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县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防风固沙 生态 建设
1 基本情况
目前,康平县有22个风沙口,风沙以每年3-7米速度向南推进,最近的风口距沈阳市区只有一百多公里,局部地区,沙地以每年150米以上的速度向南推移,形成了沙进人退之势。干旱等自然灾害一直困扰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全县经济的振兴。
2 防风治沙现状及评价
由于康平县脆弱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康平森林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依然十分严峻,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草地植被稀疏,功能退化,已失去防风固沙能力。二是天然森林基本消失,人工林覆盖率还不高,防风固沙功能薄弱。三是水生态失调,湿地逐渐缩小萎缩,旱灾发生趋势加重。四是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土壤板结、贫瘠化趋势加重[1]。康平县虽然经过长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但防风固沙效果未得到有效体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科尔沁沙地南侵速度加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森林草原生态特点基本消失,生物多样性下降,大量珍稀物种灭绝,严重地威胁着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生存,也严重地制约了康平县生态县的成功创建。
3 防风治沙区的划分
根据当前康平县的沙漠化情况,可以将其分为:
(1)防风固沙重点区,该区域面积470多平方公里,包括康平县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接壤的7个乡镇和林场。其中有17处沙丘在500亩以上,平均高度3~7m,植被覆盖率95%,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因此,应结合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在该区域边缘建立防风阻沙林带,另外,在此基础上,还要固定流动沙丘,以防止其就地起沙。(2)河岸沙地治理区,该区域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包括辽河沿岸的7个乡镇和牧场。地形多为冲击沙地,并近年来呈现逐步蔓延的趋势。因此,应结合辽河防护林等工程,对区域内的山水田路进行综合治理。(3)潜在沙漠化防治区,该区域面积900多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上述两区域的中间地带,沙丘的平均高度15%,由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宜林地、盐渍地等组成[2]。若不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可加重其沙漠化程度,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应采取生态经济型的手段,采用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发展原则,以缓解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
4 防风治沙主要内容及办法
4.1 科尔沁沙地南缘防风阻沙林带建设
康平县辽蒙、沈阜边界线总长114.4公里,系科尔沁沙地南侵的前沿。在该沿线内,有林地段长约67公里,无林地段长约50公里。有林地段中,过熟林长35公里,面积0.8万亩;幼林长32公里,面积0.7万亩。按照相关规划标准,在现有林基础上,沿该沿线营造防风阻沙林带,需造林8万亩,树种采用乔灌木相结合,行间混交为主,乔木树种主要是柳树、杨树、樟子松,灌木树种主要是紫穗槐、沙棘。
4.2 流动和半固定沙丘围封造林
康平县有1000亩以上的半固定和流动沙丘共14个,总面积约6000亩。围栏采用生物围栏与工程围栏相结合的方式,即先在沙丘周围用水泥刺线围上,进行封沙育林育草,在封育区域内进行人工造林,在围栏的四周栽植灌木树种,等灌木成林后,将工程围栏撤掉,开始使用生物围栏;在人工造林的方面,沙丘的迎风面进行沙障的设置,在沙障内进行人工造林;可也在沙湾地进行人工造林;人工造林也可以采取乔灌相结合的方式;在地下水位比较高的低缓沙丘在造林基础上可采用条状混交的手段,栽植防护林和速生林。
4.3 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
康平县需建农田林网的面积为86. 8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网6万亩。采取通风结构和疏透结构林带,建设窄带小网格护田林网,主带间距离250 m,副带间距离500 m,每块条田面积187亩,窄带小网格仅有3~5行乔木组成,无灌木。农田林网的布局结合条田、方田建设实行全面规划,水、土、林综合治理,条田、渠系、道路、林带四位一体。树种以新疆杨、速生杨、钻天杨、旱柳为主[3]。
4.4 速生林建设
重点在辽河、秀水河及境内中河流沿岸上的冲击沙地和沙化耕地实施推耕还林的耕地中以及沙荒地和闯田中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块进行速生林建设,发展10万亩,树种以杨树为主。
4.5 经济林开发
首先在康平县的西南部小流域,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以仁用杏为主发展水保生态经济林,以混农生态经济式和四位一体组合式两种方式进行建设。其次在康平县的西北部重沙化土地分布区、要求光照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块栽种苹果梨,采取早期丰产栽培模式。经济林开发共15万亩,其中苹果梨5万亩,仁用杏10万亩。
4.6 水保林建设
水保林建设共1.5万亩,重点进行沟道防护工程,以流域内沟谷生物防护为目标,建设沟谷林、护岸林、护滩林、护堤林等。
4.7 绿色通道建设
在乡级以上公路进行绿色通道建设,县级以上公路两翼绿化宽度为10m,乡级公路两翼绿化宽度为20m。县级以上公路以香化、美化为目的,树种以倒垂类、常绿类、花果类为主,实行乔灌草相结合;乡级公路以绿化为主,树种以常规树种为主,其中立地条件好的地段要栽植杨树速生品种。绿色通道建设造林总面积3.5万亩。
4.8 环镇、环村林建设
到2010年全县重点完成15个农村乡镇所在地和180个村委会所在地的小城镇和村屯绿化任务。环村林的宽度为20m,株距2m、行距4m。树种以新疆杨、速生杨为主。
参考文献:
[1] 赵洪利,杨云飞,董立国.沈阳卧龙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现状与生态功能利用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8(04):40-43.
[2] 巩国丽,刘纪远,邵全琴.草地覆盖度变化对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的影响分析――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4(03):426-434.
