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数学论文范文

公共数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数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数学论文

第1篇:公共数学论文范文

(一)对实施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几年,我国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仍然是素质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而且这一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离它所能发挥的功能还有一定的差距。军校教育管理部门与学员对公共艺术教育都不够重视。首先,管理部门仅仅把军校教育视为专业教育、岗位任职教育,没有理性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有的理工院校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也只是简单选取一两门鉴赏类课程,只有在上面教育检查的时候临时整理一些资料应付,以致其在发展中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比如,第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背离教学目的,成为展示学校艺术素质的“窗口”。学员普遍认为军人只要有强健的体魄、过硬的业务素质就够了,他们从内心排斥公共艺术课程,即使选修了课程,也只是应付了事,并未真正投入精力学习。

(二)师资力量的薄弱与人文知识的欠缺《方案》中明确提出:“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按国家规定的正常艺术教育编制来看,理工科院校艺术教员人数严重不足。理工科院校基本没有设立专门的教研室或管理部门,未配备专职艺术教育教员,主要靠学校少数几个艺术教员和人文学科的教员来兼职。艺术教员主要从艺术院校毕业,受培养模式单一的影响,造成重技能、人文知识浅薄、艺术素质欠佳、艺术理论功底薄弱等缺陷。有的还聘请一些艺术专家来兼职,走走过场,教学效果不佳。由于艺术教育师资配备存在许多缺口,艺术课程的安排自然也就十分简单,很多院校没有能力和精力开设较全面的公共艺术课程,导致了学员选择的余地不大,无法满足学员的需求。

(三)没有形成合理的课程设置与评价方式公共艺术课程是院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途径,合理的课程设置及质量把控是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然而,理工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出现课程设置不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随意性较强、课时不足、缺乏总体评价体制、对开课的效果少有认定、选修学生不普及等问题。此外,还存在着因人开课的现象,教员往往依据个人的研究领域和专长来要求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少考虑学员艺术素质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总体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四)课程学习、体能训练与参与艺术实践存在矛盾学员的课程学习、体能训练、公差勤务等压力相对较大,学员没有更多课余时间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感受不到艺术实践带给学员的美感和艺术享受,出现学员理论课程学习与艺术实践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直接影响艺术活动质量和艺术教育效果,也对学员艺术兴趣培养有极大的影响。

二、加强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教学管理部门要在广大师生思想上确立公共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增强思维创造能力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正如,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查尔斯•维斯特所说:“艺术使我们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科学也是如此,它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的方式”。“科学和艺术在于把这两个看上去没有关系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从而得到一些新东西,而这些新东西常常会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我认为这也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寻找联系,揭示真理,从而改变甚至创造世界。”

(二)重视教员队伍建设既然公共艺术选修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逐步建立专门的艺术管理机构、教研机构。其功能是组织和承担全校的艺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教育科研,并配备全职教职人员编制和其他教学资源,根据学院、艺术教员自身的需求,组织艺术教员外出学习、参加函授等形式进行深造,提高艺术教员的理论水平。也可以向艺术院校、专业艺术团体聘任专职教员或资深的兼职、客座教授,相对固定一批师资,面向全校指导艺术教育。

(三)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建设规范、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是开展教育的关键。首先,《方案》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笔者认为,院校可以参照《方案》执行。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限定性选修课程定位在以鉴赏为中心,以审美为主线,融合艺术基础理论和作品鉴赏分析,让学员初步了解我国和世界的优秀艺术文化,培养浓厚的艺术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为下一步任意性选修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既有公共艺术教育的一般特点,又由于其存在于教育的特殊背景下,面对着有鲜明理工科特色的学员群体,公共艺术教育有着区别于其他类型院校的特殊性。院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员的特长,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员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教学内容应结合理工科学科特点,达到艺术与艺术、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由开设单纯的艺术课程到增设一些理科、工科与艺术相融合的课程,如“战争艺术”“科学与艺术”“伪装艺术”“计算机媒体艺术”“建筑美学”等,促进学员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共同开发,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构建。再次,大力拓展第二课堂空间,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挖掘第三课堂空间,利用社会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如艺术专业院校、艺术团体、美术馆、博物馆等。总之,在课程类别设置上,应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和引进师资相结合,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面,体现院校的特色和个性,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管理部门,在课程设置上,应当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

(四)建立和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方式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该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避免整齐划一的学分考核,应注重考察学员学习的过程和学习中发生的变化,不应用同一标准来量化学员的学习结果。理工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需要树立多元的评价理念,从多角度对其进行考查,考查方式尽可能多样化,成绩评定尽可能多元化。首先,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学院要组织专家系统地听课、评课、观摩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其次,对学员艺术教育水平的测评,包括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评估、学习结果的评估等。注重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领域的发展水平,要把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与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动态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的互动、课后习题等。静态考试采取调研报告、论文、笔试、口试答辩、表演等多种形式。上述评价方式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第2篇:公共数学论文范文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美即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之中的简单、和谐、严谨、奇异等形式,它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它揭示了规律性,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美。数学中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的、意义深刻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简单性。

简单性是美的特征,也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数学的简单美具有形式简洁、秩序、规整和高度统一的特点,还具有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例如,众所周知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形式多么简洁规整,应用又多么广泛普遍。在梯形的面积公式s=1/2(a+b)h(a为上底,b为下底,h为高)中,当a=0时变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当a=b时,变成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方法在数学中处处可见。其思维方法引入深思。

二、和谐性。

各种自然形态,特别是动植物的生态以及人类的许多造物形态都有蕴含丰富的数学关系,有丰富的对称美、和谐美。作为反映和研究客观规律的数学科学,集中反映了这种美的特征。数学美的和谐性是指数学内容与结构系统的协调完备和数学所表现出的均衡对称。

