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用字母表示数练习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1.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与数学课上的“知识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貌不相似,神却相通。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内容,就可以把许多生活实际引用到数学的学习中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儿童有了已知生活经验的基础,学数学就会轻松、亲切、自然。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知道的字母有多少个?(26个,a,b,c,d等)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字母,扑克牌(j, q, k, a)、故事片、小说中的人物、地点的代号(a点,h城市)等,教师接着引导,除了可以代替人、城市、地点,还可以表示数(像扑克牌中的j、q、k分别表示11、12、13),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字母表示的数。这样的实际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关于字母的经验上,引出“用字母表示的数”,降低了难度,加深了理解。
我曾在NG小学实习两个月的时间。NG小学虽是南京市区的一所学校,但她又有与其他城市学校所不一样的地方:她是一所以农民工子弟为主的学校,学生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所以学生的基础要比城市学生差一些。实习期间我所带的是四年级的数学课程,我的指导老师是一位有着十几年教龄的L教师,L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常参加学校及区里的教学比赛,我在的期间他正参加一次区里的赛课活动,获得了二等奖。在实习了一个月之后,我上了一节“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课,这节课L老师先于我也上过。L老师的课堂算是比较成功的,所以我在主要步骤上是模仿L老师的课堂的。我是在L老师所教授的班级上课,而L老师是借用了另一个班级上课的。NG小学每个年级都有三个平行班级,但是班级之间的水平还是有点差异,我带的那个班级成绩比较其他两个班级要差一些。在上完这节课之后我陷入了沉思之中:一名新教师要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优秀教师要走的路有多远呢?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关注的东西有哪些呢?
一、自我认识: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水平有正确的认识
教师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再开发的过程。而教师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用一套什么样的语言,背后都有思想的底蕴,只是我们不自觉罢了。[1]我是一位实习老师,而L老师是一位已经工作了十年有余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教学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来教授“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可以说,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来设计,不可能完全一样。
L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用这一经典儿歌来引入揭示新课;第二部分是设疑激趣,让学生在课堂上猜测老师的年龄引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生活中的数量,顺其自然地展开新课:新课中有两个例题,还有一个自学知识点,知识量很大。这一部分也是课堂中的重点;第三部分是巩固练习,完成书上课后练习题,做到随堂完成教学任务;第四部分是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这几部分的信息量特别大,L老师在讲完这些内容的时候正好下课铃声打响,在时间安排上非常紧凑,根本不能浪费掉一分钟的时间。我在上这节课之前,曾去找L老师商量,我担心的首要问题是:我能不能把这么多的信息都教授给学生呢?L老师和我担心的一样,怕我在四十分钟里不能完成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毕竟我是一名实习教师,在知识掌握、课堂管理上都还不成熟,完成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我们几次商榷之下,我在上这节课时删除了部分内容,第一环节也是儿歌引入,但第二部分就没了猜年龄这个小游戏,直接进入了例题教学环节,第三部分巩固练习也只选择了课后习题中的前三题,第四部分还是课堂总结。但最后在上课的时候发现我在删除了一部分内容之后,教学还是紧巴巴的完成不了,课堂总结还是在铃声响了之后才开始的,所以这一部分效果也不是很好。
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在去掉这一部分知识之后,我的教学内容只能说是勉强完成,最后的课堂总结都是草草结束。如果说我没有删掉这部分内容,这节课我的教学内容可能连一半都完成不了,教师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比什么都重要。
二、教学关键: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发展差异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修改一下可以用在学生的身上: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个性特征。这说明:学生是一个很活跃和特殊的群体,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会有老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每一个集体都有自己的关键特征。老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除了要用一视同仁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外,还要有一颗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每个集体、每个学生的不同特征。
