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深刻领会省党代会对扶贫开发最新定位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强调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而且要高水平全面建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尤其在苏北农村。到2015年底,江苏省农村年收入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实现整体脱贫,按照国家扶贫标准,江苏的脱贫任务已经提前完成,但江苏扶贫开发还有大量工作要做。4000元的年收入平摊下来一天不到11元,在江苏只能满足低水平的基本生活需要;虽然江苏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不低,但更重要的是被这个平均数所掩盖的、达不到这个水平的低收入农户还大量存在。江苏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包括努力提升低收入人口的收入底线,“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地增加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按照江苏新一轮扶贫开发标准,全省农村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277万低收入人口94%在苏北,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可以说,加快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必须聚焦低收入农户、聚焦苏北地区。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着眼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化民生导向、聚焦富民,强调“确保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场硬仗”。这是对江苏扶贫开发定位的最新论断,是对扶贫开发重要性的高度概括,是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遵循。没有全省农村年收入6000元以下277万低收入农户全面脱贫,就难以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省党代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最新定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加倍努力,奋发进取,保障低收入农户更多更公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强低收入群众获得感,用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果诠释省党代会对扶贫开发的最新要求。
牢牢把握新一轮扶贫开发阶段性特征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新世纪以来组织实施了多轮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定位和目标各有不同,但是有稳定性、连续性并且也是不断递进的,到2015年底,全省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现象。绝对贫困解决之后,相对贫困问题将长期存在。进入“十三五”时期,江苏扶贫开发转入“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相对贫困更多反映的是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与社会成员的心理认知和实际感受也直接相关。
新一轮扶贫开发具有许多阶段性特征。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遇到的帮扶对象越往后越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有相当部分是多轮扶贫的老对象,返贫的矛盾和问题也较为突出。从整体上看,新一轮扶贫开发既要解决重点人群的增收问题,又要解决重点区域的发展难题;既要解决收入型贫困,又要解决因病因残因灾等支出型贫困;既要解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又要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甚至缺乏等问题。解决相对贫困,不仅仅是个收入问题,更多的会涉及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能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方面,涉及体制机制等深层次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减少相对贫困比消除绝对贫困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针对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特征,郑重提出“努力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确保包括低收入群众在内的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着重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生活、就业、教育等扶持力度,着力解决好因病因残致贫返贫问题”,明确要求“对经济薄弱村、革命老区、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实行重点帮扶,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这是对江苏新一轮扶贫开发目标、路径、重点的高度浓缩,是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指南针、路线图。我们必须在巩固多年来扶贫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强化富民这一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指向,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帮扶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扶贫开发质量和水平。进一步集聚资源、集中力量、汇聚政策,加快低收入农户脱贫和经济薄弱村发展步伐,确保到2020年使全省277万低收入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服务得到有效保障,821个经济薄弱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8万元,6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革命老区面貌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1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分批退出,全省各地以县(市)为单位基本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坚决打赢扶贫开发硬仗。
