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唐诗咏李诗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历史图片 辅助 初中历史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54
新时代课程的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主体地位,对于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而作为历史教材不可分离的辅资源,历史图片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记录,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研究和感悟记录,是优化初中历史课堂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必须充分处理好历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其中较为重要的历史图片的整理,可以具体抽出大部分隐藏的历史讯息,加深自己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因此,也需要学生在认知方面有较高的能力,这就需要历史教师的专业和耐心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历史图片的呈现下,结合具体史料的介绍,全面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意义。
1.1 符合新历史课程的理念要求
历史学习是有关于历史纪实材料的分析和探究的过程,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考据和客观信息,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到结束的过程加以梳理,明确提出发生此类事件的具体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多深刻,这就需要学习者拥有足够客观、积极的心态去研究。而初中生对历史事件等并不十分关注,而且也没有足够的热情,很难全身心投入历史课程的学习氛围。而历史图片不但保证了对历史的具体资料的保留,同时会让学生自身充满学习兴趣,积极透过历史事件结合自己内心的想法,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进行总结,对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把握这样几个原则:能够足够细心地阅读和提炼相关的重要历史信息;在历史事件的分析上,思维要足够客观和全面,以便对其中发生的原因进行具体总结,加强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认识,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妥善处理措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图片在充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和现实性,整个过程都有效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动力,在初中历史资料已经相对繁多的状况下,学生如果能从充满精华的历史图片上,有效带动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必定可以形成一个新型的历史学习环境和气氛。
1.2 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结构特性
初中生处在人生观的懵懂阶段,在认知方面还不是十分成熟,刚开始学会利用记忆、思维去明白问题,解决问题。在理论思维上还比较生疏,但也伴随着少部分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萌芽,只要在教师的正面引导下,便会加强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各项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初中生在具体的实践和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这就需要一定的参考资料和辅助教材,以帮助他们能够在陌生的思维工作里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对人生、历史等也会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想象力是思维构建的一种特殊方式,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一切都比较好奇,自身的想象空间又没有考虑现实因素造成的客观性和阻碍性,因此学生可以充分拓展自己对具体事件的认识角度。想象按照其创造性的差异,被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而初中在没有具体参考依据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利用充满乐趣的历史图片加强再造想象空间的开拓,通过结合相应的图片解析和言语描述,形成一套完整的历史事件的思维结构系统,并通过日常意识的不断成熟,这种能力将会日渐改善,以适应历史教学的任务,充分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2.1 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忽视了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颁布和实施,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上,学校显得比较重视,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带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力,在学习历史方面也有了些小小的成果。但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以知识和能力为中心,忽视了初中生情感教育和人生观及价值观的确立,使得初中历史教育在遵循功利性考试传统的同时,逐渐丢失了该类学科的办学宗旨和对学生的积极意义,那就是帮助尚处在懵懂阶段的初中生找到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理念,以帮助今后人生的各项事业的处理。
历史教育本属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因为历史课程里包含了人的思维方式、情感处理等知识,对于初中生情感培养和健康的人生观的确定都有很大的作用。但传统的教学思想在功利考试的紧迫下并未做到相应的改进,以使得教师的一切教学改革都不是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设计的,而是当作一种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总结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达到切实有效的人文思想教育的要求和水准。
2.2 忽视了教学的科学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里,一些教师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忽视历史教学的科学性,而盲目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应该在完全掌握历史资料的前提下,明确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在拓宽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应该有所限制,而现实中的教师,为了教学气氛能够热烈,学生回应能够更加积极,便放宽了对内容的限制,以使得在思维结构方面尚不成熟的初中生给出各式各样脱离历史资料本身的回答,与课程毫无关联的五花八门的回答,尽管活跃了教学的气氛,可是不仅做不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也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情感处理方式,若不进行循序渐进的改进或是直截了当地禁止天马行空的思维,会极大地打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历史课程兴趣的有效培养。
3 历史图片辅助教学的有效运用
初中历史教学资料,在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描述上,都是比较笼统的形式,要想教学深刻,让学生加强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就需要做适当的拓展工作,可以结合历史图片,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起因、结尾、意义进行详细描述,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完整丰富。
