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余秀华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优秀范文
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个人发展计划。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我相信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在认真学习了学校本学年度发展规划后,针对自己的特点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如下:
一、发展目标
“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学为人师,身为世范”,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与时俱进的新型人才。
二、课堂教学方面
进一步深化落实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工作计划《教师个人发展计划》。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拜名师学艺,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干练利落、灵敏机智的教学特色。
三、思想工作方面
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贪名利,切实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力求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为应付考试到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方便。做个富有责任心的优秀老师,在遵守制度、与人相处方面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
四、具体措施
1.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要坚持用脑子工作,力争做到在反思中扬长,在前瞻中创新。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继续提高学历层次,通过进修、自学考试或网络教育提高学历是适应业的需要,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很看重文凭,但求知比文凭更重要。
3.继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注意搜集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无疑是当代教师一项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和任务。
4.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贪名利,切实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力求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
5.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教师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是一项永不间断的工作,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育人方法、学习教学技术,从书本中学、从网络中学、从他人身上学、从教学实践中学……终身学习无疑是艰苦的,同时也是快乐的。因为学习使人自强、让人发展、教人创新。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务实求真,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并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增长和应用知识,学会怀疑和创新。
关于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优秀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先要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做学习型的教师,使自己成为适应时展,符合高品位要求的教育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只有在做之前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才能在开展的时候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为此特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事业发展稳步推进的今天,给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更多,教师要将个人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积极提高自身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
二、自我分析
工作踏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工作上能够积极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与同事关系融洽,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善于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够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学习。
三、个人专业发展目标
1.个人修养,做有品位的教师。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职业道德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知识积淀,真挚的博爱以及对学生高瞻远瞩的责任感影响教育学生,使之形成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做一名业务上、教学上都过硬的教师。要养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为自己营造一个学习的心境,认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及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及专著,提升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使自己具有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能科学、系统的驾驭教学内容 成为一个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研"一体化,领会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精髓。工作中要善于积累,勤于思考,做到教学中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创新,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等级。
3.做一名轻松快乐的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向身边优秀的同行学习管理经验,学习掌握教师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及工作艺术,掌握儿童心理学及生理学等系统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把对学生的做人教育放在首位,树立为学生的一生负责的理念,培养人,塑造人,形成自己独有的工作风格。
4.作一名"善于反思,勤于积累"的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及时积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的将自己的反思整理提炼,积极投稿。
5.现代化技术水平上一个台阶,进一步学习课件制作,让这一片天地更好的为自身、为教师发展服务。
四、实现目标采取的具体措施
1.首先努力完成日常教学工作,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爱
岗敬业,按要求完成反思,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积累经验,善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认真研究学科特点,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知识视野,增加自己知识储备。
2.勤于学习,更新观念,认真研究学科特点,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与时俱进。
3.积极参加各种听、评课活动,进行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争取机会让自己在校内或校外都开一些有质量的公开课,向更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反思,加强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平时抓紧时间加强自身学习,阅读教育专著和教育教学文章,做好读书笔记。
5.加强自身课堂调控能力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灵活运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尝试走进学生的心灵。
6.每个学期末对自己的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成绩作出分析,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
总之,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会继续发扬工作认真,乐于学习的特点,以真挚的爱,真诚的心,以及创建有个性的课堂教学风格吸引学生,打动家长。面对新的教育课程改革,我时刻告诫自己要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不辱使命感、历史责任感的优秀教师,成为一名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的教师。我愿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我相信这也是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思想境界。
关于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优秀范文 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教师要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更高。为了积极投身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鉴于自身情况本人特制订个人专业发展20xx年规划,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自我分析
1、发展优势
(1)我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踏实,肯吃苦,不怕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从事教学科研。善于学习,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能积极虚心的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2)现有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能够胜任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能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点,具备一定的的教育科研能力。
(3)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灵活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4)能正确处理和同事、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
(5)喜欢阅读各类书籍。
2、存在的问题
(1)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师语言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对后进生的关注程度不够与范围不够广,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2)对待学生或者工作有时有点急功近利,对待学生耐心还不够。
(3)在教学研究中虎头蛇尾,主要是惰于动笔,不善于总结和整理。
(4)工作主动性不够,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个人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强理论学习。
二、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目标
1、根据学校的“先学后教,美的课堂”校本研究,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在教研活动中多多听取他人的意见,永远抱着不耻下问的精神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平时多听他们的课,学习有价值的教学方式,能上出令人满意的优质课,上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4、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多阅读教育方面的书籍,以此来不断的充实自我的教育内涵。
5、不断地积累一些上课的经验教训,做好课后反思和案例研究。通过撰写论文,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不断提高论文质量。
三、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主要措施
1、科学备好导学案:怎样才能让学生懂学、爱学、喜欢学是备课过程中需要好好考虑和花心思的地方。加强先学卡的思维性、科学性、创新性、有效性。针对班级学生情况,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写出适合学生的先学卡,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备出自己的风格。了解每一位学生,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预设,争取效果达到最佳。
2、纠正学生上课习惯。抓好课堂40分钟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课堂上总有一小部分学生开小差,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者发言时插嘴等,容易导致上课的内容不能完全掌握。所以,教师首要抓的就是上课习惯,利用各种形式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努力抓牢例题,争取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例题,从而能举一反三。
具体做法:抓好阶段性测试,一方面检测学生上课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测试让学生知道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能得高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及增加上课认真听讲的动力。
3、加强学习: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积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各种讲座、交流或研讨会等,向专家与同行学习。认真参与每一次教研活动,多听课,多听好课,取长补短,并主动与指导教师进行指导交流。多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用压力给自己动力,多磨练,快成长。在信息技术上多下工夫,能够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
4、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5、做好教学反思:反思是我们不断进步的阶梯,在上完每一节课后要及时做好反思工作,想象这节课有哪些灵性迸发的地方,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认真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对每堂课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不足的重要过程。将在课上所遇到的问题和失误及时记录下来,从主观和客观上去寻找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前车之鉴。并且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忽然产生的灵感和好的教学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6、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有的放矢。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7、每学期至少读两本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勤写教学札记、读书笔记,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8、加强练习教师基本功:备课、说课、三字一画,通过系列的学习与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位“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四、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具体实施方案
1、20xx阶段的达成目标:三星级教师
(1)巧练课堂教学基本功,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地向前发展。
(2)继续加强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课堂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所向往的数学王国。。
(3)具有良好的教学反思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行为,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
(4)能理解教育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能正确把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动向,及时作出反应,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适应教育的变化。
2、20xx阶段的实施措施
(1)提升个人修养,做一名达标的教师。用人格魅力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去影响学生,在工作中“多做”、“多想”、“多听”。
(2)做一名业务上、教学上都过硬的教师,养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失败与成功注意积累,为自己打造一个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善于思考,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3)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探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并组织学生认真做好导学案。
(4)编好有较高质量的导学案,不断像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
[关键词]职业教育 改革 汽车维修 理实一体化
全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示范项目汽车维修、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一体化课程师资培训去年7月在杭州技师学院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建设》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提高一体化课程师资的水平,为今后汽车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施增强了动力,指明了方向。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及其特征
理实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其特征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也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这三个“合一”若能在在现在专业技术教学中完全切实的顺利实施,将对如今职业教育教学的质和量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也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转型的关键,深刻认识其内涵,让职教队伍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明确如今新教法的理念,逐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整体转型,提升职业教育成果的品质!
