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

人际沟通的困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际沟通的困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际沟通的困扰

第1篇: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

关键词:实习护生; 人际沟通能力; 影响因素;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情况或感情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完成的。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人际交流减少,大多依赖于虚拟化的沟通手段,使得面对面的人际沟通机会越发减少。然而,护理工作是离不开人际间的交往与沟通的,有效的沟通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和关键[1],护士在工作中是与患者和家属、医生接触最多的人,处于人际交往的关键地位。而实习护生是护士队伍的后备军,鉴于专业技术尚不熟练,加之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汇总了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分析了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提高沟通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展望了发展方向。

1 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

1.1 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2]

刘迎春等[3]用Spitzberg等设计,王泳贵翻译、修改的人际沟通能力问卷对240名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显示:护生的沟通动机平均得分为(2.20±0.36)分、沟通满意度平均得分为(2.27±0.26)分,均低于平均值3分。此外,实习护生的沟通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有时患者因为治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而迁怒护生,会对护生有言语甚至是人身的攻击,使得护生有一种挫败感,从而无法调动工作热情[4]。同时,学生对沟通重视程度不够,沟通意识不强[5]。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少,也是导致实习护生沟通能力降低的重要原因。

1.2 女生沟通能力较男生略强[6]

通常认为女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优于男生,这与女生比男生情感丰富,更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关。与此同时,女生对于非语言信息的识别和利用也能很好把控,对于患者的语音、语调、动作、眼神等传递的信息能够很好的领会,从而能更好的理解患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男生较为独立,而女生的社会朝向性较强,因此女生在沟通态度和服务意识上要优于男生。总之,女生的性格特征使其在沟通上更加顺畅,故而在沟通中得到的评价也更高[7],带教老师要根据这一特点,更多的鼓励男生抓住一切机会与患者交流。

1.3 城市生源的护生比农村生源的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略强

城市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学生的父母,学生的教育资源、自信心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也相对较强[8]。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因素,应优先解决医学生的家庭氛围与家庭经济状况问题。研究表明医学生的家庭氛围越融洽,家庭经济状况越好,沟通能力就越好[9]。带教老师应重点关注经济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从容的面对患者及家属。

1.4 独生子女的沟通能力略低于非独生子女

近些年来护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在长辈的呵护和照顾中长大,很少有主动照顾他人的意愿,也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独生子女的家庭成员较少,缺少与兄弟姐妹的交往,引起沟通受限[10]。他们在集体生活中“被迫”地与同龄伙伴和同学进行交往,其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表现能力均低于非独生子女。

2 导致沟通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

2.1 护生方面

(1)缺乏人际沟通的经验[11]。实习护生是从学生到护士的过渡时期,社会经验尚不丰富,人际间的沟通和交往也很局限,这使得护生对患者存在恐惧心理,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2)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临床经验有待丰富。护生对于患者各种各样的临床问题常常不能准确地回答,逐步失去了患者的信任,沟通也常难以进行。加之操作技术还不是很熟练,难免会有失败的情况发生。一些患者不愿让实习护生为他们做操作,就是担心操作失败,会给自身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经济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沟通的难度。(3)缺乏人际沟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沟通结构的设计、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体态语言的使用等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而护生实习期偏重于完成实习任务,对于沟通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4)护生自身性格特点。个别护生自我意识强烈漠视他人感受[12],导致临床上沟通困难。还有的护生存在缺乏自信、胆怯、恐惧等心理特征都可能影响护患沟通。而外向型性格的护生在与患者沟通中占优势,这些护生大多拥有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学习方面积极向上,人际关系方面擅于与人交谈,乐于与人合作。在实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通常也不会退缩,而是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沟通,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13]。

2.2患者方面

(1)对医疗服务期望过高[14]。患者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实习护生更加不信任、不配合。(2)疾病的困扰。患者遭受疾病的折磨,身心非常痛苦,此时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情绪稳定性也较差,常处于应激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正常沟通的进行[16]。(3)医疗认知局限。患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医疗知识的了解程度差别也很大,多数患者缺乏医学背景知识,增加了沟通的难度[17]。

2.3 医院方面

(1)带教老师人数不足。护士人数本身就存在不足,床护比普遍低于正常水平。临床带教老师通常不能专职带教,自身都有护理岗位需要兼职作带教。使得带教老师工作非常繁忙,忙于各种治疗、护理工作,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带教。大部分老师只重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带教,而忽略沟通技巧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护生与患者沟通能力欠缺。临床上也有带教老师事先未告知或未取得患者的同意而让护生进行操作练习引起纠纷的发生[18]。(2)环境的改变。护生由集中的课堂学习转变成分散的临床实习,身边的人员构成由单一的老师、同学转变成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形形的人都要面对。此阶段的护生认识观、价值观尚未成熟,专业情感和行为倾向较为复杂多变,容易受环境影响出现认知差异[19]。

3 提升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方向

3.1 学校层面

(1)构建沟通教育机制,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20]。我国自1997年在高校护理专业中开设人际沟通课程以来,护生的人际沟通水平已经有所改观[21]。但大多数学校只作为选修课或考查课,护生进入临床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临床护理工作,对于人际沟通培训欠缺,因此实习护生和临床护士的沟通能力仍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医疗需求。因此,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与医院的教育者共同努力[22]。学校应该重视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沟通课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运用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等方式进行沟通训练。(2)建立团体心理辅导。搭建有效沟通渠道,拓展多元化的沟通途径是完善科学的教学技术与手段[23]。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多加引导,使他们更好的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丰富在校生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增强信任,建立和谐的关系。坚持沟通能力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并重,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来锻炼和提高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开展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2 医院层面