3.1 充分运用历史图片,贯穿教学课程的始终
在课程的开始阶段,要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并在学生观察图片的同时具体阐述事件的初始和结尾,学生在满足一定限制要求的同时,开拓自己的思维,思考事件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分辨选出相对接近历史原型的回答,给提出这类回答的学生以口头赞扬和鼓励,并让学生内部产生一种良性竞争,对历史的学习更加热情,并为获得正确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到光荣。课程尾声部分,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历史的来龙去脉,教师要做的就是令学生思考此类事件的历史意义,这是充分考量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综合标准,通过再一次的图片观察,在掌握具体原因的情况下,学生对图片的感受和具体想法也会产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学生有效学习历史、收获历史的象征。
3.2 加强地图的识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
新教材的改革,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描述也比较看重,这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具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其中地图的详细资料更作为历史辅助教材而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地图对于历史信息的记录最为明了,但这要求有较好的识图能力才能发掘,因此,教师要适当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能够借助地图的观察,分析和了解到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有助于今后历史的有效学习。历史的有效学习,还包括对各种地域的详细名称、具体地理位置、自然人文条件、经济特征的掌握,这类繁琐的学习量的堆积,对于刚刚适应繁多的作业量的初中生来说,难免力不从心。而通过具体地图的有效观察,则可加深对各地域的印象,使得初中生在有效学习历史方面有很大突破。
历史图片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对于正处在学业繁忙,作业量堆积如山的初中生来说,做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使得学生在历史方面的学习能够借助有效的媒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通过对图像的深刻印象加强对知识的牢固掌握,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课程又变得充满活力和乐趣。初中的历史教学资料对历史的描述自然比较笼统,因此更应具体结合图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直观教育的优越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加强初中生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继军.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李晓霞.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教育,2009.
【关键词】 英语听力教学 网络资源 教学模式
听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了对词意的理解,对句式的熟练程度及迅速判断的能力,甚至包括了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等。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能力是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新课题。
1. 目前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普遍现状
1.1高中英语听力教材的局限性
目前,在高中英语听力课程中,在现有的教材教学上,所提供的课本听力内容和听力模拟以考试试题为主。其中教材中与课文配套的听力练习的内容大多围绕本单元的主题,这些听力材料语速快,难度大且没有梯度,题目形式单一,很难满足提高要求。而听力模拟试题主要是高考题型的模拟,较少关注听觉信息输入中的趣味性、多样性和科学性,很少能够按照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编写。另外,所使用的听力材料大多是在录制室中录制的磁带或者CD,语音资料过于单一,使学生不能适应现实。
1.2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的反思
在高考指挥棒下,传统英语听力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做题的能力而忽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处理课本听力内容时,许多教课本听力所设置的题型不符合高考听力题型;也有些听力材料语速快,难度大,太费时,不适合学生使用,因而在教学中对这一部分有所忽视。即使使用这些材料,大多教师只是局限于“放音、做题、对答案”,听后只是对个别生词和难句进行解释,忽视了听力技能和策略的培养。而在听高考题型的模拟试题时更是快餐式,简单的听音对答案。
听力课上,教师只是作为机械的播音师或是答案的提供者,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使得学生失去了听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更像是测试听力,存在教学方法不科学,过程处理简单化的现象,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3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已经成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借助网络资源可为学生创设一个集声音、图像、动画与文字一体的语言情境,能展示课堂语言实践材料,适时呈现教学内容;链接教学环节;补充相关的背景语料,将听力内容所涉及的事物、场景等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体会真实的语言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听力学习兴趣。英语教学涉及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筹多个学科或领域,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多媒体教材拓宽英语听力教学的渠道,促进听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 网络环境下听力课程资源的选取
2.1网络听力资源
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能否找到适合的教材。
从这些网站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知识需求和学生的能力选取适合的课程资料,且这些资料应该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为了调节课堂的气氛,也可播放一些有趣的,附简短对话的外国宝宝秀,还有像《恼人的柳丁》等诸如此类的搞笑视频,这些对话简单易懂,使学生得到放松,调节情绪、增强自信。
2.2网络资源与传统听力教材的整合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对于教材中那些偏难,偏易或内容单一的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动,替换甚至删减。
3. 听力教学模式
除了丰富,适合的听力课程资源,教师对听力课的设计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听懂或完成听力任务。
3.1任务的设置
通常在设置听力任务时,要考虑好材料和任务之间的均衡,设置适合学生水平的真实而学生又能做到的任务。
3.2听力教学三步骤
听力教学法专家Mary Underwood根据听力理论和记忆的心理规律所归纳的听力课教学一般说来至少应当包括三大步骤,即:“听前(pre - listeIung),听时(while - lis-tefung)和听后(post - listening)”。
