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学生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什么教师从与学生一致的观点和态度入手,进行教育引导工作,就容易产生良好的内化效果?让我们首先考虑一下人内化外部影响的心理进程及其心理机制。
一、“内化”的心理过程及其机制
人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在不断地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并在头脑中以观念的方式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
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能动的系统,它是发展变化的,有着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理触新事物、接纳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任何外部(刺激)影响都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机能而被接受到主体认知结构中来的。同化是指主体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进行过滤或改变而把它接纳到认知结构中来,而认知结构在同化外部刺激的过程中,自身结构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即顺应。同化和顺应实质上是同一心理过程的两个方面。
所谓“内化”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
人的认知结构是由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各种观念构成的,构成人的认知结构的观念在价值上不是等量齐观的。观念等级不同,主体对其的态度不同,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在性质上(主体对其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观念之间是一致的,有的则是矛盾的,只不过有的矛盾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认知结构是相对稳定和平衡的,表现为某些观念之间的相容性。但在特定情况下,认知结构会出现不平衡,表现为某些观念之间的矛盾性。比如珍惜情谊和坚持原则都是一种美德,在正常情况下,二者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在价值上也是同等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两者就可能成为一对矛盾。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就会持不同的态度:为情谊而放弃原则或坚持原则而损害情谊。两种不同的态度反映了“珍惜友谊”和“坚持原则”在不同人不同情况下的认知结构中所处的价值等级。因此,外部刺激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去便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称为“简单内化”。即作用到主体认知结构之上的外部刺激与主体认知结构中处于优势价值等级的观念一致或矛盾,主体便接纳或排斥这一外部刺激。外部刺激被接纳的过程也就是外部刺激被认知结构同化和认知结构本身发生顺应的过程,即内化过程。但这种内化过程中,认知结构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为顺应过程仅仅是结构中某一观念包容的事实的量的变化。而观念本身(肯定性或否定性)、价值等级都没有变化。因而简单内化也就相对容易实现。
另一种情况称为“复杂内化”。作用到主体认知结构之上的外部刺激与认知结构中处于原优势价值等级的观念矛盾,或者与性质或价值等级相同的观念有的矛盾、有的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接纳了外部刺激所产生的内化即“复杂内化”。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结构中否定性质的观念在新结构里变为肯定性质,原来是劣势等级的现在成为优势等级,否则外部刺激便不能实现内化。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同化外部刺激,进而形成包含新内容的新的相对稳定、平衡的结构。
从以上两种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部刺激“内化”的前提是主体认知结构中与外部刺激一致的观念要能取得优势等级,这也是复杂内化实现的关键。而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观念等级是稳定而难以改变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人们的认知结构才会发生不平衡。这种特殊情况即人的头脑中的观念之问的隐性矛盾被揭示出来时,只有引起或揭示人们认知结构内部的矛盾,才可能激起主体对自身观念结构现状的反思和否定的主动性,才可能使主体的认知结构在外力的促使下发生变化。因为主体自身的内部矛盾已成为主体改变观念结构、接纳处部影响的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人都有一种力求认知一致的趋势。当认知不协调时,人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外部刺激与自身观念产生的差异越大,主体的心理失衡越强烈,力求一致的愿望也愈强烈,也就愈容易放弃旧观念,接受新观念。
二、“内化”原理对德育工作的意义
从对内化过程特别是复杂内化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部刺激内化的关键是刺激的发出者要揭示主体认知结构内部观念之间的矛盾,并使其中与外部刺激一致的矛盾一方发展成为优势等级观念。这一原理的实质正如费期汀格所说,改变人们观念的方法只是现象,实质上是共其化了人们已有的认同点。这个认同点即主体认知结构中与外部刺激一致的观念。
这一原理对德育工作者来说,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首先要发现学生身上已有的积极的与我们所要之形成的观念一致的观念即认同点,同时对它进行巩固和强化并利用突发事件或创设某种特殊情境,造成“认同点”与我们所要否定的学生身上的观念之间的矛盾,通过进一步的强化,使“认同点”成为优势等级,从而使学生接纳我们发出的教育澎响,形成我们所希望形成的观念。优秀教师的工作方法,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例如某教师针对某同学奢侈浪费的缺点,希望使之建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简单的教育方法是,指出该生的行为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并向他讲明生活奢侈浪费的危害,以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处。而“内化教育法”是首先要寻找“认同点”,假如该生一向孝敬父母,而家庭经济并不宽裕,那么教育的步骤是肯定该生孝敬父母是一种优良品质----指出生活奢侈浪费与孝敬父母的矛盾---讲明奢侈浪费的危害和艰苦奋斗、节约的好处。
从内化原理出发,我们德育工作者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应该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感情特点和性格特征是开展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矗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和喜好,而且要了解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和喜好。只有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我们才能在德育工作个寻找最佳的“认同点”作为找们进行教育引导工作的突破口,我们的思想工作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效。教师是德育影响的发出者,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德育影响的态度,从而影响到德育内化的效果。因此,教师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就能够增强自身言行的说服力;教师和学生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努力缩短心理距离,就可以提高教师言行的影响力。这两方面的因素都会加剧学生心理失衡的程度和力求平衡的愿望。
2、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内部矛盾。学生心理内部矛盾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因而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学生认知结构内部矛盾是实现教育影响的重要条件。这种情境可以是某个突发事件,也可以是某个潜在的事实或可能的假设,但必须是和德育影响有关的、具有激发学生内部矛盾的功能。也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使其产生消除矛盾,恢复心理平衡的主动要求。没有这个环节,学生就没有接纳教育影响的内在愿望,教育工作就难以开展,更谈不上教育影响的内化。
【关键词】英语学习;心理障碍;教学对策
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以及英语新教材的使用。论文经过一段时问的教学,优秀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往年有了很大提高.但学习困难生的比例也比以往多.两极分化现象从初一就开始突显。由于各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学得比较困难.渐渐地形成了心理障碍。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分析其原因。不仅是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学习困难多,更主要的是学生心理的问题这些学生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急躁型。从小学升入中学,有些学生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仍然运用过去的学习方法.由于方法不当.尽管在英语学习中花的时问和精力并不比别人少.可成绩仍然不如人意。而这时的中学生好胜心强,情绪不稳定,紧张浮躁,总想急于求成。但越急越不得法.效果越是不佳。
