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执行力课程范文

执行力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执行力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执行力课程

第1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资源课程;执行力

教材是固定的,而时代在变化,学生情况也在变化,创造性地使用新型资源,重组资源是提高思品课程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网络课程资源便是极具时代特征,符合学情的新型资源。若能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授课,并以此正确引导学生看待网络上的各种事件,分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便能进一步提升初中思品课程执行力。

一、实践——微博织出的“兴奋点”

1 教材背景与网络资源选

八年级第八课《违法犯罪危害公共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典型的“法制类课程”,大部分学生认为“犯罪”很严重,对一般违法的行为却不以为然。本节的教学难点设置在“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针对学生存在思想现状而设定的。

由微博引出“违法行为”,这是笔者在实际授课时采用的网络热点资源。导入部分采用多媒体出示日本地震后“微博”上的谣言,谣言的散布导致出现全国范围的“抢盐”群体行为。笔者将微博话题作为本课的导人部分,目的就是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更易接受较为枯燥的法律知识,达到本课的三维目标,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2 课堂实录

【多媒体出示】微博转帖——日本地震啦,抢盐去啦!

教师提问:你的家人参与“抢盐”行动了吗?

学生1:我的外婆买了好多盐,带回家分给了舅舅和我们家,还说盐涨价了。

学生2:早上去公园听见人家说去买盐,我奶奶也跟着去了,但是没买到。晚上回家我们还笑她呢。后来吃饭的时候看了电视,才知道全国都在抢盐。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我国缺盐消息从何而来?

学生1:网上说日本地震核辐射了,所以海里盐不能吃了,好像是有人发了帖子。

学生2:我是在微博上看到的,好多人都转发了。我也一开始信以为真的,后来百度一查,知道是谣传,我们国家根本不用海盐的。

【小组讨论】在网络上制造谣言是否违法?如果违法,会得到何种处罚?

学生:我觉得肯定违法了,导致那么多人去抢盐,超市里盐也买不到,一包盐卖到10元呢。但是不知道违反什么法律。

【法条出示】《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案例链接】案例一: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日前依法作出处罚决定,在网上散布日本核电站爆炸污染山东海域谣言的杭州网民陈某被处以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人民币的处罚。

案例二: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多次“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价格秩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有关规定,上海市物价局近日对其作出20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知道,在网络上谣言不是儿戏。不仅是对他人的不负责,更是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我们不能成为谣言的者和传播者。

二、反思——微博织出的导行理念

微博的红火,体现了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在网络热点中选择教学资源成为贴近学生生活,有效提高课堂执行力的途径之一。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浏览网络咨询,更应该对浏览的内容有所取舍,更多地选择正面案例。

但网络上也有会“糟粕”,经常会有“谣言”的出现。谣言在网民中流传,一是因为未成年人觉得好玩,缺乏自律;二是有些人则是故意为之。网络谣言有时候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对故意传播的人,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中学生的自制力和辨识能力都较差,如果教师和家长不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补充法律的介绍,学生会“想说就说,想转就转”。因此,在《违法犯罪危害公共生活》一课中引用微博谣言案例不仅引出了本课的“识记”知识点,更修正了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因此,选取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网络案例,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挖掘——网络课程的资源价值

1 网络课程资源体现育人价值

网络课程资源体现了社会育人、生活育人的价值。选择网络课程资源就是选择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并引导学生感悟、认同、判断、选择、决定和鉴别网络上的各类信息,决定了其终身发展。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网络不仅给教师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资源,更是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契机。

2 网络课程资源的选择和运用

第2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背景分析

一方面从一些职业院校的整体看: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课程改革的认识问题已经解决,但存在着如何深度课改上认识不透,全员参与程度不高,整体推进执行不力,围绕职业实践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尚未真正成熟构建的问题。

另一方面,从一所学校的个体看:在校级层面上,课改的制度机制尚不完善,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在系部层面上,如何全力推动、全面深化课改的举措不多;在教师层面上,则因客观上的课务繁重而存在畏难情绪、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

思路对策:清清楚楚的路径设计,

扎扎实实的措施跟进

为深度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强化工作的执行力度。通过提高认识来转变观念,通过确立目标来指明方向,通过设计路径来组织实施,通过搭建平台来创新落实,通过绩效导向来督查反馈,让教师成为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的课程改革执行者。

1.全校形成课改的目标共识

转变观念和统一认识是深度推进课改的先导。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人为本位的,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行业、企业是“源头活水”。唯有直面行业、企业的需要,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专业与岗位对接、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满足和适应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课改的原动力。学校开设课改论坛、组织学习研讨,在全校上下达成“围绕能力本位、突出职业实践、构建项目课程、形成教学模块”是课程改革必然选择的共识。

2.学校明确课改“三层面”任务

为保证课程改革有序开展,学校从“学校、系部、教师”三个层面进行课程改革的规划设计,规范课改的组织架构明确各层职责任务。在学校层面上:不断强化校系两级课改工作机制,滚动完善课改实施方案,加强课改配套的制度建设,打造优秀课改团队,建立促进课改的激励机制。

3.学校构建优秀课改团队

一是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学校围绕专业组建由专业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文化课教师构成的扁平化、跨学科、分专业的教学团队推进课程改革。二是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围绕课程组建“教学、教研、生产、实训”等人员构成的课程开发、实施与研究团队;三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通过开展产学研,力推“双师、双能(智能、技能)、双向(讲师进车间、工程师进课堂)”的举措,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与挂职锻炼制度,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科技开发能力,为企业社会提供智力支撑,同时邀请校企合作单位技术人员参与项目课程的设计、教学和考核。

4.系部开展课改“三对话”和“五课”教研活动

在课堂教学外,系部开展课改“三对话”活动。即“校企对话、专业对话、师生对话”的系列课改对话活动,通过校企对话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对话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实施办法;通过师生对话听取学生反馈意见,修订完善教学设计。学校还设立“企业归来话课改”专题论坛,定期组织顶岗锻炼教师交流在企业实践中的认识和体会。

在课堂教学内,系部开展“五课”教研活动。即“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的“五课”教研活动。

