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标准化基础论文范文

标准化基础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标准化基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标准化基础论文

第1篇:标准化基础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档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

 

一、文档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

所谓文档一体化就是将目前档案工作现实中各部门相对分散独立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

理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而文件管理部门是介于文件产生形成机关单位和档案馆之

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件保管机构。

文件从其产生形成到最终销毁或作为档案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这一过程可

分为若干阶段由于各阶段有其不同的价值、作用和特点,各阶段文件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保

管地点和存放方式。

依据文件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保管场所。免费论文。其中暂时保存阶段文件尤为特殊,

这一阶段的文件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有的可能没有价值可以销毁,有的一段时间内有价值然

后再销毁,有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将来还需要进馆保存。因此,需要一个过渡性的部门来专

门对其进行整理、保管和利用。文档一体化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中也是切实可行。

二、公文制发、立卷归档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性前提和关键环节

公文是档案的前身,档案由公文转化而来。可以说公文制发的怎样,不仅仅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同时,也影响日后档案的质量,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公文制发中必须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为档案工作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下牢固的工作基础。首先公文用纸质量要好,幅面尺寸规格要统一、规范、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排版形式为横写横排,左侧装订。二要注意检查制发公文是否履行了签发手续,是否符合审批权限,公文标题是否准确,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准不准,落款是否与公文一致,有无日期等。三是公文字迹要牢固清晰。不论是草拟公文,缮印公文,还是做出的各种记录、报表、签字、批注等,都不应使用容易褪色的笔种、墨水和纸张,以保证字迹鲜明、清晰,有利于日后长久保管利用。四是使用文种要合理,拟制格式要规范,行文不要滥用简称和使用不规范的字,以利于日后标准化、现代化检索手段的实施应用。

三、完善和落实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保障

档案在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指导下,建立了各级各类档案室、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管理机构,

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文件,档案工作的标准体系是档案工作领域内所有标准按其内

在联系组成的科学有机整体,它从纵向方面反映着档案更值得标准层次,或称之为级别,从

横向的方面反映着档案工作标准的种类,档案工作的标准的层次是根据标准覆盖的范围划分

的,有国家标准、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这四个层次的不能与上一层次相

抵触,新制定的不能与尚在执行的相抵触,档案工作的标准的种类取决于档案工作标准化的

范围,档案工作标准化不仅涉及档案工作的业务技术的各个环节。还涉及到档案工作的组织

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档案工作标准有业务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也有强制执行的。

(一)完善档案制度。

建章立制,规范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档案工作规范化必须有完善的档案制度作为保障。档案工作由于工作要求高,涉及部门广,同时也涉及人员多,要想把档案完全管理起来,必须制订严格可行的相关制度,让各项工作具体化、程序化。应根据《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和工作实际,制定各类《档案管理归档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行。

(二)执行档案制度。

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繁碎的工作,不是一日之功,更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长效管理,执行档案制度,才能使活动中心档案管理真正规范起来。免费论文

1.从源头抓起,杜绝随意性。在立卷前,在选材、检查、整理等一些环节中,工作人员处理时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要从档案形成的源头抓起,杜绝各种随意性的事件发生,扼制档案不规范因素的出现。

2.加强对档案的日常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要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这既是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档案保管工作的目的。档案保管工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做到不坏、不丢、不散、不乱。不坏,就是使档案保管得完好无损,不致因各种不利因素而使档案损坏。对已经破损的档案,要及时抢救。不丢,就是使档案绝对安全,不致因工作疏忽而使档案遗失或被窃,不仅保证档案实体安全,也要保证档案内容的安全。不散,就是要求档案的保管相对集中,不致因档案的分散保管而使档案管理不便,甚至造成档案损坏或丢失等严重情况。不乱,就是要求档案保管工作有条不紊,档案排架整齐规范,有规可循,有目可查。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保管人员要持之以恒,时刻警惕,防止档案的损坏,确保档案的安全,为档案工作提供物质基础。

四、提高案卷质量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可靠保证

不断深化的工作实践证明,案卷材料收集的是否完整是决定和影响档案价值的因素,而立卷方法问题与案卷装订质量问题则可能是决定和影响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质量的操作性因素。因此,在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进程中,我们必须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立卷方法问题,以有利于档案标准化管理中的分类和检索,另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案卷装订质量问题,以有利于档案规范化管理。免费论文。总之,不断深化档案工作实践证明,档案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和落实,是档案管理工作能否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三个关键因素。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项事业和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任务也越来越重。在标准化的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是标准化活动已扩展到我们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标准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标准文献的日益增多,以及情报信息为科研,生产部门利用而转化为生产技术,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得标准化管理工作作为一种必要的社会职能,面对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要,为使档案工作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档案管理人员就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在档案管理三个关键因素上下功夫,开创档案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管理的新局面。

第2篇:标准化基础论文范文

关键字:学生;毕业论文;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教育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1]。毕业论文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而传统的评价方法通过初步的定性分析确定评价结果或根据调查表的分值进行加权求和,带有很大的主观片面性,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2]。为避免传统毕业论文评价方法的弊端,改进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本文根据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价的特点,拟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期待获得更好的效果。

1.模糊综合理论

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对多种模糊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确定评价因素、因子的评价等级标准和权值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合变换原理,以隶属度描述各因素及因子的模糊界线,构造模糊评判矩阵,通过多层复合运算,最终确定评价对象所属等级[3]。

1.1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模糊数学将普通集合的特征函数值域{0,l},扩展为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的值域[0,1],即将二值逻辑扩展为模糊逻辑。这样就能克服用传统评价方法评价模糊事物存在的缺陷。模糊评价方法与步骤如下[4]:

(1)确定目标

根据需要确定目标,对不同的对象选择指标。

(2)建立测评因素集

根据评价目标,通过专家讨论或利用以往经验等方式,明确从哪些方面来反映这个目标。因素集,其中表示因素。=目标数。

(3)建立权重系数集

每个因素对测量目标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因此可以通过专家讨论或其它方式给每个因素赋一个权数,越大表示第个因素对目标越重要。从而得到权重集,它满足。

(4)建立评价集

给每个因素建立评价集,其中,=评价数,表示等级,即确定每个测评因素可分为几个等级来区分。

(5)建立一个方案对个评价目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在每个测评者对所有被测评者都进行测评后,将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得到被测评者的因素测评矩阵,一个被测评者对应一个因素测评矩阵。矩阵的行对应测评因素,即第行表示第个测量因素的测量情况;列对应测评结果,即第)列表示某测评因素的测评结果中认为等级为的测评者比例.比如表示在对第个评价因素的评价中,认为该因素的评价等级应该为的分别占。因此因素评价矩阵中的元素是对的隶属度[5],满足。

