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英美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美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英美文化论文

第1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加以直观形象的画面解读,可以让学生产生更深刻、更亲切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快地进入一种想象的领域,强化或延长移情的作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却能产生共通的情感共鸣,这也是文字与影像发生作用的一个心理基础。另一方面,对语言的认知是一种思维、记忆、感知、识别、归类的心理过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基于他们对世界的经验,对世界的感知和概念化的形成,因此图式理论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根据维基百科,图式是思想或行为的有组织的模式,是一种心理结构或前认知概念,它表达世界的某个方面,或组织和感知新知识的系统。这个概念指出,图式实质是一种认知结构,是我们理解机制进行信息处理时所依赖的认知单元,这种结构能大大加强我们对语言理解的速度与深度,使复杂的语篇呈现出条理和逻辑。何庆华提倡的英语阅读教学原则就强调图式理论的作用,她认为教学原则应为:(1)向学生明确此次阅读的教学目标;(2)建立段落图式;(3)明确作品阅读的内容;(4)开展阅读活动,包括阅读学习策略的使用及学生对策略使用效果的反馈;(5)构建建构主义观的阅读教学课堂。针对英美文学课程的特殊性可适当修改为:(1)明确教学目标,并作好相关预习,准备背景知识的PPT;(2)了解相关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对主题有一定了解,对篇章结构有一定把握;(3)阅读前,学生以PPT形式向同学展示所准备的背景材料;(4)开展阅读;(5)构建建构主义观的英美文学教学课堂。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老师可以博客、BBS、QQ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也可利用校园网提供一些共享资源。

济慈《夜莺颂》的文字解读与影像阐释

英美文学课堂作为二语习得的场所,是文本阅读的一部分,习得环境是一种课堂环境,自然情况下的语言习得和课堂教育环境下的语言习得有鲜明差异,学习内容包含不同的语言风格,认知方式,而诗歌作为语言的精华,这种文学性极强的风格适合于课堂教育环境下的语言习得。同时,诗歌又是情感密度最大的一种文学形式,负载着最大密度的审美,但精炼的语言,纷繁的意象,浓缩的文化象征造成了理解的难度。在我校使用的教材《英国文学作品选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笔者按不同文学体裁对作家和作品进行了统计(表1)。从表1看出,教材较为强调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这也是这门课程与其它英语课程相比有其独特内容之处,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和新奇感延长了对审美的感知,不同于散文类作品。笔者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夜莺颂》为例,阐释诗歌所蕴含的美既体现在对文字的阅读过程中,又在制作精美的课件及坎皮恩导演的电影中直观地展现出来,同时教师讲解相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段落图式强化学生对这首诗歌的认知。

诗人济慈短暂的一生是追求美和把握美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个抒情高手,而且还是创造艺术美的天才。这首诗创作于1819年,当时他生活困窘,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情绪较为悲观低落,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对痛苦人生的复杂心理。当时他寄寓于友人家中,一天清晨坐在树下,看到一只正在筑巢并发出婉转低呜的夜莺,在灵感的驱使之下,不到3小时诗人就完成了这首英国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诗人试图在想象中忘却现实的烦忧,随着夜莺的美妙歌声进入一个欢乐和理想的世界。然而,随着歌声逐渐隐去,诗人又从美好的幻境回到了痛苦的现实,但思维还萦绕在刚才的幻觉中,他还在困惑于刚才的心理变化:这究竟是幻觉,还是醒着的梦?声音消逝———我究竟是梦,是醒?诗歌在两个问号中结束,但它给读者留下的遐想空间中却充盈着对理想的美的追求。在预习《夜莺颂》时,对诗人济慈生活的时代背景,主流思潮,个人经历,他的哲学思想及写作风格都应有一定了解,同时对一些他擅用的修辞手段也需要提前掌握,如通感(Synaesthesia),典故(Allusion),隐喻(Metaphor)。济慈擅长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来写作,读者要体会到他诗歌的妙处自然也应知晓通感这种手法的精微,如“Tenderisthenight”(夜色温柔)、“Softdark”(柔软的黑暗)等,可对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通感的使用。典故中,大量引用《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营造出神秘神圣的宗教氛围,也渲染出古典文学的意境。他对形象、意境和音韵的锤炼对后世的唯美主义都有着较大影响,这是语言图式方面的准备。济慈本身贫穷坎坷的经历,多病的人生,短暂生命中对美的热切追求,以及“Beautyistruth,truthbeauty”的美学思想构成了主题方面的内容图式,诗里的夜莺象征着欢乐和幸福,代表一种永恒的原则和崇高的境界。诗人认为诗歌应是美的体现,而美是真实的,诗人应以最完美的艺术手法来描绘世上最美好的事物,因此,他精致的诗句中渗透着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人类崇高思想的敬仰。这首诗歌从想象到现实,又从现实到想象,从历史到当前,迂回循环的结构形成了诗歌的段落图式。学生理解到这三个图式后,便能较好地把握这首诗了。可参考济慈的传记片《明亮的心》,这部传记片视角锐利,从它独特的角度来解读诗人的一生,其中有男主角朗读《夜莺颂》及其它作品的片段,从诗人吟诵的作品中可直观欣赏到诗歌的格律节奏美。如同诗人的作品,这也是一部需要用所有的感官去感觉,也充分带动和满足视听触嗅味觉的电影。影片每一个细节提供的丰富感觉相互牵扯和碰撞,璀璨情诗让全片的浪漫华丽色彩热烈燃烧,男主角细腻温婉的情感唯美又不流于伤感、不陷于欲望,是一部新派文艺剧情片的典范,本片入选了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提名第 82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蓝与紫激烈冲撞的画面自有其独到之处。在观看画面时,学生不但从线条、光线、色彩、构图、画面、音乐、音响等因素中捕捉形式美感,还从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因素中感受思想美感。多媒体画面艺术是融合了感性与理性、思想与创意、情感和美感等的综合艺术体,其功效是使多媒体教学能产生完美的认知活动,整体提升教学境界。其具体体现在认知与教化、传播与沟通、情感的宣泄和净化等现象或过程中,促进知、情、意的交融,真、善、美的统一。同时,对三个图式的认知也有益于对作家审美精神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

