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高一英语教学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英语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英语教学计划

第1篇:高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问题;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64-02

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包括公共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教学两个部分,相对于专业英语而言,公共英语可是总量比专业英语要少,但是在教学规模上远远大于英语专业教学,从入学的基础课开始到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直至毕业前的专升本考试,其实际应用乃至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力远非其他课程可比,因此,关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

一、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的过程中,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前一些中专、职业技术学校多升格为高职高专院校,从教育部2008年的统计来看,目前我国已有高职院校约1169所,在校学生超过400万人,从事高职高专教学的教师约20万人,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规模,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相对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中时期。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结出如下问题。

1.高职英语教师教育水平和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由于社会上各行业对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大量需求,推动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院校扩大招生,一些原本是中专院校的合并升格,导致了英语教师的短缺,师资的原本学历水平都不高,而过重的教学任务又占用教师科研、进修、培训的时间和精力,课堂的教学质量难免降低。另外,与高等教育教学相比,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师资水平相对较低,这些教师虽然也具备专业教学素质与专业知识,但对于升级了的院校与岗位来说,他们陈旧的语言教学方法和理论,沿用过时的填鸭教学模式,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堂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的萎缩和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新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而我们的教育模式还都是参照以往的应试教学或者高等学府的按部就班,学之后就是通过考查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习效果。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不消化”,而英语程度相对好的学生却“吃不饱”,更加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沿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教学公式,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语言实践权利和机会,对于实现《基本要求》所提目标相去甚远,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呆板、无法学以致用,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的潮流。

3.高职英语教材内容落后陈旧,不能满足教学发展需要。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教材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是语言教学的主要载体。教材的内容和质量好坏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外语学习理论研究在不断发展,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目标的提高、教学手段的改革等变化的产生,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认知程度,决定了现有教材已无法适应多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教材大多为《新视野英语》或《大学英语教程》,教学选取上采用了让学生根据自身英语程度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学习,而实际上教材的内容很多早已过时,这样使学生在校所学难以为今后工作所用,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上各个岗位需要的专业型技术人才,因此,让各个不同层次的高职学生既有所学,又能有所用,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很值得重视。

4.高职院校生源往往都是无法进入重点高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成绩较差,入学分数相对较低,而高职院校的生源没有选择性,很多院校既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又同时开设基础英语,这样势必造成英语教师的短缺,另外,还有扩招等其他因素,这样一来,很多高职院校往往是大班教学、合班授课,班额常常达到60人以上,甚至更多,尽管教师努力创造各种锻炼口语、听说的机会,可毕竟时间有限,实际收到的效果却微乎其微,根本难以达到预期实现和设定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5.测评体系不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高职英语教学提出的目标和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而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许多院校就是按照“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的成绩来“一刀切”。对于最实际意义应用的“说”的能力的考查根本无从谈起。

二、优化高职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1.教材应注重实用、多层次化,内容选材上应紧紧围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材应与学生紧密契合,被学生认可并接受,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反响的教材才是最合适的教材。高职学生因为英语基础水平的差异化导致他们对好的、适合他们的教材的需要也更高。因此,英语教材应顺应着以培养适合实际英语需求的学生为导向,并结合各专业学科、专业的特点,重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听力、口语以及专业英语技能。

2.实行分层次教学。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同且大部分学生英语水平偏低。分层次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能倾向,将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讲解或走班授课的过程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地发展和提高。在高职生入学后,可以组织对学生进行英语水平测试,尤其是口语与听力。在测试之后,按照测试的成绩分班,从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教学,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缩小因学生成绩产生的差异化,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区域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大的空间,共同进步,真正做到提高全体学生的英语素质。

第2篇:高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文化渗透,跨文化交际

每门语言,有其特定的语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学好一种语言必须了解其语言文化,理解了文化才能更好地学习这种语言。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而且还要了解说此语言的人所在国家的文化。基于此,现从以下两方面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意义与技巧。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意义

1.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天重复记单词,背语法,学生或许会对英语的学习失去兴趣,认为英语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但如果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的渗透可能会有所改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及话题内容挑选出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内容进行文化的传播并对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让他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教师向学生介绍外国文化,加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风景标志等的了解,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知识的丰富,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其对英语知识探讨的热情。有了这种热情,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就更加主动、积极,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学习英语的乐趣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体验,学习效率自然也得到改善。