我县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进程中,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发挥**生态优势,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县今后的生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全国县市区生态环境测评中,**名列第十位,并在全市率先创成省级生态县。
一是生态产业协调发展。在生态农业方面,我县具有山区特色的农村生态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先后被评为省级食用菌产业强县、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和中国优质雪梨基地重点县,全县农、水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41%。在生态工业方面,以木制玩具产业为支柱的生态型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的集群优势。虽然玩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木材,但全县玩具生产所需木材九成是从东北、俄罗斯、马来西亚等木材资源富集地组织供给,确保了我县森林资源长大于消的良好态势。我们还通过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33.5%提高到2007年的37.6%。在第三产业方面,我们以“生态、休闲、养生”为主题,围绕山水资源、玩具产业优势,积极打造生态**特色旅游品牌,不断加大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总投资达20亿元的**湖赤石景区等旅游开发项目进展顺利,生态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生态治理成效显著。通过全县上下多年来的积极努力,**各项生态指标持续向好。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8%(2004年为80.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48.34%(2004年为26.66%)、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2.12%(2004年为0)、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率达70.6%(2006年开始统计,为51.7%)、行政村生态葬法覆盖率达90.6%(2004年为9.25%),城镇生活垃圾处置率、废弃矿山治理率、城区烟控区覆盖率、大中型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2004年分别为100%、0%、100%、30%和10%)。境内主要水体水质均符合Ⅰ-Ⅱ类水标准要求,全县100%的断面水质符合Ⅲ类水标准。2008年,COD、SO2排放分别比上年下降4.75%和3.62%,完成上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4平方米,城镇大气环境质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二级标准以上,噪声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等级控制指标标准之内。全县已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个、环境整治村81个,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生态设施日益完善。这几年来,我们不仅巩固和提高了污染治理成果,同时还新上了一大批生态保护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先后建成了城市生活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治理工程、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投入1600多万元,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6个,设置垃圾箱2000个,配置垃圾运输车150余辆,在全县农村建立了近200人的专职保洁队伍;建成15座农村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及配套管网设施,在全市率先建成2座村级农村污水微动力处理设施;广泛开展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的建设试点工作,全县90多个行政村近1500家农户修建了户用沼气池;建成了龙泉-**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县环境监控中心工程和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也已开通运行。
四是生态文明不断提升。通过持续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进一步规范了图书、音像、网吧等文化市场管理,实现了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相和谐,促进了文化产业生态化。据调查,目前全县公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认知率达99%,对环境现状的满意率达98%以上。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示范文明县城等称号,全县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高度结合,呈现“生态兴、产业兴、文明兴”的良好发展态势。
虽然说我县的生态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生态建设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县要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生态经济体系尚未根本建立。**经济发展中的素质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经济仍属以量扩张为主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现有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产业间功能相对独立,关联性较差,未形成良好产业链。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资源消耗大、土地利用效率偏低、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下降。二是社会生态意识仍较淡薄。虽然全社会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但不少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等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三是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环保工作体制不够健全,环保投入仍然不足,先进生态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监测监控手段较落后,环保系统尤其是基层环保力量严重不足,市场化程度偏低,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和完善的落后产业退出机制,有利于环保的价格机制和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农村环境整治任务还比较繁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在农村,而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起步较晚,还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等问题,农村环境保护任务繁重。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环境状况的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要彻底根治城郊结合部和农村“脏、乱、差”现象,难度仍然较大。
二、进一步认识新形势下推进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纪委二届四次会议和市委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一,建设生态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生活的和谐幸福。这就要求我们在县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选择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选择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建设生态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和谐发展的思想,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我县的环境状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建设生态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生态指标、环境指标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没有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改善,也没有广大人民的全面小康。通过生态县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进一步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
全可靠的绿色产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建设生态县,是**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时期,是**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在这一时期,发展的任务很重,环境的压力更大,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污染治理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工业化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要在“十一五”时期推进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既要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发展之路,又要进一步凸显**的生态优势,提升对外形象,增强区域对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外商到我县投资,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
三、推进**生态县建设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省市党委政府相继提出要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目标,围绕中央的精神和省市党委政府的部署,我们**要把建设生态县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县。
一要创新观念,强化生态意识教育。推进生态县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关键是要通过教育的途径,唤起并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多形式、多途径深入开展环保法律法规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全县生态保护与建设。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二要着眼长远,科学制定生态规划。生态县建设的目标是一个长远目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科学制定生态县建设规划尤为重要。搞好环保规划,关键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还要创新体制机制,确保规划的落实。要抓紧拟订有利于生态县建设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规划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注重把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生态产业落实到具体项目中,任务落实到单位并责任到人,实现规划落实项目化;要按照整体目标的时间要求,分步骤实施好阶段目标,实现规划落实时间化;要对照目标责任,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严格兑现奖惩,实现规划落实制度化。尤其是要注重生态建设规划和“万名农民下山转移”规划的衔接,在生态县建设中,实施生态集聚,加快引导山区农民下山搬迁,促进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和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此外,还要注重在实践中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生态建设规划,使其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