当然,这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够,对多媒体使用不当,在课堂上可能就会成为一名电脑操作员和课件播音员,课堂显得单调乏味、缺乏创意。同时,多媒体课件常会流于形式而不重内容,或是内容编排主次不分等。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也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英语课堂中,它的核心观念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不论教学方式、工具怎样改变,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运用知识为目的,所以不论课堂教学怎样改革,始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

二是提高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少教师对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够,做出的课件乏味无趣,不会运用多媒体设计课堂活动,整个课堂都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如果教师无法熟练掌握这一技术,不但不能使多媒体技术造福学生,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文化差异,学习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五年制学生入校时的英语基础很差,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语言得体运用方面都非常糟糕,其中包括英美文化知识的空白。例如,学生在进行对话时,还会用G00d momi ng,teacher!(打招呼)“How much monev do vou eameverymont}l,”(询问外教的问题)。很多学生不知道哈佛大学在那里、丘吉尔是何许人,对中国文化的内容也是一知半解,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丧失了信心。因此,如何通过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带动和促进英语语言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并使他们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际,是英语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采取的对策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04级和05级五年制学生的英语教学中选用了文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张思中英语教程》为教学内容,使语言材料内容即文化知识的吸引力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在教学实验中,我们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模式与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相结合,通过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包括社会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的同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最终达到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教学原则

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我们参照束定芳、庄智象提出的对文化导人的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根据我校实际,研究讨论,将其拓展为五个原则,并严格遵循这些原则进行教学。

1,阶段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在不同的阶段确定不同的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人深,循序渐进。

2,适度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适度补充文化背景知识,难易度适中,不贪多求全。

3,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课文内容的需要,对涉及到的文化背景适时进行讲解或进行文化差异的对比并分析原因,避免再次出现失误。

4,科学性原则。合理安排所讲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内容,注意系统性、准确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差异,以文化意识为桥梁,促进文化理解和语言学习。

5,实用性原则。所讲授的文化内容注重实用性,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际中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参照了董晓波提出的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教学方式及李波总结的直接法、渗透法、实践法、比较法、专门讲解法和讨论法,并进行了归纳、拓展、补充和创新。

1,课堂内的文化教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课文为基础,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补充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

(1)在学习对话时融人交际文化知识的学习。例,在学习第一册12课的对话,服务员用语Can Ihel p you,时,老师为学生分析了在考虑问题的主体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因而英语中用Can I help you,或珊1at can I do f or you,而不是Wha t do you want,

(2)在词语教学中注重词汇内涵的融入。例,在讲到十二生肖等动物时,我们给学生分析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差异,对待动物的不同看法,以及相应出现的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的语言表达方式,把这种体现文化涵义的词汇在对比中解释,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相关词语并有效得体地应用。如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的人对“龙”的不同看法,使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把“亚洲四小龙”译为“t l l e Four TigeI s of Asi a,,,而不是”t heFour DEa90ns of As i a,’,“金鸡牌”闹钟的出口商标为什么从“G0l den Cock”改为”蹦den R00ster”,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3)在课文学习中对句子文化背景的讲解。例,在学习第二册第7课Readi ng l Fanler christHlas中On Chri st IIl as Eve,he l ands on t叩of each house肌dcl i n l bs d帆m t lle chi咖ey i nt o me f i r epl ace…a11d 6l l st he i r s眦ki n祭诚t h s ma l l pr e sent s,一句时,我们给学生讲述了西方人在床头或圣诞树上挂长统袜等习俗的故事传说,让学生对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外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

(4)课文讲解前对篇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例,在阅读B00k 2,L5,Reading 1 Fat}ler’s Compani叫一课时,我们对丘吉尔的生平、爱好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进行了简要介绍,使学生对他有了全面了解,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

2,课堂外的文化知识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不同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1)开办讲座。在业余时间我们为学生举办了《英美文化与习语典故》、《英美节日介绍》等有关文化知识面的讲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指导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书虫系列作品。文学作品往往能提供最具体、形象、深入、全面的材料,使学生从中获得文化的生动画面,体会英语语言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了解它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文化。

