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画赏析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各艺术品类异彩纷呈,灿若星河,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阵容,中国画是其中一颗光华璀璨的珍珠。在中国画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的传承,是每个中国画教师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中国画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引言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是现实中国的精神母体,是中国历史积淀的灵魂,它孕育并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因此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上意义深远。
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落实,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革,课堂充满小组协作学习的“声音”,研究性学习得到重视……这些变化是前所未有的,标志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新突破。师范学校的中国画教学又该怎样结合课程改革,以及在此过程中间怎样进行文化传承?这些都是我们所要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大大中专院校中国画教师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当前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
追根溯源,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词语,古往今来,对于“文化”的诊释很多。中国权威辞书《辞海》对文化的释义是这样的:“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一词德语是Kultur,英语是Culture,两者都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原义是指耕种和植物培育,后来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许多联想:中国菜、茶文化,书法、国画艺术,中医中药、经络针灸,古典诗词,旗袍、唐装,故宫、长城、江南园林等古典建筑,三纲五常、忠孝仁义,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佳节,祭祖拜佛、养生炼丹,人生礼仪,神话传说,民间娱乐……这些无不是传统文化现象。也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这样分类:饮食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兵家文化、民俗文化等。
中国绘画是东方绘画中的奇葩。毕加索曾说:据我所知,世界上有四个国家的艺术最具魅力和影响力,一是埃及,一是印度,另外是中国和日本,而日本的艺术又大多源于中国。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绘画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考验,而且是绵延了五千年的鲜活的生命体。传神写照的人物画、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意味隽永的花鸟画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画。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文字:时间绵延,昔日辉煌,今朝灿烂,明天锦绣,异彩纷呈,独殊东方。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这样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中国传统绘画,是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融合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术思想和哲学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体系。对于我们每一个爱好中国画的人来说,中国绘画无疑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一幢辉煌的艺术殿堂。我们应该带着仰视的、无比崇敬的心情去领悟、去解读、去品读、去学习,指导学生继承传统,了解和认识中国画,熟知其特点和艺术规律,使学生成为各方面都很丰富的、修养全面的最优秀的人材。
三、师范学校中国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不断进步与发展中的美术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中国画作为民族绘画,属于传统文化中间的精神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改变了师徒制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是典型的师徒制,师父教徒弟,徒弟的数量一般较少,较之现代的学校班级授课,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很多很多。成语“青出于蓝”就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徒弟比师父更有成就。但在这中间是以师父的“教”为主的,徒弟只是“旁观者”,没有或者很少有“反驳”的机会,只是在学,在模仿师父的技艺。学习的时间一般较长,明显长于现今的学院教学。客观地说,在传统的师徒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从谈起。但其中也有可取之处,如师父带徒弟时间较长,徒弟学得较扎实;徒弟人数少,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和师父交流,因而能够掌握更多。从其效果这方面来看还是有道理的。教师(师父)也有更多的机会和精力来教学生(徒弟),故“出蓝”者亦为数不算少。目前国内的研究生导师制,就是类似于先前的师徒制。另外,在师徒制教学中,更注重“身教”及“意会”,这也许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受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拈花一笑”式的意会、意念相通,这和中国画讲究意境、讲求写意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与其他绘画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之一。
目前师范学校的中国画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源:“生多师少”。
当前的教育情况(侧重于中国画教学),一般大中专院校的中国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有的。在大学主修中国画课堂上,我还是采用传统的师徒制教学模式。学生当时有二十人,有些偏多。作为师范学校美术教师,我负责中国画教学,其中零零级美术专业班三十一人,零一级美术专业班二十二人,零二级美术专业班四十三人,零三级美术专业班三十七人,零四级美术专业班四十六人,采用师徒制教学是不大可能的,分身乏术。班级学生数量比较多,国画专业课教师只有一人,由于中国画的专业特殊性,很多都是需要教师示范演示来展开教学。
2.文化修养:“营养不均”。
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鉴赏方面能力较弱,这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并不新鲜的问题。美术距离学生有多远?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因为他们在中学美术课经常被其他课程所占据,而且是被默许的,很多学校因为迫于升学的压力,只好占用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或者是其他类似的“副课”。在有些地方,特别是乡镇中学,很多学生在升人高中之后,就再也没有上过美术课。上海市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立人表示:当前的教育是功利实用的教育,以升学考试为最终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美术课只能被“牺牲”。
通过课堂提问,我发现,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如先秦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及画论等了解不多。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是五年制大专班,所学科目较多,当然这并非主要的问题,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综合素质较强,另一方面又造成另外一个问题:由于所学科目较多,最终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必然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只能尽力做到趋利避害,对于大多数学生,只要他们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统筹规划,就完全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3.专业课程:时间分散。
目前江苏省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中,只有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的专业课相对教多,其余的师范学校大约每周4课时。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的反映,课堂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以至于有个别的学生在新课结束之后,容易彻底放下,等到下周上课时再重新拾起来。对于之前所学的内容,学生真正能够最后保留下来的比较少,缺少一个慢慢“反当”的消化吸收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发现和解决。
四、师范学校中国画教学的思考
1.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学生进校之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阅读情况与课程设置情况,任课老师可以制定相关的阅读书目印发给每位学生,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读书计划,并予以抽查。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间添加一些文化“佐料”,让课堂文化的传承得以更顺利、更“可曰”。这是因为中国画本身就属于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比如在讲授写意梅兰竹菊等花卉时,就可以结合相关的诗词歌赋及古曲,利用音乐和诗歌作为辅助手段,丰富课堂的内涵,让课堂教学的层次变得更加有韵味,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的认识会更深刻,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对比较容易接受。我在讲授写意时,选择了学生熟悉喜欢的周杰伦的《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增加了咏菊的名诗欣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立体的感受空间。