5.教师落实课改“三个三”要求

(1)开展“三全、三课、三新”活动。

学校不断总结提炼课改工作,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三全、三课、三新”的课改推进活动。“三全”即全员、全过程、全课程开展教学设计;“三课”即举办课改实验课、观摩课、示范课活动;“三新”即新角色、新设计、新手段,教师以具备现代职教理念的、有别于传统“教书匠”身份的崭新角色,采取适应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采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规范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教学个案。

教师从能力目标、活动导向、项目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等要素开展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教学个案。通过“确定学习项目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分工协作完成项目结果评价”来激发学习动机,课堂活动必须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加以组织。

(3)规范整体教学设计,形成教学全案。

教师在整体设计、形成全案的过程中,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改造课程内容,将课本变为“剧本”,设计剧情(项目);以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综合和单元实训项目;以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整体设计考核评价体系;以教、学、做合一,确定从模拟训练到实战演练的教学流程,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4)规范教学实施环节,形成过程圆环。

在教学设计中形成告知(教学内容、目标)引入(项目任务)操练(做中学、学中做)深化(实践技能)归纳(知识点、技能点)评价(教学效果)拓展(课外实训)反思(教学后记)的过程圆环。

6.学校实施“三评比一基金”助推课改

(1)开展教学设计评比。

对教学设计的物化成果,学校组织分别开展教学单元及整体设计评比活动。单元教学设计评比由系部考评每一位教师后,择优推荐参加学校层面的单元教学设计评选活动;在总结单元设计的基础上开展整体教学设计评比,学校从各单元有机关联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和优化进行评比。

(2)开展教学能手评比。

对课堂教学实操效果,系部通过听课评选课堂教学能手,并择优推荐参加学校教学能手评比活动。

(3)开展社会评教、评学活动。

学校从社会上聘请专家听课、评课,督导教学过程。同时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兄弟学校教师来校听评课。

(4)设立课改专项基金。

学校在经费预算中,设立课改专项经费,按课改奖励办法,对照考评、督查、反馈结果,对在深化课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系部和个人予以奖励。

收获成效:郁郁葱葱的学习氛围,

快快乐乐的成果共享

1.有效彰显了课改示范效应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学校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由自醒到自觉再到自愿的推进过程,教师通过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逐渐体味到辛勤付出后的快乐和成就。整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有了根本转变,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职业技能有了明显提升。在2012年被正式确立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立项学校。

2.大幅提升了学生职业实践能力

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深度推进校企共育人才,近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一批毕业生已成为创业典型、就业明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学有所得,达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的“三满意”。

第3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关键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创新实践

0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企业急需大量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专业素质与这些岗位不匹配,对就业心理预期偏高,无法选择到合适的岗位,出现本科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采取有效途径解决问题,国家正在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政策上引导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或院校中某些专业转型发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将由原来学术型为主的发展模式向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两大类型并行发展模式转型,构建新型高等教育体系。新型办学思想指导下的本科教育,要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毕业生更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建立一套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

1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顶层设计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差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作用的显现,高考人数的减少,适龄人口明显下降,各高校招生竞争日趋激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逐步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1]但是,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还未形成统一共识,整体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目标及模式认识模糊,对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未能准确地理解与把握。办学定位等顶层设计思想很难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中去,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落实不够,在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生管理等方面,体现不明显。针对目前存在问题,也为了适应未来改革的需要,亟需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培养管理模式,以加强学校办学顶层设计的执行力度。

2 立足工业工程专业特点,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案

工业工程(IE)是一项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门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实用技术,兼备内在的知识复合性和外在的实践创新性。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培养“管理+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2]应用型为主的建设理念要求课程体系建设要服务于社会,解决工业界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因而,创新性和实践性是工业工程得以发展的关键

图1 创新实践型培养方案构成

基于创新实践培养的目标要求,本科阶段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设计坚持“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管用、技能知识会用”的三个基本原则,在培养方案的设计方面,合理安排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及其比例。培养本科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3]

表1 工业工程方向课程设置

通过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必修课为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难度大,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选修课体现学科交叉的内容,既包括机械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又增加一些管理类课程,丰富知识。体现还引入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数控应用技术、CAM技术、机床夹具设计等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充分“管理+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

3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本科教学向应用型转变,更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本科实践教学尝试采用“学院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导师教学指导模式,丰富实习实践课程内容,构建多元学习途径,确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模式。专业教师培养采取“专兼结合、引培并举、才智并重”的指导思想,加强教师适应转型。同时学校层面还应该从校外实习基地、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聘请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的行业教师,这些专家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素质高,可以将企业的先进生产和管理经验引进高校。

4 引入协同创新理念,探索有效的培养机制

总书记提出“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的思想,作为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本科办学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等协同创新模式,具有开放、集合、高效的特征。[4]走出校门,适应企业,寻求机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5 构建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标准

建立完善适应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相应的教学与管理制度,构建和完善“督导、教务两线监控;校、院系、课程组三级管理;专家、教师、学生、社会四维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信息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工作,加强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

6 总结

本科教学转型对于高校教学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指导思想要求创新实践培养模式更贴近实际生产,建立切实有效的培养机制。为工业工程本科教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男星.协同创新筑起高校合作办学“新天地”[J].中国教育报,2012-03-28( A4).

[2]刘志明.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9).