(3)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圣诞晚会、英语短剧表演、邀请外教到校与学生交谈,使学生亲自用英语进行交际,学以致用。

(4)组织竞赛和游戏活动。开展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主要涉及文化内容的竞赛和游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英语开心辞典

12月26日,如遇星期日,则顺延至27日,人们在这一天把圣诞礼金放入圣诞卡中,或将圣诞礼物装入小盒中,送给家中佣人或邮差、报童、送牛奶的人等。传说如果在这一天工作,会招致厄运。请问这是哪个节日,

A,Spr i ng Ba rI k Hol i day

B,Bo xi ng Da y

C,Eady May Ba nk Hol i day

三、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为切入点进行文化知识的融合和补充,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模式与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结合,把中西文化知识的教学贯穿在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注重语言形式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的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重,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提高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导入、融合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文化内容的教学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了明显的变化。过去不喜欢英语的同学,在这些有趣的文化内容的吸引下,从纯粹的听故事逐步地开始学习语言,记忆单词,背诵课文,对英语学习逐渐有了兴趣。调查问卷显示,86。4%的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91.4%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自信心增强,参与程度提高

学生接触的语言材料接近生活,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如春节、圣诞节、长城、奥运会等,学生感觉不再是一无所知,有话可说。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文化知识方面还是学习成绩方面,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使学生看到了学好英语的希望。当学生对自己有了信心的时候他们开始愿意参与所有的活动,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他们都愿意表现自己,课堂上回答问题踊跃,课外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如英语短剧表演、各种英语竞赛等。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记录表明,学生在每节课上主动发言的人数达62.5%问卷调查显示75%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英语方面的信心有了提高。

(三)学习主动性增加,自觉性提高

我们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引入,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起他们探索的欲望,使他们愿意主动去寻找新的信息和资料。许多学生能主动预习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翻译,学生也会主动找老师请教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查字典自己解决,主动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带到课堂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问卷调查表明,有71.6%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比以前有所增加。

(四)学习成绩上升,英语表达能力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们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投入精力用心去学,记忆才会深刻。语言被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掌握。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带动下,加深了对语言的了解,学生不只在成绩方面有所提高,更在能力方面锻炼了自己。对学习情况和测试结果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的听说读写甚至表演和组织能力都相应地有了提高。93.8%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有助于自己的英语学习,83.9%的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五)文化知识丰富,文化意识提高

我校五年制学生多数来自于乡村,由于客观原因,除了教材外,很少有机会阅读课外书籍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课外知识,知识面狭窄,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对于中国文化也是一知半解。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以及授课过程中英美文化知识的融入、英美文化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对英语国家的风俗、礼仪、历史、地理、人文景观等有了更多的了解,促进了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并逐渐有意识地学会避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交际行为。有81.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并有74.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今后的生活和交际中会有意识地避免交际失误。

第3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评论 影响

纵观英美文学评论,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知识及文化结构、专研方向以及从事的专业等。对于不同的文化来说,其铸就的灵魂来各不相同,因而便给各国文化带来不同程度的差异。事实上,评论家批评英美文学的论据、角度以及手段的不同,均会使英美文学评论的内容及其侧重点产生一定的差异,当然,在英美文学评论中,文化差异对其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

一、英美文学特点及其发展史

1、英国文学发展史及其具有的特点。英国文学在整个英美文学体系中,当得上“源远流长”的称谓。英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内部遵循自身的规律,同时还受到相应的政治、历史以及宗教等的影响,早期的英国文学为盎格鲁萨克逊阶段,然后出现了文艺复兴,接着便是新古典主义的诞生,随后从浪漫主义发展到而今的现实以及现代主义等。英国文学在二战之后,基本上由过去的写实,变成多元和实验的趋势[1]。英国文学的首要特性为帝国叙事,其特有的传统即为乌托邦文学及反面乌托邦文学,而其包含的一个基本精神则是经验主义。

2、美国文学发展史及其具有的特点。十九世纪末从英国文学中脱离并自立的美国文学,其早期尽管仍然处处透露着英国文学的味道,然而在随后的数百年光景,其逐渐孕育出了自己的风格。美国文学共出现过三次大的的变化,第一次是十九世纪前期形成的民族文学;第二次和第三次乃是美国文学在一战及二战后两度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影响,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便有近十位。乡土主义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声,其在早期的美国各地不断涌现。随后美国文学的文学结构逐渐向着三十年代的新批评派,五十年代逐渐兴起的结构及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等方向发展[2]。

二、分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本身隶属于文学一个种类的文学评论,具有特定的内涵,且评论语言均被加以严格整理,因而可以从语言差异上来体会其对文学评论带来的影响。

