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视察报告范文

视察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视察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视察报告

第1篇:视察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

二、存在的问题

市作为煤炭、钢铁、电力、建材为主的工业城市,厂矿企业、建设项目多,给货运车辆提供了饱和的运输条件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各大型企业和电厂及煤气用煤,煤焦外运和新建项目的建设,使得我市的治超工作任务艰巨。交通路政部门目前已在主要国道、省道开展依法整治超限运输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由于超限检查工作大多数是定点、定线管理,大量超限车辆绕道支线公路行驶,逃避检查,造成支线公路急剧损坏,不少路段面临断车危险,部分地区公路养护进度跟不上损坏速度。

2、电煤、煤气用煤、大型企业如水钢等用煤的汽车运输,在全国统一认定的限载标准基础上放宽5吨(全国统一限载标准:二轴车20吨、三轴车30吨、四轴车40吨、五轴车50吨、六轴以上55吨)。放宽部分按省物价、财政规定标准收取公路赔(补)偿费,不予罚款、不予卸载、不予滞留。对此,其他货运车辆驾驶员反映不公平,增大了治超难度。

3、对鲜活农产品运输,实行绿色通道,不收费、不罚款、不卸载、不滞留,缺乏有效的鲜活农产品超载运输车辆制约机制。

4、未设治超检测点的线路,尤其是治超死角、盲点区域的短途驳载运输,超限超载现象十分严重。

5、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增大了治超困难。如有的地方引进投资后,对投资方超限运输车辆要求放宽治超标准;有的部门不计公路损失,为本部门利益要求放宽治超标准,甚至要求减免公路损害赔(补)偿费。

6、按国家八部委的要求,交警和路政应当统一在经批准的治超检测点按照各自分工进行治超。但事实上,在治超检测点执法的只有交通部门,有的地方交警对超限车辆罚款了事,既不进行检测,也不实施卸载,给治超工作增加困难。

7、地方公路管理里程长,专职路政人员少。全市县乡公路2000公里左右,专职路政人员只有15人(每县、区3人),工作量太大。

三、建议

1、提高对治理超限运输重要性的认识。治理超限运输对我市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增加公路的使用年限,使全社会用路的同时爱路、护路;二是确保运输安全;三是为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输秩序。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治超工作抓好,管好。

2、采取强有力手段,统一政策标准,使治超工作有法可依。

3、补充人员,明确职责,保障有足够人员开展工作。

4、保障必要的经费投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该收的收足,该拨的拨够。

5、路政部门日夜上路,四处阻击,但公路点多线长,一时难以控制。因此,治理车辆超载必须采取“立体式”的全社会行动,多方配合。

6、地方政府应根据公路法和交通部《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加强超限运输源头管理,并强化路政、运政、交警、农机、安监等部门的综合执法,加强当地超限运输车辆和配载中心的源头管理,实行联合执法,归口管理。

7、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随时掌握当地超限运输动态,对屡教不改的司机要吊扣驾照,依法重处;同时在公路进出口处按照公路技术标准和实际承载能力设置明显的限载标志。

8、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乡道公路的保护意识,对辖区内货源企业要制订车辆限量装载规定,并动员沿线村委会积极开展本村运输车辆的禁超安全教育,及时向路政部门举报绕道的超限车辆或本地超限运输情况,协助路政部门举证当事人超限运输违法行为,使超限运输车辆寸步难行。

第2篇:视察报告范文

今天,你们不辞辛劳来到学校,对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进行视察和评议,这是对我们教育工作的关心、鼓励和帮助。在此,我代表全乡三所学校,1千多名师生,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感谢乡党委、政府以及两万一千多父老乡亲多年来对我们学校教育的关心与支持。

一、学校基本情况

乡现有中心小学1所,初级中学1所,九义校1所,村级小学3所,民办幼儿园5个。中学有教职工总数43人,专任教师41人,专科18人,本科25人;中级职称15人,高级职称3人;教学班9个,在校学生361人。小学有教职工总数51人,专任教师50人,中师17人,专科24人,本科10人;小学高级教师13人,有小学高高级教师2人;教学班21个,在校学生808人。

二、乡党委、政府及上级领导对我乡教育的关心与支持

1、乡党委政府把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了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完善配套功能的重要基础,分年落实重点建设,并逐步按规划实施,每年筹集一定资金用于改善教学设施、中小学毕业班的奖励以及慰问教师。

2.党委、政府经常召开教育工作专题会议。每期开校或期末,乡党委政府的夏书记、杨乡长以及分管教育的田乡长等领导同志亲自深入学校检查开校工作,并明察暗访,狠抓安全与收费工作,发现问题现场办公,及时纠正、指导、解决,并慰问全体教师,提出新学期的要求。平时也经常深入学校检查安全工作,了解教学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学校发生的重大问题。

3.实施目标管理,学年初学校与党委政府签定了《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学校毕业班工作目标责任书》等,明确任务,责任到头,年终考核奖勤罚懒,有效调动了学校管理和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三、学校规范运作,严格管理。

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意见》、《中小学教学过程管理意见》、《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实施意见》、《中小学毕业班评估奖惩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了校长、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职责,拟定并完善了教职工岗位聘任方案和各级岗位职责,制定了有关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等实施意见和教育科研规程等,有效地保证了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教职工辛勤耕耘,教育教学大幅提升

近年来,我乡学校多次获县委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工作目标考核等级奖。年度小学被县评为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中学获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县三等奖,评为“县文明单位”;翻水九义校获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县三等奖。年度我乡获安全工作先进集体,翻水九义校获县中职送生一等奖。年度我乡评为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县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县素质教育示范学校”;中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分别获县二等奖、中职送生二等奖;翻水九义校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分别获县一等奖。年度小学被评为少年百科知识竞赛集体一等奖,翻水九义校初中教育教学综合评估获县三等奖。

