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对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宾义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是断形势下构建会共文化服务体系,息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拙工程。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李工程在基层的建设实践,提出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提出部分解决思路。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创新工程。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文化基础工程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果的民/心工程。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在基层的实施,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那么,其服务功能到底如何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作如下探讨:
1共享工程建设在甚层的实践
澄城县作为全省第一批建成县级支中心的县市之一,图书馆作为工程实施单位,深感责任之重大。2008年10月,在陕西省确定了澄城县为第一批6个县级支中心之一的建设县后,在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乏的情况下,澄城县图书馆克难攻关,创造条件,以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一是抓好基础实施建设。面对千疮百孔、年久失修的图书馆大楼,多方筹资12万元,对整个大楼实施维修改造工程,更换安装铝合金门窗269平方米,防盗网160平方米,处理危漏屋面240平方米,内外粉刷2300平方米。二是根据共享工程支中心对电力线路的负荷要求,投资6000元,对原有10千瓦负荷的线路进行了更新,使电力线路负荷能力达到了6o千瓦,确保了动力先行。三是投资4000元,配备了防火、防盗等安防设施。四是投资8000元采购8套办公桌椅,2套公文柜,一套数码打印及扫描设备,使图书馆的基础设施达到实施共享工程的基本要求。
2008年11月上旬工程设备到位后,在陕西省中心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通过20多天的紧张施工、安装、调试,一座投资70余方元,拥有37台计算机的电子阅览系统、书目检索系统、全省联机编目系统、影视播放系统正式为读者提供现代化条件下的信息服务,并于12月28日通过了文化部的验收。
2共享工程的服务在基层的探索
面对现代化的设备,崭新的机房,全体职工的兴奋溢于言表,兴奋之余也感到压力之巨大。面对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一支与现代化服务不相适应的专业技术队伍,一个相对薄弱的经费保障环境,如何使共享工程在地域经济建设、改善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体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真实意义和内在价值。为此,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把拓展共享工程服务领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在工作实践中作了有益的探索。
2.1共享工程的影响力关健在宣传
为了扩大共享工程的影响力,拓展工程的服务领域,2009年3月,澄城县图书馆结合“全县科技之春宣传服务月活动卜,使文化共享工程走出“闺房”走上街头,深人乡村,先后印发宣传资料10000余份,悬挂横幅8条,喷绘宣传板面6块。并与澄城县政府网站、澄城县电视台通力合作,推出消息和介绍共享工程的文章6篇,并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力,把宣传工作的纵深推向农村。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和5月份的图书馆宣传服务周期间,澄城县图书馆把共享工程的宣传再次推向。6月份,澄城县政府督办室在主管县长的带领下,就2008年为民所办十件大事之一的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基层服务点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督导和检查,现场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部分政协委员来到县支中心视察;7月份,澄城县人大常委会把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作为专题进行调研,组织部分常委、教科文卫委员,先后来到县支中心和雷家洼柏门村、里庄村等工程覆盖的乡村,就工程建设的进展、设备运行、服务效能等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在肯定了工作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环节,并就县级支中心日常运转经费的落实问题向县政府提出建议。
作为一项创新工程,通过宣传,共享工程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也同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观注,无疑对工程在全县范围内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共享工程生命力的关健在服务
共享工程实施的根本宗旨是服务老百姓,这是澄城县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一条主线。群众普遍欢迎,老百姓感到满意,是我们工作应该追求的境界。县支中心建成投运半年来,我们在专业技术力量、日常运行经费紧缺的情况下,结合澄城县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县产业发展大局开展服务。
一是将澄城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及苹果产业发展两大目标作为服务的切人点,在基层服务网络、设备配备不足的情况下,根据两大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特色资源,把省中心下传的《猪病的防治技术》、《怎样办好一个养猪场》、《高致病性猪耳病的防治》、《高产母猪与仔猪的饲养技术》、《奶牛饲养技术》等下载到移动储存设备,再配送到全县10个文化示范村,其他村以光盘刻录形式配送,配以投影巡回播放等方式进行技术支援,并从中、省中心下载了苹果栽培、大棚疏菜等科教片配送到产业发展的重点村组,为提高这些文化信息在全县的覆盖面,为两大产业发展作好技术支撑,有力地促进了两大产业的发展。截止6月底,以移动储存、光盘等形式为基层配送科教片讲座16部(集),电影38部,电视剧4部,戏曲6部,资源总量达到276GB。
二是以电子阅览室为阵地,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公益文化服务。图书馆电子阅鉴室作为共享工程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以其免费开放、公益服务的开放制度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欢迎。自开放以来,几乎天天人员爆满,到了周末经常出现排队现象。因为是免费开放,就连以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和网络的六七十岁的老人、打工族、农民阶层也成了电子阅览室的常客。这些人群因为初次使用现代信息设备,往往打不开机子,找不到自己想浏览的界面,工作人员就向他们介绍如何使用文化共享工程系列网站,如何查看电子书籍和电子期刊,如何利用共享工程设备欣赏影视戏曲,如何利用共享工程的文化资源学习更多的知识,手把手的教他们使用设备。6月份高、中考来临,我们又开辟服务专区,腾出8台计算机为萃萃学子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成绩查询、录取结果查询等服务。一些家长深有感触的说:“往年查成绩,拿钱在街上排队,往往需要半天,现在共享工程不但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途径,而且免费,政府真的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实事”。截目六月底,电子阅览室共免费接纳读者共计7000余人次。
三是开展广场文化服务,满足各阶层的文化需求。过去城市流动人口、打工族的文化生活往往是被人们遗忘的,他们不是没有精神文化需求,而是没有满足他们需求的场所。现今共享工程开展的广场文化服务,不但为他们提供了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保障,而且为盛夏中的城里人提供了户外活动的好去处。半年来,澄城县图书馆利用移动储存设备和投影设备先后开展广场文化服务活动32场次,播放电影、电视剧60多部(集),受益的人口超过6000人次。
2.3共享工程的服务能力关健在队伍