三要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县建设的核心,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基本途径。虽然说近年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节能减排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压力愈来愈重,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省、市委的战略部署,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立足**自然条件,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要积极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名茶、食用菌、**雪梨、山地蔬菜、生态养殖等优势生态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时,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其次,要立足**产业特色,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强化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消耗、少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
GDP
的健康增长。通过治理电网谐波、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企业能耗监测等工作,加快构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带动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工业项目环境评价、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污染整治和生态化改造。
第三,要立足**山水资源,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我们将把生态旅游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创新旅游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生态旅游开发取得新突破。加快**湖旅游度假区赤石景区、小顺景区、星级宾馆等项目的建设进度,抓紧做好狮山景区等项目的招商工作。加快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的档次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大旅游产品的推介和营销,扩大**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建设成为浙西南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绿色生态县建设是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落实打造“富强__”、构建“和谐__”的奋斗目标,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促进__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决策。作为绿色生态县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一方面我们信心倍增。因为绿色生态县的建设,标志着__的生态环境将从此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另一方面我们也深感责任重大。交通部门承担着通道绿化带工程,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求很高,压力也很大。为了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我们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统一思想,振奋工作精神。动员大会后,我们将及时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县长的动员讲话和相关的文件政策,进一步深化对绿色生态县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明确具体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统一思想,鼓足干劲,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投入到绿色生态县建设的具体工作中。
二、组织动员,狠抓任务落实。在抓好日常道路绿化工作的基础上,把完成__北线、__线两侧绿化带和__北线中间绿化带工程作为我局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集中优势力量。会后,我们将及时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和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主要业务骨干参与的局绿色生态县建设工作班子,根据工作任务,明确分工,落实职责,任务到人。对今年确定的完成__北线中间绿化带7公里、18亩的工作任务,我们将集中精力,克服困难,全力以赴,确保完成。
三、加强学习,提升建设水平。绿色生态县建设内涵丰富、技术性强。今年又是实施绿色生态__建设的第一年。为此,动员大会后,我局将通过组织外出学习、邀请专家讲座“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有关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同时广泛收集国内外道路生态建设的最新动态、工作方案和建设模式进行交流,积极编制绿色生态建设项目特别生态道路建设的实施办法进行讨论等,切实提高我局干部参与绿色生态县建设的水平。
四、及时总结,创建长效机制。绿色生态县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工作中我们将因地制宜,努力创新,形成特色。同时采取各种途径,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先进做法,在确保完成县委、县政府提出的20__年通道绿化带工作任务的前提下,探索建立通道绿色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长汀县;生态文明;对策
中图分类号:X-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生态县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各个领域基本达到可持续发展。在我省,长汀的水土保持工作日益备受关注,长汀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波折中进行。本文从长汀县的建设基本概况、存在的不足以及对策措施等方面展开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求探寻一条推进长汀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长汀县生态建设的基本概况
长汀县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土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国家、省、市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长汀县通过封山育林、改良植被、发展绿色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措施,展开了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长汀县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17.8万亩,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15%至35%提高到65%至91%,完成了重点水土流失区2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79.4%,有9个乡镇、18个村、21万人得到实惠,被专家誉为我国南方红土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品牌和典范,成为我省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1]长汀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宝贵经验对推动全省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示范、引领和促进作用,对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从生态足迹角度探索长汀县生态县建设的不足
生态足迹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生存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2]通过生态足迹的角度研究可以得出,长汀县生态赤字逐年扩大,发展的不可持续程度正在加强,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比重的加大,能源的消耗将会大量增多,从而引起生态赤字的进一步加剧,而这种消耗的加剧并不会得到任何生态生产性土地供给的补偿。[3]长汀县万元GDP足迹远大于全省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三、长汀生态县建设对策
在长汀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结合长汀县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借鉴成功先例,为长汀生态县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 ,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体系
长汀生态县建设要不断强化生态产业布局,以低投高产、低耗少排、循环持续为目标,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要坚持以一流的规划引领生态产业的发展;要着力发展生态工业,充分运用科学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生态转型,走新型生态工业道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长汀县特色的农业基地,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构筑都市型、生态化农业体系。[4]要强化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结合,多元投入、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2.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支撑体系
长汀生态县建设要坚持把居住环境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利用自然景观,加快城乡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具有山水特色、生态、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城市。要科学定位城市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城市发展框架,高起点构筑城市框架,把长汀县建设成现代化大城市的远景目标出发。[5]建设过程中应始终按照“生态化、园林式”的要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切实提高城市生态化水平。同时应高质量推动生态型精致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
3.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支撑体系
为推进长汀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调节企业行为的作用,建立一整套以市场为核心的政策体系,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大胆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大力推进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及运营的市场化。要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对县级机关部门实绩考核中逐步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分值比重。要健全社会评价体系,用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扩大群众对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权益。要树立科学选人用人导向,把对生态文明建设实绩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6]
参考文献:
[1]罗学升.长汀县稀土开发与水土保持对策[J].福建水土保持,2004,16(04).
[2]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马璇,宗跃光,刘志强.从GDP和生态足迹关联角度研究生态足迹结构——以福建长汀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40-7542.
