许渗血为度,隔日1次,配合重叩曲池、大椎、合谷、血海、委中等穴至筛状出血,每3天1次,共治疗4周,患者粉刺、丘疹、脓疱明显消退,未留痘印及色素沉着斑。

3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