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创新工程。建立一支与共享工程建设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是文化共享工程成败的关键。一个支中心、一个基层服务点的设备使用率如何,资源建设如何,服务功能如何,都要靠人才,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开展活动之前,常常有较好的想法和策划,但有时却因对设备性能不了解,不掌握操作方法,缺少技术而半途而废。这一问题在基层服务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有些地方,一些工程设备仅仅成为村部的摆设,发挥不了原有的效率,归根结底,这是人才的问题。县支中心的技术人员虽然参加了几次省上的技术培训和远程培训,又对基层服务点的管理人员做了好几次培训,但也只是缓解了一些矛盾,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直接影响到了各级服务点的服务能力。
2.4共享工程的魅力在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
文化共享工程虽然讲的是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但各地的文化传统有所不同,欣赏的角度和需求也有所不同,要做到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才能体现工程的价值。所谓喜闻乐见,也就是你的服务的的确确为老百姓解决了生活、生产、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他们才会欢迎。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当地的实际,在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下功夫。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层提供相适应的资源服务。特别是在保障农业生产的技术服务上,要根据各地不同的种植、养殖传统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发和配送信息资源,使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共享工程实施的根本目地在于服务于基层,因此,在资源建设上要充分体现“三贴近”的原则,把着力点、着眼点放在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普通百姓上。要深人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基层群众需要什么,急需什么。在这一点上,县(市)中心首当其冲。因为他们是最接近基层群众的服务中心,要在科学的、客观的调查基础上,为国家中心和省中心起好参谋作用。目前要加强农业科技知识、农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资源建设,因为它是能给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东西的,帮助他们生产生活的,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资源。要根据全省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支持各地的支柱产业。要增强大众性和实用性。使我们的文化共享工程切实体现出民心工程的内涵。
3文化共享工程在基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文化共享工程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在各地不同程度的取得了进展。特别是试点县、乡、村的群众得到了实惠。但从西部地区看,工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同,进展不同,效果各异,在工程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还存着不少困难。
3.1一些地方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未将工程建设列人重要议事日程,有效机制尚未形式。由于受地方经济状况的影响,对工程建设缺乏必要的信心。特别是在基层服务点建设中提出的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与有线或数字电视普及工作,与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与农村信息等方面的结合尚处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机制,基层中心处于有所为而不能为的尴尬境地。
3.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许多支中心、基层服务点运行维护经费缺乏保障,直接影响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文化共享工程为广大人民群众可作的事很多,但都因地方财政状况等因素,得不到正常的经费保障而搁置。就县级支中心的运行经费,省上曾经在工程实施时与有关县市签订了责任书,但至今不少县市的运行经费还是没有着落,致使支中心的运行到了面临停机关门的境地。
3.3人员编制与专业技术队伍的现状堪忧
共享工程支中心一般依托县市公共图书馆而建,而各县市公共图书馆的人员编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应似的,那就是大家过去常讲的“图书馆是姨老姨少的避风港,轻松领取工资的后花园”。社会普遍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就是借书还书,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因此,达官贵人们就想方设法把子女硬是塞了进去。以澄城图书馆为例,1987年建馆时,下达事业编制4人,现在实有人员13人,而其中仅有本科学历的1人,大专学历(后取)2人,中专学历1人,高中学历1人,其余全为初中学历。这样的人才结构在原来意义上的图书馆工作尚能凑合,但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从事服务工作,无疑远远不够。在现有人员中,学过计算机专业的人数为0,虽然通过继续教育途径取得计算机一级证书的不少,但基本都是“二把刀”,通过培训,基本能适应支中心开机、关机、资源下载、配送等工作,但网络维护、资源建设与开发的人才就无从谈起了。县支中心担负着基层服务网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自身都是“半桶水”,如何培养基层人员呢?所以,县级支中心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是关系到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成败的一项紧迫任务。
在此,建议建立全省统一的专业技术人才编制使用制度。
为深入推进精益化管理,创新工作手段,我们开展了典型造价对比分析和输变电工程标准成本的测算工作,目的是通过对照国家电网公司典型造价数据,深入分析输变电工程成本的变化,提示各种因素对工程成本的影响,查找工程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工程成本控制,逐步完善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树立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在加强工程成本管理和工程成本标准化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典型造价对比分析
为确保典型造价对比分析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河北省电力公司根据工程设计、典型造价推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典型造价对比分析实施方案,及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整理汇总。
(一)典型造价对比分析实施方案
1.挑选工程项目。在2007年已完成竣工决算报告的工程项目中,挑选采用与典型设计方案相同或近似的沧东站、西石输电线路等14个工程项目,确定为典型造价分析项目。
2.收集基础资料。在收集整理国家电网公司典型造价资料和工程竣工决算报告的同时,向工程项目单位收集工程批准概算书、施工图、结算单等工程基础资料。
3.分析流程。按变电和线路工程两部分分别进行分析:首先根据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了解工程基本建设规模,根据建设规模从典型造价中相应选取基本方案;然后根据两者之间的规模差异确定典型方案中需要增减的子模块,将典型设计方案通过增减模块调整到与所选工程规模一致,典型造价随之作相应的调整;最后将工程的决算金额与典型造价对比计算差值,针对差值分析原因。
(二)典型造价对比分析结果
虽然实际分析项目较多,但由于项目实际情况的不同,我们并未加权平均,仅将较具代表性的几个工程列示。由于改扩建项目未颁布典型造价,所以改扩建项目未分析;由于110kV工程典型设计方案与省公司目前设计方案差异较大,所以未与典型造价进行对比分析;35kV、10kV工程由于国家电网公司还未颁布典型造价,所以也未与典型造价进行对比分析。500kV-220kV变电、送电工程典型造价对比分析结果如下:1.500kV变电工程(表1)。该500KV变电工程,建筑工程费较典型造价减少219万元,降低8%,主要原因是:站区排水减少126万元,进站道路减少109万元,站外排水减少30万元,站外电源减少22万元,外购土方增加70万元。
设备购置费减少1477万元,降低8%,其原因为设备招标价格比典型造价中低。
安装工程费增加296万元,增长20%,主要原因是:工程铜接地增加224万元,电缆材料及安装费增加72万元。
