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们身边的科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1.我们的教室里有很多物体,你知道它是由哪些材料组成?(板书:书、桌子……)
2.发现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而且这些材料都有一个特点,都能够直接观察到、实际存在的料。在科学上我们这些实际存在的东西叫做物质。换一句话就可以,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板书:看物质(实际存在).
3.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比如:出示“空气、电、火、声”这些是不是物质呢?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4.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的存在呢?有一个塑料袋抓空气,实际存在;电、火、声存在吗(打雷、点燃火柴、对话)?都是实际存在。(空气、电、火……)
5.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整个教室由什么组成呢?(物质)向外看整个世界什么组成呢?(物质)(板书:构成世界)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质,那么物质在不在变化呢?你认为,有没有一层不变的物质呢?你能举例说一说吗?(板书:变化?)
同学们认为物质总在在变化,是不是所有的变化都相同的呢?如果让你来分分类,可以分成几类呢?
(1)活动一:
观察易拉罐被压扁和水结冰现象。(形状、体积、状态发生变化,组成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1.课件:易拉罐图(用什么物质做的),把易拉罐压扁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形状、体积发生变化)。
2.再看一幅图,一杯水变成了冰,什么发生了变化?(形状、体积、状态发生变化)。
3.易拉罐压扁、水结冰,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相同之处吗?(形态、大小发生了变化,易拉罐压扁前它的材料是铝合金做的,压扁后它的材料还是铝合金做的,还是原来的物质!水结成冰后,物质有什么发现变化,冰其实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水),物质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相同点就是物质都是没有发现变化)
板书:形状、体积发生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
课件出示形态、大小发生了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
(2)活动二:
观察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现象。(产生了新的物质)
1.生活中还有一些变化现象,火柴会燃烧,铁钉会生锈。这两种物质的变化能在我们课堂上实现吗?(火柴可以,铁钉的变化需要在空气中长时间氧化才能实现)
2.同学们想做一下火柴燃烧的实验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
提出实验要求,课件:
①火柴燃烧实验:
点燃一个火柴,观察火柴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注意安全。
②
比较生锈的铁钉和没有生锈的铁钉实验:观察铁钉生锈发生的变化。
③
物质变化记录单
第(
)组
物质名称
发生了哪些变化
相同点
火柴
燃烧的火柴
铁钉
生锈的铁钉
3.组长整理好实验器材,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他们分享的时候,我们其他小组应该怎么做
?
4.刚刚我们观察的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产生了新物质。(如果回答不出来,引导提问一根火柴由哪些物质组成?燃烧后它组成的物质还有什么?铁钉由什么物质组成?生锈的铁钉由什么组成?它们的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1)我们知道了物质是变化的,有些是自然的,更多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纸、蜡烛、火柴。你有办法让纸、蜡烛发生变化吗。
课件:让物质(纸、蜡烛)发生变化(实验)
1.
试一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纸和蜡烛发生变化
2.
把变化的情况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3.
提示:实验中要合理分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填写记录单
让物质发生变化记录表
第
小组
物质名称
使用的方法
发生了哪些变化
产生新物质
纸片
蜡烛
(2)汇报
(3)总结,刚才同学们让纸和蜡烛发生了变化,并且知道了变化也是有不同。
“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云云,他们都是科学,都是我们身边的触手可及的事物。
法布尔用他的《昆虫记》,让我们知道其实科学离我们一点也不远,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法布尔是伟大的,《昆虫记》是成功的。他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着《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情趣。在法布尔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此时,一个个昆虫的故事就像活的一样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物理的发展来自于生产的积累
在历史的长河里,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建造了许多奇迹,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等。我们从金字塔的建筑上看,一块巨石重达几吨,在当时的工具不是佷发达的情况下,埃及人民利用了简单机械将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完成了。?在生活中,茶叶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一般的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计了日光灯的“启动器”,它内部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生活知识的认识为物理知识的积累奠定了基础。
二、物理教学中的生活知识渗透
在物理教学中,我感觉到学生的认知程度和生活经验有很大的脱节,这就是在中国无法出现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之所在。我们的学生学习过程中过多强调系统理论的学习,这些系统理论都是前辈物理学家的实验归纳总结出来的,它们有他的正确性和时代性。如果一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沿着前人的路走下去,没有自己的思想和问题,那么社会永远不会进步。奥斯特的认真观察和不懈的实验态度,才发现了通电导体存在磁场,因此才有了电动机和汽车的使用。法拉第在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反问电能生磁,磁能否生电呢?就是这个反问,才能使发电机的发明,才能使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所以我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学生身边和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这样学生更容易了解物理。例如:我在讲压强这一节时,我让学生讲背书包的感受,用一条背带和两条背带来背书包,让学生分析原因,通过比较,学生总结出压强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在佷多教学中,我都用生活知识来引导物理知识的讲解。
三、物理知识的归纳取决于对生活知识的观察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我们同学们学了密度计的使用和设计原理,他们用一根木棒,下端缠上几圈铁丝,使它可以在水中漂浮,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密度计,他们按照放在不同液体中,记录下刻度。在讲水的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仿照晾晒衣服方法进行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琐事进行探究的事例屡见不鲜。
