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怎样写读书笔记范文

怎样写读书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怎样写读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怎样写读书笔记范文

叶圣陶 语文教学思想 语文综合素质

为了达到教好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减轻学习负担,从而培养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以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语文观点为原则,进行了求实的、客观的实践,得到了一些体会,现总结出来,与同行共享。

一、“教”好语文基础,为“不教”奠定坚实的基础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可见,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也是如此。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这一阶段所设的各门学科是基础中之基础。就语文学科来说,它又是一门基础工具课,语文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各学科的学习。语文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方面,基础知识指语言、修辞、逻辑、文字等汉语习惯和规范;基本能力指听、说、读、写语言的4种能力,也就是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基础能力的培养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前提,传授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把所获的基础知识转变为熟练的技能技巧,这是一个全过程。韩愈说得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传道授业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掌握汉语言习惯和规范,从而获得运用语文这个交际工具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

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师傅引进门,学艺靠自己。”一是学生具备了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离开了教师也会运用这个工具进行学习和工作,学生就有了终生受用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把语文这个工具交给了学生。

二、“教”学习语文的方法,为“不教”也会自学

教学中的大量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后,学习就主动了,效率也就高了。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很必要的。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教学生阅读一般分为5步。第一步,通读全文,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并在相应的书页上注出音和义,这一步的任务是了解语文大意,扫除文字障碍。第二步,摘抄词语和佳句,增加文字、词汇的储量,丰富语言。第三步,重读全文,划分段落和层次,分析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第四步,列出文章结构提纲,学习构思谋篇的方法。第五步,思考问题,检查阅读效果,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我们设计了“预习—听课—复习—练习”的四步学习法,并进行具体训练。

l.预习指导。字词句的理解,段落层次的划分,重点难点的分析,自己练习的设计。并规定不带问题不进课堂。

2.听课指导。学生在听课时集中注意力,凝神静听,边叫边想边作课堂笔记。

3.复习指导。整理课堂笔记,边上课边复习,不集中在期中、期末才复习,不复习不作练习。

4.作业指导。不仅先复习后作业,而且先思考后解题,最后自我检查、修改、更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高效的解题能力。

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是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素质的要求,一旦完成了这一任务,学生就会用掌握的一般方法去自学,也就达到了叶老的“不教”的境界了。

三、“教”学习语文习惯,为“不教”也能自觉

光指导学习方法,而不使方法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科学的方法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不能形成规范、科学的语文学习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主动了,汲取知识的欲望也增强了。下面谈三种学习语文的习惯。

l.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语文学习的“顾问”,是不见面的老师。所以,首先要训练学生学会熟练地查字典、词典,告诉学生方法,督促他们养成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查阅中,指导学生如何辨别,选用准确有义项。不仅要求学生查阅课文中的生字词,而且要求学生在读书、看报、看影视中,遇到生字词就去查。还教会学生如何查阅和使用多种参考资料的方法。

2.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汉语言的词汇非常丰富。要想积累大量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除勤读、勤记、勤写之外别无捷径可走。读书就要作读书笔记,这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写读书笔记有三种方法:摘抄、写心得、编目录。特别是前两种,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并养成习惯。摘抄的内容包括词语、名言、警句、谚语,有教育意义的事例或优秀的句子等。写心得分二种:分析摘抄的内容,从摘抄的诗文引起联想,写文章的结构提纲。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求学生写笔记,但写的不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后白觉写的,实际上是转抄老师的,所以在学生心目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觉,只有在课堂上教师讲的才要写读书笔记,除此之外,读书就不用写笔记。其实,你要学生自己写,他们也不一定会写。因为他们习惯于老师说啥就写啥,一旦老师不说了,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就不知写什么,怎样写了。他们虽然每节语文课都写笔记,实际上并没有学会写笔记和自觉写笔记。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写读书笔记,自觉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3.养成总结交流学习方法的习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在不断地强化训练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但是,各自的学习方法也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比较,相互补充。为此,语文课上,老师应经常介绍一些读书方法,同学间也相互交流各自的读书学习方法,达到共同提高,取长补短的目的,达到学生能独立地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四、“教”学生思考,为“不教”而形成语文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

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关键,知识迁移能力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叶老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材料无非是个例于,凭这个例子可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老师就是要朝着促进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自己去探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训练,基础知识的传授,正是一种被动的知识学习过程,可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语文学习能力才是有效的,才能算完成了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

