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元文化论文范文

多元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元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多元文化论文

第1篇:多元文化论文范文

风俗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活动中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传递着不同的风俗文化。例如,在中国,红色代表吉祥喜庆,好运胜利。“事业红火”“开门红”“走红运”“大红人”,在文学作品中“红”指年轻女性“,红颜”“红妆”。英语中“red”表示颜色,和汉语中的“红”不同。在英语中,“seered”是“大发雷霆”,“gointored”是“出现赤字”,“paintitred”“把某事物描绘成骇人听闻的样子”。此外,动作、表情、目光等交际途径,起着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法也有很大差别。例如,西方人朋友见面喜欢拥抱,在中国,人们见面时则习惯握手。在西方人们交际中眼光的接触是专注和信任,在中国,眼睛盯住对方被认为不礼貌。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传统孕育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影响着人们鉴赏和翻译优秀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信息的传递。翻译的表层是语言的转换,翻译的实质是文化信息的传递。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和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中,王佐良先生提倡翻译与文化研究相结合,指出“翻译理论的研究,包含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在翻译中要同时重视语言和文化,认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将翻译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研究,翻译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差异,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背景,就不能真正掌握语言。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本身的影响。文学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翻译是对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真正领悟西方文学作品的思想蕴涵。

三、英美文学作品英汉译策略

1、翻译最常用的策略是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概念,是一九九五年美国学者率先提出的,他的思想是受德国哲学家和古典语言学家的观点影响“,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作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拢读者”“看一个翻译是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完全取决于文化形态的重构,翻译在这一形态中得到生产和销售;什么是归化或异化只有在考虑到改变译入语文化的价值关系时才能得到界定。”葛校琴指出:“当前在对‘归化’问题的认识上,译界同仁应该区分归化法的两种前提:一是忠实原则下的归化;二是非忠实前提下的归化。前者总体上是规定性的,后者则是描述性的;前者是原语中心论的,后者则是译语和译语文化取向的。”归化和异化不是对立得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是不存在的。归化和异化是相对的,无论归化或异化,翻译方法都会出现相互的覆盖,归化和异化只是两种方向,他们的具体程度随着翻译方法不同所占的比重也不同,策略倾向不同。归化的手法是省译、替换、解释等,异化的手法是音译、直译和注释等。归化和异化不是对立的,他们相互补充,为不同的翻译目的服务。例如,张谷若先生对《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为了增进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用直译的方法,又用脚注介绍了英国的风俗习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很多学者采用归化异化互补的多元译法,异化与归化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要适度。适度的归化增强译文的可读性,适度的异化增加读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加强文化交流,文学翻译的关键是多元互补。

2、译文应当把读者反应放在第—位。

翻译要突出原文与译文在文化上的区别。在异化与归化问题上,区别对待语言和文化的翻译,在句式和语法上,英汉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英文文学作品的翻译,应避免词汇和句式的生硬,而尽可能地向读者介绍英美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因素,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英国翻译家有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文化是一个有机体,而语言是这个有机体的心脏,强调了文化和语言的不可分割,语言内容的翻译要采取归化手段,避免欧化,茅盾先生指出:“好的翻译者一方面阅读外国文字,一方面却以本国语言进行思索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译文摆脱原文语法和语汇的特殊性的拘束,使译文既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译者“以本国语言思索和想象”来理解原文,翻译遇到障碍时,尽可能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在保持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把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成祖国语言。英汉翻译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使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符合汉语习惯。

四、结语

第2篇:多元文化论文范文

目前,在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将设计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三个教学阶段,插画设计课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中的“三大构成”为插画设计课程奠定了基础,而插画设计课又为后期的专业设计课起到一个承接的作用。插画设计作为一门设计学科,自身的学科结构所包含的分支领域和边缘学科,与科学技术、人文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学科相互交叉,形成一门综合体系。插画设计融合了传统艺术和美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插画设计的构图、色彩、表意等内容,而地理学、历史学、心理学、美学、经济学、哲学等诸多学科与插画设计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插画设计的历史、表现、形式等各个环节。因此,在多元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插画设计课程与其他艺术设计课程之间不应存在间隔,应将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贯通学习,拓宽插画设计的教学内容,对插画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设置。当下,插画设计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教学内容的不明确,这致使插画设计的教学内容过于狭隘,依旧停留在出版物的插画需求上,忽略了其他行业对插画设计的需求以及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需求,导致插画教学内容不能更大的拓展。因此,插画设计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将教学内容拓展到广告、游戏、网络、动画、出版、数码媒体等领域。同时,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下,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都是无限的创作资源。数字插画作品创作中,我们可以将横向、纵向获取到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融入新元素、新概念、新思想。这样,所涉及的题材才能耳目一新,真正做到多样化的信息诉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中外美术史的课程内容,系统深入地讲解中外插画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深入领悟本土文化,客观借鉴外来文化,提倡创作出个性化作品。

二、插画设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在国外,大部分艺术院校都设置了插画设计专业,随着动漫和网游的繁荣,插画教育已发展成熟。在国内,插画师的市场需求也呈现出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多数设计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插画设计教学最初以传统的构图教学为主。自上世纪80年代初由国外引进了基础课程“三大构成”教学,为插画设计教学奠定了一定设计基础,直至90年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在插画设计教学中也逐步普及。时下,作为新媒体艺术,数字技术迅速贯穿于艺术设计的不同领域,同时也影响着插画设计的表现形式,使其更为丰富多彩,极大地开拓传统插画的范畴,同时让人们对插画有了更新和更为广泛的认识。在传统的插画设计课程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学生在教室拿笔画或是用计算机去表现,没有外界物质介入,形成单一无趣的插画设计,使插画设计游离于社会之外。这是插画设计教学改革中的难点,也是多元化教学模式急需渗入的本质体现。随着插画设计教学提出多元化教学,在当前艺术设计教学承担着艺术教学与软件技术教学双重任务背景下,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层面的拓宽问题,以及如何组织学生有效、积极主动地学习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对于插画设计的多元文化教学模式,在基于插画设计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插画设计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式的插画设计教学环境。

