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哲学小故事范文

哲学小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哲学小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哲学小故事

第1篇:哲学小故事范文

(黑龙江东方学院外国语学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要:本文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冯内古特小说的现实性特点,对其小说阐释的人类无视生态危机最终可能导致悲剧的现实性进行分析,旨在强调审视人类文化、探索人类思想和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生态和行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态哲学;冯内古特;现实性;生态危机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57

中图分类号:I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120—02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44075。

收稿日期:2014—10—18

作者简介:奚晓丹(1978— ),女,河北昌黎人。黑龙江东方学院外国语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跨文化交际。

生态哲学批评是人类对防止和减轻环境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现代化进程飞速推进。人类在享受现代性带来的舒适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由急功近利所导致的生态危机。植被砍伐,水土流失,河流污染,物种濒危,种种生态问题使人类越来越意识到“竭泽而渔”和“杀鸡取卵”的发展方式必须停止。著名生态思想家Donald Worster认为当今的全球生态危机,其起源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人类的文化系统。[1]要解决生态危机,首先要认清人类文化对自然的影响。国内生态文学批评家王诺支持Worster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研究生态与文学的关系虽然不能直接推动文化的变革,但却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而这种理解正是文化变革的前提。[2]因此,在生态哲学视域下研究文学作品,重审人类文化,探索人类思想和社会发展模式将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作家背景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 1922~2007)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从人道主义生存关怀出发,揭示了工业社会中人类生存环境所遭受的破坏与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威胁。在冯内古特看来,由于机械工业的发展,人类已经陷入危险的、自我毁灭的生态环境之中。在小说中,冯内古特将荒诞幽默与科学幻想相结合,对现代文明进行了讽刺与批判,并通过描写人物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问题来探讨科技对人类社会与生活的影响,从而提出关爱人类社会、“形成一种生态社会”的主张。由此可见,在生态哲学视域下研究冯内古特的小说,探讨作家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理解,挖掘其作品中蕴藏的生态意识是切实可行并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的。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国外学术界对冯内古特小说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的评论见于美国学者C.D.B.Bryan在1966年发表的《精确的库尔特·冯内古特》。此后,美国文学评论界对冯内古特的研究逐渐升温,评论文章也随之增加,但20世纪后半期的评论大多侧重于文本分析,探讨冯内古特小说中的场景描写与写作技巧,如David Goldsmith 在1972年出版的著作《库尔特·冯内古特:冰与火的幻想家》。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国外学者对冯内古特的研究进入到更深的层次,从多角度研究、分析其小说的内容与主题,如美国学者Todd Davis的《善意的谎言:库尔特·冯内古特作品中后现代时期的道德》。

国内学者对冯内古特的研究略晚于国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当时的文章大多是介绍性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涌现出大量的评论性文章。时至今日,国内学者对冯内古特的研究日益增多,从叙事方法、身份问题、女性形象、战争主题、后现代时期的道德观、历史的不确定性等多个角度分析和探讨冯内古特的小说,在促进国内读者对冯内古特作品的理解与接受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来说,我国学者对冯内古特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其黑色幽默文学的特质、审视其如何表现人们在荒诞世界中的理性丧失和其他后现代主义所聚焦的问题等方面。综上所述,国内外学术界对冯内古特的系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3]

三、冯内古特小说的现实性

冯内古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也是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存在着诸多的争议。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难以明确地划分出界线,是最终量变的结果;也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泾渭分明,是质变的结果,是进入信息时代资本主义多种危机的产物;有人把它当作一种艺术倾向;有人把它理解为西方文化的社会现象。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后现代主义包含着文学现象,它与之前的文学表达有很大的不同。

冯内古特的创作大多以科幻小说为主,其特点在于在充分展现其现实性一面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对内容展开大量想象的空间。冯内古特创作的《自动钢琴》是一部反乌托邦的现实主义小说,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背景,描写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工业造成的影响,使美国走向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以及集权化。在高度的自动化、集权化和机械化的同时,社会正在迈向一系列破坏自然的现状,这也充分体现了冯内古特作品的现实性特点。

小说《猫的摇篮》是冯内古特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63年,正是这本书使冯内古特被批判家归入“科幻小说家”之列,也使他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猫的摇篮》中的异化思想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只是略被提及,但在这里不得不提及的是,在人类进化的里程碑上机械化、核竞赛、温室效应、地球变暖等为未来生活带来的痛苦主义思索。随着生活的日新月异,新时代、新工业、新技术在给我们带来更多益处的同时,也不断地给我们及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更多的灾难,甚至是无法消除的灾难。《猫的摇篮》出版时正值美国二战后科技大发展时期。科技大发展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军队提供了原子弹这样的毁灭性武器。小说中约拿的一句话反映出了中产阶级的观点:“我向布理德博士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在暗示原子弹制造者们都是对人类进行屠杀的罪大恶极的帮凶。”