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全面小康、聚焦富民做出的重大安排,是江苏“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总抓手。2015年底以来,江苏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加大扶贫开发推进力度。在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我们协同全省各地区各有关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创新完善“1+2+8+12”扶贫开发工作体制机制展开布局,有序开展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广泛进行社会宣传动员,精心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认真组织苏北五个设区市党政主要负责人签署脱贫致富责任承诺书并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制定市县脱贫致富成效考核办法,积极协调编制扶贫项目规划和出台专项扶贫行动政策举措,组织开展“10・17”扶贫日系列活动,大力表彰脱贫致富与扶贫济困先进典型,加强督查考核,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2016年第三季度以来,全省扶贫开发系统认真学习领会李强书记、石泰峰省长关于扶贫开发的最新要求,积极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深化细化实化相关工作。目前,277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苏北6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2个革命老区、苏北12个省重点帮扶县等四类对象的帮扶工作正加紧按计划推进,省级各类主要支持资金已经下达,“五方挂钩”265家帮扶单位积极配合、献计献策、出资出力,266名省委派驻工作队员除12名队长外全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并因村因户开展帮扶工作,各类扶贫项目正加紧落实,省级有关部门或多部门联合出台的帮扶政策措施和制度规定文件已近90件,社会各界参与帮扶的队伍逐步扩大,宿迁扶贫开发改革试验稳步推进,各地围绕减少相对贫困、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方法的一些新亮点、新特色逐步呈现,年内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工作和对各市县的考核准备工作也已经展开。总的来看,“十三五”全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各项基础工作扎实有力,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开局良好。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纲要和省、市、县脱贫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为加快我乡脱贫奔小康工程步伐,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灌南县2013年脱贫奔小康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订李集乡2013年脱贫奔小康工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十八届二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脱贫奔小康座谈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脱贫奔小康工程会议上的要求,以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扶持到户、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和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等为手段,通过单位定点扶持到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到户、村企结对共建等形式,采取发展生产、扩大就业、提高保障水平、社会帮扶救助等办法,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参与扶贫开发,不断加快我乡脱贫奔小康进程。
(二)工作方针
坚持以深入开展“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扶持到户”为关键举措和主要抓手,坚持“党政主导,分级负责;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创新机制,增强活力”的基本原则,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项目帮扶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重点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无劳动能力低收入户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功能;坚持稳步推进,突破难点指标,全面加快脱贫奔小康进程。
二、总体目标及实施步骤
通过全乡上下共同努力,按照全县脱贫奔小康工程具体要求,确保到2013年底以乡为单位全面完成工作,完成脱贫户数605户,1619人,并顺利通过上级部门考核。
工作分四个阶段实施:
1、启动阶段(4月13日前)。成立李集乡脱贫奔小康工程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抽调专职工作人员,做到组织领导、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工作经费、工作职责“五到位”;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浓厚氛围;召开全乡推进大会,落实工作举措。
2、确定项目阶段(4月30日前)。乡脱贫奔小康领导小组牵头,组织村干部对本村低收入户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农户帮扶需要。对符合开发式扶贫条件的低收入人口,由本人向该村村委会提出帮扶申请,经乡、村核实并公示后,列为帮扶对象。乡、村进一步详实帮扶联系卡内容,实行帮扶对象实名制,同时对农户帮扶项目类型进行分组汇总,形成“一户一策”帮扶意见,上报农经站。