2.组织安排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益。
由于学生很多,最佳办法是采取学生分小组协作学习,这样效果比较好,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有利于共同进步。这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若时间允许,教师可给出明确的目标任务。最佳办法是集中授课时间,可以借鉴美术院校的做法:每学期把要学习的几门专业课(如中国画、素描、水粉、版画、油画等)集中时间,每周的专业课皆为同一门课程,进行分时间分阶段授课(例如:素描每周安排两天半时间,为期一个月或者两个月)。这样,教师的总课时并不变,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深人学习,趁热打铁。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或创作活动,可谓一举两得。
五、如何在中国画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传承
这个问题是我们中国画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这里具体描述如下。
1.向学生推荐文学名著,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比如我在给学生上《写意画法》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关于的相关诗词和知识,安排学生阅读《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中曹雪芹先生特地花了很多笔墨精细地描写的一场特别的诗社活动。史湘云做东主持品蟹赏菊宴,正是蟹肥菊黄之时,这是再妙不过的创意之举了。曹雪芹花了浓笔重墨写了多首咏菊之作。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丰富了知识面,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了民族艺术的伟大。在讲《写意牡丹画法》内容时,介绍牡丹,我给学生推荐阅读明代李汝珍的神话小说《镜花缘》。
2.给学生安排诗词赏析,丰富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结合中国画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诗词歌赋的赏析,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在讲授写意梅花、兰花、竹子、、松的时候,我就选取了相关的古代诗词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尝试吟颂,体会诗人的乐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诗词的理解、比较,能够体会梅兰竹菊的高尚品德与节操。譬如“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为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诗》),通过松来比喻刚直不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就是借菊抒怀,表达归隐田园所获得的内心宁静与生命自由。古人的这些诗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古典乐曲或影视片段或着歌曲,深化认识和理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3.给学生设书法篆刻课,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文化修养。
诗书画印融于一体,有人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纸上的舞蹈。这是非常形象、非常贴切的说法。在中国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把这方面的内容添加进来。尤其是在写意画,更需要具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古人把画兰竹梅等称之为“写”,所谓“喜写兰,怒写竹”就是这个意思。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这样写道:“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而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并且,不是书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他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
论文关键词:陶瓷,欣赏,要素,文化符号
对于陶瓷欣赏首先确定陶瓷是一门艺术,所以陶瓷艺术欣赏并非特立独行与其他艺术门类,正是如此她也有着与其他艺术同样的欣赏基础和特性。所以弄清艺术的欣赏概况对于欣赏陶瓷亦是至关重要。
功能性。美学基本上包括着研究客观现实美,人类的审美和艺术美的一般规律。这种审美又并非真实的美与丑,善与恶,而是经过创作者处理过的关于事态之情感的艺术表现功能,主要是以创作者个人的内心感受为主。
认知性。这种认知性具有双层的概念,一层是出现在创作者的认知中也就会展现在作品中的形式,另一种是对于观众而言的全新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创作者在完成初次创作之后,到观众欣赏后再进行多次创作的一个过程。或是说使观众感受到更多的作者的内心情调,作者在企图与观众达到一种“知音”关系,而很难达到“共鸣”。
教育作用。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以情感人,潜移默化的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但所感受到的依然以作者个人的内心世界内心情怀和精神为主。
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一则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再则更多的还是作者自己的自娱自乐作用。正如董其昌所言,画之功能就是“自娱”“以画为乐”“寄画于乐”“画中烟云供养”“多寿”等,也就是通过绘画已达到自娱和健身之作用。
符号性。任何艺术仅是属于一种关于形式的符号。然而这种符号又并不是真实世界里面所呈现的任何事物,仅是通过作者先天学习而后天感官和经验及长期思考而得来的某种符号形式的表现。
二、陶瓷作为工艺美术的赏析
那么当陶瓷又作为一种工艺的美术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还应该怎样对陶瓷进行全面的欣赏?除上述心里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确几个概念。首先是工艺,工艺是指将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工艺美术,是指工艺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性美术。由此可以粗略的理解为陶瓷是将未成形的泥土经过加工才成型,正由于其加工过程的繁杂故而陶瓷可以说是火的艺术,泥的艺术,釉的艺术。然后才是美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的美术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造型的设计,造型的美感与欣赏,另一个是装饰的艺术。或许在一定情况下陶瓷与中国画是同源,陶瓷从泥经过加温成型的过程相当于造纸的过程,只是造纸没有像陶瓷一样要呈现出明显的形状也就是美,而这也可以说是陶瓷欣赏与国画欣赏的一个最大的不同。
首先便是了解其艺术表现技术。艺术技术即是艺术手法是创作者将精神美转化成物质美的纽带,一件优秀的作品如果没有优秀的艺术表现手法便不能将好的情感意境和情趣表现得淋漓直至。所以对于艺术技术手法的评价和欣赏便是在欣赏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对于陶瓷便会首先对于其材料(泥土的品性,形式等)进行评价,。不同的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形式,所以了解泥性也就是原材料的形式是欣赏瓷器的一个条件。第二个便是对于陶瓷工艺的技术进行了解,在这里便是指其成型之前的技术,用什么样的方法成型,用怎样的形式塑造,因为没有好的方法很难实现好的造型,即使有了很好的情趣而没有合适的技术和方法也很难实现“梦想成真”。综合此两点便可以体会出创作者在初期的艺术意图和艺术期望。
陶瓷的特性便是火的艺术,火是艺术家与成型作品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所以除去了解材料和手法,还需要了解火对于陶瓷这种工艺美术的重要意义。不同气候下的作品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形象,所以对于温度的控制,窑位的摆放,烧制的方法等火的艺术对于陶瓷的欣赏至关重要。
造型设计也是在这一环节中应该去注意的,那么在设计中技术和意义也便产生了。每件艺术品都有着她特殊的意义,有的先从联想而来,有的从生活实践中而来,有的则是从文学或者是音乐等因素中而来。对于陶瓷,虽不像中国画一样受到某些形式的限制,但她毕竟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例如古彩这种陶瓷艺术形式,名五彩,后也叫做古彩,必定有着他的特殊性意义,是否古彩与五彩的意义不同,还是当时是对于五彩的一种期望,希望它能展现出古意,或者有更新的形式出现。现在很多的学者认为古彩应该有古意,虽不尽然,但这是对于陶瓷的某种欣赏意义的评价。
对于装饰的了解。或者可以把这个观念归纳成为一个“绘瓷学”。最为明显的有两种装饰手法,一则是中国画式样的水墨装饰(对于此手法表现于陶瓷尚待讨论)二则是综合式的纯装饰手法。究竟怎样的装饰形式才表现才好,是否应该适应时代的特性和趋势,还是保留传统的绘画形式和法则便是对于陶瓷“绘画学”一个评价和欣赏角度。
还有一点是陶瓷与很多艺术形式的最大的不同,便是对于装饰和造型的结合是否完美这一欣赏要素。因为陶瓷是这两个方面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简而言之,当你的艺术形式装饰手法与陶瓷的器型和形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是最佳状态,如同事物的两面,他们是缺一不可的,或许在轻重程度上略有不同,有人更加注重形式美,有人更加注重造型美,她是一种物质方面审美和精神方面审美共同的产物;然而当你的造型脱离的装饰或者说装饰不符合造型的时候便会产生一种不和谐的环境,所以对于画面感和形式感以及器型的美感的要求被不断地提高了,所以说陶瓷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一种较为复杂和综合的考察,考察的是创作者对于不同的器物去创造不同的美感的一个挑战,更是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不同层次的审美的考验,艺术世界便在这三者中不断地被扩大再缩小在扩大的重复。
三、总结
对于陶瓷的欣赏是一个及其繁杂的过程,需要掌握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众多,故而在某一个时期他的受众面和理解面很难和其他的艺术形式比较,更难以被大众所充分欣赏,这需要作品和创作者以及欣赏者共同的进步和理解。在此略谈陶瓷欣赏,希望可以更多的靠近欣赏者的思路,或者改变一些对于陶瓷的认识。
参考书目:
陈传席 《中国山水画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
宗白华 《中国美学史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
