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朝鲜族舞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朝鲜民族新舞蹈产生的历史背景
朝鲜民族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朝鲜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出了各种不同形态的舞蹈文化。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中叶的新舞蹈时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创作舞蹈时期。自朝鲜末期以来,西方文化不断浸透到朝鲜半岛,尤其到了20世纪初,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由此在半岛也掀起了打破原有的文化,提倡创新的舞蹈思想。新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冲击着朝鲜半岛长期积累下来的文明。朝鲜半岛新舞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它的历程。
二、新舞蹈产生的原因
人们通常认为朝鲜新舞蹈的确立是在本世纪20年代初,如果从出现新舞蹈作品的时间上看确实如此。新舞蹈的实践者之一的裴龟子于1928年在汉城举行的作品发表会标志着新舞蹈的开始。
产生朝鲜新舞蹈文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文化生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在文化生态中,文化观念的决定性作用是不可低估。如果没有接受西方文化的意识,新舞蹈的开展将是艰难的。随着日本的入侵,使朝鲜乐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承传已久的宫廷乐舞制度首先遭到破坏,废止了宫廷乐舞,遣散了宫廷艺人。据史料记载,18世纪后期,清学即北学论者朴齐家已论证说:“只有与日本和西方通商,朝鲜才能富强”。到了19世纪一些有志之士力主与日本和西方通商,且进行文化交流,从此关闭着的朝鲜国门终于渐渐地被打开,西方的文化逐渐的传入到朝鲜,史称为“开化时期”。此后,日本以及西方列强以武力强占朝鲜,接着日本把朝鲜纳为自己的殖民地,这时西方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对朝鲜产生影响,特别是日本强占朝鲜之后,一些知识分子主张以文化启蒙大众,唤起人们的爱国、爱民族的思想,欲达成这一目的则必须用新的文化形式让民众接受,此种行为非单纯的用什么形式的问题,其中有深刻的含义。
三、新舞蹈产生的代表人物
当时石井漠带来的作品有《囚人》、《忧郁》等,从作品中洋溢着深深的感染力,震撼着崔承喜幼小的心灵,因此崔承喜不顾父母的反对,随石井漠前往日本习舞。新舞蹈的开拓以崔承喜、赵泽元等著名舞蹈家为代表,他们先后赴日本跟随石井漠舞蹈大师学习现代舞蹈,并到其他国家学习芭蕾,在石井漠大师的指导下,归国后便开始着手新舞蹈作品的创作。崔承喜生于1912年出生于汉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6年毕业于汉城淑明高等女子学校。同年,日本著名现代舞蹈家石井漠率团到汉城演出,她观看完演出后深受感动,在其兄长崔承日的引见下,被石井漠收为徒弟,同年赴日本。当时的朝鲜社会,视从艺者为三教九流,崔承喜的父亲也不例外。所以,他认为女儿学舞“是家门之不幸”。但因崔承喜习舞之意已决,只能随其所愿。开始了习舞的生涯,在石井漠举办的舞蹈学校,她系统地学习了俄罗斯芭蕾、西方的现代舞1929年回到朝鲜,并创建了“崔承喜舞蹈研究所”。在1930年她举办了首次作品发表会。但未能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作品更倾向于模仿西洋舞蹈的方式,且内容难以理解;为了培养能够跳新舞蹈的表演者,崔承喜创立了朝鲜民族的舞蹈训练体系,注重训练的系统性和层次性,采取了分解动作的元素、重组元素等方法。即以动作为核心的舞蹈体系。“立舞”体系不仅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现代舞蹈以及芭蕾舞蹈的动作元素,按照芭蕾动作的训练原理,加入了技能训练和民俗舞蹈训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四、新舞蹈的产生对中国朝鲜族舞蹈的影响
中国朝鲜族是一个迁移民族,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朝鲜半岛的人民由于自然的天灾和战争,大量的迁徒进入中国,由此开始了中国朝鲜族的历史。
中国朝鲜族舞蹈训练体系,是继承崔承喜的“立舞”体系,它把朝鲜民族传统舞蹈发展的最终类型为基础,经剧场形态的转变、把握了艺术舞蹈与传统舞蹈的区别点及其性质、又对其整体地全面的认识,以及对其内核深入认识等过程,依据科学系统观和民族美学观选择、提炼、加工、发展而来的。建立了具有东方特色的芭蕾。崔承喜不仅建立了“立舞”体系而且还在中国开设了舞蹈培训班,对中国舞蹈的发展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促进的了中国舞蹈的发展。新舞蹈是在西方芭蕾、现代舞思想、方式的指导下,通过提炼本民族的传统舞蹈元素,并吸收其他民族的素材,而发展出来的。崔承喜在舞蹈实践中,体现出了“遵规与越规”的二重性。她不但要打破以往的模式,但打破的同时又在构建着新的模式,为朝鲜民族舞蹈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为中、朝、韩三国在训练体系发展中提供了有利条件。朴容媛的“基本”变体,直接继承了崔承喜的实体,把它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在整个多元舞蹈文化大环境中受其影响,同时变化发展,使其原有的实体更加的丰富和发展,构成了基本动作、动作组合、表演组合等系统。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风格
舞蹈是一种能够充分表现人体美的艺术,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令人领略到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自然之美。观众在观赏舞蹈的时候,可以通过舞蹈中的动作和技巧,舞者的表情,以及背景音乐等,来进行综合性的感官体验,享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同时舞蹈也是文明的重要载体,对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通用的一些肢体语言,都是演化自舞蹈动作,可见舞蹈是多么的深入人心。一些少数民族对于舞蹈的依赖更是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比如朝鲜族,生活中的每件事都能用舞蹈来进行表达。多姿多彩的舞蹈丰富了少数民族同胞们的生活,也给我国的舞蹈艺术宝库增添了一抹瑰丽的色彩。本文通过分析舞蹈的意义和价值,深入解读朝鲜族的舞蹈风格,为繁荣民族文化,传播舞蹈艺术,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贡献一点力量。
