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湿地保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以及湿地生态的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湿地保护技术
由于湿地处于水陆交互作用的区域,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仅占地球表面面积6%的湿地,却为世界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特别是为濒危珍稀鸟类提供了生息繁殖的基地,成为众多珍稀濒危水禽完成生命周期的必经之地。
一个系统的面积越大,该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越有保证。因此,增加湿地的面积是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平稳的基础。严禁围地造田,对湿地周围影响和破坏湿地生境的农田要退耕还湿,恢复湿地生境,增加湿地面积[1]。湿地入水量减少是造成湿地萎缩不可忽视的原因,水文条件成为湿地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通过相关水利工程加以改善,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功能;积极进行各湿地引水通道建设,以获得高质量的补充水源;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加固堤防,搞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淤积;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
2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2]。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可概括为以下3个部分:一是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湿地的基底恢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二是湿地生物恢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三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控制湿地氮、磷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湿地的污染影响,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
植物是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净化材料,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作用。目前,在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应用方面,国内外均以水生植物类型为主,尤其是挺水植物。由于不同植物种类在营养吸收能力、根系深度、氧气释放量、生物量和抗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它们在人工湿地中的净化作用并不相同。在选择净化植物时既要考虑地带性、地域性种类,还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用途广以及与湿地园林化建设相结合的种类,尽可能的做到一项投入多处收益。研究认为,用于人工湿地系统的植物种类应具备以下特征:①有生态接受性,例如,不能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和遗传整体性产生显著的杂草威胁和疾病灾害;②对当地的气候和病虫害具有耐受性;③对污染物和高度富营养化水具有耐受性;④在湿地环境,能够繁殖、建群、扩展和生长;⑤有较高的污染物去除能力,能直接吸收和贮存,或者通过促进微生物的转化作用发挥间接作用[3]。
3湿地重点攻关技术
要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制定出湿地保护规划。运用环境学、生态学多学科理论和“3S”等先进技术,在查清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湿地监测系统,及时跟踪和掌握湿地变化动态,开展湿地分布和演变规律、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湿地水旱灾害、污染等方面的研究,为湿地的科学管理和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重点攻关的技术有以下几方面:
(1)湿地退化机理与生态恢复机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湿地生态恢复研究方法和技术。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演替规律、可持续性研究,湿地的环境功能及人类活动对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研究,不同干扰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及预报研究等[4]。
(2)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技术。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城市湿地水系统生态修复技术、城市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植物种类筛选、城市退化湿地高效生态修复模式、城市湿地修复生态工程示范关键技术等。
(3)红树林保护与发展关键技术。为提高沿海防护林的总体功能,使林业在解决国家生态环境危机,提高自然环境品质,保护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深层次矛盾中发挥更大作用,国家林业局启动了红树林保护工程。这是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工程以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又一重大拟行举措,也是海岸带林业建设新亮点。今后,需积极开展红树植物引种扩种技术、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沿海防护林建设中半红树植物营造技术、监测外来引进种对红树林湿地生态影响与生态安全等研究;在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加强红树植物对潮汐水位适应能力的研究,确定各树种的淹水临界时间;开展红树人工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综合定位研究。
(4)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与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物种与生物多样的恢复与维持技术、湿地治污生态修复技术等研究;选取各种类型退化湿地的典型代表,进行生态恢复示范研究。
4参考文献
[1] 陈国富,吴黎明.浙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 冯宗炜,王效科,吴刚.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如何界定“湿地”
湿地是指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的潮湿地域,主要包括沼泽地、湿原、泥炭地以及湖泊等生态功能明显的水域。湿地资源是指湿地及依附湿地栖息、繁衍、生存的野生生物资源。
四川湿地类型丰富,包括沼泽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及人工湿地等,其中川西地区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一,是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向东南方向发展的天然屏障,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河流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九寨沟、海子山、黄龙等高山湖泊独具特色。据统计,四川湿地面积421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8.7%,是全省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
最著名的要数若尔盖湿地。只要你在百度上检索“中国最美的湿地”,查到的就是这里――川西北若尔盖。若尔盖湿地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沼泽、湿地”。
若尔盖草原沼泽泥炭地是中国特有的残存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型湿地,能够有效地固定二氧化碳,对缓和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起到积极作用。若尔盖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源头地区最重要的水源供给区,从若尔盖高原湿地注入黄河的水量,在枯水期占黄河上游水量的45%、丰水期占29%,是黄河重要的“蓄、供水库”。若尔盖湿地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仅生活在这里的野生黑颈鹤就占全世界的1/10,被评为中国黑颈鹤之乡。
若尔盖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国家自然遗产。若尔盖湿地在调节水资源的平衡、稳定流域内的生态平衡和大西北的内陆气候有着重要作用,对保护长江、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以及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川湿地保护面临的形势
四川省目前在湿地保护方面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一是现存自然或半自然湿地仅占省土面积的8.7%,且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内陆湿地的大量丧失直接导致淡水存蓄量减少,许多自然湿地作为“天然水库”的功能已经消失;三是湿地保护的六大主要威胁因素――开垦与改造、污染、资金投入不足、湿地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泥沙淤积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仍然严重;四是湿地资源监测体系虽然初步建立,但其对湿地的保护管理能力还很不健全;五是湿地保护财政投入短缺,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2010年10月1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建构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湿地保护法律体系,在通过湿地立法对湿地整体保护的实现路径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对预防和治理湿地环境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法律保障。