冯内古特的小说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是技术服务于人还是人成为了科技的奴隶。在科技的统治下人类自身的异化导致了精神世界的毁灭,由此引发了生态危机。我们的精神世界和信仰必须建立在一个生态的、绿色的技术论的基础之上。换言之,单靠说教往往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强大的、正确的科技观,而不是技术统治论;确立科技服务于人、造福于人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而不是简单地敷衍了事,纸上谈兵,没有落到实处。

四、研究冯内古特小说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文以生态哲学思想为研究基础,从生态哲学角度探讨冯内古特的小说。冯内古特虽然生存于后现代社会的种种困境之中,但他没有就此接受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而是“苦苦思索,并通过它超高的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和深邃的生态思想,为人类的未来寻找合理的出路”。[4]冯内古特的小说透过一个个将荒诞幽默与科学幻想相结合的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了后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他用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由人类急功近利所造成的生态灾难,呼吁人们关爱自然,恢复人性。从生态哲学角度探讨冯内古特的小说能进一步理解作家写作的出发点和创作的哲学观。冯内古特对后现代社会生态问题的焦虑、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寻都反映了他具有远见卓识的生态文学观。从生态哲学视角重新审视他的小说对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冯内古特小说中的生态观具有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Donald Worster.The Wealth of Nature:Environment History and the Ecological Imagin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罗小云.美国后现代作家冯尼格特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第2篇:哲学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灾难危机应对 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39

近年来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 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我国0~14岁儿童意外死亡已上升为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在小学生中开展防灾知识及逃生技能的灾难危机应对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课题组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对小学生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灾难危机应对教育,以评价小学生安全自救知识及避险自信干预的短期效果,为开展小学生灾难危机应对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天津市某小区中随机抽取两所小学的5、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所小学为干预组,另一所小学为对照组。研究时间历时3个月。

1.2 干预方法

1.2.1 大学生志愿者的挑选与培训

从大学生中选拔志愿者,对小学生开展灾难危机应对教育。大学生志愿者选拔标准:热心公益活动,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组织活动中能产生人际互动效果;有良好的交流技巧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富有责任心、自信心。

利用本校医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等教育资源,根据基线调查获得的小学生灾难危机应对的需要,确定对15名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内容。8次集中培训结束后对其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进行考核。

1.2.2 干预的实施与内容

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以讲座,模拟训练,情景表演等形式,对实验组开展灾难危机应对教育,历时3个月,共12次。内容包括:安全用电,暴雨与洪灾,防溺水安全教育,绑架,地震,海啸,火灾,交通安全,户外活动注意事项,预警信号,防骗小知识,正确拨打报警电话等。对照组只进行调查,不进行干预。

1.3 效果评估

在干预实施前后,采用高健编制的安全自救知识和避险自信度问卷,在两所学校进行两次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自然灾害、交通安全、居家安全和其他情况的安全自救知识及避险自信度5个方面。分值计算方法为: 各选项正确答案赋值1分, 错误0分,得分累计相加即为总分。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小学生干预前后的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小学生干预前后安全自救知识得分的比较

<D:\2014年教育教学\2014年9月教育教学\2014年9月教育教学\2014年9月教育教学\2014年9月上半月\上旬图片\JK62-1.jpg>

两个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表1),干预组干预前后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 <0.001),对照组干预后除交通安全知识得分略有增加之外(P <0.05),其他方面得分未见到显著性差异。两个独立样本结果显示(表1),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得分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后各项差异均见到统计学意义(P<0.001)。

2.2 小学生干预前后避险自信度的比较

x2检验结果显示(表2),干预组干预后避险自信度提高的人数较干预前明显增加,见到显著性差异(P <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D:\2014年教育教学\2014年9月教育教学\2014年9月教育教学\2014年9月教育教学\2014年9月上半月\上旬图片\JK62-2.jpg>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干预组儿童的安全知识显著高于干预前,同时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自然灾害、交通安全、居家安全以及其它安全知识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优势(p<0.001);第二,干预组儿童在避险自信度显著高于干预前,同时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在遇到地震时能够做到不慌张、不呆愣,能够一个人单独回家,可以独立去避难所,能及时取得联系,可以想办法独立生存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提高(p<0.001)。第三,大学生志愿者开放式问卷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结合专业特点, 发挥了专业所长, 学以致用;此外,通过参与灾难教育,引发了他们对民族命运的思考,提高了战略思考能力和自信心。

通过本研究说明,大学生志愿者辅导在灾难危机应对知识传播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教育理应包括灾难教育。灾难教育不仅是班主任、科任教师的事,也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事,理应由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配合来进行。

灾难教育不仅是一门安全方面的技能培训,也是一门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课程;不仅受教者如此,教育者也同样受益。时任总理同志曾多次提到“多难兴邦”。国家多灾多难,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 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向伟,丁宗一.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及措施[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1):876-879.