(一)开发多元文化的课题设计

优秀的课题设计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形式之一,也可成为课程知识体系的密集区。按课题的课程内容方式,将插画设计等若干设计基础课程围绕某一个设计课题构成课程循环,循序渐进地推进课程教学,同时将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运用,完成综合设计教学的融会贯通,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将插画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表现技能一一解析到课题中的目的、要求、方法、技能、过程和效果中。这不仅解决了学生关于插画设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有所提升。

(二)专题形式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插画设计的多元文化贯穿于专题中进行教学,在专题设置上,力求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覆盖层面多样化。例如,将插画设计与美学中的色彩心理及新媒体中的互动文化等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关联性作为专题范畴,以此深挖插画设计创作中的深层文化内涵,以及不同形态的美学意识和创新工艺技术,激发学生在插画设计艺术领域中求新求知的探索动力。创新式的专题教育模式要求学生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专业知识与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开阔视野,以培养求知欲、开发创造能力为目标,提倡学习的多元性和自主性。专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教师及合作团队产生的影响,受到启发,在学习中感悟,获得真知。

(三)社会实践开放式教学形式

插画设计课堂中社会实践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设计合作能力。同时,可加强教学内部的交流氛围。通过社会实践的参与性,让学生在掌握插画设计体系中最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同时,又能展示学生各自的插画设计能力。目前,在插画设计教学中,教学实践的安排一般都以虚拟的题目展开,学生的思维一般都比较程式化和概念化。在进行插画设计创作过程中,主要以考虑美观为主,较少考虑插画作品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导致设计的插画没有考虑到具体的应用环境和面对的受众群,从而作品过于主观,缺乏适用性。因此,插画设计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在商业环境下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插画设计中亲身体验真实的设计过程和环节,更加全面地了解设计的全过程。

三、插画设计教学中的教学相长

面对数字时代与全球化背景带给插画艺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及现代社会工业生产对于插画设计人才质量的高要求,迫切需要在高校教育阶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目前,我国大专院校的插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呈现出滞后现象。要想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做到教学相长。插画设计教学中除了对教师的教学形式提出多元文化内容的拓展要求之外,更要紧扣时代信息,及时更新知识,保持对多元文化的敏感度。不断开拓自身的知识广度,具备基础教育中的课程论、课题设计、心理学、艺术教育学等知识和写作能力等。同时,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作为学生应主动学习多学科知识,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提高人文艺术修养。只有依靠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插画设计课程中多元文化的教学才能顺利有效地完成。插画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代设计教育的需求,采用个性化教育模式更能体现其行业的发展特色。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转变,教师的角色也需发生转变,教师的职责更侧重于信息资源的调配和创作思维的引导,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更应注重协作、讨论、引导、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协助者和引导者。插画设计的教育重点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从不同层面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得到全方面的完善。插画设计的多元文化教学是相互贯通的,其教学形式可以借鉴其他学科对于文化问题的教学经验,依据插画设计学科教学的特点加以开发,同时形成多元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产生新媒介、新载体等不同插画设计的创新应用类型。

四、结语

第3篇:多元文化论文范文

现代建筑又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末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初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西方文明征服、殖民、主宰着世界。直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间,随着西欧清新的崇尚知识气氛的躁动,这些价值观才遭到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强烈挑战;在一、二次大战之间,包豪斯宣告成立,它涉猎艺术和建筑的广泛领域。同时,前卫建筑师聚集在一起起草了《雅典》,从而宣告新建筑诞生,现代主义坚定地建立了。怀着极大的自信,勒·柯布西埃和其合作者,为了建立一个具有现代科技优势的建筑新世界而写作,演讲,规划和营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筑和都市化的景象被共同的实践和商业化主义大大地曲解。这导致现代主义的简洁和没文化,即现在众所周知的国际式。这种忽视环境文脉的设计手法对气候条件不感喜好,没有任何文化指向。

世界各区域现代建筑文化的形成并不同步,以欧洲地区率先萌生了具备现代建筑文化性质的雏型,然后其它各区域都不甚自觉或不自觉地也逐渐感染上这一性质,才基本上形成了世界总体的现代建筑文化。也正是这个缘故,使所形成的世界建筑文化总体不仅发展不同步,而且存在着许多或这种或那种非理性的状况,这也是迄今为止的现代建筑文化的基本状况。首先是欧洲的那种不甚理性的强权,占有意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成功滋长了这一意识,大有为人居环境的熟悉的龙头老大之态,基本上忽视了其它各区域客观环境所形成的传统建筑文化观念意识的存在和必然。而宗教的神论,更增强了这一意识。于是相继在美洲、澳洲和非洲沿海的一些文化之力相较落后很多的区域实现了其建筑文化意识的施展;而后也逐渐渗入到文化之力相对较强,文化渊源深厚的亚洲地区等,却难以实现其意识的施展,终于也逐渐对其原有意识有了一定的反思,熟悉了其不合理性的成份。其次是其它区域对欧洲的简单的建筑模拟意识,机械地认为一种建筑型体或一幢建筑物在某一地区或地点的成功就是任何地区成功建筑的标准模型。其实,传统建筑学尚且讲究建筑的环境构成,不同的空间环境、功能需求就必须有不同的建筑构成;何况,建筑的构成也不仅仅是空间、功能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显然那种对建筑的简单地模拟,机械地移植的指导思想,对向优秀建筑的学习,建筑文化的交流而言,是一种不合理性的东西,但却是现代建筑文化发展至今的一种普遍现象。