一、舞蹈的意义
舞蹈的起源非常古老,在人类还没有语言文字的时候,就已经懂得用简单的肢体动作来进行交流。这就是舞蹈最早的雏形。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舞蹈也从简单的动作,单一的韵律逐渐发展成为有着复杂技巧和精妙配乐的艺术形式。舞者通过舞蹈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观者通过舞蹈来感受艺术的生命力。这使得舞蹈成为了既为大众所熟知的流行艺术,又能够深刻地表现个人思想情感的艺术手段。而作为少数民族的舞蹈,更多的还是偏重于前者,来源于生活中的舞蹈虽然简单,却也能够表现的非常高雅,使得舞蹈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少数民族特别善于将生活中的体会感悟转化成为舞蹈,即使是在一旁进行观赏,也会被舞蹈中所蕴含的浑厚质朴的情感所触动。
二、朝鲜族舞蹈的价值
朝鲜族的舞蹈和其他的舞蹈一样,是朝鲜族人民的精神财富,承载了朝鲜族的文化和历史。朝鲜族人民通过将意识形态和文化内涵融入舞蹈之中,使得朝鲜族的舞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在众多的舞蹈当中独树一帜。朝鲜族舞蹈还具有极强的典型性,由于朝鲜族自古与中原文化多有往来,因此其文化中受到很多其他民族的影响,是除汉族舞蹈外,能做到集大成者的又一种民族舞蹈。即使是在社会高度发展的新时代,舞蹈也是朝鲜族人民生活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的舞蹈工作者从民族舞蹈中汲取着丰富的营养,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增添助力。朝鲜族人民的优秀品德通过舞蹈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开来。特别是一些民间的舞蹈艺人,由于长期生活在民间,拥有着最广阔的创作空间,舞蹈工作者要端正自身的态度,向他们虚心求教,认真体会民族舞蹈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比较和学习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蹈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两者之间求取平衡,争取创作出更多既符合新时代审美标准和高尚情操,又能很好地传承民族舞蹈历史使命的舞蹈作品。
三、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一)厚重的文化底蕴。朝鲜族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朝鲜族人民自古就是勤劳朴实、能歌善舞、尊老爱幼的典型代表,很多的古老习俗都经由舞蹈传承了下来。朝鲜族人民每逢重大的节日,都会举行隆重的庆典,全体人民一同载歌载舞,不分彼此。历经千年的风霜洗礼,这种习惯没有被改变,反而多了一份令人动容的厚重感。特别是朝鲜族人民热情潇洒、含蓄有礼的精神面貌,直接表现在了他们对于舞蹈的审美和喜爱之中。有的舞蹈高雅朴实,有的则细腻含蓄,时而热情似火,时而淡雅如菊。这种种的表现都源自于舞蹈中所蕴藏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即使是在悲惨的历史时期,也没能摧毁朝鲜族人民对于舞蹈的喜爱,反而给舞蹈中注入了一股截然不同的悲悯之气,使朝鲜族舞蹈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二)特殊的艺术特征。正是由于厚重的历史底蕴,朝鲜族的舞蹈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充满了个性魅力。舞蹈中处处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气息,它与优雅的韵律配合得当,将舞蹈中细腻的内在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但又能够将所有的元素完美地融为一体,形成独有的审美价值。朝鲜族舞蹈还有着丰富的舞蹈语言。舞蹈语言是指表现舞蹈的动作,配合以舞台布景、音乐节奏等,将舞蹈中的核心内容完整地传达给观众。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舞蹈的动作,它是舞蹈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朝鲜族的舞蹈动作松弛自如、流动畅达,与朝鲜族人民性格中的热情奔放是分不开的。然而光是依靠舞蹈语言是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朝鲜舞蹈的。它还有着最鲜明最重要的特征,节奏。丰富的节奏赋予了朝鲜族舞蹈极强的表现力。无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能通过舞蹈尽情地表现内心的情感。如果说动作是舞蹈的灵魂,那么节奏就是舞蹈的血肉。它使舞蹈变得更易于接受和欣赏,使舞蹈充满了吸引力。甚至在舞蹈动作中的呼吸,也是一种节奏。良好的呼吸,能够帮助舞者更好地完成舞蹈动作,而标准的舞蹈动作,有助于舞者更好地体会舞蹈的节奏,把握舞蹈的精髓。两者相辅相成,使朝鲜族舞蹈变得更加富于艺术性,深受朝鲜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的喜爱。
四、结语
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是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品质优良、观赏性高。作为当代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保护了传统的舞蹈艺术,又哺育了新时代的舞蹈创作。无数的舞蹈工作者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目标,获得了创作的灵感,提升了自身的水平。因此,要做好朝鲜族舞蹈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这需要广大舞蹈工作者和人民共同努力。让朝鲜族舞蹈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在不断开拓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持它自身的风格特色,让朝鲜族舞蹈一直屹立在艺术的高峰上,为后来者指明前行的方向。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体现;重要性;形式
一、朝鲜族概况
