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讨交流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学校基本情况和办学理念
1、学校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学校始建于1928年,解放前为私塾,后发展为小学堂,解放后更名为濮塘小学。1957年建市后属向山区管辖,2001年7月划为花山区。
(2)现有规模:学校地处马鞍山市边远山区,共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13名。有一个附属幼儿园。
(3)师资:学校现有教职工(在岗)44人,教师结构如下:①年龄结构:35岁以下20人(含3个支教,3个三支一扶,8个代课),占45.5%;35—45岁7人,占15.9%;45岁以上17人,占38.6%。②学历结构:本科学历6人,占13.6%,大专学历27人,占61.3%。③能力结构:花山区“教学能手”5人,占11.4%;校级骨干教师10人,占22.7%。④职称结构:小学高级教师15人,占34.1%;小学一级教师21人,占47.7%。
(4)基本设施:学校占地2.2公顷;绿化面积5860平方米;校舍面积4586平方米,生均11.10平方米;学校图书室藏书近15000册,生均36.3册。学校设有1个微机房、1个电子备课室,1个图书室、1个体育室、1个少先队活动室,1个阶梯教室,1个实验室,1个食堂。
2、学校办学理念:
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使学校成为求“真”的知识世界,向“善”的人际世界,唯“美”的心灵世界。
3、学校发展目标的定位:
(1)、发展目标:
将濮塘中心小学创办成具有“一流师资、一流设备、一流管理”,有特色的现代化农村小学。
(2)、重点发展项目:
①发展德育特色学校。
②完善馆室建设。
二、学校德育工作简介
坚持德育为先、德学共进,贯彻落实德育工作常规,以创建农村德育实践特色为目标,以创建文明班级和文明监督岗为载体,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防护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活动。近两年,在校内进一步完善了“德育文化墙”、“师生文化长廊”、“队员宣誓墙”等,在校外积极开辟德育场所:敬老院、烈士陵园、濮家祠堂、实践基地、环境教育基地、濮塘村茶园、东方红水库原生态植物园等等,努力打造农村德育特色。在德育特色的引领下,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道德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支柱,促进学生在思想品行、文化科学、艺术素养、身心等各方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抓好德育常规工作。
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项要求,制订学校的课堂常规、每日常规及文明班级评比制度,由值周教师和值日学生直接执行,每天落实,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踏实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学校还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语言、行为、思想等常规教育。利用清明扫墓、重大节日、运动会等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注重与各班主任、家长及社会团体的沟通、联系、探讨和学习。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主力军的作用,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组织他们参观学习,把体验教育、关爱行动等有关文件精神及当前最新的信息、理念,传递给他们,使他们能及时了解有关当前德育工作的最新动向,确保班主任工作结合现论和新形势的实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更好地管理班级和学生。通过例会,了解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注重发挥社会团体和家庭的作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学校教育,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培养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孩子。学校定期举行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和培训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日,成立家长委员会。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各项任务,并利用走出去请专家进来的方式,通过家长大会、法制禁毒教育讲座等,给家长传授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为学生树立健全的法律、法制、自律意识。学校还注重加强我校教师的师德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廉洁从教、依法从教的意识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落实以德治校方针,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要求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定好家访计划,进行家访。
3、装饰校园,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专项经费和人力物力,粉刷装饰了教学楼和综合楼,在外墙体上安装了金属质地的校风、校训、名人名言等文字。操场围墙的内墙上装饰了校园德育文化墙,文化墙上有栩栩如生的体育运动图画,有激励人进取的古典诗词、名人名言,还有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事传说。教学楼走廊上张贴、悬挂有伟人像、英雄人物像、名人字画、警句格言。各班级的大门边上挂有班级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上面还有班级格言。教学楼的楼道墙上开辟了文化长廊,展示师生书画、文学作品。各班教室内墙上有师生自主设计,自己动手制作的宣传品。学校开放图书室并设立了多个图书角,由专人负责,为师生读书提供方便。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校园文化风景,对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4、以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德育工作发展。
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首先,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关活动,既锻炼了师生,又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如四月份组织学生参加了“我为家乡添新绿”活动,五月份组织学生进行采茶实践活动等等。其次,开展好常规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经常化、持续化,提升校园文化活动效果。如每周二、三、四、五的第二节课后为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在广播音乐的提示下,分别进行诵读《三字经》、韵律操、校园集体舞等活动。再次,学校利用中午时间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经典诵读兴趣小组,有十字绣手工制作兴趣小组等等。
5、学校特有工作:提高“午间管理”的有效性。
我校地处农村,现有12个班级,400多名学生,由于生源分布面广,现有200多名学生中午在校就餐,加之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客观原因,中午到校较早,学校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充分利用午间时间,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打造我校德育特色,努力做到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开辟学生发展的新时空,让“午间”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特色创建的新平台。
(1)、健全组织,明确责任,督查到位。
成立“濮塘中心小学学生午间管理”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成员负责方案制定,审核每日活动和人员安排以及活动的检查督查,每日午间由两名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巡视,负责检查班级值班老师到位情况,确保午间活动正常开展,各类活动秩序井然,努力做到安排从细,活动从实,检查从严,以安排的科学化促成活动效果的最优化,以午间管理服务于提高学生素质,培育学生特长,打造学校特色。
(2)、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各责任人岗位职责明确,活动内容充实,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各环节定时,定人,定事,奖惩分明。各活动组织老师能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确保活动有序有效。活动以“高效,低耗,和谐,进步”的发展主题为统领,以三个“个个”(个个成人,个个合格,个个健康)目标为追求,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以培养兴趣,激发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生动活泼发展为目标开展各项活动。
(3)、家校联系,形成合力,共同监督。
