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范文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鸡兔同笼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第1篇:鸡兔同笼教学反思范文

[摘 要]《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强调人要按照“寒热温凉”四气变化的规律和节点去调整自己的起居作息的节奏,顺应天地四气的变化去调神,调摄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数学课堂教与学同样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有生、长、收、藏的节奏变化,教师应明白师生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清清楚楚,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控课堂教学的“神”,使其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

[关键词]四气调神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57

生命的轨迹中有很多转折起伏的关键点,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和天地一样有“生长收藏”的节点。《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详述了天气变化的规律,强调人要按照“寒热温凉”四气变化的规律和节点去调整自己的起居作息的节奏,顺应天地四气的变化去调神,调摄自己的情绪和心理。

根据四气调神的理论,我不断观察和反思小学数学课堂,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我觉得数学课堂教与学同样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有生、长、收、藏的节奏变化,教师应明白师生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控课堂教学的“神”,使其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让课堂里的教与学高质高效。

一、课堂生活的春夏秋冬

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在课堂上,课堂就是一个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也有其自身的节奏。

春——引入阶段: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是一年中的春三月,是鼓励学生生长、发育、生根、发芽的季节,是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研究的兴趣,让探索的欲望和研究的乐趣不断得到生发的节点。

夏——探究阶段:面对要研究的问题,学生开始了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进入了火热的夏天。这时候,学生的心气随着天地的变化会变得很足、很旺,这是疯狂生长、孕育研究成果的节点。

秋——练习阶段:课堂在经历了火热的夏长之后,开始进入练习应用阶段,也就是进入了“容平”的秋三月,要把自己发泄在外面的心神和心思收回来。这是一个收获春生、夏长成果的节点。

冬——整理阶段:课结束的时候,就是到了冬天,到了闭藏的季节。这时候的学生不再是生、长和收,而是到了整理、反思和修复自己研究成果和活动经验的节点。

二、为什么要顺应四气变化的节奏?

俞正强说,学生是一颗来自天地的种子,他带着能量,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生、长、收、藏的使命而来,需要我们去体会、感悟、尊重、唤醒。那么带着春夏秋冬记忆的生活在课堂上的学生,就需要我们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天地变化节奏去尊重和引导,使课堂教学的节奏能符合学生的天性,符合天地变化的规律。因为这样,生活在课堂小天地里的学生就会交到好运气,学得开心而不累。

三、课堂生活怎样顺应四气变化的节奏?

1.春天是一个立志的季节

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是一年中的春三月。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看到“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地的生发之气无可阻挡。同样,课堂里的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们的双眼中充满了对新课堂的期待。这个时候,我们的步幅不宜过大,应 “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因为天气还不够暖和,还不是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

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是鼓励大家生长、发育、生根、发芽的季节。我们需要的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课堂上要给学生机会,鼓励他们去做计划,去创新,去思考,去发言,去交流,此时,最重要的是“以使志生”。

课堂引入以后,我们要把握一个“赏”字,通过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想被充分激活,让那些冬天闭藏积累的东西——旧的知识和经验在春天里生根、发芽、开花,去研究和探索新的问题,创造和开拓新的领域。我们要让学生在“春”的季节里立志:我要往何处去?我的心往哪走?这节课里我要学些什么?我要研究些什么问题?我应该怎样去学习?

例如“鸡兔同笼”一课开始时,可以出示下面这幅图,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看到鸡和兔,你想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进行梳理,随机生成进一步学习的材料,同时恰到好处地自然引出鸡兔同笼问题。或许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已经开始蠢蠢欲动,而那些初次听说的学生也会对“鸡兔同笼”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紧接着,可以让学生来说一说“你对‘鸡兔同笼’问题有哪些了解?”让那些有一定了解的学生有一个展示自己知识和才能的机会。随之而来的,“对于鸡兔同笼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为学生的研究指明了思考的空间和研究的方向。

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鸡兔同笼问题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编鸡兔同笼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怎么算?鸡兔同笼有什么用?等等。因为问题来自于学生,来自于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因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的过程比教师直接提出一个学生没有丝毫感觉和准备的问题会有效的多。此刻的学生已经蠢蠢欲动,发自内心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去做计划,去想要干点什么,在春天里立下了研究问题的志向。

2.夏天是一个疯狂生长的季节

经历了课堂的引入环节——春生以后,教与学进入了火热的夏天。

在春天里,在课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让学生立志,让学生思想、探究的种子发芽,到了夏天,我们就应该让它疯狂生长。这时候,学生的心气随着天地的变化会变得很足、很旺,要去孕育自己研究的成果。学生的学习也在此时变得热烈,他们需要自主的探究,经历思维的碰撞,在互动和交流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如“鸡兔同笼”,在学生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思考和研究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去感受研究的乐趣: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源头,思考为什么要编“鸡兔同笼”问题,探索“鸡兔同笼问题”的算法。学生展示的各种不同算法虽然在“法”的层面似乎各有不同,但是它们背后的“理”是一致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热烈的夏秀:观察这些方法,你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需要思考的是: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方法可以相同吗?这些方法的根在哪里?

