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汉语国际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国际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语国际教育

第1篇: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因素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定位及文化内涵

汉语国际教育地全新定位让其不但异与从前地对外汉语教育,并且细致及具体地汉语文化普及。所以汉语国际教育里地文化成分就需要另外定位。即使对外汉语教育里地文化条件总是有分歧,也大致同意了和语言教育及语言交往紧密联系地某些文化。如此定位于肩负宣传中华文化职责地汉语国际教学而言,就小气许多。文化为繁杂并丰富地,涵盖物质及精神文化,它的关键为价值理念。给别国学生亟需得所有文化成分均是汉语国际教育得教育部分。由于汉语国际教育地受众早就不单束缚于学校里的留学生,也涵盖进行和汉语相关得所有职业得他国国民,还有既和汉语并不存在联系,只为于亚洲文化大国存在期待得老年人。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教学的具体内容

从前得对外汉语教育将文化部分得研究丰富,然而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不同与对外汉语教育,所以汉语国际教育里地文化教育部分同样要从头定义。在前文将汉语国际教育里地文化定义可知。总而言之,文化内容涵盖处在语言和非语言种类里地所有文化条件及较为独立地文化内容。分为下面这些部分:

(一)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关键是处在语言体系所有阶段里得文化涵义及语言利用得社会条例。这大部分隐于发音、字词、语法、语用及其他体系里。是语言地文化条件的一部分。

1.语音中的文化因素

语音给文化交往得作用为很明显得,所有语言地语音均存在本身特殊地构成体系,像汉语地声、韵、调体系,此项体系为社会慢慢接受得成果,包含着许多特殊地文化内容。像汉语里有着许多地同音及近音字,所以大家在很多谐音联系上设定一些祝福语和忌讳词。

2.词汇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中用到地字词里地文化情况非常多。特别为很多较少可以用外语翻译地字词。就像汉语里意为亲戚称呼地字,超过很多别的语言,它表示中华文化重视家庭、血缘联系。还有词语里地文化涵义也可以凸显整个民族地心理系统及思考方法。像名字地法先后为姓前名后,信封上地区得写法规则为前大后小。也显示中华文化里重家庭轻个人地民族素质,前总体后部分地思考行为。在字词得组成体系上来说,双音节较多,有着许多地四字词汇,而且这里还有相互对称得并排及组合词语。

3.语法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语句得构成为将意思做首要因素,用意思规范形式得。抛弃拘束得外语中语法得种种构成变换去展现语法联系及语义消息。并且为按着某些约束,一旦于前后环境里叙述符合事实,便能够连词成句。汉语里多话题句便为此原因。于成句心理方面凸显为重情境重形象;描绘景物要做到将景物传达感情,寓情于景物;叙述事实要做到言语简单、表述清晰。并且不要求构建得全面到位,但要求意蕴得荡气回肠。汉语语句于产生程序里把情境、情景和交往对象背景文化存在极大得依靠性。因此于体会语句上不单将语言记号进行表面剖析及整理,还有尽力掌握语境得领悟,把握情景得体会,还要使用记忆于头脑里有关得背景文化。此为汉民族重理解但不重体系得哲学和思考行为得表现,为汉语稳固得文化宗旨地显现。这涉及汉语所有范围得所有部分都综合表现于语法中。

(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比较位于语言体系里得文化因素来说,非语言地文化因素具有形式超出语言体系。不包括平时知道得和语言对立得体态语,再就是记载语言得标记即文字,就是汉字本来即为一项文化标记。

1.文字

文字为记载声音语言地写字记号体系。汉语言得写字记号即为汉字。其不单存在文字地普通能力,也有着奇妙得文化水平。尤为汉字得书写美感及其构成根源隐藏得深厚得文化涵义。同样为中华文化具有巨大得关键因素其一。汉字得写法机器有内涵。即使所有得汉字均为特定得基础笔顺构建形成,可是只要汇聚我们得解释及感情去解释得汉字就形式丰富,格调迥异,所以构建出多种门类得书法名作。汉字得构建和它得由来也同样显示出汉文化得美感。《说文解字》这本书具有说不完得美好。跟随时间得流逝,时代得进步,汇聚到每个人生活领悟里说文解字更是丰富多彩。

第2篇: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反思

一、备课

在备课环节中,主要分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教学对象的了解。

首先,在对教学内容把握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切不可内容过于混杂,要有一定的侧重点和条理。在做课件和写教案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设计,例如,在设置问题的同时,自己要预设出可能的答案以及相应的对策,这些都要在教案中有所体现,教案要做到详细完备。

此外,在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文化背景、个性特点、学习程度的差异,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保证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组织教学

在教学环节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调动作用极为重要。在主要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使用知识点的情景,这样的教学情景一定要是学生熟悉的、容易感受的,必须结合语境进行教学,设计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愿望。教学只有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汉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操练,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积极地进行师生互动,重视学生间的互动,例如,某一教学任务可以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让每个学生轮流给其他学生发出指令,进行操练,这样,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对学生巩固和检验当堂所学的知识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再次,教师的课堂用语,包括肢体语言,教学语速,都要适当和准确。不要过多使用专业术语,语言要简单准确,并与适当的肢体语言结合起来,尽量富有感染力,同时,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程度调整教学语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新知识。

最后,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调整教学节奏,掌握好讲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感知、操练、游戏中巩固练习,最终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

三、教学反馈

第3篇: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学、国别化、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是没有所谓的“对外”或“对内”的区分的,我们理解所谓的“对外汉语”,其实质是“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也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它是与汉语作为母语相对而言的说法。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始于1950年7月,当时清华大学开始筹办“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同年12月份,第一批东欧学生入校学习,而今,对外汉语教学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需要,汉语正在走向世界,特别是在2005年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开始把关注点转向汉语国际推广。

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形势大好下,似乎没有问题了吗?当然不是,本体研究和教学应用研究的结合还薄弱,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问题,可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孔子学院

2000年左右,国家汉办开始调整工作重心,致力于派遣更多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出国教授汉语。从以前的“请进来”学汉语,转变为“走出去”教汉语。因此,出现了“汉语国际推广”这一提法,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建立,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下发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其别提到,要超常规、大规模地培养汉语教师,加大派出规模,同时也指出,之所以把这个硕士专业学位定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是基于以下的考虑:体现“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内涵;有别于国内双语教学中的汉语教育。

而今,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范围扩大。截止2010年10月,全球有322所孔子学院,369个孔子课堂,不仅如此,还有大量来华学生,他们由原来的语言学习层次,扩大到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二、对外汉语教学逐渐系统化、制度化。对对外汉语教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要经过考核和考试,尤其是从各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派遣志愿者出国教学,保证对外汉语教师的质量和来源。

三、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和科研成果逐渐增多。随着对外汉语教学规模的扩大,从事对外汉语方面科学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并且各高校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积极编写对外汉语教材,体现了不同的特色,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

随着我国政治影响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稳步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实践的探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二、引起注意的问题

汉语要走向国际,就要汉语国际推广,汉语要扎根外国,成为当地的主要社区语言或者第二语言,就要汉语在当地的本土化,这也就是国际汉语提法的兴起,如何从汉语国际教育到达国际汉语教育,这中间可能就要进行“国别化“教学。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权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我们思考。

(1)、汉语国际教育VS国际汉语教学

前文,已经阐述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兴起,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国际汉语教学,这里,国际汉语教学只是前者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这里所要阐述的却不是这样的一个学科设置。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学,前者主谓结构,后者偏正结构,修饰语“国际”处在的位置不一样,引起的方向性也有变化,前者是把汉语作为主体,以中国汉语为中心,将汉语推广或者发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后者――国际汉语是指包括中国大陆、台湾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和非华人所使用的汉语的总和。