国内现代建筑的发展,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建筑除了非凡保护的古建筑或特色民居街巷,所有建筑清一色是现代建筑。从20世纪初上海的和平饭店,到20世纪末的金茂大厦,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一点也不逊色亚洲其他国家。但是国内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却是迟缓的;非凡是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我国的现代建筑文化发展是停滞甚至倒退的。但同时却修建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八、九十年代自诩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外来的和本土的建筑构件的组装,这似乎又是一种既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具有依恋的民族情结的改良思想。于是,人们可以将本土传统建筑肢解,取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构件,替换上引进的西方建筑的相应位置上,这既可排除依葫芦画瓢的嫌疑、又似乎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乍一看,确有令人为之一喜的感觉。那么,不同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的交融似乎就只是混成、组装了,这仍然也是有些简单化了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的深刻本质,这同样是一种不甚理性的现象,在现今也甚为普遍。但是,如何正确熟悉和理解现代建筑文化呢?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要正确理解现代建筑的多元性。

2、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建筑文化的多层次性。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可谓建筑文化。它是人类建筑活动方式和建筑产品的总和,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局部层次。具有自己的对象和内涵,建筑文化的本质在于它是环境文化,生存文化,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由内到外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表层形态是物,即它的物化形态,主要是建筑物材料的选用,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客观的物所反映的;第二层次,中间形态是物结合,也可称作精神意志的外表。如各种规范、法规和创作理论等;第三层次,是深层形态即心,是某一文化的整体精神,如伦理道德、宗教感性、民族习性和价值观念等,它直接指中层的变化,它无声无形,只有思索,分析才能感知它的存在。外层的建筑文化较松动,轻易改变,越往里越稳固,观念的东西最难改变。大多数建筑是器物性文化,重在功能即使用。

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决定了现代建筑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就必须具有多元性,而不能是一元的,单一的。建筑的功能在于给人类提供活动的场所,而现代人们的活动是多样的,建筑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等等都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要求。现代建筑文化也就不同,居住建筑、工业建筑追求的是经济适用,公共性建筑则追求更多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工业化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现代建筑也在世界遍地开花。东西方的社会形态结构是不相同的,生活习惯,习俗等等都不相同,社会文化也不同,因此在相应社会生活形态中的建筑文化也是不同的。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源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各个民族,地域的衣、食、住、行都的多元的,因此,现代建筑文化也就具有多元性。

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加深了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非凡是纪念性、公共性建筑物,必须适宜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否则会遭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批评。现代社会随着交通工具,通信通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繁多,文化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文明的冲突使得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建筑世界也是如此,每年的世界建筑师协会的建筑师年会,各种各样的建筑展览,讲座,讨论会等等建筑思想、建筑文化的交流频频,增强了建筑文化的多元性。优秀的建筑思想,建筑文化得到交流,发展。现代建筑在二战后出现了若干思潮,主要有对“理性主义”的充实和提高,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粗野主义”、“典雅主义”,注重高度工业技术、讲究“人情化”和地方主义倾向、讲究“个性”和“象征”等等,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这些倾向在全球各地都有体现,北欧的阿尔托设计的建筑体现芬兰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丹下健三的香川县厅舍则体现了“粗野主义”和地方性。现代建筑文化是全球性的,它的影响达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虽然冲突不少,但它基本适应了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风俗习惯。

3、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向现代建筑文化具有包容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

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必然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着观念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主要是推动建筑文化的第三层次的发展,这是最具革命性的力量。它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促使人们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的改变,这是深层次的动力。新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新的建筑哲学和建筑理论,导致了建筑文化的变革。近代科学技术创造了一系列新型的建筑材料,各种先进的建筑设备,科学的结构设计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再加上建筑设计管理和建筑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几乎可能使建筑师们进行为所欲为的创作。例如摘要:钢筋混凝土的发明,高强度结构钢的生产,钢结构理论的完善,最大限度地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使人们脱离了古典建筑的模式,在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的指导下,建造了大批精美、牢固、合理、舒适的现代建筑,从混凝土框架结构到刚架结构,薄壳、筒体结构,充气结构等可谓应有尽有。这些就正是科学技术在建筑文化第一层次上的影响和功能。

人们在进行现代建筑的实践中,必然也将把科学技术向建筑的规划、管理。法规、创作理论等方面渗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必然会希望建筑的物质属性更符合其基本需要,更富有人情味,更有文化气息。于是有了行为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格式塔理论等的发展。使建筑师们探究探索了这些新的需求,从而出现了建筑环境学,建筑心理学等新的学科理论和更科学更合理的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出更具有时代精神,更为人们欣赏和接纳的现代化建筑。例如摘要:巴黎阿拉伯世界探究中心,建筑师利用光学技术使窗花本身还具有宗教曼陀罗的韵律,人们对此布满了虔诚的感情。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建筑发展的历史沿革中,我们明白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建筑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而且可以预见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将继续推动未来建筑文化的发展。

商业贸易,国际交流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在现代建筑文化的第三层次的功能,更多的是科学的力量,是科学思维观念的发展变革推动现代建筑文化的兴起、发展。尤其推动着建筑风格,建筑文化的大转变,大发展。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科学观和相对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观,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文化整体心态,从人的意识深处,即建筑文化的第三层次上,进而全面地促进建筑文化的变革发展。

4、批判地熟悉现代建筑文化建筑是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物中最富象征性的成果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这种价值观念体系渗透到社会制度、社会习俗、社会心理和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建筑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既受到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影响,又对这个价值观念体系产生反功能。建筑是一定时期一种文化的缩影,建筑的发展和整体的文化背景是相应的。那么,中国的建筑师如何体现中国传统的优秀的价值观念又如何批判地熟悉、学习和发展现代建筑文化呢?

