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第1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心理活动课堂,体验团队之力

“我需要四把椅子,四个志愿者,椅子按照PPT上的方式摆放,要求志愿者坐在椅子上,并且要躺在临近同学的腿上,之后我要撤走四把椅子!”心理老师刚说完游戏规则,犹如一枚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班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三个男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决定要试一试,但是还少一个人,这时坐在后排听课的我产生了兴趣,决定试一下。

游戏开始了,随着心理老师一声令下,另外四名同学一起撤走了四把椅子,可我们四个人仍然挺立着。同学们走上前来,围在四周,一起为我和三名同学呐喊助威,负责计时的同学更是大声喊着时间。我们坚持了123秒,大家都欢呼起来,庆贺这个新纪录。

这是我们高一一班一堂普通的团体心理训练课,这个游戏的名字叫“一切皆有可能”。按照常理,在没有任何支撑物的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坚持那么长时间的,然而,通过我们的合作与坚持,我们做到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着将不可能转变为可能的惊喜,体会到相信自我、相信团体的力量。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的集体意识明显增强。

学生需要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高中生团体心理训练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乐于参与,学有所得;教师寓教于乐,能以心理问题的破解为德育提供支撑;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有效实现“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真正达到服务学生成长的教育目标。这种校本课程活动也得到学生的喜爱,有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每次都会期待心理课的到来,因为每项活动都让我受到启发,很多有意义的活动让我难以忘怀。”

心理主题班会,倾听心灵之音

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了阶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心理主题班会有三部曲:第一步由心理教师对班主任进行专业指导,第二步心理教师参与策划班会的心理主题,最后一步由学生自己完成。三部曲都是围绕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开展,抓住各种教育契机,适时开展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主题活动。比如,每年三月是我们的“感恩教育月”,我们会举办“呼吸亲情,感恩母亲”的心理主题班会。应邀参加心理主题班会的母亲们坐在孩子们中间,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母子的心灵更靠近了,校园里洋溢着温馨的气氛。感恩母亲的主题班会让母亲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母亲节,加深了对孩子的了解;学生们的心里也涌起了爱的潮水,一位学生动情地说:“……那么多爱的见证,我为什么没有去珍惜,母亲呀,您把一生都给了我,我也会用一生回馈您!”

学校的高中生团体心理训练通过各种生动的、有意义的心理游戏,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启迪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心理潜能和成长内驱力。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巨大辐射效应使其深入人心,德育贵在润物无声,我们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真正达到育人于无痕之中。

家长学校,合力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全面渗透。为了在家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需要加强家长学校建设。

第2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团体心理辅导;优势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10-02

目前,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从形式上看,个体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测量、心理热线电话、心理小信箱、网络心理咨询等都有实践,从范围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德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那么,哪种形式的实践能取得更佳的效果呢?这是高中心理教师最迫切研究的问题。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灾区师生尽快走出地震的心理创伤、恢复心理平衡最适合、最有成效。所以,从教育部到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里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并在灾区各中小学中广泛实践。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在高中学校的开展有着更加显明的优势。

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适合高中学校客观环境

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团体中,如一个寝室集体、一个社团、一个兴趣小组等,其中最基本的团体就是以教学为单位的班集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分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高中生年龄相仿,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并且有着共同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例如学习问题、升学问题、价值观认同问题、青春期异往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人的问题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正面成长的机会和有效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境,从而使他们自己解决自己共同的心理困扰并取得共同进步。团体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同学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因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这对班集体建设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由于学生的年龄相仿,生活的环境基本相同,因此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进行个体心理辅导,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根据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规模分解至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1]而且可以将它纳入学校教务处的管理和考核之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持续性、规范化开展,也有利于心理教师的考评和晋升。

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感染力强,对学生的辅导效果好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集体讨论、趣味游戏、角色扮演、心理小品等方式,模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活动,掌握以此带来的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情境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改变了自己不良的行为,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且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特别注重协作性、互动性、实践性,这样可以达到团体间相互帮助、相互治疗、共同成长的目的。“我助人人,人人助我”,团体情境可以使参与的学生相互感染,互相影响,多向交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以活动为载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重复的辅导中得以巩固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效果较好。

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团体辅导强调辅导中预防的一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种辅导坚持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想,符合现代学校心理教育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2]而团体辅导活动课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重要工具,在这一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高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总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对解决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及成长性烦恼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帮助是在个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学生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在活动中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全面等。

参考文献:

[1]唐慧敏,李志德.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第3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一、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海南中学是海南省教育厅直属的省重点中学、海南省示范性学校,学生均是来自全省各地的佼佼者,因此,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优秀学生,使其成为面向未来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海南中学是全寄宿学校,学生除了面临环境适应、学习内容及人际适应外,还面临着学习方面的激烈竞争,这些状况都需要心理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做充分考虑。在实践中,我们以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课)为核心创建校本课程体系,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校本课程体系的内容及开展形式则是根据各年级情况而设计,主要涵盖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等内容。

初中阶段初一至初三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是学校校本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两周一次课。

初一的课程设计以“适应与养成”为核心目标,培养学生“适应”初中新的学习环境和养成更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同时加强自我认识,使之能够客观评价自己,积极与新同学新老师沟通,主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友善、热情、开放思想等积极心理品质。