第4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造价;造价控制;可行性研究;电力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6-017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6.085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化,电力负荷不断加大,现有的用电规模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变电站、输电线路等电力工程将日益增多,投资规模不断增大,因此有效控制电力工程的造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在电力工程造价控制中经常出现的“三超”问题,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和决算超预算,也成为造价控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力工程可研阶段是电力建设程序的重要阶段。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达到了80%~90%。本文主要研究电力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造价控制,针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造价控制的方法。

1 电力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造价存在的问题

1.1 可研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对可研工作的重视程度、投入的人力、精力明显不如初设工作。设计人员在初步阶段往往只做工程大致轮廓设计,简单认为可研只是审批项目、定下投资金额,到初设可以再仔细研究设计方案,因此,这样的可研估算往往漏项、缺项严重,经常存在初设和可研的方案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工程造价得不到有效控制。一个工程到初设阶段才发现可研阶段的设计方案已经不适用于工程实际情况,导致初设设计方案与可研相比改动很大,容易出现初设概算超估算的情况。

1.2 可研工作的开展深度不够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深度不够,内容存在模板化、格式化,与实际情况脱节现象,关于电力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等没有进行详细说明,无法体现出可研报告的重要性。图纸也存在套图现象,不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

1.3 对可研估算重视程度不够

投资估算是一个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主要造价文件,也是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投资估算对于项目的决策及成败十分重要。但是在电力工程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重设计、轻经济”的现象。工程相关人员普遍重视技术方案,认为投资估算只是在申请可研项目时的成本大致计算,即估算就是投资审批下来多少钱,只关心金额总数,不关心估算中的细节问题。

2 电力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造价的完善方法

2.1 尽量将可研设计达到初设的设计深度

第一,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工程从筹建到竣工验收所投入的全部建设成本,还要考虑电力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将会发生的各种能耗成本、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等费用。可研报告必须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和细度,要做好财务和经济评价,进行多方案比选,择最优方案进行投资估算,为工程建设总体目标、工程造价控制和全过程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工程项目中的建设标准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评选、设备选用等,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应详细在可研报告中写明。另外,参加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成员除了工程技术人员以外,还应增加建设、施工、设计、造价管理、财会人员等,有利于设计方案的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全面考虑。

第二,完善可研报告和图纸,加大对前期可研阶段的投入。

第三,可研设计应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避免可研项目审批3年内不建设需要重新进行可研评审,造成可研项目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如果科研项目审批3年内地区发展较快,进入初设阶段时,征地站址需更改,线路路径需更改,可能增加架空线路长度,导致征地费用和线路费用增加。

2.2 使用价值工程进行可研方案比选

一项好的可行性研究应通过多方案的投资估算及技术经济评价比较,得出最佳设计方案。最佳的可研方案不仅要求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也要求经济上具有合理性。

价值工程,又称为价值分析,着重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使之以最低的总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的功能,是提高产品价值的一套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它以提高价值目标和建设单位要求为重点,以功能分析为核心,技术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以研究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效益为目的。因此,应用价值工程对电力工程进行设计方案优化,可以使有限的造价指标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V=F/C

式中:V为价值系数;F为功能(一种产品所具有的特定职能和用途)系数;C为成本(根据用户提出的功能要求进行研制、生产到用户使用所花费的全部成本)系数。

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方案实行科学决策和理论分析,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设计方案。

2.3 增加方案中通用设计的使用

在工程中应用典型设计,可节省投资2%~5%。国家电网公司的通用设计方案,方案较成熟,采用新技术较多,经过一定程序批准,可供设计单位重复使用,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通用工程设计。这些通用设计方案来源于电力工程建设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优秀设计,因此采用通用设计一般都能使工程造价降低。在设计中推广典型设计就能节约设计费用,缩短设计周期,是可研和设计阶段有效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的主要方法,所以应在设计方案中尽量增加通用设计方案,以降低投资估算。

2.4 加强设计人员与工程造价人员的沟通和联系

一直以来,在电力工程设计领域,工程设计和造价控制工作普遍联系不够紧密。工程相关人员普遍认为电力工程设计是设计人员的责任,工程造价是概预算人员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都是设计人员根据前期设计要求进行现场勘察,优选方案进行设计。设计人员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向工程造价人员提供不同的编制条件,以编制相应的工程估算或概算。一般情况下,只向工程造价人员提供工程的材料表,即使提供工程概况、现场情况、设计方案也没有做较多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概预算编制人员无法将各种影响因素考虑全面,更无法进行电力工程造价总投资的控制,只是被动地接受设计人员提供的材料表,一切以设计人员为主导,如果材料表出现了问题,并且在评审中没有被发现,将导致初设阶段投资总额出现偏差。

2.5 使设备购置费等费用更符合实际

电力工程造价的编制,主要由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和建设期贷款利息组成(见图1)。

在工程概预算中,费用影响程度为:建筑安装费>基本预备费>设备购置费>大件运输措施费>安装工程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建设场地征用及赔偿费>水土保持项目验收及补偿费>生产准备费>环境检测验收费>项目前期工作费。因此,设备购置费是影响可研估算的重要因素。选用设备时应采用最近一次可研估算评审文件中的统一设备价格和参考设备价格,并参照地方信息价核减水泥、钢筋(

2.6 严格可研阶段的设计变更管理程序

严格可研阶段的设计变更管理程序,没有进行严谨的分析和论证,就不能轻易修改投资估算。对非发生不可的设计方案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在可研和初设阶段发生。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否则到后期招投标和施工阶段损失更大。一般情况下的正常设计方案变更,可能导致工程规模变化而引起的工程量增减,这种情况可以由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更改说明和修改后的材料表,交由估算编制人员修改,严禁由技术人员口头交代更改内容,由估算编制人员修改估算。

2.7 加强电力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职业学习和培训

电力工程造价人员编制可研估算时应严格按照最新版的电力建设概预算定额编制,定额材机调整系数及建筑工程机械价差执行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定额站的相关文件,装置性材料价格执行相应地区的《电力工程装置性材料预算价格(2013年版)》,并学习使用专业的概预算软件进行估算编制。

由于电力工程造价是关乎电力建设的重要阶段性工作,需要较高水平的电力技术储备和经济相关知识,是一项非常专业和严谨的工作,这就从本质上要求造价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并严格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不仅掌握概预算知识,还应熟悉电力工程的相关技术知识,所以应该建立相应的电力工程概预算人员教育培养制度,完善工程造价员和造价工程师的继续教育体系和考核方法,逐步使我国电力工程造价从业人员整体执业和管理水平接近和达到国外相关专业人士的标准。

3 结语

电力工程造价的编制与控制涉及到电力工程建设的很多方面,本文从可研设计达到初设的设计深度、加深可研工作的开展深度、增加方案中通用设计的使用、加强设计人员与工程造价人员的沟通和联系、使设备购置费等费用更符合实际和加强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职业学习和培训六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工程造价控制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要贯穿始终并且要按照相关的要求对其严格控制,避免出现经费使用过度的情况。可研阶段的造价控制给造价控制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只是造价工作的开始,还需要初设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等方面的控制和把关。对于整个工程,控制造价是一个长期的、可调控的手段。所以在电力工程不断增加的同时,造价控制工作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是一项持续并不断进步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植莹.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以110kV城北输变电工程为例[D].广西大学,2010.