(一)民族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中华56个民族中的一部分。早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朝鲜族已经在中国定居并形成单独的族群。我国朝鲜族的人民是数百年间逐渐从朝鲜半岛迁到中国的朝鲜人。中国朝鲜族在我国境内的现有人口有192万人,他们主要居住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其中只有延边朝鲜自治州中本民族不仅保持了语言而且还留有文字,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常使用汉语。
(二)
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他们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信教者有的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有的信仰佛教。近年来,因为受到韩国的影响,在朝鲜族中,基督教信徒逐渐上升。佛教文化在朝鲜族文化中历史久远,佛教中一部分的宗教文化与习俗都已经融入在朝鲜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民族性的风俗,总的来说朝鲜族并没有全民统一性的
(三)风俗习惯――服饰
服饰:朝鲜族对白色有着特殊的情感,白色是一个代表简单、洁净、天真的颜色,因此朝鲜族也被称为“白衣民族”的称号。朝鲜族民族传统服饰叫:“则高丽、契唛”。
二、朝鲜族的舞蹈风格
(一)朝鲜族舞蹈体态特点
朝鲜族舞蹈体态特点其主要特征是:松弛的身体感觉、上身要含胸、肩膀松弛的垂下、腰部注意控制收紧、有意识的收臀和气息的下沉。另外还追求了一种“外化圆”与“节制感”,这一切都是必须通过舞蹈运动中的肢体感觉来传达舞蹈表现信息的,展现出了一种内在的含蓄美。
在朝鲜族舞蹈体态中,头部的体态主要是以中立、略微向下和无棱角的综合状态来表现。胸背的状态是与呼吸的控制运用来配合的,在呼吸的带动下胸部的“内含”必然形成了背部“撑圆”的舞蹈体态,这种基本体态形成了朝鲜族舞蹈的基本体态特征,既胸与背的“外化圆。” 例如,我们在做斜上位和前后围手位等位置都要有一种“周圆”的运动轨迹,保持与上身整体舞蹈特征风格相切合,手臂的姿态总的来说以“周圆”来表现。朝鲜族人民比较重视礼仪在体态中没有对胯部的太多要求,而且,在舞蹈中还要有意识地形成我们生活当中的自然体态,胯部体态以不凸出来表现。在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造型体态中,膝关节没有完全的直立而是保持了一定的屈膝和膝盖与身体的角度。舞蹈中以膝盖为中心的弯曲,能够使人的体态得到放松,舞蹈中也要追求身体的“外化圆”,膝盖部分的体态以弯曲向上来表现。两脚是朝鲜族舞蹈主要展现的地方,朝鲜族步法也是比较多的,脚部在做动作的时候,是不需要把脚勾绷到头的。因此,在舞蹈中,不论步法是动还是静,快还是慢,都非常强调平衡的美,脚部是以中和,平稳,来表现。朝鲜族民间舞蹈的体态特点形象的展现了人们温纯、内向但又柔中有刚,含蓄的民族性格。
(二)鹤元素在舞蹈中的呈现
朝鲜族舞蹈善于模仿仙鹤姿态纤柔,行动轻快的体态,因此民族对白色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仙鹤是健康安详和睦的象征。有研究证明对鹤的崇拜与图腾崇拜,宗教巫术,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成分交汇相融,使得在朝鲜族舞蹈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鹤的审美元素沉淀了民族文化意识,和民俗文化现象。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气息美与造型美的融合,是通过特有呼吸上做提与沉的协调,展示出他们倾心仙鹤的民族情怀。朝鲜族舞蹈中,最基本的是仙鹤式的步伐方法和杨柳式的身体姿态,模拟仙鹤自然形态的因素有:“鹤步”“鹤飞翔”等舞蹈形象。鹤在朝鲜民族观念中是最普遍的民族情怀,这一现象在舞蹈中会自然的流露出来。
(三)气息的重要性
气息的提沉是体现朝鲜族舞蹈各种韵味的主要动律。舞蹈中以“呼吸”作为动作的动律,“呼吸”的发力点在丹田。提气的时候从丹田发起吸气至后腰,气息由点到线沿着脊椎向上延伸,经由头顶气息与舞蹈意识继续弧线向上延伸。沉气从丹田发起呼气,气息由点到线沿着脊椎向下延伸。经过前胸收回下沉至膝盖,脚尖气息继续向下延伸。舞蹈的全过程中呼吸要把“顿、抻、伸”的韵律贯穿的自然与流畅。
(四)律动基本特征
朝鲜族民间舞蹈中,概括来说形成了“韧性动律”“顿、弹、含”的律动。
1.“韧性律动”表现在舞蹈中做松弛与收紧动作时与屈伸的配合。
2.“顿的律动”借助音乐的长短或强弱拍有意识的造成动作的顿。
3.“弹的律动”在舞者的肩膀、手腕、膝盖等动作中表现出轻快的感觉。
4.“含的律动”表现为一定动作中的晃动,舞蹈中内在和外在两种表现。
身心和谐是中国朝鲜族舞蹈的基本价值取向,了解相关朝鲜族历史、民族习俗等。充分掌握朝鲜族的民族文化并分析领悟这种民族文化在其舞蹈中的运用,使朝鲜民间舞蹈更富有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间舞蹈艺术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陈卫业,纪兰蔚,马薇.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选介[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池福子.朝鲜族音乐长短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一、民俗传统的文化艺术需要积极保护
民族民俗文化最易于本民族广大群众所接受和爱护,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民族艺术馆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载体,把那些传统优秀的、广为流传的、健康有益的、群众愿意参与者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经常性的组织起来,既可以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又可以弘扬民族精神,还能有效地保护和继承民族民俗文化。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非常注重组织开展民族民俗文化活动如:每年的正月十五,组织400多名市区朝鲜族群众参加的掷棍比赛。这项朝鲜族传统民俗活动历史悠久广为流传有大众化基础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朝鲜族群众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很有保护和传承价值。除了掷棍比赛以外每年不定期组织“全市朝鲜族民俗打击乐比赛”、“市区朝鲜族民俗艺术节”活动,还有每两年举办“全市朝鲜族中小学文艺汇演”、“全市朝鲜族老年人文艺调演”等。特别是每年坚持举办“全市朝鲜族新歌曲、新歌词创评会”,有效地建立朝鲜族音乐艺术和民族艺术人才队伍。
