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范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教学;迁移知识;问题意识

问题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来牵引大家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法。教学实践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问题和启发的方式进行的,只有做到有效的提问,才能有效牵引和启发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是自主探索的发端,是驱使孩子们知识迁移能力的源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能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节点,进而能有针对性地设置切合同学们发展和认知的切中肯綮的关键问题,以此来启发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从而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全面把握并迁移知识,生成能力。鉴于此,笔者特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教学”模式如何开展,如何把握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问题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流程暨成果分析

(一)设问步骤

第一步:根据教学内容巧设问题情境。设置的问题情境要能联系学生认知经验,要真实自然,能让同学们切身体验到文本情境和情感氛围。设置情境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同学们展开自主探究,这样让同学们借助情境在问题的启发下真实、自然地进入文本所要的心理状态。这样同学们就能很快沉浸在学习中认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第二步:引导矛盾认知,鼓励和启发大家敢于提问。这部分包括两种问题要素:一种是启发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发现并提出问题;另一种是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探知;第三步,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筛选,找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有助于生成“读、问、议、讲”等活泼生动双向互动交流,从而增大课堂信息流量。例如:我在教学《孔乙己》时,就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作者通过“偷”、“酒”、“笑”、“打”来勾勒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深意?第四步:重点解说,合作交流。针对重点问题进行解说,然后指导同学们开展合作讨论与交流,从而丰富认知,提升技能;第五步: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并实现知识迁移和自主发展。知识的迁移要更为广泛,要鼓励学生养成随时探索文学知识的习惯,拓展和迁移活动能够使得语文学习更具开放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提高。

(二)教学示例

《从百草园三味书屋》问题教学设计:

(一)设置情境

有条件的话笔者建议先用多媒体给大家播放一下鲁迅先生的纪录片,让同学们在形象、直观的视频中对“三味书屋”产生直观的认识,然后再引出课文教学。

(二)学生自由朗读提出问题

同学们可能提出的问题:

1.该文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点,虽然作者没有表态更喜欢那个地方,但是我们从字里行间能读出作者对“百草园”的由衷喜爱,这与大家印象中应该很“爱学习”的鲁迅形象大相径庭,为什么呢?

2.文章中为何有一段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呢,没有太多的讲述,也没什么意义吧?

3.作者对“三味书屋”有厌恶和反感之情吗?

(三)教师设置的启发问题

教师应该在预设和统筹学生应该出现的问题情况下,提出探究性问题:

1.通过阅读文本回答,“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生活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我”对百草园有怎样的不舍,对三味书屋又有怎样的情感,有怎样的不同?

2.长妈妈讲的故事有怎样的情愫?写美女蛇的故事真的没有意义吗?

3.“我”对先生有怎样的印象?作者对他持怎样的态度呢?

上面这些问题只是教学中的示例,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经验来进行设置和遴选。

(四)组织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重点分析这些问题,动员同学们在阅读后分析问题并汇报给老师。

(五)掌握文本内容,实现知识迁移

重新整理文章线索

师:文章写到的景物。

师:给文章分层。

迁移:

阅读鲁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

二、“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自主探索发轫于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打造自主探索课堂的基础。当然,问题意识需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保障“问题教学”的贯彻和落实,才能培养同学们的问题意识。当同学们面对文本感到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启动和激发。

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通过教学设计设置前瞻性问题。教学设计是引导大家认识和学习的准绳:我们用怎样的手法设置契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情境,进而引发同学们的冲突认知,培养大家的问题意识,让大家对文本产生疑窦和问题?(2)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感受。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帮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营造和谐氛围,让大家能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努力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参照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情感因素进行设置。即便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驴唇不对马嘴,我们也要先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从而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二)完善导学设计,开拓引导方式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有的教师问题意识很好,只是没有明确的导学方案,只是不断地问,这样可能左一榔头西一棒子,同学们只能疲于应付机械的回答,这样的问题课堂就真有了问题,不但不能启发学生认知,还磨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设计是对一堂课的蓝图规划,笔者建议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向前延伸到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和启发。预习是有计划、有针对、有重点的重要学习环节,也是针对新知识学生疑窦的肇始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并参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具有引导大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导学案。这样导学,同学们在预习阶段有准绳可依,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期待感的问题;在导入阶段,我们要通过趣味问题来切中肯綮,激发学生兴趣,牵引他们课堂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向导要清晰明确,要能引导学生和教师之间、文本之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学问题设计才更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才更加准确、有效。