(6)得到评价目标的判定结果集

将权重集和因素评价矩阵进行模糊运算,得到

在此,比较常见的取大取小是,即 “”表示取最小值,“”表示取最大值,是的隶属度。在此我们称之为模型I。事实上,这样计算的不能综合的反应对的综合隶属情况,这是因为在进行的运算时,只选取了部分信息,而丢掉了某些重要的信息。在此我们采用改进算法(模型II)::按先乘后加进行矩阵合成计算即。

集合表示各测评者在对测评因素集合中的每个元素进行测评后,其结果通过模糊运算,得到被测评者在该评价目标中最终的等级为的比例分别占[5]。

(7)将标准化

为了更好处理评价结果,将中元素归一化,即,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结果标准化。显然,此时有,从而得到了标准化的评价结果集

(8)将评估结果量化

按某种原则给每个测评等级赋予一个具体分数,从而得到测评等级集对应的分数集。通过矩阵运算得到

此时是一个具体数值,表示该评价目标在经过测评后所得到的分数。当评估对象为多人时,可用此量化的结果进行比较。

2.学生毕业论文评价模型

根据测评目标和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建构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其方法与步骤如下:

(1)评价因素集={科学,逻辑,实用,技术};

(2)权重系数集={科学权重,逻辑权重,使用权重,技术权重};其中:科学权重=0.30,逻辑权重=0.30,使用权重=0.20,技术权重=0.20;

(3)评价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其中:0.80~1.0为优秀,0.50~0.79为良好,0.30~0.49为及格,

(4)模糊综合评价

①建立一个方案对各评价目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②考虑权重系数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③模糊综合评价值专家数据库对应得分。

3.学生毕业论文评价模型应用

按照上述建立评价模型,我们以往届某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价实验。根据评价集,专家组对其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审评打分,结果有80%的专家认为该同学的毕业论文在“科学”方面达到“优秀”;有70%的专家认为在“逻辑”方面达到“优秀”;有60%的专家认为在“实用”方面达到“优秀”;有70%的专家认为在“技术”方面达到“优秀”。所以该同学的毕业论文在“优秀”这个等级上根据四个影响因素所得评价向量为(0.8,0.7,0.6,0.7)T。类似地,专家对该同学毕业论文在良好、及格、不及格三个等级上对四个影响因素所得评价向量分别为:(0.1,0.2,0.2,0.1)T;(0.1,0.0,0.1,0.1)T;(0.0,0.1,1.0,0.1)T。可求得评价矩阵:

在本例中先后采用模型I和模型II进行评价对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以模型II较为适合学生毕业论文要求。因为模型II中算子不仅考虑了学生毕业评价所有因素的影响,而且保留了单因素评价的全部信息。这样可得

=[0.710.150.070.07]

由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可看出,对该同学论文四个因素的整体评价是:打优秀的占71%.打良好的占15%.打及格和不及格的各占7%。如果对相应的各等级分别给其上限分数为1分、0.7分、0.4分和0.3分,则该同学的毕业论文综合成绩为:

=[0.710.150.070.07] =0.864。根据综合集的划分,该同学的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为优秀。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模糊综合评价”课题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本文通过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模糊评价方法的研究,针对评价过程中一些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提出利用模糊理论对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2)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构建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模型。并通过评价实验,表明了该评价方法的优越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3)这一模型的建立不仅仅只适用于毕业论文评价,可以适用于各种主观因素占主体的评估实例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模糊现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人们在用模糊数学处理这类现象时,在隶属度和权重的确定、算法的选取等很多方面都带有主观性,这就要求在这些问题上应持慎重态度,在对具体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种参数和算法以使评价结果尽可能科学、合理、客观。

参考文献

[1]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2-369.

[2]王小雪. 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质量与绩效评价[J].教育探索,2004(8):63~64.

[3] 关志民,束军意,马钦海.学位论文质量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科研管理,2005,3(26):153~157.

[4] 刘晋寅,吴孟达.模糊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213-219.

[5]熊德国,鲜学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J].重庆大学学报,2003,26(6):93-95.

第3篇:标准化基础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简述了标准资料在企业科研、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企业应如何做好标准的收集、整理、传递和服务工作。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化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同类事物达到统一,并获得最佳秩序和综合经济技术及社会效益。从这里可看出,标准是组织产品生产、工程施工的依据。随着标准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标准在科研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因此标准资料的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普遍认为:标准化工作是三分技术,七分资料,可见标准资料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它人们可以观察和了解到整个标准化领域的信息和知识,为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提供必备条件;另一方面各级标准每隔3~5年就要修订或复审确认一次,若不及时掌握这些动态,或随时注意新的标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企业标准化工作就会处于被动局面。因此,为了更好地为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等各种技术工作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为领导经营决策提供必备依据,企业必须重视标准资料的收集、整理、传递和服务工作。现就上述工作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1做好标准资料的收集

标准资料是一个统称。它一般包括:标准正文、标准的制(修)定说明、标准贯彻的宣讲材料、标准的出版发行和更改信息、标准化期刊、标准化的论文等。标准资料的收集主要是对以上这些文献的收集。但重点是收集标准的正文和与其相关的配套标准。收集的方法主要有外购、与有关单位进行交换、复制或向对方索取,以及通过标准化信息网络进行收集。收集的前提条件是:要及时掌握标准的和更改等信息;经常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发行部门、各地新华书店和各级标准情报机构取得联系;确保收集、采购的标准是最新有效版本。

标准资料的收集要从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出发,并保证重点,既要收集国内外先进的标准资料,也要收集历史资料,同时还要收集标准发展的信息资料。在收集标准资料的同时,要注意捕捉信息,利用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要把信息摆到企业发展的大局中来。从标准化的角度来说,就是使信息能确保企业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并能随时作出正确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勤于与各方面沟通,善于捕捉信息的源头,然后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

1.1信息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所掌握的大量标准信息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整理,汲取其中对本企业有用的信息,以此来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扩大营销市场,使信息变为财富,为企业增加效益。