2.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民间的交流已是必然趋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英语国家和中国在风俗习惯、道德价值观、历史、等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时,就会造成不同国家背景的人们之间交流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当前许多高职英语教师对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在教学中存在着忽略文化教育的现象。高职教师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讲解上,忽略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从而在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师常常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上,而忽略了文化对语言的主导作用,不去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教学。导致了高职学生与人进行实际交往中,将自己的母语使用习惯带入跨文化交际,出现交际障碍。

所以文化差异的客观性要求现代英语教学应从早期的语言技能教育为主,转向思想和文化交流为主。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借鉴,教学应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文化渗透。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运用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教材内容中探寻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帮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时间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知识中所包含的文化表达信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不断丰富他们的跨文化思维。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语言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助于我们了解本国文化和英语国家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英语,学好英语。因此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3.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高职英语教育的必要。高职英语教学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高职教育中的英语教育可以放低对语法、结构等理论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由此可见,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更是尤为重要,高职英语教学应有意识地渗透文化,把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有关这些国家的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基本文化事实和文化现象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并且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英语,最终可以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与成功的沟通。文化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英语,对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技巧

高职学生经过了以往多年的英语学习,已经或多或少的积累了相应的英语知识,但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入学的英语水平,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因材施教,重视语言文化的传授,并且将各环节中的文化要素加以归纳,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能够跳出本土文化,从异质文化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当然在准确的把握好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教师应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重视文化的导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介绍这些差异,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不同文化的特点,并把这种习惯带到英语的使用和交流中去。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应当想方设法把文化教育添加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各种语言在使用习惯上的不同,往往映射出各国文化的差异。教师应当特别注意让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来理解、思考语言。在课堂上布置出有意义的和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交际场景让高职学生在放松的状态练习对话。这些练习不仅不会给课堂增加负担,而且会使英语课生动有趣;在讲解精读课文时,多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很多课文涉及英语国家文化和历史,我们可以就此给予文化渗透,让更多实用而有趣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被学生所知晓。

结束语:

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不是空动的,不是无从人手的。社会发展也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渗透,文化教育,更能满足高职学生入学学习的目的,可以克服有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增强其实际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接受西方文化的渗透,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它可以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

参考文献:

[1]孙海东.对高职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探究Ⅱ.考试周报,2011,(27).

[2]王娟.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3篇:高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现代网络技术 个性化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18-02

探索现代教育及属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课题。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直在探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式,寻求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为基础,适合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系统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如个性化学习模式、协作式学习模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及网络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再上新台阶。

一、引进网络技术的理论依据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也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例如,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建立起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环境更符合建构理论。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以前的被动接受过程转变为以自己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控制过程。学生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和开放性,进行主题学习、专题讨论、自由对话、自检自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从主动转为从属,但并不是说计算机就已完全取代教师,反而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大,因为其是教学系统的构建决策者,也是教学过程的引导、组织、协调和解疑者。

同时,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它与汉语有着巨大的差别。英语教学应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如教学法、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在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时,同样需要以这些理论为指导,不能“为手段而手段”,“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理论与网络技术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网络英语教学的优势

由于多数高职高专学生在中学阶段未取得基本英语学习成效,他们的学习情绪表现被动,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不受欢迎,因而不能按部就班地依照课文内容进行灌输。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在某些方面的缺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网络使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受到多方面的刺激,增强了记忆;大量的信息储备资源,可以满足不同学习对象的学习目的;立体化的网络教学结构令不同程度的学习者各取所需,提高了学习效率;轻便、快捷的操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使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在轻松、快捷中进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多样化。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和业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信息,使学生从枯燥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继而代之的是教学课件所提供的以文字、声音、图像并茂,设计形象、生动、轻松、有趣的语言交流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内容,提高自学英语的能力。教学课件的涉猎范围很广,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习俗、体育、地理等,其体裁可以是新闻、广告、电影、电视、小说等,教师一般按照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听到纯正标准的英语,便于学生的模仿和提高英语听力及口语水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电子化教学,其课程设计更符合科学的教学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节约了教学时间。

创造友好的学习环境。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学习者的情绪会影响语言的输入,网络英语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传统教学中,交际性语境的缺乏使课堂交际性练习的效果并不显著。而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学习者从中可以获得真实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交际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际性活动,提高了口语表达的能力。