3、项目推进阶段(5月1日-11月30日)。通过县会办会、观摩会等措施,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及时解决发现问题,确保2013年计划的所有低收入户全面脱贫。
4、考核评比阶段(12月底前)。乡成立考核小组,对村脱贫项目实施情况、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三、重点实施范围
1、全乡所有村确保2013年计划脱贫的建档立卡农户百分之百有增收项目,百分之百有增收帮扶措施,百分之百如期脱贫。
2、2013年确定2个村(社区)为重点实施范围。分别是朱圩社区、同兴村。
四、基本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乡成立由党委书记周文生同志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小组。各村、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并同时组建以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领导班子,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同时确定每村1名调查员。
2、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宣传力度,采用户外广告牌、广播、墙体标语、横幅、宣传栏、宣传单等宣传载体,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在全乡上下形成浓烈的脱贫奔小康氛围,调动全乡方方面面围绕到为脱贫奔小康工程服务上来,提高老百姓对脱贫奔小康的认知度、认可度,提高对脱贫奔小康的满意度。
扶贫送化肥 促增收
为切实帮助贫困户出路子、谋发展,自精准脱贫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环保局驻溪坝帮扶组按照要求,积极帮助贫困户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上想办法、出主意。
前期环保局驻溪坝帮扶组多次走访入户,了解了贫困户实际情况及需求意愿。5月14日,环保局驻溪坝帮扶组李大队一行6人来到贫困户家中,为37户贫困户送去化肥74袋,总共价值7400余元,帮助贫困户发展家庭种植。每发一家,李大队都会嘱咐他们要注意化肥使用和剂量等等。面对送到家门口的化肥,贫困户兰天顺高兴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一定不辜负党和国家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我会好好发展,为今年增收打下基础。”
此次送化肥,初步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种植启动生产资金困难的问题,调动了贫困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致富信心,为贫困户种植发展打下基础。
摘要:乐都县地处湟水中下游,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农业县。浅山地区面积、耕地、人口均占全县的半数以上,搞好浅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浅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乐都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乐都县浅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乐都县;浅山地区;经济;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021-02
乐都县是青海省主要农业县,干旱浅山地区的面积、耕地、人口均占全县的半数以上,在乐都县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加快浅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脱贫致富,对乐都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实际调查和有关资料,就如何加快乐都县浅山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浅山地区现状
全县19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占有浅山面积、浅山耕地和浅山人口,特别是南北两山主要以干旱浅山为主。全县纯浅山面积133 148hm2,占全县总面积的44%;纯浅山耕地22 940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5%;纯浅山村156个,占全县总村数的43%;纯浅山农户28 869户,占全县总农户的53%;纯浅山人口155 84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2%。浅山地区干旱缺水,自然条件严酷,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条件差,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且不稳定。浅山地区在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方面,虽然有许多不利因素,但也有许多优势。主要表现在:
1政策优势。浅山地区大多是贫困地区,党和政府在政策方面向贫困地区有一定的倾斜。扶贫政策和扶贫措施的实施对浅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2.矿产资源优势。乐都县发现的石英石、白英石、黄金等三十多种矿产资源,大部分分布在浅山地区,只要搞好浅山地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浅山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加快。
3.土地资源优势。浅山地区人均占有耕地在2.7亩以上,多则达到5亩,且土质良好,光热组合协调,作物生长期较长,加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雨水集流工程和农田建设以及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为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4.劳动力优势。浅山地区劳动力充裕,近几年全县每年输出劳力在3万人以上。
二、浅山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纵观浅山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较多,但较为突出的特征为“三低一慢”:群众素质低;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益低;经济发展速度慢。出现这“三低一慢”的主要原因是:
