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执行力课程范文

执行力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执行力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执行力课程

第1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资源课程;执行力

教材是固定的,而时代在变化,学生情况也在变化,创造性地使用新型资源,重组资源是提高思品课程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网络课程资源便是极具时代特征,符合学情的新型资源。若能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授课,并以此正确引导学生看待网络上的各种事件,分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便能进一步提升初中思品课程执行力。

一、实践——微博织出的“兴奋点”

1 教材背景与网络资源选

八年级第八课《违法犯罪危害公共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典型的“法制类课程”,大部分学生认为“犯罪”很严重,对一般违法的行为却不以为然。本节的教学难点设置在“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针对学生存在思想现状而设定的。

由微博引出“违法行为”,这是笔者在实际授课时采用的网络热点资源。导入部分采用多媒体出示日本地震后“微博”上的谣言,谣言的散布导致出现全国范围的“抢盐”群体行为。笔者将微博话题作为本课的导人部分,目的就是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更易接受较为枯燥的法律知识,达到本课的三维目标,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2 课堂实录

【多媒体出示】微博转帖——日本地震啦,抢盐去啦!

教师提问:你的家人参与“抢盐”行动了吗?

学生1:我的外婆买了好多盐,带回家分给了舅舅和我们家,还说盐涨价了。

学生2:早上去公园听见人家说去买盐,我奶奶也跟着去了,但是没买到。晚上回家我们还笑她呢。后来吃饭的时候看了电视,才知道全国都在抢盐。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我国缺盐消息从何而来?

学生1:网上说日本地震核辐射了,所以海里盐不能吃了,好像是有人发了帖子。

学生2:我是在微博上看到的,好多人都转发了。我也一开始信以为真的,后来百度一查,知道是谣传,我们国家根本不用海盐的。

【小组讨论】在网络上制造谣言是否违法?如果违法,会得到何种处罚?

学生:我觉得肯定违法了,导致那么多人去抢盐,超市里盐也买不到,一包盐卖到10元呢。但是不知道违反什么法律。

【法条出示】《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案例链接】案例一: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日前依法作出处罚决定,在网上散布日本核电站爆炸污染山东海域谣言的杭州网民陈某被处以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人民币的处罚。

案例二: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多次“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价格秩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有关规定,上海市物价局近日对其作出20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知道,在网络上谣言不是儿戏。不仅是对他人的不负责,更是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我们不能成为谣言的者和传播者。

二、反思——微博织出的导行理念

微博的红火,体现了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在网络热点中选择教学资源成为贴近学生生活,有效提高课堂执行力的途径之一。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浏览网络咨询,更应该对浏览的内容有所取舍,更多地选择正面案例。

但网络上也有会“糟粕”,经常会有“谣言”的出现。谣言在网民中流传,一是因为未成年人觉得好玩,缺乏自律;二是有些人则是故意为之。网络谣言有时候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对故意传播的人,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中学生的自制力和辨识能力都较差,如果教师和家长不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补充法律的介绍,学生会“想说就说,想转就转”。因此,在《违法犯罪危害公共生活》一课中引用微博谣言案例不仅引出了本课的“识记”知识点,更修正了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因此,选取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网络案例,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挖掘——网络课程的资源价值

1 网络课程资源体现育人价值

网络课程资源体现了社会育人、生活育人的价值。选择网络课程资源就是选择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并引导学生感悟、认同、判断、选择、决定和鉴别网络上的各类信息,决定了其终身发展。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网络不仅给教师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资源,更是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契机。

2 网络课程资源的选择和运用

第2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背景分析

一方面从一些职业院校的整体看: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课程改革的认识问题已经解决,但存在着如何深度课改上认识不透,全员参与程度不高,整体推进执行不力,围绕职业实践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尚未真正成熟构建的问题。

另一方面,从一所学校的个体看:在校级层面上,课改的制度机制尚不完善,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在系部层面上,如何全力推动、全面深化课改的举措不多;在教师层面上,则因客观上的课务繁重而存在畏难情绪、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

思路对策:清清楚楚的路径设计,

扎扎实实的措施跟进

为深度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强化工作的执行力度。通过提高认识来转变观念,通过确立目标来指明方向,通过设计路径来组织实施,通过搭建平台来创新落实,通过绩效导向来督查反馈,让教师成为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的课程改革执行者。

1.全校形成课改的目标共识

转变观念和统一认识是深度推进课改的先导。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人为本位的,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行业、企业是“源头活水”。唯有直面行业、企业的需要,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专业与岗位对接、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满足和适应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课改的原动力。学校开设课改论坛、组织学习研讨,在全校上下达成“围绕能力本位、突出职业实践、构建项目课程、形成教学模块”是课程改革必然选择的共识。

2.学校明确课改“三层面”任务

为保证课程改革有序开展,学校从“学校、系部、教师”三个层面进行课程改革的规划设计,规范课改的组织架构明确各层职责任务。在学校层面上:不断强化校系两级课改工作机制,滚动完善课改实施方案,加强课改配套的制度建设,打造优秀课改团队,建立促进课改的激励机制。

3.学校构建优秀课改团队

一是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学校围绕专业组建由专业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文化课教师构成的扁平化、跨学科、分专业的教学团队推进课程改革。二是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围绕课程组建“教学、教研、生产、实训”等人员构成的课程开发、实施与研究团队;三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通过开展产学研,力推“双师、双能(智能、技能)、双向(讲师进车间、工程师进课堂)”的举措,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与挂职锻炼制度,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科技开发能力,为企业社会提供智力支撑,同时邀请校企合作单位技术人员参与项目课程的设计、教学和考核。

