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自我思想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

第1篇: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学数学;自主学案;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52-01

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作为主要目的。其中自主学习的倡导旨在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精神。因此,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实施导学案的方式来辅助课堂教学,在看过一些学校设置的导学案后,笔者发现很多都只是教材的改写,或者练习册的浓缩,偏重教材内容的梳理,或某些计算技巧和公式的练习。

一、自主学案的含义

自主学案是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学理解的程度、对自己实际情况的了解,自己初歩设定自主学习的计划,再由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学生们的计划为全班学生编制设计适合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共同参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完全是教师独立完成,也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自主学案与导学案有类似的地方,比如面向的对象都是学生,但在编写者上,自主学案由教师或教师团队,连同学生一起共同制定完成;在内容设置上,自主学习材料更具有延拓性、探索性,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开放,比如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反思有自我监控,学生的主动性更强,也反过来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更高,在编写时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更重视,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具有影响力。根据以上学案编制特点的不同,笔者大致将中学数学自主学案分为以下六类:目标型、阅读型、生成型、引导型、拓展型、练习型,下面是对这六种类型的自主学案分类的根据、各类的作用、适用的课型等进行的分析。

二、学案与教案、教材、练习册之间的关系

1.学案与教案。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梳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的教师用具。教案的使用很好的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对课堂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发生的状况有所预设,有助于教师更有效的把握课堂节奏和效率。教案比学案更注重教师对问题的提升,以及教师对知识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的点明和提炼,学案比教案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学生对知识彼此联系的认识。因此,教案比学案更注重教师对问题的提升,以及教师对知识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的点明和提炼,学案比教案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学生对知识彼此联系的认识。

2.学案与教材。于教材本是前后相连的,所以教材中对每一节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不会给出明确清晰的说明,而对知识建立丰富立体的认识需要教师将过去类似的知识点或学习方法、做铺势的知识点、R后所需的知识点等均提炼出来融入到学案中。教材屮对定义、定理、性质、结论等大都是直接呈现,而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一歩一歩启发学生猜测、推导、归纳、类比等。教材中对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明显展示,而教师编写学案时要把所能渗透的思想和方法逐一在内容的学习和知识的运用中得以体现。

3.学案与练习册。学案中的知识运用是必有环节,但不少学案把知识点以梳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之后,进行大量的练习,犹如课后练习册,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之后,给出大量的练习题目。学案的在学与练中更注重的是学,由此练习的题目就更是教师精挑细选得到的,从这些典型练习题中学生除了运用知识以外,还要提炼出当中的思想、方法,对一类题目进行归类,以SK校的学案为例,当中的例题各个都有精准的分析,有些还提出新的疑问让学生解答,当中的练习题也非常注重变式,在同种类型的题目多次练习后,给出一些注意事项和总结性语言。

三、案的共性与个性

针对个人的学案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中实施起来是有困难的,但不是说不尊重学生的自。笔者所研究编制的自主学案就是在全班学生共有的学案中根据不同的学习个体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难易程度、学习任务多少程度,也让学生个人参与等级的评价、个人的评价、重难点的梳理等。以此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时间,这样的自主学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此处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中学学习,更多的是日后的大学学习、社会学习。同时笔者通过研究得到的数学自主学案更多的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个人语言表达对知识的认识、质疑、猜想、推广,对方法的提炼、总结,对思想的迁移、运用。这样的自主学案试图传达给学生“学习的主体是自己”这一意识,力求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在沸沸扬扬的学案风背后有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自主学案是否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否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可以确保学生知识上、能力上、思想方法上的掌握和提升,是否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好奇心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编制中学数学自主学案时必须时刻意识到的,并且需要教师不断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进一歩优化。

参考文献

[1]吴宏秀.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2010.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徐九延.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5.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篇: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

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心理学派都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问题作过一些探讨。如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操作行为主义学派,把自主学习看成是学习与自我强化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相依关系,认为自主学习包含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三个子过程,并开发了一系列自我监控技术;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人、行为、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系统地探讨了自主学习的机制,他们把自主学习分成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子过程,强调自我效能和榜样示范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信息加工心理学则把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看作元认知,着力研究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主张通过学习策略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些研究对我们探讨自主学习向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仅凭上述理论解释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齐莫曼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逐步建构起了一套颇具特色的自主学习理论,引起了教育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齐莫曼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在元认知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动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把自己视为有能力、自我有效和自律者。在行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创设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引起困惑的三大问题,即什么是自主学习、学习的自主性与动机和元认知的关系、自主学习技能是否可教,都己经得到初步回答。无疑,这些进展为自主学习的后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基本上仍处于初步阶段,有些基本问题如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有效的自主学习干预模式,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主要有华东师大邵瑞珍教授的“学与教”的实验、北京师大林崇德教授的“学习与发展”实验,以及一些地方开展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和学生学法和学习指导实验研究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主体教育思潮逐渐形成,在教育理论界及实践界的影响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教育实验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至此,人们开始关注什么是自主、自主性,探索自主学习的本质,及要达成学生怎样的变化发展、如何实现自主学习等等。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