[2]邹文卫.我国青少年减灾意识教育浅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增刊):125-130.

第3篇:哲学小故事范文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ICU,河南三门峡 472000

[摘要] 目的 对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8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患者,将其平均分成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的方法治疗,实验组则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死亡率(6.8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发生率(13.6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的发生率(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死亡率(34.09%), MODS发生率(40.91%), ARDS发生率(36.36%),复苏后5 h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血小板计数( PLT) 以及血细胞比容( HCT)、血清乳酸含量等实验室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在治疗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成效,明显降低了患者MODS、AR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

关键词 ] 重度骨盆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183-02

[作者简介] 周佾龙(1976-),男,三门峡人,本科,主治医师,现从事急诊急救方面研究。

骨盆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性外伤疾病,常由于撞击、摔上等外部因素所致,临床上常表现出局部的疼痛、下肢活动及翻身困难、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临床症状,另外,该病所引起的并发症多,大量出血、休克是常见的并发症[1]。现特选取近2年8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对其研究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特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将其平均分成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3.5±2.4)岁,其中交通意外导致25例,摔伤所致11例,压砸所致8例,根据骨折类型的分类,B1 型 14例,B2 型 12 例,B3 型 8例,C1 型 6例,C2 型 2例,C3 型 2例,轻度休克23例,中度休克12例,重度休克9例,实验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44.6±2.7)岁,其中交通意外导致26例,摔伤所致12例,压砸所致6例,B1 型 12例,B2 型 13例,B3 型 7例,C1 型 5例,C2 型 4例,C3 型 3例,轻度休克21例,中度休克13例,重度休克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都迅速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检测患者的血压、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做好相应的手术及输血准备,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的方法进行治疗,给患者生理盐水,平衡液等,输入血液,保持患者收缩压>110 mmHg,舒张压在60~80 mmHg,实验组则在常规补液的基础上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进行治疗,先给患者输入200 mL 7.5% 高渗氯化钠溶液,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隔30 min再次输入,若患者收缩压低于90 mmHg,舒张压低于60 mmHg,应适当的控制补液的速度和补液量,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做好相关的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后的MODS、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及经过复苏后5 h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 、血小板计数( PLT) 以及血细胞比容( HCT)、血清乳酸含量等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计量数据组间,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MODS、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

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MODS的发生率(13.63%)、ARDS的发生率(9.09%)、死亡率(6.8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MODS的发生率(40.91%)、ARDS的发生率(36.36%)、死亡率(34.09%),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5 h的实验室检查的各项指标

对两组患者复苏后5 h,实验组患者PT(11.5±2.6)、血清乳酸含量(2.20±1.1)明显低于对照组PT(16.01±2.4)、血清乳酸含量(3.01±1.6),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实验组PLT(135.4±3.8)、HCT(0.34±0.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LT(106.6±3.2)、HCT(0.23±0.04),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骨盆骨折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外伤性疾病,伤情可迅速发展,可并发多种合并症如:中枢神经、腹内脏器、尿道、膀胱等器官的损害以及大量出血、休克等,其中失血性休克是该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之一[2]。

对患者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成效,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首先找到复苏的平衡点,从而保证患者组织器官中血流灌注的恢复,增加回心血量的输出,减少出血量,避免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伤害,避免机体内环境的紊乱[3]。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减轻水肿,目前公认为最有效的复苏液。相关的研究表明,在活动性出血紧急止血时,若大量输入液体会增加出血量,将发生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供氧降低,造成严重的内环境紊乱进而发生酸中毒,进而可发生肺间质水肿。采用该方法治疗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 、血小板计数( PLT) 以及血细胞比容( HCT)、血清乳酸含量等各项指标也能逐渐恢复正常,明显降低患者的MODS、AR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临床治疗效果好[4-6]。

综上所述,研究显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MODS的发生率(13.63%)、ARDS的发生率(9.09%)及死亡率(6.82%)明显低于采用常规体复苏患者的MODS的发生率(40.91%)、ARDS的发生率(36.36%)及死亡率(34.09%),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且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组患者的PT 、 PLT 以 HCT、血清乳酸含量等实验室指标明显好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采用常规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减少了患者的出血量,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及MODS、ARDS发生率,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对患者的复苏效果显著,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

参考文献]

[1]范海鹏,岳茂兴,吴耀建,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的疗效观察[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5):419-421.