1.从农业生产条件看,浅山地区严重干旱缺水,十年九旱,生态环境较差,坡大沟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基础脆弱。以旱灾、雹灾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发展种植业的风险较大,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2.从生产力方面看,生产结构不合理,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商品的生产水平低,土地利用率,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不高,经济发展缓慢。
3从基础条件看,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人居分散,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难度大,改善慢,特别是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生产生活条件差。在156个浅山村中,目前尚有97个村384个社,主要靠集雨水窖利用维持生活,一遇干旱,窖水无积,连基本的人畜饮水都难以解决,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目前浅山地区还有10个村的41个社通路不畅。同时,浅山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事业相对落后,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快,脱贫致富的能力不强。
4.从贫困状况看,一方面浅山地区贫困面大。全县贫困村都集中在浅山地区,全县4.5万多贫困人口中浅山地区的贫困人口就近3.8万多,占84.4%。另一方面,贫困程度深。全县16个特困村和大多数特困户都在浅山地区,其中有一部分农户人均占有粮食低,纯收入在1 500元以下。这些群众中,有相当一部分勤劳致富能力较低,缺乏自我改造、自我造血、自我发展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本领。
以上诸多原因,是乐都县浅山地区经济发展的难点,也是加快浅山地区改造的制约因素,严重影响着浅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全县两个文明建设。
三、加快浅山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搞好浅山地区改造,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浅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最关键的是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加快浅山地区农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实践证明,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认识程度决定着浅山改造和发展的速度。解决认识问题、观念问题是搞好浅山经济发展的前提。加大转变思想观念的力度,就要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苦干实干的精神,要有“愚公”精神,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改造浅山,切实改变等、靠、要,无所作为,不愿苦干的思想。要引导群众增强改造浅山区的紧迫感,努力提高四性认识:
(1)重要性认识。浅山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浅山改造水平的高低,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全县奔小康的进程。所以,乐都粮食自给潜力主要在浅山,增产增收重点在浅山,解决温饱,实现小康难点也在浅山。没有浅山的富裕,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
(2)艰苦性的认识。浅山地区经济发展任务艰巨,困难重重。单靠浅山地区群众的努力难以实现,仅靠一朝一夕的创业难以实现,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持之以恒抓下去,因此要增强干部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意识,用锲而不舍的苦干精神改造浅山。
(3)综合性认识。要把浅山改造同治穷、治软、治乱、治愚结合,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综合实施,全面改造,打好总体仗。
(4)政治性的认识。改造浅山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既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
2.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根据乐都县浅山地区的特点,目前浅山改造要抓好五个重点:
(1)大搞农业开发。一方面就是要想方设法将农、林、牧、水项目大小结合,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狠抓综合开发,促进浅山改造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关于退耕还林(草)的号召。因地制宜,积极退耕还林(草),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搞好浅山地区生态环境,为浅山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
(2)兴修梯田。浅山地区尚有11.4万亩可修梯田,有5.8万亩中低产田可以改造。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做到常年修与突修相结合,人工与机修相结合,在声势、任务、标准、质量上再提高,严要求。重点解决三个问题:①树立坡地就是任务的观念,有多少坡地,就兴修多少梯田。②坚持常年修,不间断地修,修完为止。要千方百计落实机修梯田,凡是有千亩以上坡地的乡村都要搞机修,努力扩大机修面积。③认真研究改进梯田补助办法,补助款用于机修梯田补助和推土机的购置上。
(3)认真实施集雨工程,重点推广“雨水集流和集水节灌”工程,抓典型,搞示范,由点到面,逐步扩大。根据乐都县浅山地区的实际,可以搞两种模式,即有水源的地区尽量利用水源,把现有水源的使用文章做活,没有水源的地区要认真研究雨水集用问题,充分利用坡、路、场、房、院的雨水建设,做好集流和节灌工程。
(4)抓好小流域治理。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以种树固土为重点,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用材林、经济林加快梯田林网化建设,努力形成山头戴“帽”,山腰勒“带”,山根穿“靴”,固土蓄水。特别要大搞花椒、山杏、枸杞等经济林建设,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其次,要搞好承包治理,分年度实施。并要明确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再次对巳经治理区域内的林木,植被要严格管理。最后要尽快解决浅山群众生活用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的问题。
3.突出抓好扶贫开发,用足用活各项政策
