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母亲的诗歌范文

母亲的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母亲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母亲的诗歌

第1篇:母亲的诗歌范文

感恩母亲诗歌朗诵稿范文1如果春风给过我的温柔

我无以回报

如果阳光给过我的暖意

我无法回馈

那么母亲

您给我的一切

我该如何去报答您呢

是那最弥足珍贵的生命

同时是包围了此生的浓浓爱意

以及夕阳下您等待的背影

在我坎坷和风光背后

是您多少关注的目光

我所得到的一切

无不是您给予的

我走出的每一步

无不是您的付出

此生亲爱的母亲

我愿我用自己的爱回报您的爱

我愿我用自己的努力报答您的付出

明天

当一个黎明到来

当我迈出自己新的一步

我知道

纵使我没有回头

您的目光和慈爱

将伴随我生命的

每一天每一秒

母爱

儿时

母爱

是一只温柔的手掌

打在身上

关怀在心上

成长中

母爱

是一只粗糙的手掌

抚在脸上

疼痛在心上

现在啊

母爱

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掌

遮在天上

牵挂在心上

感恩母亲的诗歌朗诵稿范文2潺潺流水晶莹透亮

岸边绿树映在水中

我同初夏一同降临

母亲在自己的光荣中半含着羞涩

仁爱的目光像草叶上的露珠一般轻柔

我有着水仙般的明眸

玫瑰花似的脸颊

罂粟花样的小嘴

还有长大后如同夜色一样黑的长发

母亲

是你虔诚的祈祷

奖赏给我成为美的化身

你将生命与我连在一起

抽打在孩子身上的风也撕裂着母亲的心

我们都是漂浮在世界的流水之中的

我们的生命将要被分开

我一口气饮下你带给我的爱

在不舍的目光中只身踏入新的人生

你用一颗慈爱的心

播种着幸福的希翼

却用回忆的镰刀

收割着思念的灵魂

树叶窸窣,小溪淙淙

在这属于你的节日

我决定归来献唱这首小诗

动听的旋律漂浮穿越天空

天使们都倚身出来静静聆听

母亲,我亲爱的母亲

你一定听出了我爱你的心意

感恩母亲的诗歌朗诵稿范文3母亲是本厚重的书,足够一生去品读!

手把针线仔细牵,

春衫犹恐漏风寒。

辛勤恨不生双翼,

剪尽青灯望眼怜。

人们常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

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

我不知道攒了多少次回眸

才换得与您的这份母女深情

母亲啊您以博大的爱,给了我生命

四十几年的生命历程中

我一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读着您

您质朴丰厚的内涵

值得我一生去领悟和欣赏

母亲啊,是您的爱伴随着我成长

您那沧桑的背影,经历了多少夕暮烟雨

您那布满皱纹的脸庞,镌刻近一个世纪的沧桑

您那深邃的目光,读遍了人间的雨雪风霜

那长满老茧的双手,曾编织过多少的希望

那满头的青丝呀,岁月已将她染成了白霜

风吹来了苍老的岁月,那是在诉说流去的时光

您那坚强的步履,曾经翻过了多少坎坷的山梁

梦,溢出的那快版图,仍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品读母亲,那弯曲的脊梁上

背负过多少痛苦和忧伤

品读母亲,悠悠的岁月

承载着你一生的梦想

第2篇:母亲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海子 诗歌 母亲形象 分析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海子的诗歌是胜多的。研究者更加重视诗歌中创造的仅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如麦子、水、太阳等丰富的意象。在谭五昌的《海子短诗中的重要意象浅析》一文中,统计了关于“母亲”这一词在诗歌中的出现次数高达36次。对母亲形象不同的侧重点,可以多角度解读诗歌中母亲的形象。

一、诗歌中“母亲”形象的表现形式

(一)真实的生命个体

海子的诗歌里,他以人性与亲情这两个角度来诠释母亲。《给母亲 雪》:“妈妈又坐在家乡的矮凳子上想我……我知道你日渐衰老。”①塑造了一个温柔宁静并且坚强的女性形象。另一首《给母亲 风》中,家中破旧的门,遮住的贫穷,母亲很美。母亲的形象永远以一个温暖的样子烙在心中――“在查湾村口,母亲泪流满面”。15岁的查海生考进北京大学,村子为之沸腾。于是母亲迈着小脚,挨家挨户地送上她连夜蒸好的白糕,为之庆祝。1983年毕业后,留在北京,一次母亲从家乡怀揣着50枚鸡蛋去看海子。临走时,海子借了300元执意要母亲带走。而那300元,母亲没舍得用。诗人用心呼唤真爱,带着坦然且感恩的心去看待清贫的家中始终给予温暖的母亲,这是一种伟大的赞美。无论环境多不利,诗人都有一个寄托,有包容的平和的母亲。

(二)派生的集合体

首先是将母亲喻为了一个载体,置换成“村庄”的形象。写于1984年的《村庄》,这个被童话、神话的村庄,寄予着对母亲的感激。“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儿子……”②村庄托着少年纯洁的梦,母亲衬着儿子的成长。多年含辛茹苦的养育,母亲静静的抚慰让在外漂泊的诗人没有畏惧感。如此将母亲这一形象上升为生命的依托和精神的家园。

诗人苇岸这样说过一句话,海子是来自大地深处的,含着泥土。海子自然地将村庄――养育他的土地,作为艺术的源泉。身处在都市机械轰鸣、耸立的楼群、淡漠的人情交汇的困境中,同时又远离恬静的家园,他的灵魂栖息地倾向于那片乡土生命,由此,笔下的村庄糅合了温暖的母亲的角色,充满柔美静谧的美。如《夜》中,宁静、幸福的村庄,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有着祥和的氛围,悄悄在海子心中扎根,一切显得无比的完美,让人充满了向往。在诗人心中“村庄”成了温柔多情的母亲。