怎样对湿地进行保护
《条例》出台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将湿地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整体来加以考虑,在立法体系上体现为各自然资源单行立法,而在管理上则体现为湿地管理的多重行政管理体制。如林业部门主管湿地中的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环保部门主管湿地中的水污染防治,农业部门主管湿地中的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国土资源部门主管湿地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条例》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框架内,通过对湿地行政管理职权的重新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湿地资源的综合管理。
创设湿地保护统一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条例》第5条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管理部门及其所属的湿地管理机构是具体负责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的机构,林业部门及湿地管理机构可以依据《森林法》及《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行使相应的行政管理职权,保护湿地中的森林及陆生野生动物资源。
创新性地通过运用行政委托机制,使有关湿地保护管理的行政处罚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体化和综合化,即依法享有湿地保护管理职权的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将行政处罚权委托给湿地管理机构行使。这样,湿地管理机构可以统一运用分属于各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对污染和破坏湿地资源的各种行为依法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
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条例》第16条明确规定,“实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事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致使湿地资源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并对其生产、生活做出妥善安排。”这些规定有效平衡了社会公益和相关权益人的私益,从立法上填补了我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的空白。
总的来看,《条例》明确把“湿地”作为一个独立的资源类型加以保护,明确规定了“保护优先”的原则,并独具匠心地创设了许多湿地保护制度,必将对四川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近年来,美丽的若尔盖湿地沙化严重,虽然四川省成功建立了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综合技术体系,但总体而言,湿地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链 接
鸟的天堂
乐安湿地,是四川省境内少有的成片湿地之一。鸟飞遮云日,鸟落盖水草。
当地流传着一个黑鹳的传说。黑鹳彝族名字叫做“日则累毕”,是一种可以带来不祥征兆的鸟。以前有一个放牧的人,打死了一只黑鹳。不久,几百只黑鹳黑压压地徘徊在牧人所在村子上空,迟迟不肯落下来。乐安上空开始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接着便下了几天几夜的大雨。
乐安村民普遍受灾,牧人也突然暴病而亡。一位姓麻查的老人梦见一只美丽的大鸟,它说这是因为黑鹳被打死的缘故,只有用两只公鸡请李子家族的毕摩在黑鹳被打死的地方做法事,才能保村民平安。果然,毕摩做了法事后,天气变好了,村民们也平安无事。从此,这种鸟便成为可以带来吉凶祸福的 "神鸟"。黑鹳死的地方变成圣地,彝语称为“补你火提”,意为神秘莫测。只要有人侵犯这块禁地,周边的村民都要自发地准备两只鸡请李子家的毕摩念经,这已成为村民们代代相传的规矩,从此乐安湿地就成了鸟的天堂。
湿地使者
2010年湿地使者行动主题是“绿地图诠释湿地之美”。来自中国15个省份的湿地使者们制作了湿地“绿地图”,这是湿地使者行动十年历史中的第一次。和一般地图不同的是,绿地图重在展现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文化景点。
来自四川农业大学湿地使者联盟的13名队员,利用暑期完成了对雅安市望鱼海子山及高跌洞瀑布地区的湿地体验与动植物、微生物方面的考察,绘制出雅安首张湿地绿地图。
他们所做的动植物调查结果,还被当地林业部门采用为申报自然保护区的补充材料。湿地使者们深入上百个湿地周边的村庄和城市,在经历自身意识转变的同时,也向公众宣传湿地保护的理念。
活水公园
关键词 湖泊资源;保护对策;涨渡湖;湿地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S9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46-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以各种方式支配着湖泊资源。武汉市湖泊星罗棋布,沟渠纵横交错,湖泊资源丰富,随着经济建设和城镇化步伐加快,湖泊资源环境不可避免发生改变,湖泊生态容量不断缩小;改革开放以来,湖泊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逐渐步入了法治轨道,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渔业法》《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和《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等一批法律法规,但各地在执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为此,课题小组历时4年对湖北省新洲区平原型湖泊涨渡湖进行了专题调查,并结合法律政策背景和自然资源实际,在湖泊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1 涨渡湖资源概况
涨渡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境内,是长江北部中游地区一个平原型浅水湖泊,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相关管理部门在湖泊南北两岸分别建立了4座节制闸以及与长江相连的沟港,可人为调节江湖水流交换频率与湖泊蓄水量,通过机械涵闸调节与长江的联系。湖泊现有水域面积约37.00 km2,承雨面积近524 km2,湖面东西宽6.50 km,南北长6.00 km,湖底原始平均高程17.70 m,最大水深2.30 m。沿湖筑有围渍堤,堤顶高程23.00 m,常年调蓄水位在20.00 m左右,是一个兼有水产养殖和水量调蓄功能的湖泊,并吸纳承担与之相连的陶家大湖和七湖2个小型湖泊(2个湖总面积6.8 km2)的排涝御灾任务(图1)。
200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涨渡湖流域列入长江中下游流域湿地保护区,涨渡湖列为核心保护区,其年平均水产品产量3 800.00 t,产值4 101.60万元。湖泊水面年承包收入241.00万元,年纯利润65.00万元。涨渡湖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生动植物食品和资金,为新洲区抗旱御洪提供了有力支撑。
2 资源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1990年起,湖泊经营管理部门秉承“摸清资源存量、合理开发利用、维护水生态平衡”原则,与中国科学院长江水产科学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湖北)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通力合作,对涨渡湖进行了水体生物资源调查分析、水质环境状况跟踪监测、调整湖泊放养结构等系列保护性开发工作。
2009年调查统计的湖泊水生动物有17科52种,主要水生经济动物为洄游性和半洄游性的青、草、鲢、鳙、长颌鲚、银鱼、螃蟹等,湖泊定居性品种为黄颡鱼、长春鳊、团头鲂、鲤、鲫、乌鳢、蒙古红鮊、翘嘴红鮊、鳡鱼等。此外,还有龟、鳖、鳝、虾、蚌等其他经济性水生动物。水生植物21种,其中莲、藕、菱等占水生植物生物量的35.20%。2010年涨渡湖水生动植物减少了3个种类,湖泊生态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呈现出减少和降低态势。
涨渡湖现行管理体制和职能框架设置与湖泊保护开发利用科学规律存在一定的冲突,权属管理与经营策划、资源保护与规划执法相分离,一湖多主、一湖多头管理现象较为突出。湖泊有近30年没有进行引水疏浚冲刷和适量的水体交换,加之湖周接壤的3个街镇农田水土流失残渣和居民生活垃圾不断涌进沉积于涨渡湖,导致湖底高程不断增加。2010年实地测算,湖床平均海拔高程增加到18.75 m,湖泊蓄水量急剧下降;涨渡湖东围堤区、齐头嘴和汤湖段出现过湖区草原景观,湖泊生命和生态容量出现明显的衰老萎缩迹象。
“涨渡湖黄颡鱼”是涨渡湖区的特有品种,2008年12月被国家质检总局确认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涨渡湖现建有5.5 km2的涨渡湖黄颡鱼资源原种保护区,同时建成了湖北省省级涨渡湖黄颡鱼良种场。但是2010年以来,湖泊因干旱和灌江纳苗配套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涨渡湖黄颡鱼”产卵繁殖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水生植被环境也因旱情严重而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涨渡湖黄颡鱼”苗种分布密度和资源存量下降50.00%以上,湖泊由原来年产鱼苗3 700.00万尾减少到目前的1 830.00万尾。不仅“涨渡湖黄颡鱼”的品质出现下滑,同时给该品牌的产业化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3 湖泊资源保护对策
依据湖泊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因湖制宜、科学修复”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发挥湖泊功能、修复湖泊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湖泊资源角度出发,正确处理好湖泊开发利用与修复保护、近期效益与可持续利用及各类功能间的关系,促进涨渡湖湿地保护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1-2]。