(1)作为实习主体单位,医院的带教老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鼓励学生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关系。有研究显示实习护生人际关系越好,其沟通能力越强[24]。医院还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医患关系价值观念,为未来与患者进行良好医患沟通打下基础[25]。带教老师应让她们尽快熟悉病房环境、科室的规章制度、护理操作,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尽快进入护士角色。平时工作中带教老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都是沟通的信号,对护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采取自主教学的模式开展临床带教,如PBL、情景教学等教学手段都有助于沟通能力的提高。有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具体表现在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这三方面[26]。临床上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理论上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实训中强化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27]。

3.3 护生个人层面

(1)实习护生要自觉认识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努力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只有自尊自强的心理才能有勇气以平等心态与他人交往[28]。沟通时要以真诚和包容的态度待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诉说,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拉近与患者的距离。(2)认真学习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进入实习阶段,在与患者交流前应阅读病历,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前应熟练掌握操作流程,经多次模拟操作训练合格后再为患者进行操作。(3)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对待患者要热情,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患者住院期间,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都比较脆弱,对护士的许多语言和行为比较敏感,这就要求护生要更加注意与患者交流的方式。在心理上完成“学生”到“护士”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病种、不同患者有意识地训练他们如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护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39]。

4 小结

目前,实习护生的沟通水平尚不是很高,护生应该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从自身出发加强沟通训练,提高沟通能力,提高服务满意度。另外,学校与医院也应提高对沟通的认识,开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全方位培养医学人才,塑造护生积极的职业心态,为更好的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宪敏,屈秀艳.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3,21(3):233-234.

[2]杨彩玲,李娟,师文杰,等.高校学生沟通能力研究[J].企业导报,2016(2):158-160.

[3]刘迎春,刘迎利,许振丹.临床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306-308.

[4]谢小玲.护理实习生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8):3295-3296.

[5]保颖怡.实习护生沟通能力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5,20(17):60-61.

[6]秦玉婷,陈丽英.关于临床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5):737-740.

[7]刘丽萍.医学实习生临床沟通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6.

[8]王智,何静,欧薇,等.大学新生心理韧性与其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3):56-58.

[9] 唐梦琦,尹文强,马牧野,等.医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0):2464-2468.

[10]刘云.高职实习护生情绪智力、心理弹性与临床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11]管园园,王锦帆.低年级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2(社会科学版),12(2):141-143.

[12]罗丙军.提高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9):118-120.

[13]王伟,尹文强.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量表的编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2):2709-2712.

[14]马辉.基于医院管理的医患沟通策略改进研究[J].中国市场,2018(23):98-100.

[15]王伟,尹文强.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价及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3):432-435.

[16]昌子艳,刘红,戴莉.急诊科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0):86-88.

[17]吴薇,王勇,倪杰,等.医患关系影响因素比较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9):676-678.

[18] 张小蝶,韦海霞.护理临床教学中护患纠纷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J].心理医生,2017,23(23):238-239.

[19]吴茵,李惠玲.《护理人文修养》课程中培养护生职业情感的实践与探究[J].护理研究,2013,27(27):3063-3064.

[20] 罗丙军.提高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9):118-120.

[21] 代春英.如何培养中职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J].心理医生,2015(1):72-73.

[22] 刘迎春,刘迎利,许振丹.临床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306-308.

[23]刘雪峰.美国高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4(19):34-38.

[24]丁欢,焦文娟.本科实习护生沟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3):36-37.

[25]唐梦琦,尹文强,马牧野,等.医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0):2464-2468.

[26]陈艳佳,林春水,黄铮.PBL教学法在临床实习中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3):422-424.

[27]吴学华,林琳,唐文蝶,等.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改革现状与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17,23(3):36-37.

第2篇: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具体来讲,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人通过社会教化和自我内化而习得社会知识、技能、规范、价值观念和发展个性、完善心理品质,以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传承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二是个人通过能动地释放、外化自己的社会属性、本质力量,积极参与和影响社会生活,创新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因而,人的社会化是个人学习、适应社会和参与、影响社会的统一。

人的社会化和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因此,社会化的内涵当然也就寓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之中。所谓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以社会影响为主要背景、以高等教育传递为主要媒介,接受社会教化、学习社会文化并“通过大学文化这一特有形式影响和作用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期待的引导下、在逐步成为独立成熟的社会人和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相统一的过程。这一含义体现了大学生实现和外化自身社会属性的特殊性,被赋予了明确的自我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从近期的“复旦投毒案”等多起校园凶杀案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心理上以及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加之当下全球化的发展、社会转型矛盾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愈发突出。据《2010-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分别有27%、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或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近九成学生表示心理出现困扰。具体看来,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消极

自我意识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观察,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包含的两个主要成分――自尊心与自信心对个人行为发生重大影响。在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中,犯罪者林某在某种程度上因其农村家庭背景,有一种较为不正常的自尊心和不自信,从而在自我认知上发生偏差。同时,自我意识具有矛盾性、形象性及独特性。就林某来看,其在自我意识上表现为自我矛盾型:内心的矛盾强度大、延续时间长,新的统一的自我久久不能确立,从而难以产生积极的自我,使得自我调节也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同样,自我形象伴随着自我情绪体验,如林某在想象他人关于自己的外貌、行为、性格时就会时而高兴,时而悲伤。

