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隐患原因分析范文

安全隐患原因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隐患原因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第1篇:安全隐患原因分析范文

1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1.1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隐患

1.1.1 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护士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中缺乏法律知识教育,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性的法律问题。这就侵犯了患者隐私权和保密权。

1.1.2 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有时护士未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落实护理核心制度,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违反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遗忘危重患者的特殊处理。特级、一级护理未能按要求巡视病房或及时巡视病房而无记录。

1.1.3 护理病历书写不规范:住院首次护理记录单对病人的跌倒风险评估不客观,医护记录不相符的现象,为日后处理医患纠纷留下法律隐患。

1.1.4 护士专科理论知识薄弱,技术操作不熟练:抢救危重患者时应急能力差,静脉输液时不能一针见血,对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简易呼吸器等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给患者家属带来不安全感和不信任。

1.1.5 缺乏责任心,工作中粗心大意:护理人员未能主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细致,忽视操作中的病情观察,随意简化操作程序,未能准确及时执行医嘱,护理工作不到位,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

1.1.6 缺乏人文关怀,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在为患者操作时,未能主动与患者沟通,未履行告知义务,在进行治疗操作时,未能告知其目的及注意事项。病人有需要时不能及时到床边,造成患者对护理人员不满意。

1.2 护理管理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1.2.1 抢救用物准备不齐全:急救车内药品、物品用后未及时清点及补齐,抢救仪器无定时检查及保养,专人管理只是流于形式,影响抢救工作开展。

1.2.2 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护理管理监控过分注重考核、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质量监控不得力,没有很好地落实“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管理层不重视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约束力不够,专科护士的培训不到位,人力资源不足,没有达到规定床护比例1:0.4,护士长没有切实落实“护士长五查”制度,未能健全有效的应急预案等是造成护理隐患根本原因。

1.2.3 护理管理者缺乏对被管理者身心因素的分析:导致下属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遇事容易情绪化,对病人态度生硬。

1.3 患者自身因素

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亲密配合与支持,若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等心理现象,从而不信任护士、怀疑护士护理有误等,产生护理隐患。

1.4 设备设施因素

设备设施使用不当或现存的设备设施不能满足患者需求。

2常见的护理缺陷

2.1 违反护理规范、常规

2.1.1 药物名称、剂量查对失误:如不认真查对,将治疗单上的小数点或零看错,造成病人因用药剂量过大而中毒,甚至死亡。

2.1.2 病人姓名、床号查对失误:如走错病室、服药或进针前后认真查对(查对确认病人的方法)

2.2 执行医嘱不当

2.2.1 盲目执行医嘱:执行医嘱前没进行查对,或查对后由于专业知识有限未发现错误,盲目执行有问题的医嘱。

2.2.2 未按要求执行医嘱:如对患心脏病的病人输液速度过快,造成急性肺水肿甚至死亡。

2.3 工作不认真,缺乏责任感

2.3.1 护士责任心不强:例如,不按时巡视病房,病人病情变化时未能及时发现,延误抢救,造成严重后果。

2.3.2 语言不严谨:在病人及家属面前说话不考虑后果。不注意语气与形象,不体谅病人感受等。

2.3.3 护理记录缺陷:体现在护理记录缺乏真实性、记录不完整、不规范以及病案管理不妥。

2.4 护理管理不善造成的缺陷

2.4.1 抢救设备、药品管理不善,贻误抢救时机:如抢救设备、药物不齐全,影响抢救;药盒标签与内装药不符合,造成用药错误等。

2.4.2 疏于对护士的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欠缺、技术水平不高,观察不到位,工作态度不严谨。

2.4.3 护理人员法律知识缺乏、法律责任意识不强:如未履行告知、保密等义务等造成护患纠纷。

3减少、杜绝护理安全隐患的对策

3.1 增强护理人员法制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更新,患者的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应该从思想上适应这种变化,要主动学习与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认真学习《护士条例》等,增强法律意识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观念,转变护理理念,规范服务言行,提高服务质量。从思想上、行动上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人。

3.2 修订落实护理规章制度

修订查对制度、护士各班岗位职责及质量标准等,制订预防各类管道脱落、病人易走失、易跌倒管理制度,跌倒评估预报表等;针对节假日值班人员少,突发事件多的薄弱环节,制定《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规定》;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操作前,都要告知其目的、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有关医疗护理情况,从而能主动地配合和理解。

3.3 针对问题查找原因分析整改

根据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认真讨论分析,写出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组织全院性的护理安全大检查,针对临床科室存在的护理隐患进行自查自纠;提出整改措施。

3.4 重视专业理论与技能操作的培训

对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加强青年护士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护士参加自学考试,可选送年轻护理骨干人员外出参加各类短期学习讲座、学习班、进修班,不断拓展其理论水平,以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理念。

3.5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维护护士心理健康

临床70%的治疗、护理、生活服务是通过护士来完成的,在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时,就会导致超负荷的工作,护士因睡眠及饮食问题引起的心烦、乏力、急躁和焦虑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应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倡导弹性排班。

3.6 把好设备质量关

医疗安全是患者选择就医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社会进步和医疗的发展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除护理隐患,提高护理安全,必将提高医院整体水平,医院应该为患者及护理人员营造一个更安全、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和谐社会环境。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理安全应该受到每个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第2篇:安全隐患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护理安全隐患; 护理管理; 防范对策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连续性很强的学科,香港医院管理专家认为:任何临床活动,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有危险[2],因此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永久性课题,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护理质量高低的标准。本文通过从护理人员、管理者及患者家属方面进行分析影响护理安全因素,探讨相应防范措施,以减少或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实现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1 护理安全隐患原因的分析

1.1护理人员因素

1.1.1护士的法律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护士在校所受的教育和在职教育中缺乏法律知识教育,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往往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如:患者的隐私权,患者的知情权等没有在思想上产生足够的重视,往往会导致与患者产生冲突。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

1.1.2护士的综合知识水平、综合素质不高

1.1.2.1对护士教育培训不足,主要表现在仅注意护士的工作完成情况而忽视护士的继续教育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及培训管理监督不力等,这不仅是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

1.1.2.2专业技能不熟练,随着护理新观念,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涌现,知识的不断更新,住院患者往往存在多种疾病,涉及到很多专业的医疗问题,这不仅对护理人员造成较大的压力,而且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风险增大,由于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技术操作不熟练,容易发生护理差错。