[4]吴蕾,汤士翔,付元中.固始县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03).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080-02
收稿日期:2012-01-05
作者简介:唐艳红(1984-),女,江西南昌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壤环境研究;赖发英(1966-),女,江西吉安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研究。
一、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1.实施“四大一小”工程有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我市实施绿化工程建设,道路林荫化、庭院园林化、厂区花园化,城区每年在道路、公园、景区、单位、庭院、住宅小区绿化植树50万株以上,创建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实施净化工程建设完成老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老城区垃圾填埋场建设;完成老黄家批发市场、新人民医院、滨江路等6座城市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
2.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丰城素有“江南废旧物资集散地”之称,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市就有数千农户以回收废旧物资销往江浙一带为生。为把加工增值这个产业链中最“肥”的业务留住,从2002年起,丰城就开始着手对废旧物资再利用产业进行规划整合,一方面建立废旧物资专业市场,增强辐射力;另一方面以市场形成的资源集聚效应,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发展符合国家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废旧物资再利用产业。从一堆堆垃圾破烂中,人们“拣”出了羽绒、塑料、再生金属三大产业,垒起了一座座金山银山[1]。丰城市先后规划建设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丰矿循环经济区、食品工业园区、河洲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区、拖船羽绒加工区、精品陶瓷产业基地6个循环经济小区,目前,循环经济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3.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丰城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三农工作一直是我市的重中之重。我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市农村工作全局的高度来进行谋篇布局,新农村建设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二十字方针,经历抓试点、看示范村、促重点村建设三个阶段,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市40%的行政村建造了垃圾池,改建了厕所,60%的村庄拉通了水泥(油)公路[2]。过去垃圾乱扔、摊点乱摆、住房乱建等脏、乱、差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新农村的建设推动了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生态县市的创建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2008年省环保厅关于开展创建生态县市活动开始,我市就根据自身条件核定创建生态县市。全市乡镇、村都开始着手创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工作。到2011年底我市已有铁路、荷湖、尚庄、秀市、洛市、袁渡、蕉坑、董家、梅林、隍城10个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有秀市汪家村、洛市小溪村、董家孙家村、铁路红星村、淘沙苟荔村、桥东栗花村、张巷的白马村、筱塘厚板塘村、荷湖希望村9个村获得省级生态村称号;丰城市工业园获评省级生态工业园;而且现在铁路镇、尚庄已经申报了国家级生态乡镇;秀市汪家村申报了国家级生态村。正是由于这些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为我市创建生态县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在2011年12月通过了省环境保护厅专家评审。我市已着手开始生态县市建设工作。
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2008年至2011年,我市申报争取了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资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袁渡的青围村、铁路的红星村、荷湖的杜家村、袁渡的岩上村、白土的大塘村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二、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采为生态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
丰城市地处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端,是全国重点产煤市(县)和商品粮基地,素有“煤海粮仓金丰城”之美誉。辖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煤、钨、石灰石、砂卵石等矿产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几年来,丰城市以煤炭生产为龙头的矿业生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辖区内现有矿山企业141个,其中煤矿67个,钨矿2个,非煤矿山72个,为丰城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但是,因为管理机构和体制改革滞后,地方性配套的政策法规尚未健全,矿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往往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一些非法矿点“死灰复燃”的现象仍有发生。由于受自然条件、气候、资源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很艰巨。
2.畜牧养殖、化肥施用等给农村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丰城市1988年撤县设市,到目前已经发展成5个街道办事处、20个建制镇、7个乡,共计467个村委会、55个居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人口众多,农村畜牧养殖、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给我市水库环境、河流和土壤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3.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丰城市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并进入了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在工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工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丰城电厂的大气污染,矿产开发引起的水污染、水土破坏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多。
三、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政策措施,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化
丰城市已经制定了《丰城生态市建设规划》,应根据规划出台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流域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的实施办法,争取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扶持政策,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制度建设,用政策措施规范生态环境建设,用政策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用政策措施引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多元化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事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投资,尽最大可能地将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列入上级项目盘子;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域外投资参与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和转变收费资金使用方向,将本区域内相关的林业、水利、环保等规费收入真正用到生态建设当中去;各级政府每年也应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中的一些技术推广、示范试验、后续管理等工作。
3.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化
生态环境建设是系统化的复杂工程,涉及林业、水保、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必须尊重科学、依靠科技,实现治理环境科学化,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全面恢复生态功能。在造林绿化上,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低产林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质量,积极推广应用造林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森林资源管护上,加大封山禁牧力度,认真搞好中幼林抚育,严格执行林地征占使用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保持森林资源的连续性,提高林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上,将山、水、林、田、路结合起来,捆绑项目,综合治理,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农村能源建设上,突出节能、环保、利民,注重推广民用沼气、生物燃气炉等农村新能源技术;在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上,既要抓好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水平。
4.强化监督检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责任化
健全完善各级生态环境建设监督检查机构,落实经费人员,落实办公场地,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地方经济工作考核范畴,严格奖罚,推动落实。加强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监督,对新建和扩建的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项目坚决不批,对限期治理仍未达标的老企业坚决关停,严格监控各类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联建共管机制,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加强监管,巩固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海, 陈佳丽.循环经济引领丰城率先崛起[EB/OL].
finance.省略/g/20080623/01485009873.shtml.
[2] 丰城:以“六大工程”为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丰城市新农村
建设办公室[EB/OL].jxagriec.省略/b_include/xncdetail.