[2]黄健,刘承志,蒋雪梅,等.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限制性体液复苏在代偿期相关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91-92.

[3]罗小波,马远征,王爱民,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骨盆型严重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4042.

[4]姜嘉赢.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59-161.

[5]边慧敏,王虹虹,曾红,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刊,2013,48(1):36,39.

第4篇:哲学小故事范文

《钓鱼钓出食品冷冻法》

处处留心自己身边的机会,锲而不舍地加以探究,便会开发出新的财富。1940年,美国皮革商巴察在出售了自己的食品冷冻法专利后得到了数百万美元。这笔财富的获得完全得益于他的钓鱼爱好。

巴察经常去纽芬兰海岸,在结了冰的海上凿洞钓鱼。从海水中钓起的鱼放在冰上立即被冻得硬邦邦的。当几天后食用这些冻鱼时,巴察发现只要鱼身上的冰不溶化,鱼味就不变。根据这一发现,巴察着手试验将肉和蔬菜冰冻起来。他高兴地发现,只要把肉和蔬菜冻得像那些鱼一样,就能保持新鲜。经过反复试验,他进一步发现:冰冻的速度和方法不同,会影响食品冰冻后的味道和保鲜程度。经过几个月废寝忘食的摸索,巴察为他发明的食物冰冻法申请了专利。由于这是一种具有极大潜力和应用范围的新技术,所以找上门来的人很多。巴察待价而沽,最终,通用食品公司以数百万美元的巨款把这项专利拿到了。

【提出思考】请同学们分析思考这个故事体现了什么道理?

【学生探究】学生交流讨论,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

――任何研究工作都应有所创新。创新的基础,一是新概念的指导,二是新方法的突破。

――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

――皮革商巴察要是没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再加上他孜孜不倦的探索,就不会有食物冰冻法专利的出现,更不会有数百万美元财富的到手。

【教师点拨】创新的作用,创新的思维。

第5篇:哲学小故事范文

一、提高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求学

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最为厌烦的是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内容,有些根本难以分辨其异同,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等,在初学阶段,学生往往将其容易混淆,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对政治产生厌学的心理,对政治的积极性降低,减少政治的课外学习时间,这又造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听不懂、学不会、理解不了。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恶性循环的发生,教师必须提高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求学。具体方法有很多,如:在政治内容教学前,先讲述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如:教学内容的来源、与来源相关的人物,或者是人物所发生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对此感到好奇和有趣,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如:在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可以先给出一些名人的例子,如:中国明代一位名气颇大的哲学家———陆九渊,曾说:“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而另一位思想家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所谓气,就是物质实体;理,就是客观规律,这是唯物主义的代表之一。接着,再对唯物主义在各个时期不同的主张进行解说,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等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约翰•道尔顿提出“原子说”;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等等。在引出一定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应该适当地让学生放松一下,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是十分可取的。如:泰勒斯曾在草原上观察星星,一不小心掉进深坑,路人将他拉了上来,他对路人说:“明天会下雨呢!”路人笑着摇头走了,结果第二天真的下雨了。对此,有人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儿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两千多年后的黑格尔听了这个故事,有感而发地说了一句惊世名言:只有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在适当的时候讲小故事,一来有利于缓解课堂气氛,二来可以引起学生对泰勒斯的兴趣,加深对泰勒斯的印象,讲述名人的故事比纯粹的讲述理论更富有趣味性,将知识点与名人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此感到好奇,能有效推动学生主动求学。只有办好高中政治的课堂教育,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引导学生学好哲学,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结语

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为基本点,贯穿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全过程。教育的道路很长,高中政治的教学办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实践,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广大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分析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真正的人人成人、人人成才。