1.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预习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该阶段,我们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先从大的方向思考文章“写什么”“用怎样的技巧和描摹方式”“为何这样写”。当然,预习过程中除了这些基本问题,同学们肯定还会发现一些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我们也要将这些问题勾画出来以备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和提问。如,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捕蛇者说》时,同学们就沿着三个大的方向问题进行了反复阅读,通过蒋氏三代人的悲惨命运体味到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状,这就掌握了文章大的脉络和方向。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肯定也发现了许多自己不懂的细节问题:文言实词:嗣、戚、悲等的意义,有的同学对“若毒之乎”在阅读过程中表示难以理解,我们就要让他认识到这里的“毒”不是毒蛇的毒,而是怨恨的意思,这样就明朗了;文言虚词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所以一定要引导大家在阅读和学习中认真分析和研究“之、以、而、乎、焉”等虚词的多种用法。这样引导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认知空缺,有利于在课堂学习中有重点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文本问题的挖掘和拓展。挖掘是在教学活动中对文本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认知,这需要我们在词汇及文章脉络问题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语言运用和描摹技巧上。预习阶段和初步讲解阶段让大家熟练掌握了对词语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语言运用和表情达物奠定了基础。其实语言表达技巧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词汇的问题同学们在预习中最容易发现和感触,而语言性的东西却不好把握,或者发现不了问题,或者隐约感觉有问题却不知道如何提问。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和引导:“作者这样表达蕴含了怎样的技巧?”“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我们还能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吗?”我们可以启发同学们通过对优美语句的欣赏,来体味其表达的情感,感受修辞的神奇功效和韵律的唯美。然后我们再让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灵活地分析,比如某个句子用了比喻,我们不但要让同学们明白比喻的主体和喻体还要让他们能转换成另一种比喻方式。比如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里面就有很多运用精妙的修辞手法,教学实践中,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找出运用修辞的句子,然后大家进行自主归类并学习该修辞方式的运用。

最后,我们要从文本拓展到课外,拓展应用问题的思路如下:如果文本是对事物的描写,就要思考该文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倘若是写景的,就要描摹文本的状景方法,然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景物来实践练习。

3.设置问题启发思考。语文教学不只是文字学习和语言逻辑训练,还有学生情感的熏陶。大家在阅读后思绪都会沉浸在文本里,根据自己的思考方式产生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情感熏陶的立足点。所以,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阅读中认真揣摩和体会,从中发现值得探究和学习的情感问题,当然,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启发和指导,给大家放足空间,牵引探索与思考,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章过程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这样的问题来启发,这样引导学生在阅读后趁热打铁进行思考,不但有助于大家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接受情感熏陶,还学习了文章的写作技巧。

问题教学就是要引导同学们通过对文本学习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教师的提问也要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为中心,要帮同学们发挥自主发现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迁移知识生成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

(三)提问要把握“度”

“问题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引导和启发学生的问题时,要把握好“度”,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题太深和太浅,都激发不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无法驱动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这样来把握:(1)问题内容简明扼要。同学们通常发现和提出的问题繁琐复杂,但是老师在回答中务必要清晰明确,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另一方面,教师设置的启发性问题更要严谨简略地表达,这样才利于学生抓住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探索,而不会让大家产生误解。(2)难度要参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初中生对文本阅读认知的能力尚待提高,所以我们提出的问题不能太难,那样的话不但会打击学生信心,让他们感到吃力和无趣,从而产生消极的教学效果。(3)参照学生的回馈调整问题。在同学们回答问题时,我们要注意察言观色,以便于对下一个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当学生们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的理解程度,这样才能知己知彼提出有效问题,进行有效牵引。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以“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用反问来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或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及时调整问题,以便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总之,教学问题的提出要把握尺度,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问题教学,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控制。