因为我和L老师教授的是不同的班级,在开始的导入部分,出示字母让学生猜测是什么意思的环节。有一组字母是“NBA”,在L老师所授课的那个班级,有部分男同学知道这组字母的意思,其中有一个男生准确地说出了这个是“美国职业篮球联盟”的意思,接着他还说出了“CBA”是“中国篮球协会”的意思。老师就顺势而导,请同学说一说生活中他们见过哪些字母图片,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此高涨起来。我在讲授这一环节时,当问到学生“NBA”是什么意思时,勉强有几个声音在回答,但却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后来在我的提示之下学生才知道这是跟美国篮球有关,最终还是我把“美国职业篮球联盟”这个答案告诉大家。其实,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已经在这个班级呆了有一个月的时间,做不到对每个学生都了解得很清楚,但是班级的整体水平还是很清楚的。知道这个班级是同年级三个班级中成绩最差的一个,学生的纪律也很乱。L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跟我说,让我不要对这个班级的学生有过高的期望,在提问题时也要选择适中的问题,少提那些偏、难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自信心学下去。当我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NBA”的意思时,对于下面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些生活中发现的字母这个环节我开始犹豫了,为了防止学生课堂冷场,在思考了几秒钟之后,我果断地跳过这一环节,进行了下面的教学。
其实,在这一节课上还有很多地方能看出两个班级学生的不同,如语言表达、计算速度等方面。如果说在这些方面都要求我所教授的学生达到L老师教授的班级一样的水平,那样课堂教学就会很难进行下去。我教授的那个班级学生语言表达欠佳,他们能断断续续地把一段意思表达出来就已经很不容易,这个时候我对他们只能是鼓励,以后再慢慢地让他们提高。而不能不顾他们的实际水平,一味地要求他们说得流畅,说得清晰。
三、学生为主:新、老教师的最大不同点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要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转变那种教师中心论”……对于一名师范生来说类似的这些话语并不陌生,从开始进行师范学习的那一刻起,老师就教育大家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不管是在讲演或是考试中,师范生对“以学生为中心”这类的话题都有很详细的解答,顺便还要批判一下现在的在职老教师不懂得“以学生为中心”,让外人听了以后都不觉惊叹:这样的学生以后一定是一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好老师。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师范生到了教学岗位上忽然就失忆了,忘记了以前一直念叨的“以学生为中心”。一堂课中情不自禁地都想自己主讲,觉得课堂必须在教师完全掌控之中教学才能进行下去。而师范生在听老教师上课的过程中会惊奇地发现,老教师并不是像以前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只知道对学生满堂灌,他们会循循善诱,他们会因势利导,他们才是真正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
课本的例题1:通过看图发现,摆1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呢?摆3个呢?摆a个这样的三角形呢?怎么列式?通过教学这个例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简单,方便。我在讲授这个例题的时候,在学生都说出摆几个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之后,继续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字和式子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这个时候新老教师的差别就不自觉的出现了。我在请学生说出数字、字母和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时,只请了两三个学生说一下,他们说完之后,我会自己再复述一遍给学生听,确保他们明白其中的意思,最后再让全班同学一起说一下式子的意思,这样就结束这一部分的教学。而L老师跟我则有所不同,他开始也是请几位学生说一下数字、字母和式子表示的意思,对于学生说的不准确的地方他会适时补充说明,他也会说一个完整的表述给学生听。在这之后,他会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看看对方是不是能完整地表述出来,待全班都说完之后,L老师还会请一两位学生起来回答,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完全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和L老师的教学比起来,我发现自己的教学单薄了很多,我过于关注把教学内容讲授完了就行,忽视了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地掌握了知识。后来,在与L老师的交谈中才知道,老师让学生同座位互说,达到让全班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说完之后再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一来让多一点的同学有发言的机会,二来可以检测刚才学生在座位上是不是认真在练习,可谓一举两得,一石两鸟。想到这里,我不得不感慨: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四、教学机智:教学中要学会处理“意外事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机智是具有“他者性”的实践。要运用机智,你就必须克服那种对人类来说似乎十分自然的对世界的指向,即把自己看成是一切事物的中心的态度。[2]机智,是衡量一个人出众还是平庸的一个重要尺度;而教学机智,也被看成是衡量一位老师“优秀”与“拙笨”的重要标尺。教学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也是教师一路成长的见证。
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困扰不是教学内容的讲授问题,而是如何管理课堂秩序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班级来一个新教师,他们只会有短暂的好奇心,一旦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之后,他们在新教师的课堂上就变得肆无忌惮了,如何惹怒新教师成为部分学生课堂上的主要追求。这时,新老师在教学时,仅仅关注能否完成教学任务是完全不够的。学会控制课堂,能处理好课堂上的意外事故很关键。
在课堂上,我勉强能做到的只是对突发事件能随机应变,尽量让课堂顺利地进行下去。班级上有一个男生特别调皮,我在导入部分讲到“1只青蛙1张嘴……”这个环节时,他忽然就在那边学起了青蛙叫,惹得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课堂秩序混乱起来,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想了一下,灵机一动就说:“这位同学模仿青蛙叫,叫得非常逼真,值得大家学习,但是现在我们是数学课堂,现在要认真听讲,等到下课的时候我们班级可以举行一个模仿动物叫的比赛,看看谁最厉害。大家说好不好”。同学们都很兴奋,大声喊道“好”,注意力又回到了课堂上来。我这种处理事故的方法不能说很好,更谈不上是教学机智,只是一种随机应对。
一、正面情况
案例1:第九册第47页例4——用字母表示数.老师创设情境,注重感悟,他用自家照片,让学生先说说他(儿子)几岁,再猜猜自己(小孩爸爸)多少岁,一下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同时让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拓展例题上,老师顺势逆向引探:妈妈的年龄比儿子大28岁,如果用N表示妈妈现在的年龄,那么儿子现在的年龄是多少?
