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体育学习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学习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体育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通过文献理论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以及行动研究法,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侧重应用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公共关系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问卷调查是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2013级体育新闻专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学生对于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情况的意见,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体育公共关系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对学生问卷的发放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共发放63份,回收63份,回收的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95.23%。2.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汇总如下:学生认为课程所包含的实践教学内容难度适中;该课程教学应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进;课堂师生间的互动一般;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实训学习这三种教学形式获益最大;课程教学形式的次数安排中讲授过多,实训过少;课程在激发学生对体育公共关系兴趣的作用一般;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很大;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作用较大。

(二)教师访谈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学院相关专业课教师的访谈,得出一些结果:学生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应该引领学生做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实训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改革教学观念

体育公共关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中,针对本课的特点,在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实践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比较、分析,使得出的经验更加科学,更具实践意义。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配合进行。

(二)改革教学内容

从现有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笼统。第二,教学内容混杂。第三,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讲授教学理论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加大各章节的实践力度、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三)改革教学方式

改变学院现有的体育公共关系学教学模式,结合专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将实训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上岗就能上手工作,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从而形成符合专业和行业特点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新模式。侧重应用研究,深入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四)考试形式的改革

第2篇:体育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所选内容应是他们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使学生置于生活的氛围中,让每一个孩子的心情得到彻底的放飞,在玩和活动中积极思考、积极锻炼,充分感悟体育的兴趣和魅力。例如:在学习体操棒玩法时,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群上学小精灵一天的学习生活经历,通过“早上起床锻炼好”、“愉快的学习、游戏生活”、“遇险”、“七嘴八舌话自救”、“阳光总在风雨后”等故事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与情景中了解体操棒各种不同的功能,体验不同的情绪变化。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场地和器材的“生活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器材,是建立在竞技体育的思想基础上配置的,许多器材不适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有些很少真正得以使用。而通过让学生收集各种生活中的遗弃物和废料,用来进行学习和锻炼,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和节约意识,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非常重要的体育信息,那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寻找到各种不同的器械进行自我锻炼。如用“易拉罐”作为投掷时的“投掷物”,也可以在游戏时当“标志物”用,还可以开展简易的“保龄球”运动,更可以进行叠高和搭建比赛。又如,一张旧报纸,可以折成飞机进行游戏,可以团成纸球打雪仗,可以卷起来当“体操棒”使用,也可以当抢座位的“座位”使用,还可以用来进行顶风跑的练习,以发展学生的奔跑速度。这些由学生收集、开发的生活器材,即发挥了它的潜在功能,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意识。

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无论是网络技术提供的信息,还是各种教学软件对生活场景的介绍或对生活过程的演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为课堂教学生活化创设了逼真的情境和生活画卷,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时空领域和思维空间。例如:在进行投掷教学时,设计成“劳动模仿操”、“抛掷秧苗”等劳动情景;在教学“搬运接力”等内容时可以设计成“抢运粮食”、“欢庆丰收”等场景;在教学“抛接”、“跨越式跳高”等内容时可以设计成“有趣的超市”,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抛接的器材和跳高的助跑方向、起跳脚和起跳高度等;在教学“换物赛跑”、“穿过小树林”等内容时,可以设计成“种树”、“浇水”、“施肥”和“保护小树苗”等一系列情景,使学生在具体化的情景中得到学习和锻炼。

体育教学课外延伸的“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谈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摘要:本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诸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作者认为:体育新课程重视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命意义与生活价值,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人文观。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生活回归意味着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都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起点,着眼于学生的可能生活,为培养具有广泛社会适应性的人才服务。

关键词:学校教育 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素描:一堂曾经会带来诸多疑问的体育课

全班学生围坐在草坪上,热烈地谈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容易遇到的障碍有哪些?”“我们通常采用什么方法越过这些障碍?”“我们所熟悉的哪些体育动作与越过这些障碍的方法相似?”在自由的讨论与演示中,导出课的学习主题:“越过障碍”,具体内容:跳高、跳远与跳马。