二、一体化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和决心
在进行汽车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和实施的决心至关重要,要有明确的方向,长远的眼光,要对学校实际情况做好合理的全方位的评估,切实做好自身各方面的“体检工作”。根据“体检”情况最好请专家“会诊”,最终拿出方案,该“吃药的吃药”,该“打针的打针”,安排好实施的步骤,并对实施的效果进行定期检验。在加强学校“软件”、“硬件”方面提高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积极加强与企业领导方面的沟通交流,搭建有利于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的一切有效平台。
三、完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硬件配套设施
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此种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要贴合实际尽快把一体化学习站建设提上日程或完善,根据技工院校专业规模,建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站,建立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一体化的学习情境,完成学习站的“企业文化”及“7S管理”等墙报的基本设施工作。
那么作为汽车维修技术专业,要想完成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建设学习工作站资源环境(作为课堂的实训场地要有足够的工位、车辆及相关车型的专用工具和车辆维修手册等必需的教学环境)等。当然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又要具有不同的设备和环境,同时在实训场地也要配备相应的“企业文化”等。
四、积极进行“双师型”和“三师型”师资软实力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所以要加强技工院校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制定骨干教师的选拔办法,根据学校专业规模选拔培养若干名骨干教师,通过学历层次提升、企业生产实践、技能竞赛、教学方法培训等方式加强培养,形成专业人才的生力军。制定“三师型”教师的选拔办法和培养计划,根据专业规模培养若干名“三师型”教师,尽快形成教师内训的内部指导团队。根据情况也可以聘请2-3名行业专家或技术能手,参与专业、理论实践教学及科研工作。要积极组织师生参加校内外各级技能竞赛,如中职全国大赛、人社部技能大赛、交通教职委大赛等重大赛事,通过技能竞赛及成果来对“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进行转化和巩固。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有一支技高一等、艺高一筹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打造出一批又一批的综合职业能力过硬的“艺术品”。
五、加强校企合作 扩大合作范围
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因素。作为学校和企业都应该积极思考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这个紧要关头,我们更应该多举办像专家咨询委员会、教育教学资料的制定研讨会、实践专家访谈会等,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根据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所提取的各专业在企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各专业课程建设的依据,结合地区区域发展特征,设计开发学习情境,并开发编制相应的工作页、网络资源等“学习资源包”。结合技工院校办学目标,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制度与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为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作为学校应对每份“订单”设置一定的淘汰率,使学生学有动力,增强竞争意识,也确保给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承担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建立横向联合体。在这两年我校开设的宝马、大众、标志等校企合作项目已经连续承担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多期,得到企业总部和企业员工的一致好评,即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也丰富了学校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经验。
总之,实践证明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技术教学中的实施,其效果显著,它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教师、学生的思维模式,使技工院校内涵得以提升,是当前职业院校迈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顺应中国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更好更快大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一、 教学目标
1.能力(技能)目标
合理规划硬盘分区;使用软件对硬盘分区与格式化的使用方法。
2.知识目标
了解硬盘的分区结构;掌握硬盘分区划分的一般原则和分区方法。
二、能力训练任务
教学情境: 新购买的公司办公室计算机是空白硬盘,需要进行分区格式化操作。
任务1:了解硬盘工作原理。
任务2:通过使用PQ和DISKGEN软件,学习对硬盘进行分区与格式化的操作方法。
三、课时分配
“硬盘的分区与格式化”项目课时安排为4课时(180分钟)。
四、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表1可以看出,给出学习情境,设定任务目标,在任务1中简要介绍分区和格式化概念后,进行模拟分区练习,掌握如何合理分区并及时总结归纳,再通过任务2进行软件演示―实战练习,通过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尽快掌握分区格式化方法。
与此同时,在任务2中还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完成PQ软件的练习后,通过自学DISKGEN软件的使用和优秀学生上台演示,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五、考核评价
根据下表进行分组和评分。分区格式化完成后截图,保存为jpg格式的图片使用“提交作业”功能上传至教师机,教师根据上传时间先后排序,排在前面的(所占比例为40%)评分100分,排在中间的(所占比例为40%)评分95分,排在最后的(所占比例为20%)评分90分。
通过提交截图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评价分级,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考核方式仅能衡量学生完成任务的效率,而无法反映学生完成的质量。
我跛出院子的时候,它跟着
我们走过菜园,走过田埂,向北,去外婆家
我跌倒在田沟里,它摇着尾巴
我伸手过去,它把我手上的血舔干净
他喝醉了酒,他说在北京有一个女人
比我好看。没有活路的时候,他们就去跳舞
他喜欢跳舞的女人
喜欢看她们的屁股摇来摇去
他说,她们会,声音好听。不像我一声不吭
还总是蒙着脸
我一声不吭地吃饭
喊“小巫,小巫”把一些肉块丢给它
它摇着尾巴,快乐地叫着
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
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
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我们走到了外婆屋后
才想起,她已经死去多年
(原载《诗刊》2014年第9期下半月刊)
余秀华出生于1976年,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余秀华从2009年开始写诗,有《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多首,被《诗刊》微信号后而被热烈转发,人们惊艳于她的天赋和诗歌的质朴滚烫、直击人心。2015年1月,出版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和《月光落在左手上》。2015年1月28日,当选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在能够读到的余秀华的诗歌里,《我养的狗,叫小巫》是我最喜欢的一首,也是我认为是她的代表作之一的一首。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诗人不幸的生活处境和不屈的顽强心理:诗人将疼痛的“惊涛骇浪”寓于不动声色的平静叙述之中,成功地表达了苦难人生的真实体验,能让读者扼腕长叹,悄然落泪。
全诗六小节,共18行。第一小节是诗歌叙事的引子,一个“跛”字,极其简洁地写出了诗人外在的生理特征:命运多舛,行走不便。“它跟着”,表明狗对主人的忠实。“我们走过菜园,走过田埂,向北,去外婆家”,诗人运用质朴的农村意象,既实写外出的目的,又为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向心灵的诗歌路径。“外婆”,是扎根在诗人内心的亲人,承载着被人疼爱的温馨美好记忆。第二小节直接写小狗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凄凉与慰藉:在自己跌倒受伤的不幸遭遇中,搀扶抚慰的竟然是一条相依为命的名叫“小巫”的狗,只有它忠实地陪伴“我”,照顾“我”,为“我”“舔干净”手上的血迹。“它摇着尾巴”,表现了狗的乖巧可爱,也写出了狗通人性。
第三、五小节是诗人对痛苦婚姻的回忆。面对一个残疾的女人,男人嫌弃她,在外边喝酒,跳舞,找女人;还“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嫌她不,不能满足自己欲望。总之就是糟践她,欺负她,不把她当人看。而“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我”是如此的关切和怜爱。“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表面上是说“他”不能使“我”屈服,实际上是表现“我”这个残疾弱女子面对苦难的命运和强势的暴虐的无所畏惧和习以为常,以此可见诗人内心的无比强大。
第四小节安插在第三、五小节之间,是诗人意识的自然流动,也彰显了狗对人的感恩。“一声不吭”,是对上一小节的承接与转换,“快乐地叫着”,是对小狗获得主人赏赐而满足的真实写照。可“他”呢?这样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小节,“他”在获取“我”肉体时不仅不满足,而且还毒打我。在这里,“小巫”的有情与“他”的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他”连一条狗都不如。
第六小节是诗歌的结尾部分,“我们走到了外婆屋后/才想起,她已经死去多年”,与开头相呼应。诗人想到外婆家找外婆倾诉人生的苦难和诸多不平之事,但“她已死去多年”,诗人连一个倾听的对象都没有,哪里还能寻求呵护和安慰?其孤独无助之感可想而知。“才想起”,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独具匠心,隐含着丰富的诗歌意蕴和语言张力。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简洁有力,在平静舒缓的叙述中展示人生的雨雪雷电。余秀华的诗歌大体都有这些特点,她的诗风日趋成熟,诗艺也非同一般。她根植于乡村的泥土和生活的底层,真实地抒写不幸人生的独特体验,视角向内,用自己的慧眼瞄准俗世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察世态炎凉。《诗刊》编辑刘年说:“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不管不顾的爱,刻骨铭心的痛,让她的文字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重量和力量。”
我曾经在给《人民文学》评年度奖的时候给刘年的组诗《虚构》写过颁奖词:“组诗《虚构》是真实之诗,也是寓言之诗。他的赞美与批判不仅关涉个体性的现实而且还关乎深层的命运感以及历史想象能力。他游走‘边地’的抒写拨现了‘地方性知识’在城市化时代的重要性。他诗歌的体温灼热滚烫,同时又冷静自持,可贵的是还持有疏离和提升的能力。这是一个朴素、厚道、可靠的写作者。他自我缩减的谦卑与敬畏的同时正是周边秘世界不断打开的过程。个体乌托邦意义上的精神吁求适度而又让人心怀渴念。”那次颁奖是在鲁迅文学院。颁奖结束时已是黄昏。我乘公交回家,而刘年则去赶着另一个酒局。期间,我们一句话也没说,像极了两个不相干的人。而最早接触刘年,还是在滇南的第28届青春诗会上。那时的刘年只是一个“编外”的参会者。我记得他穿着类似于职业摄影师的褪了色的蓝色马甲,背着一个仿军用的绿色双肩背包,或扛或端着一个大块头的摄像机。刘年话非常少,乍一看还以为是随行的挑夫或马夫。在青春诗会结束后,我看到了那张他坐在滇南山中隧道铁轨上的照片。我想起了那时的惊雷滚滚和瓢泼大雨,想到一行人在泥泞和风雨中艰难徒步。那么他们行走和写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次行走实际上最接近于诗歌的本质――过程如此艰难,且结局也充满了诸多的不可预见性。而诗歌带给我们的安慰就如隧道尽头忽隐忽现的亮光。我们有时候是飞蛾,愿意扑火。
刘年,本名刘代福。这一个“福”字的气息让我想到的是乡下漆黑门框上手写的粗黑大字,闻到的是呛人的劣质烟草背后的朴素而温暖的愿望。但是,为了这一“福”字你必须付出代价。我最初以为刘年是云南人,后来才知道他是湘西永顺人。是的,刘年的诗歌中有烈酒气和冷森森直挑命门的剑气。但这种烈气和剑气更多的是伤害自己。这种酒气和烈气在胸中搅拌、蒸腾后就激荡成了一条大江。它们澎湃的时候惊天动地,它们安静的时候让你黯然神伤。我一次次在刘年的诗歌中看到他在江边蹲坐或躺卧,或者小兽一般的低低吼叫。后来刘年来北京,我们的见面也大体是在会场和饭桌上。感觉刘年喝酒不如以前那么生猛了,也不怎么直接跟我叫板了。在海南的夜色中,刘年穿着衣服短裤头直接扑进了黑沉沉的大海。而一次在我老家唐山曹妃甸湿地,他从船上也是直接跳进了水里。扑腾的水浪和浑浊的漩涡在那个北方的下午一直在搅动……
雷平阳曾说刘年是中国最具有骑士精神的诗人,于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刘年在我这里就突然改头换面成了刘骑士。而我每次见面也都高声喊他――“刘骑士”。尽管是一句看起来有些搞笑的说辞,却在内里上抵达了一个诗人的精神内核。是骑士,当然要有骑士精神。这自然缺不了一匹快马和一柄长剑,腰间也少不了一个酒葫芦,“有必要,虚构一个我,写字的这个,皱纹太多 /在脸上,虚构一些笑容,在腰间,虚构一柄长剑 /因为现实太硬,剑,有必要虚构它削铁如泥”(《虚构》)。马用来闲荡远游,剑也并不是简单的武器而是成了骑士的一个象征之物。当转换为诗人,“刘骑士”的马和剑和酒在诗歌中不断出现叠加。与此同时,我也越来越看到一个渐渐疲累的刘年,人到中年而胸中块垒并未曾全部融化的刘年。
有时候诗人就是给自己贴上“寻人启事”的人。是的,这必然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刘骑士”――“有必要虚构一些纸,记录一些即将焚毁的事实 /然后虚构一些事实,祭奠那些诚实的化为灰烬的纸”。实际上这一文字化的“骑士”是维持了个体主体性的“一个人”真实存在空间的支撑点。尽管这一支撑最终在强大的现实面前也必然是虚无和瘫毁的。而在内里上而言,尤其是精神性强大的诗人与“苦行僧”是相互打开彼此共通的。而为了维持一种固有的根性,诗人又必然承担起挖掘人和汲水者甚至土拨鼠的角色,“时间和茂盛的言词不足以埋葬一切 /一定能找到破碎的瓷器,证明历史的骨头 /一定有土拨鼠在挖掘老栗树的根 /于是,我把这个静如坟墓的废墟,命名为繁华”。最终淘洗上来的只是碎片和骨殖以及断根,连同带上来的还有黑夜一样的虚无无着。那么诗人就不能不虚妄、反讽、悖论,在修辞学上也不期然地成了“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人,成了鲁迅笔下面对着坟墓和垂暮老人以及隐蔽在荆棘丛中小路上的夜行人。
刘年前一段时间也突然成了文坛关注的热点。
众所周知是他最早在网络上发现了湖北一个叫余秀华的诗人。在余秀华还不为人知的时候,在一次诗歌评选活动中,我是第一次集中阅读了余秀华的诗,我当时没有想到她是一个脑瘫者,而只是从诗人和诗歌的角度来衡量她的诗。在那一批参评的 70后和 80后的诗人当中,余秀华的诗是突出的。而当她成了中国文坛和文化界的一个事件,人们谈论更多的并不是她的诗歌,而是她的脑瘫、农妇和底层的身份。目下人们对余秀华或者谈论得过多,或者不屑一顾(尤其是在所谓的“专业诗人”圈内),但是真正细读余秀华诗歌的人倒是不多。撇开那些被媒体和标题党们滥用和夸大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搁置诗歌之外的余秀华,实际上余秀华很多的诗歌是安静的、祈愿式的。而她那些优秀的诗作则往往是带有着“赞美残缺世界”态度的,尽管有反讽和劝慰彼此纠结的成分,比如她在 2014年冬天写下的《赞美诗》――“这宁静的冬天 /阳光好的日子,会觉得还可以活很久 / 甚至可以活出喜悦 //黄昏在拉长,我喜欢这黄昏的时辰 / 喜欢一群麻雀儿无端落在屋脊上 /又旋转着飞开 //小小的翅膀扇动淡黄的光线 / 如同一个女人为了一个久远的事物 /的战栗 //经过了那么多灰心丧气的日子 /麻雀还在飞,我还在搬弄旧书 /玫瑰还有蕾 //一朵云如一辆邮车/好消息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 /仿佛低下头看了看我”。
余秀华来北京参加在人民大学举办的诗歌朗诵会的时候还专门给刘年提了一篮子鸡蛋。后来看到刘年,我就开他玩笑,“土鸡蛋吃了效果确实不一样啊,越来越精神和高大上了。”余秀华不仅送鸡蛋,而且还送诗给刘年,而这才是真正的诗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精神会心吧――“风吹四月,吹平原麦浪,麦芒响亮。/一个男子在麦地里走,山在远方 //灰房子,红房子,一个院子里曾晾晒他衣裳 /一个男子站在山腰上,风吹红他胸膛 //人间俱绿,形同哀伤 / 他的影子倒映在夕光上,海在远方 //他的呼吸轻,但天地有回声 /一棵野草也跟着摇晃 //他说:万物生 / 我也在其中”。
从诗歌编辑的角度来说,刘年是有眼光和判断力的。那么具体到刘年自身的诗歌,我们该谈论什么呢?