4. 结束语
听力水平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摸索听力教学规律,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挖掘和整合网络听力资源,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听力教学中设计多感官参与学习的活动,并实施课堂内外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逐步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一、创设情境,灵活使用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再比如,认识立体图形时,我用一个布袋把要认识的东西装进去,藏在桌子下,上课时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老师这有一个神奇的魔术袋,能变出很多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随后我拿出装饰精美的口袋,接连掏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让学生认识,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我拿起一个长方体边看边摸,边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先找出来,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很快找到了物体的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二、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适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四、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故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33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推进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今历史教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师就这一方面也进行了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寻求新的教学思路来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故事是历史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故事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还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史料的能力。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一、以历史故事导课,增添课堂趣味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以利用历史故事进行导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讲授故事的方式来实现导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学生就会跟随教师的思路,边听边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利用历史故事进行导课时,还要注意几点:一是历史故事要与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教师以故事导入需要讲述相对简短的故事,故事情节要紧凑,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授“胜利”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开国大典中“28响礼炮”的故事进行导入。学生感受着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山人海,人们的欢呼声、雀跃声,一起独特的嗓音宣告的“了”的声音,还有那28响炮声,这些声音在教师讲授故事的过程中,学生都能从历史故事中听到、感受到,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就能以最精神的面貌、崭新的姿态来迎接新知识的学习。
二、以历史故事设疑,培养学生思维
疑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故事来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故事讲述前提醒学生注意故事的情节、细节,教师会就讲述的内容进行提问。这个环节就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注意到故事上来,边听边记忆和思考。比如在“开国大典中28响炮声,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是28响炮声,28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学生带着问题通听故事,对问题中涉及的内容就有深刻的印象,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三、以历史故事证人,刻画人物形象
学生获取历史信息主要是通过历史人物传记。历史传记中通过对该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的记录给学习者留下了史料证明。如果你只是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刻画一个人的形象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能从“无私奉献”中体会到雷锋的精神,在讲授历史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也不能简单的口头讲授,而要通过历史故事来刻画人物的形象。比如,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对于秦始皇的人物形象教师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他的贡献,比如统一文字、修筑长城,教师在讲授奉献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故事引入,让学生在故事中w会到这个人的形象。另一方面就是他的行为造成中华民族的损失,这一内容教师可以讲授“焚书坑儒”的故事,将其愚化平民、损害传统书籍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
四、以历史故事明理,引发历史思考
“读史使人明智”,其中“智”指的就是明白事理,通情达理,历史故事具有明智的作用,使读者在读过历史故事之后能够从中学习到自身需要的东西,并且能够汲取其中积极的因素,将其转化为生活中约束自己行为和思维的事物。历史故事中记录的是人类的过往和经历,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解读,了解古人的所作所为,从故事中认识他们的成功经验,总结他们的失败教训。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就能提高自身问题分析的能力,学会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要充考虑到历史故事的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和其中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利用历史故事启迪学生,不仅能够满足他们学习的兴趣,还能拓展他们的视野,从而达到使人明智的效果。
五、以历史故事强化,优化课堂效果