其他费用减少917万元,降低26%,主要原因是:征地费比典型造价少600万元,大件运输减少200万元,预备费较典型造价少110万元。
2.500kV送电工程(表2)。该500kV送电工程材料费增加的主要原因为:跨越塔和转角塔多,铁塔、基础混凝土材料消耗比典型造价中高。
安装工程费增加的主要原因为:铁塔、基础混凝土和架线跨越安装工程量比典型造价中的设计量大。
其他费用增加的原因为取费基数增加引起的费用增加。
3.220kV变电工程(表3)。该220kV变电工程建筑工程费较典型造价增加72万元,增加7%,主要原因是:该工程为500米深井较典型造价按深井泵坑增加99万元,电缆沟比典型造价增加46万元,建筑物比典型造价减少73万元。
设备购置费减少284万元,降低6%,其原因为设备招标价格比典型造价中低。
安装工程费增加397万元,增长54%,主要原因是:该工程力缆10.2km、控缆54km,典型造价中力缆9km、控缆41.5km;材料及安装费增加。
其他费用减少592万元,降低35%,主要原因是:征地费比典型造价少180万元,预备费基本没有使用比典型造价少292万元,管理费结余80万元,技术服务费按招投标结余40万元。
4.220kV送电工程(表4)。该220kV送电工程材料费增加的主要原因为:线路铁塔和基础混凝土用量比典型方案高,工程材料费用相应高于典型造价。
安装工程费增加的主要原因为:线路铁塔和基础混凝土用量比典型方案高,费用相应高于典型造价。
其他费用减少的原因为:建设场地费比典型造价少,预备费基本没有使用比典型造价少,管理费结余。
(三)典型造价对比分析差异及主要原因
工程竣工决算与典型造价、批准概算差异见表5。
汇总各工程项目分析结果,差异主要原因为:
1.随着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要求的提高及对环境、土地的重视,工程建设标准及设备水平逐步提高,增加了工程造价。主要表现在国网公司提高了电网运行与建设的安全标准,增加了安全文明施工的措施费;防污等级要求提高,绝缘配置水平提高,增加大量防污措施费;户内变电站、电缆的应用逐渐增加;变电站出线规模越来越大,GIS设备逐渐增多,均引起工程造价上升。2.设备材料价格上涨较快,增大了工程建设投资。铝材、钢材、铜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变压器设备价格上涨,输电导线、塔材、电缆、接地网等价格也随之上涨,集中规模招标节省费用远远不能弥补设备、材料价格上涨份额,导致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工程投资。3.工程实际情况与典型设计理想状态差别较大,工程量和材料消耗增加,导致工程投资增大。由于典型造价是建立在理想施工状态下,具体工程项目由于实际地理条件,铁塔、基础混凝土和架线跨越安装工程量较典型造价中的设计量大,材料消耗高,造成安装工程费的增加。
4.征地成本提高,导致工程投资增大。征地成本不断提高,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呈增长趋势,特别是架空送电工程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增加较快,工程旧有设施拆迁补偿量多,使工程造价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5.典型设计及“两型一化”变电站的推广,从设计源头阶段有效控制了工程造价。
6.虽然政策性取费呈上升趋势,但各项目单位大力控制基本预备费使用额度,抑制了其他费用的增长速度,控制了工程造价。
二、输变电工程标准成本
河北省电力公司输变电标准成本按照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500kV-110kV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典型设计方案,在国家电网公司典型造价基础上,结合河北南网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域条件等情况,根据目前河北省电力公司常用建设规模,参考近期的输变电工程实际造价水平,采用2007年底设备材料招标价格,考虑对比分析和施工成本分析结果,考虑建设场地征用及青赔费用影响因素,确定了各电压等级标准成本,各电压等级分变电、线路明细如表6。
标准成本调整系数如表7。
单位标准成本与典型造价、批准概算、现有工程财务决算比例如表8。
三、进一步加强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改变观念,推行工程成本的全过程管理
针对输变电工程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管理的薄弱环节,围绕影响工程成本的电网规划、可研前期、设计管理、招标管理、工程实施及结算、竣工决算等主要环节及因素,进一步加强输变电工程成本全过程管理,实现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及科学化,使输变电工程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加强初步设计深度,提高工程成本可控率
初步设计是实现工程成本可控率的重要基础。目前设计单位完成出初步设计文件工作,通常存在套图、对工程实地考察不到位的现象。这使得工程设计变更多、工程规模变化大等不正常现象时有发生。要达到输变电工程成本闭环控制及管理的目的,就要从加强初步设计深度入手。
(三)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非物资类招标工作
要制定公司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招标工作流程和评标标准,规范工程建设非物资类招标工作。
(四)加强实际工程成本的控制
在工程成本的构成中,除计价依据明确的费用外,还包括因地区、具体工程建设差异等计价依据未明确的费用,如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赔偿费用、地基处理费等。对于计价依据明确的费用,在实际工程设计、评审、管理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行业和公司有关标准以及典型造价等进行把关;对于计价依据未明确的费用,应进行严格的比较、分析,切实实现此类费用的可控或可比控。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成本;影响因素;控制途径
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由此可见,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积蓄财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下面主要就目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进行阐述。
一、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成本管理及项目效益方面对企业总经理负责,其它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而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有些项目经理部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成本管理主管,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例如某工程项目,因质量问题导致返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X万元,结果因职责分工不明确,找不到直接负责人,最终不了了之,使项目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真正的责任人却逃脱了应有的惩罚。又如某项目经理部技术员提出了一个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为项目部节省了x万元的支出。此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奖励,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技术发明人的积极性,不利于项目部更进一步的技术开发,也就不利于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质量成本”是指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质量成本”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如返工、停工等引起的费用)、外部故障成本(如保修、索赔等引起的费用)、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等4类。保证质量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但不能因此把质量与成本对立起来。长期以来,企业未能充分认识质量和成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企业资本积累不足{项目经理部却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虽然就单项工程而言;利润指数可能很高,但是因质量上不去,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对企业信誉造成很坏的不良影响。