四、生活知识对物理教学的启迪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在生活中发现和观察,我们不仅要全面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学会动手,让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相结合。这样对于学习物理来说也会事半功倍。让我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知识中获得启迪。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关键词:化学实验;生活化;真实性;科学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9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38
生活化实验是指人们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人为的控制条件、有目的地实施观察与探究化学规律的实验活动。
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生活化实验是将该理念落实到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一、选取学生身边的物质作为实验用品,体会化学的真实性
1995年,印永嘉带领一批知名科学家编写了《21世纪的中心科学――化学》一书。印永嘉在前言中写道: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吃、穿、用及身体健康)有密切关连的学科。化学是真实的,是和我们的关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
以学生身边常见的物质作为实验用品,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真实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身边,充分感受化学的真实性。
在平时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我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进行实验,例如:沪教版教材第一章《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的教学,我让孩子从家里带来一些碳铵(农村学生)、生锈的铁器、陶瓷、塑料等一些材料,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了解这些物质,第一节课就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原来就是研究身边的物质。
学习“物质溶解的现象”,我让学生从家中带来面粉、蔗糖、味精、食用油、食醋、洗衣粉等等进行溶解实验。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既认识了溶解的现象,也对身边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有了更多的了解,不需要老师一一讲解。
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学生实验”我让学生选取自己找到的石灰石或大理石进行制取实验,学生找到的石头各不相同,实验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实验中有快有慢,有的根本没气泡产生,我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为什么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学生探究兴趣高涨,课堂实验效果很好。
二、选取生活的化学现象或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认识化学的科学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科学性贯穿整个学科体系之中,刚刚学习化学的学生这一方面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通过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或问题作为实验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性的认识。
“天火”是指某个地区莫名其妙的失火现象。没有学过化学的人是不知道原因的,无法理解,甚至迷信地认为是天神对该地区的惩罚。学过“燃烧与灭火”我联系“燃烧”的条件解释了什么是“天火”,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化学上所讲的“自燃”。
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我联系学生喝汽水会打嗝的现象,开展了“为什么喝汽水会打嗝”的探究实验;学生发现熄灭蜡烛会产生一缕白烟,我设计了“白烟是什么”的探究实验。学习了“铁生锈条件”的探究,有学生提出铜会生锈吗?我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实验,探究铜的现象以及铜生锈的条件。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时遇见的一些常规现象或问题,学生通过探究既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又进一步认识化学学科的科学性。
三、积极开展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的化学情感和学习化学的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指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在家中完成的一类实验,这样的实验既有利于巩固学习的知识又利于认识化学的真实性,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1.开展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学生学习化学往往开始兴趣很浓,但是随着学习知识的难度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会逐渐减弱,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不断来激励学生,让他们的兴趣得以保持,开展家庭小实验就是不错的方法之一。如:学习“石灰石的利用”我让学生自己回家用鸡蛋和食醋制无壳鸡蛋,第二天到学校展示。学习了“水的净化”我让学生回家自己制作净水器,在第二天的实验课上赛赛谁的净水器净水效果最好。
2. 开展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我们要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多多的参与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开展家庭小实验可以弥补学生在校动手实验的不足,克服时间上、地点的束缚,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实践机会,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我将学生三人分为一个小组,设计两份实验表格,让他们回家自制酸碱指示剂,并检测家中常见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设想、制定计划、动手实践、得出结论等,增强了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很好地培养了自己探究的能力。
3. 开展家庭小实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习的核心,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学生自己自主地动手、动脑,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家庭小实验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因素,对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激发思维灵感大有益处。
家庭小实验的大部分器材是学生自己挑选,方案由自己设计,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过程。