3.1 明确湖泊管护责任权属
政府要依据湿地保护区资源现状和科学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以立法形式重新界定湖泊水域权属范围、水位控制线、水资源容量、生物资源量以及相关系统监控临界点,出台配套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防止湖泊水面减少、湖泊污染,改善湖泊生态环境,保证湖泊保护工作所需经费。将湖泊资源保护工作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政绩考核应当包括湖泊执法巡查、检查和湖泊整治、责任追究等内容,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侵占、围垦或改变湖泊形态面貌。
3.2 制定出台 “灌江纳苗”地方性法规
以立法的形式,统筹解决湿地保护区内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建设、水利、渔业、农业等行业利益各方矛盾纠结障碍,形成“灌江纳苗”长效机制和制度化、常态化,在政策法规层面给湖泊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支撑。
3.3 建立产业经营许可制度
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在涨渡湖湿地保护区范围内,建立健全产业准入制度,强制性关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落后产业;推广示范循环经济农业和生态农业等“三新”技术成果,使涨渡湖成为长江中下游生态渔业的模板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鱼类资源种质基因库。
4 湖泊资源保护措施
4.1 沟通江、河、湖的联系
将涨渡湖湿地保护区内呈线型分布的涨渡湖、七湖和陶家大湖3个湖泊进行贯通,南由涨渡湖与长江联通,西由陶家大湖与倒水河联通,实现三湖连江、连河,从而增强涨渡湖的抗灾和自净能力,同时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江湖联系机制,促进各水域之间水生生物物种和能量物质的科学流动,增加涨渡湖的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达到保护湖泊湿地资源的目的。
4.2 增加湖库容量
涨渡湖兼有抗旱、排涝、养殖等多重功能,属平原型浅水性湖泊,湖滨带滩涂面积较大,便于现代水利工程机械作业,政府必须把湖泊整治项目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定期疏浚联系江河湖沟渠管道和湖底淤泥,加固提高湖堤高程,提升渔业湿地功能和湖库容量。
4.3 恢复水生植物群落
积极完善利用现有的江、河、湖联系通道,人工调节湖泊水位,按照湖泊生态系统平衡原则,培植保护湖泊原生态的水生植物,定向性培植漂浮型、沉水型和挺水型水生植物群落,人工设置围网蓄养水生植物群落;待湖泊水生植物群落恢复后,适时拆除围网,对湖泊生物资源实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
4.4 适时进行“灌江纳苗”
通江大闸的开启和关闭主要依据防洪调蓄、排涝抗旱的需求来运行。在鱼类繁殖季节(4—9月),通过灌江纳苗的方式,将长江天然江水、天然苗种和其他有益生物引入湖泊,使江湖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联系,为洄游性鱼类提供必要的繁殖场、育肥场、产卵场和洄游通道,增加湖泊鱼类区系组成、复壮湖泊定居性产卵鱼类;通过适时进行灌江纳苗,不但能净化、改善湖泊水质和水域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加渔民的收入,促进渔民增收及使湖区水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5 补充湖泊鱼类资源
以湖泊资源调查和湖泊生态系统平衡需要为依据,通过人工放流和人为干预,增殖补充与湖泊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鱼类品种,调节完善湖泊水体生物种群结构,提高湖泊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容量。
4.6 实行湖泊禁渔期、禁渔区、休湖期制度
通过立法制订符合湖泊资源实际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禁渔期、禁渔区、休湖期,保证湖泊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法律手段保护修复湖泊生态系统和各种渔业资源,为涨渡湖湿地保护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与支持。
4.7 推进保护区经济转型发展
充分发挥通江通河湖泊的自然资源潜在优势,在涨渡湖渔业湿地缓冲带建立生态渔业示范基地,组建产业化集团,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运行模式,引导保护区内农民由传统单纯的种养业向“种、养、加、销、游”一体化转化,由增量型农产品向优质、高效型转化;由传统的种养业向设施农业转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使湿地保护区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绿色化、管理智能化、功能拓展化[3-6]。
5 参考文献
[1] 刘建康,曹文宣.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2,1(1):17-23.
[2] 魏青山,卢焱清.涨渡湖水生态系的结构和生产力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13(4):390-396.
[3] 王利民,胡慧建,王丁.江湖阻隔对涨渡湖区鱼类资源的生态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3):287-292.
[4] 张杰,赵振坤,李晓文.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的规划设计一以武汉市郊涨渡湖为例[J].资源科学,2005,27(4):134-138.
据了解,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于2003年完成。为进一步摸清“家底”,掌握湿地资源动态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强化湿地保护政策,国家林业局从2009年开始组织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本次调查历时5年,到2013年结束。制定了专门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组建了国家和省级湿地调查领导小组,确定了技术支撑单位和质量检查单位。在遥感数据全国覆盖的前提下,运用3S技术与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统一采取了遥感数据室内判读、现地验证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室内修正的工程流程。调查共投入2.2万人、近4亿元,获取成果数据2.6亿条,由包括8位院士在内的多学科、多行业专家组成的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调查成果科学、准确、真实、可靠。
根据《湿地公约》定义,本次调查将湿地分为5类,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579.59万公顷、河流湿地1055.21万公顷、湖泊湿地859.38万公顷、沼泽湿地2173.29万公顷、人工湿地674.59万公顷。从分布情况看,青海、、内蒙古、黑龙江等4省区湿地面积均超过500万公顷,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0%。我国现有577个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受保护湿地面积2324.32万公顷。两次调查期间,受保护湿地面积增加了525.9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30.49%提高到现在的43.51%。
对调查成果的分析表明,我国的淡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库塘湿地之中,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保存了全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湿地是淡水安全的生态保障;我国湿地有湿地植物4220种、湿地植被483个群系,脊椎动物2312种,隶属于5纲51目266科,其中湿地鸟类231种,湿地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湿地净化水质功能十分显著,每公顷湿地每年可去除1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为降解污染发挥了巨大的生态功能;同时,我国湿地储存的泥炭对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若尔盖湿地面积80万公顷,储存的泥炭高达19亿吨。
调查结果也同时反映出,我国湿地资源保护与发展依然面临着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有所减退。由于污染、围垦等原因,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退。仅从湿地鸟类资源变化情况看,两次调查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呈现减少趋势,超过一半的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二是湿地保护空缺较大。近十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体系。我国湿地保护率虽然有所提高,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候鸟迁飞路线、重要江河源头、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等范围内的重要湿地,还未全部纳入保护体系之中。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保护率仅为51.52%,国家重要湿地保护率仅为66.52%。全国湿地保护的空缺还较多,湿地保护管理任务非常艰巨。三是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从管理角度看,国家还没有出台湿地保护专门法规(但有18个省区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湿地保护长效机制也未建立,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还十分薄弱,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在会上表示,从总体看,我国湿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需要全国上下更加重视和支持湿地保护工作。