4.系部开展课改“三对话”和“五课”教研活动

在课堂教学外,系部开展课改“三对话”活动。即“校企对话、专业对话、师生对话”的系列课改对话活动,通过校企对话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对话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实施办法;通过师生对话听取学生反馈意见,修订完善教学设计。学校还设立“企业归来话课改”专题论坛,定期组织顶岗锻炼教师交流在企业实践中的认识和体会。

在课堂教学内,系部开展“五课”教研活动。即“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的“五课”教研活动。

5.教师落实课改“三个三”要求

(1)开展“三全、三课、三新”活动。

学校不断总结提炼课改工作,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三全、三课、三新”的课改推进活动。“三全”即全员、全过程、全课程开展教学设计;“三课”即举办课改实验课、观摩课、示范课活动;“三新”即新角色、新设计、新手段,教师以具备现代职教理念的、有别于传统“教书匠”身份的崭新角色,采取适应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采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规范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教学个案。

教师从能力目标、活动导向、项目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等要素开展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教学个案。通过“确定学习项目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分工协作完成项目结果评价”来激发学习动机,课堂活动必须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加以组织。

(3)规范整体教学设计,形成教学全案。

教师在整体设计、形成全案的过程中,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改造课程内容,将课本变为“剧本”,设计剧情(项目);以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综合和单元实训项目;以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整体设计考核评价体系;以教、学、做合一,确定从模拟训练到实战演练的教学流程,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4)规范教学实施环节,形成过程圆环。

在教学设计中形成告知(教学内容、目标)引入(项目任务)操练(做中学、学中做)深化(实践技能)归纳(知识点、技能点)评价(教学效果)拓展(课外实训)反思(教学后记)的过程圆环。

6.学校实施“三评比一基金”助推课改

(1)开展教学设计评比。

对教学设计的物化成果,学校组织分别开展教学单元及整体设计评比活动。单元教学设计评比由系部考评每一位教师后,择优推荐参加学校层面的单元教学设计评选活动;在总结单元设计的基础上开展整体教学设计评比,学校从各单元有机关联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和优化进行评比。

(2)开展教学能手评比。

对课堂教学实操效果,系部通过听课评选课堂教学能手,并择优推荐参加学校教学能手评比活动。

(3)开展社会评教、评学活动。

学校从社会上聘请专家听课、评课,督导教学过程。同时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兄弟学校教师来校听评课。

(4)设立课改专项基金。

学校在经费预算中,设立课改专项经费,按课改奖励办法,对照考评、督查、反馈结果,对在深化课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系部和个人予以奖励。

收获成效:郁郁葱葱的学习氛围,

快快乐乐的成果共享

1.有效彰显了课改示范效应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学校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由自醒到自觉再到自愿的推进过程,教师通过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逐渐体味到辛勤付出后的快乐和成就。整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有了根本转变,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职业技能有了明显提升。在2012年被正式确立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立项学校。

2.大幅提升了学生职业实践能力

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深度推进校企共育人才,近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一批毕业生已成为创业典型、就业明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学有所得,达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的“三满意”。

第3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关键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创新实践

0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企业急需大量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专业素质与这些岗位不匹配,对就业心理预期偏高,无法选择到合适的岗位,出现本科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采取有效途径解决问题,国家正在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政策上引导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或院校中某些专业转型发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将由原来学术型为主的发展模式向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两大类型并行发展模式转型,构建新型高等教育体系。新型办学思想指导下的本科教育,要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毕业生更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建立一套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

1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顶层设计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差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作用的显现,高考人数的减少,适龄人口明显下降,各高校招生竞争日趋激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逐步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1]但是,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还未形成统一共识,整体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目标及模式认识模糊,对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未能准确地理解与把握。办学定位等顶层设计思想很难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中去,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落实不够,在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生管理等方面,体现不明显。针对目前存在问题,也为了适应未来改革的需要,亟需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培养管理模式,以加强学校办学顶层设计的执行力度。

2 立足工业工程专业特点,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案

工业工程(IE)是一项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门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实用技术,兼备内在的知识复合性和外在的实践创新性。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培养“管理+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2]应用型为主的建设理念要求课程体系建设要服务于社会,解决工业界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因而,创新性和实践性是工业工程得以发展的关键

图1 创新实践型培养方案构成

基于创新实践培养的目标要求,本科阶段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设计坚持“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管用、技能知识会用”的三个基本原则,在培养方案的设计方面,合理安排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及其比例。培养本科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3]

表1 工业工程方向课程设置

通过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必修课为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难度大,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选修课体现学科交叉的内容,既包括机械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又增加一些管理类课程,丰富知识。体现还引入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数控应用技术、CAM技术、机床夹具设计等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充分“管理+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

3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本科教学向应用型转变,更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本科实践教学尝试采用“学院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导师教学指导模式,丰富实习实践课程内容,构建多元学习途径,确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模式。专业教师培养采取“专兼结合、引培并举、才智并重”的指导思想,加强教师适应转型。同时学校层面还应该从校外实习基地、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聘请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的行业教师,这些专家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素质高,可以将企业的先进生产和管理经验引进高校。

4 引入协同创新理念,探索有效的培养机制

总书记提出“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的思想,作为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本科办学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等协同创新模式,具有开放、集合、高效的特征。[4]走出校门,适应企业,寻求机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5 构建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标准

建立完善适应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相应的教学与管理制度,构建和完善“督导、教务两线监控;校、院系、课程组三级管理;专家、教师、学生、社会四维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信息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工作,加强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

6 总结

本科教学转型对于高校教学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指导思想要求创新实践培养模式更贴近实际生产,建立切实有效的培养机制。为工业工程本科教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男星.协同创新筑起高校合作办学“新天地”[J].中国教育报,2012-03-28( A4).

[2]刘志明.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9).