首先,建筑创作要回归原点,要整合我们所面临的文化价值观。从关注建筑的形体塑造,到强调回归建筑的原点,这是当代建筑文化走向有机整合的一个标志。回归原点,作本质上的概括,并随机应变,在新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加以发展,从流派的纷争和商业主义的文化炒作中解脱出来;从形体塑造作为建筑创作的愿点,到聚居需求、区域文化、技术经济、环境和生态等原点出发,找到建筑创作的原点。

其次是,传统和创新相结合,发扬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传统和创新是建筑创作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一个新问题。如何看待传统建筑文化?又如何在建筑创新中融入自身的文化特色?这是中国许多建筑师面临的一个头疼的课题,在经历了片面的“民族化”和“西式现代化”创作之后,当代中国建筑师努力探索“寓传统于现代”的建筑创新之路,力求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建筑文化之中。中国建筑师在努力探索传统审美意识和现代审美观念、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地域性技术和现代材料的结合途径,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创作成就。

第4篇:多元文化论文范文

每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都带有民族、地域和时代的特征,也渗透着丰富的文化烙印。因此,学习音乐作品时,要把挖掘作品文化因素作为重要教学任务来对待。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音乐感知,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

1.教材文化分析。

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乐理、歌曲、乐曲和音乐欣赏等,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音乐作品,其创作过程都带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包括:作者文化素质、作品创作背景、内容文化因素、地域风情特质、时代因素等等。通过对这些文化因素的渗透分析,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感知。

2.教师引导渗透。

教材是教学文本材料,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对教材文化因素的挖掘,当然是教师的职责。学生自身阅历不足以实现自学,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面对这些经典的音乐作品,教师不仅能够用演奏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听觉享受,还要有正确的引导意识,将学生领进音乐的天堂,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给我们创造的不同精彩。

二、整合域外音乐资源,品味多元文化内涵

在音乐教学的文化因素中,域外音乐自然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很多学生很早就开始接受一些西方音乐作品,特别是钢琴、小提琴和一些西洋打击乐,早已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音乐烙印。这些域外音乐文化因素具有超强的控制力,以至于让很多学生产生一些认知错误。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1.优化教材资源。

小学音乐教材中,域外音乐作品占有相当比重,这说明域外音乐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我们要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有效整合优化,有选择地进行相关学习。要让学生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因素有更多的了解。

2.网络搜集整合。

现代网络技术已经极度发达,音乐教学也要充分利用这一重要媒体介质,为音乐教学提供更多优秀的网络音乐资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便利条件。要帮助学生建立网上学习音乐习惯和意识。学生自主学习音乐,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关音乐文化的熏陶,这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其健康成长都会发挥重要作用。为了丰富学生音乐感知,我曾经在班级里举办过一次音乐作品展示会。这个展示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一些不同渠道搜集音乐作品,并从这些典范的音乐作品中感知文化的厚重。我给学生一周时间准备,要求学生搜集的音乐作品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最好是能够在一个时期影响比较大的,然后在周末集中进行展示。展示时,学生将音乐光盘、文字资料、U盘等,都带到班级里展示。这里有世界名曲,像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门德尔松的《春之歌》、肖邦的《夜曲》,也有一些国内的老民歌,像郭兰英唱的《南泥湾》、任桂珍唱的《绣红旗》、《十送》等,还有不同时代的一些流行歌曲,像齐豫演唱的《橄榄树》、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等等。在展示中,每一位同学还要简单介绍这部音乐作品的相关情况,当然其文化背景也是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展示活动,很多学生都能够从这个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教材上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对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开阔眼界都起到重要作用。

三、重视民族音乐学习,形成多元文化网络

民族音乐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在音乐教学中,加强民族音乐学习,接受民族文化的洗礼,这是教育人文回归的重要体现。我们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是厚重无比。这也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传承。

1.教材文化解读。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所占比重是比较大的。民族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族发展历史,学习民族音乐等于是学习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提到那些老民歌、老电影插曲,我们的父辈祖辈都会如数家珍,像《对花》《编花篮》《刘海砍樵》《打猪草》《天仙配》《英雄儿女》《日出》《珊瑚颂》等等。这些音乐作品不仅是百听不厌的热门歌曲,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曾经影响过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成长。

2.教师深情演绎。

音乐教师演绎音乐作品,这当然是教师的教学手段之一。虽然各种音像资料都可以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展示,但教师的亲自表演,对学生的影响会更为深远。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做好示范,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创造一种音乐学习的环境。在音乐课上,学生最喜欢教师演唱或者演奏一些教材中没有的音乐作品。像流行歌曲,很多学生都会唱,因为曲调时代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口味和欣赏层次。《伤不起》这首歌也许是时下最流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够听到这首歌,三岁小孩都整天“伤不起”。这本来是一首情歌,当然不适合小学生学习,但流行的力量是强大的。学生大多不计较歌词是什么,只是对旋律感兴趣。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接受正面的教育,我在班级中演唱了这首歌,所不同的是,我把歌词都修改了。反映的是学生的生活,学习上的“伤不起”。学生听过之后,反响很强烈。因此,我要求学生对流行歌曲进行改编,学生热情很高。这歌词的文化意味更为浓重一些,通过修改歌词,学生所获得的教育信息文化比重大大增加。