《清初思僧绘画艺术读解与鉴赏》 欧阳云编 陕西人们美术出版社 2010年
文/棋 子
在20世纪初中国画坛上,吴昌硕是一朵奇葩。他成功地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构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将“金石画派”的发展推至高峰,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无法取代的一代巨匠。王森然在《吴昌硕先生评传》中谈及吴昌硕的绘画艺术时,有颇中肯的总结:“盖师于浩博之自然,俊伟之人格与诚挚之情感,而承于伟大之精神也。其经历名山巨川,得天地之奇气,披读万卷书籍,摄古人之精华,摆脱一切纷靡,养内心之元神,运其奇气元神输送之笔端,留其迹象于纸上。故其章法、笔气、墨韵、无不奇特,无不饱满。”此《寿石天竺图》格高韵古,元气淋漓,正是“章法、笔气、墨韵、无不奇特,无不饱满”,无疑是吴昌硕的代表作之一。
请看吴昌硕的表白:“说我善于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说我擅长书法,其实我的金石更胜过书法。”此乃形成其艺术风格的内涵。吴昌硕迈进艺术的殿堂是以书法、篆刻为始,后再从事绘画的创作。故其书法、篆刻的深厚功力,对其绘画艺术的风格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帧《寿石天竺图》的布局,显然是得益于作者书法和篆刻的修养。此画的两个主角是石头和天竺。前者从右下角向画中间斜上,稳住了画的重心。天竺的树干虽是从右边中间向上伸展,和石头形成了两条并行线,树叶却是从右上角向左下角散落,再用枝干衔接,与石头似有左右互相交叉穿插之意,紧密而取得对角倾斜之势。左边由上而下的行书长行题款,不单使画面显得更加平衡,而且增强了布局的气势。画中各物体的错综关系,以顺应逆,互相响应,尽显作者在构图方面的苦心经营,极为讲究。
以书法入画是吴昌硕重要的艺术风格之一。图中石头虽是寥寥数笔绘画而成,却笔力浑厚,苍劲老辣,恰似吴昌硕自己所说:“我生平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的最佳佐证。尽管只以淡墨钩勒渲染,处于前方的石头却是充满厚重感,虚中见实,清新隽永。天竺的枝干和叶子苍润烂漫,层次丰富,色墨交融。吴昌硕在用色方面的雅好来自西洋绘画的西洋红,图中大部分的天竺籽正是采用此颜料,深红古厚,不露火气,艳而不俗,洋溢着富丽、热烈,而又稳重典雅的趣味。潘天寿指出,吴昌硕“以金石治印方面的质朴古厚的意趣,引用到绘画用色方面来,自然不落于清新平薄,更不落于粉脂俗艳,能用大红大绿复杂而有变化,是大写意花卉最善用色的能手。”确是如此。
天竺常年青幽幽,绿油油,嫣红的天竺籽晶莹剔透,缀满枝头,象征多子多孙,人丁兴旺,福气满堂。石头则不朽,象征无量寿。吉祥如意的题材,加上生气勃勃的笔触,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组成了一种丰实高尚的美感,令人百看不厌,赏心悦目。
傅抱石、关山月合作《长白飞瀑》赏析
文/棋 子
从1959年至1963年,傅抱石在国内作过五次大规模的旅游写生访问,其间创作了大批以途中所见所闻为题材的作品,成了其晚年生活和创作的重心。第一次旅游写生是1959年6月,傅抱石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由长沙转往韶山,以韶山附近的山川名胜和遗迹创作了一组作品,后来并出版《韶山写生集》。第二次旅游写生是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省国画院为中心的“江苏国画工作团”,包括钱松、魏紫熙和亚明等13位画家,经历三个月的时间,旅行了二万三千余里,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六个省和十几个大城市。事后集合诸位画家以是次写生旅行所见景观为题材的作品,在北京举行“山河新貌”画展,同时出版画集。第四次是1963年春天,携家人在杭州、桐庐、富春江一带写生,留下了不少以江浙和西湖一带风景为题的佳作。最后一次旅游写生是1963年11月,傅抱石回到江西南昌后,在庐山、井岗山、瑞金、黄洋界、茅坪等地写生,并经湖南回南京。
这帧作品是创作于第三次旅游写生途中。继1959年7月至9月,傅抱石和关山月一同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后,他俩因创作任务,自1961年6月至9月,又一起到东北长春、吉林、延边、哈尔滨、镜泊湖、沈阳、抚顺、大连、长白山等地写生作画。后来还为此行举行画展,并出版《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画选》(辽宁美术出版社,1963年)。这就是关山月在题跋中所指的“一九六一年夏,曾与傅抱石同往东北搜稿而作百日游”。
是次旅行以长白山和镜泊湖停留的时间最长,创作的画也较多。傅抱石在外文版《中国建设》杂志而撰写的文章《在更新的道路上前进》中提到:“这两个地方,过去都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根据地,流传着许多惊天动地的英雄故事。而现在呢,则又是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加上自然环境的雄壮美丽,真使人有‘兹游奇绝冠平生’之感。”(叶宗镐选编《傅抱石美术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P676。)
在旅行写生的过程中,傅抱石绘制了不少画作,有部分作品会在创作后马上写字题款,但往往有一些作品完成后并不立刻题款,主要是因为作者希望暂时将作品留下,日后因应送人或参展的需要再题上适当的相关内容和盖上印章。可惜他在1965年9月29日,因脑溢血突然不幸病逝于南京汉口路寓所,故此遗留下部分还来不及题款和盖章的作品,此作为其中之一。
论文关键词:写生 归纳 艺术设计 方法
常听到一些院校的学生抱怨说:花了不少时间学习色彩写生课,到专业设计时却用不上,这道出了传统绘画色彩写生课与专业设计严重脱节的弊端。色彩从功能上可分为写实色彩(也叫绘画色彩)和装饰色彩(包括归纳色彩)两大类。归纳色彩写生,是指面对客观物象进行带有装饰意味的色彩写生。作者面对客观物象写生,在注重主观感受的同时,强调理性分析和发散思维,“迁想妙得”形成装饰“意象”,通过构图、构形、构色、构境,突出其形式美的因素,注意程式化的处理,获得富有装饰意味的画面效果,这是一种适应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需要的新的色彩写生方式。
一、归纳色彩写生的由来及发展概况
从广义讲,归纳色彩写生属于装饰性绘画的范畴。装饰性绘画是人类创造绘画时的最初表现形式。从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的绘画——原始岩画、洞窟壁画、彩陶图纹来看,都具有巫术、祭祀等实用功能。在造型、色彩等表现形式上,都带有明显的平面装饰效果。中西方原始时代的装饰性绘画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上大体相似。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培育了敬天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艺术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西方艺术源于希腊,属海洋文化,西方人对自然的态度基本上是对立的,他们研究自然的目的是要征服自然。由于中国与西方先民自然观及思想文化性格的差异,自汉代以来,中西方装饰性绘画各自朝着不同的趋向发展,其间虽互有影响,但主流不变,形成了中国重“迁想妙得”的“意象”和西方重“客观实在”的“写实”两大体系。近现代以来,西方装饰性绘画受哲学、科技、东方和非洲艺术等影响,追求个性表现和创新,产生了风格各异的诸多流派,中国装饰性绘画则受“西画东渐”的影响,融合中西装饰理念和形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中西方以各具特色面貌的作品,丰富着世界装饰性绘画的百花园。
归纳色彩写生是由我国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水粉画家李有行先生首创并倡导的。最早是结合染织专业图案设计的需要,对花卉素材加工变化而创建的一种带有装饰效果的色彩写生方式。几十年来,这种色彩写生方式被国内愈来愈多的美术院校(系)艺术设计专业所采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表现对象由原来的花卉发展到静物、人物、风景,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
二、归纳色彩写生的性质及专业定位
归纳色彩写生与写实色彩写生、装饰色彩画既有共性又有很大的不同。写实色彩写生强调客观地表现物象在特定光线照射下的立体形态、明暗关系、空间层次及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变化关系,要求真实地表现对象;装饰色彩画不面对实物写生,侧重研究物体的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对比调和关系,研究人们对色彩的感情联想及色彩的象征性,通过运用色彩美学原理和形式法则规则,作构成般的理性化的抽象色彩训练;归纳色彩写生虽然面对客观物象进行写生,但在造型观念上却与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十分相似,它不追求表现对象的“客观实在”,而是注重表现作者对自然物象的理解,“化景物为情思”,“迁想妙得”形成“意象”。“化景物为情思”就是情与物游,心境交融;“迁想妙得”就是发挥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发散思维,把握对象的真正神情(即内在美);“意象”就是主客观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应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这是它与绘画色彩写生的根本区别。在色彩组合、形态构成、形式美感和装饰趣味的体现上,即“意象”的形成上,它的灵感来源必须是作者从客观物象中生发出来的,不是主观臆造,这是它与装饰色彩画的不同之处。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开设有色彩写生、色彩构成、装饰图案三门涉及色彩的课程,近年来有的院校又增设了设计色彩课、归纳色彩写生一般是取代原来的色彩写生课,它的前沿课结构素描(含速写),后续课是色彩构成、装饰图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为企业一线培养应用性艺术设计人才,要求有较强的设计表达能力和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是由构成专业的众多课程和相关实践来综合实现的。归纳色彩写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造型基础课,主要承担职业能力分解表中的设计表达能力。由于受总学时量的限制,色彩写生课一般在60至90学时之间。近几年,随着开办艺术设计专业院校的增多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文理兼招,新生的造型基础能力整体偏低。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归纳色彩写生课的主要任务,一是解决学生的色彩造型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装饰意识和创意思维能力。因此,把脱离写生意义的解构、重组、色彩构成式的抽象色彩训练等内容放到归纳色彩写生教学是不适宜的。
三、归纳色彩写生的方法及注意问题
归纳色彩写生教学应根据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各有不同或侧重。如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以静物、室内环境、建筑风景写生为主;服装设计专业可以服饰静物、着装人物写生为主等。在表现方法上,应掌握重点,了解一般,要求学生掌握“明暗归纳”“结构归纳”“平面归纳”“创意归纳”四种表现方法。前三种归纳法是基本表现技法,后一种归纳法带有创造的成分。