第4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造价;造价控制;可行性研究;电力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6-017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6.085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化,电力负荷不断加大,现有的用电规模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变电站、输电线路等电力工程将日益增多,投资规模不断增大,因此有效控制电力工程的造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在电力工程造价控制中经常出现的“三超”问题,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和决算超预算,也成为造价控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力工程可研阶段是电力建设程序的重要阶段。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达到了80%~90%。本文主要研究电力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造价控制,针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造价控制的方法。

1 电力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造价存在的问题

1.1 可研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对可研工作的重视程度、投入的人力、精力明显不如初设工作。设计人员在初步阶段往往只做工程大致轮廓设计,简单认为可研只是审批项目、定下投资金额,到初设可以再仔细研究设计方案,因此,这样的可研估算往往漏项、缺项严重,经常存在初设和可研的方案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工程造价得不到有效控制。一个工程到初设阶段才发现可研阶段的设计方案已经不适用于工程实际情况,导致初设设计方案与可研相比改动很大,容易出现初设概算超估算的情况。

1.2 可研工作的开展深度不够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深度不够,内容存在模板化、格式化,与实际情况脱节现象,关于电力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等没有进行详细说明,无法体现出可研报告的重要性。图纸也存在套图现象,不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

1.3 对可研估算重视程度不够

投资估算是一个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主要造价文件,也是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投资估算对于项目的决策及成败十分重要。但是在电力工程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重设计、轻经济”的现象。工程相关人员普遍重视技术方案,认为投资估算只是在申请可研项目时的成本大致计算,即估算就是投资审批下来多少钱,只关心金额总数,不关心估算中的细节问题。

2 电力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造价的完善方法

2.1 尽量将可研设计达到初设的设计深度

第一,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工程从筹建到竣工验收所投入的全部建设成本,还要考虑电力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将会发生的各种能耗成本、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等费用。可研报告必须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和细度,要做好财务和经济评价,进行多方案比选,择最优方案进行投资估算,为工程建设总体目标、工程造价控制和全过程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工程项目中的建设标准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评选、设备选用等,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应详细在可研报告中写明。另外,参加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成员除了工程技术人员以外,还应增加建设、施工、设计、造价管理、财会人员等,有利于设计方案的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全面考虑。

第二,完善可研报告和图纸,加大对前期可研阶段的投入。

第三,可研设计应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避免可研项目审批3年内不建设需要重新进行可研评审,造成可研项目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如果科研项目审批3年内地区发展较快,进入初设阶段时,征地站址需更改,线路路径需更改,可能增加架空线路长度,导致征地费用和线路费用增加。

2.2 使用价值工程进行可研方案比选

一项好的可行性研究应通过多方案的投资估算及技术经济评价比较,得出最佳设计方案。最佳的可研方案不仅要求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也要求经济上具有合理性。

价值工程,又称为价值分析,着重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使之以最低的总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的功能,是提高产品价值的一套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它以提高价值目标和建设单位要求为重点,以功能分析为核心,技术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以研究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效益为目的。因此,应用价值工程对电力工程进行设计方案优化,可以使有限的造价指标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V=F/C

式中:V为价值系数;F为功能(一种产品所具有的特定职能和用途)系数;C为成本(根据用户提出的功能要求进行研制、生产到用户使用所花费的全部成本)系数。

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方案实行科学决策和理论分析,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设计方案。

2.3 增加方案中通用设计的使用

在工程中应用典型设计,可节省投资2%~5%。国家电网公司的通用设计方案,方案较成熟,采用新技术较多,经过一定程序批准,可供设计单位重复使用,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通用工程设计。这些通用设计方案来源于电力工程建设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优秀设计,因此采用通用设计一般都能使工程造价降低。在设计中推广典型设计就能节约设计费用,缩短设计周期,是可研和设计阶段有效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的主要方法,所以应在设计方案中尽量增加通用设计方案,以降低投资估算。

2.4 加强设计人员与工程造价人员的沟通和联系

一直以来,在电力工程设计领域,工程设计和造价控制工作普遍联系不够紧密。工程相关人员普遍认为电力工程设计是设计人员的责任,工程造价是概预算人员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都是设计人员根据前期设计要求进行现场勘察,优选方案进行设计。设计人员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向工程造价人员提供不同的编制条件,以编制相应的工程估算或概算。一般情况下,只向工程造价人员提供工程的材料表,即使提供工程概况、现场情况、设计方案也没有做较多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概预算编制人员无法将各种影响因素考虑全面,更无法进行电力工程造价总投资的控制,只是被动地接受设计人员提供的材料表,一切以设计人员为主导,如果材料表出现了问题,并且在评审中没有被发现,将导致初设阶段投资总额出现偏差。

2.5 使设备购置费等费用更符合实际

电力工程造价的编制,主要由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和建设期贷款利息组成(见图1)。

在工程概预算中,费用影响程度为:建筑安装费>基本预备费>设备购置费>大件运输措施费>安装工程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建设场地征用及赔偿费>水土保持项目验收及补偿费>生产准备费>环境检测验收费>项目前期工作费。因此,设备购置费是影响可研估算的重要因素。选用设备时应采用最近一次可研估算评审文件中的统一设备价格和参考设备价格,并参照地方信息价核减水泥、钢筋(

2.6 严格可研阶段的设计变更管理程序

严格可研阶段的设计变更管理程序,没有进行严谨的分析和论证,就不能轻易修改投资估算。对非发生不可的设计方案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在可研和初设阶段发生。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否则到后期招投标和施工阶段损失更大。一般情况下的正常设计方案变更,可能导致工程规模变化而引起的工程量增减,这种情况可以由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更改说明和修改后的材料表,交由估算编制人员修改,严禁由技术人员口头交代更改内容,由估算编制人员修改估算。

2.7 加强电力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职业学习和培训

电力工程造价人员编制可研估算时应严格按照最新版的电力建设概预算定额编制,定额材机调整系数及建筑工程机械价差执行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定额站的相关文件,装置性材料价格执行相应地区的《电力工程装置性材料预算价格(2013年版)》,并学习使用专业的概预算软件进行估算编制。