虽然目前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不少,但自主学习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定义。国内外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下过定义,如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Zimmerman)、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等。我国学者庞维国先生综合这些定义在《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一书(2003)中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自主学习下了定义:从横向角度界定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各个方面能自觉地作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地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或控制,其学习就是不自主的。从纵向角度界定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我们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是充分自主的。如果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完全依赖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调控,则其学习就不是自主的。

很多研究者认为自主学习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1)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即指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程度。

(3)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模式。

自主学习的定义可归结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三、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方法上,观点比较零散,现整理如下:

增强自主学习的内在要素,包括激发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发展迁移能力、提高元认知能力。创建自主学习的外部环境,包括创设民主、坦诚的课堂,设置适当的教学形式,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实施合理的评价机制。(《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陈碧芬)

培养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异步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的研究》,贺杰)

转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反思,学会自我评价学习的能力。(《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徐军)

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重视课前预习,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浅议新课标下高一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马占军)

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五环节法:1.尝试性学习;2.课堂上反馈与评价;3.点拨性辅导;4.巩固性练习;5.全面性总结。(《浅议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王莉莉)

教师角色转换;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营造自主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自主学习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张广节,张伟红)

四、有待解决的问题

自主学习是历来就有的,从观念到理论再到实践,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由于知识爆炸、瞬息万变的今天,自主学习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新课程也明确提出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自主学习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其发展有三个阶段,而且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举出一些较为关键又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要经历一个从他控到自控的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他控、半自控和自控。第一阶段,由于学生知识以及认知能力的不足,学生难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只能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积累知识,形成能力,进而开启自主学习的大门;第二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若独立面对学习任务,在多数情况下还是难以完成的。他需要教师的点拨和调控;第三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多数情况下,能独立、有效地学习,当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寻求帮助。其实不管是那一阶段的研究都还只是在萌芽阶段,所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很多,不仅有外部因素,如教师、家长、社会等软环境,实物模型、Internet网络、数学软件等硬环境,还有内部因素,如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学习动机以及原有认知水平等。

(三)理论层面上探讨高中数学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较多,但实践的验证较少。还需要提出更具有操作性的措施,通过与一线教师的合作,到高中数学课堂中实施,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理论,使得研究的可信度增强、具有更广的适应性。

(四)由于自主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具体,所以对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是粗略、模糊的,这还需要完善自主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碧芬. 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04

[2]贺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王莉莉.浅议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7.

[4]马占军.浅议新课标下高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S1.

[5] 张广节,张伟红.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第3篇: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

行为导向,又名实践导向,或者叫行动导向,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思潮,并日益被教育界的专家们所推崇。它的基本特点是学生们直接参与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互相合作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会学习、获得经验的过程。很多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实践教育教学论中的行为导向法,加强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直接互动,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帮助本科生解决学习、生活问题,推进本科生健康成长,最终实现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发展。

扬州大学自2011年全面实施的“研本1+1”引领计划开启了一种新模式、新机制,通过共建引领、结对引领、岗位引领、示范引领等形式,让研究生参与到本科生教育管理中,充分发挥研究生在思想引领、学习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优势,使得研究生在注重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能够在思想、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考研、心理、实践等方面发挥对本科生的引领、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形成一种教育管理合力,达到共同提高、双赢收益的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人们开始日益关注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现如今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出生于信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成长于“4+2+1”模式的家庭,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然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群体,他们在面对来自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不少学生在学业、生活、就业等问题上都存在着焦虑心理。而研究生则有着较强的独立意识,心理发展多数已处于青年晚期或者成年期,其个性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和稳定,具备较高的知识层次,多数人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关心国内外时事。因而,研本引领计划为研究生、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学本科生们可以从研究生的身上获取优良的学习方法、间接经验,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研究生也得到了实践的机会,使得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研本引领中,把一个独立的活动项目,交给研究生自己,从方案的设计到活动项目的实施以及最后的评价总结都交由学生自己负责,借此,他们把握整个活动的过程以及其中每个小的细节,从而锻炼他们的活动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甚至是心理承受能力。研究生能够通过独立处理现实“角色”中的问题后获得直接经验,大大提高研究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应变能力,培养责任心,这些经验对于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将会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增加了就业竞争力,也弥补了研究生日常活动单一、生活简单的不足。由于年龄差距相对较小,又区别于大学生的个人学习,大大提高了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加快相关知识的掌握,使效果大大提高。

从另一方面讲,这项举措也推进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群体与本科生相比政治上和思想上相对成熟和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思想教育。由于研究生在学术能力上的相对突出,往往使得教育者忽视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而只重视学术科研,从而阻碍了他们的综合全面发展。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也存在着人员分散,安排集体活动困难等实际情况,学校在对他们的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除必修的思想教育课以外,主要是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主。研本引领计划在丰富研究生业余生活的同时,让大多数的研究生更多地与人沟通合作,扩大交际范围,开拓视野。与本科生一起积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学以致用,如此也能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研究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增长才干,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是社会上最为活跃、最富有朝气、最具青春活力的群体,也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因此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和要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研本引领是各个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不断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本科生教育质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它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形成研究生、本科生教育管理合力,推动研究生、本科生的共同成人成才。