三、网络英语教学的模式

(一)个性化学习模式(IndividualLearn-ingMode)

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优越学习环境,学生课桌上的台式录音机、耳机话筒组合、个人计算机终端都是学生可以用来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教学媒体。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凭借电脑主控台的高速处理能力,充分发挥声、光、色、实景动态等“多样化”教学效果,全方位、大容量地给学生以视听刺激,从而达到强化训练英语听力的效果。

学生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通过耳机接收听力教学内容,避免了课堂内学生间的互相影响和外界干扰,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听力训练的效率。学生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通过呼叫键请求教师给予帮助,教师则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单独交流功能”进行个别答疑。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对讲系统主动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新观念,是当今教育领域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形式。

(二)协作式学习模式(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

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具有随机分组的教学功能,即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用多通道放音设备向不同的组别播放不同的声源。这样就形成教学内容的信息差,使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都能够获得难易程度适宜的听力训练。同一学习组的学生在听完同一段材料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对讲系统进行自由讨论,最后向其他组别的同学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监听,检查听力训练和小组讨论情况,并随时准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教师在分组时可以有多种选择。如果听力材料浅显易懂,则可以根据英语基础把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如果听力材料有一定的难度,则可以把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这样可以让英语基础好一些的学生有一个更好的表现英语水平的机会,而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聆听同学的英语讨论又是一个再次训练英语听力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座位号、学号、寝室、地区等进行分组,充分体现民主化、多样化、科学性、趣味性的教学风格,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协作式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强化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课堂教学模式(ClassroomTeach-ing Mode)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完成的。因此,语言教学的主要工作应该是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即“能够理解的、有趣的、不以语法为纲的大量的语言输入”。在非母语的环境中学习一门语言的最大弊端就是缺少语言输入源。语言输入主要是通过视听途径接收的。阅读活动对于语言环境依赖较少,而听力训练则只有在比较逼真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够自然习得。因此,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加大英语听力的输入量,是大学英语听力课程教学必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虽然也采用课堂教学形式,但是它有着完全不同于普通教室的教学环境,其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方法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它能够高强度、大密度地传输语言教学信息,并有着信号保真度高、干扰因素少、信息变换速度快、传递效率高、反馈及时等诸多特点。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教学具有直观、生动、理想的模拟性,丰富的资源共享性和方便快捷的信息交互性。它综合了课堂讲授、书本教学、电化教学和网络教学的长处,把各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学得懂、理解快、记得住,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四)网络教学模式(Internet Teaching Mode)

网络教学模式是以网络资源为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直接登录相关的英语教学网站,组织学生集体在线收听网站所提供的一些有声材料,然后开展形式各异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训练材料。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自主选择英语教育网站和自己所感兴趣的英语信息资源,完全体现出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教学形式也应该推陈出新。如果总是以同一种方式机械地进行听力训练,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对英语失去兴趣。网络资源有着更新快、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教学手段先进等诸多特点,深受广大外语学习者的喜爱。我们把网络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调节,旨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课外自觉地进行英语网络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4篇:高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面对大部分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信息交流时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的激烈竞争局面,全面推进英语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未来社会就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圣地,必将毫无疑义地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外语是1个民族走向开放,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必备工具,这1性质决定了外语教育自然地带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也决定了其教学手段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几XX年的中国传统英语教育方式告诉我们:“填鸭式”的重知识轻能力,重语法轻交际,重文字轻口语,重练习轻听说的英语教学方式已然使众多学生缺乏运用英语语言的实际能力,导致学生的英语多带有“聋哑症”,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所以怎样采用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让英语课堂在师生双边互动交流过程中充满艺术色彩,带给学生1种美的享受。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感悟美、发现美、享受美和创造美。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学习英语是1种美的熏陶、美的教育,美的滋润以及美的创造!以此来推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因此,“教学是1门科学,也是1门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1体。” 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化,是英语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在英语课堂教学领域中的体现与结晶,是每1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所要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

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1)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化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5篇:高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语块理论”已成为语言研究以及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语块”在语言输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运用好“语块”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提高英语写作的准确性,增强写作的流利度和整个语篇的组织和构建,提高教师的英语写作教学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语块”及其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

1、提高写作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英语写作的一个基本目标。英语写作的准确性是指学习者英语写作时没有语法错误,语块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预先构建的语言单位,语言学习者利用预制语块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语言错误,从而保证口头和书面交际的正常进行。