万法可以归一,这些所有方法的背后都有一个“假设”的数学思想在支撑:

假设是什么意思?

怎么假设?假设的根据是什么?

怎么判断假设对不对?假设不对怎么办?

千江有水千江月,虽然“法”各有不同,但“理”是一贯的。明“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把各种方法与策略融为一体。到了这里,也就迎来了夏天最为火热的时刻。

3.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课堂在经历了火热的夏长之后,开始进入“容平”的秋三月,秋天就是“使志安宁”。要让自己在春天生的、夏天没有压抑的那个志在秋天里收一收,收收心,开始静心去收获成果,有什么收获什么。秋收的成果,都是源于前面的耕耘,源于无厌于日的夏长。如果我们错过了春天播种的季节,学生没有很好地引起研究和思考的欲望,错过了夏天生长的季节,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那么到了秋天,活动经验就没有很好的积累,思想方法就没有很好的领悟,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难以得到发展。此时,你再耕地,再浇水,再努力,学生的错误还是百出不穷,让你悲秋,因为错过了天时。

对一节课来讲,这个时候应当进入练习应用阶段,在知识的应用和练习阶段,我们不要一味地讲,要有一个阶段让学生动动笔、动动脑,独立地应用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去体味成功。在学生理解和感悟了鸡兔同笼的源、法、理之后,得让学生有一个收获喜悦和体会成果的机会。

例如,光明小学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因为“鸡兔同笼”实质上是一个问题模型,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学生需要用数学模型的眼光去思考和看待一类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之间其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这种发现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发展无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后续学习的价值。

当学生明白了“12人相当于12个头,每人栽3棵树的男同学相当于3只脚的兔子,每人栽2棵树的女同学相当于2只脚的鸡。”之后,自然一通百通,这种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收获,不正是在这样一个容平的秋三月中最值得珍惜和宝贵的成果吗?收回来,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整体把握和理解“鸡兔同笼”,不仅是源、法、理,更有问题的变化和走向。

4.冬天是一个享受成果的季节

到了课结束的时候,就是到了冬天,到了闭藏的季节。这时候的学生不再是生、长和收,他们是在整理、反思和修复自己的研究成果,享受劳动的成果。春生、夏长,我们把自己收藏的精气和能力在探索和研究中往外释放,尽情地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冬天,就是要好好地享受这节课里你辛苦劳动所得的时候。

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去关爱自己,反顾自己的研究过程,内省自己的秋收成果,看看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积累,有哪些好的思想方法需要领悟,有哪些心得体会是值得自己反复咀嚼的。所以课结束的时候,我们需要整理,需要想想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如“鸡兔同笼”一课最后的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回头去看一看自己开头提出的问题,去梳理和回顾自己这节课走过的研究心路。从整理和回顾中,晒一晒自己收获的理与法,有哪些好的经验,有哪些好的思想方法,有哪些心得体会,适时地奖励自己、表扬自己。

这个时候可以论功行赏,通过的评价表、小红花、各种各样的评价方式,让每个人都“若己有得”,因为每个人都“若己有得”,那么每个人都会把自己过去的回忆和将来的计划都藏起来,开始猫冬,开始下一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第2篇:鸡兔同笼教学反思范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12~11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究和体验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与“鸡兔同笼”有关的数学史,从而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推导并掌握用多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开门见山

师:请同学们看多媒体,一起读一读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师:想一想,课题是“鸡兔同笼”,说明今天所学习的问题一定跟什么和什么有关?

生1:跟鸡和兔有关。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与鸡、兔有关的问题,大家想不想看一下呢?

多媒体出示题目: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

师:你们觉得这道题完整吗?还差什么呢?

生2:不完整,还差问题。

师:现在老师再给你们一个问题——“鸡和兔各有多少只”,那你认为鸡和兔会各有多少只呢?

师: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把所有的可能性在小组内说一说。

二、深入理解,探究新知

1.列表法

师:为了直观地表示出鸡和兔可能有的只数,你们认为应该画一个什么来表示呢?

生3:画一个表格。

师(出示表格):为了能在排列的时候不重复、不遗漏,你们觉得在排列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鸡和兔一共有8只,还要注意什么?

生4:有序排列。观察一下刚才填好的表格(如下),你能从中找到本题的答案吗?