高中历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加上学生成长的环境与历史中的生活环境天差地别,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高中历史相关知识的认知就不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加大对高中历史学习的难度。高中历史学习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教学中有大量的内容需要记忆和背诵,进行机械化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从而降低高中历史学习效率。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历史故事来引经据典,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中出现的概念进行深刻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记忆。比如,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内容时,就经济方面就涉及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以及改革开放等术语,计划经济是什么样子,改革之后的市场经济又是怎样的面貌,学生都没有深刻的认知。因此,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故事来进行讲授,讲授一些“菜票”“饭票”的故事,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计划经济时人们生活状态的画面。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图片 辅助教学研究
历史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历史知识点繁杂,为了能够在教学环节中充分的展现历史事件,教师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一些辅的手段,来提高学生们对历史的认知。人们在视觉上的感知力往往要高于听觉和触觉。而且图片本身就比文字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理解。因此在初中v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十分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下面将对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有效的图片辅助,可以更加便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它可以辅助教师开展教学。历史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过往发生的事情,铭记历史教训,并从中吸取经验。初中生都处在好奇心重,且求知欲望强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将历史图片引入进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兴趣,方便教师教学内容的开展。而且图片辅助教学还能丰富教师的知识面和视野。具体表现在通过图片辅助以后,历史老师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让他们从历史的整体内容出发去开展教学活动,而不是像以往一样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那样是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拓展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的。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将历史教材中的每一幅图片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等为学生详细的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讲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进而让学生通过图片结合文字内容讲解,得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这段历史所想传达的历史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在教育学生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让他们深切的感受我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
二、有效的图片辅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历史知识点囊括了古今中外的重要历史事件,初中历史的学习是基础,它对于学生以后在生活、工作中有着诸多好处。其中通过图片辅助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深刻的记忆历史事件,它比单纯的文字讲述更有效果。同时它还可以将没有具体概念的历史知识变成一个偏具体的认知形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如何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生动的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还应该有效的运用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因为图片是对过往事件某一时间段的再现,它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在历史课本中有的图片是反应政治知识、有的是反应当时的经济环境以及文化内涵等的,通过使用历史图片可以给学生带来币一样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而学习兴趣。图片它一方面能够突破文字所没有的画面局限,形象的反映当时的历史场面。另一方面图片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比如在学习《不怕远征难》时,老师可以将途中走过的路线用不同颜色的数字进行标注,这样就可以知识从出发点到终点的过程,并且标注出每走过一个地点的时间和主要时间,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不仅能够对历史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而且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对知识再认的过程,让学生学习惊人的毅力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了饥饿、伤痛等种种艰难困苦,摆脱了尾追之敌,消灭了阻拦之敌,翻越了雪山草地,最终到达陕北根据地,实现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三、有效的图片辅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将知识交给学生,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图片由浅入深的进行讲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从图片中反映出来的历史背景事件。教师引导学生达到观察的目的,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认真观察不仅可以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同时通过图片辅助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初中历史教材中可以看出,其中配备了许多关于历史事件的图片。教师要擅于通过历史图片,丰富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清明上河图时,将北宋经济的繁荣景象以及文化的发达和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北宋东京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的呢里。让学生通过识图训练学生的看图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直观想象能力和对美术的鉴赏能力。
小结
通过运用历史图片辅助到历史教学中可以便于学生理解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通过图片更深层的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图片的鉴赏能力和培养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感。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有效的运用图片进行辅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大化的实现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葛志同. 用图片再现历史――浅谈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J]. 中学教学参考,2013(27).
[2] 程刚. 试论如何有效运用历史图片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 文理导航,2013(05).