2、提高写作语言表达的流利性

英语写作的流利性是指用英语书面表达时语言使用流畅,表达意思连贯。如果学习者掌握一定的预制语块,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提取,应用到写作中,减少了学习者思考语言的时间,能更流畅地表达思想。预制语块以整体的形式被学习并储存在脑海中,在交际时可以直接提取组句,而无需临时按照语法规则生成句子,大大缓解了交际压力又提高英语交际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3、提高写作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生动性

语言表达的地道性是指接近本族语的流利性和接近本族语的选词能力。语言表达的地道性比流利性更难实现,要求选词能力的提高,要求更高。预制语块是语言的半成品,有较固定的语法结构,稳定的搭配和特定的语用环境,是语言学习者内化并建立语法规则的重要途径。如果二语学习者掌握大量预制语块,能提高语篇理解能力,加速语篇加工,能提高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生动性。

三、大学生大学英语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英语写作被忽视

高等学校教育中,英语属于基础课程,课程因为专业课而受到压缩,在有限的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的地位一直是可有可无。教师上课主要是讲解语法知识,强调语言的输入,而忽视了语言的输出,忽略了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校,英语写作只有在公共英语考试和成人高考之前会突击培训,而且在短暂的英语写作教学中,也存在误区。

2.教师写作教学误区

由于教师对写作不重视,再加上写作教学的课时有限,所以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完全支配学生的写作过程。教师简单分析讲解课本的写作范例,要求学生背诵、模仿范文,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和教师、同学交流,直接被要求独立完成。

3.评价方式不合理

教师只注重写作的结果,只对学生写作的最终稿子进行语法和单词的批改,注重语言形式,忽视内容,学生从中无法得到有效的有助于写作提高的建议,长此以往,他们对教师的评语视而不见,同样的错误还会出现。同时,教师没有采取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而是单纯地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学生看不到自己每次写作练习的进步,不能从中得到激励。

四、改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具体实施途径及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

利用预制语块促进英语写作教学要改变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方式,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解决,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写作,写作体裁不限,长短不限,方法不限,可以是续写、仿写、原创等。在长期持续的自由的写作练习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和预制语块的积累和使用,在大量的写作练习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2.协作学习策略

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是教师讲解范文,要求学生独立写作,学生孤立无援,往往畏惧写作。如果能把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互相协作,合作互助,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集思广益,寻找思路,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和兴趣。

3.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语言的输入,在网络上学生可以搜集大量的英语资料或者阅读在教师和同学博客里搜集的精彩的英语文章。在大量广泛的阅读中,学生可以学习和积累大量的预制语块,扩大词汇量、短语和句型;接触大量正确句子,学会正确运用五种基本句型,并学会扩句;大量接触文章,学生可以分析语篇的整体性、衔接和连贯性,有利学生自己作文时把握语篇结构。大量的预制语块和语言信息的积累为英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6篇:高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写作教学 跨文化交际 培养策略 语篇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26-01

语言是历史文化的积淀。英、汉两门语言分别承载着中、西方迥异的历史文化和思维模式。汉语注重意合性和模糊性,强调自然语序和悟性,思维模式呈螺旋式。英语注重形合性,强调逻辑语序和理性分析,思维模式呈直线式。这种迥异的模式给中国学生的语言写作练习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英语词汇的运用过程中,常常出现词汇使用和搭配不准确,句子成分和句法单位错位,语篇衔接不畅,内容缺乏实证性。而就写作内容而言,缺乏文化和思维主线,逻辑性较差,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中式思维随处可见。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语言体系的不同之外,还有对文化背景的不熟悉,这就使得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1 明确英语词汇及句法的使用规范,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换

高职学生在日常英语词汇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单词的本义和延伸意义,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同时对句子成分和句法单位及其功能模糊不清。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往往出现一个句子有多个动词,或者是主谓语性数或时态搭配不当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讲授词汇和语法过程中应加强引导,可以通过让学生做限制内容的翻译练习来培养学生对于特定词汇及常见语、法错误的敏感性。比如,在讲授颜色词汇过程中,可以以下面的句子为例:Tom is a green hand in romance. He sings the blues today because his girlfriend tells a white lie to him that makes him see the red light. 初见之下,很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教师可以从颜色的本义进行引导。Green本义为绿色、新的,引申为没有经验的。Blue指蓝色,是忧郁的颜色。White译为白色,苍白无力的谎言自然无伤大雅。Red是红色,本就是警示色,看到它自然就是危险逼近了。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就可以做出下面的译文:

