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油站实习工作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19-03
优良的学风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传统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风”通俗地讲指的是学生的学习风气,它是治学精神、态度、方法、氛围和育人环境的综合体现。
作为教书育人、学术创新的主体,高校是学风建设工作的主战场,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要提高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其根本还在于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取得真才实学,而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对学风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开拓新思路,勇于推出新举措,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一、目前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学风建设未形成合力。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管理机制条块分割,责权不清,在一些职能部门和教师眼中,学风建设是辅导员的工作,学风好坏是考核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工战线孤军奋战,未能形成建设优良学风的有效合力。其次相当一部分专任教师思想上重科研轻教学,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项目研究中,而课堂教学则是以应付的心态完成。部分教师甚至以“课题多、压力大、没时间”为借口,索性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帮忙代课,课堂教学大打折扣。一些学生反映有些老师课堂授课内容陈旧、照本宣科、枯燥乏味、上不上课一个样,学不学一个样,课堂缺乏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既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
2.教学改革未适应新形式的发展。随着“95后”大学生的入校,这些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个性鲜明、思想独立、自信、追求自我发展,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获取资源。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当前高校在教学改革中还存在较多不适应的地方。许多教师主要还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缺乏互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随着网络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各种新型的教育教学资源的不断涌现,一些老师的授课方式方法还显得比较陈旧,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听课还不如自学收获大”。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考试习题的解答,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重知识点的掌握、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善钻研、不求甚解,甚至出现,为了高分而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使得大学的素质教育得不到贯彻,演变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
3.网络对学风建设产生很大的冲击。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比率高达85.8%,网络以及网络文化以超乎想象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有学者指出“蒸汽机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带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将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网络世界,各种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充斥其中,网络上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网民快速发展,人人都是自媒体,微博、微信、QQ等各种社交软件受到大学生的热力追捧,网络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价值观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为网络所吸引,沉迷于上网。随着手机上网的便捷,大学课堂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低头族”、“拇指族”,这些学生虽然人在课堂,可心在网络。以至于一些学校或院系的管理者各出奇招如“没收手机、人机分离”等来加强课堂纪律。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同学因沉溺于网络而影响了正常课程的学习,课程考试不及格,学籍异动情况大幅上升。
4.学习目标不清,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亲朋的呵护,自我意识强,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并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是在父母的紧盯和老师的严管一系列高压政策下才考上大学的,而他们一旦进入大学相对比较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加之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就很容易散漫,失去学习目标。笔者曾对本专业的新生进行过一次“为什么上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学生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他们或者认为上大学是父母、老师的愿望,或者认为是高中的延续,是顺理成章的事等等。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不一致,导致学生学习的态度也不一样。目标明确的学生,学习刻苦、积极主动;目标不清的学生,则往往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较差,一部分学生则抱着混文凭的心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思路及措施
1.营造“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育人环境。高校对学风建设工作的重视及组织落实力度将直接决定学风建设工作的成效;主管部门及各相关部门的宣传、支持和监督,将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工作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的保障,有利于更广泛的营造学风建设的社会氛围。学风建设不能光靠学工战线单打独斗,需要调动全体教职员工育人的积极性,营造“大学工”氛围,提高教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主动参与到学风建设中去。学校各职能部门应主动支持、配合教学、学生管理工作,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好氛围,党政一心、干群一心、师生一心,共同建设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如华中科大学光电信息国家试点学院,作为全国17所高校改革的试验田,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在全院范围内实行“双班主任”制度,即为每一个本科班级选配一名优秀的专任教师担任教师班主任和一名本专业的研究生担任研究生班主任,并做到“三个明确”,明确班主任的岗位职责:教师班主任偏向学业、学术和人生规划方面的指导,研究生班主任偏向班级日常管理和学生活动的指导;明确工作重点:班主任针对低年级的重点在于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专业兴趣;针对高年级的重点在于学术科研、专业探究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考核奖惩办法:将教师班主任工作纳入到教师年度和聘期考核中,将工作成效与班主任工资、津贴挂钩。学院通过“双班主任”制度,极大调动了教师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力地促进了学风建设。
2.提高师资水平,加强教风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有人比喻“大学的老师是炒菜的,学生是吃饭的,管理人员是端盘子的”,学生的“饭”吃得是否香,关键还是老师的“菜”是否可口,也就是我们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是育人的关键。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学校犹如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犹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教风对学风具有引导示范、带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优良的教风是培养和带动学风的基础和前提,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