第4篇: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过于重视传授式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理念。在新课程实施中,为适应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我采用了“导学自主·三步一课循环”教学法尝试进行教学。

编制导学案是教师备课的集中表现。

(一)导学案的性质

“学案”,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教材、学情深入研究后,精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是教师备课成果的体现。

(二)编写导学案的基本原则

1.“导学”原则

“导”,即开导、引导、指导。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导是为了学生的学,为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

2.针对性及分层原则

针对学生能力差异,学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等来设计问题,实施分层诱导,即:对后进生创设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的实质;对中等生采取高台阶、跳跃式诱导;对优等生则蜻蜓点水,仅点拨关键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3.系统性原则

学案的编写还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知识内容设计的学案要尽可能的建立一个“感知——深化——运用(巩固)”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即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

(三)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是自主学习的方案,是课堂交流的载体,是学后反思的工具,是教师导学的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成果,是教师导学的文本体现。

(四)导学案的内容

每课时导学案的内容包括: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问题探究”、“典例分析”、“目标检测”、“总结反思”“作业布置”。

以学案为载体,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

二.变课堂为学堂,转变教师上课方式

教师要准确把握“导学自主·三步一课”循环课堂模式的操作程序。

第一步:课上教师导引着学。

每节课后十分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完成本节课课堂检测。下发新学案(也可提前下发),进入下节课导引阶段。

第二步:课下学生自主地学。

导学案是自主学习理念,改变学习方式的平台。自学的质量是保证三步一课有效实施的关键。以学案为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规划自我学习,体验学习过程,感受探究乐趣,归纳总结方法,自我检验应用。全体学生要依据学案独立、自主完成导学案。

第三步:课上师生、生生间互动着学。

课上互学,是落实合作学习理念的操作方法。进入上课状态后,教师或课代表分配分组展示活动任务,小组内讨论交流,分工合作,学生板书讨论的主要内容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全班不同组进行交流,师生交流,纠错、质疑,主要交流知识要点和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认知水平。通过交流,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思路,实现教学相长。

开展课堂讨论是将合作学习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的、有效的方式。上课开始,学生进入讨论交流阶段,教师巡视全班,检查自学情况,并提出要求:(1)小组内要互帮互学,开展交流;(2)组内释疑解难,组内同学交换问题,并进行解答;(3)收集问题,交流方法,确定主要展示人。展示人按事先分配的内容,展示小组和自主学习成果,回答其他人的质疑,如果遇到较难回答的问题,教师可以点拨、引导。

三步之间的关系是:导学是前提,自学是关键,互学是核心。

三.变听课为展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结合学科的特点,通过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是小组或团队。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第5篇: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

关键词: 大学新生 适应 大学新生活

在经历了“十年寒窗”的苦读,熬过了“黑色六月”的炼狱之后,大学新生升入理想的大学就读,成为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他们变得有知识、有头脑、有激情,更有着青年人蓬勃的朝气,他们将成为时代的幸运儿。然而他们却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语言交流障碍、远离亲人朋友等困惑产生了很多不适应的表现,如孤独、少言寡语,独来独往等。这与大学新生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辅导员应该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总结不同的解决方法,帮助他们缩短这个过渡期。

一、大学新生的特点

大学生活相比于中学生活,在学习和生活模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90”后的大学新生,成长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加深、开放扩大的重要时期,与整个社会大转型伴随成长,既是经济物质飞速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又是腐朽与浮躁意识的受害者[1]。他们虽然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但是基本不了解社会,不了解即将面对的生活,很多事情超出他们的想象。

1.环境、心理及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当大学生活初步被安顿下来,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之后,最初的惊奇与激情逐渐褪去,大学新生要面临的是一段艰难的心理适应期。对于缺乏心理准备的大学新生来说,在这个心理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

有的同学因远离了父母和昔日的朋友,心里非常迷惘、伤感;有的同学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甚至来自从村或偏僻的山村,从温暖、充满母爱的小家庭到校园中的大家庭,完全不能适应。许多学生从小就形成依赖父母的心理,当他们到学校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尤其是面对大学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生活方式,显得有些不适应[2]。要住集体宿舍分享同一个空间,洗澡要排队,衣服要自己洗,食堂的饭菜难以下咽,语言不畅通等。来自农村的同学看到自己和别人在经济上的差距,有的会感到自卑,不愿与人交流;有的同学因为不自信而郁郁寡欢,在家乡中学里成绩优异,可是在大学里,所有的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尖子,相比之下,他们的学习成绩不那么突出,在严重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下,会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同学因为未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而就读的大学是被调剂过来的感到失落,缺乏归属感,找不到对学校的认同感,因而无法安心学习,对自己也产生怀疑。很多大学新生入学很长时间了,仍把自己当成“校外人”。宿舍卫生搞不好,他们骂学校;伙食差些,骂学校;教材缺页,骂学校,甚至可能连走路被树根绊着也骂学校。