[鸡\&8\&7\&6\&5\&4\&3\&2\&1\&0\&兔\&0\&1\&2\&3\&4\&5\&6\&7\&8\&]

师:现在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条件——“从下面数有26条腿”,你们又能想到什么呢?

师:说明这道题不仅和鸡、兔的只数有关,还和它们腿的条数有关,所以在排列时还应该列出每种情况下它们一共有多少条腿。

师: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鸡\&8\&7\&6\&5\&4\&3\&2\&1\&0\&兔\&0\&1\&2\&3\&4\&5\&6\&7\&8\&腿\&\&\&\&\&\&\&\&\&\&]

师:说一说,第一个空应该填一共有多少条腿,为什么?

生5:第一个空应该填16,因为每只鸡有2条腿,所以一共有8×2=16(条)腿。

生6:第二个空应该填18,因为每只鸡有2条腿,每只兔子有4条腿,所以一共有7×2+1×4=18(条)腿。

……

师:观察你们填好的表格(如下),又发现了什么?

[鸡\&8\&7\&6\&5\&4\&3\&2\&1\&0\&兔\&0\&1\&2\&3\&4\&5\&6\&7\&8\&腿\&16\&18\&20\&22\&24\&26\&28\&30\&32\&]

师:像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这种逐一列举的方法在数学中称为列表法。

师:如果鸡和兔一共有一百多只,它们的腿一共有几百条的时候,你们认为用列表法能找出答案吗?同时,你觉得用列表法解决数据较大的问题时会如何?

生7:能找出答案,但是数据较大时比较麻烦。

师:现在我们就来探讨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

2.假设法

师:为了能够找到更快捷的解决方法,首先思考一下,上面表格中的8和0是什么意思?

生8: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

师:那我们现在就假设笼子里面全是鸡,笼子里一共有8×2=16(条)腿,而实际上有26条腿,这样笼子里就少了26-16=10(条)腿,这说明什么?

生9:说明笼子里不可能全是鸡。

师:假设算出的结果和实际的结果相差10条腿,说明这10条腿是受什么的影响?

生:兔。

师:刚才我们在表格里面观察到,兔的只数每减少1只,鸡的只数每增加1只,它们一共的腿数就会减少几条?

生10:2条。

师:也就是说,这10里面有几个2,就把几只兔当成鸡算。那到底是几只兔呢?

生11:应该是5只兔,因为10÷2=5。

师:知道兔子的只数,那鸡的只数又应该怎样求呢?

生12:鸡的只数为8-5=3(只)。

师:哪位同学能大胆地到黑板上板书一下过程,并把你的思路口述给大家听呢?

师:如果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算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三、巩固升华,学以致用

出示题目: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本题,并在小组内汇报你的答案和解题思路。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课后思考,拓展延伸

出示题目: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你能用方程解或其他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吗?课后动手试试。

六、作业设计(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1)52名同学去划船,一共乘坐11只船,其中每只大船坐6人,每只小船坐4人。求大船和小船各几只?

(2)100个和尚吃了100个面包,大和尚1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1个。求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师:收集一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

反思: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主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上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汇报等活动,了解“鸡兔同笼”问题,体验和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

在教材的处理和对学生的把握上,教师要考虑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要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教材是死的,但教学是活的,所以教师教学时切勿贪多求全,如果把列表法、假设法、方程解等全部进行讲解,不但会出现时间紧张的问题,而且学生根本没办法一一掌握。在课尾拓展延伸环节的设计上,要适当地为下节课所要学习的方程解做铺垫。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第3篇:鸡兔同笼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模型思想 逐级渐进 多元 整体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89-02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模型思想就是其中之一。模型思想的建立应具有这样过程: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以多元方式建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关系和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现实意义;通过多次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逐级渐进使学生逐步感悟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下面我将自己在一线教学中对模型思想建构的理解与做法作一些阐述。

1 关注学生与知识内容,有效提升模型整体建构的意识与素养

新课标指出:重要的数学思想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所以在教学相应的数学内容与思想方法是,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前提下,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注重数学思想的整体建构。

根据螺旋上升原则,是要求学生在尝试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体现明显阶段性要求。所以模型思想的建构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繁地渗透数学模型法思想,引导学生实践,通过独立思考、尝试探索、合作交流等,让学生逐步感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一线老师由于教学观念或理念问题,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偏重于数学模型的机械应用,轻视学生亲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学生有困难,老师最多的批评就是这样公式、方法都记不住,真笨。学生真笨吗?不一定,关于学生怎样富有成效的学习以获得很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是值得每位老师反思与研究的。