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需要不断创新
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和群众文化市场多样化的新形势,对风格独特的朝鲜族文化艺术进行不断创新,提升民族文化艺术的凝聚力、创造力,使民族文化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如:组建了120名朝鲜族群众参加的“牡丹江市朝鲜族民俗表演队”。把朝鲜族风格独特的民族舞蹈表演形式和汉族传统身歌舞蹈表演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表演形式创新和艺术升华,现已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民俗表演特色节目,深受群众的欢迎,打造了民族艺术馆品牌节目,有力地展示朝鲜族的艺术风采。
三、民间优秀的文化艺术需要互相交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优秀的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才能不断升华,不断繁荣、不断发展。朝鲜民族艺术馆发挥民族优势,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心,大胆开辟了韩国、朝鲜的国际文化交流新路子,广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交流。一是联合举办活动。几年来和韩国“韩民族语文化振兴会”等民间文化团体联合组织“中韩青少年朝鲜语朗读竞赛”,举办“民俗打击乐比赛”,组织“镜泊湖民俗节”等10多次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并引进了韩方赠送的60多套民俗打击乐器,现已普及到全市50多个朝鲜族农村和朝鲜族单位。二是走出去学习。组织10多名艺术骨干组成的牡丹江地区朝鲜族文化考察团,赴朝鲜平壤参加世界著名的“阿里郎艺术节”,并参观学习朝鲜部分国立艺术团体,开阔了民族文化视野,学习了民族艺术精华。三是请进来交流。我们邀请韩国“民族美学研究所”的舞蹈专家,举办朝鲜族传统“假面具舞蹈”培训班和民俗打击乐表演培训班。在民族村、朝鲜族中学等共培养了90多名民间舞蹈艺术骨干,并组织三场广场表演活动。通过国际民间文化的交流活动,既丰富了广大朝鲜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吸取了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营养,又激发了民族的感情推动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朝鲜民族舞;舞蹈教学;情感融入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土壤,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载体,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播功能。近年来,我国民族民间舞的学习者逐年增加,而朝鲜舞作为一种民族特色鲜明的舞蹈,蕴含着朝鲜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学习朝鲜舞对于学生了解朝鲜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当下的学生对于朝鲜舞的兴趣不高,这直接影响到该舞蹈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对朝鲜民族舞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朝鲜舞蹈的表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从分析朝鲜舞的特征入手,探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朝鲜舞的兴趣。
一、朝鲜民族舞的特征
朝鲜族作为我国多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朝鲜舞蹈拥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在多年的传承与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细腻的舞蹈表演方式。在东亚地区众多民族的舞蹈艺术中,朝鲜民族舞的复杂与难以驾驭众所周知。
1.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蕴含儒道文化的气息
朝鲜族继承了汉族文化中的含蓄与委婉的特征,其舞蹈通过细腻的细节展现舞蹈的韵味与典雅,厚重的民族渊源带给了朝鲜族舞蹈厚重的民族意识。朝鲜族舞蹈的体态独具特色,蕴含儒道文化的气息。朝鲜民族舞蹈的体态自然,脚似八字打开,收腹含胸,双膝靠拢,双臂自然,随韵律而动,整个动态含蓄而典雅,充满东方人柔美的气息。其体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复杂而细腻。[1]
2.舞蹈的动律贯穿于呼吸中,风格含蓄、典雅、飘逸
朝鲜民族舞作为民族民间舞关键的动律则体现在呼吸与节奏中,其呼吸随着节奏改变而改变。朝鲜民族舞的节奏来源于伴奏的音乐,音乐长短的变化带来了舞蹈节奏的改变。呼吸对于舞蹈格外重要,在朝鲜民族舞中,呼吸更是动力之源,呼吸伴随着舞蹈的节奏而变化。朝鲜族舞蹈的动作律动便在细小的呼吸节奏的转换中形成,由呼吸带动体动,将节奏转变为呼吸,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舞蹈特征。通过呼吸与身体间的交互作用,将舞蹈的动律贯穿于呼吸中,从而形成朝鲜民族舞含蓄、典雅、飘逸的风格。
二、朝鲜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朝鲜民族舞风格含蓄、典雅,其舞蹈表演姿势并不豪迈,动作幅度也不大,讲究舞蹈动作的细节掌握与身体整体的律动,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加之目前的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因此,对于刚接触民族舞蹈的学生而言是较难掌握的。
首先,入门难。在朝鲜舞蹈教学的初期,其仅教授学生身体小幅度的变化,加之朝鲜舞蹈表演中的轻柔的旋律,学生在朝鲜民族舞蹈入门较为困难。同时,朝鲜民族舞要求学生掌握呼吸与动律的结合也是十分困难的,多数学生难以短时间掌握朝鲜民族舞的表演技巧,短时间的付出没有收到回报,便对该项舞蹈的学习失去兴趣。
其次,理解难。民族民间舞来源于民众的生产生活,离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后,现有的课堂教学对于民族民间舞情境难以再现,学生难以体会到民族民间舞所表述的情感。朝鲜民族舞亦是如此,它起初是为庆祝丰收和展示对图腾“虎”的崇拜,舞蹈外表柔美含蓄,实则刚猛热烈。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体会劳动人民庆祝丰收的场面,对于民族的图腾祭祀更是一无所知,对民族舞表演缺乏兴趣,因此无法掌握朝鲜民族用来表达喜悦的身体语言。
