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英语论文范文

公共英语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英语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英语论文

第1篇:公共英语论文范文

旅游环境中的各种标识说明,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公示语,即公众在公共场合看到的文字语言。英语公示语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因此进行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必需对汉英两种文化中在相同场合使用和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语进行贴切的汉英置换。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意识到公示语规范化的重要性。如2003年,为了迎接世界杯足球赛,韩国就曾发起了一场“扫除外文错别字”的运动;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也着手纠正了或者正在纠正不规范的英汉公示语。与此相适应,语言学术界也对英汉公示语的翻译理论及实践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安阳市是中国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安阳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景观和多姿多彩的自然旅游景观。2006年7月,殷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了古都安阳的国际地位,使安阳成为四海宾朋瞩目的焦点、国际友人观光的胜地。在此背景下,创建良好的旅游环境成为安阳市一项重要任务。对安阳市旅游环境公示语英语译文进行规范,治理完善安阳市语言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我们对安阳市(含市区和五县)的主要旅游景区和公共场所、道路标牌等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考察,搜集公示语的英语译文1200余条(段),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分析。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安阳市旅游环境公示语英语译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规范公示语翻译的一些政策性建议。

一、安阳市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阳市公示语英译中存在诸多问题。在此,我们就公示语中的各种错误进行深人剖析,分析其错误类型,发现公示语翻译的常见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即逐字逐句的翻译。这种形式的翻译将中文生硬地翻译成英文,这样的翻译有典型的中式英语的痕迹,不仅经常会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词不达意或者是误解,而且在大众的心目中产生对公示语翻译错误的印象。第二种即误译。开始翻译之前,必须要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即对原文的表象、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才能正确理解原文,得出准确的译文。对原文走马观花的分析不可能充分理解和吸收原文的思想,译文的准确也就无从谈起了。第三种常见的错误即脱离原文语义的乱译。各类公示语翻译错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汉语拼音代替英语翻译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任何歧义、误解都会导致不良后果。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首先纳入双语建设的是路牌和门牌,但我市许多路牌仍然是汉语拼音直接“翻译”。如公园、桥、寺,对“Gongyuan”、“Qiao”、“Si”,市民可以视而不见,但对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来说却是无形的信息障碍。我市的许多风景名胜、交通要道的公示牌上的英译都直接采用了汉语拼音。在我市的“文峰大道”的道路指示牌上,路名英译干脆写成了汉语拼音“WENFENGDADAO”。这样的英译又有几位外国游客能够看懂呢?再如,在安阳市“文化路”,路牌上两行文字上是汉语“文化路”,下面是“WenhuaLu”。像这样的路牌中国人一看就明白,无需看下面的拼音文字;而外国游客不懂汉语,即使看了路牌上的拼音也不会弄懂“Lu”意味着什么。如果能将其下面一行文字改为“WenhuaRoad”或者“WenhuaRd.”则会使外国游客一目了然。而这样的汉语拼音式的道路名称,在我市交通干道上仍然随处可见。在各处风景名胜,同样的问题也普遍存在。

在太行大峡谷,有一块巨石,名曰“无欲石”,蕴涵“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之意。然而,“无欲石”被按照汉语拼音译成了“WuYuStone”,原文的内涵荡然无存。外国游客看到这样的译文,必然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2.单词拼写错误较多拼写错误往往是由于译者或公示语制作者的疏忽大意引起的,此类现象本可以避免,但在我市却问题十分严重。例如:在某处风景点,“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被译成了“Watchyoursteep,theroadissteep.”,其中第一个steep本应拼写为“step”。3.地名、道路、门牌等翻译不统一英文标识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地名作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最频繁、用途最广泛的工具之一,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我市地名标识翻译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同一地点称谓的不统一,即便是同一部门所立的标牌上,对同一地名的翻译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市街头各种路牌的标识法,以及公交车站名的英文标识,花样百出,同样的地点,在不同的指示牌上的英译却不同。另外,市区主干道上的一些交通指示牌,其翻译的不统一、不规范也很常见。不同的指路牌对同一地名英文称谓不一致,更令人不解的是同一块标牌上,其英译所遵循的原则也不相同,同一条路的路名有两种甚至更多译法。“一路多名”、“一名多译”的现象使不少外国游客费解。如此,英语译文的指示作用就失去了其实际意义。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制作标示牌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另一方面,不同时间制作的标牌没有统一标准。4.信息的丢失与篡改大量公示语翻译错误出现于词汇的选择方面。其中用词不准确的问题尤为突出,其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信息的丢失与篡改。例如,林州大峡谷的某处山石路标上,崎岖山路本应该是path,这里却被译成了“road”(平坦大道)。此外,语义模糊也是措辞方面的显著问题。有些公示语的英译语法完全正确,但语义模糊,与汉语意思大相径庭。例如:袁林是我市的重要文物古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观光。

但是,袁林被译成了YuanForest,意为“袁森林”,并赫然显示在我市交通干道的路标指示牌上。又如,“宾客止步”是公共场所里很常见的公示语,我们所搜集的译文主要有“Guestgonofurther”、“Stop”、“Guests,StopHere”。这些译文不仅没有反映出原文的警示信息和文化内涵,而且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

5.英汉名称不对应、汉字与英译内容不符有些公示语虽然译者的英译并无错误,但是在公示牌制作的过程中,却发生了疏漏,造成汉语和英语译文张冠李戴。例如在我市人民公园的一块指示牌上,英译与汉字发生错位。“游览区”译成了“touristcenter”;而“游客中心”却印成了“touristarea”。汉字与英译内容颠倒。外国游客如果按照箭头所指方向走,一定会南辕北辙了。在林州飞龙峡风景区有这样的公示语:“游客止步,请勿攀登。”而汉字下面的英译却是“stoptouristsclimbing”,意为“不要阻止游客攀登”,与本意截然相反。这样的标示轻则贻笑大方,重则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6.用语不顾受众感受在我市的许多办公场所办公室”的标识一般被译为“NoSmoking”。而“NoSmoking”属于较严厉的限制性公示语,若用“SmokeFreeOffice”则更加符合环境氛围;另外,某外国语学校张贴的“SpeakingEnglishonly!”如果换成“Let’sSpeakEnglish!”将更活泼礼貌。还有某饭店“宾客止步”的告示被译成了“GuestGoNoFurther”,前来就餐的外国人会理解为“不要再靠近了,再靠近,我就要采取行动了”,这种译文令受众感觉十分粗暴无礼。其实,使用公示语“StaffOnly”便一目了然[1]。