三、“问题教学”的实施效果

(一)牵引探索兴趣

经过“问题教学”的实践,学生的提问水平、技巧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学生的调查表明,90%的同学对语文阅读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中勇于提问的同学也增多了,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这种情况充分说明,问题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原因在于:一方面问题教学使得学生的看法得到了最为直接的解决,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有深入的、自主地想法;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思想转变,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也有利于及时地转变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更具趣味性,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兴趣。

(二)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根据新教材的内容与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人文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倡“少而精”、“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这些理论在“问题教学”的模式下都得到了很好地验证,问题教学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充分发挥学生思考、质疑、发问,注意课外的延伸,增强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了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这种转变自然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凸显出来,学生的思考更为自主性。同时,采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使得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学生能够依靠自己和集体的力量解决阅读问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探究习惯。

(三)教师专业素质提高

问题教学模式的开展,学生提出的问题成为了课堂研究的主要内容,学生的思维多样化,提出的问题自然也是多种多样。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例如:教学《木兰词》时,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就会提出问题“花木兰能够替父从军,那么她为什么不是小脚女人呢?”这么古怪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事先做好备课学习,就不可能更好地解答。如果教师敷衍地说“课后我们一起查阅一下”,这样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服感,也会使得学生对提出有见解的问题感到灰心。其实,如果教师事先能够全面了解写作背景就会知晓,这件事情发生在南北朝时期,而那个时期的妇女没有“裹脚”的习俗。总之,问题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促进教师钻研教材,深入学习。教师长期深入学习,自身的文化素质自然会得到提升,也有利于教师迅速成长,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上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和落实“问题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概而论之,我们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参照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预设和推演这样才能丰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探索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用有效问题启发学生有效地学习,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董明潮;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09年02期

[2]张爱琳;初中语文课堂中的问题教学探究[J];教师,2011年18期

第2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范文

关键词:学案导学;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实效性;语文教学

学案导学法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所以,我将从预习导学、探索助学、拓展提高和师生反思四个方面来讲述如何充分地利用学案导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预习导学

做好学生的预习工作,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我认为要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首先要做到以下三点:

1.教师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要学生做好准备。例如:《竹影》这篇课文,教师除了要准备好一些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和西方画有什么不同,更重要的是在课前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提出几个思考问题,从而起到导学作用。

2.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案导学的预习作用

课前将学案发放给学生,为学生的自学确定目标。让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全部内容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理解本课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对本课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初步构建起知识体系。这样除了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自主地位,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甚至解决问题。

3.让学生养成做标记的习惯

在自学过程中,也就是课前预习中,针对难点、重点,甚至字词养成做标记的习惯。这样一来,在课堂上可以跟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充分在课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就事先要求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借助工具书默写并掌握一些生词的词义和用法,比如:倜傥,秕谷,拗,斑蝥等;勾画出经典的状景和达情的段落和语句;对导学中提出的重点问题重点标出,以备课堂有针对性地听讲、提问。同学们经过引导,事先掌握了生词,疏通了文理,许多同学对经典状景段落“不必说……”印象深刻,并自主学习和描摹;当然也提出了诸如:“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中“似乎”和“确凿”叠用是不是冲突和矛盾,并在课堂上适时有针对性地提出,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彰显了导学案的优势,可以借鉴。

在课前做好准备的学生,会对本课的基本知识点有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带着问题来学习,从而在课堂上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这样的学生,在课上会更加认真,同时也对其他环节的完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充分发挥了学案的课前预习作用。

二、探索助学

在课堂讨论交流中,充分利用学案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做好自己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充分利用学案导学,让学生树立团队解决问题的意识。