当英语随着英国殖民主义漂洋过海,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数百年与本地语言、文化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美式英语”、“澳式英语”、“印式英语”、“新加坡式英语”等等,尽管它们仍属于英语,但无论是从语言或文化的角度,他们同英国的英语之间的差别却是显而易见的。汉语在海外的形成与发展同英语成为一种国际性语言的历程,两者之间又许多的相同之处。现在,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呈现剧增状态,这些学习者不会在无干扰、无偏误的情况下直接从母语到达目的语,而是持续受母语影响,并处于逐渐趋近但始终不同于目的语的中间过渡状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学生的母语、文化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汉外汉语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能使用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使用这些语言、具备各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从而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我们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准确、流利的汉语,但也要正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学习者他们母语在与汉语相互迁移的存在,可能正视各国的“国际汉语”,使得汉语与本地语言、文化交流中顺利实现本土化,更有利于汉语国际推广。

(2)、国别化教学

以前,面对多国家、多母语、多文化背景的学习群体,汉语教学比较重视汉语学习上的共性特征,较多关注汉语自身系统特征,而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重点以及难点则难以一一关注,对外汉语的教学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因此,一批学者也注意到这样的问题,编写了国别化教学的教材。

对国别化教学的关注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对比分析法,王力先生早就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我以为最有效的方法是中外语言的对比教学。要突出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习困难的地方”张志公先生也提出:“对比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后来,根据对比分析的弱势说法又演绎出跨语言干扰学说,也就是说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母语对目标语的影响,着重探讨语言干扰造成语言学习的困难。并且根据有关研究,有30%―60%的错误是由跨语言干扰引起的,跨语言干扰给外语学习者带来如此大的困扰,那么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不考虑母语对汉语的影响,也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国别化的教学。

就拿汉语的声调和语调来说,如果学生的母语有声调和语调(如越南语和泰语),汉语老师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先看看汉语和学生母语的声调和语调有什么异同,然后对不同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母语、汉语的知识,以及母语对目标语的干扰,研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声调教学法。而对于母语非声调语言的印欧学生来说,首先,他们没有声调语言的意识――每个音节都要有声调,当他们有声调意识后,不经过大量的输入练习,他们的声调也是不自然的,也就是所说的“洋腔洋调”,这本质上就是跨语言干扰问题,虽然印欧语没有声调,但是跟任何语言一样他们都有语调,以往的研究表明,英语的基本句子语调一般都是句首高一点,句尾低一点,但是疑问句的句尾语调要比任何句式的句首语调要高。这些英语语调总趋势与汉语基本一致,但是,英语句子的语调只是赵元任先生五度调标的23/33度之间徘徊,而汉语句子中每个音节的声调则有升有降,这对学习汉语的欧美学生来说自然是很大的挑战。更不用说文化等其他方面的跨文化干扰。

(3) 、语言与文化孰轻孰重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一个核心和先决条件是交流双方在交流时使用的词语能够准确表达自身的意图,并避免因文化的差异造成双方的误读,但是,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引起误会和冲突的主要原因:

1,对相同词语,相同事物,因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所赋予的含义、感彩不同或者部分不同,在母语和汉语之间作比附,比附导致对汉语理解和使用上产生偏误。

2,留学生已经把握汉语某个词语或某物的意义,但在有时,因为不知道汉文化背景和使用的特殊场合,仍然用原义去理解这个词语或事物,造成冲突。

上面两种情况造成的误读,是究其整体而言的,但是,具体到某个词语、事物上时,其误解主要的是体现在文化含义上,如“狗”,作为客观实体,把它扔进众多动物中,不论哪个国家的人,在正常情况下都会认出这是狗,不会因为 “狗”的文化含义不同,就把它当猫,可是,他们对狗的态度却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再换一个视角,语言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符号系统,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产物,它一定同产生它的文化紧密融合、不可分割。人们在交际中,也并不是单靠词语随意堆砌,英国语言学家尼尔.斯密斯在论及语言交际的基本模式指出,言语交际的基本模式必须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因素:

(1.)一套语言知识(一种语法)

(2.)一套非语言知识和信念(一部百科知识)

(3.)一套推理规则(一种逻辑)。

显然,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是语言、文化知识和逻辑不断运行的过程。在第二汉语教学中,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跨文化;其次目的是跨文化的交际;最后是不仅仅学习汉语、汉文化知识,还需要把知识转化成实际交际技能。这三个特征也决定了外国学生想学好汉语,同中国人进行交际,单靠掌握“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是不够的,他还必须了解“百科知识”,并知晓“一套推理规则”。

前面阐述了大量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理解差异,但是,我们还得注意,在低水平学生和初级阶段学生,文化教学不宜过分强调,即使在高年级,也不要遇到文化的知识就开始长篇大论,要针对性的讲可能引起交际矛盾的文化,我们不要误以为凡是差异,一定就会引起误读,比方说筷子,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都以筷子为餐具,日本筷子起源于日本本土,头是尖的,设计极为讲究,而中国的筷子是细圆头或不那么尖,欧美国家不用筷子而用刀叉,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这自然是文化差异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差异并不会直接影响交际,引发误会。所以,即使是文化差异,就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揭示直接影响交际、引起误读的那些文化因素上,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所有的词语都大讲特讲文化含义。

三、结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也再教学法上带来一些问题,如照搬国内教法,不适应当地教育情况等,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才能在不同国家有效传播汉语,我们必须得重视“国别化”教学。此外,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理清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吴中伟、郭鹏.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姚晓波.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3]洪历建.全球语境下的汉语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第4篇: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 五禽戏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教学

语言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汉语国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借助语言教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种文化进行交流,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曾多次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是一项以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为宗旨的高尚事业。”①因此,除了语言教学以外,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也是汉语国际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博大精深、蔚为大观,我们应该选择什么传统文化样式丰富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课堂呢?笔者认为有两条标准,首先必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其次必须符合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而五禽戏正好符合这两大标准,如果将五禽戏引入汉语国际教育中,将使传统文化课堂更丰富、生动。

一、五禽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五禽戏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健身方法之一,历史悠久,在民间广泛流传。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五禽戏是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在前人导引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的原理,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生活习性和神态编创而成。五禽戏中任何一戏的演练,既主治一脏器的疾患,又兼顾其他各脏器,寓医理于动作之中,寓保健康复效益于“戏”之中,最终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的弟子吴普因长年练习五禽戏至九十多岁依然耳聪目明,牙齿坚实。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五禽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禽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集运动、保健、医疗等功能于一体,具有非凡的魅力。不仅如此,五禽戏还深刻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区别于西方文化、反映我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而这种民族特质和风貌与我国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系密不可分。

(一)五禽戏深受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和中医气血理论等影响

1.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我国哲学思想、政治制度、中医理论、语言文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形成我中华民族特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五禽戏的产生可谓深受五行学说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中医理论中,五行金、木、水、火、土一一对应的是五脏心、肝、脾、肺、肾。神医华佗根据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创制出虎鹿熊猿鸟五禽之戏,每一禽戏与人的五脏及五行都是一一对应的。虎式动作主练肝脏,肝主筋,开窍于目,故练的是肝,五行属木;鹿戏使得腰身得到充分锻炼,故练的是肾,五行属水;熊戏强调锻炼人的脾胃功能,练的是脾,五行属土;猿戏突出猿猴的机警、灵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练的是心,五行属火;鸟戏突出练气,练的是肺,五行属金。显而易见,五行学说是五禽戏重要的指导思想。