(2)焦虑型。随着英语课程不断加深,一些学生知识结构上出现断层.学习的前后内容不能衔接起来,继续学习困难重重。屡次考试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自信心、自尊心受挫.产生失落感而终日紧张不安.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3)抑郁型。一些中学生性格内向、懦弱,在学习过程碰到困难因自己的自学能力低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又得不到老师及时合理的指导.不能及时解决困难,妨碍了进一步的学习。
(4)孤独型。由于目前教学班容量普遍过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加上有的教师教法陈旧,因势利导不够,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整节课呆呆地坐着.感到孤立无助。久而久之.随着自信心的丧失和不参与教学活动,形成了日趋严重的恶性循环.最终演变为弃学
(5)自卑型。一些理解能力差,反应缓慢.且在小学没能学好英语的学生,对英语产生恐惧感,虽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苦于无从下手。由于受到自身因索的制约总认为自己天生愚笨,永远也赶不上优等生.眼看努力无望,便“破罐破摔”从而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产生自卑心理。
上述各种原因形成的学习i5理障碍造就了英语教学中出现大批的“失败者”。这与新课程倡导的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显然是不相适应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此,关注学困生,用真心实意唤醒他们的学习欲望。用真情实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用恰当的方法帮助他们及时克服心理障碍和学习方面的困难.成了当前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克服心理障碍,重塑自信,达到理想学习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适应学生心理,保护学习的良好心理状态
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学过程不但是认识过程。工作总结而且也是心理变化过程.并且认识的效果常取决于心理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承认他们的兴趣和个性的多样性与自身素质的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过失。
首先,教师应善待学生。尽显个人魅力,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英语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讲是通过人际交往而达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往往取决于他们与教师的关系.他们往往重视其教师与他们的亲与疏而决定学与不学.喜欢和讨厌某一学科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言:促进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因此,面对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以及他们内心的丰富世界.我们应理解、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独立个性.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给学生更多的亲近感和信赖感。学生只有在人格受到尊重的条件下,在真诚、接受和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他们心理上的缺陷才能得以弥补.才能消除自卑感,产生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内驱力。实践正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降低课堂语言学习的焦虑.师生之问良好的情感关系与学习效果有很高的正相关。
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动态,运用多元评价,实施成功教育。教学观察表明.对外语学习持消极态度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状况更易变化,我们应通过其言行、表情分析其心理动态,引导他们的情感向有利他们认识活动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努力不让学困生成为“陪读生”或“旁观者”.避免学生这一大批极其宝贵的人力资源被自自的闲置和浪费。在课堂上,我们注意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设置的问题充分考虑梯度。就每单元的课文教学而言.对优秀生可要求其对课文进行复述、缩写或改写:对基础较差的学困生就要求其熟读.听写其中重要词组、句子或常用句型.让他们人人“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同时运用多元评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尽可能地鼓励每一个学生。笔者认为.鼓励和评价学生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作业中给学生写评语.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师对其倾注的热情和关爱。那些抑郁、孤独、自卑的学生.其实特别期待他人的肯定和赞同.希望老师能够对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答复教师通过作业中评语——师生书面语言的交流.能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极大兴趣。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配合。在评语中.我们注意简单、有效、具体,并有针对性,并尽量用学生最近学到的词汇、句型。如:You’vedonewellin⋯,Welldone!You’vecaughtupwiththeotherstudents.Keepup!或Goodboy.trytodobetterin⋯.Justpayalittleattentionto⋯让学生在这种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绪中.形成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在对学生学业进行反馈和评价时.还要考虑到原有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不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处于积极学习和成功的喜悦中.并让这种胜利的喜悦化作积极进取的激情.驱使他们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
二、优化教学设计.调动学生潜在主体能量
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课堂教学的主人是他们。教学中能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存在这样一种误解.那就是把所有教学内容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到.哪一点没有讲到、讲透或讲遍就觉得是一个缺憾,似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其实不然.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并不见得每个学生都能了解或掌握。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噪,学生却反应冷淡,灌而不进,输而不入。其原因是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思维没有活跃起来。教学论告诉我们:一切被动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有较高效率的。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与接受的过程,教师应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是引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同时利用英语学科的特点,多提供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学习需要.提供更多的思考与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特别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切合自己实际的参与机会,扩大后进生的参与面,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使人人都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调动他们的主体潜在能量优化教学设计是调动学生潜能的重要环节。《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课标还提出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以foodanddrink一节为例.因为该内容是同学们平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可从日常生活中最必须的riceandwater开始。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不仅单词易记.而且这种名词的出现率很高,不会造成心理阻碍。然后再将单纯的食品内容扩展至民俗文化,联系到传统佳节。