三、严谨性。

严谨性是数学的独持之美。它表现在数学定义准确地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结论存在且唯一,对错分明,不模棱两可;数学的逻辑推理严密,从它的公理开始到演绎的最后一个环节不允许有一句假话,即使错一个符号也不行。此外,数学结构系统协调完备,数学图形美丽和谐,数学语言生动严密等等都表现了数学的严谨性,例如,极限过程,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人们无法经历它的全过程,而极限理论却使我们在推理想象中完成这个过程。对它所推出的结论的正确性人们确信无疑,达到尽善尽美,令人陶醉的境界。数学美的这种严谨性,要求数学工作者具有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美德,这正是数学美的伦理价值所在。

四、奇异性。

数学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反例和巧妙的解题方法都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令人惊讶的奇异美。例如,欧拉发现的复数z=cosθ+isinθ=e(或i),当θ=π时得到e十1(或ie)=0把五个重要的特殊的数0、1、π、e、i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函数f(z)=x+yi在复平面内处处连续却处处不可导这一反例的构思多么绝妙!诸如此类,好似天工巧设,出神入化,给人一种奇异的美感。

数学是美的,人的爱美天性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数学教师理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

一、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具体方法如下:(一)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二)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三)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的奥妙的故事;(四)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数学问题;等等。

二、融贯数学之美,加深知识理解。

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给学生以美感直觉,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先给学生以具体的直观形象,再上升为理性形象,成为字母与运算符号间的造型艺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易于接受,便于理解。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创设思维情境,把数学美的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学美的真正含义。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前后比较,归纳总结,揭示内在规律,形成有序结构体系,并教给学生归纳整理的方法等手段融贯数学之美,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能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带领学生把正棱柱内接于圆锥、圆柱内接于圆锥、圆柱内接于球、圆锥内接于球、圆台内接于球、球内切于圆柱、球内切于圆锥、球内切于圆台以及球内切于正方体、球和正方体的所有棱都相切与球外接于正方体等等常见的特殊多面体与旋转体的相“接”相“切”问题,画出图形、分析比较,区别异同。根据多面体与旋转体的定义和性质,归纳总结各种情况下“接”与“切”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数量关系,寻觅解决问题的截面和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解决的途径。这些优美对称的图形使学生看到美的形象,领略到美的神韵。在感受美、鉴赏美的过程中建立起“知识链”,形成了知识的有序结构和解题的方法体系,巩固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创造数学之美,培养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青少年“好想”、“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创设思维境界,用数学美的进力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多数同学能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给出四种证明(证明略),初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拨,促进学生思维发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的整体结构特征,发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寻求其它证法。数学美的诱发力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启迪了他们的思维活动,经过观察、分析、联想,有的同学给出了一些新颖证法,其中提出了一种三角证法。

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陶醉到创造数学美的愉悦之中。

这个对学生来说,可视为创造性发现。此时,师生情感交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独创性等诸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第3篇:公共数学论文范文

一、对中学数学思想的基本认识

“数学思想”作为数学课程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完全有必要对它的内涵与外延形成较为明确的认识。关于这个概念的内涵,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的主体是人类历史上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有名与无名的数学家;而认识的客体,则包括数学科学的对象及其特性,研究途径与方法的特点,研究成就的精神文化价值及对物质世界的实际作用,内部各种成果或结论之间的互相关联和相互支持的关系等。可见,这些思想是历代与当代数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们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通常认为数学思想包括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公理化思想等。这些都是对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概括而获得的认识成果。既然是认识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看法。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例如,有人认为中学数学教材可以用集合思想作主线来编写,有人认为以函数思想贯穿中学数学内容更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还有人认为中学数学内容应运用数学结构思想来处理等等。尽管看法各异,但笔者认为,只要是在充分分析、归纳概括数学材料的基础上来论述数学思想,那么所得的结论总是可能做到并行不悖、互为补充的,总是能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关于这个概念的外延,从量的方面讲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属于宏观的,有数学观(数学的起源与发展、数学的本能和特征、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在科学中的文化地位,数学方法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等;属于中观的,有关于数学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流的原因与结果,各个分支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内容上的对立与统一的相克相生的关系等;属于微观结构的,则包含着对各个分支及各种体系结构定内容和方法的认识,包括对所创立的新概念、新模型、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认识。

从质的方面说,还可分成表层认识与深层认识、片面认识与完全认识、局部认识与全面认识、孤立认识与整体认识、静态认识与动态认识、唯心认识与唯物认识、谬误认识和正确认识等。

二、数学思想的特性和作用

数学思想是在数学的发展史上形成和发展的,它是人类对数学及其研究对象,对数学知识(主要指概念、定理、法则和范例)以及数学方法的本质性的认识。它表现在对数学对象的开拓之中,表现在对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概括之中,还表现在新的数学方法的产生过程中。它具有如下的突出特性和作用。

(一)数学思想凝聚成数学概念和命题,原则和方法

我们知道,不同层次的思想,凝聚成不同层次的数学模型和数学结构,从而构成数学的知识系统与结构。在这个系统与结构中,数学思想起着统帅的作用。

(二)数学思想深刻而概括,富有哲理性

各种各样的具体的数学思想,是从众多的具体的个性中抽取出来且对个性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共性。它比某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定理法则等)更具有一般性,其概括程度相对较高。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和变化、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等“事实”,都可作为数学思想进行哲学概括的材料,这样的概括能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数学思想富有创造性

借助于分析与归纳、类比与联想、猜想与验证等手段,可以使本来较抽象的结构获得相对直观的形象的解释,能使一些看似无处着手的问题转化成极具规律的数学模型。从而将一种关系结构变成或映射成另一种关系结构,又可反演回来,于是复杂问题被简单化了,不能解的问题的解找到了。如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转化成一笔画问题,便是典型的一例。当时,数学家们在作这些探讨时是很难的,是零零碎碎的,有时为了一个模型的建立,一种思想的概括,要付出毕生精力才能得到,这使后人能从中得到真知灼见,体会到创造的艰辛,发展顽强奋战的个性,培养创造的精神。