asp?fileclass=Q&id=12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和制定了“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新林区,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总体工作思路,把积极构建林区和谐社会的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加以部署和全力推进。努力建设成为“生态和谐、发展和谐、政治和谐、人际和谐”等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1. 构建林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开发建设初期,林区各项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以林为主的资源型林区。改革开放以后,林区经济结构开始调整,社会结构有了新的变化,社会事业相应发展,实施“天保”工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县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总体思路,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发展社会事业,使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更加突出发展社会事业,有力推动了林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1.1推动林业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认真总结本文由收集整理和汲取开发建设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构建林业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的关系,坚持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利于充分调动林业人的积极性和社会的创造活力,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使经济社会在总体平衡中健康向前发展;有利于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在加快林区发展的同时,合理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使全县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总体和谐。
1.2构建林区和谐社会是解决林区不和谐问题的需要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不够平衡,经济发展缺少大项目拉动;对外交通仍是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教育、卫生等领域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林区职工群众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对因灾因病等特殊情况致贫人员救助难度大;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等。我们要通过构建林区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 构建林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2.1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和谐大业,生态为本。建设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是构建林区和谐社会的基础,宁可不要gdp,也要保护大森林。因此,必须以建设现代林业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第一的原则,牢固树立生态立区的理念,坚定不移地保护好森林资源,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加大森林资源的培育,确保森林资源实现恢复性增长。突出抓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县、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农村保护建设五个重点。抓好植被恢复,加强嫩江、黑龙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强化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控制。加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等,为林业人民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
2.2实施“天保”工程,使森林资源进一步得到休养生息:继续争取国家“天保”工程政策支持,争取延长实施年限,使森林资源进一步得到休养生息。做好实施方案的调整、修订和完善。强化对“天保”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检查和监督工作。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根据森林资源的承载力,合理确定木材产量,“十一五”期间活立木生产在现有基础上每年下调10%,直至停止主伐生产,实现由用材林基地向生态公益林区转型。继续实施分类经营,加快林业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促进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与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使资源管理与利用分开,建立有利于管理和保护的体制机制。
2.3实施资源培育工程,提高森林蓄积和覆被率:继续巩固营林基础地位,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提高森林蓄积和覆被率。坚持培育市场价值高的目的树种,坚持重点区域培育和“见缝插绿”相结合,能造林的地块都要造林,能补植的地块都要补植。抓好火烧迹地更新造林。实施营林工程,开展公益林抚育和低质林改造。对近山区宜林荒山荒地、退耕还林地、废弃场址和采矿迹地进行人工造林或植被恢复,对火烧迹地、采伐迹地和次生林地加快人工更新,对远山区实施封山育林。逐步提高单位面积森林公顷蓄积量,实现森林质量与和森林覆被率的“双增长”。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利用,通过精深加工吃干榨净“三剩”资源、推行“以煤代木”等多种措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减少非经营性资源消耗。
2.4实施资源保护工程,使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坚持把森林防火作为保障森林资源安全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航空护林、生物防火隔离带、基
础设施、重点火险区治理和专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综合防灭火能力,力争在15年内达到国际现代化林火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林,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执行“三总量”管理。实施自然保护区工程,使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在抓好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使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加大自然保护和行政执法力度,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和项目争取工作。
3.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接续产业
现有产业结构与构建林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加快发展接续产业,以产业化和工业化为和谐社会提供经济支撑。除森林资源外,我区的旅游、气候、山特产品、土地、药材、矿产和地缘等资源都很丰富,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比较大,资源对资金、技术的吸引力比较强,未来发展的物质潜力条件比较好。要突出发挥中国最北地缘优势和大森林、大界江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要加快标准化小区建设,全面推进标准养殖,切实抓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科学管理、饲料供应等各个环节,把新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鹿养殖基地与优良马鹿引种集散地,做强特色养殖业;要大力开发加工利用食用菌、山野果、山野菜等山产品,统一组织、统一收购,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坚持采集和种养相结合,突出纯天然、无污染、疗效好、药效高的特点,大力开发以地产资源为主的高科技产品,同时,还要建设繁育基地,扩大栽培面积,逐步实现产业化;对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的产业,对矿产资源开发要本着既获利又保护生态的原则进行,当前要把煤炭开发作为重点,提高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和回采率,增加煤炭产量,培育税源,并坚持保护性开采,确保采矿企业边开采、边恢复或闭矿停产后全面恢复,做好矿产开发业。
生态林业是在某一区域设计、建造的以木本植物为主的人工符合生态系统,是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是根据“生态利用”原则而组织起来的森林经营利用制度。它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工程方法,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持续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当代和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
生态林业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适应性广的现带林业经营模式,同时又以我国传统林业中具有生态萌芽的东西为起点,易于取得实效。在这一点上,生态林业为现代林业发展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统一的矛盾。这正是龙口市大力发展生态林的重要原因。
二、生态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差距
有些乡镇对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工程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思想准备,没有是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因而造成工程建设并没有真正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设工作不扎实,不系统,进度不快,法律保障落实难,缺乏有力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未达到全民的共识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毁林事件时有发生。
(二)缺乏统一规划
一些地区缺乏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意识不强。林业生态工程未与总体生态环境建设和相关产业综合考虑、规划,因而使之功能难以正常发挥,没做到因地制宜以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三)林业基础薄弱,科技人员少
一些地方的林业基础薄弱,科技人员偏少。尚有部分乡镇没有林业站,或者虽有林业站,但是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可靠的专项经费来源,形同虚设。
(四)资金不足
林业生态工程不仅是一项全新的生态建设工程,而且建设去多是自然条件非常严酷,经济不发达,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造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国家投资少,补助标准偏低,与工程需要不相适应,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随着工程进展,造林难度不断增加,同时随着物价不断上涨,造林成本不断提高,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三、关于生态林发展的建议与发展方向
(一)提高认识,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科学规划