这样一来,不仅引出了一些课外的但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名词.而且还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而且也“活”化了课堂。因此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在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及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机械地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而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富有创造性和差异性的真实发展历程.从而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活机智地组织教学进程,以真正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这样便能调动和激发学的主体潜能,消除惧怕心理,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课伊始,趣已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毕.趣犹存”的感觉。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美国布鲁纳认为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获取知识的方法,有时比知识内容本身更重要。向时问要质量是以力取胜,向方法要质量是以智取胜。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会在以后的作业或考试中原封不动地出现。对于这些令人生厌的现象.即使教师花费大量的心血也未必能见到明显的收效。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不得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必须把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纳入课堂教学.特别要把帮助学有障碍的学生迅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成重要任务因为我们的教育方法不仅包括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还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方法。
一方面,我们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一切资源,留学生论文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教材是最核心的英语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教材的不同难度、不同教学目的和学生的不同基础与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思考内容与要求.让他们有的放矢地预习,提高听课效率。例如,ProjectEnglish,GradeEight,Unit7,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预习目标与要求:(1)利用音标和拼读规则,自学本单元单词、词组(强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温故知新。(2)通读本单元的对话与课文,了解所要学的基本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难点、疑点以及难以理解的语法现象f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产生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3)预习本单元宾语从句的用法,找出本单元中含有宾语从句的句子,总结其规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语法规则)。在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单独指导有困难的学生预习,教会他们查字典,读音标;上课检查时,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使得他们一上课就和其他同学一起进人状态并且帮助他们养成“三先三后”(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发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不断进行正确的学习行为的指导与训练,充分发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记忆单词是学困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困难.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从读其音、观其形、释其义、明其类几方面培养自己的观察与记忆力.而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单词。如,学习Plain一词时,自然联想explain,complain;。背诵课文应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段落大意、尝试回忆、关键词提示、整体与部分背诵结合等方法。但学习方法也有其独特性.教师得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寻找合适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智力上的不足.也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改善学困生的心理品质.减少焦躁、急躁的心理因素。形成正确的学习心理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健康个性
学习英语.掌握这门语言毕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苦的劳动.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与重重困难作斗争。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是不会取得辉煌成就的。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有所成就的科学家几乎都有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因为大凡有价值的东西在面临反复挫折的时候.都需要毅力和能力。”同时使他们认识到英语学习也常常会遇到挫折.而挫折也往往蕴示着成功和希望。
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生充满坎坷曲折的学习过程中.意志坚强的人能以顽强、坚毅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英语论文以理智权衡熟轻熟重.克服一切障碍直到最后取得成功。而意志薄弱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就对学习失去兴趣或放弃学习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对学生意志、毅力的培养。对此.我们一方面可利用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战胜困难,达到期望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应注意,在引导和帮助的过程中。不应以分数来衡量一切,而应本着“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人人进步”的指导思想,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使得他们不断增强信心.最终克服一切困难和心理障碍,树立学好英语的坚强决心。
关注学困生的英语学习.不仅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关注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的教育方式因人异.笔者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取得良好效果。就会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写作能力;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幼儿阶段对学生们识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方面的发展,小学阶段教学从基础教学,转向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上,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们课上阅读教材和一些课外书籍,培养学生们的语文语感和语言组织能力。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的重心在于带领学生们走进语文的世界,语文的学习在于运用,写作是语文学习成果检验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提升小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对后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阅读来进行小学生语文教学。在阅读教学的阶段,学生们通过阅读名家的写作和优秀的学生作文来培养起自己良好的语文学习语感,在培养起良好的语文学习语感的同时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进行提升。在阅读的时候,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能够对一些写作的技巧进行掌握,例如排比句、类比句以及夸张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这些写作技巧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们在写作的时候,不会出现无从下笔的情况。在阅读的同时,学生们还能够学习到如何开头和如何将叙述的情节进行递进发展,从而使得学生们的逻辑顺序和语言组织能力进行提升,保障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不会出现逻辑混乱,表达不清的情况。在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们还能够将一些优美的描述句子和诗句进行摘选和整体,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使得学生们的语文写作内容得到丰富。阅读,不仅仅使学生们进行文章的朗诵或观看,其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们掌握和学会使用阅读中所学到的一些方式和方法,从而使得学生们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做到“下笔如有神助”。缺乏阅读的写作内容会显得枯燥乏味,缺乏润色。通过阅读在丰富学生们知识储备的同时还会让学生们掌握众多的写作技巧,从而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写作能力提升与阅读教学的实践结合