2.阴阳学说和气血理论

阴阳学说成为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实践的思想渊源,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指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认为人类要健康,必须在阴阳协调的状态下,使之身体与精神达到和谐正常的状态。而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通过筋脉舒和与气血通畅的状况表现出来的。若气血失畅,脏腑经络之气闭阻不通,日久则百病丛生。因此,应该通过运动达到气血通畅、筋脉舒和、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

五禽戏是一套动静结合的功法,它强调以“动”治病,以“静”治心,动势有刚有柔,静气有阴有阳,在“动”和“静”相互配合之间,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练习五禽戏可使身体气血运行,打通任督二脉,联系身体各大经络,调理脏腑,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这是“动”;五禽戏的“静”体现在练习过程中使习练者必须保持心无杂念,意念专一,心平气和,身体自在放松,呼吸自然顺畅,用意识配合呼吸引导气血运行于全身,使肢体运动协调身体的阴阳,从而达到阴阳平衡。以“虎扑”为例,“虎扑”中的动作要抬头、塌腰、尾闾上翘,两手尽量前扑,是体前屈的最大动作。先是身体站直紧腰收臀,双手虎爪平举,屈膝后仰,然后身体慢慢前屈,直到身体与地面成平行状态,此过程能锻炼背部的肌肉,同时使任脉和督脉都得到疏通,运血通气,进而促进气血循环,改善体质,强身健体。

(二)蕴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这句话含义深广,味之无穷,但很鲜明地指出了人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效法天地之自然,应该自然而然地以事物自身规律之“道”为法。“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本根和本体,是统领支配天地万物和人的总规律、总原则,“道”是普遍的宇宙法则,遵循“道”法自然,必然将人天相联系,实现天人合一。而五禽戏这项传统运动是以“道法自然”为根本指导方法,模仿自然界的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自然行为习性和神态特征,创编仿生养生的象形之戏。在练习五禽戏时,要求习练者全身心投入,放弃偏执的想法,做到保持淡泊,心平气和,感受意识与五禽融为一体,感觉自己就是五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柳宗元曾有诗云:“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③诗句说的是柳宗元练习五禽戏之后,与鸥鸟等自然界的事物倍觉亲近,体现出自然万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相依相成“天人合一”的精神。

五禽戏以五行、阴阳等学说为理论依据,以个体的健康、延年益寿为其价值追求,在养生中追求个体的平和与自然的协调,强调人与自然、社的和谐,在宁静、冥想中悟自然之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心与行的统一,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文化样式。

近几年,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开始陆续有人将五禽戏引入教学实践中,比如一些汉语志愿者的培训课程中就安排了五禽戏这样的课程,也有少数国际汉语教师进行五禽戏教学。笔者已经在2014年印尼支教团中和2015年海外华裔青少年春令营中进行五禽戏教学,教学效果好,反响强烈,获得外国师生的肯定。但是近三十多年关于五禽戏的学术研究,都属于中医、体育、养生保健等研究领域,鲜有人将五禽戏纳入汉语国际教育的学术研究之中。

二、五禽戏受众广泛

与相关研究空缺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得者们对中国的传统武术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2013年1月,当代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五禽戏传承人、安徽省政协委员陈静说:华佗五禽戏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仅在中国广受人民喜欢,同时也被许多外国友人喜欢,五禽戏在美国纽约州还被编入九年级体育课程中。据调查,已有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挪威等多20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在练习五禽戏④,显示出国外友人对五禽戏的喜爱及五禽戏在国外良好的发展势头。

而以太极拳为首的中华武术文化教学实践,受到业内教学单位和研究者的重视。国家汉办与孔子学院总部编写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教程大纲》从指导国际汉语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对课程目标及学习者所应具备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分级分类描述,并附录了《中国文化题材及文化任务举例表》,在二级文化题材及文化任务举例中,将了解太极拳并辨别太极拳与其他武术形式作为一个文化任务⑤。因此太极拳教学广泛出现于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上。

事实上作为一门传统健身气功,五禽戏和太极拳一样,都非常适用于文化教学,因为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样式,都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都具有亲身演练的实践特色。太极拳、五禽戏是武术,是运动,只有在实践中亲自演练,才能学会;反复地联系,才能牢固地掌握,因此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语言教学及其他一般文化教学,大都是采用相对传统讲授法,教与学相对静态化。借助太极拳、五禽戏等中国武术的文化内容和活动方式,会让学习者从“一看见汉字就头晕”变得享受丰富有趣的课堂。

但是较之于太极拳,五禽戏教学还有不同的特点:

(一)更具有趣味性

兴趣乃是注意的内在动力,要使教学对象保持持久的注意,教学内容就一定要有趣。“五禽戏”,顾名思义,“戏”有玩耍、游戏之意,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猿、熊、鹤五种动物的神态与动作特点而编排的一种仿生健身操,教学内容本身充满趣味性,自然能让学习者保持学习的热情和专注力。相对太极拳来说,学习者从模仿他们喜闻乐见的动物入手,更贴近生活,更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容易引入,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动作简单易学

五禽戏相对简单易学,现在国内外流传最广的国字派五禽戏是动作最简单而功效最突出的习练版本,五种戏功,十个动作。一种动物,两种神态,虎举、虎扑;鹿抵、鹿奔;熊运、熊晃;猿提、猿摘;B伸、鸟飞。相比之下,太极拳难度则大了不少,即使是最简易版本,也是二十四式,相对五禽戏来说,难度大了许多。

(三)适应人群更广

五禽戏动作姿势优美大方、简单安全、运动量适中,一般身体没有缺陷的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得到。五禽戏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练习时间较为短暂,也比较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当代审美观。因此适应人群比较广泛,无论老人还是小孩,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具备学习的能力。而太极拳入门要求较高,因为这项中华经典运动更强调练习过程中心态的虚静,动作的柔和、缓慢、连贯、协调,故而练习者大多是中老年人,许多血气方刚的在现代流行文明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太能够做到,非常容易半途而废。

综上所述,五禽戏无论是从它的精神内涵来说,还是从它的教学特征来说,都非常适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三、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五禽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因素是毫无争议的。实践表明,五禽戏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是十分受欢迎的。两者的结合既能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创新,又能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实属难得。最后希望五禽戏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这样一种创新的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国广泛传递,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刘延东.在外国汉语教师奖学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N].中国教育报,2009-11-11.

②老子.老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

③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0:779.

④任向阳.安徽省亳州市高职高专学校五禽戏课程开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8.