首先,我校明确规定学生到校和离校的统一时间,并发放告家长书,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和监督。要求各班主任和家长取得联系,根据每生的家庭距离学校的路程的远近,规定学生从家出发的时间,由教师掌握到校的时间,做到家庭、学校双方心中有数。如遇到特殊情况双方及时联系,确保学生在途中无逗留、玩耍、进网吧、逛超市等时间,做到校园内外无安全“盲区”。其次,向家长发放学生在家活动情况了解表,了解学生在家的活动爱好和兴趣,修改和完善每日活动安排,并向家长公布,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以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
三、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存在的问题:
1、优秀青年教师的逐年外流,导致学校发展后续力量的不足。
2、校本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的水平还不高,力度有待加大。
3、农村家庭教育弱化,对学校教育工作造成冲击。
发展方向:
1、进一步加强学习素质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出台名师培养方案,构建名师工程,突出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程,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加大家庭教育宣传力度,办好家长学校。继续挖掘德育校本教材,融入地方文化,加快创建德育特色学校。
四、对区德育工作室的认识和建议
认识:发现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品味。
建议:1、开展研讨交流活动,提供学习的平台。
2、组织参观走访活动,拓展学习的空间。
3、通过各种各样渠道,争取合理的资源。
4、进行德育课题研究,分享研究的成果。
交流研讨是学生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实验所得的信息,交换彼此的看法,实现共同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交流研讨还存在着“蜻蜓点水”、效率低下等问题。
1.1 流于形式,以偏概全
科学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不同小组之间的实验结果可能是不同的。这本是促使学生进行交流研讨的契机,但如果流于形式,忽视了学生在交流研讨中的发展需求,那么就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有教师在执教《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时,虽然组织了交流活动,但目的仅仅是为了通过学生的汇报,能够让教师画出食物所经过的消化器官简图。交流并没有使学生关注其他组的研究情况,更没有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消化器官之间的功能区别和联系。
1.2 责任不明,低效研讨
在课堂学习中,各个小组大多都是根据座位而组合的。如果教师没有对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指导,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分工,那么各小组的组内研讨效值肯定是不高的。在讨论时,有些小组的成员都没有参与交流研讨,就等着教师宣布交流结果、出示正确答案;有些小组从开始讨论到汇报总结,只有个别学生发言;还有的小组人人都抢着发言,根本没有遵循交流研讨的基本方法,到最后也难以达成共识。
1.3 虎头蛇尾,顾此失彼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教师由于担心学生出错,不能完成实验,因此将时间过多地用于实验前的布置,减少了交流研讨的时间。这样的设计是不可取的。有教师在执教《光和影》一课时,把实验前的指导交代得很详细。当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发现课堂时间所剩无几,于是匆匆结束课程,将结论强行灌输给学生。试问: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吗?事实上,这只会淡化学生的实证意识和求真精神,让科学实验活动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1.4 忽视特殊,回避分析
交流研讨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得出实验结论。笔者发现教师总是有意识地请那些记录了有利于获得正确结论的数据的小组上来汇报,一旦出现不符合研究结论的实验数据和意外发现,就往往以实验存在误差为借口蒙混过去,很少关注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精彩发现。如《摆的研究》一课中,10个小组中有8个小组的数据支持“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无关”,另外2个小组的数据却不能支持。教师只关注了那8个小组的数据,对其他数据刻意回避,可能是担心这样的数据分析交流会干扰课堂教学的节奏,因此急于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2 提升研讨效值的策略
面对以上种种不和谐的现象,解决交流研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交流研讨的效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交流,帮助学生去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
2.1 适时精准提问,使研讨更深入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互动交流方式。如果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适时追问,就能够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或收集到的数据,解释自己的观点,展现思维的全过程。
在《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中,教师请学生将造好的“环形山”拿到讲台上来进行展示,并说说本小组造的“环形山”有什么样的特点?是否与真实的情况较为接近?当学生讲述支持“撞击说”的证据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一起追问:“有深有浅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环中有环’是怎么造成的?撞击后的陨石去哪里了?”从而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实验发现进行解释。
教师在模拟实验之后,让学生上台展示证据,就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环形山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冲突。而通过教师的追问,学生在交流研讨中,串联起了证据链,从而更好地建构了科学概念。
2.2 丰富交流形式,让研讨更多样
交流研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研究内容可以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
2.2.1 重视科学记录
科学记录是科学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科学记录单是实验过程、思维和结果的载体,起到了加深学生科学理解的作用,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条理更清楚,表达更清晰。
在教学《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课中,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张记录单。学生可以用画图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记录自己在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时的发现。在之后的汇报中,学生就能够把自己的观察发现描述得更具体且富有逻辑性了。
2.2.2 增设交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交流研讨只局限在说和写上。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在其中融入图绘、表演等多样化的交流研讨方式,那么学生的参与度就会大大提高。
在《维护生态平衡》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到生态系统中各成员之间那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采用了表演剧的交流方式:学生分别扮演一种生物,展示该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联系。用表演的方式来交流更有新意,更符合学生的心理,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3 搭建交流平台
有些交流研讨活动看起来热闹有效,但学生其实是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的状态。而这种围绕着教师进行的被动交流,对提高学生的交流研讨能力是不利的。
搭建科学讨论会这样的交流平台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交流研讨。各小组派代表陈述小组观点,其余小组进行补充,并适时地提出意见和问题,教师在其中只需扮演协调者的角色即可。
《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中的交流研讨就可以采用科学讨论会的形式展开。请各个小组上台展示造好的“环形山”模型,介绍本小组在模拟实验中发现的证据和产生的疑问,与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分享研究的成果。
3 培养交流习惯,使研讨更规范
良好的交流习惯,可以使课堂研讨更加规范,从而提升交流研讨的效值。那么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交流习惯呢?