国家林业局将按照党的十提出的“扩大湿地面积”的要求,积极推进湿地立法,健全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进一步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充分发挥湿地在维护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张永利说,下一步,国家林业局将从六个大的方面采取更有针对性、力度更大的措施,加强湿地保护管理。一是从宏观引导方面完善湿地保护规划。按照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2002-2030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制订更有针对性、分阶段实施的工程实施规划,并认真抓好落实。二是突出用制度管人、管事,推进湿地保护的制度建设。按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有计划地、逐步地建立包括自然湿地保护制度、退化湿地恢复制度、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湿地保护红线制度、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制度、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使湿地保护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三是强化依法“治湿”,制订出台全国湿地保护条例。四是着眼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功能退化的沼泽、河流、湖泊、滨海湿地等,通过采取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生态补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恢复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五是强调科学“管湿”,提升湿地保护管理的科技支撑水平。重点针对湿地保护模式、湿地退化机理及修复关键技术,以及科学合理利用湿地的模式等重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高整个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六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湿地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珍视湿地、爱护湿地、保护湿地,支持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张永利说,湿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合理利用。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全国湿地保护面积达到2324.32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43.51%。许多重要的自然湿地得到抢救性的保护,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得到较好的维持。在湿地开发方面,湿地提供的清洁淡水支持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湿地种植业、养殖业、制药业等也是我国人民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湿地生态旅游也成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张永利指出,在开展湿地合理利用时,必须统筹考虑湿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因素,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时,首先要通过划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的办法,把重要的湿地抢救性地保护下来。其次,要把湿地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把湿地保护作为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纳入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盘子,给予投入等方面的保障。第三,积极推动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把各相关利益方的关系平衡好。第四,要严格规范湿地开发利用行为,制订能够确保湿地科学合理利用的相关政策,总结探索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模式。
在谈到湿地保护红线时张永利认为,落实湿地保护红线,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办法和措施保障。
张永利说,所谓生态红线,就是保持生态安全的底线。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的主要部门,国家林业局在刚刚制订出台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中划定了湿地保护红线。根据此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初步结果,结合我国国情,经过专家论证,国家林业局划定的湿地保护红线是,到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划定这条红线是遏制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趋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湿地保护红线既是限制开发利用的“高压线”,又是维护基本生态平衡的“安全线”;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线”,也是实现有序发展的“保障线”。
张永利指出,划入红线内的湿地资源并非完全不能开发利用,但开发利用是有条件的,是适度的、科学的、合理的,并应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作为保障,明确利用湿地的范围、时间、强度、方法等,使湿地利用严格限定在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承载的范围之内。不言而喻,划定生态红线,并落实好这条红线,绝对不是孤立的,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办法、措施和工作紧紧跟上。
当前,我国湿地资源面临的威胁呈增长态势,影响湿地的主要威胁因子已经从污染、围垦、非法狩猎三大因子变化为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五大因子。
张永利说,2003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对单块面积100公顷以上的湿地资源进行了摸底。两次调查结果在进行同口径对比,即在相同的湿地类型、相同的地块、相同的起调面积的前提下进行比较时,发现全国的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造成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除了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占用和改变湿地用途是主要原因。
张永利指出,目前来看,围垦和基建占用仍然是导致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两个最关键因素。围垦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大江大河的两侧以及湖泊的周边地区,基建占用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次调查结果的数字对比显示,近10年来受基建占用威胁的湿地面积由12.76万公顷增加到129.28万公顷,增长了近10倍。
张永利说,调查显示,我国湿地生态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若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将湿地生态状况按照好、中、差3个档次进行简单分类,我国的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评级为“好”的湿地占到湿地总面积的15%,评级为“中”的占53%,评级为“差”的占32%。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在会上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湿地保护与恢复计划投资12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5亿元,共738个项目,目前已完成115个。
一、湿地现状
临朐弥河湿地公园南起冶源水库大坝以下,北至弥河临朐县与青州市交界处,由南向北贯穿县城,以水碧草丰的弥河河道为主体,包括河岸两侧的坑塘、粟山、朐山等部分沿河景观资源。现状湿地面积445.8公顷,湿地率达58.3%。临朐弥河湿地公园内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如表1)。
临朐弥河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环境良好,公园内现有维管植物65科150属280种,脊椎动物35目65科171种,水草丰茂、林木蔽日,鹰飞鱼跃,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但是因为临朐弥河省级湿地公园穿城而过,周边的企业运营、生活区发展会导致部分湿地的退化,湿地的生态功能难以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尚不稳定,其生态脆弱性较为明显,随着水文、土壤、气候等的改变,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别是水文因素,当它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湿地生态系统,造成难以恢复的后果。
二、湿地保护的思考
临朐弥河湿地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特别是改善水质、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其建设过程中应将湿地的保护和珍稀鸟类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实施一系列湿地保护工程,可有效地保护湿地的水体、土壤和动植物资源,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1、湿地保护原则