作者:倪丽君工作单位:海门市证大中学

第6篇:哲学小故事范文

摘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小故事具有调味品和剂的作用,可以使课堂更生动有趣,以此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科学教师将科学小故事引入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当下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之一。有效的科学教学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科学小故事的内涵并掌握使用策略,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有效科学教学;科学小故事;教学策略及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119-03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渐次提高,国民对教育改善的欲望越来越强,尤其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而近几年由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如何利用科学小故事在科学教学中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也吸引了大批教育研究者的青睐。文献研究表明,学者们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解读有效教学的相关知识,丰富了教育理论也拓宽了教育实践,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石。本文以有效教学为切点,以科学小故事为抓手对如何促进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以及有效科学教学的衡量标准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期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当时也受到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引起了各国教育学者们的关注和好奇。从近几年的文献看,对有效教学的阐述主要分为四个维度:教师的实践,学生的发展,师生双方的配合以及有效教学内在的结构等。从相关的资料中了解到,对于有效教学的内涵,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与他们的知识背景、研究兴趣和思维方式等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而目前普遍认为有效教学可以从四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从教学目标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果的,也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的;其次,从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率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第三,从主体发展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益的,即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也就是注重社会性,体现个人的主体价值;第四,从教学的实用层面来讲,它是有效用的,即知识的迁移能够达到学以致用,为个人自身发展带来益处。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解读,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都着眼于教学的有效性,并凸显出教学的本质和价值应用性。

基于有效教学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有效教学主要有五个评价标准:

1.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目标,以促进学习。

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与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3.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

4.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

5.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虽然在学术界达成了共识,但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准则,在科学教学中除遵循以上五个基本的标准外,还有它自己领域的规律和特征,因为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充分彰显科学本质的学科。因此科学教学是否能够达到有效性主要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活动,强调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因此,对于有效科学教学的衡量标准,不仅要从横向和纵向方面上分析,还要从它的宏观和微观层面上解读,尽量全面、客观、公平地诠释它。

二、科学小故事的解读及其应用

1.科学小故事及教育功能。科学小故事是指经过精心选取,符合逻辑,合乎史实,约3~5分钟的小故事。故事内容可以是涉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事件或事件的片段。例如“牛顿眼中的苹果”、“好奇的瓦特”、“爱迪生与电灯”、“阿基米德浮力奥秘”等等。也可以是与生活和科技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和蕴含教学知识的事件。如凸透镜成像与照相机的原理,再如杠杆原理与金字塔的建造等。科学小故事不仅能清晰地展现科学家的精神和灵魂,还能使学生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历史背景。因此,科学小故事所具有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故事内容必须富有哲理,且与现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以便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而完整的了解;二是必须以人性化的、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呈现,以便使学生体会、感受和领悟科学的本质;三能够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小故事在科学课堂上的运用,正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体现了科学课程四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STSE”的落实,起到了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教学质量趋向最佳化。具体表现在:改善教学中的师生人际关系,营造科学课堂中愉快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欲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利于德育的贯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情操;拓展和普及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引导学生关注科技、人文、社会、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整体上来说,学生可以从科学小故事中学到很多科学知识,又能体会到科学家为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继而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受到洗礼。正是因为科学小故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深深地引导和教育着每一个学生。

2.科学小故事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故事是学生百听不厌的一种表达形式,在科学教学中,巧妙地将科学小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增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为使科学小故事在教学中发挥最好的功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教师必须掌握技巧把握好分寸,否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悲剧。

(1)故事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故事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讲述方法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导入时要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环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

(2)要有启迪开智的效果。故事的引用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讲述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经验等实际出发,运用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或制造悬念等方法,让学生能由此到彼、由因到果、由表到里,进而达到开发智力的效果。

(3)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故事的引用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趣味性。科学与否要看它是否从学生的实际激发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语言上讲究生动性和幽默性才能够扣紧学生的心弦。

(4)把握恰当时机,灵活运用。导入时故事的引用要有弹性,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既要保证故事的有效性,又能对时间的把握比较到位,谨防学生只图一时的热度。

总之,不是每一节科学课都适用故事情境,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适用故事,故事的引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经验知识来安排,所以故事的引用要注重合理性、科学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三、利用科学小故事促进有效教学的策略及评价

1.有效教学的策略。

(1)将科学小故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背景材料。

一是问题情境故事化。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故事化的问题情境,把学生视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构造者,让学生自己在感受故事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并主动获取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有效掌握相关的学习目标。

二是概念情景故事化。科学概念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通过创设故事化的概念情景,可以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更贴近生活,且形象、生动而富有生命力。

三是应用情景故事化。学了会用,学以致用是科学学习的最高境界,通过创设故事化的应用情景,引导学生寻找知识内部的生长点,培养其在生活中的知识再生能力,从而提高他们观察、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生存适应能力。

(2)将科学小故事作为相关科学资料。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着由科学探索、科学应用而积累起来的教学思想、科学认识观、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史实,从而使学生能受到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乃至科学论理方面的教育。同时,科学发展史本身又是现代科学发展、变革的源泉,是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扩充的基因。因此,教学中可以收集有关科学史,科学知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等内容,以故事形式充实课堂。

(3)将科学中的励志故事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在科学发展史上出现了一批杰出又有名的科学家,他们的身上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学生在听故事或阅读故事时,自然而然地被他们的精神而吸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毅力。