在教师的带领下,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就地围成圈,进行学习前的身体性准备:“脚跟,脚尖四点轮换支撑移动”、“脚跟、脚尖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跳起手触脚”等等协调性活动,虽然模仿出来五花八门,可学生练起来却兴致盎然,课堂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

十分钟后,学生分别按照各自的学习顺序到各个学习点上。虽然三个学习项目学生以前课前、课后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学习和接触,但在动作的熟练性和规范性上的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这时技术水平高的同学似乎表现出更高的热情,他们不仅自己争先练习,更多的时间则扮演“小老师”的角色,指点他人的技术问题,展示动作要点,交谈学习体会,解答学习疑点。技术水平相对较差的同学也显得学习信心十足,他们可以随时请教同学和教师,及时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更是闲不下来,在各个学习点上不停地解答练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指导学习方法,及时解除安全隐患,不时地还被好胜的同学请到一起比赛。

热闹的练习场面 终于平静下来,学生们又围到草坪上,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按摩放松,站着的、坐着的、躺着的都有。

放松结束后,大家又围坐到一起开始新一轮的讨论:“三种越过障碍的方法有那些异同点?”“怎样才能提高自己三种跳跃的能力与水平?”最后是教师简短的讨论总结:无论是高度的还是远度的、有支撑的还是无支撑的,力量是提高水平的基础,正确的技术动作是提高水平的有效保证。在热烈的掌声认可后,一堂体育宣布结束。

三年前,一位新教师曾经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堂体育课,受到了观摩教师的一致指责:“这堂课的技能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学组织混乱”;“连基本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都没有遵守”;“没有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最终当然定性为“一堂失败的体育课”。

在当时看来,这位新教师似乎缺乏基本的体育教学素养,因为他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法理念信奉的体育教学法具有的基本特征一无所知,这些特征包括:一是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惟教材、惟大纲、惟教案、惟教参上,体育教师把体育教学法大纲和教材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的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教案则是一场课堂表演的剧本,岂能容得体育教师有这么大的权利。二是模式化,表现在教学结构刻板化、统一化和教学行为程式化、线性化,了课堂的鲜活灵魂,失却了意义的实质性关联。三是单一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三个方面。就教学目标而言,虽然有“以增强体质为主”一说,但对知识技能的传递始终是“情有独钟”到底教什么技能、用哪些规范性手段、达到什么效果,都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作出明确的回答;从组织形式看,它首先必须确保学生的活动有序,因此对教学中教师、学生的活动路线都需要在课前作出精确的设计;从活动角色看,教师和学生就如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游客由导游“牵引”着,他带到哪里学生就跟着他转,他指向哪里学生就得向那看,学生的自由或自主就意味着“掉队”。四是静态化,主要表现在课堂中无真正的互动和交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对话。所有这些,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割裂开来:无法联系生活世界理解教材,无法感受真切的课堂生命活动,无法领会学习的生命意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着,不是为现实而活着,也不是为理想而活着,而是为教材而活着,为考试而活着,自然,他们也很难听到现实世界对他们的召唤,难以领略到现实世界为教学内容的运用提供的诱人境界和无限风光。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以及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确保本研究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2.2经验总结法:对本地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本人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体会进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的体育课程一直依据体育教学大纲的教材展开活动,内容上大纲教材作出了明确的要领规范,而这些技术的合理性的有效性都是直接指向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课程目标设计不是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不能满足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需要,缺乏对学生可能体育生活的塑造,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更没有生活意义的生命价值。这种脱离学生生活世界和生命需求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师如何努力,所产生的结果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我们的学生学习的所谓体育技能都是着眼于竞技目标的,学生即使通过努力掌握了这些技能,既不能在身体锻炼中起到实效,又难以迁移到生活技能中。从教学过程看,静态刻板的课堂教学必然是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被扼杀在权威与专制的教条之中,缺乏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不仅认知效果不良,学生的体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身心、能力的发展都成为纸上谈兵。

体育新课程教学强调“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关注学生的经验,注重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强化了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为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1教学理念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回归生活世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或技能)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方式的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作为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的。因此体育教学改革一方面要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从理想世界走向现实世界,焕发出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从课堂去认识世界,从世界来理解教材,感受教材意义。另一方面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把自身放到社会大家庭中去,更好地感受作为人的义务、责任及其社会关系,从而拓展课程的教学时空和教育价值。