1.1 完整性、系统性
保护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在于最大限度地保持临朐弥河湿地公园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使尽量多的生物种群按自己的生态定位、代谢类型和种性去充分占领相应空间,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综合调控功效和生态自然修复功能。
1.2 多样性、协调性
湿地的资源利用和保护,应坚持维护其多样性特点,须从协调性原则出发,充分考虑各因素间关联关系的协调性,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3统筹规划、分期实施
湿地保护要根据湿地公园区域内现状进行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地域特点和保护目标,合理布局;根据轻重缓急、难易程度,分步实施;更要定位全局、着眼常态、综合治理,搞好规划衔接。
2、湿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2.1水系、水质保护
一是加强拦水坝管理。目前区内已建成6座拦水坝(水库大坝、三里庄、朐山、兴隆、粟山、榆林店),用以控制水位。在管理拦水坝时,要根据河流用水量,适时适度地调度河流用水,确保湿地公园人工生态用水的要求,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二是规范河道内的人为活动。湿地保育区实行严格保护,严禁在保护范围内进行规划外的任何开发性经营活动,如畜牧养殖、取土采砂等破坏河道的活动。恢复重建区内,通过河道清淤、垃圾整治和回填土等措施,实现水系畅通,河道整洁,有效改善防洪功能及湿地环境。三是保护和恢复植被。加强对重点保护区域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方面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严禁乱砍乱伐,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禁止捕杀珍贵、有益的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另一方面积极推广乡土植物,禁止有害外来物种的引进。四是加大外源污水排放治理力度。湿地公园水体与周边水系及其流域的连通性决定了湿地公园内水质的保护与流域内整体水质保护密切相关,临朐弥河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外部各种废水的排放,从源头上阻断污水排放是治理临朐弥河污染的根本措施,是临朐弥河水环境整治的重中之重。因此地方政府需协调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关停违法排污企业、取缔河道内畜牧养殖企业、堵塞排污口,从源头上解决弥河水质污染问题。五是内源污染控制。施工过程中做到边施工边保护,杜绝施工对环境的进一步污染,严格管理施工中产生的废水,保护湿地水环境质量。运营期由于一些生产生活会产生污水,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经营期的污水需要处理达标。
2.2水岸保护
目前个别地段存在硬质驳岸,原本蜿蜒曲折的河道变得平直、生硬,原本形成的河汊、河漫滩和植物根系被破坏,鱼、青蛙、河蚌等湿地动物栖息环境消失,湿地系统生态效益大打折扣。综合考虑弥河的防洪排灌功能,对需要恢复和重建的湿地岸线进行软化改造工程或者驳岸修复工程。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采用原始缓坡型自然驳岸;河岸坡度相对较陡、冲蚀较严重,或者有步道的河岸,在自然式土岸基础上,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以增强防洪能力。对于防洪要求较高,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也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以发挥此类驳岸调节洪水、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多种生态功能。
2.3护岸植被选择
根据护岸的不同建设模式,以及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乡土沉水植被、挺水植被、湿生草丛、湿生灌木、观赏灌木、乔木和攀援植被进行修复建设。
2.4栖息地生物环境保护
[关键词]湿地;生态建设;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024-02
[作者简介]李立群(199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理论与方法。
湿地作为重要的资源,对人类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湿地可以调节气候与空气、净化污染,拥有巨大的产出功能,提供淡水资源的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农业价值。在国家层面,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家五年规划,2016年全国林业局长会议上将湿地生态保护列为我国生态建设主要目标之一。可见,积极推进大庆市湿地生态建设工作符合国家总体发展大局,对大庆市经济发展、城市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庆市湿地开发的基本情况
(一)大庆市湿地基本概况
大庆市坐落于松嫩平原,总面积约为12万公顷,以石油产业发展为主,湿地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为其发展提供了资源旅游发展战略,带动其经济发展,湿地约占全市面积的60%。市内约300个湖泡,扎龙湿地、龙凤湿地和肇源沿江湿地等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湿地。大庆市湿地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国家级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动物7种,鱼类45种。
(二)湿地开况
1湿地旅游
湿地作为大庆市重要的生态资源,成为全市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大庆市举办“中国(大庆)首届湿地文化节”,将湿地作为大庆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了大庆市湿地知名度,并随之推出了十个湿地主题旅游景区。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使湿地得到了推广,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据推算,大庆市湿地产生的旅游价值每年可达约60万元。
2湿地物质产出
大庆市湿地资源除了带来了巨大的旅游价值,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湿地蕴含着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广阔的水域和丰富的植物资源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庆市拥有鱼类40多种。此外,芦苇作为湿地植被不可缺少的部分,每年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湿地的动植物产出价值约为1000万元。
3湿地科研建设
大庆市辖区内遍布着大量的湿地资源,为城市湿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地。2012年大庆政府举办的“第二届大庆市湿地高层论坛”将大庆市湿地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并将大庆市师范学院设立为研究中心。油田文化与湿地资源成为独特的科研价值,并已经成为以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八一农恳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重要科研教育基地。湿地资源的探测技术逐渐发展,使湿地科研工作更加科学系统,其科研价值约为42亿元。
二、大庆市政府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生态职能薄弱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在湿地保护中处于主体地位,是湿地保护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政府的生态职能对湿地的保护效果至关重要。
在湿地保护过程中,政府既为规则的制定者,又是监督者,必然导致权力运用产生不合理。固有的行政体系中,存在固定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性,在资源保护与节约中会存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情况。另外,生态职能与其他职能缺乏协调性,缺乏全面的管理观念,生态建设低效,政府生态职能降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生态资源的消耗明显增加。然而,在湿地生态保护中涉及职能部门较多,缺乏统一的系统体系,区域间管辖范围不清晰,加之政府发挥生态职能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易产生多部门管理和相互推诿情况。同时,政府的职能转变缓慢,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资源不合理开发、湿地退化和盐碱化等问题严重。随着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大庆市生态职能转变缺乏明确目标、规划不明晰的问题逐渐凸显。
(二)流域管理权限不明晰
湿地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虽有明确的分工,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大量的湿地处于跨区域分布状态,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区,没有明确的管理界限,导致湿地行政管理部门流域管理职责不清,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加之湿地资源要素式管理方式涉及多个部门,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不清晰问题凸显。
(三)资源过度开发
大庆市以石油、石化为支柱产业,导致对湿地生态环境破坏力巨大。
石油资源在50年的开发过程中,伴随着油田管道泄漏、废水排放等巨大污染问题,随之而来的管道建设客观上对湿地进行了切割,加剧了湿地碎化;大型石油钻探设施对土地的破坏,导致水资源供给不足,湿地资源的环境承载能力下降。