2.不能正确进行角色转变

中学与大学的教学方式不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突出的矛盾在于由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依然根深蒂固。新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大学学习。没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学生很容易产生松口气的思想,学习就更容易被动[3]。大学学习课程任务繁重,部分大学新生因适应不了大学老师的讲课方式而感到学习吃力,专业兴趣不浓,产生厌学、懒惰等不良行为。还有部分大学新生认为大学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仍然是学习成绩的高低,因而一头扎进书堆,整天埋头苦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使大学生活变得枯燥无味单一。

3.不能有效地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中的自信心。大学新生一方面好幻想,把个人的境遇、发展、前途勾画得绚烂多彩,另一方面又常常低估自己的才智和工作能力,自我评价常常是过谦的,甚至是比较自卑的。不能正确地自我评价,确定正确的奋斗方向,这样就会使部分大学新生走向极度自信和极度不自信两个极端。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应该认真分析新生的这些特点,找出本质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使他们缩短这个过渡期,早日投入到真正的大学生活中去。

1.提高大学新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实现意识

提醒学生整理着装,保持整洁,使自己的外表处于最佳状态。消除对自己的仪表的不必要担心,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身体缺陷。引导大学新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和自己不擅长的活动,挖掘自己之前未被发现的爱好和擅长项目,提高自信心和公认度。鼓励他们在自己的身边找一个患难相助、荣辱与共的朋友,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大学新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实现意识。

2.引导大学新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新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自我暗示法等,对自我心理放松、消除心理压力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自我暗示,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感情、爱好、意志乃至工作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比如,面临紧张的考场,反复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荣誉面前,自敲警钟“谦虚、谦虚”;在遭遇挫折时,安慰自己“要看到光明,要提高勇气”,等等。

3.增强大学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事实证明,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共同的责任感,是搞好一个单位的基础。大部分大学的生活、教学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加上大家都是初来乍到,一时的混乱现象在所难免,有时问题还可能很突出。引导大学新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这一切,有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如清洁卫生问题、宿舍秩序问题。教育学生采取谅解的态度、协商的态度解决矛盾冲突,如生活设施问题、伙食问题。这时学生会和班会能起到积极作用,应尽量发挥作用。多一份认同感,多一份风格;多一份建设性,多一份成熟。

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光辉、最值得将来回忆的一段时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为他们无限的前途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国杰,周学铁.结合“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浅谈辅导员工作[J].科教文汇,2010,(3).

第6篇: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学生切身利益、家庭幸福、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既是教育自身的系统工程,也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本文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了制约当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结合我院自身实际,提出了某些建设性的提议,以供同行借鉴。

国情问题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曾讲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正面临着世界上重大的就业战争。”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又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近几年来,中央和有关部门对就业问题的重视和一系列有关文件的制定和颁布也反映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相关的研究、探索正在加紧进行中,但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作为学校的就业主管部门,我们责无旁贷的投身到这场就业大战中,以期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协助学生顺利地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一、探求问题根源,找准切入点

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直接牵涉到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利益,要想解决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找到相应的良策,就必须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对症下药。

(一)就业环境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经历了统包统分,双向选择,直至2001年全面进入了“自主择业”阶段。曾经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从昔日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到全国各地赶招聘会场,承受用人单位的品头论足;不但参与本校同学的竞争,还要同全国各地的毕业生进行竞争。压力和机遇共存,就业或者待业,充满悬念。高校毕业生就业基础已全面市场化,且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转变。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的优势地位使得他对毕业生的要求加重了砝码。不但要学习成绩好,还要综合素质高,身体健康,有特长。同时也衍生了某些不理性的行为,人才“高消费”、性别歧视、生源歧视、品牌歧视(“选媳妇还要看娘家”)等等,无疑给本已十分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就业市场,人为抬高了市场准入门槛。另外,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

(二)学生和家庭“精英”情结深厚

连续几年的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时代,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相对多数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老百姓”,大学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一样要参与社会竞争。通过竞争,有些进入了社会的精英岗位,有些则要从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普通基层工作。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国家,特别是德国,这是一种普遍的就业现象。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太快,学生、家长、甚至社会舆论环境难以在短期内把就业观念转变过来,无法彻底摆脱精英意识影响下理想化的特征。“铁饭碗”、“学而优则仕”、“包当干部”等依赖性的社会心理弊端仍然明显,这必然会阻碍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现象并存,结构性、摩擦性矛盾突出。教育学者杨东平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即使扩张到目前规模,也还没有到大学生过剩分不出去的地步。”

(三)学校“产品”营销意识滞后

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高校是这个市场中“产品”的生产者,产品质量如何直接决定“销路”如何。如果说过去学校只管搞好“产品”的生产就行了,那么现在还要搞好“产品”的营销工作。虽说现在的大学生是自主择业了,事实上高校的责任比以前是更大了。然而,由于受办学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高校盲目扩招,不做市场调研,不重视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不管“产品”是否适销对路,重进轻出,招就脱节。这不仅影响了办学质量,而且也给本已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困难。另外,高校就业主管部门仍固守以往作风,等“鱼”主动上钩,不愿主动出击,怕遭受用人单位的闭门羹、冷板凳。学校片面地把就业问题归咎于学生和家庭,粗暴地把就业困难学生定位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忽视了自己的责任。就业率及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个大学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它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事实证明,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化“营销”意识,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创新工作思路,理性提升就业