忽视工程项目“工期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工期成本”是指为实现工期目标或合同工期而采取相应措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三大主要目标之一,施工企业能否实现合同工期是取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工程项目都有共特定的工期要求,保证工期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施工企业对工期成本的重视也不够,特别是项目经理部虽然对工期有明确的要求,但对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很少进行深入研究,有时会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
项目管理人员经济观念不强。目前,施工项目经理部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项目内部,搞技术的只负责技术和质量,搞工程的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搞材料的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及进场点验工作。这样表面上看来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项目的成本管理是靠大家来管理、去控制的,项目效益是靠大家来创造的。如果搞技术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选用可行、却不经济的方案施工,必然会保证了质量但增大了成本;如果搞材料的只从产品质量角度出发,采购高强优质高价材料,即使是材料使用没有一点浪费,成本还是降不下来。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建立规范、统一、标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模式和体制,应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进行建立。
施工项目经理部是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项目经理部,施工项目经理部成本管理的主体是项目全体管理人员及施工作业队全体施工人员,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领导,这样形成了一个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赋予相应的权利,以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在责任支配下完成工作任务后,需要用一定物质奖励去刺激,彻底打破过去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千多干少一个样的格局。这样层层落实,逐级负责,使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做到责权利无空白,无重叠,事事有人管,责任有人担,杜绝了推倭扯皮,一切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便于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便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干大家共同为项目的成本管理献计献策。
从质量成本管理上要效益。对施工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
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4类质量成本的综合达到最低值。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三者交叉的作用,必须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
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质量损失(内、外部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项目经理部也不能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而使工程全面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经济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
从工期成本控制上要效益。如何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工期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对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经理部来说,并不是越短越好,而是需要通过对工期的合理调整来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把工期成本控制在最低点。
工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使工期成本的总和达到最低值。工期成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项目经理部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的措施费用;一方面是因为工期拖延而导致的业主索赔成本,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施工环境及自然条件引起的,也可能是内部因素所造成,如停工、窝工、返工等,因此所引起的工期费用,可称其为工期损失。一般来说,工期越短,工期措施成本越小;但当工期短至一定限度时,工期措施成本则会急剧上升。而工期损失则不然,因自然条件引起的工期损失,其损失额度相应较小,通常情况下不予赔偿或赔偿额度较小,该部分工期损失可不予考虑。因施工项目内部因素造成的工期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会逐渐减少。综合工期成本的各种因素,就会找到一个工期成本为最低的理想点。这一点也就是工期最短并且成本最低的最优点。
完善成本管理办法。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根据工程项目本身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项目成本管理办法,如项目质量成本管理办法、工期成本管理办法、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合同评审管理办法、材料使用控制办法等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应是责任到人、切实可行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办法,使项目的成本控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1.1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针对前面提到的施工前期、中期及后期存在的质量控制问题,各施工单位应对工程所需的各种物资及人员做好配置计划,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施工管理方法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各施工工序严格按照图纸进行。同时对于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进行质量检查,杜绝不符合施工标准的施工材料及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在工程施工结束后,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质量评估方法对电气工程整体施工质量进行评价,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补救或者返工处理。
1.2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由于电气工程施工中存在着较大功率的电气设备,施工单位应针对这一部分进行重点性的安全施工管理。虽然电气工程施工是在断电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其在施工过程中也牵扯到了施工用电环节。所以,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指派专人对施工安全操作流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排查。2.4加强施工人员技术素质良好的供电系统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施工人员完成,针对目前我国电气工程施工高素质人才缺乏的状况,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期应做好专业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之间的分配比例,并对工程整体施工人员进行系统考核评估,确定施工队伍能满足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
2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施工技术对去供电系统电气工程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以下提出几点本人认为需要着重注意和加强的施工技术要点:
2.1防雷接地技术