第5篇: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孔子学院;发展;汉语教学

历史证明,国强语盛。任何一个在世界上享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其语言必然被很多外国人学习,一个国家对外语言教学的情况,反映着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也应当与经济的发展一样要做出“国际大循环”的构想与推广与传播的发展战略。

一.汉语推广的背景。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文明社会对话交流的主要工具。各国与中国正在展开越来越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汉语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工具和文化载体,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等组织的重视,不断增长的汉语需求迫切要求中国加强汉语推广,以提供足够的汉语教育服务产品。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意义。有关数字表明,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热席卷全球,需求强劲。通过汉语的国际推广,使汉语逐步成为强势语言,被政府纳入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发展规划。首先,从学习汉语的人数上看,根据国家汉办统计,现在国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如在东南亚各国,开设汉语的大学有102所,中小学2500所,各类社会培训机构达500多所。

三.孔子学院扮演的重要角色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语言的推广,对如何推广本民族语言,各国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国际上现有很多专门的、成功的语言推广机构,如英国的文化委员会、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等都是非常重要和卓有成效的语言推广机构,它们在推广本国语言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学院正是在这一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孔子学院的不断完善。孔子学院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赢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在初期时候的建设特点主要是建设速度快,分布区域广,布点有侧重,以与国外的高校合作为主。而国外的承建者主要是专门的汉语教学与文化推广机构,当地的中小学,中国文化研究机构,商务机构。孔子学院的命名,应该尽量考虑大家对孔子和儒学的不同理解与习惯,避免过度宣传。

(二)多样化的课堂模式。除了课堂教学,孔子学院还建设了网络孔子学院和广播孔子学院,它们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网络孔子学院面向全球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师,提供在线课程、教学资源等多项功能。一门"中国文化"是无法涵盖初中高级各阶段文化教学和中国文化诸多内容的。尤其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等内容的课程,如孔子的思想、中国哲学、中国宗教等课是欠缺的。实际上,外国人很希望了解中国儒学、道教、佛教和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方面应该再有一些精品课程的推出。

(三)中国文化的传播。孔子学院在所在大学和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展示了中国文化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文化艺术感染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使国外社会各阶层都能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文化的传播是不容忽视的,语言与文化史息息相关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只有很好的了解中国文化才能讲汉语讲得地道。并且汉语中很多用法都跟文化相关。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话就很难理解一句话的意思。

四.汉语师资的培养。根据社会语言研究,语言传播政策作为学术开展的一个新的方面。语言传播需要培养各个层次的汉语教师作为传播者。据目前来看国内,国家汉办每年都会有海外教师培训以及志愿者培训。但是有的数据表明汉语教师还是存在缺口。在海外汉学家就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海外汉学家的重要角色。很多报道都指出目前海外汉语教学的主力军是汉学家。他们是国外有关中国哲学思想、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研究和传播领域的最活跃的专家,现在就汉学家如何传播中国文化和如何培养中青年汉学家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加强汉学家与国内文史哲学家和当代中国研究专家的联系,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共同研究中国文化传播的各方面问题。其次,可以实行课题培养计划。由国家汉办和各大学资助课题研究,内容围绕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教育和传播来确定。例如,如何编订国别化的孔子学院《论语》教材就需要汉学家的工作。

(二)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汉语师资与汉语教学供需矛盾相当突出。相对于国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专业师资的严重匮乏成为汉语教育机构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成为制约海外汉语教学发展的瓶颈。2000年2月,泰国副总理披猜访华时曾向中方提出,希望中方能帮助培训泰国430所中小学汉语师资。韩国印尼、老挝、越南等国家的教育部门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鉴于此,孔子学院项目的提出与建设必将成为突破汉语推广海外机构设置不健全制约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平台。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专业也就是顺应汉语国际推广所产生的,对外汉语教师就要有深厚的汉语功底。汉语国家推广是一个刚起步的事项,国家的政策需要完善,教师自身也要在教学法,自我提升上下功夫。只有社会各个方面都作出自己的努力,汉语的发展才会更快更好,国家的软实力才会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潘文国,《汉语国际推广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6篇: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词语;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美国学者布莱特曾提出“语言和社会共变的理论”,他认为“语言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是一对共变体,是共同发展变化的,当发生渐变或者激变的时候,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的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语言的发展折射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思想变革,这些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都在语言系统中蓬勃的展现。确切地说,在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当属词汇是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可以说,新词语的产生是水到渠成的社会文化现象,最直接、最快速、最全面地见证了当前时代变化。所以,对于新词语的理解与掌握不仅是中国学生十分必要的,对于外国学生更是非常重要。它已经成为人们使用汉语进行交际,信息传递和交换的重要条件。

在对外汉语教学注重新词语的学习中,必须理解新词语类型与特点,新词语的结构特征,以及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意义,才能让汉语学习者更好的学习汉语文化。所以,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各自阐述。

一、新词语的类型与特点

对于新词语的界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有侧重,关键在于“新”字,它有一定的时限性,但是又不能过分强调,不能忽视语言的动态发展过程,旧词语也可能会被重新运用。所以,不少学者从时间、来源、作用等方面综合对新词语来界定,新词语是在特定的时期中,或借自外民族语言或利用本民族语言的构词方式和既有词语,能够反映本阶段社会时代新发展新变化的一种词语类型。

对于新词语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后,新词语的类型大致有以下几个:

1.“复活翻新”的旧词语。

这一类词在语言动态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当大量新事物、新概念产生后,在一定条件下,旧词语被赋予新的意义、新用法、新色彩以“新”的摸样再次出现。如“同志”“小姐”等感彩与适用范围发生变化的新词语。

2.“使用范围、频率改变”的方言词、“泛化”的行业词。

这类词地域方言词。主要指有一部分方言词向全民通用语浸染渗透和跨越使用而形成的新词语。如港台方言词“搞笑、搞定、穿帮”等。四川方言“雄起、洗白”等。还有专业术语或行业语的泛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非同步的发展与繁荣必然会使某些地区和特定行业的地位相对提升,而这些使用的词语通过交流进入全民通用词语,这样也未新词语家族带来很多新成员。如摄影术语“暗箱操作”,原指照相机的黑箱,镜头,胶卷装在其中,摄影成像均在箱中完成。新义用来比喻利用职权暗地不公开、不公正的违法违纪活动。还有如戏曲术语“重头戏”,军事术语“抢滩”等等。这些都是产生的新义跨越了原先的专业领域而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中。

3.“形式多变”的外来词。

这类词主要指从汉语以外的其他民族语言借入的词语,包括音译词、意译词、半音半意译词,直接借用书写形式等。如“纽约”(New York)“沙发”(sofa):“(Marxism)”:WTO(世界贸易组织)。

4.校园、网络流行词。

校园流行词指在师生在知识的特殊环境中创造或更新大量的词语,形成具有知识性,谐趣性、规范性的特点,如“学霸”指学习很厉害很刻苦的同学。网络流行词的产生主要借助于全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像新造的词语或者借用旧词形表达新义的词语,如“潘俊保“恐龙等等”。

以上这些各种类型的词语都有时尚、流行、应用广泛,年轻化、形象化、或者嘲讽或者幽默的特点,但是各类词有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网络流行语更加有随意性、不规范性等,而校园流行语就侧重比较规范知识性。同时“望文直解”的新词语占大多数,可以通过字面意义基本可以了解整个词语的意义。总体的发展也不平衡,具体表现在各类新词衍生与来源不平衡,新词语各词类发展的不平衡,新词语成员内部流行和普及速度不平衡,以及流行消亡之间的不平衡。在下一要点将会继续具体阐述新词语在音义方面的特征。

二、新词语的结构特征

1.音节方面。

察看新词语中,从音节方面来看,多音节词逐渐开始增多,比如“傍大款”“躺着也中枪”“青年志愿者”等,都是两个音节以上的新词语。之所以会这样是由社会和语言两个方面因素决定的。在社会方面,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层出不穷,这就需要随时随地创造出新词语加以表称。这些新事物新概念往往不是凭空出来的,而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的改革和创新,是与原有事物和概念紧密联系的。在语言方面,人们会首选用指称原有事物的词语通过不同的搭配和组合来共同表示新的概念新的内容,这样对于创造者来说简单省事:对于使用者来说,熟悉了原有的词语再理解和接受这些“老部件”的新组合就容易多了。于是这样的结构顺其自然的出,便产生了大量多音节新词语。