1.1.2.3由于缺乏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护士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角色转换困难,满足不了患者的身心护理要求,也不自觉地侵犯了患者的权益。

1.2管理因素

1.2.1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为满足社会对医护服务的需求,而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而医院对护理工作重视不够,投入较少,造成护理人员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使护士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造成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环节质量无法控制,服务不到位,给患者带来不安全影响或隐患。

1.2.2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3]。管理层不重视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对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预见性差,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执行的不完善是很多差错事故发生的根源,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3患者及家属因素 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对医院期望值过高,如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就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拒绝护理人员的安排及治疗,导致患者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2 相关防范措施

2.1转变观念,提高护士的护理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重视在职护士的法律观念。

2.1.1在继续教育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聘请法律界的老师进行经常性规范培训,通过法制教育,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广大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检查转变为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使全体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在实施护理行为的过程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减少不必要的差错和纠纷。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使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了患者和自己的权益。

2.1.2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围绕如何有效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分析有哪些不安全因素以及产生的原因,使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增强护士自律及依法护理的意识,使护士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及诊疗护理常规,准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2.2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护理人员要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加强专业理论的继续学习,还要培养自己的操作技能,管理者千方百计为护士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并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获得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在医院内每季进行三基考核,专业技术操作考试,对护理人员的成长进行动态观察。开设礼仪规范培训班,保证全员参加培训,并制定了各种岗位的规范语言,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管床护士每天通过与危重患者家属交流,弥补护士沟通不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护士还要有侧重地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2.3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性改革,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中午班、夜班要增加人员,医疗高峰时要实行弹性排班制,当天的突发事件发生或重患者的抢救都可以实行动态排班,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2.4建立和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创建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体制上的缺陷和漏洞,制定确保护理安全质量的标准,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护理纠纷的处理和索赔,科学地分担风险,更好地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质控小组要加大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加强夜间查房工作,系统地观察护士自律性。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平时形成分级督促制度,发现违反操作规程与奖惩年度考核挂钩。在对护士执行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的同时,必须加强证据的收集和管理,创建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4]。规定对一些关键操作、创伤性的护理操作,不管患者是否选择都要在有关记录上签名以示知情同意,重要的告知教育内容要在护理记录中体现。 建立各科管理手册,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抓好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排除隐患,减少护患纠纷,不断提升护理质量,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以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绍山.现代护理管理学[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林菊英.现代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7.

第3篇:安全隐患原因分析范文

【摘要 】分析240例心内科高龄患者基本情况及疾病情况,找出住院期间导致安全隐患的原因,包括跌倒 导管 治疗延误中断 护理干预滞后 外出检查时计划不周全 等候时间过长 年轻护士依赖仪器 陪护 药物对老人造成的伤害.消除安全隐患的对策,全面评估入院患者及住院期间患者情况,做好生活护理及药物护理,关注患者外出检查,严格执行操作流程,规范转运交接制度,采用适合高龄患者的健康教育等。

【关键词】老年安全隐患护理管理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及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内科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比例逐年上升。患者的安全也迫在眉急,所谓患者安全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避免由于意外而导致的不必要的伤害,主要强调降低医疗护理过程中不安全的设计,操作及其行为[2]。而心内科老年人的特点无论在生理,心理各个方面有其特殊性[3],疾病的本身及外界环境的干扰,严重威胁到其安全性的问题。对于这一特殊高风险人群,分析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找出影响安全因素,提出减少,甚至杜绝安全隐患的对策,对防治疾病的发展,促进疾病的康复,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减低患者的医疗成本,减少医疗纠纷有着重大的突破。

1 临床资料

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其中240例男性180例,女性69例,年龄40-96岁,平均年龄73岁,心内科主要病种为冠心病,高血压,急性心梗,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肌肥厚,心包填塞等。合并其他的疾病有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肺心病,肾病,慢性支气管炎,脑梗塞。主要通过四种途径给药,1种是口服药,心内科口服药最多,且较复杂,形状相差甚少,不易辨认,220例(91.6%)患者都要口服药在,231例(96.3%)静脉给药,最主要讲究的是滴速及推注的速度,我科大多用的是输液泵,输液调节器,27例(11.2%)是外用药即肛塞,外敷等。是皮下注射。39例患者是第一次入院,入院除了疾病因素外,还因患者自身年龄及多脏器官功能减退自理能力受限而入院的。

2 安全隐患的现象及原由

2.1跌倒,坠床 其危险因素有:平衡失调及步态紊乱,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感觉功能障碍,本组老年人有2例是跌倒及坠床,其中1例是夜间有护工陪伴睡着了,病人坠床导致头部前额受伤逢6针,另1例是上厕所时有家属陪同步态不稳而跌倒,致眼部上方破损逢10针。所幸的是两位患者均无其他部位受损。

2.2 患者依从性差,干预治疗 本组3例患者在给药过程中自行断氧,两例护士及时发现予以更正,另一例因延误吸氧,导致胸闷症状加重,经医生及时处理后其症状缓解。两例患者因补液时间较长,自行调整扩张血管药物的补液滴速,在巡视病房时发现及时,未造成不良后果。本组还有4例患者漏服自备降压药,导致血压波动,责任护士了解后及时补服。还有1例患者少服降糖药,他说平时在家也是这样吃法,经护士及时发现且耐心讲解后患者方可听从。还有1例装起搏器的患者,手术后的当天不听护士劝告下床上厕所导致起搏器电极移位。

2.3 缺乏预见性护理护理干预滞后 一例心功能三级的患者因用力排便而导致心衰加重,经对症处理心功能有所改善。还有一例患心肌梗死的患者因床边排便出现休克,即时发现迅速抢救而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2.4 外出检查,转运计划不周全 一名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做空腹B超,因等候时间过长而发生低血糖反应,及时服了备用的糖果。有1名患者因等候时间长而不满,上诉院办。另1例从急诊转运至ccu的患者,刚到病房准备挪病人时就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经全力抢救病人才脱离危险。

2.5 年青护士过分依赖仪器及家属, 输液泵输液存在安全隐患,本组1例患者在推注硝普钠时,一名年轻护士未及时启动“开始”键,液体输入中断等。另一例则是抢救病人使用甘露醇静滴时叫家属看好滴到一半时叫护士,结果输到2/3时才被护士发现。

2. 6 药物的不良反应对老年人造成的伤害有报道60岁以上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4]。常用药物反应有刺激性干咳性低血压,精神症状,尿潴留,肾毒性等。本组1例冠心病患者服用依那普利后出现刺激性干咳。