一,引人入胜的导入
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让学生迅速地集中起注意力,饶有兴趣的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继续探究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以诗句、谚语、歌曲等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指引。在导
入新课之时,可以学生熟知的诗句、谚语或歌曲来吸引学生。例如,在讲授《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时,可以河北民歌《小放牛》来导入,让同学了解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进而了解隋唐建筑艺术的特点。再如,《不怕远征难》这一课,可以歌曲《不怕远征难》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第二,以故事导入新课
风趣生动的故事,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历史学知识,更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例如,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可以结合当下非常受欢迎的电视剧《新三国》就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精彩故事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讲故事的由来,也可以老师进行讲解,进而引导学生进入三国历史的探究中。
第三,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需要熟练应用多媒体
多媒体在教学课堂的运用,应当说是教学史上的一大进步。多媒体教学不仅容量大,节省
课堂时间,更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教学中加以利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多媒体往往能够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授《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一课时,可以用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然后提问学生《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哪朝的社会风貌,并让学生就图画进行阐述,进而使宋代的社会风貌逐步展开。再如,电影《孔子》热播一时,相信很多同学也都看过,那么在讲到孔子这一课时,从电影《孔子》中剪辑一段精彩视频来导入新课,相信会激发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热点话题等导入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教师在操作过程中一定扮好领导者、指挥者的角色,使课堂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学生引入正题。
二,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教师要多下工夫,精心设计。
第一,教师备课效率化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前提在于备课。首先要背好教材,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教材体系、编写意图、知识结构、各章节的重难点和关键。同时还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来更好地驾驭教材。其次要背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自学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想情况、健康状况等,只有了解以上情况,教学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最后,要背教法,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学会自己去钻研知识
第二,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指挥者、组织者和调整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好自己的角色,在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不能使学生思维放任自流,而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组织协调好课堂秩序,同时要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题。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三种角色:
1、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指挥者、组织者和调整者
2、张艺谋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导演”,要做好导的作用。要把“演”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演”,教师不能包办,教师要“懒”学生才能“勤”起来,课堂效果才会好起来。
3、袁伟民的角色---训练者
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这场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充分行动起来,教师要有激情,要不断的激励、激发学生。要用好“表扬”和“鞭策(批评)”这两个武器,对一般学生要善于表扬,善于发现闪光点,对优秀生和尖子生要善于“鞭策(批评)”,磨练是锻炼人的一种方式。
另外,课堂需要教师的激情和微笑
教师的魅力在于激情,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的激情。没有激情的课堂,教学平平淡淡,学生也提不起精神,教师的授课成了催眠曲,课堂效率自然低下;教师的魅力也在于微笑,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的微笑。有人说,微笑时一缕阳光,每个人都像需要面包需要空气一样需要它。一个赞许的动作,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微笑这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当教师微笑时,即使三九严寒,我们的教室依然会和风煦煦,鸟语花香。微笑,是成就高效课堂的一把金钥匙!
当然,营造高效的课堂气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当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只有当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智慧得以显露、行为得以真正活跃、和谐、的课堂。
第三,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的位置上,在课堂上通过师生情感、语言的交流和沟通,思维的碰撞,引导和启发式的提问,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学生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拓宽。同时在课堂上我们要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只有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尝试心,只有让学生去尝试,才能使学生创新,才会有不同的东西产生,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还你一份精彩。
三,画龙点睛的结课艺术
关键词:实验;和谐;引导;合作;创新
作者简介:唐双虎(1980-),男,教育硕士在读,中小学一级教师,教学研究.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向传统的教师观提出了挑战,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定位.为适应这些新要求,我们必须转换教师在课堂角色的扮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构建和谐的新课堂.
1积极引导 勤于观察 乐于总结
科学探究已成为新课程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而物理实验主要方式就是探究实验.在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中,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节.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非常的薄弱,这已经大大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极为重要.
(1)运用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乐问
尽量把每堂课的“开场白”设计好,运用悬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收到良好的“首因效应”.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拿一个碗,学生很轻松完成.我把碗抹上油,再让学生拿起这个碗,并说出自己的亲身感受,借此机会教师提出问题: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本实验探究方向所在.
(2)演示实验更深化,让学生会问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启发性和实验组织上的递进性.好的演示实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在演示实验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对多个演示实验的组织宜层层递进,先简单后复杂,先直观后抽象.
例如演示实验:把一个细而高的钢笔帽立在一张长纸条上,手轻轻拿住纸条一端,另一只手迅速打击纸条中部,纸条被快速抽出.打击之前,学生异口同声喊:“倒,倒”当看到笔帽纹丝不动地站立着,在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教师趁机讲解:“物体不论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惯性”建立后,回顾“纸飞蛋打”验并进行揭谜.这样不仅引入了新课,同时对牛顿第一定律认识进行了强化;第二个实验是强行扭转学生头脑已有“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的错误概念,对学生旧的认知结构也有强烈震撼.