初二的课程设计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为核心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主要培养谦虚、自律、幽默、感恩、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

初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以“顺利应对中考”为目标,培养对各种挫折的耐受力,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升学观,学会调节情绪,排解学习压力,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和技能,以感恩的心态去看待中考等,促进自己心灵的成长,主要培养学生感恩、坚持、创造力、团队精神等积极心理品质。

而高中阶段将高一年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校本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课程以“适应”及“规划”为核心目标,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适应”高中新的学习和人际;学习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做好选科、选考的准备及探索未来职业规划等,主要培养学生的热情、好奇心、好W、善于交际、善良、爱、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

高二年级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校本选修模块的内容,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开展。课程以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为核心目标,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及确定自己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处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领导才能、公平、诚实、谦虚、幽默等积极心理品质。

高三年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排入了班级周会课,心理教师、班主任互相配合,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由班主任负责实施安排。课程以“个性化成长”为核心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升学观和择业观;学会感恩、调节情绪,排解学习压力;激发潜能,高效学习,科学应考;积极应对挫折,体验心灵成长,以感恩的心态去看待高考,看待自己心灵的成长。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宽恕、感恩、希望、坚持、勇敢等积极心理品质。

海南中学还开发了多套校本实验教材。2008年10月,出版了高中校本心理实验教材《心灵俱乐部》;2008年8月,出版了《德育实践与探索》,收录了部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及心理主题班会设计,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特色教育课程;2009年3月,出版了实验教材《放飞理想 相信自己――高考成功心理》《中考成功心理宝典》;2009年11月,出版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及咨询案例集》;2009年4月,开始每学年编印一辑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手册《阳光手册》;2010年,“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研究获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比二等奖,“‘中高考成功心理’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获三等奖;2016年开始,我们又着手汇编初一到高一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课)系列课程,也将结集出版。我们在不断地思考和完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二、以“融入式”生涯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助力

2014年,海南中学全面启动了学校生涯教育。学校首先成立生涯规划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党委书记负责主抓,调动全员参与,对多方面资源整合利用,多渠道融入,由此形成教育合力来推动这项重要工作。

2015年10月,申报的课题“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融入式’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海南省“十二五”重点课题立项,学校也进一步以课题研究来推动生涯教育工作。

1.学校心理教师参与到生涯教育的顶层设计中来,推动生涯教育在学校的全面开展。心理教师除了在传统的心理课上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外,还开设了生涯选修课“电影人生DD开启幸福生涯之旅”,以对学生喜爱的电影进行观摩与研讨的形式,与积极心理辅导相融合,为学生开启了了解自我、了解世界的生涯选修课程,得到学生的欢迎并让他们获益匪浅。

2.将生涯教育融入班级建设和主题班会课中,创建生涯规划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除了利用教室黑板报外,还指导学生自主创建了生涯规划班刊,分享生涯教育资讯,以及记录学生在生涯规划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另外,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一起设计及开展系列生涯主题班会,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的专业指导作用和班主任的具体落实作用,从而调动每位教师在生涯教育中的优势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

3.学校对家长开展了大量的生涯规划普及讲座,进一步帮助家长认识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以此开发家长资源,发挥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生涯教育合力。如开展“家长进课堂”的职场分享活动,以及“家长进校园”的职业推荐大会。前者家长进课堂分享职场经历和人生感悟;后者家长们进校园,和学生面对面进行类似招聘会的现场职业介绍大会,让学生可以接触及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同时这些活动也是为了寒暑假开展的“JA职业见习日活动”(工作影子活动)做准备。

4.学校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生涯教育。“走出去”活动之一就是沿袭我们学校具有特色传统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职业体验,人物访谈等,并撰写研究或调查报告,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另外,每年的寒暑假,学生也要“走出去”参与社区服务,例如我们暑假开展的“职场体验与探访”主题社区服务活动、“JA职业见习日活动”(工作影子活动),寒假开展的“幸福生涯人访谈”主题社区服务活动等。

“请进来”是利用校友及社会相关人士的资源,请他们到学校来开展各种活动,如学校的“衍林讲坛”,邀请专家学者和社会各行各业人士来做演讲,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分享知识,分享人生阅历或见识等。学校还邀请大学校友返校开展活动,让大学校友和在校学生分享自己的高中生涯和高考经历,以及上大学后的收获和感悟,来帮助在校学生明确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增进对不同大学院校与专业的认识了解,更好地珍惜及把握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及加强相关能力素养的培养,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些“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活动都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资讯和强大动力,引导其朝着自己的梦想,更科学更理智地规划自己的幸福人生。当“融入式”生涯教育形成合力的时候,可以说为学生的生涯发展增添了更为有利的成长助力。

在生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值得记录的,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不断回顾和反思自我,同时也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激励。因此,我们请每个学生为自己建立一份生涯成长记录袋,汇编一份自己的生涯成长记录册,同时也将为学生建立生涯成长电子档案,帮助学生把成长中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汇编,作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珍贵礼物。

三、营造幸福温暖气氛,帮助学生绽放美丽心灵

海南中学的高中部幸福教育中心、初中部心理辅导中心都是基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建成的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服罩行模配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旨在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环境,多渠道营造幸福温暖的氛围,使师生的心灵像花儿一样绽放,负能量得到释放,正能量得到提升,个人得到成长,使其真正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