三、数学思想的教学功能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初中代数、几何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这一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大力加强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与研究。

(一)数学思想是教材体系的灵魂

从教材的构成体系来看,整个初中数学教材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汇成了数学结构系统的两条“河流”。一条是由具体的知识点构成的易于被发现的“明河流”,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骨架”;另一条是由数学思想方法构成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暗河流”,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血脉”灵魂。有了这样的数学思想作灵魂,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点才不再成为孤立的、零散的东西。因为数学思想能将“游离”状态的知识点(块)凝结成优化的知识结构,有了它,数学概念和命题才能活起来,做到相互紧扣,相互支持,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数学思想是数学的内在形式,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和工具。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抓住数学思想这一主线,便能高屋建瓴,提挈教材进行再创造,才能使教学见效快,收益大。

(二)数学思想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分三个层次进行,这便是宏观设计、微观设计和情境设计。无论哪个层次上的设计,其目的都在于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获得和发展真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去。这种设计不能只是数学认识过程中的“还原”,一定要有数学思想的飞跃和创造。这就是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当是历史上数学思想发生、发展过程的模拟和简缩。例如初中阶段的函数概念,便是概括了变量之间关系的简缩,也应当是渗透现代数学思想、使用现代手段实现的新的认识过程。又如高中阶段的函数概念,便渗透了集合关系的思想,还可以是在现实数学基础上的概括和延伸,这就需要搞清楚应概括怎样的共性,如何准确地提出新问题,需要怎样的新工具和新方法等等。对于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预测和创造,而要顺利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依靠数学思想作为指导。有了深刻的数学思想作指导,才能做出智慧熠烁的创新设计来,才能引发起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来。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技术革命的要求。靠一贯如此设计的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方能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数学思想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数学思想性高的教学设计,是高质量进行教学的基本保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这几十个智慧的头脑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新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是教师难以解答的。面对这些活泼肯钻研的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只有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才能保证准确辨别各种各样问题的症结,给出中肯的分析;才能恰当适时地运用类比联想,给出生动的陈述,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找到闪光点并及时加以提炼升华,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把众多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也才能使有一定思想的教学设计,真正变成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

有人把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理解为学生思维活动的质和量,就是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形成的清晰程度和他们参与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可以从“新、高、深”三个方面来衡量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新”指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新意,“高”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形成一定高度的数学思想,“深”则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程度。

第4篇:公共数学论文范文

1.1明确科普工作的社会定位科普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即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论是政府投入的面向全社会免费开展的科普宣传活动如科技周、科普日、科普进校园等大型科普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免费开放的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大篷车、科普宣传栏等科普基础设施,还是一些NGO组织建立的科普网站如“果壳网”等,都是提供全社会共享,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科技传播与普及是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共同利益、关系到社会长远的发展需要并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提供服务的一项社会事业”[3]科普工作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如果将一个社会的科学创新能力比作金字塔塔尖,那么,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正是这个塔尖的庞大基座,没有这个坚实的巨大基座,就没有那迸发创新的灵感与火花的塔尖;科普教育作为学校常规教育的良好补充,相对学校教育而言,它具有自主性、生动性、趣味性、可实践性、可选择性等特点,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既可弥补青少年在学校教育中难以直观了解的科学知识,也可使成年人有接受终生教育的机会,这正体现了国家倡导的终生学习理念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科普基础设施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一部分,能为城市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和形象,丰富新型城镇化建设内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2营造良好的社会科普环境

1.2.1构建良好科学传播氛围科普的开展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崇尚科学的风气,从而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社会风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流文化的倡导,是娱乐至上还是崇尚科学,这需要一个氛围的构建!丰富的、令人喜闻乐见的科学传播手段构建出的科普资源环境,能够为社会公众营造触手可及的良好的科学传播载体;对国家科普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宣传,能够让社会公众了解国家对科普的重视,从而引导和提高社会公众对科普的关注度;对现有科普资源如科普网站、科普书籍、科普场馆、科普活动等进行宣传,能够激发公众主动参与科普的兴趣,奠定科普自觉的基础,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构建良好的科学传播氛围,能够让科学普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社会公众吸取科学知识就如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像摄取食物一样变成日常功课,如果从孩童时代就处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科学传播氛围中,热爱科学自然很容易成为人们一辈子的良好习惯,因为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任何外在的强行灌输所难以比拟的。

1.2.2完善科普工作运行管理机制《科普法》强调“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并在“第三章社会责任”中对需要承担科普责任的部门和群体作了详细规定,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各级行政部门和各类社会组织及群体都有履行科普工作的职责,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运行管理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科普工作的开展更多地取决于各部门本身的科普意识强弱,意识强的,这项工作开展得多一些,意识弱的,这项工作就开展得少一些。以气象部门为例,由于该部门有着长期坚持开展科普工作的优良传统,目前已建立了以各级气象主管部门主导、各级气象学会具体承办、各级气象业务部门协助开展的国家、省、地、县4级气象科普体系,2007-2012年的5a间,142个国家级、79个省级、186个地市级气象科普基地接待参观者850余万人次。蓬勃开展的气象科普,使得全社会的气象意识得到增强,增进了社会对气象科学知识的了解、对气象工作的理解、对气象事业发展的关注,促进了公民气象科学素质的极大提高,理解气象科学、利用气象科学知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也大为提高,趋利避害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大为增强,反过来也促进了气象监测预测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了我国气象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是科普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而有效的科学普及工作,又可促进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

1.2.3增强社会科普意识科普是一项社会事业,它强调社会参与性,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下,必须尽可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动员尽可能多的有科普能力的单位、团体、组织和个人投入到科普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尽可能调动民众接受科普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能让科普活动成为“没有观众的演出”。