[2] 曹鑫.青海日月山变电站项目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3] 季咏梅,吴东平,彭瀛,等.变电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PSS软件主成分分析法[J].经济与管理,2014,(2).

第5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21-03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正是现代社会职业竞争中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高职院校也开始日益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公共必修课程的体系,然而,作为显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主要作用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以及心理调适的技能,要使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能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还需要结合相应的隐性课程。因此,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同时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全面实现教育的目标。

一、隐性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1.隐性课程的含义。完整的教育课程,包含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而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则从20世纪才开始,早在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和他的学生克伯屈相继提出了“附带学习”、“附学习”等概念。1968年,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概念,后来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一研究领域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术语和概念,包括隐含课程、内涵课程、无声课程、潜在课程、无形课程等,反映出研究者们对“隐性课程”含义的理解不一,但同时也承认学校教育中所出现的这一因素。总而言之,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在教育环境中对学生产生间接的、潜在的影响,使学生无意识的受到感染、熏陶和认同,对学生产生价值导向作用、情感激励作用、行为规范作用的一类课程。它是显性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教育效果的发挥和体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2.隐性课程的特点。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课程模式,隐性课程有着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的隐蔽性。与显性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点不同,隐性课程的教育目的隐藏于各种的教育载体中,无法直接表现出来,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慢慢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则是教师和学生本身难以觉察的。

(2)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不同学科领域的显性课程,会针对一定群体的学生而开设。但是隐性课程的开设不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学生,它主要通过各种学校教育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产生影响,一经实施就会对整个学校环境中的全体学生都产生相同的影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公平、自由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3)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对显性课程而言,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科的特点一般是较为固定和统一的,但隐性课程则渗透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又是不断变化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指导思想、校风校纪、规章制度、校园物质环境、教室布置、校园文化活动、教师自身素养等都能无形中对学生的身心状态产生影响。

(4)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显性课程的开设往往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强制性,对于存在逆反心理的高职学生来说有时是难以主动接受的,所以也导致了高职学生中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的心理特点。但隐性课程是通过无形的、间接的、隐蔽的方式逐渐对学生进行影响,学生对此并没有任何的抵触反应,因此所形成的教育效果往往较显性课程更为深刻和持久,通过这种长期熏陶下形成的人格特征将伴随终生。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指出十二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以及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以发展性目标为主,即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更加注重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的应用。在课程内容体系上,也需要涉及上述十二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但是,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也会有所调整,如“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在入学之初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培养基本职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职业教育的目标导向,很多高职院校会独立开设职业指导类的课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等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基本素养与能力。为避免教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复,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这部分内容可以简化甚至省略。而“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这三部分的内容,教学方式主要是知识传授为主,在新生的入学教育和日常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也常有涉及,在课堂教学中,出于课时的限制,也可以将其内容进行合并、简化或删减,在课程导论中即可完成这一内容的讲授。

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为理想的教学内容体系应包含八个方面的内容,即大学生我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与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心理及性心理、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以及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设置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的重要补充,其教学目标应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致。基于隐性课程的特点,它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环境中的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学校规章制度、教师人格特点、校园文化活动等因素来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从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可从以下八个方面来设置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

1.建立民主、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完善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目标在于能独立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培养坚强的意志力。上大学后,很多学生都体会到约束力减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有的学生感到难以适应,不知如何更好地利用时间。学校中所创设的民主、和谐、宽松、合理的制度氛围,允许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的事务中,能引导学生学会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管理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从而有效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自主、自立、坚强的心理品质,完善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2.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发展教育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调适缺陷人格,塑造健康的人格。大学阶段所形成的人格特征对今后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而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榜样和示范作用尤为重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信心、责任感、勤恳务实的教学作风、正向积极的情绪体验、乐观向上的心境,从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使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将教师的人格特质内化,逐渐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

3.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社会化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人的健康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对高职大学生而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除了学好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外的一个重要目标。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群体,往往由于不善于与他人相处、人际关系不良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师生关系是大学生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将会影响着学生与其他群体的交往。教师如果能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学生交往,以生为本,多关心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将会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友善待人的交往态度,以合理端正的方式与他人相处,逐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恋爱观和性心理。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中提到,成年早期(18-25岁)是人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阶段。对处于这个年龄范围的大学生而言,恋爱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大学生谈恋爱已是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对待恋爱和性问题上存在不少误区,也容易导致不良的恋爱心理和性心理。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鉴赏能力,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进行正常的异往,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异性,消除对异性的好奇感和神秘感,形成健康的恋爱观和性心理。

5.重视学风建设和评优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上大学以后,由于失去了高考的目标导向,很多学生会感觉到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加上受到“大学就是混文凭”、“60分万岁”等不良学习思想的影响,导致不少学生在上大学后出现了逃课旷课、无心向学、考试作弊等学习现象,因此抓好高校的学风建设尤为重要。良好的学习风气,能在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种热爱学习、努力学习的氛围,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另外,定期开展与学习有关的评优活动,如奖学金评选、十佳大学生评比等,表彰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以此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从内外两方面增强其学习动机,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

6.发挥心理社团作用,帮助学生有效管理负面情绪。心理社团是高校中由学生自发组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学生团体,具有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特点。高职生往往具有敏感性高、自尊心和闭锁性强的心理特点,遇到心理困惑时不太愿意向父母、教师倾诉,或寻求专业心理辅导的帮助,而是更乐意同龄的朋友、同学诉说。心理社团正好发挥这样的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开展一定主题的心理团体辅导、心理素质拓展和朋辈互助等活动,不仅使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心理健康知识,还为其提供了一个向同龄人寻求帮助的平台,帮助其掌握调适心理和调控情绪的方法,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

7.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压力和应对挫折。压力和挫折无处不在,不可避免,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压力就没有成长,没经历挫折就难以成熟。而当今大学生,大多数从小的生活和学习经历都是一帆风顺,没有遭受过太多的挫折,往往导致了承受挫折能力不强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因经受压力和挫折后而产生极端行为的例子屡有听闻。大学校园里的各类竞赛,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现自我、展示自我才能的重要的平台,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承受压力和对抗挫折的最佳机会。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在比赛过程中有可能体会到压力和遇到挫折,在压力和挫折带来的负面影响中磨练自己,学会正确看待压力和挫折,主动探求解决和应对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8.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学会珍惜生命。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屡有发生,除了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压力大以外,更能反映出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这种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因此,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优美宁静的校园自然环境、美观实用的建筑设计、合理规范的课室布置,能带给学生舒适的感受,让学生在优良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观,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身边的一切,感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美好,从而养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在注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作用,合理设置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使两者有效结合,相互补充,全面提升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为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而服务。

参考文献:

[1]邓道宣,罗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98-101,134.