3 对策

3.1做好入院评估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将病员安置ccu还是普通病房,普通病房又分离护士站近还是远,以便及时观察病情及抢救,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护理过程准确无误。加强重点区域及重点时间段的管理。有关报道:3%--5%老年人跌倒与性低血压及饭后低血压,药物相关性低血压有关[5]。临床发现,沐浴易发生头晕,地湿滑,易滑倒,因此我可结合其特点规定对每位入院病人进行评估,护士注意既往史,主诉及代诉情况。自理能力,有无视力障碍及跌倒史等,给予身份识别带及警示牌。根据分值入高危监控及次高危监控系统。并建立三级网络。夜间熄灯时留地灯,厕所安装扶手,行动不便及生活不能自理的嘱咐陪护,无法陪护者让家属签字,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尤其是节假日及中午加强护理人员来协助工作。加强防范。

3.2做好药物护理老年人由于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出现服药能力下降如漏服多服等现象,常用药的类型:抗高血压 强心 抗心律失常,安眠药,降糖药,抗凝药等.服镇静药时易引起头晕嗜睡 精神萎靡,降压药易出现性低血压,起床及改变时动作宜缓慢,我科已建立起床三部曲,第1睁开眼时在长床上躺2分钟,第2步呈半卧位在床上躺2分钟,第三坐起在床边坐1分钟。还有服用降糖药物及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要严密观察其药物的不良反应。

3.3做好出科检查的准备工作对病情危重的及预后有不利影响的隐患最易致医疗纠纷的患者,我科已建立危重病人转运交接单,外出检察前护士对病人进行评估,适宜的方可由护理人员外出,反之则有医护人员陪往,并准备好应急情况下所需的物品及药品,人员准备,必要时与相关科室沟通,保证患者随叫随到.。

3.4落实好护理操作流程,规范等级护理巡视制度及交接班制度.使用输液泵做好床边交接班,经常巡视病房,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及其速度,如护士只是依赖仪器而没按要求准时巡视可导致不安全的情况发生。因此要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及操作技能是提高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3.5心理健康指导,加强沟通减少患者违医行为 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遵医嘱造成的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多数心血管病均不易治愈,常反复发作或需更长时间治疗,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及经济负担,加上家属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部分病人失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产生不配合治疗的行为。我们应积极让患者及家属参与护理及治疗的过程。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运用语言,案例给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7]。同时护士要善于观察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前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不利因素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潘沼山 孙方敏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349

[2] 刘丽杭 党勇患者安全的概念与措施,中国医院管理,2005,25(12):20

[3] 李霖志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J]实践医学杂志,2001,14(2);142-143

[4] 吕淑梅 关于老年人用药问题[J]中国新医药2004,3(2),106

第4篇:安全隐患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院护理管理;安全隐患;管理对策

医院医疗安全是保证医院正常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和改善,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的医疗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也是医院医疗质量和整体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医疗安全领域中,护理安全又是最重要的一环。护理工作琐碎繁重,又是与患者直接接触最多的一线工作,其安全管理对护理工作质量与医院的医疗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合理的管理对策与管理办法。具体报告如下。

1 医院护理管理安全隐患因素

1.1 医院管理制度问题

医院的管理是制度是医疗护理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行为标尺,医院的管理规范不健全直接导致护理工作过程中没有有效的章程可循,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没有合适的评价标尺,工作中出现问题不能准确找出问题的根源,每一项工作没有明确的责任人。患者有护理需要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的与相关责任人沟通。权责不分,岗位职责不明,人员分配不到位。

护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也是医院管理的一部分,医院不能为护理人员提供有效的培训,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经验交流,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护理业务水平,单靠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护理经验可能无法满足护理安全工作的要求。

另一方面,医院的整体环境,包括硬件软件设施的维护保养情况也与医院的护理安全息息相关。从硬件设施来说,医院住院部、门诊部的走廊,扶梯、病房的地板、检验科室的仪器性能对护理安全都有影响,尤其在老年住院患者和儿科患者、孕产妇等,他们特殊的生理状态尤其需要特殊的保护。从软性环境方面说,医院的安全卫生、消毒清洁是否到位对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1.2 护理人员工作水平与工作态度问题

护理人员是护理安全的直接责任人,是与病患接触最多的一线工作者,护理人员的个人业务水平与服务态度对护理安全的影响是最突出的。

医院的护理人员学历普遍较低,进入医院工作后,在没有长期实践经验的情况下,仅凭借自身的基础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是远远不够的。加之,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对继续深造和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不高,理论水平有限,遇到突发状况无法冷静处理。对于一些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仪器,护理人员不能熟练操作,轻则使患者的检验结果不够准确,严重的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也是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之一。护理工作本身任务重,琐事多,工作量大,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难免产生厌倦、抱怨情绪,但是每一项护理工作看似无关紧要,都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护理人员责任心差,工作散漫,上班思想不集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耽误患者的治疗时机;或者在工作中粗枝大叶,给药时出现错漏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没有耐心,对患者态度恶劣,影响患者的情绪和身体康复。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忽视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的学习,对患者的正常权益和患者的就医过程中享受的权利不清楚、不了解,一旦出现问题,造成医疗事故和护患纠纷的可能性极大。

1.3 患者自身的问题

患者自身的治疗情绪与配合度对护理安全有一定的影响。护理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需要护理人员的努力。患者的医疗知识匮乏,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不够,不遵医嘱,擅自更改服药剂量,破坏医生的治疗进度或者对治疗的消极情绪过重,不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使得在患者的恢复进程减慢,还可能造成医疗事故。

2 结果

要改善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既要从全盘考虑,又要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处理。

2.1 制定严格的护理管理制度,对医院的护理流程制定标准化流程,做到责任到人,出现问题之后能迅速找到责任护士,并及时纠正错误。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做好医院的护理人员的培训与经验交流工作,储备护理后备力量。做好病房的硬件建设与环境清洁工作,消除医院感染的潜在隐患。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护理人员要积极参与医院的培训并向资深护理工作者学习经验,力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工作期间,要严肃认真,做到以人为本,多跟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患者的困难与顾虑,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并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了解更多疾病的相关知识与健康护理方法,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搞好护患关系。

2.3 患者自己要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严格遵循医生嘱咐,不自作主张。多跟护理人员进行互动,有不明白或者不了解的事情,多向护理人员进行询问。在互动的过程中加强与护理人员的关系。

3 讨论

医院的护理安全是医院护理质量与整体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时实现医院改革深化,向前发展的基础与前提。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只有做到完善医院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专业素养,改善服务态度,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并积极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制定全方位针对性的安全问题防范措施是实现护理安全,才能使医院的整体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使医院的形象与声誉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高莉.医院护理管理安全隐患因素及管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2,33(15):3296-3297.