3.1 收好材料
在小学生的眼中,材料往往比教师更吸引人。如果教师在实验活动结束后没有让学生收拾材料,而是直接进入交流研讨环节,学生就容易受到材料的干扰,他们在交流研讨时仍会悄悄地对材料进行“研究”,置交流研讨于不顾。因此,在交流研讨时教师一定要采取措施,尽量让学生远离材料的干扰。对于一些收发比较简单的材料,可以在实验活动结束时,及时放置在一个集中的地方;有些材料不方便取走时,可以将实验室设成探究区和研讨区,分地点进行,保证学生不受材料的负面影响。
3.2 榜样示范
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性的。学生在作品展演、展示汇报或者是口述交流的过程中,其表现力也有不同。教师可以在之前的巡视过程中,事先了解哪些小组操作较好、记录单填写较完整,先请这一部分学生做示范。通过生生互动,带动其他学生了解交流的过程和形式,更好地开展集体研讨。
3.3 学会倾听
在交流实验成果时,学生应具有善于倾听、批判性地接纳他人正确意见的科学品质。如何教学生学会倾听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心态。小学生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没有耐性去听别人说。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玩“传话”游戏,认识到“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会“听”是件了不起的本领。
其次,要优化倾听的指导。细化要求,要学生边听边想。掌握“听”的方法: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听别人的思维过程,采用的思考方法;三听别人表达的内容是否缜密,如何进行质疑或补充。
第三,教师要做好倾听的表率。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沉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注视发言的学生,以学生的角色去听。通过倾听,表达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4 关注概念生成,让研讨更出彩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实验后的研讨很难做到深入浅出,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如果实验现象明显且一致,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现象不一致,就会使交流研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如果教师每次都视而不见,以误差或课后探究为借口,不了了之,怎么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呢,以后学生还会勇于表达不同见解吗?
因此,教师绝对不能忽略这样的不确定性,要关注那些有价值的“特殊”事件,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让实验后的交流研讨更出彩,产生更高的教育价值。
一位教师在执教《磁铁的磁性》一课中对于“特殊”事件的处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当学生结束实验活动之后,这位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研究结果。许多学生都说条形磁铁的磁性是中间弱,两边强。但是有一位学生告诉教师,他的磁铁是有一头强一些,有一头弱一些的。教师让学生拿着他的磁铁到讲台上进行演示。结果这块磁铁真的是一头强一些,一头弱一些。很明显,这对学生得出统一的实验结论是不利的。教师首先肯定了这个孩子的发现:“你的研究很重要。原来这里有一根条形磁铁的磁性是一头强一些,一头弱一些的。”然后,教师请学生自己总结研究成果,自己补充完善,最后达成一个共识:“我们这里大多数的条形磁铁是中间弱、两头强的,还有一块是两头不一样强,一头稍微强一点,一头稍微弱一点的。这是很重要的发现。我们不能忽视它。”
......
研讨环节的实录:
主持人:“刚才王老师和保育员彭老师对区角活动分别做了执教反思和配教反思,现进行集体研讨,请各位老师围绕研讨主题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发表意见。”
高老师:“我观察的是益智区的整体情况。亮点:(1)材料的投放关注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幼儿有兴趣。(2)幼儿初步养成了参与活动的良好习惯,对操作活动专注,积极动手动脑。需要探讨的地方:(1)材料投放的有序性和逻辑性不够。材料的摆放位置不够合理,如操作材料离记录单较远,不便于幼儿操作。(2)今天教师区角活动指导重点是益智区,那么教师的指导能否更深入和具体一些?”
周老师:“我重点观察的是益智区中幼儿玩‘找规律’的情况。我发现:幼儿比较投入,教师能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值得探讨的问题:(1)个别幼儿完成一种材料操作后,不知道应该再换一种材料,而是等待老师的指示,这说明幼儿不清楚‘找规律’活动的材料种类和数量。(2)找规律有多种方法,但孩子的表现比较单一。(3)材料不具备引发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的功能。”
史老师:“我重点观察的是益智区中幼儿在数的守恒与排序活动中的情况。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是:教师如何由浅入深地呈现出材料?投放新材料的时候是否需要引导幼儿在观察和了解材料后,再进行操作?”