1、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本质象征,语言在本国或本民族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英语作为英语的正宗语言,具有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其漫长的历程经历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以及ModernEnglish三个阶段,其文化传承作用可以通过语言的使用体现出来。由于语言传承具有悠久的历史,所以英国评论家在使用英语时,或许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由衷地崇敬,或许是顾忌对语言传统造成随意破坏,所以张狂程序远及不上美国英语,其应用与文学评论上的语言比较正统[3]。而美国语言因为是从英国语言衍生而出的,其伴随着英国英语与北美大陆印第安土著语的接触而生,尽管核心仍然秉承着对英国英语,然而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美国的民众、政治以及文化均充满创新与叛逆。同时,由于美国在政治、历史及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包袱很轻,所以在使用语言方面的顾忌很少,比较张狂和大胆,并且处处彰显着美国一度推崇的“一切皆有可能”精神。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从英国文豪《哈姆雷特》之中,可以从其主人公哈姆雷特苦苦挣扎的复仇之中,看到其被抒发的淋漓尽致的优柔寡断性格,这就好比是英国文学评论,无论是在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充满宗教神秘色彩的文学评论,亦或是当今荒诞派、边缘体验以及非个人化理论等,无不体现出英国文学评论徘徊于受传统束缚以及脱出传统束缚之间。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英国文学评论便再没出现能够于世界批评界呼风唤雨的顶尖人物,因而其文学评论界不仅需要深刻反思过去那种荒诞及迷离理论,同时还应重新阐释和铸就传统理论,构建全新的评论思潮。以人道主义文学评论为例,由于发展历史情境各异,所以在人道主义方面,英国文学比较保守,美国文学则取向激进。英国文学在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大都反对暴力革命,如歌德倾向的改良主义,狄更斯强调“用爱战胜恨”歌颂博爱,提倡宽恕,是英国人道主义的主体思想。

而美国文学评论的文化内涵则充分体现其独立性,是开放性的文学评论,就像是混血儿。不存在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所以能够将北美大陆印第安土著及欧洲大陆的优秀文学加以充分吸收,以世界视角,将全世界优秀文学评论理论收归己用,所以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在人道主义文学评论方面,美国直接绕过“革命是否能够作用于道德”的思想,因而比较激进,且具有极强的创新性。

结束语:纵观英美文学评论历史,其中给英美文学评论差异造成最大影响的还是英美文化方面的差异,从传统性上看,英国文学评论由于具有悠久的历史,因而占据极大的优势;但从创新方面来说,由于美国文学评论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其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独立性和开放性,所以其创新性明显要强过英国文学评论。

参考文献:

[1] 盖颖颖.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时代文学,2012,(4):183-184.

第4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一、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对该民族人们生活的不同层面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骨干,文学作品的灵魂通过文字语言得以实现。英语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通用语言,其发展大约经历了1500年的历史。在英语发展早期,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是同根同源的,两者在语言特点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的英语语言文化与印第安土著语语言文化逐渐接触,为更好地适应北美大陆的文化环境,美式英语中出现许多新词汇,使得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之间产生很多不同,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英语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

虽然英美国家都以英语作为自己民族的语言,但是两个国家的英语都受到各自国家及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英式英语历史悠久,秉承一贯的文化传统,具有庄重严谨的特点。英国的评论家进行文学评论时使用的语言中规中矩,庄重、沉稳、不随意。他们以对文学作品尊重、崇敬的态度进行文学评论,这种语言运用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传统的影响,是对本民族语言传统神圣性由衷尊崇的体现。不同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是在英国语言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不具有英式英语悠久的历史和浑厚的历史背景。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标榜“一切皆有可能”,这也使得美式英语在语言使用上更为自由、开放、标新立异。表现在文学评论上,其文学评论作品有很多创新,充满创新性和自由性。通常,美国文学评论的观点独到,对人们会产生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历史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由于发展过程中历史背景不同等诸多原因,因此其文化历史传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极为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这也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及其具有的妥协性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人本主义色彩在早期的英国文学评论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表现为评论中对人本主义的观点持保守态度。随着英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评论标准,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观点遭到大多数人的质疑甚至否定。虽然美国文学是从英国文学发展出来的,但美国文学受自身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独创性,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作为一个年轻国家,是一个勇于突破的民族,在独立战争和后期发展中,美国逐渐形成以独立、自由、民主为主的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的发展受文化传统遗留问题的影响较小。这种历史文化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富有创造力、勇于突破传统、善于表达新观点。

(三)人道主义差异带来的影响人道主义从十五世纪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人道主义的内涵得到极大地丰富。从广义上来说,英美国家的人道主义通常把上帝作为信仰的对象,具有浓重的人文指向,而这一指向对英美文学评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度,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使得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关于人道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人道主义的理解趋于保守,但理解得更为成熟;美国文学评论家与之不同,他们对人道主义的理解更具创新精神。

二、结语

第5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英美文化 渗入

英语作为世界上被应用的最广泛的语言已经成为我国大学中各学科的必修课程。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不断的进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要求我国人才能够对英语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对英语的学习,不但要加强英语这一门语言的学习,还要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我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中针对英美文化的考察少之又少,只是针对语言本身的考试,因此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很容易忽略英美文化知识,课堂学习不仅缺少了很多趣味性,更不利于英语的学习。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渗入的必要性