第5篇:安全隐患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

骨科住院患儿;不安全因素分析;防范措施

作者单位:471002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安全是医疗护理质量的命脉,是患者在住院期间对医院的基本需要之一,确保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以及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改进医疗护理质量的基础[1]。儿童由于其身心各方面的特殊性,安全更应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自2010年~2012年共发生不安全事件15例,现对骨科住院患儿不安全因素加以回顾分析,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安全意识,保障患者安全。

1骨科儿童病房的特点

11患者的特点患者年龄小活泼好动,安全意识淡漠,不知道哪些可以干哪些不可以干,只要肢体不疼痛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做任何事。

12家长的特点本院是三级甲等医院,全国各地的患者很多,不同的家长对疾病健康教育的接受能力不同;本院不是无陪护医院,每名患儿最少2名陪护,甚至3~4名,并且家长经常更换。另外患者独生子女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

13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儿科患者相较于成年患者工作难度大,操作复杂、风险高,病情变化快。

2原因分析

21责任心不强

1例发生肺水肿的患儿,是由于手术后带液体回病房用的是输血器,护士更换液体后没按照医嘱调节滴速,液体巡视不及时,致使患者短时间进入大量液体引起肺水肿。

22培训力度不够

新护士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不能整合与灵活应用,很难把握重点并将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2]。刚上岗及3年内从其他科室转到儿科的护士儿科理论知识缺乏,操作能力不强。转科的护士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儿童的特殊性及儿科患者与成年患者的区别,进行治疗及护理时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致使在工作中出现偏差。

23健康教育不到位

健康教育不及时、不到位,没有与患者及家属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互动。护士认为已给患者及家属做过宣教,但家属有没有掌握护士不清楚,另外家长主动参与的热情不高,认为护士讲解的内容知道不知道无所谓,只要病看好就行。1名患儿走失、4名患儿坠床都与健康教育有关。

24家长常识性知识缺乏

本组患儿误吸1例。家长在喂1岁患儿苹果泥时逗患儿大笑,致使苹果泥呛入气道,当时患儿口唇青紫、呼吸困难,后经积极处理,患儿转危为安。

3措施

31对患者及家长加强常识性及安全教育

患儿入院后即对家长进行与幼儿相关的常识性知识及安全教育,并将安全教育贯穿于住院的全过程。给每名家长发放安全教育宣传单,注明患儿需注意的事项。如为6岁以下的患儿安装床档、不要在床上蹦跳、打闹;不要让患儿玩耍锐利器具;不要随意和陌生人走、吃陌生人给的食品及饮料;患儿要始终处于家长的视线之内等。

32加强责任心、加大培训力度

护士是医疗工作的执行者,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护士的工作态度决定了工作质量的高低。每月针对科室存在的安全隐患,组织大家共同分析讨论,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落实,监督检查落实效果。每月组织两次与科室病例内容相关的业务学习、操作培训,利用晨会点评时间学习警示案例,让大家明白安全的重要性。把工作中易出错的地方找出来共同演示,如拿同一厂家的输血器、输液器做对比,让大家明白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滴速情况下,输血器比输液器进入体内的液体量大,加深大家的印象。同时加强“慎独”教育,提高工作自觉性,节假日安排一名高年资护士带班,负责全科患者全面护理,确保患者安全。

33规范化儿科护理常规培训

培训新护士及转科护士的工作能力。把与儿科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儿科患者的安全管理、用药注意事项、小儿心肺复苏、除颤仪的使用、采血、静脉穿刺技巧、与患儿的沟通技巧、病情观察及儿童入院评估单的使用等装订成册放入《儿科护士培训》文件夹,新入科及转科护士工作前学习,科室带教负责人负责培训,护士长对培训情况进行考核。在6个月内随时关注护士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护士的掌握情况随时加强薄弱环节的培训。

3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入院后做好宣教,专业护士介绍病房的布局、病区环境,让患者及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告知家长为了患儿的安全,物品用后及时归位。病房内在固定位置设置暖瓶搁置架;窗户安装限开装置,专班护士每天巡视病房检查限开装置是否完好;理疗仪器使用后及时移出病房等。

35加强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并在宣教的过程中与患者形成互动,让患者或家长复述护士讲解的内容,对接受能力欠佳的家属,要反复宣讲不定时提问,直至掌握。工作中,不要只是强调已给患者或家长讲过几遍而是要看其掌握程度。同时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患者安全行为中来,力求通过有效的方式听取患者及家属对安全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医疗服务尽可能避免医疗过失,保证患者安全[3]。

4结果

经过整改,近一年来无患儿坠床、走失、烫伤等不安全事件发生,在医院进行的满意度调查中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以前的85%上升到91%,医生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增加。

5讨论

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医疗安全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患者在入院之初,预先评估患者的安全需要,针对不同的患儿和家长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患儿的安全管理。同时对护理人员要定期加强培训,积极查找安全隐患制定防范措施,在科室营造一种安全文化氛围,让护理工作做在患者的需要之前,对可能要发生的不安全事件采取预防性措施,而不是只对已发生的事件做出处理。

参考文献

[1]李明子建立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确保病人安全.中国护理管理,2007,3(7):43.