1.2信息是标准化活动的基础

企业标准化工作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贯彻实施各级各类标准,制(修)定本企业标准,在这些活动中,标准信息始终是其工作的基础。企业应侧重那些与产品标准化密切相关的信息,并确保其及时性、真实性、典型性和连续的规律性。

2标准资料的管理

2.1分类

根据行业特点和科研生产的需要,将标准资料按级别、类别或专业分类管理,并建卡、建账、编目、上架,以利检索查询。随着办公设备的现代化,目前已有很多企业利用计算机辅助资料管理工作。当企业采用计算机辅助资料管理时,应尽量多输入一些信息,比如标准历代替换的情况,标准在企业贯彻的情况,标准底图状况,标准的归口管理部门,标准分况等等。这样做不仅便于检索和查询,而且可以指导设计、制造、检验等部门正确贯彻和运用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在科研生产中的作用。

2.2汇编

将同一专业、同一部门、同一场合使用的标准或主体标准与配套标准汇编成册,以方便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使用。

2.3动态管理

对已被更改、代替与作废的标准,及时地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以防止“废止”标准在生产现场使用,保证生产现场所使用标准的有效性。

3标准资料的传递和服务

标准只有通过贯彻实施,才能使企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应把收集整理过的标准资料按类别及时传递给不同的使用对象,使他们尽快地了解和掌握标准的内容,以促进标准早日地贯彻实施。为达此目的,标准资料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有关标准资料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资料传递规范化、制度化,做到资料管理、借阅、查询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2)定期或不定期地资料信息通报,及时地将标准资料收集整理的情况通报给有关部门和人员。

(3)定期印发标准有效目录,确保生产现场使用的标准资料的现行有效性。

第4篇:标准化基础论文范文

【关键字】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综合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综合标准化建设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市场经济的过度,此过程中政府管理职能和各种经济关系也都发生了变化。目前标准化管理体制还存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标准制定速度慢,水平低和标准化机构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因此,本论文从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主导制定综合标准化入手进行分析。

一、制定综合标准化的目的、作用分析

标准化最基本的目的是赚取利润。具体表现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增强竞争力等。综合标准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综合标准化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的综合标准相当于行业产品质量的最低标准,提高产品最低标准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促进贸易,国际标准化能够统一全世界商品口径,口径和测量工具都是统一,消除了贸易壁垒,则有利于出口和进口等。

二、政府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主导制定综合标准的模式设计

(一)采用政府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模式的动因分析

综合标准化制定依靠市场单方面完成,会出现一些客观原因导致市场自行解决问题变得很困难,主要表现在: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即行业龙头企业不可能能掌握市场上本行业的所有参与者的一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行业龙头制定出的标准,很可能出现标准不能符合本行业的实际需要的现象。行业龙头企业为了防止标准产生外部效应。制定国家标准为国家主导,政府出资,其制定标准速度缓慢,经常出现新制定出来的标准已经过时,不能适应市场变化。鉴于此,综合标准化需要市场参与,市场能够为标准化专家提供及时、可靠、准确的信息,提供各种原始数据等。由上可知,只有政府和市场结合才能制定出适应市场变化的、满足行业需求的标准。

(二)政府与行业龙头企业主导综合标准模式设计

政府与行业龙头企业主导模式是介于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之间的一种模式。政府出资,行业龙头企业提供行业标准市场需求分析相结合的形式。优点是制定出来的标准具有更强的使用性,更能符合市场变化和技术的动态变化且制定出的标准风险更小;另外统一标准有利于规模经济,成本不变、减少或增加极少的情况下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数量,能够迅速建立标准的本国用户基数。缺点是行业其他企业产于程度不够,可能会造成标准的优势趋向性,趋向于行业龙头企业;标准是由国家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完成,可能会造成标准门槛过高,会淘汰一些本应能给社会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企业。

三、路径设计

(一)综合标准化联盟主体间关系

综合标准化是为了达到确定的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建立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的标准化活动。本论文认为,制定综合标准化应该由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主导,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称为联盟标准。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联盟模式如图3.1,两者联盟生成一个联盟标准化机构。

图3.1 政府与行业龙头企业联盟模式

(二)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职责分析

我国标准化事业正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美国相对我国而言比较完善,其标准大多企业自行制定而不是政府主导,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幼年时期,根本没有意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和企业制定标准的重要性。为了促进国家、行业、地区和企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就必须担负起制定、推广、应用、测试盒认证等各方面的工作。

(三)行业龙头企业职责分析

目前我国的各级标准化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全国的各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成,这些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本上覆盖了各个领域的标准化。行业龙头企业应该广泛收集并且将与起草标准化有关的材料提供给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例如,此行业国外的发展状况,达到的水平;国内本行业的发展水平,生产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国外该行业内某综合标准化对象的相关数据、样机和产品说明书等。

(四)科研单位职责分析

科研单位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制定综合标准化的过程中,科研单位一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化人才,另一方面为制定综合标准提供科技成果,最后科研单位与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技术沟通。

(五) 联盟内标准化机构职责分析

在政府与行业龙头企业主导综合标准化的过程中设立的联盟机构。是政府联盟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技术支撑和专业标准的研究基地。联盟内部标准化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本我国本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发达国家本行业的综合标准化现状,技术水平和相关政策、战略等。及时掌握国家标准化最新动态。把收集到的信息提供给我国主导标准化部门。联盟内部的标准化机构应积极提高自身在技术领域的地位,从而可以保证标准化研究的先进性和专业标准化研究机构的沟通合作技术。联盟内部的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其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快速掌握行业变化趋势的能力为综合标准化制定部门提供权威性和及时信息。

四、 政府和企业主导综合标准化步骤分析

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主导综合标准化的步骤为:预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和出版阶段。

预阶段主要工作:此阶段根据市场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提出计划项目建议,联盟内标准化主管部门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立项的项目进行研究和必要性论证。在此基础上全国标准化专家根据联盟内标准化机构提供的信息进行标准草案等研究。立项阶段: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上报的标准新项目建设统一汇总、审查、协调、确认直至下达。起草阶段:此阶段主要由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成。成立综合标准起草小组;拟定工作计划;开展调查研究;安排试验验证项目;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阶段:标准起草后将征求意见稿发给有关单位或企业进行意见征求,将意见收集、整理回函给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阶段:组织会审或函审,编制标准报批稿。批准阶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技术归口单位审核后,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对上报的标准审查,并在此基础上对标准报批稿进行必要的协调和完善。由国家制定的出版社出版发行。