1.3提升科普能力

1.3.1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科普基础设施是科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科普的基础。“科普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指科技类博物馆(包括科技馆、科学技术博物馆)、基层科普设施(如科普画廊、科普大篷车等、科普活动站)、数字科技馆以及其它具备科普展示教育功能的场馆(如青少年科技馆)等类型。”[5]。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科普经费逐年增加,重要科普场地———科技馆和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建设发展迅速,但从全国来看,由于部分科普场馆在建成后缺乏后续投入、管理机制不完善,使得展品无法维修、更新和扩充,专业管理和讲解人员缺乏,展教形式无法丰富生动,导致展教功能削弱甚至难以为继,门庭冷落,参观者寥寥无几,处于“守摊子”的状况,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科技馆平均接待观众量和单位建筑面积接待观众量与2006年相比有所下降[2]。

1.3.2丰富科普活动内涵、提升科普活动质量科普活动是体现科普能力的载体。科普活动包括科普讲座、科普论坛、科普展览、科普咨询等等。每次科普活动都应从受众、内容、主题、场地布置、参加人员,活动资料发放内容、方式、对象等方面精心设计,使之既有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又能传达活动组织者的科普意愿。同时,科普活动要不断丰富内容,充实内涵,在科普内容上既可涉及基础科学知识、生产生活常识,也可包括灾害防御与处置的基本技能等,比如遭遇不同自然灾害时如何自救、逃生的应对方法,生活食品、用品优劣的判别方法等等,形式上可加强趣味性互动式体验科普,以提高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如可确定科学主题,借鉴国外“以学习为中心”的科普展览理念,精心设计参观者能够亲身参与体验的大型科普展览活动,如在气象科学普及方面可以“大气奥秘”为主题,设计大气环流的游戏式展览活动,让参观者在模拟的场景中体验一粒水分子是如何演化成各种天气现象。

1.3.3探索多部门联合开展科普工作机制,提升科普社会效益科普工作的开展,尽量扩大受益面是一个基本原则,但目前科普活动更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现状,缺乏科学的、创新性好的科普活动策划,科普资源分配不均、各部门开展科普活动各自为政,科普活动的覆盖面有限,科普活动的参与程度有“马太效应”现象存在,多寡不均,多者愈多,少者愈少。因此,应探索多部门联合开展科普工作机制,提升科普社会效益,如尝试与教育部门进行合作,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等科普资源、教育部门组织推荐学校,在中小学、特别是面向一些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开设常规化的科普课堂模式来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等,以扩大科普的受益面,提升科普社会效益。

1.3.4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2013年6月20日,神十航天员王亚平的那堂精心策划、内容丰富、讲解生动形象的“太空一课”相信大家仍然记忆犹新,航天员通过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使得学生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这堂妙趣横生、堪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学普及课,对于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示范意义,科学,通过这种令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能够做科普的人恰恰都是优秀科技人才,“有一瓶水才能给人半瓶水”,否则,以己昏昏,又如何能使人昭昭呢?因此,要破除传统观念,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高层次科技人员兼职参与科普,加强科普组织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络,让那些乐于做科普的科技人员能够有通畅的渠道参与科普。同时,要加强对现有专职科普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创新科普工作思维,提升科普工作能力。

1.3.5加大科普经费筹集力度美国科学促进会于1989年推出了题为《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报告,提出这样的理念:“如果广大公众不了解科学、数学和技术,没有科学的思维习惯,科学技术提高生活的潜力就不能发挥。没有科学素养的民众,美好世界的前景是没有指望的”。“世界的变化已使得科学素养成为每个人的需要,而不为少数人所特有”[7],科普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它面向所有国民,必须坚持其公益性原则,在经费筹集上坚持政府主导、多方筹措。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科技交流中心,建筑面积4.5万多平方米,年保障经费4千多万加元,均为财政拨款。美国航空,航天展览馆的经费也由政府拨给。[8]同时也要广开经费筹集渠道,将《科普法》中关于“依法对科普事业实行税收优惠”、“科普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兴办科普事业,可以依法获得资助和捐赠。”、“国家鼓励境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科普基金,用于资助科普事业。”、“国家鼓励境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财产资助科普事业;对捐赠财产用于科普事业或者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的,依法给予优惠。”等条款落到实处,鼓励社会参与、社会捐赠(包括企业捐赠和个人捐赠),吸引社会力量办科普。

1.3.6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建立优秀科普资源共享平台科普资源包括科普场馆、科普人才、科普图书、科普音像资料、科普展览、多媒体科普游戏等。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攀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科普工作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通过制作多媒体科普宣传资料、建立科普网上课堂、开发科普趣味游戏网站、完善数字科技馆的建设,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快速、直接、互动性良好的传播媒介等等,建立权威的科普知识渠道,使优秀科普资源通过网络实现共享,提高优秀科普资源的社会利用程度。

2结语

第5篇:公共数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学术讲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昌盛,大学校园建设也越发风起云涌,在全国各地出现不少大学城,上海市也是如此。上海市面貌一新的大学内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校园内最美、或是最高、最大的建筑就是图书馆。大学校区内,有序人流来回往还者的一个中心点也是图书馆。图书馆在上海市高校中有如此的地位,其内涵意义不言而喻,表明各个大学认识到图书馆在大学各项教学科研中核心地位。与之同时,上海市大学图书馆还在保持开掘传统图书馆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利用优良的信息文献以及文化资源,开拓大学图书馆的新领域和新视野,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很大地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品位。本文以上海市大学图书馆名人名家讲座为中心探讨上海市大学图书馆提升文化素养的实践活动,总结其成效。