在电气工程施工中,防雷引下线的主钢筋基础一般情况位于建筑物里层,在进行防雷引线的连接工作时,应注意先将主接地线和接地网进行焊接处理。另外,在焊接时应选用U形钢筋作为引下线间的焊接材料,并按照电气工程的施工规格选择合适数量的钢筋。
2.2配电箱安装要点
电气工程施工中的配电箱在安装完成后,特别要注意对其配电箱内外的清洁工作,对于配电箱内外存在的杂物及碎屑应进行及时处理。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对配电箱表面进行标号排列,便于后期接线工作等的开展。电源线、导线以及负荷线在连接时一定要确保其紧致度,严格按照规定装置相应的弹簧垫圈。
2.3管路敷设要点
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为国家2000年西部大开发十大项目之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境内,其上游12.1km为拟建的大柳树水利枢纽,下游122km为已建成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区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200km,距中卫县城20km。地处黄河上游干流上,南依香山山脉北麓,北邻腾格里沙漠南缘,是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
该枢纽由主坝和副坝两部分组成,其中主坝为混凝土闸坝,最大坝高37.8m,坝长338.45m,坝顶高程1242.6m;副坝位于黄河左岸阶地上,为土石坝,最大坝高15.1m,坝长529.2m。水库正常蓄水位1240.5m,总库容0.26亿m3,总装机容量12.03万kW,多年年平均发电量6.06亿kW·h,设计灌溉面积87.7万亩。
2物探任务与要求
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的物探工作始于1996年,至2003年底全部结束。期间历经了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技施设计阶段。各阶段工作时间及任务要求如下:
⑴可行性研究阶段物探工作于1996年进行,主要任务是通过岩体波速测试和声波测井,划分岩性并了解岩体动弹性参数。
⑵初步设计阶段物探工作于2000年进行,物探任务与要求为:
①通过声波测井取得主坝坝基、交通桥基础岩体结构、软硬岩体分布规律,了解孔内软弱夹层、构造破碎带分布情况,以便验证和补充钻探资料。
②测定岩体的纵、横波速度,并求得泊松比、动弹性模量等参数。为坝基岩体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③通过综合物探方法查明副坝坝基地层结构及古河道分布情况。
④查明导流明渠、交通桥地层结构及古渠道分布情况。
⑤通过对灌浆前、后岩体波速测试,评价灌浆试验效果。
⑶技施设计阶段物探工作于2002~2003年进行,物探任务与要求为:
①通过对坝基岩体进行地震波测试,了解基础岩体的弹性波参数,为工程基础岩体评价、验收提供依据。
②对固结灌浆的基础岩体进行声波检测,通过灌浆前、后岩体波速的变化情况,评价固结灌浆效果。
③通过对坝基混凝土垫层进行回弹检测,了解并查明混凝土垫层与基岩面的胶结状况。
3地形及地质简况
3.1地形地貌
坝址区内地势南西高而北东低,相对高差500~1000m。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坝址区,河谷呈不对称“U”形谷。坝址左岸地势相对平坦,为黄河Ⅰ级阶地,岸边有美利渠与黄河平行展布;右岸为香山山脉北麓,岸边有羚羊角渠与黄河平行展布,羚羊角渠南侧地形较陡,且冲沟发育。
3.2地质简况
坝址区附近有石炭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发育。
主坝坝基为石炭系下统前黑山组(C1q)、臭牛沟组(C1c)、中统靖远组(C2j)和第三系上新统临夏组(N2l)地层。坝区位于窑上复式倒转向斜的正常翼,岩层遭受构造破坏剧烈,层间挤压带、小型褶皱、揉皱,小断层以及节理、劈理发育,泥岩呈大小不等的菱形块体,炭质页岩则呈鳞片状,并具有失水干裂解体,再遇水泥化的特点,使坝基岩体成为典型的极软岩。岩层沿走向和倾向均呈舒缓波状,总体产状:走向NE45°~EW,倾向SE或S,倾角33°~70°。
副坝、导流明渠、交通桥及水源地部位分布着厚层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表层为风积砂,深部则为厚层砂砾石层;基岩为第三系上新统临夏组(N2l)的棕红色、紫红色砂质粘土岩,局部夹有砾岩。
4物探方法与技术
根据不同勘查阶段的任务要求,物探主要开展了声波法、地震波法、地质雷达法、电阻率法工作。具体方法有:单孔声波测井、声波对穿、地震波相遇法、地震波CT、瑞利面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地质雷达等。
⑴声波法:包括单孔声波和声波对穿。它是弹性波测试方法之一,其理论基础建立在固体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上,采用频率主要为1k~30kHz和50k~1000kHz两个频段。该方法以人工激振的方法向介质发射声波,在一定距离上接收受介质物理特性调制后的声波,通过观测和分析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振幅、频率等参数解决工程问题。本工程使用仪器为SD—1型声波检测仪,单孔声波由下而上逐点测试,点距为0.2m。声波对穿由下而上水平同步逐点测试,点距为0.1m。
⑵地震波法:包括地震波相遇法、地震波CT和面波法。其理论基础与声波法相同,采用频率范围为1~n×100Hz。该方法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性质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研究与岩土工程有关的地质、构造和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可对工程场地和人工建筑物的适应性进行评价。本工程使用仪器为R24型工程地震仪,地震波相遇法采用4~12道接收,检波点间距1.0m。地震波CT采用二边对比观测系统,激发点间距1.0m,接收点间距2.0m。面波法采用双边激发,12道接收,检波点间距2.0m。
⑶高密度电法:以岩土体的电性特征为基础,通过仪器观测和分析研究即可取得地下地质结构的变化规律,以此解决岩土工程问题。本工程使用仪器为WDJD-1型多功能电测仪,选用温纳尔装置,基本点距为2~3m,电极隔离系数为9~16。
⑷地质雷达法:通过地面的发射天线(T)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主频为数十数百乃至数千兆赫),当它遇到地下地质体或介质分界面时发生反射,并返回地面,被放置在地表的接收天线(R)接收,并由主机记录下来,形成雷达剖面图。由于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波场强度以及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磁特性及其几何形态而发生变化。因此,根据接收到的电磁波特征,既波的旅行时间(亦称双程走时)、幅度、频率和波形等,通过雷达图像的处理和分析,可确定地下界面或目标体的空间位置或结构特征。本工程使用仪器为RAMAC/GPR雷达系统,实测采用剖面法,且收发天线的连线方向与测线方向平行,分别选用主频50MHz和250MHz两种天线进行测试,记录点距0.2~0.5m。
5物探成果概述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技施设计阶段共提交物探测试成果报告7份,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效果。
5.1可行性研究阶段
通过对坝址区附近的钻孔声波测试和右岸PD01平硐硐壁岩体的地震波测试初步掌握了坝基岩体的弹性特征及不同岩性岩体的波速分布的基本规律。主要成果为:
⑴钻孔内基岩岩体波速主要受岩性控制:第三系上新统临夏组砂质粘土岩的波速均值为2100m/s,而砾岩、砂砾岩的波速均值为2900m/s;石炭系下统泥岩、炭质页岩的波速均值为2560m/s,泥质灰岩、砂岩的波速均值为3500m/s,灰岩的波速均值为4000m/s。
⑵PD01平硐岩性主要是石炭系泥岩、页岩等,岩体裂隙发育,实测岩体弹性参数为:纵波速度1500~2500m/s,横波速度520~1200m/s,动弹性模量1.69~8.10GPa,表明该平硐岩体强度较低。
⑶断层破碎带与泥岩、炭质页岩等低波速岩体间无明显的波速差异,而与灰岩、砂岩等高波速岩体间的波速差异明显。
⑷该坝址所测岩体波速与岩体风化分带的关系不甚明显。
5.2初步设计阶段
5.2.1地层结构
利用地质雷达、高密度电阻率法、瑞利面波法等综合物探方法,并结合钻孔资料,基本查明了导流明渠、副坝、交通桥、水源地的地层结构以及古渠道、古河道的分布规律。主要成果如下:
⑴导流明渠、副坝、交通桥、水源地的地层可分为三层结构。表层主要由风积砂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局部出现薄层耕植土,层厚1~12m,电阻率一般为500~1200Ω·m,面波速度一般为150~200m/s;中部岩性为砂卵砾石,层厚8~26m,电阻率一般为200~500Ω·m,面波速度一般为200~350m/s;下部为基岩,岩性为第三系砂质粘土岩,该层作为坝基岩体,层厚大于500m,电阻率一般为80~200Ω·m,面波速度一般为450~650m/s。
⑵古渠道主要分布在美利渠北侧,在平面上共有三条展布,主要规律为:位于导流明渠进水口附近为一条;交通桥上游20m至主坝下游100m之间分为三条;主坝下游100m处至导流明渠出水口附近,最北侧的两条古渠道合并为一条,而邻近美利渠的那条古渠道与美利渠平行向下游继续延伸。由于这些古渠道都由粉细砂充填,所以物探异常解释的渠底深度一般为5~10m(古渠道附近正常沉积地层的表层风积砂厚度较薄,一般小于3m)。
⑶古河道主要分布在左岸副坝区,其最大深度不小于30m。上覆地层为砂卵砾石,层厚10~30m,且由导流明渠往北逐渐变厚,下伏基岩为第三系砂质粘土岩。