其次,象征着乡土文明的形象。海子抱着对现代文明排斥的态度,有意识地对乡村田园中生命的灵性与淳朴状态进行描写,避开都市的介入。写于1987年的《吊半坡并给擅入都市的农民》,西安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代表着中国农业文明。显然,海子不愿意被拥挤的都市所束缚,在追求着自由,愿生存在平静的村庄里。他对个体幸福有着无限向往,这点也是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全部精神追求的出发点与目的地。然而海子的理想与现实冲击,越愿在精神上构建梦想。

作为贫乏时代歌唱的海子,用诗这个堤坝来建设人类的美好精神与人性的纯真。如《土地》中,海子清晰地认识到现代文明导致的人欲横流――“土地死去了,用欲望能代替他吗?”③那些丧失了土地,漂泊无依的灵魂最后用“欲望”来代替。“土地,故乡景色中那个肮脏的天使,在故乡山岩对穷人传授犯罪和诗”。③“人们把你放在村庄,秋风吹拂的北方,神从四面八方而来,往八方而去,经过这座村庄后杳无音信。”③这座无神的村庄,“中国”这一个巨大的“村庄”,在逐渐消失。他在这些生命深处的神性呼唤里,寻找并且构想那座恬静的村庄。《给安庆》,显露出种种不安,能体会到那种荒凉、痛苦、悲哀、失落、惆怅,却也凝聚着强烈的乡土情结,他无畏地带着爱、痛苦和生命进行追问。“五岁的黎明,五岁的马,你面朝江水,坐下,四处漂泊,向不谙世事的少女,向安庆城中心神不定的姨妹打听你,谈论你……”④因此这里的“母亲”已经超越现实的概括,实际成了一种对母性的乡土文明的遥远想象。《两座村庄》是一首挽歌,那个诗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居地,正被文化层面所遗弃,村子的影子在中国社会工业化的道路上消失。他努力在诗中让村庄获得重生,继续和谐的原样。虽说是“沉默”、“孤独”的村庄,但他依旧在孤寂的创作中回忆构建着。

《在家乡》用超现实的事物、人物,如家乡里的羊群、女人和房屋,是对村庄的再现和指认,在此中寄托着理想。然而“在危险的原野中,落下尸体的地方,那就是家乡”,⑤眼中的家乡充满着沉重的失望,他却在脑海中渗透着矛盾认识的家乡。《春天的夜晚和早晨》中隐藏着大地母亲的深情。诗人在其中像孩子般沉醉,在童心的境界与心界中感受着。然现实的生活,却让海子想到《重建家园》,用屈原的泪水来浇灌家园,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其中也点到了宿命的因素,已经窥破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对人类生存的现实有着准确的认识。“放弃智慧,停止仰望长空”,⑥似乎是看清人类生存的局限,用平定的心情去接受,实际却也在表明不能得到自由飞扬的痛苦。一名农家子弟,对大地天生有着超级强的悟性。“风吹着炊烟,果园就在我身旁静静叫喊‘双手劳动,慰藉心灵’”,⑥散发着大地一般厚重、幽深的气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这个呈现出多位一体的母亲形象被海子创造出,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二、海子诗歌中母亲形象形成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环境塑造人的性格。一个人的成长与两个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是生存的大环境即社会;二则是小环境,包括家庭、朋友等。海子的小环境里(家庭)虽然有着痛苦的生活经历,成长在处于矛盾重重之中,他的一生也与清贫相容。刚出生满两个月时,轰轰烈烈地开始,那是个精神、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海子的童年就在仓促的时光中度过,年幼的他,为此,在物质与生存方面承担了一定的责任,这使他节俭一生。自1974年上了初中,面临着学习生活的压力。尽管如此,从安徽那个乡下走出来的他,来到大都市北京,也没能改变物质上的清贫。

(二)自身因素

在性格上,海子是孤僻的人,生活贫困,不会自理。海子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献身于诗歌事业。从农村考上大学,并且钟情于写诗,在家乡,几百年都没有诗人的出世,他刻苦写诗,博览群书,渴望得到诗坛的承认。海子显得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 ,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理想爱情执著。因此他有着沉思的个性,沉思是一种品性,属于一种境界。而到后期,他出现了严重的幻听症,在遗书中可以得知,致使他陷入混乱中。

(三)文化背景的因素

首先,当时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在开始加快工业发展的节奏,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对诗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朦胧诗群逐步瓦解,第三代诗人迅速崛起。在多元的环境下,一些写作流派在萌芽,向着更广的方向发展。在现代工业的文化背景中,“城市”列为一个元素被提出,而整个第三代诗群却没有人将“农业乡土”这一概念注入诗中。充满着神性,赋着浓厚文化的主题渐渐被解散,甚至出现一些诗人迷失在工业文明的大环境下。

海子和骆一禾则在濒临危险的角落,始终用朴素、真诚、孤独的乡村元素来写作,表现着土地与底层乡村人民的生活。当时轰轰烈烈的各类诗歌中,无法寻到海子的影子。纯粹的歌者,被遗落在浮躁的社会,海子所创作的诗歌仅只有几位好友聆听,无人欣赏,因此他努力地在诗歌中探索。

其次,北大诗与北大校园文化的影响,骆一禾、戈麦、海子为代表的北大出身的诗人,有着“泛滥的抽象批判和狂热的终极关怀”。在海子身上体现的应该是狂热的终极关怀,“狂热的终极关怀就是对伟大的、崇高的、超越的、不朽的、绝对的等等一类事物,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热情”。在北大,一些学生将这当成一种信念,成为很多群体的情绪状态。这种关怀却使人振奋,拥有这种关怀,仿佛就生活在高贵的充实的境界,最后转化为一种激烈的、偏执的行动。然而受狂热的终极关怀的影响,容易变得自我膨胀,在一个方面表现很优秀,就产生虚夸的使命意识――自己能够做得很好,不需考虑下一步的进展。由此,北大诗人表现出“一种天才的自负”,即“忽视生活经验自身的酝酿和生命现象的客观展示对于诗歌激发作用,夸大诗歌创作的神秘性和对天才的依赖”,并且认为在短暂的时间里能经历人生的一切体验,探寻到生命的至深至极的真理,到达诗歌的顶峰。

综上所述,在海子的诗歌中母亲的形象与村庄、农耕文明有着天然的联系。从更新的角度去理解,能更加仔细地解读海子的诗歌及他的生活。

注释

① 海子.给母亲(组诗)[A]//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② 周易.村庄[A]//海子的诗[M].北京:中国书店,2007:5.