3.社会有益影响。

第5篇:多元文化论文范文

在我国,很多人在观念上还仅仅将音乐教育看作是德育或智育的附属,过分的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片面强调音乐在开发智力方面的作用,甚至在胎教音乐中也注入带有着强烈功利性的因素,导致人们对音乐本身意义的背离,这种现象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的重视,还给孩子们音乐本来的面貌。当然,音乐确实有着启迪智慧,教化人类等种种了不起的功能,但是首先必须让孩子们喜欢音乐,学会倾听音乐,能够理解音乐,从听觉和心灵都沉浸在音乐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感受音乐中流淌着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被音乐打动,从而使灵魂得到升华,实现音乐对人教化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儿童音乐启蒙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摸索和探寻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们通过对音乐的倾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多元文化与学前音乐启蒙

(一)哈尔滨学前音乐教育的普遍现状

根据笔者对哈尔滨城市各类型学前机构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哈尔滨城市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以及一些私立早教机构。这些教育机构的规模大小及师资实力各不相同。相对来说,公立幼儿园在办园条件和教师素质相对优于私立幼儿园。另外,近几年新出现的大量的早教机构,也以其比较新颖的形式,较好的环境和较新的理念逐渐的受到了幼儿家长的认可。笔者在对这些早教机构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哈尔滨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还没有一个统一观念,到底要让孩子们欣赏什么音乐、怎么欣赏音乐。当然其中一部分机构也在进行着相关的研究,比如在尝试性的探索和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开展相关音乐教学。但是限于科研能力和现实情况等因素,研究进展和实施都比较慢。我们有必要通过努力,逐渐改变这一现状,让孩子们欣赏到更加优质的音乐,从而实现良好的音乐启蒙。

(二)从多元文化视角看学前音乐启蒙

首先,幼儿是对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着强烈的认知欲望,这是一种很好的天性,但是由于他们的自身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因此他们对事物会缺乏正确的判断。而此时如果教育工作者或者是幼儿家长跟风选择一些不适合儿童的音乐来让儿童欣赏,这样是不适合孩子自身成长和认知规律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孩子们的音乐呢?美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贝内特•雷默在其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中曾提出应该让儿童从小就接触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文化。在雷默看来,只有在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滋养下,儿童才有可能拥有更为宽广的艺术视野,获得更为全面的艺术发展;反之,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艺术风格,忽视其他的风格,那么它只能培养出艺术视野狭窄、心怀偏见的儿童。然而,后一种情况却在幼儿音乐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其中对学前儿童艺术方面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如: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从《指南》中这些对幼儿音乐艺术的教育指导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对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中需要从多元文化层面着手,以开放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去引导幼儿形成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艺术视野。

三、多元文化理论对音乐启蒙教育的指导作用

从多元文化角度来讲,不同国家、地区、地域、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文化内涵。这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通过其各自的旋律、和声、节奏、特有乐器音色、表现方式等要素形成了各种音乐风格。作为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秉着一种开放的态度,从众多的音响资料中收集到简单易懂、生动形象、风格各异,适合幼儿欣赏的优秀作品,逐渐在幼儿音乐启蒙中应用。但是,由于幼儿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选曲和欣赏的过程中,先不建议融入过多的知识性内容,如民族、文化等背景,毕竟幼儿在知识结构和思维上还达不到理解这些比较复杂的内容的要求。我们要尽量从聆听欣赏和感受音乐的角度去进行引导,以单纯的音乐元素作为基础,让孩子感受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感受各种音乐带给他们的情绪,从而逐渐从感性上把握各种各种文化的音乐风格。

四、总结

第6篇:多元文化论文范文

1.1目前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考核目的上看,很多医学院校仅仅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医学生能否评优获奖、顺利毕业并获取学位的一个依据;很多任课教师只是把考试作为该课程学习完毕的一种应有形式,对其他方面并不关心。对于学生来说,虽然知道医师资格证考试涉及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很多人缺乏长远考虑,仅仅关心目前的学习状态。从考核内容上看,大多数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和医学专业课程一样,进行期末统一考试。考试题目由主客观两部分组成,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考查,没有体现医学伦理学的学科特点。从考核方式上看,长期以来,《医学伦理学》课程多采用笔试,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难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价值观等进行衡量。《医学伦理学》课程意在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因此,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革《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考评模式,才能彰显课程本身的价值和作用。

1.2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优势所在

考试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也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传统考试方式的不合理,使得部分大学生即使掌握知识不充分,但通过临阵磨枪,仍能拿高分,这样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单一的书面测验和考试等考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发展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内容进行“多元化考评”势在必行。国外教育界经过多年教学研究,发现“多元化考评”相比于传统考核方式,更具有突出的优势。“多元化考评”强调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其目的是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教学改进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化考评”首先是一个以“教育多元化与考生能力多样化”为导向的多元化,具有在纵向和横向上“多层性”的属性。多元化的教育,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协调性发展,并能促进教学改革。

2高校医学伦理学课程多元化考评体系的建立

2.1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是一次总结性的测验,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的检验,期末成绩所占比重最大,但不能像以往那样占据绝大多数。笔者认为所占比值30%即可,在医学伦理学课程期末应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题型,而且编写题目应结合医师执业资格考试,让学生在学完这门课就知道重难点所在,同时为以后职业资格考试做准备。

2.2课堂表现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够判断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态度,主要通过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上课的认真程度来衡量。上课表现,往往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习习惯,上课表现的比重20%较为适宜。笔者认为教师每节课应在花名册上标注学生上课的情况,对上课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加分,对旷课、睡觉、聊天、玩耍的同学进行扣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上课的一些不良习惯,使学生能很好的进行自我约束,同时也是对表现好的学生的肯定,也是教育公正的一个体现,更是反映这门课宗旨的一项较好措施。