赵老师:“我在观察益智区的同时,还观察了相邻的建构区。有两名幼儿进区活动,这个区投放的材料是一些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废旧纸盒、纸箱。幼儿先观察了盒子,然后有两次合作平铺了一些形状,有创新。需要探讨的地方:材料的投放数量过多,影响了孩子的操作专注性和收拾整理。”
陈园长:“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真实表现,因为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对区角的观察要点面结合,虽然重点是益智区,但也要兼顾到其他区角幼儿的活动。教师对投放的材料有想法,如投入了许多低结构材料等。我探讨的问题是:(1)如何把握新材料投放的量?(2)怎样区分材料的层次?(3)游戏评价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幼儿的自主评价。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如发现幼儿错误时如何及时纠正等。”
全体人员都交流了自己的观察信息和提出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就这些问题,大家都各抒己见,展开深入讨论。
主持人:“对于今天重点探讨的内容,每个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困惑,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1)尽量多提供低结构层次的材料、半成品材料。(2)对投放的材料数量要适当,并要有层次。(3)材料的摆放要便于幼儿的取放等。最为重要是必须根据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添加材料(这一点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需要教师准确了解和把握幼儿的经验和能力的发展变化)。(4)活动材料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投放,但不能局限于此。毕竟活动区还是以孩子的自由游戏为主,多种材料和常规材料都是必要的,要留给幼儿足够选择的空间。下两周,中班年级组教研的重点还是在区角材料的适宜投放和教师观察的方法上,由年级组长主持教研活动。请各位老师撰写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案例,并在月底的‘我的教育故事’活动中交流。”
市教科院幼教教研员彭老师:“今天的教研活动关注细节,参与者的观察和分析比较到位。王老师的区角活动的亮点是:(1)活动中有规则,活动有序、流畅。(2)活动材料丰富,尤其是低结构的材料较多,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关注了孩子的已有生活经验。(3)考虑了当前的课程主题,使区角活动成为主题活动的延伸和拓展。(4)幼儿的作品得到了较好的呈现,成为环境布置的内容。(5)生本教育理念得到很好的体现,如小组的合作和组长的作用。(6)区角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保育员的作用。需要改进的是:(1)区角活动评价的话语权要多交给孩子。(2)教师区角活动观察的计划性和目标性要加强,如每周重点关注一两个区,关注点不同,如这周关注幼儿的活动兴趣,下周关注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等等”
教研活动的参与人员一致认为,本次教研活动是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研讨,对各年龄班区角材料的有效投放都具有指导意义。这次教研活动是我园众多教研活动的代表。我们对园本教研的认识是:
一、教研活动是否富有成效,功在平时
我园日常教研活动形式多样,有全园性集体教研、年级组教研、班主任大组教研和配班教师大组教研等。方式也有多种,如专题式研讨、案例研讨、同课异构研讨、观摩活动研讨、叙事研讨等。每次教研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教研主题确定后,针对不同的主题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教研方式会取得较好的实效。能者为师、对者为师,从园长到教师都可能成为教研活动的主持人。主持人要对整个活动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分工。如本次活动中业务园长是主持人,她首先是确定教研活动的目的、提出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区角活动观察记录表的设计、对参与活动教师的具体分工,确定重点发言人。然后召开活动前的碰头会,让每个人明白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和任务,哪个教师观察哪个区角、记录的对象是谁,研讨的问题和讨论时发言的顺序等,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研活动是否富有成效,重在积累
教研活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和积累解决问题经验的过程。因此,活动要有阶段重点,及时发现本园教师在某一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一次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如上上学期我们着重解决了教师对区角活动究竟是学习还是游戏的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上学期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游戏区角的分类和设置原则。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在一步步循序渐进的教研过程中帮助教师逐步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一次次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中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如史老师在发言中就说由于她的任务是观察益智区中数的守恒与排序的活动,活动前她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数的守恒和序数的概念和相关知识,以便观察幼儿活动时记录和分析得更准确和科学。教研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
三、教研活动的是否富有成效,要务实反思
务实反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为教师创设平等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注重活动“研”的过程,分析和评价都是对事不对人,使所有参与人员在教研活动中没有顾虑,各抒己见,谈出自己的困惑,并把好的做法和想法毫无保留地与同伴共享。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相互切磋、交流,快乐地投身于研究之中,才有教师们在活动前的积极准备,在活动中的踊跃发言,在活动后意犹未尽的个别交流。如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都要针对主持人的提问陈述自己的见解,为此每人事前都要去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思考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做好发言准备;另外还要根据分工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区角活动中幼儿活动情况并做记录;每个参与活动的人员都要带着问题去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所有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都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再经过集体交流,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在认识上有一定的提升。其次,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也要重视来自教师的反馈,反思每次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可取之处与不足,不断调整教研的方式,提出解决新问题的建议。
一、理论学习,夯实基础
我们先重温《幼儿卫生学》《学前儿童体育与健康》等书籍,让教师们准确地理解“适宜的运动量”的概念,以及适宜的运动量的三要素:活动强度、活动时间、活动密度。
二、制定表格。分工观摩
为能帮助教师集中围绕“适宜的运动量”主题进行观摩和交流,我们设计制定了《幼儿脉搏抽样记录表》《幼儿练习密度登记表》《教学观察记录表一、二》。样表如下:
1 《幼儿脉搏抽样记录表》
被测幼儿_________班级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记录者_________活动能力
2 《幼儿练习密度登记表》
班级_________受测幼儿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活动能力_________
测定者_________测定时间_________
3 《教学观察记录表一》:重点观察幼儿跟随教师进行练习活动的内容、形式、次数、质量、幼儿身体表现等。
4 《教学观察记录表二》:从教师教学行为角度,观察记录教师组织活动过程中的教学语言、行为、策略等。
在观摩活动前,先明确教师观摩任务,分工填写表格。教研组内有十一名教师、一名保健老师。从参加活动的幼儿群中抽取三名幼儿,活动能力分别为强、中、弱。观摩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对其跟踪观察记录。保健老师负责监测三名幼儿的脉搏,监测脉搏时间分别在活动前、运动高峰期和活动后三分钟,并及时记录《幼儿脉搏抽样记录表》。安排三名教师分别负责其中一名幼儿,用秒表测算记录幼儿练习次数和时间,并记录《幼儿练习密度登记表》,最后计算出该幼儿的练习密度。安排四名教师重点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具体到语言、动作、活动程度、身体表现等。剩下四名教师重点观察记录执教者的教学行为、师幼互动、活动评价等。在研讨交流中,大家要把各自记录的信息向大家分享展示,在表格数据和文字的结合中探讨幼儿适宜的运动量的教学问题。