2.结构方面

(1)新词语中出现词群现象。

所谓词群是指由某一个相通的语素与其他语素构成的一群合成词。它们往往以新事物和新现象的出现为契机,以语言系统的类比原则的方式产生出一批结构方式相同,构词部分相同,词的意义相近或者相关的一群词,如“的”指的是出租车,用着一共同的语素表明这类食物的共性,即表明这一类词群指称的是交通工具:而通过不同的语素表现他们之间的差别。由“打工族”的“族”指一类人。构成了追星族、月光族、啃老族、背包族等。透过这一词群的现象反映的是某种社会现象,同时这些词群有可能是一次性的存在,它会随着其反映的社会现象被关注的程度消长。像这样的一类的事物或者描述一类现象的词群还有:X门、X霸、X工程、X虫、黑X等等。由此看到一个新词语的出现可能带动产生一个词族、词群,类比原则在词汇体系中扮演者相当重要的作用,更高的角度上说词群体现了类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语言自律即语言内部规则所具有的约束功能。

(2)缩略词不断增加。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语言的简约经济的要求也表现的相当明显。这点在词汇方面的构造新词方面可以体现。很多都是由多音节词简缩而成,如“港姐”是香港小姐的简称,“央视”是中央电视台的简称,三好学生是德智体都好的学生,“彩照”是彩色照片,“布展”是布置展览。

缩略构词究其原因可能是汉语词趋向双音节的趋势所引起的影响,还有就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的影响。在不影响表义的情况下,自然是形式越简单简短更容易广泛的使用与交际。

(3)字母词的大量增加。

此点与外来词是有所重叠的,但是确实属于一群特殊的类型所以还是提出来。随着国际之间的交流,汉语中挤进了越来越多的字母词或者外文字母夹杂汉语的新词。如英文原形词cool/fan/party;英文缩略词WTO/UFO/CEO等。此外还有汉语英译的缩略词CCTV/TCSL等。汉语拼音字母组合词MM,SB等。

字母词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大概可以说来,因为不同语言之间频繁接触自然受到外来者用法的影响;可能是在人们的认知方面确实字母词比较简练易记;有特定场合特定语境下需要运用字母词。

3.新词语的语义不稳定性。

由于新词语本身的时效性,新颖性决定了它本身处于动态的状态中,不停地产生新成员代替那些逐渐失去意义或陈旧的成分,新词语大概是处于相对平衡的词汇系统中,因此不稳定性是新词语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特征在网络校园流行语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三、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在当今的社会中大量勇贤的新词语在汉语词汇中逐渐增大,特别是在报纸新闻等具有时效性的文件中,新词语的出现更是频繁,可以说,新词语不仅使语言发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而且对现有语言的交际上的补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中高级别的留学生来说,他们的词汇能力以已经很高了,因而掌握反映中国社会重大变化的词语是他们所需要的。他们会常常遇到一些新词语是单独拆开每个语素或许都认识熟悉,但是聚合在一起就不知所云了。所以,通过对新词语的教学对于留学生来说比较具有实际的意义与作用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新词语的教学,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了解与认识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人文,进一步的接触中国文化。

可以说,当代的新词语就是当代中国的现实反映与记者,比如反映信息时代的社会特征,像网络、数字化等。反映人们的意识心态变化,如潘浚高富帅等,反映社会发展,如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等的新词语。这些都是语言无法避免地反映着现实世界,并且设法保持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文化方面来说,语言自然本质就具有它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点,蕴藏了本民族众多的文化。不仅包含有传统的文化,也折射真当代社会文化,同时还反映着中外文化交流的痕迹。

因此,可以看出新词语的教学在促进汉语学习者更好的了解融入中国文化。

2.通过新词语的教学,可以丰富汉语学习者的词汇量,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

词汇量的积累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习者通过新词语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生词不认识的难题,有些可以类推的能产性较强的语素或者词语学习后,课帮助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学习者在生活中或媒体中接触这样的新词语,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影响汉语的能力。

3.新词语的教学,可以是学习者更好地利用媒体获取信息,以此扩大交际范围,提高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它的实用性,即能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能够用汉语与人交流。新词语的教学是词汇教学的延伸与扩展,了解与适用当代的新词语是对学习者交际有莫大的帮助。因此,阅读报刊,看电视新闻,上网都是了解当今中国的非常快速有效的途径。同时,新词语也再现代化传媒的帮助下,在短时间迅速地传播成为可能,由此才能得到公众对其的认可与广泛使用。

四、结语

在当今国际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形势下,我们透过分析新词语的现象,认识到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与重要作用。新词语已经成为词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对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同时对新词语在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教学理念、原则、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积极的影响,为进一步更好的探究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何彦杰.高兵.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注重新词语的必要性[M].汉语文化学报,2008.(8).

[2].新词新语产生规律探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4,(2).

[3]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第7篇: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摘 要: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它们相互依赖。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不同,其所使用的语言也不同。人们在学习新的语言时,由于无形中深受母语及其背后文化的影响,习惯于用已知的语用方式和文化思维去看待新学习着的的语言。这便形成了语言学习中的障碍。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我们除了教授语言本身以外,还应当对这种语言所指向的文化进行剖析。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差异,从而解决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冲突,使语言学习变得顺畅。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很多第一语言非汉语的人开始了汉语的学习。这些学习汉语的人来自全球各个地方。他们身上带着各自民族和国家的一些特有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即文化。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这种活动里,有时看似简单的问题也会被放大。这便是语言学习中双方对文化差异的忽略所导致的。

我们可以大致将文化差异分为两方面:语言和非语言。

一、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一)词义中的文化差异

“词义是客观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抽象概括反映”①。词义有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概念意义是指词在交流中所代表的最基本的那层意义,具有稳定性;内涵意义是附着在基本意义上的一种意义,这种附加的意义具有不稳定性。内涵意义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

1.数字名称

每种语言都有数词,它的基本概念意义在每个民族中都是一样的。但是,数字的内涵意义即文化意义却相差甚远。从以下例子中便可得知:

在我们中国,人们喜欢“八”这个数,因为在汉语里,它的音和“发财”的“发”是谐音,人们觉得“八”预示着富贵,能带来财富又如汉语里“四”与“死”同音,它让人们联想到死亡。因此,人们办喜事在或外出等都较避讳这个数字。

在欧美人的文化里以上数字并没有那些文化意义。他们有自己的文化数字。比如说“13”。我们都知道这个数字代表背叛耶稣的犹大。在人们心目中它是背叛与出卖的象征。在西方666 666是恶魔撒旦的代码,因此西方人不喜欢6这个数字。但在中国“六”却是一个表示顺利的数字。

2.色彩名称

在表示色彩的词上,文化差异也相当明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是一种受人们喜欢的颜色。它有着热情、好运、吉祥等美好寓意。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感受到这些。比如说在过年时,我们在门口挂的灯笼,在门上贴的对联及年画等都一律是大红色。但是在西方,红色是与危险挂钩的颜色。比如说财政赤字用“in the red”表示。

在西方,婚礼上主要用的是白颜色。如白色婚纱、白色花束等。因为在欧美人的文化里白色象征着忠诚、纯洁。而白色在中国是葬礼上的一种主打色。如葬礼上的小白花、服丧者穿的衣服等。

3.事物名称

在词义上存在文化差异的另一个典型方面是事物名称上。

如“狗”这个名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通常与一些负面的形象相连。比如说形容卑微的跟在坏人后头受其豢养的帮凶为“走狗”。“狗急跳墙”形容小人走投无路采取极端行为。“狗仗人势”来比喻一个人依靠某种权势而欺辱别人。

在欧美人心目中,“狗”是一种受人喜爱的宠物。人们非常喜欢养狗。狗在欧美人眼中是一个忠义的家伙,是一个不错的朋友。很多有“dog”的话语都带有表扬称赞的意味:“You lucky dog.”(你太走运了!)