高中部幸福教育中心建筑面积四百余平方米,于2014年底建成,投入三百余万,中心整个装修设计风格结合了海南的海洋文化特点。中心所有天花板都是明亮的蓝天白云,地板则是海洋、沙滩、溪流的灵动呈现。中心设有不同功能室(区)九个,并以海洋特色命名:心理阅览区(沐风阁)、宣泄室(海螺屋)、悦纳室(紫贝居)、咨询室(星语房)、沙盘室(沙海苑)、团体室(海豚湾)、潜能室(珍珠屿)等。中心购置了先进的心理仪器和设备,如音乐放松椅、按摩椅、身心反馈仪、自信天使、拥抱使者、注意力挑战仪、团体音乐放松仪等,还购置了大量的心理阅读书籍。初中部心理辅导中心位于初中部办公楼六楼、教学楼七楼,由四个功能室组成,分别是个体咨询室(畅心园)、沙盘游戏室(沙海苑)、宣泄室(清心阁)和团体心理辅导室。

学校初高中的心理中心,由心理教师均轮流值班,主要针对个别存在心理困扰或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排忧解难。采用心理热线、“心灵小屋”、心理信箱及网上心理咨询等方式,多渠道为学生进行咨询辅导。学生还可以在这里通过音乐放松椅、按摩椅、自信天使、个体沙盘等享受自助服务,以达到放松身心、增强自信心的目的。特别是高中部的幸福教育中心,利用场地和设备资源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幸福自助活动,如周一的海豚湾“幸福K歌会”、周三的沙海苑“沙盘心灵花园”、周五的海豚湾“幸福电影院”等,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宣泄及调整,以达到放飞心灵、调整身心、体验幸福的目的。

四、家校联动,共同呵护学生的美丽心灵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需要家庭的参与、社会的支持。海南中学于2006年成立家长学校,由学校相关领导、心理教师及外讲专家为各年级家长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及针对性强的专题亲子教育讲座,如对初一家长开展“改变从您开始――亲子沟通训练讲座”,对初二学生家长开展“知‘性’话题――青春期家庭教育讲座”,对高一家长开展“和孩子共同成长――高一新生适应性讲座”“文理分科指导”,对高二家长开展“如何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情感问题”“高二学生的理想教育”,针对初三、高三家长开展“爱的鼓励――考前家长心理讲座”等。通过这些专题教育,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宣传,同时提升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水平,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进一步扩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012年10月,海南中学的两位心理教师撰写的家长专题讲座教案在全国家长学校优秀教案征集评选活动中均荣获三等奖。2013年,海南中学被海南省教育厅授予“海南省首批示范家长学校”荣誉称号,同时被海南省教育厅授予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第4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关键字:心理辅导课;备课艺术

上好任何一门课,备课这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那如何才能备好心理辅导课呢?笔者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这里想从“三备”的角度谈谈心理辅导课的备课艺术。

一、 备学生

学生是一个个情感丰富的鲜活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着多方面“经验”的独特个体。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和理想,走近(最好是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不了解他们独特的、神秘的、真实的内心世界,谈不上备学生。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

1.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来了解。专业书籍指由心理学专家编写的相关心理学专著,他们集中了心理学领域广大专家的智慧。此类阅读有助于教师了解本段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了解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其应对方式,了解他们的好奇心,了解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了解他们的意志品质的发展等。比如高中心理辅导老师可以阅读《高中生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在阅读中了解高中生共同的心理规律。

2.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问卷调查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他们对当今某些社会热点现象和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的看法。每次新的主题前,可以好好做做这项工作。比如,笔者在上高三心理辅导课前,就做了一番小调查,了解高三学子的考前需求,知道他们存在压力过大、考试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课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通过与班主任、学生交流来了解。班主任是最接近学生的人,和班主任交流有利于把握各个班级学生心理动态。有的课题如《我的父亲母亲》需要了解学生家庭构成(如单亲家庭、隔代教育),这些信息都可以从班主任那里获得。面对面、朋友式的交流容易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态度和深层原因。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而了解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到这些,可以为以后的上课埋下伏笔。比如笔者就常常利用乘车的机会和身边的学生交谈,了解他们喜欢的影视剧、文艺作品,了解他们对“超女现象”、“易中天”、“于丹”的看法,进而在课堂中联系实际,抓住他们的兴趣兴奋点,促进教学。

4.利用网络来了解。如今网络已成为影响学生的重要媒体,是学生抒发感情、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我们心理老师也可以经常到学生常去的网站逛逛,了解学生网民平时不敢暴露的真实心态。比如笔者就常常去本地学生常去的社区潜水,从崇明网友会到尘爱社区再到百度吧,我追随着他们的身影,关注他们,走近他们,理解他们,有时候还要辅导他们。这些经历都给我的课堂带来了新的触动。有学生曾经感叹到:“老师,怎么你这么理解我啊!”