五、结论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制定综合标准的重要性,所以本论文从政府与行业龙头企业主导综合标准入手,分析了两者有效联合可以规避了单方面制定标准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两者联合制定综合标准的步骤模型。由于我国是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制定企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从政治角度影响企业发展,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我国综合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是企业根据实际需要自己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

【参考文献】

[1] 李春田.现代标准化方法——综合标准化 第七章 综合标准化的特点[J]. 中国标准导报. 2011(07)

[2] 李春田.综合标准化的现实意义[J].品牌与标准化,2012(01)

[3]张锡纯主编.标准化系统工程[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2

第5篇:标准化基础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水质评价,扎龙湿地

 

湿地水环境系统是一个丰富完整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因此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对湿地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湿地的水环境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和控制,各参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故有必要对其进行多种参数的综合评价[1]。目前常用的水质评价方法有简单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模糊数学法等,但不能有效提取现实污染因子[2]。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将多个指标标准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简化了统计分析系统的结构,它是在确保不损失原有信息的前提下,将多种影响水质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之间无关的、较少的综合指标,来反映指标的信息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论文,以达到降维、简化数据和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的目的[3]。Wenning[4],Battegazzore[5],Voutsa[6]等早于1994年和1995年已经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流域水质分析评价中;刘小楠[7],万金保[8]等人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流水质进行评价论文的格式期刊网。然而,在扎龙湿地水质监测评价方面,大多数研究限于湖库富营养化及单一指标的监测和评价,大多采用某一指标超标率进行报道,对扎龙水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除周林飞等采用灰色聚类法对其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也未见其他报道。文中采用SPSS软件,参照主成分分析建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探究扎龙湿地水环境恶化的主要污染成因和主要污染断面,以期为扎龙湿地水环境治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1 水质评价中的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数学变换方法,它把给定的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化为一组不相关的变量(两两相关系数为0的随机变量),在这种变换中通过保持变量的总方差不变,同时使新变量具有最大方差,称为第一主成分;具有次大方差,称为第二主成分。依次进行,原来有M个变量就可以转换出M个主成分,方差逐渐减小且与此前的主成分都不相关[9-10]。原始变量:X1, X2 , X3 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论文,X4,…,Xm; 主成份:Z1, Z2 , Z3 ,Z4,…,Zn,则各因子与原始向量的关系可表达成[11]:

X1=B11Z1+B12Z2+B13Z3…B1nZn+e1

X2 =B21Z1+B22Z2+B23Z3…B2nZn+e2

X3 =B31Z1+B32Z2+B33Z3…B3nZn+e3

Xm=Bm1Z1+Bm2Z2+Bm3Z3…BmnZn +en

写成矩阵形式:X=BZ+E

主成分分析法在水质评价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综合评价指标,评价各采样点间的相对污染程度,并对各采样点的污染程度进行分级;二是评价各单项指标在综合指标中所起的作用,指导删除那些次要的指标,确定造成污染的主要成分[7]。

假设有n个水体样本,每个样本共有m个监测指标,则可构成n×m的数据矩阵(n<m):

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a)将各变量χnm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影响。

b)在标准化数据矩阵的基础上计算原始指标相关系数矩阵R。

c)求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确定主成分。

d)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e)确定综合评价函数。

2 扎龙湿地水质评价

2.1 样本点及监测指标的确定

扎龙湿地位于松嫩平原乌裕尔河和双阳河下游,黑龙江西部,地跨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富裕县、林甸县、泰来县,地标为 E:123°51′-124°37′,N:46°48′-47°31′。该湿地面积2,100 km2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论文,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2℃-4.2℃,1月极端最低气温-43.3℃, 7月极端最高气温39.0℃,年均降水量402.7 mm。典型沼泽植被为芦苇、苔草,其中芦苇湿地面积占80-90%[12]论文的格式期刊网。扎龙湿地是我国最大的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体的珍稀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最重要的集中繁殖栖息地。近年来,旅游开发及湿地周边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天然降雨量与上游来水量减少等诸多原因导致扎龙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此综合系统评价扎龙湿地的水质对丹顶鹤的繁衍保护,及创造人类良好的生活环境尤为重要。

依据地表水监测采样断面布设原则,于扎龙湿地流域布设代表性水质监测8个断面,选取Mn、Pb、Zn、Cu、SS、硫酸根、总磷、磷酸根、酚、TOC、总氮、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共14项监测指标进行监测评价。监测断面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监测断面信息

Tab.1 sampling information

 

序号

名称

地标

季节

Temp/(℃)

DO/(mg/l)

Ph

A

龙安桥

E:124°22.791′, N:47°21.752′

20.2

12.39

7.63

B

东升水库

E:124°29.826′, N:47°18.025′

19.02

11.5

8.5

C

龙湖

E:124°12.750′, N:47°10.796′

17.39

12.52

8.96

D

仙鹤湖

E:124°13.950′, N:47°11.727′

19.05

7.88

8.36

E

克钦湖

E:124°18.793′, N:47°20.187′

17.94

13.08

8.44

F

特勒桥

E:124°00.790′, N:47°00.202′

20.06

13.21

8.54

G

林甸排污口

E:124°50.214′, N:47°10.487′

20.69

6.96

8

H

翁海排干

E :124°13.813′, N:47°15.281′

20.04

第6篇:标准化基础论文范文

关键词:服装;企业;管理;PLM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26502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在纺织制造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产品数据管理技术作为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PDM与其他的单元软件(如CAD, CAPP, CAM等)一样自成体系,缺乏与其他应用系统间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协调,即所谓的“信息孤岛”。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出产品配置引导、接口BOM、产品数据容器等技术手段,引入先进的模块化设计理念,不仅解决了PDM系统内部“信息孤岛”问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系统间“信息孤岛”。

PLM是一种企业信息化的商业战略。它实施一整套的业务解决方案,把人、过程和信息有效地集成在一起,作用于整个企业,遍历产品从概念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与产品相关的协作研发、管理、分发和使用产品定义信息。Aberdeen认为PLM是覆盖了从产品诞生到消亡的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使产品数据、技术文档、工作流程、工程更改、项目管理等能够有效的进行交换、集成和共享,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信息、过程集成和协同应用。在纺机制造业中,产品开发过程的效率,对公司营业额甚至企业利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论文重点研究了实施PLM核心技术及其在纺机制造企业中的具体应用。PLM技术可实现数据多BOM间的数据映射机制,产品数据在不同应用系统间的一致性、完整性和集成性,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制造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为企业实现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也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本论文分别讨论了PLM的三个核心技术入手,即企业产品建模技术,信息集成技术,标准化技术。提出了针对服装企业信息化进程各方面所工作重心。