刘年的诗歌在空间上让我们迎面与城市和乡村同时相撞,他是典型的焦灼痛感式写作的样本。说句实在话,刘年通过对城市和乡村以及自然空间的精神性再造让我们发现了日常的熟悉的又莫名陌生的“现实”。任何人都不能回到过去也难以超越当下,而恰恰是被二者之间的瓶颈处卡在那里艰难地喘息。刘年就是如此,企图再次坐上粗糙破旧但是温暖的牛车回到多年前缓慢的黄昏是不可能了。与此同时,在非虚构写作和抒写现实的底层和草根诗人那里,恰恰相反,我却看到那么多的文学文本并没有提供给我们认识自我和社会现实的能见度。尽管我在美国人海斯勒的《寻路中国》《江城》那里也获得了一种认识中国的另外一个途径,但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海斯勒还是缺乏更为真切的本土性的清醒和自审。2012年 7月 21日,北京。那场 60余年不遇的罕见暴雨并未散去!那突如其来的暴雨甚至超出了我们对日常生活与庞大现实的想象极限。而在秩序、规则和限囿面前,我们却一次次无力地垂下右手。在我看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强大而难解的社会现实所相对的却是空前的难以置喙和无力。这可能会引起人们的不解。我们不是有那么多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的文学吗?是的,由这些文本我们会联想到那些震撼和噩梦般的现实,但是与现实相关的文学就一定是言之凿凿的事实呈现吗?面对“糟糕”的现实我们很容易因为不满而在不自觉中充当了愤青的角色――“我还记得八月中旬,临行前和朋友们坐在北京世贸天阶,谈论着中国现实的种种,一种空前的庸俗感,让我们倍感窒息”,“我厌恶那无处不在的中国现实,是因为它们机械地重复、毫无个性……它们一方面无序和喧闹,另一方面又连结成一个强大的秩序”(许知远)。而我想说的是我们对“现实”除了“厌恶”和“不满”之外是否还需要更多其他的声音(尤其是“异质”的声音)?中国的晚近时期的乡村史、命运史和波诡云谲的时代一起冲撞着微不足道的个体命运。一定程度上我们所缺少和应该坚持的正是一种“羞耻的诗学”,只有如此方能对抗虚荣、权力、浮躁和假相。面对愈益纷繁甚至陌生的中国现实,众多的阅读者和研究者显然并未从田野考察的角度和历史谱系学的方法关注普通人令人唏嘘感叹命运遭际背后更为复杂的根源、背景、动因、策略和文化意义。这大体印证了米沃什的“见证诗学”。
刘年的诗歌和生命体验直接对话,有痛感、真实、具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命运之诗”。当然,这种日常现实写作的热情也伴随着一定的局限。很多诗人没有注意到日常现实转换为诗歌现实的难度,与此同时诗歌过于明显的题材化、伦理化、道德化和新闻化也使得诗歌的思想深度、想象力和提升能力受到挑战。这一现实景观不是建立于个体主体性和独特感受力基础之上的“灵魂的激荡”,而是沦为了“记录表皮疼痛的日记”。很多诗人写作现实的时候缺乏必要的转换、过滤、变形和提升的能力。大多当下的各种诗人大抵忘记了日常现实和诗歌“现实感”之间的差别。刘年曾在说到诗人趣味的时候简略地提到诗歌的写作和发生,他做了一个假想性的例子倒是很有意思,“诗人在写不出诗的时候,应当坐七个小时的汽车,再转三个小时的手扶拖拉机,去乡下找一个煮得一手好鱼的朋友。”这也许就是重新发现自我和生活的过程,也大体印证了写作与生活、经历的关系。或者说对于当下很多的诗人而言,他们每天都在看似抒写“现实”,但实际上他们太缺乏语言、修辞和想象力的“现实感”了。米沃什对二十世纪的诗人就批评过他们缺乏这种“真实感”,而这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那些话却仍然有效。所以,文学没有进化论,有的只是老调重弹却时时凑效。而刘年恰恰通过多年的行走、田野践行和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重新发现了自我和现实。刘年曾在随笔中主张文人应该站在弱者的一方,实际上写作者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就是弱者。也许,精神性的自我可以聊以慰藉滚滚尘埃中的苦痛。而刘年也曾一度在伦理化的怨愤和批判中来面对城市化的生活,但是经过调整他的视角和态度已经具有了很大的包容性。是的,诗歌没有容留性就很容易成为自我沉溺的“纯诗”或大张旗鼓的日常化的仿写和吆喝过市的低廉道德的贩卖者。我们必须承认文学的力量不在于像流行的“非虚构写作”一样只是提供了泪水、苦难、伤痛的伦理学的印记,而是更为重要地为每一个人重新审视自己以及看似熟悉的“现实”提供一次陌生的发现性机会。
刘年的诗歌是不乏戏剧性的。当年的艾略特曾将诗人的声音分为三种,而无论是自我的独语,广场上的高声宣讲还是戏剧性的声音都构成了诗人众多声部中的重要所在。而就刘年而言,这种戏剧性的诗歌和声部呈现的不仅是“命运之诗”而且也是关涉现实与生存甚至整体性时代的“寓言之诗”。因为你仍然可以在诗歌中自言自语,但是更多的诗人抬高了声调以便向身边的人、大街上的人、车站里的人说些什么――尽管这些话在大众和旁观者那里的作用远不如黑夜里一根针掉落水泥地上的倏忽之音。刘年甚至也成了面孔略黑而赤红的“讲故事”的人,那些故事迷离倘恍又冷彻刺骨。甚至刘年诗歌中的叙事性和戏剧化的元素一度压制了抒情性的空间,密度和紧张感以及撕裂程度前所未有。实际上这种写作并不是个案,但是一定要提请注意的诗歌的方式与小说和非虚构之间的本质区别,反之很容易成为“叙事”的替代品或衍生物。这种戏剧性既来自于刘年自身的诗歌调性和话语方式,也来自于日常生活自身的吊诡怪诞和难解,“有一次,父亲说,他最大的梦想是去周围的县市去转一转。我说这个太容易了,等买了车之后,我们一家就去转。下一次回来,我才知道自己失去了一次多么宝贵的机会。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在生与死之间。”(《远》)这既是个人的现实,又是乡村的现实,也是更为中国化的当下现实。而由此生发出来的“戏剧性”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是悲剧,那么沉浸在悲剧性体验的人们该如何表达内心的苦痛以及更为重要的具有普世性的声音?比如刘年有这样的诗句“剥开一个橘子,酸涩是故乡的本质”(《火塘》),“旧居,是方言 / 坟墓的意思”(《旧居》),“布满血丝的泪眼,是一生都逃不出的故乡”(《游腊姑梯田,兼怀远人》)。据此,刘年也成了一个“病人”以及“故地”的“陌生人”,“画张自画像,像重症肝炎病人一样 / 让自己散发着黄金般的光芒”(《黄金时代》)。故乡是黑暗的充满了病痛甚至死亡不祥气息的所在,“故乡,是堂屋正中央 / 那一具漆黑的父亲的棺材”(《故乡》)。这既是个体的命运遭际和家族命运,也是整体性意义上的乡村寓言和精神症候史。如果说这一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叙事对于文学史和中国社会史以及后来人还有意义的话,那就是多年之后的读者在那些发黄的书页间以及电子搜索引擎上看到的一个关键词――苦痛。
而对于刘年来说,这种自嘲就是自审。我曾在很多文章中批评过新世纪以来诗人和写作者们过去强烈的伦理化判断。而我最终发现自己竟然也是其中的一员。那么,我对自己的反思也是对当下写作现实体验的诗人追问的是――这是否意味着诗歌要去接受“悲观主义、讽刺、苦涩、怀疑的训练”?