老师在备课时能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不只是为教而教,他能联系实际,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用生活素材,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他关注课堂的细节与生成,着眼学生的发展.
相反,教同一内容,有一位老师则是浅表性地讲解,慢条斯理,课堂容量少,只重点讲当小红多大时,爸爸相应多少岁,至于用字母表示数要合理(有一定限定,如a岁不能为0,不能为1000),老师未触及.反映出老师知识缺失,教学要求不明确.
案例2:一位教师在教第十一册百分数的意义时,用百分数妙解成语.让学生根据“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等成语说出百分数,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教学设计画龙点睛,点题首尾呼应.她注重拓展数学与其他学科资源的密切联系,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提升学生的素质.
案例3:第五册认识几分之一,教师坚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如折一折,涂一涂等,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错了没关系,展示学生作品,组织交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评价中拨乱反正.体现在做中学,符合新课标要求.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学习体验,同时使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同时强调“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在一定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获得了愉悦的学习体验.
案例4:我前往云浮大方镇中心小学支教时,听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教师上第五册第84页例6——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例中只有508×3的口算和笔算,当他用小黑板出示书写非常工整的练习题时,其中我注意到书本外的402×4,2009×6,他让学生做后进行对比,发现问题.
老教师尚且如此,精心设计,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他的敬业精神让我很受感动,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
二、反面情况
案例1:第二册——读书、写数,公开课上,老师在计数器上拨珠,然后直接告诉学生,十位上是4,个位上是3,读作四十三,每拨一组如是说法,生怕学生不会,又怕学生做得慢占用时间,一灌到底,没有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从算术发展到方程是人类认识的飞跃。方程对学生形成良好思维方法和品质,发展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独特作用, 是小学数学跨越性教学内容。目前存在的不注重方程所导致的小学数学教学困惑,可以通过优化方程课改策略来破解。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困惑
1.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应用题必然是小学数学重点内容,而应用题却还是教和学的难点。
2.方程是解应用题的良方,可教材中方程内容简课时少,没法保证熟练掌握,难以体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势。
3.一些学生受算术思维定势影响,习惯用算术法解方程和应用题,不喜欢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遇到稍难方程或应用题时就害怕,从而不爱数学。
4.一些教师基于算术教学习惯和学生喜好,不注重方程教学。遇到较难应用题时,总是想用算术法,感觉也有点难。这时可能会想到方程,但列出方程后又把它转化为算术式才呈现给学生,很别扭。
5.应用题难数学难,因而社会上热充于“小学奥数”。有些所谓“小学奥数”,很多是用算术法难解答而用方程易解答的实际问题,却总是诱导学生用算术法解答,以显示其深奥和价值来吸引学生,实际上是误导和折腾学生。
二、小学教学方程的独特作用
1.方程是算术向代数发展的关键性开端。算术只是一种算法,而方程思想则体现了建模思想和化归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最基本和应用广泛的数学思想。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大多可转化为数学问题;各种类型的数学问题大多可转化为代数问题;各种类型的代数问题大多可转化为方程来解决。在小学, 方程可以解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许多实际问题,解决代数和几何的许多实际问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植树问题等许多所谓“小学奥数”问题。
2.在方程教学中,学生从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许多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形式的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既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掌握,又在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3.小学教学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用方程解应用题,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教学衔接。在中学方程是一条主线,无论是代数还是几何,方程思想都无处不在。小学生学好方程,可以更好地实现由算术向方程思想发展,为中学学习打好基础。
三、小学方程课改策略的优化
1.优化教材编排
现行教材编排,一类是四年级学习解方程,五年级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另一类是将方程内容都安排在五年级学习。分段编排把紧密联系的知识割裂开来不利于系统学习掌握,把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割裂开来也不利于发展能力。完整编排比较好,但可以优化。一是在前期更多地渗透一些代数初步知识,孕育方程意识;二是方程的例题和练习题再丰满些,课时多点,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三是后续应用方程多些,以巩固方程知识和解决较难的实际问题;四是可考虑将方程从五年级前移到四年级编排,这有利于方程的学习掌握和应用,有利于帮助学习其它数学知识。
2.优化方程意识的孕育
在教学方程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更多地渗透一些代数初步知识,孕育方程意识。如用符号、、或()等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在形如方程的式子中求符号表示的数:+6=15,5×=20,()÷8=4;在解答应用题时列出形如方程的算式,如一年级应用题“小明有12块糖,吃了 5块,还剩几块?”,可能有学生列出算式:5+7=12,回答还剩7块。这时教师应肯定。
3.优化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
用字母表示数,可以表达和研究有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是学习方程的基础。教材编排的四道例题层层递进,各有重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教学活动,用符号表示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表示计算公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学习“平方”以及数与字母相乘的书写方法,学习代入求值,感受字母代数的优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是重点和难点,应增加例题进行示范引导,并增加练习题进行专项训练。可以补充形如方程的式子书写训练,如:比a少8的数是15,b的3倍是18,比a的5倍多2的数是32等,为后续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作铺垫。
4.优化方程意义的教学
教学方程意义时,应先介绍天平使用方法,然后按步骤边设问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交流,进而揭示方程的意义。感悟方程意义只是初步,理解运用才是目的。因此应充分利用变式,突出对比,补充列举不同类型的方程让学生试作判断。如:16+3y=7×4,18=2x-3.5,x÷5=6.4,8+a=b等。并且请每个学生试写一个方程,尝试运用。