大部分的家庭小实验我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培养了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完成的家庭小实验我会让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互相比较实验方案的优劣,实验的准确性,成果的优劣等,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生活化化学实验,节约了实验资源,增多了学生体验,促进学生“知、能、情”有效结合与发展。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设计出更多的生活化的实验,就能将我们的学生一步步引进化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一、更新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挖掘乡土资源教育价值的前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村幼儿园常常忽视身边可贵的自然资源,而热衷于追求城市现代化教育;还有的农村教师常感叹没有合适的科学课程,没有丰富的教具学具,觉得难以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我园属于乡镇幼儿园,教学设备简陋,硬件设施落后。经过长期探索,我觉得挖掘乡土资源,首先要让农村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资源观和价值观,克服农村教育经费少,设备条件差等许多客观条件因素。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才会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在实践中,我也逐渐感悟到利用乡土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可行性:我们的生源来自农村,这些幼儿对农村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比较熟悉。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最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熟悉的、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而且利用幼儿熟悉的、身边的事物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还有益于幼儿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孩子们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二、挖掘乡土资源,使其成为农村幼儿学习科学的财富。
在实践中,幼儿教师应该遵循因园制宜原则,合理挖掘,创出自身的特色,使当地丰富的乡土资源,成为农村幼儿学习科学的财富。
1、农村随处有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宝贝。
农村幼儿园周围随处可见的泥土、沙子、石头、水等都可以成为幼儿学习探究的宝贝,成为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好素材。孩子们会用小树枝、小木棍搭桥,用小石头垒造型,就连捡几根干草、几片菜叶也会玩上老半天,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幼儿就能进一步感知身边这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并产生探究的兴趣例如,有一次我带幼儿在园内上厕所时,忽然有幼儿发现墙边因装修园舍遗留下一堆沙子上没有长草,旁边的地上都有草,我就有意进行科学引导:草长在哪里?让幼儿再找一找还有哪些地上不长草,孩子们发现石头、砖头放着的地方、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不长草。通过实践探究孩子们明白了沙子、石头、砖头上长不出草,而只有阳光照得到的泥地上才能够长出草来。
2、创造条件,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在农村有大量的田地,每当夏末秋初,农民收割完后,这里就可以成为幼儿开展活动的“宝地”,孩子们在空地上玩游戏,可以用菜叶当盘子、碗,遗留的瓜果、豆荚当食物,豆萁当筷子;孩子们还能在这发现身上有三个星、六个星、七个星的瓢虫,还有青虫、西瓜虫、臭虫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子,争相为其冠上有趣的名字。
我还将许多农作物、农产品、自然材料充实到手工制作中,让物尽其用。如让幼儿利用麦杆编“草人”;用藤制作“项链”、“手镯”;用黄豆、蚕豆、土豆等农产品拼插成各种动物形象;用树叶制作风景画??这些农村自然环境中丰富的、开放的乡土资源,能极大的促进幼儿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乡土资源课程,使乡土资源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有效载体。
在实施新课程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我发现有许多“城市味”很浓的科学课程内容,根本不切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无法有效开展活动。我觉得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结合主题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有特色的、幼儿常见的、感兴趣的植物、动物、自然材料、自然现象、风俗习惯等乡土资源作为科学课程补充内容,渗透于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平常上的乡土资源课程有以下类型:
小班:我喜欢的小草、蚂蚱与蚂蚁、美丽的树叶、秋天的田野、我帮奶奶摘豆角、挖萝卜、大大小小的石头、小蝌蚪、我会剥蚕豆等。
中班:晶莹的露珠、好玩的泥土、秋天的叶子、各种各样的水果、有趣的蚯蚓、可爱的蜗牛、端午节等。
大班:黄花菜、多变的云、秋天的农作物、丰收的季节、奇怪的根、方方的砖、野菜(荠荠菜)、蚕豆与油菜、青蛙、小青虫等。
这些课程内容都可以根据当地农村的季节性、地方性特点,对幼儿身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进行提炼,选择幼儿常见的并且感兴趣的自然事物和农村生活作为课程内容,并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科学教育活动。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开放、天然、有趣的活动场所,农村丰富的乡土资源成了幼儿学习科学的瑰宝,引领着农村幼儿走上科学之路。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要巧借这些乡土资源,发掘自然环境的教育价值,因地制宜地引导幼儿走向自然,走向科学。
参考文献:
【关键字】生活;兴趣;探究;创新;应用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他的理念犹如一朵美丽的花,需要我们用心的灌浇才能让花香浸润我们的科学课堂。那么怎么样在科学课堂中浇灌出“陶”花呢,就必须让生活走进科学,让科学扎根于生活。
1 走进生活,激发兴趣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例如:春天到了,带幼儿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感受清新的空气、温暖的阳光,去观察绽放的新绿、鲜艳的野花;秋天,带幼儿欣赏大雁南飞,落叶飘舞,去观察叶子的颜色和大小的不同。散步时,也可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或用双臂合抱等方法来比较树的粗细和高矮……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环境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学的素材,都可以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其次,我们还要有一颗细致观察的心,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来作为科学教育内容进行研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科学的有趣和奇妙,真正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例如,在一次课间活动的时候,孩子们把自己家里带来的薯片筒、纸杯、茶叶筒、皮球等等,放在地上滚来滚去地玩儿,还有些幼儿互相比赛,有的说:“看,我的皮球比你的纸杯滚得快!”有的说:“我的这个还会转圈圈呢!”看见他们玩得兴高采烈,对“滚动”有浓厚的兴趣,于是设计《有趣的滚动》这一科学活动。