说到命运之诗,似乎也多少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话题,因为这关乎每一个写作者的本源性命题,只不过在特殊的历史和现实节点上这一命运更多是带上了集体性的沉暗面影。而从新世纪以来一种“寓言之诗”正在发生。
这一寓言化的写作所对应的正是吊诡怪诞的现实生活,而生活以及生活背后的情感、文化和道德机制的真实性已经超出了我们理解力和想象力的极限。也就是说这些诗歌相应地显得不太真实起来,但是在诗学和社会学的双重层面这一“寓言之诗”却又恰恰是可靠和有效的。如果你读读刘年的诗歌和随笔等文字,你会发现一些场景、细节以及围绕其上的象征性和精神氛围介于真实和须有之间,恍如昨梦却又真实发生。
既然是骑士,就得要去“远方”。
刘年这家伙看起来木讷、朴实,但是内心里有一个浪漫的柔软的湖,只不过他随时将烈酒投掷进去,随时也可以燃烧起来。这是一个明知没有远方也要去涉险的执拗的湘西人。这是一个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但仍然怀有愿景和碎梦的家伙(比如他在一首关于洱海和诗人朋友的诗中将自己称为“段誉”)。
刘年的诗歌有很多惯用的祈愿和祈使句式,“我想……”在他的诗歌中频繁出现。这就是所谓的“现实白日梦”吧!刘年的这一祈愿总会让我想到当年海子的那句“我想有一所房子”中最关键的那个词“想”。而这正是现实与主观愿景和灵魂世界之间巨大的不对等性,其结果必然是沉暗莫名荆棘丛生的“精神无地”之所。如果你偏要再给这个时代的诗人带上花环,它也必然是荆棘编织而成。在此,《青海湖边的木屋》《虚构》《遥远的竹林》等就只能是个人虚幻的乌托邦了。而这可能就是诗人的终极责任或归宿吧!
这是在实有和幻想的背包中放置了命运信札的人。有一次同行外出,刘年竟然背着一个超乎想象的巨大背包,甚至这只包比刘年的个子还高。他似乎真的要决意远行了,可是不久他又出现在北京东三环的某个人声鼎沸的酒桌上。
刘年参加青春诗会出版的诗集就命名为《远》。正如他自己所说――远方的远,远去的远,远不可及的远。这个拆迁法则下的时代空间正在被空前同一化,屏幕化的阅读方式取代了行走的能力,真正的远方似乎已经不再存在――所以“远方的远”不可能。那么“远去的远”作为过去时态和历史就只能是作为一种记忆和追怀了。而“远不可及的远”所对应的正是当下无诗意的生活和存在状态,这产生的就必然是无望、虚妄和撕裂以及尴尬的体验和想象。而这三个虚无维度的“远”进入到刘年的精神世界和诗歌文本当中的时候,你面对的必然是粗粝、柔软、狂醉、木然、不甘、绝望的混杂相聚。既然“远”已经不现实,那么刘年就只能近乎决绝式的将自己置放在人群、闹市、客栈和异地、逆旅之中。他时时回顾寻找自己的马匹和利刃,他也不得不一次次用烈酒去暂时麻醉自己,在雾霾的城市里面对已然逝去的乡村的黄昏,面对彷徨于无地的精神乡愁和一个浪子的回头无岸。
值得注意的是刘年也有一些“轻体量”的诗(比如《青龙峡的夜》《恒河》《辛卯中秋》)、三四行左右的断章体以及相当数量的十行之内的双行体诗(如《游大昭寺》《老花铺》《梅里雪山》《在可汗宫酒店的阳台上》《深秋的睡莲》《黄金时代》《随想录》《冈拉梅朵客栈》《草山的星空》《临水塘小镇》《水滴》《萨荣的月亮》《藏香》《从碧色寨到芷村》《湘西土匪》《野鹿河》《游腊姑梯田,兼怀远人》《隐居》《胡家村记事》《语滴》《油菜芽》《子夜书》等等)。我之所以罗列这些诗更多是想提醒刘年自己多想想,而刘年的意见是还将继续写所谓的双行体。那就写着瞧吧!刘年的这些诗大多形制短小,抒情自我化较为明显,诗思也是碎片在寒夜的一闪而逝。但是,我认为“轻”应该是一根断枝落在母亲的白发上或者舌头接触到茫茫雪夜时的感受(比如《哀牢山》这样的诗),而不是一根羽毛落在雪地上。前者细小但是有精神势能,而后者则会使人产生精神的盲视而其影响约略为无。但是,还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十行之内短小的双行体长时间写下去的话会“打滑”的――无论是从写作惯性、结构、形制到抒情方式都会因为太过于熟练而缺乏生成性、陌生感以及滞涩摩擦感。
关键词: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翻译对比 评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是美国现代诗坛上拥有最广泛读者的诗人,也是美国人民最喜爱并引以为自豪的少数几位美国诗人之一,其诗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清新,但朴实中透出哲理,自然中充满睿智,字里行间时常流露出诗人特有的诙谐与幽默,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许曦明,2005)主要代表作有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Birches,Nothing Gold Can Stay,Neither out Far Nor in Deep等。(刘保安,2003)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是罗伯特・弗罗斯特最闻名的诗作之一。原诗全文如下: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Whose woods ther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这首诗以简单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平淡的画面。旅途中的诗人在雪夜中赶来,来到乡间一片被冰雪覆盖的树林边。如此美丽幽静的树林让他流连忘返,并感到了森林深处那神秘诱惑的魅力,诗人不禁驻步于树林边陷入沉思。自然是如此的舒适和静谧,使诗人渴望与这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树林的深远神秘又使诗人渴望彼岸世界。但小马无法理解如此荒凉之所主人为何止步不前,它摇了下铃铛将诗人拉回现实世界,路途的前方还有“诺言”需要履行,诗人决定继续赶路。
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曾被多位名家翻译成中文。许多不同的译本都被人们所传诵。本文将对余光中、秦秀白、江枫的三篇译文进行对比评析,通过对比和比较探讨三者之间的异同。
余、秦、江三位译者都能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思想脉路,完整地再现了原诗的思想内容,但在具体的细节处理上,各家又表现了不同的特点。
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歌亦然。诗歌的题目可以说是一首诗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读者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喜爱程度。因此,译者在翻译诗名时可以说是字字斟酌,苦苦推敲,只求能将原诗的精髓完整地呈现于所译诗的题目上。余光中将原诗题目翻译为“雪夜林畔小驻”,与原语几乎等同。“畔”字给读者带来清新诗意,而“小驻”也揭示了诗中主人公所进行的活动。秦秀白译为“雪夜林边停”,相对于余光中的“小驻”,“停”字给读者带来一种嘎然而止的突兀感,因为“停”的动作比“驻”更具有瞬时性,在时间的表达上与诗中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有些不符。这样的题目呈现给读者的就只能是一幅静止的画面,而不是一个立体的场景。江枫将题目译为“雪夜林边”,第一时间向读者交代了时间和地点。雪夜,林边,读者接收到的信息有“在哪里”,“什么时候”,却没有“做什么”,这正是该译本的妙处所在。译者大胆地将“stopping”隐而不译,让读者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通过获得的时间、地点、景物、色彩等信息在脑海中描绘出这首诗的场景后,急切地想知道在雪夜林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往下阅读,从而增加了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
诗歌的第一节写到诗人在雪夜来到林边,呈现在面前的是一个单纯的原始的自然。在这里,人的心灵达到净化,物我两忘,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面对这超脱尘世的宁静所在,诗人想到了林子的主人及其居住的村镇。在这里,雪夜幽林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界或诗人的最后归宿地。林子的主人与村镇象征着现实世界。诗人从现实世界中来,欲寻觅一种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皈依,却又无法割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诗人内心深处充满了矛盾,选择的困惑与两难已见端倪。(汪承萍,2003)在翻译“Whose woods there are I think I know.”这句时,余用了“想来我认识这座森林,”相较于秦、江二人,余的表达虽较符合中文表达的语序,但却忽落了树林归属性的传达,有可能使读者忽略树林主人这一重要的象征意义。虽然余在第二句提及“林主”,但突出的力度较弱。对于“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这句,秦秀白译为“安能料到我来此”,似乎“安能料到”的语气稍显偏重,在原诗中“though”所带出的也只是轻微的转折。最后一句“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中的“watch”一词,余译为“看”,略显直白,不如秦和江的“赏观”和“观赏”来得有文采,有意境。
二、三两节是这首诗的深入。正当诗人为幽林所诱惑,渐入忘我境界,意欲投身于怀抱而永不归返时,小马却及时地进行了提醒:天寒地冻,黑夜茫茫,既没有温暖的农舍,也没有可口的食物,怎么能够在这里驻足?(汪承萍,2003)在翻译“queer”这个词时,余用了“惊讶”,秦用了“疑情”,而江用了“奇怪”。相较之下,“奇怪”用得较为恰当,因为接下来的几句诗解释了小马觉得奇怪的原因,整个逻辑承接起来也较为通顺。接下来的三句诗,三位译者都没有完全按照原诗的顺序翻译。余调换了第三、四句,秦将第二句传递出的一半信息放到了第三句,而江则将第二句与第四句调换了位置。译者在翻译中改变句式和语序,其实是一种灵活的处理,都是从翻译的整体效果出发,为的是译出更易让目的语读者接受的作品。虽然余、秦、白翻译第二节时在句式、语序上都作了改动,但这并不影响诗歌深层意义的传达,而且给译者的审美情绪、艺术修养及翻译观充分表现的余地。
在翻译第三节中的“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时,余、秦分别译为“问我这地方该不该停”和“欲告主人迷路径”,实际上就是把“小马”的困惑明说出来,与原诗意思贴切,也易于读者接受。而江译为“问是否有什么差错出现,”直译了原文,但意思却没有完全传达出来,其中的“出现”二字也似乎显得多余了。
诗的第四节是关键所在。林子虽然优美可爱,幽暗深远,“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这说明诗人经过灵魂深入的激烈冲突,终于意识到,尽管雪夜幽林令人留连,但现在还不是驻足的时候,还有许多承诺必须兑现,还有一段人生必须履行。不能只凭感情和悟性用事。所以诗人最后无奈反复咏叹“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诗人灵魂深处的矛盾毕显无遗。秦将“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译为“信守诺言难久停”,传达出了诗人想留却不能留,眷恋不舍的心情。江译为“但是我有约定的事要完成”,把这个“约定”具体到了一、两件事上,也稍显口语化了。在对最后两句的翻译上,余强调了诗人对“安眠”的渴望,而江把侧重点放在了“赶路”上,各自带来耐人寻味的不同效果。秦打破原诗格局,将重复的两句诗译为“找店尚早需赶路,投宿之前再远行。”增加了“找店”,“投宿”这些信息,避免了重复。在这里灵活的处理和与原诗相同的重复,哪一种手法更为得当?值得读者去细细品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余、秦、江三译,尽管在细节处理上有所不同,但在意象表达、象征意义、格律形式等方面有着与原诗相近的呈现,达到了令不懂原文的中国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原诗中所刻画的意境,并感受到诗人高超的情景交融处理手法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苗. 弗洛斯特《雪夜林边驻马》文体赏析[J]. 安徽文学,2006,(9).