“明暗归纳”色彩写生与明暗素描、写实色彩写生方法相似,要领是对物象丰富的明暗变化采用减法进行归纳。办法是参照物象在光照下产生的“两大部”(受光部、背光部)、“三大面”(受光面、侧光面、背光面)、“五调子”(亮、灰、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的明暗变化规律,根据需要选择一项进行明暗归纳,再结合进行形态、色彩、空间的归纳、提炼和程式化地处理。这种表现形式的画面效果,既有一定的光感、立体感和空间感,又富有一定的装饰意味,对于具有一定写实造型基础的学生,较为容易理解和掌握;“结构归纳”色彩写生与结构素描画法同理,它抛开光线对物体照射的影响,把物体作平光处理,从形态构造、体面转折着手,抓住物体轮廓线并分出大的结构转折面,注意物体固有色及其明度形成的整体对比关系,进行构形、构色、构明度及程式化的处理。这种方法绘出的画面,基本上是一种平面效果,物体略有一点凹凸感,装饰趣味较浓;“平面归纳”色彩写生与纯线条表现的素描形式相似,排除物体的光色、明暗变化和结构表现,把物体的立体形态作平面处理,将丰富的色彩变化作整色提炼,是一种类似投影、剪纸效果的表现形式。注意物体的外形特征、画面的骨架感,注意各物体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把握画面色调倾向和主要色块构成,抛弃透视变化,强调平面组合,这种表现形式的画面,最具平面装饰效果。后两种归纳色彩写生,在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和造型表现上,已具有装饰色彩造型的特征,开始进入设计装饰的大门,是归纳色彩写生训练的重点。以上三种表现方法,如果变通一下,每种方法分别采用分面作色、勾线作色、点彩作色等不同技法,或局部变色、整体变调等处理手段,又能形成多种不同的画面效果和装饰趣味。
“创意归纳”色彩写生,是指作者面对客观物象,在深入、感受、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发散思维”,摆脱习惯思维定式,变通思维方向,纵向、横向、顺向、逆向,使其产生多种思维轨迹,形成多个图式预像,选择最佳的图式预像,并将其较好地表现出来,形成独特的富有装饰意味的画面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创意归纳”色彩写生不能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有创造性的表现,就要多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索勇气,这对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要学好归纳色彩写生,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写实色彩画得很好的学生,却画不好归纳色彩写生。究其原因,除了没掌握好归纳色彩写生的特点、方法和要求外,没能转变思想认识是重要的因素。不少写实造型基础较好的学生是因为考不上绘画本科才报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受纯艺术思想影响较深,认为油画、国画才是艺术,有写实造型能力才是高手,存在设计专业比绘画专业低档的思想。可以通过讲述一些著名设计师的故事和经典作品赏析,分析绘画发展趋势和设计市场前景,启发学生端正对艺术设计专业和归纳色彩写生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作画计划问题。未经过归纳色彩写生训练的学生,在写生作画时,往往缺乏一个预想的作画计划,只凭一时的感觉,东抹西涂,反复修改,毫无装饰趣味。要启发告诫学生,归纳色彩写生与绘画色彩写生不同,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要认真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从客观物象中发掘形式美和装饰趣味,剖析形式美和装饰趣味的构成要素,想好作画的方法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
3.归纳作色问题。归纳色彩写生一般采用水粉颜料,因水粉颜料含粉质,覆盖力强,色彩鲜艳明快,便于色彩练习。归纳色彩写生的特点是对物象进行归纳整合,分面填色。主要是进行形态整合、结构整合、明暗整合、色彩整合,然后根据选择的表现方法分面填色。用色的种类要有限制,注意色彩的借用,以较少的色彩种类表现出丰富的色彩效果。调色要均匀,浓度要适当,分量要足够,同一色的物体在着色时要一次性填完,填色匀净。
4.造型意象问题。归纳色彩写生的形式美感和装饰趣味,即造型意象是从所写生的客观物象中“情思”“迁想”生发出来的,这是归纳色彩写生画的灵魂。如果完全摒弃对客观物象的感受和理解,不是从客观物象中生发创意灵感或装饰“意象”,全凭主观臆造去表现,则失掉了归纳色彩写生的意义。无论采用哪一种表现方法,作者在写生中均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分析,用心去思维,用心去感悟,从中生发出“这一个”美的形式和装饰意味,并努力探索适宜表现“这一个”形式和意味的作画技法,这是培养艺术创新能力,形成艺术个性的有效途径。
四、归纳色彩写生的作用及深远意义
关键词:艺术美学;审美共通性;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绘画;关系
中图分类号:J20-05文献标识码:A
审美共通性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规律。同属视觉艺术及空间艺术的绘画与建筑,二者在发展历程与生活应用都有着高度的依存与审美共通性;建筑与绘画二者除可彼此应用与做为创作发想之外,建筑的空间与形式长久以来亦逐渐成为绘画的媒材。梁思成将中国园林(包括园林建筑)视为一幅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则认为园林是介乎古典型建筑和浪漫型的绘画之间的一种特殊艺术。①建筑在做为人类休憩避难的功能之外,也是一种美感的具体实践,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里说:“建筑风格的变迁就是以线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而这种作为形体单位的线,则是图画、雕刻等这种美的事物都必具有的要件。②王振复在《建筑美学笔记》中探讨建筑与绘画的关系,认为中国建筑的“园理”与画理相通;王世仁的《理性与浪漫的交织》则探析中国园林如画的美学思想。建筑作为一种与人类文化共存并落实于生活应用的艺术,实际上反映出各种生活层面的美感,也作为不同艺术审美的融合。正如《中国建筑文化大观》所说:“中国建筑是技术兼艺术的灿烂之华,……中国建筑一定程度上具有音乐的旋律、绘画的美意、诗文的气质与雕塑的境界;……在中国建筑的时空存在与发展中,这些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艺术渗融其间,展开了一场场持久而甜蜜的‘对话’”③。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绘画的基本审美特征
1、重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审美
中国的建筑在长久的农耕社会型态与特有的汉语言文化哲学之孕育下,映像出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与高雅理性而深邃的文化哲思,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淡于宗教与浓于伦理、“亲地”倾向与恋木“情结”、“达理”而“通情”的大地文化等四项特点,④并具有自然美、曲线美、均衡美、象征美、阴阳美等五种具体呈现⑤。如以儒、道、释等哲学理念将之聚敛浓缩于建筑艺术的审美理念上,则以“致中和”、“重礼教”、“敬天地”三种精神体现于世。
(1)“致中和”的文化审美体现
《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建筑艺术的和谐美,首先呈示于其有机整体观中,建立在“天人合一”基础之上的和谐美,也是孔、孟认为处于“天”、“地”之间的人,最好的自处方式,制导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和形制。⑥
传统建筑选址向来以“立于中”为先。卜辞有“立中,允入风”之说,因此国族社稷需位中土,汉书司马相如传之大人赋记载:“世有大人兮,在乎中洲。”“中州,中国也”;选址之外,城池规划、家宅民舍,也需“辨方正位”而“择其中”。至于城市与庭院布局则重视中轴线之观念:“在中国古代,具有中轴线布局意识、观念特征的建筑则随处可见。……北京紫禁城就是一个典型。”⑦梁思成认为:“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⑧。可见“致中和”之精神不止成为天子以至黎民在建筑上必须谨守的默契,也是契合于华夏民族礼乐文化均衡、和谐的共通审美心理。
(2)“重礼教”的人伦教化呈现
儒家的政治,首重教化;礼乐正是教化百姓的具体内容。举凡食、衣、住、行,抑或婚、丧、喜、庆,都不可以须臾离开礼,《礼记•乐记》云,“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荀子•乐论》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乐若崩,则国族恐将灭亡,故而言行必有礼法,屋宅建制也必须依循礼制系统。
汉高祖令叔孙通制订汉礼制度,废除秦社稷,设立汉社稷;⑨魏晋至隋唐时代进行频繁的修礼活动,至唐时完备了都城礼制建筑系统,并将郊祀等祭祀制度,形成国家大祀的定制。⑩任何朝代的礼制建筑非但受到君主的极度重视,也是民宅建筑的依据。宗庙、宫殿、陵寝等规划,除谨守其严格的伦理与阶层规矩外,台闽常见的三合院民宅建筑,则以供奉神主牌位的“祖厅”正厅为中心,两边等次而下乃为祖父母房、父母房,儿女房位居边陲,与最低下的厨房、仓库为邻;同样谨守伦常规范。至于庙宇、民宅之脊饰、壁堵或窗棂,常可见到的“赵子龙长板坡救主”、“彩衣娱亲”、“精忠报国”等壁画或装饰,是将忠孝节义的思想,透过建筑以达到教育子孙与思想启发的最佳境教方式。儒家重视人伦之道,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故而合乎礼教规矩与强化儒家人伦教化,乃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审美,亦使中国之建筑处处呈现和谐、平稳、冷静而兼蓄秩序与肃穆的景象。
(3)“敬天地”的轮回意识延展
《老子》诗蒸民:“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庄子》齐物论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天道篇:“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中国人对于“天”,并非仅是“敬”与“畏”的关系,更是“亲”与“爱”的落实体现。天地育载万物,国族社稷之兴盛衰亡,则端视天子言行是否顺乎天道。行礼如宜,则天命永祚;逆天道而行,则天地将起异象,“天命”也将另择善德并取而代之。如《尚书》盘庚所云:“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因而社稷寻址需依循四时以定方位,庙堂规制必循伦常以订礼制,庙宅陵冢形有所别以分阴阳,梁柱檐阶取材自然以尊天地。所谓“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礼记•郊特性》)“天神在上”,人便应安居立命,以仰天之德,礼敬天地,顺自然之法,周而复始,方得享永世不灭之资源。
2、尚文人精神的传统绘画审美
中国绘画的艺术性反省,是东汉末年及至魏晋时代的事情。而中国绘画艺术性的兴起,徐复观在分析后认为是因为以经学为背景的政治实用主义兴起、老庄思想及玄学风气抬头,以及人伦鉴识之风大盛三者为主要原因。B11因此中国的传统绘画审美也与之紧紧相扣,发展出重传神、崇气韵、尚雅逸的美学特征和绘画传统。
(1)重传神
所谓“传神”,即系将此对象所蕴藏之神,通过其形象而把他表现(传)出来。B12“神”指的是精神,亦即老子《道德经》中第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以及《庄子•天下篇》“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合而言之的精神。《淮南子•原道训》中载道:“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世说新语•巧艺》中则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B13。是故,后来无论“穷玄妙于意表”的宗炳,作《叙画》的王微,或影响中国画坛深远的《古画品录》作者谢赫,都侧重“传神”一事。宋人邓椿也在其《画继》中提及:“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之间者万物,悉皆含毫运思,曲尽其态。而所以能曲尽者止一法耳。一者何也?曰:传神而已。”透过画作以传递绘者与受绘者之精神、本质与特性,是传统绘画最终的本义。