7.公示语翻译措辞繁琐在不影响公示语准确体现特定功能和意义的前提下,英语公示语应该语言简洁,措辞精确,一般仅使用实词、关键词等核心词汇,而冠词、代词、助动词等可以省略,如PassengersOnly(送客止步)、Danger(危险)、AdmissionFree(免票入场)等。而我市许多景点的英文标示将中文介绍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其中大量使用华丽的辞藻、过多的修饰语,这种华而不实的文字并不符合国外的语言习惯。8.文化误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应用必须考虑到其文化内涵,否则就会对语义传达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市内公厕外墙壁上大多标有英文“W.C”字样。在英语文化环境中,“W.C.”类似中文所说“茅房、茅厕”,属于很不文雅的用法,更不应现身公众场合。这样的词汇的大量使用,必然使外国游客对我市各风景点的文化氛围产生质疑。此外,目前国内的一些通用汉语公示语在英语国家是找不到任何踪迹的。如男厕所中的“小便前站”,商店中的“商品售出,不退不换”,以及随处可见的“违者罚款”等。这些语言既缺乏对个体的人文关怀,又暗示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服务质量不佳。如果对这些公示语直接进行翻译,非常容易引起外国游客的反感,这样的翻译便会成为文化误解的根源。

二、规范我市公示语翻译的政策建议公共场所的英文标志使用的准确性、规范性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关系到城市的对外开放形象和文明程度,不容忽视。有必要对城市中的公示语进行全面的整顿,消除城市中各种标志、路牌、标语上的双语错误,净化语言环境,优化国际交往空间,提高我市的国际形象。公示语的翻译,已经引起了翻译界、媒体和普通民众的关注。改进我市站名、路名、街道名、公共标志等的英语译文,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更多方面的因素。

我们希望引起有关各方的注意,使安阳市的公示语翻译走上一条规范化和与国际接轨的道路。在此,我们特提出改进措施建议如下:1.依法统一管理英文标示牌的出台,如果不需要经过上级的审批,就会出现标示牌使用的随意性。加强英语公示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非个人行为。因此,从宏观的角度说,它需要我们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出台我市公示语翻译标准,对城市公共场所英译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这方面,上海市的经验值得借鉴。2003年上海市政府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市公共场所英文译名使用管理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基本规则》,确定了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相同事物的英译名统一、音译和汉语拼音使用、意译等进行了规范,并起到了积极的效果[1]。2.成立专门机构与专家委员会针对我市目前公示语英译标识的混乱情况和各部门认识上的差异,政府有必要成立公示语专门管理机构和公示语翻译专家委员会,协调地名主管部门、文化部门、旅游部门、道路交通部门等职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及技术规范统一管理,严格审核,在树立标牌时做到准确、规范,尽快整顿不合标准的标牌,彻底改善城市公示语英译标识的面貌。

3.加强翻译队伍的建设公示语的英译应符合国际惯例,符合英语文字国家的习惯,应注意特定词汇在英、美、澳等英语作为母语国家使用中的差异,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另外,公示语书写和翻译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对专业队伍的素质要求很高。我市要加强翻译职业化建设,促进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公示语翻译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要努力沟通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在语用上的差异,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2]。因此,翻译人员应认真研究公示语翻译的策略和技巧,提高英文公示语的质量,真正架起与国际社会沟通的桥梁。超级秘书网

4.加强对公示语标牌生产流程的监管从公示语的书写、翻译到公示语标牌的制作应该是一个一体化的生产流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疏漏和错误。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管,由专门人员负责文字翻译的审核验收,查漏补缺,及时更正,确保准确无误。

5.建立开放、完善的修正体系一个城市的公示语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纷繁复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存在失误或错误在所难免,特别是在近阶段,英语公示语的使用还不成熟,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建立一个开放的、完善的修正体系很有必要,即通过政府干预性地对其实施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号召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对所有不规范、不准确的公示牌进行举报,甚至有偿性举报,一经核实,政府马上强制性纠正[3]。这样集思广益,共同创建一个规范的英语公示语环境。

6.加强英语学习,提高市民英语水平当前,我市小学阶段就开设了英语课程,有些重点中学也尝试开展了数、理、化等学科的双语教学,一些大中专院校也正在开展专业课双语或全英语教学,甚至我市的老年大学也开设了英语课程。这说明英语学习在我市日益受到重视,一股英语学习热潮正在兴起。这必将大大提高市民的英语水平,打破语言交流的障碍,促进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语言学习氛围在全市范围内的形成为公示语翻译的规范化创造出优良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结语一个城市的汉英两种语言的公示语应用是否广泛是这个城市开放程度或国际化程度的直接体现,应用是否规范是对这个城市文化品位的检验。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公示语的翻译已经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他们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整顿治理,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例如,北京市正在抓住主办奥运会的契机,掀起了“全民学英语”热潮,在规范公共场所公示语翻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公示语环境进一步优化。

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的旅游城市和一个对外开放的中等城市,我们可以借鉴大城市公示语翻译的先进经验,形成长效机制,发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有效地规范我市的公示语翻译,提高我市的城市品位,建设健康和谐的语言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敏.公示语汉英翻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6:(4).

第2篇:公共英语论文范文

1.1编制过程

2005—2008年为项目酝酿阶段,2009年1~4月,项目正式启动,包括成立项目编制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资料收集,制定工作计划与技术方案(包括召开省级层面第一次专家组会议,研究确定定额体系与体系子目划分方向)等。2009年5—6月建立体系框架表,根据国家和省营造林技术标准、规范确定各子目的主要工作内容;2009年7—9月,数据采集与实地专项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分专家组会议与市县基层二个层次)等。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为数据整理与分析阶段,确定各工程子目的人、材、机消耗量水平与人、材、机单价,召开第三次专家组会议。2010年3—6月,进行实地试算,完成《定额》(2010版)编制。2013年3—7月,召开第四次专家组会议,完成《定额》(2013版)编制。2014年,根据省财政、省林业厅等相关部门审核建议,完成《定额》(2014试行版)修编。

1.2编制方法

工程造林定额的常见编制方法有工程造林定额技术测定法、工程造林定额统计分析法、工程造林定额理论计算法,工程造林定额经验估计法、工程造林定额比较类推法等几种。本编制内容采用工程造林定额技术测定法、工程造林定额统计分析法、工程造林定额经验估计法、工程造林定额比较类推法相结合的方法。