2创设和谐的实验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1)形式上:民主,小组合作
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提升他们的探究热情,并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自己独立进行实验,提倡采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系列实验.但对学生进行分组应采取“教师协调,自愿调整、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使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实验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取长补短,同时,每个小组再推选出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分工、安排、记录活动情况,及时与老师沟通,向老师反映出现的问题,促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做中学”的道理,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探究任务.这样才能增强探究的吸引力,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讲天平使用的方法时,我改变了以往的灌输法,而是采用了分组小游戏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每组找一名同学,让他们扮成人体小天平,其他同学就是使用者.结果同学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的演示,操作中出现错误马上就会有人纠正,这样同学们就能牢牢地掌握了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手段上:多采用高科技手段
物理实验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错综复杂,有的太快或太慢,有的太大或太小,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或不可能发生的,如平面镜成像原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磁感线的分布以及核的裂变与聚变等,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都是有限的,很多实验在实验室是无法完成的,因此,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采用音像多媒体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已知焦距的凸透镜,用鼠标拖动“物体”,来改变物距,计算机就按科学规律给出物体的像、位置、大小、正倒、虚实都由机器正确地呈现出来.这种教学软件可以丰富学生对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对于中学实验室中不能完成的实验,这类软件、课件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3把空间留给学生 建筑创新平台
学生的想向非常丰富,在许多的时候,教师讲,学生听.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许多的时候,我们为了省时间,为了应付考试直接告诉答案,直接让学生背答案,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我们的思维范围内,不给他们任何思考的机会,只是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如果把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你会惊奇的发现,原来我们的学生是何等的不简单,他们的想向力、创造力、观察力是非常强的.
有一次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学生们人手一把尺,随便用尺子来设计实验,结果学生设计出了许多超出课本的实验.
有的学生用它来探究声音的发生:用一根长钢尺,压紧在桌面的边缘,适当调节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伸出桌面的端部,钢尺能够发出声音,观察到钢尺在振动.可见,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但当钢尺绝大部分伸出桌面,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虽然可以看到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说明振动的物体不一定都能发出人听得到的声音;有的学生用来探究声音的音调:用一根长钢尺,压紧在桌面的边缘,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约为全长的1/3,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听钢尺发出的声音,观察它振动的快慢.再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使它振动的幅度跟上次大致相同,听它发出的声音跟上次相比有什么变化.从实验可知,钢尺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它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有的学生用来探究声音的响度:用一根长钢尺,压紧在桌面的边缘,适当调节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并保持伸出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使钢尺能够发出声音来,这时能观察到钢尺振动的幅度.听声音的大小,可以观察到,当用力较大时,钢尺振幅较大;拨动钢尺的人听到声音的响度较大.也有的用来探究声音的音色,用来探究乐音与噪音的区别等等,这可是一尺多用.
总之,实验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它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它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此借用为:实验教学中并不缺少资源,缺少的是开采资源的“妙手”和“妙笔”.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行为,及时调整预设方案,把实验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的几个低成本实验,物理教学探讨,2008-10-10
关键词:心理学 课堂教学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素养,把“情感交流”与“知识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经过系统学习,通过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对我日常教学中常用的心理学知识浅谈如下:
一、营造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是出自《学记》中的一句古训,其意为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一语道破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当前教育形势下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性。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对高中生而言,学生喜欢老师才会愿意接受他(她)的教育。我们必须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习的前提,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前提。
二、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我们可以说它既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环境。高效的课堂教学对高中生更是至关重要,所以良好的课堂氛围便凸显它的重要性。