第三,教学观念陈旧。朝鲜民族舞的严谨性使得在朝鲜民族舞教授时过于严肃,课堂气氛太过压抑。多数教师仍然保持过去的教学观念:认为学生严格按照老师教授的学习就能够学好。但是在朝鲜民族舞教学中,可能有时连教 师自已也会感觉繁琐,更何况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学生,正因为如此,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容易滋生厌学情绪。
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朝鲜舞的兴趣
朝鲜民族舞的掌握需要学生经过长期不懈的练习才能体会舞蹈动律中轻柔、委婉的节奏,这需要学生具有耐心和耐性,而只有兴趣才能为学生带来前进的动力,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学习朝鲜民族舞的兴趣。[2]76
1.创立合适的教学情境
民族民间舞是来源于民间、创作于劳动生活中的舞蹈,其舞台是天然的田野村寨。因此为增强学生对于朝鲜民族舞蹈表演的兴趣,教师需在教学中创立合适的教学情境。为此教师需在朝鲜民族舞教学前,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对朝鲜民族的舞蹈起源和风格来源有所把握,从而尽可能创立真实的情境进行教学。
正所谓实践胜于言教,真实的舞台表演可以提高学生对朝鲜民族舞的风格特征的把握。在实践教学中,可通过将课堂舞台化,增强学生对舞蹈风格的感知和兴趣。民族民间舞拥有的某些动作是与表演者的穿着相互匹配的,例如,朝鲜民族舞中男子的短衣、坎肩、灯笼裤使得男子步伐的一提一落充满外柔内刚的风格。在服饰的搭配下,再配以配乐、灯光的变换,在课堂中始终营造一种舞台气息,可以赋予学生以一种紧张感。由于改变后的教学方式不再刻板沉闷,能够在较短时间使学生取得较大进步,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另外,在教学中可以使课堂生活化。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简单的方法将课堂模拟成劳动人民庆贺、祭祀的场景,可以采取某些简单的道具加以配乐使得课堂具有民族风情,这在无形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甚至可以允许学生在练习舞蹈时发出民间舞蹈的叫喊声,这能够使他们抒感,从而了解朝鲜民族舞中的民族符号和风格特征。
2. 融入感情,唤起学生的兴趣
笔者认为在舞蹈教学中要融入感情,感情是具有感染力的,特别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最初是一项表现情感的方式,而民族舞蹈更是充满了情感性。在朝鲜民族舞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不应照本宣科地采取传统分部示范的教学方式,而应该结合舞蹈的背景及风格,进行“情感型”教学。[3]164-165
笔者认为情感教学首先要“动之以情”,先讲解朝鲜族的生活习俗、礼仪和文化,使学生贴近其所表演的人物形象,以实体来代替抽象的感觉。可以让学生穿着朝鲜长裙,仅穿袜子,挽上头发,使他们犹如一位真正的朝鲜族人。利用学生初接触朝鲜民族舞的新奇心理,通过文化和情感的培育养成其对于朝鲜民族舞的兴趣。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舞蹈所表现的内涵与情感,一方面能够培养他们对于朝鲜民族舞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他们对于朝鲜民族舞的学习能力。
就笔者的观点而言,在朝鲜民族舞的教学中,过去教师通常喜欢采用简单的、守旧的4个8拍的教授方式,这种方式长时间使用会使学生感到紧张、厌倦,不能使他们深刻感受到舞蹈的意境。每一个舞蹈姿态都拥有其独有的艺术效果,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不应泛泛而谈,要通过对舞蹈动作情感的引入,用情感来勾起学生对于舞蹈的兴趣,使他们用舞蹈来表现自身情感。但对于舞蹈情感的掌握是需要教师的严格把握的,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诱导学生沉浸于舞蹈展现的情感中。
3.提高教师的素养
上述的朝鲜民族舞蹈教学的改良方法的实施对教师队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授民族民间舞时,需要对该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宗教习俗等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为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牵线搭桥。
民族民间舞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对于民族民间舞有深刻的认识,要从多视角探求不同民族舞蹈产生的渊源及缘由,为此,教师甚至需要深入田野自然中去感受最原始的民族舞蹈,从而领会不同舞蹈动作所代表的具体意义。除关注其舞蹈意义、韵味外,更要探究舞蹈与民族整体文化的联系,多角度地了解其文化体系,才能让学生充分把握舞蹈的风格及情感。
除课外研究民族舞蹈背景外,教师还需具备较为出色的教学组织能力,在课堂中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从而有效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理论讲述和实践教学中,要能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风格和方法,在现有规范性的“学院派”教学中独树一帜,使学生认识到与其他教师的差别。而在实践中也表明,独特的教师更受学生的喜爱。[4]在现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形成独具风格的民族舞蹈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 语
朝鲜民族舞表演风格充分体现了朝鲜民族的历史文化,同时,其舞蹈的复杂、细腻给其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朝鲜民族舞的兴趣不可能与生俱来,但其个人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通过融入情感,创立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可以唤起学生对朝鲜民族舞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舞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梦缘.刍议如何有效把握民族舞蹈风格要素[J].大众文艺,2011(9).