第2篇:怎样写读书笔记范文

一、象抓课堂教学那样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材料的主要来源是书刊杂志,而社会上的刊物形形,有适宜学生读的,也有不适宜的,语文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订阅报刊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的教育。与此同时语文组还帮助选择报刊种类,并印出来供学生参考。为了加强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我们推荐的刊物有文科的,也有理科的。这对我们这个只有十几个班的乡镇中学来说种类是很可观的。

二、加强指导形成习惯

有了好的刊物杂志书籍,怎样去指导学生阅读,这是我们仍在探索的问题不少学生说:看东西不少,可收获不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是,单纯看热闹、图消遣等不良阅读习惯、方法,已引起我们的关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好脑袋不如烂笔头,即不动墨不读书的边阅边写的读书方法,在训练学生写读书笔记上狠下工夫。开始,学生只习惯于摘录作者生平、好词美句、妙文格言等。而后,经过指导,也能对作品写出评价,对文章技巧提出看法,甚至写些篇幅较长的评论和读后感,我们告诉学生,好书不厌百回读,同时还要经常糊闷自己的读书笔记,随时修正。不少同学的读书笔记已积累四本,上万字。这样不拒小流地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鉴赏能力就会逐步提高。长期实践有效果,第二课堂阅读所获得的知识效益,已明显地反馈到第一课堂上来,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作文联想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增强,从而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三、有效的阅读效果的展示、检查是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

我们的主要方法:一是读必有所思,而思是无形的。我们让学生把读书看报所思的内容,经过文字整理,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我们认为这是检查阅读效果的好形式。我们组织过三个读书报告会。“古老文明的中国”、“争取解放的中国”、“奋起腾飞的中国”。围绕这些主题曩学生阅读了大量的材料,并激起他们的爱国这情。从他们激昂的报告中,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思维能力的增强。二是组织读书演讲会。当“我的中国梦”、“尊师爱校”等题目公布出来之后,图书馆,阅览室就坐无虚席了。连一些死啃教科书的学生,也想调解调解生活,跃跃欲试。这些活动并不囿于校内,也走上社会。不少学生在县市举行的演讲比赛中名列前茅。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这种活动不仅是提高读写能力的好形式,也是增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好形式。它为解决语文学习上重读写而轻听说的难题,开辟了…一条可行的小路。三是多我们有校报、班报、手抄报。这些报都是学生自己轮流分组编辑的。报上的内容很丰富;有天下大事,祖国风貌、校园生活,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知识宝藏的勇敢探索,还有趣闻、幽默、小品、格言和绘画等,生动活泼,别具一格。它们不仅传播了新的知识信息,而且也表现了小作者们的不断成熟——独立工作能力的增强。从这些小报上,我们大体能衡量出学生阅读的深度、广度及效度。

四、把课外阅读活动推向深入的主要措施

第3篇:怎样写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 语文课外阅读 “三主”原创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训练作主线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注意“三主”原则:“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也应同样遵循这一原则。

一、教师为主导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也就是说,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又与课内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时间、空间上的自由度大,认识有误区,等等。这些因素都给这项工作增加了难度,如果缺乏必要的导向与规范,就极易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保证这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制定完备计划,画定“线路图”。

看什么书,每天、每周什么时间看,任务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要求,怎样确保任务的完成,怎样提高效率,怎样解决课外阅读与学习的矛盾,等等,老师在活动伊始和过程中均要有细致严谨、充分完备的考虑。比如,在时间的安排上:每天安排半至一个小时,每周安排半天时间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或开设讲座,对阅读方法、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写法等进行指导;或举行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方法、心得、故事,答疑解惑。在书目的选择上,首先是精读课标规定的必读课外读物,其他各类型的书籍,选择有代表性的读一读;同时结合年级和年龄特点,初二年级学生们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想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还有一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文学名著、自然科普读物、历史、天文地理、名人传记、文质兼美的时文等,我们都可以读。

(二)把握学生心理,做好“向导”。

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开始阶段,学生都认为这次课外阅读活动,会让他们像过去一样,可以理直气壮、无拘无束地阅读喜爱的故事性较强、趣味性较浓的通俗小说或是杂志,而不必担心家长的责怪,有阅读目的的盲目性、阅读层次的浅显性和阅读内容的隐患性的特点,对要求和任务感受不深,所以,更多的是兴奋、喜悦,积极性很高。对此,活动伊始,就要跟学生说清楚,做好宣传工作,既要保护阅读的积极性,又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一段时间后,在完成任务感到困难时,在学习任务重时,每天还要看规定的书目,看一定的内容,又要写读书笔记,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压力和负担,消极、烦躁、厌倦等情绪就会增加。这时,老师就需要洞察这一心理及其变化,及时加以疏导,采取有效的措施,耐心引导学生走出低谷,摆脱困扰,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一旦学生走出这个“运动极限期”,就适应了,心境就会平静,就能充分享受阅读的过程。这时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要求,进入更高境界。