[2] 刘保安. 论弗罗斯特的自然诗[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
[3] 刘研莉.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 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林边驻足》文本解读[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3,(8).
摘 要:陶渊明与孟浩然是中国古代比较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的诗分别代表了诗歌的两种发展方向:田园诗和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他们诗歌的相似和相异处进行分析,力图解释出陶孟诗歌的特点。
关键词:山水诗;田园诗;相似;相异
自从南北朝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以来,中国的诗坛上又多了一种新题材和新的诗歌动向,并一直延续下来。其中以陶渊明和孟浩然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将山水田园诗演绎的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分析山水田园诗自然要以他们为范例。这样才更见得条理清晰,使人信服。
陶诗的题材主要有五大类:田园诗,咏怀诗,行役诗,赠答诗,咏史诗。但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田园诗。可以说,陶渊明整整开创了一个诗歌流派,他对田园的热爱是非同一般的。孟浩然也是一位隐逸诗人,他偏爱山水田园,写下了很多清新风格的华丽诗篇。
一、陶孟之同
同样是怀才不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只向往于山清水秀田园中,同样是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怀有崇高的人生期许,并有着深深的济世情怀。也同样都写出了千古流传的华丽诗篇,为后世所垂范,同样的风格却是清新秀美,一泄千里,风光无限。
陶渊明的田园诗大都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生活的简朴表现出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饮酒,或登高,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①也正是由于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豪迈情志,他才得以遨游天地之间,探寻没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怀。无论如何,离开田园的陶渊明是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真正的隐士的。于是,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强调:“闲静少言,不幕虚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屡仕屡隐之后,陶渊明终于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归隐田园,忘却故我,努力创造适合己居的山水田园生活。在那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中,他开头便发问:“田园将芜胡不归,即自以心为行役,奚惆怅而独悲?”归隐对他来说是一种心灵的解脱,是一种彻底的释放,有一种历经千山万水找到家园后的归属感,安定感。
孟浩然也是同样,他在早年曾有入仕的愿望。他发愤功名,他勤奋读书,但是最后却没有换来他想象中的荣耀和地位。他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诗是赠给张说的(一说张九龄),“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把希望通过张说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现的很迫切,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故诗写得境界宏阔,气势壮大,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孟浩然秉性孤高,不愿折腰屈从。当他求仕无门,就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于是,走向山水,寄情于自然之间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他写下了《宿建德江》《过故人庄》《耶溪泛舟》等优秀诗篇。可以说,孟浩然的这种性情正造就了他在山水田园诗中的游刃有余,造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不同凡响,让他在山水间充分体味到了难以言说的自由与欢乐。陶渊明大概是受了当时社会习气或者文坛风气的影响,他的诗风一直都是平稳畅达,清新自然,朴实无华。那首《归田园居》中“少无适俗运,性本爱丘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的明白如话,让人一目了然,那种平民生活的图景跃然纸上。不用多想,即能看出作者闲适自安的心境,诚无愧为田园诗的楷模。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也是如此,“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同样的明白如口语,生动活泼地展现了一副农家乐,那种清新的笔法跟陶渊明如出一辙,似乎是有意模仿吧!这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他们的诗风关于田园的描写就是如此的相似。甚至连那首脍炙人口的《春晓》,也透漏着些许陶诗的风格和烙印。诗人自身境遇的相仿本来也可能引起他们诗风取向的相同吧?在我看来,这只是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拥有高洁的人格,坦荡的品性,智慧的心灵和不屈于世俗的特立独行。于是,成就了他们的生前身后名。
二、同中之异
虽然陶孟诗是如此的相似,但是不怀疑他们也有相异的之处。先从题材说起。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②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诗属于田园诗,而孟浩然的绝大部分诗应该归于山水诗,这也是两种不同的诗歌描摹对象。陶渊明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是一种开创。他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韵味,发现对他来说有重要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由此,我们读到了日间劳作的场景,“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我们仿佛切身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深深地为陶渊明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的诗风所打动。
其二,孟浩然较之陶渊明,对山水的刻画更多,更精。如他的《耶溪泛舟》:“落景馀清辉,清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这四句清新自然,一副落日的美景立现眼前。孟浩然对山水情有独钟,他所向往的也正是这种泛游于山水间的旅居生活。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华子冈》:“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稀。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两首诗都写得大气自然,感人至深。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省静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将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地表现了出来。③他的语言是省静的,但比陶渊明的朴实更显得空灵透脱,自有一种不输陶诗的风范。他的语言似乎更加优美,更加清晰,更加灵动,更加秀逸,深深地吻合了山水那种灵秀通透的美感。
其三,我们了解陶渊明,还可以看出,除了诗的题材和手法并不一致外,诗风也是不尽相同的。陶渊明的语言通常是平静的,但那是具有高密度的平静。平静的内部,复杂而浓厚,并在激烈碰撞冲突。就像深渊之水,表面沉睡在一片令人静穆的碧色之中,可在它的底下,几股相互矛盾冲突的潜流在撞击着,争斗着,它们的力量的平衡产生了表面的沉静。④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陶诗比孟诗更深沉,更老练。孟浩然显得比较率直,比较豪爽,虽然他也有不平,但他更达观、更能释然。
要之,两人的诗风有相近,也有相异。我们在研读他们作品时更多的是一种享受,是对山水田园的敬畏,也是对自然人生的热忱与殷切的盼望。虽然诗风有别,但是诗意确是如此的相近。特别是两位诗人驾驭语言的技巧,更是炉火纯青,妙手天成,这尤其值得我们探讨与思考。(作者单位:喀什师范学院)
注释:
①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教出版社,63页。