3.2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终究是为培养人服务的,必须把满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建构学生可能生活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可能生活对学生具有内在价值,能够给予学生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生活能力,激起他们自我关怀的热忱。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考虑两点,意识学生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需要的整合,使学生通过特定课堂学习生活的熏陶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的人;二是人类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与学生面对的生活世界以及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整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目标有确立应以学生的已有生活为认识起点,以现实课堂生活为条件,以学生的可能生活为根本着眼点,从全人的角度构建目标。

3.3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超越科学世界以及竞技世界的束缚,关注生活世界。体育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就越能体现教学的价值。要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力求整体性,因为生活总是以整体的面目出现的,应努力把教学内容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以创造出学生的“履历情境”。教学内容不仅要有现实感,还是要有理想性,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感悟和追求可能生活,来赋予教学内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体育课程对生活的简单复制,所有生活都可以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课程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消失了,那是对体育课程的庸俗化的理解,必须对生活化的内容作出教材化的改造,从而寻求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学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3.4教学实施

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教学应突出交互主体性,实现对话、交流和互动。必须弱化教材的权威性、弱化教师的权威性,追求所有教学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创造生活性的情境。教材的呈示方式上应间接呈示为主,引导学生从生活性的活动中去领悟动作的要点与意义。在教学设计上应给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强调学生理解、体验、反思和创造等不同方式的整合,克服单一的呆板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第3篇:体育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大学体育作为高校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改革正向深层次迈进,大学体育必将随之做出相应的变革。体育教师做为高校体育的执行者,承担着教学、训练和科研任务,其专业素质、知识结构应不断更新以适应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因而,继续教育正在成为高校体育教师提升素质水平、改善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终身教育理论的重要意义

法国成人教育家朗格朗是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和积极倡导者,他的终身教育思想在世界各国影响广泛,直接引领着成人教育研究的基本方向,他的主张和理念是世界各国教育理论界探索终身教育和实践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成人教育。

(一)促进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朗格朗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对于人,生存从来就意味着一连串的挑战。”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其中就涉及到成人教育,他说: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迫使各行各业的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从而要求发展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就是使人在身体、精神和思想上完善发展,不断提高和更新自己,摆脱由于出生、受教育不足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使人们更好的生活。同时,终身教育又鲜明地指向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将带动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赋予教师继续教育以新的意义

在任何终身教育的体制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作用将要加强。教师所面临的学生不仅仅是名册上的一个数字、一个普通学生或者一个优秀学生、在各门学科上没有才能的学生,他首先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他有自己的心灵、他存在的社会意义、他在一系列场景中的地位、他的冲动和抑制。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观察他们周围的人群和发生的事情,把学生的行为放在一个发展的环境中来评价,而不是简单地判断是对还是错。这对体育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的拓展已有的知识结构。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教师做为一个人,既承担着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任务,同时又要不断的学习来适应教育的发展。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继续教育对于教师的自身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终身教育理论给大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所带来的启示

(一)终身教育理论是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

终身教育理论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成人学习和继续教育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从而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奉献了雄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总结。随着终身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成熟,继续教育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全世界各个行业的成人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实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响。当今人类社会巨大的变革,给高等教育、学校体育和我国的体育事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打破了大学教师传统的在职培训观念,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是简单地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修修补补,它应当成为终身教育背景下的一种专业教育,它的目标就是激励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

(二)终身教育理论为大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方法和措施

终身教育理论倡导一个或者几个人组成的小规模教学单位,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采取自由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它给终身教育的发展策略、措施和方法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职后培训,学习形式主要以几个人组成的小组甚至一个人为主,培训教师针对学习者的个体特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合理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的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要始终以专业发展为出发点,应注重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的提高而非简单的数量增加。时刻围绕着终身教育这一主导思想,转变延续多年的教师职后培训观念。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当转变以往的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而以一种主体的身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发表对教学实践的看法,独立思考问题提出相应的观点。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能将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

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小型化团队的学习组织形式,对于调节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引导学习者主动学习、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大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