政府对湿地资源的过度且无序的开发,以及经济发展和人类对公共资源的需求,导致湿地面积逐年减少。由于湿地资源风光秀美,政府将湿地周边开发为住宅用地,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但由于缺少过度地带进行缓冲,湿地原有景观状态遭到破坏。近年来,湿地主题公园逐渐增多,人们在欣赏湿地景观的同时,破坏情况严重,如当地居民将湿地作为休闲度假的地点,野餐、聚会时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处理,对动植物生存环境及动物多样性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三、促进大庆市政府湿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生态职能
强化政府生态职能要强化责任意识。明确各部门责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要推进生态职能的转变,将生态职能与其他职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有机的整体,规划生态职能框架,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及行政权力进行明确划分,将涉及湿地保护管理的各部门职能进行整合,推动各部门积极履行。积极加强政府责任的监督,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有效的资源开发监督机制,尤其是在项目审批和执行过程中。形成社会合力的监督体系,形成多元的监督主体,鼓励公众参与,推进政府湿地生态保护工作有效进行。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应在法律法规的层面将产权责任进行界定,明确区域流域管理划分,避免权责不清。还应积极建立生态补偿方面的政策法规,明确补偿主体、客体及补偿手段,以经济补偿为主,协调各方利益,积极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
(三)严格限制资源开发
一是要加大惩罚力度,明确环境监管的各种指标和处罚标准。按照法律规定,对破坏环境非常严重且触犯刑法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二是要构建环境价格机制,本着“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征收环境价格税。湿地过度开垦、过度用水以及水域污染等情况均在征收环境价格税的范围内。三是要完善湿地环境的监督体系,建立监测点,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实时掌握湿地环境情况,建立动态信息数据,及时监督人类活动情况和生产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为政府开展湿地保护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姜欣,季东 生态文明视阈下政府生态职能研究[J]. 辽宁经济,2016(08):24-25
[2]韩君芳,陈梦雨,章彬 我国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3):39-42
[3]刘和健.新常态背景下政府生态职能转变研究[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1):66-69
[4]马立群 如何理顺湿地管理体制[J] 前进论坛,2015(12):42-43
[5]程淑波 加强大庆湿地保护工作 促进大庆生态环境健康发展[J] 科技与创新,2014(10):148-150
关键词 湿地;保护;开发利用;措施;建议;江苏金湖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77-02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陆地上的天然水库”,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无论从生态学还是经济学角度看,湿地都是最具价值和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1 我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现状
中国湿地占世界湿地10%,位居亚洲第1位,世界第4位。目前,中国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470处,其中逾30块湿地被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但是,中国湿地状况不容乐观,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多种不良影响,如自然湿地数量减少,野生物种栖息地破碎化,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以及服务功能衰退等[1-3]。根据中国科学院于2012年“世界湿地日”的报告,近30年来,中国湿地保护区内湿地面积总净减少量已达8 152 km2。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从新的历史高度出发,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林业局于2013年3月28日颁布了第32号国家林业局令《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与此同时,全国已有13个省份出台地方湿地保护条例,此外还有约13个省市将湿地保护条例纳入地方立法计划。江苏省在湿地保护、环境污染的治理、生态系统的维护与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2 金湖县湿地资源现状
金湖县位于淮河下游的高宝湖区。淮河入江水道横穿腹地,素有“淮水走廊”之称,该县西临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境内北、东、南各有的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是江苏省三大淡水湖,境内还有众多水库、河塘和网络状沟渠。按湿地定义统计全县湿地面积为1 032.5 km2,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4%,其中天然湿地699 km2,人工湿地333.5 km2。
金湖县的湿地面积比例及环境保护均处在全省前列,但在湿地保护与利用方面,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在“以粮为纲”的20世纪60―70年代曾大量围湖垦田,使得金湖水面减少6 666.67 hm2,低洼地减少3 333.33 hm2,导致河道淤塞严重,蓄洪能力减少了13%,排涝能力下降了21%。水生植物锐减,青虾、蟹、鱼类产品减少了30%,如小银鱼产量减少了80%。20世纪50―60年代常见的天鹅、野鸭、白鹭、大雁、喜鹊,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已很少见;天鹅、大雁等名贵鸟类已难觅踪影。荷藕、菱角、蒲草、芦苇等水生植物面积减少了60%,建国初期,境内芦苇面积有1.25万hm2,到1985年仅有3 466.67 hm2,到90年代中期仅1 333.33 hm2左右。
湿地面积的减少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金湖县旱涝发生率为2.5年一次,而至20世纪70年代,发生率则高达1.6年一次,尤其是旱灾,更有逐年加重的趋势。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致使全县逾3 333.33 hm2农田严重受淹,倒塌房屋无数,许多库、塘、堤、坝被冲垮,很多农民的水产养殖基本绝收。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的洪水直接或间接造成全县农业收入减少6亿元。
3 金湖县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措施
金湖县相关部门认真吸取历史教训,进行深刻反思,认识到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好湿地资源。为此,该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湿地保护规划,并按步实施。规划宗旨是以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运用科技手段,综合实施湿地保护措施,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再造新的金湖特色水乡。湿地保护规则共分3步:第1步1991―1995年,完成聘请专家绘制湿地保护蓝图,完成人员迁移等工作;第二步1996―2005年,完成退田还湖及旱改水工程;第三步2006―2015年,完成平原绿化、扩种水生植物,合理开发湿地资源。近几年,金湖县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收效显著。
3.1 退田还湖,安置移民
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全县有3 333.33 hm2低洼地、2 666.67 hm2滩涂被开发成粮田。1991年淮河发生洪水,这些区域的民房全部倒塌,金湖县抓住民房重建之机,县、乡二级政府及时规划,划出了宅基地和承包田,让出被开垦的低洼地、滩涂,全县累计投入资金600万元,3 333.33 hm2低洼地也全部退田还草,促进了金湖县畜禽业的发展。
3.2 实施旱改水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水系不配套的实心田、旱田进行水流域治理,平田整地,增开沟渠,实施旱地改水田,在全县抽调劳力对县域西部的戴楼、黎城两镇内地势较高的农田实施旱改水,共计投入3万个工日,投入资金1 000万元,建成了1 333.33 hm2人工湿地。
3.3 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水产品
金湖县水面较大,水资源较丰富,为了充分利用境内水域和湿地,金湖县以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几年来共投资2.6亿元,实施了防洪保安工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防洪、农田排灌系统,将“十年九涝”的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田。金湖县人大常委会还颁布了水资源管理地方条例,取缔了“十五小”,推行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清洁生产等工作,改善了水体质量。据2002年扬州环境监测站检测,金湖县大气质量达一级,灌溉水质优于二级,农田土壤达到二级水平。在保护水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通过建立和推广湖区种“伊乐藻”养鱼、稻田养鱼、低洼湿地改造、多品种混养等养殖模式,改善了大水体环境,有效提高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3.4 因地制宜,发挥特色
金湖县的麻鸭、小白鹅、青虾、螃蟹、小银鱼、泥鳅、黄鳝、芦苇、莲藕、芡实、菱角、水芹、茭白等久负盛名,在完成退田还湖工作后,根据各地习惯与水资源状况进行合理开发。首先在原生长芦苇的区域实施了退田还芦苇,目前已建成高邮湖张尖荡区的芦苇生产基地。每当汛期来临,淮河水流入荡区,芦苇吸附了大量的泥沙及营养物质,既可以使水流变清进入高邮湖,又促进了芦苇的生长,底部生长了大量的螺蛳及其他微生物,还引来大批鸟类,现在的芦苇荡区野鸭成群,天鹅、大雁也常年栖息。