2 观察生活,引导探究
科学探究离不开观察,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因此我们应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搜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让幼儿观察、探究并发现秘密,真切地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如在科学活动《站立的蛋宝宝》中,我们为提供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蛋及各种辅助物,有沙盘、瓶盖、积木、碎布,沙包等。引导幼儿想什么办法让蛋宝宝站立,在反复的操作尝试中,他们与材料产生共鸣,找到了许多的办法,如用布将蛋围住、把蛋放在瓶口上、瓶盖上也能站住,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又如我们在教室里开设“自然角”、“科学发现室”、“饲养区”、“小小种植园”等。例如在“科学发现室”中,我们提供了磁力迷宫、木工箱、放大镜、磁铁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认识来建构自己的“一方天地”。在“小小种植园”内,我们提供了各种花草、植物的种子,带领幼儿种植萝卜、蚕豆、葱、蒜等,另外还鼓动孩子把自己的小乌龟、小蝌蚪、小兔、小刺猬、小金鱼等带到幼儿园,除了要求幼儿爱护和精心照料这些动植物外,还特别指导幼儿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做好观察记录,画出相应的图,让幼儿获得具体事物变化过程的有关知识及相互联系,训练幼儿敏锐的观察力。
3 关注生活,培养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创新,就如一潭湖水没有新鲜的活水进行补充,成为一潭死水,只有给它源头活水,这潭湖水才能充满生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那么,给幼儿一个创新的支点,你会发现这世界因为他们而变得更加精彩!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幼儿搭建起创新的舞台,充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例如:在《好玩的磁铁》这一科学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准备多种材料,通过玩一玩、想一想、试一试,发现了磁铁的秘密,有的发现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有的发现能吸住在白纸上的回形针;还有两个幼儿在互相对玩磁铁时,发现手中的两块磁铁会吸住,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然后又根据磁铁的特性大胆制作了会走动的小猫、钓鱼杆等等,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因为他们品尝到创新的硕果,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能把一时的“兴趣”转化为对创新的“恒趣”,这充分体现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敢于动手,想不敢想的问题,不断进行操作,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兴趣。
4 学习应用,回归生活
“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由此可见,科学教育更应以幼儿的生活及其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一次自由活动中,小朋友们都在开开心心地玩着,洋洋忽然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的乒乓球被文文踩扁了。” 文文满脸沮丧:“我是不小心地呀。”我接过乒乓球说:“真的呀,乒乓球凹下去了,不好玩了,那么谁有什么好办法让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呢?”这下,小朋友们马上围了上来,有的说:“用手捏一下”;有的说“用嘴吹”;马上有人说:“老师吃的胖大海放在杯子里泡会变大,如果把乒乓球放在里面说不定也会鼓起了”。于是我照那小朋友说的做了,乒乓球果然鼓起来了,孩子们高兴的欢呼起来,那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原来这是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乒乓球遇热空气就膨胀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活动又帮助幼儿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所以当幼儿碰到实际问题时,我们不必马上排忧解难,可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以此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科学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总之,生活化的科学课堂教学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科学活动变得生动、具体。它让孩子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发现探索科学的奥秘;还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更让“陶”花在科学课堂中越开越美,让花香传递到每一个角落,浸润孩子的心灵,让科学课堂成为孩子探索发现的生活乐园。
[关键词]幼儿 科学活动 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反思我们以往的科学活动,有许多时候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而经常怀着一种“任务”意识在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到底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以至经常会发现幼儿的认知与言行脱节,如看见红灯亮着仍冲过马路,有电的插头却用手去触摸,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如果教育没有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习的知识就难以被幼儿掌握、内化。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通过自身的实践,我深刻意识到,幼儿科学活动必须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
一、选择生活化的科学内容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想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亲友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事和物来组织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有时会产生一些偶发的科学教育活动。我对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二、组织生活化的科学活动
幼儿科学活动,教师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反复地观察和讲解,做到先声夺人,幼儿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日常生活中幼儿是自由的,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随心所欲地想。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景中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在科学活动《学习使用人民币》中,我带孩子们一起来到了幼儿园附近的超市购物,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组织幼儿看标价、打算购买物品、价格计算进行超市购物游戏,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游戏中学会了本领。