教学等式基本性质时,也应是按步骤边设问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交流,感悟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进而揭示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材没有出现“等式基本性质”的名称和内容,给后续解方程造成了困难。因此,应引导学生从天平保持平衡道理到等式基本性质的知识迁移,概括出等式基本性质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为学习解方程提前突破难点。
5.优化解方程的教学
解方程的教学应从复习巩固天平保持平衡道理和等式基本性质引入。先以100+x=250为例,引导学生分别用四则运算各部分关系和等式基本性质求未知数x的值。应突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过程及书写:100+x-100=250-100,x=150,并强调这种方法在解更复杂方程时很有用,以提高学生积极性。然后引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和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学形如x+a=b, ax=b的方程解法,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了。应结合解题过程正确板书,示范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包括验算。应针对教材中想一想的问题,补充例子,教学形如x-a=b和x÷a=b的方程解法。
为了熟练掌握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方法,体现这种解法的优势,以及分散后续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难点,应增加课时,补充教学一些稍复杂方程的解法,如2x-2.8=10.4,x+3x=16.8,2×(x-3.6)=5.8等。暂不教学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因为方程变形过程及其算理解释比较麻烦。回避这两种类型方程,并不影响列方程解应用题,当需要列出这两类方程时,总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这也体现列方程解应用题,可以化逆向思维为顺向思维的优势。
小学与数学教学研究问题贯彻于整个九年义务教育之中,也是关系到中小学数学整体性改革的重要问题。初中数学的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较为抽象,因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动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不当。衔接是一个双向对接的过程,所以想要解决小学、初中衔接不当的问题,需要中小学教师共同努力,各自向对方靠拢。以下,是我对小学与中学数学教学衔接的一些思考。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趋近或倾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当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努力去克服。而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很多小学教师采用“灌”和“压”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枯燥无味,使不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在教师的严厉管束下,学生虽然对数学没有兴趣,但只能被动地勉强学习。然而到了初中,教师更多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而对学生的督促减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松懈而缺乏兴趣,如此一来便会引起动机与效果间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小学,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鼓励、诱导、启发,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中学教师也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中十分重要。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
就整体而言,小学数学作为中学数学的基础,而中学数学是小学基础的延续和发展。小学教师在使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要重点把握好四个衔接点,为中学数学教学起到渗透和铺垫作用。
1、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
学生在小学阶段只学过整数、分数、小数这样的算术数,进入到初中学习之后,便引入了负数概念,将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有理数范围,数的计算也相应地在四则运算基础上增加了乘方、开方的运算。这一过渡,负数的引进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理清有理数的特点。为了完成知识间的过渡,首先淡化概念,如讲代数式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形式的代数式,再去归纳代数式的概念。另外,务必使学生熟悉算术的四则运算,弄懂符号法则有理数的运算,便能够完成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
2、数与式的衔接
在初一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中,便引如了代数式的概念,进而对有理式的运算展开了研究。这种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学习中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由具象到抽象的飞跃,是质的转变。这次过渡,代数式的概念是关键,要让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以及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但是,在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如简易方程中的未知数x,一些定律和公式也用字母表示,初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具有一般性。因此,教学中应揭示数与式的联系和区别,数可以看成是式的特殊情况,数的运算可以看成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另外,还应加深对字母的认识,A可以表示正数、负数,还可以表示0,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式的观点来看待数的问题。
3、由算术四则运算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衔接
小学中的应用题是用算术的方法解题,是把未知数放在特殊位置,通过已知数求出未知数的算法。而到了初中以后,以方程的形式解应用题,把未知数用字母来代替,根据已知条件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数。在开始时,一些学生不习惯于用方程的形式解题,此时,教师应选择一些以方程解法比算术解法更简便的应用题,通过对比,学生便能够体会出以方程解题的优势。而布置课外作业时,也可以要求用两种方法解题,这样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两种解法,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授课时还要强调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衔接