市场经济充满竞争,市场需求主体的苛求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高校只有准确定位,选准目标,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才能最终赢得社会。

(一)客观应对形势,创新工作思路

我院是国际著名企业家及公益慈善家李嘉诚先生捐巨资兴办的汕头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以创新强校为指导思想,积极主动地在办学规模、教学和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各高校纷纷扩招的形势下,果断推出了“精品”教育的发展战略,拒绝盲目扩招,做到招就结合。学院推行新教学模式,将以往的“以学科为主”教学转变为基础课、临床课和临床实践“系统整合”和“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取得明显成效,四级英语通过率一直高于全国重点院校平均通过率,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名列全国前茅,2005至2007年分别为第3、第4和第5名。毕业生质量的提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

在自主择业时代,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不可或缺的学校常规性工作。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院就业主管部门立足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拓展就业新渠道,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2000年我院出台优惠措施鼓励本科生考研,尝试从升学途径减轻就业压力,这也是对“人才高消费”社会现实的前瞻性预见,是建立在市场调研基础上,准确定位的一大举措。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我院就业工作的另一亮点。非认知技能的培育是市场强烈呼吁的问题,尤其作为医学生。因此,我院组织了众多社会实践活动(如医德医风宣传队、宁养医疗服务队、医疗扶贫活动、健康使者、“关心是潮流”等等)进行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通过实践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完善综合素质,更加坚定献身医学、乐于奉献的信念。个性化就业指导是我院就业工作的另一特色。由于我院推行“精品”教育,每年毕业生数较少,不超过500人,而我们有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加之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完全有能力展开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逐一排查每一位学生的就业能力、存在困难,给以针对性地指导并协助解决。另外,就业咨询、职业规划、就业宣传、密切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用人单位资料库、组建就业信息网络、课程建设、优秀校友创业教育等是我院就业工作的常规手段。

(二)科学自我评价,调整就业期望

目前,大学生失业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这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不无关系。造成这种期望值偏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定位不准是一大关键因素。

就业是大学生从“我想干什么”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转型过程,也就是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化。如何才能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保持一份理智与冷静,不错失任何就业机会,实现顺利择业和成功就业,这必须依靠主体的客观自我评价。费希特认为自我对其自身的必然反思,乃是它的所有从自己本身向外去的活动的根据。然而,由于年龄、阅历的局限,对社会的复杂情况、人情世故等缺乏充分认识,只凭满腔热情,面对千变万化的就业形势,自我评价难免会出现问题。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学校的就业主管部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价,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尤其是对自己的主体需要、主体能力等要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评价,从而明确就业目标、思考就业策略、进行职业规划,避免盲目追求精英岗位的不良心态的产生。清醒地认识外部就业环境,是科学自我评价的前提。通过加强形势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行业用人标准,整体就业状况和服务基层的必然性。每年我们都要对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就业需求,综合各方面因素,筛选出“问题”学生作为重点攻克对象,直至毕业就业。

(三)挖潜储备资源,理性提升就业

为使学生能充分的就业,学院就业主管部门总是千方百计地拓展就业渠道,充分利用人际网络,例如校友、教学医院、附属医院等,建立有形的就业信息市场。校友是毕业生就业可挖掘的一大资源,而附属医院是我们的坚强后盾。虽说“人才高消费”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但作为附属医院,从讲政治的高度,每年会招聘学院一定名额的合同聘用制本科生充实到临床第一线。对于报考外校研究生上线而不被录取的,学院优先考虑调志回来。学院实验室招收实验员、行政系列招聘人员均优先考虑我院的应届毕业生。对于就业特困人员,如身体残疾,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困难等,学院为其“量身定做”物色就业岗位。通过种种渠道,旨在使每位同学均能充分就业,这任务的完成是学院贯彻落实全员就业思想的集中体现。

近些年,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由于指导思想明确,措施得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连续七年一次就业率全省第一就是对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充分肯定。由于就业严峻形势持续升温,我们还需不断地总结,大胆地尝试,开拓进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辜负社会对我们的期待。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起始年级;自我教育;班主任

现今,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也作出与时俱进的改变,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作为班主任老师,如何抓住每个特殊时期高职学生的变化,并作出相对应的引导教育,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教育,成为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一、高职院校起始年级学生的特质

首先,起始年级的高职学生年纪尚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都没有完全成熟,更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其次,高职院校的学生经历过高考的失利,带着一些失望、一些不甘、一些自卑等不良情绪来到校园;第三,由于对高职教育错误或不科学的认识,起始年级学生总认为高职学生就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差,毕业后更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等。由于这些信息的干扰,新生们严重缺乏自信、缺少目标、更缺乏自我教育管理的意识。此时,班主任老师科学有效的引导便尤为重要,不仅是便于日后班级的管理,更是对于高职学生人生目标的重新树立及肯定,有利于日后高职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实现。