贫穷是乐都县浅山地区面临的老大难问题。治穷是首要任务。加快浅山改造,关键是要加快扶贫开发。
(1)强化科技扶贫。围绕发展浅山经济,把农户培养成为科技“明白人”作为科技扶贫的重点,集中农、林、牧、水和科技部门的技术力量开展以技术培训,示范推广为主的科技扶贫活动,千方百计落实旱作农业技术、科学养殖技术、科学造林技术等一系列实用技术,把科技服务延伸到农户,田间和畜圈,向科技要效益,努力提高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2)大搞教育扶贫。在努力增加浅山地区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改革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成人教育,兴办职业教育,使入学儿童,青年和成人都能学到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
(3)开展卫生和计划生育扶贫。重点强化初级卫生保健,提高改厕、改水、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疫水平,并要狠抓计划生育,落实节育措施,坚决改变“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状况,引导群众走少生快富奔小康之路。
(4)搞好异地扶贫。对人多地少、生存条件差、扶贫攻坚难度大的浅山群众,要大力组织异地扶贫和劳务输出,想办法从根本上治穷,解决好有决心脱贫致富而受条件制约难以脱贫的问题。同时,要组织浅山地区的群众下山出沟,带资带劳,联办企业,拓宽致富门路。
4.突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本着“纵抓产业横抓区域,点面结合,全面发展”的原则,引导浅山群众按市场需求,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凡是市场需要,经济效益好,增产增收的产业都要大力发展。目前,必须要抓好小麦穴播,地膜洋芋等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大力提高农作物单产、优化种植业结构和扩大经济林面积,提高林业生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时,继续坚持把畜牧业作为浅山区的“富民工程”重点发展,突出种草养畜,舍饲圈养,大搞规模养殖,走种养富民的路子。使养殖业成为浅山地区治旱的经济增长点,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5.突出村级班子建设
提高基层各类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富不富,看支部。浅山经济发展能否搞好关键要看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的作用。因此,要抓好党员的管理教育、培养、发展等工作,重点强化党性锻炼和思想素质的提高,使党员在浅山改造和发展浅山经济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此同时,努力提高村级各类组织的素质,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妇联、青年、民兵、治保等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组织领导的基础,这个基础强弱、作用好坏,直接影响到浅山改造和经济发展。为此要从整顿、管理、教育、调充入手,努力搞好村级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使各类组织大胆负责,大胆管理,大胆办事。要因地制宜的开展一任书记、村长创业活动、村干部结对子传帮带活动、各类组织中的干部都拥有一个致富项目,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帮好一个贫困户活动,讲团结、讲实干、比奉献活动。以此来优化提高村级各类组织的素质,增强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群众积极投身于改造浅山,改变面貌,脱贫致富的实践中去。
总之,要加快乐都县浅山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利用各种政策和资源优势,运用科学技术,综合实施。同时,要抓好村级班子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文化素质,使他们在浅山改造和发展浅山经济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浅山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参考文献:
[1] 乐都县农业区划办公室.乐都县农业区划[R].1998:1-9.
[2] 乐都县志编纂委员会.乐都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卜甲村委会下辖15个村民小组,980户4080人,全村耕地面积6500亩,林地43222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种植作物品种单一,增收困难,传统种植只有水稻和玉米,难以致富奔小康。
雷志洪无数次行走在卜甲村的乡间小道上,他不断在思考,找寻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他带领群众从发展烤烟开始,先后试种过葡萄、柑橘、蔬菜等产业,终于探索到一条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子,即以发展石榴、核桃、柑橘、黑腰枣等林果业为主的生态产业。
为使卜甲村的石榴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雷志洪多次带领党员群众到四川石榴加工城考察学习,签订了2000亩不需套袋、少打农药的酸石榴原料果种植基地合同,2011年完成酸石榴投产交售,让广大农民吃到了种植石榴的甜头。
虽然干旱,但卜甲村2010年的石榴收入达到350万元,2011年达到520万元。李茂华家7亩石榴收入10万元,卢云洪家6亩石榴收入11万多元,雷志洪自家的8亩石榴收入12.6万元。目前卜甲酸、甜石榴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柑橘700亩,黑腰枣300多亩,山核桃1000多亩。全村经济林果产值达6000多万元,亩产值是种植其他粮食作物的10倍。
几千亩的经济林果,如果后续新品种的改良、管理技术、销售等工作跟不上,将导致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林果产业毁于一旦。2010年,雷志洪主动辞去了村委会的职务,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林果经济发展上。
雷志洪看到卜甲村由于连续干旱,每年导致的石榴裂果损失不低于100万元。为解决干旱问题,他先后和利农公司合作,安b以色列进口压力补偿滴带,150多亩试验示范林,起到了节水、省肥、省工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石榴的品质。特别是大果增多,最受山东老板的喜爱。2010年引进4个山东客商,使卜甲的石榴一抢而空。2011年11月,他又和昆明的润宇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洽谈,引进以色列“约翰迪尔公司”滴带进行大面积推广安装,现已安装进口滴带350亩,国产不带压力补偿的平田滴带700多亩,大大节约了果树的浇灌用水,缓解了卜甲村的旱情。