5.2.2声波测井
通过对钻孔岩体的声波测试,较全面地查明了坝址区内不同岩体的声波变化规律:
⑴第三系(N2l)地层中,砂质粘土岩的岩体纵波平均速度为2120m/s,动弹性模量平均值6.37GPa;砾岩的岩体纵波平均速度为2400m/s,动弹性模量平均值为9.66GPa。
⑵石炭系(C)地层中,泥岩、页岩、炭质页岩、灰质泥岩、泥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等岩体的纵波平均速度为2130~2410m/s,动弹性模量平均值为6.78~12.96GPa;泥质灰岩、灰岩、砂岩等岩体的纵波平均速度为3020~3690m/s,动弹性模量平均值为16.70~28.93GPa。
⑶断层破碎带的纵波平均速度为2150m/s,动弹性模量平均值为6.91GPa。
5.2.3岩体地震波测试
通过分析右岸PD02平硐硐壁岩体和左岸02#静载荷试验场地的地震波测试成果,得出下列基本结论:
⑴岩体弹性波参数均相对较低,纵波速度一般为1000~2500m/s,岩体动弹性模量一般为1.1~9.6GPa。
⑵岩体泊松比(μ)与岩体纵波速度(Vp)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关系为:
μ=0.4629-0.00006Vp;相关系数R=0.97………………………(1)
⑶岩体纵波速度各向异性差异不显著,各向异性系数一般小于1.2。
⑷受开挖扰动卸荷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岩体具有两层速度结构,表层地震纵波速度仅为400m/s,埋深约为0.6~0.7m。
5.2.4右岸灌浆试验检测
综合分析灌浆前后岩体的声波和地震波测试结果可知:
⑴坝基岩体具有一定的可灌性,灌浆后岩体强度得到一定的改善。
⑵地震波CT测试效果优于单孔声波测井的测试效果,既跨孔透射法优于单孔声波测井。
⑶地震波CT测试,更能客观地评价灌浆试验的灌浆效果。灌浆前后整体波速提高率一般为5~12%。
5.3技施设计阶段
5.3.1坝基岩体地震波测试
为提供枢纽工程坝基建基面岩体弹性波参数的建议值,我单位于坝基开挖工作前期,在拟开挖的坝基岩体上,模拟现场施工条件,进行了坝基岩体地震波测试的试验工作。总结出了不同开挖方式对坝基岩体扰动的影响程度、原状岩体经开挖暴露后纵波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物探工作的测试方法、测试时机及坝基岩体的开挖方式,并提交了建基面岩体波速验收标准的建议值。
在坝基开挖施工期间,采用试验时确定的测试方法——地震波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以基岩面岩体基本未扰动为原则,在人工撬挖的保护层上进行了大量的地震波测试工作。测线总长度累计15967m。取得了丰富的坝基岩体的弹性波参数,为坝基岩体的评价、验收提供了定量指标。坝基岩体地震纵波速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上反映了坝基岩体分布的规律。
5.3.2安装间、北干电站、河床电站、隔墩坝基础岩体固结灌浆声波检测
根据初设阶段灌浆试验的检测成果,并结合灌浆区内岩体亲水性强的特点,确定了坝基岩体固结灌浆物探检测采用钻孔声波透射法进行。
通过分析安装间~隔墩坝的17对钻孔灌浆前后声波透射的测试结果表明,杂色泥岩、灰质泥岩灌浆后的波速总体平均提高率为6.3%,此结果与初设阶段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砂岩条带灌浆后波速总体平均提高率为10.1%,说明砂岩条带的灌浆效果相对较显著。
5.2.3坝基岩体混凝土垫层回弹检测
坝基岩体混凝土垫层回弹检测的目的是了解并查明混凝土垫层与基岩面的胶结状况。回弹仪主要用于检测混凝土强度,该工程中使用回弹仪(型号为HT—3000)检测混凝土垫层与基岩面的胶结状况是其应用范围的拓展。检测的基本原理如下:
当混凝土垫层与基岩胶结紧密或胶结良好时,混凝土与坝基岩体形成一个整体,此时在混凝土表面测试的回弹值应为混凝土强度的真实反映;当混凝土垫层与基岩之间胶结不良或胶结面出现架空时,由于混凝土的约束力降低而使回弹时产生颤动,造成回弹能量损失,从而导致在混凝土表面测试的回弹值低于正常混凝土强度的真实回弹值。由此,可根据实测混凝土表面回弹值的变化规律,来定性地判断混凝土垫层与基岩的胶结状况。
参照《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及回弹仪的率定结果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C20混凝土(龄期大于28天)的实测回弹平均值应不小于25.0。而实测回弹平均值小于25.0的测区是由于混凝土垫层与基岩间胶结不良或脱空所至。检测结果表明:
基础岩体为杂色泥岩、灰质泥岩的坝段,实测回弹平均值小于25.0的测区约占测区总数的28.0%。说明混凝土垫层与基岩间脱空现象较明显;而在南干电站,基础岩体主要为砂岩。实测回弹平均值小于25.0的测区仅占该部位测区总数的3.8%,说明混凝土垫层与砂岩的胶结状况相对较好。
6总结
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的物探成果在技施设计阶段均得到验证,如5.2.1中的地层结构空间变化规律已在基础开挖后得到证实,其开挖结果与物探解释成果基本一致,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发挥了物探的应有作用。
纵观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技施设计阶段的物探成果及其工作量,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坝址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建基岩体的质量问题,所以在工程建设的每个阶段都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岩体弹性波测试,使得测试成果得到进一步加强。下面仅就坝基岩体的质量特征进行总结。
6.1坝基岩体弹性特征
⑴坝基岩体弹性波普遍偏低,主要是因为岩体主要由泥、页岩等泥质岩类组成,且岩体中破裂结构面发育,岩体破碎所致。
⑵实测坝基岩体地震纵波速度一般为1000~2500m/s,岩体动弹性模量一般为1.10~9.60GPa。岩体泊松比与岩体纵波速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关系见(1)式。
⑶受岩石结构、微裂隙、劈理、层理发育影响,致使岩体波速值各向差异不显著。坝基岩体弹性波测试结果表明:杂色泥岩、薄层灰质泥岩、厚层灰质泥岩、炭质页岩、砂岩的平行地层走向和垂直地层走向的地震纵波速度比值分别为1.04、1.08、1.06、1.07、1.03。
⑷坝基岩体同一岩性的声波速度比地震波速度一般高约20%~40%。地震波主频约为n×100Hz,属低频范围,而声波主频约为10k~20kHz,属高频范围,虽然两者均属于弹性波的范畴,但由于两者的震源扰动机制、波源频率、测段长度的不同以及测试岩体具有的低通滤波作用的影响,使得同一岩性的声波速度高于地震波速度。
6.2坝基岩体卸荷特征
⑴爆破开挖、机械开挖对坝基岩体扰动明显。经爆破开挖和机械开挖后,表层的纵波速度一般为400~700m/s,影响深度为0.2~0.6m。
⑵原状岩体经开挖暴露后,纵波速度有随时间延长而降低的趋势,在11小时内纵波速度值下降5%左右。
⑶坝基边坡岩体较建基面岩体卸荷影响相对较大,一般边坡岩体地震纵波速度略低于建基面岩体地震纵波速度。如杂色泥岩、薄层灰质泥岩、厚层灰质泥岩边坡的实测地震纵波速度平均值分别为1430m/s、1380m/s、1840m/s,而其建基面的实测地震纵波速度平均值分别为1510m/s、1460m/s、1910m/s。
⑷开挖方式和暴露时间直接影响岩体卸荷程度和弹性波速,因此采取有效的开挖方式,减少对基础的扰动,并及时保护对工程来讲非常重要。
7体会
物探工作是各个设计阶段工程勘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类似工程今后可能还会遇到。通过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的工程实践,颇有体会:
⑴要充分理解《规范》和《任务书》对每一勘探阶段所要求的精度和深度,扎实做好每一勘探阶段的基础工作。笔者认为,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物探工作的布置、资料解释比较合理,起到了前期成果指导后期工作,后期成果补充、验证前期工作的效果。
⑵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加大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的投入。如在重要坝段或地质条件复杂坝段,进行地震波CT测试,这样既可加强技术效果,又可提高经济效益。
1、无线信息通信技术
简而言之,无线信息通信技术指的就是在无线的空间内利用电磁波的信号传播和交换信息。近几年,这种技术的发展较为迅速,并且具有相对比较广泛的应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这种技术有效地改善了传统光线技术的弊端,能够减少自然灾害对其产生的影响,并且也能够防止自然灾害造成网络彻底瘫痪的现象,有效地保障了电网的安全及稳定运行。这种技术在现阶段是相对比较常见的,如WMN技术、LMDS技术以及Wifi技术等。
2、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
简单地说,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指的是利用电力线传输信息,无需重新布置线路就能够传输数据和视频等信息,在终端接入电源就能够拨打电话、实现网络的接入接收等。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节省资源是这一技术的最大优点,这样就可以避免资源出现浪费现象,同时还能够实现科学合理地配置低压配电网资源、充分利用基础设置及线路等资源,这就能够大大的节省物力及人力资源,降低了投资成本,还有效地降低了通信工程技术的难度。还有,这种技术传播信息的速度相对较快,并且拥有相对较广的网络覆盖面积,还能够保证稳定性和安全性。