(二)人际关系矛盾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联系,也是情感上的关系。它反应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以及个人幸福,紧张地人际关系不仅为人增添烦恼也不利于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前提与条件;人际关系是人际沟通的进一步基础。在这起投毒案中,毫无疑问,林某与黄某的关系是不和谐的。这构成林某实施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动机。

(三)社会动机不足或者是过度

社会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它是由需要所激发的。社会动机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的较为复杂;一般来说,多数学生渴望通过大学学习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成就动机感强烈,但是有一些同学的社会动机表现的反而过于强烈,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同样也有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庸碌无为,成就动机不足。如此下去,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人才。

(四)社会态度出现偏差

社会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因素所构成的心理结构,使人们对人、事、己的一种喜欢或不喜欢的评价,并在他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态度对行为发生动力与调节作用。当前多元的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极大的冲击的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情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出现偏差。

三、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内因决定外因,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不够端正、人际关系不和谐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够等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它在大学生社会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偏差,其次是在教育方法上的不当。这两个方面导致很多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欠佳,并最终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三)学校原因

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学校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未能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力度不足。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首先,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社会化造成了障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这些社会负面影响严重削弱了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其次,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境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使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度降低,进而使他们对社会化产生距离感和恐惧心理;再次,大众媒介以及新媒体的负面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大众媒介和新媒体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另一方面媒体信誉度、传播品质的下降以及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也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社会化造成了冲击。

四、优化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路径探析

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大学生尤其如此,在校时有学业压力、社交压力,临近毕业会有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等,若不能处理好这些压力,大学生就无法成功的进行社会化。因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路径进行探析。

(一)从个人方面来说

1. 大学生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积极地自我意识

从复旦投毒案以及近年来多起校园凶杀案来看,犯罪嫌疑人多数都是没有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矛盾型人格体现得较为明显。积极的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影响。我们个体自身要学会确立统一的自我、积极的自我,使自我调节形成稳定性和确定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形成积极地自我情绪体验和自我态度,加强自我控制,以巩固我们的自我意识。

2. 积极进行人际沟通,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万千宠爱,进入大学的集体生活以后,由于生活方式、个性差异等等,极易引起人际关系矛盾。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进行良好的、积极地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前提与条件;人际关系是人际沟通的进一步基础。拥有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我们大学生进行社会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 树立正确的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

当前正处于全球化的信息网络时代,加之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权力意识、功利意识泛滥,因此,许多大学生并未树立正确的社会态度和社会动机,不少大学生也认为权力压倒一切、金钱压倒一切,不以丑为丑。因此,成功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必须敦促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

(二)从外部环境来说

1.发挥家庭教育的支持性作用

家庭是学生进行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尽管大学生走入大学以后,家庭在时间、广度上的影响力相对衰弱,但是家庭环境、父母亲人依然对大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情感支持以及人生指导作用。

2.发挥学校的教化功能,使其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主阵地

首先,高校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精神鼓舞人、感染人;再次,高校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高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吸收国外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这方面,美国大学的架构或可学习:内容上,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等;实施途径上,有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校园生活的渗透作用、进行社会服务,设立健康图书馆等等。这些远较国内简单的心理咨询室或者几个课时的心理健康课更系统和全面。

第3篇: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

[关键词]人际沟通;技巧;倾听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206-02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较以前相比,复杂性、广泛性增大,学生们开始步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因为交往能力的高低成为青年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处理好与人交往的关系。如果我们能了解到沟通方式中的心理学原理及技巧,就有可能较好的度过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阶段,减少因自我交往挫折产生的自我否定焦虑感。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个有关学生运用沟通技巧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摩擦”的案例。

亦柔是某高校一年级女生,来自某城市一个中产家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入学近一年的时间里,她感受着缤纷大学生活带给她喜与累的双重感受。在家,有一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小天地,可学校宿舍却是4人间的大家庭,来自五湖四海的姐妹们将共同相处四年。这不,四朵姐妹花共同面对生活学习带给她们的种种考验。问及亦柔宿舍同学的相处之道时,她便滔滔不绝的如此道来:王霖给每个人的见面礼是一个“隔音耳塞”,原来睡上铺的王霖晚上睡觉总是打呼噜,她怕吵着大家,所以提前给大家做了预防工作,另外她也很委屈的讲到,打扰大家她也不乐意,但是这个生理毛病需要大家多体谅。热情活泼的李田有一个习惯,总是喜欢坐在下铺亦柔的床上聊天,套近乎,恰巧,亦柔是个有洁癖的小女孩,平时最讨厌别人坐她的床,在家里连她爸妈都不可以坐她的床,为了不破坏同学间的友谊,也为了照顾到自己的习惯,亦柔悄悄地铺了块卡通造型的大浴巾,解决了困扰她数日的问题。四朵姐妹花把宿舍生活过得热热闹闹的,真可谓是“出门在外靠朋友,大学友情绵又长”。

上述案例中的当事者交流包含了双向性原则、设身处地原则以及真诚的原则,这是有效沟通的三个原则。设身处地,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与角度来考虑问题是人际交往中有效沟通原则之一。是指在朋友交往过程中,把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上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求得心理上的相同。在与人交往中,应当将对方视为具有自己相同的个人权利和个人尊严的独立个体,力求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样在交往中就能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引起情感的共鸣。

一、解读人际沟通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可以说,人际关系是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沟通则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过程,也是一切社会赖以形成的基础。

(一)满足社会性的需求

人是群性动物,喜欢群居生活,这是天性。社会学家马斯洛也指出“社会性”是人类五大基本需求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所归属,是家庭中的一分子,与朋友在一起时被接纳,在社会上被人尊重,这样才能让你感到你和他们同类,有类同的语言、生活与文化,如此生活一起,才能分享,才会产生乐趣,才能使生活有意义。