②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教出版社,63页。
③ 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高教出版社,320页。
④ 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章培恒等译,185页。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教出版社,第二版。
[2] 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3] 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高教出版社。
关键词: 《五山堂诗话》 性灵 伪体 袁枚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1)04- 57-62
日本诗话作为中国诗话域外繁衍的一大支脉,是在中国诗话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对于开拓我国古代文学的域外追踪研究和汉字文化圈内比较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文化价值。近年来,它在东亚各国日益成为学术热点。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多偏重于宏观研究,整体考察其特点、价值,微观个案研究相对而言亟待充实。日本诗话中有众多论述中国诗歌的精彩之作,它们就诗史、诗体、诗作、诗论等方面均有详细论述。其中江户时代诗人菊池桐孙所撰《五山堂诗话》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诗话。
菊池桐孙(1772-1855) 关于菊池桐孙的生卒年有异说。可参[日]松下忠著《江户时代的诗风诗论》(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第553页),第三章第十二节“菊池五山”辩之甚详。,字无弦,称左大夫,号五山,别号娱庵、小钓舍等,是江户时代性灵派诗人。著有《五山堂诗话》、《五山堂诗存》、《水东竹枝》等。《五山堂诗话》(以下简称《诗话》)系汉文撰写。在诗歌主张上,崇尚性灵,排斥生僻;诗歌宗尚上,主张唐宋兼师,排斥伪诗。这既是对当时诗坛弊习的纠偏,对山本北山等反古文辞派观点之鼓扬;也根源于对中国古典诗学之受容。剖析《五山堂诗话》的诗学主张,梳理其与中国诗人诗论的渊源影响关系,无疑对当今的古诗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一 诗学主张:倡导性灵 排斥生僻
日本江户时期的诗坛,自享保时代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学复古思潮的影响,荻生徂徕(1666-1728)开创古文辞派,主张学习七子、倡唐明诗风。近至天明、宽政年间,山本北山(1753-1812)、市河宽斋(1749-1820)等人兴起,以清除萱园拟古复古之风为己任,尖锐地批评徂徕“不知诗道”,强调作诗言志,提倡“清新”诗论。自此,海内诗风靡然一变。菊池五山正是活跃于文化、文政时代的又一位倡导清新性灵的诗人,他所形成的性灵诗说既是当时众师友相互影响的成果,也与来自海西彼岸的清代诗人袁枚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菊池曾师从于两位反古文辞派的中心人物:市河宽斋、山本北山。市河宽斋论诗主袁枚性灵说,他曾校刻过《随园诗抄》、《随园诗话抄》,著有《全唐诗逸》、《谈唐诗选》等。宽斋为首的江湖诗社尊性灵一派,在当时诗坛影响甚巨。1902年,重野成斋为岸上操(质轩)编纂的《明治二百五十家绝句》作序,谈到明治维新前后的汉诗风时说:“往时萱园之诗,风靡一世,其弊陷肤廓,五山、诗佛之徒,换以清新奇警,犹公安、竟陵于李、王。”[1]21《五山堂诗话》还记载市河宽斋赠诗云:“世人久被法华转,后辈谁教俗骨清。薄幸杜郎年未老,衰残白傅目几盲。张军今已属君手,肯许成他竖子名。”[2]29可见,面对当时的古文辞派末流之弊,宽斋对其弟子扫清诗坛“俗骨”的期许颇高,而五山虽自谦 “不敢当”,但口气间正以诗坛“清俗”之“杜郎” 按,菊池五山曾有“扬州小杜”之号,关于此号之由来,可参考《五山堂诗话》卷一:“余名节不检,尝在伊势题一酒楼云:‘……薄幸自知如小杜,直将此际做扬州’。滕粲堂遂镌‘扬州小杜’印见贻。”(第29-30页) 自任。同时,菊池五山对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山本北山也十分敬重,以之为师。北山著有《作诗志彀》、《孝经楼诗话》等,他在后书中专设《清新》一章,提出“得唐之真,在于清新”的主张,强调诗人应该创作“真诗”、“真性之诗”,反对摹拟复古。
但菊池氏与北山清新诗风的主张深受袁宏道影响不同,他在性灵诗观的形成上更多的是受袁枚的影响。袁枚《随园诗话》自舶至日本后即迅速风靡诗坛,“诗家宝重,不啻拱璧” 市河宽斋在《随园诗钞凡例》就袁枚的流行状况指出:“《随园诗话》行于此邦几二十年,诗家宝重,不啻拱璧。”载长泽规矩也,《和刻本汉诗集成》(补篇第4辑),日本:汲古书院,1987年版,第192页。 ,“一时讽诵,靡然成风”[日]田能村竹田《竹田庄诗话》言道:"近辇下子弟竞尚《随园诗话》,一时讽诵,靡然成风,书肆价直为之顿贵,至抄每卷中全篇收载者而刊布焉。"载蔡镇楚《域外诗话珍本丛刊》(第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491页。 。菊池《五山堂诗话》正是仿《随园诗话》之体制而撰,分条编次,或述评或记事,或采录诗歌。他的性灵诗观正是在中日诗论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首先,五山论诗以性灵、性情为首要因素。他说:“诗者,情所由发,苟无所兴,则一月可不作,境致一到,则一日累几篇,亦不为多。若必以诗为课,则夭阏性灵,桎梏才情。”[2]225五山主张诗歌之作必由“情”的自由发抒,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以诗为课”,是对“性灵”“才情”的扼窒。“性灵”实分为性情、灵机两方面,重视天分灵机也是菊池性灵说的重要内涵。他认为“五言对仗极有佳者,天机一到,固不待椎凿而定”[2]60。这与袁枚“诗文之道,全关天分”[3]488、“诗不成于人,而成于其人之天”[4]494的主张十分相近。
菊池本身虽然并没有对性灵观作过系统的论述,但其评论诗歌时往往称颂性情之作。其云:“袁子才不喜黄山谷,而喜杨诚斋,与余天性若有暗合,……盖黄诗奥峭耳,苦艰涩。杨诗尖新,易入心脾故也。”[2]52对以抒写性灵、清新自然著称的杨万里诗五山极为赏识,而对有伤性情、以艰涩著闻的黄诗则颇为嫌恶。又如其论大诗佛诗“能于淡处著力”,因而能自树一帜;称朝川鼎诗作佳在“淡雅”;论国府碧“诗才高迈,绝近诚斋”。
五山针对当时诗坛“轻近体截句而重长句累韵”的现象,提出雄作大篇“只须学力”,但是诗歌妙处却不在此,“弦外有音,味外有味”[2]28-29,方称诗中三昧。菊池欣赏七绝,他认为律诗不如七绝感人,以二者分别比作“雅颂”、“国风”,谓“雅颂不如国风之感人之深”也,因为七绝一体“优游不迫,委婉有余,性情之微,寄托之妙,外此而无可摅者”[2] 236-237。以“弦外音”、“味外味”论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的影响。而菊池对诗歌的篇幅、体裁的独特见解正是建立在对性情、神韵而非后天的学问的强调基础之上。
其次,菊池与袁枚一样标举性情之作,实质在于诗写真情实感,须发自胸臆,贵在真挚自然,绝非杜撰做作。对于那些并非出于真情的应酬、虚套之作如寿诗、哭诗,他给予严厉批评:“博求寿诗,此弊今犹不已。庸人俗子以是为孝,不知累粪堆瓦,原自不堪侑爵。纵令有佳作,不过祝嘏浮辞耳。”[2] 57“寿诗犹可恕也,又有募哭诗者。夫七情中,哀重于喜。……今取其重者,求之行路人,不通之甚!”[2] 57寿诗与哭诗如果是真情表露,当然无可厚非,菊池氏所批评的是那些情不由衷的应景之作。菊池氏进而认为作诗时铺叙的事、情都不应失实。如诗话卷一引述服子迁对岛归德仿杜甫作《秋兴》八首时,引宋林贞讥郑少谷语“时非天宝,官非拾遗,徒托于悲哀激越之音,可谓无病而呻”作为讥刺[2]51。又如卷六批评当日诗坛铺叙失实之病,“年齿方奢,而动有衰颓之语,不出,而便发倦游之叹,四面无山,强称青岑,一时有雨,犹说夕阳”[2]239菊池认为此类滥用之语,是“自陷于欺罔矣”。有趣的是,袁枚亦曾批判那些“日之所未瞻,身之所未到”之类缺乏实感的假诗赝作,他认为即便为之,也不过“如茅檐曝背,高话金銮”。
又次,五山对剽窃摹拟、填塞典故等妨碍性灵的诗作批判不遗余力。诗话卷二引述祗园南海所作痛击剽窃的游戏之文,认为“其言虽涉谐谑,其诮世亦深矣”[2]81。又如,他认为“诗中填塞故事,最为下乘”,反对滥用典故,痛斥正德、享保之际信奉明七子的萱园之徒,“舍草玄、题凤、投辖、下榻、德星、剑气等字,而不能成诗”,所作“痴重庸腐”,全失“俊逸之气”[2]240。与五山同为宽斋门下“双璧”的大诗佛曾在《随园诗话序》中描述他们共同倡导的清新性灵诗风,云:“我辈创立帜于清新性灵之真诗坛,伪诗城垒不攻而降,不战而破,……所谓清新性灵者,吐自己之胸怀,不尝古人之糟粕是也。此之谓真诗,所谓专主于活,不参死句是也。”[5]244
最后,五山在倡导性灵的同时,也对性灵派的弊病有所批判与修正。他反对“捏造字面”、“用生字”,主张“以意胜,不以字胜”。如其批判六如,谓“诗用生字者,六如之癖也,其人淹博该通,虽不无凿据,然亦古人所无。古人以意胜,不以字胜。”[2]65六如是指释慈周(1737-1801)释慈周撰有《葛原诗话》八卷。其论诗宗宋,好用新语奇僻之字,故引来不少批评者。如[日]林瑜《梧窗诗话》说:“近人好奇字,盖六如老衲为之张本。是学宋诗者之弊病也。”(载蔡镇楚《域外诗话珍本丛刊》第7册,第487页。),其论诗宗宋,好用新语奇僻之字。五山认为“诗虽嫌陈腐,亦无妄自捏造字面之理,韩文杜诗无一字没来历,古人郑重乃如此,……且所谓新变者,一换意思极令斩新之谓。其胜人处,不必在用生字也。”[2]64-65五山一方面排斥“陈腐”,另一方面,也反对“捏造字面”,并以杜韩为例,力说“来历”的重要,认为诗之“新变”在意不在字。他曾尖锐地指摘当时诗坛七病,其中第二、第七病分别是:“略古喜新,自炫其奇”“捃险摭僻”,“毫无意致”;“鄙情俚语,率易成篇,满口咳唾。”[2]133喜好新奇、摭拾险僻、鄙俚情语是性灵派容易导致的流弊。五山不喜略古喜新的“奇”,他认为真正的“怪奇”应出于“不得已”,并引东坡“凡人文字,当务使平和至足之余,溢为怪奇,盖出于不得已也”[2]65之语为证。要之,五山的性灵诗论并非单一层面的诗论,他在倡导性灵诗风的同时也十分注意过求生新所产生的流弊:生、僻。