2.3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其所占比重建议在20%。众所周知,高校教师承担课程多,人数较大,平时给学生留作业比较少,所以平时成绩首先包括作业。医学伦理学课程每学期应该至少给学生留一次作业,给学生一些话题,让他们写小论文,这样可以锻炼他们思考和写作的能力,并督促他们了解医学伦理的前沿成果。此外在平时的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们参与到教学当中,分角色表演或者组织辩论等,这个分数也是平时成绩的一种。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放一些视频或呈现一些案例,让他们参与讨论,给他们的表现打分,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兴趣。

2.4实践成绩

为了提高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把所学更好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成绩要占到学生最终成绩的20%,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和实践报告的情况来确定。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走向社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医学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并且进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走到社会上,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可以更好地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也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把实践教学制度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

2.5职业道德测评

医学伦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它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其目的是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激励他们在学校刻苦学习,以后为病人全心全意的服务。因此,该课程的考核中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测评,测评比重10%比较合适。其主要做法是,教师编写职业道德测评问卷,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评分。同时选取典型案例或社会热点医疗事件,由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班级各小组间互相评分,最后教师结合两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3对保证多元化考评体系取得实效的思考

3.1更新理念,确立多元化评价的考核模式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唯分数论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生,学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医学人文课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放手让教师不断的探索更适应医学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其次,高校教师在做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学研究的探索,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支撑教学,多了解国外的和国内其他学校的教学信息,对一些好方法要借鉴,要敢于打破常规,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最后,医学生在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医学人文知识,真正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才。

3.2完善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教学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是指由任课教师在遵守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视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来备课和授课的教学方法。对于专题的取舍,既要立足于教材,服务于教学计划,又要立足于学科要点,并适度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和时事热点;任何一个专题,都将讲述一个或者几个学科重点问题,其自成体系、独立成篇。专题化教学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展,但方式也有差异,其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好。不同学校选用的医学伦理学教材有差异,但整体来看内容差别不大。现在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依然是课本理论知识,难免枯燥单调。教师应多了解一些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及现实案例,通过整合,开展专题化教学。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比较研究的方法,即相关内容看看国外的做法,丰富教学内容,也使得理论知识不会那么枯燥,深入思考后对学生的作用也会更大。

3.3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第7篇:多元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元化战略误区启示

引言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体制构筑的不断深入,多元化经营也像其他新事物一样,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多元化发展初期,中国企业对多元化的选择是比较盲目的,注重短期回报要远高于长远战略的考虑,大多数企业采取了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盲目开展多元化经营,许多企业因此陷入困境甚至走向衰败。本文拟研究多元化战略实施的现状,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多元化战略在我国实施现状

1.1企业资本结构恶化企业内部结构因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多数资产是无效或低效的资产,许多生产线也因为流动资金的缺乏而后来不得不废弃。由于多元化战略选择的错误,许多闲置的固定资产毫无用处,而现金流又出现短缺问题,使企业结构日益恶化。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样过度分散的投资不仅不会让企业获利,相反,会让企业陷入资金紧张,反而造成核心产品因资金链断掉带来的一系列的严重后果,结果是浪费资源同时使企业处于尴尬的境地。

1.2企业原有的市场地位消失企业因为原有产品获得了较大的收益,并坚信“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能扩大企业规模并带来更大的利润,而采用了多元化经营战略,在不同的领域扩大自己的市场,然而有时结果是惨重的,由于企业过早、过多、过份的实施多元化战略,不仅没有提高企业的价值,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反而使得集团原有主营业务的优势市场地位丧失。如曾盘踞空调行业销量第一名近10年的春兰集团在大举进人摩托车、汽车行业之后,1997年其空调销售的头把交椅就被专做空调的格力集团所抢占。宣布生产空调并进军电脑行业的中国彩电大王长虹集团1998年也被康佳集团挤下销量第一的位置。

1.3整体效益下降,经营状况恶化创造的“十六个人到十六个亿”神话的实达电脑集团在介入VCD领域后,由于该领域的激烈竞争,使得实达VCD业务没坚持几年就垮了,1999年,实达旗下以VCD等产品为主营的的数字电器公司的亏损加之其它投资发展情况的不景气,导致了实达的首度亏损。曾经宣称要成为“中国的IBM、东方的巨人”的巨人实业,大举进入保健品、药品、房地产等行业后也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中,使得“巨人”史玉柱有了“宁可错过100次机会,也不瞎投一个项目”的观点。

二、我国企业多元化困境成因分析

2.1企业盲目开始多元化战略

当一个企业有了多的自由现金时,同时又受风险理财原理的影响,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以为这样可以在获得更大收益的同时又可以降低风险。但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受到了市场经济不完善因素的影响,把抓住市场作为了首要目的,高估了新产品的价值,低估了占领市场的代价。

2.2企业过早的进行多元化战略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是急于求成,在自己产品尚处在产品生命周期早期增长阶段的时候,就进入其他行业,这样不仅没有使新产品站稳脚根,反而使原有产品的市场份额受到威胁,让竞争者夺去自己的市场地位。

2.3企业实行的多元化战略类型存在问题多元化战略包括主导型多元化、相关型多元化、非相关型多元化,各有各的优势,各自又有各自的实施条例。而我国大多数因多元化失败的企业都是因为非相关型多元化而导致。如本田公司的多元化是围绕着核心技术即发动机而展开的,它在向新领域扩展的同时,不忘做大做强主要业务。而我国的夏新企业的产品却涉及了各个领域,没有核心技术,采取的是非相关型多元化,使得自己陷入了多元化的困局。