上海市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城市,拥有一批全国重点高校,还有一批各种类型的大专院校,可以说有一定的代表性。上海市各个大学的图书馆建设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图书馆楼富丽堂皇,设计新颖别致,为校园内最美、最高或最大,位于校园的中心;一些原来的老馆也在不断的装饰甚至改建和大修,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众多著名高校莫不如此,因而上海市各高校图书馆逐步拥有高楼广厦,空间视域开阔,各种硬件设施一流,不但有敞亮的阅览室、自修室、研讨室、多媒体空间,甚至有大会议厅以及咖啡吧、购物或纪念品超市等,众多师生流连忘返于图书馆内的各个区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获得学术上的熏陶;也有休闲的便利。优良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纸质文献以及电子资源给广大读者带来的知识途径有很大的提升,也在其中获得了很大的身心愉悦,能给长期出入图书馆的人带来真切美好的情感体验。

近几年,上海市大学图书馆展开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效果明显。大学图书馆拥有众多的展览活动,包括书展、绘画展、邮票展、古籍展等。还有在大学图书馆内有一系列的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以及学术研讨活动。名人名家的学术型讲座活动展开很是频繁而且司空见惯,已经成为图书馆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图书馆文化的重要拓展。

一、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名人名家讲座活动

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2014年四月份为例,2014年4月世界读书日――“放眼世界・阅读经典・追梦未来”系列活动之五,刘统教授做客上海交通大学“思源讲坛”,为同学们带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后对日本战犯审判》主题讲座,一起分享有关战后审判的研究成果。本次活动由图书馆、人文学院、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和秋水书社联手举办,吸引了众多师生热情参与。4月13日上午,上海交大图书馆在举行上海交大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开通上线――“走近李政道”专题报告会举行。李政道先生专程发来贺信。作为李政道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资源中心将实现相关资源的全球化交流与共享。中心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实体图书馆联袂实现“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职能,即李政道先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国际化研究交流中心,李政道先生相关文献、实物及资源的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存中心。2014年4月23日,在这第十九个读书日里,上海交大图书馆和秋水书社联手举行 “放眼世界・阅读经典・追梦未来”系列活动之四,即“金庸传奇爱情,邂逅美丽故事”,为大家带来关于金庸小说中爱情模式的讲座。

二、同济大学图书馆的名人名家讲座

以同济大学图书馆2014年五月份的讲座看,突出了艺术性。5月15日,同济大学中国书画协会会长江理平做客图书馆闻学堂讲授”近现代名家字画与印章”。书因印显,印以书彰――在中国美学中,书法与印章以其字墨色与印泥的朱红为比,使字幅平添韵味,独有一种贯穿全幅的精神意境。此讲座从印章种类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收藏、鉴赏章和落款章,展示了吴昌硕、齐白石、陈巨来等现代名家的印章,又以书画中的印章布局、章法入手,就书画印这三者相辅相成的创作关系解读了海派书法大师如沈尹默、钱君、吴湖帆等人的作品。5月16日,茶艺大师陈国义先生做同济大学图书馆客闻学堂,来自香港大学的校外进修课程”中国茶文化”导师陈国义先生给大家讲述茶艺新文化并现场示范泡茶请大家品鉴。5月22日晚,由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主办的”方寸之间――中国印章艺术文化”系列讲座之四开讲。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柳向春老师做客闻学堂,为大家讲授书籍中的印记与印文化。

三、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2014华东师范大学书香嘉年华在“人间四月天”的芳菲季节,在这读书人的嘉年华――“世界读书日”,2014华东师范大学书香嘉年华拉开了帷幕。本次嘉年华将围绕“利用激活资源、服务深入人心、技术贴近学科、文化共创校园”的理念,于4月23日至5月28日期间,为全校师生奉上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书香年华春季系列讲座第一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台湾著名画家、诗人、文论家、古画鉴定家罗青教授主讲,时间是3月18日。罗先生幼从大师溥儒习画,台大毕业后赴华盛顿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学成回台后开创后现代诗派,被余光中誉为台湾后现代诗第一人。迄今为止,其诗作已被译为十四国文字出版,其画作被全球二十三家著名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等多次展出他的作品。罗青在文论方面造诣也极高,已出版文论著作四十余部。简言之,罗青是罕见的通才式人物。书香年华春季系列讲座第二讲:“蓝蛇之首尾与诗学问题”,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晓明主讲。胡晓明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兼任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讲座时间是在4月2日。书香年华春季系列讲座第三讲:“清代诗学研究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是在2014年4月21日,主讲人是蒋寅研究员。蒋寅研究员现任文学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高级职称评审委员、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顾问、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4月30日,书香年华春季系列讲座第四讲:“莫言与当代文学”在华东师大图书馆举行,主讲人是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教授,陈思和教授是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文系主任。5月16日,书香年华春季系列讲座第五讲:“性别差异――季娴(1614-1683)诗歌中隐士形象的建构”由加拿大麦基尔大学东亚学系教授方秀洁主讲。2014华东师范大学书香嘉年华圆满落幕在连续五场高水平的讲座之后结束,5月28日下午,图书馆在闵行校区馆二楼大厅隆重举行“2014华东师范大学书香嘉年华”活动闭幕暨颁奖仪式。此外华东师大图书馆还开展阅读推广及图书展览活动,先后组织了“乱世犹闻读书声 ― 晚清民国的上学记”主题书展、国家图书馆文津奖获奖图书展、中国图书馆学会2013 年“好书中的好书”推荐书目展、港台图书展暨本校师生选书活动及世界读书日还书罚款免除活动,评选了2013图书馆“读书之星”,征集主题书展策划案,开展图书馆空间预约系统上线暨征名活动。为使图书馆服务更贴近读者需求,举行了“啡常时光:图书馆馆长与您面对面”活动。学术文化建设方面,举办了书香年华系列学术讲座,组织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再现甲午风云”两场立体阅读,开展“教授独门书架”征集活动,举行“我读经典”征文等活动。