我乡有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县级知名教师1人,县级骨干教师14人;近年来,获县表彰的优秀班主任14人次,获县表彰的优秀学科教师27人次;获县表彰的优秀班集体10次,获市表彰的优秀班集体4次;年获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竞赛先进集体奖;中小学生参加百科知识竞赛获省级奖15人次,获县级奖28人次;积极开展教育科研,主研的县级课题《课题导入中愉快教育实验研究》顺利结题,课题成果获得县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研的市级课题《初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实验研究》年顺利结题,课题成果获得资阳市第二届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其成果正在推广。其成果正在推广。广大教师积极撰写科研论文,近年来,论文获国家级等级奖6篇,获省级奖7篇,获市级奖26篇,获县级奖99篇,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20余篇。

五、存在的问题

1、的万家沟村与鼓楼村两所村小校舍均是七十年代末修建的石木结构校舍,每年维修经费太大。急需改建。

2、翻水小学的学校无学生公寓,学生住宿条件差、简陋;无规范的学生食堂。

3、翻水小学综合楼楼盖彩钢严重锈蚀、腐烂,长期漏雨、积水,无力维修更换,设备受到严重影响,师生在水中上课学习;学校围墙无法完善,无公示栏,无文化长廊。

六、今后的工作打算

1、进一步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完善硬件设施,使我校教育硬件设施进一步趋于规范、完善,逐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3篇:视察报告范文

为推进我市地产蔬菜直销网络建设,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要点和主席会议安排,市政协农村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由冯霞副主席带领,于9月上旬对我市该项工作进行了专题视察。视察组深入市供销社、市果品茶叶副食总公司北批发部、西矿街百合盛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南上庄青创天泉物流配送中心以及水西关等地的终端生活超市、社区经销点进行了视察座谈。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制定地产蔬菜直销网络建设规划,高标准构筑“菜篮子”惠民工程

市委、市政府对“菜篮子”惠民工程建设高度重视,为加快构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缓解市民“卖菜难、买菜贵”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和城市居民安全、便捷、实惠消费,市委、市政府高层会议周密部署,市供销社等部门协调配合,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为宗旨,制定了我市地产蔬菜直销网络建设方案,并列为今年市政府重点工作,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实施,精心组织,强力推进,收效显著。

(二)加大建设改造力度,努力建立完备的蔬菜销售网络体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新建150个蔬菜直销店和100个平价商店的目标,加快肉类蔬菜追溯体系建设,构建15分钟商圈。各连锁店内销售的生鲜蔬菜和名特优农副产品,通过供销社自身网络优势直接从蔬菜基地及农民专业合作社采集,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使区域内社区居民可以便利地享受到新鲜、质优、价廉的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规划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增加3000余人就业,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是一项惠民、利民、便民的民生工程,该项工作由市商务局、物价局、供销社承担,目前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三)科学统筹网络布局,分步推进项目建设

根据全市的规划布局,今年将建设完成20个蔬菜直销店及社区生活连锁店。2014年建设完成50个店,保证蔬菜直销店及社区生活连锁店增加至70个。到2015年,全部完成150个蔬菜直销店及社区生活连锁店的任务。委员们通过9月开业的水西关店了解到,店内的生鲜果蔬及快餐受到周边居民的广泛好评。开业当天,营业额就突破30000余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地产蔬菜直销网络建设程序繁多,高层协调提高效率是当务之急

地产蔬菜直销网络建设工程是一项直接关系民生的系统工程,要由多部门联动配合共同完成。其中蔬菜网点的选址需要商务部门和规划部门共同审批确定;蔬菜基地对接需要农业部门协调解决;蔬菜直销过程涉及抑价销售、企业让利内容,需要物价和财政部门予以资金支持。而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个高层协调机构来宏观指导组织这项工作。

(二)健全改造网络体系资金不足,制约了工程的健康推进

承建蔬菜直销网络工程任务的市供销合作社是合作经济组织性质,无政府行政职能,承担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政府工作能力明显不足。蔬菜直销网络工程建设不只是把本地蔬菜送进城,还要在蔬菜生产旺季把本市消化不了的蔬菜送出去,在蔬菜生产淡季把外地蔬菜引进来。具体实施建设任务的企业面临组建配送中心、购置产地直采蔬菜运输车辆、改装流动销售车等工作,资金压力巨大。

(三)城市环境变化多端,销售终端成本提高

今年以来我市开展大规模城市改造,市内许多门面房及社区商业用房租金大幅提高,造成销售终端成本提高,蔬菜网点的选择难度加大,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四)老旧设备不甚重负,改造更新任务紧迫

目前我市正在运行的一批蔬菜中转设施,大都年久老化,急需改造更新。如市果品茶叶副食总公司冷库建于上世纪70年代,属氨制冷,设备老化,存在安全隐患,现正进行设备拆除。由于缺乏资金,新设备投入使用在时间上无法保证,公司蔬菜直销过程的冷藏、冷冻工作无法正常衔接,设备问题急待解决。

三、建议

(一)成立高层领导协调机构,统筹全市建网工作

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尽快成立由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农委、商务局、物价局、规划局等部门组成的领导组,在蔬菜直销网络建设的选址、布局、用工等方面统一协调,统一步骤,强势运作。实现全市一盘棋谋划,一站式决策。做到蔬菜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统一定价。保证市政府确定的这项重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的按时完成。

(二)搭建集聚资金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地产蔬菜直销网络系平价蔬菜销售平台,承担着稳价惠民的任务,通过提高蔬菜销售组织化程度,达到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化效益,最终实现降低蔬菜价格,提供物美价廉生鲜蔬菜的目标。工程建设前期投入较大,配送量如达不到一定规模,就没有利润空间,也无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建设初期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仅靠供销社企业完成,经济实力明显不足。建议市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中央及省财政项目支持,市政府要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融资平台,以优惠政策引进集聚社会各方资金,加速新建和老旧网点改造步伐,保证这项惠民工程的健康稳步推进。

(三)建立网点建设配套机制,拓宽基础设施改造路子

第4篇:视察报告范文

根据安排,在**县人大常委会的精心组织下,我们于200*年9月25日至26日就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情况开展了专题视察调研活动。视察调研组以城关镇为主要调研对象,实地察看了该镇龙头村、普济寺村新村建设、产业发展、土地流转情况,并与镇、村负责人、产业大户和农户代表进行座谈交流,视察结束后,召开了专题视察调研座谈会,听取县政府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各位省市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对进一步推进**县新农村建设及土地流转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现将视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特点