由于电力工程造价是关乎电力建设的重要阶段性工作,需要较高水平的电力技术储备和经济相关知识,是一项非常专业和严谨的工作,这就从本质上要求造价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并严格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不仅掌握概预算知识,还应熟悉电力工程的相关技术知识,所以应该建立相应的电力工程概预算人员教育培养制度,完善工程造价员和造价工程师的继续教育体系和考核方法,逐步使我国电力工程造价从业人员整体执业和管理水平接近和达到国外相关专业人士的标准。

3 结语

电力工程造价的编制与控制涉及到电力工程建设的很多方面,本文从可研设计达到初设的设计深度、加深可研工作的开展深度、增加方案中通用设计的使用、加强设计人员与工程造价人员的沟通和联系、使设备购置费等费用更符合实际和加强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职业学习和培训六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工程造价控制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要贯穿始终并且要按照相关的要求对其严格控制,避免出现经费使用过度的情况。可研阶段的造价控制给造价控制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只是造价工作的开始,还需要初设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等方面的控制和把关。对于整个工程,控制造价是一个长期的、可调控的手段。所以在电力工程不断增加的同时,造价控制工作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是一项持续并不断进步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植莹.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以110kV城北输变电工程为例[D].广西大学,2010.

[2] 曹鑫.青海日月山变电站项目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3] 季咏梅,吴东平,彭瀛,等.变电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PSS软件主成分分析法[J].经济与管理,2014,(2).

第5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一、动手实践,促进实践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一位哲人也说过:“你听到的,你忘记了;你看到的,你记住了;你做到的,你懂得了。”学习并不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更应该是自己动手做。因而,老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让他们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在组织学生操作、验证,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活动中,不仅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工具,而且还保障学生动手操作与思考、交流的时间,使操作、发现活动扎扎实实的展开。当学生的操作活动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适时引导学生抽象、概括,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同时,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怎样操作,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选择操作方法、分析、交流、研究操作的结果直至得出结论,让学生参与操作发现的全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在主置上,既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充分发挥操作发现数学的功能。

同学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三角形,虽然它们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但内角和都是180°。同学们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得出来的结论,心情是愉悦的、记忆是深刻的。

二、自主探索,促进探索能力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通过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

1.引领学生“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学生在进行课本学习时,往往不能很到位地理解某些知识,这就有必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澄清,使他们不仅对课本知识“知其然”,还要着眼于“知其所以然”。

例如:为了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我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搭设了自主探索的舞台:有的学生采用“测量法”: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求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采用“拼凑法”: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然后拼凑在一起,正好得到一个平角,因此可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采用“折叠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由此可见,自觉探究活动应紧紧抓住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的疑惑点进行,要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悟。这种学习方式一旦内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形成自觉的意识,就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2.引领学生举其一而反其三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同样的知识建构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大胆思考,勇于求异,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教材中只提供“量一量”和“拼一拼”这两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还发现了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折在一起也能形成一个平角,像这样折一折也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的一种方法。还有,最后让学生进行大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判断与老师的归纳,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是点睛之笔,前面重点在验证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里补上大小,就更加完善,形成的知识结构及个性化的认知结构都是完整的,而不是支离破碎。这样有助于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时的正迁移。

三、交流合作,促进心理品质、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个体间的竞争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局面,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机会。

第6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自今年9月份“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开展以来,济源农商行克井支行积极组织、认真安排,围绕“普及金融知识、优化金融环境、服务经济发展”的活动主题深入开展该项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两个月来,该支行共发放金燕卡548张,金燕快贷通卡332张,卡余额上升558万元。有效地加深了辖区群众对银行金融知识的认知和了解,提升了群众对金融安全意识和风险认知能力,增强广大群众对金融产品的消费信心。为该行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李会玲)

农发行莒南县支行会计结算部提高业务素质

该行会计结算部采用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及时学习新制度办法、业务操作知识,并对上级行下发的《对账管理办法》、《检查辅导流程》等征求意见稿及时组织部室有关人员讨论提出建议,从而大大提高了部室人员的业务素质。

(魏茂树)

禹城联社服务小微企业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禹城联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强化信贷保障,增强服务功能,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截至2012年9月末,该联社已与180余家小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贷款余额达11.7亿元,扶持领域涉及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有力助推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马超 季海)

农发行商河县支行多措并举促全行和谐稳定

为确保党的十期间全行和谐稳定,为党的十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商河县支行通过全面落实各项措施,全力以赴实现“六个坚决防止”的任务要求,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苏红)

农发行莒南县支行加强会计基础管理效果好

该行高度重视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合规操作意识,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办理业务,把好柜面审查关,重点加强企业信贷资金支付和内部财务收支合规性的审查,有效防范了资金风险。

(魏茂树)

禹城联社银行卡覆盖率达38.24%

今年以来,山东省禹城联社通过强化宣传、细分客户、优化环境等措施,实现了银行卡业务新突破。截至10月末,今年新发行银行卡75742张,发卡总量达187376张,覆盖率38.24%,居全市第一位。 (张春涛 张洪海 季海)

农发行商河县支行五举措扎实推进后勤“三好”活动

该行本着立足实际、讲求实效、提高质量、提升形象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开展了后勤“三好”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后勤服务水平的提高。 (苏红)

省行营业部银行卡特色支行实现发卡存款双丰收

截至9月30日,省行营业部银行卡特色支行新发卡83106张,排名省行第一,新增发卡12145张,排名省行第一,储蓄存款较年初增长9800万元,提前完成营业部任务,单点行排名前三,对公存款日均1.4亿,完成营业部序时任务的191% ,实现了提升竞争力改革以来的发卡存款双丰收。 (苏梅兰)