(4)将科学小故事作为课外的扩展性阅读材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科学知识的积累,利用课后的时间推荐几本富有科学寓意的书,丰富他们的大脑,提高科学认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介绍国内外最新相关科技信息,使之切身感受到科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从而培养其良好的科技意识。

笔者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阅读科学小故事,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且勇于提出问题。对此可借助科学小故事中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转变传统的科学课的教学观念,通过科学小故事的学习,让同学体验到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2.有效教学的评价。科学课程目标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应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基于科学小故事的有效教学评价也是以这四个维度为基线。

在科学探究方面,教师要通过提问和交流的形式,检验学生是否能对小故事中所体现的科学探究的本质有清楚的理解和掌握,如是否能够对周边的某个自然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思考大胆进行猜想和假设,基于条件设计实验,并检验实验,进而得出结论。

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科学小故事中蕴含了很多的科学概念和事实,在评价时,更加侧重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习得,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单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衡量标准,而更看重综合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阿基米德原理故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浮力的科学概念,也可用来评价学生对科学概念“浮力”以及音响因素的理解和计算浮力的技能。

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根据学生对故事的关注程度和具体表现,如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活跃了课堂气氛,是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否加深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对学生的表现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观摩等多元进行。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认识方面,有效科学教学中,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具体要结合典型的科学史问题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评价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的看待科学的发展,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是否领悟到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理念。

总之,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追求教学的效益。科学小故事运用的最终目标和有效教学的追求是不谋而合的。任何教学都是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的,因此,科学小故事的运用效果的体现和评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改善。

参考文献:

[1]赖华荣.有效教学“六部曲”[J].中国学校体育,2008,(9).

[2]胡江倩.论有效教学标准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教育,2001,(10):17-18.

第7篇:哲学小故事范文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引入经典哲学故事,似乎引领他们回忆儿童时的快乐时光,让他们兴奋,从而引发他们深入思考和知识关联想象,促使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力集中于课堂教学中,大大提升他们进行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并有效激发他们对新接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将教学内容中抽象的化解为形象的、生涩的转换成直观的、枯燥的变换为鲜活的、沉闷的转化为趣味的,大大降低知识体系的难度,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大大激发学生对高中政治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例如,引领学生进行“量变与质变”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可以引入如下经典小故事:“某棵大树可以经受起风吹雨打,可以承受得起闪电袭击,但经受不起一群小小蚂蚁的啃食。”故事一出现,给予学生“回到童年”的感觉,清风扑面而来,从而强有力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此时顺势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让他们理解此小故事所蕴含的“唯物辩证主义的质与量的变化”原理,进而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量变是质变的前提”、“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须会发生质的变化”,蚂蚁虽然很小,其啃食一口简直微不足道,但在群蚁的日复一日的啃食下,量变便可能急剧扩大,以至于引发质变,最终导致大树的死亡。由此,将“量变与质变”这一抽象的教学内容化解为生动具体的案例教学,有效破解教学的难点,并有效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乐趣。

二、采用幽默语言,营造生动有趣的氛围

教学语言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知识体系与学生智慧之间的媒介与桥梁,教学语言的质量将对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直接产生影响。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将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得更和谐、温馨、生动和有趣,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特别是当教师引入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语言之后,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风趣,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与探究的参与度,而且有助于使学生大胆思维,激发更多的灵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时,可以在引入“种瓜得瓜,种豆的豆”这一格言之后,紧接着幽默地说出:“老太太种鸡蛋得鸡蛋吗?”并通过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现“老太太种鸡蛋”的风趣图片,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思考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生活常识性事例”,原于鸡蛋本是动物“果实”而非植物“果实”,是属于两个完全不一样类属的物种。然后,由此引导学生辨析“创新意识”与“非常规思维”的内涵与核心,促使学生学会科学感知事物现象,科学认清事物的表面现象与本质特征,从而把握好“打破常规思维”与“创新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明白打破常规思维并不一定是创新,只有符合科学规律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非常规思维,并实现预定的目标才是真正的创新。如此幽默一番,立即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创设互动情境,趣味浸染于对话交流中

高中新课标强调指出: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核心作用,由此让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让课堂教学不时闪动学生的智慧火花,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自觉性与兴趣性。例如,教学“市场经济”时,可以引导学生就当前市场上物品价格波动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正值时节的西瓜价格很便宜,而反季节的西瓜却很贵;又如,往年东北农场的大白菜供不应求,价格很高,而当前由于农户没有很好地控制“生产量”,导致今年严重滞销,以至于许多大白菜因此腐烂掉,致使农户损失严重。通过这两个例子,组织学生讨论市场经济的缺点,并梳理总结出其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三大问题”。如此交流互动,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并让学生对相关知识与原理产生较深刻的理解与印记。