③ 西川.太阳土地篇[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641.

④ 海子.给安庆[A]//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⑤ 西川.在家乡[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346.

⑥ 金肽频.重建家园[A]//海子诗歌读本[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62.

参考文献

[1] 金肽频.海子纪念文集评论卷[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金肽频.海子诗歌读本[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西川.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4] 高波.解读海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5] 陈青山.浅论海子诗歌中的女性意象[J].文学教育,2009(8):146.

第3篇:母亲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叙事框架;艺术风格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极具个人艺术风格的一部电影作品,他在整体艺术风格上的至臻之美的追求,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张艺谋,虽然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章子怡扮演的招娣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张艺谋之前的作品《秋菊打官司》中巩俐扮演的秋菊形象,但是张艺谋在影片的叙事和表达方式上面做出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不仅仅是电影叙事语言的表面简单实则繁复,还是由以前的对于电影画面色彩对比感强烈、画面和镜头感鲜明强烈的追求,转变为在拍摄《我的父亲母亲》时的各个因素协调发展,对于画面、声音和演员表演表现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张艺谋说:“《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一个纯朴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他们的爱情很真诚……这是我第一次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个时代中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是舍浓郁而求单纯。”在对于《我的父亲母亲》的处理上,张艺谋可谓煞费苦心,整个故事的讲述方式虽然是表面看来的倒叙回忆的模式,但在故事的叙事框架上张艺谋做出了非常缜密的设计,什么时候将镜头切换到现在,什么时候继续讲述父亲和母亲年轻时候的事情,通过短镜头蒙太奇的运用在切换画面的时候让人物的情绪和主题的深化表达起到了加强的作用。下面,本文就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叙事框架和导演的叙事艺术风格做一简单的研究。

一、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叙事框架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基本上是从招娣的视角出发,完全是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来对整个爱情故事的展现。青年时候的父亲作为一名教师刚到村里的时候,是母亲换上了新衣裳跑去看父亲,经过远远地注视,暗恋上这个远道来的老师,为了表达自己那份最真实、纯粹的爱恋,母亲拿出自家最好的青花大碗作为记号,费尽心思花样翻新地给自己的心上人送最好吃的“派饭”,为了装点教室,母亲通宵达旦地织出红艳艳的“房梁红”,好让父亲抬头就能看见母亲的这份心思,就能想到母亲,睹物如见人。母亲有一个对知识的向往的心思,父亲不仅仅是代表着一个男性的符号,同时由于父亲是教书的老师,也是代表着文化和文明的符号。母亲为了要听到教室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不惜绕远路去挑水,为了能够每天都看到父亲并得到父亲的注意,母亲每天都在父亲送学生回家的路上等待着他,远远注视着父亲。然而,就在母亲的美丽和淳朴真挚打动了父亲,他们开始浪漫又传统的相恋的时候,时代的硝烟弥漫到了这个宁静淳朴的小村庄――父亲被打成了“”,没能吃上母亲亲手做的蒸饺就被带走了,母亲像疯了一样抱着青花大碗就追了出去,人没有追到,母亲人摔倒了,蒸饺洒了一地,青花大碗也碎了。在时代浪潮余波的牵绊之下,摔倒的岂能只是母亲这个人,他们的爱情也受到了牵绊,摔烂的蒸饺,摔碎的青花碗正象征着母亲的牵绊父亲的心。虽然技术精湛的修碗工匠修补好了母亲的青花碗,但始终无法换回父亲,满腹的委屈和失落以及对爱情的坚持和执著让母亲拖着病体坚持要去找父亲回来,蹒跚着上路,却在半路上昏死过去,让村里人接了回来,就在这个时候,父亲知道情况之后偷偷逃回村里看母亲,却又被带走。也正因如此,父亲与母亲的相聚又推迟了好几年。

张艺谋将这段纯美的爱情故事置于一个特定的大时代环境之下,将这段故事打上了特定的符号,用这样一个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件更加强了母亲对于父亲的爱,也让父亲更加珍惜母亲对于父亲的这份真挚的感情。正所谓经历过磨难和痛苦的爱情才会经得起时间和人心的考验,自从父亲回到母亲身边后就再也不曾离开,二人相知相守40年,母亲的那份执著和坚守最终修得正果。

(一)等

电影中的招娣形象一直处于一个等待的状态,虽然对于自己的爱情,招娣很“外向”地用自家的青花大碗不断地变着花样的给骆老师做可口的饭菜传递自己的爱意,也很“外向”地连夜赶活儿织出鲜艳的“房梁红”挂在教室的房梁上,吸引骆老师的注意。同时,招娣每天都坚持在骆老师送学生回家的路上等待骆老师的出现,远远地望上那么一眼,有时候甚至追着跑那么几步,如果骆老师看到她了,她就害羞地迅速跑开。招娣一直在等,在等待骆老师注意到她,明白她的心思,感受到自己对骆老师的情意,在等待骆老师能喜欢上自己,爱自己。招娣用一种最为纯粹质朴原始的情爱表达方式在不断表达,也在不断地等待。从这个角度来看,招娣是处于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环境下的,虽然招娣是方圆几十里出了名的美人胚子,拒绝保媒说亲,内心里有自己的算盘,想要追求自己喜欢的心上人,追求所谓的自由恋爱,但招娣始终处于一个男权话语权占主导地位的男权社会,虽然招娣已经在努力进行自我表达,但始终无法夺回话语的主导权,最终起决定作用和话语权的还是男性――骆老师。所以招娣一直在等,在等骆老师注意她,等待骆老师喜欢她,等待有一个好的归宿。所以,综合来看,招娣还是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这样一个等的行为构成了叙事框架的第一层,贯穿影片故事始终。