第4篇:体育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G85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健身气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健身气功以及在普通高校的普及性。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论述了目前健身气功在的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影响,为健身气功推动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健身气功 高校 体育文化

健身气功简便易学,对场地器材没有特殊要求,便于普及。它的健身效果明显,能够缓解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学生接触健身气功后就会对健身气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一项非常适合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适合作为终身体育运动项目。本研究就目前健身气功的特点和对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论述,将丰富和发展健身气功在普通高校推广的理论。

一、健身气功的特点

传统的健身项目(如跑步、各种球类运动)中的大部分如今已经被纳入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竞技体育。相比之下,传统健身气功虽然不是体育赛事项目,但它有着独特性,且至今仍被广泛流传。

首先,健身气功的根本目标是养生。如“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以达到保健强身的导引方法。“易筋经”有变通、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即通过拔骨运动达到伸筋的目的。从现代运动学的视角来看,易筋经就是通过牵拉人体各部位的肌肉和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等来提高人体肌肉、肌腱等组织的韧性和力量。而“八段锦”也是通过刚柔相济的动作,调息等方式来保健强身的方法[1]。总之,养身健体是健身气功的根本目标,在当今追逐功利的时代,健身气功不争胜负、非功利性的特点比竞技体育更适合使高校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得到沉淀。

其次,健身气功的可参与性比较广泛。健身气功动作舒缓,几乎适合于所有年龄段的人,身体状况一般的人即可参与,这与竞技体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八段锦”和“易筋经”的动作难度、强度适合于大多数人。“六字诀”更是以吐纳、调息为主,它对人的体能、身体机能几乎没有要求[2]。

二、对普通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是只有人类才能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3]。体育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属于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亚文化。由于体育具备了文化的各种特征,如学习性特征、创造性特征、适应性特征、限制约束特征等。还具备了文化的沟通功能、预测功能、判断标准功能、激励功能、生存功能等。同时,体育还具有内在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等。由此可见,体育被文化所涵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体育实践,谋求身心发展的一种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指高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并共享的一种以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内容,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开展,共享全民健身之目的,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使命的客观精神及其生存环境。可见,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高品位的体育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内容丰富的多层次文化形态,包括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精神文化形态、行为文化形态、价值文化形态五种基本形态[4]。

健身气功走向世界不但是对人类健康的一大贡献,这会对传播普通高校体育文化有着一定的影响。首先,健身气功承载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它对人的身心的有益之处已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健身气功的传播使得我国这一悠久的健身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并丰富高校体育文化,且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其次,健身气功传递着一种富有哲理的运动养生理念。健身气功不但以和缓、舒展的动作体系在所有运动中独树一帜,尤为重要的是,健身气功有着深厚的哲理基础。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的形体是生命的载体,气是生命的源泉,神是生命的主宰,三者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生命。健身气功所倡导的形、气、神相辅相成的理念包含了中国哲学的生命观念和中医理论对人体的合理认识,如在高校中传播,显然会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再次,健身气功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人生态度,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道德的完善是健康的基础,健身气功无疑体现了儒家的观念,它强调通过修养来完善人格,以达到内心的和谐,进而达到健康的目的。总的说来,健身气功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其丰富的内涵也已超越了一般体育运动的概念,这些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人生体悟和养生哲理既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也展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最后,大学生经过多年的体育教育有较高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体育价值观念己形成,并且有较强的自身锻炼能力,养成了一定的锻炼习惯。因此高校的健身气功活动是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高层次,引领着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培养体育人才与骨干。而且由于高校广大师生教职员工的学习与工作时间较为固定,健身气功活动较容易组织起来,容易形成规模,健身气功在高校校园里的普及和推广,便于各种休闲、时尚、娱乐的非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在高校的开展。

三、结语

健身气功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养生文化中的瑰宝。研究已经证明了健身气功对人类身心健康的改善均有着显著的益处。练习健身气功能够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能够让人心无杂念、彻底放松、缓解大脑的疲劳、促进人的身心平衡。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不同的条件设置不同的健身气功课程内容,充分发挥健身气功的优势,充分调动各学校人力资源以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崔永胜,虞定海.“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7(11):1504-1506.