(一)阅读教学提升写作能力的课堂引导
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课堂引导在于,教师们通过课堂期间对教材、教案进行朗诵,使得学生们对基础的断句和写作过程中情绪的递进进行掌握,通过老师有感情的阅读,让学生们在枯燥的文字中体会到作者所要传递出来的讯息,让学生们在加深对教材领悟的同时,了解到写作是需要感情的投入和情感的润色的。缺乏感情的写作就是在论述,整篇文章会显得索然无味,略显干涩。课堂引导另一个作用在于,教师们通过对教材的剖析,使得学生们深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中去,在达到共鸣的同时,了解到如何利用写作技巧去实现与读者情感间的沟通和交流。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引导的作用是很大的。教师们需要充分利用课堂,对教材、教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朗诵,利用好课上时间,为学生们进行课后阅读教学引导,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教学提升写作能力的课后引导
阅读教学提升写作能力的课后引导,在这个方面上,需要着重强调学生们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只有学生们主动地去进行课后的阅读,才能够有效的开展课后的引导工作。在课后引导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推荐书籍,布置阅读笔记任务或布置日记任务等形式,写作能力的提升,不能紧靠着去读,还要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去写,鼓励学生们学着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分析的方式方法进行对课后推荐书籍的分解和剖析,教师通过对学生们的阅读笔记进行批阅从中了解学生们的语文写作在什么能力范围,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分类,从而在课堂上开展相应的教学,通过因材施教和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们走进文学的殿堂之上。
四、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现阶段小学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一下两点:教师的能力、教案和课后阅读书籍的选择。
首先我们来说,教师能力这个方面,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和讲述能力是影响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师的能力培养上,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很多教师们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和讲述能力上比较薄弱,在课堂的讲课过程中处于死读教案的阶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展,首先学校还注重对教师队伍的选拔机制建设,其次还要积极的开展调研活动和教案研讨活动,使得教师们能够通过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其次,是教案和课后阅读书籍的选择。在这个阶段上,由于现代的书籍众多,因此在选择的过程中,如果老师们不能够仔细的辨别很容易导致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些不良的阅读状态。对于这个方面的解决就需要,老师们加强对教案教材的选择和课后阅读书籍的筛选。
五、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们写作能力的提升而言,其所具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其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学生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们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对阅读教学进行探索,为学生们各项语文能力的培养做好准备。
作者简介:张坤连(1963.9-),女,,籍贯:四川长宁县人,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2]刘济远.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01:25-28.
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和公关交往在现实生活中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组织开展班队会活动的筹备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充分酝酿,将活动过程的全部细节做到统筹安排,明确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并认真思索出引导学生开展活动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将具体任务和活动程序详细交代给学生,要营造好活动氛围,并按照活动计划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必要的情景,让学生广泛地参与进来,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实际交往能力。活动气氛对于学生开展活动十分重要,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为学生营造开放自主的活动环境,能够使学生充分地放松身心,集中精力投入到活动中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并及时加以鼓励和指导。一方面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拓展活动内容,有效引导学生将活动按计划向深入开展。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适当分配角色或任务。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后,适时调整学生担任角色的转换,使他们在换位中更深层次地体验情景。在学生们互动交流或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全身心参与进来,与学生一起互动,为学生搭建一个协调沟通的平台,使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懂得应该怎样与人沟通交往。
二、通过班队会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素质。
班队会活动的开展形式可以不断更新,由于这种形式上的多样化,对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更能发挥其独特的效应,更有吸引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班队会。首先主题选取上要旗帜鲜明,要选择具有较强代表性能够达到触类旁通的概括效果,同时要对学生极具教育意义和实际作用。比如针对安全问题,可以采用防火安全、交通安全等主题,形式上可以采用演讲来谈论抒发自己的感受,或进行模拟情景演示来提高思想认识等。关键是在主题和形式都确定的基础上如何达到教育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素质。这就要求指导老师要切实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紧紧围绕生活实际来进行活动指导,要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真正从实际操作中得到切身体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保障班队会活动能够产生效果、起到作用,避免流于形式。能够使学生从活动开展中得到启发和锻炼,通过活动的实践锻炼提高自主创新素质,提高对生活现象的认知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对口协议教育”就是辅导员与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一对一”、“面对面”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谈话、交流、沟通,在对学生基本情况全面掌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长、兴趣、优势、弱势,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对大学生涯做出切合实际、富有个性的规划和措施,双方形成共识,作出承诺,形成书面协议。然后分学年、分学期执行。它集中体现了“六个一”的特征:“一个”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一个”转变———辅导员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一个”基础———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长、爱好、家庭情况、学生成绩等个性信息;“一个”原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辅导员与学生要平等交流、达成共识,双方共同履约;“一个”特色———体现教学改革精神,因材施教,因人施管;“一个”目标———使学生逐步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二是有明确的成人成才目标。“目标成就未来”,有了努力方向,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学生在大学期间就不会感到茫然。