以上名人名家讲座活动只是选取2014年四月五月上海高校图书馆学术讲座活动的一部分,近几年上海市各个高校讲座频繁展开,场次数量很多,影响很大。此外的一些研讨沙龙也影响很大。如2014年5月23日,华东师大图书馆举办“从‘富春山居图’说开去”。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后人推崇为中国文人画的巅峰之作,对后世影响巨大,吴门画派、董其昌、清四王都深受其影响。何以此画如此备受推崇?何以后人对其如此着迷?此次沙龙邀请华东师大图书馆馆长胡晓明教授、美术学系教师汪涤、郑文、钱保纲等四位嘉宾分别围绕文学、艺术史、鉴赏、创作、国画教学等不同领域展开对话,与观众们一同分享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传奇故事。

5月12日―5月16日,华东师大图书馆举办“华彩墨韵――水墨体验及展示活动”。华东师大图书馆还在2014年春节前举办“在那华枝春满的冬日――‘妙手参造化,人人写春联’活动”。

大学图书馆文化的丰富性和扩展性在一系列展览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文化展览与图书馆其它文化活动相结合会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广大师生获得知识素养的熏染和精神文明的愉悦,其功能与作用十分显著,这不但拓展了大学图书馆的新功能,也加强了图书馆原有的职能,从而形成集聚效应。文化展览对于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功能的强化与拓展,其意义不言而喻。以馆长胡晓明为首的华东师大图书馆领导对图书馆的这种培育文化的行为概括为:“如何在图书馆制造美好时光”,在图书馆塑造一个美好记忆的空间,让图书馆成为一个让人自我成长、精神提升的地方。图书馆是一个让人身心放松的家园,是我们的身体与灵魂共有的“宿舍”。图书馆是一座永远的精神堡垒,在这个独特的文明空间里,“读者与书香在一起,如入芝兰之室,变得文明与高贵”。这就是我们培养图书馆精神的真谛之所在。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内的上海市大学图书馆之所以大力弘扬图书馆文化,正是他们认识到了图书馆文化的内涵与实质,这使图书馆文化获得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有力支持,文化会展由此蓬勃发展起来也就有了合理的注解。

第6篇:公共数学论文范文

一、对中学数学思想的基本认识

“数学思想”作为数学课程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完全有必要对它的内涵与外延形成较为明确的认识。关于这个概念的内涵,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的主体是人类历史上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有名与无名的数学家;而认识的客体,则包括数学科学的对象及其特性,研究途径与方法的特点,研究成就的精神文化价值及对物质世界的实际作用,内部各种成果或结论之间的互相关联和相互支持的关系等。可见,这些思想是历代与当代数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们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通常认为数学思想包括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公理化思想等。这些都是对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概括而获得的认识成果。既然是认识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看法。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例如,有人认为中学数学教材可以用集合思想作主线来编写,有人认为以函数思想贯穿中学数学内容更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还有人认为中学数学内容应运用数学结构思想来处理等等。尽管看法各异,但笔者认为,只要是在充分分析、归纳概括数学材料的基础上来论述数学思想,那么所得的结论总是可能做到并行不悖、互为补充的,总是能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关于这个概念的外延,从量的方面讲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属于宏观的,有数学观(数学的起源与发展、数学的本能和特征、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在科学中的文化地位,数学方法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等;属于中观的,有关于数学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流的原因与结果,各个分支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内容上的对立与统一的相克相生的关系等;属于微观结构的,则包含着对各个分支及各种体系结构定内容和方法的认识,包括对所创立的新概念、新模型、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认识。

从质的方面说,还可分成表层认识与深层认识、片面认识与完全认识、局部认识与全面认识、孤立认识与整体认识、静态认识与动态认识、唯心认识与唯物认识、谬误认识和正确认识等。

二、数学思想的特性和作用

数学思想是在数学的发展史上形成和发展的,它是人类对数学及其研究对象,对数学知识(主要指概念、定理、法则和范例)以及数学方法的本质性的认识。它表现在对数学对象的开拓之中,表现在对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概括之中,还表现在新的数学方法的产生过程中。它具有如下的突出特性和作用。

(一)数学思想凝聚成数学概念和命题,原则和方法

我们知道,不同层次的思想,凝聚成不同层次的数学模型和数学结构,从而构成数学的知识系统与结构。在这个系统与结构中,数学思想起着统帅的作用。

(二)数学思想深刻而概括,富有哲理性

各种各样的具体的数学思想,是从众多的具体的个性中抽取出来且对个性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共性。它比某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定理法则等)更具有一般性,其概括程度相对较高。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和变化、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等“事实”,都可作为数学思想进行哲学概括的材料,这样的概括能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数学思想富有创造性

借助于分析与归纳、类比与联想、猜想与验证等手段,可以使本来较抽象的结构获得相对直观的形象的解释,能使一些看似无处着手的问题转化成极具规律的数学模型。从而将一种关系结构变成或映射成另一种关系结构,又可反演回来,于是复杂问题被简单化了,不能解的问题的解找到了。如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转化成一笔画问题,便是典型的一例。当时,数学家们在作这些探讨时是很难的,是零零碎碎的,有时为了一个模型的建立,一种思想的概括,要付出毕生精力才能得到,这使后人能从中得到真知灼见,体会到创造的艰辛,发展顽强奋战的个性,培养创造的精神。三、数学思想的教学功能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初中代数、几何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这一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大力加强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与研究。

(一)数学思想是教材体系的灵魂

从教材的构成体系来看,整个初中数学教材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汇成了数学结构系统的两条“河流”。一条是由具体的知识点构成的易于被发现的“明河流”,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骨架”;另一条是由数学思想方法构成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暗河流”,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血脉”灵魂。有了这样的数学思想作灵魂,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点才不再成为孤立的、零散的东西。因为数学思想能将“游离”状态的知识点(块)凝结成优化的知识结构,有了它,数学概念和命题才能活起来,做到相互紧扣,相互支持,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数学思想是数学的内在形式,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和工具。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抓住数学思想这一主线,便能高屋建瓴,提挈教材进行再创造,才能使教学见效快,收益大。