[2]吴芳芳.论中国民族民间舞与中国古典舞之间的联系[J].华章,2013(22).
关键词:朝鲜族 农乐舞
一、朝鲜族“农乐舞”起源
农乐舞历史已有很深的历史背景,不过古文献资料里确无对农乐舞的来由原因具体的记载,中外学者对农乐舞起源观点,各据已理。农乐舞的根源可能受狩C时期的文化留传,农乐舞最先可能形成,产生在狩猎时期。在朝鲜,韩国及我国朝鲜族地区的农乐舞中,最备受瞩目的是猎手和带动物假面舞者们的各种各样颜色。有些中国学者认为,农乐舞的雏形是“古时候猎人用兽皮伪装自己,头插一根野鸡翎,以迷惑和引诱野生动物,当他们获得成功时,人们高兴地点燃篝火,边烧烤捕捉来的野味,边围绕火堆欢快地跳起舞来,认为插鸡翎的人就是英雄,于是大家都学他,个个头顶上插上野鸡翎,共庆捕捉的胜利。
在古文献中与农乐舞描写最为相似的是马韩的“苏T”,《三国志》载:马韩“常以五月下种讫,祭鬼神,群聚歌舞,饮酒尽夜无休。其舞,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节奏有似铎舞。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信鬼神,国邑各立一人主祭,天神名之天君。又诸国各有别邑,名之为苏T。立大木,悬铃鼓,事鬼神。”因此和后来的农乐舞不论是在举行的形式、时间,还是在功能上大致相同的是,马韩的“苏T”最为相像。
二、朝鲜族“农乐舞”形成
农乐可以说在马韩时期基本形成。因为马韩时期“苏T”与现在的农乐从总体上有许多相似点,后来把农乐舞时用的“立大木”慢慢地改成用旗子,而且在大旗上写“农者为天下之大本”是在李朝时期。农乐舞在发展,形成时把农乐舞用在宗教祭祀、民间自娱活动、“乞粒”活动等。农乐舞也在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在形成过程中有了不少的变化。这几种农乐形态,都来源于祭祀性农乐,形式上大致差不多,可是功能方面各有各的特点。娱神逐鬼为意的是祭祀农乐,演阵法为特点的是阵法游戏,民间自娱活动农乐以农民们为了农忙时解除疲劳,鼓舞,自愿组合成“都例”农乐舞活动,互助农耕,而乞粒农乐主要是为了表演给观众看的。因农乐舞用于战事活动,由此产生了农乐的派生形式阵法游戏。阵法游戏应该是祭祀农乐舞的演化形态。
农乐在形成过程中,舞员们构成也发生了多次变化,由男女均能参加到变成只有男子参加的农乐和只有女子进行的巡逻舞,又后来,形成了男女共同歌舞的形式。
三、朝鲜族“农乐舞”发展
农乐舞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因功能差异,地域不同形成各种形态的有异的地域农乐舞。可分为岭南农乐、京畿农乐、忠清农乐、湖南全罗道地方的左道祭(山区农乐)、右道祭(平原农乐)等。而且融入了一些外来文化因素,也把佛教乐舞融入到农乐舞中。如童伎舞、蝴蝶舞,又如受我国阴阳五行观念影响的阵法游戏等。
如今流传在我国东北三省朝鲜族地区的农乐舞,主要有江原道、全罗道、朝鲜庆尚道地方的农乐舞,大多数是20世纪初从朝鲜传来的。一种是在朝鲜族传统节日或每一次喜事时农民们一起组织起来自娱自乐而进行的农乐,是延续“埋鬼”、“丰争”、“都例”等传统农乐形态,另一种是为表演给观众看的农乐,大部分由专业团体,剧团或者是非专业业余演出队表演的以传统农乐为基础再创作的农乐舞。
参考文献:
一、宣传文明礼仪,做到环境育人
我校在各楼层开辟了“民族风情长廊”,专门介绍朝鲜民族的历史人物、名言警句、传统风俗,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进入校园,学生就会被“民族风情长廊”里的图片深深吸引。这里有朝鲜族婚礼、花甲宴的照片,有端午节、春节风俗的照片,还有精美的朝鲜族特色美食照片,每幅照片都配有精彩的文字介绍。照片中的人们穿着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盛装,让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开辟“民族风情长廊”是我校积极探索德育活动与民族礼仪教育有机结合的创新之举,对营造浓厚的民族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收获了环境育人的良好效果。
二、课堂教学渗透,达到全员育人
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德育活动中,更应该在课堂上进行渗透,使得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从而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文化传递和文化整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礼仪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年开展一次每位教师一节“民族教育特色课”活动,要求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的教学特点,把朝鲜族民族特点、民族风情、民俗习惯等自然融入教学环节中,还可以通过朝鲜族历史文化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汉语课上,师生共同搜集展示具有朝鲜民族特点的图片和实物,以《我爱家乡的……》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在数学课上,以朝鲜族传统民俗游戏《圈舞》为导入,引领学生进入了“圆”的知识之中;在英语课上,教师巧妙设计具有朝鲜族文化元素的课件,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又融入了民族文化礼仪教育。
三、主题班会融入,激发自豪情感
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结合朝鲜族传统礼仪开展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年级以“告别不文明行为”为主题,通过童谣朗诵、表演、舞蹈、小品、文明礼仪模特队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低年级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五年级以“我们的约定”为主题,说出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不文明语言、不礼貌作为的具体事例,与同学、老师、父母约定与自己过去的不文明行为告别,做一名优秀的朝鲜族少年;六年级以“文明礼仪与我们同行”为主题,通过观看短片谈感想、讲故事、小品、民族礼仪知识竞赛等形式,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传承民族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开展教研活动,融入传统教育