二、实施办法与措施针对西京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
设计了统一的“对口协议书”。同时,鼓励辅导员从实际出发,灵活执行,大胆创新。其中,以任水旺主任为组长的“对口协议教育”课题研究组,经过认真交流与讨论,制定了供本系学生使用的协议书。较好地体现了对口协议教育的总体思路。辅导员的协议书主要是围绕落实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培养质量,督促学生成人成才这个中心问题,设计了六项内容:第一项是学生个人基本情况登记表。第二项是学生大学生涯规划表,包括总体目标规划,分学年目标规划,分学期目标与实施情况表等。第三项是就业辅导谈话表。第四项是辅导员与家长谈话记录登记表。第五项是学生成长进步及受奖励登记表。第六项是学生违纪处分登记表。其中,第一项在新生入学开课两周内,由辅导员统一组织学生填写;第二项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完成,辅导员应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一对一”的原则,指导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大学总体生涯规划,然后分学期实施填写;第三项应在学生毕业该年度的第一学期有专人指导学生填写;第四、五、六项应根据工作情况如实填写。
三“、对口协议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1.建立对口协议长效机制。学生的思想工作必须抓反复,反复抓。“对口协议教育”作为一项育人工程必须坚持下去。
2.签订对口协议应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育。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签订不同的协议内容。
3“.对口协议教育”必须与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因为,“仅凭一纸协议”,就想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习惯和观念是不实现的。但是每位学生签订协议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需要辅导员们细心观察,正确引导,不断地加以肯定,在增加协议执行效果的长久性上下功夫。
4.各院系对口协议教育发展不够平衡,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认识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深化。
5.对口协议教育的具体做法有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规范,逐步形成制度。
6.对口协议教育工作主要靠辅导员来做,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逐步优化,提高质量。
7.对口协议教育是一项深入细致、持之以恒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做好的工作。要优化管理环境,使院系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来做好这项工作。为此,拟从学校宏观管理层面上进一步理清管理工作思路,从制度协调配套上处理好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对口协议教育与其他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四、对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我国民办高校的起步较晚,相关制度法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制度安排上还是在社会认同度上都存在有碍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公平发展的因素,并引发了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不均衡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经验,其中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创新、内容创新、体制与机制创新、方法创新等需要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价值目标观
这是解决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传统的做法就是从学校的条条框框出发,要求学生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方式,这就容易脱离学生实际,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2.树立突出主体、开发潜能、激发创造的工作方法观
这是解决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常常是管而不导,堵而不疏。这种治标不治本、浮在面上的学生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与优化。创新“对口协议教育”体系,就是要根据民办学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管。
3.树立体现互动性、层次性、整合性的工作体制观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想象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9-0059-02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实施,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发展,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强化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一线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笔者二十余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关键在由于做到如下五个“注重”。
一、在教学观念上要注重盘活更新
一是教学思想要“活”。语文课要常教常新,不能老一套,墨守成规,每堂课的教学要有新意,不讲“八股课”,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活跃,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来启示学生。
二是赋予空间要“大”。小学生的想象空间是自由无边的,没有任何条框约束。教师要“看好”这块处女地,给学生创造发展想象力的环境,坚持以正面表扬为主,鼓励他们自由想象。
三是想象火花要“保”。学生的有些想象,受到年龄、阅历、经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可能不符合成年人的所谓“标准”,甚至在成年人看来是“幼稚”和“出格”的,但也许在他的眼里,在他的世界里,他的想象就是顺理成章、天成自然的。对这些东西,要加以爱护,加以引导。因为,须知教师一个不经意的否定,也许就消弭了一个创造,毁掉了一个发明,埋没了一个天才。
二、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找准结合
在教学中要使想象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教学内容方面找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结合,做到融会贯通。本文分别就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和词语教学方面举例说明。
1.拼音教学方面
拼音字母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记住字母的音和形,可以通过启发学生想象来达到记住音、形的目的。例如:教学韵母“e”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e”字母的形状象什么?“e”字母的发音与什么相近?学生在思考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就会想到鹅的外形和鹅叫的声音。学生通过这样的思维、想象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学好字母“e”。
2.识字教学方面
汉字教学讲究音、形、义。要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必须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大胆想象,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有机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如:教学“喵”字时,可以这样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猫怎么叫的?启发学生想象一下猫叫的声音,进而帮助学生记住“喵”字的音“,喵”字的义。再如:教学“田”字时,可以这样训练想象力:农村里种庄稼的稻田是怎样的?同学们可以画下来吗?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想象稻田的样子,再通过简单的勾画,帮助学生掌握“田”字的形和义。
3.词语教学方面