2.4企业过分的进行多元化战略许多公司都把不相关多元化看成是降低风险的战略,并且认为越多元化越能够降低风险。但这里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分多元化只降低了经营风险,最终的结果是倍增了经营的风险;二是过分多元化在降低风险方面的作用是递减的,但是却会引起多元化的成本和代价上升。

三、我国企业正确实施多元化战略的途径

3.1利用母合优势创造公司价值母合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古尔德和坎贝尔等人于1994年提出的。他们将多元化公司凭借母体组织对各项业务的影响而创造价值,或者比竞争者创造更多价值的优势称为母合优势。母公司是企业集团战略决策核心,企业集团母合优势的创造主要取决于母公司的技能和资源同业务单位的需求是否符合,二者相符母公司才可以支持业务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特定的业务要与适应的母合风格相匹配。因此企业首先是决定通过何种方式向哪些行业投入资源,其次是决定集团母公司如何对业务单位进行控制。

3.2企业以市场为依据,依照经济规律制定公司发展经营战略企业应当自主地面对市场,以市场为依据,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和客观经济规律制定公司发展和经营的战略。这是企业多元化发展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3.3立足本业在发动机领域,本田公司的产品已形成了一个膨大的覆盖网,小到轻骑用的发动机,大到汽车和飞机发电机,无所不有,确立了坚实的竞争优势。而夏新企业却由于触角太多又无核心技术而以亏损失败告终。

3.4以原主业为支撑稳步发展本田公司另一成功之处,在于它不同于夏新集团的多元化扩张那样迅速扩张,而且以原来的主业为支撑,也就是采取的相关多元化战略,在原主业具备足够的实力作为可靠支撑之后,才稳步进行多元化发展。而夏新企业在一个领域脚根还没站稳,就急急的开展非相关多元化战略,技术的不成熟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3.5循序渐进进行多元化发展过度地多元化,会给企业带来更大成本和代价,增加企业的负担。正确的多元化发展的进程,应是按单一产品经营、主导产品经营、横向发展、纵向联合、非限制性相关多元化的顺序循序渐进的。这种循序渐进的多元化进程,是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提倡的多元化发展的正确方法。

3.6对被兼并的企业进行良好地整合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本结构,财务状况合理的进行兼并计划,并且对被兼并企业的文化、资本结构、人力资源等与本企业进行良好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被兼并企业真正的融入到本企业当中,为本企业创造价值。:

3.7政企分开我国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兼并都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行政性的“撮合”、“拉郎配”,甚至将兼并作为政府解救亏损企业、搞活困难企业的基本途径。这种政府行为必然会影响和阻碍资本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导致我国许多企业多元化经营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使政企分开,要使政企真正分开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不再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二是企业主要管理者不再由政府任命或委派;三是企业主要管理者真正职权落实。

参考文献:

[1]安德鲁·坎贝尔.核心能力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高山.我国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现状和问题.经济与管理,2002.11.

第8篇:多元文化论文范文

(一)电影创作中的流行音乐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以及流行音乐的崛起,在烘托背景的时候流行音乐开始走进电影,并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十分明显的效果。在电影创作中流行音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背景音乐,它渲染气氛的效果独具一格,而且能够更直观地将浓烈的感情抒发出来。并且不失其“流行”本色,观众容易接受,同时也是电影拉近与观众距离的一种重要形式。20世纪90年代,电影在表达感情方面开始侧重于流行音乐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比较成功的作品如《罗宾汉》中的Everthingldo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Myheartwillgoon,等等。一路走来,流行音乐逐步确立自身在电影艺术中的地位,并形成了自身成熟的固定的类型模式。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是美国轻喜剧影片《修女也疯狂》,这部影片对流行风格配乐的采用颇具创新性。影片将宗教音乐圣歌用流行风格加以改编,并将其作为主体音乐,不断强化。这不但对流行音乐是一种创新,也是电影艺术中并不多见的音乐创新。事实证明,这种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电影中用流行音乐风格重新编排圣歌I'llfollowhim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这种对传统的大胆改革,以及对宗教思想中的陈旧、压抑人性的部分的不满,又从另一个侧面与“修女也疯狂”这一主题相契合。音乐伴随着随意明快的节奏和教堂音乐的美妙和声,不但听来心情舒畅,一切也使得教堂音乐更加华丽和圣洁。我国电影音乐中对流行音乐风格的采用步伐经典。最具代表性的有电影《少林寺》中的《牧羊曲》,《红高粱》中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至今都广为传颂。《牧羊曲》是王立平作词作曲,郑绪岚演唱的一首洋溢着似水柔情的女性之美的流行歌曲。歌曲委婉清澈,清新明丽表达了歌者在牧羊的时候对眼前明媚秀丽的景色的热爱。并且能以自己的歌声大胆地表达这种热爱之情。无可置疑,牧羊曲在塑造牧羊姑娘这一角色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对这位姑娘的父亲却是少林寺中的武僧昙宗。对这样一个人物的激励烘托也更加突出了《少林寺》这部电影的思想主题,那就是对压抑人性的旧礼教的反抗。但更为重要的是这首歌曲烘托了自然风光的秀丽,使人们在欣赏紧张的武打、复仇情节的间歇缓和气氛。