雷志洪还与上级农业部门反映和争取,在永胜县农业局的支持下,结合卜甲村实际,投资7万元动员13户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拿出土地,初步建成占地近8亩的收购转运市场,仓库4间,方便了商家长车调头、搬运、上车等成本,减少果品破损,增加了农民收入。
雷志洪积极提倡改善农作物的种植结构。2010年在县农业局的支持下,率先带头在卜甲村示范种植50亩甜脆豌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烤烟田中套种豌豆,两项收入最高每亩达一万多元。他还引进外商发展芹菜种植,保护价收购芹菜籽,从50多亩试验发展到250亩,可收芹菜籽25吨,收入预计80多万元。近年来,他还带头在卜甲村示范种植软籽石榴并获得成功后,又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种植,他自己则进行无偿的技术指导,带领全县农村群众共同致富。
到2011年底,全省农村468万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已全面脱贫,率先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对于全国来说,这是2020年的目标。全省经济薄弱村普遍实现“八有”和集体增收目标,脱贫攻坚五年任务四年完成,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但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扶贫开发仍是江苏一项重要的任务。
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是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需要。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扎实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需要,是江苏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江苏虽然绝对贫困已经很少,但相对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处在矛盾的凸显期。凸显期存在许多与贫困相关的不稳定因素。而引发这些不稳定因素的,主要不是绝对贫困,而是相对贫困。消除绝对贫困只是阶段性目标,缩小差距、构建和谐、共同富裕、走向小康,将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
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新任务
江苏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消除绝对贫困为主,转到巩固脱贫成果、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全面小康的新阶段。新阶段扶贫开发主要任务是:
促进贫困农户致富奔小康。坚持扶贫到户,加快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步伐,实施贫困户收入倍增计划,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将是新阶段江苏扶贫开发的中心任务。
促进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加大整村推进工作实施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经济薄弱村快速发展。只有这样,经济薄弱村中大多数村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苏北地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
新阶段扶贫开发需要提高扶贫标准
新的扶贫标准应符合我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不仅要考虑吃穿住等基本生存的需要,也要考虑部分发展的需要。新标准既有利于覆盖更多扶贫对象,使刚越过温饱线的贫困农民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又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解决好农村民生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与区域发展差距的坚强决心。
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思路
在过去的扶贫开发中,江苏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扶贫战略,如“双轮”驱动、“一体两翼”、“五方挂钩”、“五个一”帮扶机制等;同时也形成了许多成功的扶贫开发模式,如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产业化扶贫、小额贷款扶持等。针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和方法,全面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提高认识,把扶贫开发纳入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幸福工程统一部署和安排。任何工作只有与全局融入一起,才能真正做到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也重要。扶贫开发工作必须融入全局来谋划来布局。扶贫开发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从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高度出发,将扶贫工作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纳入“民生幸福工程”通盘考虑。要对照新的扶贫标准摸清家底,将扶贫规划落实到户,落实到人。
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凝聚力量合力搞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统筹城乡发展与扶贫开发的关系,统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与扶贫开发的关系,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扶贫开发的关系,统筹发挥内因的根本作用、利用外因的条件与扶贫开发的关系。只有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各方面工作统筹起来、融合起来、衔接在一起,扶贫开发工作才能真正摆上位置。江苏推行的“五方挂钩’’帮扶就是一个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一个有效机制,要坚持不懈,扭住不放,抓出成效。