词语教学中理解词义很关键,意思懂了,才记得牢,才谈得上会运用。在理解词义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一是用直观法(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动作表情直观等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大胆想象、理解词义。如理解“微笑”一词的意思,就可以用言语直观法或动作表情直观法等启发学生思考,即通过言语的描述或通过演示“微笑”这种表情,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二是用联系上下文,故事情节来理解词义。如“聚精会神”这个词,它实际上是概括一个场面,一个情境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回忆,想象一下这个场面、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它的意思,理解词意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想象力生成和提高的过程。
4.作文教学方面
作文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由此可见作文与学生的想象力关系十分紧密,作文教学与想象力的培养更是密不可分。
在下面几种类型的作文教学中,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1)看图作文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看好图,那么怎样才算看好了图?一是图上所描绘的内容要看清楚、看明白、看到位;二是还要根据图上内容看到和写出画外之事、画外之人、画外之情景、细节等。
(2)命题作文教学,在审题、立意、选材的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假如学生不具备想象力,那就会不堪设想,学生写出的作文那一定是没有血肉的干巴巴作文。因此,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的过程,又是一个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好时机。
(3)给材料作文中的续写、扩写,要求学生能根据材料的内容和要求,把原来内容简单、笼统的短文或片断等,经过作者的再创作,扩展成内容具体、结构完整的文章。学生在扩展、再创作的过程,必然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因此这种作文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好时机。
三、在教学形式上注重把握导入
1.在听的过程中催生想象力
教学中在学生听故事,听朗读,听题目等之前,向他们讲明听的要求,提出听的过程中需思考的问题,或者故意设置悬念,让他们有目的地听,积极思考,大胆想象。
2.在说的过程中训练想象力
一是评说,就是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对课文中写的一个情节、一个细节、一个动作、一种说法、一种现象、一段对话乃至一句话,加以评论;或对课堂上某个同学的发言、演示、操作进行评价等,评说的过程,就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就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二是复述,让学生在课堂上复述课文内容或某个情节,某个场景,或将某某讲的话或故事再复述一遍,也就训练了想象力。三是描述,让学生将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或某一局部细节作必要的想象性的补充描述;或看图描述,说图意,说图意以外的补充内容;或看实物描述,说形状、大小、颜色、结构、用途,说对实物的感受等;或描述操作、演示过程等,以上这些描述,就是学生创造的过程,学生的想象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在读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教学中通过朗读,可以进一步意会课文中语句的含义,想象其情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因此读的过程,同样也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过程。
4.在观察的过程中提升想象力
教学中让学生带着目的、任务观察插图,观察影像画面,观察实物,观察操作演示等,这种观察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目的性的,有任务的,学生要将观察的结果说出来,这种观察的过程必有思维和想象,因此观察的过程也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抓住兴趣
(1)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变式”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演示法、抢答法、自学法、游戏法等,让学生自始至终处在新奇、兴奋的状态中,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2)巧妙设计练习题,在习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宽广的想象空间,创造空间。
(3)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中,感受真情、真意、真理,活跃思维、开阔视野、训练想象力。
[关键词]大学生 环境意识 环境行为 生态伦理
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环境意识的缺失和环境行为的失范。大学生是未来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创造者,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力军,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现状和环境行为的欠缺,进而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及研究模型的建构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问卷共设计了5个一级维度、60个二级维度。其中一级维度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的生态知识水平、调查对象的生态行为状况、调查对象的生态价值观和学校的生态教育状况与效果等5个方面。调查所选取的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具有理、工、农、医、文等学科方向的专业设置,调查对象为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本科生,抽查样本中一年级学生222人占30.5%,二年级学生221人占30.4%,三年级学生284人占39.1%;男生样本总数为377占51.9%,女生样本总数为350占48.1%。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27份,回收率为91%,727份问卷全部有效。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整理,根据对生态价值观、生态知识、生态行为以及大学生生态教育状况与效果等5个维度的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学校生态伦理教育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环境意识淡薄
环境意识的形成,一方面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同制度形态的上层建筑相关联并受其制约。大学生的环境意识主要通过大学生的生态伦理常识和生态行为方面表现出来。
表1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生态伦理常识相对缺乏,能够对“世界地球日、环境日、水日、无烟日、土地日”作出正确排列的仅有40%;42.0%的被调查者从没听说过“生态商”的概念;48.8%的被调查者表示“听说过,不怎么了解”;对于《京都协定书》,23.7%的被调查者表示并不了解,36.7%的人了解很少;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也仅有4.8%的被调查者表示很了解,43.9%的一般性了解。结果反映大学生的生态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生态价值观存在误区
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态价值的根本观点。传统的生态价值观强调人类中心主义,片面追求人的价值,忽视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存在,科学的观念应是一种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观。
表2结果表明,调查对象中,有29.7%和49.2%的大学生对“生态环境”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80.9%的调查者认为“国家实施的限塑令”很好;在“家人吸烟的态度”方面,56.8%被调查者认为“对吸烟者和环境都有危害,劝其戒烟”,20.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个人私事,不应多管”;针对“企业参与环保事业的评价”问题上,49.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38.4%的被调查者认为许多企业是做给他人看的。调查发现,整体上看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对环境问题具有敏感性和紧迫性,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环境态度模糊,对环境制度、政策缺乏了解,将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归咎于政府。实践中他们一方面会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污染事件寻求解决办法,但另一方面却又会对身边的其他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事件视而不见,呈现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状态。
3.环境道德约束力较弱