[2] 魏胜敏.导引养生功六字诀对中老年人健身效果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3):25-28.

第5篇:体育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想要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不能坚持以往的教学观念,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那些教学水平高、性格和蔼可亲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小学生的欢迎。很多小学生都是因为喜欢某个教师,就会喜欢教师所带的课程,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为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多关心学生,在评价学生时多给予一些鼓励和支持,少说一些侮辱性的语言,少一些批评,这样才更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小学生的配合,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二、合理布置场地器材,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

体育教学场地就是小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主要课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地布置场地器材,使整个场地看起来赏心悦目,就会让小学生更加觉得有新鲜感,更有兴趣参与体育课。比如,障碍跑教学中,可以用垫子铺成“沙滩”进行滚“沙滩”运动,用跳箱摆成一座“高山”进行过“山峰”运动,采用栏架布置成一个“山洞”进行钻“山洞”运动,这些游戏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体质,陶冶小学生的身心。其次,教师也可以将器材实现一材多用,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练习情趣。比如,进行跳绳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跳绳绕成一个绳球进行掷远练习,也可将跳绳作为小学生进行障碍跑练习的器材。将器材一材多用,不仅有利于提高体育练习的密度,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师可以将队伍布置成三角形、扇形、圆形以及方形等多种形状,经过这种小细节变化,可以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三、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为小学生树立榜样

在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由教师一个人主观地安排体育训练活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也难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角色,使小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小学生示范正确的体育动作,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学习方法,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很多小学生都有自己崇拜的一些英雄或者明星,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向小学生讲解体育明星的成名故事,比如奥运冠军孙杨每天刻苦练习游泳的鼓励,科比每天进行篮球训练的故事,贝克汉姆每天练习足球的故事等,这些励志的体育明星故事会感染小学生,在小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努力的榜样。体育教师平时也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成为小学生的榜样,让小学生学习最规范、标准的动作。

四、采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游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吸引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活动,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比如,进行快速跑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变换不同的姿势练习快速跑,包括背向跑、接力跑、叫号跑、下蹲跑以及让距跑等,还可以采用“双人三腿跑”的练习形式,这样不仅不会让小学生觉得那么枯燥、乏味,还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小学生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不停更改游戏规则,或者更改游戏难度,这样可以使小学生觉得体育游戏变化多样,富有趣味性、挑战性、新颖性,更乐于参与体育运动游戏,提高体育锻炼效率。

五、总结

第6篇:体育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一、激发活力,加强自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起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中提出那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三个层次和水平来引导我们的学生:一是学生主动接受,二是学生自主发现,三是学生自我创造。其中自主发现和自我创造层次的学习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有助于学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深刻感受领悟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达到改善学生的运动质量、提升学生体育运动价值和促成健康的目标。

而在我们体育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自主体育运动不主动,大有“坐享其成、安逸勿劳”的想法。对此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在运动中去发现运动的快乐,从而能深刻地理解运动的价值,也就能掌握身体健康与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质和规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运动,会对已积累的运动经验和认识进行直接的尝试。教师要能及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运动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索新动作。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技术和策略问题,教师就不能暗示或者提醒。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

二、发展自我,加强合作

目前我们的体育教学主要还是以班级课堂教学为主,其他课程活动为辅。既然是班级课堂教学,那么班级学生间肯定存在身体素质、喜好等方面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建立在比较科学的交往观上,要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同构建的特殊的身体认知活动,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一个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的运动环境,使学生主体能够在同学间的合作、民主、评定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主观能力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在掌握不同学生运动水平差异、性格差异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自我运动需求,分层讲练,因材施教。教师还要根据班级情况综合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和欲望,在体育学习中让学生结成小组,相互帮助,使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本着体育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都有收获的原则,有目的地把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自我发展式的教学。

三、鼓励创造,加强探索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健全,他们的有意注意能力及自主控制能力比较差,无意注意能力占主导。所以,我们要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讨生活中的体育活动。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引领启发下,让我们的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去寻找体育活动资料、自主进行体育运动和运动合作探讨锻炼,围绕现有的教学课程标准及学习计划,以现实生活实践活动为参照和探讨对象,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种行动,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运动技巧、获得新的运动能力的过程。