禹城联社努力做好十维稳工作

山东省禹城联社认真落实省联社、办事处关于做好十期间稳定工作的各项部署,运用“加减乘除”工作法,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维护金融秩序稳定。“加”强流程建设, “减”少问题总量, “乘”十东风,消“除”矛盾根源,有效避免了“重信重访”问题的发生。 (王英明 张洪海 季海)

王屋支行实现定期存款稳步增长

自从央行调整存款利率以来,济源农商行王屋支行抓住这个有利契机,精心挑选出一些温馨提示语,制作成宣传横幅120余条,分別悬挂于王屋支行辖区内近43个行政村的显著位置。既丰富了山区百姓的节日生活,又提升了社会形象;增进了客户对济源农商行金融产品的了解,与客户零距离接触;既促进了业务的有效增长,又服务了一方百姓。从而使整个王屋山区的定期存款稳步增长,截止9月底,王屋支行定期存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000万元,占全部储蓄存款余额的60%。 (王利君)

第7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关键词:生成 信息技术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智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课堂生成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宝贵资源,如何对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是对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育智慧的永恒考验。通过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形成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生成。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作为一门正在成长中的学科,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充满着未知与创造,新的方法、新的创意不断呈现,教学已由课前的完全预设逐步走向动态生成。然而学生的动态生成千变万化,并且良莠并存,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及时把握,分析鉴别,从而理性有效地生成课堂。

1 抓住契机,动态把握生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开始。然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新型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一个疑问、一个创新的想法,常常会将教师的预设打乱,影响到预设教学任务的完成。此时,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灵活选择,对教学预设进行调整,适时让新的问题成为课堂新的生长点。

教学案例:Word中的查找和替换。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Word中文字的替换,那么能不能在替换时同时进行一些特殊格式的设置呢?如何在替换文字的同时一并修改文字的字体和颜色呢?

教师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尝试在替换界面进行目标文字格式的设置:选择需要的字体和颜色等。然而此时,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生1:老师格式设置里有上标和下标,我想将二氧化碳替换成CO2?可为什么总是设置成CO2呢?

生2:老师以前教过我们用公式编辑器编辑数学公式,那假如要替换公式,如将替换成,该怎么替换呢?

学生提出的疑问并不在我的预设范围内,但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在学习替换的过程中,已经联想到了化学和数学的知识,并试图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问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精神。这可是一个好的动态生成资源,决不能错过。

师: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其实是关于在Word如何将目标内容替换成特殊字符甚至是图形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在替换界面中应用有关特殊字符的设置,并最终运用“剪贴板内容”解决这两个问题。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师:假如将第一位同学的疑问改成:将CO2替换成CO2,除了运用刚才的方法外,你还能提出其他的解决思路吗?

反思:课堂教学的进行是非线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随时关注课堂的动态发展,当教学没有严格按预设进行,而产生了新的问题时,教师必须根据情况,灵活做出选择。例如在本案例中,学生在学习替换时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提出了化学和数学课殊的表达式如何替换,使课堂形成了新的生长点。教师通过及时把握,深入探究,使学习的内容得到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对于替换的理解和掌握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2 分析鉴别,科学选择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或提出的创意,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和鉴别。首先是看生成内容是否符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次要看生成内容是否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仅仅是少数学生的个例,在此基础上对生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教学案例:元旦汇演计分器――Excel函数应用。

师:电视直播类比赛中,选手的评分都是当场计算。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就要到了,请同学们用Excel设计一个评分器,当8位评委打完分后,能使用评分器尽快地计算出选手的得分,并对选手的成绩进行排名。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设计解决方案。

生:选手最终得分就是8位评委评分的平均分,可以使用average函数实现。然后运用排序方法对平均分进行排序,确定名次。

到了这一步,教师根据预设的方案已经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但此时完成较快的学生提出了新的思路。

生1:老师,你的方法不科学,公平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计算平均分,像央视青歌赛和奥运体操类比赛中都是这样计分的。

生2:刚才设计的方案虽然能解决问题,但节目表演是按顺序一个个进行的,每表演完一个节目,名次会产生变化。如果每次都要通过排序确定已演节目的名次,操作太烦而且慢,能不能设计成自动动态生成,计分器一输入评分,名次就出来了?

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新的解决思路,而且一般的比赛计分也确实是这样处理的,这可是非常好的生成资源。但笔者在权衡之下,对于两位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一个舍弃,一个采用。思考过程如下:第一位学生提出的思路比教师预设的更科学,也符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新的挑战,且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探索后完成任务(去除最高最低分方法如下:sum(*)-max(*)-min(*),*为数据范围)。第二位学生提出的思路更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但要完成任务会涉及rank函数的运用。这对于本节课而言,是一个过于超前的任务,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要在当堂完成也会碰到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只能舍弃,并改为拓展任务,供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进行思考。

反思: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方面课堂容量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对于生成内容的知识范围要进行合理选择,不能面面俱到;要分清轻重缓急,不能偏离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一样,有时学生提出的思路仅仅代表个性化的意见,不能代表全体学生,这时也必须有所选择,不能围着少数几个学生转,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学情。

3 关注导向,有效把握生成

课堂教学有其要完成的整体目标,对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要进行整体的把握。反映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课堂生成的目标导向,生成的内容应是积极有意义的,有它的价值性,不能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价值取向。像信息技术这样的新型学科,技术的日新月异往往会让大家对技术的价值与技术的道德产生不断的思考和审视,此时,更需要教师对教学生成内容的价值导向进行有效的把握。

教学案例:网络应用中的安全。

笔者在教学设计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一个不久前发生的案例引入:宁夏14岁黑客网银盗款上万元,来分析网络安全如果不重视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