道德是社会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动员、整合和控制功能。同样,环境保护方面也需要相应的环境道德作为人类行为的约束。
表3结果表明,大学生面对环境破坏行为时,60.4%的被调查者会“偶尔出手将其关掉”,30.9%的人“一定会采取必要措施”;且有79.4%的被调查者“平常会注意节约使用水电、纸张、塑料袋等物品”;有53.0%的被调查者当看到身边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选择“会向有关部门举报”。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整体上的环境道德水平较高,但其道德约束机制有待于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和改善环境道德培养氛围来进一步提升。
4.学校的环境教育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在基本了解了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现状之后,我们又对于导致大学生生态意识薄弱和生态价值观欠缺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
表4结果表明,48.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科教学中教师基本不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33.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所涉及;对“教师上课时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态方面的学习情境”的问题仅有1.3%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满意;对于“学校的学科环境教育是否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问题,表示没用的占了总人数的65.2%;有一定帮助的占34.8%。调查表明,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忽略了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导致非环境专业的学生缺乏对环境知识的全面了解,环境教育的缺失进而导致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淡薄,环境知识的贫乏,环境行为的非理性化。
5.缺乏生态社会实践
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任务的达成,除了依靠学校、社会教育的加强,还需要通过环境保护的实践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学生中,有79.3%的人选择愿意参加环保活动;43.6%的被调查者经常参加“宣传环保知识或者环保实践活动。
三、关于生态伦理教育的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生态观念。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和生态行为的养成,依赖学生本人对生态环境态度和观念的转变。首先,大学生要深刻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理念,运用的辩证思维正确看待、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其次,转变生态价值观,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指导生活、学习和实践;再次,加强生态伦理常识学习,丰富生态、环境相关知识;最后,广泛参与生态环保活动,关注环境问题。
【关键词】社交软件;积累;忘字;浅尝辄止;网络词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133-02
据权威网站调查,有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寒假时间都花在运用社交软件进行手机聊天上,并且讨论的70%都是与学习无关的话题。长时间地将时间花费在手机上,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笔者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从语文学习的四个维度来谈谈社交软件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一、识字写字与提笔忘字
学生运用社交软件可以进行聊天、查看每天的动态信息。对于还在识字写字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常常利用社交软件聊天打字,对其拼音的训练以及文字的积累都有着很大帮助。但是其给人方便的同时也加剧了提笔忘字的情况。
1. 积累语言文字
社交软件是学生手机电脑软件中用得最频繁的软件之一。这些软件功能多样,除文字聊天外,更是集新闻、娱乐、语音、视频功能等于一体。就拿微信来说,刷刷“朋友圈”,看看别人分享的新鲜事、文章、图集、视频……内容丰富多彩。在充斥着文字的聊天软件中,也是一种对学生“三观”的改造过程。逗趣的语言可以增加学生的幽默感,深沉的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优美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偶尔看看别人的人生经历又吸取了经验教训……能够唤起学生们情感共鸣的文字,自然也就印象深刻。
2. 加剧提笔忘字情况
屏幕输入的方式看似解放了双手,不需要一撇一捺地着紧用力,只需轻轻点点,实际上也是“解放”了大脑,使得我们真正写起字来感到生疏,尤其是一些不常见的字,更是加剧了这种提笔忘字的情况。而中小学生们的社交软件运用也是得心应手,日记、心情、备忘录都是以“状态”的方式呈现。如果用屏幕输入的方式代替了手头表达,长此以往,对那些还在识字写字阶段的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学生最好对日记、随笔、备忘录这些有条件手写就手写,既锻炼了写字能力,也缓解了这种提笔忘记的情况;对热爱书法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种锻炼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3. 辨不清楚四声和笔顺
汉字有音调有笔顺,似乎我们运用起社交软件来,根本不需要顾及这些,拼音输入的方式根本不需要为这一问题而烦恼。可是,当前的学生不得不面对各级考试,而语文考试得第一题都是字音题!如“下列字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下列字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问法虽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考察字音或音调。这对于习惯用打字软件查字词的同学也是颇具挑战。
还有一个拼音输入带来的就是汉字的笔顺问题。平时练习中也几乎没有笔顺这类题目,这种倒笔顺的习惯一旦养成,对文化传统的影响就大了,尤其是对立志做教师的学生影响可就大了。
二、快餐式阅读的利与弊
社交软件风靡的同时,快餐式阅读也盛行起来。“快餐式阅读”是指只是通过事物的表面去观察事物,不求甚解;它甚至排斥思考,排斥想象,只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了解一些东西而已,从而陷入浮光掠影的浮躁之中。如今,通过社交软件,快餐式的阅读已渗透给了还在处于成长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们。
1. 明显增加信息量
快餐式阅读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浏览”,它使得阅读变得越来越轻盈和丰盛。电子产品的出现,让我们只需手指一动,各类信息唾手可得。快餐式阅读将每天的新鲜事、热点新闻都以精简的语言、大量的图片、新奇的视角、极端的评论纷纷送来,以夺人眼球。它不需要我们思维的辅助,就能填充大脑中暂时的空白状态,给人以适当消遣,来博得人们轻松一笑。对中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快速获取信息的方式。茶余饭后,大家利用手机浏览最新的信息,既缓解了学习压力,也增长了见识。微博上的时事热点,更是成为学生讨论的焦点。学生想要获取什么信息,只要轻轻一点,相关话题便会一拥而至,让人眼花缭乱。语文学习更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相对于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来说,手机能够接触到的阅读真是浩瀚无边。如果能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日积月累,学生定会受益良多,势必会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巨大帮助。
2. 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现在阅读已经不拘泥于纸质书稿,快餐式阅读俨然已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快餐式阅读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即使有光鲜的包装:精美的图片、博人眼球的标题……但也无法掩饰它内在的空洞与苍白,无法描绘生活的本色。如果经常阅读这类文字,会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维、判断的能力,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毫无帮助。此外,在课外阅读时,学生也只注重故事的情节,谈不上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更别提语言文字的情感熏陶和审美趣味。青少年长期受这种“轻阅读、浅阅读”的影响,难免会变得浮燥起来,无法静下心来安心阅读。即使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学生们也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所以,对于急需补充精神营养的中小学生来说,快速的阅读、海量的信息无法承受训练语感,提高语文素养之重。倘若阅读浅薄化、快餐化、功利化在全社会蔓延,势必会造成整体国民文化水平的“营养不良”。因此,深层次的经典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三、会写与不会写的矛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快餐式阅读的影响下,学生能迅速接触到很多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案例支撑,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但是前面也说到,学生们通过社交软件看到的也只是表面空洞浅薄的网络语言,写作起来达不到深度,缺乏内涵与美感,因此就产生了一种会写与不会写的矛盾。