[2]何云峰,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50-52.

[3]黄安云,开发和优化隐性课程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初探[J]v企业家天地,2011,(11):86-87.

[4]李月琴,程和平,浅析高职院校如何开发和运用好隐性心理课程[J].2012,(34):231-233.

[5]张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51-153.

第6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自今年9月份“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开展以来,济源农商行克井支行积极组织、认真安排,围绕“普及金融知识、优化金融环境、服务经济发展”的活动主题深入开展该项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两个月来,该支行共发放金燕卡548张,金燕快贷通卡332张,卡余额上升558万元。有效地加深了辖区群众对银行金融知识的认知和了解,提升了群众对金融安全意识和风险认知能力,增强广大群众对金融产品的消费信心。为该行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李会玲)

农发行莒南县支行会计结算部提高业务素质

该行会计结算部采用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及时学习新制度办法、业务操作知识,并对上级行下发的《对账管理办法》、《检查辅导流程》等征求意见稿及时组织部室有关人员讨论提出建议,从而大大提高了部室人员的业务素质。

(魏茂树)

禹城联社服务小微企业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禹城联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强化信贷保障,增强服务功能,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截至2012年9月末,该联社已与180余家小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贷款余额达11.7亿元,扶持领域涉及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有力助推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马超 季海)

农发行商河县支行多措并举促全行和谐稳定

为确保党的十期间全行和谐稳定,为党的十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商河县支行通过全面落实各项措施,全力以赴实现“六个坚决防止”的任务要求,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苏红)

农发行莒南县支行加强会计基础管理效果好

该行高度重视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合规操作意识,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办理业务,把好柜面审查关,重点加强企业信贷资金支付和内部财务收支合规性的审查,有效防范了资金风险。

(魏茂树)

禹城联社银行卡覆盖率达38.24%

今年以来,山东省禹城联社通过强化宣传、细分客户、优化环境等措施,实现了银行卡业务新突破。截至10月末,今年新发行银行卡75742张,发卡总量达187376张,覆盖率38.24%,居全市第一位。 (张春涛 张洪海 季海)

农发行商河县支行五举措扎实推进后勤“三好”活动

该行本着立足实际、讲求实效、提高质量、提升形象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开展了后勤“三好”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后勤服务水平的提高。 (苏红)

省行营业部银行卡特色支行实现发卡存款双丰收

截至9月30日,省行营业部银行卡特色支行新发卡83106张,排名省行第一,新增发卡12145张,排名省行第一,储蓄存款较年初增长9800万元,提前完成营业部任务,单点行排名前三,对公存款日均1.4亿,完成营业部序时任务的191% ,实现了提升竞争力改革以来的发卡存款双丰收。 (苏梅兰)

禹城联社努力做好十维稳工作

山东省禹城联社认真落实省联社、办事处关于做好十期间稳定工作的各项部署,运用“加减乘除”工作法,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维护金融秩序稳定。“加”强流程建设, “减”少问题总量, “乘”十东风,消“除”矛盾根源,有效避免了“重信重访”问题的发生。 (王英明 张洪海 季海)

王屋支行实现定期存款稳步增长

自从央行调整存款利率以来,济源农商行王屋支行抓住这个有利契机,精心挑选出一些温馨提示语,制作成宣传横幅120余条,分別悬挂于王屋支行辖区内近43个行政村的显著位置。既丰富了山区百姓的节日生活,又提升了社会形象;增进了客户对济源农商行金融产品的了解,与客户零距离接触;既促进了业务的有效增长,又服务了一方百姓。从而使整个王屋山区的定期存款稳步增长,截止9月底,王屋支行定期存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000万元,占全部储蓄存款余额的60%。 (王利君)

第7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关键词:生成 信息技术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智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课堂生成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宝贵资源,如何对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是对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育智慧的永恒考验。通过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形成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生成。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作为一门正在成长中的学科,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充满着未知与创造,新的方法、新的创意不断呈现,教学已由课前的完全预设逐步走向动态生成。然而学生的动态生成千变万化,并且良莠并存,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及时把握,分析鉴别,从而理性有效地生成课堂。

1 抓住契机,动态把握生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开始。然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新型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一个疑问、一个创新的想法,常常会将教师的预设打乱,影响到预设教学任务的完成。此时,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灵活选择,对教学预设进行调整,适时让新的问题成为课堂新的生长点。

教学案例:Word中的查找和替换。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Word中文字的替换,那么能不能在替换时同时进行一些特殊格式的设置呢?如何在替换文字的同时一并修改文字的字体和颜色呢?

教师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尝试在替换界面进行目标文字格式的设置:选择需要的字体和颜色等。然而此时,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生1:老师格式设置里有上标和下标,我想将二氧化碳替换成CO2?可为什么总是设置成CO2呢?

生2:老师以前教过我们用公式编辑器编辑数学公式,那假如要替换公式,如将替换成,该怎么替换呢?

学生提出的疑问并不在我的预设范围内,但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在学习替换的过程中,已经联想到了化学和数学的知识,并试图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问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精神。这可是一个好的动态生成资源,决不能错过。

师: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其实是关于在Word如何将目标内容替换成特殊字符甚至是图形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在替换界面中应用有关特殊字符的设置,并最终运用“剪贴板内容”解决这两个问题。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师:假如将第一位同学的疑问改成:将CO2替换成CO2,除了运用刚才的方法外,你还能提出其他的解决思路吗?