汤姆对浪漫懵懂无知。他今天愁眉苦脸,因为女友对他撒了个善意的谎言,这令他感觉到了危险的逼近。

2 注重语篇构建的逻辑性,提高学生语篇衔接和连贯意识

语篇构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是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进行检测的有效手段,是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最重要体现。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不能把握语篇衔接和连贯的具体方法。受母语的影响,学生习作常常出现大量无主语人称句,上下文逻辑不通,甚至出现整个段落无主题句的情况。在汉语中,句子之间的逻辑缺失可以通过上下文补救,然而英语写作却不行,英语句子重形合,逻辑严密,注重词汇衔接和逻辑衔接。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从语篇维度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连贯意识,重视强调语篇标识语的作用,学会使用英语衔接方式进行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比如,教师可以给出打乱顺序的范文原文,让学生重新为文章排序并分析原因;给出略掉衔接词的小段文章,让学生根据上下文,补出省掉的词汇;还可以让同学之间互批作文,并给出评语,进而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达到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的目的。

3 拓宽知识习得渠道,多方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不仅语法、词汇、拼写等方面存在差异,交际规则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无视或不了解这些差异,就会贻笑大方,有时甚至会令双方产生误解。以“感谢”为例,中国人之间越是熟悉,就越少说感谢的话,否则就会被认为很生分。但英国人不是如此,尽管是非常熟悉的人,包括父母在内,也时刻将“thank you”挂在嘴边,否则会被认为没有教养。在使用书面语言进行交际时,不仅要求语言使用正确规范,还要讲究得体和可接受性。汉语中的许多谦辞在英语中就不适用,比如汉语在表达自己观点时会说“鄙人愚见”,英语中决不可用“In my stupid opinion”。为了使学生熟悉西方的思维模式和特点,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做到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正确使用适当的语句和表达方式,必须拓宽学生的知识习得渠道,强化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把握。

首先,强化学生课上“精读”阅读量。通过为学生提供英文原版报刊、杂志上相应文章,拓展知识并培养其英语思维习惯。在阅读中,让学生找出英、汉在行文逻辑及语言使用上的区别,并且进行模仿写作。通过对比,可使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认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进而在写作过程中尽量避免中式思维模式。通过模仿写作,可以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写出地道流畅的英文。唯有如此,才能够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培养多重文化意识的跨文化交流人才。

其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应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动机,摄取更多的课外知识。网络熏陶下的“90”后非常擅长利用网络资源,他们可以在线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英文电影、收听英文广播、阅读原版英文资料和图片,这些渠道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掌握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此时,教师要适当予以指导,通过辩论、PPT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充分发挥校内外教的作用,创造学生与外教交流沟通的机会。通过“外教”进课堂,外教参与组织的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二课堂活动,让学生与外教进行积极交流,从交流过程中体会汉英语言在思维、用法等方面的不同,进而改善自己的中式思维模式,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和写作。

参考文献

[1] 刘亚兰.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5):102-104.

[2] 田旭.跨文化交际策略与英语专业写作教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9):107-108.

[3] 王骊.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

第7篇:高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专业教学设计;项目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平台;实训教学体系

一、把握专业职业能力的“四个特征”

1、“动手”与“动脑”。在“动手”与“动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多的表现在应具备“动脑”能力。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和策划的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

2、“管物”与“管人”。如果说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大多面对的是材料和设备等有形物品,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因此,勾通、协调、组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不管是在什么职业岗位上,其所处的环境都是千变万化的。即使是按照固定的管理流程、标准和程序实施管理过程,但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这就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4、“单体”与“协同”。从管理的组织原理看,绝大多数的管理项目不可能是“单体”作战,管理的层级组织注重的是协同效率。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的职业素质。

二、抓好课程体系开发的三个环节

1、界定行动领域。行动是指职业人在特定职业岗位上根据职业行动目标所进行的职业活动。行动领域是一系列职业行动的集合,其载体是来自企业的工作项目(任务)。界定行动领域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基础,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织研究小组,在企业第一线进行深入调研。确定行动领域应重点考虑业务范围的一致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信息传输的便捷性、业务流程的范例性、经营目标的统一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职业能力的聚合性和产品流动的增值性等原则。