三、解读表格。促进教学
(一)通过解读表格,学会了解幼儿。
《幼儿脉搏抽样记录表》实录一
通过表格发现:三名幼儿在活动前后的脉搏数值都有变化,并且活动中的脉搏数值高于活动前,活动后的数值与活动前接近。还发现活动能力越强的幼儿在运动高峰期的脉搏数值越大,活动后恢复较好。幼儿活动能力越弱,活动前后的脉搏变化差异越不明显。所以适宜的运动量应该是幼儿在活动中的脉搏有明显加快,并且在活动后能很快恢复到活动前的脉搏。
通过这一发现,要求我们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时要多关注活动能力偏弱的幼儿,激发他们运动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体育游戏和运动锻炼中,提高他们的运动量。
(二)通过解读表格,调整教学设计。
通过计算得出表格中幼儿月月的练习密度约为20%,运动量过小。在研讨中我们结合《教学观察记录表二》记录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寻找原因,发现在情境练习中教师提供三种不同材料让幼儿练习,但是幼儿练习的次数分别为3次、2次、1次,幼儿练习投掷的次数太少,影响运动目标的实现。
经过研讨我们调整了教学环节和游戏材料,增加幼儿练习的机会。来提高幼儿的运动量。
经过调整后,活动中的齐齐一共有17次的练习机会,在情境练习中虽然教师只提供了两种材料,但是数量充足,能让齐齐在情境练习中就有10次练习机会,整个体育活动中齐齐的练习密度达到41%,是适宜的运动量范围。
设计体育教学时不仅要考虑整个活动流程的完整性,同时要依据幼儿运动发展规律和体育技能的特点,保证幼儿的运动量。可以考虑提供丰富且有层次性的运动器械,逐步拓展幼儿的运动内容;安排新颖有趣的游戏形式,提高幼儿运动的积极性;还要考虑运动器械的数量、场地、幼儿练习形式等,保证每个幼儿有充足的练习次数,达到适宜的运动量。
(三)通过解读表格,改善教学行为。
《教学观察记录表二》实录节选一
活动目标:练习肩上挥臂向前投掷;乐意与同伴一起参加投掷游戏,体验运动。
新学期的科研工作,是以教育行政工作会议和进修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有关精神为指针,坚持科研先导工程,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全面落实新课改为中心工作,以校本培训为特色,以学习型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强科研研究和管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工作目标:
1.严格教育科研工作细则。继续完善、健全教育科研工作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严格教育科研课题的各项管理工作。
2、定期召开科研例会,及时总结经验部署下步工作。
3、确定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研究专题。
4、及时收集、整理、传递科研科普信息,积累好所有的科研材料和档案。
5、召开课题研讨交流会。
6、继续加强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
7、开展科研专题培训和讲座。
8、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评定与推广工作,制定科研奖励制度。
三、主要工作:
(一)科研制度建设
1、按照以月为主的方式开展科研工作的考核,每月严格制定上交时间,并以课题组为单位上交每月的课题研究案例和反思。
2、组织人员课题培训,月上交随笔和教学叙事,组织课题课的听课评课、反思和研讨。
3、科研材料分类装订,集中管理,重在体现科研的研究进程。
4、对上年度在教育科研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学习团队建设
1、加强学习团队建设,继续以学习小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围绕有效教学的开展进行理论与业务的专题学习,并以学习团队为单位定期组织交流活动。
2、以校本培训为特色,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学期针对课题研究组织2——3次培训工作,特别是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认识和能力的培训以及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和有效教学知识的学习。
3、发挥科研骨干教师的优势,做好课题研究的引领工作,并带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共同研讨,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师科研开展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及时总结反馈信息,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4、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有效性的探索,每次备课前组内有一人事前准备好与全组教师进行经验、成果或信息的交流。学校本学期组织一次专题研讨,初步形成基本备课模式。
5、为教师推荐理论学习的材料。购买、下发与课改有关的书籍。开展有效的校本培训。积极创造机会为广大教师的外出学习创造条件,给予支持。
6、支持和鼓励教师将科研研究的经验总结到科研成果中来,并向全校教师推广。鼓励教师积极撰写省、市、区的论文和案例。
(三)教研实践
1、建立学校课题研究课制度,注重发挥团队优势,组织跨学年的研讨活动,提高研究课的质量。做到以问题为牵动,注重课后的评析与反思。
2、把校际联动引向深入,本学期继续邀请名师和专家到校授课和讲座,并充分利用校内名师资源,提高广大教师的参与度,把学习与自身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并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走出去,加强双向交流活动。
关键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调查;教研方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75-03
作为县教研室化学教研员,我特别注重到农村中学听、评课,与教师座谈、交流。在近几年的听课及视导检查中,深感县城中学与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显著差别。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一年一度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上,也表现在学生的化学观念和综合素质上。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因素,研究相应的教研对策,有针对性地做好化学教研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学生在化学意识、观念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别,是新形势下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化学教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现就对影响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水平因素的调查情况和教研方略作些介绍。
一、调查分析情况
(一)师资状况的调查
受交通、地理条件以及城乡生活环境、子女上学是否便利等因素的影响,广宗县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队伍是不够稳定的。尽管化学学科只在九年级开设,所需要的师资也不多,但由于上述原因,各校初中化学师资的分布很不均衡,个别偏远的学校没有一个化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学校领导只得从相近学科的“富裕”教师中选拔兼课;同时,也有些地理位置占优势学校(特别是县城中学)闲置了部分具有大专甚至本科学历的化学教师,他们不是进了实验室就是去了教导处、图书室或是兼任其他的学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城乡生活环境有较大差异,使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困扰和阻碍了部分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办学条件的调查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但起点较低的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不少化学教师根本没有到外地参加学习或培训的机会。相当部分学校的化学实验仪器破损、缺少严重,实验药品几乎为零,实验仪器闲置率高,也几乎没有专门的实验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受条件或时间的限制,“讲实验”便成了普遍现象。演示实验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了。长此以往,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又从何谈起呢?这是影响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客观因素。
(三)教学管理的调查
调查发现,在不少农村中学领导的心目中,化学是一门小学科、副科。教导处在安排课程表时,不是把化学排在上午的最后一节,就是排在下午的第一节或最后一节;化学教师用在准备实验上的时间不给算工作量,而任课教师在实验室里还得从事实验员的工作,在对教师量化考评时,同样是一节课,化学学科是语数外等学科工作量权重的80%甚至更低……此外,由于多数学校的化学教师仅有1~2人,这也给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推门听课研讨及教案评比等活动中也无法在学科内进行指导与交流,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最希望的专业指导方式是“作为合作伙伴,与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上课”,这也只能是农村教师的奢望了。