师:同学们,那我们要如何使我们安全的使用网络呢?下面……

正当教师逐个探究分析病毒防范、加密解密、安全密码等安全方法时,发生在学生中逐渐由细微到热烈的讨论打乱了教学节奏。及时了解下来,学生中有这样的几点讨论:

生1:我爸爸上次打开了一封带病毒的邮件后,整个计算机就崩溃了,后来计算机里存储的公司重要资料都没有了,太可怕了。

生2:恩,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以后网银什么的,能不用就是不用。

生3:老师讲的几个方法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啊,反而使我更怕了。

学生的讨论出乎笔者的意料:学生在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的同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视网络安全为洪水猛兽,甚至连对正常的应用都有所顾忌,因噎废食,这可就背离了教学设计的初衷了。笔者及时进行调整,对学生进行分析:①安全是适度的,绝对的网络安全是没有的,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去防范。②良好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负责任的使用网络才是最重要的,本节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们养成一些安全使用网络的好习惯。③网络安全事件如果触犯了法律,我们可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反思:信息技术是一门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学科,很多教学课题的价值都需要探讨和引导,如我们常说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就是在探讨如何合理有效的使用网络。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时刻关注课堂生成的价值导向性,当出现无意义的或错误导向的生成时,教师要正确引导,使学生回到有效生成的道路上来。

总之,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使笔者有如下感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师生一起向求知方向挺进的奇妙旅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情感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学中随时出现的“意外”,常常会有超出预设的鲜活丰富的即时生成资源。此时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对多变复杂的生成情境进行科学把握,形成探究互动的良好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灵气,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理性而有效的生成。

(江苏省吴江盛泽中学,江苏 苏州215228)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郑金洲.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一、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诗意性品质的内涵

诗是以节奏、韵律、谐趣等形式,观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者关系的最高想象、最强烈感受的一种形式。诗是生活的浓缩和结晶,它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喜欢过一种有节律的生活,对美好事物充满激情、憧憬和想象。这“境”、“情”、“韵”和想象,恰恰就是诗的特性。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何谓诗意?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基于不同角度有不同阐释。从哲学视角看,诗意是一种精神与心灵的自由;从认识论角度看,诗意是某种直觉和顿悟,是对人生和宇宙的当下感悟;从美学视角看,诗意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与升华;从伦理学视角看,诗意就是善良、仁义与悲悯;从社会学视点看,诗意是一种内在的幸福感。

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性存在,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受到趣味和美好的存在。诗意性包含着灵动、美好、善良和创造的元素。鲁洁教授说:“教育要触及人的心灵,使人在心灵层面发生变化,只有创设心灵沟通和碰撞的平台,使心与心得以相遇……这个时候会使人感到人的心灵是如此的可爱!课堂生活又是如此的美好!”

所谓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是指以道德价值引领为灵魂,以道德情感熏陶为血脉,以道德智慧养育为神韵,采用诗意性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语言,引发诗意想象的教学。彰显教学的诗意性,重在营造人与人的心灵相遇,通过沟通和碰撞,让人感到人的心灵是非常可爱,课堂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一种境界。追求德育教学的诗意性品质,旨在引领学生在掌握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能力,养成道德习惯的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性情,温暖心灵,充盈精神,达成生命意义的实现。

二、 小学德育教学的诗意性与教师的诗意营造

(一) 呵护童心的诗意性

著名学者宗白华说:“有诗心的人走到自然中,看见一枝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听见泉水,以为是情调;见到一丛小草、一片蝴蝶,觉得能彼此了解,悄声述说他们的梦和向望,无论山水云树、月色星光,都是有知觉、有感情的同胞”。儿童就有这样的诗心。儿童与成人不同,他们是用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即使面对无生命的事物与之交谈,仿佛这些东西就是有生命的人。孩子们心灵深处有一串串梦想,有梦就会有诗。有学者认为:“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实际上就构成了丰盈少年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想象和梦想不仅拓展了人的成长空间,而且激活了人的发展可能性。儿童的这种天性“恰恰是文化生长的根基,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秘密,是儿童富于创造性的秘密”。

诗意的课堂应当是孩子的梦想所能自由飞翔的地方。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彰显诗意性品质,就要以儿童为本,呵护童心。

所谓呵护童心,就意味着要看重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意味着尊重自然,去枷锁,尚自由,意味着要扩展儿童的想象空间。因为儿童想象的扩展就包含着自我超越的可能性。呵护童心,实质上是保护他们以儿童的姿态与周遭事物相遇,在想象中获得个体与周遭事物丰富而生动的联系。教师应站在儿童立场上,用“诗意”的视角引领儿童去发现,用“游戏”的方式引领儿童去经历,用“童话”的方式去表达,要细腻地从孩子们心灵深处去拨动那些诗意的心弦。如此,发自儿童心灵美妙的诗,就会如泉水般涌出。这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营造诗意性品质所应坚守的本体论立场。

(二) 激活教材的诗意性

小学德育教材洋溢诗意,充满诗情。如“我的家”设计的引言:“树叶是小毛虫的摇篮,花朵是蝴蝶的小床。歌唱的鸟儿都有一个舒适的窝,辛勤的蚂蚁和蜜蜂都住着漂亮的大厦。螃蟹和小鱼的家在蓝色的小河里,绿色原野是蚱蜢和蜻蜒的家。可怜的风没有家,跑东跑西也找不到一个地方歇一下。漂亮的云没有家,天一阴就急得不停地眼泪滴答。我们最幸福了!生下来就有妈妈爸爸给准备好了家,在家里我们要快快乐乐地长大。”课首,教师用真挚的情感朗颂,孩子们为之倾倒。他们在领悟诗意、体悟诗情的氛围中,张开了学习的双翼,兴致勃勃地进入到诗意浓浓的学习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舒适。