如有关鸡兔同笼问题模型的建构与求解,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模型,同时也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数学模型。这种模型的建构并不只为学生的求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有效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模型建构的思想与策略,并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一些有效策略与方法。

纵观小学阶段的学习,有关“鸡兔同笼”模型问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编排意图可以以多个阶段、多种方法建立模型,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即:同一模型的多种情境创设与建构。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于模型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数学素养。下面我就此模型为例继续展开深入探讨和分析。

2 亲历尝试与作图活动过程,直观初步感知数学模型

由于低段学生年龄的限制,儿童对纯符号的运算往往比较困难,学生对模型的初步感知应运用或借助作图辅助的策略,以纸上涂涂画画,并在不断地“试误”来感受。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路,而且还能逐步体会到数学问题模型中的规律或关系。

在第一学段二年级的7岁小朋友中,为了渗透一些简单的有关“鸡兔同笼”的模型思想。可出示一些简单的鸡兔同笼知识,如:鸡兔同笼,共同8个头,20条腿。笼里有几只鸡?几只兔?

在这里我们让小朋友先自己根据对这两种小动物的认识,说说各自有几个头与条腿,再根据自己的想法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找到笼里小动物各有几只?小朋友很能想知道这题的答案,于是十分积极参与讨论,但想准确知道正确的答案却较为困难。

这时我给小朋友介绍一种“画图凑数法”再来试试看是否很方便。我们可以用“”来表示1个头,用“”来表示一条腿,再来试试,学生们根据8个头与20条腿这两个信息进行画图凑数,不断的尝试与调整,最后可以小结出较为简洁的办法:画图时,可以先都画成2条腿的,也可以先都画成4条腿的,还可以将2条腿与4条腿的各画一半分别再进行调整,逐步认识到:鸡与兔每相差一个头就相差两条腿。最后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了问题的尝试操作探索中,采取直观的方法进行有效而真实的体验,过程充满了乐趣,丝毫不觉数学问题的枯燥。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手段,让7岁的小朋友对这类问题进行了简单模型的建构。

3 借助例举操作感知规律,初步体会模型思想

到了小学的中段,随着学生年龄与能力的增长,操作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尤其随着四则运算能力的提高,学生可以将问题模型中的信息例举并做相应的处理后,模型的特征就会显现,从而能帮助学生较快的寻找到模型问题的解决思路,更掌握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如运用表格进行问题的例举尝试探究就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如:停车场停着大汽车和小汽车一共有14辆,大汽车有6个轮子,小汽车有4个轮子,现在14辆汽车一共有72个轮子,问有几辆大汽车?几辆小汽车?(表1)

学生通过一一枚举,继续计算下去,当大汽车为8辆,小汽车为6辆车轮总数就等于72个,也可以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在运用四则运算中逐渐发现了规律,每少一辆大汽车就多一辆小汽车,车轮的总数就相差两个,从表中可以直观的看出,车轮总数是72时,84-72=12,6-4=2,所以12÷2=6,大汽车的辆数为14-6=8,小汽车数为0+6=6。

同时也可以在表中先让小汽车的辆数为了14,则14×4=56,72-56=16,16÷2=8,小汽车的辆数为14-8=6,大汽车辆数为0+8=8;也可以这样尝试:大、小汽车都为7辆,也运用枚举的办法,得出正确答案。

学生还可以这样思考,大汽车辆数为:7×6=42,小汽车辆数为7×4=28,42+28=70,则规律可以算出大汽车为8辆,小汽车为6辆。通过以上的尝试的办法探索规律,得出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枚举是数学探索的一种有效方法,进一步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模型特征进行了理解与建构。

随着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与四则运算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进入小学的高段后可以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此类问题模型的假设法,适当地脱离列表枚举的方法,直接运用猜测与规律深入理解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四则运算解决问题。但较多的老师觉得列表枚举太麻烦,而舍弃这表格的例举,而直接让学生采用个假设法,这样不符合学生年龄及思维能力的实际,忽视了探究方法与能力的培养,为解题而做题,不利于模型特征的理解与稳固建构。

4 运用数学符号建构模型,促进模型思想有效形成

随着学生能力的逐步提升,老师可以鼓励或引导学生来进一步讨论“鸡兔同笼”问题,用字母代替鸡与兔的腿数,运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模型规律,从而得到计算腿总数的模型,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与概括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方程意义的理解,而且更进一步体会了什么是方程正确的解,还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对学生进行解较复杂方程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而且高效地促进了此类问题模型的进一步提升。

5 拓展深化熟练运用模型,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六年级的教学中,学生的抽象与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数学有了进一步的兴趣,为了与初中学习的进一步衔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直接列方程进行问题模型的建构。以上题为例,可以将鸡的只数假设为a,兔的只数b这样根据题意可以得到两个方程:(1)a+b=30和(2)2a+4b=70,可用代入法得到方程2a+4(30-a)=70,从而得到解为a=25和b=5。