(三)主导活动开展,当好“总导演”。

新课标要求教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需要开展如指导课,读书笔记、心得交流,名著知识竞赛,征文、演讲等一系列的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态度、阅读效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来深化读书活动。这些活动都需要教师的周密计划,精心组织,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否则,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培养,兴趣难以维持,活动难以深入,整个计划就难以完成。

(四)采取措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课内指导,力求“课内开花,课外结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不同类型课文的阅读方法的分析,抛砖引玉,把赏析阅读的角度和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时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阅读效果明显增强,实现“课内开花,课外结果”的愿望。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我们要花些时间指导学生如何精读作品,体味作品的文化意蕴,引导学生着眼提高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二、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认识阅读意义,加强自觉意识。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新课标同时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量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是课内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能增强语言沉淀,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从整体上增强语文素质,直接服务于应试,还能愉悦身心、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启迪人生,“形成积极的认识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重视它,不去完成相应的任务。

(二)享受阅读过程,增加感情交流。

提出要求,规定任务,意在培养自觉意识,提高阅读质量。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愉悦的心情、积极的心态来享受阅读过程。

书是精神食粮,能重塑人们的灵魂。我们在享受阅读的快乐的同时,还应该享受与同学交流的快乐。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与名著人物对话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经验交流等,每一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感悟与感受、收获与困惑,大家在一起交流,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自己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点评值得欣赏的地方,自己读书的快乐与痛苦,自己的读书习惯,对读书的认识,等等。在这种交流中,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阅读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这个交流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三、训练为主线

(一)训练态度与习惯。

1.好读书,挤时间读书。

“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无论何时,无论学习或是工作,即使再忙碌,也应该用一点时间来读书。我们现在虽然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时间也比较紧张,但只要合理安排,就完全可以挤出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了,那么,我们也可以挤出一点读书时间,做一个爱读书、高品位的人。

2.读好书。

由于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限制,初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选择的能力,有不少学生只喜欢阅读侦探、言情、武打等浅层次的文学作品,甚至有不少学生翻阅黄色书籍。他们看书并不是为了领略文字世界的精湛,而是图消遣,寻开心,找刺激,影响了学习与身心健康。老师就需要指导学生选择一切有益于身心健康、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书籍来读。

3.读、写、思相结合。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我们囫囵吞枣,读而不思,像小熊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那么终将一无所获。要像老牛一样,不仅要多吃草,而且要反刍,消化、吸收,变成营养,那才会有益身心。所以要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写是思的具体体现,在读书中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写什么?就是记下从作者身上,从作品中,从自己阅读过程中所感受、感悟到的东西,或是精彩词句,或是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等。

(二)训练方法与能力。

1.因势利导。

读书有众多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效率。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需要,决定泛读、略读或精读、细读。选择知识性的读物,作一般的了解,可以采用泛读和略读的方式。读佳作,想品味优美的文字,真实动人的情感,那就要细读和精读了。读报纸杂志,只是为了获取信息,简单看看题目和目录也可以。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做读书笔记,可以写感受,可以概括故事情节,可以摘录优美的句段,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更能试着仿写或自创,等等。

2.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作者、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因此,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一是批注摘抄。这基本是与阅读同步完成的,它往往是探寻某个关键问题的钥匙,是发现知识宝藏的洞口,是大彻大悟的前奏。二是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总有自己的想法,把这些想法及时地有意识地记下来,就是读后感。这是批注摘抄的深入和细化,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三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如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等。

3.通过活动检验。

一是进行阅读交流。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与名著人物对话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经验交流等,这些活动都定时专人负责举行,不求形式,力求实效。由学生把某本书对自己的影响;自己的良好的读书习惯,对读书的认识等问题拿出来交流。如安排几节阅读课或实践活动课,让同学们把前一段时间阅读完的作品就其思想内容、表现方法、语言表达等“怎样写的”各抒己见,讲话5分钟,既检验阅读效果,又培养口语表能力。可以是一部作品的不同方面,如《格列佛游记》大胆的想象,幽默的语言;也可以是不同作品的同一方面,如读《名人传》、《童年》谈怎样做人,等等。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又能调动学生进一步的阅读积极性。