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加强教风建设,以优良的教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首先教师要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育人理念,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发挥育人的主导作用,率先成为优良学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其次,高校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重组教学团队,广纳人才,引进海内外高水平的师资,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把时间腾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拓展兴趣。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风建设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对学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依托学生社团,积极引导其开展积极向上,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读书会、讲座、实践报告会等,开拓学生视野,释放学生学习压力,为学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广开渠道,开展一些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文体活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氛围。
同时,丰富学风建设的载体,利用科研成果和教学资源,将学生吸引到课外学术实践中,成立科技创新基地,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技创作、经验交流,组织学术讲座、专业知识宣传和成果展示等活动,把专业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和学生日常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结合专业特色,举办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将课堂所学与课外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比如举行“校友论坛”、“学术论坛”等专业学术报告会,开拓学生视野;组织专业技能赛,如辩论赛、电子设计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含量,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意识。
4.以宿舍为阵地,发挥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宿舍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地,宿舍文化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功能。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宿舍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到学风的好坏。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曾说:“学生宿舍除了要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还要按照社区的理念来进行建设,那里不仅只有一张睡觉的床,更要有社区服务和家的感觉,一个家的育人环境和一张床的育人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因此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以宿舍为阵地,营造温馨、乐学的“家”的感觉,发挥教师、校友、企业等多方育人资源,形成社区服务、朋辈互助、导师领航、协同育人的氛围,才能让大学生全方位融入社区,受到熏陶。
光电信息国家试点学院在学生宿舍建立了学生社区文化中心,设有“学业加油站”、“成长互助营”、“辅导员工作室”、“启明读书室”、“多媒体会议室”、“学生会活动室”、“团体辅导室”、“咖啡吧”等多功能的学生活动场地,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咨询和交流的场所。学业导师、学长导师、校友导师和企业导师四个导师队伍入驻学生社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一对一约谈服务、团体辅导,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如交换生、读研、保研、留学及实习、就业等,邀请在这方面表现出色或取得成功的学生来分享自身经历和经验。成立“启明”读书会,开展系列读书分享活动,倡导书香文化,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展科技节、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温馨和谐、轻松乐学的宿舍文化氛围。
5.开展学业发展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业指导与学风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的学业指导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风建设,另一方面,良好的学风为学业指导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试点学院充分发动优秀师生资源,围绕着专业学习、课程选修、个人发展规划、自主学习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学业指导,共同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咨询和支持服务。
开展学业指导要注重分层分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需求,构建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帮扶体系、优秀学生因材施教体系、可持续性学习能力发展提升培养体系。通过开展一对一学业咨询、同步课程答疑、主题工作坊,朋辈辅导、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技巧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学业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6.构建创新创业平台,点燃学生学习热情。2014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2015年3月9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动员令。
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和含金量,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一方面加入创新创业的课程,特别是能系统性培养大学生商业常识和创业创新能力的课程;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贵在创新,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业,这就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开展各种与专业相结合的科技创新的比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比赛选拔、培养、孵化一批创新成果,再对这些成果进行创业引导、政策资金扶持等;最后要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和引导,以贴近实战的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
试点学院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探索群体化创新模式,项目驱动、自主实践、团队学习,开展各种科技训练项目,如数理仿真、实践课程、虚拟设计、大创项目、自主实训、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课题攻关、名师论坛等。发挥企业、教师等多方优势资源,投入到学生的创新教育中,为学生构建有意义的学生经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由企业或教师设立选题,学生自由组队申报,从查找文献、确定方案、编程实现、模拟仿真、设计优化、研究总结到成果展示,都由学生分工协作完成,每一个科研项目按照申报、评审、答辩、结题的流程强化了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通过一个个科研项目驱动,鼓励学生创新,宽容学生失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既与时代的需求契合,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被动学变成主动学,让学生“学而有思、思而有行、行必有果、果必生趣、趣而有成”。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非朝夕之功,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需要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高校要把学风建设贯穿于学生四年的教育培养中,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社会需要之栋梁。
参考文献:
[1]刘一鸣.高校学风建设与大学生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2]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征[J].高教探索,2014,(4).
[3]龚义荣.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的探析与创新[J].前沿探索,2007,(2).
[4]李宇飞.大学生学风建设再思考[J].江苏高教,2005,(1).
[5]许国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高教探索,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