在以上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对这几种模型建构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在低段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模型的建构,方法直观,重在尝试猜测凑数的特征明显,符合童趣要求。在中段运用的列表枚举方法,进行有序尝试,寻找规律特征,方法或方式虽然较为繁琐,但思路清晰,探索方法十分有效;而后的假设法主要是根据“鸡兔同笼”模型特征的规律,运用四则运算方法进行计算,虽然计算较简便,但可以感受出这种方法思考难度较大,对学生要求较高。一元一次方程思路较为简洁,但列方程和解方程的过程计算要求较高,而二元一次方程思考最简洁,但解方程的计算最为烦琐。

通过上面的综合阐述,可以看出经过长期的逐级递多元建构,学生经历多次的反复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会逐步感悟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思想,相信学生对数学模型能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中,众多的数学模型需要运用多元方式采取逐级递进的策略,进行整体而有效的建构,以强化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有效降低思维的难度,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和思维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第4篇:鸡兔同笼教学反思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0—0091—01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工作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持之以恒地写教学反思,能引发教师对教学领域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在思考中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提升专业素质与综合水平,最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

一、课前反思,选择最佳方案

课前反思又叫前瞻性反思。在授课前,教师首先要备教案,也就是备教学案,要明确教材的特点以及作者编排的意图,确立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就是备学情,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规律,对学生可能会在哪些地方遇到哪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课前反思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教师自己说上课,要求学生说下课,教师再说上课,学生再说下课……反复数次后教师提问学生:“如果一直说下去能说完吗?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把它叫什么?”在学生初步理解“循环”的意义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有关“循环”的例子。这样,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更深刻地理解了“循环”的意义。

二、课中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课中反思又叫适时性反思。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的、生成性的教学过程。任何一个小小的插曲、小小的问题、小小的疑问都会成为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这些教学契机,立刻进行反思,随机应变地对生成的教学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1.教学行为反思。课堂教学的优劣在很大层面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来衡量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角度为基准,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节奏,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还要逐步实现“我要学”向“我会学”转变。

2.教学策略反思。教师既要知道“教什么”,又要知道“怎样教”。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面。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的同时结合画图方法和假设法,并努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这节课中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后,问学生能否用图形来表示鸡、兔的头和腿之间的关系。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活动,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学习过程反思。教师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还要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遇到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困难,形成了怎样的技能和技巧等等。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捕捉信息加以重组整合,更应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此研究和共享,通过反思来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

第5篇:鸡兔同笼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穷举法;趣味故事;代码实现

中图分类号:G633.67

1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对算法有了一定认识,熟悉VB常用语句,具备使用解析法进行简单程序设计的能力,但对VB程序设计语言的代码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较难维持。

2 教学目标

(1)了解穷举法的特点,掌握用穷举法设计算法的基本要求。

(2)学会编写程序实现穷举法[1]。

3 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引入穷举算法。古希腊有位著名的数学家叫丢番图,其年龄史籍上没有明确记载,据说从碑文上可以得知一二:丢番图长眠于此。神赐予他生命的1/6是童年,再过了生命的1/12,他长出了胡须,其后丢番图结了婚,这样度过了一生的1/7,再5年,他获得了头生子,然而爱子早逝,只活了丢番图寿命的一半,丧子后,他在数学研究中寻求慰藉,又过了4年,在悲痛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设计意图:

(1)由故事引入教学内容,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2)为解析算法到穷举算法的学习提供过渡。过程描述:多数学生选择列方程求得问题答案。当问及“计算机会列方程吗?”学生的思维发生逆转。“可以一个数一个数的试!”教师借机由“试”引入穷举的算法思想。

3.2 呈现概念,编程实现穷举法。穷举法也叫枚举法、列举法,它是将求解对象一一列举出来,然后逐一加以分析、处理,并验证结果是否满足给定的条件。穷举完所有对象,问题将最终得以解决。[1]设计意图:

(1)由概念分析穷举法的算法思想。

(2)由概念分析穷举法的程序结构。

程序代码:

3.3 提升难度,进行变式练习。问题一:一个大笼子里关了一些鸡和兔子。数它们的头,一共有36个;数它们的腿,共100条。则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2]程序代码:

问题二:京城有位卖鸡的张老汉,他有个儿了非常聪明,擅长算术,是远近闻名的“小神童”。宰相听说后想试探究竟,于是派仆人到店里打听鸡的价钱,张老汉告知“公鸡五文钱一只,母鸡三文钱一只,小鸡一文钱三只”。仆人给他一百文钱,要求公鸡、母鸡、小鸡都要,数量不多不少一百只。张老汉怎么也想不明白,只好问儿子。小神童不慌不忙,掐指一算就给出了答案。请用穷举法编写程序求出问题答案。[1]程序代码:

设计意图:

(1)变换故事场景,帮助学生在代码学习环节维持越高的学习兴趣。

(2)通过趣味小故事逐步展开教学内容,将枯燥乏味的代码学习变得活泼生动。

3.4 抛出问题,进行教学收尾。在求“丢番图年龄”时,有同学选择的范围是1~100;有同学选择了1-50;还有同学说是1-00,请问选取不同的对象范围程序在运行时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4 教学反思

4.1 趣味小故事的设计。第一次使用“鸡兔同笼”游戏直接引入教学内容,由于问题背景熟悉,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将问题形象化的作用,并没有使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活跃度。导入不到位,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自主思考的预期没能达成,学生思维停留在“问什么答什么”的初级阶段。第二个班教学时,用数学家丢番图的故事创设情境。故事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实了教学内容。随后《鸡兔同笼》、《百鸡百钱》两个趣味小故事的相继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梯度,内容从单层循环到循环嵌套,逐步展开,衔接紧凑。

4.2 对教学收尾环节的思考。第一个班级的授课,在分析算法思想时,同学们对对象范围的确定给出了不同答案。因为时间关系,教师只能稍做点评,然后通过分析程序运行过程得出“减少循环体的执行次数可以提高程序运行效率”。因教学重点是穷举的算法思想,没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优化程序的重要性,以致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对“对象范围的确定”仅限于解题,并不能在确定对象范围的同时考虑到程序的优化因素。第二个班级的授课,由故事引入,从解析法自然过渡到穷举法;再用故事衔接,由单层循环的应用深入到双重循环、三重循环。结尾处,把优化程序的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为后面习题课的导入做了很好的铺垫,也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下课铃响时,学生的思维没有停滞在那一刻,问题的抛出使课堂45分钟得到了拓展与延伸。

4.3 对任务呈现环节的思考。学生对VB程序设计语言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不能尝试完全放手让其进行合作探究。如果以数学家丢番图的故事和“鸡兔同笼”同时导入,以分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实践,在活动中比较两个任务的不同,归纳穷举算法的解题要点。这种设计更能体现“学本”的教学理念,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充分调动,让学生在达到基本学习要求的前提下,有个性的发展,真正体验到程序设计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李生元,朱军.《算法与程序设计实践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张亚明.以教材为依托,探索趣味教学――教科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学有感[J].基础教育课程,2007(07).

[4]刘军辉.浅谈VB语言在高中阶段的教学方法[J].中小学电教(下),2011(01).

第6篇:鸡兔同笼教学反思范文

细细对比,生本课堂与我校自主课堂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本课堂强调学生的课前先学,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预习,而是通过教师的课前引导实现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自学,实现学生更大程度上的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成果,带着问题进课堂,为课堂的交流作充分的准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我校原有的自主课堂的研究,更强调课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交流,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二者殊途同归,各有侧重。实践证明,“生本教育下的自主课堂”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改革行走的方向。

在学习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们组织试验教师到生本试验校学习,实际考察生本教育的具体形式,形成感性认识。定期组织科研小组成员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实践打好理论基础。为此,我们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课堂实践研究。

明确预习与先学的区别,着手有效“先学”的研究

在学习新课前,把问题抛给学生课前先进行开放、独立的研究。如张玉茜老师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课前小研究——“鸡和兔共5只,一共有腿14条,你知道鸡和兔各有几只吗?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吗?在解答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交流?”通过这样大胆的设计,教师们收获的是惊喜!学生通过画图、假设、方程等多种思路研究出了鸡兔同笼问题的解答方法;用数方格、转化图形的方式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乐于这样的课前先学。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批阅课前小研究,做到了真正了解学情;学生通过课前的研究,或胸有成竹,或目标明确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尝试开展“生本小组学习”,为合作与交流提供平台

在班级中完善学习小组的建设。学生把自己课前的小研究在小组中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般而言,4-5人的小组中既有聪明好学,善于独立思考的“高手”,也有学习困难需要帮助的同学。大家带回来的课前小研究也会是“参差不齐”,这样的情况下,小组内的交流可“热闹”了!有的说:“我用了两种方法……”有的说:“你真聪明,我没想出来,快给我讲一下……”此时的小组内既有“擅教”的小老师,也有虚心好学的好学生!课堂充满了合作、交流、学习的氛围。这样的课堂,既激励了善于自学、能独立思考的学生,更启发了学有困难的同学。