2编制内容

2.1定额体系

遵循国家和浙江省营造林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基础上,结合本省营造林工程实际,分为造林工程、森林抚育工程两大类建立定额体系。在各自体系中,依营造林工艺流程组织施工具体项目,建立定额体系子目。依据营造林有关技术标准、规范,明确各子目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明确操作要求和质量标准)。各子目工作内容是现阶段完成定额项目规定的工作内容所需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的消耗量标准,代表了当前全省林业行业营造林的平均消耗量水平。造林工程定额体系依造林工序划分为林地清理、整地挖穴、定植、抚育管护4个分项环节。

2.2主要内容

《浙江省营造林工程预算定额》主要内容包括总说明、造林工程定额、森林抚育工程定额、工程造价及费用计算规则,附录。总说明主要包括编制依据、定额类型、适用范围、(人、材、机)有关定价依据等。造林工程定额包括项目设置规定与说明、工程量计算规划、工程定额表。造林工程按工序组织造林工程定额表的编制,共划分4个分项,19个子目,45组508个细目定额。工程造价及费用计算规则主要包括营造林工程造价组成、营造林工程费用计算规则、相关取费费率。三个附录包括营造林定额人工材料(半成品)单价取定表、营造林工程预算书(模式表)、营造林工程预算书(范例)。

3讨论与建议

第3篇:公共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

Abstract:Studentsareobjectsofschooleducationandmainbodiesinteachingactivities.SotheEnglishteachingreforminhigher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sshouldbestudents-oriented.Concretelyspeaking,EnglishteachersshouldmakeuseofvarietyofresourcestocreategoodconditionsandatmosphereforEnglishstudy;Furthermore,Englishteachersshouldtakestudents’Englishbases,interestsanddemandsintoconsiderationtomeetwhattheyneedandteachwhattheywantinteaching.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Englishteachingreform;students-oriented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改须基于学生实际水平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制订并颁布了适应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三教统筹”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成为新时期指导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与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本要求》提出了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并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1]4。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都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困难和危机,主要是:(1)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平均80—140人左右的庞大班容量,未按学生水平分级别教学,难以因材施教;(2)所选教材在基础、实用、职业化方面兼顾不暇,内容未能够体现“应用、实用”的原则,教学课件开发少,引不起学生兴趣;(3)教师对英语服务于“职业教育”缺乏深刻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思想,难以突破原有的应试教学。

笔者对十堰职业技术学院2005、2006、2007级机电系机电一体化、模具和数控专业,及管理工程系电子商务和会计专业的当年新生,共212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信心、目标意向及学习中的难处和需求,统计结果见表1。

(此调查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内进行,问卷回收率为100%。)

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刚入学的新生在词汇、语法、阅读、听说等学习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困难,但他们对英语有兴趣、有目标、有学好的自信心,这些是学好英语难能可贵的内在的积极因素。外语学习动机理论告诉我们,除语言自身和学习者本人(学习者的目标意向、学习成就感、自信心)外,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还很多包括社会环境、学习条件(教材、教师)、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等。毋庸置疑,外语教学,无论是为何种教学目的,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结果必须体现在外语学习主体身上。在各个教育领域里,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大家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2]2。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和教改若不实实在在地围绕着学生来进行,不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即便付出了许多努力,教学效果仍然会差强人意:好生没学好,差生没学会,这样不但影响其素质的全面提高,还会影响学生继续升学深造和毕业后就业的竞争能力,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高职院校生源的背景大同小异,公共英语教学和教改的开展只有抓住学生这条主线,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等,充分保护和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二、贯彻落实《基本要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1.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出发,分级教学

笔者近3年连续对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上述两大系、5个专业新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作了调查了解,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基础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悬殊。这给教学带来诸多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难以确定教学的起点,兼顾不及,使好学生没有学好,差生没有学会。这一点是许多高职学校共有的现象,也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第一障碍。要从根本上克服,就必须贯彻《基本要求》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分级指导的原则”[1]4。“分级指导的原则”是符合各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实际的。近几年有部分办学理念先进的院校已将分级教学作为教改和教研进行了尝试。即在新生入校后,进行英语水平摸底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参考生源情况将其分入A或B级班;分别制订A、B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选定不同的教材;期末试题按A、B级分别命题。A级教学综合性、实用性更强,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语言应用能力,B级英语教学以打好语言基础为重点,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学生一定的语言实用能力[3]72-74。另外,控制班级的规模,合理利用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2.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需求,创办英语第二课堂

作为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单靠每周3小时左右的课堂教学,很难形成学英语的气氛,也难以达到《基本要求》的规定,因此建设第二课堂显得尤为重要。Ellis(1992)指出,现在外语教师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外语教学中考虑的重点不应该再是我们该教些什么,我们设计一个大纲、一套教材来教这些内容,而应该是:(1)促进外语学习的条件是什么;(2)我们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2]2。我校大学英语120学时,远远低于《基本要求》中规定的180-220学时的标准。为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我们大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设立英语角、英语朗诵、演讲比赛、英语征文比赛、唱英语歌、演英语剧等等;定期举办外教讲座;每周给学生介绍一部英文电影让他们业余欣赏,使整个校园充满学习英语的气氛,为学生提供英语交际、交流的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兴趣、享受快乐、体验成功。此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专题基础语法、实用应用文写作与阅读等。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对当前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不仅非常有必要,而且值得进一步探究。

另外,笔者为了对学生经过一年的英语学习后(我院只学一年英语)的实际效果有一个真实的了解,近3年对上述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是在收完期末考试试卷后的考场内进行的,问卷回收率100%,统计结果见表3。

如表3所示,经过一年的英语学习后,05、06两级的学生将近有50%对学习作了没有明确进步的评价,07级对自己正面评价略有提高,当然三个年级中都各有一小部分学生对英语丝毫没兴趣也客观存在。近两年我校大学英语也做了诸多力所能及的教研教改工作,对于这样的结果,每个认真教学的英语老师都难以接受。为什么在入学之初的调查问卷中绝大部分人对学英语都雄心勃勃、兴趣盎然,一年后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到底要教什么?这正是我们每个老师要思考、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工作应围绕学生的实际基础、需求和兴趣展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选编应以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1.大力开展手头现用教材研究和教材建设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它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外语教材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一定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手段,体现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一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符合学生特点和专业需求的教材,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和前提[4]66-67。教育部有关文件也明确提出:为了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进行公共英语改革,可实行一纲多本,打破以往的“一纲一本一统天下”的局面。目前高教版的《新编实用英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等系列教材被广为使用,教学内容的选材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实用性、典型性和趣味性,较能体现时代感。但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其中有些在实用性、时代感方面有所欠缺。为使教学更具针对性,需要任课教师在教材的研究中根据情况增删,进一步协调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关系,以加强学生的语言技能训练。就我院而言,由于大班容量,没有分级教学,我们虽尝试“多纲多本”,根据不同的生源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目标要求来选择,艺术设计系和管理工程系选用《新编实用英语》,其他系学《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但使用同一教材的同班学生的水平层次跨度太大,以致于出现基础好的学生觉得简单学起来没劲,基础差的学生觉得太难学起来同样没劲的现象。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正反映了这一点,这说明前文提到的分级教学势在必行,校本教材的建设必须提到日程上来。