反思:课堂教学的进行是非线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随时关注课堂的动态发展,当教学没有严格按预设进行,而产生了新的问题时,教师必须根据情况,灵活做出选择。例如在本案例中,学生在学习替换时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提出了化学和数学课殊的表达式如何替换,使课堂形成了新的生长点。教师通过及时把握,深入探究,使学习的内容得到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对于替换的理解和掌握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2 分析鉴别,科学选择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或提出的创意,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和鉴别。首先是看生成内容是否符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次要看生成内容是否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仅仅是少数学生的个例,在此基础上对生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教学案例:元旦汇演计分器――Excel函数应用。

师:电视直播类比赛中,选手的评分都是当场计算。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就要到了,请同学们用Excel设计一个评分器,当8位评委打完分后,能使用评分器尽快地计算出选手的得分,并对选手的成绩进行排名。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设计解决方案。

生:选手最终得分就是8位评委评分的平均分,可以使用average函数实现。然后运用排序方法对平均分进行排序,确定名次。

到了这一步,教师根据预设的方案已经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但此时完成较快的学生提出了新的思路。

生1:老师,你的方法不科学,公平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计算平均分,像央视青歌赛和奥运体操类比赛中都是这样计分的。

生2:刚才设计的方案虽然能解决问题,但节目表演是按顺序一个个进行的,每表演完一个节目,名次会产生变化。如果每次都要通过排序确定已演节目的名次,操作太烦而且慢,能不能设计成自动动态生成,计分器一输入评分,名次就出来了?

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新的解决思路,而且一般的比赛计分也确实是这样处理的,这可是非常好的生成资源。但笔者在权衡之下,对于两位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一个舍弃,一个采用。思考过程如下:第一位学生提出的思路比教师预设的更科学,也符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新的挑战,且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探索后完成任务(去除最高最低分方法如下:sum(*)-max(*)-min(*),*为数据范围)。第二位学生提出的思路更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但要完成任务会涉及rank函数的运用。这对于本节课而言,是一个过于超前的任务,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要在当堂完成也会碰到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只能舍弃,并改为拓展任务,供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进行思考。

反思: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方面课堂容量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对于生成内容的知识范围要进行合理选择,不能面面俱到;要分清轻重缓急,不能偏离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一样,有时学生提出的思路仅仅代表个性化的意见,不能代表全体学生,这时也必须有所选择,不能围着少数几个学生转,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学情。

3 关注导向,有效把握生成

课堂教学有其要完成的整体目标,对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要进行整体的把握。反映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课堂生成的目标导向,生成的内容应是积极有意义的,有它的价值性,不能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价值取向。像信息技术这样的新型学科,技术的日新月异往往会让大家对技术的价值与技术的道德产生不断的思考和审视,此时,更需要教师对教学生成内容的价值导向进行有效的把握。

教学案例:网络应用中的安全。

笔者在教学设计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一个不久前发生的案例引入:宁夏14岁黑客网银盗款上万元,来分析网络安全如果不重视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

师:同学们,那我们要如何使我们安全的使用网络呢?下面……

正当教师逐个探究分析病毒防范、加密解密、安全密码等安全方法时,发生在学生中逐渐由细微到热烈的讨论打乱了教学节奏。及时了解下来,学生中有这样的几点讨论:

生1:我爸爸上次打开了一封带病毒的邮件后,整个计算机就崩溃了,后来计算机里存储的公司重要资料都没有了,太可怕了。

生2:恩,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以后网银什么的,能不用就是不用。

生3:老师讲的几个方法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啊,反而使我更怕了。

学生的讨论出乎笔者的意料:学生在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的同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视网络安全为洪水猛兽,甚至连对正常的应用都有所顾忌,因噎废食,这可就背离了教学设计的初衷了。笔者及时进行调整,对学生进行分析:①安全是适度的,绝对的网络安全是没有的,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去防范。②良好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负责任的使用网络才是最重要的,本节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们养成一些安全使用网络的好习惯。③网络安全事件如果触犯了法律,我们可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反思:信息技术是一门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学科,很多教学课题的价值都需要探讨和引导,如我们常说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就是在探讨如何合理有效的使用网络。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时刻关注课堂生成的价值导向性,当出现无意义的或错误导向的生成时,教师要正确引导,使学生回到有效生成的道路上来。

总之,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使笔者有如下感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师生一起向求知方向挺进的奇妙旅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情感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学中随时出现的“意外”,常常会有超出预设的鲜活丰富的即时生成资源。此时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对多变复杂的生成情境进行科学把握,形成探究互动的良好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灵气,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理性而有效的生成。

(江苏省吴江盛泽中学,江苏 苏州215228)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郑金洲.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一、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的内涵

要进行生成性教学就必须注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学习情况等等。进行生成性教学可以充分了解更多的生成性资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生成性资源,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和创新。课堂生成性资源和课堂生成性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的不断推进,而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的新问题、新情况等等都是生成性资源。这些生成性资源包括课堂中的经验、疑难问题、理解、态度、情感、情绪等等。生成性资源能根据教学的方法、教学的主客体以及教学的环境等发生改变。

通过对生成性资源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是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讲述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观点,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其认知能力,拓展知识面,推进思想政治更好地教学。生成性资源有有用的部分,也有无效的部分,生成性资源的价值取决于其产生的问题和事件的价值,此外还取决于其产生过程中的价值。本文要分析的思想政治生成性资源是有效的、积极的生成性资源。

二、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1.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生成性资源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获得。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提前备好的课进行讲授,教学步骤固定,教学方法死板,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不利于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注意课堂的灵活性和动态性,积极创造平台为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条件。

(1)创设情境。生成性资源必须在课堂情境中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所以它不能脱离课堂而独立存在。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设置好,创造好的学习氛围,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进而进行探究学习,促进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情境,而课堂情境又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课堂策划能力以及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此外教师还要创建民主、平等、团结的课堂氛围,促使每个学生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产生思维的碰撞,促进生成性资源形成。