1.社会和时展需要。当今世界处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交通运输事业中从磁悬浮列车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的速度到航空和航海的事业的发展,都给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成功的压缩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使越洋交流成为可能。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体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科技传播和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一系列现象表明,当今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互相学习,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与外界的接触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沟通是一个难题,不同的文化背景能够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获得本国的不断快速发展,要从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开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我国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的学习,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和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增强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要求。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只注重英语技能的传授,在各种英语等级的考核中,也只重视技能型知识的考核,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一味的进行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并增加记忆,使得英语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历史知识的趣味性和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等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英语,这将促使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明显提高。

(2)能够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在试卷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然而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和培养。我们知道语言是从一种文化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同时语言能够对文化进行反映,这也是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别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英美文化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内涵,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能够选择正确的语言和态度进行不同场合的交际。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化的方法

1.将教材中体现的英美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不要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应注重将教材中所体现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感知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到圣诞节、万圣节这一类西方国家极其重视的节日时,不要只看重单词的考核和课文语法点的讲解,帮助学生模仿西方文化举办一个圣诞节或万圣节晚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能够对英美文化产生更深刻的感知,同时还容易引起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注重文化差异之间的对比。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会导致不同的思维习惯和交际习惯的,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的人进行的交际实际上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际,人们对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背景知识的了解能够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我国大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中西文化的对比,注重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讲解,通过对比,学生们更能够对英美文化产生深刻的认识,对所学知识也能够得到深层次的认知,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爱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从发展上来看,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我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和崛起,使得我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增加了我国与世界交流的机会。因此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对其他国家文化的深入了解,从文化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从而掌握更加准确的语言知识,提高自身交际水平。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增加英美文化的渗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入[J].安顺学院学报, 2012,01:77-79.

第6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心理觉察和实际的动作行为都称为动作。观察它们,作者能够激发角色心底最真实、最底层的感情。与尼科尔生活在一起后,迪克在遭受多重压迫的生活中曾想过是否接受萝丝玛丽的爱意。等再一次遇见萝丝玛丽后,尤其在知道她肮脏的生活后,心中压不住怒火,各种欲望出现在脑中。在这部作品中,“放下窗帘”这句代表性的语句共出现了5次。迪克对萝丝玛丽始终念念不忘,即使与妻子在相同的车厢内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内心止不住地想此时此刻她在做什么,跟谁在一起。这些心理描写都展示出作者创作的思想深受弗洛伊德精神理论的影响,对迪克的描写中也有所体现,如曾写弗洛伊德学派代表人物迪克最终成为原始欲望的炮灰。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持有霸占萝丝玛丽的念想。可以说,他再次看到萝丝玛丽已不再单纯,他自己偏爱的只是年轻时纯真的少女形象,在拜金主义社会中早不复存在。尼科尔患病期间也存在同样的心理暗示,揭示了她内心复杂的体验。在治疗期间,她曾给迪克写过信,内容是父亲曾给了她一朵美丽小巧的花朵,然后变成朋友时,他却把“我”的花弄走了,之后“我”的病情加重了,但是没有得到任何的解释。在这封信中,将女性的比作花朵,而“花被弄走”表明女性的身体被霸占,失去了贞洁。其中“圣女贞德的歌”表明自我重塑的过程。写这封信的时候,尼科尔心怀各种不安,为自己不纯洁的身体感到悲伤和自卑,她也想向迪克示爱,这种心理冲突在信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实际动作方式上,作品中曾描写了尼科尔买东西的情节,这些动作都体现出富人阶级的生活内容。她花钱大手大脚,就连著名的电影演员萝丝玛丽都感到震惊和向往。对于尼科尔,作者曾充满讽刺地指出,她购物的行为与高级购物不同,后者主要想买一些用于职业的内衣和首饰,而尼科尔买东西完全有不同的目的和意图。在底层艰苦生活的人身上建立了富人阶级灯红酒绿、奢侈糜烂的生活。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满足尼科尔等人,小说中有意出现撞车这种傲慢的生活方式,对这种现象,作者采用一种反讽的创作手法。在这些有目的的动作行为中,最典型的可以说是迪克在海边为大家出节目的情节。

在迪克的面前故意放着一个扫帚,似乎要清扫尘土,在他的脸上是一副道貌岸然的神情,逐渐将暗藏其中的意义展现出来。迪克严肃又风趣的表情极易让读者与英国著名的宗教派作家创作的《天路历程》中紧握钉耙的角色产生联想。几年的生活中,迪克好比一个宗教信徒。自从与尼科尔结婚后,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医学知识来帮助妻子,去除她的父亲在她身体上和精神上遗留的印迹。这些行为也对主人公迪克悲剧般的生活进行了暗喻。他最后一次去里维艾拉海滩,在他即将离开法国的时候,作品描写到,身处高高的站台上,在胸前画下十字,像是祝福这片海滩,这些展现出一种宗教式的仁慈之心。

二、主题思想的暗喻

此处表现的主题思想的暗示展现在迪克与萝丝玛丽之间的爱情困惑之中。此时的萝丝玛丽刚成年,对于爱情的观念是充满罗曼蒂克式的、有悖逻辑的,描写她主要是想展示当时青年一代人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初见到迪克,她便为他着迷,心甘情愿地为他献出自己的一切。当时迪克正处于在婚后混沌不堪的时期,萝丝玛丽的出现刺激到了迪克,让他身不由己地想要找她。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仅能在其他人都不干预的地方会面,在一个没有道德标准束缚的环境中进行。