(二)数学思想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分三个层次进行,这便是宏观设计、微观设计和情境设计。无论哪个层次上的设计,其目的都在于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获得和发展真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去。这种设计不能只是数学认识过程中的“还原”,一定要有数学思想的飞跃和创造。这就是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当是历史上数学思想发生、发展过程的模拟和简缩。例如初中阶段的函数概念,便是概括了变量之间关系的简缩,也应当是渗透现代数学思想、使用现代手段实现的新的认识过程。又如高中阶段的函数概念,便渗透了集合关系的思想,还可以是在现实数学基础上的概括和延伸,这就需要搞清楚应概括怎样的共性,如何准确地提出新问题,需要怎样的新工具和新方法等等。对于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预测和创造,而要顺利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依靠数学思想作为指导。有了深刻的数学思想作指导,才能做出智慧熠烁的创新设计来,才能引发起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来。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技术革命的要求。靠一贯如此设计的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方能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数学思想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数学思想性高的教学设计,是高质量进行教学的基本保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这几十个智慧的头脑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新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是教师难以解答的。面对这些活泼肯钻研的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只有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才能保证准确辨别各种各样问题的症结,给出中肯的分析;才能恰当适时地运用类比联想,给出生动的陈述,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找到闪光点并及时加以提炼升华,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把众多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也才能使有一定思想的教学设计,真正变成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

有人把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理解为学生思维活动的质和量,就是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形成的清晰程度和他们参与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可以从“新、高、深”三个方面来衡量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新”指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新意,“高”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形成一定高度的数学思想,“深”则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程度。

第7篇:公共数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 数学课堂 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老师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都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于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对于教师来说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驱动思维,蓄积而发的内在表现,课堂提问贯穿课堂,我们实际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来提出疑问,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提出问题,以引起质疑、思考,要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投以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恰当地利用课堂提问,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们在这里,也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的功能作了些思考。[1]

一、提问能有效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课堂提问的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时机通过提问加以“煽情”;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时机通过提问加以“点拨”;三是促进学生评价的时候,教师耍抓住时机通过提问加以评析。提问过早、过晚就会不着边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重、难点精心预设一些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既可以把握教学的整体环节,确保课堂教学的流程和走向,还可以为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服务。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谁都无法预测在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意外,一旦问题出现,教师就必须灵活地处理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随机生成课堂问题,通过合适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教师千万别放弃这稍纵即逝的提问时机,这时的问题非常具有实际意义,因为课堂因“意外”而灵动,课堂因“错误”而精彩。此外,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还必须具备足够的教学机智,做到临危不乱、冷静处之。甚至借题发挥,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2]

二、提问能提高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

我们正在教室里专心听讲,突然教室外传来悦耳的歌声,这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看去,并很自然地注意到外面发生的事和物。而且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如果课堂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老师可采取提问的方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还可以以刚出现的现象为教学内容,就地取材。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中“移多补少,使两者一样多”的应用题时,教师准备许多圆片让学生操作,从多的一行取几个移到另一行,使两行的圆片一样多。学生的操作兴趣非常高,起初是笨拙地一个一个地移,然后就有学生发觉可利用求平均数以后来移,最后学生又发现了一种更简便的算法利用求两者的“差”来移??,通过动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在多种感官的运用中,学生们学到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提问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计算教学的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他是否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我们知道,精练的教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解题,却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即不能用语言精炼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是要从语言训练入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如:水果店运来4筐苹果,运来的桔子是苹果的3倍,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桔子一共有多少筐?就训练学生从条件出发可以这样想:根据“运来4筐苹果,运来的桔子是苹果的3倍”可以求出桔子有多少筐,再根据“4筐苹果和12筐桔子”可以求出“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桔子一共有多少筐?”;从问题出发可以这样想:要求“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桔子一共有多少筐?”要知道“苹果有多少筐和桔子有多少筐”,而“桔子有多少筐是未知的”,可以通过“水果店运来4筐苹果,运来的桔子是苹果的3倍”这两个条件求出。

四、提问有利于教学活动的互动

有效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在内容上是融合新、旧知识,所以,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获得的。在难度上应恰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方式上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对象上应面向全体,调动绝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学者以初中学生为对象调查发现,26%的学生与教师缺乏最起码的沟通,87%的学生不愿意把心理告诉老师,这一结果与很多教师偏爱单向交往不无关系。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式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一次好的提问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实践中我们下放“提问权”,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以提问作为整治学生的手段,这样的提问极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恶化师生关系。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乐观、活跃、自由的学习状态之中,在与教师对话中进行思维活动,沟通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感悟出新知识、新方法,建立自信和产生获得对话的欲望。另一方面让教师也同样体验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心心相应的生命激情,从内心深处削除师生间人为的界限,进入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具有无限包容的境界,从而产生互动。

参考文献:

第8篇:公共数学论文范文

秘书人员有两大任务,一是办事,二是当参谋。近几年来,当参谋问题引起了秘书界极大重视,大量的理论性、经验性文章见诸报刊。相比之下,对于办事的学门却议论较少。出于抛砖引玉的想法,试就"办事"的学问作一番探讨。

一、如何办好领导交办事项

(一)接受工作任务要弄清"三要素"

领导交办工作任务,大体都有"三要素":一是内容--办什么事;二是时限--什么时间完成;三是要求--工作质量,注意事项等等。秘书人员在接受领导交办任务时,一定要把"三要素"搞清楚,为把事情办好创造前提条件。

(二)优化办事成果"三比较"。

办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好的结果,排除或缩小坏的结果,因而办事的全过程也是趋利避弊、兴利抑弊的过程。事物有其两面性,比较地说,一是利,一是弊。优化办事成果,要进行三个方面的比较,这就是"利利相交取于大,利弊相交取于利,弊弊相交取于小"。

(三)把握好办事"三形式"