二、实现高职院校起始年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学生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观察周围世界,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时,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所有德育工作者的终极标准。而在整个过程中,起始年级的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班主任老师在高职学生起始年级时期,应根据现实情况,针对高职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实践、自我控制等方面做出科学引导,以便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帮助高职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管理。

(一)定班规,以纪律约束,培养起始年级学生树立自觉意识

自由总是相对的,基于高职起始年级的学生自身的特质,班主任老师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班级制度。健全的班级制度是班主任老师的法典,帮助班主任树立威信,一定程度上,还能通过这种约束力培养起始年级学生自觉意识。

在新生入学后一周内,班主任老师首先要制定与学校规章制度相适应的班级“通规”,对班级同学在纪律上提出明确要求,加强约束力,明确高压线不得触碰。其次,最好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班主任老师要对班级的每一位同学进行初步了解,对班级进行初步定位,整合班级同学信息,召开班会,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与班级同学共同制定以激励为主的、只适用于本班的班级“特约”。通过这样一系列详细的班级制度,规范同学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逐步让同学们养成习惯,形成自觉行为。

(二)树目标,以目标为线,牵引起始年级学生重建自信,实现自我认知

针对起始年级的新生,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一对一个别交流,再结合其入学档案,主要掌握新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其他特殊情况等。分析收集到的资料,班主任老师应“因地制宜”引导同学们制定新的大学目标,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首先,抓住“首尾”,引导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以各类奖学金及专业技能比赛为主要目标,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生涯;成绩不好的同学则应该及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各类活动为平台,找到落脚点,锻炼自己的能力。其次,高职教育已不再只追求分数,而是尊重个性,注重培养各类有特色的、符合社会不同需求的高级职业人才,因此班主任应该引导起始年级学生是以专业技能为主、性格、能力、特长等各方面共同进步为目标,来规划学业生涯的。

通过制定目标,班主任老师帮助起始年级学生走出过去的阴影,重新全面的认识自己,找回自信,规划好大学生涯。

(三)创活动,以活动为机,帮助起始年级学生实现自我体验、自我实践

班级各类活动是班主任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第二课堂”。这类活动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精力放在各类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达到自我激励、自我体验,只有通过这样的自我实践,才能使学生主体得到全面发展,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班主任在“第二课堂”的教育设计中,应以班级同学的特色为基础,多形式、多主题、多途径的组织各类班级活动。第一,活动的质量是其次,但是“全员参与”的宗旨一定要坚持,班主任可以以“任务分配”的形式,调动全班同学,逐步消除新生的羞涩,达到主动参与。第二,班主任把握好活动的主题,其他部分可以交给班级同学自行组织,让同学们大胆发挥自己的才华。但由于起始年级学生缺乏经验,班主任不能一下完全放手,要逐步引导,慢慢放权。第三,每次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老师要组织同学们进行总结,保持好的,改善缺陷,不断进步。

(四)立典型,以榜样为例,正面引导学生形成思想主流,加强自我控制

首先,组建一个得力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在起始年级之初,一定要选好第一届班团学生干部,这不仅便于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更是全体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管理的纽带。班主任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发掘人才,组建一批能干、肯干、会干的学生干部,以此带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其次,班主任充分发掘班级优秀人才,包括成绩优秀的、能说会道的、才艺突出的、精干成熟的等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通过各类表彰,在全班面前树立典型,既正面引导班级学生形成主流思想,指明奋斗的方向,又能使同学们通过比较找到自身的不足,清楚地看到差距,增强自我控制的力度,加强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高职院校起始年级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并不是一个速成工程,需要班主任老师的耐心、信心和决心。在这个阶段,班主任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采用重导轻管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建立实现自我教育的信心,掌握如何如何开展自我教育,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 许莉勇 黄勇芳,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构建自我教育体系,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

第8篇: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

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12级某班(大学二年级)的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为例,班级共23人(14名女生,9名男生)来自江苏省各市。同省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背景更为接近。本班大多数学生虽然高考成绩不理想,但是英语基础尚可,学习动机较强。在接班之前笔者对该班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情况做了简单了解。全班通过CET4的有15人,其中两人通过CET6。其余未通过的8人中仅2名女生,6名男生,可见男女生基础不平衡是客观现实。

在新课程刚开始的第一节课上,首先任课教师进行自我介绍,其次对课程的性质、目的、要求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再次对自我介绍本身做简短介绍。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从姓名、年龄、家乡、兴趣、对于本课程的看法和需求等方面进行介绍,要求介绍方式新颖、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人容易记住。作为语言课程,为锻炼学生的口语和表达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在构思三、五分钟之后进行口头表述,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展示。口头介绍完毕之后,为了更全面深入的收集所有学生的信息,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将已经构思或者口述的内容写在纸上,通过书面形式来展示自己。