(二)增进自我了解、发展自我概念

每个人的自我了解来自自省,另外的信息来源即是他人。别人就像是镜子一样,当我们和他人互动时,可以从别人的反应或回馈中,发展出清晰、正确的自我画像。因此,人际网络愈广就拥有愈多的镜子,也就有多方面的回馈,让你不必只从少量的回馈中就给自己下对结论,这样对自己比较公平。

(三)甘苦与共、携手互助

“与朋友分离的欢乐是加倍的快乐,有朋友分担的痛苦是减半的痛苦。”当个人的成就、荣耀、快乐被自己的朋友分享,更能感受到喜悦与价值。而当个人有痛苦时,如果有家人或朋友在身边安慰、鼓励或协助,就不会感到孤单、无助,人也比较容易恢复信心,也有勇气从失败、痛苦中再站起来。

(四)促进身心健康

积极心理学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生理与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帮助。有人说寂寞会致人于死地,优质的人际关系可以创造生命、延年益寿。很多医学研究都发现积极、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使人长寿,提高肌体免疫力,使人较少患病,也帮助疾病的复原。同样的,寂寞、疏离等会导致心理疾病。令人痛苦的事莫不过没人理会、没人爱、被放弃、疏远等,这些使人感到焦虑、沮丧、挫折、失望、自贬,会造成心理的失落、创伤。所以,积极的、支持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安全、自尊、自信、愉悦,而成为快乐、健康的人。

二、有效沟通的心理策略

(一)听是首要的沟通技巧

“听”具有五个层次。第一层是根本不听,例如妈妈的唠叨;第二层是假装在听,例如做青蛙状;第三层是有选择的听,例如聊天、报告等;第四层是全神贯注地听,又叫聆听,例如音乐会,小道消息等;第五层是最高境界倾听,用心去听,即用同理心去听。

另外,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个技巧就是移情换位,这是指有效的听者是主动的听者或能移情换位的听懂别人的信息。具体分为表层和深层。表层:听者简单地解析、重述或总结沟通的内容。深层:听者不仅有表层的参与,也能理解对方隐含的或没有说出来的内容。

例如:甲同学与乙同学的交谈。

甲:“我用了整整3个月时间来准备英语四级考试,下苦功夫来复习单词、听力等,历年真题都做了很多遍了,但还是在听力上失分太多,最后的总成绩还是差3分,没能顺利通过考试,哎。”

乙同学:“我知道,你感到很难受,因为你已经非常努力地争取,但还是没有考好。”

心理学老师:“你投入了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在这件事情上,足以见你对此事的钟声程度,却由于自身基础不够扎实的原因没能成功,一定非常难过,但整个过程中你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并注意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协调,接下来的备考一定会顺当很多,如果需要老师的协调那以后我们多加强练习!”

分析:这里乙是表层的移情换位,心理老师则是一种深层的移情换位。因为他听到了甲的言语外之意――由于公司内部协作的问题失去了业务。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训练我们的听知注意力;听知理解力;听知记忆力;听知辨析力;听知灵敏力。

(二)说――“鸟不会被自己的双脚绊住,人则会被自己的舌头拖累。”

一般而言,“说”可以分为这几种类型。社交谈话:通过语言接触,分摊感觉,是建立社交关系的闲聊。“……怎么样?……”感性谈话:分摊内心感受,卸下心中重担,属宣泄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剂。“担任班长一职,为班级荣誉,你辛苦了……”传递资讯:交流双方的对话像一场乒乓球比赛,你来我往,双向沟通。

另外还要善于利用非语言因素。据调查分析,从交谈中获取信息中,视觉占55%,声音占38%,语言占7%;非语言因素包括:使用您的声音;语音与语调、语速、强调;使用面部与双手;露出开朗、机警的微笑;使用眼睛;声音与视觉协调一致;使用身体;身体姿势、泄露信息、身体距离;让对方开口;鼓励别人谈论观点。提问的技巧:选择性提问、婉转性提问、协商性提问。

(三)看――观察

留心捕捉脸部表情,我们可以试图通过关掉声音,“看”电视的方法来练习。学习洞察眼睛的变化,从瞳孔见好恶;肢体动作可以增添色彩与气氛。

距离代表亲疏。挚友:0.5M以下;一般:0.5~1.2M;商务:1.2~2.4M;公开演讲:3.6M以上。

(四)写

写具备可以永久记录;可以很好地组织复杂的材料,易于理解,可以事后阅读等有利之处。我们需要在写之前想清楚,再下笔;简洁,用字铿锵有力;使用空格、段落、标题、字体、图片等。比如选取一个生动的题目;“必须知道的事实”:选择你希望传达给对方的几条最重要信息;关键词:将“必须知道”的语句浓缩为关键词;解释、强化、推敲;加以强化:回应中心。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总是伴随着种种心理因素,其中有些对人际交往是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如对自我和他人的正确认知,开朗乐观的性格,宽容大度的胸怀等,有些对人际交往是起阻碍作用的,如羞怯、猜疑、孤独心理等。了解阻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并自觉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才能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张庆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红,高青梅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第4篇: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素质拓展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2

一、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1)学业动机偏低。梁迎春和赵爱杰(2008)在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之后发现,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心理特点也存在其独特性。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但学习过程中却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缺少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际交往困扰。申永东(2015)在对某独立学院294例心理咨询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咨询频率最高的为人际关系,比例高达20%,学生主要表现为交往方式不当,交往技巧不足而不善于交往,因个性敏感而交往受阻,自卑,不敢交往。