(2)鼓励提问。过去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往往是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并提出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是思想政治课要讲述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得不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被教师束缚了思维,陷入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基本上没有发问的机会,只能按照教师指示学习。长此以往,思想政治教学就影响了学生发问的能力,以及提问的意识,进而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其实学生非常愿意提问,教师应让学生把他们的疑问自己提出来,进行开放的解答,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实际生活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解答,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原本单调的问题富有生活哲理,学生乐意接受。

(3)积极评价。研究发现,学生在受到积极的评价时,能产生愉悦的体验,并能激发其更大的潜能。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地采用各种评价方法,多鼓励,多表扬。即使有时候学生做得不好,教师也不应该挖苦、嘲笑,应积极引导,鼓励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帮助其纠正错误,进而使其积极地进行探索学习。此外,要选择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尽量避免采用单一评价方法,学生也要积极参与评价,使其在评价与被评价过程中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教师还要把评价和课堂教学加以整合,形成评价体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服务。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从而使得评价的内容和角度多样化。

2.弹性预设留空间

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要有一定的规划、一定的预设,要做到弹性预设,就要留出开发的空间。

(1)了解学生情况。生成性教学中教师要备好学生,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以及能力水平,搜集各种学习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对于学生已经熟知的知识要简要讲述,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要专门进行分析整理,从生活中挖掘知识点,将其融入到教学当中,对每节课都要精心地预设,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互动性提供基础,也为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提供准备。对于学生的了解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阶段、性格特征、学习水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等。了解了学生的基本特征,就可以知道学生思想状态、学习状态以及心理状态,摸清学生的知识储备。第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解,从而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以及设计问题进行课堂教学。第三,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并采用实际情境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需要坚持不懈地沟通交流和探寻,从一知半解到逐渐认知,再到真正的了解。所以,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多和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好恶,从而促进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教学结构“模块化”。在思想政治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教学结构要作出调整,要由原来的线性设计变成板块教学设计。因为线性设计的教学要沿着某个主线进行,所以教学就显得呆板,一环一环紧紧相扣,使得教学成了一个工作流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板块设计就完全不同,板块是可以调整的,课堂中通常有五个学习环节:预习、新内容的导入、新课的展开、巩固深化、课堂小结。对于这五个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随时调整。另外,五个部分的每个板块,还可以分成无数个小板块,这就要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而定,在教学时采用哪个板块也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3)留出弹性空间。只了解学生和转变课型设计是不够的,教师还应重新审视教学,为学生探究、讨论、研讨留出空间,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机会,为学生的生成提供包容的空间和等待的时间。与此同时,要为学生掌握知识留出时间,这样就能避免流线式的教学,让课堂变得更有意义,内容更充实,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变得有个性。课堂教学不能搞满堂灌,不留一点空白,这样学生就没有提出疑难问题的时间,没有探寻、拓展知识的余地,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遐想、去深思。

(4)设计一些应对、开发的预案。利用好思想政治生成性资源,就要针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准备教学。从而使得教师在出现各种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可以得心应手,不至于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能及时把握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开发利用学生资源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围绕主体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促进主体的发展。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顺学而导,使学生互相沟通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增强教学效果。所以,要想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其职能,就必须顺应学生的需求,灵活、开放地设计与实施课程。

教学中的错误也可以利用,这是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无数的错误,但是每个错误过后,学生就能掌握一种知识技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不断更正错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错误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不去改进。教师怎样看待学生的错误,是积极处理,还是消极对待,还是利用错误进行引导教育。其实错误也可以当成一种有价值的课程教育资源,只是看老师们怎么去用它,怎么把它利用好为学生学习服务。

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指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不牢,认知能力还较肤浅,致使其对教材的内容或者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存在疑问。这时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的疑问或者疑惑,进而适时讲解或者放慢进度,留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吃透所学难点,消除疑惑。

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有时候和教师预设的内容不一致,这就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引导其向教师预设的内容上发展。如果有学生对于教师预设的目标不能接受,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么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教师的教育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学生,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多加欣赏,多加鼓励,把握好教学,组织好课堂。

4.做好教学反思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能把生成性资源利用好,进而形成新的教学过程,相反教师经常错过利用生成性资源的机会。但是,错过了这些机会并不说明我们一事无成。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回忆、反思等来回想当时的教学情境,学生做了什么,自己如何处理的,以及当时自己处理得是否合适,对学生和教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透过具体化、现场化的教学情境,思考其背后成因、处理方式等。

(1)品味生成中的成功点。教学中,有时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从而使得预设非常成功,有时候还出现了比预设更好的结果,这促进了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思想政治教学的良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反思的是:当时教学目标是如何预设的,教学内容是如何一步一步讲述的,教学方法是怎样指向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如何突破的,情境是如何创设的,学生的热情是如何激发的,积极性是如何调动的等等。

(2)品味生成中的失败点。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对预设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会因为生成性教学的可变性,引起思想政治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出现失误。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应对,找出原因,及时补救。这时,需要思考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否理解并熟练掌握,预设的目标是否脱离了标准,是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成的资源是否合理、是否有用,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评价是否有利于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等等。

(3)品味生成中的创新点。思想政治课堂中,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师生交往的不断深入,各种交流活动也不断加强,思想碰撞时常发生,教学的预设也会随着师生的思维创新而发生改变。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教学改进,这样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感染下,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创新点,教师课后都要进行积极的总结,记录这些内容。这样就可以使这些好的想法或者经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还可以补充原有教学方法的不足,对于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拓宽教学思路都非常有益。

(4)品味生成中的后续点。学生在思想政治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是有想法、有思维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其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不可能完全跟随教师预设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预设目标和真实目标不一致的现象,如果能把每堂课的预设目标和真实目标都如实记录,然后在课后进行积极的反思,并对原来的预设进行修正,就会给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保障。经过多次反复实践,以后的预设就会变得准确,失误就会变少,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课堂,使得教学过程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邝丽湛,何亮主编.思想政治教学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 邓宏波.新课程标准下的政治教学之我见.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4).