2、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学习领域是经过教学论加工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即是课程。在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中,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不是。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应保证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行动过程的连续性、行动目标的指向性、行动内容的多维性、工作过程的典型性、知识和能力的相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普适性。

3、学习情景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并不排斥职业能力分析,而是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学习情境设计原则包括七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相容性、能力目标的特殊性、能力结构的层次性、职业行动的针对性、学习和考核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适应性以及职业领域的拓展性。

三、正确处理项目课程教学的“五个关系”

(一)工作过程、工作项目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关系

通常,只做职业岗位分析所带来的问题是,大多数职业岗位因其所具有的多变性和复合性的特征,而不具有同一性和代表性。同是物流企业,不同规模和经营范围其职业岗位设置的差异是很大的,因此,单纯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的课程体系构建就缺乏充分的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分析并不排斥职业岗位分析,而是二者应做到有机结合。它的具体表述应是:一个具备职业能力的职业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而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项目。这样职业人通过完成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就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是链条与结点的关系。工作项目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而工作过程和其过程目标的实现则要求具体工作项目的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构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

(三)工作项目中“大项目”与“小项目”的关系

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中,有的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比较明显,如会计、市场营销专业等,由此,应首先明确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项目;而有的专业,如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不明显,则首先应确定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的实施排列工作过程,而一个具体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通过“小工作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才能实现其项目目标,这就出现了在课程开发中“大项目”和“小项目”的关系。

(四)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在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对应关系。其中,应把握的要点是,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工作任务应和课程相对应,有时一门课程可以对应多项工作任务,但不允许一项工作任务对应多门课程。如果出现此情况,就意味着应对该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如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仓储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和运输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分别体现在仓储业务操作和运输业务操作两门课程中,出现这种情况就应经过整合独立开设“物流设备操作”课程,从而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同时应明确完成该任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从而为制订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奠立基础。

(五)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应以兼职教师为主”,这样的要求无疑是经过认真调研,是科学、可行的。但是,应注意的问题是,在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同讲一门课程,依据同一个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因此,专、兼职教师必须彼此熟悉,相互沟通,双方的合作应作到“零缝隙”,否则专、兼职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各自的专长,但偏离了课程标准,则不可能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其教学效率也将大打折扣。

四、构建校企合作的“六个平台”

1、专业建设平台。在专业建设平台上的合作项目应包括: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开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评估、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实施等。对此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优势,依据行业标准,聘请企业领导和专家实实在在参与上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2、课程开发平台。在课程开发平台上的合作项目重点应围绕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是示范专业的主要建设项目,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上述项目的建设必需有企业深度参与。

对此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选择并深入典型合作企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其中包括: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共同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依托企业选择真实的工作场景、开发企业管理案例、广泛汇集企业真实的制度等有关资料等。实践证明,离开了企业的支撑和帮助,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也很难做出示范。

3、实训教学平台。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应占实训教学时数的80%以上”。根据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生产性实训应体现在生产过程、生产场景、生产对象、生产方法等方面。在实训教学平台上,校企可以通过课程内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场景和职业岗位上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逐渐做到校内教学与企业真实的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并逐渐过度到“订单培养”,同时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4、项目研究平台。项目研究对于校企双方是双向的。一方面,在示范院校和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教学研究项目,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课程标准、教学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等。上述教学研究项目只有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研究成果才能具有真实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大量的需要研究的项目,企业可以充分借助院校教师所具有的科研能力优势,结合企业需要,真题真做,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5、专任教师培养平台。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普遍缺少企业经历,从而不具备“双师素质”和“双教能力”,这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瓶颈。在专任教师平台上,院校的青年教师可以有目的、带项目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是教师团队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6、培训与服务平台。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收益往往包括需要院校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及项目咨询等。在培训与服务平台上,校企双方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共同开发员工培训和服务项目,共同制订培训大纲和实施方案,通过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院校教师接触企业实际,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极好机会。

五、实施“五个环节”,建立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

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是指:根据认知规律,构建以“单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即“点——线——面”为一体的技能训练系统。