2.从实用性出发,编写校本教材

高职高专院校成立自己的教材编写小组,根据本校学生的基础特点和专业需求,面向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以打好语言基础,提高语言技能为指导方针,编写校本教材,具有现实意义。在基础方面,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材可以《基本要求》中的(交际范围表)所规定的交际主题为依据,选择那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符合实际交际情境的材料。另外必须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除了基础英语外,在教材阅读内容的编写上,可以增加一些学生毕业后就要接触的诸如产品简介、操作说明、维修指南等方面的素材,但都不宜过于专业化和学术性。我院在这方面已着手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编写的《实用英语写作》、《实用英语语法》等电子版教材很受学生欢迎。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改革课程设置体系

作为高职高专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英语教学目前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既要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ETC),又要进行教学改革以突出它本身作为工具的应用性、实用性特点,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考级考试与《基本要求》的“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表面上似乎没有矛盾,但“应试能力”与“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是不能等同起来的,如何协调二者,具体操作起来困难重重,所以课程体系设置须“全面、协调”。

既然是高职英语,教学就必须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服从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要与职业和专业需求紧密结合,建设具有基础性和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在有条件的院校(如课时充足、实行了分级教学等),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除了基础英语,还可引入旅游英语、商务英语、饭店英语、文秘英语、计算机英语、装备制造英语等,使英语教学融入职业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按不同专业的需要,侧重“听、说”或者“读、写”能力的培养。比如对于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未来的就业需要学生更多的口头交流,教学就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对于机械、汽车、电子类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更需要他们看懂简单的机械操作英文说明,因而应该侧重“读、写”,提高阅读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其次,帮助学生确立科学而实际的英语学习目标。在高职院校,衡量英语水平能力主要是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ETC),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BEC}等。笔者认为,适当引入一些“证书考试”,本着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以考促学,使学生在准备考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英语的学习能力。我院大学英语只有120学时,为此我们在教学计划和内容上作出了相应调整。第一学期侧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加强和听说读写的全面开展,第二学期侧重综合能力的提升并利用选修课补充常用语法和实用写作,适时加入听力练习和真题的强化训练,以确保一部分想参加考试的学生能顺利通过。

五、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实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

公共英语的教学和教学评价体系应体现高职英语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以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突出人性化理念,使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其了解进步状况、检查达标程度、激励付出努力、监控教学实施、调整教学活动的功能,对教学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具体而言,评价手段多样化,倾向于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的考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级考核。对程度好的学生可实行听力+笔试+口试(朗诵、情景对话等)的考试方法;对程度较差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开卷、闭卷灵活使用。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并将其细化,课堂及课外活动积极参与的给予加分鼓励,并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72-74。

六、加强英语师资培训,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最后提及教师,不是说教师不重要而是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是教材、课堂、学生、教法之间的连接点和教改的直接执行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施动者。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师的权威性、责任感、创造性和情感因素直接影响教学的方向、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笔者认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要给教师提供进一步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使教师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认识到教学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起点”,认识到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更新了思想观念,积极投身到教学教研中,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的繁荣指日可待。

总之,外语教学改革是综合性的改革,它要求我们既要遵循外语教学规律,又要根据各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稳步推进。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并始终抓住学生这条主线,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整合学校资源,实现“教和学”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用)[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第4篇:公共英语论文范文

1河南省体育场馆经营模式现状分析

1.1差额预算和全额预算经营模式

根据资金运行机制,体育馆的管理方式分为差额预算管理、全额预算管理及自收自支管理3种,其中大多数体育场馆采取差额预算和全额预算的管理模式,在河南实行这种管理模式的体育场馆占总体育场馆数的69.70%,其中实行差额预算管理的体育场馆比例为53.45%、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的体育场馆比例为16.25%;除此之外,实行自收自支管理、独立核算管理的体育场馆比例分比为23.14%、7.16%。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也正在转变,差额预算管理模式和自收自支管理模式的比例逐渐增大。河南省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正处于变革期,正在转变计划制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但是现在的体育场馆主流管理模式仍然为“单位制”管理模式,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这样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3方面的问题:(1)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程度不高或者是没有分离,导致体育场馆不能实行自主经营,缺乏资金支配权、人事权、利益分配权及经营决策权,经营管理者的权利有限,导致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效果不佳;(2)市场运转机制不灵,资源难以整合优化,管理效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经营效益不好;(3)体育场馆属于事业单位,但是和上级体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权属关系不明,导致利益不分、职能不明、权责不清的现象依然存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已经开始引进了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效果良好。

1.2独立核算及自收自支经营模式

从理论上来讲,自收自支经营模式要依靠本单位的收入维持正常运转,政府在财政上是不给予拨款的,但是行政上仍然要由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领导;而独立核算单位是行政上的核算单位。据调查,当前河南省盈利的体育场馆其管理模式全部为独立核算及自收自支2种经营模式,采用差额预算和全额预算经营管理模式的体育场馆全都不盈利。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的体育场馆有5家亏损;实行差额预算管理的体育场馆有8家亏损;实行独立核算的体育场馆有3家盈利;实行自收自支管理的体育场馆有8家盈利、1家持平、1家亏损。当前,国外很多大型的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为自收自支和独立核算,促进了体育场馆的发展,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例如,我国首都体育馆采用承包制的经营管理方式,每年的利润量为320万,其中自由分配占30%、管理中心占40%、发展基金占30%。

2河南省体育场馆发展变革研究

2.1创新体育场馆法规体系

创新体育场馆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河南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需要我国相关体育经济政策对体育市场进行有效管理,此外,还要根据体育场馆管理的既有模式制定相关的体育收费、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完善体育市场的管理法规,尽量和国际体育准则和惯例接轨;(2)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体育场馆的重视程度,划拨更多的体育场馆发展资金;(3)通过制定相关的金融政策为体育场馆提供“融资机会”,从而为体育场馆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缓解场馆的资金矛盾;(4)加大扶持力度,制定体育场馆的税收优惠政策,弥补因为开展群众性的公益体育活动造成的成本差额,从而有效促进体育场馆良性发展;(5)制定体育场馆相关项目的收费政策,降低体育场馆的经营成本,减轻场馆包袱,调动体育场馆经营的自主性;(6)为体育场馆的发展创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体育场馆的发展。