第9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可靠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 TD404 文献标识码: A

就目前我们常说的机械制造业而言,其不仅涵盖了产品的规划、设计、生产、制造、生产和加工等多个环节,而且还包含着整个产品的维修、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 机械制造行业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 其为了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产品需求以及行业竞争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采用新技术、新概念和新方法对产品可靠性进行总结和优化, 使得制造业逐步朝着多元化、精细化方向进行发展和进步, 从过去工作的产品多功能化逐步朝着品质的精细化和工艺的可靠性进行深入的总结与分析,从而是其能够形成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向实现机械制造业工艺的综合性发展, 就必须在工作的过程中采用一门系统化、综合性的技术模式来对其进行优化和处理,从而使得其能够实现综合性、一体化的生活趋势和方式。同时屋面在研究和开发机械制造工艺的工作中,需要吸取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创新, 从而提升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工作水平和水准, 从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使得其在工作中能够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工作模式, 从而增强工艺的可靠性和良性发展要求。

1 机械制造业过程的可靠性概念

一个产品的可靠性是由设计、制造、管理多个方面综合管理表现出来的, 而不是直接平白无故的出现的。因此我们对机械制造业工艺的可靠性概念进行分析的是过程中, 也是以产品的设计、施工、管理来进行一体化总结与分析的过程, 从而实现产品在生产中对各因素影响的预防和提前处理要求。根据目前机械业制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可靠性能力进行研究与总结得出,机械制造业工艺的可靠性主要值得是在规定的条件下、时间内完成和生产出的产品功能、效益与其他时间的产品功能相差无几的过程。这里我们常说的可靠性指的是系统在运行之前所投入的成本、自然环境因素以及自身设备性能要求以及在运行的过程中超出预计范围出现的规律性变化模式, 这种变化规律被我们在工作中称之为机械制造业工艺的可靠性。

2.机械制造过程可靠性的特征

(1)系统特性。机械产品工艺可靠性是一项相对比较系统的工程,机械产品设计可靠性和工艺可靠性以及使用可靠性都是系统工程中重要的部分,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根据工程理论进行分析,系统主要由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有机整体,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主要是使工艺可靠性分析涉及的面广、复杂以及需要通过系统的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协调,才能实现产品的可靠性。

(2)综合特性。工艺可靠性是机械产品在制造的过程中,产品设计可靠性延伸,是产品可靠性的重要保证。机械产品的工艺可靠性应与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以及其他要求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工艺可靠性应与其他相关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充分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从而可以提高效率,节约制造以及设计成本。

(3)过程特性。工艺可靠性工作是贯穿机械产品的工艺设计、制造以及使用等产品从研究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因此应该全面综合进行考虑,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相应工艺可靠性工作,因此应该全面进行分析机械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3.机械制造过程的可靠性分析

3.1 工艺管理环节

在机械制造业工作过程中, 管理可以说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环节, 若想得到一个高效全面的工程制造模式, 就必须要我们在工作中对生产工艺进行严格、综合、全面的管理,从而确保装配工艺的可靠性、合理性要求, 进而对于工程项目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进行严格的处理和总结, 使得其在工作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各方面的社会发展要求。

人的因素是生产中最大的不可靠因素。人的差错率不但因人而异,而且每个人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很大的波动。因此,制造手段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操作机械化、自动化,减少手工操作。要对员工进行应知应会的教育以及工艺纪律和提高责任心、纪律性、本岗位等内容的培训,经考核、考试合格后上岗。根据产品及工序特点和要求,对人员的业务素质、年龄进行选择安排。

3.2 检验管理

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检验环节, 对于这一环节的管理问题进行深入严肃的处理。因为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检验是杜绝制造缺陷、避免由于工艺的不科学而造成可靠性削弱的首要途径和方法, 因此在检验的过程中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机械制造的可靠性问题。

3.3 完工检查

完工检查主要指的是整个机械制造产品完成之后进行的检查工作, 在这个环节检验工作人员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技术文件进行深入总结和全面处理, 确保各个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都能够达到预计标准。

4.产品可靠性研究方法

4.1 定量方法

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产品孔位特征、可靠性指标、机械制造过程的各工序等),而且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关联, 且很多关系难以准确定量化描述(常常表现出模糊的特点),所以模糊理论非常适用于处理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模糊关系。如果对原本模糊的信息没有正确理解就套用传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可能会与实际相差很大。由于产品制造的发展趋势是小批量、短周期,因此机械制造过程也往往存在数据量少或者样本量小(试加工的数量较少)的特点。所以需要针对这一特点采用适用的分析方法。

4.2 定性方法

机械制造过程中涉及到机器、工艺、人员等对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的影响,并非都能够定量化描述。因此定性分析方法, 如传统的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等在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分析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 可靠性研究创新

5 .1 提出了机械制造过程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和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产品的可靠性指标需要通过机械制造过程予以保障和实现, 针对分析和控制机械制造过程保障产品可靠性能力的需求,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的基本概念。为全面评价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进一步提出了包括工艺可靠度、工艺故障发生率、工艺故障平均维修时间、工艺自修正性、工艺遗传性等关键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指标的计算方法和选取原则。

5 .2 提出了机械制造过程的可靠性模型

为实现在机械制造过程中保障产品可靠性的目标, 需要建立加工过程中产品孔位特征的加工过程与产品可靠性指标之间的关系, 从而通过控制这些孔位特征的加工过程来保障产品可靠性。

5 .3 提出了可靠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控制方法

由于产品关键孔位特征的加工过程决定了产品的可靠性,将产品关键孔位特征的加工过程视为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水平, 提出了关键孔位特征影响因素的模糊评价方法, 能够综合评价影响因素对产品孔位特征的影响程度, 从而方便工程师有针对性地加以控制。在需要控制多个孔位特征的加工误差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这些孔位特征加工误差之间的相关关系, 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孔位特征进行分类, 并建立孔位特征加工误差之间的定量关系, 从而能够有效控制所关注孔位特征的加工误差。

结束语

产品的可靠性是设计出来、制造出来、管理出来的。产品在设计阶段确定的可靠性要求需要通过制造过程予以实现和保障, 如果在制造过程中不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产品可靠性的影响并加以控制, 加工完成后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往往达不到设计的要求。因此,在制造过程中保障产品的可靠性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