生态林建设的总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国土综合整治,促进持续发展。各乡镇生态林建设必须服从全市的总体利益,在总体宏观规划调节下,既有分工,又有密切联系,做到“全市一盘棋”的布局局面,实现总体利益最优化、长远化。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确定工程建设的总体规模,其次根据各乡镇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搞好最佳林种、树种结构配置,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二)重视科技,搞好试点
增加科技含量和科技投入,是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在生态林业经济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林业科技人员在生态林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充分调动林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增加林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投入,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加速先进适用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生态林业经济跨越式发展进程;要深化科技服务,市、区县林业部门的科技人员要与项目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建设示范点、示范片、示范林带,引导农户象种庄稼那样种树栽竹,象管庄稼那样管林、管竹,大力提高生态林业经济效益。
(三)加强资源保护,坚持依法治林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是生态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生态林工程的实施,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林地保护面积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严。要加强执法队伍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森林公安、林政、野保、纪检等执法、执纪部门的作用,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要强化监督,规范执法。对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分子,要依法惩处,确保森林资源、林区社会治安安全,为我市生态林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
(四)积极调动全社会力量建设林业生态工程
林业生态工程的成败关键在于广大群众。要积极搞好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生态林建设的认识,加强林业建设方针、政策、措施的正确制订。寻求造林和作者,允许承包经营转让,保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尊重承包者的经营自,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经营者特别是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实行以国有林业和集体林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政策,完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通过经营分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乡村林场和股份合作林场,兴办绿色企业、专业户造林、合作造林、联营造林及股份制造林。充分调动各行业各部门的积极因素,按统一规划协同共建的原则,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林,确保工程建设稳定协调发展。
(五)引进技术人员,充实技术队伍
金沙县林业生态建设情况
1999年以来,我县启动和实施了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森林植被恢复费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等8大林业工程项目。
1、自1999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在有效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特别是现有天然林资源的同时,还采取新营造林和人工促进封山育林的方式,完成造林任务21.8万亩。
2、我县2002年开始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到目前为止共完成工程计划任务31.71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4.81万亩、荒山造林17.9万亩。根据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造林242元/亩.年的给农户的补偿政策,前8年已经补偿我县农户28672.16万元,退耕地造林后8年对退耕农户的137元/亩.年的补偿正在分年度进行补偿。
3、2008年我县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到目前共完成营造林97903亩,其中:经济林64061亩、防护林6422亩、封山育林27420亩,为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努力。
4、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2008年开始启动,目前共完成计划任务84900亩,其中:用材林32000亩、经济林33000亩、薪炭林6900亩、幼林抚育13000亩。
5、其他林业建设项目完成营造林161000亩: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完成经济林90000亩,森林植被恢复费建设项目完成造林65000亩(经果林50000亩、用材林15000亩),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完成经济林3000亩,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完成经济林建设3000亩。
通过实施以上林业工程项目,我县已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86万亩,尤其是完成了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建设25万亩,推动了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为核桃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下一步争取的林业工程项目和建议
1、继续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投资单价。根据2012年完成的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金沙县还有石漠化面积46.4万亩、有潜在石漠化面积68.6万亩,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石漠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迫切需要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目前中央给我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投资单价为50万元/平方公里,因近年我物价上涨较快、自然灾害严重,50万元/平方公里的投资已不能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建议国家将中央投资单价加大到100万元/平方公里,并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造林纳入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范畴。
2、继续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大公益林补偿力度。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补偿对开展天然林保护起了极大的作用,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并建议将公益林补偿标准由国家公益林10元/亩.年、地方公益林5元/亩.年提高到国家公益林20元/亩.年、地方公益林10元/亩.年,提高林区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以更好地推动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3、重新启动以退耕地造林为主的退耕还林工作。我县目前还有25度以上陡坡耕地25万亩,有石漠化耕地35万亩,建议国家重新启动以退耕地造林为主的退耕还林工作,提高对退耕地造林的补助标准。国家对退耕地的现行补助标准为退耕后前8年300斤稻谷/亩.年,每斤稻谷折价0.70元,折合补助标准为210元/亩,加上粮食运费共222元/亩,后8年减半为111元/亩。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建议将退耕地补助标准增加到前8年500元/亩.年、后8年250元/亩.年。
4、继续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是推动退耕还林区产业发展、促进退耕还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好项目,根据国家安排,该项目每年投入我县的建设资金为1555.1万元,实施期到2015年结束。由于我县退耕还林区范围广、面积大,需要建设的内容还有很多。建议国家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施期延长到2020年,并将投资标准提高到3000万元/年。
5、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森林植被恢复费建设项目、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工业原料林(速生用材林)基地建设项目等林业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推动我县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建设步伐。
三、林业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希望争取的政策支持
1、提高造林投入标准,将林业项目补助方法改为建后直补、以奖代补。上级对我县的林业造林项目投入单价,现行标准为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生态林)300元/亩左右、经济林400-500元/亩。由于投入单价低,造林工作中通过工程项目采购后只能勉强够将苗木种植下去,缺乏后续管护资金,造成重栽轻管的现象发生,导致造林保存率极低,造成大量资金浪费。因此,建议国家将造林投资单价提高到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生态林)1000元/亩左右、经济林2000-3000元/亩,并将补助机制改为建后直补、以奖代补:国家下达造林任务后,由有造林意向的业主向县林业局申报造林项目,县林业局再逐级向上申报,经批准后由业主先行垫资进行造林和管护,通过验收后再将资金补助给造林业主,中途可根据业主造林和抚育管护进度预付部分进度款。实施这种造林机制将改变现行造林只造不管、重栽轻管的现象,极大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发展。
2、将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建设相结合。在今后的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工程项目实施中,建议将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建设相结合,加大培育经济林产业、工业原料林(速生用材林)产业、森林旅游产业和木材加工业,加大国家资金补助力度、放开林业产业用地限制、加强从业企业及林业经济组织的融资扶持力度,减免从业企业及林业经济组织的税收。
关键词 省级生态公益林;现状;成效;问题;对策;云南永胜;三川镇
中图分类号 S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217-02
Construct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vincial Ecological Public-Welfare Forests of
Sanchuan Town in Yongsheng County
GAO Chun-mei
(Sanchuan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Yongsheng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Yongsheng Yunnan 674207)
Abstract General situation of Sanchuan Town in Yongsheng County was anizational management and effect of provincial ecological public-welfare forests were summarized.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provincial ecological public-welfare forests of Sanchuan Town in Yongsheng County.