(3)情绪问题。情绪问题成为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的另一问题,引起学生情绪困扰的主要因素为自觉情绪波动较大,难以调节,因一些小事情易引发抑郁、焦虑、恐惧等。

(4)适应问题。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由于从高中学习方式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换,独立学院学生面临更多的不适应问题。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体系构建

(1)新生环境适应阶段。新生刚刚踏入校门,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这个时期就需要对新生开展环境适应方面的入学教育,帮助他们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总体性的了解。

活动内容:一是开展“参观校园”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由相应学生组织带领新生参观校园教学楼、实验楼、校史馆,了解周边的生活环境,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为新生适应校园生活打下基础。二是开展名字接力活动。通过游戏使新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小组成员名字,使大家在短时间内相互认识。

(2)团队协作阶段。每个人都隶属于某个团队,大学生也不例外。建设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级同学的归属感。

活动内容:一是开展“同心协力”活动。本活动要求6~8人一组,两人双臂相互交叉,合力使对方一同站起。以此类推,每组每次增加1人。如果尝试失败,需再来一次,指导成功才可再加1人。通过此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二是开展“信任背摔”活动。本活动旨在增强团队信任和团队协作能力。

(3)人际沟通阶段。走进大学的那一天起,新生就面临着许多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同学、室友、老师、朋友、班级、学校等。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本阶段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活动内容:开展 “抢坐红椅子”活动。当大家有了初步了解之后,请每个组员轮流坐在小组中间的红椅子上,其他组员用实事求是的话语赞美他(她)。每个从红椅子上下来的人都会非常兴奋。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提高大家的自信心,克服不敢交往、不愿交往的毛病。

(4)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合理、实用,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设计不好也会影响未来就业,因此本阶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人生,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在步入社会后会成就自己。

活动内容:开展“职业幻想”活动。本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内心所向往的职业。具体操作如下:想一想五年之后,你住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工作环境怎样,工作闲暇时间做什么,家庭生活情况如何等。对此你有什么感受,你发现你最看重的是什么,现在你要做些什么才可以实现你向往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陈斯祁.关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5):85-88.

第5篇: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属于典型的青春期。此时他们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是一个内心稚嫩却又承担超负荷压力的群体。当外界社会、学校、家庭等众多方面的压力来袭时,有诸多的学生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并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和敌对、强迫等不良行为。而这些“问题”学生的引导与教育恰恰是近些年来中职生培养与管理工作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的重点与难点工作。其中护理专业又是中职阶段中最为典型和主流的专业,能够反映中职学生心理困扰现状。本研究试图探究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困扰现状,关注其身心发展情况,及时了解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类型,找到相关的应对策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同时为学校等相关部门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与方法

1.被试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某中职学校一年级护理专业全体学生为被试,总共282人,其中女生人数269人,占到全体人数的95.40%,学生年龄14~16岁(15.31±0.67)。

2.工具

通过各种心理困扰的研究,笔者发现多数研究采用理论研究方法,专业的测评量表较少,国外主要采用EPQ、SCL-90等对心理困扰进行测试,本研究亦选取SCL-90。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90道题目组成,采用五点计分。据国内指标,任一因子超过2.5分且总分大于等于160分,可考虑筛选为阳性,需要引起重视,而如果任一因子分达到3分以上就需要重点关注。此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它对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困扰、有何种心理困扰及其严重程度。

3.施测过程

首先召开班主任培训会议,对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进行阐述,并对具体操作过程进行讲解,使每个班主任在测评期间都能够起到合格辅导员的作用,从而保证获取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而后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由心理教师主持测试,当场发放问卷,新生填写完毕后立即收回,测试时间为30分钟。

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

1.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困扰与国内青年常模差异

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困扰各因子得分与国内青年常模进行比较,整体得分统计与常模比较以及方差分析见表1。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困扰各因子均分在1.61~ 1.92之间,并且十个因子均高于我国国内青年常模,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是该类学生得分最高、表现最为突出的五个方面。

2.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困扰类型及所占比例

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所填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结果进行整理,统计数据得出每种心理困扰因子在大于2.5和3时的人数以及各心理困扰所占的比例,见表2。

表1数据统计中显示,结果方差较大,数据离散程度高,说明有部分学生在某些心理困扰上表现较为严重。进一步统计见表2,各因子中有0.71%~ 4.96%的学生得分高于2.5分,任意因子分大于2.5的学生比例占到25.1%,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所占比例最多,即他们均处于需要引起关注的位置。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的方法考察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困扰现状,发现其心理困扰各因子方面均高于我国国内青年常模水平。这一结果说明该学段学生比国内青年在心理发展与生活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不适与困扰。其中心理困扰状况严重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因子是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焦虑情绪,这与中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情况是一致的。

结合以上数据及日常工作分析,中职学生表现出以上心理困扰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源于中职学生是高中生群体中分流而来的、学习成绩较差的一部分,是社会人眼中的“差生”。他们大多来自不太完整的家庭,比如单亲或由爷爷奶奶带大。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得到的关爱较少,思维感情比较敏感,而且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差,对自己选择中职学校有较多的想法,更多的是在社会舆论的阴影下认为其比普通高中低一等。因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看不起自己或者周围同学,不愿与人交往,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并夹杂复杂又矛盾的焦虑情绪。