(二)摇滚乐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

西方“摇滚音乐”在20世纪90年生了阵营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影响到它的表现力,尤其是在电影中对于渲染气氛和发泄感情的表现力。相反,摇滚音乐的发展和创新还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更加积极的效果。激情与震撼力是摇滚乐的最大魅力,当这种风格的音乐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对于制造强烈的画面,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具有其他音乐风格无法比拟的效果。例如美国的灾难片《龙卷风》,这部电影为了突出灾难给世界和人类带来的创伤和冲击以及天崩地裂式的场面,大量采用摇滚音乐强化主体。影片制作中邀请大量知名摇滚乐队,将10多首不同风格的摇滚音乐做了酣畅漓淋演绎与表现,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效果,也更加鲜明地将电影主题强化在观众心中。这些“摇滚音乐”在影片中和电影中的客观事物发出的声音非常相似,这种“源音乐”的形式更加增添了电影的可听性,并且这种音乐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出现的,融合的紧凑、自然。20世纪80年代摇滚音乐风靡我国,广大青年为它激昂的宣泄方式折服。电影也很快找到自身情节与这种音乐分割的契合点,进而出现了像《头发乱了》这种“摇滚MTV”式的经典电影。

(三)另类音乐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

“另类音乐”最大的作用就是强调主观感觉,在这点上表现的与流行音乐有所不同。个人欲望中的困惑与生活中的绝望成为这种音乐形式服务和表达的主题,其中不乏对现实生活的反抗。摇滚乐的思想性和挑战性在另类音乐身上被保留和继承下来,但它与时代的贴合又比摇滚乐更加紧密。就音乐角度而言,这种创新是成功的,它不但丰富了音乐的形式,而且又为人们感情的宣泄找到了新的途径[4]。这种音乐形式的成功也很快被电影吸纳,成为电影中一种表现形式。英国影片《猜火车》就成功地采用了各种另类音乐,将“朋克”青年的瘾君子生活做了恰如其分的烘托。影片两首曲子风格迥异,将吸毒与戒毒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在音乐的对比中表现出来。另类音乐在我国电影中的应用不是很多,这和另类音乐产生的土壤有很大联系。目前香港电影中有采用另类音乐的先例。例如王家卫的影片《堕落天使》中采用了一种听起来有些怪异的另类音乐,晃动的画面和另类的音乐为导演个人风格的强化起到明显效果。另类音乐在电影抒发感情、营造气氛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值得我国电影人深入挖掘和利用。

二、中国特色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特色音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将戏曲融入电影也是电影音乐多元化趋势的一个重要表现。戏曲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是古老的华夏民族千百年来表达感情、歌颂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艺术性和电影的艺术性有着很大契合之处,例如张艺谋执导的几部电影就成功地运用了戏曲这种抒感的音乐形式。其中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代表之一。影片中的音乐以京胡和女声为主。根据情节的变化和人物遭遇的不同配以不同的音乐,给影片增添了浓厚的民族音乐氛围。例如影片中的四太太颂莲,命运凄苦,遭遇悲惨,赵季平为她设计的音乐也是如泣如诉的女声,而当他得知小雁死去的消息之后影片中顿时响起了撕心裂肺的京胡、音乐凄惨悲凉,让人忍不住落泪。《霸王别姬》是一部纯粹以京剧为题材的电影,这正好契合了电影主题,将电影与音乐的关系拉到最近。剧中主人公程蝶衣和京剧之间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在一把京胡和一组京剧打击乐器的配合下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这其中京胡和打击乐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象,他们之间是对立关系,同时也有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一面。其中每当主人公在生活或者感情上出现变故或变化的时候所配乐器为单纯的京胡旋律,而当程蝶衣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和变化的时候,配之以热烈的京剧打击节奏。而当程蝶衣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候,则会出现两种形式共鸣的音乐效果。例如当他第一次被母亲带到戏班,师傅因为他是六指而拒绝收他为徒时,他的母亲残酷地切去了他的手指,此时电影中响起了强烈的合奏声音。当程蝶衣和段小楼第一次上演《霸王别姬》的时候,又一次出现了声音强烈,场面宏大的合奏音乐,使观众感觉人在戏里,戏如人生。

第9篇:多元文化论文范文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即课程评价应体现中学音乐学科自身特点并符合中学音乐教学的发展规律。课程评价应在公平、准确和客观的基础上体现中学音乐教学的价值,并符合中学生音乐学习特点,从而促进音乐教学良性发展。

2.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即课程评价标准应做到通俗易懂,便于具体操作和推广使用。音乐课程评价标准中应减少专业词汇的使用,多使用社会化用语,使全体师生尤其是中学生对课程评价标准能够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评价标准应囊括音乐课程的所有内容并对具体措施进行细化,从而使评价标准在具体操作上简便易行。

二、中学音乐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1.考试评价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成果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评价方法。中学音乐考试有别于语文和数学等科目以试卷的方式进行考试,而是教师规定演唱曲目,要求学生轮流演唱规定曲目,并对演唱效果进行评分。教师在此考试方法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无法选择自身擅长的表现方式完成教师规定的曲目,并且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有学习音乐的条件,部分学生由于声带先天受损或患有咽喉部位疾病等原因,无法对教师规定的曲目进行演唱,这就会造成音乐考试的不公平。因此,中学音乐教学应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使音乐考试趋向多元化、个性化与合理化。

2.日常形成性评价

日常评价应贯穿于中学音乐教学全过程,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水平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学生平时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能够体现其音乐水平,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查就显得极其重要。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在歌曲演唱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并在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以了解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音乐水平是否有所提升。

3.特长评价

教师可在学期伊始对学生进行音乐能力测试,以了解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特长,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就其特长进行重点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演唱、舞蹈或编曲等擅长的音乐领域有所突破。学期末考核时,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长,对考核内容做出个性化安排,考核学生在自身擅长的音乐领域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化发展。

4.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是学生对自身音乐学习效果的评价,强调学生应积极参与到评价中以提高音乐学习的信心和自主性。自主评价分为自评与互评两种。自评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自我认知。互评则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并且使学生学习他人音乐方面的长处,从而提升自身音乐素养和水平。

5.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