让幼儿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利用幼儿的生活进行科学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录音机不响了,矿泉水的盖子打不开了等等。其实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开始阶段,可以先向幼儿展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过程和需要的材料,工具,帮助幼儿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让幼儿从学习过的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当录音机不响时,我们可以用讨论的口吻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当幼儿围着录音机查看时,我们可以提出:你家的录音机有过不响的时候吗?是什么原因?等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经过启发,幼儿可能马上会想到如:“是不是停电了”“是不是插头没插好?”“是不是电池没电了”等。显然提出假设的孩子是经历了“电能使录音机发出声音”这一思维过程的。接着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问:“你怎么会想到停电?”引导幼儿讲出知识点以帮助幼儿习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最后师生一起找到存在的问题,排除故障,当孩子们看着录音机又能正常工作时他们不禁感到成功的喜悦,还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兴趣。
四、让幼儿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科学
幼儿是最具好奇心的,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都可以成为他们探索、观察的对象。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师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为科学教育的课堂,积极带领幼儿走出园门。春天,带领幼儿走进公园、田野,观察生命的生长过程,感受蓬勃的生命力。秋天,组织幼儿进入农庄,亲手采摘橘子、拾麦穗等,让幼儿感受生命的成熟与收获,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社区的工厂和商店也是参观的好去处,让幼儿深切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精彩。教师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真切体会科学,使得科学教育的场所更为广阔。
科学就在我身边
今天,老师神神秘秘的拿出一杯水和一个鸡蛋,然后我们议论纷纷心想:“老师要做什么?”老师笑地对我们说:“看老师的动作。”老师先把鸡蛋放在杯子的上方,然后小心翼翼的把鸡蛋放进了杯子里,鸡蛋慢慢的沉进了“大海”,我们还是很疑惑。
然后老师鬼鬼祟祟的从角落里拿出一瓶盐和一个盖子,我们终于忍不住问:“老师,您到底要做什么?”老师面带微笑的说:“我们来做个实验!”
老师先在杯子里放了一点盐,蛋没有反应,然后又放了一点盐,可是蛋像一位羞答答的小姑娘,怎么也不肯离开这个杯底。
看我们没有看够,于是我让老师让我自己做。说干就干,我对老师说:“让我自己做一次”老师马上同意了。
原来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关键词: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87-01
通常科学课本的内容都是静态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科学教师需要作为一个传输信息的载体—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可观性的、直观性的和模仿性强的可视教材。做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而且能够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激发参与实验的兴趣,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更有趣的实验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趣味化的导学、趣味化的实验是提高课堂实验有效性的催化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相互交流与共同探讨,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愉悦的情境中“发现”、“创造”,“创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学、乐于学。
二、掌握正确的实验质量观,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要学会批判、选择、加工、吸收、创造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教师尽可能地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方面去引导,提供最有效的科学实验理论与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科学实验,提高实验的质量,使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所提高。
三、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科学实验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为了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尽量做到合理搭配和各方面的平衡。通过合理的调配和激励,大家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完成实验。一方面,在科学实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点拨。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各小组组长的作用,让各小组的组长来安排实验过程中的各自任务,让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重视实验评价,是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保证
科学实验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中,重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中。科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实验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实验评价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验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过程、实验中的表现、实验记录情况、能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还能提出其他问题等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即可制定量化的评价表,也可用定性的语言做出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通过教师有意识讨论、示范、引导,评价,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会越来越强,进而逐步达成共识。
五、自制实验器材,是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方法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爱科学的情操,而且在具体制作中,还要经受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可提升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从而建立牢固的师生关系。
六、发挥身边优势 ,是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