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是优化农业生产要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优质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土地流转工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针对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以土地为主的农业资源流转,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运行机制,通过试点示范,稳步推进农业资源的有序流转,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和主导产业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据调查了解,止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已达2.3万亩,占全县农用耕地总面积的5%,涉及茶叶、绞股蓝、蚕桑、中药材、畜牧业和实施退耕还林等方面,其中茶饮产业流转土地1.5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三分之二。从调查的情况看,**县的土地流转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在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2.3万亩中,水田约4000亩,旱地约1.4万亩,流转坡地实施退耕还林4600亩,涉及流出2081户,流入754户。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转包型,即原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的经营权转移给其他业主,承包方与发包方原承包关系不变,这种类型占60%以上;二是互换型,为了耕种方便、发展规模经营或发展优势产业的需要,农户之间或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串换承包地;三是租赁型,即承包方将土地租赁给其他业主生产经营;四是入股型,即承包方将土地以股份的形式参与经营,实行按股分红;五是转让型,即原承包方申请并经发包方同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他人经营。

2、土地流转主体多元化。2001年前,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自发进行,以转包为主。近年来,流转主体逐步拓展,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除一般农户外,农村产业大户、外地能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个体工商业主等也都纷纷租地、包地开发农业产业,积极参与和扩大产业规模经营。

3、土地流转价格市场化。土地流转的本质是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化,农民在出租或转让土地使用权中获得收益,近年来,**县坚持和完善实物地租的形式约定流转费,按国家颁布的相应粮食中准指导价折价计算兑现,有效保护了流出流入户的利益。

二、取得的成效

**县是一个自然环境优越、绿色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厚实的山区农业县。随着土地流转的逐步深入,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流转的规模逐年扩大,产生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随着土地流转的深入实施,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农业区域特色进一步凸现。目前,长安、八仙、广佛、洛河、三阳、大贵、正阳、城关等乡镇茶叶产业彰显优势,绞股蓝产业在长安、城关、大贵、三阳初具特色,兴隆、西河、老县、三阳、女娲山、洛河等乡镇的蚕桑初成规模,八仙、正阳、广佛的中药材生产蓬勃兴起,以生猪为主导的养殖业在全县呈燎原之势。据调查统计,全县茶园面积已达到11万亩,绞股蓝种植面积2.5万亩,产茶达到2560吨(其中绞股蓝茶650吨),茶饮综合产值达到2.3亿元;全县生猪、白山羊、家禽饲养量分别为38万头、20万只、100万羽,全县养殖业收入2.5亿元;全县桑园面积9万亩,年养蚕6万张,蚕业收入(不含工业)3600万元;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值5000万元。特色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绿色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居重要地位。

农业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推进。通过土地有序流转,使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大户、龙头企业集聚,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基地,促进了主导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据调查显示,培育百亩以上茶饮大户74户,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226户,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500户(其中年出栏100头以上的正大模式养殖示范户312户),种植50亩以上中药材大户104户。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专业村、一批新型的产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业产业主体正在形成。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土地流转的推进,促进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资源融合培育发展了女娲茶业、女娲银峰、女娲茗茶、八仙云雾、农盛绞股蓝、五和饮品、众鑫茧丝、八仙腊肉等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特色产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引资建成了天宝制药和北医大药业生产基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9个,其中茶叶专业协会22个,养殖专业协会30个,蚕桑专业协会25个,中药材专业协会2个。龙头骨干企业与合作组织的发展,明显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深入实施。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开发,为科技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搭建了平台。土地、产业、技术、品牌、资金等要素资源逐步向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集聚,科技培训直接到大户或龙头企业主,由龙头企业和大户培训带动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入户的效果更加明显。如长安镇洪善存依靠科技特派员帮助修订完善了茶叶、绞股蓝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申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女娲有机茶标准综合体》和《无公害绞股蓝标准综合体》,填补了**地方农业标准和陕西省有机茶、无公害茶饮品标准的空白,依靠科技特派员帮助引进采茶、制茶、修剪成套机械化设备和技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带动了全县茶业的发展和进步。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步伐有所加快。通过土地有序流转,有效解决了耕地撂荒和产业园弃管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就业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流出户农民不但从土地流转价格中得到实惠,而且部分农民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在提供劳务中获取劳动工资收入,使众多农民不出家门就找到了就业渠道。如长安镇中坝村大户凌久成流入本镇中原村茶园180亩,流转本村农户水田75亩建立高效茶园,年均收入达到150万元,每年支付租金8万元,支付农民劳务工资30万元;长安镇中坝村女能人田珍流入邻近梁桥村农户精品茶园250亩,每年收入过百万,向农户支付租金12万元,向农民支付劳务费20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从视察调研的情况看,**县推行的土地流转,对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土地流转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当前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一是多数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有的认为土地仍为生活保障的主要来源,恋土情结浓厚结不愿流转,有的甚至撂荒也不愿流转,有的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对承包地的重新调整,也有的怕转出后,政策一变失去承包权,就会没有依靠和不安全;二是不少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比较严重,小富即安,投资兴业怕担风险,务工经商怕丢地权,满足于守土经营或交亲戚耕种比较放心;三是部分业主怕土地流转政策不稳定,不敢大胆投入;四是部分承包业主认为土地流转期短的多,期长的少,这种情况容易出现短期行为,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配套服务不到位。一是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不到位,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部分农民仍主要依赖土地收入解决就医看病、子女上学、养老等问题;二是土地流转工作服务不到位,虽然乡镇已成立土地流转的服务机构,但由于受交通、人员、经费等限制,不易及时有效地为农户提供土地流转的供求登记、信息、土地评估、法律政策咨询、调解合同纠纷等服务。

劳动力转移空间小。**县城镇化、工业化相对滞后,农业产业规模较小,流出户的农民就业环境仍不宽松,能人大户、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农民进城还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不少农民文化素质低,转移就业能力较差,从事其他行业打工不易取得比经营土地更好的效益,一些农民仍然是一边务农,一边到社会打零工维持生计,因而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差仍是制约我县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强势能人大户、龙头企业形成难。由于原始积累普遍不足,现有的产业大户进一步聚集大规模农业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新的产业大户形成较为困难。一是受山区自然条件所限,**县农村坡地自然分布较为分散,无形中加大了承包者的投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土地流转;二是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经济实力不强,有能力大规模经营土地的能人大户还只是极少数;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从事农业开发和经营的投资者仍偏少,土地规模经营缺乏有效载体;四是农业比较效益整体偏低,农业开发又受市场和自然灾害双重风险的影响,外来业主对投资开发农业极为慎重,真正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业主参与农业资源流转、实施规模经营的比较少。