四、结语

第8篇:哲学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传播;纪录片教学;舌尖上的中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4-0207-02

《舌尖上的中国》为观众呈现了视觉的饕餮盛宴,更是记录了国人的美食图谱,揭示了中国人饮食之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生存智慧,展现了一幅幅地域文化图谱《.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是中国的纪录片发展的成功;也是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传播当下中国地域文化乃至构建国家形象的成功.因此,无论是纪录片教学中作为优秀案例,还是在构建地域文化、国家形象方面给文化工作者的启示,《舌尖上的中国》都是不可多得的范例.课程《纪录片创作》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必修课程,笔者从2006年开始讲授本门课程,2008年开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传播的教学思路,结合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当下热播的优秀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和传播策略,力求开阔课程的教学思路.本次课程以45分钟教学过程为例,讲授《舌尖上的中国》中《自然的馈赠》中所运用的故事化的创作手法以及如何叙事过程中成功地传播了我国的地域文化.讲授过程具体如下:

1激趣导入,揭题设问

在本门课程之前的教学之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了弗哈拉迪的作品《北方的纳努克》,此部影片主要通过故事展现了猎人纳努克的生产、生活及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课程导入阶段,教师以纳努克一家依次钻出皮筏子、建造被称作“伊格鲁”的冰屋、纳努克和冰窟窿下的海豹进行的拉锯战等等激烈、有趣的场景开始,通过回顾这些新奇、有趣的场景,既复习了旧课,又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新课.《北方的纳努克》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场景讲述爱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以及隐含的生存智慧和生存哲理的手法,同样体现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继而巧妙地联系《北方的纳努克》和《舌尖上的中国》的共通之处,并且以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故事讲述生存理念的创作手法能够让作品更吸引人,让纪录更具魅力,那么如何运用故事化的创作手法?如何讲述人的生存理念?如何传播地域文化?通过设问引入本次课的授课主题———以《自然的馈赠》为例来分析通过故事化方式讲述故事人主人公生存理念的创作手法.

2切入主题,逐步推进

在主题讲授过程中,主要从《自然的馈赠》中所体现的三个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2.1交叉叙事,有机衔接

首先,可整体分析《自然的馈赠》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在这一集中,影片主要向观众呈现了“松茸、笋、诺邓火腿、莲藕、鱼”这五种食材,并以八个小故事通过交叉叙事的方式呈现了五种食材的特质.进一步分析每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每一个小故事都是从这种食材产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出发,自然地引出与食材关联的故事及主人公.而讲述主人公的故事,遵循的思路是劳动者就地取材,做出美食“.劳动———收获———做菜———生活”这四个环节成为故事叙述主线,同时食材的特点、收获之后的“庆祝”等活动为故事叙述辅线,主线与辅线交叉叙事,在有机的衔接中,完成叙事.[1]此时,可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人物”与“食材”两条线索交叉出现,共同完成叙事.那么“人物”与“食材”交叉出现的意义是什么?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思考,可针对学生的作答进行纠错,引出正解:如果单独讲述“人物”或“食材”,首先,不能将人与食材紧密关联;其次,长时间讲述“人物”或长时间讲述“食材”,都会因为长让观众感到乏味;而片中所采用的交叉叙事恰巧避免了这种乏味,并且,在“人物”与“食材”不断的变换过程中,体现出情节,产生了故事化的效果.此时,适时地让学生感知,导演通过“食材”讲述“人物”不仅是形式的需要,更是基于“人物”故事之中所体现的人的生存理念、生存哲学,传达出的地域文化精神实质的需要.从“食材”到“人物”,从“人物”到“人物故事”,从“人物故事”到“生存理念”(或“生存哲学”)导演的这种叙事路径,实现了从“食材”到“地域文化”跨越———讲述“食材”,却不止于“食材”;讲述故事,是为了传播文化.讲授中,可以《自然的馈赠》中诺邓火腿的制作片段为例说明.通过传授诺邓火腿的制作方法,传达了父母向子女传授中国饮食的制作工艺,实际上传承的是以食物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重家庭、重传统的文化理念.其次,讲述五种食材的八个小故事,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衔接的?通过梳理和总结,可举例向学生分析衔接自然的精妙之处:从松茸切换到竹笋,利用了这两种食材的共同点———来自于山林;从诺邓火腿过渡到莲藕,画面从河谷切换到湖泊,它们的共通之处———水;而莲藕与大头鱼之间的转场,则是利用了职业采摘者和捕捞者和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举例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分析其它食材之间的转场.食材之间这种内在的有机关联,使得影片转场之间,流畅自然,不留痕迹.这说明了创作团队在策划、拍摄及后期制作的各个阶段都能够严格把控内部结构,使得整个作品前后连贯、一气呵成,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在自然、流畅的转场中过渡完成,让受众在一个个衔接自然的故事中品味美食、品味人生,感知文化,同时地域文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方式,在不同的人获取食材的小故事中得以传播.