从上述例子中不难看出“狗”的形象在欧美人心中和我们中国人心中是有很大差别的。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作者喜欢通过赋予事物原本意义意外的东西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正所谓“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如说鹧鸪鸟被文人赋予满腔的离愁别绪。鸿雁永远捎着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丹橘有志向高洁的内涵。如在张九龄的《感遇》一诗中,有“江南有丹橘,经冬尤绿林。岂依地气暖,自由岁寒心。”这样的名词还有很多,如花木四君:梅、兰、竹、菊。英语中与这四君子相对应的分别是plum blossom,orchid,bamboo,chrysanthemum。它们在英语中仅仅代表事物本身,没有汉语里那些附加的文化意义。

4.著作人物名称

在词汇中有还那么一部分特殊的词,它们来源于优秀文学著作之中。由于优秀文学著作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具有了一定的内涵意义。

比如说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个柔弱多病、多情善感的形象。因此在平常生活中,看到一个人病怏怏,容易发愁便说“她像林黛玉似的!”。同样在这部作品里,另一个人物形象王熙凤也是形象鲜明。她性格火辣、精明强悍,深得长辈喜爱,被称为“凤辣子”。因此也经常会说某人“有王熙凤的风范”表示此女人有气场且为人处世圆滑。

(二)讲话规则中的文化差异

“人们在具体使用语言时还运用一套语用规则。也有的学者称之为讲话规则。”②我们在现实交流中要达到合理地运用一种语言,除了要能熟练的运用语音、词汇及语法这些基本的东西以外,还应该掌握一套讲话规则。语言因其依附的文化有差异,因此说不同语言的人在平常的交流中遵循的规则是不同的。某中语言的规则是这种语言在发展中日积月累起来的,是由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规则如同空气一般,我们在平常的对话交流中并不能察觉之。但是当我们学了别的语言,我们会发觉用自己已掌握的母语的语用规则来支配新学的语言是行不通的,我们会感觉到“呼吸”困难。可以说讲话规则是平常说话时潜伏于我们话语中的。

讲话规则很细繁,也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包括怎样跟别人打招呼,怎样表达自己的意愿,怎样去称呼别人,等等。

1.打招呼

汉语里和英语里,打招呼的规则有着很有意思的文化差别。常见的如中国人见面喜欢说“去哪呀?”“吃了没?”。我们说这些有时只是双方为了不尴尬或套近乎而没话找说。其实我们又何尝关心人家真的要去哪里或是否饿着肚子呢?我们这样的招呼方式欧美人非常不习惯。欧美人独立意识强,隐私意识也一样很强。我们的招呼方式会让他们觉得你是在打探他的隐私,会引起他的反感。

2.处事方式

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深受中庸和谐思想的影响,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易传·系辞下》)。但是欧美人不同。他们在个人本位主义的主导下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两者的这种差异也作为一种文化特点体现在各自的语言中。

中国人在交流中,比如在表达自己意愿时就习惯于尽量保持与他人意见一致性,尽管有时有违自己的本来想法。比如说中国人心中都有“牺牲小我”的意识。为了大局、集体利益,自己的安危是应该抛在脑后的。但是在欧美人意识中,自己也是很重要的。还有一个有趣的方面就是在中国人们受到赞美夸奖时是会很不好意思,甚至会贬低自己。中国人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他们不愿意别人夸奖自己使自己异于团体中的其他人,他们会感到不安全和孤独。所谓“枪打出头鸟。”

3.称谓文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传统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为了明确人与人之间的上下关系、亲疏关系、长幼辈分关系,称谓系统十分发达细致。比如说相对于英语中的“sister”我们汉语里有“表姐”、“表妹”、“堂姐”、“堂妹”与之对应。

在非亲属称谓上也存在着区别:中国人朋友之间一般直呼其名或用“老”加被称呼者的姓。如“老王”、“老李”。年长者称年轻人时 用“小”加姓,如“小张”、“小陈”。年纪轻的管年长的为“姓+老”,如“吴老”。而在说英语国家不管年纪差别,大家都喜欢用Mr加姓的形式。在普通场合甚至直接叫名字。如一个人叫Jim Smith,正式场合可称其Mr.Smith,一般情况下可以直接叫Jim。

二、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仅用语言这一工具是不够的。其实在交流中,我们还用了很多语言以外的工具。非语言的交流工具就是指我们说话时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等。正是有了这些工具,我们才能使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得以表达。跟语言一样,这些非语言的交流工具也因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在交流中传递着不同的信息。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就是我们在说话时,调动面部五官的所发出的动作。它包括眼神,眉态、嘴型。面部表情作为语言的辅助交流工具,同样具有民族性。欧美人就具有丰富的面部表情,而我们亚洲人的面部表情就显得简单僵硬一些。

表情丰富的欧美人习惯于用五官表达自己的感受。不管在电影电视中也好,还是在日常交流中,我们都不难感受到这点。比如说,他们在表示惊讶时喜欢睁大双眼、挑起眉头,嘴巴也跟着做出夸张的形状。

(二)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通过肢体动作表达的语言。它包括手势和身势。

手势是常用的肢体语言。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一个手势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在我们的文化中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上是代表杀头的。但是在说英语的国家中,这代表饭吃饱了。

在很多阿拉伯国家、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人们的双手有严格的分工。右手处理较为干净的事物。比如说和别人握手,递东西等等。而左手则用来处理较为肮脏的事物。我们只有了解他们的这些文化才不至于在交流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三)时空文化

在交流中,由于文化的不同,说不同语言的人对自己空间大小的要求,以及别人进入自己空间的条件是不同的。

欧美国家人口少,个人意识强。而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大家的团体意识强。欧美人对自己个人空间范围的要求是大于我们的。在我们国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一同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上海的弄堂文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那里很多户人家一起挤在很小的空间里一同生活。人们在过道里设厨房,共用水龙头、厕所等生活设施。可以说人们的隐私观念淡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每个人的自我空间也很狭小。又如人们在上下班时习惯于挤公交、挤地铁。大家不会觉得有什么别扭和不妥。

时间就其本身来说是客观的。但是,不同国家的人根据自己的文化习惯对时间持有不同的观念。

谈到时间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准时”这个词。在不同的文化中,根据事情的性质,人们对于准时有不同的概念。比如说对于正式的约会,欧美国家的人是务必要按照时间准时到达的。这点上,我们也和他们同。但是在阿拉伯国家,迟到十五分钟以内都是正常的。

又如在非正式的约会中,如家庭聚会中,在美国晚到五至八分钟是无碍的。在英国这个范围可以使十五分钟以内,但是绝对不能早到。早到会被看作不礼貌。在较为随意的意大利人文化里甚至可以迟到两个钟头。

(四)体触

体触可以分为职业性的和社交性的。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社交性的触摸。社交性的触摸指社交中的握手、拥抱、亲吻。每个国家都有社交性的触摸,但是它同样因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在公开场合很少有体触。尤其是异性之间。但是西方人见面有亲吻脸颊以表问候的习惯。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人们见面通常是握手或者拥抱。但是有时我们中国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在握手时,有久握不放、使劲握的习惯。欧美人则不同,他们只是礼节性地握握即放。