其中,“点”是指岗位单项能力,即在职业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单项操作技能,其载体是工作任务链的节点,单项能力尚不能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全部技能操作。“线”是岗位能力,即在特定岗位上,履行职责,根据工作过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备的技能,是单一工作任务链上相关技能的集合。 “面”是指专业综合能力,即适应轮岗、转岗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务链相关技能的集合,也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点、线、面实训教学系统的实现方式为:

岗位单项能力=课程实训+综合实训

岗位能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专业综合能力=顶岗实习

六、建设具有“七个结合”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1、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内的实训是指,在该课程中的学时范围内,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应安排的实训环节。其形式为企业参观+校内计算机软件模拟+沙盘模拟演练+相关设备操作;综合实训是指,学生在已经完成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所进行的综合训练,其实现方式应是在真实场景下的生产实训。在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力求符合生产性实训,学时应占总实训学时的60%-70%的基本要求。

2、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仿真模拟实训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形式之一。从目前看,仿真模拟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模拟实训和沙盘演练模拟实训。仿真模拟实训利用其理念和方法虚拟了企业真实的经营环境、条件、流程、数据和管理,符合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中关于“建立虚拟工厂和虚拟车间”的基本精神。由于仿真模拟的实训过程体现了企业的真实场景和真实的经营过程,尤其是符合经管类专业“实训应设置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基本要求,因此仿真模拟实训应视为生产型实训。但是在高职经管类有的专业中,实训过程只依靠仿真模拟是不够的,应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进行设备操作,接触到真实的合同、凭证和单据。在项目课程教学中应围绕一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将仿真模拟和实际操作训练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

3、“动手”与“动脑”训练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培养体现了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特征。在这里尤其要强调注重学生“动脑” 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国内有的公司开发的“沙盘模拟演练”以及课程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与研讨,典型案例分析等应当在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中给予充分考虑。

4、课程教学与技能取证相结合。“双证融通”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已经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在经管类专业中,许多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充分体现了行业标准,因此双证书教育既是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取证在学生的知识和素质培养以及技能训练中,其内容和方式具有一致性。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所具备的实训功能和开出的实训项目也应当与专业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相吻合。

5、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由于条件所限,经管类专业有的实训项目在校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两个基地”在实训教学中各自发挥优势,开发不同的实训项目,并且互为补充,以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

6、校内实训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示范专业在建设中必须发挥其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实训基地建成后应做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一方面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开放也可以进一步搞活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7、政府投资与企业共建相结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融入企业资金,做到校企共建将会改变实训基地的性质,使其具有双重属性和不同的服务功能,这对校企双方是双赢的。经管类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积极吸收企业资金,逐渐使实训基地和企业环境做到“零距离”,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参考文献

[1]黄克孝.“中等职业教育多元整合式课程模式的开发”研究报告[G].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教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项目成果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8篇:高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英文写作是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一直倍受关注。相对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他们语言学习过程中写作往往被视为巨大障碍。学生的思路不清晰,不知道从何入手,怎么写; 语法基础差,用词造句错误连篇;知识储备不足,写作过程中感觉无话可说。这些问题几乎在所有高职院校的英文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成为英文写作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英文写作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在写作课中,教师根据单元主题,布置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前、课中、课后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合作学习课堂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合作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

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中与老师沟通互动,教师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知识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教学手段。依托空间大学城平台,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95后学生对互联网的喜爱与熟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设计新型英文写作课程教学。世界大学城是一个以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平台,以Web2.0、Web3.0、云计算等先进理念和技术为构建基础,动态集成了互联网的各种功能,为每个老师和学生构建一个功能强大的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目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现已实现了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推广应用,依托空间进行的学校管理、教学与学习。

3.教学实施。

(1)课前任务一:阅读。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而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离开了阅读的写作只能是无源之水。很多高职学生感觉到无话可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阅读量不够,语言输入过少。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积累词汇、句型、篇章、修辞、内容等知识,汲取可用于写作的营养。

课前任务二:视频学习。教师在课前录制微课,内容可包括:相关词汇、基本句型、框架结构等。教师将微课视频上传至大学城空间,要求学生学习,并记录重点。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句型、语法的进一步巩固对于写作练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中,熟记背诵仍不失为一个快速见效的方法。建议学生在学习这些精彩的句子时,用笔记本进行摘抄,经常回顾,举一反三。