(四)教师素养的调查
由于农村中学“山高皇帝远”,管理上较松散,同时缺少同学科教师间的竞争,特别是化学教师的老龄化程度严重,致使个别化学教师养成了懒散的习惯,晋升比较满意职称的教师没有上进的动力,缺乏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面对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化学课程中很多问题的呈现已经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再单一,很多答案也是开放性的,这令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起来增大了不少的难度。特别是有些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依赖教材和教参的现象,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进行开发创新的能力,忽视利用身边生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难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化学新课程潜在的内涵,不能把新教材中的新理念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五)生源质量的调查
广宗县的地理状况是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结构,南、北两头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生源流向外地的现象严重,加之民办学校的扩招,导致农村中学生源锐减,学生中部分存在着不想学、不愿学的厌学现象。特别是一些留守少年缺少了父母的监管,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基础普遍较差、学法不当,到了九年级学习化学时,除了开始学习新课时带来的一丝新奇外,一进入实质性的学习,就慢慢跟不上步伐了。这不能不说是制约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教研方略
(一)精心组织专题研讨活动
精心组织专题研讨活动,研讨活动尽量包含公开课、经验交流和专题报告等内容。研讨的专题要根据听课、视导中发现的问题来确定,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如何上好实验探究课、如何处理习题、怎样进行化学课的复习等。专题确定之后,就要紧紧围绕相关内容确定适当的人选做示范课,尽量做到城乡教师兼顾,既给农村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又给他们创造学习他人的机会,让他们看到县城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跟自己的差别。安排具备这方面经验的老师提供交流材料,可能的话,也可请外地专家做专题报告。经验交流材料尽可能多地让农村中学教师来提供,给他们压担子,促使他们加强学习、及时总结,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教研人员对他们的信任和器重。公开课后的说课、评课及专题报告或教学指导意见是研讨会的重点,可先安排上课教师说课,再安排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或教研员来进行评课,最后进行互动式的提问、他评。评课的要点要紧紧围绕专题进行,围绕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突出问题进行,以体现公开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面对面进行教学指导
把教研工作的重心切实下移到基层农村中学,进行面对面的指导。针对不同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有计划地探讨、交流教学的热点和疑点问题。将原来的“遥控教研”转变为“上山下乡”式的“一线教研”,与教师面对面的“平等对话、交流合作”。带着问题听课,评课努力做到“三多一少”,即多鼓励、多指导、多倾听、少指责,体谅和理解农村教师的苦衷。
在一次视导座谈中,我们和某乡级中学的一位化学老师结合上课情况谈起了如何处理讲授和练习的关系问题。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化学入门的“门槛”,好多概念很抽象,如:原子、元素、化合价等,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难点。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不多讲学生就搞不懂”,于是在课堂上花大力气、用长时间来讲解,该讲的讲了,不该讲的也讲了,学生只是获得了表面知识,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能从深层次上理解知识,更不会主动地去探究,表现在解题时就不会应变和迁移。于是,我们认为,教学这部分内容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初中化学乃至高中化学的“基石”,让学生有信心学习,带着好奇心去“探寻奥妙”,同时必须注重方法指导,转化这一单元的抽象性,边讲边练,各个击破教学的难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虽然讲的少了,但由于注重了方法指导,练习到位,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校际联研,送课下乡
针对本校内化学教师偏少难以开展研讨交流的实际,大力开展校际间的联研活动对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校际联研活动,不仅能够拓宽教师视野,实现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相邻农村中学的教师坐在一起,通过相互听评课等活动,对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一同研讨,满足了这些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需要。
校际教研活动要有统一性和针对性,如提前安排有关化学教师确定研讨主体,准备交流材料,提高研讨效果。特别是对农村中学实验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进行校际联研,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建议和对策,对化学的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送课下乡,是发挥县城中学的优秀教师资源、实现取长补短的重要途经之一。由于县城中学的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定期组织这些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学上示范课,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说课、研讨,再让听课的农村中学老师稍做准备后同题上课,再说课、再研讨,这种跟踪式的教研活动,既让他们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又为他们牵线搭桥,为今后的学习与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开展教学案例、课件评比以及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62-01
新标准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探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是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不外乎三方面,因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课文学习、阅读教学、作文训练三方面。下面就从这三方面介绍一下,期待和更多的同仁们探讨。
1.在课文学习中探究
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并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目前的教学环境来看,学生大规模的实践锻炼机会太少,教师必须创造机会,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由内到外的在开放中加工处理信息,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问题。
1.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采用 多种手段启发,情景交融教学。恰当时机启发,合作探究教学。做到 因人而异启发,分层教学。
1.2 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1.3 自主学习,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表现。同时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
2.在阅读教学中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占了很大的比重。其内容可以是自读课本,也可是课外读物,也可以是教师印发的阅读材料,内容不确定。这就要求教师先不要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让他们自己在阅读中自主探索,自我构建知识,自我完善和提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让老师提供资料或让老师解答。老师要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并作为自主探索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那么在阅读中怎样去自主探究呢?