二 诗歌宗尚:唐宋兼雄 排击伪体
菊池五山性灵诗观反映在诗歌宗尚上有两个特点:排斥伪体;唐宋兼师。在中国诗论史上,唐宋诗之争是由来已久的热点问题,自南宋张戒、严羽,到元代方回、明前后七子、公安三袁,直至清代各诗歌流派等等,尊唐、宗宋及唐宋诗的各自价值一直是争论焦点。同样,在海东彼岸,它也成为诗话议论的重要内容。江户时代中后期有关唐宋诗之争的讨论比比皆是,并经历了从“尊唐”到“尊宋”的转变。以荻生徂徕为首的古文辞派崇尚唐明诗,对宋诗竭力诋毁。反古文辞派兴起,北山、宽斋等高举宋诗徽帜,但亦非反对唐诗。五山继承了反古文辞派的观点,主张唐宋兼师,反对古文辞派的伪唐诗,同时对鼓吹宋诗所致的伪宋诗之弊有所反思。
首先,排击伪体。菊池五山对伪诗深恶痛绝。
人或谓余曰:陆秀夫当祥兴乱离之日,负幼主播越海滨,犹日书《大学章句》以劝讲,近迂而愚矣。方今明七子之徒弃甲崩角,余喘无几,而老生宿儒犹有抱济南《诗选》、《绝句解》以教子弟者,得无非诗中陆秀夫乎?余曰:然。唯秀夫虽迂,犹知奉正统,七子非伪僭乎?[2]41-42
济南《诗选》指旧题李攀龙的《唐诗选》;《绝句解》是荻生徂徕、服部南郭等编选作为青年示范的诗集。针对当时有人将师法明七子的古文辞派末流顽固不化,比作南宋末负帝投海的名臣陆秀夫食古不化的迂愚行径,菊池大不以为然,认为与陆秀夫“奉正统”行为相比,七子之徒只能算伪僭之举罢了。因而,菊池对排斥伪唐诗不遗余力的山本北山的功绩赞颂不已,称其“云雾一扫,荡涤殆尽,都鄙才子,翕然知响宋诗,其功伟矣”。然而伪唐诗虽被扫除,却又生出“伪宋诗”来:“余谓先生曰:伪唐诗已尘矣,更有伪宋诗,可谓又生一秦也,何如?……谁居瘳之者,必当有任。”[2]28-29自北山标举宋诗后,当时诗坛则又倾于另一极端,即伪宋诗横空出世,末尾所谓“必当有任”,言下之意,五山似乎正以此自许。
值得注意的是,五山对于伪唐、伪宋诗,虽都深恶痛绝,但二者之间,却仍存差别。他说:
均之伪也,唯作伪唐诗者,刻鹄类鹜,其言虽笨,犹且不失君子体统。宋诗失真,则画虎类狗,其言庸俗浅陋,与诽歌谚谣又何择焉。……故学宋诗必须权衡,唯有才识可以揣度,不然则鄙俚公行,几凶大雅,不如作伪唐诗之为犹愈也。[2]42-43
伪唐、伪宋诗都弊摹拟失形,然后者更可鄙,因为摹拟唐诗尚不失君子体统,而规模宋诗则易陷俗陋,且会使一些道听途说者认为宋元诗都是如此而一并鄙弃,是过尤大者。因而,学习宋诗更需慎重,“唯有才识可以揣度”,不然退取其次,不如作伪唐诗。五山的评论可与中国清代诗人赵执信《谈龙录》中关于拟唐、拟宋诗的一段讨论相参观,其云:“攻李何王李者曰:‘彼特唐人之优孟衣冠也。’是也。余见攻之者所自为诗,盖皆宋人之优孟衣冠也。均优也,则从唐者胜矣。”[6]314
此外,五山伪诗之论还可以与袁枚诗论相参观。如其云:“世之称唐明者,取材有限,规模已定,譬如栋梁楣毕备,然后营宫室,虽拙工结构,原自不难。至宋元则不然,譬如造凌云之台,架空构虚,出人意表,精巧自非输般,安能得措手。宜乎,伪唐诗之多,而真宋诗之少也。”[2]42袁枚《随园诗话》有云:“七律始于盛唐,如国家缔造之初,宫室粗备,故不过树立架子,创建规模;而其中之洞房曲室,网户罘,尚未齐备。至中、晚而始备,至宋、元而愈出愈奇。明七子不知此理,空想挟天子以临诸侯:于是空架虽立,而诸妙尽捐。”[3]177五山与随园都将唐诗比作栋梁、框架等,总体结构已定,由此营造宫房,即是“拙工”也甚易。至宋元,诗歌则如造高台,“愈出愈奇”,难度自然提高,非得如鲁班者不能胜任。因而,五山得出“伪唐诗”多而“真宋诗”少的结论。虽与随园不同,五山将明诗与唐 诗归为一类,其实是针对当时日本诗坛多以明配唐的舆论而发。袁枚就十分明确地指出明七子是“空架虽立,而诸妙尽捐”,也即菊池所谓“伪唐”。
其次,唐宋兼师。五山曾自述他与“专宗唐诗”的友人因是诗歌观点“趋向小异”,他竭力称扬宋诗有自身的特点价值。事实上,五山反对轩轾唐宋。这一方面来源于反拨天明年间古文辞派的靳靳于分唐界宋,是对其师北山、宽斋诗学观的继承与发展。北山就曾在《随园诗话钞》新刊本序言中说:“试以平心公判诗之世界,唐宋岂有优劣之分哉!”另一方面,五山观点也来源于中国诗论的影响。他曾就唐宋之争引述清人蒋士铨的言论,其云:“唐宋之辨,人动问及,余亦难言之。近读清蒋心余集,得其《辨诗》五古,论得痛快,极获我心,今抄传以代鼓舌之劳。”[2]192-193蒋诗出自《忠雅堂诗集》卷十三,讥刺明七子“唐宋分藩篱”实为“愚贱”,认为“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宋诗实际上开拓了新的诗运,主张“唐宋皆吾师”。当然,五山的观点也可能受到了袁枚的影响,袁氏论诗,“深非分朝代、割时期之说,重言申明”[7]540,他“雅不喜”论诗区别唐、宋,判分中、晚,因为诗乃 “人之性情”,而唐、宋乃“帝王之国号”,“人之性情,岂因国号而转移哉?”[3]196
为了替宋诗争得平等的地位,五山还总结了唐宋诗各自的特点,例如在语辞使用上,“唐诗自有唐诗字面,宋诗自有宋诗字面”,若随手混用,犹如化饭道人,“钵中所受新旧精粝纷然相糅”,“余目为化饭体”[2] 209-210。有趣的是袁枚也曾有过极为相似的言论,他说:“开口言盛唐及好用古人韵者,谓之木偶演戏;故意走宋人冷径者,谓之乞儿搬家。”[3]148此外,五山还从整体上分析了唐宋诗的特点,他认为:“唐人诗不胜学,宋人学不胜诗;唐诗温润,有春水四泽之象,宋诗磊,有冬岭孤松之象;唐则满朝诗人,宋则不过数家,只斯数家,优足与全唐诗人抵敌,此宋诗所以称雄也。”以“温润”、“磊”为唐、宋诗各自特点,切中肯綮,以“春水四泽”、“冬岭孤松”作譬,也贴切生动地描写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7]3的特点。五山说宋只数家足以与全唐诗人匹敌,难免过誉,但从当时廓清诗坛迷雾看,亦有其存在价值。
三 诗学受容:菊池与中国诗人、诗论
菊池倡导性灵的诗学主张与兼师唐宋的诗歌宗尚,既源于对当时日本诗坛风潮的反思,也与其深厚的中国古典诗学修养密切相关。他在《诗话》中曾屡次阐发自己研学汉诗的历程,明晰地呈现出对中国诗人的选择、接受、转向乃至融会脱化的轨迹。以下主要从诗歌取向与诗学渊源两个方面寻绎其受容情况。
其一,在诗歌取向上,菊池对唐宋金元明诸名家,均有师法,且经历了由择善而从到“吸诸家之精英而出之”的过程。
菊池以“五山”为号,就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诗歌审美趋向,“五山”指唐代的白居易(香山)、李商隐(义山),宋代的王安石(半山)、曾几(茶山)以及金代的元好问(遗山)。他说“家徒四壁立,书仅五山存”[2] 35,虽然是贫窭书生的境况描述,但也间接地反映了审美的选择。一方面,这五位诗人都是被古文辞派排斥的中晚唐、宋、金诗人。另一方面,这也与其主张唐宋兼师的诗歌宗尚相一致。
即从《五山堂诗话》看,菊池对中国诗歌的师法与崇尚较一般持门户之见的狭隘诗论家不同,他对唐宋诗人都十分推重。他说:“杜、韩、苏,诗之如来也;范、杨、陆,诗之菩萨也;李近天仙,白近地仙,黄则稍落魔道矣。”[2]137菊池以杜甫、韩愈、苏轼为如来,或取其博大深邃;以范成大、杨万里、陆游为菩萨,或取其更易求索;李白飘逸如天仙,白居易则更近现实。菊池推重的诗人,唐、宋各有四位。虽是摘评,也可见其对唐宋宗尚无有偏颇。此外,还可从《诗话》所引诗人作品数量窥见一斑,其中征引最多的是陆游、杜甫、苏轼、杨万里、韩愈、范成大,基本上唐宋兼顾,但偏重于宋诗风,这当然亦与其反古文辞的主张相关。
其实,五山唐宋兼雄的诗歌宗尚并非一朝而就,他经历了不断求法、转变的过程。他说:“余十年以前作诗,开口便落婉丽,绝不能作硬语。……尔后欲矫其弊,枕藉韩、苏,方且有年,始得脱窠臼。”[2] 43通过学习韩愈、苏轼,成功地矫正早年婉丽之弊。五山晚年则对白居易、杨万里的诗风更为欣赏,甚至认为二人可上跻老杜。如云:“白香山以诗为说话,杨诚斋以诗为谐谑,二公才力故当不减少陵,只欲新变代雄,故别出此机杼以取胜耳。”[2] 63指出白、杨二人别出机杼,是出于“新变代雄”的考虑,颇有见地。尤其是杨万里,五山“酷喜”其诗,诗话屡屡称引 如《五山堂诗话》卷一引杨诚斋“雪白一川荞麦花”,以之为宽斋《上尾道中》“荞花烂熳野田秋”一句所本。又,卷一论诗歌中的地名,引诚斋“里名只道新名好,不道新名误后人”句为佐证;又,卷二,论诚斋诗句“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的出处。 ,谓其“胸中别有一冶炉,金银铜锡皆而出之”[2] 232,然而五山并不主张轻学其诗,“恐其因以伤指耳”[2] 201。他说:“人但知学黄者堕魔障,而不知学杨者,亦堕魔障矣。不善学之祸,杨恐过于黄。余常戒子弟莫轻读诚斋集者,为此故也。”[2] 52因为学诚斋诗,易致“漫然铸物”而“无一成形”。
五山学诗,于中国诗人的取法上经过了多次转向,最终以“转益多师”为尚。对此,他有过详细的记叙:
余诗见屡变,少时例趋时好,奉崇李、王,小变为谢茂榛,亦皆弃去。既学温、李、冬郎,年垂三十,始窥韩、苏门户,颇有所悟,一切谢纤弱者。后又获诚斋集,深喜其超脱,然方皋相马,不必相似。今日所主在吸诸家之精英而出之,未知后来意见果能几变也。[2]51-52
年少时五山未能摆脱古文辞派窠臼,趋于时好,崇尚明代李攀龙、王世贞,随后小变为谢榛。后来全弃之,改学晚唐温庭筠、李商隐、韩。年近而立,方才觉悟而学习韩愈、苏轼之诗,尽弃纤弱。此后又为宋代杨万里的超脱清新深深吸引。最后想集诸家精英,自成面目。
其二,在诗学渊源上,对其影响甚巨的中国诗人当属袁枚。在日本,菊池有“本邦之袁子才”之称。日本加藤良白《柳桥诗话》曾就二人的异同作过精彩的阐述:
评者谓:五山先生,本邦之袁子才也。……盖其似者三,不似者三。举世推为诗伯,其似一;诗话哄传,纸价为贵,其似二;声色之好,老而不废,其似三矣。子才氏园池之胜,栋宇之丽,……而先生祝融屡灾,移居不定,其不似一;子才氏之著书,莫不开雕问世,而先生一点心血,又为火所,其不似二;子才氏以穹碑巨制,为世所讥,而先生之文,莫有白璧之微瑕,其不似三也。[8]517-518
加藤总结了二人的三同三异,所述生平遭际的差异透露出对五山的同情,在文学成就的评价中,也暗藏着对子才的微讽以及对五山的揄扬。且无论加藤氏的轩轾正确与否,这段议论至少反映了当时诗坛明确肯定了二人在诗话创作与诗才影响上存在着极大相似性。实际上,无论是诗歌主张、论诗方法、选录标准以及表述方式,乃至选录对象等等方面,菊池都受到《随园诗话》深刻的影响。前文已略有阐述,此处稍作补益。