又如我们中国人在街上看到小孩,即使是不认识的小孩也喜欢摸摸小孩儿。但是,在西方除了家庭成员等极为亲密的人,外人是不能随便触碰小孩子的,否则会被指责猥亵小孩。

三、如何处理文化差异

语言中的文化差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面对这些困难,我们总的思想是积极面对它们,了解它们。在教学中对这些差异给予重点关注,从而解决文化休克现象,避免文化冲突。

(一)差异对比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模式是一个较优的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主要方法。我们不妨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在他们自由发挥的情景表演中教师记录学生由于自己母语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问题,且教师不能急于指出问题。待他们这轮表演完毕后,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给出正确的句式等,让学生把这些正确的东西带入情景中再进行实景模拟。最后由学生和老师一道对前后两次表演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自己发现差异所在,然后学生跟老师一起探讨差异所在的原因。

(二)体验法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我们要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中,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课堂外的日常生活中和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使其在大量的交流中逐渐体会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经历一个自问自答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有很多细繁的问题。比如说他们会问“管理员刚才登记了留校学生的名单。”和“管理员刚刚登记了留校学生的名单。”这两句有什么不同。对此,我认为在体验法中老师对此是不必急于作答。因为再经过一个阶段的大量实际交流,他们会自己找到一些答案,在迷茫中豁然开朗。其实这就是他们在大量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一定的汉语语用习惯。体验法能给学生培养语感,有了这种感觉,他们在交流中便能灵活自如地合理运用语言,这样所学的语言才不至于生硬。

(三)分层法

分层法就是指分层次教学。文化包括生活中的林林总总。包括基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我们据此可以将文化分成基本文化和上层文化。

语言学习者在不同的阶段受这两种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在初学阶段,学生主要受基本文化的影响。这个阶段中,他们母语中的基本文化和目的语基本文化两者不断发生碰撞。解决这些基本文化间的矛盾是关键。但是,当学生对汉语有了一定了解,达到了中高级阶段,那么这个时候,他对目的语的思考在无形中已不只局限于简单的基本文化层面。他心中目的语和自己母语在更宽领域会发生碰撞。因此,在此时,引进这方面的比较是有必要的。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不得而知,在语言学习的不同阶段,解决文化差异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结束语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在语言教学中,我们不能单一的去教语言,必须将它和文化结合起来,这样的语言才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入相关的汉语文化知识,无疑会像加了一剂剂一般,解决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障碍,避免文化冲突。

作为汉语国际教师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个清楚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个适当的了解,做一个博学的杂家。这样才能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全面把握文化之间的差异,解决这些差异引起的问题。(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文中,《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2011.11)

[2] 程裕祯,《中华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2(2007.2重印)

[3] 刘颖,《语言学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1

[4]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刚要》,王洪君、李娟修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9

注解:

第8篇: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从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达通知,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24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又相继于2009年、2010年批准其他58所高校新增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2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

北京大学

作为无数学子向往的国内顶尖名牌大学,北京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不会让想做对外汉语教师的你失望。北大学子刻苦努力的学习精神,几乎每天都有8节课的学习生活,学校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会让你对汉语国际教育有全面地了解,在两年的学习时间里学到扎实的对外汉语专业知识。作为一所师资力量强大的大学,在校期间,你还可以目睹那些平时在语言学课本上出现的语言学专家,拥有许多优质的出国进行汉语教学的机会,甚至可以以各种方式参与很多重大的对外汉语相关活动,比如国外汉语教师教材培训、中青年学者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在课程设置里,中华才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管你是新手上路,还是半路出家,你都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掌握你喜欢的中华才艺,比如编中国结、剪纸、画中国画等。北京大学地处首都的优势,也让你可以在课余时间找到非常多的对外汉语机构兼职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了解对外汉语这一行业的发展现状,做好就业之前的行业研究。

2012年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计划招生30人(其中计划接收推荐免试生10人,如名额未用完,剩余名额将返还到全国统考招生名额中)。学习年限为两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本项目不设立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名额,学生需交纳学费,学费为3.2万人民币,分两年交清。上课地点在北京大学本部,全日制脱产学习。研究生入学后可申请入住万柳学生公寓,并按规定缴纳住宿费,费用自理。

复试时间一般在当年3月底,主要考查考生的专业技能及教师素质、外语能力等。专业技能及教师素质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汉语教学基本技能、心理素质、教师潜质、普通话,考核形式为面试。外语能力考核形式及主要内容包括:笔试,侧重专业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面试,重在应用能力、教学及沟通能力的考查。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是最早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目前已形成包括汉语长短期进修生、预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留学生教育体系。

在选择就读哪所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时候,该学校是否有汉语推广工作的相关组织,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有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简称“汉推所”),它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汉办共同建设,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对策研究以及过程监测和评估的重要平台。汉推所编辑出版《世界汉学》等4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等大型丛书,定期举办“季度论坛”“国际讲坛”和“世界汉学大会”。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计划招收100 人,其中接收推荐免试生60人。学生以全日制的方式学习两年,学习培养和日常生活都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

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师范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氛围,优秀而全面的师资会让你在学习中找到做对外汉语教师的感觉。师资队伍中,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先生,有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汉办项目的张和生教授,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艺术系书法教师马世华老师。无论是汉语本体知识、汉语教学技巧,还是中华文化、中华才艺,北京师范大学的师资力量一定可以让你在就读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是在原“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已有近40年的经验。汉语文化学院担负着培养前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各国留学生(包括本科生和长期、短期语言生)以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专业的中外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担负着培训国内外汉语教学师资以及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学术研究的任务。汉语文化学院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体,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实体,每年在学院学习的各类型留学生千余名,这种各国留学生一起学习的“小联合国”式学习环境,对于学习国际汉语教育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计划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50人,约30%名额接收推荐免试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录取后,以全日制方式学习3年。第一年为课程学习阶段,主要进行专业课及选修课的学习。第二年为教学实习阶段,教学实习分两类:推荐参加国家汉办组织的赴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遴选或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校际交流项目外派实习教师遴选,被选中者赴国外进行一年的汉语教学实习;其余在国内相关单位实习一年。第三年继续修读课程并撰写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含推荐免试生)学费总计4万元(不包括食宿费及海外实习有关费用),分学年平均缴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不参加学校培养机制改革,不享受学校设立的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非定向学生在校期间按照北京市有关管理规定,统一办理医疗保险。非定向学生家庭确实困难的,入学后可向银行申请不超过每年6000元的助学贷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含推荐免试生)录取类别分两类:人事档案转入北师大的非定向培养和人事档案不转入北师大的定向培养。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学期间入住大运村学生公寓,住宿费约每学年2300元。北京地区定向学生不解决住宿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对外汉语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提出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对外汉语教学论,并编写出版了汉语教材。198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凭借第二语言教学优势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并着手培养外汉师资。199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组建了以对外汉语系与留学生部为基础的新型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对外汉语教师都持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并具有丰富的海外执教经验。上海外国语大学一直大力发展留学生汉语教学,从长、短期的汉语进修班到留学生的学历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汉语教学模式。学校和日本法政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澳大利亚模纳士大学、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培养留学生的合作关系,这些为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环境增加了有利因素。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全日制学制两年,学费共计2万元,接受跨专业报考。2012年计划招收35人,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录取比例不低于招生限额的20%。学生在完成大部分课程学习(一般为一年)以后,可在学校的安排下进行教学实习。全日制学生和非全日制学生的单位同意其脱产的,可以推荐参加赴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遴选,以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到国外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实习。回国后完成学位论文,如有需要可顺延半年。