学校每学期、每个教研组要组织开展一次以民族礼仪教育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以此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美德,将教研活动融入传统教育。
(一)组织“挑战金钟”活动
我们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以民族常识为内容的“挑战金钟”竞赛活动。竞赛题目突出了民族性和知识性,内容包括:民族传统美食(如大酱、辣白菜、米肠、打糕、冷面等)、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礼仪(如说话、待客、用餐、走路等)、传统民俗活动(如秋千、跳板、摔跤、花牌、放风筝等)、民族音乐(如《阿里郎》《道拉基》《难逢歌》等)、民族乐器(如洞箫、短箫、大琴、玄琴、长鼓、圆鼓等)、民族舞蹈(如长鼓舞、顶水舞、扇子舞、农乐舞等)、民族名人(《中国人民进行曲》曲作者———郑律成等)。竞赛的形式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在选择题环节中,答错者被淘汰后经过老师或学生之间的猜词条游戏可以复活,复活的机会有两次,猜对几个词条就能复活几个人;在填空题环节中,让学生将学过的朝鲜语的成语、谚语进行填词,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多者胜。“挑战金钟”活动调动了学生和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对朝鲜语言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以朝鲜族传统礼仪体验和传统美食制作体验为内容组织高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朝鲜族是崇尚礼仪的民族,有严格的礼仪规范,但散居地区的朝鲜族学生对朝鲜族礼仪规范的认识逐渐淡化。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在教研组活动中融入了朝鲜族传统礼仪体验活动。一是让学生学会朝鲜族文明用语,如上课用语、师生用语、与长辈交流用语等。二是朝鲜族行大礼的体验活动,现场两名男女生各自示范后,全体学生分成几组,分批进行体验。三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既学会了朝鲜族传统礼仪,又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为了让学生了解朝鲜族传统美食,学生全员体验朝鲜族美食制作过程。把学生分成三个组,一组制作辣白菜、萝卜泡菜、圆白菜泡菜、茄子泡菜、黄瓜泡菜等各种泡菜;二组制作朝鲜族传统煎饼;三组制作紫菜包饭。教师事先准备各种食材,现场示范后,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虽然条件简陋,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都踊跃参与。通过传统美食制作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朝鲜族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还感受到亲自动手带来的收获和喜悦。
(三)组织低年级童话剧表演
低年级教研组以1~3年级学生为对象,排练儿童童话剧。童话剧以人与动物们怎样和谐相处为主线,以表演朝鲜族童谣、民谣、舞蹈、乐器等形式,完美的演绎了在快乐的童话世界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童话故事。其中,有机融合了朝鲜族传统节日里的饮食和礼仪文化。在剧中有动物和人们一起过中秋节的场面,家家带上用新谷米制作的打糕、松饼和米酒等朝鲜族特色菜肴,一边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喜悦,一边围坐在一起共进美食,又融入了与长辈用餐的传统礼仪教育。
五、学好生活礼节,培养良好习惯
一个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民间舞蹈,它的成功之处重要在于它有着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格,在这种风格的整体中,从舞蹈本身而言,这包含着一些特有的风格动作和韵律,也就是动作幅度变化较鲜明的民族舞蹈风格动作,就是说一个民族舞蹈的风格,从舞蹈语汇来讲是通过一些很有民族特征,独具特色的动作来组成和体现的。
一、在我国的朝鲜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以及南方的其它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中这种“风格”动作是十分突出的,拿维吾尔族民族舞蹈来说,其中男子舞的“耸肩”动作幅度变化不大,但是这一 动作却是维吾尔族男子舞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咚哒哒咚哒的节奏上下起伏,夹杂在动作变化之中若隐若现,使得块状的舞蹈动作和队形灵动起来。也反映了维吾尔小伙子幽默、诙谐、开朗善良的性格,也是维吾尔族舞蹈中最具风格的动作,在人们印象中几乎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那么维吾尔族女子舞蹈中的“动脖子”又成为了维吾尔族女子舞蹈的代表性和风格性动作,由于新疆地域的特点和维吾尔族的形成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南疆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舞蹈在悠扬的乐曲声中高贵典雅的“动脖子”,那么北疆伊犁地区在较为沉重的乐曲声中渴望着幸福到来的“动脖子”。总之只要看到小伙子的“耸肩”姑娘的“动脖子”动作,就可以认定这是维吾尔族舞蹈,可见这风格动作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多么的深刻。