2 企业建模

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对21世纪的制造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并从不同的方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来指导而临市场激烈竞争的企业从不同方而来改善其竞争力、敏捷性。其中包括企业工程、企业集成、企业重组、集成化的产品与过程、过程建模与工作流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及动态联盟等。这些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是企业建模与企业模型研究的基础,它们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而出发来考察和研究,如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供应链系统等。

服装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就处理功能通常包括销售、计划、工艺(技术)、采购、库房、授权管理等模块每一模块均包含基本信息的录入、存储和基于此的信息处理基本信息录入和存储是针对各种业务的操作,强调操作的方便和数据的准确可靠,信息处理是对信息的综合查询和统计,最终以显示和打印报表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具体地说,接单部门从客户那里接到订单后,进行新款处理和订单处理,公司时将该订单信息传送到计划部门和工艺部门计划部门做生产计划如生产能力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工艺部门对该订单中包含的新款进行详细的工艺描述,并做出具体的工艺要求和工艺流程及具体的操作规范生产部门根据计划部门的生产计划和工艺部门的操作要求进行生产采购部门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和库存信息对物料进行采购此外,为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应对用户进行权限控制。

服装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采用传统的面向过程或不规范的面向对象方法开发周期长,软件的可维护性和重用性低,系统的可扩展能力不足,且在开发过程中,将数据与功能函数分离,在功能的划分上有较大的随意性,人为地割裂了流水线中独立的过程单元,引起软件开发人员与服装专业人员之间交流困难。通过统一建模语言UML则可以快速的构建一种自适应、可扩展的服装管理系统模型,并为今后扩展其它功能子系统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3 信息集成技术

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涉及面广,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软、硬件系统的应用。第一,由于历史原因,在一个制造业企业中往往同时使用多个厂商的产品,还有些企业自主开发的软件;第二,目前还没有一个厂商的解决方案能够涵盖企业所有的流程:第三,出于商业目的,厂商往往不愿意完全公开自身产品数据文件和数据库的结构;第四,企业在兼并、收购的过程中面临着对不同信息系统的集成问题。因此,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孤岛,许多系统之间不能集成,造成大量的信息需要重复录入,大大降低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系统整体效力的发挥

可以说,信息孤岛己成为制约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致命问题。如果企业不能真正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信息化建设就很难成功。因此,制造业企业十分关注如何消除已有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等问题。

信息集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以下方面:

(1)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与企业间信息系统的集成,如ERP与CRM和SCM及电子商务平台的集成。

(2)不同品牌的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如不同CAD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

(3)企业内部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如PDM与ERP的集成,PDM与CAD,PDM与CAPP的集成、CAD与CAPP的集成、CAD与CAM系统的集成等,ERP与MES的集成、ERP与项目管理系统的集成、ERP与OA的集成等。

(4)信息系统内不同模块之间的集成,如ERP系统中财务与物流模块、财务和生产管理模块的集成、生产与质量模块的集成,尤其是不同厂商提供的相关模块之间的集成。

(5)信息化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的集成,如ERP与条码系统、ERP与立体自动仓库的集成,MES系统或ERP系统与工业自动化系统的集成。

目前,己经出现的信息集成方法包括基于中间数据文件的集成、基于XML技术、基于数据库的集成、基于企业信息门户的集成、基于EAI的集成等不同的方案。集成的深度包括数据的集成、信息的集成和工作流的集成等。

4 基于PLM的服装标准化技术

标准化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手工模式下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一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帮助标准化工作的开展,PLM可弥补传统管理工作的缺陷。PLM利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用户界面实现CAD、CAPP、CAM、CAE以及ERP等不同应用系统和工具的协同工作,为企业提供从设计、制造到售后技术服务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协同工作环境。

纺织服装工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一直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2005年初《纺织品服装协议》取消了配额限制,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国内产业不要造成损害,不断运用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为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WTO/TBT),因此,尤其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产品合格评定中的标准、检测成为加快融入国际供应链的重要途径之一。

服装号型尺寸、色牢度、燃烧性能以及护理标签等均有应的国际标准,如ASTM D521999用于服装号型分类的人体尺寸术语,ASTM D624098、ASTM D5219、ISO 85591989、1S0 36351981,我国也有自己的标准如GB/T 16160服装尺寸标识定义和人体测量程序标准。但是,经过比较后不难发现,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标准(更多的是产品标准)由于一直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建立的体系,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类体系,这种内外单项测试标准的差异,会使企业在生产同一产品出口或内销时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在采购和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如产品质量不稳定、成本浪费严重、交货期延误等事情的发生。

WTO的成员国制定本国技术法规、标准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标准趋同是全球标准化发展的趋势。而且制定标准应当做到有关标准的协调配套,并且所制定的标准应当有利于促进对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满足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依照合同的约定执行。

采用PLM进行服装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生产各环节的标准,这不仅体现在服装材料、服装号型、服装设备及其它相关工艺参数上,而且体现在CAD,CAPP,CAM,CAE以及ERP等不同应用系统和工具的协同工作时,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用户界面。具体表现在概念的标准化;数据的标准化;产品和工具的标准化;企业业务过程规范化和标准化。

5 结语

绝大部分服装制造企业都是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企业,由客户订单驱动(Manufacture To Order)多品种小批量设计和生产,包括从服装设计到材料采购、零部件裁切、缝制包装和销售全过程。依托PML技术,建立以BOM为中心的产品数据管理、建立工作流程管理,在产品数据库中将全部产品数据进行有序的存放,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和存储功能,使得设计、工艺、分析、实验计划和各级管理人员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权限访问和存储全局的产品信息,开展相应的工作。

我们探讨了PLM的三个核心技术,即企业产品建模技术,信息集成技术,标准化技术在服装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前景和相关技术基础,为服装信息化提供了一个框架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郝宵鹏. 实施PLM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在纺织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应用[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2]Michael Burkett. ERP Will Never Meet All the PLM Requirements of Innovative Manufacturers[J].AMR Research,February 11,2003.