另外一方面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刚到新的环境,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适应,以及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可能不太关注人际交往方式方法,缺乏人际沟通技巧和经验,导致他们在与同学的人际交往中产生不自在的感觉和自卑感。而贫乏的人际交往经验、较为不健康的成长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他们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遭遇大小不同的挫折,而随后过强的自尊和困境都导致他们表现出更多思维上的焦虑和┰辏更严重的甚至出现诸如与教师家长作对、打架斗殴、酗酒滋事等敌对负面症状。

第6篇: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学科教学;辅导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8-0008-02[ZW(N]

[作者简介]蔡任娜(1987―),女,广东潮州人,硕士,韩山师范学院教师。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才更有效果。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和有效的形式之一,本文将探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意义及其具体方法。

一、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开展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创设平等、安全、温暖、和谐的团体氛围,让成员在一系列的团体活动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有四大功能,即教育、发展、预防与矫正。在教育功能上,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培养人际交往技巧,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发展功能上,团体心理辅导能够促进成员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成员健全的人格。在预防功能上,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在团体中,成员可以一起分享、探讨目前或今后可能遇到的难题,以及研究积极、可行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仅可以让成员收获归属感与友谊,而且也可以预防和减少成员心理问题的发生。在矫正功能上,团体心理辅导提供类似真实社会生活的情境,特别适合有情绪情感问题及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个体。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很多理论与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帮助学生应对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环境适应等问题,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还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进而提升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为寻找一种适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并非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若能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运用于其他专业课堂中,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渗透性。每个班集体都是一个团体,每个学生都是团体中的成员,教师就是团体领导者,如果教师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来管理班级,那么不仅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而且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及其运用

(一)团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是指把团体作为一种心理学的有机整体,并在这种整体水平上探求团体行为或人的社会行为的潜在动力。团体心理辅导强调整个团体的动力性质,通过团体内积极的人际互动来增进团体的凝聚力,促进团体成员发生改变,而每个成员的改变也正是整个团体动力性的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关注和利用班集体的团体动力。例如:设置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使班级具有一致的目标导向;开展竞争与合作的班级活动,进而活跃课堂气氛;采用民主和讨论的方式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二)社会学习理论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在团体辅导中,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充满理解、关爱、信任的情境,而

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变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关心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在学习和生活上共有的困扰,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营造出真诚、支持、信任、接纳的氛围,让学生放下防御、开放自己。

(三)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所创立的以人为中心疗法,被广泛地运用于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和教育等领域。它的基本假设是:人的本质是可以信赖的,如果给来访者提供适宜的环境氛围,他们就会动员自身的大量资源去进行自我觉察、自我接纳、自我实现,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基于该假设,教师应对学生持有积极的态度,并给予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同理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错误的行为或者不良表现,应用关注的态度接纳它;对学生良好的表现或闪光点,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学生感受到越多的积极关注,他就越容易表现更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变化,进而也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成就感。

(四)人际沟通理论

人际沟通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它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前提与条件。只有提高沟通技巧,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才能改进沟通的品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言语所传达的信息,也要留意自己的非言语所传达的信息,比如手势、表情、语气等。此外,教师要不断地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以减少沟通中的误会,确保师生双方的沟通是有效的。

(五)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划分了四种生活态度:我不好―你好,这是抑郁者的态度,对自我和世界的评价都比较消极,急需他人的认同与关爱;我不好―你也不好,这是一种厌世或严重精神紊乱者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容易放弃自我、厌倦世界;我好―你不好,这是怀疑和独断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容易对世界和他人保持怀疑的心理,无法接受自己的错误,甚至攻击和伤害他人;我好―你也好,这是健康的态度,既能肯定自我,也能认可他人。如果个体在其所在的环境中获得自身价值以及他人的肯定的话,就容易形成这种态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并让学生互相表达对他人优点的赞美,形成欣赏他人的态度。

参考文献:

第7篇: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

关键词:高职;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69-02

据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与之相应,我国旅游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11年底,中国大陆共有2208所高等和中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达108.33万人。旅游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性质,从业人员素质是决定旅游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职旅游专业是旅游行业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在对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学生在从事旅游工作时,因知识、技能欠缺而掉队的较少,因心理素质欠缺而脱落的则占较高比例。这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足,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情绪波动大,易感疲劳,职业倦怠等。据统计,旅游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于本行业的不足50%,而两年后能继续从事本行业的仅占40%,即近八成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在两年后从本行业流失,这无疑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现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育,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职业相匹配的各种心理素质的总和,是劳动者对所在职业的态度与适应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有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等。旅游人才作为服务型人才,其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人际沟通与协作、情绪管理、思维灵活、良好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本研究以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为中心,进行调查论证和实践操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优化旅游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开设“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课程的前期准备

(一)旅游行业人才心理素质要求调查

为了解市场对高职旅游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我们访谈了旅游企业人事主管,并通过搜集国内外知名咨询公司的市场调查结果,深入了解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进行科学论证。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最看重的通用能力是人际合作、语言表达、创新、独立带团、经营管理、市场开发、计调外联、资金管理等;最看重的职业素质为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服务意识、持续的工作热情、进取精神等;最看重的基本素质是工作态度、文化素质、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思想品质、身体素质等。在对旅游专业人才成才要素的调查中,良好的吃苦能力、高能力、高尚的品德、沟通水平、工作经历被排在前列。

(二)在校旅游专业学生心理需求调查

本研究课题组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方式,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41%的学生有人际交往的困扰,16%的学生有不良情绪如孤独、失望、恐惧等,15%的高职生在学习方面有困扰,15%的学生感到无目标、迷茫,9%的学生对毕业后择业有困扰,2%的学生有恋爱困扰,2%的学生在经济方面有困难。学生对以上种种心理困扰的解释是:32%的学生认为来自个人性格内向、胆小、自卑等;40%的学生认为来自大学生活不适应,对大学自主学习方式不适应,自学能力欠缺;12%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人际交往技巧;9%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6%的学生对学习无兴趣;1%的学生家庭经济较差。