(2)课堂实施:答疑及复习――小组讨论――现场写作――教师点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设立主题,并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随后进行词汇复习和句型练习。在知识复习过后,针对主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4人一组),进行头脑风暴。讨论通常较为热烈,学生结合课前阅读的背景材料,加上自己的见解,罗列写作要点。在此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观点进行提炼,分类,并在逻辑上进行调整、优化,为接下来的集体创作做准备。

(3)课后任务:小组互批――二稿撰写――写作反思。在课后,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依照教师课上建立的评判标准,对其它小组的作品进行批改。读世界这一共同协作超文本编辑的功能,能使地理上分布在不同位置的用户通过网络来对同一共享文本对象进行查看和编辑。因此,学生可以在寝室上网,讨论,并对他组的作品进行修改,评论。读世界栏目下的文本编辑,可以记录修改人、修改原因、修改时间,并将修改人和上一编辑作者的内容用不同底色笔迹进行区分。每一次的修改,都会通知创建项目者(在这情况下为教师),因此教师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学生对作品的修改是否正确,掌握的知识点是否到位等。学生群组一稿修改后,教师再进行批改,并据此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记录,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沟通。教师评阅后,要求学生小组依据修改意见撰写二稿,并记录此次写作训练的反思。通过二稿的创作,学生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使文章得到完善,加深了知识的巩固,而通过反思,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练习进行主动思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对教师而言,也能获取学生对写作教学效果最直接、深刻的感受,从而获得教学启示。

4.教学成效与反思。通过实践表明,依托空间大学城的信息化英文写作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通过95后学生们对电脑网络的熟悉和喜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利用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课前学习,课中训练,及时反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而写作训练后的教学反思,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也给教师提供宝贵的教学启示。

然而,要实现此种教学设计,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有较高要求,并非所有学校都能提供电脑与网络;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可能需要花费加倍的时间和精力,这对师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当中继续探索、解决。

第9篇:高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课程优化

引言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应用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迫切的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过多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阻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养。本文以我校开设的机制专业为例,对该专业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控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及相关教材的编写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课程结构不能完全以学科知识为体系,而是以行业科技为主要体系标准。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要求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必须能够解决某一生产实际问题。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依托学科,面向应用,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课程。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没有好的一体化教材就很难取得良好的一体化教学。教材的编写可以依据自身情况,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以现有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为基础进行必要的取舍编写教材,编写时应注意按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模块化的教学进程的要求编排课程内容,以任务为驱动。教材应围绕技能训练,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理论知识应服从实践教学的需要,要求理论浅显易懂,简洁明了,使教材成为实践性、实用性教材。

二、理实一体化授课方法和内容的设置

理实一体化授课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穿行,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施中,其教学尺度难以把握,过多得操作实物,又类似于工艺课或实验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果授课过程中,老师认为既然是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多动手,老师自己就坐在一旁忙自己的事情,不管不问,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形式无实质。“身教重于言教”,老师应讲清实践的顺序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将步骤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操作,老师督促学生动手,并加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穿插录象、投影、挂图、实物拆卸、板书等教学手段,这要求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且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否则教学尺度一旦把握不准,就难以达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专业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的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过程可遵循以下思路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讲解,有操作示范,还有操作训练,与纯粹的站讲台上理论课有很大的区别,也不是将理论和实习简单地堆砌。所以教学过程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应遵循以下思路:教学目的:讲述哪些基本知识,掌握哪些基本技能;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选择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及工、量具;教学过程编排;先操作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操作?对于教学难度大的内容尤为重要;学生如何分组,设备如何配置;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写安全事项;如何在作业中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等。 只有构思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好教学。

(2)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案应该有以下环节: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课前准备;教学设备、工量具等;教学时段安排;教学过程组织:主要包括讲授和操作示范、学生分组、操作训练、巡回指导、技术纠正及安全事项等等,这一部分是教案的核心内容,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的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以三个符合度为标准,即: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教学质量评价就是要改变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考评主要依据的传统做法,相关核心课程最终成绩可由各技能训练项目的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仅我们自己说了算,还有用户(企业、学生、家长)参加评价,注重用户评价、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我校机制专业通过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例如,课程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专业的增多,设备配置不能完全满足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如何合理使用现有设备,制定更加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还有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学生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易造成专业基础知识相对缺乏的现象,需在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崔玉成,付红杰.谈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01-102.

[2]丁家献,李健龙.浅析数控专业的一体化教学[J].广西轻工业,2011(5):170-17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