在小学的教学内容中,学生有了对于几何的初步知识,在课上,教师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得到一些几何概念,这属于基础实验几何的范畴,更加侧重于计量,而缺少逻辑论证。学习中学平面几何的关键在于需要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而在小学,这方面恰恰是薄弱点。从“实验几何”发展到“论证几何”,过渡的桥梁便是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因此,应在小学数学中为初中论证几何的学习做好以下铺垫。①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里潜在逻辑推理因素。②在应用题教学中,逐步让学生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学会用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③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适当安排具有推理论证因素的练习题。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会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预设导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直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2.预设学习目标
师: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本节课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学生预设本节课学习目标)
3.完成导学指要一
(学生通过导学指要一认识组合图形、会分解组合图形)
师:大家玩过七巧板吗?请同学们拿出导学卡,看导学指要一。(课件出示导学指要一)
摆一摆,利用手中的七巧板,合作拼成一个组合图形。
拆一拆:把拼成的组合图形再分成基本图形。
想一想:通过摆、拆,找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师:上面的要求同学们都明确了吗?那么请同桌之间开始合作完成操作。(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出示学习目标
师:通过摆、拆,你是否找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会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学习目标:会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5.完成导学指要二
(学生通过导学指要二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师:既然要用到学过的平面图形,那同学们还记得它们的面积公式吗?请在导学卡上独立完成导学指要二。(课件出示导学指要二)
测一测:用字母表示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小组汇报,反馈)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明确导学指要三
师:(课件出示)这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认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怎样计算出它的面积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导学指要自己尝试学习数学书93页例4,先找一名同学来读一读导学指要。(出示导学指要三)
分一分,可以分成几个什么样的基本图形。
想一想,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找一找,寻找每种基本图形求面积所需要的条件。
算一算,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着解决,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三、小组汇报,点拨引导
1.展示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的想法?(学生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老师这也有一种方法,你们看行吗?(出示不同方法)我们共同想出了这么多方案,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哪些方案合理些,为什么?(学生讨论,汇报)
2.点拨小结
师:也就是在计算组合图形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3.练习。根据已知条件,选择最简单的方法分割组合图形。(课件出示)
四、当堂检测,反馈提升
师:同学们,你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了吗?光说不行,我们得用实践来证明,先来看教材93页“做一做”,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师:说说书中练习题的解题思路。(练习十八1题、3题、5题、6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目标检测卡,完成检测卡。一节课即将结束,说说你们收获了什么?(出示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组合图形的面积》导学卡
导学指要一
摆一摆,利用手中的七巧板,合作拼成一个组合图形。
拆一拆:把拼成的组合图形再分成基本图形。
想一想:通过摆、拆,找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导学指要二
测一测:用字母表示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导学指要三
分一分,可以分成几个什么样的基本图形。
想一想,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找一找,寻找每个基本图形求面积所学要的条件。
算一算,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目标检测
关键词:师范生;钻研;小学数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52-02
问题的提出
每当听师范生的试讲课,或走进课堂听实习课,甚至听一些公开课、优质课的时候,都会感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是多么的重要。因为,执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及把握不清楚、不深入的现象时有出现。主要是对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内容及思想方法的理解不到位,甚至有偏差;或者对教材的把握缺乏独到之处,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够全面,甚至有缺失。另外,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的特殊规律,使得看起来最简单的小学数学知识却是师范生最难把握的。将看似非常简单的小学数学知识教给小学生,使其理解掌握,决非是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熟悉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特点,掌握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殊规律。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新教材普遍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如何在理论上、方法上落实新课程理念,如何教会小学生正确地学习数学等,都是师范生钻研教材时所需认真考虑的课题。需要从施教者角度深入认识教材、钻研教材,同时站在受教者角度理解和把握教材。钻研教材是师范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必须练就这番硬功夫。
1986年,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 S)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类型――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 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包含在学科知识中的一种属于教学的知识,是一种可教性的学科知识,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他强调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与其他学科专家得以区分的一个重要领域,它造就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为了帮助师范生尽快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较为成熟的学科教学知识,师范生钻研教材就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在钻研教材实践中,实现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能缩短学科教学知识的成熟时间,加速专业成长和发展。