2.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或材料。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文,从中获得知识。自学前要明确提出自学的目标:看什么?怎么看?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带着问题去读,并思考研讨。
2.2 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有问题才会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造。有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为有问题的学生鼓掌,这是自主探究教学实验研究贯穿始终的一个新理念。学生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应多加鼓励。让学生形成一个共识:肯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
2.3 组织学生合作研讨。组织学生研讨,可以进行中组研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
3.创新写作中运用探究
3.1 打破时限――"人的知识百分之九十是通过观察获取的,"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开阔视野,同时,我们可以有重点地抓住事物的发展顺序来进行写作,写作需要积累丰富的材料,需要有感而发,材料需要发酵,感受需要酝酿。可见,时间有助于探究性写作实践。
3.2 拓展空间――古代的徐霞客、现代的三毛、当代的余秋雨。时代的文学走到今天,昭昭然举起了一面大旗――"行走文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作要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写作要还原为生活的原生态的东西,需要拓展空间,用心探究生活。
关键词 城乡互动 联片教研
一、基本情况
(一)活动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观摩、大课间展示、学校办学情况汇报、研讨会。
(二)依据会议签到统计,3次活动接近300多位教师参加。市、区教研员、省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市中心组成员、学校的校领导也大力支持并参与到活动之中。
二、授课情况
(一)授课教师为联片活动做了充分准备,在确定教学内容后,潜心钻研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琢磨教学设计,将自己的教学预案,在校内教研组里集体备课,反复推敲,多方“磨”课,寻找不足。他们不仅仅在展示自身的专业素质,更发扬了本校教研组群体的专业智慧,大幅提高观摩课的质量。
(二)本学期活动共展示12节观摩课。在课堂教学观摩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优秀课例。通过活动的开展,反映出了我区青年教师在迅速成长,城区授课教师,以他们那高品位的课堂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令听课教师耳目一新,交口称赞;乡镇的授课教师又以他们独特的教学设计艺术,回归自然、平实无华的教学风格,使听课教师欣赏赞誉。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能有这样一个锻炼的平台,使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活动帮扶了他们,活动促进了他们,活动提高了他们。
三、评课情况
(一)透过课后研讨会上那热烈、亲切、甚至激烈的交流、对话、研讨场面,使我们真切的感到,这次活动,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专家点评、同伴对话、同科交流,共同切磋、共同提高的良好平台。他们在课例对比中,在教学设计的构建中,在对教材的处理中,各抒己见,有欣赏、有肯定、有质疑、有困惑、还有更大胆的设想,不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在场教师在交流中得到启迪,得到提高。
(二)通过联片活动,不但能使教师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各校、各片教学教研和现状,为各片区教师在课堂研究上,提供了一次交流和提高的机会,是各校培养优秀教师的一次机缘,更重要的是为各校际间,增进了教研友谊,增强了牵手教研意识,从而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还为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赢得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联片教研在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得到了双赢和互利的效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备课上主要存在两个“不足”。一是仿效他人教案,或求助于老教师经验的传授并生搬硬套,缺少个人风格或特色。二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欠缺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二)从课堂教学来看,出现一些问题:①重点和非重点内容混淆,孰重孰轻?通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住问题解决的关键。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效果还不明显。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少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令课堂不时出现桔燥、沉闷。③有些观摩课确有“做秀”之嫌,失去真正的教研意义。比如在堂上提问的学生都是事先指派好的少数学生,教学活动是在课前“演练”好的,这从根本上脱离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脱离了生命课堂的教学实际。同时,对公开课为什么要开?暴露我们教学上的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等等……都会失去联片教研活动的目的。
(三)评课情况。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情况看,说优避劣,简单重复较为普遍。评课的话题散乱,对一些新旧教学理念发生碰撞的问题更缺乏应有的关注及相应的专业引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对课例的重点问题、教学行为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本究源;不能从各种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原理中运用迁移、反馈等原理进行剖析,课后的评课缺失教育理论的支撑。
五、反思及策略
(一)为使活动顺利开展,市、区教研室应在活动之初能下发一些指导性材料。为我们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和依据,使我们明确了在教研活动中相关人员的职责、任务,明确了教研活动的程序,知道了指导教学、组织教研活动的方法。
(二)聚焦课堂、确立主题,教研活动实效性增强。区域性联片教研活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主题的确立,相关学科都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效性”确立主题,针对所确立的主题去设计课、去研讨交流、去进行研究,主题地提出或是基于本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或是基于当前在教师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或现象。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这就使得教研活动避免了盲目、随意,使教研活动有的放矢,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教师的教学必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开展长期的校际间的对流,建议每学期学校利用“主客场”制交流一次。例如南航附中、南京五中和六合高级中学的对流;南京五十四中与六合龙袍初中。