办事可能出现三种形式:1.单一办事--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一项工作任务;2.交叉办事--同时受领两项工作任务或者两位领导分别赋予不同任务,需要在同一时间或交叉时间内完成;3.穿插办事--三项以上工作任务穿插在同一时间流程中进行。

(四)检验办事效率"三标准"

秘书人员完成领导交办工作之后,要进行工作效率自我检验,标准有三:l.工作质量,是不是达到了领导要求的限制条件,有没有潜在的问题和漏洞;2.工作速度,有没有超过工作时限,有没有浪费拖延时间的情形;3.对社会和群众的影响,办事全过程对社会、群众有没有不良影响。

(五)向领导复命"三注意"

工作任务全部结束,或告一段落,应向赋予任务的领导复命,汇报完成任务的效果、时间,讲明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后续工作的看法等。复命时要注意三点:1.不失真。对完成任务情况要一是一,二是二,不扩大,不缩小,不隐匿问题和缺点。2.不吹嘘。不借机自我夸耀,不喋喋不休地表功、诉苦。3.不邀利。不因为完成了领导交办工作。

二、如何办好请办事项

做好请办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秘书人员和部门事先搞好情况调查和了解,认真地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可行的工作建议,并且通过科学的请办方式和程序,使领导对请办建议表示赞同或者赏识,以体现出秘书人员在请办工作中的参谋助手作用。

(一)精心准备,提出合理建议

(二)讲究方法,选择适当形式

(三)注重程序,坚持逐级请办

第9篇:公共数学论文范文

《电工技术》内容不仅与物理和数学密切联系,还包括电路理论、电工测量、电机与控制、电子技术等电领域多方面的知识,是多种电类基础知识的综合。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防火管理专业学生文理科兼有,电工技术内容多、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课时数少,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学生觉得消防主要是表面见到的消火栓、喷淋、探测器等设备,而电工技术是专业的边缘学科可学可不学,学生对实际消防工程了解少造成这种误区,其实系统中完成不同功能的设备是靠电气线路连接起来联动工作的。经过两年在校学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开始接触制图、通风、水管线、探测设备等安装工作,初期接触电知识较少。只能做到直接从成套定制的消防水泵、排烟机控制柜接出三相电源线给泵类电动机供电,不探究控制柜中配置的电器设备、不了解控制原理,对学过的交流接触器、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等没有印象,遇到问题就找厂家解决。随着前期安装工程的结束,进入到工程的调试和后期维护阶段,就需要全面掌握消防系统的用电设备、控制原理、供电系统等技术,涉及到消防电气设备的联动、调试、维护,很多现场用电设备的运行情况经过电信号反馈给消防控制中心(器),尤其是查找线路故障时用到的电工知识越来越多,由于前期不重视电工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到这个阶段往往力不从心。

二、《电工技术》课程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近些年来,国家对城市消防设施的投入逐年加大,人们对消防安全保障的需求不断提高,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带动下,消防工程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消防工程技术人员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学生的就业非常乐观。由于消防工程、防火管理工作领域小,公司规模小,随着时间推移,地区行业就会趋于饱和,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会有很高的要求,不会出现你是学这个专业的公司就欢迎的局面,到时《电工技术》课程会对学生的职业长久发展开辟道路。

1、对职业纵向发展的影响

随着从业时间的增加,工作岗位从技术人员到项目经理,再到部长,知识全面性可以带来个人职位的提升。火灾报警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紧急广播系统、应急疏散照明系统、手动按钮报警显示系统、防火卷帘控制系统等消防用电系统,每个系统各自的供电和通信线路、系统之间的联动都是复杂的过程,前期施工时,线缆的选择、布置、连接,工程后期进入调试和维护阶段,各种用电设备之间的信号反馈、联动控制,最能体现项目负责人电知识的综合水平。因此,能够熟练掌握消防报警、线路安装及系统联动且具有电工上岗证,会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在这个行业永远作为一个操作工,此时强硬的电工理论功底有了用武之地,使个人在消防工程领域脱颖而出,增大自己的提升空间。

2、对职业横向拓展的影响

防火管理是一个小专业,专业对口就业面窄,经过膨胀发展期后会进入平缓期,广泛应用的电工技术是扩大职业面的一个支撑点。电工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学科,又可成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生长点[2],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电能、离不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设备智能、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水平的电工技术的工作人员来运行、维护和检修这些设备,尤其是高级技术的电工人才。掌握电工知识,可以使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提高就业竞争力,获取更宽的职业发展道路。从业不仅在消防工程与运行管理领域,还可以到弱电工程、低压配电、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电器设备销售等相关领域。学生可以在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如鱼得水,不再受小专业的束缚。

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学以致用的理念

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充分将学生情况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知道学了什么和自己能做什么,在教学效果上反映出学生对学习成果的期望,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根据工程应用需要划分知识模块

定位于防火管理大体学生的就业方向,本着消防工程的职业特点,将《电工技术》课程划分为基本电路知识、低压电器设备、消防系统中各种电动机控制、导线的选择与连接、用电安全等五个模块,各模块知识相互联系,以工程实例将知识贯穿起来,同时在中间设定常见故障,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千奇百怪解决方案,对不合理的方案不要直接否定,了解他的思考过程找到问题点,如果偏离理论,使学生会用、活用、巧用电工知识。

2、合理安排实训,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高职学生特别喜欢实际动手操作,对枯燥的理论知识非常抗拒,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为先导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实例分析等环节,结合教学仿真操作软件,知识深入浅出。在实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电工技术课程直接在实训室完成,真正做到行为先导教学。

3、授之与渔,在职业道路上有续航能力

《电工技术》课堂上对学生既要“授之与鱼”又要“授之与渔”。高职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不高,对知识通常愿意直接吞下肚,没有咀嚼品味的过程,久而久之接受新知识的意愿和能力下降,对职业发展不利。课程内容既要满足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需要,也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对不断出现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增强续航能力。

4、重视顶岗实习,与企业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