第7篇:体育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字:班主任 德育教育 思考

一、和小学生做朋友

对小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片面的讲道理,因为小学生都比较爱听故事,所以班主任要抓住这一特征,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教育。

上课时我们在教室里走动,讲台无疑是我们的机动舞台,由于孩子们都比较好动,所以一般上课时秩序都不是太好,许多同学都爱吵闹,上课准备往往都需要老师边教边做课堂才得以进行,针对这一情况如果加以批评,不仅效果不好,反而还会影响学生的上课主动性,要是我们随便找一个做好了且上课书本的准备好了的学生进行表扬,那么其他学生们都会纷纷效仿,秩序自然就变好了。小学生虽小,但也存在自尊心,对其他学生的表扬即是对其他学生的批评,使之达到了想要的效果。

二、处理好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的关系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要教育者,应该主动和其他的任课老师进行多方面的沟通,通常许多学生都比较害怕班主任而和比较偏爱与其他任课老师,因此在班主任面前和任课老师面前学生表现的不尽相同。所以班主任对学生的表现要从多方面去进行认识,多和任课教师沟通以全面地把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一定的评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教育。

三、处理好班主任和家长的关系

第8篇:体育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教育的目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校成为创新的基地。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又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塔前中心校三年级人数相等的两个班的90位学生,其中三(3)班为对照班,三(2)班为实验班。

2.研究内容

每个小学生都是富于幻想、敢于实践的求知者,他们活泼好动、敢于创新,幻想和实践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尤为突出。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呢?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就是这次实验的内容。

3.研究时间、方法

时间为2002年9月至2003年6月,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相对比、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问卷法等进行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表现能力等学情。

4.具体操作

(1)自编准备活动。“万事开头难”一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开展得如何,对整堂课的影响是巨大的。传统教学中,小学生的准备活动一般都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的。这样的准备活动有目的、有组织,可以使学生充分活动,达到做准备活动的目的。但经常这样做,学生往往觉得天天都是“老一套”,没有新鲜感。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准备活动时,常常先提出活动的内容、时间和要求(如游戏时的名称、活动要注意安全、人人都要参与等),然后让学生根据活动的内容自行分组,自定规则地进行活动。这时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学生很聪明,他们的“创造发明”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让学生自编徒手操,你会发现电视里的很多动作都出现在你的眼前,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比比皆是……当然,在编操时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并告诉学生徒手操编排的一些需注意事项,如关节活动要从上到下等,使准备活动真正发挥作用。

(2)自制练习器械。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这一特性在基本部分尤为明显。为了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制辅助学具,既丰富课堂教学的练习形式,提高体育练习的密度,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投掷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投掷动作自制一些辅助学具。学生通过摸索,自己动作手制作了“响炮”、“纸球”、“纸飞机”、“沙包”、“纸飞镖“等。练习快速挥臂时,学生拿出了“响炮”,随着“啪、啪、啪”的声响,挥臂速度加快了。练习出手角度时,“纸飞机”在空中盘旋的长短就告诉学生角度的大小。“飞镖”练掷准,“纸球”练投远,安全又方便,练习效果更不必说。由此可见,学生自制学具,不仅丰富了体育课堂的形式,节约了器材,而且安全,便于学生课后练习,真正把课内外结合到一起,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的实践机会。