3、移动网络通信技术
现阶段,3G技术在移动通信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它有效地结合了无线和网络等多媒体通信技术,是时代不断发展的产物,而且在不断的实践中继续更新和发展,如当前出现的4G技术。这种技术不管在传输速度上还是在传输效果上都有明显的提高,提高了图像和视频传输的质量,这种技术也同样拥有较为广泛的覆盖范围,其传输速度不会被频带、地区和无线平台限制,而且其已经实现了集成化和综合化的功能。此外,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技术不仅增强了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和使用效率,同时还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和防御效果,促使网络实现稳定的发展。
4、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利用光导纤维传输信号。这种技术在实际的使用中会使用相对较多的光纤很多光纤聚集起来就会形成光缆,相对而言,这种技术的拥有较快的传播速度,也正是因为拥有这一优势使其拥有了广泛的应用范围。目前,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以及超高速度就是这种技术的发展方向,当然这也是传输系统的未来研究方向。
二、通信工程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1、宽带化的通信工程信息技术
因为CDMA在技术上具备一定的优越性,因此在移动通信中,宽带WCDMA将会成为一种非常具有发展前途的通信手段,并且这种通信手段已经成为当前移动通信发展的热点内容。此外,因为用户也提出了多业务的使用需求,这也促使宽带化一定成为通信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2、综合化的通信信息技术
综合传送文字、语言以及图片等信息能够促使通信信息技术满足用户多功能和多业务的使用需求。当然这也已成为发展通信信息技术的关键所在,综合多种业务形式能够快速实现业务资源信息的共享。今后的通信信息网络也需要对这种多业务综合的思想加以采用,从而对人们不断增长使用需求形成满足。
3、大众化的通信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需要面对的是广大的群众,要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国家信息基础结构中,信息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让信息技术能够面向广大群众,并逐步对人们的需要形成满足,那么在进行全业务接入网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对各种形式的信息源进行挖掘,作为关键部分的全业务接入网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要实现文字、图片、语言的综合。
4、个人化的通过信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虽然需要面向广大群众,但是也应该具备自身的独特性。针对不同的使用者需要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利用这种差异性来对每个个体进行区别,这样就更加方便了不同用户的使用,能够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形成满足。
三、结语
在渠系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复杂的合作关系和利益冲突,往往会产生一些矛盾。这是由于渠系工程的项目经理在对各个单位的交往和协调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导致这些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对工程项目的进度产生了十分不好的影响。目前,针对渠系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和现状,在交往和协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部工作不到位
由于项目经理的内部工作不到位,使得企业各部门之间对于渠系工程项目总体目标的思想没有达成统一,以至于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和任务不明确,各自抱有不同的打算和做法,甚至有些相互对立的现象。对此,项目经理没有尽力促使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导致了在渠系工程项目遇到危机和难题的时候,企业内部不够团结,缺乏凝聚力,不能尽快解决这些难题。
2.外部关系没有理顺
在渠系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很多项目经理没有和各个单位做好交往与协调工作。这就使得在渠系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难以得到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其它远外层部门的支持和理解。严重时甚至会产生相互之间的对立,对渠系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3.协调会议效果不理想
很多渠系工程的项目经理为了赶工期、赶进度,对于协调会议的重视程度往往很低。经常会不定期或不按要求召开例行的协调会议,即使召开,也经常在协调会议上不对重要的协调事务进行探讨,偏离会议主题。甚至由于施工原因的影响,很多定期召开的协调会议也常常会在中途扰或打断,以至于协调会议始终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对施工合同理解不统一
由于经验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施工单位往往没有对渠系工程的施工合同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讨论,导致施工方案难以真正得到落实。在施工过程中,原定的施工计划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指挥失灵、施工步调不一致,使得渠系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对项目的质量和工程的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容易发生工程混乱的情况。
5.信息沟通渠道不足
在渠系工程项目中,项目部内部、项目部内部和外部、项目部和其它相关单位这三个不同层次之间,信息的沟通渠道往往十分的不顺畅,相互之间交流的手段也十分有限。这就导致了很多渠系工程项目的相关信息难以及时、准确的传递,不但会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产生影响,还会因此产生一些矛盾或不和谐的现象。
二、渠系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交往与协调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渠系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要想有效的提高渠系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首先应当建立其科学的项目管理系统,通过对各部门责任的确定,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对项目施工过程当中的交往和协调的方式、时间、渠道等进行明确规定,促使各部门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其次,应当设立相应的项目激励制度。对此项目经理应当针对渠系工程项目的特点,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角度对施工人员进行不同方式的激励,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再次,施工单位应当建立起一致稳定的项目管理团队,使团队中的成员之间能够彼此熟悉、相互了解、培养默契。这样能够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最后,还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明确规定考核的具体方式和标准,慎重、客观的对项目参与人员进行工作绩效的考核。
2.优化渠系工程项目中的交往与协调
2.1提高对交往与协调的思想认识。在渠系工程项目管理当中,应当努力的树立起交往与协调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宣传协调工作是一切其他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人们都知道构建和谐社会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样的,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也能够促进渠系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由于渠系工程项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交往和协调工作在工程项目管理当中十分的重要。对此,项目经理应当加强对员工的教育,使员工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和谐的工作环境所带来的好处,进而认识到交往与协调的重要性。