二是开展课外活动。开展如阅读能力竞赛、名著知识竞赛、读书征文比赛、好的读书笔记展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促阅读,切实掀起重阅读、爱阅读、比阅读的读书。同时,重视课外阅读小组的组建,把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个别阅读可以充分体现个性,随机性强;小组阅读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利于互相沟通,激发竞争意识,促进小组成员的整体提高,使阅读成为一项有组织的集体行动,有效督促学生的阅读行为,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注重评价

学生的年龄、个性有差异,课外阅读的评价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要体现层次性、激励性:(1)重结果,更重过程。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得到的收获或多或少,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阅读水平低的孩子,要注重他们阅读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方法、习惯等,有点滴的进步就给予鼓励。(2)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这种评价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认真倾听、正确认识自己、敢于大胆质疑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阅读中去,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4篇:怎样写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方法;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一改课堂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架空分析、烦琐讲解和机械训练的枯燥模式。这种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阅读的“活性”,使学生丧失了阅读的激情和欲望,磨灭了学生阅读的个性特质。而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探求生活的本源、点燃智慧的火花,能为学生的思维驰骋和个性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课外阅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是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课内阅读打基础,课外阅读求发展。课外阅读是具有社会实感的“实践”性活动,能为学生拓宽阅读渠道、丰富阅读材料、增强阅读力度。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如同进入模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喜怒哀乐的人生。在“行”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生成更迅速、更稳定、更有活力。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高效、优化呢?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以下方法,效果不错:

一、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唤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笔者在实践中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精心推荐读物,唤起兴趣。与阅读者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相匹配的读物是阅读的基础,只有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读物,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唤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因此,笔者经常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介绍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读物,帮助挑选浅显有趣的青少年读物,让学生兴致盎然地阅读。

(2)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兴趣。读书重在激情。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乐于读书。如:设立班级图书角、建立“存一本书,看百本书”制度、开辟学生课外阅读作品园地、评选读书积极分子等。

(3)开展读书活动,强化兴趣。要使学生能将课外阅读长期坚持下去,必须不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强化学生的兴趣。如:开展故事交流、佳作欣赏交流,读书心得交流或读书知识竞赛、展出并评比好的读书笔记等。

二、名著导读

据笔者了解,目前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有一大部分是卡通动漫、武打言情小说等。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的阅读趣味低下,作为教师应当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为学生创造接近名著的机会。教师可采用多种导读方式,让学生走近名著,品尝名著的营养大餐,如系列讲座,向学生推荐、介绍若干名著,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作品概要和作品影响等;开展名著故事会,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进行名著疑难解答会,让学生畅所欲言,一吐读名著的所疑、所惑。教师也可用启发性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但要注意的是,有讲座和解答、引导中,要力争客观,不挟偏见,避免造成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

三、方法指津

张之洞曾指出:“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外阅读也是有法可循的,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关键所在。而现在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没养成读书看报、收看新闻等习惯;②读书读得随意,走马观花,抓不住关键;③不加选择,读的内容杂乱,无目的;④阅读时不思考,囫囵吞枣;⑤读得少,阅读面窄;⑥阅读时不做笔记,随读随丢。

因此,教师应对症下药,指导学生“不动笔墨不动书”,以及怎样选择图书,怎样去查工具书,怎样制作读书卡片,怎样摘录好词好句,怎样写读后感,怎样做读书简评等;介绍一些实用的阅读方法,如精读方法、略读方法、跳读方法、品读方法、速读方法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若选择的是知识性的读物,只想做一般知识性的了解,那就采取泛读和略读;若选择的是美文佳作,想感悟其中的真情,品味精美的描述,那就采取精读、品读,甚至熟读成诵;读文学作品如纯粹是为了消遣,那就浏览一下故事情节;如果是为了鉴赏,那就要学会欣赏其中的人物刻画、细节描写、情节安排;读报纸杂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翻翻目录,看看标题,先有个整体印象,然后再找重点,找最愿意读的文章,找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文章,有重点、有选择地读等。特别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把阅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有意识地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去。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使学生由“苦读”“死读”进入“乐读”“活读”“会读”的境界。