2.2设置兴奋点,把控结构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通过设置“兴奋点”来“躲开平淡”,力求引起观众的兴趣《.舌尖上的中国》中“细节”是这部纪录片的兴奋点,正是这些兴奋点令片子新鲜不断,奇妙不断,让观众在收视上始终保持极大的好奇心.这个部分的讲述过程中,应辅以《自然的馈赠》中的视频完成,结合视频画面解析相关片段.可举例:以设问的方式总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以设问引出创作方法:这样处理好处在于食物的诱人之处被放大,引得观众垂涎欲滴,这些“兴奋点”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情感冲击,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传达不同地域人们情感观念的不同,也让片子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样处理的结果令观众观影过程中身心俱动,实现了观者与传者之间的心灵沟通.[2]

2.3利用悬念,引人入胜

此段落的讲述可以电影大师罗伯特•雷德福理念引出,即“……纪录片的崛起当中,充满悬念和冲突的叙事情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再告知学生,纪录片的创作,悬念的营造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作手法.本次课中,可先播放《自然的馈赠》中30分25秒—33分27秒的视频片段,并且通过分镜头脚本具体分析悬念的设置,分镜头脚本如下:通过分镜头脚本,讲述影片中悬念的设置和营造:在制作完“鱼头泡饼”之后,画面中出现“灯火通明……喧嚣热闹的场景”,紧接着“凌晨4点”的解说字幕,将“查干湖的渔民在夜色中行走在结冰的湖面上”的场景,将观众带入紧张的气氛,而接下来的“马蹄声和车轮压碾冰面声音”继续将悬念的设置发挥到极致“.往哪里走.谁也不敢乱说话”、“一场依靠经验的赌博,要持续数个小时”的解说,让观众的心更加绷紧起来,直到天亮,画面才变得明亮起来.但即将开始的捕捞工作,仍然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焦虑、紧张也仍未从观众的刚刚释放的心情散去.[3]这个段落中,创作者通过悬念的设置最大限度激活了观众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令叙事过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同时,渔民对于自然、对于捕捞工作的态度,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智慧在惊险、刺激的叙事中自然呈现.

3通过总结,引起反思

3.1教学内容的反思

《舌尖上的中国》展现饮食知识、饮食习惯、饮食态度的同时揭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文气蕴、精神内涵,实现了纪录片在文化传达方式上的突破;实现了从细节入手,逐步递进,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创作手法的突破;实现了国人的文化传统以美食为载体的传播途径的突破.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既把握了当下先进纪录片创作理念,又能让学生在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影片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传统,恰当地嵌入爱国主义的教育,令他们直观、深刻地领悟“中国梦”的内涵.

3.2教学理念反思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中秉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通过设问、学生互动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问题之间强调了授课重点,强化了授课难点.教师在教授本门课程中尝试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在本次课前,学生可观摩《自然的馈赠》,再通过课程教学视频进行课程学习.从《北方的纳努克》到《舌尖上的中国》,变化的是技术,创新的是艺术观念,但不变的是人类故事的渴求,对生存家园的热爱和守候.纪录片就是通过故事,传播文化;故事化是形式,传播文化才是纪录片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3〕滕天天.《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国际语境下的中国表达[D].陕西科技大学,2014.22、32、34.

第9篇:哲学小故事范文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成功在于坚持》。

首先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古希腊。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这个小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含意是显而易见的。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布封曾经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的确,我们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今中外,有多少这样的例子不用枚举,只说说同学们非常熟悉和崇拜的追风少年、跨栏英雄刘翔吧。刘翔八岁开始优育运动生涯,开始练跳高,后来转入跨栏项目。在十几年的刻苦训练中,每天面对的就是奔跑、起跳、跨越;跨越、奔跑、起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对于热爱音乐、电脑的十几岁的少年刘翔来说,是何等的枯燥、乏味!但是,刘翔坚持下来了,十几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成就了刘翔,雅典奥运会上,一个令西方世界惊诧不已的东方神话横空出世,刘翔带给全中国人民的是何等的荣耀和自豪。我想他也给我们每个人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明确目标,坚持不懈,终能成功!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