5.通过阅读“他们”来了解。阅读“他们”指的是看他们看的,看他们写的。看他们看的,有助于了解他们这代人共同的兴趣;看他们写的,有助于捕捉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这也应该成为常规工作。比如笔者借阅过曾登上我校图书借阅排行榜第一名的《像少女一样》这样的纯情小说,知道他们仍然有着纯真的爱情梦想;也浏览过《诛仙》这样风靡网络的武侠小说,知道他们内心向往着玄幻般的无拘无束;我常常关注最近几年的优秀作文,我曾经去图书馆借了好几届的“新概念作文选”看,了解他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与追求;我还常去看看韩寒的博客,看看庞婕蕾的《穿过岁月忧伤的女孩》,了解一下青少年作家的新作,温习他们青春成长的轨迹。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准备,心理辅导课非常有针对性,教育目标就会特别贴近学生,也会更容易实现了。

二、 备环境

环境,是教师上课的载体和平台。依据格式塔心理学,不同的教学环境是不同的“场”,对课堂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笔者认为,影响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环境应该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包括:教室的选择与布置、桌椅的摆放、学生分组。这三方面环境都可能对上课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

1.教室的选择与布置

一般来说,在普通教室上心理辅导课,学生常常会比较容易表现出拘束、害羞和独立,对于合作学习、小组探究、行为体验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因此这就需要心理辅导老师调动力量,努力为学生创造心理辅导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否则,让学生融入心理课的氛围,则需要心理辅导老师付出更多。心理辅导课的布置有着比较大的自由度,教室可以通过窗帘、灯光、挂图等布置得温馨自然。根据笔者这几年的经验,学生在专用教室上课比较好。一方面,学生进入这个独特的环境,容易融入心理课堂氛围,在体验感悟方面也容易放得开;另一方面,一般专用教室和其他教室相距甚远,也不容易影响其他班级的教学。

2.桌椅的摆放

关于桌椅的摆放,常态应该是全班分为几个六到八人的小组,大家环绕围坐,这样便于讨论交流。但对于具体的每一节心理辅导课来说,这些都有讲究的。比如在上《我的父亲母亲――感恩篇》的时候,不需要小组讨论,为了便于学生自己回忆反思,可以将桌子摆为单人单桌;在上《竞争与合作》的时候,需要四人一个小组,另设观察员座位,可以四张桌子五把椅子排列。

3.学生分组

学生上课需要分组,不同的主题,需要不同的分组。至于小组的组建,可以按教师制定的方法或者按学生的方式进行分组,一般应设小组长(或者轮流)。在需要课堂小组竞赛或者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可以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启发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比如在上《思维一转天地宽》的时候就需要异质分组,以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在需要较多交流内心感受的时候,可以同质分组,把性别相同、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的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这种组合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教学目标分层,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在上《沟通无极限》的时候,就非常需要他们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更容易感情交融。

软环境指的是课堂气氛的营造、调节与控制。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阴沉、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削弱学习的热忱,降低对未来学习的信心;温暖、激励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促进目前的学习,而且能培养对未来学习的积极态度。所以心理辅导课的备课,对于气氛的预判必不可少。

1.教师应该了解这节课需要营造怎样的气氛。比如,在上第一节课《师生轻松见面会》时,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和谐而轻松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心理课的轻松,教师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心理课神秘感的追问,为今后的上课敞开心扉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比如,上《我的父亲母亲》时,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沉思而感动的氛围,这样学生容易进入对亲情的追忆深思,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

2.教师应该发展自己,努力提高营造课堂气氛的能力。心理辅导课上的气氛渲染与营造,教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学生希望心理辅导老师是幽默、亲切、智慧的人。那么教师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笔者本人就有切身的体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幽默感,特别注意学习幽默的技巧。在课堂上当气氛有些沉重或者有点失控的时候,一句贴切的俏皮话常常让学生精神大振,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

3.教师应该准备和掌握一定的调节和控制课堂的技巧。有时候,教师因为个人随机应变的能力所限,不好控制一些气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多下功夫。比如,在上《我的父亲母亲》时,很多学生进入情境,开始沉思,有些女生开始抽泣,这时候有一个调皮的男生开始嘲笑本组的女生哭鼻子,这样课堂的气氛就变了。幸亏课前我讨教老教师准备了一点应对技巧,及时地调整与辅导,场面才没有失控。

通过对这两方面环境的准备,我们的心理辅导课又朝成功迈进了一步。

三、 备教案

备教案应该包括教学主题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教学主题来自哪里?如何选择?换句话,心理辅导课上什么内容?

主题的来源应该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教材,一个是学生的需要。目前还没有(其实也不需要)一个统一的教材,所以基本上现在的心理辅导老师对教材的使用都是各自为战,随机而动。而市场上的心理辅导课教材林林总总有很多,如何进行取舍呢?笔者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博览众书,各取其长。使用下来,较好的教材有:上海市教委组织编写的《高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吴增强主编的《高中生心理辅导指南》以及叶斌主编的《中学生心理辅导自助手册》。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尽可能多地积累一些教材,自己进行类比性阅读,选择和自己学生需要紧密相关的主题,进行整合,然后精心设计。这样备课可以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成的活动设计,不用自己从零开始挖空心思去开发。同时非常重要的,心理辅导课的主题选择还要问问课堂更重要的主角――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如果仅仅考虑教师容易掌控课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对学生没有实际的帮助,这样的课不上也罢。以前,笔者就有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表演各种情绪,虽然很受学生欢迎,气氛活跃热烈,但课后学生的反馈却是“太小儿科了”。现在我常常会在学期上课前,先给学生很多选择,让学生去挑选对自己有用的主题,然后我再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去设计教学进度与教学主题,效果好多了。