2.2加强渠系工程项目各方面的交往与协调。渠系工程项目的交往与协调,包括了对发包方、分包方、材料供应方、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地方政府等多方面的交往与协调。其中较为主要的是与发包方和分包方之间的交往与协调。发包方就是渠系项目的业主,它对渠系项目拥有极高的权利和决定性的地位。因此,要想让渠系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就要取得发包方的支持。对此,项目经理首先应当充分的掌握和理解发包方的意图和目的,仔细阅读和分析工程合同和项目文件,正确的理解渠系项目的出发点。而项目经理与分包方之间的关系则应当按照合同来进行协调,对渠系项目的技术关系和经济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有效的对项目质量、工程进度、成本消耗、安全问题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渠系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应该适当增加与分包方之间的交往,以便及时的掌握分包方的最新情况,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和解决了,以平等的合同关系来对分包方的施工活动给予支持。同时也要加强对渠系工程项目施工的监管力度,避免出现更加复杂的问题。
三、结语
在水利测量工作中利用坐标系转换的方法,将各控制点的大地坐标转换成为详细的施工坐标系,保持各点的位置不变,并在此前提下,将原本无比复杂的测量过程变得直观和简单。在测量工作中测量人员不需要通过复杂的计算,只要在图纸上对各点桩号以及尺寸进行标识,这样就可以将各项测量任务顺利的完成。施工坐标在水利测量工作中的应用,文章主要介绍两种应用方法。
1.1工程边坡测量控制方法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提防、渠道以及大坝的边坡都需要对放出开挖边线和填筑边线进行测量,同时针对欠挖、超挖等问题进行进一步掌握,工程边坡点与轴线之间的距离是随着高程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施工操作也很难掌握,对于测量人员来说,如果可以摸索出更加简便、快捷的测量方法,那么将会使现有的测量任务得到大大减轻。要想对水利工程边坡进行测量,首先需要建立起一个施工坐标系,在坐标系中,对应边坡坡肩的方向为X轴,X轴的边坡起点就是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同时顺坡的方向为Y轴。通过大地坐标定出坐标原点为A(0,0),顺着X轴的方向边坡终点坐标是B(0,b),以A、B两点为基础建立起施工坐标系,在此坐标系基础上进行坡面测量的之后,全站仪中将会显示出X值、Y值、Z值分别为工程桩号、距坡肩坡面偏移的距离以及测设点的坡面高程,通过一系列对测设点的计算可以得到设计坡面高程以及测设点与实际高程之间存在的差值,这样一来便可以进一步了解测设点是否可以使设计要求得到满足。
1.2渠道工程测量方法
利用坐标转换可以将路线桩号融入到坐标系之中,如果各点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那么原本十分复杂的测量数据就会变得更加直观和简单。在这一过程中,测量人员并不需要进行非常复杂的计算,只需要结合图纸中各点桩号及相应的尺寸标识,就能对各项测量任务进行准确快捷的完成。在明渠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明渠拐点,要想建立起统一的施工坐标系是非常困难的,那么此时我们可以有效利用相邻各拐点分别建立起施工坐标系。坐标系在建立时,可以将一个拐点J1作为施工坐标系中的原点,同时将明渠前进方向上的相邻拐点J2作为施工坐标系的方向,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相应的施工坐标系。在测放过程中,将测站控制点以及后视控制点全部输入到此坐标系换算的具体施工坐标中,在对各点进行测量的时候,全站仪会显示出N值,这个N值就是所测点和J1点之间的距离,它的桩号可以通过J1点的桩号与J1、J2的曲线要素相结合进行推算得到,E值就是在直线段上与明渠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在该曲线段中可以结合测得的J1、J2的曲线要素,将距离明渠中心线之间距离推算出来,Z值指的就是所测点的实际高程。在测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将要测放断面的N值计算出来,将棱镜前后移动,就可以对N值进行测定,然后将N值定住,再对棱镜进行左右的移动,就可以得到所测桩号的横断面。这时将E值定为0,在移动棱镜的过程中可以依次得到各点的N值与Z值,这样就可以获得所测去电的渠道纵断面。在对开挖开口进行测放的时候,只需要按照图纸中的边坡、设计高程以及明渠宽度,就可以根据Z值将理论上的E值推算出来,在其基础上与实测E值相结合,就可以很容易的将开口找到。
2结束语
该滑坡为一相对平缓的凹形坡地,总体倾向西,坡形为折线型,滑坡中部地形坡度较缓,坡角在10~12°之间,中前部及前缘和后部地形坡度较陡,前部地形坡度在25~30°之间,前缘近河边部位多形成5~10m的陡坎,后部地形坡度在17~22°之间。滑坡区北侧山体倾向沿渡河的坡地呈直线型,坡度35-40度,倾向滑坡区一侧山坡坡地,多形成2~5m的岩质陡坎,地形坡度较陡,坡度在35-40度之间,滑坡区南侧坡体,坡面形态不很规则,地形坡度在17~30°之间。
研究区地层在区域上划属扬子区巴东利川小区,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和第四系,三叠系为一套碳酸盐岩和细碎屑岩互层构成;第四系有残坡积、崩坡积、冲洪积和滑坡堆积层。
研究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新华夏系一级隆起带的第三隆起带,以及淮阳山字型西翼反射弧和长江中下游区域东西向构造带交汇部位,区域上经历了晚元古代末的晋宁、侏罗纪末的燕山、三叠纪的印支和第三纪以来的喜马拉雅四次大的构造运动,随着中三叠世以后构造变动的加剧,形成了北西向、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及北北西向等一系列不同方位、不同性质和不同特征的构造形迹,其中的东西向构造带是极为重要的构造体系之一,主导着研究区所在区域的基本构造构架,该滑坡就位于该构造带奉节复向斜的黄家河向斜南翼。
2监测工程的目的与任务
根据滑坡与现代河床的相对位置,滑坡前缘剪出口高于现河床,河流对滑坡体的侵蚀作用已终止,结合滑体物质结构和滑坡地表形态特征,说明滑坡形成时间较长。根据地质调查,未发现重大变形和整体复活迹象,表明滑坡目前整体上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由于滑坡体前缘地形坡度陡,在雨季,滑坡近河岸地段局部易产生土体拉裂或小型坍塌,从而影响上部滑体的稳定;当蓄水后,滑坡前部滑体浸泡在水下,由于库水的水力作用,原有坡体的稳定平衡条件将被破坏,滑坡稳定性将降低,从而致使滑坡整体趋于不稳定。
借鉴同类工程类似经验,采用抗滑桩措施对其进行致力。由于滑坡区以往工作程度较低,建议对该滑坡应补设监测网,以便对滑坡变形位移进行定期观测,为滑坡治理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目的是为了解滑坡在施工期间和运行期的变形活动特征,判断滑坡稳定状态,保证施工安全,并对防治效果进行检测,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为今后滑坡治理提供经验。
3施工期安全监测
在施工前开始布置,监测滑坡变形情况,为了解施工期滑坡整体稳定性和由于工程扰动因素对滑坡的影响,以便及时指导施工、调整工程部署及安排施工进度等。包括地表绝对位移监测和裂缝相对位移监测。
①地表绝对位移监测。布置3条纵线共8个位移监测点,在滑坡对面陡崖上设置2个基准点。采用GPS测量法。②裂缝相对位移监测。用伸缩仪、位错计、千分卡或钢尺直接量测地表出现的裂缝。监测点两个一组,测量其距离或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以观察裂缝张开或闭合等变化。共设置裂缝监测点3组,监测3个裂缝变化情况,每组两个监测点。
施工安全监测原则上实行24小时自动监测,如滑坡稳定性较好时且工程扰动小时,可采用8-24小时监测一次的方式进行。
4防治效果运营期长期监测
包括地表绝对位移监测、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和桩身内力监测。
仍设置8个位移监测点,原来近桩的监测点移到2、7、19、27号抗滑桩桩顶上,其余继续利用施工期监测点。
在7、20号抗滑桩纵向受拉筋中间一根设置钢筋计,每1.5m设置1个,共设置钢筋计18个,可采用φ36GJL-3型钢筋应力计,额定应力400MPa,工作温度-30℃~+70℃。与钢筋的联接方式可采用螺纹套管联接、挤压接头联接、对焊联接等。
监测期一般不少于一个水文年,但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可结合日常巡线长期进行。由有经验的监测人员定期对滑坡进行巡视检查,除量测地表及挡土墙中出现的裂缝宽度变化外,注意观测滑坡体是否有新的裂缝出现,裂缝出现的位置、规模、延伸方向、发生时间等。
监测时间间隔宜为7~10天,暴雨期间要加密观测次数。
每次检查均应作好详细的现场记录,必要时应照相或素描。若发现异常迹象,经复查后,应立即报告主管单位。
所有监测内容应分别设计监测记录卡,以便进行整理分析。
对该滑坡防治建立动态的监测预警系统,确保滑坡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2]程新文.测量与工程测量[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