资金扶持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一是财政资金十分有限,扶持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力不从心;二是从事高效农业开发需要较大额度的资金投入,而承包业主在流转初期一般缺乏雄厚的资金实力,从金融信贷部门贷款往往必备条件不足,资金受限,使其规模难扩大,效益难提高;三是农业项目偏少,比较效益低,风险相对大,致使招商引资难,项目实施难。

四、建议和意见

代表们通过视察调研,经过分析思考,对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提高农村土地流转质量和效益,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农民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流转的优越性,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引导农民增强流转土地的自觉性。要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中央省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要求,引导农民知晓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则和政策,做到依法、自愿、有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通过典型示范,使广大农民和承包业主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实际效益,从而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土地流转。

提供优质服务,为土地流转营造良好的环境。这种服务应当是实实在在的、优质高效的服务,一要建立健全组织体系,继续切实把土地流转工作纳入县、乡两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综合协调、统一领导当地的土地流转工作。二要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作用,使土地流转进入市场,依靠市场调节完善流转机制,推动土地流转的健康运行。三要认真解决土地纠纷这一土地流转后易产生的遗留问题,如果解决不到位,势必影响整个土地流转工作。针对农村土地纠纷的实际,县、乡两级应考虑建立强有力的专门仲裁机构,着力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排除隐患。四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大病保险、子女教育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长期以来农民主要依靠土地作为唯一社会保障的现象逐步引向依靠社会保险和保障功能上来,真正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土地流转的重要拉动力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必须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使其获得稳固的非农产业收入,保持土地流转制度的稳定。各级各相关部门应当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措施来抓。一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开拓农民就业门路,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机会。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和就业能力。三要加快发展小城镇,增强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四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序输出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五是对没有输出条件的农村劳动力,也要扶持引导其就地发展二、三产业,稳定增加收入。

第5篇:视察报告范文

一、公安“三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我区公安机关从20__年开始,进行了为期三年的以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全面推进正规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三基”工程建设,积极解决长期以来制约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和保障性难题,增强了基层实力、夯实了基层基础、激发了民警活力,提升了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处置突发事件、驾驭治安复杂局势和服务发展的能力。

(一)民警执法素质和水平明显提升。各所队通过领导带头、群众监督、全警参与等形式,抓学法、抓用法,抓练兵、抓考核,筑牢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民警执法理念、自律意识、体能技能和执法水平有了新的提升。全市社区民警“八清五熟”竞赛中,大通派出所获得了第一名好成绩。

(二)警务保障条件明显改善。投资近800万元新建和改建了5个派出所。安铜、铜山、灰河、郊所等四个无房所全部用上宽敞整洁、设施规范齐全的办公用房。基层所队装备明显改善,达到了一级所队的配备标准,较好满足了信息化建设和基层工作需要。全面推行以便民服务为内容的一站式办公。先后出台和实施了多项从优待警的规章制度,有效激发了干警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能。

(三)基层队伍实力明显增强。据调查,我区基层警力达到了总警力的86%,近几年来,招录60多名保安巡防队员,充实派出所力量。各级党政以及辖区企业也以各种形式,从人财物上,对公安“三基”建设给予有力支持。安排现有五个派出所所长进入同级乡镇办党委班子,主抓综治工作。每年划拨一定资金,补充公安经费的不足,努力满足基层公安工作需要,基层所队“拴心留人、干事创业”的环境初步形成,有效推进了基层所队的正规化建设,

(四)警务信息化建设全面达标。全面完成了派出所基础信息采集、情报信息系统和警务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建立了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的信息化工作新格局。全区五个派出所和基层所队全部接入公安内部局域网,开通了远程视频系统,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服务、网上办案、网上追逃”,增强了信息化实战能力,提高了警务效能。

(五)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健全。全区构建完成了依托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实现了视频监控对辖区重要地段、复杂场所、要害部门的全覆盖,提高了治安防控的科技含量,辖区重点企事业单位技防安装率达100%。以辖区各社区、农村警务室为平台,整合各类治保力量,完善了群防群治的防控网络。

(六)现代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区已建成17个社区、农村警务室,配齐配强了警务力量,全面推进社区(农村)警务战略,警务室作为基层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在维护治安、密切警民关系,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行了农村治安中心户长制、1+1+2社区警务模式、网络化巡防、警企联动、多警联勤协作等治安防范新机制,实行了主副班工作制、弹性工作制等警务工作法,真正做到警务前移、警力下沉,有效提高了对动态社会环境下社会治安的管控能力。

(七)驾驭和保障社会治安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年来,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公安机关的综合打击效能得到提高,可防性、多发性、系列性案件明显下降,刑事案件发案率与20__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7%,社会治安形势得到好转,社会政治稳定,群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逐年上升,公安队伍的整体形象进一步好转,公安工作总体实现了年年上台阶、三年大跨越的预期目标。

二、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困难

一是治安防控难度较大。我区辖区点多、线长、面广,加上近郊又与城区相互交织,不成片的大跨度地理区位,构成了郊区特有的区域社会治安环境,治安防控难度较大。

二是基层警力仍显不足。警力不足依然是制约我区公安工作的突出问题。我区公安警力辖区比例仅万分之6.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边远农村警力不足尤显突出。

三是部分所队用房难以满足实战需要。目前区公安分局和大通所现有用房面积低于“三基”工程建设标准,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同时,也影响了一些重要警用设施配置到位,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开展。

四是综治考核部分项目设计不够完善。综治考核中要求发案率年年下降、破案率年年上升的指标设定,还不尽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所带来治安任务不断加重的实际现状相矛盾。

五是民警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基”建设成果的转化应用率不高,干警们应用现代科技技能遏制犯罪的能力以及主动创新意识有待增强。部分所队也还存在硬件资源浪费现象。如安铜所的350兆