其次,教学过程的设计。对于许多老师来说,备课最头疼的除了目标的设定,就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了,因为这些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到引入点题、体验交流、启发感悟、总结这些具体环节的设计就不多说了,这里重点说说主题活动的设计。心理辅导课大多数时候是活动课,说教非常少,所以课堂上非常需要学生参与体验,讨论交流,甚至辩论。一个优秀的主题活动,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投入,或参与实践,不断尝试,乐此不疲;或深入思考,激烈辩论,不明不休。所以如何设计一个优秀的主题活动就成为重中之重了。

经验告诉我,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想办法:

1.借鉴心理活动课教材。教材中的活动设计也可以作为参考。笔者上课所用大量的活动设计来自对身边这些教材的取舍修改。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如今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心理辅导课虽是后起之秀,但因为各位同行的积极分享,心理辅导课活动设计也是非常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妨在网络上搜一搜。另外许多企业拓展培训方面的小游戏、小活动也可以引进到我们的心理辅导课堂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可以用了。

3.自己创造设计。这是最难的,最有挑战的,最需要个人的智慧。很多时候,别人的活动设计不能照搬,照搬容易水土不服。比如笔者在上《心有千千结》的时候,就把经典的“解手链”游戏改造为对成功的理解,过程与结果的思考,成为新的游戏。

4.同行之间头脑风暴。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发挥最大的创造性。在我的身边,有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团队,大家在一起备课教研,进行头脑风暴,分别贡献自己智慧,反复论证各种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最后可以挖掘出新的素材,设计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第5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关键词:体育理论课 高中体育 新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本穿插了大量的体育理论知识,休闲体育与娱乐体育等知识,通过理论课的教学让学生清楚了解和掌握,拓展视听空间,增强终身体育的意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体育课教学总是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的教学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上好体育理论课能为体育实践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以后的教学、训练、群体活动等,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怎样才能上好体育理论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增强对体育理论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体育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启发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卫生保健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上好体育理论课不仅可以为实践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加强班风建设和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对以后的教学、训练、群体活动等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兴趣走向,培养欣赏能力、增强体育理念、体育文化、体育美感。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体育教师理论水平

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是提高体育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应该是全面的,由过去侧重掌握活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型”向具备高素质的“智能型”过渡。作为一个“智能型”的体育教师,不能总是停留在原有的理论知识水平上吃老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越来越多,接触到体育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我们原有的理论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给我们体育理论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所以,我们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3、课前准备充分提高教学效率

(1)讲授所教项目与基本知识,做到学有所用

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2)根据教学内容,搜集参考资料

上理论课的课前教学准备中,大量阅读和收集有关资料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资料,备课就无从入手。另外,备课必须认真、细致、充分。从撰写讲稿、修改讲稿到登台上课前的各个环节,都要力求精益求精,并虚心地征求同行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尽量做到重点突出,语言简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编写教案

根据体育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考虑好本次课如何组织,开头怎么讲,中间又怎么讲,分成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如何 衔接,每部分所进的时间大体上怎样安排,结合时讲些什么。什么时候提问,让学生重点观察什么。上述种种问题千万不要在上课时临时凑合,课前都需要在教案上反映出来,并作上必要符号,安排妥当,以免出错。

(4)预习

上课前,教师要全盘考虑一遍,整理思路,并估计好教学时间,把主要内容和重点记下,重温上课的全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备课内容和上课时间间隔太长,还要做好否调整内容的准备,新教师最好能预讲一遍。

(5)准备好必要的教学工具

如果利用多媒体上课,就要检查相应的光盘,U盘,等工具是否准备停当,多媒体教室是否能正常使用,是否与其它科目发生冲突等,如果举行体育知识竞赛,就要把所有知识点及答案准备妥当,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4、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1)运用多媒体软件培养学生兴趣

以往的体育课教学由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体育教学中可以找一些相关的课件或比赛教学录像,通过逼真的声音,夺目的色彩,立体的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觉,集高中生的注意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大的价值。它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带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中,以此激发学生更加深厚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举办体育理论知识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利用高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和体育明星的偶像魅力,在室内理论课上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知识竞赛,如:口头抢答题:刘翔是参加什么项目的运动员,他的教练是谁?最好成绩是多少?小组竞猜: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几枚金牌,夺得奥运会首金的运动员是谁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增长知识。

(3)开展体育欣赏教学,引导学生兴趣走向

结合实践课内容,在体育理论课上开展该项目的欣赏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练习方法,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们讲解篮球的比赛规则,如果单靠老师说教,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积极性降低,如果我们播放些对抗表演影片或《NBA特辑》,连播放连讲解,学生感到直观、生动,加深了理解的深度,同时这些片段里不乏有学生崇拜的NBA、CBA明星,这些明星的出现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新课改对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如何提高体育课的科学含量,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是摆在体育老师面前一项重要课题。抓牢抓实体育理论教学能有效弥补实践课教学的缺陷和不足,让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合理调节,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教师灵活的操作、精彩的讲解、生动的演示、多样的教法恰到其处,使体育内容深入浅出,意味深长。让理论课更具趣味性,实用性和健康性,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让理论课教学也变成健康快乐的体育课。