(三)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准备状态

1.职业态度不佳。对旅游从业人员而言,服务意识是确立职业态度的根本。目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和亲友呵护宠爱,没有受过太多挫折,对旅游服务行业从心中看不起,认为服务行业脏、累,由此产生抵触心理,就业后无法维持积极和持久的职业热情。

2.职业认知偏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职业认知,对专业就业方向缺乏了解,选择本专业仅凭亲友推荐或一时兴起,对于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在就业岗位上是否快乐都缺乏思考。当学生毕业后面对就业市场时,缺乏必要的自信,对就业前景表现出忧虑和不安。

3.职业情商不高。情商是识别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与客户接触密切,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常年在象牙塔中学习、生活,初入职场,面对各种人际冲突和工作压力,难免出现情绪冲动和过激行为,非常不利于个人和事业的成长发展。

4.职业价值观世俗化。高职学生容易受到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以金钱至上、享乐为先作为追求和信念,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企业能够给自己什么,而不是我能对企业有何贡献,将企业培养看作理所应当或用作以后再次跳槽的筹码,缺乏感恩。

(四)教学方法学生接受度调查

最受旅游专业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排在前4位的是:实地实践教学(20%)、案例教学(16.3%)、活动教学(14%)、情境教学(11.7%),最不受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6.8%)和网络学堂(7.8%)。另外,有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情绪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树立团体合作精神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开发

1.课程目标。通过职业认知、职业情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职业操作技能的旅游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2.课程特点和层次。(1)课程特点:①实践性――将理论用于实践,强调动手、动脚、动脑,走入市场,收集数据,在活动中形成新的认知;②实效性――以团体活动为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强化从意识到行为的调适;③实用性――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设置与职业环境相符合的操作性强的活动。(2)课程层次: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环境三个层面,从低到高,由远及近。

3.课程内容架构。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整合为基础,将两门课程中重合部分(自我认知、挫折应对、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进行有机统一,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4.教学方式。借鉴团体辅导技术,动静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游戏和思考相结合,参与性、互动性强,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突破对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限制,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并且给使用者提供了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情境和个体特点进行深化、改进和再创新的空间。

5.考核方式。成绩的构成以实训评定为核心,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实训手册的记录,包括每个项目的学生完成情况和心理体会,占15%;二是团队总分,以各项目团队成绩构成,占35%;三是组长评分,包括考勤及努力程度、团队贡献等,占15%;四是企业评分,占15%;五是教师评分,占20%。

团体心理辅导的旅游专业大学生更愿意理解别人、悦纳自我,更善于控制情绪,树立了思维创新意识。

三、“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实施和成效

课题组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分三个阶段,从实验课、专业必修课逐步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推广。

1.教学实验阶段。跨年选取2010级和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作为试点班级。在开课前夕,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对实施教学实验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课程实验中期,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要求和需要,及时修改和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学期结束前,对实验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课程测评表明,学生对课程持积极的肯定态度,认同度超过了总人数的98%。在效果方面,从问卷调查表明,学生的意志力水平、人际交流、情绪操控、沉着自信、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职业认同度相比开课前有明显提高。专业必修课阶段。由于课程在教学实验阶段取得了突出的实验效果,2012学年第一学期,“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被选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根据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课题组调整了授课内容,并在全校精选任课教师,组成了一支集专业性和综合性于一体,包含了旅游、心理等专业骨干教师的优秀教学团队。在课程实施中,增加了专题辩论、校外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等内容。学期结束的课程测评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达到98%。学生一致认为该课程提升了职业综合素养。

2.学生总体评价。综合学生的意见及课程测评的结果,学生对课程的主要评价如下。(1)内容丰富,上课方式新颖,课堂教学宽松,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学习。(2)通过角色扮演的练习,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了交流水平。(3)在实践演练中,职业定位更为清晰。(4)起到指引学习的作用。

旅游专业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从业人员,与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把职业要求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相结合,重视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N].中国旅游报,2012.

[2]伍育琦.旅游专业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的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11).

[3][5][7][9]李因,汪艳丽,梁磊,洪宇.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9,(7).

[4]李俊菊.有关上海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探讨[J].管理观察,2009,(5).

[5]洪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高职专论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6]旷永青,刘莉湘君.团体心理辅导在旅游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运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7]丁茂芬.职业心理素质训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招耿春.高职开设跨学科综合性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及成效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9).

第8篇: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压力管理;EAP服务步骤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36-02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帮助计划,是企业或组织为员工提供的系统、长期的援助和福利项目。主要是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以及员工进行诊断和建议,并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员工及其家庭解决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从而提高绩效,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本文在对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一线教师进行压力状况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教师对员工援助计划的需求情况,设计相应的EAP服务实施步骤来调整其工作状态。

一、针对学院全体教师的压力管理EAP模式三级干预方案内容设计

根据教师员工所需要帮助的程度不同划分三级干预方案。其中第一级干预水平主要突出预防和发展;第二级干预水平主要侧重于应对教师员工的短期压力问题;第三级干预水平这是处理有重度压力问题的教师员工。

