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纳税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纳税成本不仅包括公司依法向国家缴纳的三大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财产税等实体税款,还包括缴纳税款耗费的时间成本、税收筹划成本、税务纠纷成本等纳税遵从成本。本文中的纳税成本指的是公司向国家缴纳的各种实体税款。
二、向上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就是公司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进行调整,以达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向上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提前、延后确认交易和事项或者虚构交易和事项而高估会计利润的行为。向上盈余管理主要目的是让上市公司股东、债权人、管理当局、证券交易所及当地政府等利益人获得财务报告收益,但该行为可能要以支付一定的税收实体税款为代价。
三、上市公司最常采用的向上盈余管理手段
我国政府税收收入主要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主,这两个税合计大约占我国每年税收收入总计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本文分析上市公司向上盈余管理行为的纳税成本,主要指企业所得税成本和增值税成本。上市公司进行的向上盈余管理行为有计提和转回各种资产的减值准备,会计折旧政策的变更、延期确认或者虚减成本费用,提前确认或者虚增收入等。这些行为不是每种都能增加公司的纳税成本,例如,公司计提或转回的各种资产减值准备,在进行所得2015年1月11日2015年1月11日2015年1月11日税汇算清缴时不允许在税前列支,这使得税法口径的收入不会发生变化,进而不会增加所得税成本。例如,公司虚增产品或者原材料的销售收入时,会引起公司利润的增加,这会同时增加企业所得税成本和增值税成本。可见,上市公司所进行的向上盈余管理不是每种手段都能产生纳税成本,以下重点分析与纳税成本有关的向上盈余管理手段。
(一)虚增主营业务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公司销售商品确认收入是要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而很多上市公司管理层根本不理会收入予以确认的条件,他们会在交易发生之前确认收入或虚构根本不存在交易来虚增主营业务收入,进而实现其向上盈余管理的目标。案例:2006年证监会对科龙电器(证券代码000921)的调查显示: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科龙电器累计虚增约12.20亿的主营业务收入、约3.30亿的利润,而这些财务报告收益的获得其是通过虚开增值税发票的方式进行的。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根据会计利润总额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销售收入。科龙电器要对其这三年虚增约12.20亿的主营业务收入缴纳增值税,对虚增约3.30亿的利润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虚构其他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其他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因其不是公司的主营业务,不经常发生,所以正常情况下公司主营业务收入金额远高于其他业务收入金额。但个别上市公司的其他业务收入甚至是主营业务收入的若干倍,这也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案例:2006年经证监会对科龙电器(证券代码000921)的调查显示:2003年和2004年科龙电器分别虚增了2,002.52万元和2,833.86万元的其他业务利润。而这些利润的获得其是通过伪造出库单的方式进行的。根据规定,科龙电器2003年和2004年虚增的销售冰箱、冷柜等产品产生的其他业务收入要缴纳增值税,另外,其虚增的其他业务利润会增加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增加企业所得税成本,可见,这种虚构其他业务收入的向上盈余管理手段也同样增加了企业的纳税成本。
(三)政府补贴收入
近十几年来一些上市公司接受其当地政府给予财政补贴的现象已司空见惯,当地方政府的政绩与本市著名的上市公司业绩关联在一起时,其济困解危的援助成了准备上市、已经亏损、已经ST或者即将被摘牌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案例:下图是科龙公司1999-2009获取的政府补贴收入情况图,单位:元。从图中可以看出科龙从1999年到2009年,来自政府的补贴收入共有三个高点。第一次是1999年的14382万,这与当地政府祈望科龙电器在当年的7月13日能够顺利上市息息相关;第二次是2006年的7051万,这个补贴数额大约是科龙当年净利润2412万元的3倍,而其在2004年和2005年已连续两年亏损,试想若没有政府这份无微不至的关怀,科龙2006年继续亏损,这样其将因连续三年亏损被暂停上市;第三次是2009年的6073万。这么高的补贴收入不能说与科龙2008年亏损没有关系。可见政府补贴收入是科龙实现扭亏、改善经营业绩以及防止被摘牌的有力武器之一。
四、结束语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纳税筹划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此是在减少应纳税额的前提下,看该项筹划对盈余的影响,笔者把2者关系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非会计手段筹划法为了便于理解,本文把不涉及会计分录、会计政策及金额变化的方法称为非会计筹划法,而涉及会计政策、估计变更等会计事项变化的称为会计筹划法。[例1]A公司下面有一个全资子公司B,假设2013年母公司A收入1000万元,成本800万元,子公司B收入500万元,成本400万元,假设母公司A适用15%税率,子公司B适用25%税率。筹划思路:注销B公司营业执照,变为A的一个分公司,业务在A公司统一核算缴税。这样就能减税=(1000-800)*15%+(500-400)*25%-(1000-800+500-400)*15%=10万元,利润增加=(1000-800+500-400)*(1-15%)-(1000-800)*(1-15%)-(500-400)*(1-25%)=10万元,若是B公司亏损,则优惠更大。本例中,税前利润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了税额,税后利润也就增加了,此时纳税筹划和盈余管理作用相同,即税额减少的同时,税后利润增加了。
(2)会计方法,但是不涉及纳税调整,此种方法不涉及纳税调整,要想减少税额,只能设法减少税前利润(此法税前利润=应税所得额)。[例2]假设A公司年收入1000万元,成本费用800万元,假如经过税务筹划,把机器设备折旧方法由直线法改为加速折旧法,当年增加折旧100万元,在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成本变为900万元,根据所得税法,加速折旧属于税收优惠政策,不需要纳税调整。筹划前:税额=(1000-800)*25%=50万元,税后利润=(100-800)*(1-25%)=150万元,筹划后:税额=(1000-900)*25%=25万元,税后利润=(1000-900)*(1-25%)=75万元。可以看出税额减少25万元,但是税后利润减少了75万元,在满足纳税筹划的目标减税的同时,有可能不符合盈余管理的目标。本例税额的减少是因为税前利润的减少造成的,在不涉及纳税调整的情况下,税后利润也减少,因为税后利润=税前利润*(1-税率)。
(3)会计方法,但是涉及纳税调整。[例3]假设A公司2013年收入1000万元,成本费用800万元。甲公司现需得到某项新生产技术,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甲公司以100万元外购;二是自己研发,研发费100万元。方案一:甲公司以100万元外购技术作为无形资产入账,按10年分期摊销。则每年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800-100÷10)×25%=47.5(万元)。税后利润=1000-800-100/10-47.5=142.5万元。方案二:甲公司自己研发,研发费用100万元。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800-100×150%)×25%=12.5(万元)。税后利润=1000-800-100-12.5=87.5万元[例4]假设A公司2013年收入1000万元,成本费用800万元,如果其中200万元为工资,在工资中有50%工作完全可以由残疾人做,则筹划前税额=(1000-800)*25%=50万元,税后利润=1000-800-50=150万元,筹划后税额=(1000-800-200*50%*100%)*25%=25万元,税后利润=1000-800-25=175万元。例3与例4相同处在于,纳税筹划都涉及到了纳税调整,不同之处在于例3纳税筹划导致税前利润减少的幅度大于税额减少的幅度,结果是税额减少同时税后利润也减少,纳税筹划与盈余管理作用相反。而例4正相反导致税额减少同时税后利润却在增加,纳税筹划与盈余管理作用相同。
二、研究结论
在会计实务中,二者关系不外乎以上3种情况。纳税筹划对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笔者最后研究认为,税额的减少并不一定导致税后利润的增加,不仅要考虑税务筹划是否涉及纳税调整,还要看税前利润与税额变动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