(2)崇气韵
精神是“视乎冥冥,听乎无声”之物,精神一旦落之于笔墨上,即化格为“气韵”。南齐谢赫于《古画品录》中有云:“虽画有六法,罕能该尽。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而所谓“气韵”,徐复观认为应将“气”与“韵”当作两个概念来处理,也就是嵇康所谓的“神气宴如”、养生论的“神气以纯白独着”;此乃由作者的品格、气概中透过“心斋”与“坐忘”的努力后形成的“神气”B14。“韵”是由上述的“气”所分解出来的,是一种音乐的律动,落实在画纸上,主要就是线条的本身,藉由线条,而将神形的“态度风致”在绘画上表现出来,所以邓椿在《画继》中强调画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此即历代用以评定画作优劣的标准。
(3)尚雅逸
所谓“逸”,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从《论语•微子》中考证其原意,将古之所谓“逸民”分成“发中权”之“ 高逸”与“身中清”之“清逸”二者;认为此与魏晋时的“清”、“远”、“旷”、“达”相通。魏晋时代士大夫以人伦鉴识区分画品之雅俗,《唐朝名画录》在神、妙、能三品之外,加定“逸品”,重视不拘常法,以自然为上的画作;至[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则将“逸品”置于“神品”之前:“高逸一种,盖欲脱尽纵横习气,澹然天真,所谓无意为文乃佳,故以逸品置神品之上。”而“逸格”也得到北宋文人画家的推崇。故而“人到无求品自高”即成为追求画品格调高逸之不二法门。此须由绘者之思想人格着手,所谓“绘事,清事也,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月,刻画镂研,终一匠作耳,何用乎?”B15因为太多红尘杂事,将使得作品显得“俗气”,无法入流。[清]沈宗骞也说:“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B16,邹一桂更以艳巧俗媚为忌,[清]邹一桂《小山画谱》中说道“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足见“尚雅逸”,确实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受到相当的重视。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传统绘画之审美共通
中国传统建筑与书画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无论是空间结构、线性变化及曲面构成等,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B17。尤其传统园林,更是如此。“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讲究虚实、透漏、因借与景移,园林建筑的布局安排疏密有致,虚虚实实,颇有章法。以有限的建筑园林空间表现无限的人生情趣,寄托中国文化的宇宙意识和生命精神,颇近于画理。”B18传统绘画讲究皴法、线描及墨色使用,以线条的粗细与曲直构成形状(shape),以墨色浓淡与色彩塑造质感;传统建筑则以线条与空间拟塑风格,以材质和规模形成量感。在长久的交融互用之中,建立出如下的审美共通性:
1、和谐与秩序
“和谐”与“秩序”为儒家的基础与特色,亦为传统画作与建筑的审美标准。王维《山水诀》:“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宋]郭熙《林泉高致集》则载道:“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李成《山水诀》也强调:“凡画山水,先立宾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所谓画有宾主,“主”与“宾”的关系确立,是绘画中维持“秩序”确保“和谐”的重要关键;[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与[元]王蒙的“秋山萧寺图”,千仞高峰之比例占据整体画面之泰半,溪流与人物则陪衬在下方角落。[唐]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卷”选择以人物在画面中所占的大小比例,区分帝王与随侍之关系,使主宾分明而和谐有序。作为古代建筑典册之《考工记》则记载:“王城居首,为全国血缘宗法政治中心。诸侯城列作第二级……。”“三级城邑,尊卑有序,大小有制。”同样在确立“主”、“宾”的次序;以祀奉至圣先师的孔庙为例,无论于建筑之定制、高度与规划上,祭祀孔子的“大成殿”与庙中其他建物相比,则明显是王维所谓之“主峰”。
绘画与建筑虽不同于简册将圣儒教化之言语以文字条列,仍以不同形式展现其教化功能。上述阎立本之“历代帝王图卷”绘列各朝帝王,依各帝王之品德、功绩决定于该图卷中侍从人数之多寡、行路或乘轿、仪态雍容或抑郁;此与杭州岳武穆庙前秦桧夫妇跪像、武则天坟前的无字碑,同有奖善惩恶之妙趣。而章怀太子墓的“狩猎出行图”、五代的“宫乐图”则与北京紫禁城以中庸致和为名的“中和殿”、福建南靖“和贵楼”、“怀远楼”等土楼之命名、台北“三峡祖师庙”罗列的“卧薪尝胆”、“田单复国”等铜雕壁画,以及桃园“范姜老屋群”的建筑彩画B19,同样隐含劝勉后人自强不息与守分向上的教化之功。
2、题名与定性
文人在画作上以文字题名落款与详加批注的习惯,最晚在魏晋时代已经出现,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南朝梁]萧绎的“贡职图”都有题名。而宋代画院考试常以古诗句为题,如“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等都曾是画院考试的题目B20。这些题名将创作者的意念,较纯粹的图像更清楚且具体的呈现,在线条与墨色的传达外,以诗句与文字的述写,将作者之人生价值与哲学思想透过画作详实的传递。建筑之“题名”一如画作,前述的“中和殿”、“和贵楼”以建物之名传递拥有者之意;清代末期常受法、荷、西等列强侵犯的台湾,钦钗大臣沈葆桢为巩固海防,于台南安平仿法国之堡垒形式建造一防御性碉堡,在其城额上题名“亿载金城”四字,以求该城池千年亿载不朽,使防卫固若金汤、易守难攻B21;还有苏州“拙政园”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B22、广州“陈氏书院”大厅格扇上“道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德令广雅,风培百粤振斯文”B23的对联,都是借由“题名”,使建物呈现主人之风骨、寓意及人格特质的最佳写照。
传统画作的“性”主要来自于作品的题材、技法,而“格”则取决于创作者的品格修养。画作“性格”是赏析画作的重要依据。以工笔精绘而设色金碧艳丽者,鸟兽翎毛可见微毫,庙宇栋梁斗拱错落,画作呈现华贵而工整的气息,董其昌将之归为“北宗”,[唐]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是其代表;而被归为“南宗”的另一派画法,善用渲染与淡墨,“流素而成云,借地以为雪”,重视人物神韵与山水灵气,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是其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属性与风格虽不分为南北二宗,却因其建筑布局、风格造型、空间组合和细部处理等直观而显性的建筑技术,有风格迥异的“徽式建筑”、“闽式建筑”、“藏式建筑”、“岭南建筑”等,或是各具其使用机能的“庙宇建筑”、“民居建筑”、“军事建筑”等,当然也有因营建法制而区分的“汉代建筑”、“唐代建筑”、“明清时期建筑”等不同的时代性与地域性文化展现的建筑审美。
3、隐喻与象征
传统画作与建筑的“性格”既来自于人的品格,其直观形象与显性特征,则以隐喻与象征的符号提供找寻其隐性意涵与内在精神哲理的线索。法国美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将类此相互关系与延伸意涵归结成一套系统,以直观接收的“能指”(signifier),与间接受引导的“所指”(signified),以及转译间接呈现的“意指作用”(signifitation),来说明符号如何演绎出的思想与其后续延伸的神话。B24
古代中国文人因身处封建体制与礼教文化的威权,早学会运用这种间接呈现的手法,将意念隐藏于若有似无的朦胧中,以求明哲保身。[清]郑燮的“甘谷菊泉图”的,隐喻自己孤高超俗、不与尘世同流,于浊世中仍有廉洁自持与不移的气节,因此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B25除“花中四君子”之外,传统画作中常出现的松、竹、梅,则代表坚毅而高风亮节的“岁寒三友”;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清泉象征君子之德、白石象征择善固执;而山水画中常出现的一叶扁舟,往往是隐喻着文人“一朝不得志,明日散发弄轻舟”的潇洒与自我藉慰的处世哲学与艺术精神。
这种隐喻与象征的手法同样出现在建筑审美上。在《周易》中,“九”为帝王至尊之数,为阳爻之天数;“六”为阳爻之地数。天九地六,为天地运旋之时运。所以建辟雍为太学,实际是将崇拜天地自然的观念渗透在教化、开蒙达智之中。B26杜耒《寒夜》“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是文人于其宅第中,以具象征意义的植栽自我惕励与期许。这种象征符号也许布置于园艺景致,也许形塑于居宅栏杆、窗棂、门堵壁画上。古代知府衙门厅堂里彩绘的青天、太阳、海浪与白鹤壁画或浮雕,就是为官仕人清廉自持、为民青天的自我惕励。中国客家传统民居更是以丰富而深刻的隐喻内涵和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印象。“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依山而建,正面是红色的砂岩石垒砌的巨大浮雕石壁,中开大门,入门后为一条44级、上有玻璃光棚的笔直蹬道,正对陵墓,这种入口空间序列是古代陵墓神道的象征。”B27这是当代岭南建筑创作对传统建筑象征文化的继承。
4、气韵与意境
传统绘画审美具有“重传神”、“崇气韵”、“尚雅逸”的特征,而传统建筑也将一系列文化讯息与素质蕴涵于其建筑“语汇”之中。梁思成与林徽音说:“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B28这种具有“诗意”与“画意”的“建筑意”,蕴含民族文化的深意,来自于民族的哲学、历史、伦理、美学等多种文化的综合,B29也就是所谓的生命韵致与艺术精神的“气韵”。王世仁也认为:“中国建筑的艺术形象,不在于单体的造型欣赏,而在于群体的序列推移;不在于局部的雕琢趣味,而在于整体的神韵气度。”B30此“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B31序列推移的整体精神,除了阐释伦理精神,也是中国传统建筑对理性的人文探求。它可以是数字化的屋舍间架递减,也可以是燕尾脊角度的蜷起曲线与庑殿飞檐之如鸟翼昂起,说明中国人对秩序、婉转、圆融和向往天人合一等神韵品格的追求。
王振复先生以为“建筑文化,同时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无庸置疑的。”,他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象征性方式归纳为“数的象征”、“形的象征”、“音的象征”、“色的象征”等四种。B32在这四种象征性方式中,窗户、石板、藻井、塔层的数目变化,与[明]龚贤《画诀》:“四树一丛添叶式,此四树一丛,三树相近,一树稍远。”及奚冈《树木山石画法册》:“聚则宜累累,散则为星星。”以聚、散、疏、密分布表现韵律的绘画技巧相符。苏州的寒山寺以“夜半钟声”揉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的意境,闻名于古今。台湾彰化鹿港龙山寺饶富韵律的龙柱造型,充满文人风格的覆盆式石雕柱珠,以及纯朴素雅的飞檐翘起,在香烟袅绕与斜阳西照的光影映照下,与其雅致的山门也拟塑出相同于董其昌“高逸图”那烟岚飘渺、宁静致远的幽雅意境。