四、美读吟诵

叶圣陶曾指出,对课文要进行美读。“美读即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前人读书也强调眼到、心到、口到,认为若一霎时之“眼到”与偶然间之“心到”相结合,而“口”长期不到,阅读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因此,对课外阅读中的一些华章丽篇,我们应该让学生反复地读、专情地读,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读得有滋有味,如饮醇酒,如啜芳茗,通过吟诵美读领略语言文字的奇妙之处,品出文章的“个中三味”。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如家长会、团队活动、语文活动课、社会实践等组织学生进行个人美读、吟诵或集体美读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或领读,或仿读,或齐读,或轮读,或分角色读。教师可经常性地组织美文名著片段朗诵会,并鼓励学生背诵,教师相机进行朗诵技巧指导,如情感的酝酿、表情的展示、音色的调整、节奏的安排。这样,让“观文者”通过热情洋溢的吟诵,深入“缀文者”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作品的思想精髓和语言的深层感染。

五、摘抄积累

笔者认为,让学生“读读抄抄写写背背”,进行大量必要的“言语操练”,从而建构个体言语经验、言语图式,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以鲁迅先生为例,他在30多岁以前喜爱抄古书,既是为了学习知识,也是为了广泛地进行“语言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通过亲手抄写,就会深刻地烙印在大脑中,并且有效地储存起来,待到使用时,词语便汩汩不断地流向笔端,写出锦绣般的好文章来。由此可见,摘抄积累是课外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笔者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精彩段落、名句箴言抄录在本子上,并要求能及时运用,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同时要求摘录时字体工整、美观大方,定期进行展览、交流、评比。一本本学生自己命名的摘录集,如“采蜜集”“揽胜集”“芳草集”等,既美观实用,又富有个性。学生在摘录积累中如蜜蜂一样,酿出香甜的蜜来。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更是初中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怎样写读书笔记范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如今农村小学目前阅读教学存在以下现状:

(一)阅读空间封闭

传统的教学方式,阅读教学仍以分析讲解为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课,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不能突出学生为主体的特点。上阅读教学可只是为了应付了事。上起课来,照搬教参,对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认识不深;语文基础知识缺乏系统、有效的训练;不会指导学生正确阅读;不善于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二)阅读兴趣的淡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阅读兴趣才会有阅读的欲望。然而老师忽视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传统的教学让学生被迫接受知识,不注重文章情感的培养,学生与文章不能达到产生共鸣。因此,学生学习语文毫无兴趣可言。教师对文章的关键词不加以引导和理解,学生在阅读时也就不能表达出对文章的情感。读起来,平铺直叙,干巴巴,一点趣味都没有。这样也就极大降低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日益淡化。

(三)缺少阅读方法指导

教师为了取得统一的“高标准”,重分析轻阅读,重深度轻宽度,把主要的精力用在词句段的分析上,课堂上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感悟,冷落的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当前的阅读教学方式,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是可以装很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可以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老师的方法就是照搬书本教学,而没有教给学生一个好的阅读方法,缺少阅读方法的指导。

(四)阅读总量偏少

由于现在小学条件限制,学生的阅读总量较少,甚至是严重不足,造成了学生的阅读面狭窄。学校图书馆新图书数量较少,品种较单一,而且由于管理的需要,图书馆开放时间有限,不能向全体学生开放,学生的阅读机会也就减少。几本教科书和作文选就是学生的全部读物。很显然,在这样的条件限制下,是完全不能满足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的。从而造成了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少的现状。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1,从课堂教学入手,以故事为“诱饵”激趣。

在教学《别问这是为什么》一课时,我没有急于讲解课文内容,而是先把《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把学生引到故事的情境中来,了解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下课后,学生们纷纷带着对小女孩命运的深切焦虑,主动到图书室借《安徒生童话集》阅读。看到同学们一个个积极的样子,我非常高兴,我的目的达到预期效果。渐渐地,我又发现再到图书馆借书,多数学生都在借阅《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寓言故事》等。提起“白雪公主”、“丑小鸭”、“拇指姑娘”等人物形象时,他们个个情绪激动,兴趣高昂,都想一吐为快。下课了,学生们都到讲台上来翻书。……在这样的教学中,崇尚书、热爱书的“火苗”逐渐在孩子们心田中燃起熊熊大火。

2、以评选优秀读书笔记、手抄报为契机,引导学生阅读。

在阅读之余,我鼓励学生记读书笔记和办手抄报,并在一定的阶段内进行班内评比和展览。这样,学生从无目的看书,变成有目的读书,并且做到边读边思考,并将有用可积累词、句记录下来,并配以合适插图,还可以在读报过程中将感兴趣内容剪下来,制成手抄报。这些手抄报都是自编、自写、自画,而且紧扣形势,报纸可称五花八门,“新芽报”、“儿童报”、“神王报”等等。孩子们在读读、记记、画画过程中,培养了兴趣、审美情趣,我还教给学生怎样写读后感,提倡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读书记笔记习惯。