营造课堂汇报交流氛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在“课前小研究”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及体会。前边“热闹”的小组交流讨论,既达到了相互学习的目的,也为学生在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做好了准备。汇报的学生有的讲解,有的板书;聆听的学生大胆提问参与其中。在这样的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汇报和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第7篇:鸡兔同笼教学反思范文

一、尝试探索,调用经验

学生很多已有的经验能为他们积累新的活动经验提供基础,但某些储备的经验也可能会对新的活动经验产生干扰。教师应不妨正视学生已有经验对学习进程的影响作用,精心选择学习材料,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适时进行有针对性地引领调控,使经验的负面效应在积累新经验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回顾如何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平形四边形,让学生猜一猜平形四边形面积怎么计算,并量取自己需要的数据算出面积。由于数学学习的类似性使得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因此受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影响,多数学生认为平形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邻边。有少数学生能正确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在无提示的状态下让学生自主尝试,将上述两种情况准确地暴露出来。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经验,顺着学生的经验展开教学,既凸显了大部分学生具备的认知基础,又照顾了少数学生领先于人的知识状况,也为课堂探究讨论提供了真实的素材,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动机:两种算法到底谁对谁错?这时,教师呈现学生熟悉的方格纸,学生再次调用经验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面积:有的学生先数整格,再数半格;有的学生将左边的三角形平移到右边,拼成一个长方形。在反馈数方格方法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转化的思想,教师恰到好处地提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底乘高”,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底乘高”的原理。利用学生的经验展开探究,使已有经验不断得以调用、调整和改造,学生感受着突破的喜悦。

二、联系对比,优化经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每一阶段的学习都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深化和发展。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在原有经验和新经验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分析、比较,感悟内在的本质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知识间的本质特征,实现新经验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进一步优化、提升和发展。

例如,“鸡兔同笼”问题是经典的数学名题,蕴涵了画图、枚举、假设、方程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我校开展了数学思想方法训练课,这一训练内容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一、二年级用画图法解决,三、四年级用列举法解决,五、六年级用假设法解决。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节课突出一种核心的思想。五年级教学假设法解决这一内容时,在学生学会用假设法解决例题之后,让学生回顾以前用的画图、列举的方法,比较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在前后方法之间的对比、优化的过程中,揭示其内在联系与本质就是“假设”,体会到现在直接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更简单。同时注重“龟鹤同游”和“鸡兔同笼”等相近问题的比较,在联系、对比、分析中经历对问题本质的类推与抽象,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会思维和推理,掌握假设等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和提升策略性、方法性经验。

三、反思归纳,提炼经验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归纳,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数学活动过程中积累的感性层面的活动经验有时是粗浅的、模糊的、零散的,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情境性与局限性。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及时回顾活动过程,通过反思、归纳等外显的形式,把活动中形成的潜在且不规范的经验,改造、提炼为有意识的且规范的形态,并将其条理化、清晰化、精确化、系统化,形成对以后类似情境与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概括性经验,内化为可灵活运用的经验系统。

如《圆的周长》的教学,在最后总结回顾时,教师没有简单指向于“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如何计算圆的周长”这样的知识点总结,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这节课我们是怎么度过的?先做了什么?接下来研究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回顾知识产生的过程,反思归纳问题提出及解决的思路、遇到的困难、克服的方法等,这些无疑是促使学生做经验抑或挫折的外显工作,将思想、策略、方法显性化,从而提升和固化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就是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地思考”的过程,探索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概括,让模糊的变得清晰起来,让片面的变得完善起来,让零散的变得结构化起来。

四、拓展应用,发展经验

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智慧。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书本,智慧则形成于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于经历的系列活动中。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直接领悟获得的具体经验更需要在解决新问题中进行证实和运用,并逐步深化。加强应用和拓展,让学生基于原有的数学经验进一步主动建构,就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

第8篇:鸡兔同笼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六年级数学;课堂效果;探讨分析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考能力、思维意识都已经相对完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来授课的话,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这种模式也会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模式,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举例而言,在进行“分数混合运算和分数简便运算”教学时,教师不要直接把什么是混合运算、都有哪些技巧来告诉学生,而是要学生自己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探究,等学生预习结束之后教师再以提问的形式来让学生反馈自己学习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探究出来,再重点针对这些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补充。这种教学的形式是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预习、探究、总结,更注重了学生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而且也可以保证教学的效率。