2.2创新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河南省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主要为“单位制”,以“单位制”经营管理模式为基础,然后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管理经验,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创新之后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委托经营模式、法人公司治理模式、BOT经营管理模式、物业公司管理模式等。其中委托经营模式,是以不改变体育场馆的功能定位和产权性质为前提,委托企业、社会团体或者是民间组织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法人公司治理模式,也就是由政府相关的体育行政部门成立专门法人公司进行体育场馆管理。Build—Operate—Transfer经营管理模式也就是BOT模式,翻译成中文为“建设—经营—转让”管理模式。物业公司管理模式,就是体育场馆的管理主体为大型的专业物业公司,由物业公司实现体育场馆的综合整体经营管理和区域化经营管理。除了上述这些管理模式,还可借鉴其他的融资方式,如土地置换融资模式。

2.3创新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

由于体育场馆的管理机构为政府,所以在早期都是以计划经济为准则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并且是由政府进行财政拨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促进体育场馆更快更好的发展,需要给对体育场馆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改良行政管理方式,向经营型和集约型发展,实现我国体育场馆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河南省体育场馆来说,其管理体制的创新,第一步就是分离经营权和管理权,创新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体育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采用灵活的管理体制,实现多种经营管理方式并存。为了提高体育场馆的盈利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的情况下,实施部分体育场馆收费项目,应用企业最先进的管理方式,不断完善体育场馆的“自我造血”功能。

2.4开发体育场馆人力资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所以,为了促进体育场馆的长期、稳定发展,体育场馆要开发人力资源,吸纳复合型人才。因此,河南省体育场馆要改变人才的招聘方式,吸纳优秀人才,并加强员工的在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满足体育场馆的未来发展需求。因此,结合当前河南省公共体育场馆人力资源现状,提出相关的公共体育场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1)采取多样化的人才招聘模式,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引入竞争机制,获得需要的人才;(2)对人才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调动他们工作的主观能动性;(3)加强对员工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员工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体育场馆选送工作人员去业务工作好的体育场馆进行学习,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聘请专业的学者开展讲座,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体育场馆协会为平台,加强各体育场馆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对于一些专业技能强的岗位,可以选送工作人员去相关的学校深造。(2)鼓励员工提高学历,取得更高的学历学位。(3)鼓励他们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为他们创造自学氛围,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

3结语

第5篇:公共英语论文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明确了为用人单位培养输送能够适应岗位和职业实践需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选用的教材,不仅与专业无关,而且教材内容也缺乏专业背景,这也造成了高职公共英语与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教材内容的职业性并不强。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综合技能为目标的指导思想,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培养目标应该以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更新以前惯用的普通英语教材辅导资料。比如,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是依靠普通英语教材并不能满足其对专业的需求;市场营销学的同学也不能轻易阅读该专业的相关书籍;机械工程和电子技术专业的同学同样对涉及该专业的国际书籍望尘莫及。这样的结果最终让学生们产生了英语无用论的心理。

二、评价标准欠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为社会提供满足产品生产、工程建筑、机构管理、商务服务等高等技能实践性职员,这样的员工不但专业技能高人一筹,职业素质也很高,不仅可以处理专业事务,也能够参与商务社交活动,综合考虑,髙职院校的英语教育责任重大。2000年我国最高教育机构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其中重点强调“务实、实践”的意义。“奠定好英语基本功底,同步提高英语的实践应用技能;强化口语技能和写作技能的培训,结合专业知识,解决专业相关的问题”。由于旧式的教育观念影响深刻,各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只是本科英语教育的简化版。所用的教材和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普遍是简单模仿而不是真正的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更多注重学术上的学习,建立理论体系,强化词汇和语法的练习,而没有认清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真正用途和意义所在,造成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偏差,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我国的英语等级测试机制也只是测试了学生的理论应用方面,主要是单词,语法和词组等,一张全国一样的英语试卷,就评定了该生的英语水平,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够科学的,完全忽视了英语的实际交流沟通意义,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英语能力测试方式单调,通常是统一的试卷考试形式,以笔试为重,将笔试成绩简单的认为是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忽略了英语的应用技能的测试。

三、结语

第6篇:公共英语论文范文

大学英语教育是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不同国家、种族、民族之间交流接触机会的增多,必然要求语言的相通,要想成功地深入交流,没有差异地交流,达到全面了解彼此的地步,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就目前世界的交流状况而言,不论是历史原因还是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来看,英语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它毫无疑问的是全球第一强势语言,英语学习变得尤为重要,这些从大学对待毕业生四、六级的要求可见一斑——要求本科学生必须过CET-4才能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但是,事实上英语学习不仅是大多数中国学生的负担,还成了每个教师的心病,大学英语教学似乎完全不能完成社会和时代赋予的使命。虽然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付出了无数的精力,但是很多过了六级的同学却依然不能进行简单的英语语言交流,更谈不上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能够具备相当的人文素质从而有益于不同文化体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二、大学英语公共课教育的现状:缺乏人文素质培育

所谓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文的濡染,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形成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让受教育者在获得人文知识的同时,认识人的本质、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形成建立美好的精神家园的教育。因此,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指对学生除语言技能培养外的人文领域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更好地了解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并进一步完善自身。

据教育相关部门统计,就算学生的英语水平测试是优良层次,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了合格或者优秀(现行标准的425分),可是,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不乏一些博士研究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英文资料的读、写感到一定困难,不能熟识和理解其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更别说撰写相关的英文学术论文。在当今世界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亦越来越高,“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日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单单拥有英语的基本读写能力是不够的,听、说能力也显得十分重要,但在拥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也就是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的人们之间进行语言的交流的时候,文化的差异,甚至矛盾就会成为交流的障碍,不能保证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大学公共英语教育内容中含有起码的人文教育内容。

然而,当前中国的大学教育中文科学校(只是少数)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文教育的匮乏。除了政治理论课及大学语文等科目外,文科基础课程似乎只有英语。大学英语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现存的优势,发挥其在人文教育方面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公共英语课教学中人文教育应占有一席之地。