3、创设良好读书氛围,促进读书活动的开展。

我不但鼓励学生到校图书馆看书,还把班里图书角也充分利用起来。学生们捐到班里来的图书都要夹进自制书卡,并且每人为自己设计一个精美的书证,安排两位学生专门负责图书角的整理与借阅工作。一批图书看完了,再换一批新书。有效地利用学生家里的藏书资源,让图书角“流动”起来,让知识变的新鲜。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大,我还以活动课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故事会”、“课本剧表演”、“朗诵大赛”等。

4、培养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

注重培养静心阅读,边读边思的良好阅读习惯,启发学生提问质疑的意识。静心读书的习惯应坚持培养,同时提出进一步的阅读要求――边读边思,启发学生提问质疑的意识。提问质疑应有方法的指导,如:读文前可以根据课题设疑,读文时可以对不理解的词句提问,可以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课文的有关内 容质疑……另外,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打消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读文中的真实问题。

5、搭建展示舞台,激励学生主动阅读课外读物。

搭建展示舞台,激励学生主动阅读课外读物。进入第二学期,学生已认识了近千个的生字,基本掌握了拼音,在课外阅读上有了一定的尝试,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教师应趁热打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收获的舞台,从而激励学生保持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如:经常开展班际故事演讲会、诗歌朗诵会、美文欣赏会、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并与家长开放日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分享孩子的快乐。促进多方交流、提高、发展。这类活动均与成绩评价相结合,以激励为目的,使学生提高兴趣、保持热情。

第6篇:怎样写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写作兴趣;提高能力;阅读;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3-95-02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写作水平。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起生活多彩浪花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从初一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此老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观察兴趣;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这样学生有了观察兴趣和习惯,就会勤于观察;掌握了观察方法,就会善于观察。这样长期坚持认真细致的观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写起文章来就会胸有成竹,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二、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奠定作文创作基石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在《论求知》中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一)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

(二)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一是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二是写一写。每读过一本课外书后,让学生练练笔。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

(三)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如:开展“读书汇报会”,激发说的兴趣;开展“读书专栏”,激发写的兴趣等,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位,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三、培养学生丰富情感,展开想象双翅翱翔

想像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产生各种表象并重新予以组合,形成新的表象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想象往往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喜、怒、哀、乐都会刺激大脑皮层,引起表象的运动,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情感是想象和联想中的活跃因素,是启发想象的强烈动力。

四、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激活表达以说促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引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活体验

第7篇:怎样写读书笔记范文

新课程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把自主学习放在首位目的是因为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前提,只有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尝试探索,自己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时才有欲望和其他同学合作、探究,这时的合作、探究才是最有效的。平时教师要把握时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方法和能力,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满足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根据平时听课中学生的反映,观察学校学生学习环境等实际情况,发现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教学策略少,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较差,师生高投入低效率等现象,针对现状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因为兴趣是动力,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兴趣越浓厚,学习成效越显著。激发兴趣的方法有:

(1)创设乐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室新颖、实用的布置,如:中外名人名言,科学知识,学习方法、本班学生成果等。把教室创办成师生和谐,教学民主,知识浓厚的的乐园,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时都可学习新知识,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以情激趣。如:导入新课时教师讲感人的故事,学生看录像、听音乐等,把学生带入意境中自学课文。

(3)利用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挖掘语言文字,教材内容内在的美、趣,用景美、人美、语言美震撼学生的心灵,如《桂林山水》课文中优美的写景排比句,写水:静、清、绿;写山:峻、险、奇;《挑山工》激励人奋进的语言:“挑山工脚踏实地,坚韧不拔,一步也不能停,经常走在游人前面”等精彩语言;《》、《林海》《为成长鼓掌》等多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借助灵活的教法,激发学习兴趣。如:根据课文内容可设计师生比赛读课文、表演、演讲、辩论、采访、讲故事等学生乐学的方法。

(5)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激励评价,不断给学生充电,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如;你真会独立思考,你发现的问题很有价值;你回答的问题很有独特见解;你比以前有很大进步等激励性语言,使学生不断充满自信,更上一层楼。

2. 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1 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目标要具体、全面,体现三维目标,便于操作,经过努力能够达标。如:语文版每课要求认识,会写的字,积累的词语;读书、思考的问题;明白道理,受到的教育等。确定学习时间,设计各环节评价指标。主攻方向明确,有的放矢,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因人施练,留有空间,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达标。