移动台因远离市区,与市局对接联系难度大,难以发挥作用。

三、巩固和深化三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巩固和深化我区公安“三基”工程建设,进一步将全区公安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此,建议:

(一)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安工作的领导,乡镇办事处继续坚持与公安部门的密切配合,不断深化“三基”工程建设。及时解决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中的困难,继续从经费保障、装备配置、警力补充等方面对公安工作予以大力支持,为不断发展的公安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二)为从根本上解决基层警力不足问题,切实应对不断发展的公安工作和持续变化的治安形势需要,通过市政协渠道,建议市公安部门尽可能创造条件,尽快将郊区公安分局申报为城区公安机构,扩增警力配置比例,力争使郊区总警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要根据实际管辖人口数量和警务需要,尽力向基层特别是工作任务重的派出所倾斜警力。同时,逐步增加公安经费投入,建立解决民警职级待遇的长效机制,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兢兢业业的民警给与适当待遇,进一步激发基层干警工作积极性。

(三)作为区公安机关自身而言: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干警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民警体能技能和执法能力等综合素质。以新一轮公安“三项建设”为载体,继续持久地深化大练兵活动,狠抓警务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信息化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强警作用。在处置问题上,既要严格执法、维护社会治安和全区大局工作需要,又要坚持慎用警力,善用警力,做到合理用警,防止因用警不当激化矛盾。

第6篇:视察报告范文

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稳定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法宝。年初,政协将我县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列为今年协商监督的项目,得到了县委的支持。近日,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县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局负责同志,在县政协副主席海妙强的带领下,对我县各乡镇及巴州种畜场民族宗教政协落实情况进行了视察。通过与宗教人士及统战干部座谈及察看宗教活动场所等方式,认真了解了我县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情况。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博湖县是由汉、蒙、维、回等18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地方,全县人口5.66万人,其中汉族3.78万人,蒙古族4154人,维吾尔族8367人,回族5807人,其他民族430人。全县有宗教活动场所46座,其中清真寺41座,喇嘛庙1座,基督教活动点4处。有宗教教职人员65人,其中伊斯兰教教职人员41人,喇嘛教教职人员20人,基督教活动点负责人4个。有宗教团体2个,其中伊斯兰教协会1个,佛教协会1个。

多年来,我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信教群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县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稳定工作面临新的情况,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尤为重要。

二、存在的问题

1、一些干部甚至个别负责民族宗教工作的干部,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掌握不牢,不能及时准确判断有违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苗头性活动。

2、宗教人士向信教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力度不够,致使个别信教群众做出与党的宗教政策不符之事。如最近才坎诺尔乡一教民请和静县一阿訇在其父的葬礼上做站礼;县城一些信教群众请没有阿訇资格的人从事一些宗教活动等。

3、基督教实行“三定”管理以后,原塔乡的信教人员划入本布图镇活动点活动,但由于路远且交通不便,很少来参加活动,有人反映塔乡的信教人员私自开展活动。

4、个别宗教活动场所建筑老化、墙体开裂,是否需要维修或重建。

5、王乐泉书记在民族宗教工作座谈会上提到“要把宗教人士当作非党的农村基层干部看待”,一些宗教人士多年来从事宗教活动,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耽误了生产,有些宗教人士是从外地来的,没有土地,生活很困难,希望能享受到政府生活补贴。

三、几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民族宗教无小事。”我县有17个少数民族,1.87万人,汉族基督教信教群众有371人,两项占总人口的34%以上。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群众、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构成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有些问题会反映到民族宗教问题上来,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实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宗教工作,全面推进我县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深化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制的宣传教育

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四五”普法的重要内容,由统战、民族宗教部门牵头,宣传、教育、司法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党在发展民族关系中“三个离不开的”的思想,宣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使“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的浓厚氛围。要教育汉族群众尊重少数民族;也要教育少数民族尊重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要讲关怀和照顾,也要讲义务和奉献;不仅要讲平等和团结,也要讲法制和原则,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承担社会义务。要在各民族中强调:在热爱本民族的同时,更要自觉地强化热爱中华民族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要教育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依法从事宗教活动,坚决防范和抵制非法宗教势力的破坏活动。要通过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形成促进民族团结光荣、破坏安定团结可耻的社会氛围,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三、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和纠纷

妥善处理民族间群众的矛盾纠纷,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各有关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涉及民族宗教的问题进行认真排查,做到心中有数。对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纠纷和事件,要采取“特别慎重”、“十分严谨”、“周密考虑”的态度,绝不能简单地对待和处理。要严格区分民族矛盾与非民族矛盾,不可盲目地把不同民族公民之间发生的民事、经济纠纷和民事、经济、治安、刑事案件与民族问题混为一谈。

四、有关部门应排查工作,摸清不符合政策的宗教活动情况,尤其是加强对基督教活动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宗教事务活动,落实好、维护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7篇:视察报告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z_1306”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政协关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关于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4月23日,县政协主席鲁晓芳带领部分县政协委员深入西岔河村、谭家河村、十亩地村、五四村、郭家坝村和龙寺村,对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专题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情况

通过视察,委员们认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镇办和县直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发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促使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乡容村貌明显改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及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委办、组织部、住建局、环保局等23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先后制定印发了《佛坪县人居环境综合整治2018—2020年三年行动方案》《佛坪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职责。同时各镇办及各村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县、镇、村三级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为保障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多措并举、抓点示范,充分发挥样板作用。各镇办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统筹推进”的原则,均选择1—2个条件相对较好的村作为整治工作推进示范村,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确保整治活动取得实效。如,袁家庄街道办成立了检查组,定期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指出,责令限期整改;西岔河镇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月检查、月评比制度,实行流动红旗管理制度;陈家坝镇实行“门前卫生”三包制度,明确了村民的责任义务;大河坝镇、石墩河镇制定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标准,实行“红黑榜”动态管理。通过抓点示范,为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发挥了带动作用。