因为只要在现实生活中,迪克面对的出路只有一个,那便是退出。他内心深知自己有妻子,也受到内心道德的限制,这些都决定他在实际生活中抵抗一切出轨的事情。但是比较讽刺的是,安慰伤心难过的萝丝玛丽,他使用的是医院惯用的口头禅。此时伤心的萝丝玛丽的选择与尼科尔相同,将自己受伤的心灵用坚实的外壳包装起来。更为讽刺的是,用自己美好的家庭形象和内心保护的家庭最终被妻子践踏,这种方式也可以说是尼科尔想要挣脱丈夫设定的生活和可怕思维后做出的发自内心的选择,这种做法与迪克完全不同,可以说是一种粗俗的理解。这些反讽思想都表明该部作品展现出了科学理性无限伸展的一面。将自己封锁在狭窄的空间中,并将人的思想和情感都封藏在最底层,导致理性主义必将走向落魄。

通过对作品中描写的各种形象的研究,对我们理解小说的核心思想有更深入的帮助。在卵石堆中,迪克创造出了自己的世界———戈塞海滩,这个天地仅对自己的妻子尼科尔开放。意识思想通过海滩表达出来,这里也是迪克力量的聚集地,海滩在作品中总是出现在明媚的阳光下,这表明代表着日光之神的阿波罗象征着世间的理性和行为准则。尼科尔的形象可以说截然不同,她只是藏在花园中处理花草,她与迪克初次见面的地方就是诊所的花园,也正是这里吸引了迪克。这里的花园比喻充满激情的思想和内心深处的意识,是展现尼科尔的力量之所,在这里她不受迪克的管制和约束。这里也使用了反讽的手法,因为迪克工作的地方就在花园的旁边,那里堆满了各种小巧的医疗器械和各种没有完成的文章。这里是迪克生活的港湾,包含着逻辑与科学,它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地方,但是它所处的位置却在崖壁旁。迪克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规则、习惯、意识和逻辑思维,这种生活引发的只是软弱,而不是创造,结果是将自己放在了一个无法自拔、无助的巨网中。小说中对主人公的形象描写都有非常明显的意图,如他穿的衬衫袖口恰好被外套的衣服包裹住,而衣服的领子紧紧包裹着脖子。

这样的穿着就连深爱着他的萝丝玛丽都感到像是沉重的十字架。迪克离婚后的生活逐渐堕落,甚至在醉酒时动手打司机和警察,这些都暗示了迪克想要借助酒劲将自己压制的人性完全释放出来,使用向往原始形态的思想。迪克在这个斗争中经历了思想的转变,也让自己做出了最终的决定,离开妻子,回到美国并在自己的家乡行医,了却此生,这种选择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让妻子彻底离开她不愿意的科学理性的生活,让自我实现重生,体会原始的人性展现出的机会。这样的收场也与整部小说展现出的怀旧色彩相呼应。爵士乐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菲茨杰拉不可避免地生活在美国腐朽不堪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理想的目标。菲氏经历了各种惨绝人寰的事件,遭遇了诸多不合理的挑战,看到了那令人发指的战争血案,同时受到战争时代过后那逐渐发展的反对理性思想的熏陶。上述种种经历和感染使他在《夜色温柔》中造就了迪克这个人物角色,倘若现实生活的残酷和持有的财产导致了盖茨比梦想的破灭,而通往堂•吉诃德的罗曼蒂克式的阶梯即为金钱。在他的观点中,只有脱离白天的吵闹和所谓文明社会的负担,才能享受到温暖的夜景,这也正是该小说的主题和意图。

三、结语

第7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五代绘画风格逐步向审美转变,主要表现在山水及花鸟画上。在山水画中,其作者注重自我抒怀,在时局动荡的背景下表达心中的苦闷并抒发自己的理想。五代山水画由唐代的写实逐步向写意、写神转变,形成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无论是北派还是南派,两者对山水的描画不仅细致入微,而且注重借现实存在的山水之意表达内心。由此,山水画也逐步由装饰画转化为表达士大夫心中情怀的一种媒介。花鸟画在五代主要集中于西蜀与南唐境内。西蜀由于地处偏远,受战火波及较少。随着唐朝名门望族的逐渐衰落,庶族阶层逐步占据历史的主要地位,因而带动起一种新的审美风尚。其花鸟画更注重真实的表达,去除了唐代的奢华浮躁之风,也逐步关注色彩为人们感官带来的感受。南唐的花鸟画则更多地传达一种悠闲的文人情怀,在表达自然的真实之感的基础上,更注重向人们传达一种精神意境。总而言之,五代绘画风格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绘画的取材更加日常化、生活化,生活之中所见之处、所见之物均可取材;其次,绘画突破了单纯绘画的框架,将书法与绘画相融合,南唐故主李煜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最后,绘画的功能由以往的政教功能逐步回归绘画艺术的本质——审美功能,绘画不仅注重对真实事物的描绘,而且日益成为文人墨客表达情怀的一种工具。