2.2 提供多种方法,供学生有针对性选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各种学习、思考的策略,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学习。例如:自主预习策略:(二年级以上)

(1)标记:初读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生字、新词、应认识字、会写的字,形近字、多音字等。(2)自学:读准字音,查阅资料,理解背景,词义等,养成遇到问题查工具书的习惯。(3)阅读:根据课文内容轻声读,默读等,读熟课文。(4)勾划:勾划出不理解的词句,不懂的问题,自己喜欢、感动、印象深刻的语句等。(5)思考:每段写什么,全文主要写什么?主要事件、主要人物有何特点?重点词句怎样理解?读后懂得、发现什么问题,有何疑难等。

其他学习方法:(1)读书抓题眼质疑:如:《飞夺泸定桥》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结果怎样?等;(2)五问自读法: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那些地方写得好?我们怎样学写?(3)重点突破法:如:《我的战友》一课中被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细节描写内容;(4)自主探究法:如:《草船借箭》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5)举一反三法: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按学习写春天一段方法学习写夏、秋、冬三段等;(6)按构段方式、顺序分段:按总述、分述,时间顺序、地点转换、事情发展顺序等标志分段,概括段意,抓中心句,词语概括等;(7)读写结合法:从阅读中学习作者写作方法、思路,描写方法等,即兴观察人、事、物、景,乐于表达写片断、续写、扩写、改写、写读书笔记等。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我会学、我自己学、我能学好、我能适应环境;.教师可适当发挥导疑、导问、导学、导思、导练,的作用,营造师生互动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3 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积极情感投入,从学习中获得成功、快乐等情感体验。如:我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我自己懂得了什么?最使我感动的词,句,段 等。

2.4 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控,对认识、想象、思考等活动做出相应调适。自主学习范围、过程应根据学生年龄、知识基础、教材难易等因素而定。如:教师提供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选择,灵活应用:(1)自定目标和做出计划;(2)寻求信息(发现知识、问题等);(3)组织和转换信息(灵活学习、运用材料);(4)寻求老师和他人的帮助;(5)复习笔记、课本、测试卷等;(6)复述和记忆;(7)适应环境,纪录和调控;(8)根据学习的结果自我评价、自我惩罚等。

2.5 自我反馈学习效果。对学习活动及时反思总结(收获、困惑等),及时查漏补缺。如:自测,互测,全班检测,及时更正,弥补不足。

3. 给学生充足时间自主实践,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需要教师持久、耐心的培养,语文实践活动中要给足学生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导向(明确目标)、自我读书、自我发现、自我提问、自我解疑(或师生解疑)、自我说写、自我激励、自我提高。扎实训练,讲求实效。

4. 引导学生课内外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法 (1)自主识字法:自主试读,读准字音——教师范读,帮助正音——反复认读,以生带熟——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2)课外读物中识字——生活中(影视片、广告、物品说明等)识字。 (3)自主质疑问难法:自学课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师生解疑——-练习(此法适用二年级以上)。 (4)自主实践法:自定题目(或课后要求)——参与实践(观察、调查、实验等)——分析、整理资料——形成报告或成果——展示成果——反思不足。 (5)自主作文法:自命或补充题目(如:《——你错怪了我》《——我真想对您说》(爸、妈、老师)《我心中的——》(写有个性,真实的文章)——审题——自选素材——列提纲——与同学交流——-试写——修改——誊写——评价。自主作文使学生喜欢习作,有话可写,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材源,开放作文题目、内容、形式等,让学生写自己最能写好的人、事、物、景。养成自觉记身边新鲜、生动的事例,日积月累,材料丰富,不愁无事可写。

第8篇:怎样写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读诵;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8-01

语文作为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十分重要。同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又能给学生以情感震撼和精神力量,使学生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而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一些偏向,如:老师讲的多,讨论对话多;学生默读的少,对课文内容及语言揣摩、品味的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没有什么感受,与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无法产生共鸣。鉴于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以读促写”的高效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重兴趣,重阅读,注重揣摩品味,重积累,上出语文味。让学生有话想说,有感而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素材加码,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课堂上经常给学生朗读与课文有关美文。教师经常在《意林》、《读者》等刊物上找到一些感人的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朗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运用课文标题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问学生:你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你想知道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吗?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部分学生对讲故事、谈读后感如痴如醉,那就积极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读书感受会,让学生大量的讲故事、谈读书感受,对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或鼓励。要想在课堂上讲出生动有趣的故事,谈出较深的读书感受,就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这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说,挑选出几篇写得较好的习作加以赞赏。给同学、老师看,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使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二、注重揣摩品味