在浅湖区域及低洼地上发展水生蔬菜,目前已建成4个万亩片、10个千亩片的荷藕、茭白、菱角、芡实、水芹等水生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8 000 hm2。闵桥的万亩荷花荡已被建成了生态旅游区,每当夏季,万亩荷花荡碧叶婆娑,荷香四溢,近几年每年都有10万人前来观光渡假,光旅游收入每年就达300万元。浅湿地上栽起了耐水林木,目前耐水林木总面积达到2 000 hm2,其中涂沟镇嵇圩林场连片植树达666.67 hm2,夏日绿荫成片,林间水沟里蛙声一片,大批鸟类栖息在枝头,鸟鸣声悦耳动听,野兔、野鸡等随处可见。
在深水区域利用水草轮作围网养殖,目前养殖面积已达2万hm2,年产鲜鱼5万t,是退田还湖前的2倍。充分利用湖面,大力发展水禽养殖,鹅、鸭年饲养量达到300万只。
在水生蔬菜种植区域内推广生态套养,如茭白套龙虾,菱藕塘套养泥鳅、乌鱼等,通过套养既减轻了病虫害的发生,又提高了经济效益,产值上升7 500~15 000元/hm2。
退出的滩田除栽种耐水林木外,还大力发展种草或生长野生蒌蒿,金湖县建起了5~6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蒿茶生产厂,年产蒿茶30万盒,创产值逾100万元,发展滩涂种草养殖,带动了畜禽饲养,目前金湖县年养牛2 000头,羊2万头,鹅300万只。通过对湿地的保护与开发,金湖县的农业产值已达12亿元,其中1/2是直接或间接来自水生蔬菜、芦苇、林木、“三禽”及水产养殖。
3.5 推广先进技术,实施无公害工程
一是加大了城市垃圾处理力度,关闭了污染工厂,切断了污染源。二是大力植树造林,境内所有道路、沟、塘、埂、堤全部植树,实现了平原绿化,目前金湖县的平原绿化率已达23.2%,远远高于全省全国水平。三是建立生态示范区,目前金湖县已建成湿地林木、水稻、油菜、水生蔬菜、畜牧、三禽、水产等类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面积2.67万hm2。被江苏省列入“十五”期间生态农业示范县、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县。2014年6月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成为苏北地区第1家通过考核验收的县。四是推广综合技术,如推广秸秆还田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生态农药、生态养殖、免少耕配方施肥等技术,同时结合冬季水利工程,如推广对县内的河、沟清淤,利用淤泥还田,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减轻环境污染。
3.6 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湿地保护后劲
为了增强湿地的保护后劲,金湖县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创品牌、创名牌,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申报优质品牌。目前,金湖县已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品牌204个,绿色食品品牌9个,有机食品3个。“金湖大米”“金湖荷藕”“金湖芡实”“金湖泥鳅”“金湖白鹅”“金湖甲鱼”“金湖螃蟹”等7个地理标志商标成功获准注册,创江苏地理标志商标总数县份之最。
通过品牌申报,创造出惊人的效益,金湖“金叶”“金栗”“宝金玉”“荷香”等品牌绿色大米、无公害大米深受城市消费者喜爱,上海农工商总公司、沃尔玛超市、苏果超市争相加入行列;金湖大米还出口欧盟、日本和南非,总量达5万t,青虾、蚬、“金宇”牌龙虾贝、泥鳅、黄鳝也飘洋过海,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金湖县的中筋小麦、面粉也是江苏省的优质产品,深受南方市场的青睐。金湖县在争创农产品品牌的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目前,全县共创办了以生产加工优质稻米、面粉、双低菜油、优质棉、水产品、茧丝绸等产品的省、市、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共16家。金叶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宝金玉有限公司、金栗米厂、广源油脂、涂沟水产品加工厂、华久米业有限公司、绿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金湖县文忠鸭业有限公司、雨露集团金湖福润、金湖岛田米业、江苏荷花香农产品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示范区基地建设和订单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形成环保与能源开发的良性循环,促进了湿地保护。
4 建议
一是加大湿地保护宣传。宣传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危害性,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4]。二是湿地保护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尤其是现在的一线城市及发达地区正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企业要外迁,因此在招商引资时,应拒绝污染企业进入。三是湿地保护要建立良好的体制与机制。中央政府主导投入大江大河的水资源保护、沙漠治理、荒山绿化等。小流域、小环境的治理应由当地政府主导完成。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同时争取国际合作项目,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参与湿地保护与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管理应全国统一,坚决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每当有污染事故出现时,除了问责当地政府主管领导外,还要加重对污染企业的处罚标准。四是有机结合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做好湿地保护是基础,在此基础上适当开发,特别注意避免过度开发。五是将金湖县湿地保护与南水北调结合起来。国家级南
水北调东线工程金湖段的水道包括原新三河段和28.2 km的金宝航道,由于蓄水、行洪能力加大,为湿地保护奠定了资源基础,因此有的区域需重新规划。六是金湖县湿地保护要与观光、休闲、文化结合起来,做足水文章。如湿地林区观光、湿地芦苇观光、湖区水面观光、南水北调风景区观光、小城镇建设及新农村建设观光等,观光点都要首先搞好污染物收集与处理,始终保持美好的生态环境[5]。
5 参考文献
[1] 张倩.浅析国外湿地保护立法对我国的启示[J].江西农业学报,2011(2):190-192.
[2] 靳永峰,周彦平.包头市黄河湿地保护与建设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88-89.
[3] 李日志.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4(2):25-32.
东方红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长白山系老爷岭余脉,完达山东源,乌苏里江中游西岸,东方红林业局所属的大塔山林场施业区内。保护区南临三小公路小木河口,北至大塔山林场北部场界,西靠虎饶公路,东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湿地保护区的面积为46618hm2,行政区划为黑龙江省虎林市,保护区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隶属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东方红林业局。保护区内森林、河流、泡、沼分布广泛,其中湿地及水域面积为28653hm2。森林及其它面积为17965hm2。它是我国长白山系老爷岭余脉与三江平原过渡地带保存非常完整,以河漫滩沼泽和阶地沼泽为主要类型的一块湿地,其典型性、原始性和代表性在北方温带湿地研究与保护中占有显着地位。
2湿地的形成与分布特点
2.1湿地形成东方红自然保护区湿地的形成,受水文和地形的影响,其形成途径主要为草甸沼泽化和水体沼泽化。水体沼泽化又分为湖泊沼泽化和河流沼泽化。森林沼泽化不明显。
2.2湿地分布特点湿地是东方红自然保护区的主体,类型多,面积大,广泛分布于河滩地、古河道和牛轭湖中。分布特点:1)自乌苏里江岸向内路分布;2)自丘陵岗地向河滩分布;3)古河道和牛轭湖的湿地分布;4)江心洲上的湿地分布。
2.3湿地类型根据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的湿地分类系统,东方红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类型主要包括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湖泊湿地、草本沼泽湿地、森林湿地和灌丛沼泽湿地6种湿地类型。湿地总面积达28653hm2,其中以泛洪平原沼泽湿地和草本沼泽湿地为主,占东方红湿地面积的70%以上。
2.3.1河流湿地。河流湿地是指平均宽度大于10m,面积大于100hm2的河流。东方红自然保护区的河流湿地是乌苏里江、独木河、大木河、小木河及鲤鱼窝河等河流,属于永久性河流。河流湿地面积占整个湿地的3.4%。河流湿地在该保护区内的总面积为974hm2,是雁鸭类等水禽的主要栖息地。
2.3.2泛洪平原湿地。泛洪平原湿地是指河水泛滥淹没的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地区,包括河滩、泛滥河谷、季节性泛滥的草地。本保护区内乌苏里江沿岸大木河、小木河及独木河沿岸的湿地均属于这一类型。泛洪平原湿地面积8722hm2,占整个湿地的30.4%。
2.3.3湖泊湿地。湖泊湿地是指永久性淡水湖,即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本保护区内的平底泡及其它沼泡属于这一类型。保护区的湖泊湿地总面积为2579hm2,约占整个湿地的9%。虽然湖泊湿地所占整个湿地的比例不大,但其对于水禽的迁徙、繁殖都有重要作用。平底泡是东方红湿地中的大型沼泡,面积980hm2,平均水深1.2m,具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和水生植物资源,是水禽的主要栖息地。根据水生植物群落类型,将本保护区湖泊湿地分为以下类型。A浮叶植物湿地:莲湿地、荇采湿地、芡湿地。B沉水植物湿地:穗状狐尾藻湿地。C漂浮植物湿地:浮萍湿地。
2.3.4草本沼泽湿地。草本沼泽湿地是指沼泽植被盖度大于30%,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该保护区的大部分区域属于这一类,集中分布在62、63林班。草本沼泽湿地的面积为13356hm2,占整个湿地面积的47%。草本沼泽湿地具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隐蔽条件,是湿地鸟类主要的繁殖和栖息地,草本沼泽湿地又分:A苔草———小叶章沼泽;B灰脉苔草沼泽;C毛果苔草沼泽;D芦苇沼泽。