二、五代绘画风格转变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言,在艺术教学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在当代美术教育中,尤其是在绘画方面,其目标是逐步形成自身的绘画风格,以画表达自己的心境,并借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新活动。

首先,五代时期绘画风格的转变启示着当代美术教育者要解放头脑,不要被过去的条条框框束缚,大胆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敢于突破传统的绘画技巧与绘画风格,敢于创作具有个性的作品。

其次,要拓宽当代美术教育的渠道,使美术教育不再局限于传授绘画技巧,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逐步具备鉴赏能力。五代时期绘画风格的转变使得绘画的功能观由传统的教化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变,也启发着当代美术教育不一定全部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可以将教学目标逐步转变为培养具有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最后,五代绘画风格注重真实感,取材生活化,也启迪着现代美术教育要留心生活,切忌盲目追求空虚的东西。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教育的取材应源于生活实际,基于生活的常态进行艺术创作,同时艺术创作者要大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敢于将想象添加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作品既不脱离现实,又具有新意。

三、结语

第8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有多种形式,最不可忽视的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追求和关切。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同时也是人文精神核心思想实践的最佳场所。对教师、家长、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的维护,关心学生精神生活;尊重学生的自身价值,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十三中学教学楼的走廊上,每层楼都有一处七十多平米很空旷的地方,供学生下课时活动。怎样利用好这块地方,既能彰显校园文化、发挥其休闲功能,又可以在无形中孕育出人文关怀的精神,是每个校园文化建设者要面对的难题。本着“处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者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了几幅学生的书画作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用独有的艺术语言展示其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想象,非凡的创造力。然后在活动区中央设计了一个在造型上富有变化的花坛。它以独特的花语向师生描述着校园的美好生活,同时也陶冶着学生的审美情操。

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概念寓于其中。花坛的两侧布置了四座休闲椅,从中使学生感受生活带来无限舒适、分享时尚,分享仁爱。在休闲椅旁边特意摆放了一个书报架,并定期更换学生喜爱的期刊杂志。这是又一种人文关怀的设计。

二、寓教无形,提升品位

显性文化的建设作为有专业背景、创作经验丰富的美术教师,为其参与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甚至可以说这是属于美术教师的职责范畴。而作为隐性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美术教师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在参与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样也能很好的体现自己的审美价值和自身艺术内涵。美术教师作为学校的一员,也是“学校精神”的创造者之一。

尤其美术教师在创作美术作品过程中,所经历的过程和精神文化建设是相通的,因而,美术教师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是得天独厚的。秋天是盛开的季节,大多数学校在这个季节都会把摆在教室或者走廊的窗台上,供全校师生欣赏。在十三中学却没有把这类活动简单化,而是上升到精神文化建设的层面上。为了让学生了解真正的菊文化,学校通过《校园文化节暨、书画展》的形式,以为载体,开展了品种介绍、书画展览、文学讲座等多项活动,为一正视听。通过一次花卉展,把无形的精神文化建设转变成有形的“学校精神”的文化教育。学生们正是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了解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发展过程,真正地理解了国学中的是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为人坦率,做事诚实,重信用和义气的“君子”。

学生们不仅观赏了每个楼层不同品种的、书画,同时还从活动中感受到菊的精神、菊的文化,理解了经历风霜的顽强生命力和高风亮节的人文精神;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饱经沧桑勇敢坚强的斗士气魄。“花之隐者也”则在这些精神面前已显的是那么微不足道。“寓教于无形”本身就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三、形成特色,共同成长

美术教师在学校的职责核心是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了解美、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文化”。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矛盾。从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发展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凸显出自身的独特价值。那么美术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先锋作用也是无人可比的。

第9篇:英美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艺美术;日本;茶道文化

茶道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并且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相当多的鲜明特点。在日本的茶道当中,生活与哲学以及相当多的内容是分不开的,而茶道又是完整地体现了这些内容,能够把人们从最为平凡的世界当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美学境界,并且对于大多数的日本人而言,茶道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美,它不仅仅是生活当中的一种文化,还是文化中生活的一种体现,能够对人们的精神境界发挥出最为直接的功能。在实际的文化艺术方面,茶道本身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仅包括了基础的诗词、绘画、建筑、书法,还包括了深层次的工艺美术,这是一种意境上的动态美感,其赋予了茶道相当多的独特韵味,使得茶道能够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认可。并且茶道在实际的文化艺术形式当中,所形成的表现形式是十分直接的,包含着多种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尤其在工艺美术的彰显上,有着自身独特的风采。在日本的茶道当中,对于茶道的境界美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人们要有较高的欣赏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品茶爱好,否则,很难感悟其中的美感,因而日本的茶道又是一种庄严的形式风格。但是不得不说,日本的茶道文化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比如在喝茶时候的环境必然是静美的,而环境是清美的,风景则是幽美的。