三、大学公共英语课现状的形成原因

(一)重读写轻听说的授课传统

我国英语学习存在“聋哑顽症”,其原因是起步时按照汉语的教学模式学习英语。但是,汉语不会出现聋哑的现象,因为我们在上小学前已经完成了“听说”这一阶段,学校语文是学习“读写”,中文的语法、文学的品鉴、古文的赏析。而当今的学生初学英语则恰恰相反,在没有任何“听说”准备和酝酿下,就对准“读写”的要求进行学习,一学就是10年。在漫长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能触及的英语内容却只在教材中,跟现实生活和英语国家的语言环境相距甚远,学生的主要注意力被很久固定于一个内容——“考试过关”上。结果苍白的基础被带到大学后,加上英语生活词汇量的减少,使得用英语表达的能力极其有限。

更为恶劣的是,各种考试忽视听说环节,如本科生若考研的话,就只看重笔试,很多大学的硕士生入学英语考试根本不设听力的考查,甚至部分学校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也不考查听力。

(二)就业竞争的压迫

作为就业时对自己能力的重要证明,各类英语考级证书无疑是毕业生们自以为能进入职场的敲门砖。这使得各个层次的语言水平考试让教师和学生都疲于应付,教学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方向被固定,其结果是教师忙于讲单词、讲语法、讲阅读、讲写作,学生机械地背单词、背语法、练作文、练阅读,大学课堂完全丧失了其应有的氛围,大学教育则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和意义。

因此在就业导向下很多院校把教学的主要目标和着力点放在了应试和过级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大学英语的文化属性并未真正得以实现,学生经过学习后只是掌握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英语技能,却无法融入西方文化从而更好地进行对外沟通和交流,英语的文化属性也得不到彰显,更糟糕的是,这些语言考试根本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言水平,更不用说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

四、人文素质培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一)是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的核心

文化是全人类的,设想不接触《圣经》,怎么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莎士比亚,怎么理解西方文学?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人文素质的培育使大学生深入接触英语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相信大学生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英语文化全景,教学则应该是鞭辟入里的而不是蜻蜓点水的。

大学英语教学基本的目的是教授大学生汉语之外的一门语言,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初衷是掌握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或手段。如果仅从表面上看,英语教学只不过是一种语言技能的教与学的过程,但事实上远非如此,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天文地理、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所以,大学英语教育是语言的教学,更是文化的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完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英语教学中离不开文化教育。而文化教育的宗旨,是人文素质的培育。其中,大学英语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是核心。

在教学方面的革新,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从新的角度认识英语教学,探索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规律,教与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接受,包含了师生间、社会和文化的交流、碰撞、相互作用和实践,以及学生主动建构信息体系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对学生个别差异进行了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英语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活动组织者。

(二)是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的目的

“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外语能力、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多学科知识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因此,这三种功能都和素质教育相关。其中英语语言教学是大学英语的‘本职工作’,是大学英语课程的‘个性’功能;而跨文化交际和通识教育是大学英语可以兼顾的‘职能’,是大学英语与其他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分担的‘共性’任务”。①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所以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加强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能够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用语失误,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分歧,从而更好地与使用英语的人进行交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英语真正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具。

提倡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的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大学英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应以此为目标。人文素质培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激发人的智能,注重形成以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因此,人文素质培育正是大学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教育必然会逐步地从单纯的语言技能教学向以语言为基础,重在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转变,由单纯的知识的灌输向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转变,由简单的语言理解和应用向高层次的语言文化欣赏转变。而大学英语课程也必将由现在的材学的必修课向多层次、多样化的选修课转变。相应地,学生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会更加灵活。其结果必然有利于学生个人兴趣和长处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的人文知识和内涵,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师可以结合规定教材的内容对语言和文化背景有选择地加以介绍并适当扩充,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提高文化意识的自主性。

英语课堂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西方文化,全面认识世界,有效地避免盲目和偏激,从而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在全面认识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注释:

①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65-67.

参考文献:

[1]陈冬纯.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对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1,(2).

[2]戴炜栋,杨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

[3]王国平.经济全球化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经济师,2005,(6).

[4]南纪稳等.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5]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夏纪梅著.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公共英语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国际问的友好往来及经济合作日益增多, 对外联系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举行的背景下,中国与国际问的友好往来及经济合作日益增多, 对外联系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对外宣传材料不断译为各国语言。各大城市也加快脚步与世界接轨,一个突出的表现为在城市面貌上,公示语逐渐采用中英双语来表示。公示语是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公示语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警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也就是说,公示语是以公众为对象,以文字或图形的方式进行传递的信息服务。随着这一语言文体的出现,也出现了另外一些隶属于公示语的文体,包括标示语、标识语、警示语等。作为城市面孔的公示语是给所有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士留下第一印象的中国名片。因此,汉语公示语的英译代表一个城市的面貌,其目的是要在必要的场合能够指示、提示、警示、帮助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士更加方便的学习、旅游和工作。

但在这些双语公示语中, 有很多英译不规范甚至有明显语用错误的现象, 这不仅未能达到使用双语公示语的最初目的,同时还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作为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公示语翻译意义是极其重大的。目的既然是为了实现跨语言文化的交际实现原作意图英语论文题目,译者应根据具体译文,抓住原作意图,灵活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策略。语义翻译重视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完整再现语言的表达功能论文范文。交际翻译的关键则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发挥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贺学耘,2006)。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冯国华、吴群定义忠实为对应“原文的内容意旨和风格效果,而不是原文语言表达形态”(冯国华,2001),也是这一理论的延伸。倪传斌和刘治曾提出在公示语翻译中应遵循“简洁、明了、语气得当、规范化和适度诙谐”五原则 (倪传斌,1998) 。吕和发也提出公示语的语言风格了解公示语的功能特点和信息状态,翻译人员便容易判定公示语的语言风格、词汇词性选择。例如可以用名词、动词、动名词、词组、短语、缩略语、现在时态、祈使句等形式来表达。但严格禁用生僻词汇英语公示语的词汇,选择非常重视公众化(吕和发,2004)。有时也可配以图文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公示语所传达的意义。

但目前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缺乏跨文化意识,使得外国人不能很好理解其所表达的意义等。有些翻译错误的出现问题是由于从事汉英翻译的译员语言功底不过硬所致。刘利音指出公示语汉英翻译存在的问题有拼写混乱、语法错误、中式英语、语意模糊、文化误解等问题。(刘利音,2007)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英汉两种语言不但在语言系统、语言结构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语言的使用方面也往往受文化因素的制约。我们在使用中英双语的标识语时,有时会因文化差异而导致交际困难,甚至闹出笑话。赵湘提出了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例如文化差异导致文化误读、文化差异误导文化信息的获得、文化差异导致语义不对应。(赵湘,2006)史航在分析标识牌中英语使用不规范案例总结出“中国式英语”、用词不当、语法错误、拼写错误、汉语拼音混用以及谐音等造成翻译不正确(史航,2009)。