(二)追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从开始到结尾,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就是招娣漫山遍野的奔跑,那种质朴的、笨拙的、倔强的跑,就是对爱情的最原始的追寻。张艺谋的这种叙事模式和表现方法的设计无疑增加了整部电影的戏剧张力。招娣从骆老师刚到村里教书的那天开始,换上了鲜艳的新衣裳,奔跑着去教室看骆先生的样子,一直到每天守候在骆老师送学生放学回家的路上,翻过一个山坡,追着他们跑,永远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追寻已经成为了招娣生活的一部分。她与骆老师相恋之前的日子,一直以奔跑的姿态进行着,招娣的奔跑一层含义上是奔向美好的爱情,另一层含义是执著地奔向美好的新生活。骆老师是从城里来的,有知识有素养有文化,同时又善良,招娣对于骆先生的爱是一种有进取心的爱,也是一种自省的爱。她认为有文化的骆先生是代表着自由的新生活,从外面来的骆先生已然在招娣眼里是被符号化了的形象,虽然招娣没有明确的意识和觉悟去认识到如果跟骆先生结婚可以脱离这个闭塞的村庄,并没有形成那样的目的性,但这种对爱情的追寻是一种带有进取心的爱;同时,从招娣即便是在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会时常跑到教室外面去听骆先生讲课,听教室里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可以发觉,此时的招娣是具有自省意识的,她知道自己不识字不会读书,她知道识字会读书是好的,人总要向着好的方向前进,所以在招娣的“追”当中,又埋下了另一层含义和另一个叙事框架的层面。

二、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艺术风格

骆先生在初到村落来教书的第一天,招娣穿了一身崭新的花棉袄,鲜红的围巾衬托出招娣的女性的甜美和青春的活力,在这里红色象征着青春,象征着招娣火热的内心。在以后的镜头当中,招娣始终带着那条鲜红的围巾,奔跑在山坡上的招娣就像一团火苗,燃烧着自己对骆老师的爱,像一团火苗,照亮着前方的路和生活。影片当中的另一处是包裹在教室上方房梁上的鲜红鲜红的“房梁红”,按照村里的习俗,新房盖好以后都要在房梁上裹一块红布图个吉利,这块布就叫“红”,通常是由村里最漂亮的姑娘来编织,这事儿自然落在了招娣身上。所以此时红色已经成为了招娣的代表颜色,红色的裹梁布就代表了全村最漂亮的姑娘招娣,同时红色就像招娣火热的内心,红色也代表了招娣的青春美丽的形象,骆老师在抬头看见房梁上的一抹红色的时候,就像可以看到招娣一样,也好似看到了招娣的形象在对他说着什么。身穿红衣裳裹着红围巾的招娣对于骆老师来说也代表了一种青春的女性形象,第一次到招娣家吃派饭的时候,招娣扶着门框,站在门口迎接他的样子就像一幅画印刻在骆老师的脑海里。红色,在电影中成了贯穿始终的线索与印记,逐渐也发展成为张艺谋电影的艺术表现风格。在之前的电影中,张艺谋就表现出了对于红色的偏爱,以及在此后的电影当中,每部电影当中也都让红色起到了代表性的作用。

叠化是影片的一大特色,被频繁使用,但作用不尽相同。从电影叙事的作用上来讲,有些叠化手法的运用是为了构建整个叙事框架,为了实现叙事时空的过渡,例如从相框叠化到村口的小路来完成时空上的转换,从而完整整个叙事结构;其他的时间,叠化常常被用在电影语言的艺术表现上,可以表现电影故事中时间的流失之感,例如从修建学校的时候大伙儿吃饭的饭桌的多次叠化来表现招娣日复一日送饭的辛劳,更加突出招娣对于父亲的关注与炙热的少女情怀;再如,招娣的发卡丢失的情节,一连几天早出晚归为了寻找发卡,表达了招娣对于“父亲”送给她的东西的珍视,也表达了其失落沮丧的心境,也表现了招娣倔强坚韧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将少女招娣的淳朴善良的农村女孩儿形象塑造起来。

影片中的故事内容线索是父亲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在学校教书的经历,这样的故事内容让整个爱情故事充满了对于文化和知识的渴求,让招娣这个农村女性形象不单单是对于爱情和原始欲望的追求,而是从文化的层面赋予整个故事更加高尚的色彩。“读书、识字”是张艺谋电影中一贯追求的人文主题符号,蒙昧与文明的纠缠,让整个叙事更加具有发展中的中国社会语境。就像当年的《秋菊打官司》,女性在当今社会中通过自己的追求和执著,把握住了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招娣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执著把握住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整部影片通过对于母亲形象的关注与描摹,也反映了当时农村之外的社会环境的复杂,此时的乡村就像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保护了父亲与母亲之间的纯洁的爱情。

三、结 语

影片结尾处,父亲带领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回荡在空气中,时空交错的叙事语境让母亲对于父亲的爱与深深的怀念之情进一步升华,眼前抬父亲的棺材走的这段路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模样,母亲穿着碎花的红色夹袄笨拙地奔跑在这条路上,奔向父亲教书的那间教室,奔向她心中的爱情之地。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从一种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视野出发,将父亲与母亲之间的爱情故事用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讲述给观众,张艺谋通过自己独特的镜头感与对电影画面的艺术审美素养,通过对画面色彩与电影音乐的精准把握,不仅仅在视觉上冲击着观众的感官,同时也在听觉上通过唯美的电影配乐将这部电影的艺术性推向了极致。

[参考文献]

[1] 吴静.《我的父亲母亲》的电影叙事学解读[J].大众文艺,2013(18).

[2] 张箭滨.浅析诗意派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营造的意境之美[J].电影文学, 2011(24).

[3] 黄英.析《我的父亲母亲》色彩元素意境之美[J].电影文学,2011(14).