第7篇:标准化基础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我国快递企业在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存在物流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淡薄现象;物流标准化管理思想和制度宣传贯彻不够;标准实施组织执行不力,过程中监督管理不够。针对国内快递企业在物流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优化策略:①转变观念,找准定位;②建立健全物流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③加强物流标准化监督工作。

物流快递业在运输业中不可低估的地位,早在1993年,全球十大运输企业排名中,第二及第九位均为主要从事快递服务的公司,经过近20年的发展,快递业在发达国家的地位更加稳固,不仅如此,发达国家为了提速快递运作效率,都积极致力于建立现代物流标准化管理系统。

我国快递业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快递业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更是相对落后于快递业,影响了我国快递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快递系统之间以及与国际快递系统之间的兼容。

一、我国快递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现状

1.什么是物流标准化

物流标准化是流通业现代化的基础。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系统为对象,围绕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制定、、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的过程。标准化可以加速流通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极大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和管理效率及经济效益。标准化不仅是工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物流发展的基础,我国物流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更要注重物流标准化的问题。物流标准化包括物流软件、硬件的标准化。硬件标准主要是指物流运作过程中相关机具、工具的标准及配套标准,从一个作业流程到另一个作业流程衔接的标准,物流仓库、堆场、货架的规格标准、建设标准,信息系统硬件配置的标准等;软件标准是指物流信息系统的代码、文件格式、接口标准,物流管理、操作规程等。

2.我国快递企业的物流标准化管理现状分析

根据物流标准化总体规范和快递业务的需要,快递的标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物流管理的标准化:在统一的品牌下设置组织机构,包括机构名称、岗位编制、职责的标准化,企业的标识、着装的统一等,还有规范的目标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企业制度。②物流业务的标准化:包括有关快递专业物流术语、业务种类、服务内容、计量单位、客户服务合同、物流单据、标签、业务流程、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标准化。③物流网络的标准化: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设立原则、选址、规模、设施布局、设备配置、标识的标准化,车辆尺寸、载重量、车厢标识、包装、运载容器、装卸搬运工具等的标准化。④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客户编码、货品编码、容器编码、储位编码、订单编码的标准化,物流信息系统文件格式、数据接口标准化等。

目前,我国快递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和体现在在快递操作流程相关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快递各个站点及集散中心的流程操作按统一标准来进行,即SOP(标准化作业流程)。SOP,英文意思是“STANDARD ORPERRATIONPROCESS”,可以理解为标准操作程序,也可以称为标准化作业流程。我查了很多资料,只查到了中国标准化协会对“工作程序标准”下的定义。中国标准化协会对“工作程序标准”下的定义是“对生产和业务工作的先后顺序、内容和要达到的要求所作的规定称为工作程序标准。工作程序标准是工作标准的一种,其目的是使各项工作条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求得最佳工作秩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标准操作程序”这个概念强调的是标准的程序,而中国标准化协会对“工作程序标准”的定义更强调的是标准和规定。因此,我们可以把SOP定义为“达到了工作程序标准要求的程序或流程。”

我国一些快递企业通过了SOP,它的整个操作流程如调度、取件、站操作、集散操作、派送等各个环节的生产作业制定了标准规程,快递操作的工作人员如客服人员、调度、递送员等也都规定了统一的操作规范和作业要求,不仅如此,许多快递企业在邮政编码的正确书写、快递服务人员的着装、操作区域的安置、安全监视系统、派送车辆的标志、检修维护、取件派送的管理要求、递送员出车、取件、理货、交接、信息的发送及接收、分拣、装袋等涉及到快件流转的方方面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标准的制定,为企业进行有效地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操作标准的制定,微观上使公司运作更加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货物、人员及车辆的安全性,使公司以统一形象、标识和服务规范面对客户,提高了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宏观上起到了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开拓了市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规模效益等作用。

标准的制定不一定代表标准执行的到位。在标准执行过程中,企业中存在草草行事,走形式,不照章办事的现象,没有起到实质作用,经常发生不按标准操作的现象,致使快件丢失、延误经常发生,为公司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影响了企业的形象。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存在物流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淡薄现象,有了标准也不认真执行,对企业标准的实施不能进行有效地监督,有“人治”而非“法治”现象。实际上,标准的知识应该当成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必修课,在思想上树立企业标准就是企业的法规,必须严格自觉遵守。企业管理者更应该是物流标准化管理的内行和支持者,只有增强全员物流标准化意识,才能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秩序,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物流标准化管理思想和制度宣传贯彻不够,致使部分管理人员和职工对标准化建设作用认识不够。管理人员对物流标准化作用和相关知识了解不够,甚至不知道物流标准化到底是干什么的,对物流标准化的认识上不去,甚至错误地认为物流标准化会约束企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水平、人员素质难以得到提高。相对来说,快递企业一线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而他们直接面对的就是顾客和操作的货物,如果他们对物流标准化作用缺乏认识和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直接影响的就是顾客满意水平和货物操作质量的降低。

(3)标准实施组织执行不力,过程中监督管理不够。标准化的建设并不是把相关的标准化制定好了就完事大吉了,标准化的组织执行和监督反馈更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否则一系列的条文和标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丝毫起不到它应该有的作用。

二、我国快递企业标准化管理优化策略

1.转变观念,找准定位

所谓改变观念,就是提高大家对物流标准化管理的认识,不要以为标准化管理就是标准化管理部门的事,事实上就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标准的制订、修订要靠标准化专职人员和各专业部门共同完成,靠广大职工共同遵守。同时,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法制观念,把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当成法律的要求,把企业标准化工作当做企业完成发展战略目标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从而使企业领导从支持转变为积极推动;同时,引导员工理解,学习和执行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使员工由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参与。

所谓找准定位,是指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就是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不仅包括一定时期内标准体系应有的标准,还包括待定、修订的超前性发展的标准,是企业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话动。它不仅为开展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各级人员使用标准化提供了方便。可以说,一个不断完善的标准体系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佐证。

2.建立健全物流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加大物流标准化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根据企业需求,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企业物流标准化体系:建立企业合理的标准化组织结构,根据管理要求,制定适度的管理制度和标准;系统全面审核标准的全局性和协调性,克服就事论事的现象;采取合适的策略保证标准的有效实施,突出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任何管理制度不管优劣,只有全面实施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才能实现管理制度的持续改进和创新。一个标准制定出来,如果仅仅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而落实不到行动上,都只能是一纸空文,是不会发生任何作用的。因此,只有通过贯彻实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它的作用和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3.加强物流标准化监督工作