参考文献:

[1]陈啸,中国学校教育[J]. 2008年第6期

第6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关键词: 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 改革对策

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健康教育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健康概念,现代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和虚弱,还指人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方面所达到的完满状态。那么,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如何贯彻健康教育,丰富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使学生在得到身体锻炼的同时,也得到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的。

一、体育教学改革中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造成健康教育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对健康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大多数人认为身体没有疾病、没有残疾就是健康,更多的人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衡量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要求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了这三个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由于中专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还不太明显,因而对中专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提法,那么盲目和随意必然导致中专体育教学组织、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模糊。所以我认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学生的体质和健康与否”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中中专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但中专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健康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中专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角色,以及地位大致确定。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以及文化素质、人际关系等方面必须在学校得到充分锻炼,以准备适应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所以要培养中专生终身健康体育的意识。

(二)旧的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学体制的弊端对健康教育影响。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人的社会基本素质,即人通过环境与教育形成的、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本思想、道德、心理、科技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强健的身体。《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应试教育和单纯增强体质为目标的体育教学体系,代之以适应在素质教育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这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不断改革,使学校体育教学摆脱旧有模式的禁锢,才能使健康教育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三)知识的传授者不能与时俱进。

实施健康教育,师资水平是关键。我国的体育教师多为“技术型”的,在理论知识方面的先天不足。一些体育教师忽视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健康知识的有关教材内容缺乏钻研,在向学生讲授健康知识时,只是依赖和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地讲授,不能跟学生的生活、运动实践相结合,造成学生不愿听、教师不愿讲的被动局面。

(四)形式化倾向严重影响健康教育。

我国大部分中专学校,尽管不断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体育锻炼方法、教学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上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还是老样子,还在原版套用。中专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专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中作为评价的依据,真正没有深入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专体育健康观念也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学生体育健康的教学思想。

二、中专体育教学改革中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和疾病很多,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改革教学手段,重视健康教育知识的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教师应结合体育教材内容和教材特点,向学生介绍所教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对健康的作用,运动中的生理反应,体育与保健知识,等等。如到冬季学生练习中长距离跑时,往往会产生胸部发闷、呼吸困难等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极点”,它是中长距离跑中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教师在学生练习中长距离跑步前,应向学生讲明产生“极点”的生理知识,同时也教育学生在“极点”出现时,要注意加深呼吸、调整呼吸的节奏,克服“极点”,以顽强的意志坚持跑到终点。这样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改变过去只教技术而不教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

其次,利用体育课向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教师应注意体育卫生知识的讲授。如课前的准备活动、运动中的饮水卫生,运动后的进餐时间、运动中的损伤自救与护理等,这些体育卫生知识与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息息相关,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养成不良的体育卫生习惯,影响身体健康。因为学生在运动中难免会发生运动损伤,所以教师应教会学生正确的处理方法,以防止感染,减轻痛苦,为下一步治疗赢得时间,为治愈创造条件。以上的体育卫生知识,教师可利用体育课的开始和课后小结时间,或利用练习中结合实际,向学生及时讲授,使学生重视体育卫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体育教师要敢于打破旧观念和旧思想,敢于打破“重技术、轻理论”的传统教育模式,调整理论教学与技术教学的比例,彻底抛弃技能教学即为体育教学的片面认识。教师应把技能教学和健康知识观念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体育健康思想去教育、感染、影响学生,从而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终生健康体育的思想。要改变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不能与运动实践相结合的被动接受健康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启发式,倡导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各类中专学校的体育教材在选用上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近来兴起的选项教材;二是自编教材;三是选用普通中学的高中教材。为了更好地完成中专体育的教学任务,鉴于中专这个特定的教学层次,中专学生又具有这样一些特性:学生处于生长发育少年后期或青年前期,与高校学生相比,接受专业教育是相同的,但在接受体育教育上又与高校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存在不同;学生虽已具备职业教育的心理特征,但与同龄的高中生又有较大差别;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因而大学体育教学应区别于高中体育教学。在改革中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时的比重,让学生了解终身体育的社会学基础、自然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懂得健身原理,即使学生离开校园也不终止锻炼,且能正确评价健身的效果,从而培养中专生终身健康体育的意识。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中专体育的教学水平,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把教师从技术实践型改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素质型,以适应中专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需要,充当体育教学改革的先锋。

总之,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体育教师应该敢于直面问题并积极去探索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如对于健康教育的狭隘认识及教学中出现的误区。体育教学的改革者,就应该认识既成错误,认真地研究新课标和一些关于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资料,纠正错误,科学施教。同时加强现代健康学的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健康教育的规律,并指导体育改革中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论体育课与促进学生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4,(4):59-60.