5、布局与五行风水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所提的“经营位置”,即传统建筑所谓之布局,相似于西方绘画理论所说的“构图”(composition)。其中不同之细微处,在于以天人合一的美学思维中,传统绘画之经营与建筑之布局追求与天地相和,阴阳相生,于其甚者更要求符于五行风水之理。[宋]郭熙认为作画之时,凡经营下笔,必合乎天地B33。[明]董其昌则认为,凡画山水,须明分合,其次须明虚实。B34树石布塞,需密相间。虚实相生,乃得画理B35。[清]唐岱《绘事发微》则载道:“古人之作画也,以笔之动而为阳,以莫之静而为阴。以笔取气为阳,以墨生彩为阴。体阴阳以用笔墨,故每一画成,大而丘壑位置,小而树石沙水,无一笔不精当,无一点不生动,是其功纯熟,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其画所以称独绝也。”石涛的《画语录》则以“一画”为核心,融合周易、道家学说和禅宗之说B36。
历朝的都城规划与宅第布局,同样遵循周易及阴阳五行之理念,善用左阴右阳,采“九”为阳数至极之法。《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至于宫殿型制,则遵循儒家规矩“前朝后寝”之制,所谓“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九为分,九卿治之”B37。东汉末年道教盛行之后,阴阳五行风水之说更深深影响其营建法制。《旧唐书》载武则天建立明堂的诏书:“今以鼎郊胜壤,圭邑奥区,外天地之中,顺阴阳之序”,以八卦之形为台基,重视阴阳的顺序。而后之紫禁城,南京的明孝陵,其宫殿布局、尺寸与用色,都可察见五行五色与阴阳与风水之特征潜藏其间。以空间布局著名的苏州“留园”,西北为太祖山、祖山,是风水术中“干”位所在。为求“龙脉”流贯,因此于中部掘水池为“龙潭”,而东南“巽”位为“风”,在此设建筑,以求“风生水起”“龙气盈贯”。此“龙脉”相应于水墨画,则为画中山势之起伏,[清]王概比喻为人之气脉B38;王原祁则以为“龙脉”为画中气势,与开合起伏互为体用,若强扭龙脉则生病矣。B39
因此历史学者姜波认为:“北周五郊坛的高广和距城之远近,都合乎五行之数,使五行观念与五郊坛的对应关系更加整齐。……西汉晚期确立了阴阳五行学说在祭祀方面的指导地位……”何晓昕则说:“中国风水术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表现,是中国建筑与环境学的一种传统“国粹”。”B40
三、结论
中国画以线造型,以形写神,注重白描、散点透视、虚实相映,以有限之景寓无限之情,追求“象外之象”,以拟造气韵生动的“境”;中国园林则讲究虚实、透漏、因借和景移,其植栽与庭院的安排疏密有致,虚虚实实。以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的人生情趣,寄托中国文化的宇宙意识和生命精神。这种殊途同归的艺术审美,以儒家思想、老庄哲学、佛家轮回与五行风水为文化底蕴,发展出具有“致中和”、“重礼教”、“敬天地”的建筑审美,也酝酿出“重传神”、“崇气韵”、“尚雅逸”的绘画审美,无异是中国艺术精神现象的凝聚。
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是精神与生命的写照,是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追求,所有艺术犹如万流同归一宗,具有相隔却相通、神似而体异的审美共通性。尤其是集技艺与艺术于一体的建筑艺术,与传统绘画具有“和谐与教化”、“题名与定性”、“隐喻与象征”、“气韵与意境”、“布局与五行风水”、“心灵自在与自我抒发”、“对和的禁忌”等面象的审美共通性。这些审美共通性体现艺术品欣赏与审美之规律与经验,从而为扩充与深化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感受,实现审美超越,提供多样化的条件与契机。(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引自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页。
②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下册,台北:金枫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179页。
③ 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④ 参见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13页。
⑤ 参见张士全《论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水美学思想》,新浪博客网。
⑥ 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⑦ 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⑧ 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⑨ 参见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5页。
⑩ 参见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92-236页。
B1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版,第146-157页。
B1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版,第158页。
B1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5页。
B14参见曾炎辉《“气论”在宋朝山水画中的影响》,南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3-69页。
B15方咸亨《中国画论类编》,《邵村论画》,台北:华正书局,1984年版,第145页。
B16参见朱晓红《沈宗骞――中国书画画语图解》,《芥舟学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B17参见叶育男《形体的自由化――东方书法与美学在数位构筑中的初探》,台北新竹国立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1-19页。
B18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页。
B19倪晶玮《范姜老屋建筑彩画中之文化意涵》,《建筑学报》(台北),2009年第68期,第236-239页。
B20袁金塔《中西绘画构图之比较》,台北:艺风堂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B21李乾朗《台湾建筑史》,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68页。
B22此联置于拙政园西山之“雪香云蔚亭”,为[明]文征明所题。原文出自[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诗“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影逐回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之其中二句。
B23此联置于陈氏书院(陈家祠)首进大厅格扇,上下联之大意为:“追寻着太邱祖的道路,将贤德之士集于一堂以切磋学问,昌盛后世;与德芳百世的广雅书院为邻,以优良的学风培育我百粤的子弟,举拔人才,提振文风。”文在缅怀先祖,尊崇广雅书院的文风,并勉励后代子孙勤奋向学。
B24参见罗兰•巴特《神话学》,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69-187页。
B25参见全景博物馆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名画博物馆》(第四卷),第450页。
B26参见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页。
B27参见李倩《中国传统建筑象征的审美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64页。
B28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343页。
B29参见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B30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B31《十三经注疏》卷11《礼记注疏•中》,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3-1135页。
B32参见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0-50页。
B33郭熙《美术丛书》第九集《林泉高致集》。
B34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转引自袁金塔《中西绘画构图之比较》,台北:艺风堂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B35蒋和《学画杂论》,转引自袁金塔《中西绘画构图之比较》,台北:艺风堂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B36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91页。
B37转载自罗哲文、王振《中国建筑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B38[清]王概《芥子园画传》该段原文:“所谓嶂,盖山之颅骨是也。此处起伏为一山之主,而气脉联络,并为通幅之一树一石,皆奉为主。又有君相存焉。……山有高有下,高则血脉在下,肩骨开张,基脚厚壮,峦岫环绕,映代步绝,此高山也。”
B39[清]王原祁《雨窗漫笔》该段原文:“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石谷阐明,后学之所矜式。然愚意以为不三体用二字,学者中无入手处。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俱从此出。……若知有龙脉,而不辨开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势。知有开合起伏,而不本龙脉,是谓之顾子失母。故强扭龙脉则生病。开合逼塞浅露则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则生病。”
B40参见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141页。
Aesthetical Intersection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Drawings
TANG Xiao-xiang1,WANG Yong-zhi2
(1. School of Agricultur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1;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启动的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全面贯彻实施“德、智、体、美”教育方针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之一。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尽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不断地发展,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还是最薄弱的环节,是被忽视和边缘化的一个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艺术教育发展水平极为不平衡,这里面包含着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观念陈旧、理论缺乏、研究滞后的现象,严重地阻碍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对广西四所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研 究,以期更好地推动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