“深入”就是站在教师的高度读懂和读透教材
(一)读懂教材
一是读懂教材中的内容。对于一个师范生而言,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没有问题的,但读教材时却往往忽略对细节的关注与研究。读教材时对教材中的定义、概念、法则要字斟句酌,不能大概差不多就行了。如教材中的“厚度忽略不计”、“零除外”等是为什么?读教材时要关注这是怎么回事,要厘清其理论基础,因此,师范生牢固掌握小学数学基础理论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里弱化甚至没有开设《小学数学基础理论》这一类课程。小学数学基础理论是把小学数学内容从理论上给以抽象和论证,该课程的内容能辐射到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教法,可使师范生更深刻地理解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理论。如通过小学数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使师范生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数的过程,以便按认知发生原理,即小学生掌握自然数的过程进行教学,并掌握整数、计算及解决问题的理论。当学到后继理论时,仍应注意引导师范生整理和归纳小学数学知识,进一步扩充每一系列的内容,丰富和发展原认知,使其全面系统地认识小学数学教材,打好扎实的数学教学知识基本功。
二是读懂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数学本质以及思想内涵。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弱化了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滤去了数学知识发展的脉络走向以及相互间的广泛联系,这就给师范生通过教材全面而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数学本质带来障碍。因此,我们应从更宽广的视野研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数学本质和思想内核。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用字母表示数”是系统学习代数知识的开始,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但如果没有原始形态的数学知识作支撑,师范生并不能透彻地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义,认为用字母表示数就是用字母替代未知数,使得表达更简略。其实我们可以从代数发展的历史中找到答案,经过分析可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就是致力于使学生认识到,字母不仅可以表示特定的未知量,还可以表示变化的已知量。
三是读懂“主题图”。小学数学新教材内容一般都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例题,这种呈现形式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但要读懂主题图,全面领悟图中的数学内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许多师范生拿到新教材觉得陈述内容太少,不如旧教材好教,这就反映出对此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在试讲中经常出现对主题图理解偏颇与缺失现象。要认真钻研主题图,可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主题图呈现了一个什么情境?为什么要创设这一情境?该情境中包含哪些数学知识点?主题图是怎样安排新知探索过程的,结论是在什么时候以何种形式呈现的?在充分读懂主题图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如果没有比教材上更好的情境主题,那就选用教材上的;如果觉得教材上创设的情境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那就选学生易于接受的题材作为情境主题。或者收集既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又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引领学生充分地展开数学思考。
(二)读透教材
一是读透小学数学教材结构体系。合理的教材结构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促进智力发展。早期的小学算术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成人学习算术的顺序,采取直线前进的编排方式。学习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小学数学教材的变革。教材内容的编排在充分考虑学科知识本身联系的同时,又考虑学科知识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采用螺旋式的编排方式。钻研教材时不妨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把这部分知识编在这里?为什么这样呈现新知?为什么设计这样的练习?例如,思考小学生先学“数数”是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角度来看,先学立体图形再认数或许效果更好。
二是读透例题、习题。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个例题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应抓住例题的本质因素,强化知识的整体意识,凸现例题的一例带类作用。例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例题环形面积计算,如果把着眼点放在同心及宽度相等上,则忽视了例题的本质因素,降低了例题蕴含的信息量。笔者认为,教材安排此例的目的,显然不是把范围限制在求圆环面积上,它的主旨是提供一种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另外,对练习题部分也需要下一番功夫,需深入钻研和精心设计。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理清练习的层次,遵循分层渐进的原则,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得到系统训练。第二,确定练习的时机。要根据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需题目进行练习,如教科书上“试一试”的题目有些是基本题,有些是换一个角度的变式题,并非都是为巩固新知服务的,要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第三,提升练习的功效。充分挖掘习题的使用价值,变被动机械练习为主动高效的主动练习,要将每一道题目用足、用透、用活,达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浅出”就是从学生的视角理解和把握教材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是为了能用更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数学知识,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学,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是学生应该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哪些地方浅显易懂,哪些地方是难点等。所以,师范生既要深入钻研教材,又要浅出地理解和把握教材。
(一)理解教材
一是在教材中体会和关注学生的学。小学数学教材渗透了许多有益的学习方式,如自主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整理数据、猜想、实验、验证、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应体会渗透在教材中的学习方式,关注小学生的学,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内容,感受到数学学习中的快乐与无穷魅力,这应是确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预设教学环节的关键点,是钻研教材的理想境界。另外,学习某个知识点,对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思维活动等方面往往有不同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辨的相互结合中分析教学对象,从理性的高度把握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过程,解释数学学习的某种心理现象,准确体味小学生学习可能出现的障碍。