第一级干预水平所关注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全体教师员工,或者说是压力状况正常的员工。这一水平的工作目标是以提高这一群体的整体心理素质,开发其内在潜力,防范于未然,以疏通简化沟通渠道为主,从而达到提高教师工作状态及工作绩效,进而增强学院的竞争力。干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通过制定的规章制度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或是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以达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二级干预水平关注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存在轻度压力管理问题的员工。主要的工作目标是安抚压力下出现的压抑、恐慌、焦虑或其他不良情绪,并对症状较重的当事人作出必要的转介。这一级干预需要通过专业的EAP团队来操作,方式主要是通过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咨询热线和网络咨询等方式进行。

第三级干预水平关注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存在重度压力问题的员工,也就是转介到专业治疗机构或法律、劳动仲裁部门的个体。这一干预方案水平以当事人的康复或问题解决为主要目标,要求做好对这些机构的评估和当事人的跟踪调查和监督工作,干预方法主要是心理咨询和专业治疗。

二、EAP服务实施的步骤设计

准备工作做好后,就进入了EAP服务计划的实施阶段。

(一)工作状态调查

针对学院教师的工作状态的调查研究是EAP服务计划顺利有效实施的前提。其目的是发现和诊断影响工作状态的根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减少或者消除不良或不利的组织管理因素。调查应以外部服务商的专家为首,EAP项目小组协助来完成。

调查过程中还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调查由专业人员采用编制的工作状态调查表和相关因素访谈为工具,以测定员工目前的工作状态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和发放问卷等方式确定影响教师工作状态的相关因素,发现外界及组织、个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做好改善环境等后续工作。

(二)建立利于调整工作状态的相应制度

建立调整工作状态的相应制度需外部服务商和学院EAP领导小组共同参与。主要内容应该涵盖有利于个人发展及人际沟通方面制度。其中关于个人发展方面的内容:员工性格调查、职业生涯规划制度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关于人际沟通方面的内容:意见箱、员工态度调查等方面的相关制度。

(三)压力管理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推广

做好学院内部教师压力管理EAP项目的宣传和推广,树立教师对EAP项目的正确认识,鼓励其积极参与使用EAP服务,学院EAP项目小组为每位员工发放EAP使用手册,内容包括:

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的标准及不良心理的症状及其危害

EAP服务项目使用的保密性原则

鼓励员工使用EAP服务项目的相关政策

学院提供的EAP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来增强教师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和意识,初期的宣传到位将会为后来的EAP项目的良好运转打下坚实基础。

(四)组织调整工作状态的相关培训

进行相关培训之前,组织需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使培训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训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应当切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基于缓解教师压力状况,调整工作状态的目的,所涉及的EAP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压力管理培训、职业心理健康培训、交互作用分析培训、人际关系能力培训、团队建设培训及时间管理培训等。EAP培训是针对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计的覆盖职业心理健康、人际沟通、时间管理、压力管理、及工作与家庭平衡等多个领域的培训,协助组织培养和开发员工自身的巨大潜力和力量,在提升教师员工的工作状态的同时,能够实现组织管理的提升和效益。因此,为了使培训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选择适合教师员工特点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讲授法、研讨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法等等。这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会绝对完美,EAP培训应该具体的情况,特别是培训内容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一般情况下,并不强调单一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将各种方法配合起来使用。

第9篇: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环境关系等方面。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希望、自信、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在社会各领域里被提及或运用,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挖掘员工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提高企业或组织的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中国员工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调查人中有25.04%的被调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在普通员工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高达33.30%,而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员工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自然而然对企业形象、管理成本和企业效益产生负面的影响。当然,对员工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采取弥补措施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维护员工心理健康、发挥员工积极性、降低管理成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管理效益的最有效的途径。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认为,管理者应该去挖掘员工自身存在的勇气、乐观、希望、诚信、毅力、快乐等积极心理品质,以抵御心理疾病的困扰,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企业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员工积极心理资本,培育员工的积极心理品质极为重要。

一、培养员工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使员工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员工具有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那么,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拓展中员工的思维,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1.以人为本,实行情感管理。“以人为本”,实行情感管理就是要注重人性,实行人性化管理,其核心就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消除消极情绪。管理者必须尊重、理解、关心员工,充分信任员工,相信员工都有能力、潜力走向成功,给每一个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发展员工的个性,真正体现员工工作的“主人”地位。积极心理学认为,只有当员工得到尊重、理解、关心、信任,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工作、发展、创造中的快乐,从而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最终实现企业的绩效目标。

2.树立员工的自信心。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坚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比金钱、势力更为有用的心理条件,是人类发展的可靠资本,能够使员工克服障碍、摆脱心理危机,走向事业的成功。树立员工的自信心,就是要求员工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自我,能够正确地坦然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地迎接社会生活的挑战,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总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不但能帮助员工消解工作中的压力,增进员工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培养员工积极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特别注重的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寻求持久的快乐和成功。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激发出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人就会快乐。积极心理学认为,员工的积极人格品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衡量员工内在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员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使其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对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具有特殊意义。

2.乐观。积极的乐观人格品质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对员工身心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大量实践表明,员工乐观的心理品质对工作场所的绩效有积极促进作用。

3.自我决定感。自我决定理论(SDT)认为,当三种的心理需要:自主性、关系和能力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必须关注员工的自我决定感,以提升员工的满足感、满意感,最终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三、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氛围,培养员工积极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人们工作、生活的内动力。员工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员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以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局面。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管理者要加强对员工日常生活工作的关心,加强企业的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人性化管理的基本理念,体现大家庭的温暖,满足员工职业归属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际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式。有效的人际沟通是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企业团队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培养员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乐观的员工常常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抱有浓厚的热忱,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能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创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帮助员工优化心理素质,帮助员工营造健康快乐的工作氛围,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