广西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十分明确地把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将其纳入到了素质教育的大范畴,表明了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美育、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问题。”⑴之后,教育部又颁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发展规划(2001——2010)》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通知,这些纲领性文件,再次强调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它对塑造人的品格、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综合能力等方面的特殊功能越来越凸显。
地处西部的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东西部地区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艺术教育发展水平极为不平衡。加之广西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处于这种特殊的环境和地位,艺术教育是处于被忽视和边缘化的一个学科。在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体系”上更是严重地存在着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存在着“一纲多书”、因人设课;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微观落实的教育现状等等,这些原因不利于民族地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此,笔者对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院、河池学院四所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为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一、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数据收集。这次调查主要针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研究及教材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对广西少数民族学生聚集较多的四所高校中相关的领导、老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所获得的绝大部分数据是反映客观实际的,是比较准确的。
1、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情况,调查数据显示。(表1)
学校名称 开设课程
广西师范大学 《书法欣赏》《书法基础》《中国音乐史及名曲欣赏》《外国音乐史及名曲欣赏》《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交响乐欣赏与评论》《舞蹈艺术欣赏》《视觉艺术欣赏》《中国美术史及名画欣赏》
广西民族大学
《演讲与口才》《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现代舞》《音乐鉴赏》《经典名歌名曲欣赏》《器乐欣赏》《语言表达》《东南亚舞蹈欣赏》《新闻播音》《少数民族舞蹈欣赏》
广西师院
《电脑平面艺术设计》《中国画技巧》《基础乐理》《声乐演唱技巧入门》《装饰色彩》《西方油画艺术赏析》《西洋管弦乐经典作品欣赏》《中国民间音乐欣赏》《中国设计艺术史论与欣赏》《卓别林电影艺术欣赏》《美术名作鉴赏》
河池学院 《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
2、公共艺术教育师资情况,调查数据显示。(表2)
学校名称 教师总人数 专职教师 兼职教师 外聘教师
广西师院 8 0(0%) 8(100%) 0(0%)
河池学院 13 0(0%) 13(100%) 0(0%)
广西民族大学 40 0(0%) 35(87.5%) 5(12.5%)
广西师范大学 14 6(42.9%) 8(57.1%) 0(0.0%)
总计 75 6(8%) 64(80.5%) 5(6.6%)
3、你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目标怎么看,调查数据显示。(表3)
学校名称 问卷题序 A B C D
广西师院 Question6 0.00% 71.43% 0.00% 85.71%
河池学院 Question6 80.00% 40.00% 30.00% 60.00%
广西民族大学 Question6 75.00% 50.00% 50.00% 75.00%
广西师范大学 Question6 75.00% 16.67% 25.00% 50.00%
总计 Question6 60.61% 39.39% 24.24% 63.64%
A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B传授学生艺术知识和技能;C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D通过优秀艺术作品的感染,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4、你怎样安排上课内容,调查数据显示。(表4)
学校名称 问卷题序 A B C D
广西师院 Question7 14.29% 28.57% 0.00% 57.14%
河池学院 Question7 10.00% 0.00% 0.00% 90.00%
广西民族大学 Question7 0.00% 0.00% 0.00% 100.00%
广西师范大学 Question7 50.00% 0.00% 16.67% 41.67%
总计 Question7 24.24% 6.06% 6.06% 66.67%
A鉴赏为主;B理论讲授为主;C实践练习为主;D鉴赏、理论、练习都有
5、您经常在教学中加入介绍广西本土少数民族特色艺术的内容吗?调查数据显示。(表5)
学校名称 问卷题序 A B C D
广西师院 Question11 28.57% 71.43% 14.29% 0.00%
河池学院 Question11 10.00% 80.00% 0.00% 10.00%
广西民族大学 Question11 50.00% 25.00% 25.00% 0.00%
广西师范大学 Question11 27.27% 36.36% 18.18% 18.18%
总计 Question 11 25.00% 56.25% 12.50% 9.38%
A经常介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B有这方面的内容C很少介绍 D没介绍过
6、教学有无教材?调查数据显示。(表6)
学校名称 问卷题序 A B
广西师院 Question 4 57.14% 42.86%
河池学院 Question 4 70.00% 30.00%
广西民族大学 Question 4 25.00% 75.00%
广西师范大学 Question 4 33.33% 66.67%
总计 Question 4 48.48% 51.52%
A有,根据教材安排,由浅入深,系统学习;B没有教材,根据学生程度、兴趣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如有其它情况,请说明。
7、您参加过艺术教育方面的课题、项目、撰写过文章或论著吗?调查数据显示。(表7)
学校名称 问卷题序 A B C D
广西师院 Question 13 28.57% 42.86% 28.57% 0.00%
河池学院 Question 13 10.00% 60.00% 30.00% 0.00%
广西民族大学 Question 13 50.00% 50.00% 0.00% 0.00%
广西师范大学 Question 13 25.00% 41.67% 33.33% 0.00%
总计 Question 13 24.24% 48.48% 27.27% 0.00%
A主持、参与多项课题、撰写论文并发表多篇;B参与过、发表过少数几篇论文;C很少参与、写作;D没有参与、写作
(二)现状分析。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广西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从课程目标来看,调查显示,公共艺术教育注重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占比例非常高,B和C占了63、73%,与要求的课程目标有偏差。目前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设的课程只管课表的体现,而忽略目标的实施,即审美观念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由于目标的不明晰,容易导致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的盲目无序状态。
2、从课程设置来看,调查显示,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设的课程更多的是“因人设课”或者是“搭专业便车”,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美术、音乐、舞蹈三大门类,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共八门,但八门中的戏曲、戏剧、影视几乎是空白,可以看出缺乏这方面的师资。另外,艺术教育课程主要由“三大类型”课程群的模块组成,即为“理论型”、“欣赏型”、“实践型”,但调查显示,欣赏课程比例很少,只占24、24%,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几乎没有,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是“混合型”,占66、67%,没有侧重,更多的是按照专业模式走,什么都给一点。普遍地感到广西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还不够合理。
3、从课程内容来看,由于课程开设因校而异,学生选修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教材和衡量标准,由于以上原因,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很多是“专业”的翻版,课程观念和内容极为陈旧,严重地制约着普通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同时,对本土的艺术资源不够重视,调查显示,以本土艺术资源作为重点内容的只占25、00%,不能根据广西本地的地域情况和民族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点补充,缺乏特色。
4、从师资队伍来看,调查显示,专职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仅占8、00%,兼职教师占80、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但目前担任艺术教育课程的主要是兼职教师,所以,很多把专业课的内容搬到公共课,并且,兼职教师也不能集中精力,潜心研究公共艺术教育,也不能针对非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5、从课程教材来看,调查显示,由于目前没有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材,所以广西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是各行其是,各取所需。50%以上没有教材,有教材的采用的是专业院校的教材,这与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受到阻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6、从教学改革来看,调查显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处于非常薄弱的环节,48、48%是参与过,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极少,仅仅只有24、24%是主持过课题,经常发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近30%的很少研究和没有研究。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的实施,是要不断的思考和研究,否则公共艺术教育难以尽快地发展。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现实所存在着的较为明显的问题,由此可见其课程改革刻不容缓,改革的步伐应该加速前行。