第6篇:安全隐患原因分析范文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治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如何保证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所关心的话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内科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退化以及疾病的多发性、复杂性、突发性、猝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其安全,所以说老年住院患者是医院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对于这一特殊的高风险群体,分析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找出影响安全的因素,寻求和化解护理风险的策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临床资料

现收集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9月入住的老年患者的其中1000例,男500例,女500例;年龄55-88岁,除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等专科疾病外,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常合并的疾病有: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老年性便秘、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老年性痴呆、脑梗死、骨老化、颈腰椎骨质增生、白内障、牙列缺失、下咽部吞咽困难等。患者同时接受静脉及口服2种途径给药,800例(80%)患者还通过第3种途径给药,如皮下注射、肠道等方式给药。600例(60%)患者为首次入院,400例(40%)患者为再次或多次入院。

2安全隐患表现及原因分析

2.1跌倒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包括:①平衡失调及步态紊乱;②疾病因素;③药物因素;④感觉功能因素;⑤环境因素。本组老年患者中4例发生过起床时因改变过快,下床站立出现头晕,险些跌倒。

2.2患者不合理干预治疗本组12例心肌梗死患者、2例急性心衰患者因不习惯吸氧,自行取下吸氧管导致氧疗中断、缺氧、呼吸困难加重,经护士说服后重新吸上。30例患者因自行调节扩血管药物滴速,出现胸闷、心慌症状,经吸氧、使用利尿剂后症状缓解。某些重要用药,(由于患者要求自备,医生医嘱备注)护士督促后患者仍忘记服用,经护士询问发现后补服。

2.3健康教育不到位入院时反复告诉患者便秘、用力排便容易诱发心衰、心肌梗死、心脏破裂、脑卒中等,但是有些老年患者仍不予理解,不予配合,并存有侥幸心理,其后果可导致心衰或猝死;有的给药时间不合理;有的饮食管理及活动度指导跟不上。本组有6例患者床上、床旁排便后出现大汗、气憋、呼吸困难,经紧急处置后症状缓解。

2.4诊疗中运送方式不当、等候时间过长本组1例心脏介入手术后返回病房的过程中,手术部位出血。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CTA检查前未与有关科室协调好,等候时间过长,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引起家属不满。

2.5药物不良反应有报道60岁以上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心内科老年患者常见的药物反应有性低血压、精神症状、尿潴留、肾毒性以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刺激血管等。本组5例患者使用静脉给予可达龙出现静脉炎。

3对策

3.1准确评估患者状况老年人跌倒与性低血压、饭后低血压、药物相关性低血压有关。我们发现,老年患者卧床时间过久容易出现头晕,站立不稳。患者进行入院评估时,护士要注意既往史及所患疾病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尤其是伴随症状和自护能力,有无视力障碍,蹲起能否自如,有无各项跌倒危险因素,准确评估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给予记录并依据风险程度挂出警示牌。关节炎、脑卒中、老年痴呆、贫血、性低血压等患者列为高危人群。入院时询问并检查老年患者的鞋袜衣裤,尤其是带入的拖鞋应防滑,病服应合身,防止因过长在行走中绊倒。地面清洁后湿滑应放置警告牌并提醒患者。针对老人夜间起床多的特点,规定护士熄灯时预留地灯。行动不便者建议家人陪伴,家人无法陪护者,详细说明病情,并签字为证,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夜班护士要及时协助患者入厕。

3.2重视药物护理老年人往往出现“服药能力下降”,如漏服、多服等。心内科老年患者常用药物有扩张血管药、抗高血压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安眠药、降糖药、抗凝血药、缓泻药等。使用镇静催眠药易引起头晕、思睡、精神萎靡不振,影响判断力,安排患者卧床后再服用并休息,避免走动;服用降压药易发生性低血压,指导患者起床及改变时动作宜缓慢;降糖药按要求餐前、进餐时正确服用并督促检查按时进食,以免引起低血糖。依据患者排便规律,合理安排服用泻药时间,尽量避免晚上排便,以防患者受凉及夜间病情变化。老年患者使用抗炎药、利多卡因、洋地黄类、安定、抗凝血药,存在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等特点,用药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对有医嘱但属患者自备的重要用药,如抗血小板聚集的硫酸氯吡格雷片、华法令、降压药、降糖药等,一定监督患者及时用药。

3.3关注患者出科检查活动科间转送或外出检查,虽然时间短,却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易引起护患纠纷。对此,我们规范了院内科间转送、外出检查护送流程。科间转送高龄、卧床或重病患者,由本科护士陪同接送,严格交接手续。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时提前做好计划,做好人员及物资准备,保证患者随到随检,避免途中出现由于准备不足所出现的隐患。

3.4严格操作流程,规范签名制度熟练掌握各种注射泵及输液泵的操作。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和药量,并能对输液过程中的气泡、阻塞等异常情况进行监测与报警,广泛应用于输液精度及过程要求较高的心内科患者。但应避免护士过于依赖仪器监测,应及时观察仪器工作状况,避免交接班或使用不当所导致药量输注不准确。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是护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护士技术操作规范严格要求护士,严格按流程完成每一步操作。加强护士动手能力训练,要求护士熟练掌握科室不同品牌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及常见报警原因防范、分析、处置并逐一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提高护士自我约束力,并给与督促检查。

3.5加强沟通,减少患者“违医行为”患者的“违医行为”是指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不遵医嘱行为造成的安全问题[2]。护理安全措施的执行,取决于医患双方的配合,在平时的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进行反复有效的安全措施防范宣教。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将各项告知制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家属和陪护人员进行讲解,取得他们的配合和认可,使他们能自觉遵守,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3.6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医患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更好地发挥老年人的能动性,指导老年人进行自护实践。教育因人而异,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性格、接受能力、行为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对于心功能不全反复住院的老年患者教育中应宽容接纳、灵活多变、注重实效,不拘于全部目标实现。对住院人数较多的高血压病患者,我们设计和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措施,重视自我功效对自护行为的促进作用,护士经常有意识地询问老年患者什么时候该吃药、吃什么药、血压多少、吃药后注意什么,强化患者的认知,及时表扬肯定,并依据个体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增强其自信心、自尊心,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安全性。

3.7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医疗护理工作具有专科性强、个体差异大及疾病的复杂性等特点,造成在临床工作中,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尽完善,因此护理管理的重点在于随时发现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如我科规定责任制护理,每名患者都会有对应的责任护士,会针对该患者的情况给予各项评估,并及时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做到对患者”十知道”,并给与患者入院宣教和相关指导。做到班班交接,保证当班护士了解患者病情及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很好作用,做到患者入院有人接、检查有人陪、手续有人办、出院有人送、回家有人访,在我科开展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有效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质量,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护理工作更加顺畅,消除安全隐患并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史自强,马水祥,胡浩波,等.医院护理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第7篇:安全隐患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 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07-02

消毒供应室是负责医院无菌医疗器械及一次性物品的供应科室,既负责全院无菌医疗器材的发放,又肩负着全院各临床科室污染再生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储存和发放。工作中接触许多感染原因不明且又危险性极高的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品,有发生职业损伤和暴露性感染的潜在危险以及客观环境如:化学消毒剂、高温、噪音等潜在隐患,操作不慎会导致感染、中毒、烫伤等[1]。长期工作在高温,高压、噪声环境中。如何做好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能力,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充分认识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改变使用防护态度和行为,减少职业隐患的发生。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共有床位1773张,消毒供应室负责全院所有病区、门诊、手术室等临床科室的复用器械、自备器械、氧气湿化瓶、手术器械等物品的集中处理、配送和一次性无菌物品发放。供应室工作人员共有17人,其中护士10名,消毒员2名,合同制工人5名;拥有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1名,助理护士2名。