二是在教材中理解课堂教学目标。新课程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知识与技能上看是要解决“教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是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是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积极性等非智力因素。这三个维度中前两个决定一堂课的基本过程,第三个决定一堂课的立意和高度。在理解教材时,要从整体的角度全面分析和把握教学目标的结构体系,对教材具体教学内容需深入分析上级目标在本级教学目标中的分解,同时注意同级教学目标内容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有机配合,形成合力并共同推进上级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第一学段各学期中,对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数的认识,需注意协调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共同实现“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数”的目标。
(二)把握教材
一是充分用好教材中的素材。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角度来看,数学课程内容不只包括数学的现成结论,还应包括这些结论的形成过程。比如,怎样从一个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成分,最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怎样把一个数学问题进一步抽象发展为更为合理的数学概念,也只有在这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发现的乐趣。所以,应充分挖掘教材载体中的“潜能”,除充分使用主体内容外,对其他材料也充分利用。特别是新教材在内容上比旧教材更加充实生动,而且都有开放题、阅读与资料、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课题等,学生的数学学习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堂上40分钟的探究应是课后不断探索实践的开始。
二是重视对数学教材的还原能力。所谓还原,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在数学教学中立足于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尽力展现数学知识的历史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揭开数学形式化表述的神秘面纱,恢复原始的思考过程,还原其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展现数学内容的教育形态。二是指数学教学材料的组织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即还原数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不再把数学看成是枯燥无用的符号游戏。师范生要提高数学教学还原功。首先,要掌握大量的关于数学知识的背景资料。要善于观察,勤于收集相关信息,善于借鉴优质的教学资源,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尤其是数学史方面的知识。其次,要掌握还原的一般途径。如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就提出了四条转化的途径:(1)把数学教材中形式化的表述颠倒过来;(2)通过范例和具体活动去激活学生对数学的思考;(3)要广泛揭示数学的内在联系;(4)要在数学思想方法层面形成教育形态。应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尽量从最浅显、最原始的事实开始,逐步将学生引向深入,引入佳境,最后达到较高的境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权.中国小学数学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Shulman L 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4-14.
[9]王万良.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1).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35-02
复习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许多教师在“整理和复习”的教学环节中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把“复习课”上成习题课、作业课,片面地认为把“整a理和复习”中的习题做完就行。试想,这样的复习课怎么会高效呢?用平台互动方式课型上复习课,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度参与、高效系统地梳理知识点,并能有效地对章节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巩固,从而实现复习效率的最大化。下面笔者谈谈平台互动方式课型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一、搭建平台,梳理知识,激活、补充已有知识
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利用平台来整理章节的知识点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让学生的各个学习要素动起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亲身经历自主梳理、主动建构的过程。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整理和复习》时,可以这样梳理知识点:(1)4分钟浏览课本相关的内容,回顾学过的运算定律。(2)预设向度:①加法交换律;②加法结合律;③乘法交换律;④乘法结合律;⑤乘法分配律。4人小组每人负责整理一个运算定律(包括概念、字母表达式、举例、应注意的问题、易错点),然后小组内部交流、汇总。(3)小组展示,互相点评、欣赏。这个教学环节是比较难以突破的,如果学生没能找出问题的关键,教师要适当进行提示,并列举一些能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的例子,并让各小组再次修改所举的例子,通过比较、欣赏、评价这些学习成果,使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是最好的整理方法,既简洁又明了,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样一个自主活动的过程,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分类整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知识整理中还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将整理结果制成学习卡片,积累知识。最后教师出示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网络课件图,使学生对章节的复习内容形成整体认知。
本课教学先由学生自己整理归纳基础知识,全班交流互动后呈现教师归纳的内容。这一过程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展示的知识网络有图文结构式、树状结构、气泡图、表格式、鱼刺图等。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思维出现了多个向度,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认识数学,对关键知识点的强化次数不断攀升,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数学知识联系,进一步提高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和技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复习中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复习的效果。
二、构建网络,沟通知识联系,积累、提升方法策略