收集上来的信息显示,学生来自江苏省苏州、连云港、徐州、南通等各个城市。大部分同学性格开朗、爱好广泛。他们普遍的愿望是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听、说技能,通过各种课堂教学形式达到学习的目的。当然在调查中也不乏收集到一些有个性的信息,比如有的同学很自信,有的同学很谦虚,有的同学很释然,有的同学有点焦虑。总而言之,对照学生的自我介绍,简单做了需求分析之后,任课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更进一步加深,更有利于教师在短时间内记住学生,掌握学生特点。

2、课堂上学生自我介绍的作用

(1)对教师的作用新课程刚刚开始,师生之间不熟悉是肯定的。学生需要了解老师,老师也迫切需要了解学生。尤其是教师需要通过了解学生来因材施教,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的需要。对于学生的需求分析很大程度上基于学生的自我介绍。

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教师可以对学生形成初步印象,了解学生基本信息,兴趣爱好。有的学生比较外向开朗,有的学生比较腼腆敏感。那么在课堂上老师要适时的关照这两部分学生的需求。外向的同学可能会得到更多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腼腆的学生有时候就算知道怎么说、怎么做也羞于表达自己,这就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照和鼓励。有一些学生学习动机较强,学习主动性很好,但有一些学生相对比较被动。对于前者老师比较放心,大部分时间只要布置下任务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可是对于后者,往往需要额外的引导,否则他就一直被动的等待。如果等到了验收成果的时候,才发现学生完成的进度或效果与预期大相径庭的时候,教师就比较被动了。

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教师还能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期望,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大部分同学都对课程只有笼统的印象,甚至毫无概念,并不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能得到什么。纵然对于新课程不甚了解,不少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还是对于新课程的期待,希望在技能和知识方面得到提升。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期待。对于消极被动的同学,可以通过向班主任反映和了解情况。比如笔者班级就碰到了一位不管老师说什么就是不开口的学生,经和班主任沟通发现该学生有先天性心脏病,学生家长和学生自己都对学习没什么要求,只求身体健康,老师也只能把他当成旁听学生对待。相反有的学生有英语考级的需要,有通过出国考试的需要,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很强烈。任课教师有必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由此“对症下药”。学生自我介绍还能反映学生个性。有的学生挺幽默,比如他在自我介绍中说到自己最喜欢同外国人讲话了,因为他们都听不懂他讲什么,以此来自嘲英语水平低,而实际情况未必如此。有的学生很善于迎合讨好老师,个性温润。还有的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个性张扬。无法逐一而足。总之,了解学生的个性,能更好的处理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对学生的作用学生课堂的自我介绍纵然使老师掌握更多学生信息,对老师掌控课堂、开展教学起着作用。归根到底,还是对学生自己有益处。

首先,学生通过口述和写作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是专业之本,而其中产出性技能说和写尤为重要,是区别于其他非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次,学生通过自己介绍并表达自己的需求,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和想法需求因人而异,表达出需求,是需求得到满足的第一步。比如有的学生喜爱全英语教学环境,有的学生抱怨全英语教学。这种矛盾即使无法调和,任课老师也可以尽量协调,有必要的时候为那些有需要的学生用母语再复述一遍。再比如有的学生表达积极态度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个别学生表达消极思想躲避老师的关注。教师对于积极的同学自然是支持和关注,对于消极的同学也要适时的关注和鼓励。

再次,课堂上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也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了解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某些同学在全班展示自己提供了机会。最后,学生可以通过自我介绍为入职做好准备。作为高职院校二年级学生,就业近在眼前。在招聘面试中自我介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令人耳目一新的自我介绍能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增加面试通过的可能性。即使是找兼职工作,也常常需要通过面试。对于新生来说,想要进入学生会、社团各部门,面试更是家常便饭。

(3)对课程的作用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初的自我介绍和对课程的理解描述对课程开展也起到了铺垫作用。教学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学生的需求应该作为课程的导向。结合学生的需求开展课程的教学设计十分必要。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生,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前面例子中的学生专业就是商务英语,自然对于专业课程的要求高些,课程的定位也应该更高。教师应当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听说技能。而对于其他经贸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在学习商务英语视听说这门课程的时候仅需要在运用英语的条件下了解一些常见的商务知识,体验一些常见的商务情境。因此,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决定了课程的定位。

3、总结

第9篇: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高等数学 微课 研讨型教学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国内某些综合性大学的社会科学专业也开设了高等数学课程。高等数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事实上,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数学在各学科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日益凸显。作为现代数学的基础,高等数学是掌握更高级的数学工具的必备知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高等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至关重要。另外,理工科的一些专业课程涉及高等数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微元法、以直代曲等微积分思想。因此,高等数学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科普数学知识,更在于传授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主动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学习则是从学生角度定义学习方式,数学的学习归根结底在于应用,只有主动掌控学习活动才能深刻理解数学理论进而应用,不断激发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同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等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高等数学自主学习内涵