华东师范大学

同样位于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也有着同样的区位优势。作为首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之一,华东师范大学逐步形成了实践性、国际化、复合型、高规格的办学特色。2009年国家汉办在华东师范大学建立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使其高水平的应用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成立于2002年8月,由原来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系、原国际中国文化学院和原对外汉语远程教学中心组建而成,既培养中国学生,又培养外国留学生。学院既是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又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学基地的二级学院,并成为全国最大的HSK考点之一。学院每年培训海外汉语教师近370 人,培训国外短期留学生近350人。近年来,对外汉语学院编写、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专著和重点教材,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总研究经费达500万元,还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专家学者和有关教学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在美国和意大利建有5所孔子学院。这些都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录取人数为50名(含推荐免试生18人),学费每年10000元。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期限一般为2~3年;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期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年。

在日常学习中,华东师范大学采取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汉语教学或辅助教学工作,以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实现紧密结合。实习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实践,学生们可以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实习活动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采用学生在岗实习、学生自荐、学校推荐等方式,实习时间不低于40学时。学校要求学生的实习单位是与汉语国际推广密切相关的单位,主要包括国内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部分优秀学生可获推荐参加国家汉办志愿者项目选拔,合格者派往国外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实习。

华中师范大学

作为中部的师范类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也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虽然中部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不如沿海城市发展完备,往往缺乏生源,导致规模无法扩大,但师范类院校的对外汉语教育还是不缺乏生源。华中师范大学密集的讲课实践和评课活动能让你高效率地提高教学技巧,地处学风浓郁的大学聚集地,让你能够在桂子花香中静心学习专业知识。华中师范大学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学费总计30000元,其中课程阶段学费 (含教学实习费)20000元,论文阶段学费10000元。

暨南大学

作为国内最大的“华侨高等学府”,暨南大学有着显著的侨校特色与多元文化特色:来自全球五大洲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总数超过1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高居全国高校第一;来自境外的研究生占全国所有高校总数的四分之一。良好的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特色,使学生具有开放的视野,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校园文化背景。

暨南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注重两个特点,一是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个是重视现代科学的精华培养。暨南大学长期致力于汉语国际教育,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被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院校。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师资力量雄厚,该专业教学、科研人员长期致力于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教材编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由贾益民教授主编的《中文》教材,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700多万套,是海外中文学校广泛选用的教材。这些为暨南大学在海外创造了良好的知名度,对于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的海外就业非常有帮助。

暨南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式的一大特色是其实习方案。在海外实习中,除了可以推荐学生参加“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暨南大学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在海外设立了广泛的教学点,在五大洲与70余所大学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办学关系,并开展了汉语师资及汉语学习的学历和非学历面授、函授教育等。其中,与新加坡华夏管理学院、美国加州中国语言教学研究中心合作培养兼读制研究生。此外,学校还和海外华人社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暨南大学与印尼万隆福清同乡基金会等海外华人社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其合作在印尼设立函授培训点的成功模式已成为对外合作办学的品牌。最可贵的是,拥有如此多优势的暨南大学特别重视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出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并开设全面系统、操作性强的课程。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年。学习费用总计3万元。课程阶段2年,每年收费1 万元,两年共计2万元(不含教材、资料费)。论文完成阶段收取论文指导费1万元。在读期间,学生一切关系留原工作单位,其工资、生活福利及补助、医疗费等均由原单位负责,学校公共资源向学生开放。修满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或毕业专业报告、毕业设计)答辩的研究生,经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的硕士学位证书。同时,按教育部颁布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教育部令第19号)为获得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颁发《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高级)》。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时间不长,2007年是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考试的第一年,2008年2月第一批MTCSOL已经顺利入学,三年后我国首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完成学业。因此,搜集往届的考研真题成为一大难题。在往届考研真题缺乏的情况下,过来人建议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考研真题也可以为考研提供一些帮助。

几乎在每一个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介绍中,都提到可以给在读者提供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机会,但能否得到这种机会,个人的综合素质非常关键。

在很多学校的招生简章里也会提到这样一个关键词:教学实习。根据每个学校各自的特色,并不是所有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学校都能给大部分人提供海外教学实习的机会。相对来说,海外教学实习的机会一般较少。而对外汉语教学从国内走向国外,对于增强学生未来在国际汉语教学领域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你想在读研期间有较大的概率获得较好的海外实习机会,在选择报考学校的时候,除了关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还可以关注该校是否在海外设立广泛的教学点,是否有外派教学实习的其他机会等。如果只想在国内进行教学实习,可以关注学校的校园文化背景,关注其是否有较多的留学生就读。

是否有汉语推广相关组织也是学校学习环境和实力的体现,在选择就读学校的时候,关注学校承办的汉语推广相关组织是必要的。以下是部分学校具有的汉语推广相关组织。

基地名称 承办单位

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新师资培养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北京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 北京语言大学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 山东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 厦门大学

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少林武术基地 河南省教育厅

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

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 武汉大学

跨文化交流研究与培训基地 南开大学

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 中山大学

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 海南师范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大连基地 大连外国语学院

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 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

国际汉语传播湖南基地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广播电视台

第9篇: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关键词:英语专业 本科生 汉语国际教育 就业方向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9年之前,英语专业就业率排名一直居各专业前10位。但从2010年开始,英语专业却连续登上高校毕业生失业率排行榜。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从英语专业内部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实践环节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另一方面,与英语专业有着巨大亲缘性的汉语国际教育迅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缺口极大。因此,本文试图将目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与英语专业有着巨大亲缘性的汉语国际教育引入英语专业的就业视角,挖掘出能够有效地提升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能力的可行性途径。

作者通过对沈阳大学在读的两届(2015级、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的促进程度在0-10之间),收集他们在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方面的相关数据,试图洞悉英语背景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优势和劣势。首先,在课程方面,研究对象的本科课程设置与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能力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融合。根据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五个方面的能力。调查问卷显示,研究对象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与“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相关的课程中对汉语国际教育从业帮助较大的是口语(7.2)、语法(6.3)和翻译(5.8)。“文化与交际”类课程中的中国文化(8.3)、中西文化对比(7.5)和英美社会文化课程(6.4)促进度较高。“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类课程中帮助较大的是二外(7.1)。教学方法类课程数据差异较大,曾学习教学法等相关课程的学生反映其促进作用极大,部分学生则完全没有接受过类似的课程学习。最后,实习环节(6.4)和计算机基础课程(5.9)对于研究生阶段教师综合素质促进作用较高。

另外,在学生自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习优劣势选项(本部分为单选,按百分比统计数据)中,他们表示英语专业背景带来的优势最集中体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38.7%)、英语语言能力(26.8%)和西方文化知识(19.6%)三个方面,劣势则突出体现为缺乏汉语本体知识(44.2%)、缺乏实际教学经验(26.7%)和缺乏中国文化知识(18.9%)三个方面。从这部分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的学习背景为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语言条件和交际能力,但汉语本体知识的薄弱也使得其教学实践困难重重。

为了能够提前帮助学生在今年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减少劣势提升优势,在本科阶段适当增加相关课程、讲座或者教学实践活动尤为必要。首先,加大汉语本体知识学习力度。学生们的汉语言本体知识系统薄弱,配合已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程,开展一系列相关讲座,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其次,增加教学实践环节的侧重。在大四的实习阶段,鼓励有意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参加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实践,同时邀请回国归来的志愿者以兼职教师的身份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英语专业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一方面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大、前景不乐观等实际问题,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环节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缺口,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为广大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找到一条可行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