1. 迅速反应能力的自我培养
由于一些自媒体、营销号、公众账号往往喜欢利用新颖醒目的标题来吸引阅读量,“微博”“说说”的字数限制更是使得内容言简意赅,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阅读到很多内容,接受大量信息。更何况现在的作文出题大多围绕时事热点话题,让学生谈谈看法。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就在刷刷“微博”“朋友圈”的同时也了解了很多实事,积累了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以备不时之需。所以,社交软件也是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灵感,培养学生对写字题材的反应能力。笔者也常钟情于看微信订阅号里的文章,寥寥数字加上精美的配图就能让人身临其境。但是,对于还在身心成长的中小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的却是娱乐八卦新闻或是一些极端评论,处于对事事好奇的年纪,青春懵懂的他们有时候也会分不清善恶美丑。因此,教师要做好对其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防止网络上错误的观念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 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的母体,它是网络时展的产物。与传统语言相比,其个性鲜明、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受到学生的力捧。但是其中的另类语言不仅不符合语法规范,也不符合对写作的表情达意的要求,且缺乏内涵与美感。学生们使用社交软件聊天的时候,常常有词汇滥用、语法的混用的情况出现。例如“忒好”“很女人” “郁闷ing”等,并存在大量使用数字、字母谐音借代文字的情况,例如“TMD”“BT”“886”等等。这些网络流行语言不仅会对中小学生书写习惯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就需要学生正确地表情达意,能够立意准确。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写作就是要抒发内心情感,要能够写出打动人的语言。但是受网络上的快餐文化以及粗俗语言的影响,学生更倾向于用网络语言表达自己,他们的习作难免会显得立意浅薄、审美偏差。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纠正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坏习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 对标点符号的忽视
最后一点需要强调一下的也是社交软件聊天带给学生们的坏习惯,那就是标点的正确使用问题。标点符号是现代书面语里的有机部分,起着语言辅助作用,表示停顿、语气和句子中某些词句的性质,帮助理解语句。学生可以在社交软件上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简单沟通,对标点符号的用法抛之脑后,更有甚者为不标明标点,直接空格代替。殊不知这样的打字习惯对学生的现实写作也产生了影响,使得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渐渐淡忘。因此,教师在学生们的日常写作训练时,就要时时注意纠正学生使用标点的习惯,切勿将网络聊天的坏习惯带到现实写作中来。
四、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是学生谋取职业、走向社会的必备技能。社交软件也为学生日常的口语交际架构了一座桥梁,学生可以足不出户,还通过群聊视频、语音,就可以如同面对面似的交谈起来。
1. 日常交流的便捷
社交软件上丰富的表情、动态图片,比现实中聊天有趣得多,而且其匿名的方式,使得学生想说就说,无所忌惮。此外,教师也可以上传视频在社交软件上,让学生们一起观看讨论教学内容。在生活中,家长不在家时,也可以通过与孩子视频知晓孩子的动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家长多和学生口头互动,在没有条件面对面交谈时,跟学生作语音、视频互动也是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因此,社交软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学生的日常交流。
2. 现实生活中的沉默寡言
方便交流的同时,网络上的粗俗鄙陋的语言也不断地灌输给了学生。在微博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中小学生通过匿名聊天的方式用粗暴的语言宣泄平时学习生活的压力和不满,乐此不疲。许多现实中不敢说的话,在网络上也有恃无恐地肆意妄言。这样的聊天方式似乎可以获得比现实中说话获得更多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交流。但是长期沉迷于网络交流,与现实隔绝,会使学生的性格变得孤僻、少言寡语。许多学生在网络聊天中很活跃,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言,不愿与教师、家长以及同学沟通。在语文课上,不愿积极发言,或者无法用口头语言准确表达;但一回到网络上,立刻又回到奔放活泼的状态。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经常与此类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举办一些班级活动促进师生友谊,让其感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
社交软件是现代人交流的必备品,中小学生若能妥善利用其优势,对他们的语文学习的帮助也是指日可待的。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社交软件,教导其切勿沉迷其中。同时,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经典名著,与社交软件带来的优势相辅相成,安定学生浮躁的内心,获得真正有意义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一、尊重每一个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引导,未答先褒。
中学生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后进生对课堂教学中要求回答的问题有时全然不知,有时似懂非懂,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加之他们由于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没有足够的勇气参与讨论,被教师提问往往显得胆怯和紧张,这时教师一定要先给他们打气和鼓励,待他们情绪稳定,有足够的信心时,再诱导他们回答,这时既要注意顾全他们的面子,又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怎样才能做到两全其美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只有在和谐愉快、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求知的中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于批评与表扬鼓励之中,才可使他们在课堂上不显得尴尬,而且自我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会产生一股奋发向上的力量,久而久之也会使他们逐渐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量力而行,稍对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后进生对要求回答或讨论的问题大多不能准确地回答,但总会答对一部分,这时不能求全其美只要在某一点上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要及时地鼓励,是他们在点滴的成功中得到积极的体验,有时更要主动地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在提问和讨论中一旦发现他们跃跃欲试有发言的欲望时,一定要给他们机会并及时地给予鼓励。
苏霍某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如果我们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即使学生有一小点进步也给予表扬和鼓励,扶持他们继续攀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抓住课堂教学的时机,进行鼓励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了解他们每一点细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教师及时而准确地鼓励往往能促进学生更大的进步。“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朱永新语)我深深地认识到,对后进生如果只是无休止的批评,往往不能凑效,他们反而会对教师的批评采取消极对抗,甚至出现“顶牛”的现象,对于教师,鼓励不是教育过程的结束,而是教育过程的新起点,不要为鼓励而鼓励,应预想到鼓励的效果。
四、利用课堂教学的内容,鼓励后进生奋起直追
中学语文教材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发展学生健康个性,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美文,文道统一是语文及语文教学中的根本原则。“文章不是无情物”,只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感染学生,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奋起直追,激起他们的自信心,就会使他们走出“人生的低谷”,产生一股奋发向上的力量而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