Key words provincial ecological public-welfare forests;status;effect;problems;countermeasures;Yongsheng Yunnan;Sanchuan Town
生态公益林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建设和保护好生态公益林是优化林业生态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
1 三川镇概况
三川镇位于丽江市永胜县城西北部,东与永北镇相邻,南与程海镇接壤,西与顺州乡、大安乡毗邻,北与光华乡相连,属金沙江梯级断陷盆地,境内最高海拔2 437 m,最低海拔1 545 m,镇政府驻地海拔1 570 m。全镇年均气温16 ℃,多年平均降雨量980 mm,无霜期269 d,全年降雨主要在6—11月,这段时间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90%以上,属典型亚热带气侯。全镇国土总面积为2.24万hm2,其中耕地面积为0.37万hm2,林业用地面积1.22万hm2,林业用地包括有林地面积0.73万hm2、灌木林地面积0.27万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0.21万hm2、宜林地面积86.67 hm2,森林覆盖率为48%。
三川镇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蚕豆、烤烟为主,是永胜县粮食主产区,素有“滇西北粮仓”之称。全镇辖19个村委会,除大源、文祥村委会属半山区外,其余17个村委会均为坝区。截至2012年底,全镇总人口16 587户64 846人,其中农业人口61 575人,非农业人口3 273人,以汉族为主,杂居有婚迁的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少数民族480人。全镇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4 922万元,人均纯收入6 298元,粮食总产量46 050 t。
2 省级生态公益林的组织管理与成效
2010年,经上级林业主管组织区划界定,全镇共有省级生态公益林1 876.73 hm2,涉及章斐、军和、大源、金官、普枫、清河、杨伍、兴文、文祥等9个村委会,全部属水源涵养林。章斐村委会与军和村委会的257.27 hm2生态公益林生态区位为江河两岸;文祥村委会的69.00 hm2生态公益林生态区位为高原湖泊;其余1 550.47 hm2生态公益林生态区位为其他重点水源区、风景区、环境保护区。根据森林立地条件、土壤类型、地理位置或人工林、天然林、用材林、灌木林等类型进行规划设计,共规划设计为182个小班,其中109个小班1 111.57 hm2林木权属为村集体、73个小班765.17 hm2林木权属为个人;有林地计147个小班1 400.80 hm2;灌木林地48个小班475.93 hm2。
2.1 组织管理
三川镇为切实加强对省级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保障中央森林生态效益林补偿基金的正常使用和足额发放,保护林木权属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云南省地方公益林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的文件精神,结合三川镇实际情况,经各村村民大会“一事一议”讨论通过,全镇各村均制定了《护林村规民约》,内容涉及护林员管理、资金管理、林木、林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消防等。
2.1.1 护林人员管理。三川镇森林资源管理采用专人管护模式,管护人员每年聘1次。全镇按各村每片林地就近村寨聘用护林员,根据管理的难易程度划定管护面积,进行联动护林,每年聘用34名护林员,与县林业局签定管护合同,划定重点公益林管护责任区和一般责任区,护林员既要管护自已责任区,又要配合好相邻片块护林员的护林工作,1年管护期合同期满后,经三川镇农业服务中心林业办考核,合格的下一年继续聘用,不合格者一律解聘。同时,以各村为单位成立护林领导小组,村主任为组长,其他村干部和护林员为成员的护林小组,并制定护林小组工作职责[1-3]。
2.1.2 资金管理。根据《云南省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永胜县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分配及使用方案》的规定,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分为补偿性支出和管护林性支出2个部分:使用权属为个人的补偿性支出按林权所有者补偿费50%,护林员管护费40%,村级监管费10%的原则安排使用;使用权属为集体的补偿性支出由县财政按3.75元/hm2统筹,剩余的按林权所有者补偿费50%,护林员管护费40%,村级监管费10%的原则安排使用,其中权属为村委会集体的,村级监管费按面积100%由村委会分配使用,权属为村小组集体的,村委会监管费按30%分配使用,村小组监管费按70%分配使用。
2.1.3 林政案件管理。为保护好省级生态公益林,改善生态环境,巩固三川镇的林业成果,结合三川镇实际,制定了督查奖惩制度。林业办采用不定期督查和群众监督举报制度,凡督查发现在管护片块有3次以上破坏森林(林地)行为的,辞退该片块护林员;如有群众举报,经林业办进村入户调查核实,有5次毁林行为的,辞退该护林员。林业办工作人员随时抽查是否有破坏公益林的行为发生,进村入户调查了解护林员的护林情况和群众的林业政策掌握情况,检查护林小组的工作记录、会议记录及学习记录等,并根据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方案。
2.1.4 档案管理。根据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要求,三川镇1 876.73 hm2省级生态公益林的管护人员、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分配方案、会议记录、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归档保存,安排兼职工作人员统一管理。
2.2 主要成效
2.2.1 管护责任明确。三川镇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根据行政区域,将公示后无异议的生态公益林划分出各护林员管护责任区,明确相关各方的责、权、利,同时在一定范围周边明显处,如主要山口、沟口、交通路口等树立永久性林管护标志。
2.2.2 资金管理规范。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由村民代表会议制定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分配及使用方案,经三川镇人民政府批复,使用权属为个人的,补偿资金直接由财政所汇入惠农一折通,权属为集体的补偿资金和村级监管费由财政所汇入村委会农经专用帐户,并要求各村建立资金使用公示制度,将生态公益林面积范围、管护人员名单、管护人员补助标准、管护责任以及责任完成情况等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对弄虚作假、违规使用资金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采取扣减、停拨或取消补助资金等处罚措施。
2.2.3 生态环境改善。由于省级生态公益林的实施,三川镇水土流失得到较好控制,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且生物多样性也逐渐显现,对三川镇的新农村建设和突出重点发展田园旅游经济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并为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建立生态市场提供有力支撑,确保三川镇省级生态公益林质量符合国家要求[4-6]。
2.2.4 社会效益发展。省级生态公益林工程的实施,群众的生态意识和节约资源意识明显增强,植树造林积极性明显提高,三川镇林业办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调整了产业结构,为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现代林业奠定了基础。同时,由林业办实行工作人员分村包干、护林员分片管护责任制,层层抓责任落实;镇政府严格规范生态公益林资金使用管理,做到对生态公益林费用不挪用、不挤占,专款专用,真正落实“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生态公益林区内没有发现严重的乱砍滥伐、乱征滥占、乱采滥挖、乱捕滥猎、毁林开垦、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现象,生态公益林管护成效良好。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经济收入减少