(3)自创游戏活动。小学教材中游戏占不小的比例,而游戏又是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在游戏中巧妙地设疑,让学生通过动脑—实践—讨论—实践,找出最好的游戏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游戏方法,还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如在进行换物赛跑游戏时,我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把两样物品位置交换,二是速度要快然后就让学生进行游戏。开始游戏时学生有的很自然地按照我所想的做了,有的跑了不少冤枉路,第一次游戏后学生开始窃窃私语,原来是那些快速交换物品的学生在传授经验,第二次游戏后学生很快都找到了窍门,这样换物赛跑游戏初步完成了。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可以再给学生加上一个物件,让学生思考多了一样物品怎样交换最快。当然通过学生的尝试和讨论,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不仅让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而且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掌握了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4)放松整理“跟我做”。整理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消除体育课上的疲劳。在放松整理时,同样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学习的主人。我常常在每节课的结束部分开设“跟我做”的放松环节。一般每周的最后一节课宣布下一周的领头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让学生明白整理活动的目的,从而自创自编整理活动。然后每次由两到三位学生在上面带领大家做放松练习,内容、形式由领头人决定,时间控制在两分钟左右。这样的放松整理形式多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5)课后小结自己来。课后小结是本节课所学、所得的延伸,我通常让学生自己小结。学生通过边讲、边做,把所学体育知识、技能在头脑中整理,明白自己所学的内容,同时也总结小组成员学习的情况,在班级学习窗口中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通过窗口,教师又可以从学生的小结中及时地得到反馈,了解学生哪些部分掌握良好,哪些部分掌握不够,调整下一课的教学内容。

三、研究结论

第9篇:体育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中学时期是学生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更是形成健身习惯的关键期。因此,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是广大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教师对课程的设置模式、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寻找培养中学生良好健身习惯的最佳途径。

二、现状分析

中学生面临着强大的学习任务及中考、高考所带来的升学压力,造成了身体素质与体能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学习紧张无时间;2.不知如何练;3.破罐破摔、自暴自弃;4.怕苦怕累;5.缺乏锻炼氛围与环境;6.师资水平差;7.受班主任的影响和限制。

三、研究对象、时间、方法

1.研究对象:我在自己所教的学生中抽取初三(1)、(2)班60人(男38人,女22人)为实验班,初三(3)、(4)班62人(男39人,女23人)为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

2.研究时间:2010年3月――2011年7月。

3.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

四、具体方案

1.采用大单元、大循环的教学,让学生掌握1―2项的运动技术。根据我校场地小、器械多、师资优的特点,采用大单元、大循环的教学,即男生篮球、排球、足球;女生健美操、游戏、排球,改变过去分散的小单元、小循环教学。

2.俱乐部形式,创设锻炼环境与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将课外体育活动改为俱乐部,同时聘用有体育特长的教师为辅导员,重视学生的参与态度和锻炼过程,使课内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结合,技术技能与身体素质相结合,把社会对学生的健康期望变成学生自己的健身要求。

3.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自我锻炼能力。教师要通过简化规则、降低难度、创编新颖的队形来突出体育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多运动、少竞争与失败的协同比赛,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让他们在获取运动乐趣的同时,得到成功的体验。另外,要让他们掌握自我锻炼能力,通过在课堂上设立二十分钟的自锻时间、课外自锻辅导来培养和发展。

4.加强对学生自锻环节的辅导,改革考核制度与评价标准。教师要要求学生重视自学、阅读体育课本与书籍,并注重对学生的听课方法、练习方法的指导,要求他们学会观察、想练结合。设置区域评分的“优区间及良区间”,让大部分学生经过锻炼得到满意的成绩。重视身体素质的进步幅度并作为考评手段,将自锻能力和过程作为考评内容。

5.培养学生体育创新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的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能力,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的学生。体育教师教学生自编游戏,自己必须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例如:花样跳绳、木棒+海绵球==棒球等

6.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要多采用多媒体、图片、影视教学,让学生明确所学技能表象特征和内部联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五、结果与分析

表一:运动技术、技能测试成绩对照表

从表一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在实验前后身体素质与技术、技能掌握情况差别很大,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达标率为98%,对照组达标率仅为72%。

表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调查统计表(问卷调查)

从调查结果表二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生问卷回答自信心强,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及自我调节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运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

表三:身体素质平均成绩对照表

从表三跟踪测试的统计情况看,实验班的各项指标均超过对照班并有显著增强,证明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体质普遍增强。

六、结论与建议

1.实验结果表明:学生的健身习惯可以通过教师人为地指导培养使其逐步形成,教师也应把成功的经验推广普及,让更多的学生享用体育健身益体的功能。

2.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体能因素”,这对学生健身习惯的形成很重要。

3.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形成轻松愉快的校园锻炼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