知识之间是相互沟通联系的,要使知识系统化,复习课必须通过多向度平台,让学生把知识连成线,结成网。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学生在自主梳理知识点,并说出平面图形的推导过程后,为了让学生从深度和广度理解、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宽视野,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教师要抓住关键要素“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平台。如教师可出示构建的网络图(如下图),让学生思考:平面图形之间是否有联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5人小组交流,并用不同的颜色笔在梳理知识点的大卡上做好记录,接着小组汇报、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随机点讲、补讲,引导学生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推进。首先从下往上观察,发现在长方形的基础上推导出平行四边形,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感受到知识的发展;再从上往下观察又发现了知识的统一,领悟了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和提升了策略性、方法性。进而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多向度、梯度形态的多变式交流互动。让学生分角色完成作业平台:(1)方格图呈现上底是3分米,下底是5分米,高是4分米的梯形,让学生进行面积计算。(2)在方格图上画出和梯形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图形。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交互的过程中体悟到变与不变的思想(只要图形的上下底之和不变、高不变,面积就不会变),对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和扩张,在促进认知建构的同时,能力、品格等也得到了训练。
三、抓住“能力”要素,构建练习平台,促进学生发展
梳理知识脉络之后,还要进行必要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通过有效的练习,切实提高“整理和复习”的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整理和复习》中完成知识点整理后,教师抓住关键要素“能力”构建平台:活用运算定律。在这个平台中,教师设计了金、银、铜牌三类练习题(向度主要有抢答题、计算题、编题),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其中一个向度去完成。这几个向度的设置有明显的梯度,照顾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向度进行学习,他们的应用能力得到了锻练,个性特征再一次得到表现和张扬。比较活跃的学生做抢答题,善于思考的学生自己编题,善于说的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向同学汇报等式的性质、运用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选择做抢答题的学生很活跃,题目一出学生就争先恐后地抢答了起来,将捕捉到的信息迅速整理,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选择编题组的学生在思考编题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整合及应用来创新,体现能力和创造性;选择畅所欲言组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思想交流中,从他人那里得到了丰富的信息和启发。这样的安排,不但说得快的学生有了表现的机会,也兼顾了写得快和想得快的学生,使得不同个性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再次得到张扬,同时也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高度关注知识的延伸,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1、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分数乘法的第5课时: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2、教材所处的地位: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3、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熟练分数的简便运算。
5、教学难点:会用运算定律对分数进行简便运算
二、说教法
1、讲解法 2、讨论法 3、比较法
三、说学法
1、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和实践能力。
2、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精神准备。
1、回顾学习过的乘法运算定律。
(1)请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134 8(9+12.5) 12524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时,可以依次给出书上的每组算式,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然后算出左右两边的得数,看看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分别做出结论,明确整数乘法每一个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都适用。进一步还可以让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使学生明确,现在要理解定律中所说的数以及用字母所表示的数不仅限于整数、小数、还包括了分数。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1)各组观察例5的每组中两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例5、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1/21/31/31/2 (1/42/3)3/51/4(2/33/5)
(1/21/3)1/51/21/5+1/31/5
(2)各组发表本组同学的发现。
通过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明确指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也适用于分数乘法。
3、应用
(1) 教学例6计算3/51/65.
①请试着做一做.
②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是按运算顺序计算的;有的是按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
③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说课稿④跟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3/51/65
=3/551/6(应用乘法交换律)
=1/2
(2) 教学例6 .计算(1/10+1/4)4
① 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② 学生计算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中应用了什么定律?
③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
(1/10+1/4)4
=1/104+1/44(应用乘法分配律)
=2/5+1
=1.2
4、小结
教学例6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题里的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怎样能使运算简便一些。(2)要运算简便需要应用什么定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然后可以让学生做一做的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要加强训练适当练习,确保学习效果。
1、学生在书上直接.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请学生说一说每个题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 完成第14页做一做。其中的第3小题教师可作适当指导。(可以把87看作86+1来计算)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7、8、9题。
(五)、总结
通过这节棵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例6 计算3/51/65 (1/10+1/4)4
3/51/65 (1/10+1/4)4
=3/551/6(应用乘法交换律) =1/104+1/44(应用乘法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