首先,二人在诗学主张上都主张性灵,因而在诗歌的宗尚对象也存在相似性:不喜黄庭坚诗而喜杨万里诗。如前引五山言论:“袁子才不喜黄山谷,而喜杨诚斋,与余天性若有暗合。”这一议论来源于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余不喜黄山谷诗,而古人所见有相同者。……余尝比山谷诗,如果中之百合,蔬中之刀豆也:毕竟味少。”很明显,对这两位诗人诗歌的喜恶实际上指向的是对奥峭、尖新两种风格的选择。在面对讽喻诗歌的时候,五山也很明显祖述了袁枚的主张,其云:“讥刺之诗以讽托不露为妙。”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有云:“讥刺语,用比兴体,便不露。”
其次,在论诗方法、选录标准、选录对象上,菊池也受到袁枚的影响。菊池喜于诗话中摘录所欣赏诗作,并常与袁枚一样采用随时随地采诗的方式,如“余于仙台得三诗人焉”、“江湖晚近才子极多,其尤者,吾录二人”。他还仿随园广录女性诗歌的范式,“每逢闺秀诗,必抄存以广流传”[2] 95。其六卷诗话中收录日本诗作有限,其中却有不少女性诗人。如卷一载友人土井德人之妻松涛女史诗作;卷二载东湖女弟子林文凤诗作;卷五称颂北山先生女弟子文姬、云章的诗歌;卷六载闺秀多田氏诗作。就如何操持选政,五山也有与袁枚相近的言论,其云:“盖选诗者,门户须宽,捃摭须博,若使宫角不相容,则公道废矣。”[2]58袁枚则云:“选诗如用人才,门户须宽,采取须严。能知派别之所由,则自然宽矣。能知精采之所在,则自然严矣。”[3] 222
然而,五山并非一味承袭随园,在诗话中他对随园的观点也时有修正,如卷一批驳《随园诗话》对苏轼诗歌“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之“银海、玉楼”的阐释,认为袁枚“当下雪时专飞道士家,不到别人家”的议论十分“鹘突”,并引《侯鲭录》记载坡诗典故所出,以证明子才之“不深考”[2] 53;又如批驳《随园诗话》以吴仁叔妻、维琳禅师的诗分别误为郭晖远妻、某客之诗歌,斥之为“子才皆以为今话,可谓食三日祭肉矣”[2]53。然而这些只是一些微观见解上的差异,并不妨碍菊池在整体上对袁枚诗学思想、诗论体例等方面的推崇与融会。
综上所述,菊池五山《五山堂诗话》从域外角度论述中国诗歌,角度不同,理解各异,颇多精辟之见,既可为当今的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域和阐释维度,亦可见中国诗文创作之风和诗论之见对日本汉诗和诗话创作的影响之深。
参考文献:
[1]王晓平.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2][日]菊池桐孙.五山堂诗话[M].[韩]赵钟业《日本诗话丛编》(第7册).韩国:太学社,1992.
[3]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袁枚.小仓山房续文集[M].《袁枚全集》(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张伯伟.清代诗话东传略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王夫之等.清诗话[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8.
[8][日]加藤良白.柳桥诗话[M].蔡镇楚《域外诗话珍本丛刊》(第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9][日]长泽规矩也.和刻本汉诗集成[C](补篇第4辑).日本:汲古书院,1987.
[10][日]田能村竹田.竹田庄诗话[M].蔡镇楚《域外诗话珍本丛刊》(第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1][日]林瑜.梧窗诗话[M].蔡镇楚《域外诗话珍本丛刊》(第7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2][日]松下忠著,范建明译.江户时代的诗风诗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On Poetry View of the Poetic Conversation of Wu-shan
hall and its Influence from Chinese Poetics
Liu Huanping
(Chinese Dep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
若有人兮山之阿⑴,被薜荔兮带女萝⑵。
既含睇兮又宜笑⑶,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⑷,辛夷车兮结桂旗⑸。
被石兰兮带杜衡⑹,折芳馨兮遗所思⑺。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⑻,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⑼,云容容兮而在下⑽。
杳冥冥兮羌昼晦⑾,东风飘兮神灵雨⑿。
留灵修兮憺忘归⒀,岁既晏兮孰华予⒁?
采三秀兮于山间⒂,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⒃,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⒄,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⒅。
雷填填兮雨冥冥⒆,猨啾啾兮狖夜鸣⒇。
《九歌·山鬼》注释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⑴山之阿(ē):山隈,山的弯曲处。
⑵被(pī):通假字,通“披”。薜荔、女萝:皆蔓生植物。
⑶含睇:含情而视。睇(dì),微视。宜笑:笑得很美。
⑷赤豹:皮毛呈褐的豹。从:跟从。文:花纹。狸:狐一类的兽。文狸:毛色有花纹的狸。
⑸辛夷车:以辛夷木为车。结:编结。桂旗,以桂为旗。
⑹石兰、杜蘅:皆香草名。
⑺遗(wèi):赠。
⑻余:我。篁:竹。
⑼表:独立突出之貌。
⑽容容:即“溶溶”,水或烟气流动之貌。
⑾杳冥冥:又幽深又昏暗。羌:语助词。
⑿神灵雨:神灵降下雨水。
⒀灵修:指神女。憺(dàn):安乐。
⒁晏:晚。华予:让我像花一样美丽。华,花。
⒂三秀:芝草,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食了能延年益寿。
⒃公子:也指神女。
⒄杜若:香草。
⒅然疑作:信疑交加。然,相信;作,起。
⒆靁:同“雷”。填填:雷声。
⒇猨:同“猿”。
《九歌·山鬼》白话译文
好像有人在那山隈经过,是我身披薜荔腰束女萝。
含情注视巧笑多么优美,你会羡慕我的姿态婀娜。
驾乘赤豹后面跟着花狸,辛夷木车桂花扎起彩旗。
是我身披石兰腰束杜衡,折枝鲜花赠你聊表相思。
我在幽深竹林不见天日,道路艰险难行独自来迟。
孤身一人伫立高高山巅,云雾溶溶脚下浮动舒卷。
白昼昏昏暗暗如同黑夜,东风飘旋神灵降下雨点。
等待神女怡然忘却归去,年渐老谁让我永如花艳?
在山间采摘益寿的芝草,岩石磊磊葛藤四处盘绕。
抱怨神女怅然忘却归去,你想我吗难道没空来到。
山中人儿就像芬芳杜若,石泉口中饮松柏头上遮,
你想我吗心中信疑交错。
雷声滚滚雨势溟溟蒙蒙,猿鸣啾啾穿透夜幕沉沉。
风吹飕飕落叶萧萧坠落,思念女神徒然烦恼横生。
《九歌·山鬼》赏析
《山鬼》是屈原《九歌》中的第九篇,描写一个山中女神的爱情故事。全诗包括三个层次,即赴约、不遇、失望。
前十句为第一层次。一、二句写幽静的山隅里仿佛有一个人影(即山鬼)闪现出来,她穿着薜荔制成的衣服,扎着用女罗编成的衣带,全身透放出芬香,三、四句写她的仪态十分美丽:两目脉脉含情,笑口盈盈,体态苗条,自信恋人看到自己肯定会无限爱慕,五、六句写她坐上用香木造成的车赴约,驾车的是皮毛赤黑的豹和黄毛黑毛相杂的狸,车上还挂着用桂枝做的旗子;七、八句写她身上还披挂着石兰和杜衡等香草,还采了一把香花要赠送给即将见面的恋人;最后两句写她赴约途中的心理活动,自己居住在常年不见天日的深密的竹林里,这番赴约要穿过许多峻岭和难越的路程,恐怕恋人早已到了,而自己却落在他之后。这一层描绘了一个芳洁、美丽、动人的山中女神的形象,表现了她对恋人的爱恋和担心恋人误解,显现出她对爱情的珍惜和追求。
中间六句为第二层次。一、二句写她到达了约会的山上却不见恋人,她独自站在山巅上,盼望着、等待着,白云在她的脚下飘动,三、四句写随着时间的移动,天色渐渐阴沉昏暗,白天如同夜晚,这时吹来了一阵东风,夹带着雨点;后两句写此情此景更增添了她年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她决定要珍惜这个约会,留在这里等待恋人。这一层描绘了女神不见恋人来会的焦灼心情,为珍惜恋情而决定留下等待恋人的到来。
后面十一句为第三层次。前七句写女神在山上等待的情况和思虑:她在山石磊磊、葛藤丛生的山间徘徊,采摘灵芝草(“三秀”),等待着恋人,等得急了,开始埋怨恋人,感到怅然若失,忽然又体贴对方,相信对方是会思念她的,只是因为“不得闲”而来得迟。于是她继续等待着,时而采集香花芳草,时而喝口清泉,时而憩息在松柏之下,然而恋人还是没有来,于是由体贴对方变成了对对方的疑虑:莫不是他虽然思念我,但却对我又怀疑呢?后面四句写天黑了,雷声滚滚,大雨滂沱,猿鸣凄切,狂风飒飒,树木萧萧,她感到失望,深深地陷人痛苦和忧伤之中。这一层写女神在山上等待恋人时的种种心情,终因恋人失约而深深地陷人痛苦和忧伤。
本诗描写山中女神赴约、不遇而终于失望忧伤,表现了女神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本诗写法的特点是人神结合。作者写的是山中女神,而在女神身上賦予人的思想和情感。她既有山中女神的特征,也具有人一样对约会恋人的渴望、思念、体贴、疑虑,以及对爱情的珍惜和追求。与其说是写女神的爱情故事,毋宁说是反映了人世间的爱情追求。在屈原看来,所谓神灵,也像人间凡人一样需要爱情、追求爱情;也像凡人一样有渴望、有忧伤、有失望而不能自拔。惟其如此写法,这篇描写女神故事的诗歌,才令人感到亲切、可信,由此产生了动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