(三)加大投入、突出重点,整治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加大环保项目建设投入力度。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整合力量,累计投资7278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垃圾热解气化站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167个,积极为各镇村配备垃圾车、垃圾箱,为各户配发垃圾桶等垃圾处理设施,垃圾基本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镇办转运、县处理模式。二是不断强化环境卫生管理。积极探索制定卫生保洁等制度,各村均配备了2—3名保洁员,建立了日常保洁机制,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三是突出重点集中整治。各镇办紧盯农村集镇、移民小区、交通要道和人口集居区域,通过扎实抓好“八清一改”、切实做到“八不八保”,利用“清明”“五一”“端午”等节假日和旅游旺季,积极组织开展“村庄清洁攻坚战”“生活垃圾歼灭战”“庭院卫生保洁战”“乱贴乱画乱搭乱建清理战”等特色活动。同时,县农业农村局等职能部门通过通报曝光、建立红黑榜、下发督办单等方式,定期对全县7个镇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专项检查,进一步激发了各镇办、各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积极性。通过集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四)广泛宣传、正面引导,积极营造良好氛围。自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镇办利用电子显示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召开群众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意义及有关环境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全县44个行政村累计悬挂张贴标语98条,召开群众会议53场次,通过移动公司群发短信10万余条,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做法和工作亮点先后被《陕西农村报》《汉中日报》省市媒体刊载,营造了良好工作氛围。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体向好,但与新农村建设及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渠道单一。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制约,我县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点多面广,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范围广、所需投入大、运行成本高,且仅仅来源于财政资金的投入,难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镇村受制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环境整治难度较大,目前全县各村不同程度存在主导产业弱、村集体经济积累不足等问题,致使各村自筹资金整治环境卫生的能力不足。

(二)工作推进不均衡,环境整治不彻底。一是部门、镇村之间工作进展不均衡。个别部门和镇村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没有从巩固脱贫成果、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高度去认识和站位,存在等待、观望心态,整治工作仅停留在应付性、临时性的层面。二是部分镇村农户房前屋后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排乱倒现象仍比较严重。三是部分移民集中安置点绿化率低,质量不高,环境美化不够。

(三)协调配合不紧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环保、住建、水利、林业、旅游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协作配合不够,没有形成“一盘棋”的思想。二是缺乏有效考评奖惩机制。目前,各镇村还缺乏长效管理、监督和奖罚机制,存在时松时紧的现象。三是大部分村聘用的保洁员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管理相对松散,缺少考核、监督、激励等一整套机制。

(四)宣传教育氛围不浓,群众积极性不高。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部分农村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差;加之宣传教育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对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认识不足,配合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识不强,等、靠、思想严重,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影响了整治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几点建议

(一)统筹资金、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各类相关资金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使财政资金的引导、支撑和保障作用,得到充分显现。同时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的争跑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垃圾处理、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硬件基础。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探索通过村企协作共建、金融资本参与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并积极探索政府直接购买服务的模式,委托专业公司参与环保设施管理维护工作。三是按照县委、县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9-2022年)》的通知要求,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通过“一事一议”和以免代奖的办法,向村民适当收取垃圾污水治理费用,由村级集中管理使用。四是正确处理发展和治理的关系,充分认识农村环境改善和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发展,积极发展养老养生、休闲观光等产业,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与人居环境改善的良性发展。

(二)明确重点、厘清责任,确保整治工作统筹推进。一是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规划,重点围绕整治环境污染、完善基础建设、提升村容村貌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划,并综合考虑各村地域分布、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设定整治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要进一步细化各镇办、各职能部门及各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任务和责任,重点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扎实开展“八清一改”,做到“八不八保”,着力解决全县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二是加强环保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制定管理制度、落实责任人,切实解决农村环保设施重建轻管的问题,确保各类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作用。三是加快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促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资源持续利用。四是严格按照《陕西省异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县委、政府要求,积极推进旧房拆除、旧宅腾退、土地复垦工作,拆除闲置破旧房屋,进一步提升村庄整体面貌。同时加强对群众集中居住点公共绿化的建设力度及农户庭院绿化美化的指导,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第8篇:视察报告范文

(一)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为构建和谐大同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全市检察机关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首要任务,在履行批捕、职责的过程中,把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贯穿始终,努力做到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适度,使执法活动既有利于震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又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全年共批准和决定逮捕各类刑事犯罪案件830件1333人,同比分别上升7.5%和10.3%;提起公诉800件1198人,同比分别上升9.6%和12.4%。坚持依法从重从快方针和“两个基本”的原则,积极参加“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共审查批捕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案件512件730人,提起公诉476件635人,分别占到批捕、总人数的55.8%和53%。批捕制售伪劣商品、金融诈骗、偷税漏税、侵犯知识产权等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24件36人,提起公诉9件15人。

(二)积极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为构建和谐大同营造清廉的执政环境。2006年,全市检察机关坚持“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原则,共立查职务犯罪案件139件154人,其中贪污贿赂案件77件91人、渎职侵权案件62件63人,抓获在逃犯罪嫌疑人3人,挽回经济损失700多万元。在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中,一是加大了查办大要案的力度。共立查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大案57件,要案7件;立查渎职侵权重特大案件23件,占立案总数的37.1%。二是突出了办案的重点。共立查行政执法部门人员33人,司法机关人员35人,煤炭系统人员20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10人,粮食系统人员6人,金融保险系统人员9人。

(三)加强对诉讼活动的监督,为构建和谐大同营造公正的司法环境。全市检察机关始终把促进司法公正作为诉讼监督工作的追求目标,注重突出监督重点,拓宽监督领域,完善监督机制,各项诉讼监督工作协调推进,监督效果不断提高。

在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中,共监督纠正侦查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案件170件189人,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案件17件。在监督立案的案件中,已有108名犯罪嫌疑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有罪判决率达57%,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对应当逮捕而未提请逮捕的,依法纠正漏捕87人。对应当而未移送的,依法决定追诉81人。

在审判监督中,刑事审判监督方面,全年共调阅案卷31卷、备案审查694案、派员列席审委会202次,对9件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判决、裁定,提起了抗诉,省院均已支持,现法院已改判1件,其他正在审理之中。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方面,全年共提请抗诉和建议提请抗诉109件,同比上升9%;抗诉47件,同比上升60%;法院已审结16件,其中改判7件,调解4件,抗诉改变率为68.6%;支持弱势群体10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9件,法院采纳7件,改判1件;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13件,胜诉9件。