自主学习最早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之后备受学科教育研究领域重视。根据自主学习的内涵结合高等数学课程特点,高等数学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高等数学教师指导下,根据学习需求,自主设计学习目标、策略、方法,独立完成学习过程并做出自我评价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高等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科技进步引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理论不断创造和发现,决定了终身学习的模式,新知识新问题的研究需要通过课堂以外自学获得。大学阶段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2.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高等数学内容一般包括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级数等。大部分高校开设的高等数学学时有限,高等数学课程本身较抽象,导致高等数学课堂多重于理论讲解,晦涩枯燥。当前高校高等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以讲授式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师生互动有限,极易形成教师“满堂灌”,学生急于抄写笔记而无暇理解,课堂听不懂甚至不听。另外,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对高等数学的学习目标认识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排斥甚至厌恶高等数学。对高等数学的理论原理理解不够,解题依赖题海战术,自学能力和自制力不足,使得高等数学学习呈现出被动应付状态。高等数学的学习、评价仍然是应试模式,教学、考核中多偏重知识点的记忆和基本解题策略的掌握,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偏离,学生主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融合,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上作了大量探索。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课堂教学模式随之变革。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教师摆脱了传统板书模式的限制,教学内容的呈现形象化,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数学软件如Matlab、Maple、Mathematica等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容忽视。高校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激发了不少理工科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数学建模竞赛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建模能力要求较高。将数学建模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成为教学工作者的探索方向。近年来,随着网络课程的新起,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模式对既有教学模式产生一定影响。

3.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探究

针对当前学生高等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状况和教师教学模式限制,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

3.1微课与讲授式教学结合

微课是基于传统教学资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视频一般在20分钟以内,教学内容少,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专题而设计。高等数学的微课设计,使得内容庞杂的知识点得以分类,借助多媒体、数学软件等技术,抽象的理论呈现更直观。微课易于传播,便于学习交流。

鉴于微课的上述特点,将高等数学的教学与微课结合。根据高等数学内容,制定不同性质的微课,如概念型微课如定积分的定义、定理型微课如微分中值定理、应用型微课如二重积分的应用等。高等数学理论抽象性决定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可替代性。在讲授高等数学额内容之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微课提前预习,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提高听课效率。课后通过微课及时复习巩固。应用型微课也可以考虑融入数学建模,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如微元法建立传染病传播模型,二重积分估算油箱体积等。通过微课视频的学习,学生可以总结归纳出难点和疑点,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与微课结合,要求教师掌控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总结。

3.2研讨型课堂教学

高等数学研讨型教学是指研究与讨论并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相关的课题讨论,增强迁移能力。

研究与讨论的主次由课程本身而定。高等数学理论抽象,学习对象是大学低年级学生,应以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原理为重,教学以讨论为主,研究为辅。以高等数学中数列极限的ε-N定义教学为例。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两个参数的“存在”、“任意”限定理解困难。提出问题:ε、N分别描述的是什么?ε为什么是任意的?N与ε的依赖关系?引发学生思考。通过举例讨论,试取不同ε、N值,学生可以理解定义的合理性。进一步提出问题:N是否唯一?数列极限的定义理论价值高于实用价值,引导学生反思趋于无穷小而不等于0的涵义。研讨型课堂的课前准备中,安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如无穷小涉及数学史上第二次数学危机。数列作为特殊的函数,其极限的定义也可以推广到函数极限中,一方面可以从函数角度理解数列极限的几何意义,另一方面函数定义域的连续性也决定了其与数列极限的不同。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讨论,学生对极限定义的产生、理解更深刻。

研讨型教学要求教师讲解清楚理论的来源、数学思想,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发思考,提高兴趣。要求学生积极提问,敢于反思质疑,主动学习。

3.3设置自主学习任务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设置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单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关学习资源。根据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特点,自主学习任务单分为以知识点学习为特征的通用型任务单、以专题知识课程难点为目标的专题型任务单、以探究型知识点为目的的研究型任务单等。任务单的内容必须具备典型性,如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证明的原理和技巧;具备综合性,涵盖多个知识点,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如函数图像的绘制;具备实用性,具有现实意义,能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如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衰减规律追溯文物的诞生时期等问题。任务单的开放性决定了学生不能仅仅参考课本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搜索图书资料、电子资源、网络论坛等有效资源平台。迅速查找所需资料,短时期内领悟运用新知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课程最终评价中,纳入自主学习模块,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如总结报告、小论文等量化评分。

根据大学师生互动交流的特点,教师可考虑课堂以外的网络交流模式,如电子邮件、班级论坛等。在班级论坛或者班级公共邮箱中分享高等数学相关资料、学术报告、习题解答等。开设问题答疑区,供学生自主交流。

4.存在的问题

基于自主学习的高等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充分从学生角度考虑,梳理设计教学内容、策略,是二次创造的过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完成下发的任务,搜集、查阅、分析资料,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因此,教师一方面需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如微课的学习、研讨型课堂的提问、任务单的执行。另一方面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需注重学习效果,及时了解、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反思质疑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严云良.医药高等数学[M].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郭迎春.信息化条件下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新模式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4):87-89.

[3]刘国福,杨俊,熊艳.本科生专题研讨课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9.

[4]魏玲,段缅俊,吴志斌.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Mooc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可行性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49):178-179.

[5]程建玲,郭汉东.常见医学数学模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34):563-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