第7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说课是教学设计的语言描述方式,通常包含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定、重点难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安排等内容,但在10~15min时间内照本宣科式地把文字稿的教学设计复述或背诵一遍是绝对有违说课初衷的。下面就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中的篮球“行进间运球单手低手投篮”第一次课(新授课)为例,谈谈对体育说课的几点感受。

一、说“开场白”要简洁

说课的开场白切忌长篇大论,只需说清楚本课教学内容、学生所属的水平段即可,常出现在书面教学设计中第一部分的“指导思想”、“教学思路”等可以放在后面和教学方法一起介绍。

如本课,就开门见山地说“我说课的内容是篮球行进间运球单手低手投篮第一次课,教学对象是水平五――我校高中一年级学生。”

二、说“教学内容”要透彻

教学内容是授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因此,“教学内容分析”环节要说清楚该内容在模块或单元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涉及有关知识点的纵横联系。

例如本课,第一可以从篮球运动本身的特性讲起:“投篮是篮球比赛的得分手段,投篮技术在这项运动中占据了突出地位,在原有基础上学习更多、更复杂的投篮技术是完整理解篮球文化,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篮球运动能力所必须的。”第二,要讲清楚行进间运球单手低手投篮技术本身的技术特点、战术作用:“这是一种在快攻或快速跑动而前面无人防守时常用的投篮方法,它具有出手速度快,伸展距离远和护球好的特点。”第三,在倡导“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体育课程标准背景下必须说明教学内容的健身价值:“通过对该技术的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和良好的空间感知觉水平。”

三、说“学情分析”要讲真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情”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无论是备课还是说课,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说“学情”,就是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客观阐述具体教学对象已有的与本课教材相关的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认知水平、情绪倾向等因素。由于性别、运动经历、项目偏好等原因使得高中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大,说课时不仅要讲清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有利条件,更要直言不讳存在的困难,千万不能“报喜不报忧”。

例如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我自己所任教的高一学生,经过了解后我是这样来作“学情分析”的:“篮球运动形式灵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竞技性,已经成为我校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通过现代媒体和校园球场,很多学生已经对行进间运球单手低手投篮技术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他们的认知水平、技术基础和身体素质也可以满足学习该技术的需要。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部分基础技术好的男生片面热衷对抗比赛,对技术练习不感兴趣。相当数量的女生则更多喜欢充当球场上‘看客’的角色,要和男生完成一样的技术,她们的主观意愿和自信心则是关键因素。”

四、说“教学目标”要具体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一节体育课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目标引导,体育教师的教学就容易变得很随意,这也是产生体育课“放羊式”教学的原因之一。说课中应该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用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行为动词来具体化地表述教学目标。当然,就一节课而言教学目标必须要有所侧重,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目标看似全面,往往却因为太过空洞、缺乏依托而无法实现,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教学目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浓缩到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

例如本课,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学生能说出篮球行进间运球单手低手投篮技术的动作要领,在了解该技术特点、作用和健身价值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练习。(2)学生能在无对抗条件下正确完成行进间运球单手低手投篮动作,50%的学生能将该技术与变向运球、传接球技术合理结合,并通过该技术的练习提高学生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3)培养学生敢于、善于用正确方式表现自身运动技能的意识。

五、说“重点难点”要紧扣知识点

教学过程就是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因此,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就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也是说课中必须阐述的一个内容。

例如本课,用一句话来说这一部分:“作为第一次学习该技术,重点是要正确做出迈步跳起后的单手托球、屈腕拨指动作。由于男女生接触篮球运动的‘深度’不同,学习的难点分别是运球转入跨步拿球的时机(女生),恰当处理运球速度快慢和投篮力量之间的关系(男生)。”

六、说“教学策略”要有依据

说“教学策略”可以结合执教者的教学指导思想讲清选用何种方法及其选择的理由,一般应使之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水平及执教者自身的特点相适应,尤其是高中体育课要突出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科学健康价值观,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和技能的作用。

这部分的语言我是这样组织的:“高中生在观察事物时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刻。他们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细节和本质特性,其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概括性都比初中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本课用讲解、示范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用该技术和行进间运球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的比较性示范,结合探究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动作的特点和使用价值;学生利用小组、小团体合作学习促进自身主动参与、大胆尝试,提高掌握技术动作的效率。”

七、说“教学过程”要有取舍

教学过程是说课中最重要的内容,这部分要说清楚教学思路, 即各教学环节是如何设计、如何展开的,各部分乃至各项练习的时间安排。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看出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全面理解了教材,教学组织是否科学、合理、有创意,是否能达成各领域的目标,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智慧、教学风格和特色。

但是,不能因为教学过程重要,就把教案上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像报流水账般地罗列一遍,而应该是有详有略,对于一般性的环节借助于板书或PPT课件用简单的语句一带而过即可,如“这节课的开始部分用3分钟时间,安排有整队、说明本课学习内容:篮球‘行进间运球单手低手投篮’、提出课堂活动要求等三个环节。”

对于有关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的关键节点要详细阐述,应具体说明教学组织形式、场地器材布置方法、师生活动、练习时间、运动负荷等要素,这部分的语言要有“情景感”,要让听课教师能想象出一个个上课的画面。

例如本课,在说明准备部分时有一处作了具体介绍:学生在慢跑结束后沿篮球场的边线和端线呈“U”形排列,这样有助于学生观察教师的讲解与示范,还可以方便同学在练习时相互间模仿、交流。

在如何导入本课学习内容时也作了“详说”:由教师和学生合作,分别做一次正面防守条件下的行进间运球单手肩上投篮和快速突破防守后的行进间运球单手低手投篮,通过比较,说明行进间运球单手低手投篮的作用和使用场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8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一、师生和谐关系的含义