2 危险因素

2.1 物理因素

2.1.1 噪声 供应室存在多种噪声污染源,各类清洗机、空气消毒机、烘干机、高压灭菌器等,以及各种不锈钢器皿之间发生的碰撞。长期工作在噪声大于90分贝的环境中,可能影响听觉系统的生理变化使听神经受损,听力下降,导致焦躁、耳鸣、血压升高、失眠等[2]症状。

2.1.2 温湿度 由于清洗工作岗位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专用鞋,护目镜等体内水分不易排除。清洗机,烘干机,高压灭菌器在使用时散发的热量水汽使室内温湿度明显升高。清洗机开启舱门,卸载物品时设备内温度大于93度,烘干温度高达120度,操作不慎会被烫伤,并对人的眼睛,皮肤,脏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2.1.3 光污染因素 工作时全部开启日光灯,查对包装需要强光照射。另外紫外线照射是供应室空气消毒物体表面的主要方式。消毒和检测时会辐射到人体表面,引起灼伤、红斑、皮肤过敏等症状。

2.1.4 布类纤维 各种布类辅料在包装时,极易引起大量的粉尘和纤维在空气中弥散飞扬,刺激呼吸道及眼睛,使其受到伤害。

2.1.5 锐器伤害 供应室每天回收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再生医疗器械。在清点、分类、清洗、包装时,被锐器刺伤,导致感染机会大大增加。

2.2 化学性危害 供应室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等,对人体皮肤、眼睛、呼吸道、神经系统等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长期接触可引发皮炎、哮喘等。多酶清洗剂危害更甚、如果工作时将其溅到皮肤会造成伤害,对呼吸道也有一定的刺激性。

2.3 生物性因素 供应室每天回收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穿刺针、管道。这些在冲洗过程时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如防护不当极易吸入呼吸道而致感染,伤害则更大。

2.4 生理心理因素 由于工作性质和场所的特殊性,工作繁重琐碎,长时间站立,注意力高度集中,动作单调重复,装缷较重物品,劳动强度高,工作环境差,容易造成身体不适,尤其是颈椎病,腰肌劳损,下肢静脉曲张,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心理疲惫等[3]。

3 职业安全防护

3.1 建立完善制度提高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加强自身防护意识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学习,普及医院感染知识。

供应室工作人员健全的职业防护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保护,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执行。实行有序的发放原则,收集各临床科室的信息和建议,增进沟通协调,统筹利用时间,进一步规范优化消毒供应的运送流程。通过网络系统根据各科室需求请领,规范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下送管理。供应室是医院医疗用品的供应中心,我们应该尤其重视供应室工作的危险性及缺乏防护意识的危害性[4],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及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宣教。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物品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等医院感染知识考核,对新到供应室的人员进行消毒供应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重点培训,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员进行安全防护制度教育和规范操作学习。让其从思想上重视对自身进行保护的必要性,自觉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实行消毒隔离制度减少职业伤害,确实提高职业防护的效率。

3.2 强化工作人员屏障保护

3.2.1 物理因素的防护 为减少噪声的损害,应该注意各类机器的保养和维护,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手册定期对清洗消毒器、灭菌器进行日常清洁和检查,保养和维修,轴轮要经常加剂保证仪器性能运转良好。各类灭菌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轻拿轻放各类不锈钢及用品。安装良好的通风设备减少室内的水蒸气排放。及时关闭水电气各种阀门,降低温度和湿度。压力蒸汽灭菌器使用者需持证上岗。严格执行操作程序,配有高温手套及相关的辅助设备。物品包装使用一次性医用包装纸、减少布类纤维污染。不经常使用的器械包用纸塑包装,使诊疗包使用有效期从1周延长到半年。降低包装成本,提高质量,减少工作量[5]。

3.2.2 化学品的防护 掌握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特性。配置及使用时,必须戴手套、口罩,必要时戴防护镜,防止溅到眼睛、皮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正确掌握消毒剂用途及效能。

3.2.3 生物防护 工作人员在器械回收、分类、核对、装载、刷洗、检查、整理过程中,要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手套、鞋套,预防被锐器损伤皮肤或污染液溅入黏膜。每次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消毒清洗器具,更换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洗手和手消毒。被朊毒气、气性坏疽污染的处理流程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和要求。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工具,最大限度地保护工作人员安全。

3.2.4 定期体检 供应室人员定期体检,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并建立健康档案。对于发生职业伤害时,按职业暴露伤口处理流程正确消毒、包扎创面,并及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上报院感科,根据暴露源实际状况及伤者自身机体免疫状况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治疗。防止职业暴露引起的医院感染

4 讨论

供应室工作人员安全隐患发生与工作性质、自身防护意识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缺乏有关。而频繁接触具有传染性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器具、器械和物品,是发生职业损伤的高危群体。根据卫生部2009年4月1日“两规一标”《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标准》及“职业暴露防护与措施”的要求。加强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坚持标准预防措施,规范各岗位操作流程,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消毒供应室管理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加强供应室全体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引进新理念,开展新技术。自觉地将防护措施应用与日常工作中,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6]。有效避免了职业危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段振兰,胡范彬,池淑红,等.医院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27(2):226-227.

[2] 扈玥,董继平.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安全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1):141-142.

[3] 孙艳华,赵庆兰,王秀琴,等.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安全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910-1911.

[4] 戴霞,姚琴,等.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及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与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性分析[A].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2):7157-7159.