这让我想到了心理学里讲到的从众效应,它是指大家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前提下会以多数人的意见为标准,作出判断、形成决定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上了高中以后,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上课时,大多数学生不太喜欢课堂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可以从一些积极的同学入手培养他们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进而影响到性格内向的同学。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谁也不愿意与自己所处的集体公然对立,遭到同伴的漠视,更想为自己的集体争光。如果教师能充分运用从众心理对学生们的影响,积极引导大家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有效遏制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与表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知识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他做了记忆实验。他把自己作为测试对象,整个实验花费了5年时间并于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通过遗忘曲线我们可以知道在学习中遗忘是有规律的,在记忆的开始遗忘的速度非常快,可是后来就变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表现为“先快后慢”。有位老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学生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学生高。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知道,记忆知识是有规律的,我们要讲究方法,学习效率才能高,这话说起来容易能长期坚持做却很难。对未成年的高中生而言多数缺乏有计划的复习,等到考试原来所学的知识早已变成了“新知识”,即便临阵磨枪,也只是考过即忘。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如“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和“吾日三省吾身”在反思中复习,在复习中总结,并指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多样化的复习形式如反复阅读、翻看笔记、写学习心得等,教师要定期检查,强化学生复习的概念。
四、调控注意力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对此我深有感触,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它是衡量课堂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心理学上对此详细地做了分类,注意力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即不随意注意,是人们在事发前没有预先设定目的,也不需要做任何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即随意注意,是人们在事先有目的性,需要做出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随意后注意,它有自觉的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简单地说,有意后注意既遵循当前活动的目的又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五、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形成良好期望
大家熟知的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罗森塔尔效应告诉大家,当我们对某事有非常强烈的期望时,我们期望的就会梦想成真。如果我们对一个学生传递良好的期望,他就会进步很大。相反,如果我们对一个学生传递消极的期望他就会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来自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认可。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导入;恰当;实效性
一直以来,我们眼中的语文课堂就是把学生当作研究教育的对象,一贯地用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因此也大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知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经历着初级到高级的阶段。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也就是一节课的开端。所以,课堂的有效导入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那么,有效导入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教学是一种艺术,导入更是课堂中的艺术。语文课堂的导入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可从文本情节、作品主题、作家背景、文体特色四个角度着手。确定了合适的课堂导入方式,才能更有效地为整体的课堂活动服务。在平时听课活动和教学中我收集并尝试了如下几种导入方法,效果比较明显。
1.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才多思,多思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何设计第一个问题,能激起学生的疑问和思考很关键,否则,便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是这样导入的:
师:美国有家世界着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哦?它是在美国发行的,是英文写的(众笑)它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评出来的肯定是这一年最优秀的人物。评选人物--圣安东尼。威廉斯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是正常的,知道是不正常的。(众笑)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知道吗?
……
课堂一开始,王老师就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步一步将这些带着问号的小脑袋瓜引入他设置的埋伏圈--文本中,激起了他们的疑问和思考,促使他们探幽取胜,主动探索。课堂井井有条,生动而有效。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善于开启,才能让教学效果得到更大提升。所以说这样的“设疑”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2.引用导入,渐入佳境
引用导入法就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有一次听一位老师上《回声》,一上课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诗人艾青的这样一首诗,接着问学生:“这首诗揭示了种奇妙的自然现象,有谁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瞬间即有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回声”老师立即应声答道:“对,就是回声,回声的原理是什么呢?”学生一听,兴趣盎然,完全没有了以往上说明文是的枯燥乏味。
当然,设计引述性导入语,一定要注意对资料的选择。一方面资料要与课文内容有关,这样才能很自然地引入课文,不至于喧宾夺主;另一方面,资料也必须是学生所知道、熟悉的,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运用此法,辞不可不修,话不可不善。此外,说话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都得悉心斟酌。
3.随机导入,水到渠成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的教学情境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我们要随机设计适应当时情境的导入语。在许多场合的公开课上,面对第一次接触完全陌生的学生,上课问好后老师们都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对大家说:“初次见面请同学们多多关照,行不行啊?”同学们齐声回答:“行!”于是老师一面致谢一面走下讲台,对第一位同学说:“声音真洪亮,你能说说打算怎么关照我吗?”显然这个问题有点意外,这个学生迟疑了一下,说:“认真听讲。”“很好。”老师马上接过话头说,“我就希望大家在课上专心听,听我讲、听其他同学讲,更要多讲,讲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好不好?”大家齐声答好,气氛热烈,自然将大家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了。
巧妙的导入可让学生产生情绪波动,甚至会情绪亢奋,这样兴趣盎然的开场氛围中一堂别开生面的好课也就受到青睐了。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不论是什么导入方法,唯一的标准是:这种导入是否对整节课的教学是有效的,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助于让学生获得发展。让学生在教师的有预设性地指引下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实践中,感情随着课文情感起伏跌宕,心灵在对话的感召下激越,智慧在对话中开启,能力在阅读中提升。在阅读中感悟和积累,在阅读中内化和延伸;在延伸中反思与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小蓉,《情感语文》;《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年第7期