公示语的翻译是—个复杂的过程英语论文题目,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文化习惯、场合等,对于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比比皆是的错误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要引起足够重视。公示语的翻译究竟应该遵循何种原则、追求怎样的译文呢?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异的见解。纽马克(Newmark)按照布勒(Buhler)的语言功能理论将所有文本划分为: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号召型文本(vocativetext)。表达型文本主要强调原作者的权威地位,较少考虑读者的反应,如文学作品、权威性言论和私人信件等。信息型文本强调的是真实性和语言的外部现实,如教科书、学术论文、报纸杂志和文章等。而号召型文本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号召读者按照作者意图做出反应,如通知、说明书和宣传广告等。翻译方法应该依文本类型而定。纽马克主张,翻译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和以号召功能为主的文本,宜主要采用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的方法,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Newmark,1988)黄友义提出“外宣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黄友义,2004)罗选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作了《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的主旨发言,指出公示语是社会用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清晰的基本特征:公众性、功利性、多元性、创新性和简明性。(罗选民,2006)吕和发认为,由于公示语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标准性和沿袭性,进行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必须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对相同使用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语进行一对一的汉英对译。(吕和发,2004)童祉颖指出公示语的翻译要尽量遵循借译原则,采用国际通用表达方式;把握英汉文化差异,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适当的注意修辞知识,(童祉颖,2007)力求所翻译出来的公示语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公示语的双语效果主要是为了能给那些在中国却只懂一点点中文或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提供一些方便,使他们在生活中能感受到方便和舒心。因此英语论文题目,双语公示语的最前提的作用就是要达到语言清晰明了,意思表达清楚,没有歧义,即达到原是语言的功能对等效果。并且功能对等也是最基本的翻译要求论文范文。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师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第8篇:公共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模糊语言 文学 表现功能

一、引言

模糊语言(vagueness)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必然属性,它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的模糊性缘于对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但正是自然语言的这种模糊性,使它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这种模糊语言艺术用得很广。作者往往在作品中故设模糊性语言,通过双关、委婉、暗示等手法,以创造某种意境,表达某种情感,从而达到文学作品的语言模糊美和情节表达美。

二、模糊语言的基本特征

关于模糊语言有这样的解释:第一,认为模糊语言,作为一种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即:语义的表达不分明、不清晰的语言便是模糊语言。第二,模糊语言是建立在“清晰”和模糊的相对基础上的,是一种有“亦此亦彼性”语言,有不精确性。形式逻辑排中律认为:两个矛盾的概念,不能同时都是假的,必须一真一假,没有第三种可能。而模糊语言则恰好是恰巧是对排中律的突破。它表达的概念是亦甲亦乙。以上两种解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模糊语言的语义不明确,内涵丰富,有较大的概括性。而英语是一种自然语言,它毫无例外的带有人类语言的共同特性,即模糊性。

在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也得到巧妙大量的运用。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语言是用于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人们相互之间交往的一种符号体系,一种信息的载体。文学自身的特点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传达出文学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体验,所以,文学注定要用人们通用语言来表达那种不可言传的东西,而这种语言既要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审美体验,又要沟通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的语言才是真正的文学语言,它完全不同于普通语言,内涵远比普通语言丰富,有暗示性、心理蕴包性、妥帖性、独创性、音乐性等。而且,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形象性,形象性是靠形象思维来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活动则是模糊思维。作家的构思过程基本上是一种模糊思维的过程,而读者的理解过程又是一种对作家模糊思维的接受和延续。因此,我们又可以说,文学作品是一种模糊信息的载体。同时,文学作品的另一面是含蓄,含蓄本身就有模糊的饿性质。因此,模糊语言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艺术性的模糊语言。换言之,艺术性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中带有模糊特征的艺术语言,而模糊语言运用更好的实现了语言文学的表现功能。

三、文学语言普通语言和文学的模糊性表达

首先,文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审美,塑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字形象。因此,文学作品中的真不同于自然的真。在作品中,作家并不对事件或人物进行真实的叙述和描写,只是把现实中、真实的事件、人物作为叙述和描写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典型化的规律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以,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和人物饱含了作家的主观感情和体验,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出入,甚至很多时候不合生活逻辑。关于这一点苏珊・朗格曾说过:“这种创造物指艺术品)从科学的立场和生活实践的立场上看,完全是一种幻觉。这种创造出来的幻想可以令人联想到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地方,就像历史性小说或是描写某一地区风貌的小说可以令人回忆往事一样。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创造出来的幻想却是一种不受真实事件、地区、行为和人物的约束的自由创造物”。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不同于普通生活中的客观世界。文学作品只求艺术世界的真,而不是客观的真,这样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世界有时是不合逻辑的,甚至是离奇怪诞的。因此,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就具有明显的不同:普通语言要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的住客观生活的检验,不能有半点模糊;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符号世界,指向作品本身的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符合艺术世界,合乎作家的情感逻辑就可以了。因此,在文学创作的传达阶段,作家为了使情感更储蓄、深刻,常常使用模糊性的文学语言,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更好地发挥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

文学语言,尤其是诗歌、散文,它不同与科技文章,不是对具体事物的科学说明,而是要创造一种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象,使诗超越的存在,以取得意在意外,情在辞外之效。这种意象,这种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糊修饰语的作用来表达,模糊修饰语可创造一种意境,产生一种凝练、生动、形象的语言魅力。

Soft is the strain when Zephyr gently blows.

And the smooth stream in smoother Numbers flows.

But when loud Surges lash the sounding shore.

The hoarse, rough verse should like the torrent roar.