在强调政府主导扶贫开发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新途径。要在扶贫项目的确定、扶贫资金的使用、扶贫绩效的考核等方面更多的引入市场机制。要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组织形式把贫困户的生产经营纳入到产业链中,增强贫困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和能力。要抓好经济薄弱乡镇和经济薄弱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延长产业链,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要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功能,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在加大外部扶持的同时,进一步激发贫困地区干群的内在动力。扶贫要扶志,要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能力建设、项目扶持放在首要位置,下更大力气增强“造血功能”,切实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对策
在减轻经济薄弱村经济负担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扶贫力度。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一是要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十二五”期间,建议省财政继续增加对经济薄弱村的整村推进资金。二是加大对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加大对经济薄弱村产业化项目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户脱贫奔小康的奖补力度,扶助经济薄弱村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加大社会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建议由省财政为贫困农户缴纳农业保险保费,帮助低收入农户缴纳养老保险,出台和提高低收入农户子女上学、就业等优惠政策和补助标准。
整合扶贫资源完善扶贫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现在扶贫资金分散在各条线,很难形成合力。必须树立系统观点,做好扶贫开发的执行计划,统筹安排各种扶贫力量,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歼灭战,彻底改变以前单项目作战的不足。
加大对贫困地区小额贷款的支持力度,为贫困农户脱贫提供资金支持。小额贷款有偿使用,放大了扶贫资金量,增加了扶贫资金的投入规模;提高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压力和动力,其使用效益要明显高于财政资金。因此,小额贷款深受贫困农户的欢迎,是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一种好形式。为帮助贫困农户尽快脱贫致富,建议省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小额贷款的扶持力度。
探索试行扶贫小额保险制度,努力降低贫困脆弱性。由于不少脱贫农户的增收基础不牢,因突发重病、突遇灾难而非常容易陷入返贫的境地,因此降低贫困脆弱性应是未来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小额贷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试点小额扶贫保险。小额贷款和小额保险的对象都是贫困、低收入人群。要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通过分散和化解贫困农户因意外伤害或因病引起的返贫风险,进而有效地降低贫困脆弱性,巩固扶贫成果。为此,建议省政府应在经济薄弱村互助资金试点地区推行小额扶贫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小额扶贫贷款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农村小额扶贫贷款借款人定期寿险”等险种,并根据贫困农户经济承受能力情况,通过财政给予保费补贴。不断完善小额扶贫保险机制,并稳步推广。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部署
按“千名干部下基层,精准扶贫解难题”要求,商务驻村专班2018年9月开始驻村开展帮扶工作。2019年以来相继认真开展春季、夏季、秋季攻势,制订方案并及时总结;召开局班子、驻村工作队、村两委联席会议4次,政策宣传会1次,扶贫夜校8次,扶贫推进会、调度会6次一系列举措深入推进了商务系统脱贫攻坚工作,广大干部职工增强了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参与脱贫攻坚战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领导调研
为统筹推进帮扶各项工作,确保村各项工作全面过硬、全面达标,除严格按要求住村外,局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赴村开展调研活动8次和11次,调研活动围绕2019年帮扶工作、种养业发展、“四带一自”产业带动作用、电子商务、“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大排查、巡察巡视问题整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支部结对共建、扶贫驿站建设等。
(三)推进落实
对照年度帮扶计划,一是加强联合支部共建工作,以党建为引领,促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二是瞄准未脱贫户、收入相对较低和住房有待改善户,动员各方面力量特别是帮扶责任人给予精准扶贫。三是着眼于扩大务工就业,发挥“四带一自”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带动作用,提升贫困群众和帮扶村“造血”功能,给予等四家企业帮扶引导资金4.2万元。四是围绕产业发展多次到扶贫驿站建设现场调研,并就农产品展示厅和农产品上行提出指导性意见。五是给予村帮扶资金12万元,巩固村脱贫成效。六是压实帮扶人帮扶责任,全系统38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66户贫困户,年度集中开展4次走访帮扶活动,帮扶干部还常态化开展个性帮扶活动,“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公司主要负责人争取民盟省市中学支部按品学兼优条件每年给予帮扶户葛贤结孙女上学提供帮助;广大帮扶干部与帮扶户同欢乐共伤悲,帮扶户逢乔迁、结婚、生小孩等喜事真情祝贺,遭生病住院、亲人去世等不幸真心慰问。七是开展电子商务和家政月嫂职业培训,提升脱贫致富奔小康技能。2019年梅城镇高集村参加电商培训4人、家政月嫂职业培训9人,镇村参加电商培训9人、家政月嫂职业培训3人。八是在脱贫摘帽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贫困县退出国家抽查等重要时间节点,驻村专班会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共同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