2.3.5森林湿地。森林沼泽湿地是指有明显主干、高于6m、郁闭度大于0.1的木本植物群落沼泽。该保护区内的林间湿地属于这一类型,森林沼泽湿地面积为1719hm2,占整个湿地的6%,虽然森林沼泽湿地所占比例不大,但由于处于森林地带,许多森林鸟类、兽类分布于森林沼泽湿地中,构成了东方红湿地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3.6灌丛沼泽。在保护区内分布在河流和溪流两岸,呈斑块状,以灌木为主要植被,盖度大于20%,群落地表过湿或季节性积水。群落植物种类丰富,是野生动物重要的栖息和觅食场所。该类型湿地总面积为1204hm2,占保护区湿地总面积的4.2%。A柳丛湿地;B毛赤杨沼泽。
3保护区经济评价
东方红湿地保护区是天然的大型“储水库”,对调节地区的大气湿度和降水重要作用,也是水生生物繁育的良好场所和迁徙候鸟重要的栖息地,同时,对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对乌苏里江中、下游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径流量的保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湿地类型和自然特点,它既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宝库,又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宝贵资源。如保护区内生长着众多经济植物,其贮量高,分布集中,便于开发利用。野生浆果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是制造饮料、果酒、保健食品的优质原料。药用、饲料植物也较多,可以有计划的开展利用湿地的再生资源。在保护区内现存丰富的自然景观,既是重要的旅游景点,也可作为自然科学教育基地向人们开放,具有极大的旅游经济价值和教育意义。应采取积极措施,重视其开发利用,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保护价值
4.1科研价值东方红湿地自然保护区对于北方温带湿地来说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而对于其它湿地保护区来说,又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对于研究森林湿地的形成、发育和演替等具有重大意义。保护区的河流纵横,水域宽阔,有3条主要河流,对其水源涵养、防洪蓄洪能力的研究和保护,不仅对三江平原地区,而且对整个乌苏里江流域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可以开展的研究项目包括:1)基础研究。利用生态定位观测站开展水源涵养、气候变化及各生态系统内部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2)各项保护技术的研究。利用珍惜动物繁育中心开展各种珍惜动物的生物、生态学、鸟类迁徙等方面的研究。3)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主要包括各种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4)对保护区主要湿地类型河漫滩沼泽和阶地沼泽的形成、发育及变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4.2教育宣传价值东方红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建设,不仅可以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而且对湿地保护也具有推进和促进作用。随着保护区的建立及各项设施管理水平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将不断扩大,其宣传教育作用也将得以充分发挥。
4.3景观资源价值东方红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区内不仅有莽莽林海,还具有沼泽草甸、湖泊、溪流等自然景观。其间,河川纵横,仿佛条条玉带环绕山间;池塘碧绿,湖泊相连,如同颗颗珍珠撒满翠玉盘。每年春夏之际,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绿草如茵,林木森森,碧波荡漾,雁鸭成群,鸟语花香,令人陶醉。加之,冻土沼泽湿地独特的及森林小气候特征,使之晨昏之时,云雾缥缈,充满生机与神秘。到了秋季,天高气爽,各种野果相继成熟,红的有悬钩子;黑的有稠李,颗颗晶莹剔透,独具风味,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山川碧水,仙鹤灵草,更具有天然魅力。冬季,千里冰封,白雪皑皑,狍兔相戏,榛鸡集群,在低温作用下,空气中水气结成雾,使莽莽草地、巍巍林海充满原始与神秘。特别是保护区距珍宝岛相距很近,且在东方红自然保护区边缘的小五林洞林场建有旅游山庄,与珍宝岛隔乌苏里江相望,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场所。
关键词:湿地;保护;管理
1 湿地破坏的原因
1.1 农业开垦
首先,焚烧芦苇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到了秋冬季节,有些农民为了捕鱼、捕猎野生动物便利,放火焚烧湿地内的芦苇;还有人为了扩大种植面积,砍伐或焚烧芦苇,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威胁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第三,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由于湿地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农民对湿地过度性的垦殖造成原有森林植被消失,动植物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从而导致湿地生物灭绝。此外,不恰当的旅游开发,使游客数量过大,对湿地水资源、动植物的保护带来不利影响。
1.2 过度放牧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一些地区畜牧业发展过快,导致过度放牧,很多湿地植物不能有规律地完成其生活周期,湿地植物多样性丧失,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导致其生态功能降低或丧失。过度放牧造成河边湿地的植被减少,影响了径流的过滤作用,增加了水温,从而导致鱼类减少和野生动物食物减少和生存环境丧失。
1.3 泥沙淤积和沼泽化
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导致湖泊的萎缩和湖床、河床的抬高,并导致洪水泛滥,因滥伐森林、毁林开荒、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加剧了湖泊沼泽化进程,沼泽化进程的结果是使挺水植物区向浮水和沉水植物区延伸,并加剧了围垦。此外,泥沙淤积也大大减小了湖容,降低了湖泊的调蓄能力。
1.4 农业活动和灌溉
农业活动产生的大量化肥、杀虫剂及动物垃圾,通过径流进入湿地,造成湿地富营养化。灌溉沟渠使湿地接收灌溉排水,从而使湿地的污染程度加重。没有净化的污水含有高浓度的硒,它可以导致鸟类、两栖类和鱼类胚胎的死亡或畸形,造成湿地中的一些物种消失。
1.5 城市化
大量工业废水、废渣、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被排入湿地。这些有害物质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环境造成影响,使水质变坏,供水短缺,寄生虫流行。事实上,湿地已成为工农业、生活废水、废渣的承泄区。
1.6 管理不到位和缺少立法
在涉及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不同部门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统一的管理体制,在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现象,矛盾突出,难以形成合力,严重影响对湿地资源科学统一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1.7 经费投入不足,科研薄弱
由于人们历来从湿地索取多,对湿地保护投入少,湿地保护至今没有落实专项经费。没有一个专门的湿地科研机构,只有少数部门成立了湿地利用科研机构。同时,对湿地资源的价值和作用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湿地保护管理技术也比较落后。
2 保护湿地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尚不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布局、类型尚未进行湿地保护空缺分析评估,禁猎、禁渔、禁伐等其它保护形式发育不足,湿地自然保留区域相对偏少。现有保护区的管理还很薄弱,管理水平不高,设备、资金缺乏,影响了湿地自然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2.2 完善湿地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
通过建立对威胁湿地活动的限制性政策和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活动的鼓励性政策,协调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借助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严格和强化执法力度,制裁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水系湿地资源的行为,打击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2.3 完善监测体制
缺乏对资源和土地利用后的湿地生态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监测。对污染监测,在布点的数量、测定的时间等方面都未能达到要求,而且不同部门在使用的监测方法、设备上也存在差异,监测标准尚不统一。此外,在信息利用方面也存在着已有的湿地基础信息,包括数据、参数等标准不统一。
2.4 健全湿地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
长期以来,缺乏系统、定量的研究,对湿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价值评估的研究开展得也比较少,满足不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湿地的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和准确评价的要求,极大地影响了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5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资金严重不足是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及示范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
2.6 积极宣传湿地保护
强化公众对湿地资源的忧患意识,让全社会都懂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保护湿地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调动起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