物流标准化监督工作执行好坏,直接影响到操作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企业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只有及时配备了标准并严格执行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才能确保操作货物的流转质量。通过监督,一方面可以及时处罚违反标准的行为,另一方面可迅速反馈标准本身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如果在标准实施过程中,放任自流,不去监督检查,标准的贯彻就可能走样和流于形式,即使有较高的质量和较高水平的标准,也不会完全产生理想的效果。因此,只有对标准实施严格的监督,才能保证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所以,企业必须转变观念,以一系列制度加强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贯彻实施,并对标准实施进行严格的全过程的监督,才能保证企业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

总之,我国的快递企业必须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快递从业务人员物流标准化意识,以有力措施保证标准化组织执行和过程监督,只有这样,我国快递企业物流标准化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其规范企业流程、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实现规模效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茹宜红:《物流学》铁道出版社2003.4

第8篇:标准化基础论文范文

邮电经济论文2500字(一):试述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基本方法论文

摘要:对于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而言,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待于深入研究,并为对其进行完善做出不懈努力。目前,有很多的学者和专家已经投入到邮电通信技术经济的分析和研究中去。本文通过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并对当前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供同业者参考。

关键词: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基本方法探讨

经济评价是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研究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项目进行科学决策的主要手段。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在项目工艺技术、需求预测、网络通信规划等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以及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层次,权衡项目的投入成本和经济效益,并对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通过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机结合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方法,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验证,为我国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保障。

一、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

1.邮电通信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部分。其中,国民经济评价是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对项目中国民经济的效益进行考察,分析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科学有效性;财务评价是从邮电行业和通信行业的角度对项目财务的可行性进行考察。当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产生矛盾时,要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来决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相对于某个项目来说,如果财务评价考察建设项目可行,而国民经济评价考察建设项目不可行,那么只能放弃该项建设项目;相反,如果财务评价考察建设项目不可行而国民经济评价考察可行,这时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减免税收和补贴政策等措施,让财务评价考察结果变得可行。

2.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过程中应该遵循项目全网全程的发展特点,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远期效益和近期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进行有机的结合。

3.应该坚持费用和效益计算方法与国家财税制度保持一致的发展原则。

4.可以同时采用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评价方法,其中动态指标可以全程反映出计算期内的各种表现,所以一般都是以动态指标的评价方式为主。

5.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每年使用的价格标准应该保持一致的原则。

6.经济评价只是一种方法,不能够代替项目评价人员的分析和判断。

二、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

1.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国民经济评价是根据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基于整体性角度来分析项目的社会费用一效益,对项目经济的合理性作出综合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是从社会整体和国家的角度出发,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考察,从而对建设项目合理性的发展目标进行准确的把握。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是在财务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衡量计算,同时也是利用项目投资来增加和消耗国民经济资源的重要价值依据。它与财务评价中的货币体系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产出物工资、投入物数量、汇率、价格等的变化,来有效的反映各种资源的价值。

2.财务评价指标

财务评价指标主要是按照邮电企业财务制度和国家财务制度,利用现有的价格基础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投资、获利、收益以及偿债等各种财务情况进行计算、分析、预测。并且以此来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由于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使得项目经济评价也具有多角度性和多面性,暂时还不存在单独的指标来描述经济全貌。此外,由于决策者之间存在的习惯性差异,其选择的评价指标也有所不同。所以,应该充分考虑决策者的具体需求,然后再建立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邮电通信建设的财务评价是根据我国的财务制度,不仅包括国家的而且包括邮电企业的制度,通过分析现行价格来预测价格,制定相关邮电资费标准,同时对项目的各种能力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来评价邮电通信建设在财务方面是否具有可行性。

3.项目建设的随机风险分析

在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之后,就是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确立。然后要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究,就各种影响因素对项目效益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进行计算,从而对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和可靠性进行预测,增加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防止发生严重的经济风险。这是进行随机风险分析的前提条件。随机风险的分析主要包括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概率分析等方面,其中,概率分析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中的应用较少。

盈亏平衡分析能够很好的反映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盈亏平衡点与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是一种反比例关系。所以,邮电通信企业在对建设项目盈亏平衡进行分析时,一般都很难正确的把握其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敏感性分析就是在建设项目中经济因素发生变化时,经济评价指标的具体变化情况,并以此来判断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一般情况下,敏感性的分析工作主要就是分析各种变化因素对企业收益产生的影响。但是只用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很难有效的说明问题,需要将投资回收期、净现值以及内部收益等三个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邮电通信建设项目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邮电费用标准的变化、通信产品数量的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外汇和人民币比价的变化、借款利率的变化等六个方面,如果对这些因素进行单独的分析,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工作中可以将它们分为基础投资、再分配收入、运营成本等三种类型,通过这些因素来对指标的变化进行考察,可以相对简单、直观,有利于减少工作量,提高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效率。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邮电通信业发展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深化,其中通过固定资产的投资来获取经济效益发展模式,受到了企业领导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经济评价是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研究發展中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进行科学决策的主要手段,对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邮电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邮电经济合同标准化与管理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同时带动了邮电企业的发展,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难以避免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其中重点问题之一就是邮电经济合同的标准化与管理,本文主要分析了此问题,并探讨了合同的重要性以及在合同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会给邮电企业造成的后果。对我国邮电企业在经济合同标准化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也就是依托目前社会背景,借鉴国外合同标准化体系设置与我国国情项目的标准化经济合同体系,此外思考了目前我国此方面的不足之处,且指出可行的处理对策,望能够提供一些有效参考。

【关键词】邮电经济合同标准化

不管是外部贸易合作还是内部职工上岗,企业中的合同是非常关键的存在,但凡合同存在纰漏,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使之难以存活,还有的可能会遭受司法官司,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那么就需要有关人员加强对经济合同的重视并有效控制邮电企业的行为,从而推动其有序发展。