二、存在问题
1、个人帮扶方面:部分帮扶责任人帮扶存在慰问式和接济式现象。
2、贫困群众方面: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有待加强。
3、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帮助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巩固脱贫成果方面有待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
1、聚焦“一达线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组织帮扶干部因人因户施策,预防返贫巩固脱贫成果,实现脱贫稳定可持续;以发展的思路采取相应帮扶措施帮助贫困家庭提高脱贫意愿和自身发展能力,真正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扶贫先扶精气神,要帮助贫困群众驱除心中“拦路虎”,增强脱贫信心。
2、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利用商务部门优势,帮助扶贫驿站建设,建立农产品集中展示厅,做好农产品上行文章,提升产业扶贫精准度和质量水平,不断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和贫困群众、帮扶村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扩大集体经济增量,指导村加强项目库管理,进一步细化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有针对性地和对接信息,加强项目引进对接工作,促成项目落地产生效益,千方百计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盘活集体经济存量,加强对已建项目的后续管理和跟踪问效,利用帮扶村电商优势,加强对农产品上行指导,促进项目发挥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XXX单位:
XXX村就如何发展生产,摆脱贫困,改变落后的面貌,会同新开河镇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分析了现状,规划了未来。
一、XXX村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分析
XXX村位于XXX镇柳东、东邻村、西邻村,北邻村,南邻村。四个自然屯,分6个村民组,384户,1544人,其中贫困户232户,占全村总人口18%,全村南北3公里,东西2公里,总面积6平方公里,全村耕地6008亩。玉米种植为我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20xx年人均纯收入6093元,被列为全县贫困村之一。
经济发展滞缓,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养业,但形不成规模气候,脱贫致富仍需加大努力。人均家禽饲养量不足10只,生猪户均不足0.3头,打工收入,人均400元。 由于该村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交通晴天尚可,下雨难以通行,运输费用昂贵,靠天吃饭,收成极不稳定,群众生活困难。少数学生小学毕业后面临辍学,大多数学生初中毕业由于种种原因难以继续求学,造成整体文化素质低,产业化缓慢,就外出打工来说,也大多靠出卖苦力,收入低。
二、常兴村扶贫开发指导思想
为摆脱贫困,规划组确定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常兴村抓住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机遇,充分把握和利用好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在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的同时,结合村情,发挥优势,自力更生,利用资源,挖掘潜力,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扶贫规划的基础上,落实扶贫措施,改变面貌,使村容村貌大有改观,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按照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略“项目到村、措施到户”的原则,充分尊重贫困群体的脱贫需求和意愿,做到农户参与式的“扶真贫”、“真扶贫”的方式,将扶贫措施统一落实到户。
三、规划项目
1、筹建棚菜区一处,规划在长江路北侧建造蔬菜大棚60栋,建设标准;长100米,宽25米(棚内净宽7.5米),钢筋骨架,每栋棚占地4亩。棚区内水、电、路配套,其中新修棚区路300米,棚内水井和水泵36套,配电一个台区。总投资需280万元。争取在3—5年内使贫困户脱贫。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把“三下乡”作为解决农民“学科技难”、提高农民素质、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如何使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农民的文化生活与小康富裕生活相匹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农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与与解决“学科技难”有机结合起来,由一位副局长挂帅,相关科室人员组成的县科技局三下乡小组,具体负责此次活动。
二、着眼长远,“送”、“建”结合,不断夯实农村科技文化工程建设的基础。我局“三下乡”活动,指导思想十分明确,并不把它作为权宜之计,而是把这项工作当做解决农民“学科技难”,送知识、送实用技术下乡,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工作来抓,成立了“三下乡”工作领导小组,抽派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同时,结合单位职能开展有关的“科技下乡”活动,开展科技咨询。
三、活动的效果。在为期4天的“三下乡”活动期间,我局结合各乡镇产业发展的实际,赠送了《科技报》三下乡专刊2000余份,发放了县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实用技术系列丛书《草果栽培与加工》、《核桃丰产栽培技术》、《红花油茶丰产栽培技术》、《农村生产生活小百科》各2000份、计8000份,开展技术咨询200人次。
四、体会和建议
1、应结合各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加大各种实用技术的科技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农村加快科技兴乡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