1日本茶道文化当中的工艺美术总谈

工艺美术本身是以工艺为原型的,而且是在工艺当中体现出一定的美术特色,给予人们独特的美感,但是在实际的日本茶道文化当中,却过多的包含了这种艺术特色。日本茶道文化当中的工艺美术,具有相当多的鲜明色彩,首先其体现在风景的幽美上。由于对茶道的美感体现需求,日本民众很多会选择将品茶的地方放置在一个幽美的环境下,以此来衬托茶的味道之美,而它本身也是工艺美术当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其次是清美的居室。在日本,进行品茶的时候,通常都比较静,并且室内的环境也比较优越,给人一种品茶的神圣感觉,不由得一切外物来打扰,担心可能破坏了茶道的整体美感。接着是纯美精致的品茶器具,由于实际的日本茶道具有最为切实的需要,因而在实际的工艺美术彰显当中,必然要选择一些精美的品茶道具,而这些道具的存在,无形之中加大了茶的整体美感。最后是品茶的寓意,与工艺美术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所体现出来的韵味相当多,而且异常的唯美。

2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基础工艺美术彰显

2.1景幽在日本茶道文化当中的工艺美术表现,首先体现在景色的幽美上。但是在实际的理解当中,人们却将幽美误当成了优美,虽然两者都可以形容环境的美丽,但是,放在这里去形容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却应当是幽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的茶道文化所包含的工艺美术是一种工艺的美,而工艺所形成的环境,如果用优美来形容,仅仅来说明环境的一般美丽,但是幽美却可以实实在在的体现工艺的过人之处,将工艺与美术完全地结合,形成了不一样的景色美感。在日本的茶道文化中,人们习惯于处于较为幽美的环境下进行品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传统的日本文化思想中,品茶属于十分庄重的生活艺术,需要用心去对待,因而选择品茶的环境便成为他们的头等大事,并且在很多我们熟知的日本品茶环境当中,都处于十分静然的一个环境,不会有其他人进行打扰,并且在场的所有人都会表露出崇高的敬意。2.2室清在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彰显,室清应当属于人们最容易理解的内容之一,即保持品茶室的整洁和安静。通常而言,在开展品茶的时候,日本人会选择与来访的客人进行单独的品茶,而将其他的下人支开,以保持居室的清净。并且每一次来到品茶室,都可以发现环境相当的整洁,并且几乎没有人来过的痕迹存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每次品茶结束或者品茶前,都会对品茶室进行一定的打扫。而这里的工艺美术主要体现在品茶室的装潢都进行了一定的工艺改善,使它的外观和内在保持同步,进而实现唯美的品茶环境。

3日本茶道文化中的深层次工艺美术

3.1器美如果经常涉及一些日本的电视节目,可以发现其中进行品茶的时候,所选择的品茶器具都十分的优美,并且对这些器具进行细致的观察,可以发现每一处的品茶器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所有的品茶场景都涉及一定的优美器具,而这本身也属于对茶文化的一种尊重。在日本人的基础修养当中,品茶的器具一定要保持较高的艺术感,并且能够给人一种品茶的优越感,否则会使得整个品茶过程严重的失去意义。在品茶的时候,日本人所选择的器具都是一些十分精美的器具,而这些器具也仅仅被当做饮茶的器具,并没有其他的作用。同时,由于品茶的时候,有了这些美丽的茶具,会给品茶的整个过程赋予一种特殊的色彩,甚至会带来很大一部分和谐。3.2意深不得不说,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彰显最多的就是品茶的意味,工艺在于纯良唯美,而品茶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纯的过程,需要经过逐步的淬炼,进而形成最终的艺术。品茶在日本的文化当中,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存在,它对于人们的诸多艺术宣传,最主要的体现在于其具有相当唯美的煮茶、泡茶、饮茶过程,而每一个过程当中都有着需要注意的点儿,而这与工艺的形成不谋而合,都由于工序上存在着相当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因而在实际的品茶过程当中需要尤其注意,给予品茶实质的美感。而且品茶品的除了茶以外,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一种唯美的意境,需要人在品茶的过程中进行细致的体会。日本民众在品完茶之后,都会进行沉思,将茶的味道进行深层次的融化以后,才会对茶进行一定的赞美,并且这种赞美往往都是由心而发,能够带领品茶的双方进入较高的品茶意境,而不会单纯地停留在品茶的表面形式当中。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可以总结为景幽、室清、器美、意深,并且其中的每个工艺美术特征都在茶道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彰显,也会在以后的发展当中衍生出更多的音乐美感,使人产生相当多的艺术气息,进而深层次地融汇在品茶的过程中。对于品茶的认知,工艺美术应当与其有着相当多一致的特点,尤其是品茶的过程需要从第一个工序到最后一个工序,期间相隔了比较长的等待时间,而茶道的寓意在于心静和唯美,因而,在品茶的时候,需要认真欣赏周边的环境以及居室内的温馨,进而使得茶道文化能够得到深层次的寓意渲染,同时品茶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与工艺美术的各个审美特征进行一定的融合,实现不一样的品茶意境,并给人以独特的茶道美感。

参考文献

[1]袁宙飞.日本茶道视野下的日本平面设计之美[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04):52-56.

[2]宋珊.中国古代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D].山东大学,2011.

[3]高红.“自然”与日本茶道美学[J].农业考古,2008,(06):171-173.

[4]佟君.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05):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