Pope :Essay on criticism

这首四行诗前两句用了模糊修饰词soft形容strain,gently修饰blows, smooth 修饰stream,smoother修饰Numbers, 描绘出一副微风轻拂,溪水潺潺的柔和景色。后两句话锋一转,用了另两个修饰词loud对Surges, sounding对shore,hoarse和rough对 verse,torrent 对 roar,展现出了一个惊涛拍岸,激流咆哮的激烈画面。如果去掉这些模糊修饰语,诗就失去了诗的意境和诗的美感。

从语言功能看,普通语言也区别与文学语言。语言都具有指称和表现两大功能。实际运用中语言的指称和表现功能总是重合在一起,“指称”使语言同现实联系起来,“表现”使语言具有了更多的心理内涵和感彩。对此,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论述过:“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的名称,而是概念的音响形象。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的东西 ,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我们的感觉给 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索绪尔强调的正是语言的指称和表象。语言的指称和表现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侧重点不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语言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当文学语言用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抒感时文学语言就不那么明确了。因为,情、情感体验是不可言传的,但又要把它传达出来,所以,作家就用一些看似不确定的模糊语言进行描写,在模糊中求得诗意的妥贴,这时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就显得重要了。意识流小说语句模糊段落在作品中往往既有既能生动灵活又能相对准确的表达人们复杂的情感和潜在意识的作用。美国意识流大师威廉・福克纳就不时的在他的作品中运用模糊段落,表意“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这喧哗和驿动,却没有任何意义的主思考。(Lee,1993,59-63) 我们看乔依斯《死者》中运用模糊的妙笔之处。

…other forms were near. His soul had approached that region where dwell the vest hosts of the dead. He was conscious of, but couldn't apprehend, their wayward and flickering existence. His own identity was fading out into a gray impalpable world: the solid word itself. While these dead had one time reared and lived in, was dissowing dwindling (Pickering, 1974:564)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主人公在妒忌他人之余,感到他的爱情生活实际上是肤浅的、苍白的、模糊的。他联想到“他的灵魂已接近那个住着大批死者的领域,他的自身正消逝到一个灰色的无法捉摸的世界去”。这种对模糊联想的描写段落,既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又可以进一步展开下面的故事情节。如若把模糊的,耐人寻味的东西说破,作家的风格不仅表失殆尽,作品也骤然变得毫无韵味。

其次,从作家的创作看。在作为创作语言最重要的现实生活中,无不充满着模糊的现象,并在极大程度上与模糊思维密切相关。生活的模糊和创作思维的模糊使作家创造的形象并非绝对的清晰,结果导致语言运用上的模糊性。创作过程一般分为心理表象的感知阶段、审美意象的孕育阶段和艺术形象定性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作家创造性的思维,从而感知阶段到孕育阶段始终伴随着鲜明的形象性。

艺术形象的模糊性和生活的模糊、创作思维的模糊性有密切的关系。作家的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情感,情感本身也是复杂的,有时连作家自己也不能主宰,不能确定自己的情感导向,所以,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创造客体的模糊性和创造主体情感的模糊性,直接影响创作思维的精确性。这样,艺术传达阶段的语言运用必然带有模糊性特征,模糊语言的运用使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生活画面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同时也大大丰富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给读者以朦胧含蓄、扑朔迷离、不可穷尽的想象空间。

It was a typical summer evening in June, the atmosphere being in such delicate equilibrium and so transmissive that inanimate objects seemed endowed with two or three senses, if not five. There wa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near and the far, and a auditor felt close to everything within the horizon. The soundlessness impressed her as a positive entity rather than as the mere negation of noise. It was broken by the strumming of string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hapter 19)

这段文章中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描写成“仿佛有了两种或者三种感官,即便不能说有五种。远处和近处,并没有分别,凡是地平线以内的东西,听的人都觉得,好像近在眼前。”(《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9章,第185页)这种通感手法的应用,就是通过语言表面的模糊实现特殊的艺术效果,使读者去意会那美丽的“典型的夏季黄昏”。

最后,从文学欣赏的性质看,作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的文学欣赏,它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优秀的作品是为了让读者在形象之外有所发现和补充。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往往是在读者利用想象进行再创造时潜移默化的实现的。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读者面对作品,首先接触到的是作品的语言外壳,读者通过对语言的阅读,理解语言的隐喻义和内涵,而语言的隐喻义和内涵的实现又是离不开文学语言中、具有“模糊”性特征的语言的。所以,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为读者欣赏作品时的想象、审美、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于江龙、胡 鹏:《英语歧义的语用价值分析》,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6。

[2]廖立方:《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张烁石:《高校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的语用价值》,《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第9篇:公共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 课堂教学 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要求转向了对技能的注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公共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知识和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阅读和翻译有关专业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为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培养外语人才,就必须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以满足高职院校拓宽专业的要求,达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培养目标。

1.目前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存在的问题

与往年相比,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1.1 现行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从教材选择、教学环节到教学方法基本沿用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未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学生对本专业英语知识缺乏了解。很多学生在完成全部英语学时后,虽然能听懂简单的对话,进行简单的会话,能看懂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题材文章,但是却看不懂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资料。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偏重基础英语教学,忽视专业英语知识的传授。

1.2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高职学生的生源复杂,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非常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只能讲讲词汇、语法,再讲讲课文和练习,很难开展普及性的课堂活动。同时,这种枯燥的课堂环境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些学生认为,以后从事该专业的工作不会用到英语,对英语学习也没什么积极性。因此,我们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已完全不能适用。

1.3 英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

一般是在“三个中心”,即“以教材为中心”、“以语言知识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简单的“传授-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的权利和机会,极大的阻碍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高职学生的特点,使学生过于依赖教材和老师,被动的接受知识,局限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从而使教学效果欠佳。

2.对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2.1 了解学生需求,体现实用性原则。

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调查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和学习英语的实际需求,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情况,了解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需要何种程度的英语能力。就目前来看,学生英语能力在学校的工作面试时,多数是以各种能力水平证书来衡量的。比如大学英语考试证书等。但是,就高职人才的培养来看,更应该将实践技能突出摆在第一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上,高职英语教师也应该从这两个层面进行思考,尽可能地将学生的兴趣导向和就业专业技能相结合融入课堂,选择学生以后工作中能普遍用得上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实践能力。

2.2 改革教学内容。

我校学生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学院指定教材《新编高职英语综合教程》,覆盖了所要求掌握的实用英语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突出了“实用为主”的原则。但是,因为学生的专业不同,英语能力培养的目标也就不一样。用同一本教材进行教学,难以适用不同专业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适当地加入专业知识。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会计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教师可以在英语课上对这些词的读音、词义、功能进行专门的介绍,也可以选择会计专业英语的篇章,讲述被会计领域赋予特定含义的词汇并举例加以说明,分析会计专业英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结构。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另外,针对高职学院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应灵活使用各种方法:讨论式、单词竞猜式、演讲式等教学活动用于课堂,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体现公共英语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原则,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抓好自身的教学反思,通过切身感受,丰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再认识。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质疑等方法,完成善于积累的习惯,强化学生的记忆功能,另外,要培养他们互动交流的习惯,在课堂外,教师可利用email, QQ等方式与学生交流,解答学生的问题等,就是利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