第4篇:母亲的诗歌范文

儿子先是惊讶,想不到我会出这一招,然后愣愣地看了我几秒,故作轻松地说:“好吧!那就去幼儿园吧!”听到儿子的回答,我顿时头大,他怎么能这样对我呢?谁想在三伏天顶着烈日接送孩子,谁想每天早起45分钟保证他的出勤,要知道,省下来这一个月的幼儿园费,正好够我添置一个包包呢……况且,他明明最不喜欢上幼儿园的!

记得去年暑假,我工作太忙,不得不把他送到幼儿园托管。每天早晨的分离,都是一场灾难。那时的文文,反复地问我一个问题:“妈妈,有的小朋友就可以不用去幼儿园,为什么我就要去?”解释又解释,安抚又安抚,好不容易把那个暑假熬过去了。如今,时隔不到一年,这小子居然理直气壮地说“去吧”,绝对不可原谅!

我不甘心,又问了一遍:“你忘了吗?暑假,不是和自己班的小朋友待在一起,是几个班合在一起的托管!你D真的要去吗?”

这次,儿子的回答更为坚定:“要去,因为在家里无聊!”不过,别看他嘴硬,从那委屈的小眼神和嘟着的小嘴上来看,他也很纠结。但事情已经谈僵了,我的心情也随之低落,只得采取缓兵之计:“好的,我问问徐老师还有名额吗?”

接下来,家里的气氛有些诡异,我看不进去任何资料,仿佛眼前的字在不停地跳跃。脑子里想的净是儿子可怜兮兮的小表情。再看儿子,坐在沙发上若有所思地发呆,神色黯然。我想了想,终于忍不住走到儿子身边,轻轻地问:“文文,想什么呢?”

儿子回头,和我四目相对,眼神里没有了刚才的倔强,平添了几分温柔:“我在想,妈妈没空儿的时候,我做些什么才能不无聊!”

“那你想到了吗?”我没想到他会这么回答,猝不及防地被感动了,再也生不起气来。

“想到了10件事,我可以自己走迷宫、捏彩泥、和乐乐弟弟视频……妈妈,够了吗?”儿子眨眨眼,天真地问。

“够了!”我搂过儿子,心中五味杂陈。

儿子理解不了我的纠结,以为我还在生气,弱声问道:“妈妈,我和弟弟视频的时候,你能把手机借我用一下吗?没有手机,就不能视频啦!”

我用力地点点头,说:“没问题!”

最后,儿子用更小的声音问了一句:“妈妈,那我暑假还用去幼儿园吗?”听到这句话,我快被他感动得哭了。我只得故作镇定地岔开话题,对文文说:“徐老师回短信很慢的,她还没告诉我呢。要不,妈妈先陪你看会儿佩佩猪吧!”

听到我这么说,儿子顿时轻松下来,我知道,他特别害怕我真的把他送到幼儿园去。心结解开了,儿子恢复了以往的“大度”:“妈妈,我想自己看,你去工作吧,我不会打扰你了!”

今天的这件事,孩子把我看得很透彻,他知道,我本不想送他去暑假班的,但不愿意受威胁,于是,故意说“去”时的那份小小的倔强显得格外可爱。孩子到底是孩子,内心柔软得很,倔强后随即后悔,和好时也显得特别善良。相比之下,因为写作不顺利迁怒于孩子,竟然用“不放暑假”来威胁他,这样的妈妈真是太逊了!

孩子为什么能轻易地识破我们的威胁呢?我想,是因为他们不仅仅会用耳朵聆听、用眼睛观察,更会用心来体会。也许,只有大人的世界才有威逼利诱和口是心非。也许,在儿子第一次需要我陪伴的时候,我能够给他正面的回应,就会避免第二次时的威胁。我既不想被打扰,又想把责任推给儿子,才引发了后面的风波。有时候,大人真的不如孩子真诚呢!

想到这儿,我走回儿子身边,很认真地对他说:“文文,刚才妈妈不是真的想送你去幼儿园,只是工作时遇到了麻烦,不想被打扰,才那样说的!”

第5篇:母亲的诗歌范文

在中国一般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在美国、加拿大和一些其他国家,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就是母亲节。在其他一些国家的日期并不一样,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

其他国家的母亲节日期,如挪威的母亲节定于二月的第二个星期天;阿根廷则在十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庆祝母亲节; 黎巴嫩在春天的第一天庆祝母亲节;南非的母亲节定于五月的第一个星期天; 南斯拉夫于每年圣诞节的前两个礼拜庆祝。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母亲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相亲类节目 后现代风格 困境

一、相亲类电视节目的现状

2009年湖南卫视全新打造的交友互动真人秀节目《我们约会吧》重新开启了湖南卫视相亲节目的大门。据湖南卫视新闻发言人李浩介绍,湖南卫视与战略伙伴英国Fremantle公司进行模式版权合作,正式引进购买了其国际经典电视交友节目《TAKE ME OUT》中国地区的独家专有版权。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在2010年1月15日首播,当期收视率就超过了1%,是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春节期间江苏卫视把《非诚勿扰》放在大年初一至初七每天晚上十点半重播,聚集了相当的人气,春节过后,收视率从2%、3%到4%一路飙升,赚了个盆满钵满。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是一档大型群体性参与友节目。节目制片人陈佃表示,每期节目将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作为杀手锏,并且采取晚间黄金档联播的密集轰炸方式与《非诚勿扰》一较高低。

此外还有安徽卫视的《缘来是你》、浙江卫视的《相亲才会赢》、青海卫视的《单身厨房》。这些相亲类节目形态基本相似:将女人置于权力中心,男人被“围观”和“挑选”,场上穿着亮丽的单身女人对男嘉宾品头论足,通过亮灯、灭灯的形式来决定出场的几位男人是留下还是离开,并且设置旅游基金和约会基金奖励配对成功的男女。

二、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相亲类节目

1、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后现代主义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先从它与现代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