在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中,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提审证使用期限和监外执行罪犯“月签到”制度。共发现并纠正超期羁押13人。进行安全防范检查533次,消除事故隐患63个。纠正监管活动中的各类违法行为58起。审查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手续130份。有力地促进了监管机关严格执法,维护了正常的监管秩序和被监管人的合法权益。

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

(一)集中开展专项行动,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是积极参加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共立查国家工作人员商业贿赂案件21件26人,案件数量是2005年的3.5倍。二是在集中查办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渎职犯罪专项活动中,结合我市实际,查办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背后的职务犯罪案件21件21人。三是开展了打击制售伪劣农资产品犯罪立案监督专项行动。四是开展了集中处理涉检上访专项工作。坚持检察长接待和领导包案制度,认真落实首办责任制。一年来,两级院检察长共接待群众来访575人次,批办案件172件,已办结149件,办结率为86.6%。上级院督办的27件涉检上访案件已全部办结,其中当事人表示息诉罢访的23件,息诉率为85%。

(二)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一是加强了业务指导和内部制约。在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中,严格执行下级院决定立案、逮捕的必须报上一级院备案,决定撤案、不的必须报上一级院批准的制度。二是健全了执法办案制度。通过对7个主要业务部门工作流程、规则的补充完善,进一步规范了办案行为、办案流程和绩效评价,把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部位和环节全部纳入管控之中,有效地防止了执法行为的随意性。三是严格了督促检查。市院对全市检察机关2005年以来作不捕、不诉、撤案和抗诉处理的657件案件进行了专项检查,对落实办案安全防范措施和执行扣押冻结款物管理规定等分别进行了专项督查,并就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通报,责令限期整改。

(三)坚持把检察工作自觉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促进公正、廉洁行使检察权。一是深化检务公开。对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应当向社会公开的事项一律公开。二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两级院共向同级人大报告全面工作12次、专项工作15次。人大交办、转办的15件案件,已全部办结,并及时报告了情况。共邀请人大代表视察30多次,走访各级人大代表90多人,向代表寄送工作总结726份,征求意见和建议87条。三是继续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

三、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努力提升队伍和基层院建设水平

(一)狠抓领导班子建设。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了市院党组成员分片包点、列席县区院党组民主生活会和适时进行廉政、诫勉谈话等制度。市院班子成员、县区检察长和市院内设机构负责人都通过了年度工作述职评议。结合县乡换届,积极协助地方党委圆满完成了11个县区检察长的交流、选任工作,县区检察长的平均年龄由52岁下降到44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到82%,年龄和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加强机关制度管理。建立健全了党组会、检察委员会、检察长办公会等议事决策制度,规范了机关党务、政务、业务的决策程序;完善了内设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制度,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了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中层干部试用制和任期制。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广泛开展了以提高执法能力为核心的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全市检察机关有13名干警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是前4年的总和,通过率达25%,大大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值。

(四)大力推进基层院建设。市院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进一步完善了基层院综合考核办法,对基层院班子、队伍、业绩、机制、形象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

200*年,全市检察机关共有22个集体和36名个人受到市级以上表彰。12个单位、部门荣获和保持了县、市文明单位称号,市院继续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荣誉。 20*年工作要点

1.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工作。加强检察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坚持把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能作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把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衡量检察工作的重要标准,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命线,把化解矛盾贯穿至执法办案工作的始终。

2.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宽严相济,既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概从重从严打击的思维方式,也要防止宽大无度、放纵犯罪问题的发生。

3.加大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推进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重点查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人事权、司法权、审批权谋取私利的犯罪案件、商业贿赂案件、失职渎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犯罪案件,非法拘禁、刑讯逼供等侵犯人权的犯罪案件,以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其它职务犯罪案件。

第9篇:视察报告范文

实施区域供水工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市政府多年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程。为了解该项工程的推进情况及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建议意见,市政协于4月中旬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市区域供水工作进行了视察。委员们实地察看了区域供水配套管网东线工程丁平线段管道铺设现场、鹏鹞水务公司,听取了市住建局的情况汇报,并进行了认真的协商。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区域供水工作现状

(一)主管网建设工程推进有力。

自底该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即成立了市区域供水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围绕“早开工、早建成、早受益”的目标,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克服了过江顶管(900多米)、高速公路顶管(600米)、取水头部自流引水顶管(双管450多米、口径1.8米)等技术难题,想方设法克服了资金不足、拆迁任务重(累计拆迁250户)等困难,于底,全面完成了主管网一期工程(鹏鹞水厂—十里墩水厂)并实现供水。

在一期工程顺利实施的同时,市住建局及早部署,积极做好了主管网二期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多次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提出了二期工程四套管线走向方案,并与海安县进行了初步协商和探讨;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对主管网二期工程方案进行了初步可行性论证;调整充实了市区域供水指挥部成员,明确了初步的实施时间和步骤;两县(市)政府组织了前期可行性论证、勘测、设计招投标工作。目前实施主体已进场开展工作,有望于今年12月底完成所有前期工作。

(二)配套管网对接工程进展迅速。

初,我市制定了区域供水一期工程与沿线各镇的配套管网对接方案,并进入实质性设计和施工阶段。到底,一期供水的8个镇(区)已完成近30公里的配套管网工程,总投资约4500万元。为加速区域供水一期工程配套网管的全覆盖,市政府将配套管网西线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一年的努力,总投资约6000万元的43公里配套管网西线工程于该年底竣工,并顺利通水。与此同时,还完成了配套管网东线工程的踏勘、测量、可行性研究、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为今年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奠定了基础。目前,总投资2亿多元的东线配套管网工程已全线开工,其中丁平线段(雪岸至林梓路段)的管道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9月底管网铺设将全部到位,确保10月底全线通水。

(三)城乡供水价格制定合理。

为实现区域供水的顺利对接,市相关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新一轮水价进行了认真测算评估。在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及各自来水厂现有生产设备的折旧、维护、保养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参照周边县(市)区域供水价格,与鹏鹞水务及海安县反复磋商,确定了城乡供水价格方案,于3月正式实施。新的水价出台后,相关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区域供水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出台新水价的背景和依据。市政府对居民、工商业用水和“低保户”、“特困职工”的生活用水分别实施了补贴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四)运行管理机制初步建立。