(三) 课堂环境的诗意性

课堂环境主要指心理环境,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往的天地。爱是营造诗意课堂的源泉。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在课堂境域中,只有爱、情感和信任交织在一起,才能有良心的萌芽,才能培养学生的美德。追求充满诗意的小学德育教学,就要营造互信互赖的心理空间,让自由、平等、和谐的精神充盈其间。师生应是偕同进入课堂的伙伴,是学习的共同体,因此不存在谁尊谁卑、谁高谁低的地位落差。在这种充满诗意的环境中,基于主体人格的等价性,师生应在心理上实现零距离对话。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是关爱、尊重和宽容;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更多的是呵护、欣赏和期盼。有了这种诗一般的人际心理环境,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德性养成就有了肥沃的土壤。

建构人际和谐的环境,课堂就会流淌诗的音节韵律。师生在如歌如诗的美妙环境中学习道德,学生的整个心灵都被诗意浸润了,无疑会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

教学环境的诗意性,还体现在对弱势学生的呵护和关爱上。生活在“绿色生态”环境中的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尊严和学习的快乐。课堂上没有被遗忘的角落,不存在谁被忽视,谁被冷落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学困生,没有被边缘化,而是沐浴在爱的暖流中。这是教学生态和谐美中最动人的景色,也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诗意性品质着力要营造的风景。

【案例】

我捧着一本崭新的教科书,笑意盈盈地提早站在了一(3)班教室门口,看到了48张陌生而可爱的小脸。

第一堂课的内容是《拉拉手,交朋友》。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我启动了音乐盒。在《找朋友》的音乐声中,开展“找朋友”游戏。学生都找到了几个朋友,只有一个小朋友转了一圈仍然孤独一人。老师随着音乐跳到这个孩子跟前:“哇,你真调皮,到这儿来了,我可找到你了,好朋友。”然后,拉着孩子,融进了音乐声中。活动结束,老师不忘紧紧拉着自己这位亲密朋友。众多学生真羡慕,这孩子也笑了。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为了营造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教师悉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表现;并善于对那些处境尴尬的学困生,艺术地、机智地播撒爱的阳光,从而将一个“小可怜”变成了“小可爱”,使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四) 真情涌动的诗意性

无情不能赋诗,无情亦不能育德。正像寂寞的空山需要鸟唱,平静的大海需要浪花。德育课堂不应是冷冰冰的生硬灌输,不应是枯燥乏味的单向言说。小学德育课程教学需要有激情、需要有感动。追求充满诗意的德育教学,特别要引发学生内心的感动。什么是感动?作家毕淑敏在《感动是一种能力》中给了一个最平直的解释,那就是“感情动起来了”。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要表现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凸显情感的价值。强调道德教育以情感的力量为核心,在情感的升华中获得理想人格的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实施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教师要编织一条微妙的情感纽带,并借助认知因素的协同,由低而高地引导学生从“感触”(进入情境,捕捉触点,感知人和事)、“感受”(延续感触,引发对人和事的感受)、“感染”(受情感的进一步熏陶,产生感同身受的移情体验)、“感悟”(引起道德认识的升华)、“感动”(在情感的驱动下真正有所行动)、直至“感化”(形成某种自动化的良好品质和智能结构)。人有了“感悟”、“感动”就意味着他的情绪已经发展成了情感,而一旦感化了,意味着情感已经发展成为人的一种情愫。

要营造真情涌动,凸显诗意性品质的课堂,首先,教师要充满生命活力,以自己的奕奕神采、澎湃激情撼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课堂上因兴奋而雀跃,因激动而流泪,因悲痛而扼腕,因惋惜而唏嘘。儿童有了感动,幼嫩的心灵就会震颤,善的或美的种子就会悄然入土、萌芽生长。其次,教师要善于用诗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生命感动,善于把寻常的道理,烹制成可口的美味;善于将习以为常的生活,点缀出诗意的灿烂。如此,德育的价值就会因情感的介入而得到彰显,儿童就会因善良情感的浸润而显示出生命的亮色。

(五) 意义建构的诗意性

意义建构是指学生对道德观点、社会价值的理解、认同和内化。在美好的人生历程中,诗意和意义总是相互簇拥着前行。小学德育课程意义建构的诗意性,有如下表现:

首先,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诗性之思。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诗性之思是一种裹挟着强烈情感的形象思维”,是一种超越逻辑的直觉、豁然开朗的顿悟,打破了物我之分、主客之辨,是一种整体的思维,会通的思维,是对世界的拟人化。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其次,学生追寻意义的过程,是一种诗性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各种潜能被激活,各种能量得到释放和扩张,各种精彩观念会源源不断涌现。课堂上儿童诗意的培养,内孕于思维,外显于语言,升华为思想。正如学者所评价的,儿童“所有的思想都是诗”。

再次,意义建构的诗意性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如诗意蕴含,不露其痕。用教育改革家阿莫纳什维利的话说,就是“让儿童现在生活的河流里,引入一股他们未来生活的水流,把藏匿的教育的种子移植到生机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心田。”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而言,教师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种子,悄悄播入学生的心田,在春风化雨中使之拔节生长。

(六) 教学境界的诗意性

诗有诗魂,课有课魂;诗魂张扬诗的精彩,而课魂则展示课的境界。小学德育课程所营造的诗意性境界,既是一种审美境界,也是一种道德境界。人的内心诗意能启发真,激励善,并与之浑然一体,创造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当充满诗意的教学唤醒学生内心的诗意时,美的形象与美的心灵便相互映照。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情感、想象和爱的世界,它保留了属于人的内心活动的东西:伟大的激情、悲喜交集的感受、醉人的脉脉温情、包容天下的爱心……正是这些东西,才使得课堂充满诗情。营造教学境界的诗意性,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根本追求。