第8篇:安全隐患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院消防管理 安全隐患 人员疏散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高层病房楼矗立在大江南北,为广大人民群众就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医院的职能是救死扶伤,病人集中属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由于医院人流量大,设备集中,压力容器、化学试剂、被褥纸张等易燃易爆物品多,建筑密集,通道相联,且弱势群体(病人)居多,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在紧急状态下,住院病人如何才能安全疏散。近几年来,医院的群死群伤火灾事故频发。2003年11月8日1时30分,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民医院住院部病房因电气线路短路发生火灾,造成7名住院治疗患者死亡,过火面积495平方米,直接财产损失40万元。2005年12月15日16时30分,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配电室因供电电缆短路引燃可燃物起火,过火面积达5714平方米,火灾造成39名患者死亡,182名患者受伤住院治疗,火灾直接损失821万元。而高层建筑本身就存在火灾蔓延迅速、扑救与疏散困难的问题,所以,医院高层病房楼在火灾等紧急状态下的安全疏散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就医院存在的火灾隐患及防火对策进行探讨,并对高层病房楼安全疏散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医院日常消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消防安全误区

1、通道不畅现象严重。据调查,大多数中小规模的医院有贵重设备和财产的科室里都安装防盗门,非正常工作时间封闭门诊区域,夜间将安全出口锁闭,可谓拒盗贼于铁门之外。很少有人考虑一旦发生火灾,消防人员如何迅速扑救或住院病人从何处快速逃生。

2、重视易爆,忽视易燃。锅炉房、供应室消毒锅、高压氧舱液氧罐等压力容器稍有违章操作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这些易爆设备常被医院消防管理人员重点监控。但对洗衣房、被服中心、病区小仓库、放射科储片室、病案室、图书室的易燃物品,手术室、病理科、检验科、制剂室、治疗室内的乙醇、甲醇、丙酮、苯、乙醚、松节油等易燃化学试剂的管理却常常被忽视。例如手术室中所使用的麻醉剂、生化检验及实验室每天都要接触和使用各种化学试剂,有时还需使用的酒精灯、煤气灯等明火和电炉、烘箱等电热设备,若发生火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关心设备,忽视线路。目前医院大型设备与日俱增,不少医院舍得投资几百万购置先进设备而不愿拿出几万元更新陈旧线路。新建筑也常因调整科室、更改原设计用途、电力超负荷等出现火灾隐患。

4、依赖消防设施,忽略技能培训。随着我国医用高层建筑不断增多,消防设施日趋现代化、智能化。但高层建筑火灾,仅靠消防控制中心的几个专业人员遥控操作是很难控制住火场瞬息万变的局面的。再加上受消防器材装备的限制,地面扑火往往是望楼兴叹。因此,每一位医护人员消防安全素质高底,直接影响火灾预防和扑救。

5、重视明火,忽视高温。多数医院都对食堂煤气炉、科 室电炉、施工使用电焊和吸烟做出很多安全规定并定期检查。但常忽视对治疗用的红外线、频谱等电加热器以及电烘箱、电取暖器、电热水器、电消毒碗柜的检查和监督,一旦使用不当或用后不及时断电,其火灾隐患不次于明火。如放射机房装有固定或移动的X线机。X线机常见电路故障有断路、短路和零件损坏等,进而造成电器起火。X线机使用的电压要求较高,当电子的能量在转化为X射线时,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热能,具有潜在的火灾危险性。

6、设备维修使用电气焊监护不力。在设备维修动火过程中,不按照动火审批程序的要求,随意性很强,监护人员和设施不到位,发生火灾后小火酿成大灾。

二、高层病房楼安全疏散存在的问题

目前施行的国家消防技术规范及专业设计规范中,针对医院高层病房楼的安全疏散设计还是空白,所能依据的就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在这部规范中,仅对医院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和疏散宽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防火防烟分区、建筑消防设施设置等方面与其他高层建筑并无不同。

但是,高层病房楼内的住院病人在进行疏散时,所需时间大大超过正常人。现以北京市世纪坛医院(原铁路总医院)为例,该医院病房大楼12层、高度50米,据测算,能正常行走的病人从12层疏散至地面需3分钟,2人抬65公斤担架从12层疏散至地面需8分钟,4人抬65公斤担架从12层疏散至地面需7分钟。这些数据仅是一组人员的疏散时间,如果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能正常行动的病人和不能正常行动的病人都从疏散楼梯进行疏散,势必引起楼梯堵塞,疏散所需的时间远不止8分钟。

根据安全疏散的设计理论,高层建筑的疏散时间一般按5~7分钟考虑,而且楼梯和走道的宽度一般是按照楼层容纳人数计算的,楼梯的宽度不可能满足全部人员同时疏散的需要。同时,在火灾条件下组织人员疏散时,通常的顺序是着火层、着火层上一层、着火层下一层、而后才是其他楼层,但在火灾条件下,这样的组织程序需要多少人来保障呢?从近几年医院发生的火灾来看,这样有组织、有秩序的疏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病人、医护人员在火灾后,由于恐慌、忍受不了高温烟气,自行跳楼的不计其数,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后果非常严重。

综上所述,高层病房楼在发生火灾时,依靠建筑内的现有疏散设施进行有序、有效的安全疏散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

三、消除医院消防安全隐患的对策及措施

1、坚持防火巡查制度,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坚持做好每日防火检查,“谁检查、谁负责”,切实整改火灾隐患每日防火检查是确保医院消防安全的重要手段。医院消防管理人应对医院消防工作采取“严防死守”的措施,每天坚持下病区、宿舍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对消防设施、灭火器材的完整及性能进行逐个查看、测试,对安全出口、疏散通道进行疏通,对杂物间进行清理,发现的火灾隐患进行认真记录。能现场整改的,当场检修或更新;不能现场整改的,要及时上报院领导进行限期整改,如果领导不重视应向消防部门报告,将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加强管理,重点监控。对医院的高压氧舱、病理室、手术室、药房等重点部位进行重点监控,对易燃危险药品应限量存放,一般不得超过一天用量,以氧化剂配方时应用玻璃、瓷质器皿盛装,不能用纸包装。手术室内非防爆型的开关、插头,应在施行麻醉前合上、插好。必须等手术完毕,乙醚蒸气排除干净后,方可切断或拔去插头。室内应备有二氧化碳灭火器。

3、定期对员工进行应急疏散演练,提高自防自救能力。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和演练情况不断修正和完善应急疏散预案,提高其实用性。同时经常组织医院的医生、护士参加疏散演习,增强对火灾危害性的认识,学习实用的灭火技巧,以提高内部员工的综合消防素质。