(四)要发展新、老教师的实践智慧和理论素养。为了让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准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我们建议教师们要向书本求援,多读些教育理论书籍及专业性的书籍,就是要在专业理论的支撑下使讲评有别于一般的常规式的讲评,课上得更好。
(五)要重视课后的说课,让评课教师和教师研讨更能理解上课者的思路。授课教师要重视研讨后的及时反思,写教学反思不少于3000字。
(六)让参加研讨交流的教师能留有部分时间向专家提问,及时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参与研讨活动的教师踊跃的提问,专家的言简意赅的针对性建议,研讨的氛围会更加的活跃,使活动达到了理想的境界和应有的效果。
我们幼儿园在苏州市教科院戈柔老师引领的“园本教研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子课题任务——“专题研训式园本教研的实践研究”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开展了以班级管理者为主要成员的专题研讨活动,引导大家努力用科学、规范、有效的方法建设以幼儿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从细处提高保教人员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增强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结构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
在上学期末,我对幼儿园所有教师进行了一个调查问卷,了解了老师工作的现状和班级管理中的困惑。对于以间接指导为主的自由选择和自由活动环节,如何组织管理比较科学、合理?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成为了我们重点探究的一个管理环节。新《纲要》也提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为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使幼儿在自主安排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学习,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要,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下面我就谈谈我们的研讨活动。
一、在自由探索和现场观摩中积累经验。
自由活动环节在我们幼儿园是指点心后、午餐后、领域活动和游戏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有效的自由活动组织,不仅可以使幼儿在自主安排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学习,满足其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而且也可以减少幼儿间的矛盾,有助于建立自由、和谐的班风。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鼓励幼儿园班主任在一日活动组织中,重视自由活动环节的组织,带领班级保教人员根据自己班级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自主探索自由活动环节的组织策略。
幼儿园班主任不仅是幼儿园的中坚力量,也是一个班级的“核心”人物,让班主任认识自由活动的重要性,可以带动班级其他保教人员参与自由活动组织策略的实践,有利于规范幼儿园的常规工作,也有利于增强以幼儿为主体的的班级管理意识。
同时,在预先通知和定期安排下,全园教师进行了3次观摩活动,分别观摩了小班、中班、大班的自由活动组织现场,并围绕环境、幼儿活动、教师活动作了一个简单的记录。
现场观摩活动使老师们亲身了解了同龄班、不同年龄班的自由活动组织现状,丰富了班主任组织自由活动的经验,为研讨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在经验交流和引领探讨中形成共识。
其实每个班主任老师都有自己的管理经验、想法,集中班主任一起坐下来分享交流、引领探讨,不仅可以结合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探讨比较科学、合理的组织策略,而且也可以增强班主任的研讨学习能力,提高管理自由活动环节的能力。
首先,结合经验自由谈。
老师在自由谈的时候,所谈到的问题还是比较集中的,有些是有人抛困惑有人回应,有些是共性的困惑。
从老师们的发言可以看出,我们不能忽视自由活动的三因素:教师——材料——幼儿,在此基础上我也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概括,如:师幼关系、空间布局、物质材料、活动规则,并以图文的形式记录我们的研讨、思考的过程。
其次,逐一探讨,梳理观念。
(1)师幼关系
我请老师们自由结伴讨论,两人一组,找一个恰当的词或简单的一句话来表达一下对师幼关系的理解,并记录在“心型树叶”上。交流时一人贴,一人介绍。在轻松的氛围中,以不同的语言诠释了对自由活动师幼关系的解读;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可信赖的朋友;平等尊重等。记录着老师们观念的心形树叶也暗示着在自由活动中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需要耐心、细心、恒心。
(2)空间布局
我想大家应该都清楚:自由活动——区域活动——创游活动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自由活动有个特殊的背景,那就是幼儿要完成生活需要,也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也要在这样的认识上来想想自由活动的空间布局,怎样布局才是合理的?也请大家以两人结伴的形式讨论,并用简洁明了的语句记录在“树叶”上。然后也是一人贴一人介绍。两人再次合作,彼此有了一定的默契,也能用各自的语言来概括;因地制宜;自由活动材料的摆放位置不能影响孩子的生活活动,与幼儿生活区有一定的距离;自由活动的空间应该相对分散、相对开放等。有了这样的认识,基本上就可以避免幼儿边吃边玩,或者没吃好就玩等现象,另外班级保教人员注意合理分工,做到“孩子在老师的视野内”,就可以避免或减少安全隐患。
(3)物质材料
我们都知道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水平还有班级幼儿的实际需要、兴趣,但同一个年龄段肯定有共性之处,何况我们实施的课程是相同的,所以我请大家分小、中、大年级讨论,由组长记录在“大的树叶”上。然后由组长介绍讨论结果。
各年龄段投放的自由活动材料也不是一尘不变的,我们在实践中还是要随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兴趣水平,进行调整、更换和有目的地投放。
(4)活动规则
建立合理的活动规则就是为了实现自由,让幼儿共享规则带来的文明秩序以及规则对彼此的约束力。经过交流和讨论,我们对自由活动规则的共识为:
A.做好自己的事情(主要是生活活动)才能进入区域活动。
B.建立班级“小管家”,引导幼儿参与自由活动的管理。
C.爱护自由活动材料,正确使用和取放。
D.“三轻”,即轻轻用、轻轻走、轻轻说。
E.听到信号迅速归放好手中的材料返回自己的座位。
我们都觉得这是最基本的自由活动规则,当然大家在实践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接受水平,反思、细化、丰富自己班级的自由活动规则,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并且要善于用图、文、符号等标记隐性地暗示幼儿注意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