费德勒抓住后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的精英主义倾向这点,准确把握了后现代主义走向“流行主义”的文化策略。桑塔格从意义及其解释角度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在她看来,现代主义符号表层之下隐含着某种深层意义,后现代主义者则坚信意义就在表层,根本不存在什么深层意义。卡里奈斯库认为后现代主义昭示了一场多元论的复兴,是对现代主义一元论的反叛。美国学者杰姆逊认为从现代主义相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四种根本性的变化:一是是从时间深度模式走向空间平面化模式;二是从主体中心化的焦虑走向非中心化的主题零散化;三是从自律的审美观走向商业社会的消费主义;四是从个性风格的表现向仿像的机械复制转变。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在促成这些转变方面功不可没。

2、相亲类节目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表现

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电视无法延伸或扩展文字文化,相反,电视只能攻击文字文化。”电视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表征,相亲类节目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义表层化、拼凑化

凯尔纳指出:“图像频频地优于叙述,看的感受就变的第一位的了,故事下所和叙述的意义常常被转化成了背景。”①相亲类电视节目中嘉宾更多倾向于俊男美女,节目中的女嘉宾打扮时尚,个个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时尚。男嘉宾随着震撼的音乐‘从天而降’,走到台上,扫视对面的十几位女生,凭着第一感觉便选出自己心仪的对象。而女嘉宾则对男嘉宾进场时的外貌及表现,通过灭灯或亮灯的形式决定男嘉宾是否能进入选择权这一关。双方的选择都是一种以貌取人的行为,没有更多的交流与深入了解而做出的决定。

拼凑一词原为人类学家用来描绘原始人活动方式的术语,指原始人随意把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物拼凑在一块,从而构成一个富有意义的宇宙起源说,这一术语最近被用来界说在当代媒体文化中个体的行为。②对于进入选择权的男嘉宾,通过观看场外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多个视频短片,来决定男嘉宾是继续留下还是离开。多个短片、多个环节以及中间插播的广告,这些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节目的拼贴性、零散性,无深度性和思维平面化。

(2)言行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一元论,提倡多元论,冲击传统的精英主义和主流价值观念。《非诚勿扰》中,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么?马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还是坐在宝马里边哭吧…在节目中,马诺因其“毒舌”,言论大胆而被称为“拜金女”、“宝马女”。“我家有两部法拉利,我可以找到有两部兰博基尼的人,那么你有什么?”富家女盛凌云质问希望“倒插门”致富的四川小伙的一段话,让她获得了同马诺一样“拜金女”的称号。“丁克女”刘珊珊发誓不生小孩,觉得给孩子花钱是莫名其妙之举。这些“拜金”、“另类”的话题曾引发广泛的社会争议节目中多元化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嘉宾的选择上,保证站台的女嘉宾有10多岁的年龄差距,从20到35岁不等,学历、职业也需多元化,不能让模特、“富二代”等占据荧屏,颠覆了传统的精英文化,让节目走向大众化。

(3)节目同质化

无所不在的再度阐释和对不同策略的借用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生产的最有争议的特点之一。③互文参照性的凸现也成“重点电视”的标志,这可以理解为电视节目的同质化。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最先是引进英国Fremantle公司的经典电视交友节目《TAKE ME OUT》的独有版权,后湖南卫视上告广电总局江苏卫视侵犯自己引进的《TAKE ME OUT》版权。如今电视相亲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地而起,一周七天,我们可以看到五六档相亲类节目,并且相互借鉴,形式雷同。十年前湖南台《玫瑰之约》走红的时候,国内模仿克隆的同类节目超过30个,最终导致相亲类节目的销声匿迹。如今《非诚勿扰》节目走红后又出现了火爆的电视约会热,这也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在先进的技术下可以加以无限复制的特征而观众也渐渐产生审美疲劳。这种创新能力上的不足对此类节目的成长发展与生命周期的延长来说将是致命的。

三、相亲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困境

一对男女嘉宾在节目中裸的对白令人感到惊愕:女嘉宾问一位男嘉宾:“你家有钱吗?”男嘉宾直接宣布:“我家是开工厂,在上海有三套房子。”毫无疑问,马诺和她所代表的一批“物质女孩”,寻求的爱情充斥着金钱、地位和权力。这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对节目中盛行的畸形“婚恋观”的广泛批评,也引发了受众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屡受挑战和践踏的深深忧虑。节目中也不乏存在众多造假的嫌疑,为了吸引眼球提升收视率, 身份作假、制造话题、编造故事。马诺在安徽卫视的一个节目中哭着向全国人民道歉,说自己参加《非诚勿扰》是想通过节目增加自己的曝光率从而出名,中间经历了很多谎言、欺骗和利用,那些“拜金”的言论并不是自己的本意。

在“拜金女”、“富二代”等相亲话题人物充斥电视荧屏的时候,中国政府的广电主管部门迅速出击,整治电视婚恋情感类节目低俗丑陋之风。中国国家广电总局12日通报,通知要求, 电视相亲类节目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

结语

电视相亲节目只提供邂逅的机会以及第一次见面约会的肯能,不代表速配成功,只求速度,不讲质量。这些都体现了“视觉化”、“浅薄化”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婚姻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永恒的话题,任何时候都不应偏离主流的价值观念,舞台上男女嘉宾的“相亲狂欢”或“配对成功”仅是短暂而感性的,更多的应理性地把现实问题放在现实生活中解决。