我们知道一个舞蹈作品是由众多的舞蹈语汇组合起来表现其舞蹈的情节的,当作者在构思整个舞蹈的结构之后,在设计编排舞蹈动作时自然就把该民族的最具风格,最有特征性的舞蹈动作编排在整个舞蹈的重要部位,通过这些风格动作来表现和发展舞蹈情节,烘托舞蹈气势, “风格”动作在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维吾尔族舞蹈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当一群小伙子围着一个姑娘单腿跪立,姑娘在圆圈中间快速旋转数圈后突然停顿下来,而后在手鼓由弱渐强的鼓点下,小伙子们“耸着肩膀“姑娘随即做“动脖子”动作,同时双手打着响指 ,此时高低错落、“耸肩”“动脖子”交相辉映整个舞蹈风格独特,小伙子们好像是要通过“耸肩”这一代表动作向心仪的姑娘表达内心的冲动,而美丽大方的维吾尔族姑娘通过“动脖子”表示喜在心间乐上眉梢的心情可谓韵味十足,富有动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风格”动作,在这里使维族舞独具风格,将浓郁的民族风情体现的淋漓尽致,加之编导的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求静的表现手法,使这一“风格”动作显得更加突出,更加富有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 蒙古族舞蹈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 蒙古族舞蹈的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动肩”这一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也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动作,也是集中展示蒙古族舞蹈中“稳、准、敏、洁、轻、柔、健、韵、美、情”的综合体现、是最具蒙古族舞蹈风格、特性的动作,仅从“硬肩”“抖肩”“跳肩”“柔肩”“碎肩”等在蒙古族舞蹈中就有五种之多,这些动肩动作随着舞蹈节奏的不同,其中五种形式风格也就不同,各自有不同的表现和魅力,这一舞蹈和上面谈的维族舞中的“耸肩”“动脖子”动作一样是风格独特,表现力强,很有民族风格特征的动作。
在舞蹈《茫茫草原》中,我们可以看到编导在排练舞蹈动作时,巧妙自如,动作流畅,讲究层次,迭起,独具匠心,就是“抖肩”这样一个很小的动作在舞蹈中透示出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观众的视觉一下带到那茫茫的草原,使我们看到那急如流星或缓如浮云的马群在草原上驰骋着、奔腾着,这虽然是一种抽象的构思,但在这里通过这些很有风格、特色的舞蹈语汇,使这种抽象化已变的十分形象化了,这种意境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使蒙古族男子舞蹈那刚强有力、舒展豪迈的风格和剽悍坚强的性格气质充分体现在观众面前。
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的差异,自然它的舞蹈也就有着不同的风格,,同样是人体的肩部动态,但在不同的民族舞中所表现的风格,韵律形式以及节奏等都有本质的区别。
一、材料的收集
1. 深入社会参加各项活动。对于材料收集,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接触且融入现实生活。朝鲜族人民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风俗文化,他们的饮食、习俗,都成为了我们家乡的特色。也正因为如此,多年以来,长白山以其独特的美和朝鲜人民特有的习俗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国游客。我们的家乡经常举行各种民俗活动,我常常带领学生一起参加这样的活动,从活动中感受朝鲜人民的风情文化。如,我们县举行的州庆活动,这里有一个最吸引我们的表现是农乐舞蹈,朝鲜人民的着装特点体现很明显,朝鲜人民又是如何庆祝丰收的喜悦的?都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表演表现得淋漓尽致。仅此一个节目,胜过我们上网翻阅大量资料。另外,我还要求同学们到朝鲜族朋友家里做客,与之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感受与体验他们的风俗。
暑假,孩子们往往到各地旅游,那么我建议让孩子们动员家长带着他们去长白山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深深体会到长白山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的特色与魅力所在,同时也为学生绘画的创作做了准备工作。
2. 开展社会走访活动。我要求学生在节假日约几个同学一起到校外走访,寻访一些朝鲜族老人或相关人士,了解朝鲜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通过别人的口诉,孩子们会感觉像听故事一样,自然而然就会对朝鲜族的相关文化有兴趣,然后让学生到朝鲜族同学的家里互相做客,了解他们的风俗。如果哪里有朝鲜人民的婚礼,可以让同学生相互通知,大家一起去观看,这样对他们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婚礼、生日等方面都会有所了解。
二、将课题内容渗透于美术教学中
对于课题的渗透,我首先遵循教材的教学目标,然后结合家乡特色进一步进行拓展。例如《体育广场设计》、《生态吉林》这两节课。第一课时:《体育广场设计》,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朝鲜族人民的体育活动。在讲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赏析一些精典的体育广场设计,分析它们的组成部分、造型特点,然后讲解具体的创作方法,让学生结合朝鲜族体育活动项目为我们安图设计一体育广场。第二课时:《生态吉林》,引课时我先让学生赏析一些我们家乡的图片,然后告诉学生在我们吉林地区还有许多丰厚的物质资源与美丽的风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生态吉林》。然后,我让学生们赏析一些我们家乡的相关物产与风景的图片,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相关图形,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我们家乡还有哪些物质资源与风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介绍如何将这些特点融入美术创作中,展示相关作品,如剪纸作品和刮画。创作则以家乡特色为主体形象进行创作。
因此,课题的渗透要遵循教材的本质,融入要恰当,着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如何将课题内容融入美术创作中
根据学校的特色、学生的特长,我领导学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
我采用了两种方法进行美术创作:第一种就是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创作一些简单的作品。第二种是成型作品的创作,这种形式要求技法难度较高,各个环节仔细认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以教师要加强日常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