师生和谐关系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师生平等。教师和学生虽然在生活阅历、生理年龄、知识储备、道德修养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从“人”这一角度来看,师生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人格尊严,没有高低之分、强弱之分、卑尊之分。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是平等的,即平等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点。师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内容的授受,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通过语言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实现彼此与对方的敞开和接纳,最终形成一种教师对学生关怀和热爱、学生对教师尊敬和信赖的和谐师生关系。

2.尊师重教。在师生关系中,尊师重教体现为学生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虚心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重视对学生在专业、品德、素质等各方面的教育,为社会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3.教学相长。关于教学相长,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教与教师的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的学是为了更好地教,而同时教师的教也能深化和促进教师的学,强调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和谐。另一层含义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教师对其授课内容非常熟悉,思考方式也形成定式,而同样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却是全新的,学生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对其进行思考,经常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或是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更启发教师的教,从而也更利于学生的学。以上两层含义虽然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属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内容。

二、影响高校师生和谐关系的因素

虽然师生和谐是促进高校和谐最重要的因素,但在目前的高校中却存在着许多影响师生和谐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淡化了多层面、多重角色的师生关系。在应试教育中,只以学生考分作为评判教育质量好坏的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方式单一武断、教学封闭刻板,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独立性、自主性缺失,学生个性难以发挥。“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教学观念使得师生关系仅在知识层面上进行交流,只是单纯的课堂上的“授受关系”。

2.政策导向不正确。教师的晋职往往以教师发表的论文、科研课题立项、科研成果鉴定等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而教书育人没有真正成为衡量教师教育行为的统一标准。因此,许多教师在上课之余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自己的论文写作、科研工作等方面。他们与学生交往的意识淡漠,交往时间有限,在大学里“课上是师生,课下成陌路”成为对高校师生关系的一种形象地描述。

3.经济利益驱动。在改革的经济大潮中,部分教师由于物质利益的驱动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跑项目、搞课题、到处讲学等事情上,再加上高校教师不实行坐班制,教师与学生的会面仅能在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是到上课时去,上完课就走,学生戏称大学教师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师生之间心灵上的沟通严重缺乏。

4.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利用不当。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知识不断更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过去的“教师讲书本――学生听讲――课后看书本”的完全以书本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渴求获得更新、更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对教师而言,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显得更为重要。但是有些教师还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利用陈旧的教案、长期不变的教学方法进行讲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大学课堂,但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技术滥用,把书本文字变成电子版形式去讲,甚至有些教师将电子版的书本内容逐一去念。这些不当的模式和方法,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从而也导致了学生与教师心理上的疏远。

5.对学生的考核方法不当。在我国高校中,对学生进行学习考核的主要形式就是考试,虽然这种形式被广泛采用,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大体上能做出一个衡量,但其弊端仍是非常明显的,因为这种考核形式得出的结果很难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完全吻合。有些学生平时学习很认真,知识掌握得也比较理想,但由于心理素质不好或是某些突发事件导致考试成绩偏低,从而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6.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步入高校以后,许多学生认为高校生活应该是与高中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首先应该多参加各种活动、多做社会实践、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而把学习知识排在第二位。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学生对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各种要求,如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并踊跃回答问题、课下复习并独立完成作业等表示反感,并且把这种反感情绪指向授课教师,从而也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三、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针对以上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各种不利因素,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予以消除,从而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构建和谐的高校创造良好环境。

1.深刻理解师生关系的含义。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人”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是平等关系。师生都享有同等权利和人格尊严,都有自、平等参与决策和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尊重学生,放下“权威”“高高在上”的架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其次,师生关系又是一种“师――生”关系,是一种角色关系,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从这一角度看,师生各自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完成特定的角色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起到教育的作用,既教书又育人。理解师生关系的含义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念。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理念应该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应该敬重教师,独立思索,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因此,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纠正我们教育思想的偏差,改进教学中的不当行为。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过去那种靠经验教书、师道尊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放下自己“居高临下”的架子,改变自己全知、全能的角色定位和自我设计,尤其在认知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反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以免带来消极影响,多给学生关爱、关怀和鼓励。

3.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交往是师生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途径,教师根据所讲授学科的特点,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运用问答、探究、参与式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学生沟通,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验课、参观实习、实验室开放等机会,与学生交往、交流。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如“课件制作”“知心讲谈”“学术交流”等,适当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空间。教师可参与学生的活动过程,或参与他们的成果分享,这样无疑增加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增进友谊,在活动中相互提高。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网络也是师生交往很好的媒介,对于平时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面对面交流的学生,则可利用网络交谈与沟通。

4.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影响教育进程和效果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有主观的、客观的、可控的、不可控的、自然的、社会的。但在众多因素中,教师的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如何体现自己的榜样作用呢?所谓的榜样源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而教师的人格魅力包括了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在道德修养、人文修养等方面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自身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著追求,通过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通过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

5.公平公正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教育评价要力求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过程科学化。在评价中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在评价中帮助学生找差距、求进步。这样可以避免因评价不公而导致学生的疏远及不满。

6.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大学期间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本无可厚非,但绝不能本末倒置。大学生首先是学生,既然是学生,学习知识当然是第一位的,而加强对学习各环节的严格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理解教师的一片良苦用心,也才能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林国.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疏离[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3):84-87.

[2]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12.

[3]冯宝中.高校师生关系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