4、抓好防火宣传,加强消防知识的普及与培训,扩大防火群体。医院消防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防火宣传和消防知识的普及培训。接受消防知识教育的人群越多,发生火灾的几率或火灾受损的程度就会越小、越低。这就要求医院主管消防安全的领导定期对专兼职消防员、重点工作人员、临床各科医护人员、新分配职工、保洁员工等各类人群进行消防知识培训,不定期抽查、考核;并经常邀请消防部门专业人员到医院开办消防知识讲座,同时在病室中广泛开展消防知识宣传教育,以扩大防火的社会覆盖面,增强防火力量,充实消防队伍,尽可能地减少火灾的发生或在火灾发生后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5、严格执行设备维修动火制度。单位动火要严格动火审批制度,按一、二级动火审批要求进行报批,同时要落实监护人员和必要的消防设施,对动火现场的可燃易燃物品要进行清理,确认安全后方可动火。

做好医院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还需要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不断的完善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只有真正做到制度措施明确,设施器材完备,管理责任到位,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四、针对紧急情况下高层病房安全疏散的对策

由于高层病房楼在安全疏散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本人结合消防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对策。

1、在医院高层病房楼的每层或每两层设置避难区(间)。这里主要是针对病房区域设置,门诊、行政、手术等区域暂不考虑。避难间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建筑形式的不同,在楼层的一端或两端设置,可利用医生办公室、会议室进行改造,并且要满足举高消防车的作业需要。

(2)设置防火分隔措施。避难区(间)与其他部位之间采取在走道增设防火门、连通的窗采用防火窗等措施分隔。

(3)在避难区(间)的入口处采取加密喷头保护,增设消防软管卷盘等灭火设施。

(4)采取防烟措施。有条件的可增设正压送风口,没有条件的应当采取自然排烟通风。

(5)避难区(间)的面积可根据楼层人数按1m2/人的标准确定。

(6)避难区(间)的装修材料应当尽量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病床等设施应能方便移动。

(7)避难区(间)内设置必要的应急照明和防毒面具。

对新建的高层病房楼只要在设计阶段提出要求,是可以实现的,难点在于对已建成的病房楼的改造。以上原则对建筑结构没有影响,只要对现有设施稍加改造也可实现。如果病房楼的结构和设施没有改造的余地,也可采取将某一区域病房的门和窗设成防火门、防火窗的措施进行补救。

第9篇:安全隐患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妇科护理;安全隐患;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在新技术的推动之下,医疗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护理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人们越来越关注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人们对护理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妇科护理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护理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在妇科护理中护理人员不仅需要照顾患者,还需要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本文以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的所有妇科安全事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造成妇科安全事故的原因,并提出了避免妇科安全事故的具体措施。具体研究过程和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的所有妇科安全事故,一共有55例。负责妇科护理的工作人员一共有27个,包括3个主管护师,19个护士和护师,5个实习护士。

1.2妇科护理安全隐患分类

一般来讲,妇科安全隐患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制度安全隐患、医生安全隐患、护士安全隐患和患者安全隐患。

1.2.1 制度安全隐患

现阶段,我国的许多医院都存在制度不完善的现象,不完善的制度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具体来讲就是,有些医院对护士的交接工作安排的不够合理,患者有可能处于无人照料的状态;有些医院缺少科学合理的医疗设备操作规范要求,工作人员的不合理操作非常有可能为患者带来安全隐患。从妇科护理的角度来讲,妇科护理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护理工作,工作人员应该尊重患者的隐私。但是好多医院现阶段都没有保护患者隐私的相关制度,护理人员不具有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患者的隐私十分容易遭到泄露。

1.2.2 医生安全隐患

现阶段,医生的工作压力很大。医生的主要工作是诊断和治疗患者,医生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当患者数量过多,或者是某一个患者需要消耗医生过多的精力时,总的说来医生用来关注患者的时间就会相应的减少。这样医生就非常有可能无法正确和及时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有些患者对医院和医生心存不满,并将这种不满发泄到护理人员的身上,从而导致护理安全隐患的出现。

1.2.3 护士安全隐患

一般来讲,护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护士,护士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护理效果。现阶段,好多医院都存在病人数量过多的情况,护士的工作压力很大,一个护士需要同时照顾许多患者,工作量巨大。在过大的压力之下,护士的情绪和心理难免会受到影响,无法始终做到微笑面对患者。此外,长时间的工作使得护士处于疲惫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护士的护理工作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现阶段好多医院都存在护士紧缺的状况,有些医院的护士在正式开始工作之前并没有接受过岗前培训,这使得护士的专业技能达不到要求,为护理安全事故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1.2.4 患者安全隐患

患者是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妇科疾病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她们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担心隐私遭到泄露,对护理工作者不够信任。在康复过程中,妇科患者很容易出现违背医嘱的行为,影响自己的康复进程。

1.3 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的所有妇科安全事故,首先笔者将研究对象按照前面介绍的方式分成了四类,然后分析了妇科安全事故出现的具体原因。

2 结果

2.1 妇科护理安全隐患原因

我院2014 年1月到2015年1月发生的妇科护理安全事故总共有55例,造成妇科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四个,分别是制度安全隐患、医生安全隐患、护士安全隐患和患者安全隐患。其中,由制度安全隐患造成的安全事故共有13例,所占百分比是23.6%;由医生安全隐患造成的安全事故共有11例,所占百分比是20%;由护士安全隐患造成的安全事故共有26例,所占百分比是47.3%;由患者安全隐患造成的安全事故共有5例,所占百分比是9.1%。

2.2 妇科护理安全事故中责任人职称构成

笔者进一步分析了55例妇科安全事故的负责人,具体结果如下:主管护师0人,所占百分比是0;护师5人,所占百分比是31.2%;护士9人,所占百分比是56.3%;实习护士2人,所占百分比是12.5%。

3 讨论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在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发生的所有妇科安全事故中,护士安全隐患所占比例最大。可见要想控制妇科安全事故,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为妇科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大的保障。此外,制度安全隐患、医生安全隐患和患者安全隐患也是医院需要关注的。

通过分析事故责任人的职称可以发现,事故责任人的职称普遍偏低,这说明工作经验不多是造成护理安全事故出现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护理安全事故的出现,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了下述措施:

第一,开展岗前培训。在护士正式开始工作之前,医院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科学合理的岗前培训,帮助新护士熟悉工作流程;第二,建立有效的奖罚制度;第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排班制度;第四,保证护士具有尊重患者隐私的意识;第五,构建合理的监督制度,监督护士的日常工作。

【参考文献】

[1]房婷.浅谈妇科护理安全隐患的现状及对策[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9:4451-4452.

[2]张林琼.探讨妇科护理安全隐患的现状和对策[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05:74-75.

[3]袁媛.浅谈妇科护理中安全隐患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1:116-117.

[4]方治宇.分析妇科护理安全隐患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5,20: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