二、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考与研究
广西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以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对广西四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1、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认识。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艺术教育,素质教育是受教者的智力、意志、审美、体能体魄、操作技能的全面培养、提高,离不开融合着感性和理性、自由和规范、功利和超越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要达到艺术教育的目标,必须要有与之相符的课程体系支撑,在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课程观念是教育观念的核心,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核心,课程改革问题是教育整体改革问题的核心。课程改革在更深的层次上决定着教育整体改革的成败。因此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就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建立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艺术教育事业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摇篮。因此,这就要求广西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具备创新精神。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养成。
2、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1)课程设置的完善。以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基本是按现有艺术教师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的状况,没有形成按需设课、因材施教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在必修或选修课程中注意视听课程的搭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搭配、基础知识与学科知识的搭配,使课程体系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打破原来学科与学科之间相对封闭、缺乏有机联系的弊端,建立富于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结构。
(2)课程内容的改革。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渠道就是要通过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体现出来。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教师、学生不仅仅是课程实施者和接受者,应该是创造者和开发者,要把课程理解为教师、学生、教材、实践、环境等要素的整合体,理解为学习者的经验过程,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但要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以审美为核心,而且要注重以人为本。……通过艺术教育陶冶情操、启迪心灵,使受教育者提高对人文之美的理解,增强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架设人文与科学间的桥梁,奠定科学、艺术、人文创造的共同基础。将能否成为促进全面素质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和达成的重要手段,”⑵所以,要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与之相符合的课程内容。其次,在公共艺术课程里要体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把本土的艺术资源融进教材中,使广西高校的学生与自身民族的天然关系更为强烈,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为历史、生态、环境、社会、自然等对本土民族艺术的形成、产生、变异的影响,以及本民族与其他民族艺术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使广西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形成自己的特色,更彰显民族性和地域性。
(3)课程模式的更新。打破以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脱节的状态,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有机模式,打通艺术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将艺术教育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完全纳入到公共艺术教育的大课程体系中来,调动各种艺术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延伸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4)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建立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艺术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应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评价,一是指导学生正确评价艺术教育课程,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够持续进行并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二是教师也应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单凭学生考试成绩论成败的传统学习评价模式,更注重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把对教学结果的静态评价和课程实施过程的动态分析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5)师资队伍的优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拥有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较好的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艺术教育研究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要熟悉教学对象,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首位,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支持者、协作者、引导者。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同时要充分发挥广大艺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加强艺术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学,以活动推普及,坚持普及和提高的结合,推动艺术教育跨上新的台阶。
(6)课程教材的撰写。目前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材的使用不规范,教师选择教材的随意性很大,有些直接将专业的教材用于公共艺术教学,学生难以接受。应该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精心编写课程教材,这是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内容要符合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为目的,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注意题材、体裁的多样性,易于大学生所接受。同时结合地域特点,编写有广西民族特色内容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
三、结语
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正在逐步向前,同时也面临着转型期的挑战和机遇,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这一现实。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我们都应该认真地思考,如何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实施“唤醒原则”与“创造性原则”;如何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多元性”与“完整性”;如何在教师培养中强调“专业水平”与“知识结构”;如何在课程评价中注重“静态评价”与“动态过程”,“艺术教育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注重艺术活动的功能和效应的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施教者按照确定的价值取向和预想的艺术教育目标,结合受教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运用艺术媒介,引发受教者的情感活动,来实现教育目的。”⑶总之,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任重道远,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工作,理论研究是永无止境的,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都应抓住这个历史发展的契机,为使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得更为迅速,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有用之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力,宋尽贤.学校艺术教育史[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