三川镇与林权所有者签订了省级生态公益林限制采伐协议后,林权所有者相应的社会经济活动就相对停止,林农经济收入减少,虽然在省级生态公益林工程中国家给予林农生态补偿费,却因国家财力有限、人口多、公益林面积少、补偿标准偏低等影响,补助的发放根本不能解决林农的基本生活问题。
3.2 公益林合理利用问题
由于目前国家颁发的公益林资源管理有关规定不够完善,林农存在一旦划定为公益林就不允许合理利用的认识偏差,这种观念制约了在公益林中从事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旅游和人工起源林分的抚育间伐等正常经营活动开展,影响了林农经营公益林的积极性。
3.3 投入问题
国家生态补偿投入虽然越来越大,但补偿资金比起投入到种植和管护的资金来说,还是偏少了,导致三川镇生态公益林在一定程度上经营管理不善,林分质量低劣,经济效益不高,林地生产力未能充分发挥,回报率较低。
3.4 林分的内在问题
树种单一,普通的灌木林使用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粗放经营未根本改变,林业产业结构未能及时调整,不能适应现代化林业发展的需要。林业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公益事业,但省级生态公益林工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周期性长决定了其弱质产业性质,收益低制约了林农的生产生活水平提高。
4 对策
生态公益林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历史上,三川镇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林木种类繁多,由于人口增加,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严重。2000年后,三川镇相续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使三川镇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8%。
4.1 进一步加强对省级生态公益林工程管理
镇人民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深入人心。通过广泛宣传生态环境、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建设和保护生态公益林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建立和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组建一支过硬的公益林管护队伍,成立公益林护林组织;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中切实安排好护林员,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落实责任,明确奖惩,保障公益林资源的安全,防止林地逆转,保护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4.2 加快后续产业与公益林资源合理化经营
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保障体系,在严格管护好生态公益林和履行审批手续的前提下,按照保护等级,做好公益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十分缺乏对公益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统一量化的基础资料,对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经济评估争议较大,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生态效益补偿只能是价值补偿,而不是效益补偿。因此,林业办要科学引导林农在生态公益林里,开辟生财新渠道,开展林下续断、重楼、天门冬等中药材种植(严禁种植耗材量过大的天麻、茯苓等),饲养绿孔雀、林蛙、驼鸟、梅花鹿等野生动物,让林农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4-6]。
4.3 加快新能源建设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促进乡风文明,通过加强林业建设促进乡风文明,降低生态公益林资源的消耗,在全镇大力推广农村改燃和改厨建设,减少生活用能源对木材的消耗,降低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从而有效地保护生态公益林。
4.4 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推广适用型的先进科技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围绕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和管理,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生态公益林建设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在管护、护林防火、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森林资源的监测等环节,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经验,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4.5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林政监管,加大执法力度
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采取召开护林会议、发放资料、刷写标语、订立宣传牌(碑)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家、省、市、县有关重点公益林管护的政策、法规,宣传《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各种林业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森林管护和森林防火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打击力度,对无证采伐、盗伐、滥伐等毁林案件,坚决严肃予以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结构最复杂、生物产量最大的生物库、基因库、绿色水库,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因此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的基本内容,是实现农业高产稳产,水利设施长期发挥功效,减轻自然灾害的主要保障和有效途径。公益林建设不仅可以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而且能使已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重建、更新和复壮,更可以大大提高生态效益的发挥。为有效保护三川镇森林资源,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三川镇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抓好省级生态公益林建设,增强森林防灾减灾特殊功能,把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开拓田园旅游经济相统一,实现安全省级生态公益林。
5 参考文献
[1] 茅史亮,李土生,邱瑶德,等.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现状和建设建议[J].浙江林业科技,2003(1):59-62.
[2] 李雪涛,张爱良,吴智勇,等.安吉县生态林业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其对策[J].浙江林业科技,2004,24(4):78-80.
[3] 顾沈华,廖光发,朱海蓉,等.海盐县生态公益林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林业科技,2002,22(5):14-16.
[4] 田稆.公益林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和坚持的原则[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2(3):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