1邮电经济合同标准问题

邮电企业的发展,司法上的纠纷也逐渐凸显出来,大多是因我国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的缺陷,包括有合同内容不清晰、条款不完善以及存在歧义等几个方面造成合同缺陷。那么对于这一些问题,应设置邮电企业合同标准化制度,从而更加简便以及快捷的签订合同,市场经济的节奏不断加快,不管是生活节奏还是生产经营速度都在逐年增加,那么在此社会背景之中,合同的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目前来看,不管签订怎样的合同,都要经过长时间的邀约、反邀约及再邀约,不但会消耗非常多的时间,同时还会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开展的效率,与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符,那么对于这类问题应提升合同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确保合同应有的法律条件下,使合同的签订环节与订立流程得以简化,从而提高效率并节约时间,从而能够使设置的合同能够满足社会的进程,基于我国市场经济设置理想的合同标准,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国外发达国家而言,其有着特有的社会制度,合同签订模式与企业发展模式都较为成熟,合同标准化机制已经广泛普及应用,通过多年的发展以及多次的实践应用,当前已是有着完整操作体系的司法类企业常规流程,标准化合同通过多次的调整,已经趋于完备,那么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很少会因合同条文的问题而导致产生法律纠纷,合同签署的当事人也几乎不会因合同内容企业而导致纠纷,投机者也几乎难以钻合同漏洞来取得私利。我国邮电企业合同标准制度设置上应结合国家发展的具体情况,促进行业能够健康穩定发展,健全并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一些制度方面的内容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能够补充合同的不足之处并明确合同内容。但不可忽视合同标准化的问题,邮电企业应加强学习与时展相适应的流程与合同条文,并与具体情况相联系,建立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标准化机制,降低邮电企业由于合同而导致的纠纷,促进邮电企业能够健康发展。

2邮电经济合同管理问题

对邮电企业而言,经济合同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1995年我国邮电部门就颁布了《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管理规定》通过专业的文字形式强化经济合同管理强度,这体现了我国重视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的管理工作,另外强化经济合同管理不但可以使企业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还能够避免出现合同纠纷,使邮电企业能够很好地开展经营管理。

2.1合同管理概念及意义

邮电企业的合同管理指的是内部合同管理部门或者是上级专管机关签订或是执行过程当中的经济合同检查与管理,并将此作为参考对经济合同上出现的问题作出相应调整并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制度虽说已经应用于邮电企业中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大部分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经济合同制度的重要性,未充分把握经济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方面的内容,如此造成我国经济合同管理上存在缺陷,使纠纷问题屡见不鲜。那么要做好有关合同方面的教育工作,使企业员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经济合同制度的重要性,从而确保邮电企业经济合同条款能够准确用语且具有完备的手续,合同的形式与内容主体与相关标准相符,如此才可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执行合同义务上来说,所有后果需要企业来承担,之中的相关条款对邮电企业经济效益与生产经济方面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合同管理也是整个管理工作中关键的构成部门。做好经济合同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合同经济纠纷。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些不法犯罪人员通过利用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的缺陷进行违法诈骗等行为,通过合同里的漏洞虚假做合同,如此一来合同不会被法律保护,进而满足一己私利,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带给邮电企业严重损失,那么通过经济合同漏洞而产生的违法诈骗操作就需要有关人员强化合同管理工作,在签订合同已签要严格调查双方的财政收入以及信用情况,做好监督与审查合同条文内容。利用此形式能够降低因经济合同漏洞而产生的经济纠纷,降低经济诈骗事件的发生概率,防止邮电企业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确保企业合法权益不被损害。

2.2应用高新技术管理

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已经普及至我国各行各业中,那么在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地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而能够符合时展需求,以往合同管理工作中大部分都是通过人工的形式展开的管理工作,此方式不但需要消耗非常多的时间,同时还有着十分庞大的工作量,常常因工作疏忽而造成出现错漏的情况。人工的经济合同管理方式还会受到管理人员自身个性以及素质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行为。那么在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就需要合理结合计算机技术的试用。可把经济合同内容添加进完成建立的相关管理系统当中,防止发生经济合同原件或是副件遗失的情况,上级部门要检查工作时能够很快地从计算机系统里将合同内容调出来,不但能够使时间得到节省,同时还使工作效率降低,另外,通过计算机高新技术还能够展开辅助管理,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够通过录入的合同内容与别的标准合同来比较,对合同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或是漏洞进行排查,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减轻,节约时间,且降低因人工问题而造成的偏差,使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效率进一步提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能够在管理工作中有效的控制不合理情况的出现。电脑不同于人们不会被情绪控制,可以基于公平且公正的角度上来审核管理经济合同,确保经济合同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进而使工作效率提升。

第9篇:标准化基础论文范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分数利益化

目前多数课程的试卷仍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强调分数的能级表现,过分突出考试分数的价值功能,尤其是考试成绩与学生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入党等紧密地结合,使学生产生了功利化倾向,并在低层次上满足了部分学生短期虚荣心。同时一门课程考试的分数是否呈正态分布是评价教师授课质量好坏和是否敬业的手段,并与教师年度职称考评和效益津贴挂钩,导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非常关注考试分数。

2.试题内容较多依赖教材

教材仍是高职教育对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训练劳动技能和拓展智力的主要工具。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劳动技能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授课被要求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新工艺。这种要求与现行的教材编写、发行无法完全适应,两者的不匹配导致试卷内容主要以教材、教师为中心命题,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应有的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

3.考试命题标准化

标准化考试虽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减少了人情分、误差分。但由于高职学院教师命题时并不能完全依照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大多只是流于题型的标准化,使得考试限于对知识的检验,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便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再就是考题设置的科学性。在这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缺乏专门训练,考试内容随意性、个体性比较强。

4.考核方式单一

现行考核形式虽然有面试、笔试与综合考试,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仍习惯于传统笔试中的闭卷考试,而对于开卷笔试、口试、操作考试、笔试与操作相结合的考试形式较少采用。即使采用了也未做到扬长避短,全面考核,其主要表现是仍把卷面分数看成是学生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结果导致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很好地按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检测学生的最终质量。

二、对策

1.认真建立以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

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应是”。要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不同课程,其评分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对达标课程,可采用达标与不达标或及格与不及格;对论文、设计、制作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可采用评语加评分,确认成绩。考试内容、方式和方法的多样,要求学校制定加强教学考试考核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以确保教学考核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还应把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测评要求固定到培养计划中,成为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学习目标。

2.考核方式尽可能多样化

根据考试课程的特点,尽可能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或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等。并进一步实行“讲、练、考”,以检验学生获取信息与实际操作能力。

3.加大考试改革投入与管理力度

高职教育考试方式的改革涉及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的改革。这无疑要求相关管理部门也要做出相应的工作改革,如:如何计算教师在改变考试方式后增加的教学工作量;在技能考核中如何保证资金、耗材的供应?同时完整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考试制度,既是师生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有效管理的依据,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