参考文献

①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商务印书馆,2004:405

②③罗伯特・艾伦:《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第7篇:母亲的诗歌范文

“爱”,爱是什么?爱,是一句温柔的问候。爱,是一个在你无助时,伤心时安慰你的人。爱,心灵受伤的时候一个创口贴。爱,是你心灵深出的一缕阳光。

在世上除了父母的关爱,最宝贵的莫过于程老师对我的关爱!程老师就像我的第二个母亲一样,给了我很多的关怀。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在我小学中最重要的时候遇到的老师,一个对我帮助最大的老师——程老师。程老师是在小学5年级转过来教我们班的,那是我们都以为程老师是一个很威严,圣神不可侵犯的老师。是,没但是这只是老师的一面,程老师还有温柔的一面哦。有一次学校组织秋游,大家都去玩‘旋风骑士’,我很好奇也去玩了玩,可没想到那么的吓人,下来以后我一直哭,我看见了程老师飞奔而来样子,忽然我仿佛看到了母亲的身影,心中不由的温暖起来。程老师抱着我一直安慰着我,这时程老师的声音轻得像一阵风,又暖得像冬天里的太阳。让我的那颗浮躁心慢慢的平静下来。那时我见到了一个不同的程老师,一个温柔的程老师。程老师让我的心中激起一层层波浪,不能平静的波浪,我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程老师,是威严的还是温柔的?或许可能两个都是吧。

我的心把波浪在世界的海岸上冲激着,以热泪再在上面写上“我爱你,这个世界上我的第二位母亲。”

第8篇:母亲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母亲工作风格;儿童保育模式及质量;展望

随着时展,社会对儿童早期保育及教育的关注日渐增加。但是,由于母亲角色意识的不断变化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生育子女以后选择继续工作。在我国,从1950年至今,年龄在20-45岁的女性劳动就业参与率基本上在90%以上。而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到2005年,母亲参加工作的数量已占美国劳动人口数量的63%。发展心理学认为,亲子关系质量会直接影响儿童今后的个性发展和人际交往。从这一观点来看,出于工作时间的限制而没有足够时间陪伴、养育子女,无疑会对子女的生活造成影响。

一、美国家庭母亲工作风格和幼儿保育模式及质量的关系

在美国,母亲工作期间父母选择由谁来照顾子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儿童认知技能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许多研究表明,家庭中成员少、教师适当的教育、儿童与照料者间温馨和支持性的互动等都有助于形成高质量的幼儿保育。Allison 等人提出了三种影响幼儿保育质量的因素:工作轮班制、工作时长和工作场所支持系统。在美国,有43%被雇佣成人的工作是轮班制或无固定工作时间,这会对员工及他们子女的幸福度造成消极影响:一方面,员工精神压力大、容易疲劳,没有足够时间陪伴子女,不能找稳定的幼托机构,患病率增加,幸福感大大减弱以及睡眠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导致员工子女较低的在校表现和更多的攻击行为。工作时长会间接影响幼儿保育质量、家庭环境的和谐以及母亲的敏感度,而且对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有预测作用(如果母亲每周工作超过40个小时,会阻碍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另外,高水平的工作场所支持系统会提高父母的家庭责任感,降低家庭中的不幸发生的几率;相反,低水平的工作场所支持系统使父母很少能参加子女学校组织的活动,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和陪伴子女。

美国一直非常重视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而联邦政府在学前保教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为儿童福利提供的项目支持有贫困家庭临时援助(TANF)、儿童保育发展综合拨款(CCDBG)、开端计划(Head Start)、儿童和依赖者照顾税收抵免项目以及儿童税收抵免项目。这些项目都对早期保育与教育发展有积极影响。

二、我国家庭母亲工作类型与幼儿保育模式及质量的关系

在我国,女性兼顾工作与育儿的现象也日益普遍。职业女性通常会对自己的母亲角色有以下几种认识。第一,一些传统观念较强的母亲仍把自己视为子女不可取代的照顾者,即使孩子在她们上班的时间必须由他人照顾,也会尽量减少照顾者对孩子的影响力。这种方式虽然会使母亲的负担加重,但子女仍然可以获得母亲足够的关爱。第二,有些母亲认为,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放在工作上是为了给孩子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这种方式可能部分地解决了家庭的经济问题,但它将造成子女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隐患。第三,年轻一代的女性大多会选择聘请保姆。这样做给年轻的父母提供了很多便利,却也改变了母亲与子女间的关系。多数保姆声称自己成了必要的亲子关系中母亲角色的替代者。第四,许多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都认为,0-3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她们宁愿放弃工作,全心全意在家照料子女。这种方式使母亲与子女得到充分的互动与交流,让儿童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中国现代社会,家庭首选的孩子照料者就是祖父母。隔代抚养虽然可以减轻父母的家庭负担,但也会导致年轻父母的责任感减弱甚至丧失,而且祖辈普遍缺少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过度溺爱孩子,阻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我国幼儿能否进入正规的托幼机构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由于家庭处境不利和母亲缺少来自政府的必要帮助,使得家庭经济状况恶化,幼儿难以得到优质的学前保育和教育服务,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

三、展望

目前,我国虽然对儿童保教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与美国相比,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我国政府应从主观上对幼儿教育事业更加重视和投入,从而改善学前儿童保教状况;其次,关注弱势群体,为贫困儿童提供免费的儿童保育教育服务;再次,加强学前教育立法,保障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提高学前教育师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参考文献

[1] 周庆行,孙慧君.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及效应分析[J].经济经纬,2006(1).

[2] Us Census Bureau.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United States Employmentstatus[EB/OL].Http:// factfinder.census.Gov,2005.

[3]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Development.Child care structure,process,outcom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child care quality on young children’s development[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2(13).

[4] Allison De Marco,Ann C,Crouter & Lynne Vernon-Feagans.The relationship of maternal work characteristics to childcare type and quality in rural communities[J].Community,Work & Family,2009(4).

[5] 江夏.美国联邦儿童福利支出对早期保育与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40).