二、创建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吸引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来保证课堂效率都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课堂有兴趣了,教学的效率才能提升。创建教学的情境就是吸引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方法之一,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的教学与生活的实际进行有机关联,从而吸引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最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借助自己的语言来创建教学的情境,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教师只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成功的几率并不算太大。举例而言,在进行“倒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要学习倒数,大家都知道倒立、倒过来、倒着,但是大家知道什么是倒数吗,是不是把一个数倒过来就是倒数了呢?”,教师利用学生知道的一些现象来开启话题,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多媒体来创建教学情境,随着近几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与电脑的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了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它可以创建教学的情境,使教学更加简单、形象。如,在进行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圆形的应用的图片,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进行这一章节的学习,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保证教学的效率,是现阶段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所谓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优先让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如,在进行“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时,学生往往会被迷惑,不知道应该如何计算。例如,题目“一个笼子内有鸡和兔子共10只,它们一共有30只脚,那么,有多少只兔子有多少只鸡?”学生往往在遇到这一类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下手,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成立合作小组进行论。有的学生会说:“先假设里面都是兔子,那么,应该有40只脚,而少的哪些脚就是鸡少的那两只脚,除以2就是鸡的数量,知道了鸡的数量兔子的数量也就能算出来了。”有的学生则会说我们把鸡的数量假设为x,那么兔子的数量就是10-x,列出方程2x+4(10-x)=30,就可以算出鸡的数量了。不同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让小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把自己的解题办法说出来,最后再进行总结,那么,一套完整的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就出来了。合作教学的形式很重要,它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综合所有学生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同时,这种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学六年级的教学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很重要,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提升教学的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以上是个人针对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点参考建议,希望能够对各位小学数学教师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的六年级教学效果能够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第9篇:鸡兔同笼教学反思范文

一、小学数学渗透数学史的意义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一部发展史,数学学科也是如此。数学史是数学演进过程的记录,也是历代数学家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学习数学史,将数学史有机地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数学教学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我国关于数学的研究早已有之,因此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也常常见到我国古人的身影。在将数学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对数学发展的突出贡献,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比如教小学六年级数学中《圆》这一课时,就可以将刘徽和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功绩给学生介绍。学生在听到这些事迹时,赞叹不已,心中涌起对我国古人的敬佩之情。同样地,笔者在与学生一道探索“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时,向学生介绍“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曾远播海外,并顺势引出我国古代《孙子算经》一书,重点介绍书中的“剩余定理”,将数学内容与我国古代关于数学的研究史料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赞叹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史中含有许多丰富有趣的史料故事,其中既有对数学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正面案例,也有与数学发展相悖或不符合数学规律的反面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好奇心重的小学生而言,无疑是吸引力十足。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事例,并将这些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那势必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比如,作者在要求学生记忆50以下的质数,大部分学生采取的是死记硬背,这时,作者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外国有一位数学家曾经面试过消防员工作,当面试官问他关于房子着火的问题,该数学家根据自己背诵的消防知识,长篇大论、夸夸其谈。然而,面试官忽然话锋一转,问他“假如房子没有着火呢”?该数学家回答说“那就把房子先点着”。学生在听到这个故事后,哈哈大笑。但这时作者提出“这位数学家的思维已成定势,造成这种思维定势正是因为想问题时不注重方法,所以我们在学习数学时,要注意策略和方法”。学生听到这些,就会开始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在记忆质数时的情形,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反思。这时作者趁热打铁,传授给学生快记、牢记的方法,就是“除2以外,不能被2及2的倍数整除的数,就是质数”。听到此方法,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开始动手验证,整个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二、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渗透策略

(一)根据学段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将数学史渗透到小W数学教学当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并不是对于所有学段的数学教学都适用。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年龄较小,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完全,对知识内涵的挖掘和理解能力不足,尤其是小学低学段的学生更是如此。而数学史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即使是最简单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也有着深刻的数学思想。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数学史中的内涵,造成结果适得其反。因此,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采取最适合的方法。利用数学史内容渗透数学教学,应当是针对中、高学段的小学数学才适用。教师在针对中、高学段的学生开展数学史渗透教学,就能够充分利用数学史来达到辅助数学教学的目的,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扩大他们的见识面。

(二)针对与课程联系的紧密程度,合理分配数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

教师在利用数学史丰富数学教学课堂时,也要对数学史内容加以甄别,并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避免出现“喧宾夺主”“舍本逐末”的现象。在进行内容甄别和选择时,教师可以依据数学史内容与教学主题及课程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行筛选,比如,针对数学史中一些仅与教学相关的史料故事,教师就可以将其定位为增加学生见识面的作用,放置在教学课堂末尾环节,仅仅作为学生参考使用。而对于数学史中与课程联系紧密的知识,教师就需要浓墨重彩地进行渲染,比如将其作为课堂导入的材料,或是运用其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或者是以数学史内容为引导去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当然,对于数学史内容的选择,不同的老师会有自己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苛求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