摒弃以课文内容讲解分析为主的陈旧教学模式,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涵咏、品味。

它的基本做法是:1、以分析语言为主:不但理解内容,还培养学生反复朗读、涵咏语言的习惯。2、以分析语言的特点为主: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换成另一种说法可以么?3、以分析语言的应用为主,形成语言迁移:这个句子可以删去么?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4、有一个充分的训练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有一个思维过程,有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5、进行有目标的训练:针对不同文体,品味语言的角度不同。记叙文侧重品味一些语言的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以及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说明文侧重品味语言的准确与生动,说明了事物(事理)的什么特征。议论文侧重品味语言的准确和严密,以及逻辑性。6、从集体教学为主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学习为主。形成三个统一,即: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语言文字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统一,重点训练与常规训练相统一。它的训练类别大致为: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段及重点、有特色的句子,体悟文章情感,激发学生共鸣。

三、课堂上多读、多诵

朗读既是理解课文语言必要的手段,又是积累语言、训练语感、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确立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完整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的观念,因而教师范读时要力争做到:1、情真意切2、字正腔圆3、快慢适度4、语调生动。指导学生朗读要做到:1、保证学生读的时间: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读”贯彻课堂教学始终。2、培养良好朗读习惯:学生认真读书,做到字字入目,字字清晰;要学生边读边思考;要有感情地读。3、选准“多读”的内容:重点句段多读,难以理解的地方多读,有欣赏价值的片断多读。4、科学选择“读”的方式:采用自读、齐读、分角色读、范读、接力读、指名读,采用自由朗读、轻声读、默读等。

1、注重积累。平时督促学生积累,为课堂学习注入活水,为写作积累素材。要想作文写得好,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小练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就可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积累素材,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根据课文,多让学生写读后感,积累感受。

2、做摘抄。让学生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文章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过程。

第9篇:怎样写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自学能力 自觉性 教学方法 自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60-01

自学能力是依靠自己学习而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益,减轻教师负担的极为重要的途径。高职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但这种自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其自学心理不稳定,需要巩固并引导其纵向发展,语文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范畴,培养专科生语文自学能力,需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自觉地不断努力。

一、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性

兴趣是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于情绪状态,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大专阶段除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我们利用黑板报,广播、班会、校报、网络平台和课上口语交际训练等形式和机会,介绍古今中外一些有成就的名人、伟人刻苦学习的事迹和经验,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增加信心。心理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与能力发展和成就的关系非常密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将协同智力因素,产生综合创造效应。我们在教学中将培养学生能力与养成刻苦勤奋的精神和刚毅顽强的意志有机地结合起来,兴趣吸引学生从事各种语文自学活动,同学们在充满信心和欢乐的情绪体验中学习,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

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都有赖于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我们力求从教师唱主角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改变“我教你学”的万马齐喑的局面。几年来,我们根据教学实际,引进了一些先进成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事,以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重要目标,如“课堂阅读式”,教师首先指出本单元或本语文知识在系统中的作用,交代学习时的重点和能力训练重点,然后大致按钱梦龙老师的六个步骤进行训练。六个步骤,难度不同,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训练学生,以学生自己读书作为基本活动和关键环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做到既从学生智力发展实际水平出发,又能提高学生智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按合理的逻辑顺序展开。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觉得饶有兴味,学习兴趣日益浓厚。

三、教师向学生传授自学方法

当学生形成了较稳定的自学心理,有了一定的自学意识之后,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传授自学方法,强调刻苦攻读。但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学有成效?我们认为魏书生老师的“四遍八步读书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值得借鉴。在预习、讲精、复习练习和自测自评几个阶段,都教会学生自学方法。课外阅读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启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自学语文的重要方面。学生学习某一方面知识,应该看什么书?最主要是参考书是哪些?怎样使用工具书?怎样写读书笔记,怎样进行写作?教会学生一些自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如版本的指导,序目的指导参考书籍的指导;教会学生多看古今中外读物,由浅入深,由白话到文言按顺序阅读。在传授自学方法时,应重视教会学生多提问题、不懂就问,客服害羞的心理。陶行知先生有一首诗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过问,智者过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公,只在每事问。”我们在提倡学生自学的同时,认真传授点点滴滴的自学方法,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学生自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四、注意因材施教,重视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