(七) 教学语言的诗意性

诗意扣人心弦,诗性的语言最能打动人心。为了感受诗性语言的魅力,先说一个故事。国外有一大型公园的管理者非常苦恼,本来园内就写了“摘花可耻”、“禁止摘花”等警示牌,可有些人就是视若无睹,仍将许多绽放的花摘了,有的花被随意采摘后被扔在公园里。园长带着这个问题,请教心理学家威尔逊:当如何解决?教授面带笑容说:“让我试试。”于是威尔逊亲自创意,为公园写了“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衬”、“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您的高贵”、“把花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等温馨的提示语。说巧也巧,至此以后,公园再也见不到有损坏花草的行为。这个案例揭示了诗性语言的价值。

诗性语言不同于日常科学语言。科学语言基于对概念的解释,而诗性语言则是把外在特定情境中人的情感蕴含表达出来。教师的语言要诗意盎然,如春风化雨,滋润孩子的心田;教师的笑容要激情荡漾,似和煦的阳光,温暖孩子的心房。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要充满诗意,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染色。无论是讲解、提示,还是反馈、答问;无论是过渡、衔接,还是评价、总结,都要讲求精确、精炼、精彩,这是教师的真情传递,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课题、不同时空、不同情境、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句式和传情方式:或大海潮涌,慷慨激昂;或溪水叮咚,声情并茂;或湖水微澜,以言载情;或滴灌浇苗,细声叮咛,声声入心。这种诗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媒介,是培养学生优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推进器,是拉响学生奋发进取的汽笛,是点燃学生生命激情的火种。

第9篇:执行力课程范文

【关键词】形体与礼仪 身体 心理 职业人格素质 职业技能素质 影响

现代的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尊重对方而表现在仪表、仪式、仪容、仪态和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大家一致认可的规范。形体训练就是以人体的科学原理作为其基础,然后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改变人体形态的初始状态,使得人体的控制力、灵活性和形体方面的美感能够在基本的锻炼中体现出来。比如对社会交往中最基本的站、坐、走等动作的训练就被称之为形体训练。形体训练是礼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塑造一个人形象的重要办法。现代的形体与礼仪课程对中职生的专业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形体与礼仪课程对中职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影响

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健康的身体正是各种职业对中职生们的基本要求,因此中职院校对中职生们的健康素质教育是中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形体与礼仪课程的教学对中职生们的身体有着良好的影响。形体教学就是为了学生们的健康着想,即形体训练就是为了能够使中职生们的身体各方面素质都达到健康的程度,才能够真正的符合人们对美的定义。而形体训练对中职生们的身体影响主要表现在:能够改善中职生们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中职生们的心血管系统功能;矫正中职生们的骨骼形态,从而培养其正确的站立、坐、行走的姿态等。

其次,形体与礼仪课程的教学对中职生们的心理有着良好的影响。现代的形体与礼仪的教学过程和其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培养中职生们的礼仪意识和礼仪品质,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礼仪修养,让学生们能够按照现有的礼仪规范,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获得形体与礼仪方面的自我改善,并且借此机会形成健康的心态。在形体与礼仪课程的教学中还可以将训练内容与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们得到更好的磨炼,使得学生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改善。

二、形体与礼仪课程对中职生职业人格素质方面的影响

所谓职业人格素质,就是在对中职生们思想政治思想进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再锻炼其个人的职业情感和意志品质,从而构建起学生个人的最佳精神状态。

形体与礼仪课程的教学不但是对中职生进行有关美的情感教学的好方法,还是培养中职生们的职业意志品质的重要过程。

形体与礼仪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们学会仪态美、举止美、言谈美等,培养学生们的良好素质。形体与礼仪课程的教学是符合现代人们对美的要求,在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美,认识正确的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影响,从而丰富学生们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们对于自身的仪态美、言谈美和举止美的要求。

中职院校教学学生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成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职生们在将来的职业生活当中往往是处于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的第一线工作,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经受各种各样的失败,在痛苦和矛盾中度过最初的阶段。而通过对中职生们进行形体和礼仪的教学,就能够让中职生们更好的学会如何尊重、理解、宽容、真诚、自觉、守信地与他人交往,让中职生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也保持良好的仪态,用礼仪的方式去解决遇到的难题,让学生们在不断获得成就感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的有信心。

三、形体与礼仪课程对中职生职业技能素质方面的影响

所谓职业技能素质就是指能够具有一门专业的技术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够拥有多种发展能力,能够对遇到的问题触类旁通,以最快的方式适应职场对个人的要求。

而形体与礼仪课程对管理和服务等专业类别的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更加是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表面上看,一线的生产服务工作与形体和礼仪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是现在社会的生产服务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劳动,而是需要能够拥有充足的后劲,在复杂变化的市场中能够随时随地的适应市场变化的高素质工作人员。形体与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中职生们将来人际关系方面的处理,对遇到的难题和障碍方面的处理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管理和服务的人员是在特殊的工作场合进行工作,这也决定了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性质,要求管理服务人员必须拥有整洁、端庄、清爽、优雅、成熟、敏捷的外在职业形象。形体和礼仪课程教学能够让中职生们在将来的管理服务职业生涯中以更加优美的形态、更加甜美的笑容、更加端庄的举止为自己在公众的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对中职生们的职业技能素质方面的培养除了要培养一个专业方面的技能之外,还需要培养中职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多种技能知识,也就是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科学方面的素养与人文社会等多种学科的基本理念也必须有着一定的了解。而形体与礼仪课程的教学就是为了能培养学生们优雅的举止,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范畴,让学生能够拥有恰当的礼仪、得体的表现,培养学生们在未来交往、竞争和合作过程用宽容、包含、真诚的心态来对待众人。当中职生将形体与礼仪课程中学习到的教学内容表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必将获得众人的欣赏和理解,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汲取多方面的知识,获得多种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