1.学习的问题要拿捏好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标要求的一大特点。关键是自主合作的“度”要拿捏的准。自主合作的“度”拿捏不准,容易使课堂混乱。我曾经在一节语文公开课上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没有明确讨论的主题时进行分组学习。学生会从多角度去看问题。但是往往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气氛太过活跃,讨论出来的结果往往也是出乎意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先调查一些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遇到的疑问,然后再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来设计问题。要把问题设计得有层次、有梯度。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学案教学核心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先自学,“先学后教”而自学必须强调学法,缺乏教师指导,不讲学习方法的自学,容易成为放任自流的一种形式。因而,每一个学案都要有一个教师提供的详细的学法指导,包括记忆方法、思维方法等,具体内容因教材内容而异。

2.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对此,很多教师会提出疑问:我们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是“变形金刚”是做不来的。但是,我们就是要做教学中的“变形金刚”。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在学案导学中,教师要做到的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习优秀的学生感觉到有挑战,让学习一般的学生感受到有困难,同时也要让学习较差的学生有成功的喜悦。所

以,学案设计出来的分析讨论题,都是有三个小问题,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在解答时,让所有学生都尝试去解答问题。但是,教师在检查学习效果时,进行分层次抽查。对学习优秀的学生,检查难题。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检查较为简单的题。这样一来,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这个课堂得到相对的肯定,也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

的自信心。

3.针对共性问题,教师要适当进行引导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和主导作用。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生生互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交流、分析。围绕着难点、重点,进行对本课重难点的剖析。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互动中介入,对学生无法解决或出现歧义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指导,保证课堂讨论交流的流畅。教师也要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学生解决新问题,从而不影响主干问题的解决,使整个教学思路顺畅。

4.让学生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思考问题

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对自学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解决。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经

验,使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最大限度地在小组内得到解决。本环节,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自主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看书、思考、设计、交流,特别要提醒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发展、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学案导学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拓展提高

针对学生对课堂上基本知识的掌握,适当提出拓展性问题,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思维更加宽广,思考问题更加深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学生起到一个启发作用。这个环节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时,要适当进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施这个环节能让学生通过学案的拓展练习来巩固知识点,对知识点的拓展深入探究,从而提高自身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拓展提高”这个环节呢?教师要做到以下

几点:

1.善于利用学案中的拓展性问题

因为学案里的拓展性问题是对知识点的拓展深入探究,同时具有知识转移和运用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能灵活拓展,那么学案导学只能是形式的束缚,这就偏离了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的初衷。

如:在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除了让大家掌握基础文言词汇、背诵经典段落外,导学案还要设计拓展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学习作者豁达的心境。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笔者还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如下问题:你对古人表达的“逆境出人才”的观点如何理解?除了文中提出的典故你还知道那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学习本文后,产生了怎样的价值观?学生通过讨论,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到深层次的价值观认同及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问题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案导学就是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教师要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学会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这才是我们需要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有了学习方法,一切都容易解决。对此,我们要注意问题设计,必须具有启发性。只有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做到了“授人以渔”。

3.学会拓展延伸知识点

巩固知识点的同时还要延伸知识,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让学生尽量联系现实,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问题。联系现实,延伸知识,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从而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也体现学案导学法的实效性。

四、师生反思

师生反思包括教师反思和学生反思。教师反思就是教师的自我小结,对自己在课堂上学案导学法的运用进行剖析。教师必须知道在使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教师所做的每个环节是否达到一定

效果。教师如果在哪个环节没有做好,对整个课堂造成了怎样的后果。教师在使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是否做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反思的内容。教师需要明白学案导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学生反思就是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一个小结。能用概括性语言表达出自己学到了什么。对本课能做出一个小结,同时反思自己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自我归纳能力和教师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必须做到“导”和“学”,引导、诱发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案导学法的教学效果。

【本论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项目“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2010tjk313】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学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6(6).

[2]蒋乃平.学的会用得上才是有实效的文化课[N].中国教育报,2008.

[3]杨小娣.“学案导学”教学法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地理教育,2007(2)

[4]金华,魏所康,彬.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