第9篇:母亲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诗歌创作 立意 意象 意境

托尔斯泰曾这样说到诗:“诗是心灵之火。这火能点燃、温暖、照亮人心。”诗是文学的天使,它最早进入人类的文学世界。每当翻阅那些或舒缓或豪放的诗歌时,心里总会涌起一阵莫名的悸动。但是,我不知道今天的中学生还有多少人会主动地翻阅诗歌、创作诗歌。

即使有,看看学生的搞笑创作。“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半夜三更鬼敲门,路上行人欲断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壶二锅头。”“沉舟侧畔千帆过,孔雀开屏花样多。”“工藤破案未半而中道被毒,今变成柯南,个子矮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究其原因,首先是诗歌受到了现代传媒技术的冲击,与电影、电视、动画相比,诗歌没有直接可感的声音、色彩和画面,需要一字一句地去阅读,需要用脑子去想,费时、费事、劳神,因此学生热爱读诗、写诗的不多,能够把创作热情持续下去的则更少;再者,现在的中小学里,很少有专门的诗歌社团,更少有专门指导创作诗歌的老师,甚至连专门指导诵读诗歌的课程也很少见。学生的诗歌阅读,仅靠教材里提供的一些诗歌作品,大多数是背了就算。老师怕讲不好,学生呢,更不在意,因为考试的时候无非是填填空,中考的作文大多限定不准写诗歌。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说过:“我历来相信,诗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美丽的花朵,诗歌作为人类精神财富中永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将永远与人类的思想和情感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笔者对学生的现状有些忧心。因此,在初中的基础年级,努力地做了一些尝试。

(一)诱发创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写诗热情,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中学时代正是情感丰富的时代,教师适当的引导,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的。

诗歌言志抒情,语言凝练优美,韵律抑扬顿挫,而一些优美的抒情诗很容易触动读者的联想、想象,带给人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带领学生赏析、品读经典的诗作是一个不错的开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之初,选择带领学生赏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学生一开始很不以为然,但是当赏读到《繁星・八》:“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的落红满地/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学生马上叽叽喳喳地说,这就是我们楼下花坛里的樱花树花落时候的情景啊……

在鉴赏诗歌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品评诗中的情感。诗歌是表达人们感情的很好的途径:相思之情、战难之苦、爱情的美好、亲情的珍贵、爱国之情的强烈等等,或者深情款款,或者慷慨激昂,或者诙谐幽默……很容易感染学生。在教学泰戈尔的《母亲》时,诗歌的第一节让学生模仿母亲唱《摇篮曲》,学生们个个乐不可支。但是让学生说说母亲在寺庙里祷告的话语时,一个孩子说:“神啊,请保佑我的孩子,健康、平安、快乐地长大,要有什么病痛都降临到我头上,不要让我的孩子承受半点不幸……”学生们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在讲述诗歌的时候,也适时穿插一些典故、传说或文学故事。中学生爱玩、好动,但是对故事、传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同时很多诗歌的作者或者诗歌本身就有很动听的故事或者传说。在教学诗歌时,可以适时穿插,以此引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在讲述泰戈尔的《母亲》之时,引导学生读课下注释: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借此机会就谈论到中国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关联。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此外,多鼓励学生敢写,敢动笔,及时发现每一个闪光点。

(二)教授创作技巧

写诗光有热情不够,还要有“工具”,那就是诗歌写作的知识。诗歌的写作知识浩如烟海,但是对中学生来说,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写作手法,可以写出诗来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进步。

1、美的立意

诗歌通常以情感取胜。诗要立意,确立诗歌的主题就叫立意。主题是诗歌的核心。诗歌精简凝练,不像其他文学作品那样丰满,但正如何其芳所言:“诗是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因此,作者应该要把传递给读者的思想、感受或感觉确定下来,表达出来。李丹平曾主张:“诗可以读懂,也可以读不太懂,甚至可以读不懂,但必须能让人感觉到。”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立意的重要性。并且从我们所阅读的诗歌中,归纳出一些常见的主题。比如:爱、自由、理想、志向、爱情、赞美等等。

2、美的形象符号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都是抽象的。如何把这些抽象的东西表达出来,传递给别人,只是直白地说出来肯定不行,必须让具体的形象来说话,让人家从可以把握的形象中感受或领悟到。因此,诗的构思和创作,总是和选取创造意象的过程关联在一起的。余光中《论意象》一文中指出:“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

因此,在明确立意之后,要选择恰当的意象,让意象来说话。先让学生积累一些诗中常见的意象:月、蝉、柳、冰雪、草木、长亭、芭蕉、梅花、杜鹃、乌鸦、羌笛等等。但是意象的选择对初中生依然是一个难题,将结合意境的构筑进行探索。

3、美的意境

好的诗歌情理形神交融,这就是意境了,意境是诗歌特有的审美范畴,没有意境,称不上好诗。因此,古今中外的诗人都非常看重诗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与“境”的交融有好几种方式,比如:触景生情、状物移情、情理相融等。

但是对初学写诗,而且阅读面很狭窄的初中生来说,更多的技巧反而容易让其不知所云。在明确了立意、意象、意境的重要性之后,在写作中,和学生尝试了三种模式:

【横断模式】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筛选一系列意象,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来抒发感情,表现作者的思想。学生习作《星星――寄父亲》:“每晚,我望着天上一颗一颗闪烁的星星/您是否也能看见/如果能我要将星星送于您/一颗星星代表健康/一颗星星代表平安/一颗星星代表工作顺利……/如果哪一天/您看见了千万颗繁星闪烁/不必惊讶,那是您至爱的女儿对您的思念与祝福”。

【升华模式】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交融,后边写“志”,志中有情。学生习作《母亲》:“一颗小小的种子/掉落在土壤上/他是那么的脆弱/一阵微风就可以吹走/土壤对种子说/别怕,别怕/你看/这儿厚实着呢/晨曦中,种子萌发了/烈日下,小树长高了/风雨中,长成了参天大树/母亲,谢谢您/没有您无悔的付出/怎会有壮实的我”。

【自白模式】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作者必须有相当的认识和体验水平。写作中,要注意情感的适度。学生习作《描绘――寄母亲》:“我每天描绘着母亲的模样/描绘着――描绘着/让她陪伴我成长/从笔绘到心绘/有时被旁人辱骂而遗忘/有时被心中的怨恨所代替/但我仍会伤心的描绘着/总希望有一天我所描绘的能变成现实/母亲,如果你在梦中看见了我/千万不要装作不认识/这是您遗弃的女儿/日日夜夜,只求您能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