为保证区域供水工程的顺利运行,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加强区域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的实施办法》、《如皋市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保护规定》等政策文件,对工程运行管理的原则、主体、范围、职责等进行了明确,为工程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市住建局组建了市区域供水管理处,具体负责区域供水日常监督管理,加大了沿线管网、已接水厂的巡查、督查力度,确保区域供水安全运行。

二、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一)配套管网东线工程作业量大、工期紧、任务重。

区域供水配套管网东线工程是我市实行区域供水全覆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80多公里,沿线涉及13个镇(区)、36个村(居)。实施的主要工程有80多公里的球墨铸铁管道敷设,34条大、中型过河节点,1个日产5万吨的增压站以及相关镇(区)清水池(贮水罐)的建设等多个项目。目前,该项工程除丁平线段管道铺设已基本完成外,其余部分均刚刚开工,对照市委、市政府确保10月底全线通水的时点要求,工程的推进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此外,管材价格的上涨、相关部门行政许可费用要价过高等问题也对工程进度形成了不小的阻力。

(二)水源地污染源众多,且管理难度较大。

我市区域供水取水口位于如皋港开发区南端,取水口控制区域附近就是船只过往频繁的港区,如果放任船只在该区域内乱停乱排或发生沉船事故,必将严重污染水源。密布于取水口上游的化工、机械制造等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的工业企业,一旦发生有毒物质泄漏,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作为备用水源的市镇两级老水厂部分水源由于长期不用,或是污物淤积严重,或是靠近污染企业,如不及时加以管理整改,一旦主管线出现问题,将再无备用水源可用。

(三)净水厂及输水管网存在安全隐患,风险较大。

我市鹏鹞净水厂是一家外来民营企业,职工个人素质尤其是安全责任意识参差不齐,如水厂与外界发生纠纷或内部职工与企业主发生矛盾,个别人的极端行为将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一期主管网工程管材质量标准不高,长达100多公里的输水线路上,违章建筑到处可见,违规施工时有发生,一旦引起某处发生爆裂就会造成全线瘫痪。

(四)民营小水厂违规供水现象严重,影响区域供水质量和效益。

全市共有民营小水厂28家,过去这些水厂都是独立经营,各自为政。与区域供水工程实现管网对接后,部分小水厂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不惜采取截断区域供水流量仪表电源或偷制劣质自来水等手段,盗用、阻挠输入优质水源,既给合法经营企业造成损失,也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用水带来了卫生安全隐患。

三、对策及建议

(一)倒逼时点,强势推进区域供水配套管网东线工程。

一是要高强度推进工程进度。市住建局要根据工程实施计划,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挂图作战,对照序时节点认真研究、编制施工组织方案,重点就工程进度计划、节点施工工艺,特别是过河、过桥、过路以及增压泵等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尽早拿出具体实施方案。二是要高效率协调问题和矛盾。施工过程中,市住建局对内要协调好勘测、设计与施工项目部之间的矛盾,尽可能地减少设计变更,充分发挥好总监的职能,理清各方面关系。对外要加强与沿线各镇(区)及交通、水利、供电、电信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尽量降低建设投资成本,减少扰民频率,消除安全隐患。遇有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市政府分管领导要及时牵头协调解决。三是要高标准把好工程推进的关键环节。市住建局要会同工程总监把好材料、施工工艺、施工安全三道关,进场材料无论是甲供还是乙方购买材料,都必须通过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上道工序没有验收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要认真执行安全文明措施,对安全文明措施费实现动态管理,确保整个工程安全文明施工。

(二)未雨绸缪,建立健全区域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要尽快制定供水安全应急预案,形成相应组织体系。市政府要尽快建立分管市长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统一协调,责任明确的供水安全领导小组,制定出符合我市供水安全特点的应急预案。对预案中的监控机制、应急措施、抢险救援等措施要进行细化;对重点区域、企业要进行责任分解,明确到人,确保一旦发生事故,应急供水马上启动。二是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水源水质安全。市环保部门和如皋港管委会,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港区污水管网的建设,强化对港区精细化工等园区的企业和污水处理厂设施的运营监管,在长江取水口上游设立几级监测断面,安排专人定时定点进行巡查和取样检测,杜绝污水和有害物质进入水源控制区。三是要严格水厂内保制度,严防人为破坏。公安部门要帮助净水厂及各镇(区)水厂健全内部安保制度,实行封闭式管理。各水厂要安排专职人员对供水设施特别是露天贮水和输水设施进行24小时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四是要加强对配套管网及备用水源的管理维护,防患于未然。各镇(区)政府和市相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配套管网及备用水源,要尽快制定维护保养和管理措施。在管网埋设的地方要设立永久性警示标志,对周围的违章建筑必须坚决予以拆除,一旦发现有危及管网安全的施工要及时制止。要加强对老水厂取水口的保护和改造,必要的可由政府出资,建设备用深水井,以备不时之需。

(三)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区域供水售水量,确保实现共赢。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饮用优质自来水的积极性。要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饮用水安全科普知识,提倡饮用优质自来水。二是重拳出击,杜绝违法违规用水现象。各镇(区)党委政府及市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统一行动,对部分民营小水厂盗水、自制劣质水以及少数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偷采偷用地下水的现象,采取综合措施予以制止,必要时要进行严肃查处。三是引入竞争机制,保证水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现有鹏鹞水厂制水成本较高,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在加强对该企业服务的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做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又要从长计议,考虑将我市区域供水网与南通市供水网实施对接,实现多渠道供水,这样既引入了竞争机制,促使自来水价格长期保持在合理水平,又提升了供水安全度。

(四)深化改革、理顺关系,强化区域供水监督管理。

市政府要责成相关部门对全市民营小水厂进行调查摸底,本着有利于加强监管、保证水质、提高效益的目标,在借鉴周边县、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及早拿出符合我市实际的改制方案,改革民营小水厂现有经营模式,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从根本上消除劣质水的来源,保证区域供水质量和整体经营效益。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